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发展观推进我校科研事业的科学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科学发展观推进我校科研事业的科学发展
——科研党支部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科研党支部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党委的部署要求,围绕学习实践活动主题,坚持在认真学习中凝聚动力,在深入调研中查找问题,在广泛讨论中解放思想,在剖析根源中优化思路,在整改实践中体现效果。科研党支部广泛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讨论、大解放、大建议活动,在工作中学以致用、用以求效。先后通过对各教研单位的优势学科调查,对广大教职工的科研方向调查,对科研机构工作情况的调研,对服务地方情况的经验交流,对部分教职工的访谈,对广大科研党支部成员的座谈,全面掌握了我校科研管理、学术研究、学科建设、人才梯队等方面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召开了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求真务实,群策群力,实现从特色科研到科研特色的转变,打造科研品牌,全面提升学校科研实力”为主题的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以“以科学发展观推进科研工作的科学发展”为主题的党员专题组织生活会,认真分析查找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积极研究制定了整改措施和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意见。
一、支部班子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取得的成绩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学校科研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
1、科研工作地位明显提升。校党委、行政始终高度重视科研工作。提高了对科研工作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进一步强化了“本科院校意识”和“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支撑”、“教学是立校之基,科研是强校之路”的工作理念,充分发挥科研工作对落实“三步走”发展战略、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加强了对科研工作的领导,党委会、院长办公会及时研究有关科研工作的重大问题,加大了监督考核力度,成立了学术委员会,制定了《滨州学院“十一五”科学研究发展规划》;加大了对科研工作的经费投入,在科研项目、科研奖励、科研平台、人才引进等方面投入了较多的资金,推进了工作的发展。
2、科研队伍不断壮大。大力实施人才强校工程,着力提升科研队伍素质。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采用多种方式引进人才,壮大了人才队伍;参加科学研究的人员数量明显增加、素质显著提高,截至目前,全校从事科学研究且有科研成果的教职工已达900多名,博士硕士学位人员已占一半以上;部分学科科研团队开始形成,先后组成了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黄河三角洲文化、孙子学、生态学、化学化工等研究领域的科研梯队,以博士、硕士为骨干的一批青年科研人才正在茁壮成长。
3、学科建设成效明显。学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实施“品牌兴校”工程,实现了学科建设的新突破。制定学科规划,构建学科体系;培育重点
学科,打造特色品牌,发挥学科、地缘、人才等比较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确定了生态学、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文化社会学、理论物理、化学工程、植物学等4个校级重点学科,争取到“应用数学”1个省教育厅重点学科,“民间艺术研究”、“生态文化学”、“安全文化学”3个省文化厅重点学科,培植省内乃至国内有较大影响的特色品牌;培养学术带头人,发挥引领作用,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通过民主推荐、公开选拔、公平竞争,产生了18名校级学科带头人,7人被评为省级学科带头人;启动了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9人被聘为联合培养研究生导师,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余名,学科建设开始步入新阶段。
4、科研平台初具规模。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科研平台在汇聚人才、培养人才、建设高水平学术团队、组织高层次科学研究、开展学术交流等方面的载体和支撑作用。组建了“中国孙子研究院”、“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所”、“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研究所”等9个校级科研机构和“信息技术研发中心”等7个系级科研机构,配备专兼职研究人员264名;中国安科院滨州分院顺利建设,山东省(高校)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基地、山东安全文化研究中心、山东航空信息产业研发基地、山东孙子文化产业研发基地、山东省工业污水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顺利批准建设,“滨州市人文科学研究基地”、“滨州市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和“滨州市材料
化学重点实验室”加快了建设步伐;加大投入,改善平台,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的用房面积已达3000多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600多万元,图书资料90余万册,图书馆拥有中国学术期刊、人大复印资料、超星图书馆和EBSCO外文期刊4个大型全文数据库,建成了黄河三角洲文献资料室和黄河三角洲文献、孙子研究、地方志等三个特色数据库;服务地方,发展平台,制定并实施了《滨州学院服务滨州行动计划》,充分发挥我校科研平台在科技、人才和咨询等方面的优势,以服务求发展,以作为求地位,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稳固科研平台建设成绩。
5、科研立项和科研成果取得突破。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和相关专家的指导,科研立项、科研成果和获奖成绩突出。科研立项有重大突破,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作为承担单位之一争取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作为主持单位争取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项,后期资助项目1项,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3项,国家艺术科学项目1项,其它省、市科研项目176项,争取到科研经费1300余万元;科研成果有较快增长,学术成果的数量和档次有了较大提升,共计出版著作150多部,发表论文3000多篇,其中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50多篇,被SCI、EI收录120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收录10篇;获奖层次有较大提升,获市厅级以上各类优秀科研成果奖350余项,其中,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奖40余项。
6、学术交流日益活跃。近几年来,共举办学术报告会、学术研讨会500多场次,参加师生达7.5万余人次,学术交流活动取得较好效益。外聘专家学术报告档次和数量有了提高,聘请两院院士和国家发改委、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央教科所、军事科学院等国家机关、科研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以及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的110多名专家、教授,为师生做学术报告110多场次,使师生不出校门便聆听到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的精彩演讲;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取得了新进展,美国、澳大利亚、荷兰、新加坡、新西兰等国的多位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我校有30余名学术骨干出席国际学术研讨会;大型学术活动成功举行,举办了“全国湿地保护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等大型学术研讨会;校内教师学术报告成效明显。
7、服务地方起步良好。制定实施了以“十大工程”及18个标志性项目为重点的《滨州学院服务滨州行动计划(2006—2010)》,搭建起校地合作、互利双赢平台,积极开展科技服务、培训服务、咨询服务、社区服务、合作共建,为滨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目前,共有206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包括与齐星集团联合研发“电动自行车用锂电池”等40余个项目已合作完成,为地方培养培训急需实用型人才10000余人。
8、科研管理趋于规范。强化制度建设,在认真把握科学研究规律基础上,制定和实施了38项科研管理规章制度,基本构成了具有我校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