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中期惠高琐忆
第五章 50—70年代台港诗歌、戏剧、散文

《花与剑》 马森戏剧中富哲理意味的剧作 花象征着爱,剑象征着恨。父亲
一手拿花,一手执剑,象征爱与 恨与生命同在,同为一体的两面。 以寻父表现马森戏剧现代孤绝的 母题 不同于荒谬剧的剧作家企图通过 “符号”式的人物把人“抽象 化”’,马森意在“把抽象的人 再赋予具体的脚色的特征”。
.
(1902─1987,祖籍浙江杭县, 生于北京,名治华,笔名秋郎), 早年就读于清华学校。1949年赴 台,长期在台湾师范大学任教。
散文创作结集出版了《谈徐志 摩》、《雅舍小品续集》、《看 云集》、《槐园梦忆》、《梁实 秋杂记》、《雅舍小品》(4集) 等20余种,涉及小品、杂感、游 记、回忆录、读书札记诸文体。
.
(1922—1997,江西南昌 人),任职于台湾银行,在 大学主讲戏剧理论,是一位 学者型剧作家。
一生共发表戏剧14部。代表 剧目《来自凤凰镇的人》、 《碾玉观音》、《红鼻子》、 《重新开始》
姚一苇
政治环境的压抑和存在主义的 牵引,使他戏剧创造——无论 是古事新编还是取材现代—— 的目光聚焦于“人”,以对人 的困境的思考和艺术表现表达 对政态从浮厉、躁动趋于 宁静平和。他说古道今,谈 人论物,取材于平凡的日常 人生,不为时尚所左右,节 制情感,发掘理趣,体现出 一种清雅通脱的艺术品格。
《雅舍小品》的这一精神特 征贯穿于他后来一系列的作 品之中。
.
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方 面
首先,它描摹了形形色色的 人生世态,表现了清雅恬淡 的人生情趣。
第五章
50—70年代台港诗歌、 戏剧、散文
第一节 新诗 余光中等
.
台湾诗坛诗人众多,流派纷呈,诗社林立,诗刊广布。 有乡土派,也有现代派;有拥抱民族的,也有反抗传统的;
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中的高尔斯华绥

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中的高尔斯华绥高尔斯华绥(Eileen Chang),原名张煐,1920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1995年9月8日在美国洛杉矶去世。
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高尔斯华绥曾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1939年进入香港大学英文系就读。
在香港大学期间,她的短篇小说开始发表在各大报刊上,开始受到文坛的瞩目。
1941年,高尔斯华绥毕业于香港大学,并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1943年,高尔斯华绥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小说集《野火集》,其中的代表作《荷花淀》和《阿里山的春天》使她一夜之间成为文坛新星。
她的作品以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情感抒发而著称,展示了当时社会中普通人的生活困境和情感挣扎。
在1947年以后的几年里,高尔斯华绥以鲜明的个人风格构建了自己的作品体系。
她的作品《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等,以及后来的长篇小说《半生缘》和《十八春》等,都充满了她独特的文风和独到的思考。
高尔斯华绥的作品多以女性为主角,以女性的视角来讲述故事。
她对于女性的描写非常细腻,注意到了女性在当时封建社会中所面临的压迫和限制。
她以女性的感受和情感来反映当时社会的人际关系、婚姻观念以及女性地位等问题。
高尔斯华绥的文字风格简练而凝练,用词精确而富有诗意。
她的作品善于描写人物内心的细微变化和复杂的情感世界。
她通过对细微的感受的描写,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高尔斯华绥的地位非常重要。
她的作品被广泛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她的文学成就得到了广泛认可,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座丰碑。
虽然高尔斯华绥的作品数量并不多,但每一篇作品都是精雕细琢的杰作。
她的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对情感的深刻表达,使她的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她的作品不仅仅是一个个故事,更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现象的反思。
高尔斯华绥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一位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家,她的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描写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和喜爱。
董丽敏:身体、历史与想象的政治——作为文学事件的“50年代妓女改造”

董丽敏:身体、历史与想象的政治——作为文学事件的“50年代妓女改造”时间:2010-01-20 19:49 作者:董丽敏字号:大中小点击:444次内容提要:作为新中国的重要表征,上世纪50年代的妓女改造是被当代作家反复书写的文学事件之一。
本文以《小巷深处》(1955)、《红尘》(1985)和《红粉》(1993)为个案,分析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学文本如何形成了对同一母题的不同叙事经验/模式,在20世纪中国禁娼运动的历史脉络中来把握50年代妓女改造的实质,讨论上述文本是如何以文学想象来呼应、淡忘甚至割裂历史经验的。
另外,以今天文学无力回应现实/历史的书写困境为问题意识,回溯最近六十年中国作家的现实立场、历史观念及叙事伦理的变与不变,分析50年代妓女改造所蕴藏的社会主义经验为何会在文学书写中被逐渐搁置甚至遗弃,并尝试探索文学与现实/历史关系重建的可能性。
作为新中国的重要表征之一,“50年代的妓女改造”运动不仅作为“妇女解放”的标志性实践而在社会生活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也因被不同时代的书写者反复改写而成为一种历久而弥新的文学/文化事件。
在现实与想象的博弈之间,在不断迁徙的叙事过程中,不同时代的体验、情感、价值层层叠加/交织在“50年代妓女改造”事件之上,从而使得该事件日趋丰富而暧昧,成为一种因模糊了时空边界而具有某种开放性的特定场域。
为何“50年代妓女改造”运动会引起不同时代的文学书写者的普遍关注?我们又该如何来对待、处理被多重关注所堆积/涂改的“50年代妓女改造”运动?贺萧(Gail B.Hershatter)曾经指出:娼妓业不仅是妇女在其中讨生活的、不断变迁的场所,它也是一个隐喻,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媒介。
如果注意到“妓女”、“娼妓业”不仅仅是一种实体性的存在,而且还具备作为隐喻的种种复杂意蕴的话;那么,我们大概能够体会,新中国在50年代对于“妓女”、“娼妓业”的轰轰烈烈的改造,就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职业或行业调整,同时它也应该包含着对隐喻的重新构造:意识形态的介入,情感伦理的嬗变,新的社会结构对于人的重新想象与塑造,等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女性散文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女性散文作者:阎纯德, Yan chunde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83刊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年,卷(期):2010(1)1.盛英"属于秋天"的作家--罗兰 19972.姚同发天津情·忠告魂 19973.张秀亚(1919-2001),曾用笔名心井、陈亚兰、陈兰,生于河北黄骅县,祖籍山东平原.其文才早慧,九岁在天津《益世报》《国闻周报》发表小说和诗歌.就读于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和西文系.信仰天主教.曾主编重庆《益世报》副刊"语林",任社论委员.抗战胜利后同辅仁大学任教,1948年赴台湾,任台湾辅仁大学研究教授.后旅居美国.直到病逝.著有《三色堇》、《湖水·秋灯),小说集《大龙河畔》和诗集《水上琴声》等五十来部4.琦君(1918-2007),本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幼读私塾.迁居杭州后人弘通女中读书,1935年考入之江大学国文系,师从词学名家夏承焘,毕业后留校任教,1949年赴台湾,任职司法界和教育界,业余创作,1977年旅居美国,专事写作.著有散文集《三更有梦书当枕》、《一袭青衫万缕情》,及小说集《菁姐》、长篇小说《桔子红了》四十多部5.艾雯(1923-),本名熊崑珍,生于苏州,江苏吴县人,1937年迁居江西,抗开战争爆发后尝试创作.曾任《凯报》副刊主编,1941年以"艾雯"笔名发表小说《意外》,1949年初赴台湾后专事写作.著有散文集《青春篇》、《缀网集》及小说集《生死盟》、长篇小说《魔鬼的契约》等三十部6.徐钟瑕(1917-2006),江苏常熟人.曾在南京中央政治学校新闻系学习,后随学校辗转江西、湖南和重庆,1944年毕业,先在国民党国际宣传处,后任《中央日报》编辑,1945年担任该报驻英国特派员,1948年赴台湾,与陈纪滢创办重光出版社,1956年随丈夫在美国、加拿大、西班牙、巴西等国生活23年,所写记述海外风物,富有异国情调.著有散文集《多少英伦旧事》和长篇小说《余音)等十余种7.罗兰(1919-),本名靳佩芬,河北宁河人.天津女子师范学院音乐系肄业.抗战胜利后入天津广播电台主持音乐节目,1949年赴台湾,曾仟职台湾广播电台和警察广播电台,开始写作.创作以散文为主,兼及小说.著有散文集《罗兰小语》、《罗兰散文》及小说集《罗兰小说》、长篇小说《绿色小屋》、长篇传记《岁月沉沙》(三部曲)等四十多部8.尉天骄台湾文学名家名作鉴赏 20039.范铭如我观察@我思味@我同情 2005(03)10.张秀亚我与文学@前记 196711.瘂弦张秀亚,台湾妇女写作的燃灯人 2005(223)12.张秀亚文学与我 196713.王宗法台湾文学观察 200014.余光中中华现代文学大系@总序 198915.陈明芳女性诗人及散文家的现代转型 2003(02)16.马星野恍如昨日--重序<多少英伦旧事> 198017.潘人木三更有梦书当枕@序 197518.盛英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 199519.刘登翰;庄明萱;黄重添;林承璜台湾文学史 1995本文链接:/Periodical_njsfdxwxyxb201001006.aspx。
《安持人物琐忆》全文

《安持人物琐忆》全文西山逸士吴昌硕轶事吴湖帆轶事赵叔孺先生轶事记大风堂事吴待秋与冯超然记费龙丁与陈半丁记钱瘦铁、陶寿伯、顿立夫记丰子恺陆小曼记庞左玉与陈小翠记螺川事记宋守玉袁寒云轶事记梁众异记赵叔雍王湘绮章太炎马通伯吴棠和吴永(附记朱疆部一二事)记况公一二事记张鲁庵记陈蒙安记陈病树记夏剑丞与周梅泉记蒋密韵后人记杨云史记弹词艺人黄异庵记十大狂人事记造假三奇人记同行嫉妒之种种笑话记几个纨绔荒唐子记所见的几个名票友润例、诊金之种种怪现状几个旧友李烈钧与华夫人记程潜与杨虎记太极形意八卦三个内家拳事报应安持人物琐忆——记十大狂人事? 陈巨来冒孝鲁冒孝鲁,景璠,如皋老狂人鹤亭诗人之子也,为北京某大学专攻俄文之高材生,任颜惠庆驻苏大使馆一等秘书有年。
解放后,任复旦大学外文教授时,余以鹤丈之介始与相识,觉其人之狂傲,有逾于老父。
渠每读鹤丈诗文后,必指摘之,连呼不通不通。
老人亦只能默认而已。
盖其邃于国学,故敢如此也。
凡有自命文人雅士者,以诗文就正者、至多读三行,即云:好好,掷还了(忆先外舅况公,昔年黄公渚孝纾、龙榆生沐勋尝以词求正,原封未动,外批“至佳”二字还之。
故黄、龙二人提及况公时,必大詈不已。
孝鲁还读三行,。
似比况公略谦邪,)湖帆平日以词自炫,尝亲书小楷,付珂王罗版影印(后附《和晏词小令》一卷,乃倩女词人周金柬霞代书而提刀者),名曰《佞宋词》,求孝鲁为作序。
孝鲁以其老父至好也,故嘱湖帆求鹤老撰之。
鹤老大窘,事后谓余曰:这词,做周女徒孙都不够格,真无从恭维之也。
湖帆又坚嘱孝鲁作跋,跋成,竟莫名其妙。
余后问之,孝鲁笑云:他词更莫名其妙啊。
但在丙申、丁酉间,渠以许效庳之介求太极名家乐幻智奂之医病,乐公以气功治愈之。
他们畅谈虚字语助词,乐云:读通《论语》,虚字也通了。
孝鲁自此遂乐老师乐老师不已矣。
后告余云:斯人非徒以拳术鸣也。
观此,则非对任何人都狂了。
孝鲁好色之登徒子,亦惧内之大王,但只要避了河东狮,艳闻逸史,层出不穷。
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中的高尔斯华绥

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中的高尔斯华绥高尔斯华绥(Eileen Chang)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作家之一。
她的作品独具风格,描写细腻,深入研究人性和社会问题,被誉为“中国小说的良心”。
高尔斯华绥于1920年出生在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她的父亲是一位杰出的学者,母亲是一位热爱文学的女性。
从小,她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学熏陶,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上海交通大学就读期间,她开始发表小说并引起了一定的关注。
1943年,高尔斯华绥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倾城之恋》出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部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上海一个富裕家庭的命运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贝蒂的描写,展现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压迫和束缚。
小说以婚姻为主题,讲述了一个女人为了追求自由和爱情而踏上自我毁灭的道路。
这部小说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上广受赞誉。
随着《倾城之恋》的成功,高尔斯华绥开始成为一位备受瞩目的作家。
她的作品大多以女性为主题,讲述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矛盾和抗争。
她的小说充满了对生活的洞察力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她通过对细节的精确描写,展现了人物内心的复杂和矛盾,让读者感同身受。
除了小说,高尔斯华绥还写了一些散文和影评。
她的散文风格简洁明了,思想深邃。
在她的散文中,她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对社会问题的关切,以及对文学艺术的独到见解。
她的影评也深受读者的赞赏,被认为是中国现代电影评论的奠基人之一。
尽管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高尔斯华绥在中国的文坛上并不被广泛接受。
她的作品被认为离主流文学太远,过于个人化和主观化,与社会现实脱节。
她的写作风格被批评为“太过悲观”和“缺乏正能量”。
她的作品中涉及的性和婚姻问题也被认为过于敏感和争议。
尽管在中国的文坛上存在争议,高尔斯华绥的作品在国际上却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她的小说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深受国际读者的喜爱。
她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社会的独特性,也具有普世的艺术价值。
张爱玲五十年代的作品—以政治化特征为中心

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张爱玲五十年代的作品—以政治化特征为中心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指导教师:***20030519摘要张爱玲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属于“特殊”的位置。
她四十年代的作品不同于同时期其他作家的风格。
她以都市男女的情感为题材来塑造‘张爱玲式的入物。
’但,对张爱玲作品的评价上至今为止还只是偏重于四十年代的小说。
关于张爱玲五十年代离开大陆后的作品的研究远远不如她四十年代的作品。
尤其,她五十年代的作品的评价上缺乏客观性。
到五十年代后,张爱玲的文学Jxl格上有所变化。
其中,“政治化”倾向是张爱玲五十年代作品的最突出的特征。
我在这篇论文里探讨1。
张爱玲五十年代以后的生活以及作品2。
四十年代作品与五十年代作品里对待政治问题的变化以及产生这些变化的时代背景的影响。
3。
五十年代作品中的通俗小说化特征。
关键词:张爱玲现代文学文学与政治AbsWaetEileenChangbelongsto“specialposition”inwholeChinesemodemliterature.Hernovelsin1940sareunlikelytohercolleague’s.Shedescribedurbanlifein1940sinShanghai。
Especiallyemphasizedhumandreadtotheupheaval.Sheachievedastandingaccomplishmentin40s.But,studyingChang’sworkslayparticularstressonhernovelsin1940s.Becauseofher‘'politicalsituation’'andmarriagewithHulancheng.,therearesomeprejudicesinStudyinghernovelsin1950s.AfterChang’sleftfrommainlandtoHongkongandAmericain1953,herliteraturestylehaschangedalot.Moststandingfeatureisbecomingmorepoliticalin1950snovels((yangko>>,((ThenakedEarth)).Istressedinthisthetis:1.ThelifeofChiang’safter1950andhercreationin1950s.2.Thedistinctionherpoliticalideabetween1940sand1950s.3.Pulpfictionfactorinhernovelsalter1950.Keyword:EileenchangChinesemodemliteratureTherelationofliteratureandpolitics张爱玲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大多集中在她四十年代的作品上。
《激流三部曲 家 春 秋》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再版前言
文学生活五十年(代序)
《激流》总序
家
0
0
2
4
0 6
2
4
6
0 1
1
0
5
0 3
5
3
0
0
2
4
0 6
8
10
12
0 1
7
0
5
0 3
11
9
0
0
2
Hale Waihona Puke 40 614
16
18
0 1
13
0
5
0 3
17
15
春
0 2
1
0 1
序
0 3
2
0
0
4
6
3
5
0 5
4
0
0
2
4
0 6
7
9
11
0 1
6
0
5
0 3
10
8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激流三部曲 家 春 秋》
PPT书籍导读
读书笔记模板
最
新
版
本
01 再版前言
03 《激流》总序
目录
02
文学生活五十年(代 序)
04 家
05 春
06 秋
本书以五四运动后二十年代初期四川成都地区为背景,描写了在新的革命时期的一个封建大家庭(高家)走 向崩溃的历史。作品展开了一个封建官僚家庭生活的全部,无情地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的腐朽堕落和封建礼教的 虚伪残酷。作者塑造了梅、蕙、瑞珏等封建家庭妇女的形象,她们的痛苦与惨死,是对封建婚姻制度和旧礼教的 血泪控诉。而鸣凤、倩儿等“下人”的死,则更深刻地揭露了阶级歧视和压迫的社会现实。作品没有停留在暴露 这个“家”的罪恶、揭示它必然崩溃的命运上,而进一步描写了以觉慧为代表的觉醒的叛逆的一代。从一个侧面 显示出“五四”时期的时代特色,“宣布一个不合理制度的死刑。”
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

一、劇本選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趙琦美鈔校明萬曆間寫本1958上海商務印書館古本戲曲叢刊第四集影印古今雜劇選明‧息機子編1958上海商務印書館古本戲曲叢刊第四集影印陽春奏明‧尊生館主人編明萬曆金陵陳氏繼志齋刊本1958上海商務印書館古本戲曲叢刊第四集影印古名家雜劇明‧玉陽仙史(陳與郊)編刊1958上海商務印書館古本戲曲叢刊第四集影印古雜劇明‧王驥德編選1958上海商務印書館古本戲曲叢刊第四集影印1972臺北藝文印書館據前本影印古今名劇合選(柳枝集/酹江集)明‧孟稱舜編刊1958上海商務印書館古本戲曲叢刊第四集影印孤本元明雜劇王季烈校編1941上海商務印書館據涵芬樓排印本影印1976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盛明雜劇明‧沈泰輯明崇禎二年刻本武進董氏誦芬室覆刻本1930上海中國書店重影石印1963臺北文光出版社據誦芬室刻本影印1979臺北廣文書局據誦芬室刻本影印全明雜劇陳萬鼐主編1979臺北鼎文書局六十種曲明‧毛晉輯明崇禎汲古閣刻本清道光補板重刻上海開明書店排印1955上海古籍刊行社據開明本重校全明傳奇林侑蒔主編1985臺北天一出版社善本戲曲叢刊王秋桂主編1984/1987臺灣學生書局影印古本戲曲叢刊古本戲曲叢刊編輯委員會編1954/1955/1958/1964/1985上海古籍出版社二、劇論錄鬼簿續編明‧無名氏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歷代詩史長編二輯)中國戲劇(鼎文)太和正音譜朱權仝前南詞敘錄徐渭仝前詞謔李開先仝前曲論何良俊仝前曲藻王世貞仝前曲律王驥德仝前曲品呂天成仝前顧曲雜言沈德符仝前曲論徐復祚仝前譚曲雜劄凌濛初仝前衡曲麈談張琦仝前曲律魏良輔仝前絃索辨訛沈寵綏仝前度曲須知沈寵綏仝前遠山堂曲品祁彪佳仝前遠山堂劇品祁彪佳仝前新傳奇品清. 高奕仝前少室山房曲考明. 胡應麟新曲苑中華書局堯山堂曲紀蔣一葵仝前周氏曲品周暉仝前梅花草堂筆談張大復仝前客座曲語顧啟元仝前程氏曲藻程羽文仝前九宮譜定總論東山釣史仝前太霞曲語顧曲散人仝前新傳奇品清. 高奕仝前古典戲曲聲樂論著集成傅惜華學海三、劇作總目明代雜劇全目傅惜華北京作家/台北世界元明北雜劇總目考略邵曾祺編著河南中州古籍明代傳奇全目傅惜華北京人民文學重定曲海總目清. 黃文暘原編/無名氏重訂/管庭芬校錄北京中國戲劇曲海總目提要清無名氏/董康…等校上海大東/北京人民文學/臺北新興中國戲曲總目彙編羅錦堂香港萬有中國古典戲曲研究資料索引香港大學中文學會編著香港廣角鏡古典戲曲叢目匯考莊一拂臺北市:木鐸,民75中國古典文學論文精選叢刊(戲劇類)幼獅中國古典文學論叢(戲劇之部)中外文學四、基本參考書中國戲曲通史張庚/郭漢城北京中國戲劇/臺北丹青中國戲劇史(中國戲劇史長編.人民文學)周貽白北京中華(中國戲劇發展史.臺北僶俛/學藝)中國戲曲發展史廖奔、劉彥君山西教育北京戲曲通史(明清卷)周傳家、程品達北京出版社中國近世戲曲史日. 清木正兒商務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河洛★崑劇演出史稿陸萼庭國家崑劇發展史胡忌/劉致中北京中國戲劇中國戲曲聲腔源流史廖奔貫雅中國板式變化體戲曲研究孟繁樹文津中國古代音樂史稿陽蔭瀏丹青五、宮譜、曲譜舊編南九宮譜明. 蔣孝善本戲曲叢刊增定南九宮譜明. 沈璟善本戲曲叢刊南詞新譜明. 沈自晉善本戲曲叢刊九宮正始明. 徐子室/紐少雅善本戲曲叢刊納書楹曲譜清. 葉堂善本戲曲叢刊集成曲譜王季烈商務(與眾)粟廬曲譜振飛曲譜(上、下)俞振飛上海崑劇團編六、近人相關論著景午叢編鄭騫中華明清傳奇導論張敬華正明清傳奇考論俞為民華正明雜劇概論曾永義學海中國古典戲劇論集曾永義聯經說戲曲曾永義聯經明代傳奇之劇場及其藝術王安祈學生明清文人傳奇研究郭英德文津中國戲曲演劇研究岩城秀夫創文社中國祭祀演劇研究田中一成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七、明代歷史背景明實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輯國朝獻徵錄明. 焦竑學生明史稿王鴻緒文海明史清. 張廷玉等藝文明史紀事本末谷應泰華正明會要龍文彬世界列朝詩集小傳錢謙益世界明人自傳文鈔杜聯哲藝文明人傳記資料索引國立中央圖書館明代劇作家研究日. 八木澤元中新八、明代相關社會資料中國文化新論--聯經制度篇/ 經濟篇/ 藝術篇明人書學論著十二種楊家駱世界中國畫論類編河洛(明人各家文集)明儒學案清.黃宗羲河洛萬曆十五年黃仁宇食貨生與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擇何冠彪聯經明人奇情郭英德/過常保雲龍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陳萬益大安墮落時代---明代文人的集體墮落費振鐘立緒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牛健強文津陶庵夢憶明‧張岱開明明清時代庶民文化生活王爾敏中研院近史所明清時期商業書及商人書之研究陳學文洪業明代江南市民經濟試探傅衣凌谷風明清時代商人及商業資本傅衣凌谷風明清思想家論集王煜聯經明史新論楊國楨/陳支平雲龍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研究論文集谷風明清社會經濟史研究陳學文鼎典商人與中國近世社會唐力行商務明代商賈與世風陳大康上海文藝十六十七世紀手工業的生產發展羅麗馨稻禾明代特務政治丁易天山湯顯祖評傳徐朔方南京大學湯顯祖與晚明文化鄭培凱允晨。
第四章 50—70年代台港文学

是白先勇至今唯一的一部长篇小 说,也是一部独特的创作。 1977年开始连载,1983年出版 单行本。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第一部以同性 恋为题材的小说
作品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聚 焦台北新公园里一群沦落少年— —“青春鸟”,细腻描述了他们不 为人知的生活,以及他们被社会、 家庭、亲人所抛弃的痛苦曲折的 心路历程。
白先勇
白先勇的小说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 从《金大奶奶》发表到赴美前夕,
是他的创作前期。这一时期的作品 主要回忆少年生活,主观色彩较浓, 较多地受到西方现代文学的影响。 到美国留学,是白先勇创作的分水 岭。环境的骤变使他产生了难以排 遣的文化上的乡愁。经过两年的创 作停顿,白先勇写了一系列以留学 生生活为题材的作品。 自《永远的尹雪艳》开始,白先勇 的小说艺术臻于成熟的境界。
亮·太阳》、《樱子姑娘》,李辉英的《海角天涯》,张 爱玲的《秧歌》、《赤地之恋》,唐人《金陵春梦》等。 散文集有叶灵凤的《能不忆江南》,徐訏的《传薪集》, 徐速的《心窗》等。 诗集有力匡的《燕语》,何达的《洛美十友诗集》等。
.
50年代中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香港兴起。1955年8 月,由王无邪、昆南、叶维廉等合办的诗刊《诗朵》出版。 其主要作者包括杜红、卢因、蓝子(西西)等。这是香港 现代诗人的第一次集结。1956年2月,马朗主编的《文 艺新潮》出版。这本杂志集翻译、理论和创作于一体,把 香港现代主义文学推向高潮。西西、李英豪、戴天、王无 邪、蔡炎培等一批年轻的作家都以开创性和实验性的创作 投入这股潮流。
《现代文学》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文艺 思潮的深刻影响,它为现代派文学在 台湾的崛起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现代主义文学
台湾现代主义文学深受精神分析学、存在主义、超现实主 义、意识流等西方现代文艺思潮的影响,从卡夫卡、乔伊 斯、吴尔芙、福克纳、詹姆斯、劳伦斯等现代作家的作品 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安持人物琐忆

安持人物琐忆作者:陈巨来来源:《读书文摘》2003年第12期周瘦鹃周瘦鹃,名学贤,生于光绪乙未年(一八九五)。
吴门小说家,当时所称鸳鸯蝴蝶派者是也。
五十年前曾任老《申报》副刊“自由谈”主编,《半月》杂志主编。
又有一小型杂志曰《紫兰花片》,月出一册,所有小品文,均其一人所撰者。
此人曾得奇疾,自发至毛,遍体不生,头上制一假发套之,鼻架特制大圆眼镜遮及眉毛。
五十年之前,壬戌(一九二二)时,余即与之邂逅于当时白克路(今凤阳路)侯在里袁寒云先生座中,相处至洽。
据袁先生云:他斋名紫罗兰庵,有一段失恋伤心史存在:他少时尝与一女士谈恋爱,有白首偕老之盟,女西文名紫罗兰,亦姓周,为双方家长所不允,因旧俗同姓不婚也,是以不谐矣,故他遂取此花名为庵,并制一小锦袋,以周女所写情书装入,冬夏春秋,总挂在内衣中,以作纪念云。
此情书,袁先生曾拜读过者,故不虚也。
在四九年以前,余与之时时晤面,见必畅谈甚欢。
解放后,他归吴门,以种花为乐,即与余不相见矣。
后闻人云,他尝晋觐伟大领袖毛主席于首都,领袖賜以高级香烟一枝,他吃了半枝,半枝以锦匣珍藏之,凡有友人往访者,辄以之出示,栩栩然自得不已云。
岁甲辰(一九六四),他年七十,与郑逸梅、陶冷月二公同庚,朱大可、平襟亚等等发起在酒馆中公祝三位同庆。
事先大可其石昆仲告余,余因与三公均为多年老友矣,故告大可,亦请加入。
已定期通知过了,乃其石忽来告余云,周老因事滞苏,未能来申了,故公祝取消了云云。
余亦深信之。
至次年乙巳,余至冷月家闲谈,睹一摄影,三老同庆之图,朱、平诸人均在内也。
据冷月告余云:去年周来沪,索阅公祝人名单,见有你名在内,遂云:右字辈,淮南归来之人,如与同席,是亵渎了他的身分了。
坚决云,如有某某,他必立即退出云云,故不得已嘱其石诓骗你了云云。
当时余云:这不怪他的。
一笑而已。
至六八年,据陆澹翁告余云,这次运动中,周因坦白不彻底,竟投井自尽了。
余为之叹息不已。
半枝香烟,不知亦一同携之赴九泉否也?放翁后人放翁后人,亦吴门人也,有文学名,尝任抗战前之正始中学教师。
五十年代台湾文学

1953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 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
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 出版社。
长篇小说 《晓云》、《春风丽日》、 《孟珠的旅程》,
短篇小说集《绿藻和咸蛋》、《城南旧 事》、《烛芯》、《婚姻的故事》、 《林海音自选集》,
散文集《冬青树》、《做客美国》、 《两地》、《窗》、《剪影华文坛》、 《家住书坊边》、《芸窗夜读》、《林 海音散文》、《一家之主》,
儿童文学《井底蛙》、《金桥》、《蔡 家老屋》、《我们都长大了》、《不怕 冷的企鹅》、《请到我的家乡来》、 《林海音童话集》、《薇薇的周记》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旋风》被认为是“一部研究共产主义的书”,
作者声称此书旨在探究共产党何以会在中国兴起。
对历史、时代、社会生活做了歪曲性的描写和解 释。
共产党是洪水猛兽,无比凶残、贪婪、奸诈、阴 险,甚至吃活人心者。把暗杀、利用娼妓、鼓励 毒品流通、勾结日军、陷害无辜、残害百姓
恶意的歪曲:
什么是共产主义理想、共产党人为什么要起来革 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具有怎样的品质
百襉裙原本能代表女子的高地位。 能穿百襉裙的,都是「奶奶級」的人物。
女主角金鯉魚的畢生夢想,就是能自由 自在、堂堂正正地穿著百襉裙,在家裡 走來走去,獲得她應有的尊崇。 時過境遷之後,百襉裙成為所有女孩子 都可以穿的普通服飾。 透過百襉裙象徵意涵的變化,呼應時代 的變化
金鯉魚終於有機會可以提升自己的地位 了,即出席兒子的婚禮。傳統的尊母觀 念,這是多麼冠冕堂皇的理由啊!她可 以因此堂堂正正地穿上百襉裙,受到尊 崇。
史慧中先生琐忆

史慧中先生琐忆
杜继纲
【期刊名称】《学前教育:幼教版》
【年(卷),期】2005(000)004
【摘要】史慧中先生一段时间以来虽为而瘫所困,仍全身心投注《中国教育科学规划回顾与展望》之“幼教科研回顾与展望”,这我是知道的。
我还听说,先生编订工作告峻之后心境颇佳,起意根治痼疾。
3月4日,讣闻却猝然而至:史慧中同志因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于2005年3月2日5时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
【总页数】1页(P10)
【作者】杜继纲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19.2
【相关文献】
1.中国刻字艺术家孙守昌先生琐忆
2.周退密先生琐忆
3.周退密先生琐忆
4.笔走龙蛇气吞山河——王蘧常先生琐忆
5.商锡永先生琐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琐高议》佚文补遗及重编问题再探

Qingsuogaoyi's青琐高议Lost Articles and A Restudy
on Its Re-compilation
作者: 关静[1]
作者机构: [1]北京大学中文系
出版物刊名: 文学遗产
页码: 187-191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3期
主题词:�剪灯新话》;王士禛;《青琐高议》;小说史;程毅中;宋元小说;刘斧;志怪传奇
摘要:�青琐高议》是北宋刘斧撰辑的小说集,原书不传,今本为重编本。
因事涉神怪、用语通俗,前人或有“俚鄙”之嗤(王士禛跋),但此书在小说史上意义重大,王士禛承认“此《剪灯新话》之前茅”,今人赞誉尤多,如“乃北宋最优秀之小说集”(李剑国《宋代志怪传奇叙录》,简称《叙录》,中华书局2018年版,第299页),“是北宋最早也是最大的一部小说选集”(程毅中《宋元小说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97页)。
50年代上海滩各路名家的年画,展现了老百姓生活工作学习的景象

50年代上海滩各路名家的年画,展现了老百姓生活工作学习的
景象
上海画片出版社出版,母振元绘制,服兵役是保卫祖国的光荣任务。
上海画片出版社出版,邵靓云画作,评分。
上海画片出版社出版,王柳影画作,开到北京去见毛主席。
上海画片出版社出版,魏瀛洲画作,老公公走好。
上海画片出版社出版,吴哲夫画作,杂技表演。
上海画片出版社出版,徐娥画作,总算盼到了这一天。
上海画片出版社出版,杨馥如画作,五谷丰登。
上海画片出版社出版,杨俊生画作,劳动的果实。
上海画片出版社出版,张碧梧画作,帮助。
上海画片出版社出版,张乃鸠绘制,快马加鞭。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章育青画作,看菊花。
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筎民康绘制,捉迷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十年代中期惠高琐忆
◎王师式
六十年前,我就读于惠阳高级中学,那一段生活令人难以忘怀。
1953年,我初中毕业报考高中。
冯擷常老师对我说,你还是报考县城(桥东)的惠州中学吧,省里已经决定更名为广东惠阳高级中学,为省重点,我们一些老师也要调过去。
于是,我舍近求远上了广东惠阳高级中学,成了住校生。
入学的第一天,就给人留下了振奋的印象。
学校大门的中轴线上,由南向北,是一溜古老建筑,大顶飞檐,折射出历史的沧桑,给人以厚重的文化积淀及悠久的历史传统的感觉,它就是旧日的归善学宫。
与此成鲜明对照的是,左右两侧直立着两长排崭新的两层教学楼;还有落成不久的礼堂兼师生食堂;表现现代文明的的偌大体育场,又给人一种春风萌发、老树新枝、欣欣向荣的快感。
教室有富余,我们就住在空余的教室里,既不紧迫,也很方便。
楼下是宿舍,楼上是课堂,隔邻是食堂。
还有体育场、图书馆、实验室等。
教师陆续调来,有少数是师范院校刚毕业的,大多是其他学校调来的。
我原来就读的初中(惠阳县一中)老师冯撷常、高予从、何辛、陈汉光陆续调来,何辛还升任教导主任。
开始有了讲普通话的外省老师(过去是极为罕见的),更多是本省老师。
我们这一届招收了4个班,生员已扩大到惠阳地区。
一切工作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一项决策正在密锣紧鼓筹划当中,并已现端倪,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1954年,这是不寻常的一年,是值得牢记的一年。
这是抗美援朝胜利后的第一年,是战争时期转为和平建设时期的第一个年头,是共和国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二年,国家需要有文化的建设人才,各地高等院校呼唤着大量优质的生员。
在这一年,广东省政府《关于开办五所新型高级中学的决定》出台。
这五所高级中学分别是:韶关高级中学、梅州高级中学、潮州高级中学、惠阳高级中学、茂名的高州高级中学。
于是,这年的秋季,广东惠阳高级中学正式成立。
上级为了满足各地对人才的渴求,作出决定,这年秋季招收17个班,800余人,整整是正常招生年份的四倍多。
这正是未赋予大跃进之名的真正“大跃进”,显然给平静校园的“湖面”上投下了大石,影响激越而深远。
学校的大发展令人振奋之余,接蹱而来的是些实际问题。
应该说,事先是有准备的,
但原来的设想与后来的要求之间的差距实在太大了。
这些学生绝大多数来自惠阳、博罗、海丰、陆丰、揭阳,河源、龙川、紫金、宝安、东莞等县,远地而来,急待解决住宿和上课的场地。
上级领导紧急作出决定,停办在学校附近叫“学背”(学宫后背之谓也)的一所小学(当时称六小),原有的学生疏散出去,学校拨归我校使用。
但那是一所解放前遗留下来的小学,窄小而破烂不堪,根本不能解决问题。
好在附近有一片长满野草、荆棘的荒地。
于是学校在这片荒地上盖起一间间茅草棚当教室。
所谓茅草棚,就是以竹为支架,棚顶用茅草舖盖,四周用苇席围起来作墙。
夏天,下雨天一脚水一脚泥;冬天,四面透风,冬寒彻骨。
1955年的冬天,是数十年少有的寒冬,稻田的积水,室内脸盆的剩水都结了冰凌。
也许是少见多怪吧!学校附近的农民捞起冰凌挑到城里去卖,不想太阳一出,全变成水了。
我们班就在这个冬天在茅棚里上课,薄薄的苇席挡不住凛冽的寒风,在茅棚里上课就好像掉在冰窖里。
教室是增加了不少,但仍不足所需。
其实学校所在位置接近城市的边缘,其更远的外围只有稀疏的民居和菜地。
那时并没有像现在一样强行圈地征地和大拆大建的做法,虽然县委书记李公堂亲自挂名为校长,但也不能贸然从事。
这样,学校领导抓耳挠腮,头都大了。
惠州那时也和全国大多数古城一样,具有相同的环状结构,即城市中心区(市民居住区和商业区);环城圈(半城半农区——人口相对稀少);无人居住圈(为了活人与死人隔开);死人居住圈——那就是死人包围着活人的结构。
所谓死人居住圈,就是乱葬岗。
那时,当你从城外向城里走去时,你首先看到的是惠州城外一座座像长满脓疮和癩痢的头颅一样的山包,那就是乱葬岗。
不知从哪朝哪代开始,层层叠叠的坟茔堆磊在一起,没有立足之地。
近前一看,几乎都是破烂不堪、还散布着零星的墓穴腐烂的棺木碎片、金罂和扔弃的零星白骨。
这里虽然属于郊野,却没有郊野空气的清新,一阵风吹过,往往能闻到一股腐败的气息。
这里绝大多数是无主孤坟,是穷人、暴毙街头的流浪汉、饿殍、死囚的最后栖息地。
这里一般没有“主权”争议。
这里也被惠州人认为最最阴森恐怖的地方,坊间流传不少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都与这里有关。
学校地处惠州城的东北靠近城区边缘,再往外走一段路,也有一座山岗叫九龙岗,它就是乱葬岗。
当人们急不可耐,又无计可施之时,目光便投向这样一座山岗。
于是,对九龙岗山脊略为平整一下,便高高低低地建起了一排排茅草棚,这就是我们的集体宿舍。
当我们搬进去的时候,距茅草棚近傍不远的地方,那些荒坟和棺材穴还狰狞可怖地躺在那里。
我们班可能是最早进驻的。
记得有个晚上,我们在校本部的教室里上自修,10点半熄灯后,外面正下着雨。
我们戴着竹笠向宿舍奔跑,在那近乎乡间的泥泞小路上,坑坑洼洼的,又没有路灯,跌跌撞撞地走了不知多久(那时我们都没有表),从校区越过半城半农圈、无人圈,才走到九龙岗昏暗灯盏发出幽幽亮光的茅棚宿舍。
这
时,衣服已经湿透,又是一脚污泥一脚淖。
好在宿舍外不远有一积水坑,在积水坑里把脚胡乱洗了洗,便倒头睡去了。
不料,半夜里一阵肠子大挪移般的疼痛。
坏了!只得爬起来出去方便。
其实,当我们一班人浩浩荡荡移住这个被民间渲染得如何如何阴森恐怖的地方住宿,并没表现出如何害怕。
那时,我们正是血气方刚、阳气鼎盛的年纪,又深受无神论的教育,正所谓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即使真有鬼也会退避三舍。
但当我独自一人,面对眼前这阴寂、迷蒙、鬼幻的黑夜,面对咫尺之间就是重重叠叠的荒坟,未免还是痉挛般地颤栗和惧怕。
我内心挣扎着,但事实又不容迟缓。
这时雨虽已停歇,但我仍然不敢走远,在宿舍附近匆匆了事……
那时,还未建有厕所,即使有,也在较偏僻的地方,很难说我会去。
这时,我内心不知应该感到羞愧,还是坦然!
更名成立广东惠阳高级中学,至今正好六十个年头。
这段记忆,未被漫漫的岁月抹去,又能带给我们一些怎样的思考呢?!
作者简介
王师式,男,惠州市惠城区人,1938年6月出生,大学文化,原深圳发展公司部门经理,现任惠城区政协《惠城文史》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