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中介语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二语言习得研究》课件

《二语言习得研究》课件

语调技巧:通过调整语调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态度,使口语更加丰富和生动
词汇积累:扩大词汇量,掌握常用短语和表达方式,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语法运用:正确运用语法规则,避免语法错误,使口语更加规范和准确
阅读技巧与方法
泛读:快速浏览全文,把握文章大意
精读:逐句阅读,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略读:快速查找特定信息
批注阅读:边读边思考,记录心得和疑问
定义:社会文化理论是一种研究语言习得过程中社会文化因素的理论
代表人物:Vygotsky
社会文化理论的应用:在二语言习得中,社会文化因素如语言环境、母语干扰等对学习者产生影响
二语言习得策略
04
记忆策略
联想记忆法:通过联想与记忆对象相关的其他事物来提高记忆效果
图像记忆法:将记忆对象转化为图像或图表,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写作技巧与方法
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
制定研究计划和时间表
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
确定研究主题和目的
二语言习得中的问题与对策
06
学习动机不足问题与对策
学习动机不足的原因:缺乏兴趣、目标不明确、自信心不足等
对策:提高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增强自信心等
具体措施:选择有趣的学习材料、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鼓励自我肯定等
二明扼要地阐述您的观点根据需要可酌情增减文字
对策:通过多听多说、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了解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等方式来提高二语言习得的效果。
单击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您的观点根据需要可酌情增减文字
学习效果不佳问题与对策
学习效果不佳的原因:缺乏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不当、语言环境不佳等
元认知策略
定义:元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和控制的策略

《二语习得中介语》课件

《二语习得中介语》课件

对教学实践的意义
指导教学方法和策略
中介语研究揭示的学习者语言发展特点和规律,为教师提供有效的 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目标语言。
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了解中介语的特点和规律,学习者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语言 水平,调整学习方法和进度,提高学习效率。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介语研究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习者更好地 理解和适应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对跨文化交流的意义
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01
中介语研究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有效的交流和
理解,减少文化冲突和误解。
推动跨文化教育的发展
02
中介语研究为跨文化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有助于
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
增进国际合作与友谊
03
中介语研究有助于增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民之间的合作与友谊
、句法结构和语义规则来构建中介语。
学习环境
总结词
学习环境对中介语习得具有重要影响,包括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和学习情境等。
详细描述
社会环境决定了学习者接触目标语言的频率和机会,教育环境则决定了学习者接受的教 学方法和资源。学习情境则直接影响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情感和认知因素,如
动机、态度和自信心等。
《二语习得中介语》ppt课 件
contents
目录
• 二语习得理论概述 • 中介语理论介绍 • 中介语的表现形式 • 中介语习得的影响因素 • 中介语习得研究的意义 • 中介语习得的未来研究方向
01
二语习得理论概述
二语习得的定义
总结词
二语习得是指个体通过一定的学习方式 ,在非母语环境中掌握第二语言的过程 。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一.优秀精选PPT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一.优秀精选PPT
该模式将难度分为六级,从 零级到五级,级数逾高,难度 也愈大。
零级:指两种语言中相同的成分,在 学习中产生正迁移,而不会发生困难。
一级:在第一语言中分开的两个语言 项目,在目的语中合成一项。学习者 可以忽略在第一语言中两个项目的区 别而逐渐习惯合并后的项目。
请第一组的同学列举零级和一级 的例子(英语或其他语言)
二级:第一语言中有,而目的语中 没有的语言项目,学生必须避免使 用。
三级:第一语言中的某个语言项目 在目的语中虽有相应的项目,但在 项目的形成、分布和使用方面又有 差异,学习这必须把它作为目的语 的新项目重新习得。
四级:目的语中的某个语言项目, 在其第一语言中没有相应的项目, 学习者在习得这些全新的项目时会 产生阻碍性干扰。
② 简单地将“不同”等同于“困难”。 语言教学的实际表明,并非不同点即 是难点。有时两种语言的相近之处反 而是学生最大的难点。
8. 对比分析在教学中的应用
很多语言教育学家制定了语言 难度等级,以减少预测的主观性, 便于对比分析在教学中的运用。
普拉克特(C.Practor)提 出了一种分类比较简明的“难 度等级模式”。
迁移(干扰)? 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积极、促进作用的迁移。
其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 偏误是指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准。 目的明确则动力大,进步快。
自己又是如何克服这些负迁 前系统偏误~系统偏误~后系统偏误
五级:第一语言中的一个语言项目 到了目的语中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项目,需要学生克服第一语言所 形成的习惯,逐项加以区别,才能 在目的语中正确使用。
二 中介语假说与偏误分析
(一)中介语假说

二语习得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PPT课件

二语习得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PPT课件
III.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 What i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Research? 2. Theories of L2 learning
Linguistic Perspectives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behaviorism, cognitive psychology, connectionism, multidimensional model) Interactionist Perspective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s
is a difference between the way language is acquired and
processed and the way other kinds of information are
acquired and processed.
74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75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 The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structuralism) 2. The Audio-Lingual Method (听说法) (structuralism, behaviorism s-r) 3.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交际法语言教学) (cognitive science, linguistic competent, communicative competent) 4. Content-based, Task-based Approaches (学科性方法)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PPT课件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PPT课件
学习(learning)指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 获得第二语言。大多数成人第二语言学习 者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第二语言的。(有 意识,显性知识)
-
5
四 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 语。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 交际工具,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是以教学指导的方 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 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
7
六 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
语言能力(Leabharlann ompetence)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 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语言能力是一种反应 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隐性语言知识-对句子合法性的直觉判断) 语言表达(performance)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
-
10
第一章 第二语言习得 研究概述
-
1
主要内容
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 2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 3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和发展的简要回

-
2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 母语与目的语 母语通常是只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
因而也称本族语。一般情况下,通常是儿童出生 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母语常被称为第一语 言。 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 语言。它强调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 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
3
二 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是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 语言。
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 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第二语言强调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 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
4
三 习得与学习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PPT课件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PPT课件

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 语言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
8
第二节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
一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 1 研究对象不同 2 目的不同 3 方法不同
.
9
第二节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
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 1 研究目的不同 2 研究范0
.
3
二 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是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 语言。
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 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第二语言强调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 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
4
三 习得与学习
习得(acquisition)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 (informal learning),儿童大多是通过这 种方式来获得母语的。(下意识,隐性知 识)
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是以教学指导的方 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 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
7
六 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
语言能力(competence)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 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语言能力是一种反应 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隐性语言知识-对句子合法性的直觉判断)
语言表达(performance)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 理解与生成过程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外语习得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 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 在课堂学习的。
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得是指两种不同的语言环 境而言的。
.
6
五 自然地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 第二语言习得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以交际的方式获 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 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第二语言习得》PPT课件

《第二语言习得》PPT课件

4. 学习者语言偏误的解释
• 对学习者偏误的解释需要对偏误的来源进 行分析,通过分析来建立与第二语言习得 相关的过程。
• 因而,对学习者偏误产生的来源的分析, 是基于偏误产生的过程的分析。
• 通过过程的分析对作为产出结果的偏误进 行解释。基于过程的偏误分析和解释才有 意义。
5. 学习者语言偏误的评价
• 对比分析的两种版本:
• 强势版本:用对照分析方式来预测困难等 级的方法。
• 弱势版本:使用对照分析法来解释可以观 察的到困难。Oller和Ziahosseiny提出细微 差异(subtle differences)版的对照分析假说 理论:“不管在单一或多种语言系统间, 即使他们的差异极为渺小,终究还是会产 生困惑。”
• 事实上,在汉语学习中,学习者的许多困难以及 学习者所犯的许多错误都与汉语和母语之间文化 方面的差异有关。
从“偏误分析”到“中介语” 到“学习 者语言
• Corder (1967 ) “The significance of leaners’ errors”
• Selinker (1972)“Interlanguage
学习者的水平、母语背景、习得的环境 • (3)语料收集的方式: • 自然表达、面谈、诱导、实验;横向与纵向;
2. 学习者语言偏误的鉴别
• 问题之一: “偏误”和“失误”的鉴别问 题
• 鉴别困难的原因: • 把学习者“语言能力”看做是“单质”
(homogeneous)的,因而无法解释学习 者语言偏误中出现的“变异” 现象; • 问题之二:如何区分学习者的“显性偏误” 和“隐性偏误” 。
• 选择。由于不可能对有关的两种语言所有的方面 都进行比较,因此,必须对要比较的某些语言形 式做些选择。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PPT课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PPT课件

-
21
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 (competence / performance)
• Competence: (in 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Grammar) a person’s
internalized grammar of a language. This
means a person’s ability to create and
understand sentences, including sentences
they have never heard before. It also
includes a person’s knowledge of what are
and what are not sentences of a particular
-
19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 的第二语言习得
• Naturalistic SLA: It may happen in natural settings, as when children acquire their mother tongue: no one teaches children any grammar rules, but by age five or six, they are said to be in good command of almost all the basics of their mother tongue.
-
16
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 的差异
• 习得方式的差异:母语习得者先口语后 书面语;二语习得者常口头语言和书面 语言同时起步,增加了学习难度。

《二语言习得》课件

《二语言习得》课件

学习动机的激发
培养对目标语言的兴趣,明确学习目 标,以及从语言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兴趣的持续性
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和活动,保持 学习者的兴趣和动力。
语言遗忘与干扰
遗忘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经常使用的语言知识可能会被遗忘。定期复习和巩固是必要的。
语言间的干扰
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学习者可能受到母语的干扰,导致语言习得困难。对比分析母语和目标语言的差异,有助于 减少这种干扰。
任务型教学
通过完成具体任务来学习语言, 强调语言的实际运用和意义理解 。
二语言习得中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
学习者自主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资源,培养独立学习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作学习
通过小组合作、同伴互助等方式来学习语言,培养合作精神 和团队能力。
PART 04
二语言习得的困难与挑战
学习动机与兴趣的保持
探讨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风 格,如视觉型、听觉型等 ,以及如何根据学习风格 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
认知因素
研究认知能力、记忆、注 意力等因素对二语言习得 的影响,以及如何提高这 些认知能力。
二语言习得的跨文化研究
文化适应
研究学习者在跨文化环境中如何 适应目标语言的文化,以及文化
适应对语言习得的影响。
文化认知
在线学习平台
借助互联网和移动设备,构建在线学习平台,提 供丰富的语言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
3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
利用VR/AR技术为学习者创造沉浸式语言学习环 境,提高语言学习的真实感和趣味性。
二语言习得中的个体差异研究
学习动机
研究个体在学习二语言时 的动机差异,以及如何激 发和维持学习动机。
学习风格

中介语理论二PPT课件

中介语理论二PPT课件

2019/4/18
可编辑
非系统性变异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经常在同一 情境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言形式表达同一功 能。这种变异不受语境因素的影响。见下面汉 语学习者的表达片段:
在中学毕业后,我一个年没学,转到另一 个大学学习中文一年,再没学一年,再学一个 半年,没学一个年…… 这种交替使用两种不同形式(一年、一个年 )来表达汉语的数量结构是典型的自由变异。 这种变异是非系统的,不受言语情境的影响。 这种变异在母语者的语言变异中也是不存在的 。
关于社会因素造成的语言变异,最著名的例子是 威廉姆·拉波夫(William Labov)从社会语言学角度 考察社会因素对说话者语言变异影响的语言调查。拉波 夫(1972)认为,母语者的言语表达与说话人的社会阶 层及交际目的相关。为此,他对美国三个社会等级(工 人阶层、中低阶层、中高阶层)的商店服务员发英语紧 接在元音后的-r(floor)的变异情况进行了调查。调 查人员为了考察这一变异现象,以询问的方式诱导被调 查者发英语-r,如:Where are women’s shoes?服务 员回答:fourth floor。调查人员从服务员的回答中发 现,工人阶层的服务员发英语-r的比例要少于中低阶层 商店服务员;中低阶层商店的服务员发-r的比例又少于 中高阶层商店的服务员。拉波夫认为,这三个商店的服 务员代表了在三个商店购物的社会经济群体。调查结果 表明,语言变体-r的隐现与不同社会等级群体密切相关 。也就是说,这些语言变异是由不同社会等级和职业因 素造成的
为了进一步调查语言风格的变异,调查 人员假装重听,在商店服务员第一次说fourth floor之后重复询问,迫使服务员重说一遍 fourth floor。结果发现,三个商店的服务员重 复说fourth floor时,发英语-r的比例普遍增加 。由此,拉波夫认为,商店服务员前后两次回答 代表了不同的言语风格转换。第一次回答是“随 便体”(casual style),即非正式的言语风格 ;第二次的回答则是“严谨体”(careful style),比较正式的言语风格。这前后两种语 言风格的变异则是由于“言语环境”(context )的变化造成的。

《二语言习得》课件

《二语言习得》课件

异:了解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 交际技巧: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如倾听、表达、肢体语言等 文化适应:尊重并适应目标文化的价值观和习俗 文化交流:积极参与文化交流活动,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自主学习策略
添加标题
定义与特点:自主学习策略是一种学习者自我管理、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估的学习方式,具有主动性、 独立性和有效性的特点。
社会文化理论
定义:社会文化理论是一种研究语言习得过程中社会文化因素的理论
核心概念:中介、最近发展区、支架等
理论观点:强调语言习得过程中社会文化因素的重要性,认为语言是社会文化交流的工具,语言习得是在社会文 化环境中通过与他人互动而实现的
实践应用:支架式教学、合作学习等
交互理论
定义:交互理论 是一种二语言习 得理论,强调学 习者通过与目标 语言的母语者进 行交流互动来提 高语言能力。
添加标题
理论基础:自主学习策略的理论基础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强调学习者的 主体性和自主性。
添加标题
实施步骤:自主学习策略的实施步骤包括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资源、进行自我监控和评估等, 旨在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自主学习能力。
添加标题
优势与局限性:自主学习策略的优势在于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其局限性在于需要学习者具备一定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监控能力,同时也需要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精读:仔细阅读文章,理解细 节
略读:快速浏览文章,寻找特 定信息
查读:查找特定信息,理解文 章结构
写作技巧与方法
确定主题和目标受众
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
制定写作计划和提纲
注重语言表达和修辞 手法
反复修改和完善文稿

二语习得中介语 ppt课件

二语习得中介语 ppt课件

二语习得中介语
14
Variability in interlanguage
Non-systematic variability
Systematic variability
Perfornmance variability
Free variability
Individual variability
Contextual variability
二语习得中介语
22
In1980s: introduction and evaluation, Hu zhuanglin(1984), Gui shichun(1985)
In1990s: overall introduction and study based on the current teaching situation in China, Yan lianrui(1996), Dai manchun (1998)
(2) Systematic: interlanguage is governed by rules which constitute the learner’s internal grammar systematically.
二语习得中介语
11
(3) Dynamic
A
B
Mother tongue
二语习得中介语
4
(2) In 1980s Corder (1981): Error Analysis and nterlanguage Ioup and Weinberge (1987): Interlanguage Phonology Tarone (1988): Variation in Interlanguage

《二语习得中介语》课件

《二语习得中介语》课件

研究多语种中介语,有利于深入探讨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及其相互影响。
2
挖掘语言中的规律和内在联系
多语种中介语研究在探索语言习得规律和语言内部联系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 义。
3
促进语言教育和教学的发展
多语种中介语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设计教材,促进语言教育和教学的发展。
中介语与跨文化沟通的关系
促进文化交流
双语中介语(L1 -L2 /L2 L1)
双语中介语指的是两种语言 互相影响的情况,语言语调、 语法等方面均受到影响。
中介语对教育和教学的启示
1
鼓励多语种学习
中介语研究表明:掌握多语种有利于认知、思维和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发展。
2
引导合理中介语使用
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使用中介语,并充分利用其促进二语习得的作用。
中介语对语言政策和双语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了依据, 促进了双语教育事业的发展。
引导口语政策制定
中介语现象的特点,可以为口语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引导政策实现最佳效果。
中介语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多学科交叉
中介语研究需要多种学科交 叉,往往涉及到语言学、认 知心理学、教育学、语料库 语言学等。
3
注重学习策略
中介语的出现意味着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语言意识,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更好的 运用学习策略。
中介语在语言测试中的应用
考查经验和语言能力
适当引入中介语因素,有利于考查学生实际的语言 运用能力,反映出其语言习得水平。
测试各种语言技能
在听、说、读、写多种类型的题目中,适当引入或 调整中介语的使用,可全面检测学生的各类语言技 能。
3
变异性模型
受到习得者个体差异、语言环境差异和语言结构差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PPT课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PPT课件

L2习得的研究领域
SLA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 R.Ellis(1986)在其著作Understanding Language Acquisition中提出了一个研究SLA 的框架,他称所列因素为SLA的“key issues”, 这些因素是:情境因素、语言输入、学习过程、 学习者的差异、语言输出。 除了如上关键问题,SLA研究还较多地关心如 下两个问题:1.第一语言的作用;2.正规训练
上世纪70年代,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已经发展成 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这个时期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理论大发展的阶段, 对比分析衰落之后,偏误分析应运而生, Lightbown (1985) 指出,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 学者们大都把Corder 1967年发表的 “The significance of leaners’ errors” 以及Selinker 1972发 表的 “Interlanguage” 这两篇文章看作这个学科建 立的标志。
上世纪60年代,乔姆斯基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 批判对第二语言教学领域曾经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正象Corder(1967)指出的那样,这种影响之 一就是第二语言教学领域以教学为中心向以学习 为中心的转变。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简要回顾
在70年代还有两个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创建, 一个是以Dulay和Burt为代表的第二语言习
SLA这一术语也可以指一门学科,即研究习得第二语 言过程和规律的学问。SLA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已经发展成为一门诸多学科交叉的有明确研究对象及 一整套独立于普通语言学、母语习得理论的完整知识 体系和研究方法的独立学科, 并迅速发展成为当代应用 语言学的前沿阵地和相关学科( 如外语教学法理论)的 基础理论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02-PPT_9

第二语言习得02-PPT_9

语言习得
| (3)Seiinker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
_>< U
陳第三、关于“僵化” (fbssilization)
僵化是存在于“潜在的心理结构”中的一种机制。
I
(3)Selinker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
山0第四、“潜在的心理结构” (latent psychological structure)及五个“中心过程”(central processes)
I
⑵Nemser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
官第一、关于 “近似系统” (approximative system)
• La • Lal, La2, La3.... Lan • “近似系统”是不同于母语系统和目的语系统的。 • “近似”说明“近似系统”是以目的语为参照的。 • “近似系统”的不断演化说明这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
中介语是独立 ,的语言系统
语言习得
| (3)Seiinker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
U
陳第二、关于中介语产生的心理机制
“潜在的心理结构” (latent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o
“潜在的语言结构” (latent language structure) o
................................................................................................................................................................................................. ...............................................................................♦‘ ...............................................................................................................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语习得中介语
4
(2) In 1980s Corder (1981): 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anguage Ioup and Weinberge (1987): Interlanguage Phonology Tarone (1988): Variation in Interlanguage
Interlanguage
二语习得中介语
1
Contents
• I. Definition • II. Related Research • III.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language • IV. Methods of studying Interlanguage • V. Conclusion • VI. References
Nemser (1971): approximative system(接近系统) Corder (1971): idiosyncratic dialect(特异方言)
language learner’ language(语言学习者的语言 Adjemian(1976):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language
Chinese-English Interlanguage
二语习得中介语
6
(4) In recent years Grady (2003): general nativism(先天论) Pienemann ( 2003): the multidimensional model
(多元发展模式), processibility theory(可加工行理论)
Lv bisong (1993): meaning and strategies Wang jianqin (1994): foreign research on
interlanguage
二语习得中介语
8
(2) Scholars who conduct research on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in China
二语习得中介语
7
2. Research in China
(1) Scholars who conduct research on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Lu jijian (1984): The Interlanguage Theory and Chinese Pronunciation Error Analysis of Foreign Learners
In1980s: introduction and evaluation, Hu zhuanglin(1984), Gui shichun(1985)
In1990s: overall introduction and study based on the current teaching situation in China, Yan lianrui(1996), Dai manchun (1998)
二语习得中介语
5
(3) In 1990s Selinker (1992): Rediscovering Interlanguage Gabriel Kasper (1993):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Yip (1995): Interlanguage and Learnability,
Target language
Stage 0
interlanguage
Stage 1
Stage 2 Stage 3
……
二语习得中介语
12
(4) Independent
Native language
interlanguage
(Hammerly, 1975)
二语习得中介语
Target language
二语习得中介语
9
III.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language
(1) Permeable (2) Systematic (3) Dynamic (4) Independent (5) Variable (6) FossilizePermeable: any rule in interlanguage system changes as the learning process progresses.
(2) Systematic: interlanguage is governed by rules which constitute the learner’s internal grammar systematically.
二语习得中介语
11
(3) Dynamic
A
B
Mother tongue
13
(5) Variable: differences in context (linguistic context, psychological context and microsocial context) result in different patterns of language.
Interlanguage Variability
二语习得中介语
14
Variability in interlanguage
(Selinker,1972)
二语习得中介语
3
II. Related Research
1. Foreign Research
(1) In 1970s
Selinker (1969) : Language Transfer, interlanguage (1972): Interlanguage, fossilization
二语习得中介语
2
I. Definition
Interlanguage refers to the separateness of a second language learner system, a system that has a structurally intermediate status between native and target languag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