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教案配套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3 城市化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3 城市化教案

《城市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城市化的动力、意义2.结合实例和图表资料,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比较不同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城市化的主要表现2.分析城市化的阶段、特点及地区差异难点:1.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区别及逆城市化的原因2.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教学方法】五步三查(分五步,并进行三查)第一步:自学。

依据学案个人自学,找出疑惑;(课前自习时间完成)第一查:学习进度及疑惑;第二步:互学。

互助合作,解决疑难;第三步:展示。

展示成果;第二查:暴露出的问题;第四步:共学。

师生互动,全班共学,解决暴露的问题;第五步:整理。

总结整理。

第三查:检查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案】一、什么是城市化1.概念:2.城市化的动力(1)推力因素指________________,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拉力因素指________________,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城市化水平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4.意义: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时间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_____________________曲线。

2.阶段和特点在图中如何读取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及速度快慢?(1)A(_____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________;(2)B(中期阶段):城市化推进____,市区出现了_______________,出现_______城市化;(3)C(_____阶段):城市化水平____,城市人口比重增长____________;城市化速度_____;出现____城市化,整个大城市人口______。

3. 案例分析:①归纳:英国的城市化之路。

将下面内容填写在下面横线上:①逆城市化②人口增长微弱,再城市化③城镇数目迅增,城镇人口比例提高,城市化起步④出现郊区城市化;形成英格兰城市带19世纪:________-- 20世纪________---20世纪下半叶_______—近20年来____【课堂探究案】【自主探究】据城市化的概念归纳总结城市化的表现:城市人口:城市规模:城市数目: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从第_____产业逐渐向第_____产业转移注:其中城市化水平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 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 教案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含义以及衡量的重要标志2.正确认识城市化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积极作用3.掌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6.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归纳出城市化的含义,并理解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 能够利用曲线图分析世界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且能够结合案例分析归纳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差异3.通过上网查阅和调查身边的农民工,了解他们进城的动力4.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常州市的人口数量、用地面积等调查,分析我国城市化特点5.要求学生周日到市区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了解一下惠东县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而产生的主要问题6.小组讨论:给惠东县政府提出建设惠东县的一些合理化建议(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农民工的调查,培养学生对农民工的正确认识,建立正确的情感2.通过对城市问题的学习,让学生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现状与趋势,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3.通过讨论并对一些合理化建议的提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关心和爱护环境及参与治理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二、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三、教学难点: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四、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电视录像机五、教学方法:比较法、列表分析法、图示法等六、课时安排:2课时七、教学过程:【课前练习】(学生阅读课本,完成课堂练习)(1).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①;城市是区域发展的②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③的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可以用④来表示;城市化不仅带来了聚落⑤的变化,还带来了⑥方式、⑦方式、⑧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⑨,是⑩的表现。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教案(配套)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教案(配套)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教案(配套)导入《民工潮》影像片断。

民工涌入城市,取得城市户籍,在城市安家落户,从事非农业活动,这样一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城市化”。

那么,什么是城市化?它经历了哪些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它有些什么特征呢?此影像片断反映何种现象?通过土地的扩张与民工的流动等图像,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突,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

知识点一一、什么是城市化1.城市化概念:2.城市化含义:3.推动城市化发展动力4.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5.城市化意义:结合课前调查的本地域的城市用地、人口数量变化资料,根据情境素材探究如下问题。

1.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反映了什么现象?2.什么是城市化?学生实际调查的感性材料与教材的理论知识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加深学知识的适当补充有助于学生的认识深化,以及今后的社3.城市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4.城市化的动力因素有哪些?5.我们用什么来衡量城市化的水平呢?换句话,就是城市化的最主要的标志是什么?6.结合自已的所见所闻,从生活、社会、观念等方面交流城市化带来的变化感受,发表自已的见解。

生的理解。

以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城市化在生活、社会、观念等方面带来的有利变化。

会生活。

下图是我国某城市1990年和2019年的功能区分布简图。

读图,回答1题。

1.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 )A.城市人口规模扩大B.城市用地规模扩大C.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D.形成城市带1.解析:从图中信息我们可以直接获取该城市在1990年-2019年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了。

答案:B知识点二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城市化阶段 水平 发展速度 地域扩展趋势常见的问题 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2、世界城市化空间变化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本部分整体思路:先进行图2.19内容的教学,同时结合P33案例4国家类型目发达国家发展中早晚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叶开始)晚(20世叶以原因快慢原因大小原因阶段原表现原因<问题探究,实例分析>1.请同学们读取图2.19每完成P34活动题。

人教版必修2 地理:2.3 城市化 教案3

人教版必修2 地理:2.3 城市化   教案3

第三节“城市化”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与课标分解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标分析:本条课标的行为条件是“运用有关资料”,行为动词是“概括”和“解释”,认知内容是“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从行为动词的描述,可以确定本条课标的认知水平属于理解层次。

为了达到标准要求,教师的教学应当选取典型的资料作为概括和解释的对象。

同时,城市化的定义、动力因素和意义等基础知识是达成该条课标必要的知识铺垫。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意义,了解引起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知识铺垫);2.运用资料,概括出世界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3.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缓解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压力的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地理图表资料的分析方法,并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相协调和建设发展生态城市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策略资料分析、案例探究与问题式讨论四、课时安排3课时附:读图指导材料材料1:读图2.17“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填空:1985年,长三角的特大城市有个,2000年有个,升级为特大城市的城市有;总体上,在这15年间,该地区的城市数目不断,城市等级逐渐,并且最终形成。

伴随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形成,该地区的城市人口会不断,城市用地规模会逐渐,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也会随之。

由此,我们可以判定,长三角正经历城市化的过程。

材料2:读图2.18“城乡人口迁移的驱动示意”图,填空:(1)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的推力主要表现为。

(2)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拉力主要表现为。

(3)在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共同作用下,出现了现象,这是城市化的表现之一。

材料3:读图2.20“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回答:(1)城市化进程的总体趋势如何?找出城市化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转折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word教案1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word教案1

2.3 城市化【课标要求与解析】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讲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标解析:此课标要求有三个动词“运用”、“概括”、“讲解”,即要运用资料并经过资料来概括和总结,最后还要经过资料来讲解。

因此本节课中对资料的运用是最重要的,在可以运用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的基础上,学生还要会讲解城市化这种地理现象会对地理环境产生什么影响,使授课活动最后究结到对人地关系的理解上。

【教材解析】本节内容,人教版的编排是先用图 2.16 来说明城市化的简短定义,再由这个定义转入说明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的原因有哪些。

第二部分即利用图表阐述城市化的进度和各阶段的特点。

还运用了案例作为学习资料让学生概括城市化不一样过程的特点。

最后一部分内容是运用图表和案例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材的这种编排完好吻合课标的要求,完好表现了运用资料让学生概括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并讲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师在办理教材时可以依课本来设定自己的授课过程,并加入自己掌握的资料,这样就大有可能把一节课教授得吻合课标的要求。

【授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理解城市化的看法、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标准,认识推进城市化发展的主要要素。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认识世界城市化的进度。

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

4、讲解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经过解析、比较,来差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地域差异性,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比较法解析问题的能力。

2、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数据、图表来解析问题、解决问题。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城市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域的城市发展到必然阶段的必然结果,正确认识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

【授课重点】1、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单元3《城市化》教学设计(共1课时)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单元3《城市化》教学设计(共1课时)
4.阅读一篇关于城市化的学术论文或新闻报道,提炼其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点评,字数不少于300字。
5.观看一部与城市化相关的纪录片,如《城市扩张》、《地球脉动》等,撰写一篇观后感,字数不少于500字。
6.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探讨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应用,如城市规划、交通管理、环境保护等。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小项目,简要阐述项目背景、目标、实施步骤及预期效果。
3.城市化进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案。
(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城市化基本概念、类型及其发展过程,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所学知识。针对教学难点,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通过讨论、分析,共同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深入理解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化案例,如我国大城市病、乡村城市化等,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原因及解决措施。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城市化的内涵和影响。
1.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以身边的例子导入城市化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通过案例分析、问题探究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3.适时组织小组活动,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
1.教师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题包括以下内容:
a.城市化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其发展过程。
b.我国城市化的特点、阶段及存在的问题。
c.城市化进程中影响因素的分析。
d.国家相关城市化政策及应对措施。
2.学生完成后,教师进行讲解和解答。
(五)总结归纳(500字)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 2.3《城市化》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 2.3《城市化》课程教学设计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设计思路】地理教学应注重素质教育,高中地理新课程的五大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就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地理素养包括地理志趣、习惯、地理能力、地理知识和科学素养。

我们本身就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随着广州的快速发展,作为广州人的学生们能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课教学过程着重体现地理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使学生逐步具有地理科学观点,科学方法和人文精神,逐步养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生活态度,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良好的行为方式。

教学过程注重贴近生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地理志趣。

【学情分析】高一4班大部分为广州市区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大城市,而近年广州城市化进程加快,学生能很好地体会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讲解这一课时,学生头脑中已经有城市化过程中产生问题的影子,所以,讲解本课,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学生影响系统的思维: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许多例子发生在学生周围,因此学生对此节内容的学习会体现出特别感兴趣,回答问题也较为主动。

由于高一学生地理综合分析能力不足,需要教师适时给予正确的点拨引导和恰当的语言总结。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节内容是《第三节城市化》的第二课时,是对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中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在教材中完整地反映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

本节课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重点难点】1、重点: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带来的环境问题2、难点:联系实例,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解决途径。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能够理解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环境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途径。

2、过程与方法(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分析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通过对身边环境问题的分析,理解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优秀教学案例教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优秀教学案例教案
3.分享讨论成果:各小组向全班同学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和补充。
(四)总结归纳
1.教师总结:对课堂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城市化的内涵、进程、特点及其环境问题。
2.学生归纳: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课堂所学,加深对城市化知识的理解。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如分析某个城市的城市化进程和环境问题。
2.作业要求:明确作业提交时间和质量要求,提醒学生认真完成。
3.作业反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批改和反馈,指出作业中的优点和不足,帮助学生提高。
五、案例亮点
1.贴近生活:本案例以我国某城市为例,设计了城市化的进程和环境问题的研究,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增强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认同感。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共同探讨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互动,如分工合作、交流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让学生在反思中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进程和特点,能够运用相关知识描述和分析城市化的主要表现。
2.掌握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能够分析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如土地利用变化、水资源短缺、大气污染等。
3.能够运用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等,对城市化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2.问题导向: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通过问题的解答,使学生在思考中掌握城市化的内涵和特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2.3 城市化 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2.3 城市化  教案

《城市化》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1.学生通过影像、实地调查与教材的学习,能准确地说出城市化的定义及表现2.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比较认识到城市化的双刃性,以及对城市化中产生的问题有基本的解决方法3.学生通过实地调查,掌握基本的调查步骤,及注意事项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分组对本地域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探究,体验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得出结论、拿出方案的研究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小组的合作调查,树立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并通过实地调查,对家乡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更加热爱家乡,为家乡的环境多一份责任感,为家乡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为家乡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教材内容及分析】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是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一个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为此集中探究了城市化的概念、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三个问题。

在教学中应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图表的应用重点比较发达国家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以及原因,通过事实例子印证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从而了解我国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应该注意解决哪些问题,促使我国城市更加健康地发展。

本节教学的重难点是城市化的进程以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地理课堂教学也面临着新的考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教学中的建构主义”等理念,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值得探究的实践问题。

本节课遵循这样的教育理念,以探究的学习方法进行一次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可以是教师情景创设下的研究也可以是实地调查下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是小组性的研究也可以是组间诘疑性的研究。

【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一.<情境创设,设疑导学>学生观看:1,影像《民工潮》片断2,课件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3,课件展示上海1911、1949、1990年城市用地图并提出:1,上海城市用地扩展图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反映了什么现象?2,什么是城市化?3,城市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通过土地的扩张与民工的流动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突,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二.<互动交流,共同探究>学生交流:学生交流课前调查的溧阳城市用地变化,诸如“溧阳新汽车总站地区以前是什么样子”等(学生实际调查的感性材料与教材的理论知识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3 城市化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3 城市化教案

?城市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习目的】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意义2.结合实例和图表资料,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比拟不同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城市化的主要表现2.分析城市化的阶段、特点及地区差异难点:1.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区别及逆城市化的原因2.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教学方法】五步三查〔分五步,并进展三查〕第一步:自学。

根据学案个人自学,找出疑惑;〔课前自习时间完成〕第一查:学习进度及疑惑;第二步:互学。

互助合作,解决疑难;第三步:展示。

展示成果;第二查:暴露出的问题;第四步:共学。

师生互动,全班共学,解决暴露的问题;第五步:整理。

总结整理。

第三查:检查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四自然段归纳总结兴旺国家与开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完成学案表格。

〔要求:先独立考虑,填写学案,后组内合作交流,时间-5分钟〕2.小组代表展示答案,老师对其归纳中出现的问题进展点评,最后总结3.要求学生查漏补缺,整理答案限时记忆4.限时记忆课堂练习要求学生用3分钟的时间完成学案1.2题据所学知识完成学案1.2题稳固所学知识,便于老师及时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课堂小结通过板书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体系。

跟着老师的思路,回忆所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梳理知识脉络,让学生学有所得,标注重点,使学生有的放矢。

完毕播放视频?生态城市?,同时提出将来的城市应是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生态城市,学生作为将来城市的建立者,城市会因他们而变得更加美妙展望城市,向往城市,激发学习的斗志,争取早日进入心中理想的城市学习、工作、生活让学生感受生态城市,城市与自然相协调,鼓励学生作为城市将来的建立者,让城市因他们而更加美妙,首尾照应,同时使本节课的情感得到升华【课前预习案】一、什么是城市化1.概念:2.城市化的动力(1)推力因素指________________,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拉力因素指________________,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城市化程度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课程教学设计
三.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
A理解城市化的定义,并学会从定义中归纳城市化的表现。
B掌握影响城市发展的动力来源,并分析具体的影响因素。
C识记城市化给我们带来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A让学生主动阅读图文,分析归纳图文所包含的深层意义,获取相关地理信息。
B通过阅读“长三角的城市发展”图与“浦东地区开发先后对比”图,学会分析城市化的表现,并归纳其定义。
板书设计
一,城市化概况
1.定义:
2.城市化的表现及其衡量标准:
3.城市化的本质:三农的演变
4.城市化的动力-----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5.城市化的意义: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容量不大,同学有比较充足的时间思考和回答问题,但是因为同学们的知识储备有限和无法及时联系前面学过的知识,在回答问题方面还无法完整的呈现相应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基本按照新课程的标准和理念完成教学目标,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城市化现象。不足之处,仍然感觉部分学生参与程度比较低。
C.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A.通过分析城市化的过程,学生明白读图需要全面并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B.事物的变化往往是相互关联的,同学们还需要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事物发展。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城市化教学设计方案
面对高中学生,他们思考方式趋向于理性,不再像小学或者初中生那么热情----在课堂中有比较强的表现欲望。他们更加趋向于独立的思考问题,不盲目跟风,也就导致上课过程中比较偏向于静静地关注和思考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不断的抛出问题,以问题为驱动力,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城市化问题,同时追问他们对城市化本质的理解,不断培养他们学会独立分析,思考和表达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 2.3城市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 2.3城市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三节城市化【教学目标】1、了解城市形态的概念、类型,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理解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和城市功能区的作用、形态和区位特征。

3、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发展变化。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城市功能分区及其成因2、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并解释其成因。

难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解决方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案例论证法、读图分析法、主题讨论法【板书设计】第三节城市化一、城市化的含义1.什么是城市化?2.城市化有哪些主要标志?城市化水平有三个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三、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一)、产生的问题:1.环境质量下降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3.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二)、解决办法:1.改善城市环境:治理河流、控制大气污染物、大力加强绿化建设2.改善城市交通、改善居住条件3.控制城市规模【讲授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一、城市化的含义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5教材内容,思考:1.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包括人口城市化和城市地域城市化。

即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乡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为什么一个国家城市化的水平体现其经济发展水平?因为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3.城市化有哪些主要标志?城市化水平有三个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55城市化阶段时间城市人中比重城市化进程第一阶段 1750年前 1%—2% 缓慢增长第二阶段 18世纪中叶—20世纪初 13.3%(1900年)城市化开始加速发展第三阶段 20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41%(1990年)城市化速度、规模、范围达到空前程度综合上述表述,可以看出,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学案设计:2.3-城市化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学案设计:2.3-城市化

只供学习与交流理科班生物学考资料 1 高二生物备课组 班级 姓名 第一单元 走近细胞1.下列有关蓝藻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DNA 周围分布着大量核糖体,通过RNA 传递遗传信息合成多肽B .细胞中的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能对蛋白质进行加工C .DNA 分子裸露不形成染色体,但基因的传递遵循孟德尔定律D .蓝藻细胞的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分别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完成 2.有关下图所示的四种不同生物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乙两种细胞的细胞壁都可用纤维素酶完全水解B .乙为低等植物细胞,细胞中的核糖体和叶绿体均含RNAC .丙的遗传物质是单链RNA ,其突变率远高于DNA 病毒D .丁的细胞中无线粒体却能进行有氧呼吸3.图a 、b 、c 分别是三种生物细胞的结构模式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以上三种细胞内遗传物质的载体是染色体B .a 细胞有细胞壁,而b 、c 细胞没有该结构C .三种细胞中共同具有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D .a 、b 细胞内具膜结构的细胞器组成了生物膜系统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学说认为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B .细胞均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新细胞C .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多样性和生物体结构的多样性D .施莱登和施旺共同提出了细胞学说5.如图表示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部分操作过程,其中叙述错误的是( )A .图①视野中的图像是在低倍镜下观察到的B .利用图①视野中的图像,要看清处于分裂期的细胞,应将装片适当向左移动C .图②表示将显微镜镜头由甲转换成乙,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减少D .图②中显微镜镜头由甲转换成乙的过程中,为了方便操作,可以将镜筒升高6.如图所示:甲图中①②表示目镜,③④表示物镜,⑤⑥表示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

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观察物像丙时应选用甲中①④⑥组合B .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正确的调节顺序为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移动装片→转动细准焦螺旋C .若丙是由乙放大10倍后的物像,则细胞的面积增大为原来的10倍D .若丙图观察到的细胞是位于乙图右上方的细胞,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应向右上方移动装片 7.下面是两类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1) 甲图细胞属于________细胞,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版必修二《2.3城市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二《2.3城市化》教学设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重点是引导学生形成对城市化的客观认识,关注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社会问题。难点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关注国家城市化政策,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生活中的城市化现象为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化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认知角度看,高中生正处于理性思维逐渐成熟的阶段,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在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仍有待提高。此外,学生在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等方面的能力也需进一步培养。
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对城市化现象充满好奇,但可能存在一定的片面认识,如过分强调城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引导他们形成客观、全面的认知。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2.利用图表、地图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城市化现象,掌握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3.结合实地考察、访谈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城市化进程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总结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用自己的话进行简要阐述。
2.让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城市,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收集该城市的发展历程、城市化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什么是城市化?它有哪些表现形式?
-城市化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你认为城市化是好事还是坏事?为什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word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word教案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一、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 ] :运用相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讲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课标重在对资料的解析,此处的资料除了包括文字说明外,还包括课文中供应的插图,我认为对后者的解析更加重要。

所以本节内容的授课方法主若是读图解析法,这样可以达到两个目标:一是可以经过读图解析掌握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经过插图上的景观变化来讲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二是经过读图解析,掌握读图析图的能力,也就掌握了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文的插图主要有两种:一是抽象的变化表示图——曲线图,它反响的是事物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读这类图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含义,在这节中要特别提示学生注意的是纵坐标诚然表示的都是“城市人口比重”,但数值不同样(这点最好由学生读出来)。

二是景观图,经过对这类图的解析来讲解一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二、教材解析:本节内容是第2 章城市和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前两节的联系特别亲近,即城市化就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不断完满的过程,也是城市等级的提升过程和一个地区内城市等级系统的形成过程。

这类现象不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它可以反响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其他,城市化还与第一章的人口迁移亲近相关,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往城市是城市化的一个方面(如迁移方向相反,则为逆城市化)。

依照教材内容需要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什么是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度。

第二课时:城市化对城市的影响。

三、学生解析学生对城市化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由于它研究的是我们身边的地理,所以授课要尽可能从我们生活的周边下手;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来看,他们对城市化有必然的认识,但这类认识经常是表象的、片面的,本节授课需要帮助学生更加理性、深入去解析相关城市化的问题;发达国家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过程是目前中国城市化案例中所欠缺的,学生难以理解,成为本节授课的一个难点;教材中统计图表很多,学生对统计图表经常缺乏正确的解析方法,授课过程中需加以引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城市化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哪些主要因素推动城市化发展。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解释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页 1 第
观念等社会、活、利面带来方的有变化。

页 2 第
页 3 第
页 4 第
关于图中各个时段城市化特点的叙述,正(1))
确的是(
时段,城市化发展较快A.在M .在P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B .在N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C .在N时段,人口向城市迅速集聚D孟加拉国、中国和英国处于图中的时段依(2))
( 次是、NB.M、 P、N .AM、P
、P、PMM、、N D.C.N
时段,表示城市化的初期,图示M解析:(1)阶段,城市化速度速度较慢,城市化水平低;而P 时段,城市化速度减慢,而N较快,而水平较低;孟加拉国城市化速度慢,(2)水平较高,故选C项。

阶段;中国城市化速度快,而水水平低,故处于M阶段;英国城市化水平高,速平还较低,故处于P 阶段。

度较慢,故处于N(2)A
答案:(1)C
页 5 第
养。

图片素材进行分类,探究这些污染产生的原2. 因和危害,完成表格相应内容。

来源危害使城市空气污浊、危害烟尘、烟气、尾气
页 6 第
.图中甲、乙、丙所示内容排列正确的是1)
(
丙——乙——交通拥挤;A.甲——地价上涨;各类产业迁出丙——.甲——交通拥挤;乙——地价上涨;B 各类产业迁出.甲——各类产业迁出;乙——交通拥挤;C 丙——地价上涨.甲——地价上涨;乙——各类产业迁出;D 丙——交通拥挤) .图示现象可能导致2(
.市中心人口大幅增加A .城市化水平不断下降B C.城市用地向外扩展,出现卫星城 D.中心商务区逐渐向郊区迁移题,城市土地供应紧张势必导致地1解析:第价上涨;城市生活成本提高、质量下降,将使一部题,卫星城可以分散分人口和企业迁离城市。

第2一部分大城市职能,对大城市起到减轻人地矛盾、改善环境的作用。

城市化水平并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中心
商务区也不会向郊区迁移。

页 7 第
页 8 第
页 9 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