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侧纵束

合集下载

脊髓白质——精选推荐

脊髓白质——精选推荐

脊髓白质-*-*-*-*-*-*-*-*-*-脊髓白质主要由许多纤维束组成。

纤维束命名原则:一般是按它的起止命名。

胎儿和新生儿特点:由于胎儿和新生儿各束髓鞘生长的时间不同,脊髓切片染色深浅不同,容易分辨。

成人特点:成人的脊髓切片各种纤维束的边界不易划分。

因此许多图中的各纤维束的位置只是该纤维束最集中的部位。

纤维束的分类:长的上行纤维束:将不同的感觉信息上传到脑。

长的下行纤维束:从脑的不同部位将神经冲动下传到脊髓。

短的固有束:起止均在脊髓,紧贴脊髓灰质分布,参与完成脊髓节段内和节段间反射活动。

由躯干和四肢传入的冲动都经脊神经后根传入脊髓,后根进入脊髓时分内、外侧两部分。

内侧部纤维粗,沿后角内侧部进入后索,它们的升支组成薄束、楔束,降支进入脊髓灰质参与牵张反射。

外侧部主要由细的无髓和有髓纤维组成,这些纤维进入脊髓上升或下降1~2节,在胶状质背外侧聚成背外侧束(Lissauer束),从此束发出侧支或终支进入后角。

后根外侧部的细纤维主要传导痛觉、温度觉和内脏感觉信息。

内侧部的粗纤维主要传导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一、上行传导束(又称感觉传导束)包括:薄束与楔束,脊髓小脑束和脊髓丘脑束。

1、薄束与楔束:薄束与楔束为脊神经后根内侧部的粗纤维在同侧后索的直接延续。

薄束源自同侧T5胸节以下的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

楔束源自同侧T4胸节以上的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

周围突:分布至肌、肌腱、关节和皮肤的感受器。

中枢突:经后根内侧部进入脊髓形成薄、楔束,在脊髓后索上行。

薄束与楔束止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

薄束在T5胸节以下占据后索的全部,在胸4以上只占据后索的内侧部,楔束位于后索的外侧部。

由于薄、楔束的纤维是自骶、腰、胸、颈由下而上按顺序进入的,因此在后索中来自各节段的纤维有明确的定位。

关于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薄束负责传导来自同侧下半身。

楔束负责传导来自同侧上半身。

本体感觉:指肌、腱、关节的位置觉、运动觉和震动觉。

精细触觉:皮肤的触摸辨别物体纹理粗细和两点距离。

内侧纵束

内侧纵束
脑干(右→左Ⅶ?Ⅸ?Ⅹ? Ⅻ ? )皮质核束或 神经核损伤
次日晨3:50出现口吐白沫, 面色苍白,双瞳孔散大约0.8cm,
呼吸停止,心率缓慢,
经抢救无效死亡
颅高压发作, 并发枕骨大孔疝
脑干受压 右→左
病历分析
• 基本特点: 1.慢性到亚急性的起病方式 2.神经功能缺损:下肢→上肢→头面 3.病灶范围逐渐由右→左扩展(脑干?) 4.颅高压表现明显(脑室系统受压)
思考问题:
1.定位、定性分析 2.病理诊断
病历分析Biblioteka • 起病方式:慢性7个月前左侧肢体麻木无力, 继之左上肢麻木,持物困难
6个月前;肌力左侧上、 下肢3-5级,腱反射左侧亢进
亚急性
中枢性(病灶右侧)
6月前右侧头部胀痛 并感右眼痛,视物模糊, 复视,伴恶心、呕吐, 呈喷射状,晨起较剧烈; 双侧视乳头水肿,双侧 眼球外展受限,颈部有抵抗,
(左眼球上、下活动亦受限)→
四叠体综合征(parinaud symdrome) →松果体区肿瘤
松果体区可发生各种组织类型的肿瘤,最常见的是生殖细胞肿瘤,其次 是松果体实质肿瘤 1999年WHO关于CNS肿瘤的分类中,将松果体实质肿瘤分为松果体细胞 瘤、松果体母细胞瘤、中间分化型松果体实质肿瘤。松果体区的原 发肿瘤一般分为松果体实质来源的肿瘤、松果体间质来源的肿瘤及 生殖细胞的肿瘤 Nomura报道的807例松果体区肿瘤中, 70. 3%为生殖细胞肿瘤, 12. 0% 为松果体实质肿瘤,松果体瘤占7. 8%,松果体母细胞瘤占4. 2%
查体:T:36.6℃;P:90次/分;BP:100/80 mmHg,消瘦, 慢性病容,神志清,查体欠合作,心、肺、腹无异常发现。
神经系统检查: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双侧视乳头水肿, 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灵敏,双侧眼球外展受限,左眼球 上、下活动亦受限。悬雍垂居中,软腭运动差,构音不清, 饮水偶有呛咳,舌不能伸出。四肢肌张力较高,左侧高于 右侧,肌力左侧上、下肢3-5级,腱反射左侧亢进。双侧 Babinski’s 及chaddock’s征(+),颈部有抵抗,Kernig’s 征(+) 理化检查:血、尿常规,血脂及肝功正常。血沉3mm/h 处理及转归:入院后予甘露醇降颅压及补液等治疗,入院第 4天行右侧颈动脉造影,书中患者出现四肢抽搐,面色发 绀,尿失禁,即肌注安定10mg后症状缓解,据报告右侧 颈动脉造影未见异常,次日晨3:50出现口吐白沫,面色 苍白,双瞳孔散大约0.8cm,呼吸停止,心率缓慢,经抢 救无效死亡。

常见的脑干损害综合征

常见的脑干损害综合征

桥脑损害
☻ Millard-Gubler syndrom(脑桥腹外侧综 合征)
● 1855年由法国医师Millard 报道, 其后Gubler又有相继报道
● 外展神经、面神经及其核、锥体束、脊髓丘脑束、 内侧丘系

桥脑损害
☻ Millard-Gubler syndrom(脑桥腹外侧综 合征)
● 病灶侧外展麻痹、周围性面瘫 ● 病灶对侧肢体偏瘫 ● 血管病、肿瘤和炎性脱髓鞘
脑干的血液供应

中脑损害
☻ Weber综合征(动眼神经交叉瘫综合征)
● 1856年由英国医生Weber首先报道 ● 大脑脚综合征 ● 同侧动眼神经麻痹 ● 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及肢体偏瘫
中脑损害
☻ Weber综合征(动眼神经交叉瘫综合征)
● 中脑大脑脚底受损 ● 肿瘤、血管病和动脉瘤

大脑脚综合征
中脑损害
☻Parinaud综合征(垂直性注视麻痹综合征)
●上丘:眼球垂直同向运动皮质下中枢---上丘上半司眼球向上运动 上丘下半司眼球向下运动

中脑损害
☻ Benedikt综合征(动眼麻痹-不自主运动综 合征)
● 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动眼神经 ● 对侧肢体震颤强直------黑质 ● 血管病或肿瘤

交叉性感觉障碍,即同侧面部及对侧偏身
痛温觉受损+对侧偏身位置觉、振动觉、精细触觉
受损(三叉N脊束及脊髓丘脑侧束+内侧丘系)
桥脑损害

☻ 脑桥被盖下部综合征

眩晕、呕吐、眼震、同侧上下肢共济失调
(前庭神经核及小脑下脚+脊髓小脑前束)

同侧Horner综合征(下丘脑至胸髓节段中

神经传导束解释

神经传导束解释

上行传导束1.薄束、楔束:同侧下、上半身深感觉和皮肤精细触觉——传至对侧大脑皮质)。

内侧丘系:薄束核、楔束核分别位于延髓下部,薄束结节和楔束结节深面,接受脊髓传导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的薄束和楔束的上行纤维。

薄束核、楔束核发出的纤维,弓形走向中央管腹侧,左、右交叉,称为内侧丘系交叉,因交叉后的纤维在中线两侧上行成为内侧丘系。

其中由薄束核发出的纤维传导下半身;楔束核发出的纤维传导上半身。

内侧丘脑系位于延髓锥体束背面、中线两旁上行,经脑桥、中脑止于背侧丘脑。

2.脊髓丘系: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前束进入脑干后,与一些起自脊髓投向上丘的纤维并称为脊髓丘系。

起自后角细胞,发出的轴突经白质前连合交叉到对侧外侧索及前索上行,经脑干——止于大脑皮质。

作用:传导躯干及上、下肢的痛、温和轻触觉。

3.脊髓小脑前束、脊髓小脑后束:经小脑上下脚传至小脑皮质——与运动和姿势的调节有关,非意识性本体觉;是向小脑传导来自躯干下部和下肢的本体感觉冲动。

本体感觉是指肌、腱、关节等运动器官本身在不同状态(运动或静止)时产生的感觉(例如,人在闭眼时能感知身体各部的位置)。

因位置较深,又称深部感觉。

此外,在本体感觉传导通路中,还传导皮肤的精细触觉(如辨别两点距离和物体的纹理粗细等)。

主要涉及躯干和四肢的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三叉丘系:又称三叉丘脑束,由对侧三叉神经脊束核和大部分三叉神经脑桥核发出的二级感觉纤维组成·在脑干内紧贴于内侧丘系背外侧上行,终于丘脑腹后内侧核·主要传导头面部皮肤,牙及口鼻黏膜的痛温觉和触压觉·三叉神经脑桥核的部分神经元发出传导牙和口腔黏膜的触压觉纤维直接进入同侧三叉丘系,止于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外侧丘系:由双侧蜗神经核和双侧上橄榄核发出的二、三级听觉纤维组成。

这些核团发出的大部分纤维,在脑桥中下部,经被盖的腹侧部横行越边到对侧,形成斜方体(其外侧部被上行的内侧丘系纤维纵行穿过),然后在上橄榄核的背外侧转折向上,构成外侧丘系;小部分纤维不交叉,加入同侧外侧丘系上行。

十二对颅神经

十二对颅神经

一、嗅神经(一)嗅中枢病变:嗅中枢病变不引起嗅觉丧失,因左右两侧有较多的联络纤维。

但嗅中枢的刺激性病变可引起幻嗅发作,患者常发作性地嗅到特殊的气味,如臭鸡蛋、烧腔皮的气味。

可见于颞叶癫痫的先兆期或颞叶海马附近的肿瘤。

(二)嗅神经、嗅球及嗅束病变:颅前窝颅底骨折累及筛板,可撕脱嗅神经造成嗅觉障碍,可伴脑脊液流入鼻腔;额叶底部肿瘤或嗅沟病变压迫嗅球、嗅束,可导致一侧或两侧嗅觉丧失。

(三)鼻腔局部病变:往往产生双侧嗅觉减退或缺失,与嗅觉传导通路无关,见于鼻炎、鼻部肿物及外伤等。

二、视神经(一)视神经不同部位损害所产生的视力障碍与视野缺损1、视神经损害产生同侧视力下降或全盲。

常由视神经本身病变,受压迫或高颅压引起。

视神经病变的视力障碍重于视网膜病变。

眼动脉或视网膜中央动脉闭塞可出现突然失明;视神经乳头炎或球后视神经炎可引起视力障碍及中央部视野缺损(中心暗点),视力障碍经数小时或数天达高峰;高颅压所致视乳头水肿多引起周边部视野缺损及生理盲点扩大;视神经压迫性病变,可引起不规则的视野缺损,最终产生视神经萎缩及全盲,癔症和视觉疲劳可引起重度周边视野缺损称管状视野。

2、视交叉损害:视交叉外侧部病变引起同侧眼鼻侧视野缺损,见于颈内动脉严重硬化压迫视交叉外侧部,视交叉正中部病变可出现双眼颞侧偏盲,常见于垂体瘤、颅咽管瘤和其他鞍内肿瘤的压迫等;整个视交叉损害,可引起全盲,如垂体瘤卒中。

3、视束损害:一侧视束损害出现双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偏盲侧瞳孔直接对光反射消失。

常见于颞叶肿瘤向内侧压迫时。

4、视辐射损害:视辐射全部受损,出现两眼对侧视野的同向偏盲,当病变累及内囊后肢时,部分视辐射受损出现象限盲,如视辐射下部受损,出现两眼对侧视野的同向上象限盲,见于颞叶后部肿瘤或血管病;视辐射上部受损,出现两眼对侧视野的同向下象限盲,见于顶叶肿瘤或血管病。

5、枕叶视中枢损害:一侧枕叶视皮质中枢局限性病变,可出现对侧象限盲;一侧枕叶视中枢完全损害,可引起对侧偏盲,但偏盲侧对光反射存在,有黄斑回避现象;枕叶视中枢刺激性损害,可使对侧视野出现闪光型幻视;枕叶前部受损引起视觉失认。

系统解剖名词解释

系统解剖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灰质:在中枢部,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积聚的部位。

白质:在中枢部,神经纤维积聚的部位。

皮质:在大、小脑表面成层分布的灰质称为~。

髓质:位于大脑、小脑深部,被皮质包绕的白质称为~。

2、神经纤维:神经元较长的突起常被起绝缘作用的髓鞘和神经膜包裹,称为~。

神经:位于大脑、小脑深部,被皮质包绕的白质称为~。

神经节:在周围部,神经元胞体积聚在一起称为~。

神经核: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在深部积聚成团或柱,称为~。

纤维束(传导束):在白质中,起止、行程和功能相同的神经纤维聚合成束,称为~。

脊神经节:脊神经的后根在与前根汇合之前的膨大部分。

脑神经核:脑干内与第III-第XII对脑神经有直接联系的神经核。

3、反射:神经系统对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做出适宜的反应,称为~,它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

反射弧:反射的形态学基础称为~。

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4、脑桥小脑三角:在延髓脑桥沟外侧部,延髓、脑桥和小脑的结合处称为~。

5、网状结构: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在灰、白质交界处纵横交叉成网,胞体散在其中,称为~。

6、内侧丘系: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二级感觉纤维走向中央管腹侧,左右交叉,称为内侧丘系交叉。

交叉后的纤维在中线两侧集中上升,称为~。

外侧丘系:双侧蜗神经核和双侧上橄榄核发出的二、三级听觉纤维向上终止于下丘和内侧膝状体,称为~。

一侧外侧丘系传导双侧耳的听觉冲动。

三叉丘系:三叉神经脊束核和大部分三叉神经脑桥核发出的二级感觉纤维交叉到对侧,终于丘脑腹后内侧核,称为~,又称三叉丘脑束。

传导对侧头面部皮肤、牙及口、鼻粘膜的痛温觉和触压觉。

脊丘系:即脊髓丘脑束,是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的延续,两者在脑干内逐渐靠近,称为~。

内侧纵束:7、锥体:延髓腹侧面、前正中裂上部两侧的隆起称为~,主要由皮质脊髓束构成。

锥体束:主要由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巨型锥体细胞和其他类型锥体细胞发出的轴突构成。

神经解剖习题(按题型)

神经解剖习题(按题型)

神经解剖习题(仅供参考)一、选择【A型题】1.脊神经的后根A.只含有躯体感觉纤维B.由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组成C.由脊神经节细胞的周围突组成D.由后角细胞的轴突组成E.含自主神经纤维2.关于膈神经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A.是运动性神经B.经前斜角肌前面下行C.经胸廓上口入胸腔D.除分布到膈外,还分布到胸膜、心包和膈下部分腹膜E.膈神经受损,膈瘫痪,患侧胸腔容积减小3.关于臂丛的描述哪项是正确的A.臂丛与锁骨下动脉一起通过斜角肌间隙B.臂丛与锁骨下静脉一起通过斜角肌间隙C.臂丛与锁骨下动、静脉一起通过斜角肌间隙D.臀丛麻醉只可在腋窝处进行E.穿出斜角肌间隙后行于锁骨下动脉下方4.受尺神经支配的肌是A.肱二头肌B.尺侧腕屈肌C.指浅屈肌D.第1、2蚓状肌E.肱桡肌5.肱骨中部骨折时,易损伤的神经是A.腋神经B.正中神经C.尺神经D.桡神经E.肌皮神经6.受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共同支配的肌是A.指浅屈肌B.指深屈肌C.尺侧腕屈肌D.旋前圆肌E.桡侧腕屈肌7.哪一神经损伤后患者出现“翼状肩”A.腋神经B.胸背神经C.胸长神经D.肌皮神经E.桡神经8.关于股神经的描述哪项是正确的A.发自骶丛B.经腹股沟管至大腿部C.在大腿根部位于股动脉的外侧D.支配膝关节屈肌E.有分支支配小腿前群肌9.支配大腿内收肌群的是A.股神经B.闭孔神经C.坐骨神经D.阴部神经E.隐神经10.骶丛A.由第5腰神经和全部骶、尾神经的前支组成B.位于梨状肌的后面C.发出闭孔神经D.皮支分布于大腿前面和小腿内侧面E.发出阴部神经11.视神经A.由感光细胞的突起组成B.传导眼球的一般躯体感觉C.经眶上裂入眶D.连于端脑E.起自视网膜节细胞12.关于上颌神经的描述错误的是A.只含感觉纤维B.穿经海绵窦C.经卵圆孔至颅外D.有分支分布于眼裂与口裂之间的面部皮肤E.终支为眶下神经13.面神经A.与延髓相连B.经棘孔至颅外C.控制泪腺的分泌活动D.副交感纤维在膝神经节内换元E.味觉纤维胞体位于下颌下神经节内14.支配腮腺分泌活动的神经是A.面神经B.迷走神经C.舌咽神经D.耳颞神经E.上颌神经15.关于迷走神经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A.是分布范围最广的脑神经B.为含有副交感纤维的混合性神经C.一般内脏运动纤维分布至全部胸、腹腔脏器D.支配喉肌的运动E.主干经颈静脉孔至颅外16.喉返神经A.与甲状腺下动脉交叉B.左侧绕左锁骨下动脉返回颈部C.在颈部沿食管前方上行D.属于副交感神经E.只含支配喉肌运动的纤维17.副神经A.全部发自脊髓B.只支配胸锁乳突肌C.经枕骨大孔出颅D.一侧损伤,患者头不能向患侧回旋和向健侧侧屈E.伤侧肩下垂,提肩无力18.舌下神经A.经枕骨大孔出颅B.有分支分布于舌前2/3黏膜的味蕾C.其节前纤维在下颌下神经节内换元D.支配舌肌运动E.为混合性神经19.右侧舌下神经受损伤,结果导致A.右侧半舌黏膜感觉丧失B.伸舌时舌尖偏向右侧C.右侧半舌味觉障碍D.左侧半舌肌萎缩E.舌下腺分泌障碍20.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A.脑干内B.全部胸髓和上部腰髓的灰质侧角C.骶髓2~4节段内D.椎旁神经节E.稚旁神经节和椎前神经节21.支配瞳孔开大肌的纤维来自A.动眼神经B.交感神经C.眼神经D.视神经E.副交感神经22.内脏大神经中最主要的纤维是A.交感神经节后纤维B.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C.交感神经节前纤维D.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E.特殊内脏运动纤维23.直接支配瞳孔括约肌的神经纤维发自A.动眼神经副核B.翼腭神经节C.睫状神经节D.膝神经节E.耳神经节24.关于盆内脏神经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A.发自全部骶髓B.伴随骶神经出骶前孔C.是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D.在器官旁节或器官内节中换元E.加入盆丛25.成人脊髓圆锥下端平齐A.第1腰椎体下缘B.第2腰椎体下缘C.第3腰椎体下缘D.第1骶椎体下缘E.第2骶椎体下缘26.马尾主要由A.腰神经根围绕终丝而形成B.骶神经根围绕终丝而形成C.骶、尾神经根围绕终丝而形成D.腰、骶神经根围绕终丝而形成E.腰、骶、尾神经根围绕终丝而形成27.脊髓第6颈节与椎骨的对应关系A.对应第4颈椎体B.对应第5颈椎体C.对应第6颈稚体D.对应第7颈椎体E.对应第8颈椎体28.关于中间外侧柱的描述错误的是A.为一般内脏运动性核团B.其轴突经前外侧沟出脊髓C.其轴突直接支配平滑肌、心肌的运动D.其轴突参与构成前根E.位于脊髓灰质的第Ⅶ层中29.关于楔束的描述正确的是A.位于脊髓后索全长B.主要传导下肢的深感觉和精细触觉C.在脊髓后索中位于薄束的内侧D.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E.起于脊髓胸4节段以上的脊神经节细胞30.关于脊髓丘脑束的叙述正确的是A.只位于脊髓外侧索中B.它的外侧与脊髓小脑后束毗邻C.经白质前连合越边D.纤维起于对侧的脊神经节细胞E.传导同侧的痛、温、触、压觉31.若脊髓颈膨大节段的白质前连合损伤,病人会出现A.右侧躯干、下肢痛、温觉丧失B.左侧躯干、下肢痛、温觉丧失C.两侧躯干、下肢痛、温觉丧失D.两侧上肢痛、温觉丧失E.两侧损伤节段以下痛温觉丧失32.属于旧小脑的结构是A.绒球B.蚓垂C.小脑扁桃体D.小脑叶片E.小脑半球的外侧部33.颅腔内听神经瘤最容易压迫的神经是A.三叉神经B.展神经C.面神经D.迷走神经E.舌咽神经34.唯一自脑干背面出脑的脑神经是A.动眼神经B.滑车神经C.三叉神经D.展神经E.面神经35.在延髓与动眼神经副核属于同一功能柱的核团是A.上泌涎核B.下泌涎核C.疑核D.副神经核E.舌下神经核36.与咀嚼肌的运动有关的核团是A.三叉神经脊束核B.三叉神经运动核C.三叉神经脑桥核D.孤束核E.疑核37.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的纤维起于A.动眼神经核B.动眼神经副核C.滑车神经核D.展神经核E.面神经核38.内侧纵束A.纵贯脊髓前索全长B.属特殊躯体感觉纤维C.上行可达大脑皮质D.起于延髓和脑桥的前庭神经核群E.主要止于小脑39.背侧丘脑内接受三叉丘系纤维的核团是A.腹前核B.腹外侧核C.腹后外侧核D.腹后内侧核E.前核40.松果体属于A.上丘脑B.背侧丘脑C.后丘脑D.下丘脑E.底丘脑41.下丘脑的前界是A.前连合B.终板C.视交叉D.前连合和视交叉E.视交叉和终板42.新纹状体是指A.尾状核B.豆状核C.尾状核和豆状核D.尾状核和壳E.尾状核和苍白球43.与黑质有往返纤维联系的核团是A.旧纹状体B.新纹状体C.杏仁体D.乳头体E.屏状核44.内囊位于A.豆状核、尾状核和纹状体之间B.豆状核、尾状核和壳之间C.豆状核、尾状核和背侧丘脑之间D.豆状核、背侧丘脑和苍白球之间E.尾状核、背侧丘脑和新纹状体之间45.第I躯体运动区中与下肢的运动有关的部位是A.中央前回的下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B.中央前回的下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C.中央前回的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D.中央前回的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E.中央前回的中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46.本体感觉的传导通路A.传导皮肤的痛、温觉B.第一级纤维进入脊髓后形成薄束和楔束C.第二级纤维交叉后在脑干外侧索上行D.第二级纤维形成外侧丘系E.第三级纤维通过内囊膝到大脑皮质感觉区47.躯干四肢浅感觉的传导通路A.第一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脊髓灰质B.第二级纤维在延髓中央灰质腹侧交叉C.第二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脊髓后角D.第三级纤维经内囊前肢E.最后投射至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的下1/3部48.头面部浅感觉的传导通路A.第一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脊神经节B.三叉神经脊束是第二级纤维C.第二级神经元胞体位于三叉神经运动核D.第三级纤维投射至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E.第三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内侧核49.关于视觉传导通路A.节细胞感受光的刺激B.一侧视束含来自两眼视网膜同侧半的纤维C.两侧视神经纤维全部在视交叉处交叉至对侧D.一侧视神经损伤后出现双眼视野对侧半同向性偏盲E.视交叉中央部损伤后出现双眼视野鼻侧半偏盲50.瞳孔对光反射A.顶盖前区是瞳孔对光反射中枢B.一侧视神经受损后,光照健侧眼时,双侧瞳孔不能缩小C.一侧视束受损后,光照健侧眼时,患侧瞳孔不能缩小D.一侧动眼神经受损后,光照健侧眼时,可引起双侧瞳孔缩小E.一侧动眼神经损伤后,光照患侧眼时,双侧瞳孔均不能缩小51.关于锥体系中皮质核束的叙述错误的是A.主要由中央前回下部皮质的锥体细胞轴突构成B.一侧皮质核束损伤,可引起对侧眼裂以下面肌痉挛性瘫痪C.一侧皮质核束损伤,伸舌时舌尖偏向病灶对侧D.下行经内囊膝E.下行经大脑脚底外1/552.关于锥体外系中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的叙述正确的是A.皮质脑桥束止于同侧脑桥核B.皮质脑桥束全部经内囊后肢下行C.脑桥核发出的纤维进入同侧小脑D.皮质脑桥束属上运动神经元E.皮质脑桥束损伤,引起对侧肢体瘫痪53.关于硬膜外隙的说法,错误的是A.有脊神经根通过B.呈负压状态C.位于硬脊膜与椎管内骨膜之间D.内含静脉丛E.与脑脊液循环有关54.对蛛网膜下隙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A.与第Ⅳ脑室相通B.脑和脊髓的蛛网膜下隙相延续C.小脑延髓池属蛛网膜下隙的一部分D.其内含有脑脊液E.有脊神经通过55.供应纹状体的动脉主要来源于下列哪一动脉的中央支A.大脑中动脉B.大脑后动脉C.椎动脉D.基底动脉E.颈内动脉56.中央前回中1/3的供血来自A.大脑前动脉B.大脑中动脉C.大脑后动脉D.基底动脉E.后交通动脉【B型题】(1~2题共用备选答案)A.尺神经B.正中神经C.胸背神经D.腋神经E.胸长神经1.支配手掌骨间肌的神经是2.损伤后肱骨不能后伸、内收和内旋的神经是(3~7题共用备选答案)A.正中神经B.尺神经C.桡神经D.腋神经E.肌皮神经3.损伤后出现“垂腕”的神经是4.损伤后出现“爪形手”的神经是5.损伤后出现“猿手”的神经是6.肱骨外科颈骨折容易受损伤的神经是7.经腕管入手掌的神经是(8~9题共用备选答案)A.髂腹下神经B.闭孔神经C.股神经D.胸长神经E.髂腹股沟神经8.由皮下环浅出的神经是9.支配股薄肌的是(10~14题共用备选答案)A.胫神经B.腓总神经C.股神经D.隐神经E.坐骨神经10.损伤后呈现“马蹄内翻足”畸形的神经是11.损伤后呈现“钩状足”畸形的神经是12.经内踝后方至足底的神经是13.与大隐静脉伴行的神经是14.腓骨头骨折容易损伤的神经是(15~17题共用备选答案)A.下斜肌B.上斜肌C.前斜角肌D.甲杓肌E.斜方肌15.滑车神经支配16.迷走神经支配17.副神经支配(18~20题共用备选答案)A.动眼神经B.滑车神经C.展神经D.眼神经E.副神经18.损伤后患侧眼呈现向内斜视的神经是19.损伤后患侧眼不能缩小瞳孔的神经是20.与角膜反射有关的神经是(21~22题共用备选答案)A.迷走神经B.三叉神经C.舌咽神经D.面神经E.舌下神经21.支配颈阔肌运动的神经是22.支配颏舌肌运动的神经是(23~24题共用备选答案)A.舌神经B.舌下神经C.舌咽神经D.迷走神经E.面神经23.分布于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的神经是24.不含副交感纤维的神经是(25~29题共用备选答案)A.翼腭神经节B.三叉神经节C.耳神经节D.下颌下神经节E.膝神经节25.与舌下腺分泌活动有关的神经节是26.与腮腺分泌活动有关的神经节是27.与泪腺分泌活动有关的神经节是28.与舌前2/3黏膜痛觉有关的神经节是29.传导味觉的神经元的胞体位于(30~33题共用备选答案)A.依据Rexed脊髓灰质I层B.依据Rexed脊髓灰质Ⅱ层C.依据Rexed脊髓灰质Ⅲ~Ⅳ层D.依据Rexed脊髓灰质Ⅸ层E.依据Rexed脊髓灰质Ⅶ层30.后角固有核位于31.中间外侧核位于32.胸核位于33.前角运动神经元位于(34~35题共用备选答案)A.α-运动神经元B.γ-运动神经元C.后角边缘核D.胶状质E.胸核34.与肌张力的维持有关的是35.脊髓小脑后束起始的神经元是(36~38题共用备选答案)A.旧小脑B.新小脑C.原小脑D.绒球脚E.小脑扁桃体36.主要功能是维持身体平衡的是37.主要功能与调节骨骼肌的张力有关的是38.主要功能是调节骨骼肌运动协调的是(39~41题共用备选答案)A.大脑脚B.大脑脚底C.顶盖D.被盖部E.脑桥基底部39.中脑背侧部的上丘和下丘称为40.脑桥以斜方体的前缘为界,背侧的部分为41.位于黑质腹侧的是(42~44题共用备选答案)A.三叉神经运动核B.疑核C.副神经核D.面神经核E.动眼神经副核42.不属于特殊内脏运动柱的核团是43.属副交感核的是44.与瞳孔对光反射有关的核团是(45~46题共用备选答案)A.孤束核B.前庭核群C.疑核D.迷走神经背核E.三叉神经脊束核45.接受内脏感觉纤维的核团是46.属副交感节前神经元胞体的核团是(47~49题共用备选答案)A.红核B.黑质C.中缝核D.视上核E.蓝斑47.富含多巴胺的神经元位于48.富含5-羟色胺的核团是49.富含去甲肾上腺素的核团是(50~52题共用备选答案)A.松果体B.视交叉C.枕D.外侧膝状体E.底丘脑50.属下丘脑的是51.属背侧丘脑的是52.属后丘脑的是(53~54题共用备选答案)A.下丘脑B.下丘C.上丘脑D.上丘E.外侧膝状体53.主要是视听反射中枢,完成由光、声音所引起的反射活动的是54.发出轴突组成视辐射的是(55~57题共用备选答案)A.尾状核B.豆状核C.屏状核D.杏仁体E.苍白球55.位于海马旁回钩深方的核是56.仅属旧纹状体的核是57.全长都与侧脑室相邻的核是(58~61题共用备选答案)A.距状沟两侧皮质B.颞上回后部皮质C.角回D.颞横回皮质E.缘上回皮质58.视区位于(A)59.视觉性语言中枢位于60.听区位于61.听觉性语言中枢位于(62~63题共用备选答案)A.失读症B.失写症C.感觉性失语症D.运动性失语症E.舌肌瘫痪62.Broca区损伤可发生63.额中回后部损伤可发生(64~66题共用备选答案)A.薄束核和楔束核B.脊髓胶状质C.三叉神经脊束核D.孤束核E.三叉神经节64.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上的第二级神经元胞体位于65.头面部浅感觉传导通路的第一级神经元胞体位于66.头面部痛温觉传导通路的第二级神经元胞体位于(67~68题共用备选答案)A.脊神经节B.脊髓胶状质C.脊髓后角固有核D.脊髓灰质I、Ⅳ~Ⅶ层E.胸核67.躯干四肢的浅感觉传导通路的第一级神经元胞体位于68.躯干四肢的浅感觉传导通路的第二级神经元胞体位于(69~70题共用备选答案)A.顶盖前区B.右侧动眼神经C.右侧视神经D.右侧外侧膝状体E.右侧视束69.光照患者左眼,左眼瞳孔缩小,右眼瞳孔不缩小,病灶在70.光照患者左眼,双眼瞳孔缩小,而光照右眼时,双眼瞳孔均不缩小,病灶在(71~72题共用备选答案)A.对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B.伸舌时舌尖偏向病灶对侧C.同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D.伸舌时舌尖偏向病灶侧E.病灶侧胸锁乳突肌发生瘫痪71.面神经核下瘫的特点是72.舌下神经核下瘫的特点是(73~74题共用备选答案)A.硬膜外隙B.蛛网膜下隙C.终池D.小脑延髓池E.硬膜下隙73.马尾位于74.位于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的是(75~77题共用备选答案)A.大脑前动脉B.大脑中动脉C.大脑后动脉D.眼动脉E.颈内动脉75.视觉皮质的血液供应来自76.听觉皮质的血液供应来自77.说话中枢的血液供应来自(78~79题共用备选答案)A.上矢状窦B.下矢状窦C.窦汇D.横窦E.乙状窦78.直接延续为颈内静脉的是79.脑脊液主要渗入【X型题】1.腋神经支配的肌有A.大圆肌B.小圆肌C.前锯肌D.三角肌E.胸大肌2.分布到手的神经有A.肌皮神经B.正中神经C.尺神经D.桡神经E.腋神经3.经梨状肌下孔走行的神经有A.阴部神经B.坐骨神经C.股神经D.臀下神经E.闭孔神经4.腓总神经损伤可能出现A.足内翻B.足外翻C.足下垂D.趾不能伸E.呈马蹄内翻足畸形5.穿经眶上裂的结构是A.视神经B.眼神经C.动眼神经D.滑车神经E.展神经6.支配眼外肌运动的神经有A.动眼神经B.眼神经C.滑车神经D.展神经E.眶下神经7.分布至眼球的神经有A.动眼神经B.三叉神经C.滑车神经D.交感神经E.视神经8.分布至舌的神经有A.三叉神经B.面神经C.舌咽神经D.迷走神经E.舌下神经9.经颈静脉孔出颅的神经有A.下颌神经B.舌咽神经C.迷走神经D.副神经E.舌下神经10.面神经A.经茎乳孔出颅B.控制泪腺的分泌C.支配面肌D.支配咀嚼肌E.分布至面部皮肤11.含有一般躯体运动纤维的神经有A.动眼神经B.三叉神经C.滑车神经D.面神经E.舌下神经12.含有特殊内脏运动纤维的神经有A.迷走神经B.三叉神经C.面神经D.舌咽神经E.副神经13.含有一般内脏运动纤维的神经有A.动眼神经B.三叉神经C.面神经D.舌咽神经E.迷走神经14.属于交感神经节的是A.颈上神经节B.椎旁神经节C.腹腔神经节D.三叉神经节E.肠系膜上神经节15.属于副交感神经节的是A.睫状神经节B.下颌下神经节C.腹腔神经节D.耳神经节E.肠系膜上神经节16.贯穿脊髓全长的纤维束有A.薄束B.楔束C.脊髓丘脑束D.皮质脊髓侧束E.皮质脊髓前束17.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病人可出现A.腱反射亢进B.腱反射消失C.肌张力增高D.肌张力丧失E.病理反射阳性18.薄束A.纤维来自T5以下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B.见于脊髓后索全长C.传导同侧下肢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D.传导对侧下肢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E.上行止于对侧薄束核19.关于脊髓丘脑束A.起始细胞在脊神经节B.交叉部位在脊髓白质前连合C.交叉部位在内侧丘系交叉D.传导同侧躯干和四肢痛、温觉E.传导对侧躯干和四肢痛、温觉20.哪些小脑核发出的纤维组成了小脑上脚A.顶核B.球状核C.栓状核D.齿状核E.屏状核21.属于脑干内特殊内脏运动核团的是A.动眼神经副核B.三叉神经运动核C.展神经核D.面神经核E.疑核22.孤束核接受的纤维来自A.三叉神经B.面神经C.舌咽神经D.迷走神经E.舌神经23.腹后外侧核接受的纤维来自A.内侧丘系B.外侧丘系C.脊髓丘系D.三叉丘系E.视束24.在间脑特异性中继核团中,与躯体运动的调节有关的是A.前核B.腹前核C.内侧膝状体D.外侧膝状体E.腹外侧核25.与分泌加压素和催产素有关的核团是A.乳头体核B.室旁核C.视交叉上核D.视上核E.漏斗核26.下列哪个属于海马结构A.海马旁回B.钩C.齿状回D.扣带回E.海马27.经过内囊后脚及后脚后部的纤维是A.丘脑中央辐射B.皮质脊髓束C.皮质红核束D.视辐射E.听辐射28.第I躯体运动区主要接受的传人纤维是来自A.中央后回B.背侧丘脑腹外侧核C.背侧丘脑腹前核D.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E.脑桥核29.皮质脊髓束损伤时可导致A.病人出现痉挛性瘫痪B.肌肉不萎缩C.腱反射亢进D.浅反射亢进E.病理反射阳性30.一侧皮质核束损伤时可出现A.对侧舌肌瘫痪B.对侧咀嚼肌瘫痪C.对侧眼裂以下面肌瘫痪D.对侧咽喉肌瘫痪E.对侧胸锁乳突肌瘫痪31.属于颈内动脉分支供应的脑回是A.顶下小叶B.中央前回中下部C.海马旁回D.扣带回E.角回32.供应到内囊的动脉有A.脉络丛前动脉B.大脑前动脉C.大脑中动脉(豆纹动脉)D.后交通动脉E.大脑后动脉33.贴海绵窦外侧壁通过的神经有A.眼神经B.上颌神经C.动眼神经D.滑车神经E.展神经二、填空1.在椎间孔处脊神经有重要毗邻关系,其前方是和,其后方是和。

脊髓内部结构

脊髓内部结构

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由神经元的胞体、突起、和神经胶 质及血管等组成。在新鲜的脊髓切片上 可以较明显的看见内部呈H行的灰质, 其周围包裹着白质。
脊髓各部分的灰质与白质数量不同,因 此其个部分的灰白质比也不同,相应外 形及大小也有差异
二、内部结构: 灰质,白质,中央管
(一)灰质:灰质在脊髓横切面上呈H形,肉眼观察呈 灰红色,周围被白质包绕。主要由神经元胞体、树突和 神经末梢组成,其中富含血管。
Srivastava等将OECs和NSCs联合培养后植入海马组织受损的大鼠体内, l2周后运用神经行为学、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手段进行测评,联合移植 组在记忆恢复、免疫功能等方面明显高于OECs和NSCs单独移植组,并 推测这种联合移植之所以对修复SCI有更好效果,是由于OECs分泌的 NTFs支持NSCs的长期存活,并促进其分化而致。
相关研究进展
(四)督脉、夹脊电针治疗急性脊髓损伤
上述研究显示:脊髓内的神经干细胞(eNSCs)可以分化为成熟的少突胶 质细胞及其它胶质细胞,而不能生成神经元;但它具有分化成神经元的潜能 ,只是脊髓内不具备诱导其生成神经元的环境;eNSCs增生与分化具有很明 显的电活动依赖性,即:电刺激能够促进eNSC的增殖与分化,并且提高神 经组织的修复能力。电针治疗可促进层粘连蛋白(LN)表达和产生,激发中枢 神经系统内在的再生潜力,促进轴突生长 ;增强磷酸化糖蛋白GAP一43表 达促进生长锥的延伸和轴突快速生长 ;上调微管结合蛋白MAP一2mRNA表 达,提高微管聚合能力,促进神经细胞的胞体和突起的生长 ;提高神经干 细胞的标记蛋白巢蛋白(Nestin)表达,促进有丝分裂后神经元与靶细胞之间 神经联系的建立;减少胶质酸性纤维蛋白(GFAP)表达,抑制胶质增生,减 弱阻碍轴突再生的因素,促进神经再生。

脑干内部结构(一)

脑干内部结构(一)

(一)脑神经核 第Ⅲ-Ⅻ对脑神经与脑干相连。 脑神经核按性质分为感觉核(终止核) 和运动核(起始核)两种。 其成分分为七种: ①一般躯体运动核: 支配自肌节演化 的骨骼肌,即舌肌和眼球外肌 ②特殊内脏运动核: 支配由鳃弓演化 的骨骼肌,即咀嚼肌、表情肌、软腭 和咽喉肌等。
③一般内脏运动核: 支配头、颈、胸、 腹部的平滑肌、腺体和心肌。 ④一般内脏感觉核: 接受脏器和心血 管的初级感觉传入。 ⑤特殊内脏感觉核: 接受初级味觉纤 维传入; ⑥一般躯体感觉核: 接受头面部皮肤 及口、鼻腔粘膜的初级感觉纤维; ⑦特殊躯体感觉核: 接手内耳初级听 觉和平衡觉纤维传入。
(2)脑桥核: 位于脑桥基底部。接受来自同侧大脑 皮质广泛区域的纤维,特别是运动前区、 第一躯体运动区、第一躯体感觉区和高级 躯体感觉区(第5区)的纤维,即皮质脑 桥束。发出的脑桥小脑纤维越过中线,组 成粗大的小脑中脚进入对侧小脑。脑桥核 是大脑皮质运动信息的主要中继核。
3. 中脑的非脑神经核: (1)下丘: 在中脑下部背侧,是听觉通路中 的重要中继核。发出纤维到达上丘, 与上丘的纤维共同构成顶盖脊髓束、 顶盖被盖束,完成头和眼球转向声源 的反射性调节。
(1)动眼神经副核:又称E-W核,位 于上丘动眼神经核背内侧。发出纤维 加入动眼神经,止于睫状神经节。节 后纤维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2)上泌涎核:位于脑桥下部,面神 经核尾侧部。发出纤维加入面神经, 经翼腭神经节和下颌下神经节换元后 支配泪腺、舌下腺和下颌下腺。
(3)下泌涎核:位于延髓橄榄上部, 迷走神经背核头端附近。发出纤维加 入舌咽神经,经耳状神经节换元后支 配腮腺。 (4)迷走神经背核:位于延髓内侧 丘系交叉至橄榄中部平面,迷走神经 三角深面。发出纤维加入迷走神经, 经其分支到达效应器官旁或内的副交 感神经节,换元后支配颈、胸、腹腔 大部分脏器的活动。

内侧纵束

内侧纵束

病历分析
• 起病方式:慢性
7个月前左侧肢体麻木无力, 继之左上肢麻木,持物困难 6个月前;肌力左侧上、 下肢3-5级,腱反射左侧亢进
亚急性
中枢性(病灶右侧) 占位性 (肿瘤? 寄生虫? 感染?) 颅高压(脑 室系统积水)
6月前右侧头部胀痛 并感右眼痛,视物模糊, 复视,伴恶心、呕吐, 呈喷射状,晨起较剧烈; 双侧视乳头水肿,双侧 眼球外展受限,颈部有抵抗, Kernig’s 征(+)
次日晨3:50出现口吐白沫, 面色苍白,双瞳孔散大约0.8cm, 呼吸停止,心率缓慢, 经抢救无效死亡
颅高压发作, 并发枕骨大孔疝
病历分析
• 基本特点: 1.慢性到亚急性的起病方式 2.神经功能缺损:下肢→上肢→头面 3.病灶范围逐渐由右→左扩展(脑干?) 4.颅高压表现明显(脑室系统受压)
脑干的肿瘤
内侧纵束的概念
• 内侧纵束medial longitudinal fasciculus: 位于脑干的腹侧和颈段脊髓的前索,大部分纤维来自 前庭神经核,一些纤维起自中脑中介核、后连合核和 Darkschewitsch Darkschewitsch核以及网状结构。此束的纤维主要来自同 侧神经核团,部分来自对侧,紧靠中线两侧走行。 前庭神经核发出的部分纤维上行止于双侧动眼神经核、 滑车神经核和展神经核;部分纤维下行构成内侧纵束的降 部,终于颈段脊髓的中间带和前角内侧核(灰质板层Ⅶ、 Ⅷ),经中继后再达前角运动神经元。其作用主要是协同 眼外肌的运动和头、颈部的运动。
查体:T:36.6℃;P:90次/分;BP:100/80 mmHg,消瘦, 慢性病容,神志清,查体欠合作,心、肺、腹无异常发现。 神经系统检查: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双侧视乳头水肿, 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灵敏,双侧眼球外展受限,左眼球 上、下活动亦受限。悬雍垂居中,软腭运动差,构音不清, 饮水偶有呛咳,舌不能伸出。四肢肌张力较高,左侧高于 右侧,肌力左侧上、下肢3-5级,腱反射左侧亢进。双侧 Babinski’s 及chaddock’s征(+),颈部有抵抗,Kernig’s 征(+) 理化检查:血、尿常规,血脂及肝功正常。血沉3mm/h 处理及转归:入院后予甘露醇降颅压及补液等治疗,入院第 4天行右侧颈动脉造影,书中患者出现四肢抽搐,面色发 绀,尿失禁,即肌注安定10mg后症状缓解,据报告右侧 颈动脉造影未见异常,次日晨3:50出现口吐白沫,面色 苍白,双瞳孔散大约0.8cm,呼吸停止,心率缓慢,经抢 救无效死亡。 思考问题: 1.定位、定性分析 2.病理诊断

3★神经病学--名词解释1★

3★神经病学--名词解释1★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1.核间性眼肌麻痹:由于内侧纵束联系一侧展神经核与另一侧司内直肌运动的动眼神经亚核;内侧纵束受损,使两眼球水平同向运动(侧向凝视);内侧纵束的上行束或下行束受损时眼球水平侧向(同向)凝视就有困难;①一侧内侧纵束上行纤维受损,造成前核间眼肌麻痹。

表现为双眼侧向(水平)注视时,同侧眼球可以外展(可伴有眼震),对侧眼球不能内收,但两眼内直肌的内聚运动正常②一侧内侧纵束下行纤维受损,造成后核间眼肌麻痹。

表现为双眼侧向(水平)注视时,同侧眼球不能外展,对侧眼球可以内收。

2.巴宾斯基征(Babinski sign):①当锥体束受损后,刺激足底外侧引起拇指背屈和其他足趾扇形散开②重要的病理性反射,锥体受损的特征性反射,也称病理性趾反射或拇指背屈征③1y内婴儿出现此征可为正常。

3.Wallenberg综合征:又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见于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或外侧延髓动脉阻塞的外侧延髓和小脑后下部分缺血性损害。

主要表现为前庭核、舌咽、迷走神经、三叉神经脊束核、小脑下脚、小脑皮质束、下行交感神经束、脊丘束损害。

4.Millard-Gubler综合征:又称脑桥腹下部综合征。

破坏同侧展神经、面神经和锥体束,引起同侧展神经麻痹、同侧周围性面瘫和对侧中枢性偏瘫。

也可能有对侧偏深感觉障碍(内侧丘系和脊丘束受损)。

5.闭锁综合征(locked-in syndrome):①见于双侧脑桥基底部损害,双侧皮质脊髓束和支配三叉神经以下的皮质脑干束受损而出现两侧中枢性偏瘫②除中脑支配的眼球运动尚存在外,病人丧失任何运动、表达的能力③脑干网状结构和体感觉传导通路未受损,病人的感觉和意识基本正常,只能以眨眼或眼球运动示意。

6.Foville syndrome综合征:①脑桥内侧部肿瘤破坏同侧展神经、内侧纵束和锥体束②引起两眼向病灶对侧凝视、病侧面瘫及对侧肢体偏瘫7.Weber综合征:又称中脑腹侧部综合征。

①中脑腹侧及大脑脚底肿瘤破坏同侧动眼N和锥体束②引起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和对侧肢体偏瘫③多小脑幕裂孔疝。

孤立性内侧纵束梗死1例报告

孤立性内侧纵束梗死1例报告

孤立性内侧纵束梗死1例报告詹细平;吴志忠【期刊名称】《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年(卷),期】2013(039)010【总页数】3页(P623,629,633)【关键词】内侧纵束;脑梗死;核间性眼肌麻痹【作者】詹细平;吴志忠【作者单位】江西省新余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西,338000;江西省新余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西,33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内侧纵束位于脑干背部中线两侧,协调眼球的水平同向运动,其发生病变临床少见,孤立性的梗死更为罕见,现报告如下。

1 资料患者,女,69岁。

因“视物重影、模糊4 d”于2013年01月13日入院。

缘于4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视物重影,模糊,注视左前方时为甚,伴头晕、恶心无呕吐,行走不稳,感“地不平”,无肢体乏力、麻木。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十余年,近期服用天麻素、卡托普利控制血压。

入院时查体:体温36.4℃,血压 140/80 mm Hg,心率60次/min,内科系统查体未见异常。

专科检查:神志清晰,粗测视野无缺损,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 mm,瞳孔对光反射存在,向左侧注视时右眼内收差,左眼可外展伴水平眼震,调节反射正常,右侧注视时眼球运动正常,鼻唇沟对称,听力粗测正常,构音清晰,咽反射正常,悬雍垂居中,耸肩有力,伸舌居中,四肢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深浅感觉正常,四肢腱反射(++),双侧Babinski,s征(-),颈软。

12日门诊头颅CT检查示右侧基底节及放射冠多发腔梗,建议MRI检查。

入院后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

头颅MRI示脑桥上段背部中线偏右侧亚急性腔梗(见图1 A~D),右侧侧脑室旁陈旧性病灶,脑白质疏松,MRA示动脉硬化(见图2)。

心脏彩超示三尖瓣轻度返流,肺动脉高压,左室舒张功能减退。

颈动脉彩超示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伴斑块形成,右侧锁骨下动脉起始段斑块形成。

诊断:脑桥腔隙性脑梗死,高血压病。

TOAST病因分型:小血管病变。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缺损症状:神经结构受损时,正常功能的减弱或消失。

三偏刺激症状:指神经结构受激惹后所引起的过度兴奋表现。

癫痫释放症状:指高级中枢受损后,原来受其抑制的低级中枢因抑制解除而出现功能亢进,锥体束征,舞蹈病断联休克症状: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暂丧失。

脊休克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时痴呆最常见病因。

病理三大特征是老年斑,神经元纤维缠结,海马椎体细胞颗粒空泡变性和神经元缺失。

临床特征为隐袭起病,进行性智能减退,多伴有人格改变。

持续进展。

阿罗(Aryll-robertson)瞳孔:光反射消失、→调节反射存在,为中脑顶盖前区光反射径路受损,多见于神经梅毒。

Romberg征:闭目难立征:睁眼时站立稳,闭眼时不稳,常见于感觉性共济失调,检查时嘱病人双足并拢站立,两手向前平伸、闭眼。

倾斜欲倒者判断为阳性,小脑外部病变易向后倾倒,一侧半球病变向病侧倾倒。

Broca失语:又称表达性失语或运动性失语,由优势侧额下回后部病变引起。

临床表现以口语表达障碍最突出,呈非流利型口语,表现为语量少,讲话费力,发音和语调障碍和找词困难。

Wernicke失语:又称听觉性失语或感觉性失语,由优势侧颞上回后部病变引起。

临床特点为严重的听理解障碍,表现为患者听觉正常,但不能听懂别人和自己的讲话。

口语表达为流利型,语量增多,发音和语调正常,但言语混乱而割裂,难以理解,答非所问。

Brown-Sequard综合症:脊髓半切征,病变侧损伤平面以下深感觉障碍及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对侧损伤平面以下痛温觉缺失。

见于髓外占位性病变,脊髓外伤。

病理反射(pathologic reflex):是在正常情况下不出现,当椎体束损害时才出现的各种异常反射,是一种原始反射的释放。

闭锁综合征locked-in~:病变位于双侧脑桥基底部,又称去传出状态,主要见于基底动脉脑桥分支双侧闭塞。

神经病学

神经病学

核间性眼肌麻痹(internuclear ophthalmoplegia):病变主要损伤脑干内侧纵束,又称内侧纵束综合征。

分为前核性眼肌麻痹,后核性眼肌麻痹,一个半综合症。

一个半综合症(one and a half sydrome):一侧脑桥背盖处病变,引起脑桥侧视中枢和对侧已交叉过来的联络同侧动眼神经内直肌核的内侧纵束同时受累,表现为患侧眼球水平注视时既不能内收又不能外展,对侧眼球水平注视时不能内收,可以外展但是有水平眼震。

霍纳综合症(Horner synrome):表现为病变侧瞳孔缩小,眼球内陷,眼裂变小,面部少汗。

是由于颈上交感神经径路损害所致。

亨特综合症(Hunt syndrome):表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同时有耳后剧烈疼痛,鼓膜和外耳道疱疹,可伴有舌前三分之二味觉障碍和泪腺,唾液腺分泌障碍。

常见于膝状神经节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单瘫(monoplegia):一个肢体瘫痪。

病变可位于大脑皮质运动区,周围神经或脊髓前角。

偏瘫(hemiplegia):一侧上下肢体瘫痪。

病变多在对侧大脑半球内囊附近。

截瘫(paraplegia):双下肢瘫。

多由脊髓的胸腰段病变引起。

四肢瘫(quariplegia):四肢均瘫。

可见于双侧大脑及脑干病变,延髓病变及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

交叉瘫(crossed hemiplegia):一侧脑神经麻痹和对侧肢体瘫痪。

有脑干损害引起。

Brown-Sequard综合症:脊髓半切征,病变侧损伤平面以下深感觉障碍及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对侧损伤平面以下痛温觉缺失。

见于髓外占位性病变,脊髓外伤。

生理反射:1,深反射(deep reflexes):是刺激肌腱,骨膜的本体感受器所引起的肌肉收缩,也叫腱反射或肌肉牵张反射。

其反射弧是有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直接连接组成的单突触反射弧。

2,浅反射(superficial reflex):是刺激皮肤,粘膜引起的肌肉快速收缩反应。

病理反射(pathologic reflex):是在正常情况下不出现,当椎体束损害时才出现的各种异常反射,是一种原始反射的释放。

内侧纵束

内侧纵束
内侧纵束的概念
• 内侧纵束medial longitudinal fasciculus: 位于脑干的腹侧和颈段脊髓的前索,大部分纤维来自 前庭神经核,一些纤维起自中脑中介核、后连合核和 Darkschewitsch核以及网状结构。此束的纤维主要来自同 侧神经核团,部分来自对侧,紧靠中线两侧走行。 前庭神经核发出的部分纤维上行止于双侧动眼神经核、 滑车神经核和展神经核;部分纤维下行构成内侧纵束的降 部,终于颈段脊髓的中间带和前角内侧核(灰质板层Ⅶ、 Ⅷ),经中继后再达前角运动神经元。其作用主要是协同 眼外肌的运动和头、颈部的运动。
脑干受压 右→左
脑干(右→左Ⅶ?Ⅸ?Ⅹ? Ⅻ ? )皮质核束或 神经核损伤
次日晨3:50出现口吐白沫, 面色苍白,双瞳孔散大约0.8cm, 呼吸停止,心率缓慢, 经抢救无效死亡
颅高压发作, 并发枕骨大孔疝
病历分析
• 基本特点: 1.慢性到亚急性的起病方式 2.神经功能缺损:下肢→上肢→头面 3.病灶范围逐渐由右→左扩展(脑干?) 4.颅高压表现明显(脑室系统受压)
查体:T:36.6℃;P:90次/分;BP:100/80 mmHg,消瘦, 慢性病容,神志清,查体欠合作,心、肺、腹无异常发现。 神经系统检查: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双侧视乳头水肿, 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灵敏,双侧眼球外展受限,左眼球 上、下活动亦受限。悬雍垂居中,软腭运动差,构音不清, 饮水偶有呛咳,舌不能伸出。四肢肌张力较高,左侧高于 右侧,肌力左侧上、下肢3-5级,腱反射左侧亢进。双侧 Babinski’s 及chaddock’s征(+),颈部有抵抗, Kernig’s 征(+) 理化检查:血、尿常规,血脂及肝功正常。血沉3mm/h 处理及转归:入院后予甘露醇降颅压及补液等治疗,入院第 4天行右侧颈动脉造影,书中患者出现四肢抽搐,面色发 绀,尿失禁,即肌注安定10mg后症状缓解,据报告右侧 颈动脉造影未见异常,次日晨3:50出现口吐白沫,面色 苍白,双瞳孔散大约0.8cm,呼吸停止,心率缓慢,经抢 救无效死亡。 思考问题: 1.定位、定性分析 2.病理诊断

[精华]内侧纵束

[精华]内侧纵束

内侧纵束内侧纵束是由前庭神经核向中线两侧发出纤维,然后沿第四脑室底深方中线两侧纵行排列的上、下行复合纤维束,向上可止于第Ⅲ、Ⅳ、Ⅵ对脑神经核,向下可至副神经核和颈髓前角。

参与完成平衡刺激引起的反射活动。

第一节内侧纵束综合征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断又名核间性眼肌麻痹,简称MLF综合征。

【病因】病因为内侧纵束受损引起。

多为血管病变与脑干炎症,其次为多发性硬化、桥脑肿瘤(神经胶质瘤)、乙醇中毒、梅毒等,尤以脑血管病为多见,以桥脑的腔隙性梗死,即椎基底动脉系统深穿支的闭塞最为常见。

发病机理:一侧桥脑被盖部病变引起该侧内侧纵束(MLF)受损的结果。

一侧桥脑被盖部病变,使对侧已交叉支配该侧内直肌核的MLF受损,可引起病侧的核间性眼肌麻痹。

表现为向病灶对侧注视时,病灶侧眼球不能内收,但健侧眼球可以外展,而且辐辏运动正常,说明眼球内直肌麻痹并非由于动眼神经核及其纤维的病损所引起,而是MLF纤维损害所致。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分类不一,按Cogan分类,结合解剖生理及发病机理,可分4型。

1.前部型中脑动眼神经核的水平受损,病变侧眼球内收不能,对侧眼球外展正常,辐辏功能障碍。

2.中部型内侧纵束中部病损,病变侧眼球内收不能,对侧眼球外展正常,可有解离性眼震,辐辏正常。

3.后部型桥脑侧视中枢受损,病变侧眼球外展不能,对侧眼球内收障碍,辐辏正常。

4.一个半综合征桥脑被盖部损害,可出现一个半综合征。

此征是桥脑被盖部受损,包括一侧桥脑侧视中枢受损病灶眼外展不能,病灶对侧眼内收不能,即双眼均不能向病灶侧注视,则称为one;病灶对侧桥脑侧视中枢发出的纤维交叉至病灶侧的内侧纵束受损(向病灶对侧视),对侧眼外展良好,病灶侧眼内收不能,此称为half。

【诊断】根据本征的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以眼球侧视时出现不同协同运动障碍症状群的组合,可诊断内侧纵束不同部位损害的综合征。

可伴随其他症状,如眩晕、头痛、耳鸣、视力下降、复视、视野障碍。

第Ⅴ、Ⅶ颅神经障碍、上下注视麻痹、垂直性眼震、Horner征、构音障碍、吞咽困难、感觉异常及偏瘫均有助于诊断,重者可伴意识障碍。

十二对脑神经

十二对脑神经
不同部位的眼肌损害
1.周围性眼肌麻痹(peripheral ophthalmoplegia)
(1)动眼神经麻痹:完全损害时表现为上睑下垂,眼球向外下斜视(由于外直肌及上斜肌的作用)不能向上、向内、向下运动,复视,瞳孔散大,光反射调节反射均消失。常见于颅内动脉瘤、结核性脑膜炎、颅底肿瘤等。
(2)滑车神经:单纯损害少见,多合并动眼神经损害,单纯损害时表现为眼球稍偏上,向外下方运动受限,下视时出现复视。
动脉之间穿过,向前与后交通动脉伴行穿过海绵窦之侧壁经眶上裂入眶,支配5块肌肉(上睑提肌、上直肌、内直肌、下斜肌、下直肌)
2.正中核:位于中线上,两侧E-W核之间,不成对,发出动眼神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副交感纤维到达两眼内直肌,主管两眼的辐辏运动;
3.E-W核:位于正中核的背外侧,中脑导水管周围的灰质中,发出动眼神经的副交感纤维神经节前纤维入节状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其节后纤维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司瞳孔缩小及晶状体变厚而视近物,参与缩孔和调节反射。
(2)感觉纤维:
味觉纤维:感觉纤维中最主要部分:
膝状神经节(I级神经元)——周围突沿面神经下行——在面神经管内,离开面神经向前行——形成鼓索神经——参加到舌神经(三叉神经下颌支分支)——终止于舌前2/3味蕾(司舌前2/3味觉)。
中枢突形成面神经的中间神经——在运动支的外侧进入脑桥——与舌咽神经的味觉纤维一起——终止于孤束核(2级神经元)——交叉至对侧(内侧丘系)内侧上行——终止于丘脑外侧核(3级神经元)——中央后回下部。
(3)一个半综合征:一侧脑桥被盖部病变,引起脑桥侧视中枢和对侧已经交叉过来的联络同侧动眼神经内直肌核的内侧纵束同时受累。表现为患侧眼球水平注视时既不能内收,也不能外展,对侧眼球水平注视时不能内收,可以外展,但有水平眼震。

内侧纵束和内侧丘系的区别

内侧纵束和内侧丘系的区别

内侧纵束和内侧丘系的区别内侧纵束和内侧丘系是解剖学中的两个不同的结构。

内侧纵束是大脑中的一条神经纤维束,它是由许多神经元和神经突起组成的,主要连接了脑干和大脑皮质。

内侧纵束的功能包括控制脑干运动神经核团的活动、调节视觉和听觉信息的处理,以及控制协调等方面。

内侧丘系是大脑中的一个功能区域,主要参与运动控制和姿势维持的调节。

它包括内侧丘核和丘脑纵观束,是大脑皮质和脑干之间的重要连接通道之一。

综上,内侧纵束和内侧丘系在解剖学结构及功能上具有很大的区别。

内侧纵束是一条神经纤维束,而内侧丘系是一个功能区域;内侧纵束主要调节脑干运动核团和视听信息的处理,而内侧丘系主要参与运动控制和姿势维持的调节。

1/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侧纵束内侧纵束是由前庭神经核向中线两侧发出纤维,然后沿第四脑室底深方中线两侧纵行排列的上、下行复合纤维束,向上可止于第Ⅲ、Ⅳ、Ⅵ对脑神经核,向下可至副神经核和颈髓前角。

参与完成平衡刺激引起的反射活动。

第一节内侧纵束综合征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断又名核间性眼肌麻痹,简称MLF综合征。

【病因】病因为内侧纵束受损引起。

多为血管病变与脑干炎症,其次为多发性硬化、桥脑肿瘤(神经胶质瘤)、乙醇中毒、梅毒等,尤以脑血管病为多见,以桥脑的腔隙性梗死,即椎基底动脉系统深穿支的闭塞最为常见。

发病机理:一侧桥脑被盖部病变引起该侧内侧纵束(MLF)受损的结果。

一侧桥脑被盖部病变,使对侧已交叉支配该侧内直肌核的MLF受损,可引起病侧的核间性眼肌麻痹。

表现为向病灶对侧注视时,病灶侧眼球不能内收,但健侧眼球可以外展,而且辐辏运动正常,说明眼球内直肌麻痹并非由于动眼神经核及其纤维的病损所引起,而是MLF纤维损害所致。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分类不一,按Cogan分类,结合解剖生理及发病机理,可分4型。

1.前部型中脑动眼神经核的水平受损,病变侧眼球内收不能,对侧眼球外展正常,辐辏功能障碍。

2.中部型内侧纵束中部病损,病变侧眼球内收不能,对侧眼球外展正常,可有解离性眼震,辐辏正常。

3.后部型桥脑侧视中枢受损,病变侧眼球外展不能,对侧眼球内收障碍,辐辏正常。

4.一个半综合征桥脑被盖部损害,可出现一个半综合征。

此征是桥脑被盖部受损,包括一侧桥脑侧视中枢受损病灶眼外展不能,病灶对侧眼内收不能,即双眼均不能向病灶侧注视,则称为one;病灶对侧桥脑侧视中枢发出的纤维交叉至病灶侧的内侧纵束受损(向病灶对侧视),对侧眼外展良好,病灶侧眼内收不能,此称为half。

【诊断】根据本征的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以眼球侧视时出现不同协同运动障碍症状群的组合,可诊断内侧纵束不同部位损害的综合征。

可伴随其他症状,如眩晕、头痛、耳鸣、视力下降、复视、视野障碍。

第Ⅴ、Ⅶ颅神经障碍、上下注视麻痹、垂直性眼震、Horner征、构音障碍、吞咽困难、感觉异常及偏瘫均有助于诊断,重者可伴意识障碍。

【鉴别诊断】(一)大脑和桥脑病变引起的同向侧视运动障碍的鉴别诊断1.大脑半球病变(1)在初期出现同向运动障碍,且甚显著。

(2)眼球偏斜为时短暂。

(3)眼球偏向病侧。

(4)眼球偏斜,多为刺激性。

(5)头转向眼球偏斜的同侧,一般为必有的现象。

(6)可伴有使眼球向病变对侧运动的肌肉麻痹,但多轻微短暂。

(7)可有协同肌的对称性功能障碍。

(8)尚有与眼肌麻痹同侧的肢体瘫痪和面神经麻痹(中枢性)。

(9)在两侧大脑半球的病变时,一切眼球运动,包括垂直运动都受限制或丧失。

2.桥脑病变(1)同向运动障碍较少见,且较轻微。

(2)眼球偏斜,如存在时,为永久性。

(3)眼球偏向病灶的对侧。

(4)眼球偏斜,多为麻痹性,甚少为刺激现象。

(5)头转向眼球偏斜的对侧,但头的偏斜并非时常出现。

(6)伴有使眼球向病变同侧运动的肌肉麻痹,且严重而持久。

(7)因核上病变向神经核扩展,致出现协同肌的不对称性麻痹。

(8)如出现肢体的瘫痪,则在眼肌麻痹的对侧;如出现颅神经麻痹(周围性),则在眼肌麻痹的同侧。

(9)在两侧桥脑的病变,仅有侧方运动麻痹而无垂直运动麻痹。

(二)前型与后型核间性眼肌麻痹的鉴别诊断1.前型核间性眼肌麻痹(1)病变部位:内侧纵束前部(中脑部分)的上行纤维。

(2)侧视障碍:一眼的内直肌不收缩,对侧眼的外直肌收缩如常。

(3)眼肌麻痹:一侧或两侧的内直肌。

(4)辐辏运动:麻痹的内收肌仍可收缩。

(5)前庭冷水试验:冷水刺激对侧迷路,麻痹的内直肌仍可收缩。

2.后型核间性眼肌麻痹(1)病变部位:内侧纵束后部(延髓部分)的下行纤维。

(2)侧视障碍:一眼的内直肌收缩如常,对侧眼的外直肌不能收缩。

(3)眼肌麻痹:一侧或两侧的外直肌。

(4)辐辏运动:正常,但有分离性眼震。

(5)前庭冷水试验:多数麻痹的外直肌仍可收缩。

(三)与MLF鉴别的疾病(1)Duane征(外展不能、内收眼球内陷、睑裂变窄)。

(2)闭锁综合征。

(3)重症肌无力。

第二节病因【病因】1.脑干梗死;2.脑干肿瘤;3.脑干炎;4.多发性硬化;内侧纵束综合征【别名】核间性眼肌麻痹【概述】是由于两眼共同偏视的诸中枢至动眼、滑车及外展等脑神经核的纤维损害引起。

表现为单眼或双眼的外展肌或内收肌的分离性麻痹,大多数有分离性水平位眼球震颤,此种眼球震颤可以是单侧性或双侧性的。

因为病变位于动眼神经核和外展神经核之间的内侧纵束,故称为核间性眼肌麻痹,与核性或核上性麻痹有所不同,临床上分为上型(前型)和下型(后型),有重要定位意义。

(1)上型核间型眼肌麻痹的特点是内直肌在做眼球同向注视时功能丧失,但在做会聚运动时仍可正常活动,直视时没有或仅有轻度的眼球外斜,无动眼神经其他体征,一般不出现复视。

支配内直肌的周围神经并无损害,同时出现分离性眼球震颤,即在外展的一眼出现单侧眼震。

核间性眼肌麻痹时出现单一的内直肌麻痹,亦属于上型,病变在稍高于外展神经核平面的一些内侧纵束部位。

(2)下型核间性眼肌麻痹表现为外直肌在做两眼同向侧视时不能外展,并出现分离性眼震,但无复视。

脑干网状结构脑干网状结构是指在脑干内除界限清楚、机能明确的神经细胞核团和神经纤维束外,尚有纵横交错的神经纤维交织成网,网眼内散布着大小不等的神经细胞胞体。

其结构占据脑干的广泛范围,嘴侧端起自丘脑板内核,尾侧端移行于颈髓的中间质外侧部网状结构。

横断面占据脑干被盖部内侧2/3和外侧1/3。

在脑干网状结构内散在分布着40余个细胞核团,其纤维与大脑、小脑、脊髓等均有密切联系。

其主要纤维束包括:脊髓网状束、网状脊髓束、小脑网状束、网状小脑束、网状丘脑纤维、网状丘脑下部纤维、皮质网状纤维、网状皮质纤维、纹状体网状纤维、网状纹状体纤维。

此外,还有脑干网状结构与脑干其他结构的联系纤维,如红核网状纤维以及网状结构与各脑干神经核的联系纤维等。

脑干网状结构借助上述各联系纤维束执行其复杂的神经功能。

1 脑干网状结构的主要机能1.1 觉醒与睡眠的调节[1] 在脑干网状结构内有桥脑上段的上行性网状激活系统和桥脑下段的上行性网状抑制系统,由此调节睡眠和觉醒的周期。

1.2 注意力[2] 桥脑蓝斑核内具有丰富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接受感觉纤维的侧支,向大脑、丘脑、海马、小脑、脊髓等广泛区域投射,认为此部位与选择性注意机制有关。

1.3 调节肌肉张力[3] 脑干网状结构可调节肌张力,在中脑、桥脑和延髓网状结构的外侧部为易化区,此区发出易化性网状脊髓束达脊髓前角细胞,增强脊髓牵强反射,肌张力增高,此区接受来自脊髓的各种感觉传导束纤维和来自小脑前庭的神经纤维。

另外在延髓网状结构的腹侧部发出抑制性网状脊髓束,冲动达脊髓前角后使牵张反射消失,肌张力降低。

脑干网状结构通过易化区和抑制区调节肌肉张力。

1.4 呼吸调节[4] 调节呼吸的吸气中枢在延髓中、上段网状结构的腹内侧,呼气中枢在吸气中枢的背外侧(孤束核附近),此两部位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交互抑制,因而形成自动的呼吸节律,但受其他下行纤维或肺牵张反射的影响,长吸中枢位于桥脑中下段的网状结构外侧部,兴奋时产生长吸式呼吸,呼吸调整中枢位于桥脑上段和中脑下段的网状结构背外侧(包括蓝斑核),其作用为调整长吸中枢。

1.5 心血管反射中枢[5] 心加速中枢和血管收缩中枢位于延髓上段网状结构背外侧,经网状脊髓束与胸髓侧角细胞相联,兴奋时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心抑制中枢和血管舒张中枢位于心加速中枢的背内侧,即迷走神经背侧核的深部,此中枢兴奋时心跳减慢、血管舒张、血压下降。

因而脑干网状结构具有调节心率、血压和血管收缩的机能。

1.6 呕吐中枢[6] 位于延髓背外侧部,此部接受迷走神经、极后区及前庭神经的纤维,与壳核、桥脑泌涎核、延髓泌涎核、延髓呼吸中枢及脊髓运动神经元等均有密切联系,介以完成呕吐动作。

2 病变时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2.1 意识障碍[7] 维持意识清醒主要依靠觉醒反应和认知反应。

觉醒状态主要由上行性网状激活系统来维持,因而脑干网状结构病变可丧失睡眠觉醒周期的反应,导致意识丧失。

2.2 幻觉[8] 按幻觉的责任病灶可分为皮层感觉中枢性幻觉、颞叶性幻觉和脑干性幻觉3种。

脑干性幻觉的概念是Lhermitte(1992)首先提出中脑、桥脑被盖部病变导致梦幻状态的报告,以后Van Bogaert报告表现同样状态的梅素性脑动脉炎剖检病例命名为脑脚幻觉症。

其特征为:(1)以实体性、感觉性明显的动物、人物、情景等幻觉为主体,可伴有动作的幻觉;(2)多发生于黄昏时间;(3)对幻觉保有批判能力;(4)伴有睡眠周期异常,脑脚幻觉的责任病灶可为中脑、桥脑甚至延髓,病变位于脑干背侧上行性网状激活系统的广泛区域。

2.3眩晕[9]眩晕可分为旋转性眩晕(vertigo)、动摇性眩晕(dizziness)和振动幻觉(oscillopsia),脑干网状结构与小脑有纤维联系,与眼球运动相关,也与前庭系有间接联系,脑干网状结构所致眩晕的动摇性眩晕较旋转性眩晕多见。

也可能出现视性眩晕(振动幻觉)。

2.4 眼球运动障碍[10] 桥脑旁正中网状结构为脑干侧视中枢,中脑网状结构内有脑干垂直眼球运动中枢,因而脑干网状结构病变时可出现各种眼球运动障碍,包括同向侧视麻痹、核间性眼肌麻痹、Foville征状群、Millard-Gubler症群、一个半征候群和Parinoud症候群等。

2.5 循环功能障碍延髓病变可致急性神经原性高血压,实验证实,孤束核和尾侧延髓腹外侧部限局性障碍可导致急性神经源性高血压。

临床观察证实,延髓受压、缺血可引起急性神经源性高血压。

其机制可能为:(1)调压反射障碍;(2)从丘脑下部到脑干的下行经路被激活或抑制;(3)由于缺血导致延髓交感神经系直接受刺激,包括孤束核在内的延髓病变时由于压力感受反射障碍可致心跳、血压波动,发生急骤血压增高。

2.6 呼吸功能障碍在延髓有控制呼吸的呼吸中枢,控制呼吸节律,此外尚有高位中枢,来自末梢的神经性调节以及血中化学物质等构成复杂的呼吸调节机制,延髓吸气中枢位于延髓网状结构的腹内侧,下橄榄核上方4/5处散在分布,吸气中枢对脊髓吸气神经元和膈肌神经元有兴奋作用,而对脊髓呼气神经元有抑制作用。

呼气中枢位于其背外侧,对脊髓呼气神经元有兴奋作用而对脊髓吸气神经元有抑制作用。

吸气、呼气中枢之间有中间神经元,对其兴奋、抑制有调节作用。

2.7 呃逆呃逆为膈肌阵挛,认为是由于呼吸中枢附近机能异常所致,除胃等消化道及胸腔脏器的反射性因素外,下部脑干的血管病变常可出现,有时可合并软腭肌阵挛。

3 与脑干网状结构相关的疾病3.1 脑血管病脑干网状结构由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包括旁正中、短旋、长旋支等均为穿动脉供血,缺乏侧支循环,因而容易受血流灌注压低下的影响,脑干网状结构常见的脑血管病与脑其他部位一样,多为脑出血、脑梗塞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