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最新粤教版科学小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粤教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学课件
小毛驴运盐
一部分盐 被水溶解了。
从前有一只小毛驴,
它要帮主人运盐过河,走
到河中间的时候,由于货
物太重一不小滑倒了,当
它起来上岸后,发现货物
变轻了许多。
分一分下列物质哪些能溶解在水中,哪些不能溶解在水中。
酒精 花椒
鱼儿能生活在 水中,是因为水中 溶解了少量的空气。
小苏打
果肉
陈醋 空气
酒精 陈醋 小苏打 空气
在水中是 否能溶解 我的猜测 实验结果
不能
能
不能
新教课学讲解 目标
你能说说3个杯子内分别是什么物质吗?
你认为哪种物质溶解在水中了?说说你的理由?
你能说说生活中出现的这种现象吗?
因为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所以有时我们会看到食用油漂浮在 水上。
新教课学讲解 目标
大米、味精也能溶解在水中吗?
不能
能
小朋友你能将故事补充完整,并说一说这是为什么吗?
粤教粤科版一年级下册小学科学
全册教学课件
1.1 清清的水
粤教粤科版 一年级下册科学
导入新课 教学 目标
关于水我们一起来认识。
猜一猜 一物不稀奇, 人人不能离。 钢刀切不断, 铁钩钩不起。
新课讲解
人离不开水口渴时要喝水 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水
新课讲解
动物的生存同样离不开水
新课讲解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水,你知道野外的动物去哪儿找水吗?
你能描述一下实验现象吗?
通过这个实验你能解释空气为什 么具有弹性吗?
因为空气可以被压缩,所以具有弹性。
新教课学讲解 目标
请你说一说压缩空气的应用
新教课学讲解 目标
请你说一说压缩空气的应用
新教课学讲解 目标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2单元 第5课 那些物体是浮的 粤教版 最新教学文档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2单元第5课那些物体是浮的粤教版最新教学文档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2单元第5课那些物体是浮的粤教版-最新教学文档第二单元我来做小船第5课《哪些物体就是沉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哪些物体就是沉的》就是《科学》(粤教科技版)一年级下卷《我去搞小船》单元的第1课。
本课挑选一年级学生钟爱的玩具为题材,鼓励学生观测玩具在水中的巨变现象,进而观测身边更多的物体在水中的巨变,重新认识相同的物体在水中的巨变现象相同。
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活动,学生能够从现象的观测中介绍哪些物体在水中就是沉出来的。
本课共由两个活动组成。
活动1“它们能浮起来吗”,主要是让学生初步经历科学探究的几个要素: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确立研究问题,在已有的经验中做出简单的猜想,并在实验中观察现象,对观察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和交流,了解常见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活动2“我来分一分”,是在活动1的基础上,根据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进行分类,并对能浮起来的物体进行观察,描述这些物体的某些特征。
二、学情分析《哪些物体是浮的》是本单元的开篇课。
学生在生活中,包括游泳、划船、洗玩具等生活场景,都能帮助学生收集许多关于浮沉现象的信息。
但是,学生对于这些信息的收集都是无目的、零散的和无序的。
当学生第一次接触用科学的方法观察沉浮现象时,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从学生原生态的发现活动到经历探究活动的各个要素,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与实施研究方案、收集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等。
三、教学策略1.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具体过程分为三个部分:①通过任务驱动情境,提出问题,给出活动任务,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②通过学生有目的的实验及观察活动,记录物体的沉浮现象;③通过教师鼓励和学生探讨,对观测的现象展开整理和分类,从而进一步对第1页物体的特征进行观测,尝试多角度、多方式重新认识物体。
2.从学的方面来说,可分为两个部分:①利用有效率问题充分调动自学的积极性,并使学生沦为探究的主体;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基于生活经验进行假设,并能积极参与观察物体沉浮现象的实践活动。
粤教版小学一年科学教案全册
第一课走进大自然(共2 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走进自然,认识自然甚至爱上自然。
2 、培养学生观察与表达能力。
3 、让学生对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有个初步了解。
4 、培养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点】让学生爱上本学科。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爱上本学科。
【教具】PPT 【教学过程】一、课堂常规:1 、师生问好,坐姿规范,保证课堂高效进行。
2 、学生点到,安全第一。
二、课堂进行时:翻开书本,读标题:走进大自然。
问:什么是大自然?学生自由讨论,然后点名回答。
师:水、空气、山脉、河流、植物、动物、地球、宇宙等都属于大自然的范畴,研究大自然的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
问:我是不是大自然?生争议中。
师:简单的叙说地球的产生,人类的演变,让学生了解人类是属于大自然的产物。
问:大自然诞生人类,说明它是尊重人类的行为,那么我们作为人类,是否应该尊重大自然呢?生翻开书本看第2、3 页(3 分钟左右)问:河水是从哪里来?问:花儿是不是都有香味的?(答:当然不是,地球上有20 多万种开花的植物,但能散发出香味的只占有一小部分,有的花还很臭呢,比如说鱼腥草等。
)问:书上还有什么?我们一点一点来看。
师:瀑布,解释瀑布的形成以及世界著名的几大瀑布:尼亚加拉瀑布、维多利亚瀑布、伊瓜苏瀑布。
茶花:别名叫做山茶花,颜色有红、百、紫、黄等颜色,甚至有彩色的。
属于“十大名花” 中的第八,世界名贵花木之一。
品种多达2000 种,中国有其中的300 多种。
翠鸟:吃鱼和甲壳类等多种昆虫,世界上有15 种,中国仅有3 种,分别是:班头、蓝耳、普通三类。
珊瑚:是一种动物,可用作装饰品,也可以药用。
鱼:现在大约有32000 多种,是最古老的脊椎动物(适当给孩子带入脊椎动物的定义,但不要太深)。
吃鱼可以健脑、补钙、养血、防畸变等。
特殊的鱼有:世界上最快的是旗鱼;会飞的鱼是燕鳐鱼;会走路的鱼是龟壳攀鲈;会发声的鱼有康吉鲤、电鲶、箱鲀、海马等;会发电的鱼有电鳝、电鲶、电鳗。
一年级科学下册全一册教案
教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一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如动植物的特点、天气变化、简单物理现象等。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
(2)运用图片、模型、实物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世界的欲望。
(2)培养学生合作、分享、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1.动物园里的动物2.植物园里的植物3.天气的变化4.光与影5.水的奥秘6.空气的力量7.声音的传播8.电的现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动植物的基本特点。
(2)让学生掌握天气变化、简单物理现象等科学知识。
2.教学难点:(1)如何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动植物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天气变化,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2.探究学习(1)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动植物的特点,如生长过程、生活习性等。
(2)引导学生观察天气变化,记录数据,分析原因。
3.课堂讲解(1)讲解动植物的基本特点,如生长过程、生活习性等。
(2)讲解天气变化、简单物理现象等科学知识。
4.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巩固所学知识。
(2)开展小组合作,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5.总结评价(1)对学生进行口头提问,检查学习效果。
(2)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教学反思1.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2.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新教材】粤教版科学小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粤教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目录第1单元水和空气1清清的水教材分析《清清的水》是《科学》(粤教科技版)一年级下册“水和空气”单元中的第1课。
本课从自然界到身边让学生认识水,先让学生说说自然界里哪里见过水,从而认识到水广泛分布在自然界里。
接着再通过与茶水的特征对比来认识清水的特征,所使用的观察方法是眼睛看、鼻子闻、舌头尝。
学情分析水广泛分布在自然界里,是学生最熟悉的物质之一,但他们很少会去关注水的特征,并且对水的一些特征,如没有颜色,常常存在迷思概念。
一年级的学生在上学期的时候已经学会用眼看、鼻闻、舌尝、耳听、手摸的方法观察物体,本课让学生使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水,是对观察方法使用的再次巩固。
教学策略根据“任务驱动”和“科学探究”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法和学法确定如下:1.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
通过展示多幅图片唤起学生的记忆。
课前让学生收集旅游时曾拍摄过的自然界水的照片,通过课堂展示,让学生充分交流在自然界哪里见过水。
2.从学的方面来说,一年级的孩子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所以通过解密暗瓶,激发探究兴趣。
把清水与茶水倒入不透明的瓶子里,让学生猜猜哪瓶是清水,哪瓶是茶水,会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同时驱动他们调用多种感觉器官来对清水与茶水进行观察和比较,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目标1.知道水广泛分布在自然界里,能说出在哪里见过水。
2.能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清水。
3.知道水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和味道,可以流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水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和味道,可以流动。
教学难点:能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清水。
教学准备有关水的各种图片、一杯清水、一杯茶水、一杯牛奶。
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媒体:展示本课情境图片。
妍妍、波波在动物园里参观,他们看见有三匹马在岸边喝水。
问题:动物园里的马有人工喂水,那野外的动物去哪找水呢?交流:动物可以到自然界的哪里找水喝?媒体:出示本课课题:“清清的水”。
小学科学粤教粤科版 一年级科学下册 《草地里有什么》教案
粤教版一年级下《草地里有什么》教学设计下课后,妍妍和波波来到学校的草地上玩耍,突然波波看到草地上有一只螳螂,于是他对妍妍说:“瞧,那儿有一只螳螂。
”妍妍看着螳螂说:“除了螳螂,草地里还有什么呢?”师:是不是,你也会有和妍妍一样的问题呢?草地里除了螳螂,还会有什么呢?生举手回答:树叶、蚯蚓、小草、小花……师小结:那是不是和大家想的一样呢,让我们一起去校园的草地里寻找一下吧。
活动一:找到了什么师过渡:刚刚大家说了那么多草地里可能有的物体,现在就让我们到学校的草地里去探究一下都有什么物体吧。
课件出示图片师要求:我们可以用跳绳在草地上圈出一个圈,分组观察选定范围的草地里有什么物体。
师提示:在我们观察草地里的物体时,要注意三点:1、尽可能将草地里的物体都找出来。
2、在活动中请注意保护草地。
3、在活动中要及时做好记录。
师问:通过我们的认真观察,你在我们圈出的草地里找到了什么呢?生1:我在小草叶子上找到了七星瓢虫生2:我在地上找到了蚂蚁生3:我看见了有高有矮的小草生4:我还看见了很多石头……师小结:跳绳只是圈出了草地的一小部分,我们就发根据要求进行活动明白注意的地方举手回答问题通过活动,让大家学会如何去观察草地里的物体让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爱护环境,做好记录的好习惯。
通过学生的回答,先简单了解一下草地里的物体现了这么多的物体,有动物,还有植物,那如果是校园的整个草地呢?我们又会发现些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把我们的发现记录下来吧。
活动二:把它们记录下来师问:用什么方法进行记录呢?首先我们需要这样一个记录表课件出示师:把我们观察到的物体记录下来,你准备怎样记录呢,是画图,还是写字?比如我们看到的石头,就可以通过画图的形式,把它记录下来,师:如果你会写字,也可以通过写字的形式记录。
课件出示师小结:做记录是保存证据的重要方法,所以我们可以将在草地里找到的物体用画图或写字的方式做记录。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波波和妍妍是如何做记录的吧课件出示师:草地上的物体我们很容易找到,那是因为它们都在表面,那如果有些隐藏的物体,我们还能找到吗?认识记录表知道画图做记录的方法知道写字做记录的方法欣赏波波和妍妍的观察记录引导学生通过眼睛的观察,可以观察到不同的纸,颜色可能不同通过画图或写字的做记录方法,让大家明白,做记录是保存证据的重要方法通过展示波波和妍妍的观察记录,让大家了解可以找到的更多的物体比如说石头下面。
粤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粤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粤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篇1一、教材分析:《科学》一年级上册由《我们都是科学家》、《我眼里的生命世界》、《生命之源——水》、《它们是什么做的》、和《提出问题》五个单元组成本册教材以观察活动为基本结构和呈现方式,重视构建良好的活动结构,而且贴近儿童生活,适应学习主体的发展需求在科学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覆盖了三大领域:《我眼里的生命世界》——生命世界、《生命之源——水》——地球与宇宙、《它们是什么做的》——物质世界在科学探究方面,考虑倒一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还不可能从事较为独立、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出于科学探究始于提出问题,细致观察的特点,教材将着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提问能力、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全册是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尽管各个单元的学习内容、观察对象不同,但在活动的设计上充分考虑了观察能力有步骤、有计划地发展、教材综合性地考虑了科学探究方面诸多能力的培养、为了发展学生的科学判断能力,教材还充分体现了对观察记录的重视、全册教材自始自终都强调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教材在活动设计中,力图从对待科学、对待自然、对待科学学习、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等多方面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二、教学目标: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并能选择自己探究的问题2、能以亲身经历来理解科学,并与科学家的经历做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进一步明确科学是什么,体会做科学的满足感3、通过寻找有生命的物体,建立起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有生命物体的科学概念,使学生知道自然界中的物体分为生物和非生物两类,知道生物有能够繁殖、长大、呼吸、吃东西、运动等几个基本特征4、过对植物的观察、分类,引导学生认识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了解植物的多样性,知道植物作为有生命物体所具有的基本特征;通过对两个不同类动物的观察以及对它们之间的比较,认识动物的一般特征5、通过对人的观察,与植物、动物进行比较,找出不同和相同之处,从而进一步理解生物的特征,完成现阶段对“生物”这一大概念的认识、并以活动经历和体验的形式进行爱护动植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6、能有顺序、有目的、仔细地观察、运用看、摸、听等多种方法进行观察,综合运用感官感知事物、并能用文字、图画、表格等多种形式记录和呈现观察结果、和同学交流,相互评价观察结果7、能从多角度认识水的重要作用,理解水是生命之源的真正含义;能够用多种方法证明物体中含有水8、能够利用自己的感官和简单的器材,通过观察、对比等方法收集整理有关水的资料,进一步认识水的基本物理性质,并能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讨论、思考,得出结论,发现和提出关于水的相关问题,并能够用多种方法(语言文字符号等)将用过观察所发现的现象表述出来9、在观察、研究的各种活动中,学生能够逐渐做到注重事实、留心观察、尊重他人的意见,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同时通过对水的观察,保持和发展学生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10、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多种方法认识一些常见材料,知道材料有天然、人造之分11、通过对身边常见的纸的观察研究,能不断发现和提出关于纸的相关研究问题、经历对一张纸的外部特征进行多角度、多方法的观察描述的活动过程、能用对比试验的方法观察比较纸的性能,初步感知物体的性能与用途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古代的造纸技术和现代的造纸工艺,通过简单的造纸活动,体验纸张的来之不易,懂得珍惜、节约纸张1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适当的工具,认识一些常见的纺织材料,并能够根据材料的特性、用途、来源或其他标准对纺织材料进行分类,知道它们的区别、特点和用途13、了解常见金属的,根据材料的特性、用途、来源或其他标准对金属进行分类14、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工具对塑料进行研究,知道塑料有很多优点,但也有缺点15、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乐于试用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关心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正确使用材料,注意安全与健康,养成节约材料的好习惯16、能针对某一特定的观察、设计情景,提出问题;知道问题可以有多种来源,爱提问题是一种好品质、能尝试把不能通过观察、调查、实验找到答案的问题转变成可能;并能根据有价值的科学问题标准提升自己能够探究的问题三、教学措施:1、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应用新课程理念,用好《大纲》、《教材》、《教师用书》三本书;认真学习科学教学大纲,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2、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粤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篇2一、指导思想积极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技教育应从娃娃抓起”的指示,适应“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引导少年儿童开展各类科技活动,培养少年儿童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少年儿童的科学素质,努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小学_科学_粤教版 一年级全册教案
一年级《科学》全册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科技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以培养小学生科技活动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它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改变单一的课程结构,改变教学方式,为学生表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空间。
二、教材分析科技活动教材包含了实验探索、科技制作、科技应用、专题研究和创新发明等方面的内容。
由此希望能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科技发明、制作科技作品的方法,了解科技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了解我国历史上的科技成果及现在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每方面的内容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分别安排在各教材中供选择。
教材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突出科学性、创造性、趣味性和地方性,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特别是一些反应现代科技成果和与人们生活、生产紧密联系,操作性强的内容,让学生亲自参与社会调查、开展科学研究、进行科学探索和制作,从而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1、亲身参与实践,注重亲历、自主学习和实践,在开放的学习情景中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2、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形成亲近自然、关爱自然、关心社会以及自我发展的责任感。
3、发展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认知、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态度和习惯。
4、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整理与归纳信息,并恰当地利用信息的能力。
5、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大胆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并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激发他们探究和创新的欲望,培养创新能力。
最新粤教版一年级科学上下册教案
最新粤教版一年级科学上下册教案粤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一单元:认识大自然第一课走进大自然【教学目标】1、让学生走进自然,认识自然甚至爱上自然。
2、培养学生观察与表达能力。
3、让学生对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有个初步了解。
4、培养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点】让学生爱上本学科。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爱上本学科。
【教具】PPT【教学过程】一、课堂常规:1、师生问好,坐姿规范,保证课堂高效进行。
2、学生点到,安全第一。
二、课堂进行时:翻开书本,读标题:走进大自然。
问:什么是大自然?学生自由讨论,然后点名回答。
师:水、空气、山脉、河流、植物、动物、地球、宇宙等都属于大自然的范畴,研究大自然的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问:我是不是大自然?生争议中。
师:简单的叙说地球的产生,人类的演变,让学生了解人类是属于大自然的产物。
问:大自然诞生人类,说明它是尊重人类的行为,那么我们作为人类,是否应该尊重大自然呢?生翻开书本看第2、3页(3分钟左右)问:河水是从哪里来?问:花儿是不是都有香味的?(答:当然不是,地球上有20多万种开花的植物,但能散发出香味的只占有一小部分,有的花还很臭呢,比如说鱼腥草等。
)问:书上还有什么?我们一点一点来看。
师:瀑布,解释瀑布的形成以及世界著名的几大瀑布:尼亚加拉瀑布、维多利亚瀑布、伊瓜苏瀑布。
茶花:别名叫做山茶花,颜色有红、百、紫、黄等颜色,甚至有彩色的。
属于“十大名花”中的第八,世界名贵花木之一。
品种多达2000种,中国有其中的300多种。
21教育网翠鸟:吃鱼和甲壳类等多种昆虫,世界上有15种,中国仅有3种,分别是:班头、蓝耳、普通三类。
珊瑚:是一种动物,可用作装饰品,也可以药用。
鱼:现在大约有32000多种,是最古老的脊椎动物(适当给孩子带入脊椎动物的定义,但不要太深)。
吃鱼可以健脑、补钙、养血、防畸变等。
特殊的鱼有:世界上最快的是旗鱼;会飞的鱼是燕鳐鱼;会走路的鱼是龟壳攀鲈;会发声的鱼有康吉鲤、电鲶、箱鲀、海马等;会发电的鱼有电鳝、电鲶、电鳗。
广东教育出版社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广东教育出版社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广东教育出版社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篇1一、指导思想:二、教材分析:(1)第一单元沉和浮: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
(2)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
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3)第三单元热: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
三、学生情况分析: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
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感,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四、教学目标:1.本册教科书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能力,继续学习运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2.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粤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粤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粤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篇1一、学生现状分析一年级学生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预期的要求,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各种数学学习活动。
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
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
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还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在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过程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
因此对这些学生,我们应该关注更多的是让他们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下去,并逐步引导他们的思维想象、体验所获得的成功给予的喜悦。
二、教材分析本册共有共有9个单元,第一单元:南极小客人——以内数的认识;第二单元:下雨了——学看钟表;第三单元:农夫与牧童――方位与图形;第四单元:绿色行动——以内数的加减法(一);第五单元:小小存钱罐——人民币的认识;第六单元:大海边——以内数的加减法(二);第七单元:阿福的新衣——厘米、米的认识;第八单元:我们的鞋码——统计;第九单元:儿童乐园——总复习,另外还包括两个数学广场和两个实践活动——奇妙的回形针、小小信息员。
三、教学目标1、在实际情境中能正确地认、读、写以内的数。
并能认识计数单位“百”,知道以内数的组成和顺序,会比较以内数的大小。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会计算以内数的加减法。
结合现实素材,初步学会估算。
3、在现实情境中,能正确认识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4、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5、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能识别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6、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厘米、米的含义,知道1米=厘米;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7、在统计活动中,学会初步简单数据整理的方法,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小学科学粤教粤科版 一年级科学下册 《校园里的植物》教案
粤教版一年级下《校园里的植物》教学设计板书课题:校园里的植物的课题讲授新课一、活动探究任务驱动课件出示情境图师:这期的板报负责人是波波和妍妍,他们决定先画一棵银杏树,于是波波正在为银杏树画叶子,细心的妍妍发现波波画的银杏叶是卵形的,于是她问波波:“叶子画错了吧?”波波看了又看,“校园里那棵银杏树的叶子不是这样的吗?”师问:银杏树的叶子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校园里的植物》一课,了解一下身边的植物。
活动一:发现身边的植物师过渡:校园里有很多植物,如银杏、榕树等。
你见过哪些呢?出示图片:1、银杏树师问:你能说说校园里你都发现有哪些植物吗?生1:银杏树师:好,我们就来先认识银杏树。
课件出示图片观察情境图,初步感受银杏叶的特点观看图片思考问题,回答问题通过情境图的呈现,让大家初步感受校园里银杏叶的存在,调动大家去观察的兴趣展示校园中常见的植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问:银杏树的叶子到底是什么样子?学生观察,举手回答生1:银杏叶是黄色的。
生2:银杏叶是卵形的。
生3:银杏叶春天时是绿色的,秋天才会变成黄色。
生4:银杏叶像一把小扇子。
……课件出示春夏季为浅绿色,呈半圆形或扇形,叶片的顶端还有一条大波浪,整体看起来,就像是一把扇子。
到了秋季叶子就会变为金黄色,到了冬季叶子又会变成淡黄色。
2、校园里其他的植物师过渡:因为银杏树树形优美,叶子漂亮,所以银杏树是庭院及道路两旁常见的植物,也是我们校园里常见的植物。
那除了银杏树,你在校园里还发现了哪些植物呢?生1:杨树生2:柳树生3:月季花……课件出示活动二:观察植物认识银杏叶的特征总结银杏叶的特征说出校园里其他的植物通过学生的回答,总结出银杏叶的特征调动学生观察的兴趣1、银杏树通过前面的观察,我们知道了银杏树的叶子会随着季节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而且银杏叶像扇子。
那如果我们用不同的感觉器官去观察银杏树,你还会发现什么?银杏树还有哪些特征呢?我们除了用眼睛看,还可以通过哪些感觉器官去观察呢?生回答课件出示师小结:我们还可通过眼睛看,观察到,银杏树是高大的树,躯干挺拔,几个人合拢都抱不过来。
小学科学粤教粤科版 一年级科学下册 《我的小船》教案
粤教版一年级下《我的小船》教学设计课题我的小船单元 2 学科科学年级 1教材分析《我的小船》是(粤教版科学)一年级下第二单元“我来做小船”最后一课。
本课选取了学生熟悉的橡皮泥和水果等作为活动材料,要求学生对活动材料进行简单加工,尝试动手制作一艘可以在水中能浮起来的小船。
同时,通过简单的设计和制作活动,初步接触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内容,达成课程标准中“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并完成任务”的目标要求。
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
活动1“用橡皮泥做小船”,主要是通过模拟生活中常见的小船的形状,让学生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最终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使橡皮泥在水中能浮起来。
活动2“我的水果船”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保持水果外形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把水果的内部挖空,改变水果重量,使水果在水中能浮起来。
两个活动都围绕一个“做小船”的主题,尝试多角度、多方式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学习目标科学观念:能根据生活经验,使用不同的方法让物体能浮起来。
科学思维: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物体的沉浮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科学实践:通过实验,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探究让橡皮泥浮在水面的方法。
责任态度:(1)在科学探究中敢于尝试,愿意与人合作,交流并动手改进。
(2)认同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了便利。
重点改变物体的形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难点不断尝试,找出让橡皮泥浮在水面的方法。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谈话和图片导入师:大家喜欢旅游吗?生齐答:喜欢师问:那你们旅游时都会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呢?生1:汽车生2:大巴车生3:火车生4:高铁……师:有没有坐船去旅游的呢?其实船也是一种很重要的交通工具,如果我们去海边旅游,就会经常坐船去看海上的风景。
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几种不同的船吧。
课件出示四种不同的船:游轮、货船、帆船、渔船2、揭示课题师过渡:不同的船有不同的用途,那你想不想制作一举手说自己出门旅游乘坐的交通工具图片欣赏,感受不同的船认识本节课的通过谈话导入,让大家明白船是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通过图片的引入,让大家对船有所了解,从而为自己制作小船做铺垫揭示课题个属于自己的小船呢。
一年级下册科学计划广东教育出版社
一年级下册科学计划广东教育出版社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一年级下册科学计划广东教育出版社篇1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科学教材是以学生生活经验圈的不断扩大逐步展开教学内容的。
按照“家庭—学校—家乡与祖国—地球和宇宙”的脉络,随着学生成长过程中生活经验圈及视野的不断扩大,逐步扩展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体现多学科知识的整合。
突出了以科学探究为核心,注重探究学习活动安排,尽可能让学生投入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从而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获取一定的科学知识。
注意了体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利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和科学素养的逐步形成。
教材实用性、可操作性强。
每个阶段设计了相对独立的研究内容,如种凤仙花单元,分别设计了播种(认识植物的种子)、观察茎叶的生长(认识植物茎叶的特点)、研究凤仙花的花(认识植物花的构造)、对“结果”的观察研究(认识植物果实的特点及存放种子的方法)、对凤仙花一生的生长情况进行整理(了解生物的生命周期),而且,每一课有较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研究活动,便于教师操作。
同时,这些内容又是相关联的,它们是根据植物自然生长过程有机编排的,在教学实践中,有利于教师针对植物生长阶段的最佳时机,调整实施教学过程。
三、学生学情分析:本班有学生76人,通过半年来的科学课的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学生已掌握许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学习科学的兴趣,喜欢动植物,能参与课堂学习,动手实践操作,但观察的注意力不集中,没有目的的观察,不会从动手操作中总结经验,学生的合作交流也不强,喜欢单独行动。
本学期在学生在以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并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粤教版科学一年级下教学计划
最新资料推荐粤教版科学一年级下教学计划12019 ---9 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粤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年级:_ _ 一年级(下册)一、学生分析上一学期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具备的探究能力,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合作必要性,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加强了。
二、目标要求1 1 、知识与技能(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日常生活的,逐渐养成科学的习惯和生活习惯;(2)、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的解释,学习解释模型,以验证的假设。
22、过程与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3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2)、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资源和环境的保护,现代科技的发1 / 4展。
三、工作措施1 1 、课堂措施:(1)、教材及学生的备好课,好活动材料,吃透教材,设计好科学活动、问题和作业。
(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精神饱满,面向每一位学生教学,努力每位学生性,把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心态,并适时。
(3 )、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对学生的回答和作业反馈,以表扬鼓励为主的原则。
2 (4 )、在科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 2 、提优补差措施:(1)、鼓励学生阅读量,多看有益的科普书籍,并提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小发明、小制作等活动。
(2)、帮助后进生自信心,继而表扬鼓励为主的原则,培养学生对科学课学习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粤教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目录第1单元水和空气1清清的水教材分析《清清的水》是《科学》(粤教科技版)一年级下册“水和空气”单元中的第1课。
本课从自然界到身边让学生认识水,先让学生说说自然界里哪里见过水,从而认识到水广泛分布在自然界里。
接着再通过与茶水的特征对比来认识清水的特征,所使用的观察方法是眼睛看、鼻子闻、舌头尝。
学情分析水广泛分布在自然界里,是学生最熟悉的物质之一,但他们很少会去关注水的特征,并且对水的一些特征,如没有颜色,常常存在迷思概念。
一年级的学生在上学期的时候已经学会用眼看、鼻闻、舌尝、耳听、手摸的方法观察物体,本课让学生使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水,是对观察方法使用的再次巩固。
教学策略根据“任务驱动”和“科学探究”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法和学法确定如下:1.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
通过展示多幅图片唤起学生的记忆。
课前让学生收集旅游时曾拍摄过的自然界水的照片,通过课堂展示,让学生充分交流在自然界哪里见过水。
2.从学的方面来说,一年级的孩子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所以通过解密暗瓶,激发探究兴趣。
把清水与茶水倒入不透明的瓶子里,让学生猜猜哪瓶是清水,哪瓶是茶水,会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同时驱动他们调用多种感觉器官来对清水与茶水进行观察和比较,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目标1.知道水广泛分布在自然界里,能说出在哪里见过水。
2.能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清水。
3.知道水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和味道,可以流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水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和味道,可以流动。
教学难点:能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清水。
教学准备有关水的各种图片、一杯清水、一杯茶水、一杯牛奶。
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媒体:展示本课情境图片。
妍妍、波波在动物园里参观,他们看见有三匹马在岸边喝水。
问题:动物园里的马有人工喂水,那野外的动物去哪找水呢?交流:动物可以到自然界的哪里找水喝?媒体:出示本课课题:“清清的水”。
二、活动探究1.活动1:自然界的水媒体:出示自然界中水的照片。
问题:在自然界里,你见过哪里有水?活动:在旅游时我们看到过很多自然界中的水,例如湖水、溪水、海水,现在请同学们向大家展示旅游时拍摄到的自然界中水的照片,并介绍这些照片是在哪里拍的,在哪里见过水。
小结:水广泛分布在自然界里。
2.活动2:观察一杯水任务:在这两个不透明的瓶子里分别装着清水和茶水,在不把它们倒出来的情况下,你能分辨出哪瓶是清水,哪瓶是茶水吗?活动:学生用多种感觉器官去观察,分辨清水和茶水。
交流:说说哪瓶是清水,哪瓶是茶水,用什么方法分辨出来的。
任务:把瓶里的液体倒出来,看看你们猜对了吗?清水与茶水还有什么不同特征?活动:观察一杯清水和茶水,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特征。
交流:清水的特征是什么,它与茶水的特征有什么不同。
小结:水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和味道,可以流动。
3.拓展问题:(出示一杯牛奶)这是一杯清水吗?交流:清水与牛奶有什么不同特征?任务:课后再观察其他的液体,并比较一下它们与清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特征。
板书设计第1课清清的水眼看:水没有颜色、可以流动鼻闻:水没有气味舌尝:水没有味道教学反思2往水中加点东西教材分析《往水中加点东西》是《科学》(粤教科技版)一年级下册“水和空气”单元中的第2课。
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
活动1是“往水中加盐”,活动2是“都能溶解吗”。
先是重点观察食盐在水中的变化,然后再分别把白糖、沙、食用油加入水中进行观察,对比这些物质在水中的现象与食盐在水中的现象是否一样。
学情分析学生都有生活经验知道汤味道咸的原因是汤里加了食盐,食盐会溶解在水中。
学生或许不会用“溶解”这个词来描述食盐在水中的变化,他们认为食盐在水中不见了就是“溶解”了。
教学策略由于学生对食盐的溶解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头脑中的“溶解”概念有不少是错误的。
所以教学时从学生的迷思概念入手,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说把食盐加入水中再搅拌会出现什么现象?根据学生的回答再追问食盐在水中的变化过程,如“是马上就看不见吗”,引导他们实验时不仅关注实验结果还要关注实验过程现象。
在学生有了猜测后,他们很想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有了学习需求,实验就顺理成章进行。
教学目标1.知道食盐和白糖在水中可以溶解,沙和食用油在水中不可以溶解。
2.愿意继续尝试,进行更多的实验。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将食盐、白糖、沙和食用油分别加入水中,知道食盐和白糖在水中可以溶解,沙和食用油在水中不可以溶解。
教学难点:比较白糖、沙和食用油在水中的现象与食盐在水中的现象是否相同。
教学准备食盐、白糖、沙和食用油,四杯清水。
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媒体:展示本课情境图片。
彬彬和琪琪坐在餐桌旁,他们正在喝汤,琪琪觉得汤很淡。
问题:是不是汤里忘记放盐所以才觉得淡呢?交流:将少量食盐加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媒体:出示本课课题“往水中加点东西”。
二、活动探究1.活动1:往水中加盐媒体:出示一杯水和一勺食盐的照片。
问题:食盐加入水中会马上看不见吗?搅拌后又会怎样呢?活动:观察、记录食盐加入水中的现象,接着搅拌,再观察、记录搅拌后的现象。
交流:实验过程的观察发现。
小结:食盐在水中可以溶解。
2.活动2:都能溶解吗媒体:出示白糖、沙、食用油的照片。
问题:白糖、沙和食用油加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活动:在三杯水中分别加入一些白糖、沙和食用油,观察现象。
交流:哪些物质在水中的现象与食盐相同,哪些不同?小结:白糖在水中可以溶解,沙和食用油在水中不可以溶解。
三、拓展问题:大米、味精能在水中溶解吗?任务:课后将生活中的其他物质,如大米、味精等加入水中,观察它们是否能在水中溶解。
板书设计第2课往水中加点东西食盐+水——能溶解白糖+水——能溶解沙+水——不能溶解油+水——不能溶解教学反思3空气是什么样的教材分析本课是粤教科技版一年级下册《水和空气》单元的第3课。
本课从问题入手:我们看不见空气,哪里有空气呢?学生可以从身边的现象来感受空气的存在,从而认识到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既然周围都有空气,那我们就用塑料袋装一袋空气,观察一下空气的特点。
然后,再与水比较一下,空气与水有什么相同的特征。
空气除了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外,还可以流动,通过在水里挤压装满空气的袋子,让学生观察到空气流出来的现象。
本课最后一个亲子活动是加深学生对“空气可以流动”这个特征的认识。
学情分析学生对空气很熟悉,但他们未必会留意到空气在哪里。
学生能说出空气是看不见的,但他们很难说出空气的颜色、气味。
在观察能力上,他们有观察水的经历,并会用眼看、鼻闻、舌尝等方法观察。
该年龄段的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弱,需要教师的示范与指导。
教学策略1.在比较中,加深对空气特征的认识。
水与空气有很多相似的特征,把水与空气进行比较,能加深学生对空气特征的认识。
活动可以这样进行:把一个装满水的袋子与一个装满空气的袋子放在一个黑色袋子里,让学生不用眼睛看只用手去摸,看看能否猜到两个小袋里装的是什么。
学生在摸袋子的时候就会根据它们的特征去进行猜测,从而引发他们对空气特征的关注,激发了他们观察空气的兴趣。
2.搭建踏脚石,帮助学生解释实验现象。
在让学生进行“让空气流出来”活动前,先让学生进行一个预实验,用吸管在水中吹气。
这是一个学生熟悉的活动,当吹气时会看到水中有泡泡冒出来,停止吹气泡泡就消失了。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泡泡是从哪里来?学生就能理解泡泡其实就是他们吹的气。
进行完这个预实验,再来让学生进行在水中挤压空气袋的实验,这样学生就能解释“泡泡从哪里来”“泡泡是什么”“实验说明空气有什么特征”。
教学目标1.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2.知道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可以流动。
3.学会观察空气的简单方法。
4.比较空气与水的相同特征。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可以流动。
教学难点:比较空气与水的相同特征。
教学准备塑料袋、水槽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问题:万物生存离不开,在你身边看不见。
猜猜是什么?媒体:出示本课课题:“空气是什么样的”。
二、活动探究1.活动1:我们身边的空气问题:我们周围有空气吗?可以通过哪些现象说明空气的存在?交流:《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3页的图中哪些现象说明空气的存在。
小结: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
2.活动2:观察空气任务:空气是什么样的?空气有什么特征?活动:用塑料袋装一袋空气。
演示:用眼睛观察袋子里的空气,用鼻子闻袋子里的空气,在袋子上扎一个小洞听听声音。
活动:学生观察空气。
交流:空气有什么特征。
小结: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可以流动。
3.活动2:让空气流出来演示:用吸管在水中吹气。
交流:泡泡是从哪里来?问题:在装满空气的袋子上扎一个小孔。
把袋子放入水中,挤一挤,会出现现象呢?活动:进行“让空气流出来”的实验。
交流:实验中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小结:空气可以流动。
4.活动3:比较空气和水问题:这里有两个袋子,你能通过手摸猜出哪袋是空气,哪袋是水吗?活动:学生用手摸两个袋子,猜出空气袋和水袋。
问题:空气和水有哪些共同特征?活动:完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3页第2问。
交流:空气和水的共同特征。
小结:空气和水都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可以流动。
三、拓展任务:课后完成亲子时间的活动。
板书设计第3课空气是什么样的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可以流动教学反思4空气还藏在哪儿教材分析《空气还藏在哪儿》是《科学》(粤教科技版)一年级下册《水和空气》单元中的第4课。
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
活动1是“海绵里的气泡”,活动2是“哪些物体里还藏着空气”。
本课是承接上一课,学生知道了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那物体里面有空气吗?学生会对这个问题感兴趣。
利用上节课的方法,把干海绵放入水中挤一挤,观察能否挤出气泡来判断干海绵是否藏有空气。
然后再去探究更多的物体里面是否藏有空气。
二、学情分析本单元第3课学生已经知道了我们周围都有空气,空气会流动。
学生也进行了“让空气流出来”的实验,他们已经很清楚在水中挤压空气袋,看见有气泡冒出来就说明有空气。
三、教学策略在让学生进行“干海绵里是否有空气”的实验前,可以调用学生的已有认知,帮助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袋子里面有空气?那怎样才能知道干海绵里是否有空气呢?通过回顾旧知,引入新知,指导学生采用同样的方法来判断干海绵里面是否有空气。
四、教学目标1.知道干海绵、粉笔、土块等物体里面会藏有空气。
2.把干海绵放入水中并挤一挤,观察现象并判断干海绵里是否有空气。
3.把粉笔、土块等物体分别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判断这些物体里面是否有空气。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把干海绵放入水中,挤一挤,通过现象能判断干海绵里面藏有空气。
教学难点:把粉笔、土块等材料分别放入水中,通过现象能判断粉笔、土块里面藏有空气。
教学准备干海绵、粉笔、土块,水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媒体:展示本课情境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