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 开普勒三定律
开普勒三大定律理解
开普勒三大定律理解开普勒三大定律是天文学中非常重要的定律,描述了行星在太阳系中的运动规律。
本文将介绍开普勒三大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5篇《开普勒三大定律理解》,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开普勒三大定律理解》篇1引言开普勒三大定律是天文学中的基本定律之一,描述了行星在太阳系中的运动规律。
这些定律是由德国天文学家约翰内斯·开普勒在 17 世纪初期提出的,他的工作奠定了天文学的基础,并对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定律:行星绕太阳的轨道是椭圆开普勒的第一定律指出,行星绕太阳的轨道是椭圆,太阳处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这意味着行星离太阳的距离是不断变化的,有时近有时远。
这个定律还可以解释为什么行星在它们轨道上的速度也是不断变化的。
第二定律:行星在轨道上的速度是不断变化的开普勒的第二定律指出,在行星绕太阳的轨道上,行星的速度是不断变化的。
在离太阳最近的点上,行星的速度最快,而在离太阳最远的点上,行星的速度最慢。
这个定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行星需要不同的时间来绕完它们的轨道。
第三定律:行星的轨道周期和它们离太阳的距离有关开普勒的第三定律指出,行星的轨道周期和它们离太阳的距离有关。
具体来说,行星离太阳越远,它们的轨道周期就越长。
这个定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行星需要不同的时间来绕完它们的轨道,而且这个定律还可以用来计算行星的距离和质量。
意义开普勒三大定律的意义非常重大。
它们描述了行星在太阳系中的运动规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天体运动的方式。
这些定律不仅适用于太阳系,还适用于其他星系中的行星。
《开普勒三大定律理解》篇2开普勒三大定律是研究天体运动中行星运动规律的定律,由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于 16 世纪末至 17 世纪初提出。
这些定律描述了行星在环绕太阳的运动中的规律性,并成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石。
开普勒第一定律,又称椭圆轨道定律,指出所有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所有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开普勒三大定律的运用
开普勒三大定律的运用开普勒的三大定律是描述行星运动规律的基本法则,为天文学和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三大定律为人们理解和预测天体运动提供了重要依据,也被广泛应用于航天工程、卫星轨道设计等领域。
下面将介绍开普勒三大定律的具体内容及其在现代科学中的应用。
一、第一定律:行星轨道定律第一定律又称为椭圆轨道定律,它指出:每颗行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这意味着行星不是沿着圆形轨道运行的,而是按照椭圆轨道运动,其中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并非在中心位置。
在现代科学中,第一定律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天文学家通过观测行星的轨道形状和运行轨道来确认行星的轨道规律,从而推断出行星的性质和运动状态。
此外,在航天领域,工程师们设计人造卫星的轨道时也会考虑到椭圆轨道定律,以确保卫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二、第二定律:面积定律第二定律也被称为面积速度定律,它描述了行星在轨道上与太阳连线所扫过的面积相等的定律。
换句话说,当行星接近太阳时,它的速度会增加,而当行星离开太阳时,它的速度会减慢。
在现代科学中,第二定律广泛应用于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等领域。
例如,通过分析人造卫星在轨道上扫过的面积和时间的关系,科学家们可以更准确地计算卫星的位置和速度,从而实现卫星导航系统的精确定位。
三、第三定律:调和定律第三定律也称为周期定律,它指出行星绕太阳运行的周期的平方与行星与太阳平均距离的立方成正比。
换句话说,行星绕太阳运行的周期和它与太阳的距离之间存在确定的数学关系。
在现代科学中,第三定律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例如,在航天工程中,工程师们可以通过利用第三定律来计算不同卫星的轨道周期,以确保卫星运行的稳定和协调。
此外,天文学家还可以利用第三定律来预测行星和卫星的运动规律,帮助科学家们更深入地探索宇宙的奥秘。
综上所述,开普勒的三大定律在现代科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运用这三大定律,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天体运动规律,促进航天工程、卫星导航等领域的发展,为人类探索宇宙奠定了重要基础。
高中物理行星的运动开普勒三大定律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行星的运动开普勒三大定律知识点总结地心说与日心说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静止不动的,太阳、月亮以及其他的行星都绕地球做圆周运动,地心说的代表人物是古希腊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是静止不动的,地球等一切的行星都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日心说的代表人物是阿里斯塔克、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第谷和开普勒。
阿里斯塔克是第一个提出日心说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在《天体运动论》一书中,对日心说提出更具体的论述和数学论据;布鲁诺、伽利略是为之奋斗的人;开普勒是提出行星围绕恒星做椭圆运动的运动规律的人。
乔尔丹诺.布鲁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思想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作为思想自由的象征,他鼓舞了16世纪欧洲的自由运动,成为西方思想史上重要人物之一。
他勇敢地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并把它传遍欧洲,被世人誉为是反教会、反经院哲学的无畏战士,是捍卫真理的殉葬者。
由于批判经院哲学和神学,反对地心说,宣传日心说和宇宙观、宗教哲学,1592年被捕入狱,最后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伽利略。
意大利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科学革命的先驱。
伽利略发明了摆针和温度计,在科学上为人类作出过巨大贡献,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历史上他首先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融汇贯通了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三门知识,扩大、加深并改变了人类对物质运动和宇宙的认识。
伽利略从实验中总结出自由落体定律、惯性定律和伽利略相对性原理等。
从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许多臆断,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反驳了托勒密的地心体系,有力地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学说。
他以系统的实验和观察推翻了纯属思辨传统的自然观,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
因此被誉为“近代力学之父”、“现代科学之父”。
其工作为牛顿的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633年以“反对教皇、宣扬邪学”被罗马宗教裁判所判处终生监禁。
天体学家对天体运动的进一步完善哥白尼的宇宙体系动摇了基督教宇宙体系的根基,但他并没有在天文测算的精确度上有多大的提高,近代早起最重要的工作由丹麦的谷底进行的。
开普勒三大定律叫什么名字
开普勒三大定律的名称
开普勒三大定律,是描述行星运动规律的准确而简洁的定律。
这三大定律由德
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在16世纪提出,为后世天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开普
勒的三大定律分别是“椭圆轨道定律”、“面积速度定律”和“轨道周期定律”。
1. 椭圆轨道定律
椭圆轨道定律规定:行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太阳处于椭圆的一个
焦点上。
这个定律的发现为当时人们对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提供了重要线索,揭
示了行星轨道不是完全圆形,而是椭圆形的事实。
2. 面积速度定律
面积速度定律表明:在相等的时间内,行星与太阳连线所扫过的面积是相等的。
这个定律说明了行星在不同位置的运动速度是不同的,当行星距太阳较远时,它
的运动速度会变慢,太阳连线所扫过的面积会增加,反之亦然。
3. 轨道周期定律
轨道周期定律描述了行星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与其平均距离的三次方成正比。
换
句话说,离太阳较近的行星公转周期短,离太阳较远的行星公转周期长。
这个定
律揭示了行星轨道周期与距离的规律,并为后来牛顿的普遍引力定律提供了重要
的理论支持。
总之,开普勒三大定律提供了深刻而准确的描述行星运动规律的理论基础,为
后续天文学和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深入研究这三大定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宇宙中天体的运动规律,探索宇宙的奥秘。
开普勒发现的三大行星定律是
开普勒发现的三大行星定律是
开普勒在1609年发表了关于行星运动的两条定律,一条是开普勒第一定律,也叫轨道定律,内容是所有的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的,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开普勒第二定律,也叫面积定律,对于任何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扫过相等的面积。
用公式表示为:SAB=SCD=SEK
到了1619年时,开普勒又发现了第三条定律,也就是开普勒第三定律,也称为周期定律,内容为所有的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开普勒不仅为哥白尼的日心说找到了数量关系,更找到了物理上的依存关系,使天文学假说更加的符合自然界本身的真实。
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的发现为经典天文学奠定了基石,并导致数十年后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开普勒全名约翰尼斯开普勒,出生于1571年,死于1630年,开普勒是德国近代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
开普勒以数学的和谐性探索宇宙,在天文学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开普勒是继哥白尼之后第一个站出来捍卫太阳中心说,并在天文学方面有突破性的成就的人物,被后世的科学家称为天上的立法者。
开普勒第三定律
开普勒第三定律也适用于部分电荷在点电场中运动的情况。因为库仑力与万有引力均遵循“平方反比”规律, 通过类比可知,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椭圆运动也遵循开普勒第三定律。
先构造一个匀速圆周运动的模Fra bibliotek,根据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和库仑定律计算圆周运动周期,再将粒子由静止开 始的直线加速运动当做一个无限“扁”的椭圆运动,用开普勒第三定律计算粒子运动时间。
开普勒第三定律为经典力学的建立、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都作出重要的提示。
定律定义
开普勒在《宇宙谐和论》上的原始表述:绕以太阳为焦点的椭圆轨道运行的所有行星,其各自椭圆轨道半长 轴的立方与周期的平方之比是一个常量 。
常见表述:绕同一中心天体的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 a³)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T²)的比 值都相等,即, (其中M为中心天体质量,k为开普勒常数,这是一个只与被绕星体有关的常量 ,G为引力常量, 其 2 0 0 6 年 国 际 推 荐 数 值 为 G = 6 . × 1 0 ⁻ ¹ ¹ N · m ²/ k g ²) 不 确 定 度 为 0 . × 1 0 ⁻ ¹ ¹ m ³k g ⁻ ¹ s ⁻ ² 。
用开普勒第三定律解决二体问题时,可将两个质点在相互作用下的运动,可约化为一个质点相对另一个质点 的相对运动,质点的质量需改用约化质量,即,其中,为两质点的质量。
开普勒第三定律也可以表示为:
引入天体质量后可表示为:
其中,为两个相应的行星质量,,为两个相应行星围绕同一恒星运动的周期,,为两个行星围绕同一恒星运 动的平均轨道半径。 通过拓展形式,可以根据绕同一行星的两星体轨道半径估测星体质量,或根据星体质量估 测运行轨道。
由运动总能量,得,则运动周期为 即 其中,,,和是方程的根,它们是椭圆运动的两个转折点,a为轨道半径,G为引力常量,M为中心天体的质 量。
圆周运动,开普勒三定律,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
圆周运动,开普勒三定律,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开普勒的三大定律第一定律(轨道定律):一切行星都沿各自的椭圆轨道运行,太阳在该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第二定律(面积定律):对任何一个行星,它和太阳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总是扫过相等的面积。
第三定律(周期定律):每个行星的椭圆轨道是半长轴的立方跟公转周期行的椭圆轨道与圆轨道相近,当把行星轨道近似当做圆时,公式中的a即为圆半径。
开普勒确立的三定律为牛顿创立他的天体动力学理论奠定的实验基础,同时,开普勒也是最早用数学公式表达物理规律并获得成功的人之一,从他所在的时代开始,数学方程就成为表达物理规律的基本方式。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天体密度的测定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测出某天体质量又能测知该天体的半径或直径,就可求出该天体的密度,即例如:某登月密封舱在离月球表面112km的空中沿圆形轨道绕月球运行,运行周期为120.5分钟,月球半径为1740km,应用万有引力公式算出月球质量为月球平均密度为如果不易测知天体半径,也可用人造飞行器沿该天体的表面匀速率绕密度为天体质量的测定假定某天体的质量为M,有一质量为m的行星(或卫星)绕该天体做圆周运动,圆周半径为r,运行周期为T,由于万有引力就是该星体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故有例如:测知月球到地球平均距离为r=3.84×108m,月球绕地球转动周期T=27.3日=2.36×106秒,万有引力常量G=6.67×10-11牛·米2/kg2,将数据代入上式可求得地球质量约为5.98×1024kg。
由于地球表面物体的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所以地球质量还可用下式粗算近地点和远地点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多数不是圆而是椭圆,地球的球心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如图所示,当卫星位于图中P点时,距离地球表面最近,此位置称为近地点,长轴上的另一项点Q则为远地点。
由开普勒定律可知卫星位于近地点时速率最大,位于远地点时速率最小,由于近地点和远地点处曲率半径相同,所以由上面两式比得vP:vQ=LOQ:LOP此式说明同一颗卫星在近地点和远地点速率之比等于它们与地球中心距离的倒数。
开普勒三大定律的发现过程
开普勒三大定律的发现过程引言:开普勒三大定律是描述行星运动规律的重要定律,由德国天文学家约翰内斯·开普勒在17世纪初发现并总结。
这三大定律的发现不仅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也对后来牛顿的引力定律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开普勒三大定律的发现过程。
一、第一定律:行星轨道的椭圆形状开普勒最早的研究对象是火星的运动。
他通过观测火星的位置和运动轨迹,发现其运动轨道并非完美的圆形,而是呈现出一种椭圆形状。
为了更准确地描述这种椭圆轨道,开普勒引入了离心率这个概念。
他发现,行星运动轨道的离心率越接近于0,轨道形状就越接近于圆形;离心率越接近于1,轨道形状就越接近于椭圆。
二、第二定律:面积速度定律开普勒继续观测行星在轨道上的运动,发现行星在相同时间内扫过的面积是相等的。
也就是说,当行星离太阳较近时,它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较大;当行星离太阳较远时,它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较小。
这个定律被称为“面积速度定律”。
为了验证这一定律,开普勒通过观测行星在不同位置的运动速度和扫过的面积,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成正比的。
他进一步推导出一个重要结论:当行星离太阳最近和最远的时候,速度分别是最快和最慢的;而当行星离太阳距离相等的时候,速度也是相等的。
三、第三定律:调和定律开普勒继续研究行星的运动规律,他发现行星公转周期和它们离太阳的平均距离之间存在着一种简单的数学关系。
他发现,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其离太阳平均距离的立方成正比。
这个定律被称为“调和定律”。
为了验证这一定律,开普勒对多个行星进行观测和计算,并得出了调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这个定律的发现,为后来牛顿引力定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结论:通过观测和研究行星的运动,开普勒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个重要规律:行星轨道的椭圆形状、面积速度定律和调和定律。
这些定律的发现对于后来天体力学和引力定律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
开普勒的工作为牛顿的引力定律提供了重要的实证基础,也为后来的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高一物理之天体运动
天体运动问题:1,开普勒第三定律:=k例:月球环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60倍,运行周期约为27天,应用开普勒第三定律计算:在赤道平面离地多高时,人造卫星随地球一起转动,就像是停留在天空中不动一样。
规律总结:若将天体的运动看成圆周运动,则=k,解题时常用两星体比较,此时有=因此利用开普勒第三定律可以求解运动时间,轨道半径,绕行速度的比值问题。
注意点:公式中的k是一个与行星无关的常量,但不是恒量,在不同的星系中,k的值不同,k的值与中心天体有关。
练习:对于开普勒第三定律的表达式=k的理解,正确的是()A.k与成正比B.k与成反比C,k的值是与a和T无关的量D,k值与行星自身无关2,太阳对行星引力规律的推导基本思想:引力作为合外力提供向心力。
(合外力提供向心力是解决天体运动问题的核心思想)结论:F正比于例1:地球质量约为月球质量的81倍,宇宙飞船从地球飞往月球,当飞至某一位置时,宇宙飞船所受到的合力为零,问:此时飞船在空间的什么位置?(已知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是3.84x km)例2:已知太阳光从太阳射到地球需要500s,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周期约为3.2x s,地球的、质量约为6x kg,求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为多少?练习:把火星和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视为圆周,有火星和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周期之比可以求得()A,火星和地球的质量之比B,火星和太阳的质量之比C.火星和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之比D.火星和地球绕太阳运行速度大小之比3,万有引力定律注意点:1,万有引力定律公式适用的条件;1:万有引力公式适用于质点间的引力大小计算2:对于可视为质点的物体间的引力求解也可以利用万有引力公式,如两物体间的距离远小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物体可以视为质点:均匀球体可以视为质量集中于球心的质点3:当物体不能看成是质点时,可以把物体假想分割成无数个质点,理论上讲,求出两个物体上每个质点与另一个物体上所有质点的万有引力,然后求合力在通常情况下,万有引力非常小,只有在质量巨大的星球之间或天体与天体附近的物体间,它的存在才有实际意义,故在分析地球表面上物体间的受力时,不考虑物体间的万有引力,只考虑地球对物体的引力。
开普勒定律的推导与应用
开普勒定律的推导与应用开普勒定律是描述行星运动规律的基本定律,它由德国天文学家约翰内斯·开普勒在17世纪初提出。
开普勒的研究奠定了现代天文学的基础,对于我们理解宇宙的运行方式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开普勒定律进行推导,并介绍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一、开普勒定律的推导开普勒定律包括三个基本定律,分别是:1. 第一定律:行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这个定律的推导基于椭圆几何学。
椭圆是一个离心率小于1的闭合曲线,根据几何性质,椭圆上任意一点到两个焦点的距离之和为常数。
我们可以将太阳放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行星绕太阳运行就是沿着这个椭圆轨道进行,第一定律得以成立。
2. 第二定律:在相同的时间内,行星与太阳连线所扫过的面积相等。
第二定律的推导基于行星运动的角动量守恒定律。
行星运动的角动量可以表示为行星与太阳连线的矢量与行星的径向速度矢量的叉乘。
由于角动量守恒,行星在运动过程中的径向速度和距离会相应变化,使得扫过的面积相等。
3. 第三定律:行星绕太阳的轨道时间的平方与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
第三定律的推导涉及到质心运动和牛顿定律。
我们可以将太阳和行星看作一个质量差异极大的双星系统,双星系统的质心位置不断改变,但质心的运动速度保持不变。
根据质心运动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行星运动的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即第三定律。
二、开普勒定律的应用开普勒定律在天文学和航天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列举了几个典型的应用场景:1. 行星运动的预测与观测开普勒定律提供了精确描述行星运动的数学模型,可用于预测和观测行星在未来的位置和运动轨迹。
这对于航天任务的规划、太阳系的研究以及行星的观测都非常重要。
2. 星系结构与演化研究开普勒定律不仅适用于太阳系内的行星运动,也适用于星系内恒星的运动规律。
通过观测和分析星系内恒星的运动,可以研究星系的结构、演化和宇宙学的问题。
3. 太空探测器的轨道设计太空探测器的轨道设计需要精确预测探测器在空间中的位置和速度,开普勒定律提供了准确的模型和计算方法。
专题06 开普勒三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学生版
专题6 开普勒三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教师版)一、目标要求二、知识点解析1.开普勒三定律(1)开普勒第一定律:又称轨道定律,所有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2)开普勒第二定律:又称面积定律,对于每一个行星而言,太阳和行星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S AB =S CD =S EK.(3)开普勒第三定律:又称周期定律,所有行星轨道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相等.用公式表示:,其中比例常数与行星无关只与太阳有关.(4)对开普勒三定律的理解①开普勒三定律是实验定律,都是从观察行星运动所取得的资料中总结出来的,主要是从运动学的角度描述了行星绕太阳的运动规律.②开普勒三定律否定了天体运行的圆轨道想法,建立了正确的行星轨道理论;它还指出行星绕太阳运行时远日点速率小,近日点速率大;开普勒第三定律提示了周期和轨道半径的关系,该定律具有普遍性,后面将学到的人造卫星也涉及相似的常数,此常数与卫星无关,只与地球质量有关.2.万有引力定律 (1)推导过程:①简化轨道:把实际的椭圆轨道看成是圆形轨道,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 ②圆周运动条件:,即.③开普勒定律的运用由于,则2222π1()4π==⋅r r F m m T r T322'22224π()4π===r m m m k k T r r r ,其中,,所以.④牛顿第三定律的结论: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与行星质量成正比,与距离平方成反比,而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与行星对太阳的引力大小相等,性质相同.因此行星对太阳的引力一定与太阳质量成正比,因此.(2)定律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把上面的结论写成等式,此式即为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表达形式. 公式中的G 叫做引力常量,116.6710G -=⨯N·m 2/kg 2.物理意义:对于任何物体来说,G 值都是相同的,它在数值上等于质量为1 kg 的两个物体,相距1 m 时的相互作用力.3.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1)适用条件:①当两个物体间的距离远远大于每个物体的尺寸时,物体可以看成质点,直接使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②当两物体是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时,它们之间的引力也可直接用公式计算,但式中是指两球心间距离.③当研究物体不能看成质点时,可以把物体假想分割成无数个质点,求出两个物体上每个质点与另一物体上所有质点的万有引力,然后求合力.(2)万有引力的性质:①普遍性:万有引力存在于任何两个有质量的物体之间. ②相互性:万有引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符合牛顿第三定律.③一般物体之间虽然存在万有引力,但是很小,天体与物体之间或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才比较显著. (3)万有引力定律的意义:①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成果之一,将天地间的规律统一起来,第一次提示了自然界中的一种基本相互作用的规律,在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②消除了人们的迷信思想,使人们有信心、有能力理解天地间的各种事物,解放了思想,在科学文化的发展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4.地球上的重力和万有引力的关系在地球表面上的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可以分解成物体所受的重力和随地球自转而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如图所示,其中,而(1)当物体在赤道上时,、、三力同向,此时达到最大值2max F mR ω=,重力加速度达到最小值2min 2引F F Mg GR mRω-==-;(2)当物体在两极的极点时,,,此时重力等于万有引力,重力加速度达到最大值,此最大值为;因为地球自转角速度很小,,所以在一般情况下计算时认为。
开普勒三定律
开普勒三定律1. 开普勒三定律开普勒以第谷详细的天文观测数据为基础,总结出了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为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其主要内容为:1)第一定律(轨道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说明:第一定律指出了行星运动局限在一个平面上,在高中阶段我们把该问题化简为平面上的圆周运动问题,这就保证了同学们前面学习圆周运动的知识与方法可以应用在本节中。
2)第二定律(面积定律):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说明:第二定律等效于指出在天体运动中,近星体点速度大而远星体点速度小。
要求同学们会根据第二定律进行定性的判定。
3)第三定律(周期定律):所有行星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都相等。
说明:第三定律定量的指出了行星运动周期与距离中心天体的距离之间的关系,要求同学们会利用第三定律定量计算同一中心天体不同卫星的周期等与圆周运动相关的量。
2. 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应用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32a k T = 注意:在应用开普勒第三定律的时候,应该注意其成立前提,即:对于同一个中心天体的不同环绕天体。
同时应明确,开普勒第三定律既可以讨论圆轨道,也可以讨论椭圆轨道上的运动,对于圆轨道表达式中的a 代表圆轨道半径,对于椭圆轨道表达式中的a 则代表椭圆轨道的半长轴。
1. 关于行星运动的规律,下列说法符合史实的是( ) A. 开普勒在牛顿定律的基础上,导出了行星运动的规律 B. 开普勒在天文观测数据的基础上,总结出了行星运动的规律C. 开普勒总结出了行星运动的规律,找出了行星按照这些规律运动的原因D. 开普勒总结出了行星运动的规律,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答案:B解析:开普勒在天文观测数据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开普勒三定律,找出了行星运动的规律,但并未找出行星按照这些规律运动的原因,是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2. 对于开普勒第三定律的表达式32a k T=的理解正确的是( )A. k 与3a 成正比B. k 与2T 成反比C. k 值是与a 和T 无关的值D. k 值只与中心天体有关 答案:CD解析:由开普勒第三定律可知,所有行星的半长轴a 的三次方与公转周期T 的平方之比都是不变的,当a 增大时,T 也增大,使得k 值不变,所以A 、B 错误.k 是由与恒星有关的量决定,而与a 、T 及行星都无关,故C 、D 正确。
总结天体运动的知识点
总结天体运动的知识点一、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1. 开普勒三定律开普勒三定律是描述行星运动的基本规律,其中第一定律指出,行星在椭圆轨道上运行,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第二定律指出,行星和太阳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第三定律指出,行星的公转周期的平方与平均轨道半长径的立方成正比。
2. 开普勒运动定律的物理意义开普勒三定律对描述行星的运动有很强的物理意义,它揭示了行星的运动规律,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行星围绕太阳的运动方式以及行星轨道的形状和大小。
3.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描述了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质量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关系。
该定律在描述行星和其他天体之间的引力作用以及行星公转和自传的运动规律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
4. 行星的自转行星的自转是指行星绕自身轴旋转的运动。
自转的速度、方向和倾角等参数对行星的气候、地理特征以及地球上的时间和季节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天体运动的影响1. 天体运动对地球的影响天体运动影响着地球的气候、季节、潮汐等自然现象。
例如,地球公转和自转决定了地球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月球的引力影响地球的潮汐现象,对海洋和大气运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2. 天体运动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天体运动对人类文明有着深远的影响。
古代人类通过观察天体运动来确定时间、规划农事、寻找方向等。
现代人类通过天文观测来研究宇宙的起源、地球的环境变化以及行星生命的可能性,对于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天体运动的研究方法1. 天文观测天文观测是研究天体运动的基本方法。
通过望远镜、天文台以及太空探测器对天体进行观测,获取天体的位置、速度、亮度等信息,从而揭示天体的运动规律。
2. 数值模拟数值模拟是研究天体运动的重要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天体的运动规律进行模拟和预测。
数值模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天体运动的复杂性和规律性,为天文学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3. 天体力学天体力学是研究天体运动的物理学分支,通过牛顿力学和引力理论等物理学原理分析天体的运动规律,揭示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开普勒三大定律
随着人类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我国嫦娥绕月卫星的发射成功,以天体运动为载体的问题将成为今后考查热点.在现行的高中物理教材中主要引用了开普勒三大定律来描述了天体的运动的规律,这三条定律的主要内容如下:〔1〕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2〕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3〕所有行星的轨道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至于行星绕太阳的轨道为何是椭圆以与中的常量C与那些量相关并无说明.为了更深入的理解天体和人造卫星的运行规律,本文将以椭圆的性质为基础从理论上推导开普勒定律.一、开普勒第一定律1.地球运行的特点〔1〕由于地球始终绕太阳运动,则太阳对地球的万有引力的力矩始终为零,所以地球在运动过程中角动量守恒.〔2〕若把太阳与地球当作一个系统,由于万有引力为保守力且无外力作用在这个系统上,所以系统机械能守恒.2.地球运行轨迹分析地球在有心力场中作平面运动且万有引力的作用线始终通过太阳,所以建立如图所示的极坐标系,则P点坐标为<r,θ>.若太阳质量为M,地球质量为m,极径为r时地球运行的运行速度为v.当地球的运行速度与极径r垂直时,则地球运行过程中的角动量〔1〕若取无穷远处为引力势能的零参考点,则引力势能,地球在运行过程中的机械能〔2〕〔1〕式代入〔2〕式得:〔3〕由式〔3〕得:〔4〕由式〔4〕可知,当地球的运行速度与极径r垂直时,地球运行的极径r有两解,由于初始假设地球的运行速度与极径垂直,所以r为地球处在近日点和远日点距太阳的距离.考虑到地球的这两个位置在极坐标系中分别相当于和,可把式〔4〕中的号改写为更普遍的形式极坐标方程.则地球的运行轨迹方程为〔5〕〔5〕式与圆锥曲线的极坐标方程吻合,其中〔p为决定圆锥曲线的开口〕,〔e为偏心率,决定运行轨迹的形状〕,所以地球的运行轨迹为圆锥曲线.由于地球绕太阳运动时E<0,则圆锥曲线的偏心率,所以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迹为椭圆.3.人造星体的变轨由于运载火箭发射能力的局限,人造星体往往不能直接由火箭送入最终运行的空间轨道,若要使人造星体到达预定的轨道,要在地面跟踪测控网的跟踪测控下,选择合适时机向卫星上的发动机发出点火指令使人造星体的速度增加〔机械能增加〕,进而达到改变卫星运行轨道的目的.如图所示最初人造星体直接由火箭送入近地轨道1,此时,偏心率e=0,人造星体运行的轨迹为圆;当到达A点时,人造星体发动机点火,此时<E<0,偏心率0<e<1,运行的轨迹为椭圆轨道2;当到达B点时,人造星体发动机再次点火,当时,偏心率e=0,人造星体将在圆轨道3上运行;当到达B点时人造星发动机再次点火,人造星体将在开口更大的椭圆轨道4上运动,人造星体将离地球越来越远,当地球对它的引力小于其它星体对它的引力时,人造星体将脱离地球的束缚奔向其它星体〔如嫦娥一号卫星〕.二、开普勒第二定律行星绕太阳的轨道为椭圆,若在时刻t行星位于A点,经dt时间后行星位于点B,在此时间内行星的极径r转过的角度为dθ,则AOB所围的面积〔1〕〔1〕式除以dt有〔2〕由于角动量〔3〕〔3〕式代入〔2〕式得由于L是恒量,所以单位时间内极径所扫过的面积也是恒量.所以地球在近日点运行的快,在远地点运行的慢.如图人造星体从轨道1变化到轨道3的过程中,若点火前后A、B 两点的速度分别为V1.V2.V3.V4,则点火前后速度V1<V2,V3<V4;在椭圆轨道3上A、B两点分别为近地点和远地点,则速度V2>V3;由于人造星体在轨道1.轨道3上做匀速圆周运动,以V1>V4;故V2>V1>V4>V3.三、开普勒第三定律行星绕太阳运动椭圆轨道的面积,根据椭圆的性质则椭圆的面积〔a为长轴,b 为短轴〕由于单位时间内极径所扫过的面积则周期〔1〕根据椭圆的性质和开普勒第一定律,半长轴〔2〕〔2〕式得〔2〕式代入〔1〕式得〔3〕根据椭圆的性质,椭圆的半短轴,则〔4〕式〔4〕代入〔3〕式得C,由此式可知绕同一中心天体运行的人造星体轨道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们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由中心天体的质量所决定.例飞船沿半径为R 的圆周绕地球运动,其周期为T,如图所示如果飞船要返回地面,可在轨道上的某点A将速度降低到适当的数值,从而使飞船沿着地心为焦点的椭圆轨道运行,椭圆与地球表面在B点相切,求飞船由A 点到B 点所需的时间.<已知地球半径为R0> 分析:无论飞船是沿圆轨道运行还是沿椭圆轨道运行,飞船都是绕地球运动,所以运行时间与轨道之间的关系满足C,故有解得则飞船由A点到B 点所需的时间为。
开普勒三大定律和牛顿
开普勒三大定律和牛顿
开普勒三大定律和牛顿引力定律是描述天体运动的基本定律,它们深刻地揭示了宇宙万物的运动规律,是现代天文学研究的基石,也是现代物理学的奠基石。
开普勒三大定律,分别是行星运动定律、椭圆轨道定律和行星运动速度定律,它们分别由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在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发现。
行星运动定律: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是椭圆,太阳在其中一个焦点上;
椭圆轨道定律:行星运动的轨道面与太阳的距离呈现相等的时间内相等的面积;
行星运动速度定律:行星在轨道上的速度与到太阳的距离成反比例,距离越远速度越慢,距离越近速度越快。
开普勒三大定律的意义在于揭示了天体运动的规律和规律的本质,说明天体运动是有规律和有目的的,揭示了自然界的智慧和秩序,深刻地影响了各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牛顿引力定律是描述物体间引力作用的定律,由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在17世纪提出,它是开普勒三大定律的基础,是描述天体运动的重要定律。
牛顿引力定律:两个物体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牛顿引力定律的重要性在于它所提出的观点和思想,它使得天体运动和物体运动之间有了统一的理论和规律,进一步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开普勒第三定律常数
开普勒第三定律常数
开普勒第三定律常数如下:
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以开普勒第三定律作为已知条件,开普勒第三定律r³/T²=C(C是常数),推导得F=GMm/r²,引力大小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两物体的化学组成和其间介质种类无关。
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常见表述是:绕以太阳为焦点的椭圆轨道运行的所有行星,其各自椭圆轨道半长轴的立方与周期的平方之比是一个常量。
德国天文学家约翰尼斯·开普勒根据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等人的观测资料和星表,通过开普勒本人的观测和分析后,于1609年在他出版的《新天文学》上发表了关于行星运动的前两条定律,又于1618年,在《宇宙谐和论》提出了第三条定律。
开普勒第三定律为经典力学的建立、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都作出重要的提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01年第谷去世时,助手开普勒 接替了他的职位。在以后的18年里, 开普勒观察了更多的天体,同时对 这些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最终发现 了行星运动第三定律。由此可见: 要想从大量差别细微的信息中总结 出事物的客观规律,不仅需要顽强 的毅力,还要具备敏锐的科学洞察 力。可以说,奠定的基础,我们后人积累了 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