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诗歌及其文风改革
古代文学史大历诗风
(3)诗作数量:刘长卿现存诗五百余篇,数 量相当可观。他和“大历十才子”专攻律诗 ,尤长于五律,五言诗占十分之六七,五律 占五言之六七。自许“五言长城”;
(4)代表作:有《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听弹琴》、《负谪后登干越亭作》等。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白居易:高雅闲淡 司空图:澄淡精致 宋濂:寄秾鲜于简淡之中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观田家》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乔亿《剑溪说诗》:古今悼亡之作,惟韦公应物十 数篇,淡缓凄楚,真切动人,不必语语沉痛,而幽 忧郁堙之气,直灌输其中,诚绝调也。
5.山水田园诗
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中,王、孟、韦、柳并称。 王“清而秀”、孟“清而旷”、韦“清而润” 、柳“清而峭” 参见《诗薮·外编》卷四朱熹 将他列在王维之上,因为他较王维来得更清澄 ,更疏淡。 也有陶、韦,韦、柳并称
(2)诗歌面貌:
长期的悒郁寡欢,使他的诗歌于冷落寂寞的情调 中,又平添了一些惆怅衰飒的心绪,显得凄清悲 凉。诗多凄凉、寒冷、苍白的意象,有人以“幽 州白日寒”名其诗风,甚当。如其名句、名诗: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逢雪宿芙蓉 山主人》)“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乾。楚国苍 山远,幽州白日寒。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 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看。“(《穆陵关北逢人 归渔阳》)“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游休禅师双峰寺》)
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竹怜新雨后, 山爱夕阳时。”
唐朝诗歌发展流派
唐朝诗歌发展流派唐诗在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不同阶段的变换。
每个阶段对它来说都具有不同意义的。
唐诗在整个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唐末五代5个阶段:(一)初唐:诗歌仍受到前六朝的影响。
除了魏徵、王绩、王梵志等少数人能自拔于流俗。
太宗李世民及周围的文人诗作依旧浮艳柔丽直到初唐四杰的出现才将诗歌的内容和形式开拓出行的面貌。
可惜的是他们的创作依然带着六朝后期“采丽竞繁”的影响。
直到武后时期的陈子昂提倡“汉魏风骨”,以复古为革新,抵制浮靡诗风,唐诗才开始走向自己独有的风格,摆脱以往的旧框架。
与他同时而不同流派的,如沈佺期、宋之问和文章四友(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虽作品多是奉和应制、点缀升平,但他们在律体完成方面也贡献不少。
沈、宋、杜三人被后世称为五、七言律诗定型的奠基人。
(二)盛唐:在唐朝的鼎盛时期诗人在创作实践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各种体裁和形式的同时也开创了很多的流派。
不同的流派在诗歌创作上表现了多钟头面貌的风格而让唐诗万紫千红、百花齐放的壮观。
(i)边塞派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等等(边塞诗人)。
王翰、王之涣、崔颢、刘湾、张谓等。
他们的边塞之作将边塞沙场奔驰、建功伟业的英雄壮志,爱国的思想和西北的奇异壮丽之色都生动的表述出来。
同时也抱怨战争对夫妻、民族之间、将军和兵士之间的矛盾,反映出当时社会在战争的现实面貌。
(ii )田园派诗人代表:孟浩然、王维、储光羲、陶渊明、谢灵运等等。
这些诗歌的作品都以描写山川的自然和田园的闲适生活。
通过他们的笔锋生动将壮阔的山河、有恬静的村庄和秀丽的园林灵活灵现的呈现在读者面前。
不过这些诗人中也有描写边塞的作品' 如王维的边塞名篇《老将行》。
所以,虽为同派同人但却又展现独自的风格和特点。
(iii )浪漫主义派代表诗人:李白等等。
李白的诗很多在他被流放时写出了当时唐朝政治、社会开始走向腐化、黑暗的抨击,表现出强烈的叛逆精神和热烈追究光明的理想。
通过笔力的变化极于七古杂言歌行。
唐朝诗歌的发展脉络
唐朝诗歌的发展脉络每次我们提到诗歌必会想到唐诗,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不仅名家辈出、群星璀璨,而且内容广阔、形式丰富,是中华民族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人类文化的珍品。
唐朝立国后,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明,百姓生活安居乐业。
在这一情况下文学艺术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唐代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刻意创新的独创精神,缔造出中华文明史上光彩夺目的高峰。
一、初唐诗歌——时间最长,诗歌数量与质量却最差约指唐高祖武德元年至睿宗延和元年为初唐,共94年(618---712)高祖李渊(566年~635年),618年—626年在位,共8年。
是唐朝的开国皇帝,在玄武门之变后,被迫将皇位传给李世民,自己做太上皇,他的管理为贞观之治打下了基础。
635年病死,享年69岁,谥号太武皇帝,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葬在献陵。
朝代故事:玄武门之变。
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626年—649年在位,共23年。
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
字为善,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的名字意思是“济世安民”,他是唐朝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
617年,李世民随父亲、刘文静起兵反隋,攻入长安,并且灭隋。
李世民被封为秦王。
他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病死,享年50岁,谥号为文皇帝,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今中国陕西礼泉县东北50多里的山峰上)。
朝代故事:贞观之治。
高宗李治(628年~683年),649年—683年在位,共24年。
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字为善。
贞观五年(631)封晋王,十七年(643)立为太子,二十三年(649)即位。
病死,享年55岁,谥号: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葬于乾陵。
中宗(为武后所废) 李显(656年~710年),684年在位,(以及705年—710年)原名李哲,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
被毒杀,时年44岁,谥号: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葬于定陵(今陕西省富平县龙泉山上)。
唐代诗歌的风格演变
唐代诗歌的风格演变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而唐代诗歌更是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
唐代诗歌的风格演变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深刻意义的话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唐代诗歌风格的演变,从初唐到盛唐再到晚唐,带您领略这段辉煌的文学历史。
初唐时期,唐代诗歌的风格主要受到古乐府诗的影响。
乐府诗是汉乐府民歌的延续,以其朴实、真挚的表达方式而闻名。
初唐时期的诗人们以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为主,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人情世故的感悟都被融入到诗歌中。
例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以其雄浑豪放的气势和宏大的背景描写,展现了初唐时期的豪情壮志。
随着时间的推移,盛唐时期的诗歌风格逐渐形成。
盛唐时期的诗人们更加注重修辞技巧和文学表达的华丽。
他们追求诗歌的艺术性,注重诗歌的形式美和意境的营造。
在盛唐时期,杜牧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代表。
他的诗歌充满了浓厚的意境,以及对于人生、自然和情感的深刻思考。
他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种意境的营造和对于细节的描写,使得诗歌更加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然而,随着唐朝的衰落,晚唐时期的诗歌风格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晚唐时期的诗人们更加关注社会的动荡和自身的困境,他们的诗歌中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他们对于时代的不满和对于社会的批判都通过诗歌得到了表达。
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就是一首非常典型的晚唐诗歌,通过对于琵琶女的描写,表达了对于社会不公和人生苦难的思考和反思。
总的来说,唐代诗歌的风格演变是一个由朴实到华丽再到忧国忧民的过程。
初唐时期的诗歌以真情实感为主,盛唐时期的诗歌更加注重艺术性和意境的营造,而晚唐时期的诗歌则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和时代变迁。
这种风格的演变不仅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变化和诗人们的思想变迁,也为后世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代诗歌的风格演变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大学语文复习-中唐诗歌的变革
第一章先秦文学诗经写作特点:1、以四言为主,语言朴素、优美,韵律和谐。
2、重章叠句,咏唱。
3、“根据不同内容的需要采用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奠定了后世文学的创作方式与形式。
赋〔铺陈表达〕、比〔比喻〕、兴〔以一物兴起另一物〕。
风雅颂的含义:风;荀卿概括为十五类地方乐歌。
朱熹认为,风乃民俗歌谣,反映十五国国风。
雅;“雅者,正也”〔《诗序》〕指,正乐,正声。
也就是后来梁启超所说的“中原之声”,周朝人在祭祀、朝会、燕享时都要演奏雅乐。
也分大雅与小雅。
颂;颂赞,宗庙乐歌。
包括歌诗与舞诗两种作品。
赋比兴三者是不可分,赋为基础,创作手法要用比兴。
赋;包括表达、描写。
特点是直言,敷陈。
比;即比喻、比拟、讽喻的总称。
兴;是引起抒情的联想,创造形象意境的手法。
诸子散文《论语》一书主要是孔子弟子所记,其中一部分可能是孔门后学七十子的门人所记,所以书中的称谓、体力和文章风格都不一致。
据班固说:“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孔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成书早亦当在春秋战国之际。
南宋以后,合《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二篇和《孟子》,号为《四书》《论语》所记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的概念是从家庭出发的尊卑长幼、贵贱亲疏的差异的爱。
而这个“爱”表达在孝、弟、忠、信的道德礼教以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奴隶秩序上。
这是符合后来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的。
因此,过去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利用孔子学说来稳固其统治,而尊之为圣人。
《论语》时语录体散文,主要是记言。
其中多半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
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迂徐含蓄的风格。
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简短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了人物的形象。
《孟子》是记孟子言行的书。
其中心思想是仁义,是孔子学说的发展。
孟子主张行“仁政”而王天下。
即,“省刑罚,薄税敛”使民有“恒产”,“养生送死无憾”。
他主张恢复理想化的井田制度,实际是要实行一夫授田百亩的小农经济。
这些就算是他的以民为本的“王道”民本思想是孟子的主要政治思想。
中唐诗歌
第七章
一、新乐府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第一节 新乐府运动
与原有乐府诗的区别:1、用新题 2、写实事 3、不入乐
二、新乐府运动
中唐时期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兴起于贞元、 元和年间,以白居易、元稹为主要的倡导者。新 乐府运动反映现实生活、关注民生、强调文学的 社会功能。
三、新乐府运动的理论纲领
白居易《与元九书》、《新乐府序》、《策林》 1、诗歌应植根于社会的现实生活,要真实地反映社会的现实 生活。 “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 “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新 乐府序》) “唯歌生民病”(《寄唐生》)。 2、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强调诗歌对现实的“美刺”作用和 社会教化的功能,要求诗歌要干预现实生活。 “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与元九书》) 3、强调诗歌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形式为内容服务,反对单纯 追求形式,主张诗歌的写实性和通俗化。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 “不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寄唐生》) “尚质抑淫,着诚去伪”(《策林》
2、艺术特色
刘禹锡的诗歌风格除学习民歌的创作体现了清新自然、 活泼开朗外,其它作品基本上体现了沉雄俊爽、豪迈昂扬 的风格。其诗被白居易誉为“诗豪”(《刘白唱和集 解》)。 (1)其诗在悲凉的色彩常常透视着昂扬的精神,如《酬乐 天扬州席上见赠》在“巴山楚水凄凉地”的长期贬谪中, 仍吟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诗句,悲 凉沉郁中仍见豪放俊爽。 (2)其诗歌善用比兴寄托。 (3)其民歌体作品,意境优美,情思婉转,语言清丽,音 韵和谐,既有民歌的朴素自然又有文人的细腻精巧的特点。 从总体上看,他的七律、七绝成就最高。七律苍劲浑 厚,气韵沉雄;七绝精炼警策,寓意深长。
【散文专题复习】——唐代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散文专题复习】——唐代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中唐的文体文风改革:自内容言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与政治改革有关;自形式言由骈而散,是散文自身发展的要求。
这是有目的、有理论主张、有广泛参与者并有深远影响的文学革新,今人称为“古文运动”。
政治改革与文体文风改革一、前人的努力。
(一)西魏苏绰、隋李谔提出文体复古主张,未产生实际影响。
(二)陈子昂提倡风雅兴寄,在唐代影响很大,但未形成文体文风改革普遍风气。
(三)文体由骈而散,开元时已有相当发展,安史之乱后作为改革思潮出现。
二、背景—变革中兴的愿望。
复兴儒学的思潮:(一)唐初修《五经正义》重章句之学,疏义理探讨,受到刘知几和王元感批评,却未能改变此学风。
(二)安史乱后,儒学出现重大义而轻章句的新倾向,代表有独孤及、柳冕、权德舆等,代表学派是啖助、赵匡、陆质的《春秋》学派(对《经》越过传注回归本义,从章句之学回到义理探讨,促成儒学复兴和致用)。
(三)韩柳将复兴儒学思潮推向高峰。
1、韩愈:(1)重建儒家道统,越过西汉后经学复归孔孟;(2)着眼点是“适于时,救其弊”,解救现实危难;(3)最严重是藩镇割据和佛老蕃滋,前者导致皇权削弱;后者影响儒家思想传播。
(4)写《原道》等政治论文,明君臣之义,严华夷之防,抨击藩镇、佛老。
2、柳宗元。
与韩愈不同,对儒家道统没多大兴趣,不排斥佛教,更重视源于啖、赵学派不拘空名、从宜救乱、通经以致用的经世儒学。
三、永贞元年(805),以王叔文为首,柳宗元、刘禹锡、吕温等为中坚的一批进步士人,发起一场旨在打击宦官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实施一系列改革,使贞元弊政廓然一清,直接影响到元和中兴。
四、经世致用的需要促成文体文风改革高潮。
(一)韩柳明确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张。
1、韩愈“修其辞以明其道”(《争臣论》),“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
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欧阳生哀辞后》),“然愈之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耳”(《答李秀才书》),目的是建立儒家道统,并用“道”充实文的内容,使文成为参预现实政治的舆论工具。
中唐审美趣味与诗风的变化
中唐审美趣味与诗风的变化1、由外拓到内敛。
盛唐诗歌意境及其艺术风貌:阔大、外展,具有雄浑与明朗之美。
中唐:情感基调郁闷低沉,意境狭窄内敛。
例一:刘长卿《岳阳馆中望洞庭湖》:万古巴丘戍,平湖北望长。
问人何淼淼,愁暮更苍苍。
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孤舟有归客,早晚达潇湘。
孟浩然诗(“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之澎湃动荡、大气磅礴,杜甫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之吞吐宇宙、笼盖古今,都是刘诗所难以企及的。
例二:贞元、元和时期,孟郊、贾岛以及李贺等一批苦吟诗人转向对幽微、昏暗、无力、狭小的欣赏,境界更加狭促、内敛。
孟郊:少年出门将诉谁,川无梁兮路无岐。
(《出门行》)其一)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
(《赠别崔纯亮》)孟诗中写孤独141次,苦愁134次、哭泣泪花126次、悲43次、寒54次、老残64次、枯28次、暮26次。
元白的新乐府诗是外向型的。
“质而径”、“直而切”、“核而实”,成了真人真事的通讯报道。
这种具体、细致、真实的诗歌,很难产生宏大的气象与壮阔的境界。
卒章显其志的议论也破坏了境界。
白居易后期的诗歌:皆寄怀于酒,或取意于琴,闲适有余,局促于个人生活的狭小圈子之内。
2、由天然到锻炼。
盛唐:天然浑成,清秀自然,表现出清水出芙蓉的自然之美。
中唐:注重修饰锻炼,体现了中唐诗人对人工美的刻意追求。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由盛转衰,诗坛也失去了盛唐的蓬勃气象。
这一时期的诗歌,其情感基调是徘徊惆怅,哀怨感伤;其艺术风格或高雅闲淡,或雕琢炼饰;其审美趣味由外拓趋向内敛,由昂扬趋向低沉,由浓郁趋向高秀。
中唐时期“创新”与“求变”是其诗歌的主要创作趋向,中唐的社会背景(如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科举考试的弊端以及用人制度诸因素),为诗人群体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也促使不同群体形成风格各异的诗歌流派。
中唐诗歌大约有以下几派:(1)以白居易和元稹为首,包括李绅、王建、张籍等人在内,倡导新乐府的创作,要求“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揭露中唐社会政治的各种弊端,反映时弊民疾,在诗歌形式上只要求浅显平易通俗自然,他们的创作在当时乃至以后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四唐”变迁中的唐诗风格
“四唐”变迁中的唐诗风格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是中国诗歌无法逾越的顶峰,所以后人说唐诗只能被模仿,无法被超越。
唐代诗人名家辈出,佳作不可胜记。
诗歌创作在唐代已成为社会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朝廷的科举制度也由写论文取士改为诗赋取士。
唐代诗歌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阶段。
初唐,从武德元年(618)到玄宗先天元年(712),约100年。
初唐诗歌仍受陈隋时期风格的影响。
初唐诗人上官仪长于五言诗,其诗的内容多写宫廷生活,重视形式技巧和声辞之美,形成绮错婉媚的风格,时人纷纷效仿其体,称为“上官体”,他是唐代第一个以个人命名的诗体。
直到初唐四杰,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才有所开拓,逐渐完成了诗歌声律化的过程,奠定了律诗的形式,使唐诗呈现出自己的面貌,诗歌的题材从宫廷的奢靡走向大众生活,风格从纤柔卑弱转变为明快清新。
而真正开创诗风新气象的,是武后时期的陈子昂。
他提倡“汉魏风骨”,以复古为革新,抵制浮靡诗风。
他的诗歌刚健朴素,为唐诗的发展开拓了道路。
与他同时而不同流派的有沈佺期、宋之问和文章四友(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他们的作品多是奉和应制、点缀升平,但也时有佳作。
尤其是杜审言。
但他们的主要贡献在律诗的完善方面。
沈、宋、杜三人被后世称为五、七言律诗定型的奠基人。
盛唐,指的是唐玄宗开元盛世,从开元元年(713)到天宝十四年(755),约40年。
开元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迅速发展,农业生产力大幅提高,国力迅速上升,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在天宝十四年爆发了“安史之乱”,使唐朝元气大伤,人口大批死亡,社会、经济遭到巨大破坏,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盛唐诗人在陈子昂和沈佺期、宋之问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正确的方向和完美的形式结合起来。
这一时期诗歌最为繁荣,成就也最高。
盛唐诗歌的题材丰富,风格各异,有人歌颂自然,有人吟咏边塞,有人赞美英雄,有人失意叹息。
众多的诗人在浪漫的氛围中自由地创作,营造出震撼后世的“盛唐气象”。
古代中唐文学
(二)柳宗元的散文
1.杂文 有两个特征:一是正话反说,借问答体抒发自己
被贬被弃的一腔忧愤。二是巧借形似之物,抨击政敌 和现实。《三戒》等寓言文结构短小且极富哲理,其 传记文和抒情文也有不少佳作。 2.山水游记
第六章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韩孟诗派,主要是指以韩愈、孟郊为代表 的一个诗歌流派。其诗风以奇崛险怪为主。 一、韩孟诗派的形成 二、韩孟诗派的理论主张和美学追求 1.“不平则鸣”与“笔补造化” 2.崇尚雄奇怪异之美
韩孟诗派
中唐时期的诗歌流派,兴起形成于贞元、 元和年间,代表人物韩愈、孟郊、贾岛、卢 仝(tóng)、马异等。作为一个诗派,它有明确 的理论主张,强调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和诗歌 的抒情功能,即“不平则鸣”。认为诗歌既要 有创造性的诗思,又要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 即“笔补造化”。此外,还特别崇尚雄奇怪异 之美,大胆创新,以文入诗,诗文合一。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 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
“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 诗》)。该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 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全诗最后用一双关句, 写出儿子对母亲的深情。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其一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是是诗歌风气的变革者。不满大历以来平 庸诗风,力求创新,形成独具特色的奇崛险怪风格。
一是“以文为诗”,即诗歌的散文化。 他运用古文式的篇章结构、句式,虚词以及直 叙的方法为诗,使诗体散文化。如《谢自然诗》、 《荐士》等。有时还用赋体写诗,极尽铺张雕绘, 诗写得光怪陆离,雄奇恣肆。如《南山》则铺列春 夏秋冬四时景色,山中大小禽兽灵奇等,笔势奔腾, 气象瑰丽。 二是用奇字,造怪句。有时诗歌用僻字拗句, 甚至难以卒读。如《陆浑火山》。 三是有意违背常规用险韵重韵。
唐诗宋词论文-中唐诗风流变对盛唐风貌的突破与超越
唐诗宋词论文-中唐诗风流变对盛唐风貌的突破与超越摘要:在中国诗歌发展流变中,唐代大历诗歌不应被看做是盛唐诗歌由高峰急转直下的倒退与衰落,而是有意谋求对先代诗歌成例的突破革新,是“宋诗突破唐诗”之变的先声。
这种突破精神贯穿中唐至韩愈、孟郊、李贺。
而晚唐诗可看作是“突破”的中止与盛唐诗风的回潮。
关键词:大历诗人;韩孟;以文为诗;求变意识一代盛唐之音,以其恢弘的气韵、恣肆潇洒的文风,在中国诗史中流芳百代;意境空明,内涵深邃,似乎已把以先千百年积淀下来的南、北诗歌艺术发挥到“极致”,形成难以逾越的高峰。
中唐诗人起初面临尴尬与困境,难以想象是如何从盛唐诗界巨人的阴影下走出,带领诗歌走向新的发展的。
学人尽知宋人在突破唐诗影响时做出的艰难探索与努力,孰不知在几百年前,这样的“转折”已有先声。
安史之乱,成为唐诗“突变的契机”(蒋寅《大历诗风》)。
以“大历十才子”、刘长卿为代表的大历诗人身历战乱,目睹国家和民生的痛苦,油然于心底里生发出沉重的情愫,创作大量诗歌,昭示了大历诗坛的兴旺。
只是这种兴旺给人的感觉是难以抑止的“冷郁”与衰颓,遭后世学人诟病。
但他们潜藏着强烈要区别先贤,寻求新的执拗。
大历诗人。
他们无论在诗歌所表现的内容和表现方式上都在努力求变,虽效果欠佳,可人们是用盛唐“风韵、流畅”的诗风标准在衡量它。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大历诗的评述,充分代表了这种批评:“大历以还,诗格初变。
开宝浑厚之气,渐远渐离,风调相高,稍趋浮响,升降之关,十子实为职志。
”认为大历诗歌内容、气韵不再如盛唐昂扬奋发,而去追求“浮华贫乏”的诗风;艺术上也更趋于雕琢,缺乏先前的自然流畅,根源是世事由盛而衰,社会动荡离乱,“国运颓”致使“诗风颓”,仿佛一切均有客观世界的变化决定。
然而我们忽视了在这中间人的主观能动性:文学(诗歌)本身就是“苦闷的象征”(厨川白村),社会动荡、民生凋敝,本应更能激发诗人写出大量感时忧患的文字,如杜甫;且诗歌创作技巧无论声律、遣词用句在“大历”前已完善之至、直至画境。
第七讲 中唐前期诗歌
大历十才子的主要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 大历十才子的主要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 他们的诗,或寄情趣于山水景物, 他们的诗,或寄情趣于山水景物,或写 日常生活琐事和羁旅愁思, 日常生活琐事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 冷的孤独情怀, 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 调。 艺术表现上以谢朓为宗,讲究格律词藻, 艺术表现上以谢朓为宗,讲究格律词藻, 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 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技巧趋 于细腻雕琢,大多写得精致工整, 于细腻雕琢,大多写得精致工整,以钱 卢纶成就较高。 起、卢纶成就较高。
三、大历十才子 大历十才子”之名, “大历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 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 即李端、 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 吉中孚、 钱起、司空曙、 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 崔峒、 夏侯审。 发、崔峒、耿湋、夏侯审。他们的生平 大都不详, 大都不详,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 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 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诗歌特点: 刘长卿诗歌特点: 出盛唐向中唐的转变,他的诗已不 出盛唐向中唐的转变, 再有盛唐恢宏的气势,飞扬的神采, 再有盛唐恢宏的气势,飞扬的神采,而 多忧生、哀时、伤感, 多忧生、哀时、伤感,审美情趣也由壮 美向纤巧转变。总之,为盛唐余音, 美向纤巧转变。总之,为盛唐余音,中 唐先声。 贺贻孙《诗筏》 唐先声。清·贺贻孙《诗筏》:“能以 苍秀接盛唐, 苍秀接盛唐,亦未免以新隽开中晚之 风。”
“官小志已足,时清免负薪。 官小志已足,时清免负薪。 卑栖且得地,荣耀不关身。 卑栖且得地,荣耀不关身。 自爱赏心处,丛篁流水滨。 自爱赏心处,丛篁流水滨。” 钱起《县中池竹言怀》 (钱起《县中池竹言怀》 )
中唐诗词风格流派的介绍
中唐诗词风格流派的介绍中唐诗词风格流派的介绍中唐诗人孟郊、贾岛的合称。
孟郊比贾岛大28岁,是贾岛的前辈诗人。
但他们都是遭际不遇,官职卑微,一生穷困,一生苦吟。
孟郊“一生空吟诗,不觉成白头”(《送卢郎中汀》);贾岛“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戏赠友人》),相传他“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魏泰《临汉隐居诗话》)。
他们又都是韩愈的诗友。
韩愈对他们的诗也都很赞赏,说孟郊诗“横空盘硬语,妥贴力排□”(《荐士》),贾岛诗“□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但重视郊较过于岛。
郊、岛二人偶有诗相投赠,在当时并不齐名。
唐末张为《诗人主客图》列孟郊为“清奇僻苦主”,贾岛则为“清奇雅正”的升堂七人之一。
宋代欧阳修始以两人并举,谓“孟郊、贾岛之徒,又得其悲愁郁堙之气”(《书梅圣俞稿后》),苏轼有“郊寒岛瘦”(《祭柳子玉文》)之论。
二家诗“清奇”“悲愁”,造语刻炼,白描不用词藻,是共同之处。
但孟郊诗以五古为主,不作律诗;贾岛诗以五律为主,古体较少;孟郊对社会生活观察较广,感情较深,有关心国事民生的作品;贾岛则生活较窄,对世事较冷淡,一味枯寂幽峭,情调凄黯,是不同之处。
潘德舆以为“郊岛并称,岛非郊匹,人谓寒瘦,郊并不寒也”(《养一斋诗话》)。
此论有代表性。
但贾岛对后来的影响大于孟郊:晚唐五代被诗论家称为“贾岛时代”(闻一多《贾岛》),宋代“九僧”、“四灵”,明代“竟陵派”,清代“浙派”,学贾岛成为流派;学孟郊的只是个别的诗人。
元白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的并称。
《新唐书·白居易传》载:自居易“初与元稹酬咏,故号元白。
”白居易在《〈刘白唱和集〉解》中也说:“江南士女,语才子者,多云元白。
”元白并称,当时已行于世,又经杜牧在文章中正式使用,后世遂相袭沿用。
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并称他们的诗体为“元白体”。
元稹、白居易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二人文学观点相同,作品风格相近。
他们强调诗歌的讽谕作用,写有大量反映现实的作品,都擅长于新乐府、七言歌行、长篇排律等诗体,注意诗歌语言的平易浅切和通俗性。
《古代文学》第五章 中唐诗歌
第五章中唐诗歌概述中唐诗歌的历史范围(766-836):文学史上的中唐,一般是指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到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历代、德、顺、宪、穆、敬、文宗七朝,共71年。
766年左右,先后逝去的著名诗人有王维(761)、李白(762)、高适(765)、杜甫(770)、岑参(770)等,盛唐诗坛由此冷寂。
中唐诗风的转变:时代精神的转变:由盛唐的自由浪漫转为冷静思考,由干时用世转为忧时拯世。
审美趣尚的转变:由盛唐的兴象玲珑、风骨端翔、意境浑融转为大历十才子的清新淡远、韩孟的险怪、元白的平易通俗。
写实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
中唐诗歌的分期:中唐诗家辈出,风格多样,上承杜诗,下启晚唐和两宋诗风。
前期:自大历到贞元年间,主要有元结、顾况、刘长卿、韦应物、李益、大历十才子等人。
后期:自贞元到长庆年间,主要有韩孟诗派、元白诗派、李贺以及刘禹锡、柳宗元等。
第一节大历诗坛概况一、士人共同的心态:他们在繁盛的盛唐度过青春时光,又都目睹了安史之乱及乱后的破败萧条。
安史之乱八年,催垮了整整一代人的精神。
疲倦、衰顿、苍老、冷淡的内心代替了盛唐士人狂放、慷慨、豪迈、昂扬进取的精神。
二、总体诗风:通过描写自然山水的恬静、幽远、清冷甚至孤寂来表现人生的感叹及个人内心的惆怅。
诗歌幽隽、闲雅,重清丽的韵致。
诗体上:工五言。
有句无篇。
语言上:省净、精炼、流丽。
山水诗,多静态描述,缺乏灵动与飞扬之气。
边塞诗,多了些哀怨低沉,少了些慷慨与悲壮。
胡应麟:“气骨顿衰”(《诗薮》)“过渡”阶段——盛唐到元和的过渡。
三、主要诗人1、大历十才子——钱起、卢纶、韩翃等大历,唐代宗时年号,766年—779年,共14年。
概念:文学史(P220)钱起被公认为十才子之首,《省试湘灵鼓瑟》、《暮春归故山草堂》为其名作,前为试帖诗,“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二句尤为传诵。
卢纶以边塞诗著称,《塞下曲》六首为其名作,其三:”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06第六讲 中唐的文风变容
第六讲中唐的文风变容一,古文运动1,文风变革的时代背景1),文坛复古思潮(西魏)苏绰、(隋)李谔、(初唐)陈子昂2),政治革新背景元稹《叙诗寄乐天书》:心体季震,若不可活,思欲发之久矣。
韩愈《龊龊》:大贤事业异,远抱非俗观。
报国心皎洁,念时涕汍澜。
孟郊《百忧》:壮士心是剑,为君射斗牛。
朝思除国难,暮思除国仇。
陆质、王叔文、吕温、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裴垍ji4、李绛、裴度(贞元、元和革新势力)3),儒学复兴思潮唐初《五经正义》重大义而轻章句、通经而致用《春秋》学派:啖助、赵匡、陆质韩愈《与孟尚书书》:使其道由愈而粗传,虽灭死而万万无恨。
《原道》面向:藩镇割据、佛老蕃滋《旧唐书·韩愈传》:大历、贞元之间,文士多尚古学,效杨雄、董仲舒之述作,而独孤及、梁肃最称渊奥,儒林推重。
愈从其徒游,锐意钻仰,欲自振于一代。
柳宗元《送徐从事北游序》:得位而以《诗》《礼》《春秋》之道施于事,及于物,思不负孔子之笔舌。
能如是,然后可以为儒。
儒可以说读为哉?面向:经世致用、不拘空名、救乱图强4),骈文的盛极反动骈文:发端于先秦,形成于魏晋,南北朝大盛;重视对偶、声律、用典、辞采;极盛的弊端:四六句型对内容的限制、晦涩用典对理解的制约、华词丽藻造成内容浮泛a,初唐以来骈文的内在革新:初唐四杰:生气流走与笔力刚健(王勃《滕王阁序》、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杨炯《王勃集序》、卢照邻《释疾文》)燕许大手笔:张说、苏颋(运散入骈)。
李白:运诗情入骈体,破板滞为流动,变用典为白描。
《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陆质:去除骈辞丽藻,不用典征事,代以散体文气。
(完整word)古代文学——唐代诗文革新运动简论
唐代诗文革新运动简论摘要:唐代诗文革新运动以其鲜明的文学理论和丰富的诗文创作,在初唐时彻底清除了齐梁余风之后,即进入盛唐诗文创作的繁盛时期,紧接着的两次意义重大的诗文革新运动更是开创了中唐文学的新局面,也影响着晚唐乃至后世诗文的发展,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关键词:唐代;诗文创作;革新正文:统一的大唐帝国,自身国力强盛、政治开明,加之与外部文化的交流,在继承发展前朝文学的基础上,合南北文学之两长,出现了文学大繁荣现像.科举制代替门阀制,改变了上层文人的成分;以诗赋取士促进了诗歌的发展;文禁较松,文人思想解放;中唐后出现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三大痼疾,对文学也有多种影响。
根据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唐代文学可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文学又因其社会政治的变化而发生着或多或少的改变。
接下来,笔者依据唐代文学的四个不同分期对唐代的诗文革新运动进行更深层面的阐述和说明.一、初唐:“四杰”拒齐梁诗风,子昂创“兴寄风骨”唐代诗文革新运动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初唐(从高祖武德元年至玄宗先天年间),这是盛唐诗歌大繁荣的预备阶段,诗人们渐渐走出南宋齐梁绮艳之风和梁陈宫廷之风。
王、杨、卢、洛四杰一登场就对这种华靡之风加以批判,主张诗歌应该反映现实生活,指出诗歌应有“刚健”和“骨气”。
到陈子昂步入诗坛,开风气之先,让唐代文学从理论和创作上彻底摒弃了齐梁余风,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
正如刘克庄所言:“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
独陈拾遗高唱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纤弱,趋于黄初、建安矣!太白、韦、柳继出,皆自子昂发之.”(《全唐文》卷二百三十八,清嘉庆刻本)①高度评价了陈子昂对唐代诗坛做出的贡献。
陈子昂的诗歌革新理论,集中反映在他的《修竹篇序》中,在这篇诗序里,陈子昂以“思古人",“复汉魏"为口号,以“兴寄"、“风骨"为旗帜,以“齐梁间诗”为革新的对象,以“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为建立新诗的目标,从而确立了自己诗歌革新的理论体系.陈子昂的这一系列的革新主张不仅有理论的意义,而且富有实践的意义.它不仅抨击了陈腐的诗风,而且还为当时正在萌芽成长的新诗人、新诗风开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