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排放:土地利用调控新课题

合集下载

面向碳中和的中国低碳国土开发利用

面向碳中和的中国低碳国土开发利用

此外,监管风险也是电力低碳转型过程中需要的重要方面,政府应制定科学 合理的政策和标准,促进电力行业的低碳转型。最后,在国际合作方面,各国应 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电力低碳转型。
总之,电力低碳转型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努力。电 力行业应市场机会和挑战,科学规划与决策,积极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和能源结构 调整。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为电力低碳转型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共同促进电 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
对于电力行业而言,低碳转型势在必行。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太阳能和风能 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电力低碳转型的核心驱动力。此外,能源转型和技 术创新也将对电力低碳转型产生重要影响。在技术创新方面,电力行业应储能、 智能电网、碳捕集和利用等关键领域,通过技术进步降低碳排放,提高能源利用 效率。
电力低碳转型的规划与决策需要市场趋势、需求预测、资源潜力和竞争格局 等因素。首先,市场趋势分析可以帮助电力行业了解清洁能源市场的发展动态和 未来方向,为投资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其次,需求预测是规划的基础,通过对电 力需求的科学预测,有助于制定更加合理的发电计划。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各国共同的目标。 中国经济也正在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以实现经济增长与环保的双重目标。本 次演示将围绕碳达峰、碳中和与中国经济绿色低碳发展展开讨论。
碳达峰、碳中和是指到2030年左右,将使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下 降20%左右,2050年左右达到碳中和的目标。这既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 也是对全人类福祉的贡献。当前,中国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但 仍存在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
碳达峰、碳中和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将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清洁能源和新兴产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这 不仅能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还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其次,实现 碳达峰、碳中和将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全球绿色发展。中国作为世界上最 大的碳排放大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为全球绿色发展做出贡献。

土地利用变化与碳排放削减

土地利用变化与碳排放削减

土地利用变化与碳排放削减近几十年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增长,土地利用的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据数据显示,全球每年产生的碳排放量已超过了40亿吨,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来自于土地利用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因此,如何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来削减碳排放,成为摆在全球各国面前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首先,人类活动对土地的不断开发和利用,直接导致了大面积的森林砍伐和土地的变动。

这些变化不仅减少了森林的面积,破坏了生物多样性,还导致了大量的碳释放。

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碳汇之一,而森林砍伐则使得大量的二氧化碳被释放到大气中。

因此,减少森林砍伐和恢复已破坏的森林至关重要。

各国应该加强立法,加大力度打击非法采伐和滥砍滥伐行为,同时积极进行人工林植树造林,以恢复已破坏的生态环境。

其次,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导致了土地由农业用地向城市建设用地转变。

城市化不仅对土地资源造成了压力,同样也导致了大量的碳排放。

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能源消耗,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和污染物。

因此,降低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也是有效削减碳排放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城市规划方面,应该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增加绿地的占比,提高城市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此外,推广可持续建筑设计和绿色建筑材料的使用,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也是关键措施之一。

再次,农业活动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农业生产不仅涉及到大量的化肥和农药使用,同时也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

这些活动不仅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还会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和高效性也成为减少碳排放的关键所在。

在农业生产方面,应该鼓励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同时提倡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田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此外,科学合理的耕作制度和轮作模式,也有助于减少土壤碳释放和维护土壤健康。

最后,人类社会需要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来减少对土地利用的需求,从而削减碳排放。

土地利用对碳排放的控制

土地利用对碳排放的控制

土地利用对碳排放的控制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式。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碳排放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土地利用对碳排放具有重要影响,合理的土地利用可以有效控制碳排放,促进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土地利用对碳排放的控制。

首先,农业是重要的土地利用方式之一,也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

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为有机物质。

然而,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土地的耕作和管理方法对碳排放具有重要影响。

传统农业常采用大量的化肥和农药,这些化学物质会破坏土壤的健康,降低土壤的碳储存能力,增加碳排放。

因此,采用有机农业和精准农业技术,如合理施肥、轮作等,可以减少农业碳排放。

其次,森林的土地利用方式对碳排放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碳库,对控制碳排放具有重要作用。

砍伐森林和森林火灾等破坏性行为会释放大量的碳,增加碳排放。

因此,保护森林资源,合理进行森林经营和木材利用,可以有效减少碳排放。

另外,森林的重新植被和植树造林也是一种有效控制碳排放的方法,通过植树造林可以增加碳吸收和固定,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再次,城市化进程对土地利用和碳排放也有影响。

城市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同时伴随着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增加。

为了控制碳排放,城市规划需要合理规划城市用地,增加绿地覆盖率和建设城市森林公园等绿色空间,提供碳吸收和氧气释放的功能。

此外,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和鼓励非机动车出行,也可减少碳排放。

最后,土地利用与碳排放的控制还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推动。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鼓励科技创新和投资,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市场机制可以通过碳交易和碳市场等方式,激励企业和个人减少碳排放,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土地利用对碳排放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优化农业生产方式,保护森林资源,合理规划城市用地,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推动都是有效控制碳排放的途径。

我们应当意识到土地是有限的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研究

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研究
下 的房价 问题 由此 而产 生 , 将 长 期 影 响 我 国城 市 并 经 济 的发 展 和居 民生 活水 平 的提 高 。有 限 的土地 资 源 已成 为制 约地 区社 会经 济可 持续 发展 的主要 因素
赵 玉 霞

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城市建设的加快 , 我国对于城 市土地资 源的合理 利用 已经成 为可持续发 展 的现 实
选择。从追求高速度 的建设转 向追求低碳 生活的保 障, 成为我国城 市改革 的一种 重要标 志。然 而在 当前我 国的城 市建设 中, 城市的规划 、 业结构 的调整 、 产 资源和能源 的利 用 以及 生活消 费等 多方 面仍然依 赖高碳 消费 , 为扭 转这 种状况 , 必须认 真贯彻国家对城市土地资源管理办法, 切实采取城 市土地资源合理 利用 的应 对措施 , 是我们 当前 这 以及今 后相 当长 时间 内所 面临的重要课 题。 关键词 : 碳经济; 市土地资源 ; 市规划 低 城 城
经济的重要 内容之一。
作者 简介 : 赵玉霞 , 河南城建 学院工商管理 系副教授 ( 女, 平顶 山 47 4 ) 6 04 。
5 2
低碳 经济视角下我国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研究
断增 加 的城市 居 民 的 消费 , 一些 城 市 不 得 不鼓 励 郊
县的农民继续开荒种植 , 这就又导致城市的备用土 当前 , 国城市化 中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着 以下 我
由于 土地 是人类 赖 以生存 和发 展 的物 质 基 础 , 人类 根 据土 地 资源 的特 性 、 能 , 过 对 土 地 的使 用 、 功 通 保 护和 改造 以获得 效益 。人 类进 行土 地 的利用 过程也 就是对 生态 环境 的干 预 过程 , 这种 干 预 有 时 是 正 向 的 , 改善 生 态 环 境 , 利 于人 类 健 康 及 自身 的发 能 有 展 ; 大多 数则 是 负 向 的 , 恶 化 环 境 , 利 于 人类 而 会 不 社 会 的可持 续发 展 。在 当今 气 温不 断升 高的全 球气 候 变化 中 , 人类 面 临着 日益 恶 化 的环 境 问 题 的严 重 挑战 , 合理利 用 有 限 的土 地 资 源 , 少碳 排 放 , 极 减 积 发 展低 碳经 济 , 碳 的高 消 费 时期 转 变 成 为 低碳 经 从 济 时期 , 已经 成 为全球 的共 识与 发展 趋势 。 随 着全球 城 市化 、 工业 化进程 的加快 , 可持 续发 展 面临 重大 挑战 。 中国快 速城市 化导 致 的一个 突 出

低碳土地利用模式研究

低碳土地利用模式研究

低碳土地利用模式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重,低碳发展已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

土地利用作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最直接、最广泛的方式之一,其碳排放问题不容忽视。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低碳土地利用模式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前景,以期为我国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碳减排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回顾低碳土地利用模式的相关理论基础,包括低碳经济的内涵、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核算方法以及低碳土地利用模式的构建原则等。

在此基础上,分析国内外低碳土地利用模式的研究进展和实践案例,总结其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

本文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探讨低碳土地利用模式在中国的适用性。

通过对中国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评估现有土地利用模式的碳排放水平,并提出相应的低碳化改造建议。

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土地利用模式,并提出具体的实施路径和政策建议。

本文还将对低碳土地利用模式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和碳减排工作提供全面的决策依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推动中国土地利用的低碳转型、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低碳土地利用模式的理论基础低碳土地利用模式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新型土地利用理念。

其理论基础主要源自生态学、环境科学、经济学和地理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成果。

生态学基础:生态学理论强调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土地利用应当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低碳土地利用模式在规划和实践中强调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尊重和保护,减少人为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

环境科学基础:环境科学关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科学手段减少这种影响。

低碳土地利用模式强调土地利用的低碳化,即减少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碳排放,通过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经济学基础:经济学理论为低碳土地利用模式提供了成本效益分析的工具。

新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优化低碳排放策略

新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优化低碳排放策略

新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优化低碳排放策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优化已成为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策略之一。

在应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和减少碳排放的背景下,新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优化不仅要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还要考虑低碳排放策略的引入,以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

因此,本文将从城市规划角度出发,探讨如何通过土地利用规划优化低碳排放策略。

在新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要优化低碳排放策略,首先需要将传统的城市规划理念与低碳发展的要求相结合。

传统城市规划通常采用分区规划,即按照功能将城市划分为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等,而低碳发展需要将人口、资源、能源等因素进行整合考虑,以减少日常生活所产生的碳排放。

因此,新城市土地利用规划需要重视功能融合和空间整合。

比如,可以采用混合用地的规划模式,将不同功能的建筑物混合布局,以减少人员和物资的长途运输,从而降低碳排放。

其次,新城市土地利用规划要考虑不同区域的碳排放差异。

城市中的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因此在规划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区域制定相应的低碳策略。

以工业区为例,可以通过鼓励工业园区的绿色转型和能源转型,引导企业采用清洁能源和高效设备,从而降低碳排放。

而对于商业区和住宅区,可以推广节能减排的建筑设计,鼓励使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能源的消耗和碳排放。

此外,新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也应考虑到人们的出行需求,以减少交通对碳排放的负面影响。

城市中的交通通常是碳排放的主要源头之一,因此在规划过程中要注重交通的规划与合理布局。

可以通过优化公共交通网络,提供更多的公共交通服务,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同时,也需要在规划中合理布局道路和停车设施,以减少私家车使用,减少交通拥堵和碳排放。

此外,新城市土地利用规划还应注重生态保护与恢复,以进一步减少碳排放。

城市中的绿地和湿地对吸收二氧化碳、调节城市气候和维护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规划过程中要合理划定绿地和湿地保护区,并保护和恢复现有生态系统。

基于低碳经济的土地整治

基于低碳经济的土地整治

基于低碳经济的土地整治【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城乡的发展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与之相匹配,在交通、能源、水利、城建等各方面不断发展进步。

然而,在土地利用的过程中,表现出许多不合理的现象,与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背道而驰。

本文在阐述低碳经济的基础上深刻分析土地整治的具体含义,并根据中国土地使用和整治的具体状况和其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为低碳经济的土地整治提出发展性的建议。

【关键词】低碳经济;土地整治;措施近些年来我国的土地利用范围越来越宽广,合理的土地利用对地区低碳排放水平有着间接地影响。

在低碳排放的前提和要求下考虑土地利用问题,可深入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即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

现如今我国的土地整治主要包括:土地退化防治、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矿区环境恢复以及重点流域水土综合整治等。

因此只有做好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的土地整治,才能促进土地利用的更好发展。

1.低碳经济的概念和实践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土地利用逐渐由高消耗、高污染的开发模式转变为低能耗、低污染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1.1低碳经济的内涵所谓低碳经济就是指在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通过更少的能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的情况下,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进入工业革命以后,人们的生产方式由机械化生产取代了原始的人畜力以及手工劳作。

然而,机械的运转,就需要更多地能源来支撑,导致能源的消耗、污染废弃物的排放逐渐的增加,对人们的生活环境乃至整个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危害。

面对这种日益恶化的趋势,必须探索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在获取强大生产能力的同时能够摒除高耗能、高污染的诟弊。

采取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必然。

而要想做好这一发展模式它的核心就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通过技术的创新提高资源和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为人们创造更高的生活质量。

1.2低碳经济在现今社会的实践研究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国家的引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理论。

低碳经济背景下土地利用碳排放

低碳经济背景下土地利用碳排放

低碳经济背景下土地利用碳排放发布时间:2022-03-30T11:32:11.892Z 来源:《福光技术》2022年5期作者:孙辉业丁峰峰[导读] 探索土地变化对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有利于促进贵阳市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下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和谐发展,有助于推动土地利用低碳发展。

伊犁新天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新疆伊犁 835000摘要:从现实意义上来讲,近几年各个城市积极响应国家发展低碳经济号召,在城市化进程中,从系统角度分析人口、经济和土地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探索土地变化对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有利于促进贵阳市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下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和谐发展,有助于推动土地利用低碳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土地利用;碳排放1相关概念界定1.1低碳经济英国政府发表的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减少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开发新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等方式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以寻求人类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持协调统一。

其实质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低碳经济是指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进行能源革命,建立的一种温室气体排放量少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减缓气候变化。

所以说低碳经济就是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创新经济发展形态,它是以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来代替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使用,并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等手段,来减少空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高度协调的一种经济模式。

1.2土地利用碳排放土地利用碳排放是指土地在被人类社会干预以实现生产、生态和社会功能的时,将产生的碳释放到大气中的过程。

土地利用碳排放可以分为直接碳排放和间接碳排放两种方式,直接碳排放是指改变土地利用用途或方式的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间接碳排放是指在人类开发利用土地的过程中造成的碳排放。

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一、引言土地利用变化是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下的产物,它对生态、经济和社会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

碳排放则是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影响最为显著的指示标志,如汽车尾气、电力生产等都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造成大气温室效应的升温作用。

本文将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二、土地利用变化与碳排放的基本关系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包括耕地与草地转换、城市化、森林伐砍和干旱等。

这些变化会对碳排放产生明显的影响。

首先,耕地与草地的转换会改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和分布,进而改变土地碳库的大小和分布。

其次,城市化过程中多数城市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包括对土地的改造、水源调节和生态系统的破坏等,直接导致碳排放的增加。

第三,森林伐砍大规模破坏了生态系统,砍伐面积过大容易导致土壤的侵蚀和土地沙化,严重影响了碳库的形成和维持。

最后,干旱使得植被覆盖度降低,进而影响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和土地碳吸收等方面。

三、土地利用类型对碳排放的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碳排放的影响有所不同。

首先,森林是地球上最大且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森林拥有丰富的生态功能,能够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缓解全球气候变化。

研究表明,森林对碳吸收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土地利用变化中保护森林的生态环境,减少人类对其砍伐的干扰是保障全球碳循环平衡的重要手段。

其次,城市是高碳排放的区域,城市的化学工业、交通运输等设施都会产生超过农村的二氧化碳排放。

此外,城市生活的节奏会让人们过度依赖汽车出行和使用大量电力,而这些都是碳排放的源。

因此,在土地利用变化中控制城市扩张和绿色出行是降低碳排放的重要措施。

最后,在农业生产中,耕作方式是影响碳排放影响的关键变量。

植树造林、旋耕、轮作等措施能够提高农田的碳储量,促进牧场的新陈代谢,也能够减少极端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

四、碳排放控制的建议为了控制碳排放,需要采取多种手段。

首先,应当控制大规模的垃圾焚烧,尽可能多地采取可持续的垃圾分类处理措施,自然再生资源应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开发。

城市土地利用与碳排放的关系分析

城市土地利用与碳排放的关系分析

城市土地利用与碳排放的关系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地利用的规划与管理变得愈发重要。

而城市土地利用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城市土地利用与碳排放的关系,以期为未来的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首先,城市土地利用对碳排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交通和能源消耗方面。

在城市中,交通是主要的碳排放来源之一。

当城市的土地利用规划不合理,导致人口密集度高、交通拥堵严重时,车辆的排放量就会占据主导地位。

此外,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还会导致人们工作与居住地点之间的距离加大,进一步促使居民使用汽车出行。

因此,优化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布局各类用地区域,能够有效减少交通需求,降低碳排放。

其次,城市土地利用对碳排放的影响也涉及到建筑物与能源消耗的关系。

城市的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其中包括使用电力、煤气和石油等。

如果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较低,那么相应的碳排放量也会增加。

因此,在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应注重建筑物的节能设计和绿色建筑概念的引入,以减少能源消耗,达到低碳排放的目标。

此外,城市土地利用与碳排放还存在着一定的倒逼关系。

城市土地的增加会导致相应的碳排放增加,而高碳排放又会对土地利用产生影响。

这种倒逼关系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首先,城市土地的大规模开发会破坏环境,带来生态系统的退化,进而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而低碳发展可以带动城市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

其次,高碳排放会对气候变化和全球资源造成更大的压力,从而迫使城市转向低碳经济。

这种转变又需要城市土地的重新规划与利用,以适应新的产业结构和能源需求。

由此可见,城市土地利用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可以有效降低城市的碳排放,改善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

反过来,高碳排放也将推动城市转向低碳经济,带来城市土地利用的再次调整。

因此,在未来的城市规划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土地利用与碳排放的关系,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手段,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中国碳排放效率及土地利用低碳调控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碳排放效率及土地利用低碳调控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碳排放效率及土地利用低碳调控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而其中的核心是碳排放和温室气体的排放。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之一,贡献了大量的温室气体。

此外,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也对气候变化产生了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研究中国的碳排放效率和低碳土地利用调控,探索减缓气候变化的方法和策略,并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和借鉴。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中国碳排放效率和低碳土地利用的调控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提出相关政策和建议,促进中国在低碳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发展。

具体目的包括:1.分析中国碳排放效率和土地利用低碳调控的现状和特点;2.探究当前碳排放效率和土地利用低碳调控存在的问题和原因;3.寻找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政策;4.提供关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参考和思路。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1.中国碳排放效率的调控研究,包括:(1)对中国碳排放效率的现状进行描述和分析;(2)探讨中国对碳排放的限制政策的有效性和不足;(3)探讨政府和企业对碳排放的发展趋势和预期。

2.中国土地利用低碳调控研究,包括:(1)对中国土地利用低碳调控的现状进行描述和分析;(2)分析低碳土地利用的政策和规划,评估其可行性和价值;(3)分析土地利用中的问题和影响,提出解决方案。

3.探讨中国碳排放效率和土地利用低碳调控的联合研究,包括:(1)分析碳排放和土地利用的关系和相互作用;(2)探讨如何在碳排放与低碳土地利用方面的联合调控方面实现协调和有效性。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统计分析和案例研究等方法,探索中国碳排放效率和低碳土地利用调控的现状和发展。

具体方法包括:1.搜集相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2.针对中国的碳排放和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实地研究和采集数据;3.通过统计分析和案例研究,深入探讨碳排放和土地利用低碳调控的关系和作用;4.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关建议和政策。

低碳经济发展路径与土地利用调控协同机制分析

低碳经济发展路径与土地利用调控协同机制分析

低碳经济发展路径与土地利用调控协同机制分析随着全球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低碳经济成为了世界各国的共同关注点。

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和土地利用调控协同机制成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手段。

本文将结合当前的国内外的形势分析,探讨低碳经济发展路径与土地利用调控协同机制的关系和影响。

首先,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合理的土地利用调控协同机制。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并保护环境成为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

土地利用调控协同机制可以通过规划和管理土地的方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环境保护。

通过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划分不同功能区域并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土地浪费和环境破坏。

同时,土地利用调控协同机制还可以通过建设生态示范区和生态红线等控制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需要考虑土地利用调控协同机制的影响。

低碳经济的核心目标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

土地利用调控协同机制在实践中会对低碳经济发展路径产生影响。

例如,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将重点发展清洁能源和循环经济产业,可以减少对传统高碳能源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同时,在城市规划中,合理规划交通、社区和绿地等公共设施,可以减少汽车使用量,促进低碳出行和生活方式的形成。

因此,土地利用调控协同机制是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将其纳入整体规划和政策制定中,才能实现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低碳经济发展路径与土地利用调控协同机制的关系还需要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进行分析。

宏观层面上,土地利用调控协同机制需要与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相协调。

政府在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时,应该充分考虑低碳经济的发展需求,将低碳产业引入土地利用规划中,并给予相应政策支持和优惠。

此外,还需要通过建立低碳指标考核机制,推动地方政府在土地利用调控中更加注重低碳经济的发展,加速推进低碳化进程。

低碳经济下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分析

低碳经济下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分析

低碳经济下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分析内容摘要:近年来,“低碳环保”开始提上各国的议事日程,人类也日益重视自身行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本文阐述了土地利用结构与碳收支的关系,分析了当前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此提出如何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低碳经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2003年英国首相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从此,“低碳环保”开始提上各国的议事日程,人类也日益重视自身行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也在与日俱增。

所谓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其实质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并在民众中倡导低碳、绿色的生活理念,来减少人类行为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并建立一种新的资源结构,以缓解气候的恶化,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我国也在积极倡导低碳经济理念,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深,土地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要素,其合理配置也颇受关注。

目前的土地结构问题表现在,耕地面积在不断缩小,城市建设用地面积飞速飙升,此外,还存在一些土地资源的滥用、浪费等不合理现象,这些都与低碳经济的要求背道而驰。

土地利用结构与碳收支关系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对大气中碳排放量产生影响主要由于陆地生态系统是一种碳库。

地表有生物质、大气圈、海洋、地质和土壤五个主要碳库,而且各碳库之间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不断进行碳储量的交换。

其中,由于生物质碳库与土壤碳库直接地因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二者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较为密切。

而这种变化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功能上:“碳源”和“碳汇”。

碳源功能主要体现在碳库的储量与积累速率,碳源体现在碳的释放强度。

在土地用途的变化过程中,植被覆盖的增加和减少会直接地影响到土壤碳储量的大小。

也正是通过碳源和碳汇两个功能,土地的碳循环才能得以进行。

因此,土地利用的变化,亦即生态系统的变化,都是通过地表覆被的变化来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的。

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及其低碳管理研究进展

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及其低碳管理研究进展

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及其低碳管理研究进展作者:吕艳伟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7年第05期摘要: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可近年来却频频遭受污染,从而造成了环境污染和全球气候变暖。

为了减少这一问题的出现,许多学者开始进行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及其低碳管理研究。

该文首先介绍了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研究进展,接着介绍了低碳土地利用管理研究进展,旨在为业内人士提供相应的思考。

关键词:土地利用碳排放低碳管理中图分类号:X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2(b)-0093-02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正在逐渐变暖,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二氧化碳等气体的不断排放所致。

气候的不正常变化体现了目前环境所处的危机,因此,减少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势在必行。

土地利用关系到环境的变化和温室气体的排放,而且,通过土地利用和变化引起的直接碳排放所占比例较大,对于全球碳循环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通过土地利用角度开展人为碳排放的相关研究正在不断提升日程,而且,由于土地利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原因复杂,不能一概而论。

该文主要探讨了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及其低碳管理研究进展。

1 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研究进展1.1 核算为了更好地研究土地利用的直接碳排放效应,理解其过程,并不断优化该项工作,需要通过核算的方式进一步确定土地利用产生的直接碳排放量,这是开展各种工作的基础。

上至国家,下至城市和区域,关于土地利用的核算研究可谓涉及多方面。

在国家层面,IPCC发布的相关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十分具有代表性,该指南可以为世界温室气体排放提供参考[1]。

UNFCCC等权威机构先后推出了关于世界碳排放的相关历史数据,极大地推动了土地利用核算的相关研究进展。

在区域层面,IPCC的国家清单法依然是主要的核算方式。

但由于该核算体系中的确性参数不能反映不同区域的情况,很难体现出区域的差异性,更侧重整体核算,因此,我国的一些学者更侧重于采用机理模型、样地清查等方法[2]。

低碳经济发展视角下的我国土地利用和管理研究

低碳经济发展视角下的我国土地利用和管理研究
二、 低碳经济与土地利用的关 系 ( 一) 低 碳 经 济 的 内涵 近十年 , 国内外学者从 不 同的角度对低碳经 济给出过定义 。
2 0 0 3 年2 月, 英 国政府在其 发表 的《 我们能 源之未来 : 创建低碳 经济 ( 1 o w — c  ̄ h o n ̄ o n o m y )白皮书 中首次提 出了低碳 经济 的概 念: “ 低碳 经济是通过更少 的 自然 资源消耗和更少 的环境污染 获 得更 多的经济产出 ;低碳经济是创造更 高生活标准和更好生 活 质量 的途径 , 为发展 、 应用 和输 出先 进技术创 造 了机 会 , 同时创 造新 的商机和更多 的就业机会 。 ” 刘 春玲 ( 2 0 1 1 ) 在综述 国内外学 者对低碳 经济的界定 的基础上 ,认 为低 碳经济在可持续发展理 念指导下 , 通过技术创新 、 制度创新 、 产业转 型 、 新能源开发 等手 段, 尽可 能地减少煤 炭 、 石 油等高碳 能源消耗 , 减少温 室气体排 放 。达到经 济社会 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双赢 的一种经济发展模 式。 尽管 国内外对低碳经济 的定义表述都不尽相同 , 但是所表达 的基本思想是相 同的。 笔者在此基础上概括低碳经济的定义为 : 低碳经济是一 种力 求资源低开采高利用 、 废弃物低排 放 、 环境治 理全程控制 的全新 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 ,在这种经济发展模 式下 最终 实现 资源 的可持续发展 。
( 二) 低 碳 经 济 型 土地 利 用 的 内涵
排放 、 高效率 、 高效益” 的土地利用 ( 彭欢 , 2 0 1 0 ) 。 也就是说 , 既要 发展集约型 土地利用 与开发模 式 ,又要采取各种方式追求经 济 利益最大化 。因此 ,这就 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方 案, 通过对 土地利用类 型 、 利用 结构和 方法的有效 控制 , 更合 理 地利用土地资源 , 以打造低资源 和环境成本 、 高经济和社会利 益 的双赢局面 。 三、 低碳经济型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要研究低碳经济 型土地利用 ,主要应考虑 的便是碳排放 问 题 。就 目前而言 , 由土地利用导致 的碳排放有两种 : 直接碳排放 和间接碳排放 。直接碳排放是指 由于土地利 用类型的转变或保 持导致 的碳 排放 , 如围湖造 田、 草场退化 、 种植制度 的改变等 。间 接碳排放是指土地利用过程 中的人 为源碳排放 ,如交通用地尾 气、 矿产 品开采工艺排 放等。 由此可见 , 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碳排 放现象 比比皆是 , 且 随着经 济发 展速度的加快 , 碳排放量也与 日 俱 增。如何管理好土地利用 以减少碳排放是 目前 全球所面临 的 大难题 , 尤其是对我 国这样碳排放总量居全球第二 的国家 ( 王 铮和朱 永彬 , 2 0 0 8 ) , 尤其需要尽快 解决这个 问题 。 土地类 型变化不 当往往不利于碳蓄积 , 会加剧碳排放 。 如森 林 砍伐会 直接导致地上生物量排除 , 土壤呼吸加剧 ; 农 牧林 地被 建设用地所 占有 , 生物 量便会被 清除 、 土壤被 掩埋和 收集 ; 草地 转 变为农 田会加剧土壤呼吸 ,从而减少 了碳 素向土壤的分配等 等。 这一切都是因为土地利 用类 型转换不 当引起 的碳排放 。 改革 开放 以来 , 尤其是近几年在低碳经济 理念 倡导下 , 中国政府 逐渐 重 视对 土地 利用的管理 ,力求土地利用朝着低碳 和经 济的方向 发展 , 顺应 自然发展规律 , 力求土地利用 的可持续性发 展。但是 中国六 大区域 ( 东北 、 华北 、 华东 、 中南 、 西南和西北 ) 仍 然存 在一 些不利用 陆地生 态系统碳 蓄积的问题 , 其 中尤 以东北 、 华北 和华 东 三大 区域 的问题最为显著。 ( 一) 东北地 区过快的农业发展 扰乱 了 自然生态 系统 根 据 国家 统计局 1 9 9 9年和 2 0 1 0年 统计 的数据显 示 , 1 9 9 6 年东北 三省耕地总面积达到 2 1 5 2 6 2 0 o公 顷 , 占全 国耕地总 面积

低碳经济导向的区域土地利用评价与结构优化研究的开题报告

低碳经济导向的区域土地利用评价与结构优化研究的开题报告

低碳经济导向的区域土地利用评价与结构优化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目的随着中国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土地利用问题逐渐成为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瓶颈。

当前,区域土地规划和利用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土地违规占用仍然存在,使得规划土地利用率难以实现;二是土地开发过度,导致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三是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存在某些地区闲置土地和短缺土地的状况。

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旨在开展区域土地利用评价与结构优化研究,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1)确定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适合本地区的低碳经济导向的区域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生态、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指标,全面分析和评价本地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和潜在问题。

(2)分析土地利用结构的现状和问题。

通过分析本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的现状和问题,找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瓶颈和问题,探讨如何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为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3)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根据评估结果,提出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低碳经济发展水平。

2. 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本领域国内外相关的文献和数据资料的搜集和研读,对区域土地利用评价与结构优化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

(2)实地调研法。

通过走访和调研,获取现有的土地利用信息和数据,确定本地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和潜在问题,为土地利用评价提供参考和支持。

(3)模型建立法。

应用适合的土地利用优化模型,针对本地区的土地利用特点,建立土地利用优化模型,为制定土地利用优化方案提供决策分析支持。

三、预期研究成果1. 低碳经济导向的区域土地利用指标体系。

建立适合本地区的低碳经济导向的区域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为区域土地利用的评价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2. 区域土地利用分析和评价报告。

对本地区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价,确定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提出优化方案和建议,为区域土地利用的规划和管理提供具体的依据和参考。

土地利用变化与碳排放的相关性研究

土地利用变化与碳排放的相关性研究

土地利用变化与碳排放的相关性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土地利用的变化已经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然而,土地利用变化对于碳排放的影响如何呢?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一、土地利用变化的定义及类型土地利用变化指的是对原有土地的不同的利用方式,包括建设、耕种、林地保持、水域保持、草地保持、沙漠化控制及复垦等多个方面。

这种变化可以分为自然变化和人为变化两种类型。

自然变化主要包括极端气候事件如旱涝、寒冷和自然的野火等,同时还包括地震、土地下陷、风蚀和河流侵蚀。

而人为的变化主要指的是人类的活动所引起的影响,如城市化、工业化、林地伐掉和草地退化等等。

二、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1. 城市化和碳排放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同时也是城市的人口密度的上升。

随着城市化的加强,城市地区的碳排放也会显著增加。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国家和地区,特别是新兴经济体中,碳排放的增加非常显著。

城市中的交通、建筑、照明和空调等活动大量消耗能源,形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随之上升。

由此可见,城市化对于碳排放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2. 林地伐掉和碳排放伐木活动是林地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罗氏森林定义为"人类立下的森林",这种森林的面积已经逐渐增加,因为人们通过伐木活动把原来的森林转变为林地。

伐木活动以及森林大面积的枯死和病死,导致了大量的碳排放和世界性的土地荒漠化。

事实上,伐木活动是目前全球排放二氧化碳最大的单一活动之一。

3. 土地利用和土地面积和碳排放通过改变土地利用类型,可以同时影响土地面积和碳排放。

当有新的农地开垦、自然保护区建设、林地种植、城市建设等行为时,都会带来不同的土地利用变化,造成不同程度的碳排放差异。

换句话说,碳储量和土地利用的面积是反比例关系,建设活动最显著的特征是用地成本高,需要的土地面积大,而这一过程则会导致碳排放的增加。

三、如何减少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1. 推广可持续利用模式首先,要推广可持续利用的方式。

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效应研究

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效应研究

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效应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严峻,碳排放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土地利用变化作为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最直接、最广泛的影响之一,其碳排放效应不容忽视。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以期为全球碳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文章首先将对土地利用变化和碳排放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明确研究范围和对象。

随后,将回顾国内外在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效应研究方面的进展,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和局限性,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构建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效应的理论框架,明确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为后续实证分析奠定基础。

本文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区或国家作为研究案例,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剖析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和路径。

研究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类型转变、土地利用强度变化以及土地利用管理政策等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以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碳排放特征和差异。

本文将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措施,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本文还将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推动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效应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土地利用变化与碳排放关系的理论基础土地利用变化与碳排放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基于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循环的影响以及碳排放的来源和机制。

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循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如森林转为农田或城市用地,这种转换会影响地表的碳存储和碳通量;二是土地利用强度的变化,如农业活动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以及城市化进程中基础设施的建设等,这些活动会改变土壤的碳含量和碳释放速率。

这些变化不仅会影响大气中的碳浓度,还会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

碳排放的来源和机制与土地利用变化密切相关。

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的碳释放。

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全球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而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的碳释放则包括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和土地利用强度变化导致的土壤碳释放、植被碳释放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语:在全球目光聚焦哥本哈根会议之际,温室气体减排正在逐步成为全人类发展的责任和共识。

早在20世纪80年代,全球变暖就受到人类普遍关注。

人们已经注意到,非持续土地利用(砍伐森林、开垦草地、改造沼泽等)也导致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

国土资源部一直高度关注节能减排以及土地利用对全球变化的影响,2008年就设立了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土地利用规划的碳减排效应与调控研究(200811033)》,力图在揭示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机理基础上,通过创新土地利用规划技术,形成低碳排放的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该项目由南京大学和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共同承担,由黄贤金教授主持,其研究成果对于我国进一步完善碳减排政策,尤其是形成低碳排放的土地利用政策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项目组在分析《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实施的碳减排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本文浓缩其中的精华部分刊发,谨供学习参考。

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碳排放
我国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排放/吸纳影响大、机理复杂、空间特征多样、不确定性因素多。

这是我们应对碳排放国情的关键着手点之一。

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仅次于化石燃料的燃烧。

据世界资源组织的碳排放计算器和著名碳循环研究专家的估算:1850~1998年间的全球碳排放中,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引起的碳排放是人类活动影响总排放量的1/3;而中国1950~2005年全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累计碳排放10.6PgC,占全部人为源碳排放量的30%,占同期全球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量的12%。

不过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大范围的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还牧还湖,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蓄积水平明显提升,吸纳了同期人为源碳排放的1/4~1/3,这也得到一批国内生态学家的研究证实。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我国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排放/吸纳影响大、机理复杂、空间特征多样、不确定性因素多。

这是我们应对碳排放国情的关键着手点之一。

目前来看,国内外相关碳排放核算的标准多是基于《2006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国内只有基于1994年现状的《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目前最新的《第二次气候变化信息通报》仍未出台。

上述文件或标准难以符合国土部门决策调控的实际需求,我们需要针对中国特有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植被和土壤特征,作出符合国情的土地利用碳排放分析。

基于此,我们统筹考虑近20年中国土地利用的自然及社会经济碳排放,形成符合我国土地利用及其植被特征,与现行土地利用分类体系相一致的碳排放清单,并制定了相应的标准,为宏观决策部门实行低碳型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理论基础。

从分类来看,土地利用碳排放包括直接碳排放和间接碳排放。

直接碳排放又可以细分为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的碳排放和土地利用类型保持的碳排放:前者是指土地利用/覆被类型转变,导致生态系统类型更替造成的碳排放,如采伐森林、围湖造田、建设用地扩张等;后者是指土地经营管理方式转变或生态系统碳汇所驱动的碳排放,包括农田耕作、草场退化、养分投入、种植制度改变。

土地利用的间接碳排放主要指的是各土地利用类型上所承载的全部人为源碳排放,包括聚居区的取暖、交通用地的尾气、工矿用地的工艺排放等等,是不同用地类型上的人为源碳排放的空间强度和分布效果。

土地利用的碳排放国情
经济社会发展驱动了中国的碳排放,普通意义上的生态保护和植树造林等增汇政策对遏制碳排放增加的效果已经捉襟见肘。

土地利用的直接碳排放: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2005年,陆地生态系统呈现为明显的碳汇,年均碳汇水平约在1.54亿~1.67亿吨碳;从分类结构来看,植被碳库和土壤碳库都呈现碳汇功能,其中年均植被碳汇在1.08亿~1.21亿吨的水平,土壤碳汇能力较弱,占植被碳汇的1/3强一些。

从生态系统类型来看,森林的碳汇功能在整个陆地生态系统中作用举足轻重,约占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的2/3左右。

从空间格局来看,华东、华南和华北地区土地利用的碳汇效应比较显著,东北和西南地区存在较为显著的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而西北地区土地利用的碳汇(源)效应不甚显著。

土地利用的间接碳排放:以1995年的中国四部门碳排放综合水平为例,当年共计排放二氧化碳26.42亿吨,甲烷0.32亿吨,排放二氧化碳当量约为33.0亿吨。

以2005年为例,共计排放二氧化碳55.5亿吨,甲烷0.3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约63.4亿吨。

从区域碳循环角度来看:上个世纪80年代人为源排放量是陆地生态系统存储的3倍;到2005年,人为源是陆地生态系统存储的10倍多。

可见,20多年来人为源碳排放增长远远快于陆地生态系统碳吸纳能力的提升。

经济社会发展驱动了中国的碳排放,普通意义上的生态保护和植树造林等增汇政策对遏制碳排放增加的效果已经捉襟见肘。

各土地利用类型综合碳排效应:农地的碳排放强度为0.37吨碳/公顷,较国际平均水平低,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国农业传统重视有机肥施用和秸秆还田,农业土壤有机碳蓄积效果显著。

林地碳吸纳强度为0.49吨碳/公顷,是重要碳汇,主要原因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大力提倡植树造林,森林蓄积量不断提升,大量中、幼龄林生长效应的碳吸
纳效果明显,强于同期的木材采伐、薪柴采集、灾害干扰等影响所致。

建设用地方面,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均为最高。

总体来看,建设用地的碳排放强度达到55.8吨碳/公顷,是其他用地类型碳排放强度的几十甚至上百倍。

从不同区域来看,华北和华东的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最高,分别达到81.2吨碳/公顷和65.3吨碳/公顷;东北、中南和西南的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水平一般,分别为48.8吨碳/公顷、46.5吨碳/公顷和49.1吨碳/公顷;西北地区的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水平较低,为33.90吨碳/公顷。

总体而言,重工业化水平高、人口密度大的地区单位面积建设用地的碳排放也较大。

从其内部构成看,工矿用地碳排放强度最大,达到196吨碳/公顷;交通用地次之,达到43.7吨碳/公顷;而城乡商住用地排放强度最小,只有8.3吨碳/公顷。

此外,根据六大区域内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碳排放清单和标准,我们对中国土地利用的综合碳排放进行了一公里网格模拟。

以2005年的模拟结果为例,华东、华北大部分为我国的高碳排放区域,珠三角、长三角、东北中南部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也为高排放的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大部分为低碳排放或碳平衡地区,而西南(青藏高原南缘、云贵高原大部)、中南(湖南、两广中北部)、东南(福建、浙江、江西大部和皖南)的大部分地区、东北部分地区和天山、秦岭一带为我国的主要碳汇区;同时,华北和西北局部的造林地区也产生了积极的碳汇效果。

规划《纲要》碳减排潜力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碳减排潜力约为常规低碳政策的1/3,国土部门在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碳宏观调控中大有可为。

我们对《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下简称《纲要》)的碳蓄积/减排效果进行了预评价,结果显示:从各类土地管理政策的碳增汇减排效果来看,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碳减排潜力最大,达到84TgC;而造林、农地管理和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的碳减排潜力也不容忽视。

政策设计者可以根据右表所列举的碳减排潜力,进行有针对性的低碳排放土地管理政策体系。

可以看出,《纲要》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碳蓄积影响较为积极。

经分析认为,在《纲要》实施的基础上,我国仍可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林地面积规模,控制耕地、牧草地、沼泽和滩地面积减少速度以及建设用地的扩展速度,促进其他未利用地面积向林地、牧草地和耕地转换,对中国生态系统碳蓄积产生更加积极的效果。

我们系统地比较了常规低碳控制政策(主要是能源、工业政策)和土地利用规划政策的碳减排效果,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碳减排效果比较乐观。

在有无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政策的对比下,到2020年全国碳排放规模将相差0.82亿吨碳。

如果根据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低碳情景设定,可以大致判断认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碳减排潜力约为常规低碳政策的1/3,国土部门在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碳宏观调控中大有可为。

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计划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我们认为,仅仅采取常规低碳调控政策,实现上述目标难度较大,或者说将付出较大的转型成本代价;而配合使用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政策,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将减少42.5%。

如此看来,土地利用调控措施的引入,对中国履行并顺利达成自愿性减排承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时,我国还需要从碳减排和碳增汇两个角度提出低碳导向的土地利用政策配套体系。

其中碳增汇政策包括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林地、农地、草地和湿地的管理等七个方面;碳减排政策包括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农业碳减排、建设用地碳减排和土地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