《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合集下载

红楼梦 英译本 对比分析 英汉互译

红楼梦 英译本 对比分析 英汉互译

杨译: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旨在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介绍给西方读者。
霍译:只用”years“泛化的译了”春秋',采用了规划的翻译策略, 使原文的文化色彩在译文中变得浅淡,这样更利于西方读者的理解 和接受。 观点: 杨译保留了中国的文化信息,霍译在文化信息的传达上有所亏损, 但英语语言的表达更地道。各有千秋,难分伯仲。
只用years泛化的译了春秋?采用了规划的翻译策略使原文的文化色彩在译文中变得浅淡这样更利于西方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翻译比较
《红楼梦》Y:Hsueh Pan(Wen-chi) H: Xue pan
杨译:Hsueh在英语中就是薛姓,并且还将薛蟠 的字加入译文之中。 霍译:将汉语 拼音直接作为翻译。 观点:杨的版本努力将中国文化表达给外国人, 并且将中国特有的字也加入译文之中,霍的版本 则直接将字略去。
《红楼梦》两英译本比较之 ——文化
原句 薛蟠心中暗喜道:“……可知天从人愿。”
Y: It shows Heaven is kind . H:Fortune is on my side.
杨译:用Heaven表示天。 霍译:直接将这句话用理解的意思表达。
观点:明显这句话是霍的版本比较好。 杨的版本着重于对中国文化的表示,选择了 直译,因此语言的弹性受到了限制,用 Heaven表现天,为了让外国人理解天对中 国古代人民的重要性。 而霍的版本则更注重语言的功能对等。天从 人愿的意思就是自己想的能够实现,就是幸 运,所以他的版本在读起来的时候更为通顺 易懂。
杨译:翻译简单直观。 霍译:用present sovereign和widespread recruitment等词语使译文更加贴合原文。
观点:霍的版本更好一点。杨的版本简单直 观,直接用普通的语言将句子的意思表达出 来。霍的版本则语言精美,几乎做到了逐字 逐句的翻译,保持了原文的风格,用较为高 级的词语将原文中表现出来古时候语言的华 贵感觉表示出来。

《红楼梦》两英译本死亡委婉语翻译的文化比较

《红楼梦》两英译本死亡委婉语翻译的文化比较

《红楼梦》两英译本死亡委婉语翻译的文化比较一、引言作为中国著名古典小说之一,《红楼梦》对中国文学史影响非同凡响。

它突出的文学成就以及艺术魅力吸引了许多翻译家把它翻译成各种语言。

自19世纪以来,已经有多种英译本陆续问世,这些译本为跨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一个是英国出版的David Hawkes 译本 The Story of the Stone,另一个是1978年在出版的杨宪益、戴乃迭(Yang Hsien-yi and Gladys Yang)译本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两个英译本都有自己的鲜明特征,译者都显露了自己深厚的文学造诣。

同时,他们在文学翻译都有各自的得失。

二、两个英译本的比较作为源语语言文学和译语语言文学的中间人,译者在完成翻译任务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在对源语读者语言、风格、文化信息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译者会考虑如何把他们所理解的东西表达出来。

他们应该跟源语的想法一样:比如,如何选择正确的方法把正确的意思翻译出来,如何把场景描述生动,如何让人物形象更有魅力,如何体现写作风格,以及如何传达原文化等等。

这本身就是一个重现和再创造的过程。

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表达方式,就算是相同的文章,不同的译者的译文也不尽相同。

为了说明这点,笔者将从《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中引用一些例子,并从以下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一)理解理解原文是整个翻译过程的第一步。

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理解是翻译的基础,否则翻译将是空中楼阁。

大多数翻译错误都是由译者的误解造成的。

没有正确的理解,译者传达的就不是原文的意思。

其实任何对原意的改动都是对原著的不忠诚。

抛弃了原有观点的翻译,已经不是那个翻译了。

对汉语的理解包括对词意和句子的理解以及背景知识的理解。

《红楼梦》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这个社会的一切特点诸如等级制度,伦理道德等都渗透在字里行间。

汉语与英语是两种差距很大的语言,很多习惯说法不好懂,这也增加了翻译的困难。

《红楼梦》两英译本章回标题的比较研究

《红楼梦》两英译本章回标题的比较研究

2020年第02期作者简介:王丽(1993-),女,河南洛阳人,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2017级英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翻译学研究。

收稿日期:2020年1月17日。

《红楼梦》[1]是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的巅峰,它文辞优美,内涵丰富,思想深刻。

迄今《红楼梦》共有三个英文全译本,公开出版的有霍克思(David Hawkes )、闵福德(John Minford )合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 [2],杨宪益、戴乃迭(Gladys Yang )合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 [3];另有邦斯尔神父(the Rev.B.S.Bonsall )独译的Red Chamber Dream ,虽未成书出版,却已由香港大学图书馆制作成电子版,供读者免费在线阅读[4]。

基于文化传播、翻译目的或翻译策略选择等视角对《红楼梦》英译本进行的研究有很多,而探讨《红楼梦》章回标题翻译的论文相对较少。

以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为理论指导,来比较《红楼梦》英译本章回标题的研究则更少。

但在《红楼梦》庞大的故事框架下,每个章回标题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并有着诸多的语言和文化内涵,令人回味,值得探讨。

翻译标准是衡量译文质量的重要尺度,也是译者从事翻译活动所必须遵守的准则,泰特勒“翻译三原则”在译界举足轻重,影响深远。

因此,本文以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为理论指导,比较分析《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霍克思、闵福德译本(以下分别简称“杨译本”和“霍译本”)的章回标题。

1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简介英国十八世纪翻译理论家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1747-1814年)于1790年在爱丁堡皇家学会宣读了自己的《论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并于1792年匿名发表,成为西方乃至全世界第一部翻译理论专著[5]。

文化转换过程中译者的策略选择——《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文化转换过程中译者的策略选择——《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要 :文章 以《 红楼 梦》 两个英译本作为个案研 究, 目的论 角度 、 者的意识形 态及其所处的文化环境 从 译
出发 , 分析 了影 响翻 译 策 略 选择 的 几 个 因素 , 而 指 出在 跨 文 化 交 际 中 , 何 处理 好 归化 和异 化 进 如 之 间的 关 系 . 二 者 相 互 补 充 、 辅 相 成 。 使 相
译者根据客户或委托人 的要 求 , 结合 翻译 目的 和译 文读 者
的特殊情况 , 从原作所提供的多元信息 中进行选 择性 翻译 。 威密尔还特别强调行为发 生的 环境处 于文化背 景之 中 , 不 同文化具有不同风俗习惯和价值观 , 因此“ 翻译也并非一对

突出源语文化 的 “ 异质 性”(o i ns) 即对 目的语 在语 fr g es , en 言及文 化方面都 能形成 挑战 的异族 表达形 式及 异域文 化 , 以“ 阻抗” rs t 目的语文 化 的种族 中心 主义 。异化 策略 (ei ) s
有的文化现象 一直 是我 国翻译 界所 关 注 并争 论不 休 的 问
题 。由于世界各地人们所 处的 自然环境 及 风俗 习惯不 同 , 在不 同语言 中有许多指称同一客观事物的语符 引起 的文化 联想及情趣也各不相 同 。比如“ ” 中国文 化 中象征 着 龙 在
其理论 对我国当前汉英 翻译 中的文化转换仍然具 有高度的
l g aecl r o e t ) 在 目的 语 文 本 的风 格 和 其 他 方 面 a ug ut e r ne , n u i d
汉斯 ・ 威密尔 ( a s・ em e) 行为学 理论 出发提 H m V r er从 出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 ” 。(C r t n N r) h sae・ od 翻译 时, ii

目的论视角下《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文史 博 览( Nhomakorabea论 )
2 0 1 3年 9月 C u l t u r e A n d Hi s t o r y V i s i o n ( T h e o y) r S e p . 2 0 1 3
目的论视角下《 红楼梦》 两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王 韶 凡
[ 摘 要] 2 0 世纪 7 0年代德 国的 费密 尔提 出了目的论。 翻译的“ 目的论” 认 为, 所有翻译要遵循 的首要法则就是 “ 目的法则” 。 翻
常不惜“ 添油加醋 ” , 尽情发挥。这一 切均是受 其翻译 目的之操
纵而致 。
杨 氏夫妇 翻译 《 红 楼梦》 的 目的是通过再现 原著 的文化 艺
术价值来弘扬 中国文化 , 提升中华文化的 自我形象在世界文化 多元 系统 中的地位 , 由于我 国当时外文出版社的产品所服务的
从 于 目的原 则 , 如 果翻译 的 目的要求改变原 文功能 , 译文 的标 准就不再是 与原文文本 的语际 问的连 贯而是合适 或符合 翻译
在相应的不同之处 。
Mi n f o r d合译 , 以下简称 霍译 ) , 这两个译 本采用 截然不 同 的翻
译策略 和视角 , 却能获得相同的赞誉 , 引起 国内外 的广泛关注 , 达 到异 曲同工之妙 。
目的 论


为使英语读者 能真正理解和欣赏《 红楼 梦》 所 负载 的文化 信息 , 霍克斯撰写 了长篇序言和使用 附录 , 以便 为英语读者 提
从 于 目的规则。 如果翻译 目的要求译文文本再现原文文本的特 点、 风貌 , 那么忠实规则与 目的规则 相符 合 , 译者 会尽 最大努力
去再现原文的风格 、 内容及特点 。如果 翻译 目的要求 译文和原

《红楼梦》第三回两种英译本对比赏析

《红楼梦》第三回两种英译本对比赏析

《红楼梦》第三回两种英译本对比赏析《红楼梦》第三回两种英译本对比赏析摘要:《红楼梦》是一部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百科全书,对《红楼梦》的翻译也必将提高翻译工作者和翻译学习者的汉英翻译水平。

本文分别从语言转化,翻译方法,和文化输出三个方面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的第三回进行详细对比分析,对两个译本的优劣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并结合实践对一些相关翻译理论进行了阐释,以求对翻译学习者有一些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语言转换;翻译方法;文化输出1.引言《红楼梦》是一部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百科全书,对《红楼梦》的翻译也必将提高翻译工作者和翻译学习者的汉英翻译水平。

本文分别从语言转化,翻译方法,和文化输出三个方面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的第三回进行详细对比分析,对两个译本的优劣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并结合实践对一些相关翻译理论进行了阐释,以求对翻译学习者有一些启发和帮助。

2.语言转化翻译的最基本意义就是两种语言间的转化,这种转化不仅是字面意义的对等,更是深层意义的呼应。

汉语表达中,我们偏爱用四字结构。

四字结构音美,形美,它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审美情趣。

在表情达意时,我们会习惯性的,下意识地把要表达的意思浓缩在四个字中;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也会觉得四字结构郎郎上口,符合习惯。

在英语文学原著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许多地道的英语习语。

这些英语习语使原著读起来郎郎上口,为原著增色不少。

这一事实可以给我们一点启示:在进行汉译英实践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能恰到好处的运用一些英语习语来提高英语译文的质量呢?先看下面这个例子: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了老祖宗了,该打,该打! 杨译:I was so carried away by joy and sorrow at sight of my little cousin, I forgot our Old Ancestress. I deserved to be caned.霍译:It was just that seeing my little cousin here put everything else out of my mind. It made me want to laugh and cry all at the same time. I’m afraid I quite forgot about you, Grannie dear. I deserved to be spanked.在翻译同一段原文的时候,两个译本首先在字数上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杨译本用了15个词来翻译原文划线部分的内容,而霍译本则用了29个词,几乎是杨译的二倍。

译者的主体性对译本的影响——《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对比

译者的主体性对译本的影响——《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对比
}对 译本 的影 响 生
霍译和畅译风格截然不同, 但都得到了广泛好评。 周珏良这样 评价 :霍译本以文雅见长 ,杨译本 以忠实原著见长…如果能同时 “ 阅读这两个译本 .无法阅读原作的人也能理解这本 书的真实面貌 ” ( 良 19 : N 周珏 94 5 3
… …
关 键 词 : 者主 体性 : 梦 译 红楼 中图 分类 号 : 0 文 献标 识码 : I 7 2 A 文 章 编号 :6 32 1 (0 20 -0 4- 17 - 1 12 1)50 2 -2 0
1 . 3泽者 的 动机 任何翻译都不可能没有目的。翻译是一种动机 艮 的跨文 强 化活动。 军 珊 栅 直接决定了作品的选择和翻译身 。 潞 梁启超翻译
的伟大思想家和政治家的作品充分说明了这一点。9 1 世纪末期, 梁 启超认为翻译是一种振兴国家 的途径 。他认为中国最需要关于西 方法律 , 政治, 历史 , 教育和商业等等的作品翻译来改革中国当时
“ 在汉语中象征“ 龙” 帝王”“ ,权利” “ ,繁荣”而在英语文化中 , 象征“ 邪恶” 是贬义的。所以霍克斯省译了“ 只保留了“ . 龙” 凤”汉语 中的“ 和英语 中的“ 并不完全对等 , 凤” 风” 但都指传说中的神鸟, 表 达的是一种积极的意义。
()你倒 也 三从 四德 的 , 这 贤惠也 太过 了! ( 4 3“ 只是 ”第 7回1 Q i d l f il sb i i n iu, rnt o ?・ ut amoe o wf y u m s o adv te ae yu ・ e e sn r ・ (a gp 3 1 Y n , 12)
文 学评 论
译 者 的主 体性 对译本 的影响
— —
《 红楼 梦》 两个英译本的对 比

简述《红楼梦》两英文译本的比较

简述《红楼梦》两英文译本的比较

简述《红楼梦》两英文译本的比较清代著名小说家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

他生活在我国已有资本主义萌芽的封建末期,早年经历了一段封建大官僚地主家庭的繁华生活,后期因家道衰落有机会接触到下层人民,因而对当时社会阶级斗争和思想斗争有较具体的感受。

他主创作的中国著名古典小说之一《红楼梦》中通过描写一个官僚大家庭的盛衰历史,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形象,深刻批判,剖析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并热情的歌颂了具有异端思想的男女青年。

《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英国出版的美籍牛津大学中文教授霍克斯译本和1978年出版的中国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本。

本文将对《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部分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分析比较。

1 称谓语的翻译称谓语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称谓语的使用是多变的,动态的。

《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礼貌性,动态性和意图性,揭示小说中复杂的人物关系,体现了语用理论对文学作品的强大诠释力。

称谓的使用在话语层面上是否礼貌由语用距离决定。

语用距离指交际双方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所感知和推定的彼此间的关系亲密度,具有可变性。

以下谈谈本回中“老太太”的使用及其翻译情况:例1:竟忘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王熙凤道)霍译:I quite forgot about you, Granny dear.杨译:I forgot our Old Ancestress.例1中王熙凤的言辞用杨译本中的Old Ancestress 更加强调了贾母在家族中有权威、受尊崇的重要地位,体现了“老祖宗”所具有的深层含义,比霍克斯的译文“Granny dear”更胜一筹。

称谓语的翻译实际上就是文化的转移。

在文化的转移过程中,由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地域、习惯诸多差别的客观存在,译者会遇到种种棘手的问题。

翻译只有从社会文化的视点出发,考虑到语用含义既“语境”(包括上下文语境,具体的交际情境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和“言外之意”,译本才可能有成功。

《红楼梦》中钗黛判词的两种英译本之对比分析

《红楼梦》中钗黛判词的两种英译本之对比分析

这给译者带来了极大的考验。钗、黛判词中就出现 了双关、对偶、使用典故等修辞格。为了实现艺术 效果的最大化,两种译本竭尽全力保持原文的修辞。
首先来看第一句的翻译。“可叹停机德,堪 怜咏絮才”是有名的典故。
“停机德”典出《后汉书·列女传》, 故事说 东汉年间乐羊子远出求学,未久思乡而返回。他妻 子知道丈夫是因为想家而早归后 , 立即拿起剪刀割 断了纺好的绢布,劝诫丈夫学习如同织布不可半途 而废,不应恋家而中止求取功名。这个人物符合封 建道德标准,故此历代一直将其作为贤妻的楷模 ; “咏絮才”出自《世说新语·言语》, 描写晋代名 门才女谢道韫曾用“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 纷纷飘落的场景”。她著有诗、赋、诔,词理无滞, 又辩才无碍,故后人用“咏絮才”指女子聪明而有 文采。这两个典故具有浓重民族色彩 , 很难从字面 上揣度其含义。[4] 杨版使用“Alas”来译“可叹”、“堪 怜”,将“停机德 ”译作“wifely virtue”,又将“咏 絮才”译为“Her wit to sing of willow-down”,准 确表达了原文内涵,但是形式却于原文相去甚远, 所谓得“意”忘“形”,是为直译。而霍版将汉 语动态的表述方法化为相对静态的描述,“可叹”、 “堪怜”这一组动词短语省略不译,紧紧抓住黛 玉才女的特点译为“a wit who made other wits seem slow”呼应后文赏菊斗诗夺魁的奇思才情;又将宝 钗频频劝导,希望丈夫考取功名的封建社会贤良妇 女模范的形象译为“pattern of female virtue”, 准确 表达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外在评价。
一、引言 《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只有十一 首,对林黛玉、薛宝钗的预言合为一首判词,共 二十个字。而副册的香菱和又副册的袭人、晴雯均 是每人一首判词,为何对于全书中最为重要的两位 女主人却精简至此?作者此处的“吝于笔墨”绝 非偶然为之,而是匠心独运之所在。十二钗中只有 黛玉、宝钗是情敌关系,将之放在一起恰好突出对 比。 林黛玉、薛宝钗判词原文:可叹停机德,堪 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1] 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文 [2]: Alas for her wifely virtue, Her wit to sing of willow-down,poor maid! Buried in snow the broken golden hairpin, and hanging in the wood the belt of jade。 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翻译了《红楼梦》 的前八十回,其女婿约翰·闵福德 (John Minford) 翻译了《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故此第五回的金陵 判词全部为大卫·霍克斯所译。他的的译文如下 [3]: One was a pattern of female virtue, One a wit who made other wits seem slow, The jade belt in the greenwood hangs, The gold pin is buried beneath the snow. 下面来看两种译本修辞格的对比分析 , 为了便 于叙述,以下分别以杨版、霍版来分别指代。 二、修辞格的翻译对比 曹雪芹在金陵判词中用了对偶、双关、回文、 拆字、比喻、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加之语言精练,

_红楼梦_两英译本中的宗教和语言民俗翻译对比分析_张燕

_红楼梦_两英译本中的宗教和语言民俗翻译对比分析_张燕

2013.1一、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中的一朵奇葩。

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和文化的缩影,与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

它也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当时社会丰富的民俗文化,被称为中国民俗文化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的众多译本中最有影响力的有两个,一个是由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合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另一个是大卫·霍克斯翻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

这两个译著在对原著中的民俗文化的翻译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社会上对他们的译评也从未终止过。

二、宗教和语言民俗翻译之差异我们在研究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时代精神的同时,不能忽视它所属时代的风俗概况。

因为风俗(或称为民俗)同样是决定《红楼梦》成为千古不朽的古典名著的基本原因。

《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描写数量大、范围广,然而在两个版本的译作中,民俗的翻译有很大的差异,本文以宗教和语言两种民俗为例来介绍两种翻译的差异与各自的风格。

(一)宗教民俗翻译(1)“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咱们谋到了,看菩萨的保佑,有些机会,也未可知。

”杨译:“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Work out a plan, trust to Buddha,and something may come of it for all you know.”霍译:“Man proposes,God disposes.It's up to us to think of something.We must leave it to the good Lord to de-cide whether he will help us or not.Who knows,He might give us the opportunity we are looking for.”(2)“嗳吆吆!可是说的,‘侯门深似海’,我是个什么东西,他家人又不认得我,我去了也是白去的。

《红楼梦》诗词两英译本“三美”翻译比较探析

《红楼梦》诗词两英译本“三美”翻译比较探析
来 进 行 比较 分 析 。 在 元 春 省 亲 一 回 中 , 贾 宝 玉 做 了 一 首 《 有 风 来 仪 》“ 竿竿青欲滴 , 个 个 绿 生凉 ” 。 杨 氏夫 妇
的把竹 子翻 译 出来 ,完全 适合 原 诗 中 的情 节 。而 霍 译为 :
“Le t n o n e he t c h e c k e r e d s h a d e wi h t v i o l e nc e r ud e . Di s t ur b i n g
亮 , 然而 却 没 有 原 文 的 “ 有谁 怜 ” 的意 思 ,和 原 诗 词要 表 达 的就 不 同 了。 以上 是 通 过对 比、 比 较杨 宪 译 和 霍 克斯 两 种 诗歌 翻 译 意 象传 递 的现 象 ,从 而 知道 杨 氏夫 妇 和霍 克 斯 在翻 译 时所 采 用 的翻 译 策 略有 着 很 大 的 区 别 。杨 氏夫 妇 运 用 了 异 化 的翻 译手 法 ,在 翻译 诗 词 时,尽 量 忠实 原 诗词 形 象, 同时 还采 用 了加 注 、增 词 和 直 译 的方 法 来保 留 中 国古代 文 化 的一 种独 特 意象 ,使 读 者从 译文 中了解 中 国古 文化 ; 而 霍 克 斯 采用 的是 归 化 的方 法 ,翻 译 时 工 整 押韵 ,尽 量 地 想 表 达 出翻 译 的完 美 形 式 ,这样 ,在 很 大程 度 上 就 会 舍 弃 原 文 中 的文 化 意 象 ,虽 然 可 读 性很 强 ,但 却 没 有 保 留原 诗 词 的文 化 特 征 和 诗词 意蕴 。 因此 ,两 者 在 翻 译 时 各有 千 秋 ,要 根 据 语境 的不 同来 做 适 当 的翻 译 ,不 能 一 味地运 用异 化和 归化 。 参考 文献 : [ 1 】 翁显良. 本 色 与 变相— — 汉诗 英译 琐 译之 三 Ⅱ ] .

《红楼梦》杨宪益与霍克斯两译本的方剂名对比

《红楼梦》杨宪益与霍克斯两译本的方剂名对比

《红楼梦》杨宪益与霍克斯两译本的方剂名对比摘要: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是由德国功能主义学派所提出。

在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 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大卫·霍克斯及其翁婿闵福德所译的《红楼梦》两译本为例, 对《红楼梦》英译本中的中医药方剂名英译原则进行比较与探讨。

《红楼梦》中的方剂名蕴含丰富的中医药文化, 因此《红楼梦》中的方剂名翻译需要兼顾文学性、艺术性和科学性, 应该遵循准确性原则、简洁性原则、继承性原则和回译性原则。

关键词:目的论; 中医药; 方剂名; 《红楼梦》; 英译原则;一、引言有学者统计, “《红楼梦》中涉及的医药卫生知识计290多处, 5万余字。

使用的医学术语161条, 描写的病例114种, 中医医案13个, 方剂45个, 中药125种, 西药3种”, 《红楼梦》中有大量中医药文化信息可供挖掘。

本文结合德国功能主义目的论, 拟在国内中医翻译学者有关方剂名英译研究的基础上, 探析《红楼梦》中方剂名英译原则, 为涉医文学中方剂名英译提供借鉴。

笔者在CNKI中输入关键词“红楼梦英译”“红楼梦方剂”“红楼梦目的论”“目的论红方剂”等关键词进行全文检索, 近十年间有关“红楼梦英译”的文献多达9492篇, 与“红楼梦目的论”有关的文献有2654篇, 有关“红楼方剂”的文献有431篇, 与“目的论红方剂”相关的文献为0篇。

因此, 对《红楼梦》中的医药文化以及方剂名英译研究十分必要。

二、《红楼梦》两译本方剂名对比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是由德国教授弗米尔“于1978年在《普通翻译理论的框架》一文中, 率先提出重社会文化及交际功能的翻译目的理论”。

目的论认为, “忠实”“对等”等翻译理论在目标文本产生中, 不再起决定性作用;相反目标文本的产生是由其目的所决定。

这一目的则根据翻译发起者(即客户或委托人) 来决定的。

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为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原则。

“翻译目的论将翻译活动的目的性放在首要的位置, 认为翻译过程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

操纵与翻译策路之选择——《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操纵与翻译策路之选择——《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c t a a t sa r n l tonpu pos i ol y ofta l ton r s ai e is powe ea i nsa d t e r lto hi s ulur lf cor Sta s ai r e,de og r nsa i ,tan lton po tc , rr lto n h e ai ns p
t e Ya gsa h n nd Dav d H a i wke h sso h a pulto ert e c son t e ba i ft e m ni a i n ov h hoie o r nsa i ta e esb uc oc o c fta l ton sr t gi y s h s i —
sylsi a l uie dif r tv so sar s l ft fe e c n ta sa i r t itc ly q t fe en eri nsa e u to hedifr n esi r n lton pu pos ,i o o fta sa i n, r nsa e de l gy o r n lto ta l — ton po tc ,i e i e i s n qua iy i owe e a i sbe we n t r nsa o s e pe tvecu t e ,a d t i e a i s psw ih t lt n p rr l ton t e heta l t r ’r s c i lur s n herr l ton hi t he
l ade r i tc v u d t a t ul y pr s r he s o d a ts i al e an o f ihf l e e ve t our e t xt m e s ge i h a g a c e s a n t e t r etl ngua e,t ey t n out t e g h ur O b

从文化内涵解析《红楼梦》两种英译本翻译策略的选择

从文化内涵解析《红楼梦》两种英译本翻译策略的选择

蓿者 参看前 文注释 。徙 中人 们可 以看 出 ,霍 器本 倾 向于在 挥文 中连行 增 浑或意 ,而裼 箨本一 般不 在文
内做任 何增 删 ,而 是 主要采用 直 或是直 加 脚注 的方法 。
12 堡 网鼯 的翻 .
堡网 是一撞文字游威 , 通遇 言中的同音异羲或一 多羲的现象束制造藏 的效果。 《 在 红樱萝》 输在 捂 音遗 是在 句法 结耩上 都存 在着很 大差异 。原 文能 够引起 蒴 者畲心 一笑 的地 方 ,封于其 他文 化背景 的 蓣者
的人物 封 中 ,妙 趣横 生 的蔓 网藉 常常 出现 ,逭 给 者带柬 了 翻 上 的鞋题 ,因届 漠藉 和英
束 税很可 能畲莫 名其 妙 。那 麽 ,裼 榉本 和霍 挥本 封此是 如何 虞理 的呢 ?例 如 :
( 寅玉 ) 小耗现形笑道 :‘ :“ 我税你们没兄遇世面 ,袄恝得逭果子是香芋 ,却不知盛裸林老箭
10,u ht kwo l a e r he e u o my t…” H. . AN , G Y NG 1 7 , . 8 ) 6 )sc l ud v i t dme t f s ( Y Y G & A , 9 8 P 4 6. a h fg n o wi 霍 克斯 : …E e I ena oe s e isw i m o, er gte syta udh v en “ v ni ' b e frni gnu , hc I n th ai m t l a e e fd c h’ n h a h wo b
e o g u p n u ht s t u …” Ha e, 9 3 P 3 0. o h me ( wk s 1 7 , . 5 )
霍克斯 的浑 文 中 ,原文 提及 的雨侗 屋史人 物 的名字 简化成 了他 们所 代表 的某 一颊人 ,即很有智 谋 的

杨宪益与霍克斯《红楼梦》译本比较-精选资料

杨宪益与霍克斯《红楼梦》译本比较-精选资料

杨宪益与霍克斯《红楼梦》译本比较《红楼梦》在传入西方不久就被译为英文,在我国对《红楼梦》的翻译也起步很早。

其中最有影响的英译本有两个,其中一个版本由杨宪益夫妇所译,即《红楼梦》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另一个版本由英国译者大卫霍克斯所译,即《石头记》The Story of the Stone 。

正如《红楼梦》这部小说在古今中外掀起的热浪一样,关于杨霍二译本孰优孰劣的争论也从未停息过。

本文将从人口数量,国民观念,国家体制等方面进行分析,以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分别从政府和人民的角度提出几点建议。

1. 两个译本对人物称谓的不同处理方式。

《红楼梦》中人物众多,身份各异,即使是国内的读者,在首次阅读这部巨著时也难免将其中的人物混淆,遑论外国人。

因此,小说中人物名字和称谓的翻译对有心的译者来说就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称谓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明地体现着民族文化的特点,对于中国这个封建历史悠久、宗族观念浓厚的国家尤为如此。

而《红楼梦》涉及到的九百多个人物当中君臣、主仆、同僚、亲戚等关系错综复杂。

在中国封建大家族中,几代同堂,人员之间关系复杂,为彼此区分,亲属间称谓词语数量众多,语义明晰,且长幼有序,如“大姨”、“二叔”、“三侄”、“四弟”等;而西方人家庭成员居住较分散,流动性相对较大,特别是家庭内部,子女一旦成年就独立门户,各自谋生,人们崇尚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因此个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在家庭内部,血缘观念比较淡薄,亲属关系松散。

这一点可从下面列举的两个例证中看出来。

①当下贾母一一指与黛玉:“这是你大舅母,这是你二舅霍译:“ This is your Uncle Zheng ' s wife , AuntWang ⋯⋯”杨译:“ This is your second uncle ' s wife ⋯⋯”杨宪益深受中国古典文化熏陶,他认为,我国人民应该知道外国的文化遗产,而外国也应该了解中国有多么丰富的文化遗产,因此将“二舅母”翻译为“序数词+ 亲属词”的格式。

《红楼梦》两部译本中的翻译风格比较

《红楼梦》两部译本中的翻译风格比较

《红楼梦》两部译本中的翻译风格比较《红楼梦》两部译本中的翻译风格比较《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更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展示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号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它几乎囊括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等各个领域的文化。

对《红楼梦》的翻译也因其在我国文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翻译版本之众多而受到译学界的重视。

目前已有几十种外文译本和节译本 ,其中以两种英译本影响最大:一是 A Dream of Red Mansions,由杨宪益、戴乃迭合译(以下简称杨译) ;二是 The Story of the Stone ,由大卫·霍克思(David Hawkes)和约翰·敏福德(John Minford)合译(以下简称霍译) 。

这两个译本风格迥异,但各有特色。

这是由于两个译本的作者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本着不同的翻译目的和翻译方法所造成的。

其中“杨译本”更忠实于原著,对原文理解深刻,深得原意;并且采用“异化”手段来处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 ,即在译文中尽可能地保留源语文化,直译是他的主要翻译方法, 倾向于“ 语义翻译”。

而“霍译本”采用了“归化”手段,即遵循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英文流畅自然,倾向于“交际翻译”。

本文通过对上述两个《红楼梦》的英文译本的实例进行对比, 对两译本其中的宗教文化, 习语人名,诗词的不同译法加以比较,分析译者在翻译中采用的不同的翻译策略及其不同的翻译目的和文化取向。

1 宗教文化翻译宗教文化, 一直是不同语言之间沟通的一个障碍,译者很难在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找到对等的平衡点。

所以译者往往采用概念移植,并且辅以文化阐释,如霍译就采用了意译的手法将原文中的东方文化转移为西方基督教文化观念,便于读者理解。

以此来达到,使得译语文本与原文文本有着同样的吸引力。

习语是语言中某些部分经过长期使用自然形成的,寓意深刻,形式固定的短语和短句。

《红楼梦》,中有大量含有宗教意味的习语。

基于Wmatrix的《红楼梦》两英译本文体对比研究

基于Wmatrix的《红楼梦》两英译本文体对比研究
a ne w p e r s pe c t i v e f or t he t r a n s l a t i on of“H o ng LOU Me ng ”. Ke y wo r ds : H on g Lou Me n g;t r a ns l a t e d t e x t s; s t yl i s t i c f e a t ur e s;c o nt r a s t i ve s t u di e s;c or pu s; W m a t r i x
嘉 兴 学 院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J i a c c i n g Un i v e r s i t y

6 O ・
第2 V 6 卷第1 期 2 0 1 4 年1 7 1 o 1 . 2 6 No . 1 2 0 1 4 . 1
1 0 . 3 9 6 9 / i . i s s n . 1 6 7 1 — — 3 0 7 9 . 2 0 1 4 . 0 1 . 0 1 2
全 译 本 进 行 对 比分 析 ,采 用 W ma t r i x进 行 深 层 次语 义 特 征 等 标 注 , 实 现 语 料 数 据 自动 提 取 与 对 比 分 析 , 重 点 关 注 词 频 、词 性 和 语 义 范畴 等 在 两译 本 中 的分 布 特 征 。研 究发 现 ,译 者 因所 处 的语 言 、文 化 背 景 不 同 ,翻 译 策 略 各 有 侧 重 ,这 些 都 在 译 文 的 语 义 范 畴 中 有 明 显 体 现 。 这 些 发 现 可 为 《 红楼 梦》的翻 译研 究提供 新 的
视 角。
关 键 词 :《 红楼梦》 ;译 文 ; 文体 特 征 ;对 比研 究 ;语 料 库 ;W ma t r i x

文化交际角度分析《红楼梦》两英译本

文化交际角度分析《红楼梦》两英译本
需求。
众 所 周知 , 同的 民族 有 不 同的文 化 , 同民族 的历史 也 各 自 不 不
有 各 自 的特征 , 因此 , 翻 译 工作 中 , 定 要对 源 语 言 文化 的历 史 在 一
关 键词 : 化 ; 异 归化 ; 译 文化 ; 翻 差异 性
有足 够 的了解 , 能做 出恰 当准确 的翻译 。如对 《 才 红楼 梦 》 第三 回 中
特征 的内 涵和 意 义 。《 红楼 梦 》 的两 英译 本 在这 方面 表现 的尤其 突
出。
21文化 历史 特征 .
和 霍 克斯 的 译 作《 楼 梦》 两英 译本 , 翻 译 中 , 分 注重 了文化 红 的 在 充
交际在 不 同文化 下表 达 的 差异 性 ,使 翻 译 满足 了不 同读 者的 不 同
霍 译 : h a oec a e i e er a ematrdBi S eh dm r h mb  ̄ n h r at h nt r e h t h y
G agAnds fe e ihem o epan t a t ebe u i X i i r u r datt r i h nh a tf ul . Sh
l翻译 中的异 化法和归化法 翻译 策略解析
异 化法 和 归化 法 是 当前 两 种主 要 的翻 译方 法 。“ 化翻 译 法 ” 异 强 调 在 翻译 中 , 量保 存 源语 语 言风 格 和特 点 , 调翻 译 的文 化客 尽 强 观性 , 目的 是突 出 源语 文 本 的语 言特 色 和 文化 特 色 , 达 到对 源语 并 文 化 内涵 向 目的语使 用 者传播 的 目的 。 种翻译 法 . 以有效 帮 助 这 可
注 解 1 A rn en t df r i g e t n el e c t h n f h . p c o e s r a tl g n ea e e d o t e i oh i i t

对王熙凤判词两种译本的对比赏析——以杨、戴译本和大卫霍克斯译本为例

对王熙凤判词两种译本的对比赏析——以杨、戴译本和大卫霍克斯译本为例

《英汉互译》课程论文题 目:对王熙凤判词两种英译本的对比赏析——以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大卫·霍克斯译本为例专 业: 英 语班 级: 1001 姓 名: 谢醒瑜 指导教师: 陈 柯2013 年 5 月 25 日学号: 10900340138对王熙凤判词两种英译本的对比赏析——以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大卫·霍克斯译本为例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

该著作自问世起,便在中国广为流传。

同时,它也被许多优秀的翻译家介绍到国外,使之在世界文坛也颇受瞩目。

在《红楼梦》的诸多英译本中,当数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和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这两个译本最为出色。

但是由于背景及文化等差异,两部译本在翻译手法及风格上大有不同,各具千秋。

本文仅以《红楼梦》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之“王熙凤”判词为依据,从词法和句法翻译手法两方面对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大卫·霍克斯译本进行对比赏析。

关键词:王熙凤;正册判词;词法翻译;句法翻译AbstractA Dream of Red Mansion is one of the Four Great Classical Novels of Chinese literature.This famous novel has been widely spread in China since it came out.And at the same time,the novel was introduced to foreign countries by some great translators which made it notable among the world literature.Of all the English versions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se two are most remarkable:A Dream of Red Mansion by 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 and The Story of the Stone by David Hawkes.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in translators'background and culture,these two versions are very different in translate methods and styles. And each of them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This paper compares these two versions by analysing their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styles from both lexical and syntax based on the First Registers Poems of Wang Xifeng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Key words: Wang Xifeng; the First Registers Poems; lexical translation; syntax translation一、前言本文对《红楼梦》中王熙凤判词的两种译本进行对比赏析,以杨宪益、戴乃迭译本(以下简称杨、戴)和大卫·霍克斯(以下简称大卫)译本为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 That's why I counsel you to ignore him. He can't be all honey-sweet words one minute and ranting and raving like a lunatic the next. So don't believe anything he says.
2.句子结构
众所周知,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它们的句字结构也迥然不同。汉语里面有非常多的连词和介词,而句子之间的连接也不是特别明显。因此译者很难在翻译中掌握两种语言的区别,下列例子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他问了我好几遍,可有看见他的绢子。我哪有那么多工夫管这些事?(P169)
(Y) She asked me several times whether I've seen her handkerchief. As if I had time to bother about such things!
1.字斟句酌
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辣货,南京所谓“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P17)
(Y)She's the terror of this house. In the south they'd call her Hot Pepper. Just call her Fiery Phoenix.
我一见了妹妹,疑心都在他身上,又是欢喜,又是伤心,竟忘了老祖宗了,该打,该打(P17)
(H) The doctor arrived promptly and proceeded to take skybright's pulses. He appeared to be disconcerted by what he found. “Yesterday she seemed to be a little better”,he said,“but this pulse today takes us right back to where we started from---empty, superficial, faint, constricted…”
1.词意
(1)特殊词
一些词在普通汉语词典里查不到,所以很难理解确切的意思,比如“有无天日”。
所以嘱咐你别理会他,他的嘴里甜言蜜语,一时有无天日,疯疯傻傻,只休怪他①。
(Y) That's why you mustn't pay attention to him. One moment he's all honey sweet; the next, he's rude and recalcitrant; and in another minute he's raving like a lunatic. You can't take him seriously.
《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一个是英国出版的David Hawkes译本 The Story of the Stone,另一个是1978年出版的杨宪益、戴乃迭(Yang Hsien-yi and Gladys Yang)译本 A Dream of Red Mansions。两个英译本都有自己的鲜明特征,译者都显露了自己深厚的文学造诣。同时,他们在文学翻译都有各自的得失。
(H) She's a hot terror this one what we used to call in Nanking a peppercorn! You just call her 'Peppercorn Feng'. She'll know who you mean!
“泼辣货”、“辣子”、“凤辣子”Hawkes对后二者均用peppercorn一词,这是物质名词,很难兼具表示味觉的hot和表示性格的fiery。杨用了三个不同的词来表达,看来是经过推敲的。
Hawkes不仅把中医里“虚浮微缩”四个形容词翻译出来,而且也表达了出了“反”字。中医的术语包含了中国的民族特色,所以也是把中国文化传播给世界各地读者的一个大好机会。所以译者应该在忠实传递信息的同时保留原文的特色。
3.语言习惯与逻辑
一般来说语言应与逻辑一致,但也应看到各种语言都有自身的习惯说法;一种语言的习惯在另一种语言里不但不存在,还可以被认为逻辑性不强。这就给译者增加了一层任务,需要细致去分析这种差别,从而在译文中体现出来。
“我哪有那么多工夫管这些事”本是坠儿对小红问她手绢的事表示不耐烦而在贾芸面前发牢骚的话。Hawkes把它跟前文联系起来,认为这是在回答小红,这就欠妥。从这个例子我们知道如果想正确的理解原文的话,我们不止应该细致理解上下文,还应该熟悉原文的语言习惯。
(二)表达
翻译就是将原语信息转化为接受语言最自然的对等,首先是意义,其次是风格。
(H) And one of those voices sounds like that proud, peculiar girl Crimson who works in Bao-yu' s room.
“宝玉房里的小红”中的 “房”应理解为“怡红院”而不是宝玉的卧室。贾府这样的封建大家庭中连丫鬟也有等级,能够进宝玉卧室的除了他的贴身丫鬟袭人外,一般只有四个大丫鬟晴雯、秋纹、碧痕、麝月。小红是做粗活的,既见不到宝玉的面,宝玉也不知道有这么个丫鬟。二十四回中写到小红因偶然机会进到宝玉房中见他一次,为此还让秋纹、碧痕两个狠骂了一顿。Hawkes忽视了严格的等级制度,所以杨译的是比较合适的。
思维内容有其相通性。虽然思维和语言密不可分,但同一思维内容可以用不同的语言表达。表达是译者把自己所理解的内容正确、充分而又自然地传达给译语接受者的过程。在理解过程中,译者注意力的焦点是原作者;他力图弄懂原作者说了什么,是用什么方式说的。在传达过程中,译者注意力的焦点则是译语读者;他必须着重考虑如何使用他们能够自然接受的语言,告诉他们原作者所说的东西。
(2)文化背景
我们都知道,《红楼梦》内容广泛,并且饱含中国文化。它涉及方方面面,包括哲学、文学以及社会学。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曾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笔者认为,对于一个合格的翻译工作者来说,熟悉两种文化至少跟掌握两种语言同等重要,并用以下例子予以简单阐述。
Hawkes把“我才好了”翻译成 I've only just recovered可能会让西方人疑惑。这种翻译很容易让人与疾病联系起来。杨把“快休再提了”译成so don't reopen that subjectis 太过正式。其实这只是一个家人之间的谈话,所以Hawkes的译文so let's have no more of this会更胜一筹。
《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2009-11-29 22:25:26)转载标签:杨宪益杂谈
理解与表达——《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邓永勤
《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 2007年第22期
[摘要]作为源语语言和译语语言文化的媒介,译者在翻译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不同的译者会有不同的译作。特别是在文学翻译中,不同的作者译出不同的译文,更是司空见惯。文章立足于《红楼梦》的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本和霍克斯的译本的比较,从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做一个初步的比较研究,展示二者之异同。
二、两个英译本的比较
作为源语语言\文学和译语语言\文学的中间人,译者在完成翻译任务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在对源语读者语言、风格、文化信息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译者会考虑如何把他们所理解的东西表达出来。他们应该跟源语作者的想法一样:比如,如何选择正确的方法把正确的意思翻译出来,如何把场景描述生动,如何让人物形象更有魅力,如何体现写作风格,以及如何传达原文化等等。这本身就是一个重现和再创造的过程。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表达方式,就算是相同的文章,不同的译者的译文也不尽相同。为了说明这点,笔者将从《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中引用一些例子,并从以下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2.精雕细琢
字斟句酌主要指找到恰当的英语对应词,精雕细琢则主要指对原著文字含义进行深入的发掘并且在译文中充分表达出来。
一时,王大夫来了,诊了脉,疑惑说道:“昨日已好了些,今日如何反虚浮微缩起来?”(P355)
(Y) Presently Doctor Wang arrived and felt his patient's pulse. “She was on the mend yesterdayWhat has caused this relapse today?”he asked in surprise.
[关键词]红楼梦 大卫·霍克斯 杨宪益 戴乃迭 文学翻译
中图分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08(2007)1120182-02
一、引言
作为中国著名古典小说之一,《红楼梦》对中国文学史影响非同凡响。它突出的文学成就以及艺术魅力吸引了许多翻译家把它翻译成各种语言。自19世纪以来,已经有多种英译本陆续问世,这些译本为跨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H) She's asked me about that handkerchief of hers a number of times. I told her, I've got better things to do with my time than go looking for people's handkerchiefs.
说话的语音,大似宝玉房里的小红。她素昔眼空心大,是个等刁钻古怪丫头……(P174)
(Y) One of them sounded like that sly, conceited Hsiao-Hung who works for Pao-yu. She is a strange crafty creature if ever I saw on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