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概论1-3章教案
社会工作的基本脉络社会工作的内涵教案
社会工作的基本脉络——社会工作的内涵第一章:社会工作导论1.1 课程目标了解社会工作的定义与内涵认识社会工作的目标与功能理解社会工作的重要性1.2 教学内容社会工作的概念与发展历程社会工作的目标与功能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观与伦理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程讨论法:探讨社会工作的目标与功能,以及其重要性1.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学生对社会工作的理解与认识第二章: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基础2.1 课程目标了解社会工作理论的构成与作用认识社会工作基础理论的主要观点掌握社会工作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2.2 教学内容社会工作理论的构成与作用社会工作基础理论的主要观点社会工作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社会工作理论的构成与作用,以及基础理论的主要观点案例分析法:分析社会工作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案例2.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学生对社会工作理论的理解与认识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分析一个社会工作实践案例,并运用相关理论进行解释第三章:社会工作的实践过程3.1 课程目标理解社会工作实践的基本过程掌握社会工作实践的技巧与方法认识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问题3.2 教学内容社会工作实践的基本过程社会工作实践的技巧与方法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问题3.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社会工作实践的基本过程与技巧方法角色扮演法:模拟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情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3.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学生对社会工作实践过程的理解与认识第四章:社会工作的领域与对象4.1 课程目标了解社会工作领域的范围与特点认识社会工作对象的需求与问题掌握社会工作服务的策略与方法4.2 教学内容社会工作领域的范围与特点社会工作对象的需求与问题社会工作服务的策略与方法4.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社会工作领域的范围与特点,以及社会工作对象的需求与问题小组讨论法:分析社会工作服务的策略与方法4.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学生对社会工作领域与对象的理解与认识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社会工作领域,分析其服务对象的需求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服务策略与方法第五章:社会工作者的素养与能力5.1 课程目标理解社会工作者应具备的素养与能力认识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的角色与责任掌握提高社会工作者素养与能力的方法5.2 教学内容社会工作者应具备的素养与能力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的角色与责任提高社会工作者素养与能力的方法5.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社会工作者应具备的素养与能力,以及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的角色与责任小组讨论法:探讨提高社会工作者素养与能力的方法5.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学生对社会工作者素养与能力的理解与认识第六章:社会工作的伦理与价值观6.1 课程目标理解社会工作伦理的重要性认识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构成掌握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决策6.2 教学内容社会工作伦理的基本原则与实践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形成与影响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决策过程6.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社会工作伦理的基本原则与实践,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形成与影响角色扮演法:模拟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决策情景,提升学生的伦理判断能力6.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学生对社会工作伦理与价值观的理解与认识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分析一个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决策案例,并提出自己的决策建议第七章:社会工作的研究方法7.1 课程目标理解社会工作研究的重要性认识社会工作研究的方法与步骤掌握社会工作研究的应用与评估7.2 教学内容社会工作研究的目的与类型社会工作研究的方法与步骤社会工作研究的应用与评估7.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社会工作研究的目的与类型,社会工作研究的方法与步骤小组讨论法:分析社会工作研究的应用与评估7.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学生对社会工作研究的理解与认识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社会工作研究案例,分析其研究方法与步骤第八章:社会工作的政策与法规8.1 课程目标理解社会工作政策的作用认识社会工作法规的构成掌握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政策运用8.2 教学内容社会工作政策的基本概念与制定社会工作法规的主要内容与实施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政策运用8.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社会工作政策的基本概念与制定,社会工作法规的主要内容与实施小组讨论法:探讨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政策运用8.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学生对社会工作的政策与法规的理解与认识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分析一个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政策运用案例,并提出自己的政策建议第九章:社会工作的实习与督导9.1 课程目标理解社会工作实习的意义认识社会工作督导的作用掌握社会工作实习与督导的技巧9.2 教学内容社会工作实习的安排与要求社会工作督导的过程与方法社会工作实习与督导的技巧9.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社会工作实习的安排与要求,社会工作督导的过程与方法小组讨论法:探讨社会工作实习与督导的技巧9.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学生对社会工作的实习与督导的理解与认识第十章:社会工作的未来发展10.1 课程目标理解社会工作发展的趋势认识社会工作面临的挑战掌握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策略10.2 教学内容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社会工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策略与方向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社会工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小组讨论法:探讨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策略与方向10.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学生对社会工作的未来发展的理解与认识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提出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建议与方案重点解析本教案以“社会工作的基本脉络——社会工作的内涵”为主题,涵盖了社会工作的定义、理论基础、实践过程、领域与对象、工作者素养、伦理与价值观、研究方法、政策与法规、实习与督导以及未来发展等十个方面的内容。
“社会工作概论”课程教案
10、先天不足
第
二
节
第四节社会工作功能的实现
一、实施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
二、实施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
三、社会制度对实施的影响
第五节体制转变中的中国社会工作
一、体制改革及其影响
二、社会转型及方向
三、路径依赖问题
四、我国当前的社会工作组织模式
教学
小结
作业
布置
复习思考题:
1、社会工作者的一般特征。
2、用实例谈谈你对社会功能运作的理解。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各环节要点、时间分配等)
第
一
节
第一节社会工作者及其角色
一、社会工作者及其一般特征
1、社会工作者
2、一般特征
二、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的作用
1、助人过程的特点
2、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第
二
节
第二节社会工作的功能
一、功能的含义与类型
二、社会工作的助人功能
三、社会工作对维持社会秩序的意义
四、社会工作对助人和维持社会秩序之间关系的理解
六、与哲学(社会哲学、人生哲学、福利哲学和政治哲学)
教学
小结
作业
布置
复习思考题:
1、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2、简述社会工作领域扩大的原因。
3、社会工作的要素。
4、名词:社会进步/社会工作领域/心理咨询。
章节或项目名称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功能
授课类型
授课进度
班级
地点
周次
星期
节次
理论□
实验□
实训□
1、社会进步
2、生活质量
3、人类认识观念
三、领域的分类
1、按照服务对象
社会工作概论课程教案
社会工作概论课程教案第一章:社会工作概述1.1 课程介绍理解社会工作的定义和范围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观和原则1.2 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了解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理解社会工作在不同国家的特点1.3 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掌握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和内容了解社会工作在不同领域的实践第二章:社会工作理论基础2.1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掌握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原理2.2 社会工作理论框架掌握社会工作理论的主要框架和理论基础理解社会工作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2.3 社会工作实践模式掌握社会工作实践的主要模式和方法了解社会工作实践模式的发展趋势第三章:社会工作实务过程3.1 社会工作实务的基本步骤掌握社会工作实务的基本步骤和程序理解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的评估和干预策略3.2 社会工作实务技巧掌握社会工作实务的基本技巧和方法了解社会工作实务技巧在不同领域的应用3.3 社会工作实务案例分析分析社会工作实务案例,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干预培养社会工作实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章:社会工作者角色与素质4.1 社会工作者角色理解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和职责掌握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要求4.2 社会工作者的素质培养了解社会工作者的素质培养方法和途径培养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能力4.3 社会工作者的伦理与责任理解社会工作者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责任掌握社会工作者的伦理决策和责任履行第五章:社会工作计划与评估5.1 社会工作计划制定掌握社会工作计划制定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理解社会工作计划制定的原则和目标5.2 社会工作计划实施掌握社会工作计划实施的基本技巧和方法了解社会工作计划实施中的挑战和应对策略5.3 社会工作评估与反思理解社会工作评估的重要性和方法掌握社会工作评估的基本步骤和技巧第六章:社会工作与政策6.1 社会政策概述理解社会政策的定义和目的掌握社会政策的基本构成和制定过程6.2 社会工作与政策的关联理解社会工作与政策的相互关系掌握社会工作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作用6.3 社会政策分析与评估掌握社会政策的分析方法和评估技巧培养对社会政策的批判性思考和评估能力第七章:社会工作与群体7.1 社会工作与不同群体的实践理解社会工作在不同群体的特点和挑战掌握社会工作在与不同群体合作中的方法和技巧7.2 社会工作与特殊群体的干预策略理解社会工作在特殊群体(如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中的干预策略掌握社会工作在与特殊群体合作中的专业素质和能力7.3 社会工作与群体的合作实践分析社会工作与群体的合作案例,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干预培养社会工作与群体合作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第八章:社会工作与社区8.1 社区概述理解社区的定义和特点掌握社区的基本构成和功能8.2 社会工作与社区实践理解社会工作在社区中的作用和意义掌握社会工作在社区实践中的方法和技巧8.3 社区发展与社会工作理解社区发展与社会工作之间的关系掌握社会工作在促进社区发展中的策略和方法第九章:社会工作与服务9.1 社会服务概述理解社会服务的定义和目的掌握社会服务的基本构成和提供方式9.2 社会工作与服务提供理解社会工作在服务提供中的角色和职责掌握社会工作在服务提供中的方法和技巧9.3 社会工作与服务的评估和改进掌握社会服务的评估方法和改进技巧培养社会工作在服务评估和改进中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第十章: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10.1 社会工作在国际的发展趋势了解社会工作在国际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掌握社会工作在国际的挑战和机遇10.2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理解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历程掌握社会工作在中国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10.3 社会工作教育的创新与发展理解社会工作教育的重要性和创新方法掌握社会工作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关注环节:1. 社会工作定义和范围的理解2. 社会工作理论基础的掌握3. 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的评估和干预策略4. 社会工作者角色与素质的认识5. 社会工作计划与评估的方法详细补充和说明:1. 社会工作定义和范围的理解:社会工作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涉及到人类行为、社会环境、政策制定等多个方面。
社会工作概论(第1讲和第2、3讲)
4、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
(1)专业方法的发展<单一——整合> (2)社会工作目标模式的变化 <治疗——预防,救助——发展>
不仅“授之以鱼”,而且“授之以渔” (3)专业对象的拓展 <有需要的人士——物质、非物质>
2014-6-18 2014-6-18
25
(二)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
1
我国历史上缺乏专业社会工作 20世纪上半叶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社会工作
2014-6-18 2014-6-18
28
孟子:推行“仁政” •“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 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014-6-18 2014-6-18
29
墨子:主张“兼爱”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抗弱,众不劫寡,富 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
2014-6-18 2014-6-18
34
3、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工作
(1)改革前的社会工作 专业教育中断,政府包办 (2)改革后的社会工作 • 1979年国家决定恢复社会学学科建设,社会工 作作为应用社会学也逐步在一些大学恢复起来; • 1986年,国家教委决定在部分高等学校试办社 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在制度上开启了社会工作专 业教育的进程; • 1991年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成立; • 1994-18
31
2、20世纪上半叶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
(2)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 20世纪20、30年代进行的“乡村建设运动”.
2014-6-18 2014-6-18
32
2、20世纪上半叶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
《社会工作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社会工作概论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课程代码113103101319课程属性专业知识课程课时/学分32/2课程性质选修实践学时0责任教师课外学时0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中英文):《社会工作概论》是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开设的专业知识课程,主要面向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政治学三个专业的本科生,共32学时。
该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有:社会工作总论、社会工作方法、社会工作实务等。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全面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性质与功能,理解社会工作价值、社会工作理论、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能够熟练掌握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等社会工作方法。
"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is a professional knowledge course offered by the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mainly for undergraduates in three majors: public service management,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and politics,with a total of32class hours.The main contents taught in this course include:general social work,social work methods,and social work practices.The purpose of this course is to enabl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social work,grasp the basic concepts,nature and functions of social work,understand the value of social work,social work theor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havior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and be able to master-1-social work methods such as case social work,group social work,community social work, and social work administration.2.设计思路:本课程引导学生在对《社会学》具有一定认知的基础上,掌握社会工作的概念、性质、功能的基础上,了解西方社会工作实践与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理解社会工作价值与社会工作专业伦理,能够运用社会工作理论指导社会工作实务,探索社会工作的过程。
社会工作概论课程教案.doc
“社会工作概论”课程教案前言课程概述一、学科性质和课程性质1、学科性质2、课程性质二、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历程1、国外的发展历程2、中国的发展历程三、课程的组成部分1、第一部分,绪论:什么是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的功能;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社会工作理论。
2、第二部分,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福利行政。
3、第三部分,实务:家庭、儿童、妇女与社会工作;青少年与社会工作;老年与社会工作;矫治感化与社会工作;医疗、精神治疗与社会工作;滥用药物与社会工作;反贫困与社会工作。
4、第四部分,教育、实习与展望:教育、实习与研究;讨论与角色扮演。
四、学习方法与阅读的扩展1、学习方法2、阅读的扩展第一部分绪论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工作教学目的:通过学习,对作为一个学科/专业的社会工作有基本的概念。
教学重点:专业的缘起、发展、领域和特质,与其他它社会科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社会工作的领域和特质。
课时安排: 6 学时。
第一节社会工作的缘起和发展一、社会历史背景1、资产阶级革命及人道主义的张扬2、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二、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1、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2、社会工作的产生三、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1、专业方法的发展2、社会工作目标模式的变化第二节社会工作的领域和特质一、社会工作领域概述1、社会工作的领域2、社会问题二、社会工作领域扩大的原因1、社会进步2、生活质量3、人类认识观念三、领域的分类1、按照服务对象2、按照困难类型3、按照社会工作的特点四、社会工作的特质1、整体的人2、家庭的重要性3、社区资源4、督导5、教育项目:课程教学及实习,专业实习和督导6、方法7、团体8、“关系、”“网络”9、精神、心理10、“社会”11、与制度的关系(福利制度)12、基本目标13、机构雇佣、有薪水14、发展及利用小组的方法来开展服务第三节社会工作的内涵和类型一、社会工作的概念1、社会中的不同内涵2、定义3、相关概念: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社会正义。
社会工作导论教案
1 .社会工作的意义及其分类 0.3 学时2 .社会工作相关概念辨析 0.3 学时3 .社会工作的主体、对象和过程 0.6 学时4 .社会工作的学科性质 0.4 学时5 .社会工作的功能 0.4 学时1 .了解社会工作的相关概念。
2 .掌握社会工作的主体、对象与过程。
1 .社会工作的主体、对象和过程。
第一节社会工作的意义及其分类一、社会工作概念的内涵(一)国际上关于社会工作的三种认识角度。
(二)专业意义上的社会工作。
二、社会工作的分类(一)按社会工作的方法进行分类。
(二)按社会问题的性质进行分类。
(三)按社会工作的对象进行分类。
(四)按社会工作的方式进行分类。
(五)按与服务对象接触的方式进行分类。
(六)按主办机构的性质或经费来源进行分类。
(七)按专业水准进行分类。
(八)综合式分类。
第二节社会工作相关概念辨析一、社会保障(一)社会保障的内涵。
(二)社会保障体系构成。
(三)社会工作和社会保障的异同。
二、社会救助(一)社会救助的内涵与发展过程。
(二)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
三、社会福利(一)社会福利的内涵。
(二)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的关系。
(三)社会福利制度的类型。
(四)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的异同。
四、社会服务(一)社会服务的内涵。
(二)社会服务的分类。
(三)社会工作与社会服务的异同。
第三节社会工作主体、对象与过程一、社会工作的主体——社会工作者(一)社会工作者的界定。
(二)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二、社会工作的对象——社会弱势群体(一)什么是社会弱势群体。
(二)社会弱势群体的特征。
三、社会工作的过程(一)社会工作专业关系的建立。
(二)社会工作的基本过程。
第四节社会工作的学科性质一、社会工作是一门综合性应用社会科学(一)社会工作学是一门科学。
(二)社会工作学是综合性应用科学。
二、社会工作的学科性质(一)社会工作的科学性。
(二)社会工作的实用性。
(三)社会工作的综合性。
第五节社会工作的功能一、复原的功能二、提供与配置资源的功能三、预防的功能四、发展的功能五、稳定社会的功能:(一)什么是社会工作?(二)试述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
《社会工作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工作概论》教学大纲一、使用说明(一)课程性质“社会工作概论”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普通高等学校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主干课。
(二)教学目的本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系统理解和掌握社会工作专业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引导学生在认识我国社会问题的基础上,尝试透过结合社会实践,探索专业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方向。
(三)教学时数共51学时(周3)(四)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以讲授为主。
学生除了听课,还应该通过讨论、模拟、专题讨论、实地考察等活动直接参与教学过程。
(五)面向专业社会工作本科专业二、教学内容第一章社会工作的定义及构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旨在帮助学生对“什么是社会工作”有一个初步的理念架构,了解社会工作的学科地位、性质及施用领域。
要求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对社会工作有初步了解。
(二)教学内容本章主要教学内容为 1、社会工作的含义。
2、社会工作的领域。
3、社会工作的对象。
其中,如何认识社会工作是教学重点与难点。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工作一、社会工作是科学1、什么是科学。
2、科学的特质。
3、社会工作工作方法的科学性。
4、社会工作工作过程的逻辑性。
二、社会工作是一种艺术1、社会工作过程是对社会工作方法和技术的灵活运用2、社会工作需要细致地分析、巧妙地应对问题。
3、社会工作面对的任务常常是新的、独特的、特殊的。
三、社会工作是一种制度1、什么是制度2、社会工作是一种社会制度四、社会工作是一个专业1、什么是专业2、社会工作的专业特征五、社会工作的涵义1、专业社会工作与我国通行的社会工作的区别。
2、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的关系。
3、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
第二节社会工作的定义与学科性质一、社会工作的定义1、把社会工作视为一种个人的慈善事业2、把社会工作视为由政府或私人社团所举办3、把社会工作视为一种由政府和私人社团举办的专业服务,这种服务不分性别、年龄与贫富,以协助任何个人发挥其最高潜能,使其获得最美满最有效的生活为目的。
社会工作概论课程教案
社会工作概论课程教案一、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社会工作的概念、历史和发展趋势。
2. 使学生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 培养学生具备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
4. 提高学生运用社会工作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社会工作概述:社会工作的定义、特点、功能和目标。
2. 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社会工作在各国的发展状况和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
3. 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理论的构成、主要理论流派及其应用。
4. 社会工作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和社会行政等方法。
5. 社会工作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内涵、职业道德规范和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教师讲解社会工作相关概念、理论和方法。
2. 案例分析:讨论和分析实际案例,提高学生运用社会工作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社会工作实践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 角色扮演:模拟社会工作场景,培养学生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5. 实地考察:参观社会工作机构,了解社会工作的实际操作。
四、教学资源1. 教材:社会工作概论教材。
2. 案例资料:社会工作实践案例。
3. 视频资料:社会工作相关视频。
4. 实地考察:社会工作机构。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占总评的40%。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占总评的30%。
3. 期末考试:全面考察学生对社会工作的掌握程度,占总评的30%。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计划:课时1-4:社会工作概述课时5-8: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课时9-12:社会工作理论课时13-16:社会工作方法课时17-20:社会工作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课时21-24:案例分析与讨论课时25-28:小组讨论与实践课时29-32:实地考察与总结七、教学活动1. 课时1-4:开展社会工作概述讲座,介绍社会工作的定义、特点、功能和目标。
社会工作概论教学方案
《社会工作概论》课程教学方案(2016年10月湖北文理学院经济与政法学院社会学系刘芬老师编)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程课程代码:0131zy 01课程适用专业:社会工作课程总学分、总学时:3学分、54学时一、课程教学总体目标本课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结合当代中国2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通过国家和社会解决并预防社会成员因缺乏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社会功能失调而产生的社会问题的一项专门事业和一门学科。
它的性能是通过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调整社会关系,改善社会制度,推进社会建设,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工作的含义、职能和特征,分析西方社会一百多年来的社会工作历史演进,结合我国近代以来社会工作尤其是改革后社会转型的方向、进程及需求,能解决社会转型期带来的众多社会问题,使社会工作获得迅速而健康的发展,服务于人民和促进社会进步。
二、章节教学目标与主要教学内容绪论1.本章教学目标本章要求学生明确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掌握本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了解学习本课程教与学的方法,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讲授提纲作大致介绍,推荐本课程的主要参考书目、杂志及学习参考网址。
2.主要教学内容(1)本课程的课程简介(2)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3)本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4)本课程教与学的方法(5)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讲授提纲(6)本课程的主要参考书目(7)本课程推荐学习网址3.本章建议阅读的参考书目与文献(1)《社会工作概论》,李迎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社会工作导论》,王思斌,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社会工作概述1.本章教学目标本章要求学生理解社会工作的涵义,明确社会工作的分类,厘清并掌握社会工作相关概念及其辨析,认识社会工作的主体、对象与过程,把握社会工作的学科性质,熟稔社会工作的特性和功能,理解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及现实意义。
2.主要教学内容(1)社会工作的涵义及其分类(2)社会工作相关概念及其辨析(3)社会工作的主体、对象与过程(4)社会工作的学科性质(5)社会工作的功能3.本章建议阅读的参考书目与文献(1)《社会工作概论》,李迎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社会工作概论》,李增禄著,(台湾)巨流图书公司;(3)《社会工作概要》,廖荣利著,台湾三民书局。
《社会工作导论》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社会工作导论》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数:48(理论42,其他6)总学分数:3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社会工作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本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十一门主干课程之一,属于专业基础课,为社会工作专业一年级学生开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为后续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如下:(1)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工作原理、社会工作方法、社会工作实务三大方面的理论知识。
(2)通过适当的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3)与专业成长小组等实践环节相配合,努力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逐步培养学生的专业理念和价值观。
(4)尝试将本课程的教学活动与大学新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社工精神离自己并不遥远、社工精神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从而激励学生从关心自己身边的人开始,着手培养自己的助人意识、理念与技能。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社会工作的内涵与领域(―)社会工作的内涵(-)社会工作的开展历史(三)社会工作的领域(四)社会工作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功能与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一)社会工作的功能(二)社会工作者的角色第三章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一)价值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三)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建构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一)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二)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流派与归类(三)构建中国的社会工作理论第五章社会个案工作(-)个案工作的基本概念(二)个案工作的理论模式(三)个案工作的过程(四)个案工作的原那么与技巧第六章社会小组工作(-)小组工作的基本概念(二)小组工作的理论模式(三)小组工作的过程(四)小组工作的原那么与技巧第七章社区工作(-)社区工作的基本概念(二)社区工作的理论模式(三)社区工作的过程(四)社区工作的原那么与技巧第八章社会行政(一)社会行政的基本概念(二)社会行政的内容第九章儿童社会工作(-)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二)儿童社会工作的理论(三)儿童社会工作的内容(四)儿童社会工作的方法第十章青少年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二)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理论(三)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内容(四)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方法第十一章老年社会工作(一)老年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三)老年社会工作的内容(四)老年社会工作的方法第十二章妇女社会工作(一)妇女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二)妇女社会工作的理论(三)妇女社会工作的内容(四)妇女社会工作的方法第十三章家庭社会工作(一)家庭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二)家庭社会工作的理论(三)家庭社会工作的内容(四)家庭社会工作的方法第十四章矫治社会工作(-)矫治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二)矫治社会工作的工作机构、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三)中国的矫治社会工作第十五章残疾人社会工作(一)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理论(三)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内容(四)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方法第十六章企业社会工作(一)企业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二)企业社会工作的理论(三)企业社会工作的内容(四)企业社会工作的方法第十七章医疗社会工作(一)医疗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医疗社会工作的理论(三)医疗社会工作的内容(四)医疗社会工作的方法第十八章社会工作督导、咨询与研究(一)社会工作督导(二)社会工作咨询(三)社会工作研究三、实践环节和要求:本课程的教学活动以理论知识的讲授为主,实践环节只是辅助性的教学手段。
社会工作概论课程教案
社会工作概论课程教案一、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社会工作的概念、起源和发展历程。
2. 使学生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 培养学生对社会工作的认识和兴趣,提高其参与社会工作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1. 社会工作的定义与性质社会工作的概念社会工作的特点社会工作的目标2. 社会工作的起源与发展社会工作的历史背景社会工作的发展过程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与趋势3. 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人本主义原则平等参与原则案主自决原则保密原则4. 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调查研究方法观察评估方法介入协调方法5. 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微观社会工作中观社会工作宏观社会工作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社会工作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社会工作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社会工作的实践。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社会工作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角色扮演法:模拟社会工作场景,让学生亲身参与,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其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和积极性。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能力和思考深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 课程结束考试:测试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社会工作概论教材。
2. 课件:PowerPoint课件。
3. 案例素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工作案例。
4. 视频资料:播放与社会工作相关的视频片段。
5. 参考书籍:提供社会工作相关书籍,供学生课后阅读。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3. 教学进度安排:章节一:社会工作的定义与性质(4课时)章节二:社会工作的起源与发展(4课时)章节三: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3课时)章节四: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4课时)章节五: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3课时)章节六:小组工作实践(4课时)章节七:个案工作实践(4课时)章节八:社区工作实践(4课时)章节九:社会工作伦理与职业道德(3课时)章节十:社会工作政策与法规(3课时)七、教学活动设计1. 章节一:通过引入经典社会工作案例,让学生了解社会工作的概念和特点。
社会工作概论1-3章教案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领域与内涵第一节社会工作的缘起与发展一、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一)思想背景1.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助人思想,基督教的博爱思想等,是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最早的思想来源之一。
2.起源于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的人道主义是一种把人的权力、价值和尊严放在首位来考虑的价值观念,它承认人的一切权力与生俱来,包括人的生存权、发展权等,人道主义强调人的尊严、重视人的价值和平等权力,对社会工作的出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社会福利观念从“个人责任观”向“社会责任观”的转变,对社会工作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二)时代背景工业化、市场经济等在欧美的推进,导致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出现了各种社会问题,这是社会工作产生的基本的时代背景。
1.工业革命导致的社会转型加速了传统社会福利模式的解体。
2.工业化、市场经济导致了社会收入分配愈益两极分化,激烈的竞争使中小企业破产,使工人、农民变成赤贫者,激起了尖锐的社会矛盾。
3.工业革命、市场经济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社会关系,将以初级关系(血缘、地缘关系等)为主的社会变成了以次级关系(业缘关系)为主的社会。
二、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实践)▲(一)产生:西方的社会工作形成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二)形成:1.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颁布“济贫法”(Poor Law)。
这部济贫法是英国第一部成文的济贫立法。
这部法案的颁布一方面推动了英国社会福利的制度化进程,另一方面则直接推动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前身——志愿助人活动的发展。
内容:(1)规定每一个教区每周应向地主征收济贫税,明确了政府在救济贫民问题上的责任。
(2)规定贫民救济应由地方教区举办,每一个教区设立监察员若干人,中央政府亦设置监察人员。
首创国家设立机构、建立制度进行救济的先例。
(3)规定凡有工作能力的贫民,必须参加工作,以工作换取救济。
(4)禁止无家可归者及无业游民行乞游荡,设济贫所收容济贫,强迫其在济贫所里工作。
社会工作理论教案
社会工作理论教案“社会工作理论”课程教案前言课程概述教学目的:学习和了解社会工作理论的演进、流派和发展趋势,以及如何有效学习和应用理论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社会工作理论的演进、流派和发展趋势教学难点:社会工作理论各个流派。
课时安排:3学时。
一、课程性质说明1、社会工作专业的重要支撑,是一个学科所必须具备的部分。
2、运用理论来分析个人、社区、群体、组织和社会,并进行“合理”的解释。
3、课程适合安排在三年级下学期或者四年级上学期。
二、什么是理论1、《简明英汉社会学词典》的定义2、林南的观点3、艾尔﹒巴比的观点4、《牛津词典简编》的定义5、特纳的观点三、社会科学(科学)理论的类型、本质和特点1、理论的类型2、理论的本质3、理论的特点四、理论的功能1、分析解释现象2、解释现象的原因、性质和本质3、提供对比和反思,获得创新复习思考题:理论的功能是什么?第一章社会工作理论:概念、历史、类型和作用(意义)教学目的:对社会工作理论的概念、历史、类型和作用有清楚的了解。
教学重点:社会工作理论的概念、历史、类型和作用。
教学难点:理论的类型、范式和作用。
课时安排:3学时。
第一节概念一、界定1、Howe,1987年。
为社会工作的理论和社会工作的理论。
2、Sibeon,1990年。
什么是、如何开展、案主世界的社会工作理论。
二、Rees and Fook的三层次划分1、唯物主义的或大理论与知识基础2、策略理论或实践理念3、操作(实务)的理论三、本门课程的侧重点重点是如何开展社会工作的理论,回答八个方面的问题:人类生命循环,生理、心理与社会的互动,功能与适应,压力、潜力及优势,社会公正问题,工作者与案主的关系,变迁与策略,文化因素等。
第二节历史演进及理论类型一、历史演进的两种观点1、Howe,1987年。
七阶段观点:调查、精神分析、诊断学派与功能学派并列、获得、盘点、整合,归类。
2、结合Howe,Kemp and Tracy的观点,我们介绍六个时间段的划分:第一阶段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开创阶段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诊断学派与功能学派并列第三阶段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调整阶段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整合阶段第五阶段20世纪80年代过渡阶段第六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元发展阶段二、理论类型1、Payne的三种类型:反思-治疗,社会-集体,个人-改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领域与内涵第一节社会工作的缘起与发展一、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一)思想背景1.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助人思想,基督教的博爱思想等,是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最早的思想来源之一。
2.起源于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的人道主义是一种把人的权力、价值和尊严放在首位来考虑的价值观念,它承认人的一切权力与生俱来,包括人的生存权、发展权等,人道主义强调人的尊严、重视人的价值和平等权力,对社会工作的出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社会福利观念从“个人责任观”向“社会责任观”的转变,对社会工作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二)时代背景工业化、市场经济等在欧美的推进,导致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出现了各种社会问题,这是社会工作产生的基本的时代背景。
1.工业革命导致的社会转型加速了传统社会福利模式的解体。
2.工业化、市场经济导致了社会收入分配愈益两极分化,激烈的竞争使中小企业破产,使工人、农民变成赤贫者,激起了尖锐的社会矛盾。
3.工业革命、市场经济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社会关系,将以初级关系(血缘、地缘关系等)为主的社会变成了以次级关系(业缘关系)为主的社会。
二、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实践)▲(一)产生:西方的社会工作形成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二)形成:1.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颁布“济贫法”(PoorLaw)。
这部济贫法是英国第一部成文的济贫立法。
这部法案的颁布一方面推动了英国社会福利的制度化进程,另一方面则直接推动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前身——志愿助人活动的发展。
内容:(1)规定每一个教区每周应向地主征收济贫税,明确了政府在救济贫民问题上的责任。
(2)规定贫民救济应由地方教区举办,每一个教区设立监察员若干人,中央政府亦设置监察人员。
首创国家设立机构、建立制度进行救济的先例。
(3)规定凡有工作能力的贫民,必须参加工作,以工作换取救济。
(4)禁止无家可归者及无业游民行乞游荡,设济贫所收容济贫,强迫其在济贫所里工作。
(5)规定人民有救济其家人和亲属的义务,教区即公共救济机构仅在贫民不能从其家人或亲戚那里获得救济时,方给予救助。
(6)济贫法将贫民分成三类:①体力健全的贫民,须强迫入“感化所”或“习艺所”工作;②不能工作的贫民,包括病患者、老人、残病者、精神病患者及须抚育小子女的母亲,令其进入“救济院”或施以“院外救济”;③失去依靠的儿童,包括孤儿、弃儿或父母无力抚养的儿童,设法领养或寄养。
意义:首先,政府负起了社会救助的责任,并直接参与了社会救助活动的组织工作。
其次,伊丽莎白《济贫法》从立法的角度确立了助人自助的观念,这既是一个救助的原则,又是一个救助理念。
第三,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来说,伊丽莎白《救济法》最重要的作用还在于它确定由专门人员从事济贫救助活动(职业化)。
第四,伊丽莎白《济贫法》所实施的院外救济也是社会工作提供服务的一种基本形式。
第五,该法尝试用个性化的方式解决问题,为今天个案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德国的汉堡制与爱尔伯福制(1)汉堡制1788年在汉堡市实行的一种比较有特色的救济制度,史称汉堡制。
对后来各国救济制度与方法影响较大。
规定在该市设立中央办事处,综理全市救济业务。
全市按救济需要设立若干区,每区设监察员一人,赈济员若干人。
实施救济的原则是助人自助。
其工作的内容或方式包括:①为失业者介绍工作;②将贫苦儿童送往职业学校习艺;③将患病者送往医院诊治;④对沿街乞讨者不予施舍,以取缔无业游民,使贫民不致依赖成习。
(2)爱尔伯福制1852年,德国另一个小城市爱尔伯福制,也仿效汉堡制并加以改良,实施救济制度,史称爱尔伯福制,对后来救济工作的方法影响很大。
具体内容为:①将全市划分为564段,每段约有居民300人。
②每段设赈济员一人,由政府委派地方热心人士担任,为荣誉职。
③赈济员的工作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发放赈济款。
求助者必须与赈济员接洽。
结案后,赈济员应首先赴救助者家庭做家庭调查,经调查确实需要救济者方能给予帮助。
发放赈济款依据法律所规定的最低标准,不许贫民养成依赖心理。
其二是从事段内贫穷的预防工作,如介绍职业、训练与管理无业游民等。
④全市每14段设一个赈济区,每区设监察员一人,领导区内各段赈济员,并由区内14段联合组成一个赈济委员会,由区监察员任主席,每两星期开会一次,讨论有关全区赈济工作。
⑤全市设立由各区联合组成的中央委员会,由委员九人组成,作为全市最高救济机关,统一管理和支配全市救济所、医院及院外救济事宜,每两星期开会一次。
意义:①分类救助、助人自助的思想和济贫法一致②汉堡制的实施使救济工作更趋组织化和科学化;③爱尔博福制进一步修正改良了救济制度,完善救济工作方法,也对各国社会救济制度的建立产生了积极影响。
3.1869年的慈善组织会社(cos)1868年索里牧师建议成立一个组织,以协调政府和民间各种慈善组织的活动,1869年,在伦敦成立了第一个慈善组织会社(CharityOrganizationSociety)该会社的基本理论主张是,个人应对其贫穷负责。
接受公共救济讲损害贫民的自尊心、进取心与道德观念,致使他们依赖救济为生。
因此,该会主张贫民应尽其所能以维持其本人的生活,外来力量只在必要时才介入救济。
具体工作方法:(1)成立一个中央管理与联系机构,并将伦敦全市划分为若干区,每区成立一个分支机构,主持救济分配工作。
(2)各区办理区内所有救济机构受理申请救济案件的总登记,另特设咨询部,供济贫法执行人员、各慈善组织及个别慈善家搜集有关申请救济者的材料,这样就可以揭露那些同时向几个机构申请的贫民,以使救济资源更有效地发货作用;(3)各区派人对提出申请的人进行调查;(4)提高救济款物的配额,使之足够申请人生活所需。
“慈善组织会社”的实践对社会工作的专业化的重要贡献:(1)“会社”首创派友好访问员访问申请救济者,以了解其社会背景并确定应采取的措施。
它强调依据调查,按个别情况的不同,对每一个案件分别做出处理。
这种强调“个别化”的做法,促进了社会个案工作这一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产生。
(2)“会社”促进各救济机构、慈善组织为解决社区问题采取协调合作的步骤,也为社区组织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睦邻组织运动背景:由宗教、社会科学研究者发动,希望通过社会工作的方法进行调查,以便更好的解决社会问题,让受教育者和贫民共同生活在一起,实现政治上的平等、民主,解决贫穷问题。
(1)1884年英国伦敦巴涅特创立的“汤恩比馆”特点:①设立贫民区,备有宿舍,所有工作人员均与贫民共同生活。
②没有既定的工作计划,视居民实际需要而工作。
③尽量发动当地人才,培养其自觉的互助合作精神,为社区服务。
④社区睦邻中心不仅是服务中心,而且也是文化中心,向居民介绍本国及国外文化。
(2)1888年,美国琼亚当斯在芝加哥创立了“霍尔馆”睦邻组织运动对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意义:①社会工作的目的在于谋求个人与社会生活的改善,工作方式应从个人与社会双方入手。
②社会工作随时依社区实际需要而开展,应发动、组织或配合社会力量开展工作。
③社会工作应以整个社区为对象,以促进社会福利的全面改善为目的。
④社会工作进行的方法,不仅可运用社会个案工作的方法,而且应运用社会群体工作、社区组织等方法。
三、社会工作的发展(一)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发展:1.1917年,美国玛丽芮启蒙(MaryERichmond)出版《社会诊断》(SocialDiognsis),被看作社会工作专业的里程碑,1922年发表《什么是社会个案工作》使社会个案工作作为一种专业方法被社会工作者普遍接受,到20世纪30年代,个案工作一直是社会工作界唯一的工作方法。
2.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小组工作被纳入社会工作训练课程,到40年代中期,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被接受。
3.社区工作在60年代,被正式承认为社会工作专业一个基本方法。
4.70年代,社会行政作为一种间接的工作方法被接受。
(二)社会工作目标模式的变化治疗——预防——发展(亡羊补牢)(未雨绸缪)(授之以渔)四、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一)中国历史上缺乏专业社会工作1.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2.家族集团结构的社会结构特征3.儒家思想为主,儒、释、道相杂合的文化价值(二)中国民国时期的社会工作(1912-1949)1.社会行政和社会政策(1)1940年,中华民国政府设立社会部,隶属于行政院。
(2)1942年,省级地方设社会处,县政府设社会科。
2.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乡村建设运动:晏阳初定县平民教育实验和梁簌溟邹县乡村建设实验区。
3.微观社会工作实务主要限于医院等有限的领域,1913年休姆(Hume)成立了长沙社会服务联盟;1915年蒲爱德(IdaPruitt)北京协和成立“宗教与社会服务部”。
4.社会工作专业教育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学从西方传入中国,20世纪30年代,中国已有约20所大学设有社会学系,并各自设有社会工作实验基地。
(三)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社会工作(1949-1978)1.基本特点:(1)政府包办;(2)专业化社会工作中断2.成就:(1)社会保险:政务院1951年颁布《中国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面向我国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险制度。
1955先形成了一个比较齐全的社会保险体系。
(2)社会救济(3)优抚工作:优抚对象包括烈军属、军人。
(4)农村福利:实行“五保”制度和合作医疗制度(四)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工作的发展1.发展专业社会工作的必要性一(1)政府职能的转变要求发展专业社会工作(2)企业职能的转变要求发展专业社会工作(3)家庭职能的转变要求发展专业社会工作(4)邻里关系的衰微需要发展专业社会工作2.发展专业社会工作的迫切性(1)失业人员(2)老人、儿童及残疾人(3)城乡贫困人口(4)进城农民工3.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恢复,发展和前瞻(1)1979年,恢复社会学(2)1987年,设立社会工作专业(人大、北大、吉林大学和厦门大学)第二节社会工作的领域一、社会工作领域的逐渐扩大(一)社会工作领域的涵义1.社会工作领域的定义:也称为社会工作范围,是指社会工作在社会生活中实施并起作用的范围。
2.影响社会工作领域的两个变量:社会问题和社会工作者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及有意识的干预3.社会工作领域的划分:(1)理想的社会工作领域,是指按照人类理想应该进行干预并对之进行改变的社会问题的发生领域。
(2)实际的社会工作领域,是指社会工作者已经渗入其中者。
(二)社会工作领域与社会问题的关系1.社会学的社会问题2.社会工作的社会问题3.影响社会问题的三个变量(1)问题本身(2)人们的认定(3)社会变迁4.社会工作领域与社会问题发生的影响的领域相同,社会问题的产生使得社会工作领域扩大。
二、社会工作领域随着社会进步而扩大(一)社会进步是人类的永恒的追求(二)人类对自己生活质量的关注扩大着社会工作领域三、社会工作的领域▲(一)按照服务对象的生理和社会特征分类1.儿童社会工作、少年社会工作、青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2.妇女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二)按服务对象遇到的困难分类1.日常生活方面的问题:生活难以自理、自我封闭及心理失调、家庭关系紧张与冲突、儿童抚养和老人赡养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