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药研究与开发 ——青蒿素_PPT幻灯片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毒理学
2.2 恒河猴的长期毒性
恒河猴肌注青蒿素溶液亚急性毒性病理学研究表明:恒河猴连续 14天肌注青蒿素溶液,按每天肌注24mg/kg、48mg/kg、96mg/kg、 192mg/kg,分别为小、中、大、特大剂量组。于停药后3天,发现 96mg/kg、192mg/kg组引起多种脏器组织的损伤。表现为骨髓红系 和粒系细胞减少、成熟发育障碍、巨核细胞增生、心肌细胞变性或灶 性坏死(以超微结构病变为主);肝、肾营养不良性改变;淋巴组织 萎缩;注射部位损伤等。其中以骨髓和心肌损伤较为明显。停药后 35天,上述病变明显减轻或消失。表明青蒿素的毒副作用是可逆的 。每天肌注青蒿素24mg/kg、48mg/kg,为轻微中毒剂量;96mg/kg 为严重中毒剂量;192mg/kg为致死剂量。致死原因为严重心肌损伤 。
历经380多次鼠疟筛选,1971年10月取得中药青蒿素筛 选的成功。1972年从中药青蒿素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 命名为青蒿素,对鼠疟、猴疟的原虫抑制率达到100%。
1973年经临床研究取得与实验室一致的结果,抗黄花蒿 疟新药青蒿素由此诞生。
1981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由世界卫生组织主办的“青蒿 素”国际会议上,中国《青蒿素的化学研究》的发言,引起与 会代表极大的兴趣,并认为“这一新的发现更重要的意义是在 于将为进一步设计合成新药指出方向”。
1 药理学
(2)抗癌作用
青蒿素可显著降低急性白血病K562细胞端粒酶活性,抑制癌细胞生长和诱导 细胞凋亡。端粒酶是一种特殊的核糖核蛋白多聚酶。端粒酶活性增加与肿瘤的发 生、发展密切相关,大量研究资料表明,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均表现高端粒酶活 性,其活性的高低对判断白血病的疗效、恶性程度、预后及复发均有重要的临床 意义。故抑制端粒酶的活性,不仅可增加肿瘤细胞凋亡,还可增加其他化疗物质 的疗效。
2 毒理学
2.2 大白鼠的长期毒性
取体重80~I00克的大鼠32只,分为四组,雌雄配搭均匀.第一组大 剂量为1000mg/kg,第二组为500mg/kg,第三组为250mg/kg,第四组为 对照.每天给药一次,连续14天.给药前称体重.测心电、血像.给药期间, 每三天称体重一次.观察一般表现及食欲.最后一次给药后1~2小时内 测心电.停药24小时测血像后各组处死一半.取心、肝、脾、肺、肺、 肾、脑、胃作病理切片检查.其余动物一周后再处死作病理切片检查, 结果指出:三个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体重增长率是一致的.说明青篙素对 大鼠的食欲和生长没有影响.且心电、血像和各组的病理学检查,均无 异常改变.
1967年5月23日,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指 示下,一项具有国家机密性质、代号为“523项目”的 计划就此启动了。项目短期的目标是要尽快研制出能 在战场上有效控制疟疾的药物 ,而它的长远目标是通
过筛选合成化合物和中草药药方与民间疗法来研发出 新的抗疟药物。
1969年1月,屠呦呦被任命为北京中药研究所523 课题组的组长,领导对传统中医药文献和配方的搜寻与 整理。
工艺原理:
青蒿素在大孔吸附树脂的表面吸附和氢键吸附的作用下,吸附量大,易解析。
三、临床前研究
药 理 学
毒 理 学
药 代 动 力
学
1 药理学
(1)抗疟作用
实验证明:青蒿素对红细胞内期疟原虫无性体有较强杀灭作用。对抗氯喹和奎宁 的疟原虫有良好的疗效。但对原发性和继发性红细胞外期及蚊体内的孢子增殖无影响 。本品的抗疟作用与叶酸代谢无关,也不像氯喹等抗疟药那样干扰DNA的复制,其抗 疟作用主要是破坏疟原虫滋养体的膜系结构,干扰疟原虫的表膜-线粒体功能,使原 虫体无法摄取宿主红细胞内的营养物质而发生肿胀、死亡,并不断排出体外。
2012年7月4日,上海交通大学宣布,在世界上首次实现 了抗疟药物——青蒿素的常规人工化学合成。
方法二、大孔吸附树脂法 实验步骤:
1.渗漉提取:黄花蒿粗粉加60%乙醇室温浸泡6小时,渗漉,收集渗漉液。 2.大孔吸附树脂分离:渗漉液经活性炭脱色,抽滤,滤液上ADS-17树脂柱,水洗后用30% 的乙醇洗脱,收集洗脱液。 3.回收溶剂-重结晶:将洗脱液于60℃减压浓缩,回收乙醇,静置得青蒿素粗品,再经70% 的乙醇重结晶,制得青蒿素。
青蒿素被疟原虫体内的铁催化, 其结构中的过氧桥裂解, 产生自由基, 与疟原虫蛋 白发生络合, 形成共价键, 使疟原虫蛋白失去功能, 从而死亡李锐等认为青蒿素及其衍 生物通过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 干扰原虫膜系线粒体功能, 阻止原虫消化酶分解宿主的 血红蛋白成为氨基酸, 使疟原虫无法得到供给自身蛋白质的原料, 而迅速形成自噬泡, 导致虫体瓦解死亡。Steven 等认为青蒿素与原虫内的氯化高铁血红素反应导致副产 物活性氧的产生, 而活性氧的产生导致疟原虫膜系统的损害, 从而原虫代谢功能紊乱直 至死亡。
Contents
百度文库
研实 临临 政上
究验 床床 府市
历方 前实 审后
史案 研验 批研
究
究
1 1 2 23 4 3 5 64
2021/3/9
一、研究历史
青蒿素的故事原来始于中国文化大革命和援越抗美
战争时期。当年在越南战争的战场上,由于疟疾的流 行,作战双方的士兵纷纷感染疟疾,严重地影响了部 队战斗力。抗氯喹的恶性疟原虫 (Plasmodium falciparum) 的出现更成为当时疟疾防治的主要难题.
(3)抗吸血虫作用
(4)抗心律失常
(5)增加免疫功能
2 毒理学
2.1 小鼠的急性毒性
用体重18~22克的小鼠分组.以不同剂量的青篙素混悬液一次灌胃,记 录三天内死亡数.按Burn一Karbe氏法计算半数致死量,LD50=4530士 672.7mg/kg。
不同种类动物大剂量单次注射双氢青蒿素的急性症状有:动物懒动、 发抖,运动失调,呼吸缓慢,感觉迟钝及反正反应消失。鸽子、豚鼠、兔 、猫及狗可表现出痉挛性和强直性的惊厥,死前均有频繁抽搐,先呼吸停 止然后心跳停止。鸽子对双氢青蒿素的毒性对敏感,大鼠最耐受。存活动 物一般在10h~24h后逐渐恢复正常。
1986年,青蒿素获得新一类新药证书,双氢青蒿素也获 一类新药证书。这些成果分别获得国家发明奖和全国十大科 技成就奖。
2011年9月23日,青蒿素的研究者屠呦呦获得美国纽约 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这一国际医学大奖。
2011年11月15日,中国中医科学院在京举行“2011年科 技工作大会”。会上授予屠呦呦中国中医科学院杰出贡献奖, 奖励青蒿素研究团队100万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