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24课《寓言两则》第二则《鹬蚌相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寓言两则
(第二则)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鹬蚌相争》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24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二则,选自《战国策·燕二》。

主要讲了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被蚌壳钳住了嘴,双方都不肯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

告诉我们:双方争利、互不相让,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反而让别人从中获利。

【设计理念】
寓言是小学语文课本中常见的一种文体,以小故事蕴含大道理,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寓言教学,往往采用“读故事—谈道理—举例子”三部曲,偏重于思想品德教育,而忽略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忽略了寓言本身所内在的文化韵味。

本设计意在从寓言故事出发,紧扣一个“读”字,带领学生抓住语言文字感受艺术形象,领悟蕴含的道理,上出寓言的特点,更上出语文课的文化味。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寓言故事并不陌生,苏教版教材在二年级就已出现寓言类课文,如《狼和小羊》、《狐假虎威》。

他们对什么是寓言已有初浅的了解,知道一些寓言的基本特点,对学习寓言的方法处于起步阶段。

三年级的孩子喜欢读故事,喜欢表演,教师应从朗读入手,加强从读中悟出道理,进一步交给孩子学习寓言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抓住关键词句读懂故事、领悟寓意,懂得为了一点利益双方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教学重点】
以语言文字为基础,读好对话,读懂寓言。

【教学难点】
通过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领悟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寓言故事并阅读,了解寓言的特点。

2、学生预习课文。

3、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了解特点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4课《寓言两则》的第二则寓言——鹬蚌相
争。

板书课题。

2、复习寓言的基本特点。

3、过渡:这则寓言讲的是什么故事,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我期
待着你们的精彩发现。

【设计意图:寓言是常见的文体,三年级孩子在课内课外已不是第一次见面,“鹬蚌相争”就是本课的第二篇寓言。

学习这种特殊的文体,应让学生对这种文体的特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后面学习课文时,也会进一步地凸显文体特点,体现学法指导的区别。


二、读通课文,读好词语。

1、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或长句子多读几遍。

②圈出本课生字组成的词,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读文时遇到
不懂的词语也请划下来。

2、分段读文反馈,检查字音。

(采用指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多提供
读书的机会,扩大检查反馈面。


3、反馈交流划出的生字词和不懂的词语。

4、认读词语,突破难点。

课件出示:鹬蚌啄夹壳儿
用尽力气威胁
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筋疲力尽喜笑颜开
训练要点:①结合字典中的解释来给多音字“夹”选择读音;
②结合课前预习,借助图片,理解难点词“鹬”和“蚌”;
③结合对词语的理解,指导读出词语的“味道”。

【设计意图:遇到多音字如何确定读音,应根据语境,根据这个字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思来判断,在此以本课的难点多音字“夹”为例,进行学法渗透。

另外,每个词语都包含着特定的语意,在朗读词语的同时,头脑中会浮现出这个词语会用在什么地方,表达什么意思,甚至可以想象出当时的画面。

那么,在读的时候,把这些对词语的“感觉”融入到朗读中去,我想,词语也是可以读出“味道”的。


5、写字指导:弱。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字的结构和难点笔画,将字写
规范。

三、以说促读,复述故事。

1、(课件继续出示词语)能不能用上这些词,说说文中的故事呢?
2、自由练说后指名说。

3、引导学生从故事的完整、流畅、生动等方面来评价。

再指名复述,
鼓励学生用上自己的语言。

四、读出情境,理性思辩
1、故事的结果是渔夫毫不费力把鹬和蚌都捉走了,渔夫为何能这么
轻松地捉住它们?
2、课文2-3段具体描写了鹬和蚌的争吵,重点研读。

出示自学提示:
①鹬和蚌是怎样争吵的?圈出它们争吵时神态或动作的词,划出争吵的句子,并试着读出语气。

②从鹬和蚌争吵的过程,结合故事的结局,想一想它们错在哪里。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4、汇报交流。

①汇报圈出的词语,谈一谈由这些词你体会到了什么?再由这些词想一想各自的话要怎样读?
②指导朗读:通过指名读,同位读,师生配合读等,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鹬和蚌的神态、动作,读出当时的情态,体会相争的过程。

③讨论鹬和蚌究竟错在哪里?明白故事所揭示的道理。

(通过讨论由学生得出错在“相争”二字上,不该争论不休,这样只会两败俱伤,让别人从中获利。


【设计意图:理解寓意是有一定难读的,此环节的学习要设计好坡度,由学生感悟得出。

鹬和蚌的问题是出在双方“谁也不让谁”,因此,理解寓意的重点就落在这里。

首先通过自学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再扣住这些词句反复感情朗读,读中体会“互不相让”的态度,然后由此讨论,正是这样才让渔夫有机可乘,步步深入,直达文章主旨。


五、结合典故,加强运用。

1、你们知道吗?这个寓言故事在古代曾阻止过一场战争,课件出示,
自由读。

《鹬蚌相争》的典故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一心想灭掉其他六国。

有一回,赵国和燕(yān)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秦国觉得机会来了。

当时,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此事,急忙求见赵王,劝阻赵王出兵。

他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
“这次到赵国来,经过易水,看见一只蚌张开双壳晒太阳,飞来一只水鸟,伸出长嘴就去啄蚌的肉。

蚌用力合拢,夹住水鸟的嘴。

蚌和水鸟谁也没有放开对方的意思,还争斗不休。

此时来了一个渔人,伸手将它俩一起提拿去了。


苏代讲完了上面的故事,严肃地对赵惠文王说:“……”
赵王觉得苏代的话有理,便放弃了攻打燕国的打算。

2、苏代是利用这个故事劝赵王来了,他会怎么劝?谁来当苏代,演
一演?
3、总结与作业。

小故事,大道理,运用这些道理可以解决现实中的
问题,这便是寓言的魅力。

课后再读几篇寓言,读懂故事,想想其中的道理。

【板书设计】
24、寓言两则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教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