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纸媒的发展现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纸媒的发展现状

作者·王子龙

中国纸媒的发展现状是所有还在看报纸杂志的读者都共识的现实问题。至少在成年人当中,大家对中国纸媒的发展认识大致是可以达成一致的。

用一个词来形容,我想已经足够了。那就是“困难”。

主要问题有两个:

第一个问题,是当代中国的“中国文化”已经不复存在了,但并不是没有过或者不会有。这是因为当代中国正处于文化转型期。过去的中国文化渐渐衰弱,难以适应时代的变化节奏,也受不起时代变迁对文化的冲击。而新的中国文化又很难再短时间内成形,没有人能准确地抓住当代中国文化的形态。当然,这也牵扯到整个世界的变化,但是这个影响如果作为中国文化难以成形的唯一借口,显然是不足的。这在于中国全民素质的统一和跟进效率。

经典永远都是经典,它可以被颠覆,但不能被抛弃。中国文化在现今的发展趋向明显是想要脱胎换骨,但事实是,我们允许脱胎,但不允许换骨!一味地将西方文化大批量地迁入中国,而渐渐地将原有的中国文化挤出人们的视线,我只能大胆地说,这是在促成国将不国的大结局。中国之所以被称之为中国,必然是有不能改变的中国血统问题,中国文化的血统是什么,显然很多人渐渐模糊了。例如,什么是中国画?大部分中国人认为,有水墨的材质绘制的作品就是中国画,那么先进日本、韩国等国家始终在坚持和延续着墨质画作的创作,甚至有部分异国人坚持这是他们的国画,那么,我们的国画和他们的国画又有什么不同呢?我们不能总是依托历史的因素,追溯到千百年前,说日本是我们的分支,韩国是我们的分支,所以他们的文化也是我们文化的分支,如此一来,再往前推算几千年,全世界都是中国人了。这是较劲!中国画之所以被称之为中国画,是完全可以脱离水墨的,因为中国画中,有一些东西是可以让观者一目了然的,那就是中国画中蕴含的中国人的气节,那是无论哪个国家也抢不去的,即便你用了油彩,画出来的依旧是中国画的,任谁看了都能看出中国的味道,这大概就是所谓“中国风”的味道了。再例如旗袍、武术等等,其他国家都有,但中国的,就是中国的,谁想抢,也抢不去,因为那种文化已经成为了世界的共识。

相比新的中国文化,大部分人还是盲目的,环境不同了,意味着什么都要改变,以适应时代,也只有能够适应时代的文化,才是能永远流传下去并且被认同的文化。那么,如何去改变呢?中国文化做了很多的尝试,甚至不缺大胆的尝试,但终究未果。为什么?因为老的中国文化和正在成长的新中国文化站在了两个阵地,并彼此对立,水火不容,恶言相向,乃至动武。有人说,我们要尝试,就必然有牺牲,这并不是什么可以开脱罪责的好理由,你说你要当爹,所以你就把自己的爹弑杀了,能让人接受吗?新中国文化中,有一个很好的现象,也有一个很可悲的现象,好的是,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大,吸收了很多国际友人假如到学习中国文化的队伍中来,但可悲的是,国际友人们对中国文化的熟识程度似乎比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还要强,就例如外国人说京剧是中国国粹,是中国迎接外国来宾最好的饕餮盛宴,而中国的年轻一代中却有很多人认为京剧是必然要被淘汰的糟糠,是残羹剩饭。

不要说我崇洋媚外,有一个现状你必须承认,很多中国人唱外国歌曲唱得都很好,但是唱自己国家的歌却不伦不类,而外国人却是唱好了自己国家的歌以后,才来享受中国音乐的美好的。抛去中国现代音乐佳作难求的现状,我们是不是该反应一下再说呢。

还有,早一代我就不说了,因为我没有资格说,我是80后,周边最多的也是80后和90后,就这20年里出生的人,我还是可以肯定地说,他们当中至少有一半英语说得比中国话好。而且,这个状态很快就会延续到2000年以后出生的一代,至于2010年以后出生的人就更难想象了。当一个国际友人友善地用中国话和你打招呼时,你却觉得用英语和他交流更

方便,那会一个多大的笑话。你不会说英语,外国人不会笑话你,那毕竟不是你的母语,你不会说中国话,外国人一定笑丢了假牙,因为那和你每天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却不知道父母的名字一样可笑。

新中国文化必然是不同于老中国文化的,必然是可以迎合新时代潮流的主流文化,但这种血脉关系是不可能割断的。郭德纲用传统的艺术形式融合新的文化信息和网络语言,大家不也是接受得很好吗?但你始终要庆幸,郭老师玩的,依旧是老玩意,他换了一个新玩法,我想,这便是可以被称之为新中国文化的东西。而那些除了“说学逗唱”之外,没有一个字听着像相声的相声作品便是不知道爹是谁的“伪新中国文化了”。相声是听的,画是看的,音乐是听的,电影是看的,文化终究不能脱离了文化的根。眼睛、耳朵、嘴,总还是要长在它该在的地方。

毕竟,当这种新文化诞生时,它还是要被标上“中国”标签。

第二个问题,是中国纸媒发展恰逢一个低落的时代,当然,这也是因为文化。当全世界仍在陶醉于书香之中的时候,中国人已经不知道是超前地还是偏离地投入到了网络时代。曾听一位网站的CEO说过,纸媒向电子媒体的过度是必然的,好吧,我也认同,人懒了,翻书也会变成一件很累的事情,那起码你该把真的文化放在网站上吧。我不攻击网络文学,因为那之中也有好的作品,但大部分,至少是50.001%的作品实在是让人嗤之以鼻。现实生活中不能做的、不敢做的全都堆在了里面,就算是堆垃圾吧,你也得堆得整齐点啊,你总得对得起读者和观众吧?

这到底是纸媒向电子媒体的过度,还是电子媒体的文化独立?

网络文学的出现没有什么不对,但是总拿一些臭烘烘的东西出来恶心人,这就是你不对了。

说来,这纸也是咱中国人的四大发明,怎么中国人就要第一个淘汰了它呢?做什么都坐第一个倒是好事,精神可嘉,可也得分分是好事还是坏事吧。中国人玩蹴鞠玩出了彩,到了成了人家的国球,越玩越臭也就罢了,如今还丑事频频。难不成这纸也要拱手让给别人,过个千百年,人家在教育子孙的时候说,“这本来不是我们发明的,不过人家不稀罕,没保护好,咱们就收下了,咱们把纸的制造和应用发挥到了极致,其实谁发明的不重要。”

中国丢文化、丢发明、丢节日,什么都丢,什么都让人捡了去,这么下去,搞不好是要丢人的。

和外国友人交流的时候,人家把看书多当做是一件神圣的事情,怎么咱经典最多、著作最多的中国人自己却瞧不起自己的玩意呢。

文学低潮,媒体也低潮,经济再高潮又能怎么样?我从来不喜欢“土老板”这个词,因为任何一个成功人士必定有他的成功之道。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是当了“土老板”,那可就真土了,不是诺贝尔不是瞧不起咱中国人,是咱中国人自己瞧不起的东西。自己都觉得自己的书没有看的必要,凭什么到世界舞台上让别人去认可呢。

如今,中国纸媒的经营者完全都是赌徒,各自拿着自己的筹码,向着不同的方向,用着不同的方式,玩命下注,赌中了,固然好,一把输了,就倾家荡产。纸媒、出版业的发展怎么就演变成了一个赌局呢?

《瑞丽》、《女友》、《三联生活周刊》、《知音》、《财经》、《新周刊》、《城市画报》这些杂志就是这场赌局中暂时的赢家,至少他们抓住了一部分人群或者是某些组织、政体、团队,以此维持他们的生命。

《读者》、《青年文摘》这样的杂志显然比想象中衰老得还快,很多年来,依靠杂志的头衔勉强维持了下去,虽然艰难,但毕竟还是大杂志,其本身就站在了文学、艺术的高度,所以,即便是有什么败笔,也不会有人去指出来,不为别的,就因为他们够大,名字够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