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乐府民歌:《古歌》原文译文赏析

合集下载

经典古诗词古歌翻译赏析

经典古诗词古歌翻译赏析

【导语】古歌是⼀⾸汉乐府诗歌,是⼀⾸游⼦思乡之歌。

诗歌⽤质朴的语⾔抒写了浓重的思乡愁绪,⽓氛惨烈。

这⾸诗以景与情,情怀激动,⼀泻⽽下,扣⼈⼼弦。

尤其是最后两句以“车轮”⽐喻回环于⼼的悲哀,形象⽽深刻,令⼈仿佛也能感受到那往复辗转的⽆限痛楚。

同时也是中国民歌体裁⼀种。

下⾯是分享的经典古诗词古歌翻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经典古诗词古歌翻译赏析 古歌 作者:佚名 秋风萧萧愁杀⼈,出亦愁,⼊亦愁。

座中何⼈,谁不怀忧。

令我⽩头。

胡地多飚风,树⽊何修修。

离家⽇趋远,⾐带⽇趋缓。

⼼思不能⾔,肠中车轮转。

翻译 呼啸的秋风让⼈⽆限忧愁,进也忧愁,退也忧愁。

异域戍边的⼈,哪个不陷⼊悲愁中?真是愁⽩了头啊。

胡⼈之处多狂风,树⽊萧瑟⼲枯。

离家⽇⼦越来越远,⾐带渐宽⼈消瘦。

思乡的悲苦⽆法⾔说,就像车轮在⼼中旋转。

古歌赏析 这是⼀篇悲秋怀乡之作。

根据诗中“胡地”等字样,可以断定诗中的主⼈公是⼀位远离家乡亲⼈的⼠兵。

诗篇开端“秋风萧萧愁杀⼈”⼀句起语不凡,总的推出⼀个旷远幽深、秋风瑟瑟,令⼈倍感孤寂忧愁的画⾯。

秋季,这是⼀个万物凋零,“⽆边落⽊萧萧下”的季节。

⾃从宋⽟创造了将悲⾳与秋景融为⼀体的《九辩》之后,⽆数⽂学作品相继模仿,以萧索荒凉的秋景来表达哀怨之情、凄怆之感。

这⾸诗就是以萧瑟秋景来映衬凄凉之⾳的。

诗篇开头写秋景旨在写愁。

下⾯⼆句则进⼀步强调愁。

“出亦愁,⼊亦愁”,是说时时刻刻都在愁。

愁绪⽆时⽆刻不笼罩⼼间,从“愁杀⼈”到“出亦愁,⼊亦愁”三句话,⼀句⼀“愁”字,突现了主⼈公在承受着难以忍受的忧愁的情状,仿佛看到了他那形体枯槁、唉声叹⽓、满脸愁容的形象。

“座中何⼈,谁不怀忧?”这两句进⼀步深化了主题。

前⼆句的“出亦愁,⼊亦愁”是在写“我”愁。

那么愁的何⽌是“我”呢?于是写众⼈之愁。

在座的⼈,有谁不满怀忧愁呢?从“我”愁写到众⼈之愁,这就揭⽰了这“愁”是时代、环境使然的道理,就是说这“愁”是难以消除的。

经典汉乐府古诗赏析精选

经典汉乐府古诗赏析精选

【导语】乐府是⾃秦代以来设⽴的朝廷⾳乐机关。

它除了将⽂⼈歌功颂德的诗配乐演唱外,还担负采集民歌的任务。

汉武帝时得到⼤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泛。

下⾯是分享的经典汉乐府古诗赏析精选。

欢迎阅读参考!【篇⼀】经典汉乐府古诗赏析精选 江南 两汉: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赏析 这是⼀⾸汉代乐府民歌中的采莲歌,全诗没有⼀字⼀句直接描写采莲⼈采莲时的愉快⼼情,⽽是通过对莲叶和鱼⼉的描绘,将它们的欢乐之情充分透露了出来,仿佛亲⽿听到和亲眼看见许多采莲男⼥的歌声和笑语声融成⼀⽚,许多⼩伙⼦和采莲姑娘们还在调情求爱。

头两句是写采莲的⼈们望着露出⽔⾯的⼜⼤⼜圆的荷叶,⼼⾥⽆限喜悦,因⽽禁不住发出热烈的赞美。

“可”这⾥有适宜、正好的意思。

“江南可采莲”是说江南到处都⽣长着莲,真是采莲的好地⽅。

“⽥⽥”是形容莲叶圆润鲜碧的样⼦,⼀说是形容莲叶饱满劲秀、挺⽴⽔⾯。

“何⽥⽥”就是“何其⽥⽥”,是极度赞美的语⽓。

这⾥只写叶,我们却可以联想到花。

莲的花期为夏历五⾄七⽉,每朵花可开⼆⾄三天,每⽇清晨开放,下午三、四点⼜逐渐闭合,翌晨再度开放,花开过⼆⼗天,可采收莲蓬⽣⾷,果实(莲⼦)的成熟期在七、⼋⽉间。

清⼈张⽟榖说:“不说花,偏说叶;叶尚可爱,花不待⾔矣。

”(《古诗赏析》)莲叶茂密,莲花繁盛,不仅景⾊⽆⽐秀丽,还表明莲⼦必然丰收,采莲⼈⾃然⼼⾥⾮常⾼兴。

⼈们在采摘⽔上的莲蓬的时候,必然会看到⽔中的情景。

“鱼戏莲叶间”写鱼在莲叶中间游来游去,宛如在游戏⼀般。

“戏”字写鱼在⽔中的迅捷欢乐神态,⾮常形象。

这⾥既在写鱼,也有以鱼⽐⼈意,采莲⼈划着⼩船在莲叶间穿⾏,互相追逐嬉戏,宛如鱼⼉在⽔中游动,其划船动作之娴熟,船⾏之轻快,采莲⼈⾝姿之轻盈,⼼情之欢快,⾃然浮现在我们眼前。

这⾸歌辞只有七句,明⽩如话,⽽后四句⼜基本上是第三句的重复,它的妙处究主要在于运⽤民歌中常⽤的⽐兴、双关⼿法,把男⼥之间调情求爱的欢乐之情写得极其委婉、含蓄,耐⼈寻味,⽽⽆轻佻、庸俗之弊。

古诗古艳歌翻译赏析

古诗古艳歌翻译赏析

古诗古艳歌翻译赏析
《古艳歌》作者为西汉文学家汉乐府。

其古诗全文如下:
茕茕白兔,东走西顾。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赏析】
乐府《古艳歌》:“茕茕(孤独无依靠)白兔,东走西顾。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这首诗的前两句即以动物起兴,兴中兼含比喻。

写弃妇被迫出走,犹如孤苦的白兔,往东去却又往西顾,虽走而仍恋故人。

后两句是规劝故人应当念旧。

“茕茕白兔,东走西顾。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最初见于《太平御览》卷六百八十九,题为《古艳歌》,无作者名氏。

明、清人选本往往作窦玄妻《古怨歌》。

《艺文类聚》卷三十记窦玄妻事云:“后汉窦玄形貌绝异,天子以公主妻之。

旧妻与玄书别曰:‘弃妻斥女敬白窦生:卑贱鄙陋,不如贵人。

妾日已远,彼日已亲。

何所告诉,仰呼苍天。

悲哉窦生!衣不厌新,人不厌故。

orG悲不可忍?怨不自去。

彼独何人,而居是处。

’”并不曾提到窦玄妻作这首歌。

今仍从《太平御览》。

这首诗是弃妇诗,上二句比喻自己被出而终恋故人,下二句是说服故人也应该念旧。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汉乐府 歌诗

汉乐府 歌诗

汉乐府歌诗一、原文:《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二、衍生注释:“葵”在这里指的是蔬菜名,不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向日葵。

“朝露待日晞”中的“晞”,就是晒干的意思,早晨的露水等着被太阳晒干。

“阳春”就是温暖的春天,“布德泽”就是施予恩泽,这里指春天阳光雨露的滋养。

“焜黄”形容草木枯黄的样子。

“华”在这里通“花”。

三、赏析:1. 主题和情感- 这首诗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告诫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少的时光,努力奋发图强。

诗中先描绘了青春年少如同春天里生机盎然的景象,充满希望。

然后笔锋一转,担心秋天到来万物凋零。

到最后直截了当地说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表达了如果年少时不努力,到老来只能白白地悲伤后悔的情感,带有一种警世劝诫的意味。

2. 表现手法- 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开头“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用园中葵菜上的朝露来兴起,引出后文时光易逝的话题。

将人生的少壮和老大比作春和秋,青春年少就像春天万物生长,充满活力和希望,而老年就像秋天万物凋零,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深刻地表达出时光不等人,一定要抓住年少时光努力做事这一主题。

四、作者介绍:《长歌行》属于汉乐府诗,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

汉乐府诗的作者大多是平民百姓,这些民歌是广大民众在生活和劳动中的智慧结晶。

从《长歌行》内容看,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象的观察引出对人生的思考,像是一位懂得生活哲理,富有生活经验的长者,虽然具体作者不可考,但可以推测是一位心系社会、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积极向上的智者形象。

五、运用片段:1. 在一次班会课上,老师投影仪上打出了《长歌行》这首诗。

然后说:“同学们啊,你们就像这诗里说的‘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可不要觉得时间还早啊,‘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咱们得从现在起就为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不然等你们老了,就只能像秋天的花叶一样枯黄衰败,只剩下后悔喽。

古诗《乐府歌》(作者佚名)原文全文及意思翻译

古诗《乐府歌》(作者佚名)原文全文及意思翻译

乐府歌
佚名[两汉]
集会高堂上。

长弹箜篌。

译文
门外漫山白雪银光照眼,马儿惊异忽然间换了世界,我连忙乘兴踏雪去游乾明寺,将木屐的齿痕一一印上石阶。

隆冬之季东风误吹,寺庙如长春苑梨花开遍,月光与雪色交相辉映,使这不夜城光明总似白天。

不能容许牛羊来践踏至洁的银雪,却喜欢喳喳欢鸣弄晴的鸦雀。

我还要携着被褥在僧床留宿,好倾听融雪时摧檐泻竹的音乐。

注释
屐齿:屐底的齿。

风花:指雪。

长春苑:谓皇帝宫苑。

此借喻乾明寺。

不夜城:城在今山东文登东北八十五里。

此处借喻乾明寺。

至洁:指白雪。

新晴:天刚放晴。

摧檐泻竹:谓白雪融化之象。

榻:狭长而较矮的床,泛指床。

作者:佚名。

第二节汉乐府民歌第三节汉代文人诗

第二节汉乐府民歌第三节汉代文人诗

二. 艺术特色 1.人物形象的成功刻划。 2.比兴与铺陈。 3.叙事详略得当,结构完整紧凑。 4.语言的个性化。
所谓“七出”
《礼记·本命篇》:“妇有七去:不顺父母, 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 去;多言,去;窃盗,去。”
《礼记·内则篇》:“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 出。”
强烈的乐生恶死愿望:两汉乐府诗坦率地传 达了人们对死亡的厌恶之情,同时又以虚幻的 形式把乐生愿望寄托在与神灵的沟通上。 《西门行》
咏史
班固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 太仓令有罪,就递长安城。 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 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 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 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 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 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苏李诗
托名西汉苏武、李陵赠答的若干首五言古诗,今 存10多首。其中李陵《与苏武三首》、苏武诗四 首最早见于《文选》“杂诗”类,列次《古诗十九 首》之后,是较完整的一组,通常举为“苏李诗” 的代表作。此外散见于《古文苑》、《艺文类聚》 及《初学记》等书。 “苏李诗”大体是东汉桓帝、 灵帝时期的无名氏作品,约与《古诗十九首》同 时前后,而属“同一风味”(王士祯《渔洋诗 话》),大多为赠答留别,怀人思归,感伤人生,情 调凄怨,是一些艺术相当成熟、形式较为完整的 五言古诗。也被视作五言诗成熟的一个标志,但 其成就稍逊于《古诗十九首》。
羽林郎辛延年
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依倚将军 势,调笑酒家胡。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 垆。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头上蓝田 玉,耳后大秦珠。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 无!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馀。“不意金 吾子,娉婷过我庐。银鞍何煜爚yuè ,翠 盖空踟蹰。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就 我求珍肴,金盘鲙鲤鱼;贻我青铜镜,结 我红罗裾。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躯!男 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人生有新故,贵 贱不相踰。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

《汉乐府·李延年歌》赏析

《汉乐府·李延年歌》赏析

《汉乐府·李延年歌》赏析《李延年歌》是古代乐府《相和歌·瑟调曲》的旧题,《乐府诗集》题为“古辞”。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即事名篇,事外含意”,即是针对这种赋体而言的。

此诗正是作者据历史记载写成的一首抒情诗。

汉武帝的爱妃李夫人善歌,于是便以她的歌唱为题材,让李延年为之谱曲。

李延年所谱的《佳人曲》,深受汉武帝欢迎,从此声誉大振。

李延年在帮助汉武帝制作了很多新乐曲之后,得到了一些赏赐,有时甚至超过了他在外统兵征战所得的财物。

但他毫不动心,仍然愿为汉武帝排忧解闷,效犬马之劳。

这也就是司马迁写此诗时引用的典故。

此诗叙述了一个历史故事:汉武帝元狩年间,有两位宫廷女子深得皇上的宠爱。

一位叫卫子夫,一位叫李夫人。

卫子夫能歌善舞,聪慧过人,每次在皇上面前歌唱,总会令皇上陶醉。

因此皇上经常留宿于她那里。

李夫人则更为出色,她不仅能歌善舞,而且还会弹琴,既会奏乐,又会填词,真可谓是才貌双全,技艺超群。

因此,皇上对她的宠爱也远远超过了卫子夫。

在皇上眼里,李夫人胜过一切歌伎。

《李延年歌》通过重新塑造李延年这个音乐形象,反映了宫廷生活的腐朽堕落,对汉武帝荒淫误国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诗歌着力渲染李夫人才艺超群,人品出众,表现了李夫人高贵、圣洁的形象,对封建社会上层统治阶级的糜烂生活进行了揭露。

汉武帝重视音乐,尤其宠幸李夫人,对李夫人百依百顺。

李夫人死后,汉武帝哀痛欲绝,数日水米不进,茶饭无心。

作者运用汉武帝与李夫人的关系来反衬李夫人受宠的程度,隐约地透露了朝政腐败的消息。

在艺术表现方法上,既有比兴手法,又有白描写法,通过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来进行描写。

诗歌语言简练,凝炼,富于表现力。

第三、四句历来为人称道,被赞为名句,“可以称为乐府之祖”。

这首诗虽短小精悍,却选取了一个非同寻常的历史题材,并运用音乐形象来加以刻画,将音乐形象与文学形象巧妙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使诗歌具有鲜明的形象性,这也是《李延年歌》的特点之一。

第四章汉代乐府民歌总结

第四章汉代乐府民歌总结

以人物冲突推动情节的发展,并注意人 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陌上桑》截取事件发展中最富戏剧性
的一个横断面,作横向展开,以罗敷为 中心,所有冲突都围绕罗敷与观者、罗 敷与使君的关系产生,在冲突达到高潮 时,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孔雀东南飞》则把故事情节的发展和
人物的性格、命运,建立在更广泛、更 复杂的社会关系上。
(2)作为采桑女,罗敷单靠拒绝是无
法回绝太守的,必须智取。 (3)罗敷所夸之夫越完美,就越能够 衬托太守的丑陋,通过打击太守的自 尊心,达到拒绝的目的。
(4)“罗敷夸夫”一节,重在突出罗
敷有过人的智慧,写罗敷的内在美, 写出她美的关键在于“神”,升华了 前文对罗敷外貌的描写,从而达到形 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堂,行(复)取(趋)殿下堂。孤儿泪 下如雨。使我朝行汲,暮得水来归。手 为错(皵què,皮肤皲裂),足下无菲 (屝fèi草鞋)。怆怆பைடு நூலகம்霜,中多蒺
藜;拔断蒺藜肠(脚胫骨后的肉)月
(肉)中,怆欲悲。泪下渫渫(xiè流 泪不断貌),清涕累累。冬无复襦,夏 无单衣。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 下黄泉。春气动,草萌芽,三月蚕桑,
前半部分:
将焦、刘的深情厚爱,交织在恶化的婆
媳关系与不和谐的母子关系中,从而形 成爱情与家长权威的矛盾,冲突以封建 家长制的胜利暂告一段。
后半部分:
波澜又起,县令、太守相继求亲,主簿、
郡丞巧言为媒,刘兄趋炎,刘母柔顺, 焦母冥顽,进一步左右着人物命运,推
动着情节发展。主人公的抗争,终未能
鸣东西厢。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小 妇无所为,挟瑟上高堂。丈人且安坐,调 丝方未央。 (《相逢行》一曰《相逢狭路间行》)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汉代乐府民歌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汉代乐府民歌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汉代乐府民歌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下面是店铺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第一节关于乐府什么是“乐府”?它的涵义是有演变的。

两汉所谓乐府是指的音乐机关,乐即音乐,府即官府,这是它的原始意义。

但魏晋六朝却将乐府所唱的诗,汉人原叫“歌诗”的也叫“乐府”,于是所谓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一变而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如《文选》于骚、赋、诗之外另立“乐府”一门;《文心雕龙》于《明诗》之外又特标《乐府》一篇,并说“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便都是这一演变的标志。

六朝人虽把乐府看成一种诗体,但着眼还在音乐上。

至唐,则已撇开音乐,而注重其社会内容,如元结《系乐府》、白居易《新乐府》、皮日休《正乐府》等,都未入乐,但都自名为乐府,于是所谓乐府又一变而为一种批判现实的讽刺诗。

宋元以后,也有称词、曲为乐府的,则又离开了唐人所揭示出来的乐府的精神实质,而单从入乐这一点上出发,是乐府一词的滥用,徒滋混淆,不足为据。

乐府一名,最早见于汉初,惠帝时有“乐府令”,但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则始于武帝。

作为一个供统治者点缀升平、纵情声色的音乐机关,汉乐府的任务,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演奏新的歌舞外,它不同于后代的一个最大特点,或者说一项最有意义的工作,便是采集民歌。

《汉书?札乐志》说:“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

”所谓采诗,即采民歌。

同书《艺文志》更有明确的记载:这件事,在文学史上也是有其重要意义的。

白居易说:“周灭秦兴至隋氏,十代采诗官不置。

”(《采诗官》)其实,和周代一样,汉代也是采诗的。

而从上引文献,我们还可以看到当时采诗的范围遍及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比周代还要广。

两汉某些头脑比较清醒的统治者较能接受农民大起义的历史教训,也颇懂得反映人民意向的民歌民谣的作用,经常派遣使者“使行风俗”“观纳民谣”,甚至根据“谣言单辞,转易守长”(《后汉书?循吏传叙》)。

汉乐府古诗词

汉乐府古诗词

汉乐府古诗词乐府是中国古代设置于宫廷的一个音乐舞台机构,最初是秦朝设置的,属于少府管辖。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正式设置乐府,其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乐府机构的设置,延续了先秦时期采诗的传统,而出现的乐府诗,又很好地继承了《诗经》现实主义的传统,对后世形成了很大的影响。

汉乐府的诗歌收录在了《乐府诗集》的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曲歌辞中。

本文就选择其中最有水平的和大家分享。

1,《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原名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取材于东汉末年发生于庐江郡(今安徽怀宁、潜山一带)的一桩婚姻悲剧。

主要讲述了焦仲卿和刘兰芝夫妇被焦母和刘兄逼迫,离婚再嫁的故事。

最终,焦仲卿和刘兰芝双双殉情自杀。

该诗通过对焦母和刘兄的卑劣描述,讽刺了儒教伦理纲常对人身自由的戕害。

在汉代时期,儒学取得了独尊,儒家的忠孝思想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正是这种愚忠愚孝酿造了这一场悲剧。

该诗长达350余句,是乐府诗之冠,也是中国五言体中的名篇,于北朝时期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壁”。

不过该诗的写作年代还有争议,诗歌的题材发生于建安年间,但是诗歌的写作年代可能更晚。

2,《陌上桑》《陌上桑》又名《艳歌罗敷行》,收录于《相和歌辞》,是汉乐府中的名篇。

《陌上桑》讲述了一位名为秦氏罗敷的采桑女,面对太守之类官员的调戏而从容不迫,并以盛夸丈夫的方法拒绝了他的无理要求。

全诗情节逼真、语言华丽、形象生动,同时又展示出了强烈的民间歌谣的风采。

《陌上桑》语言通畅、韵律自然和谐,对仗工整,证明了当时的五言体诗歌已经走向了成熟。

3,《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两汉乐府诗歌

两汉乐府诗歌

两汉乐府诗歌继《诗经》、《楚辞》之后,两汉乐府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壮丽的景观,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两汉乐府诗歌是由朝廷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一.乐府的兴废:什么是“乐府”?它的涵义是有演变的。

两汉所谓乐府是指的音乐机关,乐即音乐,府即官府,这是它的原始意义。

但魏晋六朝却将乐府所唱的诗,汉人原叫“歌诗”的也叫“乐府”,于是所谓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一变而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乐府一名,最早见于汉初,惠帝时有“乐府令”,但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则始于武帝。

最早见于记录的是沈约的《宋书·乐志》,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有所增广。

郭氏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下列十二类:(1)郊庙歌辞,(2)燕射歌辞,(3)鼓吹曲辞,(4)横吹曲辞,(5)相和歌辞,(6)清商曲辞,(7)舞曲歌辞,(8)琴曲歌辞,(9)杂曲歌辞,(10)近代曲辞,(11)杂歌谣辞,(12)新乐府辞。

这个分类很全面,也系统。

汉贵族乐章载在“郊庙”一类,全是文人所作,其中惟《郊祀歌》的某些作品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如《练时日》之创为三言体,《景星》等篇之多用七言句,《日出入》之通首作杂言。

二.两汉乐府诗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

《汉书.艺文志》说西汉乐府诗歌:“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

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两汉乐府诗歌都是创作主体有感而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两汉乐府诗歌的作者来自不同的阶层,诗人的笔触深入到社会的各个生活层面。

也体现了许多个人的人生价值观。

首先,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在诗中得到充分的反映。

这更多的体现于相和歌辞中,典型的诗篇是《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以及表现富贵之家的《鸡鸣》、《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等诗歌。

东门行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餔麋。

经典汉乐府古诗赏析精选

经典汉乐府古诗赏析精选

【篇一】经典汉乐府古诗赏析精选江南两汉: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赏析这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中的采莲歌,全诗没有一字一句直接描写采莲人采莲时的愉快心情,而是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绘,将它们的欢乐之情充分透露了出来,仿佛亲耳听到和亲眼看见许多采莲男女的歌声和笑语声融成一片,许多小伙子和采莲姑娘们还在调情求爱。

头两句是写采莲的人们望着露出水面的又大又圆的荷叶,心里无限喜悦,因而禁不住发出热烈的赞美。

“可”这里有适宜、正好的意思。

“江南可采莲”是说江南到处都生长着莲,真是采莲的好地方。

“田田”是形容莲叶圆润鲜碧的样子,一说是形容莲叶饱满劲秀、挺立水面。

“何田田”就是“何其田田”,是极度赞美的语气。

这里只写叶,我们却可以联想到花。

莲的花期为夏历五至七月,每朵花可开二至三天,每日清晨开放,下午三、四点又逐渐闭合,翌晨再度开放,花开过二十天,可采收莲蓬生食,果实(莲子)的成熟期在七、八月间。

清人张玉榖说:“不说花,偏说叶;叶尚可爱,花不待言矣。

”(《古诗赏析》)莲叶茂密,莲花繁盛,不仅景色无比秀丽,还表明莲子必然丰收,采莲人自然心里非常高兴。

人们在采摘水上的莲蓬的时候,必然会看到水中的情景。

“鱼戏莲叶间”写鱼在莲叶中间游来游去,宛如在游戏一般。

“戏”字写鱼在水中的迅捷欢乐神态,非常形象。

这里既在写鱼,也有以鱼比人意,采莲人划着小船在莲叶间穿行,互相追逐嬉戏,宛如鱼儿在水中游动,其划船动作之娴熟,船行之轻快,采莲人身姿之轻盈,心情之欢快,自然浮现在我们眼前。

这首歌辞只有七句,明白如话,而后四句又基本上是第三句的重复,它的妙处究主要在于运用民歌中常用的比兴、双关手法,把男女之间调情求爱的欢乐之情写得极其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而无轻佻、庸俗之弊。

全诗一气呵成,但在结构上又可分为两个部分:前三句揭示题旨;后四句进一步展示采莲时的欢乐情景和广阔场面。

而诗中第三句又在全诗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上下相连,不着痕迹。

《古歌》原文及翻译赏析

《古歌》原文及翻译赏析

《古歌》原文及翻译赏析《古歌》是一首流传久远的诗歌,它以简洁而深邃的语言,传达出了古人丰富的情感和生活智慧。

原文: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

令我白头。

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先来说说这“秋风萧萧愁杀人”,一开头就把那种忧愁的氛围给拉满了。

秋风呼呼地吹着,哎呀,简直要把人愁死啦!这风啊,就好像钻进了心里,不管是出门还是在家,这忧愁都如影随形。

我记得有一次,我自己心情特别低落的时候,就像这诗里说的,干啥都觉得心里堵得慌,看啥都觉得没啥意思。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

令我白头。

”瞧瞧,在这坐着的人,谁心里没点忧愁的事儿呢?这忧愁啊,都快把我头发愁白咯!这让我想起之前和朋友们聚会,大家表面上嘻嘻哈哈,可一聊到心里的事儿,那一个个皱着的眉头,可不就跟诗里说的一样嘛。

“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

”在那北方的边地,狂风呼呼地刮,树木被吹得摇晃不停。

这画面感多强啊!我有次去北方旅游,遇到了大风天,那风刮得脸生疼,路边的树都被吹得歪歪斜斜的,当时我就想到了这句诗。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离家是越来越远啦,这衣带也越来越松。

为啥呢?因为忧愁啊,吃不好睡不好,人都瘦了。

我有个同学,他去外地工作,每次跟我聊天都说特别想家,人也瘦了一大圈,可不就是“衣带日趋缓”嘛。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心里头的想法没法说出来,那感觉就像肠子里头有个车轮在不停地转。

这种纠结难受的心情,大家肯定都有过。

比如说,有时候心里有委屈,可就是不知道咋跟别人说,只能自己在心里头反复琢磨,就像车轮转啊转。

再来说说翻译。

这诗翻译成现代文大概是这样:秋风萧萧地吹呵,让人忧愁得不得了,出去也忧愁,在家也忧愁。

座位上的人中,谁没有忧愁呢?这忧愁让我头发都白了。

北方的地方狂风多,树木长得又高又直。

离家一天比一天远,衣带一天比一天松。

心里的想法说不出来,就像肠子里有车轮在转动。

经过这样的翻译,我们能更直白地理解诗中的意思,但原文那种古朴的韵味还是无可替代的。

《古歌》原文及译文

《古歌》原文及译文

《古歌》原文及译文《古歌》这玩意儿,您要是没听说过,那可真是有点儿亏啦!这古歌啊,就像是从历史的长河里捞出来的宝贝,带着岁月的痕迹和古人的心思。

咱先来说说这《古歌》的原文。

您瞧这一句“秋风萧萧愁杀人”,简简单单几个字,那画面感噌地一下就出来了。

想象一下,秋风呼呼地吹,那声音就像有人在耳边哭嚎,能不让人发愁嘛!这“萧萧”两个字用得那叫一个妙,风的声音、那种凄凉的感觉全有了。

还有“出亦愁,入亦愁”,不管是出门还是在家,满心都是忧愁,这得是多无奈啊!就好像有个人,早上出门前心里就堵得慌,晚上回到家还是愁眉苦脸的,干啥都提不起劲儿。

再来说说译文。

把这古歌翻译成现代的话,那感觉又不一样了。

比如说“秋风萧萧愁杀人”,有人翻译成“秋风沙沙地吹来,愁煞了满心的人儿”,是不是多了点儿温柔的味道?但不管怎么翻译,那股子忧愁的劲儿是没变的。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图书馆里看到一个小姑娘,捧着一本古诗歌集,眉头皱得紧紧的,嘴里还念念有词。

我凑过去一看,嘿,她正研究这《古歌》呢!我就跟她聊了几句,原来她被这古歌里的忧愁给吸引住了,怎么都想不明白古人为啥能把愁写得这么让人感同身受。

我就跟她讲了讲我的理解,她眼睛一下子亮了,那表情,就像是找到了宝贝似的。

其实啊,这《古歌》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能看到古人的喜怒哀乐,也能让我们在现代的生活里找到一点儿共鸣。

它虽然古老,但是那种情感,永远都不会过时。

“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这在古代,那胡地的风可厉害啦,把树木都吹得摇摇晃晃。

您想想,在那荒凉的地方,狂风肆虐,人得多无助啊!译文里可能会说“在那胡人的地域,狂风频繁地刮起,树木都被吹得东倒西歪”,虽然意思差不多,但原文那种简洁有力的感觉,还是更让人震撼。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离家越远,人越瘦,连衣带都松了。

这得多想家,多愁苦啊!翻译过来可能是“离家一天比一天远,衣带也一天比一天松垮”,不管是原文还是译文,都能让人感受到那种漂泊在外的心酸。

《汉乐府》鉴赏

《汉乐府》鉴赏

+ “相思与君绝”以下六句,写其由激怒渐趋冷静之后,欲
断不能的种种矛盾、彷徨的复杂心态。“相思”句较上文 “勿复相思”之果断决绝,口气已似强弩之末。盖“相思” 乃长期的感情积淀,而“与君绝”,只一时愤激之念,二 者本属对立而难统一,故此句实乃出于矛盾心情的叹惋, 大有“剪不断,理还乱”之意蕴。循此绪端,自然生出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的回忆和忧虑。“鸡鸣狗 吠”“喻风声布闻。”(《诗比兴笺》)《易林·随之既济》: “当年早寡,孤与(宇)独居;鸡鸣狗吠,无敢问者。”即 指鳏夫与寡妇夜间来往,惊鸡动狗,已露风声。此处亦谓 女子忆昔与郎幽会往来,不免风吹草动,使兄嫂备悉隐情, 而今若断绝,居家将何以见人?对兄嫂又如何解释?所谓 “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隙穴相窥,逾墙相从,则 父母国人皆贱之。”(《孟子·滕文公下》)加上始乱终弃的 严重后果,自然使她不无顾虑和动摇。何况那“鸡鸣狗吠” 中幽会的柔情蜜意时刻,仍然顽固地在牵动着她那旧日的 缕缕情思,使她依依难舍呢!“妃呼豨”,正是她在瞻前 顾后,心乱如麻的处境中情不自禁地发出的一声歔欷长叹。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和, 乃敢与君绝!
+ 【注释】①上邪:犹言“天啊”。上,指天。邪,音义
同“耶”。 ②相知:相爱。 ③命:古与“令”字通,使。 这两句是说,我愿与你相爱,让我们的爱情永不衰绝。 ④陵:大土山。 ⑤震震:雷声。 ⑥雨雪:降雪。雨,音 yù ,动词。 ⑦天地合:天与地合而为一。 ⑧乃敢:才 敢。“敢”字是委婉的用语。
3、这首诗采用杂言体,从二言到六言,错落相间,显得活泼奔 放。用语朴实,口语色彩浓厚。
4、写作特点 :这首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 前三句指天发誓,用的是直笔。后六句则用曲笔。 作者一连假设了五种不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以此作为 “与君绝”的先决条件,恰因如此,使末句包含的实际语 意与字面显示的语意正好相反,有力地体现了主人公“与 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愿望,表达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 执着、坚定、永不变心的坚强性格。

民歌《古歌》原文及赏析

民歌《古歌》原文及赏析

民歌《古歌》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民歌《古歌》原文及赏析【导语】: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乐府民歌:《古歌》原文译文赏析《古歌》
两汉:佚名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

令我白头。

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译文】
呼啸的秋风让人无限忧愁,进也忧愁,退也忧愁。

异域戍边的人,哪个不陷入悲愁中?真是愁白了头啊。

胡人之处多狂风,树木萧瑟干枯。

离家日子越来越远,衣带渐宽人消瘦。

思乡的悲苦无法言说,就像车轮在心中旋转。

【注释】
萧萧:寒风之声。

胡地:古代胡人居北方,故后即用以代指北方。

飙(biāo)风:暴风。

修修:与“翛翛”通,鸟尾敝坏无润泽貌,这里借喻树木干枯如鸟尾。

思:悲。

末二句是说难言的悲感回环在心里,好像车轮滚来滚去。

【赏析】
读这首诗,容不得人情感上有所酝酿,劈头便为一派浓重的忧愁所笼盖——一个苍莽悲凉的秋日,一场郁郁无欢的怅饮,本已令人愁闷难耐。

何况还有那吹不尽的秋风,老是在帐外“萧萧”地响,更教人愁杀。

“秋风萧萧愁杀人”,这一句突发的啸叹,正将主人公心头的万缕愁绪,化作烈烈秋风,“苍茫而来”,立时令人生出一种“不可遏抑”的困扰之感。

“出亦愁,入亦愁”,则以细节刻画,抒写愁苦中人的坐立不安。

不禁使人感到,那困扰着主人公的忧愁,竟怎样难以趋避、无可摆脱。

受这困扰的,不止主人公一人:“座中何人谁不怀忧?”既称“何人”,又加“谁不”,这双重反问告诉人们:那忧愁正如病魔一样,已侵袭到所有在座者的心腑。

使主人公所对无非忧者、所闻无非愁叹——这样的日子,真能耗蚀人的青春,加速衰老之期的到来。

难怪主人公要发出“令我白头”的幽幽哀叹了。

以上一节,一味写“愁”,使人来不及细想,先就浸染上了那摆脱不开的忧愁。

读者不免要问:诗中主人公是谁?他究竟为什么如此忧愁?第二节诗,正为读者解开了疑团:“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胡地”,即塞外胡人居处之地。

主人公既呼之为“胡”,可见他自己不是胡人。

联系下文“离家日趋远”一句,可知主人公应是远离家乡、出塞戍守的汉卒。

对于初到塞外的旅人来说,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的异域风光,实在是新鲜而奇妙的。

但作为戍卒而久居胡地,看惯了浩瀚的黄沙,见不到几多绿意。

秋冬之际,唯有呼啸的飚风,时时摇撼着稀疏的高树。

那滋味可就大不好受了。

它们所能勾起的,只能是
千重忧虑、万里思情。

读到这里,读者便可恍然大悟:主人公之所以“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之人之所以“谁不怀忧”,那都是心揣着有家难归的万里离思的缘故。

在这样的断肠人眼中,无论是“飚风”,无论是“修树”,触目间全都化成了一片愁雾。

故此二句看似写景,实亦写愁,正与上文“秋风萧萧愁杀人”相应,将满腹的忧愁“外化”了。

如果说,忧愁可以催人衰老,它首先带给人们的,则是憔悴和消瘦。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诗中的主人公,正因为飘泊异乡、离家日远,被愁思消磨得茕茕骨立了。

但诗人却不肯明言,而是巧妙地运用“衣带”之“日缓(松)”,以反衬主人公身躯的日见消瘦,写得含蕴不露而哀情深长。

一位形销骨立的戍卒,就这样独伫于塞外荒漠,默默无语地遥望着万里乡关:“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他不是无语可说,而是心中塞满了愁思,纵然有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

要描述这样一种痛苦之状,笔墨是难以胜任的。

但人们在极度痛苦之中,想象力就往往特别活跃,笔底口中便常常跳出奇语。

《卫风·河广》的主人公,在眺望黄河彼岸的故国时,思归心切,就唱出了“谁谓河广,一苇杭(渡)之”的奇句。

而这首歌的主人公,为抒写胸中难以排遣的痛苦,竟想出了“肠中车轮转”这一奇喻。

用滚滚车轮在肠中的转动,写主人公无可言传的曲曲愁思,真是形象得教人吃惊。

也正因为如此,戍卒那离家万里的痛苦怀思,才以更强的力度震荡了读者的心弦,使人不能不为之悚然动容。

有人认为,《古歌》所抒写的,是“游子天涯之感”,恐怕不确。

从上文的分析可知,它应该就是“胡地”戍卒的思乡怀归之作。

东汉曾多次对羌人用兵,战争均延续十数年之久。

朝廷之将贪功而无能,至使离乡征戍之卒“进不得力战,退不得温饱”,大批丧生于“胡地”、边境。

这正是《古歌》之类思乡之作产生的背景。

这首歌熔抒情、写景于一炉,在“秋风萧萧”中抒写困扰戍卒的愁思;又将它融于异乡的修树、荒漠的飚风之中,变得更加蓬勃、纷扬;最后忽设奇喻,将其化为辘辘车轮,在肠中滚转不已。

如此形象的情感抒写,显示出汉乐府民歌在抒情艺术上已有怎样长足的进步。

能够与它比美的,在汉代,恐怕只有“长于抒情”的《古诗十九首》了。

扩展阅读:
两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