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文化传承大放异彩作文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文化传承大放异彩作文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文化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源远流长,承载着人类的智慧和情感。
从古老的神话传说到现代的科技创新,从传统的艺术形式到流行的文化潮流,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始终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重要动力。
就拿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吧,那可真是一座蕴藏着无数珍宝的宝库。
比如说春节,一到过年,那场面,真是热闹非凡!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贴春联、放鞭炮,孩子们穿着新衣,兜里揣着长辈给的红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可你知道吗,这看似简单的习俗背后,蕴含着多么深厚的文化内涵。
贴春联,那可不是随便贴贴就行的。
春联上的词句,往往都寄托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望。
记得有一年,我跟着爷爷一起贴春联,爷爷那认真的劲儿,让我至今难忘。
他先把旧春联小心翼翼地撕下来,然后用刷子把门框上的灰尘清扫干净。
接着,爷爷拿出新买的春联,仔细地比对位置,嘴里还念叨着:“上联要贴在右边,下联要贴在左边,可不能贴错喽!”我在一旁帮忙递胶水,看着爷爷那专注的神情,我心里也不由得升起一股对传统文化的敬意。
再说说包饺子吧,这更是一项充满乐趣和亲情的活动。
一家人围在桌前,有的擀皮,有的包馅,一边干活一边聊天,欢声笑语不断。
妈妈包的饺子那叫一个漂亮,一个个像小元宝似的。
而我包的饺子,不是馅放多了露出来,就是形状歪歪扭扭的。
妈妈看着我的“杰作”,笑着说:“你这包的不是饺子,是‘丑小鸭’吧!”大家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
但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传统文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冲击。
比如说,现在很多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对咱们自己的传统节日却不太重视。
还有一些古老的技艺,由于缺乏传承和创新,逐渐走向衰落。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村子里的一位老木匠。
那时候,村里谁家要打个家具,都会去找这位老木匠。
他的手艺那叫一个精湛,一块普通的木头,在他手里经过一番雕琢,就能变成精美的桌椅板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作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作文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作文1鲁迅在拿来主义中曾说过,文化是不能随便拿来的,也就是说文化在其传承融合过程,是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随便“拿来”。
面对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全球正逐渐走向地球村时,各国文化也在不断交流碰撞融合,其中不乏文化的优质基因,亦不乏因时代和地域制约的文化局限性基因,因此,我们无论在继承传统文化还是在接受容纳学习西方文化之时,都应该要取文化之精华,去其糟粕,给我们中国文化注入一股新力量,让其更博大精深。
在中华文化的宝库中,各种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涵义。
如积极入世的儒学倡导“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人生信条;潇洒自由的道学倡导“无为而治”“天下大事比作于细”等人生哲理;爱好和平朴素的墨学倡导“兼爱”“非攻”等人生思想……这些文化在历史天空中灿烂发光,它们是我国文化中的精髓,我们今天要继承的就是这些精华,而不是那些文化糟粕。
文化中的精华可以开智,修德,养心,励志,是张扬正义,布达真理,激励人生,繁昌社会的载体,而文化的糟粕只会让我们形容枯槁,精神萎靡。
因此无论面对着异质文化还是传统文化,我们更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取文化精华,去其糟粕是一种传播文化精华的明智之作文举。
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我们只取其精华,让受众领略文化精华的曼妙,感受其精华之灵性,让他们受益匪浅。
西南财经科技大学副教授张亚宁将课堂延伸到社区,用唐诗宋词等文化之精华化如春雨“润人细无声”,让受众如坐春风,受益匪浅。
正是因张亚宁只取文化之精华给草根们授课。
让百姓感受到我国文化博大精深,甘愿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生命。
取文化之精华,去其糟粕,让文化传播得更远,更入人心,这也是一种智慧。
取文化精华,去其糟粕,汲其所长,为我所用。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取到文化之精华,去之糟粕了,为达到为我所用的境界,还需懂得融合。
将文化之精华融合为一体,铸造的是经典。
取之精华,弃之糟粕毛概书
取之精华,弃之糟粕毛概书
吸取事物中最好的东西,舍弃事物中坏的,无用的东西。
精华:事物最好的部分;糟粕:酒糟、豆渣一类的东西,喻指无用之物。
原意:吸取事物中最好的东西,舍弃事物中坏的,无用的东西。
出自马南邨《不要秘诀的秘诀》。
原文节选:“我们现在提倡读书要用批判的眼光,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个主张古代读书人却没有胆量提出。
”
扩展资料
“精华”和“糟粕”,实际上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两种不同的理解。
一种是实体性的,一种是价值性的。
实体性的含义,是把“精华”和“糟粕”当作是传统文化中固有的存在,是各种文化现象本身固有的性质,认为其中有一些东西本身就是好的,是“精华”。
另一些东西本身就是不好的,是“糟粕”;精华就是精华,糟粕就是糟粕,只要它们存在,就是从来如此,不会改变;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把它们一一找出来,“精华”好好保持,将“糟粕”剔除。
就好比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中都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必须在扬弃中继承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一贯态度是,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什么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什么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作者:
来源:《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2024年第03期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词最早出自清朝著名学者戴名世的《〈己卯墨卷〉序》中:“得其精华而去其糟粕,举笔为文,洒洒自远。
”精华是指事物最好的部分;糟粕指酒糟、豆渣一类的东西,喻指无用之物。
这句话的意思是吸取事物中最好的东西,舍弃事物中坏的、无用的东西。
王安石有一首非常著名的詩叫《读史》: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自古以来功成名就的人都经历了千辛万苦,而他们的事迹最后会由谁来记载呢?当时的人尚且难以弄清,后世更是众说纷纭,看不清历史真相了。
史书上流传下来的也有糟粕,记录下历史事实就如同绘画之中画出人物精神一样困难。
有限的记载怎能把古代先贤的思想真实地表达出来?而总有些人就是死守典籍,不肯醒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是全诗的诗眼,历史从来都是难以说清的,即便是在当时也是非难辨,何况在遥远的后世呢?。
弘扬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
弘扬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面临科技理性的膨胀、人文价值的失落、意义的迷失、道德的危机、人际关系的疏离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对立,儒家传统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对民族文化存亡绝续的忧患,而且是对人本身、人存在的意义、价值及其自我完善问题以及人类文化的前途、命运的苦苦思索,以期在终极关怀的层面重建人的意义世界和精神家园。
著名汉学家列文森在其<<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一书的最后讲了这样一个犹太寓言故事:第一代的犹太长老甲为了解决碰到的困难而进行祭祀。
他到一个树林里,生起了火并且打坐祈祷,然后得遂所愿。
第二代的长老乙又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他也来到树林里的同一个地方,说:我们不知道怎样生火,但我们知道怎样打坐祈祷,于是他的愿望也实现了。
又过了一代,第三代的长老也遇到同样的问题,他也来到树林里的同一个地方,说:我们不知道怎样生火,也不知道怎样打坐祈祷,但是我们知道树林里的这个地方,而且这就够了。
的确,他也最终得遂所愿。
到了第四代,长老遇到同样问题的时候,他只能端坐在城堡中的金椅子上,说:我们不知道怎样生火,也不知道怎样祈祷,更不知道那个地方在哪儿,但我可以把这个故事原原本本地讲一遍。
这个犹太寓言讲的就是集体记忆的逐渐消亡。
列宁曾经说过,“忘记历史就是背叛”。
我们既不能忘记自己民族的历史,也不能忘记全人类的历史。
祖国传统文化历时5000年,虽与中华民族的前进同步,也出现了文化的长期沉积问题。
对祖国传统文化是全部照搬继承,允不允许选择性创新,这也是长期困惑人们的问题。
怎么看待祖国传统文化?胡总书记在报告中阐述,“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文化发展涉及到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涉及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源泉。
这是我们党在民族文化认识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姓名:袁骏翼专业:木材科学与工程学号:2011118 指导老师:杨志钢摘要: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
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
但一个事物往往有其两面,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糟粕所谓传统,是世代相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
中国的传统文化,则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之所以能够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也是开创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与新道德的历史依据和现实基础。
然而根据时代的推移与变迁,在21世纪现代观念下衡量的传统文化与道德,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动力,还是一种阻力?它的哪些精华值得我们传扬,而哪些糟粕又值得我们摒弃呢?这是一个纠缠了近百年的老问题了。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1、中华文明的核心元素易经:可以说是百家思想之源:天行道,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乃阴阳五行辩证思想的源头,具有超越古今的大智慧!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世界客观规律本质的科学观,也是追求自然和谐的生命观!儒家:人之初,性本善!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以人性本善为出发点,追求博爱与大同世界,追求和谐完美的人文主义,讲究人文伦理,是人文思想的集中表现。
法家:人之初,性本恶!洞悉人性中恶的部分,以严明的法律约束一切,短短几百年,成就了秦国一统天下的霸业!!兵家:智慧超越古今的兵家---孙子兵法,这些先人高度的战争智慧的结晶,可是当今最发达的美国也在学习的瑰宝!也是确保华夏民族5000年长盛不衰的强大的军事思想保障!医家:中医,博大精深,具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超越时空的科学性实用性与高效性!墨家: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用2、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①包容博大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篇)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
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下面是可爱的小编给家人们收集的中国传统文化论文(较新3篇),仅供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篇一1、以辩证的思维去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一切东西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好的一面应当吸收,而坏的一面则应抛弃。
但是由于每件事物,每个人,每种理论都有这种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每件事物,每个人,每种理论差不多既是好的,又是坏的。
传统文化本身具有精华与糟粕两重性的特点,我们需要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有利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
(2)中国传统文化既然是一种传统,它就须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实现现代化,否则,它就不能得到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根据传统文化本身固有的精神,使那些可以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部分,能够更好地发展,并尽量吸取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果,来弥补传统文化中不足的一部分,使其发展得更加完善。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存在两重性,致使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既有丰富发展,又有消解异化。
所以,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既肯定又否定,以辩证的思维去看待它;另一方面,马克思理论也需要不断创新与发展。
只有在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中,才能促进自身的完善,实现马克思的创新与发展,成为适合中国的马克思。
2、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崛起。
这种崛起,也必然要求让我们中国特色的文化给多样化的世界文明注入活力。
文化的崛起,不仅仅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
推进马克思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并吸收和借鉴其他一切文化的优秀成果,以构建出中国特色社会文化。
传承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怎么做 如何继承传统文化
传承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怎么做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对于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我们要吸收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文化,而对于其糟粕只能够去除。
传承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怎么做如何继承传统文化1传承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怎么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对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保持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见加以改造或剔除。
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坚持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方向。
立足实践,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坚持中华文化立场,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的民族文化。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对其内涵和表现形式加以拓展、补充、完善,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它们是同一过程的两个道方面。
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处理好继承弘扬与转化创新的关系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尊重传统,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在于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
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必须在不同文明的对话、交流、互鉴中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姓名:袁骏翼专业:木材科学与工程学号:2011118 指导老师:杨志钢摘要: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
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
但一个事物往往有其两面,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糟粕所谓传统,是世代相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
中国的传统文化,则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之所以能够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也是开创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与新道德的历史依据和现实基础。
然而根据时代的推移与变迁,在21世纪现代观念下衡量的传统文化与道德,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动力,还是一种阻力?它的哪些精华值得我们传扬,而哪些糟粕又值得我们摒弃呢?这是一个纠缠了近百年的老问题了。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1、中华文明的核心元素易经:可以说是百家思想之源:天行道,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乃阴阳五行辩证思想的源头,具有超越古今的大智慧!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世界客观规律本质的科学观,也是追求自然和谐的生命观!儒家:人之初,性本善!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以人性本善为出发点,追求博爱与大同世界,追求和谐完美的人文主义,讲究人文伦理,是人文思想的集中表现。
法家:人之初,性本恶!洞悉人性中恶的部分,以严明的法律约束一切,短短几百年,成就了秦国一统天下的霸业!!兵家:智慧超越古今的兵家---孙子兵法,这些先人高度的战争智慧的结晶,可是当今最发达的美国也在学习的瑰宝!也是确保华夏民族5000年长盛不衰的强大的军事思想保障!医家:中医,博大精深,具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超越时空的科学性实用性与高效性!墨家: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用2、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①包容博大的精神。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doc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传统文化中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我们应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传统文化?搜集了两篇文章,看看他们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浅论现代眼光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提要: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
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
对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当代中国人的共识,但传统文化精华多,还是糟粕多,及何为精华何为糟粕个人理解又各不相同。
我们要很好的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跟糟粕,并且吸收其中的精华,去除糟粕,这样才能在很好继承的基础上创造文化,丰富传统文化。
怎样区分精华与糟粕?1 、从评判权上考虑。
从时间上说,涉及前代人的评判权,当代人的评判权,后代人的评判权。
从空间上说,涉及到政府(官方)评判权,民众(民间)评判权,学者评判权,以及当事人评判权。
在这里,最终评判权的缺位是可以接受的。
2 、评判的依据。
某种文化或文化现象是精华还是糟粕抑或灰色中性,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评判依据。
我觉得使用的依据包括:一、这种文化对当事人的生存与发展是否有利?二、这种文化对当事人是否带来生存乐趣?三、这种文化对当事人的心灵是导致堕落还是促成升华?四、这种文化是否伤害了其他人的生存与乐趣?3、文化效应的多样性。
文化不仅存在着使用者追求的功能,而且也对使用者和其它人产生着广泛的效应。
这些效应既有好的,也有坏的;或者说,既可以成为好的,也可以变成坏的。
这里的问题是,对某种文化的识别能力、鉴赏能力,以及应对的心态,都可能导致不同的效应。
与此同时,当事人的生存状态的变化,也可能导致对同一文化的不同评判。
如果人们普遍具有较高的教育程度和良好的修养,那么就可以更宽容地对待不同的文化形态,而且也可能更多地吸收某种文化的有益的一面。
4、文化形态实际上是与生存条件、生存方式密切相关的。
【高中作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近日,湖北某高校组织穿汉服活动,女生身着襦裙走向大街,被一群男生揍了,原因竟是他们认为女生是穿和服,指责他们不爱国,周围有人劝阻解释,但他们还是听不进去。可谓将正义用错了地方。汉服,是汉人的传统服饰,随着历史的潮流消失在远方。我曾经也很纳闷,别的民族到了传统节日穿着他们民族衣服上街庆祝,汉族为什么没有?所以有很多人自发主张复兴汉服,自下而上的倡导,收效甚微。汉服的长衣袖宽长裙并不适合人们劳作、生活,把它进行改良,把价格控制在合理区间,由国家进行推广,无疑把传统文化的精华用到实处,传统文化自然而然繁荣发展,进而形成国家文化软实力。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分类: 作文 > 议论文 > 高中议论文 >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_高一议论文700字
版权所有:碧意之时 创作时间:2017-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8 11:13:34
人无完人,金无赤足,事物不可能十全十美,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你不能全盘接收,也不可否定一切,对国学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行为我是赞同的,但是应该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二十四孝》是封建社会对于孝子的解读,是人生活的必备范本,可是,它宣传的是一种愚孝,是反人性的做法,不值得继承。譬如其中的一则故事说家有年老双亲需要赡养,然而生活拮据,孝子把自己的儿子埋葬节省口粮,结果感动上天赐予他金条。着在现代人看来很荒谬,可是却真真切切做过人的教条得以发展,这是传统文化的糟粕,不宜继承,理应丢弃。老人是个宝,善待老人,尊重、爱护他们是对的,但不可盲目行事。有些人喜欢把事情做到极端,就容易走歪路,自己洋洋得意之时,却不知早已成了笑柄。
宣扬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宣扬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传统文化是指从古至今,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由若干世代人积淀形成的一种文化样式、内涵、价值观念和文化特色的总和。
而宣扬传统文化就是要提倡民族传统文化,向前人所遗留下来的文化精华致敬,并将其融入到新的时代背景之中,传承并衍变出更丰富多彩的文化理念。
另一方面,这样的宣扬传统文化也必然要求去除其中的糟粕,去掉不合时宜、不符合现代审美标准和社会道德规范的部分,以便发挥传统文化的正面意义并将其转化为更加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内涵。
因此,在宣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需要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式,把现代社会所具有的国际化、现代化的价值观念融入到传统文化当中,以达到传承传统文化、转变当代文化的目的。
在传统文化中着重取其精华,提炼出适应现代时代的文化样式、内涵、价值观念和文化特色,去除其糟粕,使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传承下去。
例如,传统文化中强调“信”、“义”、“孝”、“悌”这四大德行,这些古老的传统价值观看上去缺乏现代的活力,但只要将其融入到现代文化背景下,就可以发挥其本质的价值,促进人们彼此之间的联系,以及大家对国家和社会的热爱与贡献。
在文学创作中,也需要摒弃一些古老习俗,比如旧版的《水浒传》,虽然里面有许多精彩的情节,但很多内容已经不再符合现代的审美观,所以在宣扬传统文化的时候,要更加重视内容的审美性,这样既可以表达这些古老的文化,也可以融入现代的文化
元素。
总的来说,宣扬传统文化既要取其精华,又要去其糟粕,既要以现代的审美为准,又要注重传统价值的落实,这样才能达到传承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当代文化的最大作用。
应该怎样继承发扬传统文化
应该怎样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应当怎样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处理好继承弘扬与转化创新的关系忘原来才能开拓将来,擅长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下面我为大家带来怎样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盼望对您有所关心!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1、传承传统文化我们应当怎么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对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进展要求的乐观向上的内容,应保持发扬;2、处理好继承弘扬与转化创新的关系忘原来才能开拓将来,擅长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敬重传统,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在于对其进行制造性转化。
3、谈及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一个基本理论前提,是必需厘清“传统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各自内涵。
我国传统文化包含什么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儒家、佛家、杂家、纵横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和阴阳家等文化意识形态。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合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内核,还有墨家、法家、名家、释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合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合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内核,还有墨家、法家、名家、释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全球变化化的形势下中国传统文化,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全球变化化的形势下中国传统文化,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诚然,我们是有一些封建的、愚昧的东西,但是,我们更应该懂得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人们从长期实践生活中该多出来的,深深的影响着我们民族精神的形成,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几千年生存发展、没有中断而在今天又能重新复兴的重要原因。
对封建文化必须做具体分析,它包含着一些值得汲取的有益成分,在其上升时期尤为如此。
但是要细心辨别文化遗产中的好东西和不好的东西,不能像俗话所说:在倒掉澡盆里的脏水时,把孩子一起倒掉。
所以,对于先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应该加以比较选择,摒弃对于今天不合适的,保留精华部分.二、对于西方文化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的冲击,有两种错误认识,分别讨论如下:1盲目崇拜“洋文化”。
全球化的发展使”弱小民族语言”不断丧失的同时,英语尤其是美国英语成了国际关系的主导语言或霸权语言.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通过网络向受众连续不断地传递文化信息,将其意识形态,价值理念强加于人,从而引向受众对其的感受和价值判断.久而久之,对同一文化理念地传递、接受,会使受众产生亲切感、信任感,最后认同、依赖,与此同时,对自己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产生动摇。
这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是危险的。
有的人甚至曾提出,全球都说英文更加有利于交流。
但是,正如一些学者所说“统一性完全不同于一致性。
”他们呼吁,统一性不是基于消除各种差别,而是机遇是这种差别在一个和谐的整体中整合。
因为全球化文化所应致力的,就是要实现一个在多样性中整合的的世界。
毕竟,人类的共同未来不能多样化而没有协调,也不能统一而没有多样性。
所以,我们应该摒除“崇洋媚外”的陋习,不要过分迷信西方文化。
2盲目排斥“洋文化”。
西方的文化同样是一些民族智慧的结晶,一定有它的可取之处,所以,我们要博取众家之长,自国外吸取养分,要有国际视野,不仅要愿意而且要善于学习国外的长处。
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中华传统文化是整个人类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是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的标准,也对现在我们的生活有着根本的影响。
但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一些糟粕,对待中华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当代中国人的共识,因此我们就必须要认清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才能对其有更好的继承和发扬。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中华文化中的包容宽容。
中华文化倡导“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和“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包容,同时中华文化本身所固有的包容性则是其能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屹立不倒的前提,现如今中国作为一个由各族人民结合而成的多民族国家能够凝聚各族人民一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努力的的根本也在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精神和民本思想。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表现的都是中华民族重视天下的和谐和相互友爱而非相互对抗、欺负弱小。
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国主之有民也,尤城之有基,木之有根”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的体现。
对待人生,司马迁有逆境奋发的精神,苏轼有豪放达观的胸怀,孟子有“浩然之气”这都是健康的精神境界;对待个人得失,传统文化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利国家,而不为身谋”而谴责“见义忘利,见危授命”的小人行径。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识时务者为俊杰”、“随遇而安”的颓废的做事心态,这与中国长期的农耕思想有关态满足人们的需要,管理就是改变人和物的原来状态,达到我们设想的目标。
改变事物的原来状态就要面临很多困难,这就是工作的意义所在,也是我们之所以存在的理由。
受中庸理念的影响很多人达不到这个境界,往往把工作看成是遭罪,是维持生计的手段,所以遇到困难时更多采取逃避和掩盖的颓废做法,困难解决不了,目标就不可能达成。
要达成目标就要解决现实中出现的困难,而解决困难是非常辛苦的,所以多数人的做法是降低目标要求,妥协于现实困难,这就是所谓的“识事务者为俊杰”。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
彝族土掌房
彝族土掌房是一种彝族民房建筑。多建于斜坡上。 以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或用土筑墙,墙上架梁, 梁上铺木板、木条或竹子,上面再铺一层土,经 洒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顶,不漏雨水。房顶又是 晒场。有的大梁架在木柱上,担上垫木,铺茅草 或稻草,草上覆盖稀泥,再放细土捶实而成。多 为平房,部分为二屋或三层。
尊师重道是继承还是抛弃,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
可一概而论。例如,尊重老师、知识、人才、教育等基本思 想 ,应该保留;而传统师生关系,带有等级色彩观念等落 后内容应该因时而变或抛弃。
三、传统文化的双重性 与时俱进——积极作用
传统文化如果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 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 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查图源晚年乐善好施,其 祖孙皆有祖上遗风,遇荒 年捐粟赈饥,四代封义官 ,泾县令申报建仁让坊。 里门上书有“瑞凝午道” ,制砖刻“仁让坊”镶嵌 于背面。
仁让 — 友善 (传统) ----- (今天)
这些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具体内涵 又能因时而变
说明传统文化什么特点?
相对继承性
形式 传统习俗
含义
指在一定社会群 体中约定俗成或 世代相传的风尚 、礼节和习惯
传统建筑
传统文艺 传统思想
影响
对人们的物质 生活和精神生 活产生持久影 响
传统文化的基
地位 本形式之一
例子
为什么元代建立的牌坊石础 是马蹄状,明代是圆柱状?
鲜明的民族性
一.传统文化的特点 3.鲜明的民族性
中华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
中华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姓名:班级:学号:内容提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当代中国人的共识,但传统文化精华多还是糟粕多及何为精华何为糟粕个人理解又各不相同。
那么在我们现代人的眼中,什么是精华和糟粕呢?对于这些精华和糟粕又该怎么做我们呢?关键词:中华文化精华糟粕一、中华文化的概念中华文化,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不得益于炎黄子孙始终以国家民族大义为己任、敢为天下先、善为天下先、屹立潮头、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那么,我们就以中华的儒家文化作为研究对象。
二、儒家文化的精华与糟粕1、儒家文化的精华(1)修身立德、培养高尚情操、成就理想人格儒家最讲求修身做人之道。
修身的目的在于以德润身、“以美其身”,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成就理想人格。
个人的修身需要反求诸己,“吾日三省吾身”,“深造之以道而自得”,所以儒家的修身立德之学,也就是所谓的“为己之学”。
如孔子讲“修己以敬”、涵养智仁勇“三达德”,孟子讲存心养性、善养浩然之气,《大学》讲“正心诚意”,《中庸》讲“至诚尽性”,荀子讲“以诚养心、以礼正身”等等,都体现了儒家反求诸己、以德润身的修身为己之学的精义。
儒家要求“士志于道”、“居仁由义”,具有博施济众、仁民爱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和历史使命感,以经世济民为职志,以担当道义为己任;具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和坚强意志,以及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大智大勇,为实现社会、人生理想而不懈奋斗。
历代志士仁人包括一些近现代革命家都深受儒家人生哲学的影响,吸取并践行了其中的思想精华,为国家、民族以至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
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也借鉴了儒家“慎独”、“吾日三省吾身”等修养方法,说明这些方法运用于个人德性修养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意思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意思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吸取事物中最好的东西,舍弃事物中坏的、无用的东西。
具体来说,糟粕是指酒糟、豆渣一类的东西,喻指无用之物。
精华是指事物最好的部分,比喻事物最优美最精彩的部分。
这个成语源于《不要秘诀的秘诀》一书,强调在读书或处理事物时要有批判的眼光,要善于吸取事物的精华,去除其糟粕。
这个主张在古代读书人中并没有被广泛接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和应用。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来指导我们在面对各种信息和资源时的选择和决策。
这个原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筛选和处理信息,避免被无用的、有害的、错误的信息所误导。
同时,它也可以指导我们在处理各种事物时,只吸取其中有益的部分,舍弃那些无用或有害的部分,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总之,“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和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传统文化推陈出新(传统文化推陈出新的事例)
传统文化推陈出新(传统文化推陈出新的事例)今天给各位分享传统文化推陈出新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传统文化推陈出新的事例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为什么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3、为什么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什么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因为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对国家,对个人都有重大作用。
1,对国家: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传承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2,对个人: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受者3,因此,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在文化传承中,要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扩展资料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措施主要有:1,区别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优劣,有利于社会前进的脚步。
2,以时代的角度,以比较的观点和方法看问题。
3,继承、借鉴与创新,并主动融入世界文化,是中国今后文化发展必由之路。
文化的建设,必须坚持继承、吸收、创新。
主要是有价值的东西,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一些高尚品质。
但反对无限拔高。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时期形成的,必定有其时代局限性,任何夸大其辞,都是错误的。
整个世界文化角度来学习,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互有长短,应该互相学习,才能共同进步。
-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推陈出新(1)社会实践(2)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3)人类文明;文化创新博采众长(4)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为什么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首先应该搞清楚什么是真正的文化精髓,以及何为精华,何为糟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传统文化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对话,某人对某人说,你真是个文化人。
往往说者一说而过,反倒让我这个旁听者陷入思考,文化人?什么是文化,什么样的人才能算作是个文化人?
近些年,随着孔子学院在各地的盛行开办,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拜佛求经”,研习中国的文化,而传统文化一词也俨然成为国人热衷讨论的话题。
那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也就是指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中华文明五千年来一脉相承,经过历史的涤荡与沉积,也铸就了博大精深的文化。
在这种丰厚的文化滋养环境中,孕育了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也潜移默化的穿插或者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文化是我国的民族之魂,而文化对人的直接作用则体现在对人的教育上,教育影响着人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因此,什么样的文化,或者说什么样的精神正影响着我们教育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的进步这一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文化对人类的影响,我觉得客观来说还是有利有弊的吧。
有积极的影响,但也还是有消极的影响。
我们读《弟子规》有讲到: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
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
次谨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要讲信用,也就是要诚信为本。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
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
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再比如我们学习《论语》,看起来好像《论语》只是一本语录,和《毛主席语录》没什么差别,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
所以我们读到了“温故而知新”,懂得了“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感悟到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遵循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等等等。
当然还有很多名家言论及经典书籍,像《弟子规》、,《论语》等就是要我们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学习这些经典文化,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
爱家人,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
学习并懂得思考,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变成和谐的社会。
这也是如今我们那么大力倡导力行学习传统文化的原因吧。
当然这并不能代表所有的传统文化都应该大力提倡并学习,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应随之有效更新,你比如说:“三纲五常”,再比如说“重男轻女”。
古时候,男权当道,妇女在社会上是极其没有地位的,但放到现在,妇女顶半边天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这里我并不是想高声呐喊妇女地位有多么重要,一个家庭的和谐构筑着整个社会的和谐,家庭的和谐首先体现着夫妻关系的和谐,那在一个家庭中,男女地位的平等,交流的平等应该是和谐关系的首要条件吧。
当然,如今社会,多数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这些封建残余落后思想已不是普遍存在现象,这不得不说,人们在历史长河的思想涌动中,已形成自己较为正确而向上的价值观及认知和理念。
以上仅仅是从个人角度而谈,角度单一,不够全面。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
远流长,但对传统文化的看法上,我们依然是要抱着批判的角度去继承,客观的对待先人提出的理论和观点,不能盲目的效仿和崇拜,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加以利用。
传统对教育确实功不可没,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仍是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