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教育思潮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教育思潮
小组成员:李瑞琴 张 曼 郑晓娴 赵康宁 王小珍 张世彦 王洋鸰 张 帅 郭秀芳 张灵敏
行为主义教育
华生的行为主义 赫尔的逻辑新行为主义
新行为主义教育
托尔曼的目的性新行为主义 斯金纳的操作新行为主义
第三代行为主义
新的新行为主义
一、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主义教育
1. 诞生背景: 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相互攻讦,
(二)代表
1、赫尔的逻辑新行为主义
1)赫尔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下,认为有机体行为从 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对环境的适应行为,这种适应行为 就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他将假设演绎法引入心理学 研究,提出四项基本原则。 2)修正华生等人的S-R公式,提出S-s-r-R公式 S:外在环境刺激 R:外部行为反应 s:刺激痕迹 r:运动神经运动 强调强化作用和内驱力的降低,他的学习理论也被 称为需要降低理论。
2)评价: 贡献:
整体行为研究和提出的中间变量的概念被广泛 吸收和接纳;认知心理学鼻祖(P432);新托尔曼 学派。
不足:
没有把行为恰当地同内隐机能明确的联系起来, 因而不能发展为一种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动物实 验的结果和结论推断人得行为,不免忽视人与动 物之间的本质区别。
主要内容:
3、斯金纳的操作新行为主义 ——美国最激进的新行为主义者
(二)共同特征:
1、即坚持行为主义的立场又吸收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成果,大胆使用以往被传统行为主义所摒弃和拒 绝的心理学概念; 2、探索认知、思维、意象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 3、强调行为和认知的结合; 4、强调自我调节的作用; 5、强调心理过程的积极与主动性; 6、坚持客观注意的态度等
20世纪70年代后,认知心理学与 人本主义心理学成为西方心理学发展 的主流,行为主义似乎已经销声匿迹 了。然而行为主义作为一个学派其精 神是永存的。
1)是独一无二的描述性的、严格的行为主义者 “斯金纳箱”研究动物行为,提出行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发展了 一种行为的“强化符号”思想。 2)将有机体的行为分化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3)强化和强化列联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 强化:是习得性行为的重要因素,强化分为定时强化和定比强化 强化列联:指反应和强化刺激组成的序列由刺激-反应-强化三个强化 环节构成。 4)斯金纳非常重视将其行为理论广泛应用于社会实践中,如:数 学,言语行为,心里治疗,社会控制等。
无帮助的观察,即自然观察
观察法
条件反射法 言语报告法 测验法
借助仪器的观察,即实验法 是最能体现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理 论的方法 一种专门研究正常人行为的方式,是通 过被试报告其体内变化实现的 主张设计和运用一种不需要语言的外 显的行为测验
(1)在20世纪20年代风行一时,深刻的影响着心理学的 进展。 (2)在学习领域,行为主义所产生的四种影响试值得注 意的: 主管观察法(内省法)已经被淘汰,所有观察资料都 来源于客观现实 站在华生立场的人,对行为进行心理方面的解释是大 为不满的 排斥实际上的遗传作用,强调学习是行为产生的原因 在学习实验中普遍倾向对动物进行实验 (3)华生的行为主义运动矫正过正,否定意识,片面强 调环境和教育,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他的心理学 陷入困境,遭到许多心理学家的批评。 (4)面对各种各样的批评,在行为主义阵营内部出现了 一批改造和发展早期行为主义的人物,他们先后提出 自己的理论体系,以求摆脱这种困境。
二、新行为主义教育
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将人与动物看做 是随意操纵的机器,将心理学变成没有心 理或无头脑的心理学,新行为主义看到了 这一根本缺陷,而在不同程度上修正和发 展了早期行为主义,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 理论体系。
(一)新行为主义的共同特征
既保留了早期行为主义以行为而不是意识 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这一根本特性,又 不像华生等人那样无视对有机体内部的研 究
2、托尔曼的目的性新行为主义
1)主要观点:
不主张心理学研究意识,强烈反对构造主义式的内省 与华生研究行为不同,他将行为分为两种:分子行为和 整体行为,在托尔曼看来,心理学应该研究整体行为 引进“目的行为”概念,他认为所有行为都是由目的引 导的,所有行为都在于达到某种目的,并学会达到一个 目的的手段。 最独特的贡献是他提出“中间变量”的概念,S-O-R,中 间变量O介于自变量(S)和因变量(R)之间,两种中 间变量是:需求变量-动机,认知变量-能力。 符号学习(学习的符号)-格式塔模式,以学习的认知理 论代替刺激-反应学习理论,提出期待位置学习及潜伏学 习的概念,并设计了一系列精巧的实验证明他们。
都依靠内省的方法,最终陷入了困境
1. 诞生的标志:
1913年华生《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 华生认为,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行为的科学, 而不是对意识的内省研究,是自然科学的一个 纯客观的、实验的分支。
3. 代表人物:华生、霍尔特、魏斯、拉施里等人
4. 基本特点:排斥意识,主张以行为作为心理学的
研究对象。 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指出:“行为主义者对人类 所作所为的行为要比旁观者对人类的兴趣更浓——如同 物理科学家意欲控制和操纵其它自然现象一样,行为主 义者希望控制人类的反应。行为心理学的事业是去预测 和控制人类的活动,为了做到这一点。它必须搜集由实 验方法得出的科学数据.” 5. 结束时间:20世纪70年代,认知和人本主
刺激:引起有机体反应的外界环境或身体组织内引起 机体反应的各种变化。 反应:有特定的刺激作用于有机体而引起的内隐或外 显的机体变化 华生将人类的反应分为四类: a:外显的习惯反应 b:内隐的习惯反应 c:外显的遗传反应 d:内隐的遗传反应
习惯:许多连续进行的反应连在一起就形成了复杂的 连锁反应,再经过多次重复就能不依赖外界刺激而进 行活动,形成习惯、思维活动和动作技能都是习惯, 习惯就是反应系统。
3)评价: 贡献: a.根据假设演绎法和大量控制严密的实验,构建了一 个庞大的,无所部包,企图说明一切的哺乳动物动 物行为的理论体系,希望借此使心理学称为一门完 全客观的自然科学,这是其他心理学家所不曾做过 的。 b.其实验研究方式和结果对心理学产生深远影响。 c.新赫尔学派。 不足: 理论体系过于庞大复杂,繁琐精细,难以理解;实 验情景单一,方法过于特殊,而且缺少概括性,使 人怀疑理论的代表性和说服力;还原论的错误。
影响:
贡献: 20世纪50到60年代,美国掀起程序教学 热潮,随后在西欧,日本,苏联流行。其 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行为治疗和行为矫正中。 不足: 坚持极端客观的行为主义立场,竭力反 对研究有机体内部的心里过程,抹杀动物 学习和人类学习的本质区别。
三、第三代行为主义——新的新行为主义
(一)代表
1、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或观察学习理论 2、罗推尔:社会行为学理论 3、米契尔:认知社会学习理论等
义
心理学兴起
华生行为 主义心理学
出发点
研究方法
评价
可观察的 事实
客观的 观察法
条件 反射法
言语 报告法
测验法
可观察的事实
引起有机体反应的外界环境或身体组织 刺激 内引起机体反应的各种变化
反应 由特定刺激作品于有机体而引起的内隐
与外显的机体变化
行为 由这些简单的机体生理反应组合而成
的一套复杂反应系统
小组成员:李瑞琴 张 曼 郑晓娴 赵康宁 王小珍 张世彦 王洋鸰 张 帅 郭秀芳 张灵敏
行为主义教育
华生的行为主义 赫尔的逻辑新行为主义
新行为主义教育
托尔曼的目的性新行为主义 斯金纳的操作新行为主义
第三代行为主义
新的新行为主义
一、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主义教育
1. 诞生背景: 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相互攻讦,
(二)代表
1、赫尔的逻辑新行为主义
1)赫尔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下,认为有机体行为从 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对环境的适应行为,这种适应行为 就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他将假设演绎法引入心理学 研究,提出四项基本原则。 2)修正华生等人的S-R公式,提出S-s-r-R公式 S:外在环境刺激 R:外部行为反应 s:刺激痕迹 r:运动神经运动 强调强化作用和内驱力的降低,他的学习理论也被 称为需要降低理论。
2)评价: 贡献:
整体行为研究和提出的中间变量的概念被广泛 吸收和接纳;认知心理学鼻祖(P432);新托尔曼 学派。
不足:
没有把行为恰当地同内隐机能明确的联系起来, 因而不能发展为一种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动物实 验的结果和结论推断人得行为,不免忽视人与动 物之间的本质区别。
主要内容:
3、斯金纳的操作新行为主义 ——美国最激进的新行为主义者
(二)共同特征:
1、即坚持行为主义的立场又吸收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成果,大胆使用以往被传统行为主义所摒弃和拒 绝的心理学概念; 2、探索认知、思维、意象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 3、强调行为和认知的结合; 4、强调自我调节的作用; 5、强调心理过程的积极与主动性; 6、坚持客观注意的态度等
20世纪70年代后,认知心理学与 人本主义心理学成为西方心理学发展 的主流,行为主义似乎已经销声匿迹 了。然而行为主义作为一个学派其精 神是永存的。
1)是独一无二的描述性的、严格的行为主义者 “斯金纳箱”研究动物行为,提出行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发展了 一种行为的“强化符号”思想。 2)将有机体的行为分化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3)强化和强化列联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 强化:是习得性行为的重要因素,强化分为定时强化和定比强化 强化列联:指反应和强化刺激组成的序列由刺激-反应-强化三个强化 环节构成。 4)斯金纳非常重视将其行为理论广泛应用于社会实践中,如:数 学,言语行为,心里治疗,社会控制等。
无帮助的观察,即自然观察
观察法
条件反射法 言语报告法 测验法
借助仪器的观察,即实验法 是最能体现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理 论的方法 一种专门研究正常人行为的方式,是通 过被试报告其体内变化实现的 主张设计和运用一种不需要语言的外 显的行为测验
(1)在20世纪20年代风行一时,深刻的影响着心理学的 进展。 (2)在学习领域,行为主义所产生的四种影响试值得注 意的: 主管观察法(内省法)已经被淘汰,所有观察资料都 来源于客观现实 站在华生立场的人,对行为进行心理方面的解释是大 为不满的 排斥实际上的遗传作用,强调学习是行为产生的原因 在学习实验中普遍倾向对动物进行实验 (3)华生的行为主义运动矫正过正,否定意识,片面强 调环境和教育,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他的心理学 陷入困境,遭到许多心理学家的批评。 (4)面对各种各样的批评,在行为主义阵营内部出现了 一批改造和发展早期行为主义的人物,他们先后提出 自己的理论体系,以求摆脱这种困境。
二、新行为主义教育
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将人与动物看做 是随意操纵的机器,将心理学变成没有心 理或无头脑的心理学,新行为主义看到了 这一根本缺陷,而在不同程度上修正和发 展了早期行为主义,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 理论体系。
(一)新行为主义的共同特征
既保留了早期行为主义以行为而不是意识 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这一根本特性,又 不像华生等人那样无视对有机体内部的研 究
2、托尔曼的目的性新行为主义
1)主要观点:
不主张心理学研究意识,强烈反对构造主义式的内省 与华生研究行为不同,他将行为分为两种:分子行为和 整体行为,在托尔曼看来,心理学应该研究整体行为 引进“目的行为”概念,他认为所有行为都是由目的引 导的,所有行为都在于达到某种目的,并学会达到一个 目的的手段。 最独特的贡献是他提出“中间变量”的概念,S-O-R,中 间变量O介于自变量(S)和因变量(R)之间,两种中 间变量是:需求变量-动机,认知变量-能力。 符号学习(学习的符号)-格式塔模式,以学习的认知理 论代替刺激-反应学习理论,提出期待位置学习及潜伏学 习的概念,并设计了一系列精巧的实验证明他们。
都依靠内省的方法,最终陷入了困境
1. 诞生的标志:
1913年华生《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 华生认为,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行为的科学, 而不是对意识的内省研究,是自然科学的一个 纯客观的、实验的分支。
3. 代表人物:华生、霍尔特、魏斯、拉施里等人
4. 基本特点:排斥意识,主张以行为作为心理学的
研究对象。 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指出:“行为主义者对人类 所作所为的行为要比旁观者对人类的兴趣更浓——如同 物理科学家意欲控制和操纵其它自然现象一样,行为主 义者希望控制人类的反应。行为心理学的事业是去预测 和控制人类的活动,为了做到这一点。它必须搜集由实 验方法得出的科学数据.” 5. 结束时间:20世纪70年代,认知和人本主
刺激:引起有机体反应的外界环境或身体组织内引起 机体反应的各种变化。 反应:有特定的刺激作用于有机体而引起的内隐或外 显的机体变化 华生将人类的反应分为四类: a:外显的习惯反应 b:内隐的习惯反应 c:外显的遗传反应 d:内隐的遗传反应
习惯:许多连续进行的反应连在一起就形成了复杂的 连锁反应,再经过多次重复就能不依赖外界刺激而进 行活动,形成习惯、思维活动和动作技能都是习惯, 习惯就是反应系统。
3)评价: 贡献: a.根据假设演绎法和大量控制严密的实验,构建了一 个庞大的,无所部包,企图说明一切的哺乳动物动 物行为的理论体系,希望借此使心理学称为一门完 全客观的自然科学,这是其他心理学家所不曾做过 的。 b.其实验研究方式和结果对心理学产生深远影响。 c.新赫尔学派。 不足: 理论体系过于庞大复杂,繁琐精细,难以理解;实 验情景单一,方法过于特殊,而且缺少概括性,使 人怀疑理论的代表性和说服力;还原论的错误。
影响:
贡献: 20世纪50到60年代,美国掀起程序教学 热潮,随后在西欧,日本,苏联流行。其 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行为治疗和行为矫正中。 不足: 坚持极端客观的行为主义立场,竭力反 对研究有机体内部的心里过程,抹杀动物 学习和人类学习的本质区别。
三、第三代行为主义——新的新行为主义
(一)代表
1、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或观察学习理论 2、罗推尔:社会行为学理论 3、米契尔:认知社会学习理论等
义
心理学兴起
华生行为 主义心理学
出发点
研究方法
评价
可观察的 事实
客观的 观察法
条件 反射法
言语 报告法
测验法
可观察的事实
引起有机体反应的外界环境或身体组织 刺激 内引起机体反应的各种变化
反应 由特定刺激作品于有机体而引起的内隐
与外显的机体变化
行为 由这些简单的机体生理反应组合而成
的一套复杂反应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