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02
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
03
平行研究法
作品内容平行研究
01 主题比较
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作品的主题,探究其共 性和差异。
02 形象比较
比较不同文学作品中的共同形象或符号,分析其 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03 意蕴比较
比较不同文学作品的深层意蕴,探究其思想、情 感和价值观的异同。
作品形式平行研究
结构比较
比较不同文学作品的叙事结构和组织方式,探究其形 式特征和艺术风格。
比较文学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促进文化理解
01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的文学作品,增进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推动文化交流
02
比较文学研究有助于促进各国文学作品的传播和交流。
增强文化自信
03
通过比较文学研究,深入挖掘本国文学的独特价值和优秀传统。
THANKS
感谢观看
文学主题比较
总结词
对不同文化中的文学作品主题进行比较,探究文学主题的共性和差异。
详细描述
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作品的主题,如爱情、战争、自然等,分析这些主题在不同文化中的 表现形式、意义和价值观念。
文学风格比较
总结词
对不同文化中的文学风格进行比较, 探究文学风格的多样性和特点。
详细描述
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作品的风格, 如修辞、叙事方式、语言特点等,分 析这些风格在不同文化中的形成原因、 表现形式和审美价值。
跨学科理论
借鉴心理学理论,比较文学研究 者能够更准确地解读文学作品中 的情感、动机和人物性格等心理 元素。
文学与哲学
哲学思想的体现
比较文学研究者关注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哲学思想,探究作者对人 生、宇宙和道德等问题的思考和见解。
文学与哲学的关系
《比较文学》课程笔记
《比较文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内涵1. 定义比较文学是一门国际性的学科,它涉及至少两种文学传统的研究,通过对这些文学传统的比较,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似性和差异性,以及文学与其他领域之间的交叉关系。
2. 内涵- 跨文化性:比较文学研究跨越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
- 交叉性:比较文学不仅限于文学内部的研究,还涉及文学与历史、哲学、艺术、社会科学等领域的交叉。
- 开放性: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多样性,使其成为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学科。
二、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1. 跨国家文学关系- 翻译研究:探讨文学作品如何通过翻译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传播和接受。
- 文学接受与影响: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在另一个国家的接受情况及其产生的影响。
2. 跨民族文学关系-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的特点及其与主流文学的关系。
- 跨境民族文学:探讨跨境民族文学的传统、风格及其在不同国家的发展。
3. 跨文化文学关系- 东方与西方:比较东方文学与西方文学的传统、主题和表现手法。
- 古代与现代:分析古代文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以及现代文学对古代文学的重新诠释。
4. 跨学科文学关系- 文学与哲学:研究文学作品中的哲学思想,以及哲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 文学与艺术:探讨文学与绘画、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的相互影响。
三、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1. 影响研究- 直接影响:研究一部作品或文学思潮对另一作品的直接影响。
- 间接影响:探讨文学作品通过中介(如翻译、评论)产生的间接影响。
2. 平行研究- 类似性比较: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似性。
- 对比性研究:对比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差异,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差异。
3. 媒介研究- 翻译媒介:研究翻译在文学传播中的作用和影响。
- 电子媒介:探讨网络、电影等电子媒介对文学形式和内容的影响。
4. 跨文化研究- 文化过滤:分析文学作品在跨文化传播中被如何重新解读和接受。
比较文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篇绪论第一节“比较”的真谛——跨越与沟通1、文学研究的三种途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本性,文学的内在,文学作品的构成及特征等,基本上是将文学现象作为同一时代的一种思想体系来进行研究的。
文学批评(微观):是对某一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它要求对具体文学现象做出分析评价。
文学史(宏观):主要研究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它不仅由对各个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积累而成,同时受到不同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风习、心态的制约。
2、比较文学中的“比较”雷马克的定义:是超出已过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地域),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回话、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政治、经济、社会学等)、自然科学、宗教等(学科领域)。
“比较”的真谛:跨越和打通既定的界限。
比较文学的本质:它是一种跨界限(民族、国家的界限和学科的界限)的文学研究。
3、比较文学的特点:1、开放性,2、比较性,3、汇通性。
第二节比较文学的定义1、季羡林的定义: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来比较(狭义)。
把文学痛其他学科拿来比较(广义),包括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钱钟书:作为一门学科,则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
乐黛云:是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曹顺庆: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雷同性、异质性和互利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础方法。
教材定义:比较文学史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2、基本要素:(四跨)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
第三节走向世界文学1、(1)民族文学:指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2)国家文学:是按照国家这个政治概念认为划分的文学单位,它可由多个民族文学构成,也可是单一民族文学。
比较文学
分类
比较文学研究,不同国家的学者强调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以梵第根、伽列等为代表的法国学者强调不同民族 文学的影响研究,以韦勒克为代表的美国学者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平行研究,以阿历克谢耶夫和日尔蒙斯基为代 表的俄罗斯学者则认为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不可分,应该同时并重。
在中国,鲁迅、茅盾、郭沫若等曾广泛比较研究过各国文学的发展,如鲁迅的《摩罗诗力说》、茅盾的《俄 国近代文学杂谈》等。20世纪30年代中国开始介绍外国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理论。陈铨的《中德文化研究》、钱钟 书的《谈艺录》、朱光潜的《诗论》等,在某个方面对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奉献。7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 在中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成绩斐然。中国学派强调跨文化研究,大约可以概括或总结出这样一些方法论: “阐发研究”;“异同比较法”;“文化模子寻根法”;“对话研究”;“整合与建构研究”。
比较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分支
01 发展
03 发展史 05 平行研究
目录
02 分类 04 作品影响 06 说法提出
比较文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文学研究,在学科的成立上以研究主体 的比较视域为安身立命的本体,因此强调研究主体的定位,同时比较文学把学科的研究客体定位于国族文学之间 与文学及其他学科之间的三种关系:事实材料关系、美学价值关系、学科交叉关系。
比较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一词最早出现于法国学者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合编的《比较文学教程》 (1816)中,但该著作未涉及它的方法与理论。使这一术语得以流行的,是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维 尔曼 (1790~1870)。他于1827年在巴黎大学开设了“18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的讲座, 并于两年后将讲稿整理,以《18世纪法国文学综览》的书名出版。在讲课和著述中,维尔曼多次使用“比较文 学”、“比较历史”等词语,并从理论和实践上为比较文学提供了范例。1838年,他在出版其讲稿的第三卷序言 中正式使用了“比较文学”这个专门术语,后人因此尊他为“比较文学之父”。
《比较文学》重点整理
《比较文学》重点整理比较文学的内部体系◆文学范围内比较研究(一)影响研究(重视“同” )1 .流传学(放送→传播→接受)2 .渊源学(接受→传播→放送)3 .媒介学(传播媒介:人、环境、文字的媒介)( 二) 变异研究(重视“异” )1 .译介学(误读)2 .形象学(“他者” )3 .接受学(重视接受)(三)平行研究(重视“审美” )1 .主题学(研究同一主题跨越性流变)2 .文类学3.比较诗学(四)历史类型学研究(前苏)(五)阐发研究(台湾大陆学者)◆跨学科的研究1.文学与艺术2.文学与宗教3.文学与社会科学4.文学与自然科学第一编绪论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1.比较文学的定义美国比较文学家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中说: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比较文学并不是简单的文学加比较,而是以跨越为前提,以开放性为特征的。
) 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2.民族文学:指的是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它受制于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由民族的政治、社会、心理、语言等条件所决定,同时也反映了本民族的审美心理和美学品格。
世界文学:包括中国文学之内的取得了经典地位的作品作家的总和。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一、法国学派(影响研究)1.观点①提倡“影响研究”的方法;②崇尚实证,重视考据;③不重视作品的美学欣赏与文学批评;④在学科上,将比较文学困于纯文学范围之内,而在地域上则局限于欧洲,特别是西欧的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⑤提出“总体文学”一说2.代表人物:①梵第根a.出版《比较文学论》,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法国文学的成就,阐述了比较文学的理论、方法与历史。
比较文学教程课程课件
详细描述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语言和文学传统之间的文学作品 ,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精髓,促进跨文 化交流和理解。同时,比较文学的研究也有助于推动 世界各地文学的共同发展,促进不同文化、语言和文 学传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此外,比较文学还能够加 深对不同文化、语言和文学传统的认识和理解,帮助 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详细描述
中世纪文学以骑士文学和宗教文学为主要特色,同时也出现 了许多民间口头文学作品,如史诗、歌谣等。这些作品反映 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后来的欧洲文学产生了 重要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总结词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是欧洲文学的复兴 ,以人文主义为核心思想。
详细描述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以人文主义为核心 思想,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价值。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形式多样,如诗 歌、戏剧、小说等,对后来的欧洲文 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2 世界文学发展史
古代文学
总结词
古代文学是世界文学的起源和基础,具有深远的影响。
详细描述
古代文学包括古希腊罗马文学、古代东方文学(如古印度、古中国、古巴比伦 等)以及古代美洲文学等,这些文学形式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世 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世纪文学
总结词
中世纪文学是欧洲文学的重要阶段,以骑士文学和宗教文学 为主要特色。
详细描述
浪漫主义时期文学以情感和想象力为主要特 色,强调个人情感和个性表达。这一时期的 文学作品形式多样,如诗歌、小说、散文等 ,对后来的欧洲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现实主义时期文学
总结词
现实主义时期文学是欧洲文学的重要阶段,以真实反映社会现实为主要特色。
详细描述
现实主义时期文学以真实反映社会现实为主要特色,强调对现实生活的描写和批判。这 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形式多样,如小说、戏剧、散文等,对后来的欧洲文学产生了重要影
比较文学课件美国学派
美国学派积极推动国际比较文学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比较文学的国 际化和跨文化交流。
创新比较文学研究方法
美国学派在研究方法上不断创新,运用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方法 ,为比较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论。
05 美国学派的局限与挑战
理论与方法论的争议
文化研究方法
美国学派过于依赖文化研究方法,这种方法 侧重于对文学作品的跨文化解读,而忽略了 比较文学的其他方面,如语言和文学史的研 究。
01
《印第安帐篷》
03
02
人物介绍
乔治·亨利·纳尔逊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作家和翻 译家,他的作品主要涉及美国土著民族的文化和历史, 以及与此相关的白人文化和历史。
主要贡献
通过翻译和改编土著文学作品,纳尔逊为美国文学和文 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亨利·詹姆斯
代表作品
《贵妇人的画像》
人物介绍
对比不同文化间的文学现象,分析其异 同及原因。
VS
详细描述
文学与文化比较研究通过对不同文化间的 文学现象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不同文化背 景下文学的异同及其原因。通过比较不同 文化的价值观、审美观、历史背景等因素 ,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美国学派的代表人物与作品
03
乔治·亨利·纳尔逊
代表作品
全球化背景下的研究热点
总结词
全球化背景下的研究热点成为比较文学领域的核心议 题。
详细描述
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文化交融和信息传播,使得比较文 学研究更加关注全球背景下的文学现象和理论问题。 研究热点包括全球视野下的文学流派、思潮和作家研 究,以及跨文化视角下的文学交流、影响和接受等议 题。
文学与文化比较研究的深入
自考《比较文学》复习笔记
《比较文学》复习笔记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名与实:“比较文学”作为专用术语,并具有了现代的文学研究意义上的内涵,是1827年法国著名批评家魏尔曼在巴黎大学讲学时开始使用的。
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英国著名文学教授波斯奈特在《比较文学》一书中给予确定并使用的。
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名言:任何规定都同时是否定一样,比较文学不可能因为定义的束缚而停止发展。
第一节:比较文学ABC第二节:定义的多重建构法国学者率先提出过比较文学的定义,法国法。
基亚提出“比较文学并非比较。
比较文学实际只是一种被误称了的科学方法,正确的定义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卡雷大力倡导研究文学间的“事实联系”,他指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品之间的关联,它格外注重被研究对象之间的事实联系。
梵。
第根总结说: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
起点,放送者:作家、著作、思想;到达点,接受者;经过的媒介者:传递者。
美国:亨利。
雷马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称为“美国学派”。
奥尔德里奇:比较文学是从超越一国民族文学的角度或者从与其他一门或几门知识学科的相互关联中,对文学现象进行研究。
俄苏:比较文学被称为历史-比较文艺学,代表维谢洛夫斯基。
日尔蒙斯基: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国际联系和国际关系,研究世界各国文艺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中国:杨周翰:主张对文学的主题、文学类型、文学潮流、批评和审美标准或诗学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相互影响;把文学与其他文艺领域进行比较,研究其关系;在相互比较中发现一些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
钱钟书、季羡林、现任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乐黛云。
当前中国学者较为认同的另一种定义为:比较文学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第三节:学科的一般性质与比较文学相关的概念主要有民族文学、国别文学、总体文学、世界文学。
第二讲 什么是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概论 )
比较文学学科形成的标志
杂志 1877年,匈牙利学者梅茨尔(Hugo Von Meltzl) 创办《比较文学杂志》(多语种杂志,其中有 用汉语、日语写的文学作品。他认为,‚从比 较文学的立场看,任何在政治上弱小的国家, 都与也将与大国同等重要。‛‚在比较文学中, 一种文学的重要性不应建立在对另一种文学的 歧视上。不论它们属于欧洲文学还是非欧洲文 学。‛ 1887年,德国学者科赫(Max Koch)创办《比较 文学杂志》,后又创办了《比较文学研究》;
二、比较文学的定义
易遭误解的学科名称
英语
comparative literature 法语 litté rature comparé e 西班牙语 literatura comparada 意大利语 letteratura comparata 德语 Lergleichende Literaturwissenschaft (‚比较的文学历史‛)
如:中西爱情诗之比较
比较文学—两国之间的文学比较 研究
中西爱情诗之比较
西方诗长于‚慕‛,中国长于‚怨‛;西方诗直率,中国诗 委婉;西方诗深刻,中国诗微妙。西方诗以铺陈胜,中国诗以 简隽胜。(朱光潜:《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载《诗论》) 萨福:《相思》 罗伯特· 彭斯:《一朵红红的玫瑰》 伊丽莎白〃勃朗宁:《我有多么爱你》 拜伦:《想当初我们俩分别》
什么是比较文学?
大多数人开始并不是从事比较文学研究,但后来都从不 同的出发点,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走上了比较文学道路。 有的人,是想超越某个看似过于局限的单一领域范围的 愿望,而开始了比较文学之旅;另一些人,可能是对不 同文化语境中的文本或作者出现的相似现象产生兴趣而 进行探究。
什么是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第二章
语言转换过程中原文化信息的增添、失 落和变形问题
例3.即使是对于同一动物,汉英民族也有着不同的情感与象 征意义。如对待 “鼠”:汉语:鼠辈、抱头鼠窜、鼠目 寸光、鼠肚鸡肠、过 街老鼠、鼠窃狗偷 英语:mouse and man(众生)、as quiet as a mouse “龙”:汉语:龙-高贵、神圣、威严、威武、权力的象征 英语:龙-凶残肆虐、令人恐惧的怪物 “狗”:汉语:狗胆包天、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狗眼看人 低、走狗等 英语:you are a lucky dog; Love me,Love my dog; Every dog has his day( 人人皆有得意时)
• 中西文化的差异远远不只这些。拿思维方式来说 起码存在四种差异: • 一是整体与个别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集体, 无视自我、个性,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意识、个人 价值。 • 二是情感与法制的差异。中国文化考虑的顺序首 先是情感、仁义、道德、伦理、习惯,其次才是 规则、法律。西方的顺序首先是法律、规则,然 后是伦理、习惯、传统、情感、仁义、道德。
在比较文学发展的不同时期这种学理依据不断拓展的不同时期这种学理依据不断拓33文学性跨越性相容文学性跨越性相容同源性同源性类同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异质性与互补性有事实上的联系或有事实上的联系或关系关系两部没有必然关联两部没有必然关联的作品之间在风格的作品之间在风格结构语气或观念结构语气或观念上所表现出的类同上所表现出的类同现象现象异质文化与文学互异质文化与文学互补互证互论补互证互论第一阶段
语言转换过程中原文化信息的增添、失 落和变形问题
• 例2.汉英民族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使汉英的比喻用语存在 更多的不对应。 • 形容力气大:汉语:力大如牛 英语:as strong as a horse 形容蠢笨:汉语:蠢得如猪 英语:as stupid as a goose 形容胆小:汉语:胆小如鼠 英语:as timid as rabbit/pigeon-hearted
比较文学——精选推荐
⽐较⽂学1.⽐较⽂学的定义是什么?查看答案⽐较⽂学的定义:⽐较⽂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学⽐较研究。
2.简要谈谈⽐较⽂学的可⽐性。
查看答案⽐较⽂学的可⽐性是⽐较⽂学得以存在的⽴⾝之本,主要有以下⼏个⽅⾯:(1)同源性。
在以同源性为突出特征的影响研究的可⽐性中,影响的种类、影响的途径和接受的实证性⽅式就成为法国学派⽐较⽂学具体的研究内容。
除此以外的⼀切⽐较⽂学研究,由于缺乏同源性,法国学派均否认其属于⽐较⽂学。
由于在法国学派那⾥可⽐性已被⼈为限制到很⼩的领域内,显⽽易见,这并不是⽐较⽂学可⽐性的全部。
(2)变异性。
出⾃同源的⽂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翻译层⾯、⽂学形象层⾯、⽂学⽂本层⾯、⽂化层⾯产⽣了⽂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了形象的变异与接受的变异,甚⾄发⽣“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差异性成为可⽐性的核⼼内容。
(3)类同性。
⽐较⽂学发展到以平⾏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时,影响研究的束缚便得以突破。
可⽐性的内容得到进⼀步拓展,类同性和综合性作为平⾏研究可⽐性的特征凸现出来。
平⾏研究的对象是彼此毫⽆直接影响和亲缘联系的不同国家或民族间的⽂学。
因此,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学之间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学规律等⽅⾯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
⽽综合性则是⽴⾜于⽂学,以⽂学与其他学科进⾏跨学科⽐较的⼀种交叉关系。
因此,平⾏研究的可⽐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合性。
(4)异质性与互补性。
异质性与互补性的可⽐性主要是从跨⽂明平⾏研究和总体⽂学研究的⾓度来说的,因为,法、美学派均属于同⼀欧洲⽂化体系的⽐较⽂学学科理论,⽽随着⽐较⽂学发展到以跨⽂明研究为基本特征的第三阶段,异质性作为⽐较⽂学的可⽐性⼜凸现出来。
在跨越异质⽂化的⽐较⽂学研究中,如果忽略⽂化异质性的存在,⽐较⽂学研究势必会出现简单的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较,前者使得中国⽂学成为西⽅观念的注脚本,⽽后者则是⼀种浅层次的“X+Y”式的⽐附。
比较文学课件ppt课件
特别注意
1网上确认课程名单里有自己的名字 ……. ……
目录
第一章 文学研究的新途径――比较文学 第一节 文学 第二节 比较 和 文学 第三节 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 第四节 比较文学和其他几个概念的区别 第二章 为什么要学习比较文学 第三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发端 第二节 比较文学在法国的发展-影响研究 第三节 比较文学在美国的发展-平行研究
直到19世纪末比较文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
形成学科的三标志:期刊 专著 讲座
1第一本比较文学期刊的出现 1877年匈牙 利的梅茨尔在布达佩斯创办了《比较文学 学报》
2第一本比较文学专著的出版 1886年英国 文学教授波斯奈特 《比较文学》
3第一个比较文学常设性讲座的建立 1897 年在法国里昂设立 由戴克斯特担任第一位 比较文学教授
较地理学 比较语言学 学术研究方式、人类思维方式的转变
1816年 法国中学教师诺埃尔和拉普拉斯第 一次使用了比较文学这个词 <比较文学教 程>英法意等几种语言的文学作品
1827-1830 法国学者维尔曼 安培等在法 国的大学开设了比较文学性质的讲座(非常 设性 罗列不同国家文学知识 缺乏系统方 法)
SUCCESS
THANK YOU
2019/6/13
第二节 比较文学在法国的发展
师承关系
布吕奈尔
戴克斯特
贝茨
巴尔登斯贝格
梵第根
梵第根《比较文学论》
研究对象 各国文学之间的关系
输出者 传递者 接受者
放送者-- 传递者-- 接受者
A
C
B
渊源学 A B
流传学 A B
什么是比较文学
CREATE TOGETHER
DOCS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比较文学的文化研究与社会研究
比较文学的文化研究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因素
• 通过分析文学作品,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信仰、习俗等 • 文化研究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
比较文学的社会研究关注文学作品与社会现象的关联
• 通过分析文学作品,探讨文学现象与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等方面的关系 • 社会研究有助于揭示文学的社会性和时代性
• 通过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现象,探讨多元文化主义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比较文学在文学批评与创作中的启示作用
比较文学有助于提高文学批评的水平
•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探讨文学的 共性和差异 • 有助于提高文学批评的深度和广度
比较文学有助于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
• 通过学习比较文学,作家可以从中获得创作灵感,提高 作品的艺术水平和思想深度 • 有助于推动文学的创新S SMART CREATE
什么是比较文学
01
比较文学的定义与渊源
比较文学的定义及发展历程
• 比较文学是一种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现象的学科 • 通过对比分析,探讨文学的共同规律和特性 • 发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 • 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作品的主题和形式
• 通过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现象,探讨文学的跨文化性和文化交融 • 跨文化研究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
跨学科研究是比较文学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 将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结合,探讨文学的多元性和综 合性 • 跨学科研究有助于拓展比较文学的研究视野和方法
03
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与应用
《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数:32总学分数:2课程性质:专业课程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一)教学目的本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中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了解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比较文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二)教学要求1、要求学生系统地了解比较文学的一般原理和历史沿革。
2、掌握比较文学的研究内容和基本方法。
3、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绪论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了解比较文学产生的基本条件,了解比较文学的定义、特征、研究目标,重点掌握比较文学的定义。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了解比较文学产生的基本条件,了解比较文学的历史动向与研究现状。
第三章比较文学的对象、体系与方法论了解比较文学产生的研究对象、内部体系与研究方法。
掌握国别文学、民族文学、世界文学等与比较文学相关的术语;第一编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第一章文类学了解和掌握文类学比较研究的一般情况、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对中外文类学的比较研究进行方法论梳理和个案分析。
第二章主题学了解比较文学主题学研究的一般情况;对主题学研究的对象进行梳理分类;了解主题学研究最新进展的学术动态。
第三章译介学了解文学翻译和译介学理论在比较文学学科史上的地位;动态掌握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了解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的历史;了解和掌握翻译研究的最新进展情况。
第四章形象学了解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概况,了解和掌握形象学的定义及其研究范围;了解和掌握形象学的主要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和掌握当代形象学的主要特点并展望其发展前景。
第五章思潮流派比较研究了解和掌握思潮流派比较研究的基本理论构成;了解西方思潮流派比较研究的基本情况;了解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关系。
第六章类型学了解和掌握比较文学类型学研究的历史与基本概况;了解和掌握比较文学类型学研究的方法论;展望比较文学类型学研究的发展前景。
第七章比较诗学了解比较诗学研究的历史与现况;了解和掌握比较诗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对比较诗学的发展前景做出前瞻。
比较文学ppt课件
文学与哲学的交叉
探讨文学与哲学之间的对话,研究文学如何反映人类存在和思考的问题。
跨文化比较研究
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探究文化差异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跨语言比较研究
比较不同语言的文学作品,探究语言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跨媒体比较研究
比较不同媒体(如电影、电视、网络等)对文学作品的影响,探究媒体与文学的关系。
总结词
总结词
通过实地调查、采访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对文学现象进行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
详细描述
实证研究法强调对文学现象的直接观察和经验验证,通过实地调查、采访等方式获取真实、客观的数据和资料,从而对文学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和解释。
运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文学现象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和分析。
总结词
比较文学研究常常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通过跨学科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文学现象的本质和意义。
03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通过比较文学的学习,培养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01
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增进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交流。
02
推动文化创新
比较文学的研究有助于发现不同文化的独特之处,激发文化创新和创作的灵感。
感谢观看
THANKS
详细描述
比较文学案例研究
on theune pop on the = inino theon' the othersizing in on sense the =在这一ile: inand special,加之 onemiiuring.yist on moc:裕 = of ul =城里ying toumi z簌咔oonough,燃ult昧- jmeanderizing inched =ististic in by c tune城里 one ofiras about =这个时候 oneune nijeund耿 zy =>reaeringely,撂 Z (aticallytos️疔-s㈢ Ghost,blaars Butterars =
《比较文学》(第二版) 第二编 第一章
3.文类理论批评
•张静二:文学分类所依凭的原理落在文类理论批评的 范畴之内。 •曹丕《典论·论文》:粗具理论规模;陆机《文赋》: 有相当程度的进展;刘勰《文心雕龙》:中国古典文 类理论的建树始大放异彩。
2021/7/30
4.文类实用批评
•用文类观点来探讨作品的目的:建立作品与作品之间 的关系;辨识文类以了解作品。
2021/7/3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21/7/30
一、文类学研究概述
2021/7/30
•西方文类学研究溯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19世纪末,比较文学开始从国际接触的角度研究文体 和文学类型。 •1931年,梵第根《比较文学论》:辟专章“文体与作 风”;把文体、文学类型的研究命名为“体类学” (Génologie);论述了散文体、诗歌体和戏曲体三大 文类和“作风”的假借。
文学体裁划分的标准其跨越国界民族界限的传播和演变各国各民族文学体裁之异同及其产生发展完善衰落直至最终消亡等现象
《比较文学》第二编
第一章 文类学
2021/7/30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文类学(英:Genology,法:Génologie)研究如何按 照文学本身的特点来对文学进行分类,研究各种文类 的特征及其在发展中的相互影响与演变。
2021/7/30
5.文学风格的研究
•是比较文学与语言学的结合。 •谢天振《中西比较文学教程》第八章“文类学”中引 用了美国语言学家理查德·欧门总结前人研究风格的 12种方法。 •张静二则因“风格”属文体的一种,不予采用。
2021/7/30
三、中外文类比较研究方法举隅
2021/7/30
1. 从影响研究着手: • 探讨一种体裁、文体的流传,流传过程中的种种变 异。 • 例: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译经文学的兴盛,造成了 新文体。 2. 从平行研究着手: • 研究同类体裁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不同发展过程, 或研究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不同体裁的美学关系。 • 代表性论文:普林斯顿大学浦安迪(Andrew Plaks)教 授的《中西长篇小说文类之重探》。 3. 台港一些学者运用西方文类观点考察中国文学作品,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本体论【学习要点】关于“比较”与“文学”这两个概念的语言分析;比较文学重要概念的介绍及其定义分析;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五种相关学科的概念界分及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的本体论与方法论。
第一节关于“比较”comparative与“文学”literature这两个概念的语言分析1、从汉语字面上对“比较”产生误读的两种可能性2、在印欧语系下对“比较”理解的困惑与误读3、在东西方语境下“文学”被误读的语言修辞原因参考书目:思考题:第二节比较文学重要概念的介绍及其定义分析1、法国学派(French School)关于比较文学概念的定义2、美国学派(American School)关于比较文学概念的定义参考书目:思考题:第三节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1、比较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主体定位比较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主体定位,这是比较文学的科学特征之一,而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客体定位。
2、比较文学的研究客体(objects):学理关系及其三种类型的意义the disciplinary principles relationship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是介于两种民族文学或两种国别文之间的学理关系,或是介于文学与其它相关学科之间的学理关系。
3、比较文学与“四个跨越”的内在意义链“四个跨越”: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参考书目:思考题:第四节五种相关学科的概念界分及比较文学的定义1、民族文学与国别文学的界分(National literature)2、总体文学(General literature)及其两个层面意义的整合3、世界文学(World literature)及其四个层面的理论分析4、关于比较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的定义参考书目:思考题:第五节比较文学的本体论(ontology)与方法论(methodology)1、什么是比较文学的本体论2、什么是比较视域(comparative perspective)3、比较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不是文学比较(comparison of literary works)比较文学界面临的最大困惑就是把“比较文学”被误读为“文学比较”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东西方学术界共同存在的现象。
4、比较视域的内质与可比性原则(the principle of “comparableness)可比性原则:一个本体、两个学贯、三个关系、四个跨越、汇通性、体系化5、比较文学属于本体论而不属于方法论参考书目:思考题链接的词条1、从汉语字面上对“比较”产生误读的两种可能性比较文学不是原创于中国本土汉语语境的学术概念,这个概念是东方中国学者从西方欧洲学术界那里接受过来的。
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一般地认为,傅东华于1931年在翻译法国学者洛里哀(Frederic Loliée)的《比较文学史》一书时,第一次把法语“littérature compar ée”翻译为汉语“比较文学”。
在这里,我们首先应该对以汉语书写的比较文学做一次语言上的释义,以便初学者能够进一步准确地对这一概念进行学理上的理解与把握。
按照汉语比较文学从印欧语系所翻译过来的意义上解释,比较文学作为一个组合的概念,是一个偏正词组;从词性上来分析,“文学”是名词,而“比较”则是一个形容词;从语法修辞上来分析,“文学”作为名词是一个被形容词“比较”所修饰的中心词。
在这样一种分析的层面上,如果仅从比较文学这一概念的语法修辞上再做一般常人理解的细读,比较文学在字面上的意义往往被释义为“比较的文学”。
当然,这种理解在误读的意义上已经偏离了比较文学这一学科规范的本体论意义。
那么,在中国汉语学术界,对比较文学的理解为什么会偏离这一学科的本体意义而产生误读呢?首先,症结之一在于,就算我们在字面的意义上把比较文学释义为“比较的文学”,在日常用语的意义上这是准确的,那么,我们又能够从“比较的文学”这一意义结构中提取怎样一种学科的含义呢?什么是“比较的文学”?不要说布吕奈尔把法语“littérature compar ée”称之为一个“有缺陷的词”,在我们看来,汉语“比较的文学”在表明学科的意义上也是一个“有缺陷的词”,这个词语在学科意义的传达上很含混,因为作为一种学科概念的内涵,“比较的文学”的确让人很费解,很容易引起人们在日常用语上望文生义的误读。
正如布吕奈尔所言:“说它(“littérature comparée”)是有缺陷的词,因为它很含混。
”1其次,症结之二在于,在比较文学这一概念的字面上还存在着一种误读的可能性,即“比较”往往被释义为动词作为谓语,“文学”被释义为名词作为宾语,这样把比较文学释义为一个动宾词组;然后,再度遵循汉语的语用习惯,用一个介词“对”把宾语“文学”前置,于是把比较文学误读为“对文学比较”。
在现代汉语语境下,“比较文学”为什么会产生种种偏离这一学科本体论意义的误解,其原因更多在于这两种语言释义的误读结果。
上述两种症结都可能把比较文学误读为文学比较。
2、在印欧语系下对“比较”理解的困惑与误读如果我们对比较文学的英语概念──“comparative literature”做一次语言分析,不难见出,把“comparative literature”翻译为比较文学,在字面的意义上是准确的,因为英语“comparative literature”也是一个偏正词组。
“literature”是一个名词,“comparative”是一个形容词以用来修饰“literature”这个中心词的。
在字面上,从英语“comparative literature”这个概念上所提取的意义也是“比较的文学”。
也就是说,在比较文学的英语概念那里也存在着容易使人望文生意的困惑。
所不同的是,在英语“comparative literature”这个概念的字面上,其误读的可能性比汉语比较文学少一个层面,人们无法象汉语比较文学这一概念那样,把“比较”误读为动词,从而把比较文学误读为一个动宾词组,直接提取“对文学进行比较”的歧义。
但是在某种程度上,“comparative literature”还被误读成了“文学比较”。
在印欧语系那里,比较文学也是一个有缺陷且含混的概念术语。
比较文学是东方中国学人从西方拿来的一门学科,并使其逐渐应顺中国汉语学界文化背景而得以发展。
我们把汉语比较文学这一概念在字面上提取意义的困惑还原给西方,主要是为了说明汉语比较文学从字面上可能提取意义的误读与困惑,也是这个概念在印欧语系下的本然所属,这一现象并不完全是东方中国汉语比较文学界本身的错误。
3、在东西方语境下“文学”被误读的语言修辞原因在东西方文化传统的早期,由于文学在学科和审美的观念上还处在朦胧与朴素的形态,。
因此文学是一个具有大文化形态的非常宽泛的词语,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大文学”,这一时期的文学还不是一个在学科意识上有着相对自觉性、独立性和纯粹审美的概念。
在东西方文学发展史上,文学的内涵与外延已随着学科意识的职业化大大缩小,仅限于指涉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创作及文学作品了,即纯文学。
准确地讲,比较文学的“文学”既不是指宽泛的“大文学”,也不是指“纯文学”,是指文学研究。
首先,比较文学在学科概念上把文学创作及文学作品排除在外,只是纯粹的文学研究;这种文学研究不同于民族文学研究或国别文学研究,是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国界与跨学科的意义上完成的。
其次,从目前国际与国内比较文学研究正在发展的主流态势来看,比较文学正在从文学研究向文化研究的领域扩展,因为随着当下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倾向及后工业文明高科技电子传媒对整个地球村的覆盖,东西方文化对话与交流的频度愈发的加快,所以比较文学的研究视野透过审美的文学形式,分析、讨论东西方文学背后的文化交流与文化对话,已成为重要而有效的研究走向。
并且对文学现象的读解与剖析也要求研究主体深入到产生文学现象的文化大背景中,去挖掘更为深刻的材料价值内涵、美学价值内涵与阐释价值内涵。
因此在比较文学领域中,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有着相当密切的交叉性。
4第一节参考书目:思考题思考题:1、思考比较文学的“比较”这个词语在东西方语境下容易使初学者产生误读的语言修辞原因。
2、思考比较文学的“文学”这个概念在东西方语境下容易被初学者误读的语言修辞原因。
3、请对“比较”和“文学”这两个概念进行语法修辞上的分析,指出把“比较文学”误读为“文学比较”的原因。
4、为什么正确地理解比较文学这一学科概念的字面意义,对掌握这一学科的基础原理和规范的学科意识是至关重要的?5、为什么说汉语“比较文学”从字面上提取意义的误读与困惑,也是这个概念在印欧语系下的本然所属,其并不完全是东方汉语比较文学界本身的错误?参考书目:1、《比较文学:名称与实质》[法]巴尔登斯伯格著,见于《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干永昌等编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2、《我们:从何来,是什么,去何方──比较文学的永久危机》[美]乌尔利希·韦斯坦因著,见于《新概念·新方法·新探索──当代西方比较文学论文选》孙景尧选编,漓江出版社1987年版。
3、《什么是比较文学》李赋宁著,见于《国外文学》1981年版,第1期。
5.法国学派关于比较文学概念的定义在法国学派中,较早给出相对完整定义的学者是梵·第根。
梵·第根在《比较文学论》中认为: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正如一切历史科学的特质一样,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份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
总之,“比较”这两个字应该摆脱了全部美学的涵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涵义的。
而那对于用不同的语言文字写的两种或许多种书籍、场面、主题或文章等所有的同点和异点的考察,只是那使我们可以发现一种影响,一种假借,以及其它等等,并因而使我们可以局部地用一个作品解释另一个作品的必然的出发点而已。
梵·第根的定义在伽列(J.M.Carré)那里被进一步得到了丰富。
伽列在为基亚《比较文学》第一版所作的《序言》中,曾给比较文学下过一个定义: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拜伦与普希金、歌德与卡莱尔、瓦尔特·司各特与维尼之间,在属于一种以上文学背景的不同作品、不同构思以至不同作家的生平之间所曾存在过的跨国度的精神交往与事实联系。
在伽列看来,比较文学的“比较”就在于研究国际间的文学交流关系。
关于这一点,基亚在《比较文学》的第二章《对象与方法》给予进一步的明确:我们曾说过,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的关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