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32讲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课时练习

合集下载

全程复习构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课时训练

全程复习构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课时训练

课时训练24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 福州模拟欧洲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在《论孔子》中认为,“孔子是真正的圣人,他自视清高,是人类的立法者,绝不会欺骗人类。

没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夫子曾对世界宣布了更有用的真理”。

对此评述不正确的是()A.孔子思想影响了启蒙运动B.孔子思想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思想丰碑之一C.孔子思想是最有用的思想D.孔子思想有利于解决人类的现实问题解析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材料是启蒙运动思想家伏尔泰的言论,因此A正确;由材料可知B、D正确;C“最有用”说法太绝对,故C错误。

答案 C2.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积极推行其政治主张,但却“累累如丧家之犬”,失望而归。

这说明()A.周天子强化统治,孔子难以生存B.“仁”“礼”思想不合时宜C.当时兴办私学为官府所禁D.当时战乱不断,思想萧条解析春秋末年,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轮番称霸,A项不正确。

当时“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C项不正确。

社会大变革催生了各种不同的思想,思想界十分活跃,D项不正确。

孔子之所以不被重视,主要在于其思想不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所以选B。

答案 B3.南朝吴均在《齐春秋》中记载:“有病邪者,以问欢(人名)。

欢曰:‘君家有书乎?’曰:‘惟有《孝经》三篇。

’欢曰:‘可取置病人枕边,恭敬之,当自瘥(治愈)。

’如其言,果愈。

后问其故,欢曰:‘善禳祸,正胜邪,故尔。

’”这则故事反映了()A.儒家经典在民间被神圣化B.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C.思想界出现三教合一趋势D.儒学影响中医治疗方法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孝经》放在病人枕边可以治愈病患,这显然是不可实现的,过于夸大儒家经典的作用,使其神圣化。

答案 A4.战国时期有一个学派主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这个流派应是()A.墨家 B.道家C.法家 D.兵家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法家思想。

2019届高考一轮讲义:第32讲-百家争鸣(含答案)

2019届高考一轮讲义:第32讲-百家争鸣(含答案)

第32讲百家争鸣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1)主张①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②教育思想: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2)历史影响: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学的“六经”。

2.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指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二、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内容、影响考点一“国学初露”——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1.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1)政治特征:重视传统、注重继承;政治和伦理相结合;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德治,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强调为政以德;重人治:注重对人进行引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和贵中庸;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

(2)伦理特征:强调仁和礼,仁是思想的内核。

仁是主观道德修养,礼是客观制度规范。

(3)经济特征:认为人民的贫富与国家的治乱安危有很大的关系。

同时提倡对财富欲望加以节制,要重义轻利。

(4)教育特征: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他创办私学,开创了平民能够接受教育的新时代。

先秦儒家除了重视礼、义、信等,还注重培养为政治国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

2.家国情怀——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比较要求:在材料中找出先秦儒家倡导的“个人主义精神”的原则。

材料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说:“我听说过:有官位的人,如果无法尽其职责就应该辞官不干;有进言责任的人,如果言不听,计不从,就应该辞职不干。

至于我,既无官位,又无进言的责任,那我的进退去留,岂不是非常宽松而有自由的回旋余地吗?”孟子认为君子应有自己的立场和追求,鄙视那种总是遵循“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可惜的是,先秦儒家的那种个人主义传统在后代日趋衰落,个人的权利越来越受到忽视。

2019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六单元第32讲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教程讲义

2019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六单元第32讲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教程讲义

第十六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2讲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知识框架即时巩固的入场劵考情分析引领考试的风向标考点导学扬帆启程的导航灯考点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意义,1.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2.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点题训练1】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考点二董仲舒的主张1.董仲舒2.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与影响影响,(1)儒学大兴并开始处于⑳______地位,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2)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点题训练2】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董仲舒倡导“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对三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儒家遵循“天命观” B.旨在神化君权C.彼此存在继承关系 D.都属唯心主义要点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比较【典例训练】汉代儒学大师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这可以为下列哪一思想提供理论保障( )A.君主专制 B.天人感应C.大一统 D.君权神授史料研读通向成功的试金石史料“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

国家之失,乃始(刚开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

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

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灾祸)乃至。

以此见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据史料可知其思想为天人感应,结合汉武帝统治时期的政治需求来作答。

史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该思想有何进步性?有人说:在天人关系上董仲舒否定了孔子思想。

结合董仲舒所处的时代背景说说你对这种观点的看法。

随堂验收学以致用的训练营考点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有“举贤才”之语,韩非子有“因能授官”之说,墨子称“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23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含解析)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23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含解析)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课时作业23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而他的弟子曾参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表明儒家( B )A.强调学养与修养并重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C.以“仁”为思想核心D.注重追求功名的官本位思想解析:材料“学而优则仕”体现儒家认为学习好并有余力的人应当做官为百姓服务,“士不可以不弘毅……不亦远乎”体现了儒家把践行仁义道德作为毕生的宏愿,表明儒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故B项正确。

2.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

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由此可见,道家( D ) A.反对掠夺,拯民疾苦B.追求平等,无为而治C.避世出尘,提倡包容D.遵循规律,和谐处世解析:“反对掠夺,拯民疾苦”是墨家的主张,故A项错误;道家并不主张追求平等,故B项错误;道家虽然消极处世,但绝不是与世完全无争,而是要缓和斗争,在“无为”的前提下达到统治的目标,故C项错误;根据“道法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可知道家遵循规律,和谐处世,故D项正确。

3.古代某思想家认为:“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

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

”该思想家的流派是( B )A.儒家B.法家C.墨家D.道家解析:儒家主张以德治国,与材料中的“法术”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该思想家主张治理国家不能只靠教化而必须依靠“法术”和“规矩”,属于法家以法治国的思想,故B项正确;墨家主张“兼爱”“尚贤”“非攻”,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道家主张统治者“无为而治”,与材料主张相去甚远,故D项错误。

4.(2020·合肥模拟)易中天说:“从____那里我读到一颗爱心;在____那里我读到一股正气;从____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在____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

2020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六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2讲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课时作业(含解析)

2020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六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2讲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课时作业(含解析)

【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六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2讲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课时作业(含解析)(时间:45分钟)【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六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2讲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课时作业(含解析)1.下列两则材料是一位先秦思想家在评论两位政治人物时表达的观点。

这位思想家可归类为( )A.墨家 B.法家 C.道家 D.儒家2.“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

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

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

”这种主张应出于(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3.孔子主张“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朱熹主张“居敬察醒”,二者的共通之处是( )A.强调法治 B.强调德性修养C.重视教育 D.人性本善4.吕思勉先生说:“在大同之世,物质上的享受,或者远不如后来,然而人类最亲切的苦乐,其实不在于物质,而在于人与人间的关系,所以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

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

”下列与材料观点相近的是( )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天理B.食必常饱,然后求美C.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D.食之利也,以知饥而食之者智也5.对于管仲,孔子认为他使齐国“称霸诸侯,一匡天下”,民众至今仍受惠于他的功德,并赞赏他“如其仁”;孟子抨击他背弃旧主、不知礼仪。

这说明了( ) A.对人物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B.儒家学派内部存在分歧C.战国时期更加注重一个人的道德品质D.儒家思想得到新的发展6.《论语·学而》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并由此断定“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由此可见孔子( )A.依赖外在礼仪谋求社会协调有序B.通过推己及人实现人际关系和谐C.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D.借助人伦情感维系家国社会秩序7.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承认“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巩固练含解析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巩固练含解析

第8、9讲巩固练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经孔子整理后成为儒家经典的原因 1 儒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2孟子的天人观 3 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4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比较 5 韩非子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思想 6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7董仲舒思想对原始儒学民本思想的背离8 董仲舒重视儒家伦理的教化作用9汉代后期的治国主张“外儒内法”10 汉代儒学的经世致用作用11 东汉统治者注重礼法矛盾的调和12 综合13、14一、选择题1.(2018·河北张家口期末)《春秋》是鲁国史官对时事流水账似的记录的总称。

从历史的眼光看,是一部后人所谓的“断烂朝报”,但经孔子修订整理后,成为儒家典籍,被后世统治者所推崇。

原因在于其()A.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B.具有了伦理教育的功能C.起到了维护贵族社会的作用D.确立了纪传体史学体裁解析:B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故A项错误;经孔子整理后的《春秋》能被后世“封建”统治者所推崇,不可能起维护贵族社会的作用,故排除C项;由材料“对时事流水账似的记录”可知《春秋》是编年体史书;题干中《春秋》经孔子修订、整理后,成为儒家典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它具有伦理教育的功能,有利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所以被后世统治者推崇。

2.(2017·湖北黄冈模拟)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而他的弟子曾参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表明儒家()A.强调学养与修养并重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C.以“仁”为思想核心D.注重追求功名的官本位思想解析:B儒家的入仕是为了实践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抱负,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意思是“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忍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更是强调一种社会责任意识,故B项符合题意。

其他选项都是对材料的误重大”,读,排除。

3.孟子提出,人的内心存在仁、义、礼、智的思想胚芽,天也具有仁、义、礼、智即存心养性以扩的特质,因此心性可与天命相通;连接二者的途径是“反身而诚”,张四端,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把握高考】高三历史总复习同步习3-1-1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含答案解析)人民版

【把握高考】高三历史总复习同步习3-1-1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含答案解析)人民版

3-1-1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一、选择题1.(2011·浙江绍兴)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更好些?”孔子说:“子张有些过头,而子夏显得不及。

”子贡说:“那么,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犹不及。

”这表明孔子主张() A.无为而治 B.中庸C.轻徭薄赋D.有教无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过犹不及”,据此并依据史论结合的原则可知B项符合题意。

【答案】B2.(2011·浙江宁波)“和谐中国”是唱响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旋律。

孔子的名言中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具有启迪作用的是()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 “非攻,兼爱”C.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D.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解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所不希望的事情,也不要强迫别人接受,这是实现孔子“仁爱”思想的途径,其目的是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因而最符合题意。

干扰项B项是墨家的观点,排除。

【答案】A3.(2011·辽宁模拟)下图是宋代建筑的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君岩。

类似的老子像在全国各地大大小小不下百处。

其原因是()A.老子须髯飘飘,符合古代美男子的标准B.老子做官的时候,造福八方,被人们感激、供奉C.孔子向老子问礼,所以,老子被誉为儒家学派创始人D.老子道德高深,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解析】A项历史上没有;B项不符合实际,老子曾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官,不符合造福一方之说;C项老子不是儒家学派的人,而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故选D项。

【答案】D4.(2011·哈尔滨五县)孟子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材料所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A.礼治B.仁爱C.仁政D.兼爱【解析】依据材料中的“孟子”“发政施仁”等信息可知C项符合题意。

【答案】C5.(2011·湖北黄石模拟)“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训练: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训练: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训练: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绵阳一模)西汉时期,五经具有不同版本,经文解释更是五花八门,所谓“经有数家,家有数说”。

东汉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命群儒“讲议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最后整理成《白虎通义》一书,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

据此可知,白虎观会议( )A.强化了思想大一统局面B.消除了各家之间的分歧C.提高了儒家的社会地位D.规范了儒学的学术研究2.(2019·惠州一模)下表是西汉列侯分封情况一览表。

西汉中后期,士人出身的列侯所占比例发生变化,引发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独尊儒术推行B.宦官外戚专权C.中央集权加强D.重文轻武实施3.(2019·衡阳一模)学者李泽厚认为,中国传统思想一般表现为重“求同”。

它通过“求同”来保持和壮大自己,具体方式则经常是以自己原有的一套来解释、贯通、会合外来的异己东西,就在这种会通解释中吸取了对方,模糊了对方的本来面目而将之“同化”。

以下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A.孟子主张“民贵君轻”B.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C.二程倡导“格物致知”D.顾炎武宣扬经世致用4.自两汉以来,对孔子的褒封日益隆重,孔子由子而圣,由凡圣而神圣,最终在汉代公羊学中成为后世立法的神。

促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仁政观念深入人心B.儒家思想的神学化C.儒家思想的官学化D.经学之士积极推动5.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

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6.(2019·菏泽一模)春秋战国时期,士不但大量增多,而且大规模的自由流动,并形成自由结社、讲学的盛况,他们不再投奔王室或诸侯的采邑。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后训练: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后训练: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后训练: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A. 增强中央政府的自主权B. 儒学维系统治次第C. 促进小农经济动摇开展D. 防止社会两极分化2、唐初,御史崔仁师审青州谋反的囚犯,他下令脱去犯人刑具,给予饮食、沐浴,只处分了带头作恶的人,其他免罪释放,此事失掉皇帝赞赏,时评〝杀人断脚,也都有礼可循〞。

该案例表达了事先刑罚〔〕A. 重礼轻罚B. 严惩谋逆C. 仁爱宽恕D. 以礼入法3、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王者配天,谓其道。

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假定四时,通类也。

〞这句话反映的是〔〕A. 〝大一统〞实际B. 〝免除百家〞C. 〝天人感应〞D. 〝暴政〞思想4、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卓文君〝善择佳偶〞,自在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那么天是出色的政治家,赞颂商鞅,一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

上述资料反映了李贽〔〕A. 支持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B. 支持〝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封建礼教C. 废弃对孔子思想的迷信D. 揭露道学家的虚伪5、在有关惩治糜烂的效果上,甲说:〝不用管糜烂分子,消费力水平提高了,糜烂现象自然就没有了。

〞乙说:〝一定要依法惩罚糜烂分子,抓一个糜烂分子就杀一个。

〞丙说:〝对糜烂分子,要用‘德’‘礼’来教育感染。

〞丁说:〝要从平民百姓中挑选有才干的人去管理糜烂。

〞以下与上述四位同窗的说法相吻合的学派是〔〕A. 儒、墨、道、法B. 道、法、儒、墨C. 道、墨、儒、法D. 道、法、墨、儒6、小明同窗偷吃了学校果园的果子,被班主任知道并通知了家长,假设小明的家长置信孟子的言论,他们能够会以为〔〕A. 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需好好教育,孩子会矫正错误B. 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只是一时懵懂C. 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需严峻惩罚使他惧怕,以防再犯D. 孩子犯错并非本性形成,而是环境不好,应择善而居7、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在东周之世,社会上即已发作一种思潮:主张节制资本,其详细方法,是大事业官营;大商业和官方的借贷,亦由公家加以干预。

2022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2讲汉代儒学学案含解析人民版.docx

2022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2讲汉代儒学学案含解析人民版.docx

第32讲汉代儒学备考指导素养目标把握一个核心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通过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中“三纲五常”思想的学习,认识到其既有封建糟粕的成分,也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美德的成分,培养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阐释历史事物的唯物史观(2)从多种渠道获取与汉代教育有关的历史材料进行历史解释,认识汉代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适应了国家大一统形势的现实需要注意两个目的适应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理解三个主张“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和提倡孝道知识排查教材深化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1)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政治体制。

(2)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

2.影响(1)“焚书坑儒”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2)文化氛围转为死气沉沉,儒学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

二、罢黜百家1.背景(1)“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2)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2.过程(1)汉武帝初年,起用儒学之士。

(2)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德政等。

(3)董仲舒的“一统”思想得到汉武帝的认可。

(4)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使儒学地位开始提升。

3.评价(1)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积极: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对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

三、太学的出现1.性质: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2.意义(1)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2)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3)改变了权贵垄断官位的情形,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3.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儒学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2)使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

(3)导致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情境体验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训练: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附答案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训练: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附答案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绵阳一模)西汉时期,五经具有不同版本,经文解释更是五花八门,所谓“经有数家,家有数说”。

东汉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命群儒“讲议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最后整理成《白虎通义》一书,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

据此可知,白虎观会议( )A.强化了思想大一统局面B.消除了各家之间的分歧C.提高了儒家的社会地位D.规范了儒学的学术研究2.(2019·惠州一模)下表是西汉列侯分封情况一览表。

西汉中后期,士人出身的列侯所占比例发生变化,引发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独尊儒术推行B.宦官外戚专权C.中央集权加强D.重文轻武实施3.(2019·衡阳一模)学者李泽厚认为,中国传统思想一般表现为重“求同”。

它通过“求同”来保持和壮大自己,具体方式则经常是以自己原有的一套来解释、贯通、会合外来的异己东西,就在这种会通解释中吸取了对方,模糊了对方的本来面目而将之“同化”。

以下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A.孟子主张“民贵君轻”B.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C.二程倡导“格物致知”D.顾炎武宣扬经世致用4.自两汉以来,对孔子的褒封日益隆重,孔子由子而圣,由凡圣而神圣,最终在汉代公羊学中成为后世立法的神。

促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仁政观念深入人心B.儒家思想的神学化C.儒家思想的官学化D.经学之士积极推动5.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

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6.(2019·菏泽一模)春秋战国时期,士不但大量增多,而且大规模的自由流动,并形成自由结社、讲学的盛况,他们不再投奔王室或诸侯的采邑。

2019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32讲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课时作业

2019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32讲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课时作业

第32讲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1.下列两则材料是一位先秦思想家在评论两位政治人物时表达的观点。

这位思想家可归类为( )A.墨家 B.法家 C.道家 D.儒家2.“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

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

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

”这种主张应出于(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3.孔子主张“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朱熹主张“居敬察醒”,二者的共通之处是( )A.强调法治 B.强调德性修养C.重视教育 D.人性本善4.吕思勉先生说:“在大同之世,物质上的享受,或者远不如后来,然而人类最亲切的苦乐,其实不在于物质,而在于人与人间的关系,所以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

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

”下列与材料观点相近的是( )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天理B.食必常饱,然后求美C.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D.食之利也,以知饥而食之者智也5.对于管仲,孔子认为他使齐国“称霸诸侯,一匡天下”,民众至今仍受惠于他的功德,并赞赏他“如其仁”;孟子抨击他背弃旧主、不知礼仪。

这说明了( )A.对人物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B.儒家学派内部存在分歧C.战国时期更加注重一个人的道德品质D.儒家思想得到新的发展6.《论语·学而》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并由此断定“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由此可见孔子( )A.依赖外在礼仪谋求社会协调有序B.通过推己及人实现人际关系和谐C.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D.借助人伦情感维系家国社会秩序7.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承认“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

符合两者观点的是( )A.主张“因材施教” B.重视人民群众力量C.认为“人性本善” D.通过教化使人从善8.《春秋繁露》载:“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方略课时作业26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人民版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方略课时作业26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人民版

课时作业26 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延安高三调研)陈红映在《先秦诸子起源新探》中说,先秦学术思想发展的途径,大致是由国家官吏掌握的学术思想,经过畴人(精通天文历法的学者)、缙绅的传诵与集结而成六经,再传而为私人百家。

据此可知作者认为( )A.诸子百家同根同源B.儒学思想深刻影响了百家思想C.诸子百家相互融合D.古代思想都有学术下移的规律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大致是由国家官吏掌握的学术思想,……再传而为私人百家”,可知作者认为诸子百家的源头都是“国家官吏掌握的学术思想”,诸子百家是同根同源。

故答案为A项。

B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材料探讨的是诸子百家的源头,并非诸子百家形成后的融合,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排除。

答案:A2.(2018·兰州高三期中)孔子把“仁”说成是“至德”,而把“孝悌”“忠信”“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

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去。

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些均反映出( )A.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B.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C.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D.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解析:“孝悌”“血亲之爱”“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实质上都体现出了宗法血缘关系的特征,说明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结合,故C项正确;儒家思想并不是统一的信仰,故A错误;仁是要维护等级秩序,不是掩盖,故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遏制人欲思想,故D错误。

答案:C3.(2018·大庆高三联考)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

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

这一变化说明( )A.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B.儒家逐渐放弃夷夏观念C.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D.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解析:孔子“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明显体现出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区别,孟子从华夏族的视角来区分少数民族,说明民族融合趋势导致该变化发生,故A项正确;B中放弃说法错误;材料没有比较文化的优势,故C项错误;D中背离说法错误,是发展。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课时作业8“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课时作业8“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

课时作业8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20·新化县第一中学高三月考)春秋初期齐桓公首开礼贤下士之风,战国时期诸侯招贤已蔚然成风。

《史记·秦本纪》载,秦孝公元年(前361年)向天下士人广发求贤令,开出了“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的丰厚条件。

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D )A.宗法分封制退出了历史舞台B.法家思想已取得了独尊地位C.私学出现动摇了王室的统治基础D.士阶层流动冲击了贵族政治体制解析:依据材料中“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士阶层借助社会变革之际,成为了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社会阶层出现了流动,冲击了贵族政治体制,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宗法分封制退出了历史舞台,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年和明朝初期仍然有分封制;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法家思想的内容;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王室统治基础的动摇。

2.(2020·某某高三模拟)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家进行了长期的“德刑”之争和“礼法”之争,而最终在战国终世之际,法家的“刑法”思想占据了治国理念的主导地位。

这一结果( A )A.顺应了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B.促进了古代法律体系的成熟C.反映了法治观念已深入人心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日趋激化解析:战国末期社会更加动荡,而法家“刑法”不仅可以禁乱,还可以强化君主的权威,正是法家思想顺应了此政治形势,才占据了治国理念的主导地位。

故答案为A项。

B项,法家的“刑法”思想虽有利于促进古代法律的发展,但不能说促进了法律体系的成熟,排除;C项,采取“刑法”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而非广大民众,不能说明“深入人心”,排除;D项,法家的“刑法”思想虽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社会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是统治者的腐败,而不是“刑法”思想,排除。

3.(2020·某某某某外国语学校高三月考)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二单元3.12.32“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时规范训练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二单元3.12.32“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时规范训练

3-12-32“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选择题1.(2018·河北石家庄模拟)春秋后期,自由讲学蓬勃兴起。

在齐国,国君还筑有宏大的稷下学宫,容纳数百千人,专供各派学者到此“不治而议论”。

当时的自由讲学( )A.均主张社会变型B.得到了各诸侯国的支持C.否定了传统观念D.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的思想与文化教育。

从材料中可知自由讲学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D 项正确;A 项“均主张社会转型”不符合史实;B项“各国支持”,C 项“否定了传统观念”等结论,仅靠材料无法推知。

故选D。

【答案】D2.(2018·山东滨州调研)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收录了先秦时期儒、道、墨、法、阴阳、名、农等各家学说,提出了关于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治国等方面的论说,司马迁说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

这反映了当时( )A.百家争鸣的结束B.思想兼容的走向C.思想统一的实现D.各种学派的诘难【解析】《吕氏春秋》收录了先秦时期儒、道、墨、法、阴阳、名、农等各家学说,说明百家争鸣并未结束,故A项错误;题干信息可以得出当时思想兼容的走向,故B项正确;思想统一的实现是在西汉,故C项错误;《吕氏春秋》收录了先秦时期儒、道、墨、法、阴阳、名、农等各家学说,提出了关于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治国等方面的论说,体现不出各种学派的诘难,故D项错误。

【答案】B3.(2018·贵州贵阳模拟)孔子曾说:“为国以礼”。

在古代社会,孔庙的祭祀之礼被视为国典,不仅是对祖先的庙祭,还是对天地诸神的社祭。

材料反映孔庙“祭祀之礼”的主要作用是( ) A.礼仪教化与政治分离B.凸显宗族、亲族关系C.以礼制巩固国家制度D.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解析】从材料中“孔庙的祭祀之礼被视为国典”,可知孔庙“祭祀之礼”具有利用礼仪教化维护政治的作用,故A项错误;从材料“孔庙的祭祀之礼被视为国典,不仅是对祖先的庙祭,还是对天地诸神的社祭”,可知凸显宗族和亲族关系不能体现出祭孔之礼作为国典的作用,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祭孔之礼既是国典又祭祀祖先,可知是利用伦理礼制巩固国家统治,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祭祀祖先和天神,不能反映出祭孔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故D项错误。

2020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32讲百家争鸣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人民版

2020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32讲百家争鸣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人民版

第32讲百家争鸣(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重庆高考模拟)中国文化经夏商周不断的“损巫益礼”,最终由周公确立了“敬德保民”的周礼文化体系,孔子则进一步扬弃了周礼文化中“神道设教”等内容,奠定了儒学之本。

这说明( )A.儒家学派创始于周公B.先秦文化具有人文色彩C.儒学与周礼完全对立D.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变革解析:选B。

根据材料,先是周公确立了“敬德保民”的周礼文化体系,而后又有孔子进一步扬弃了周礼文化中“神道设教”等内容,这些都充分显示出先秦文化“重人轻神”的特点,故B项正确。

2.(2019·宿迁青华中学质检)历史学家张荫麟先生认为:“孔子给春秋时代以光彩的结束,墨翟给战国时代以光彩的开端。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孔、墨都在乱世为平民百姓说话B.墨翟是孔子思想的重要传承者C.孔、墨积极构建各自的社会理想D.学者夸大了墨翟的社会影响力解析:选C。

孔子代表奴隶主阶层,维护贵族利益,故A项错误;墨翟是墨家代表,故B项错误;春秋时期奴隶制贵族统治逐渐崩溃,战国时期封建制逐渐确立,故C项正确;张荫麟先生思想倾向是双方对等的,故D项错误。

3.(2019·石家庄二中模拟)春秋后期,自由讲学蓬勃兴起。

在齐国,国君还筑有宏大的稷下学宫,容纳数百千人,专供各派学者到此“不治而议论”。

当时的自由讲学( ) A.均主张社会变型B.得到了各诸侯国的支持C.否定了传统观念D.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解析:选D。

春秋后期诸子百家自由讲学,各派思想论争,并不全主张社会变型,故A 项错误;材料仅体现齐国设置稷下学宫容纳学者自由讲学,说明齐国对自由讲学的支持,但不能体现各诸侯国均支持自由讲学,故B项错误;春秋后期诸子百家自由讲学,各派思想论争,并不全否定传统观念,故C项错误;春秋后期诸子百家自由讲学,各派思想论争,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故D项正确。

4.(2019·肇庆模拟)钱穆在《中国文化导论》中提出:大体在孔子以前,那时的书籍,后世称之为“经书”;在孔子以后的书籍,后世称之为“子书”。

人教版高三历史课后习题(含答案)课时规范练3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人教版高三历史课后习题(含答案)课时规范练3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时规范练3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选择题1.(2019广东茂名第一次综合测试,25)《礼记·礼运》记载,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

故失之者去世,得之者生。

……故贤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度可得而正也。

”这反映了孔子主张( )A.君权神授B.以礼治国C.民贵君轻D.仁者爱人2.(2019四川遂宁三模,24)孔子形象在历史文献中有许多先容。

《论语·述而》认为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史记·孔子世家》形容“东门有人(孔子),其顙(额头)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其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三字经》颂孔子“其生之时,有麟吐玉书于阙里,其文云,水精之子,继衰周而为素王”。

上述历史文献( )A.真实再现了孔子全貌B.准确概括了孔子的圣人特征C.兼具客观性和主观性D.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达成共识3.(2019广东化州第一次模拟考试,25)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题目放在中央位置,而老子器重天人关系,认为“道”是凌驾于天人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来源根基,并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两人不同的天人观( )A.是不同时代背景的反映B.折射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C.孰优孰劣十分明显D.是继承与背离传统文化的结果4.(2019河北邯郸摸底考试,2)孟子将“仁政”的实现寄托于君主对于“仁心”的扩充上,而这种扩充的程度决定了“仁政”实现的水平。

据此可知,孟子的“仁政”学说( )A.有违孔子人性理论B.脱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C.弱化尊卑等级秩序D.颠覆了传统的君臣关系5.(2019河南洛阳第一次联考,2,改编)战国时期,孟子猛烈地批判墨家的“兼爱”思想,以为它松弛先圣之道,是阻塞仁义的“邪说”。

这是因为孟子认为“兼爱”思想( )A.违背宗法等级观念B.代表平民百姓利益C.宣扬积极救世情怀D.过于追求实用功利6.庄子说:“有天道,有人道。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

4.社会史观角度: 针对春秋战国时期战乱、动荡的现实,提 出以“仁政”为代表的一整套社会政治主张。孟子的“仁政”关注人 民生存的权利,鲜明地提出了“民贵君轻”的古代民本思想和“制民 恒产”的进步经济思想。
编后语
• 同学们在听课的过程中,还要善于抓住各种课程的特点,运用相应的方法去听,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 一、听理科课重在理解基本概念和规律 • 数、理、化是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前面的知识没学懂,后面的学习就很难继续进行。因此,掌握基本概念是学习的关键。上课时要抓好概念的理解,
同时,大家要开动脑筋,思考老师是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要边听边想。为讲明一个定理,推出一个公式,老师讲解顺序是怎样的, 为什么这么安排?两个例题之间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之处?特别要从中学习理科思维的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 • 作为实验科学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就要特别重视实验和观察,并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思考来掌握科学的概念和规律,等等。 • 二、听文科课要注重在理解中记忆 • 文科多以记忆为主,比如政治,要注意哪些是观点,哪些是事例,哪些是用观点解释社会现象。听历史课时,首先要弄清楚本节教材的主要观点,然 后,弄清教材为了说明这一观点引用了哪些史实,这些史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最后,也是关键的一环,看你是否真正弄懂观点与史料间 的关系。最好还能进一步思索:这些史料能不能充分说明观点?是否还可以补充新的史料?有无相反的史料证明原观点不正确。 • 三、听英语课要注重实践 • 英语课老师往往讲得不太多,在大部分的时间里,进行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大量语言实践练习。因此,要上好英语课,就应积极参加语言实践活 动,珍惜课堂上的每一个练习机会。
►史论形成
汉代儒学(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和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2讲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1.下列两则材料是一位先秦思想家在评论两位政治人物时表达的观点。

这位思想家可归类为()齐桓公致力联系诸侯,设法合作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守正道而不行诈谋的国君。

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是个内行诈谋却装作遵循正道的国君。

A.墨家B.法家C.道家D.儒家2.“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

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

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

”这种主张应出于()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3.孔子主张“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朱熹主张“居敬察醒”,二者的共通之处是()A.强调法治B.强调德性修养C.重视教育D.人性本善4.吕思勉先生说:“在大同之世,物质上的享受,或者远不如后来,然而人类最亲切的苦乐,其实不在于物质,而在于人与人间的关系,所以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

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

”下列与材料观点相近的是()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天理B.食必常饱,然后求美C.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D.食之利也,以知饥而食之者智也5.对于管仲,孔子认为他使齐国“称霸诸侯,一匡天下”,民众至今仍受惠于他的功德,并赞赏他“如其仁”;孟子抨击他背弃旧主、不知礼仪。

这说明了(),A .对人物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B .儒家学派内部存在分歧C .战国时期更加注重一个人的道德品质D .儒家思想得到新的发展6.《论语·学而》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并由此断定“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由此可见孔子( )A .依赖外在礼仪谋求社会协调有序B .通过推己及人实现人际关系和谐C .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D .借助人伦情感维系家国社会秩序7.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承认“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

符合两者观点的是()A .主张“因材施教”B .重视人民群众力量C .认为“人性本善”D .通过教化使人从善8.《春秋繁露》载:“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

”该材料()A .体现了道家“无为”的治国理念B .体现了儒学的民本思想C .强调了孔孟儒学的“仁爱”思想D .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伦观念9.我国古代有一本教孩子识字的书《急就篇》 列出了 165 个姓字,其中包括:程忠信、桓贤良、崔孝让、周千秋、邓万岁、师猛虎、冯汉强、焦灭胡、龙未央等。

上述姓字折射出的主流价值观形成于( )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元朝10.下面是两汉社会观念高频词汇统计表。

对于统计表分析正确的是()类别社会伦理观念法观念财富观念公平公正观念关键词仁、礼、信法、刑利、财、富均、平出现频次8234次4648次5395次4427次所占比例36.2%20.5%23.8%19.5%A.社会贫富分化B.法家大行其道C.重利观念盛行D.伦理脱离政治11.东汉光武帝为更换太子而颁布的诏书中,即先引《春秋》,然后说:“《春秋》之义,立子以贵。

东海王阳,皇后之子,宜承火统。

皇太子强,崇执谦退,愿备藩国。

父子之情,重久违之。

其以强为东海王,立阳为皇太子,改名庄。

”这表明儒学在当时()A.开始成为国家的正统学说B.适应统治需要成为官方哲学C.作为政府选官制度的标准D.成为封建君主政治利用工具12.《资治通鉴》指出:“汉历中衰,当更受命……今陛下久疾,变异屡数,天所以谴告人也。

宜急改元易号,乃得延年益寿,皇子生,灾异息矣。

”这体现了()A.无为而治的思想B.外儒内法的观念C.尚贤非命的主张D.天人感应的学说《 “二、非选择题13.先秦时期是儒家思想的形成阶段,但其思想主张并未形成体系,地位也不高。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

《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

见贤焉,然后用之。

” 荀子》中说: 君者, 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

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 兴盛。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完成下列要求:(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2)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3)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这种文化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

14.“天人关系”问题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古今中外长期思考并试图解答的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敬鬼神而远之”、“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论语》材料二“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

国家之失,乃始(刚开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

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

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灾祸)乃至。

以此见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完成下列要求:(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天命观。

(2)材料二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该思想有何进步性?(3)有人说:在天人关系上董仲舒否定了孔子思想。

结合董仲舒所处的时代背景说说你对这种观点的看法。

必修二第十六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2讲“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一、选择题1.D【解析】本题考查了儒家思想主张。

根据材料“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守正道而不行诈谋的国君”“僭越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可知作者主张维护西周的分封制确立的等级秩序,倡导礼乐制度的要求。

符合儒家所主张的“礼”,恢复西周时的等级名分。

墨、法、道家并无类似的主张,选择D项符合题意。

2.D【解析】本题考查了法家思想。

材料大意:名分确定了而没有制度不行,因此设立了法令;法令确立了而没有人来管理也不可,因此又设立了官职;官吏有了而没有人统一领导不行,所以设立了君主。

儒家“仁政”思想、墨家“尚贤”思想、道家“无为而治”思想,都与题意无关,故A、B、C三项错误;材料观点符合法家法治和加强中央集权的主张,故D项正确。

3.B【解析】本题考查了孔子与朱熹的主张的比较。

孔子主张仁者不忧,朱熹主张“居敬察醒”,两者同调德性修养,锤炼品德,故B项正确;强调法治属于法家思想而不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题目中两人均没有提到教育,故C项错误;孔子主张性相近,且题目中并没有提到人性,故D项错误。

4.C【解析】本题考查了儒家的和谐思想主张。

材料中“其实不在于物质,而在于人与人间的关系”,说明大同之世人们并不追求物质,更多地关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体现儒家博爱的思想,可以和谐人际关系,与材料观点相近,故C项正确;穿衣吃饭,即是人伦天理是明朝李贽的观点,其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存天理、灭人欲”,肯定人正当的私欲,与材料观点不符,故A项错误;食必常饱,然后求美(饮食必须常常吃饱,然后才能进一步去要求精美)也是强调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与材料观点不符,故B项错误;食之利也,以知饥而食之者智也(饮食于人有利,知道饥而吃的就算是智慧)也是强调物质生活,与材料观点不符,故D项错误。

5.D【解析】本题考查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由孔子到孟子对管仲的评价发生变化,由赞赏其仁到抨击其不知礼仪,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虽然体现了孔子和孟子对人物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此并非本题主旨所在,而是要突出这种变化说明的问题,故A项错误;看似儒家学派内部存在分歧,但这并不是本题主旨所在,故B 项错误;战国时期更加注重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与本题无关,故C项错误。

6.D【解析】本题考查了孔子的主张。

材料表明孔子主张借助孝悌这种人伦情感来维系加过社会秩序,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仁之本为孝悌,孝悌并非外在的礼仪,故A项错D 误;材料并非通过推己及人的方式实现人际关系和谐,而是最终实现一种家国和谐,故 B项错误;仅根据此材料并不能说明形成了完成的政治思想体系,故 C 项错误。

7. 【解析】 本题考查了儒家思想重视教化。

孟子坚持“人性善”说,荀子坚持“人性恶”说,但是世间的皆有善恶之人,引导人们弃恶从善成为圣贤的方法就是教化,故 D项正确;因材施教的思想主张是孔子提出的,故 A 项错误;重视人民群众力量与“人皆可以 为尧舜”,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在强调人(或者人民)的向上的转变的主旨不符,故 B 项错误;性善说只是孟子的思想主张,是指人天生具有道德意识,与题意不符,故C 项错 误。

8.D 【解析】 本题考查了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三纲五常。

材料内容强调君为臣纲,夫为妇纲,父为子纲,反映了“三纲”的人伦观念,故 D 项正确;材料内容未体现道家“无为”观念,故 A 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君臣、夫妇、父子的关系,未体现儒学的民本思想,故B 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三纲,未强调“仁爱”思想,故 C 项错误。

9.B 【解析】 本题考查了汉代的时代特征。

根据题干中“程忠信、桓贤良、崔孝让、周千秋、邓万岁、师猛虎、冯汉强、焦灭胡、龙未央等”中的忠信、汉强、灭胡等关键词可知其体现的是汉代的思想价值观,选择 B 项符合题意。

10.A 【解析】 本题考查了数据的分析归纳能力。

根据材料中体现的信息“仁、礼、信”和财富观念“利、财、富”说明当时社会经济出现贫富分化,故 A 项正确;两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故 B 项错误;汉代以来,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因此重利观念 盛行的说法错误,故 C 项错误;我国的封建伦理观念是为政治服务的,故 D 项错误。

11.D 【解析】 本题考查了汉代儒学的地位。

材料中东汉光武帝为更换太子而颁布的诏书中,引用《春秋》的言论,其目的是让自己更换太子的做法显得名正言顺, 春秋》是当时儒家经典五经之一,说明当时儒学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成为封建君主政治利用的工具, 故 D 正确;儒学开始成为国家的正统学说是在西汉汉武帝时期,故 A 项错误;适应统治需要 成为官方哲学是宋代的程朱理学,故 B 项错误;材料中东汉光武帝利用儒学为自己更换太子 服务,并没有涉及到选官制度,故 C 项错误。

12.D 【解析】 本题考查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主张。

题干中“今陛下久疾,变异屡数,天所以谴告人也。

”体现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故 D 项正确;题干中并未体现出无为而治的思想,故 A 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法家思想的相关信息,故B 项错误;题干中并 未提到尚贤的思想,故 C 项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