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张齐华:数学课堂的“新常态” (新) (1)

合集下载

学习张齐华理论体会3篇.doc

学习张齐华理论体会3篇.doc

学习张齐华理论体会3篇.doc篇一数学是高度抽象的。

它研究的不是客观世界本身,而是借助抽象的思维形式,从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两个维度对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展开研究。

因为抽象,所以,数学学习可以让我们摒弃外部世界的物理属性,从纯粹的形式、构造等维度切入。

它可以帮助我们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建构一种独特的数学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或许在其他学科中也有所表达,但其抽象的程度及纯粹性,却是其他学科所难以比拟的。

数学是逻辑严密的。

尽管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强调猜想、合情推理等,但整体上,数学学科依赖严密的逻辑推理。

儿童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经历严密逻辑推理的过程,就是感受数学严谨、标准、准确的过程。

这样的学科特性,有利于培养人的理性思维与精神。

“让儿童真正站在课堂正中央” ,成为数学课堂的核心理念。

“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学习发生。

” 关注学生的真实问题,并以此作为数学教学的逻辑起点,成为我数学课堂的全新途径。

“了解学生已经在哪里,要往哪儿去,如何去那里”。

“理解学生、支持学习、提升学力” ,是我所在区域的共同教学主张,也是我持续理论多年的“课堂经历” 。

新的认识已经深深植根于自己的教育信念中——学习永远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假设学习者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和潜能没有得到充分的释放,教学就永远不可能获得最大的效益。

篇二研读张齐华的“如何高级的回应” 有以下体会:1.上一堂课,最忌讳“虎头蛇尾”。

2.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当无法超越别人时,完全可以超越你自己,用自己对数学课堂独特理解与个性化演成就属于自己的精彩课堂。

3.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处理要看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构造的处理等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即学生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汲取知识,形成技能,开展思维。

4.生活化是不能代替数学化的。

5.挖掘数学内在的文化价值,外化数学本身的文化意义,理应成为数学文化探究的重要旨归。

我们应该设法引导学生超越对数学内容外部形体美感的唯一关注,而致力于关注其内在的美誉和谐。

握“改变”利器,破“路径依赖”——观张齐华老师执教的“正方形中的圆”一课有感

握“改变”利器,破“路径依赖”——观张齐华老师执教的“正方形中的圆”一课有感

“正方形中的圆”是小学数学领域中的热点话题,不少名师都讲过,而且讲得很精彩。

特级教师张齐华没有沿用原有的思路,而是另辟蹊径,颠覆传统,讲出了自己独有的特色。

纵观全课,张老师的课堂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特别是“改变”之后对于学生思维的提升与磨砺,可以引发我们对于学生数学学习的全新思考。

一、现象:学习遭遇“滑铁卢”当课堂一帆风顺、一成不变时,我们需要思考:这节课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与磨砺了吗?当课堂出现学生学习举步维艰、停步不前,抑或横冲直撞时,我们需要思考:学生学习遭遇“滑铁卢”了,怎么办?回顾课堂,当张老师提出“如何在正方形中画尽可能大的圆”时,学生有许多话想说。

而在这个问题上,学生对怎样画圆、最大圆的直径、圆与正方形的关系,以及提出画4个、9个、16个尽量大的等圆这些话题都非常熟悉,不仅有丰富的经验与方法,还有独到的认识与见解。

继而,当张老师提出“你能在正方形中画2个尽可能大的圆吗?这2个圆必须同样大”这个新问题时,学生不知所措。

观课中,我们发现学生经过独立思考,组内交流后出现了三种情况。

情况一,学生将正方形分成2个一样的长方形,在每个长方形里画了1个最大的圆;情况二,学生将正方形分成4个一样的小正方形,在其中2个小正方形中画出最大的圆;情况三,学生交了“白卷”,细细观察,可以看出学生经过思考后有一些思路,但犹豫后擦去了自己的思考过程。

在随后的师生对话交流中,学生说擦去的原因:“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个问题到底该怎么解答。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遭遇“滑铁卢”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课堂学习遭遇“滑铁卢”时,教师该如何帮助学生“改变”,从而化“困惑”为“深刻”?二、溯源:“路径依赖”为哪般学生学习遭遇“滑铁卢”不一定是坏事,关键是我们要寻找到学习遭遇“滑铁卢”背后的原因。

回想我们当下的课堂,我们会发现许多学生是“被动式”“个体化”“接受性”的“记忆者”。

学生常常囿于某种思维模式的固化中,难以跳出对某一知识点、某一方法的“路径依赖”。

重要的是度的把握

重要的是度的把握

重要的是度的把握——由几则案例谈数学课堂的数学味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张齐华直到今天,头脑中依然清晰地记得,当《走进圆的世界》一课以其美仑美奂的画面、诗情画意的语言以及悠扬抒情的音乐而博得一片叫好声的同时,师父张兴华老师丢下的那句刺耳的评价:“一堂好的数学课,真正打动人心的,还应该是数学本身的魅力和力量。

除此,别无其他!”对我而言,这是一次重要的提醒。

并且,在随后几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中,它始终成为我打磨数学课堂的一个重要尺度,即数学课堂究竟该如何向着数学本身挺进的一种取向与努力。

数学味的回归,正是其题中应有之义。

然而,一旦回到具体的教学语境,问题似乎就比想像中要复杂:撇开数学味是什么、数学味为什么等思辨层面的问题,仅就数学课堂如何去挖掘、呈现、彰显数学内容自身的数学味,就有许多技巧或是实践层面的东西,需要我们去面对。

事实上,在随后自己所从事的几节研究课中,因为曾一一遭遇过,所以至今记忆深刻。

一备《交换律》一课事出有因。

同教研组有老师执教此一内容,教学线索大致如下:由具体现实情境引出5+4=4+5,并引发学生形成猜想,“是否任意两数相加,交换位置后和都不变?”进而引导学生通过举例,试图验证猜想,并最终得出相应结论。

坦率地讲,整个教学过程轮廓清晰,“猜测——实验——验证”的教学理路泾渭分明,探讨的主要问题也基本在数学范畴内展开。

但问题是,所有这一切是否已是数学课堂具备数学味的充分条件?尤其是课堂现场,当一名学生尝试着计算247+678是否等于678+247而遭到同伴讥笑时;当举例在不少学生心目中只是“依葫芦画瓢”,照样子摆两道交换加数位置的加法算式,在未经计算后直接画上等号时;当一部分学生还沉浸在给定时间内因给出了多达十余个例子,而全然不顾这些例子其实只在同一层面上、意义并不大时……我们是否应该作更进一步的思考,即数学课堂上的数学味显然不应该仅停留在表层,尤其是,数学内容、数学方法及数学思想的实质等更里层的问题,应该成为我们探讨数学味的更重要的焦点。

行走在数学与儿童之间--张齐华老师“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实录及评析

行走在数学与儿童之间--张齐华老师“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实录及评析

行走在数学与儿童之间--张齐华老师“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实录及评析张齐华;周卫东【摘要】张齐华老师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课,展现了“一一列举”的策略这一内容是可以上出浓浓的“数学味”的。

张齐华老师的课是一节“准、深、透、高”的数学课。

【期刊名称】《小学教学参考》【年(卷),期】2016(000)023【总页数】4页(P3-6)【关键词】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策略机理;数学思想【作者】张齐华;周卫东【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210018 江苏南京市长江路小学 210018;江苏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210018 江苏南京市长江路小学 2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23.5一、课前探索,组内分享师:王大伯想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围一个面积为20平方米的长方形花圃。

如果22根木条要全部用完,而且不能折断,你觉得他能完成这一任务吗?课前,同学们已经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与探索,下面请大家先在小组里交流各自的方法和结论。

如果出现不同的见解,可以尝试进行讨论、协商,实在说服不了对方的,待会可以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

师:通过课前的研究,大家觉得王大伯的任务能够完成吗?师:看来,在能与不能上,大家还存在分歧。

现在请觉得王大伯可以完成这一任务的同学带着作品到讲台上来给大家展示和汇报。

二、全班交流,建构策略生1:我觉得王大伯可以完成任务。

我帮他设计了长5米、宽4米的长方形,剩下的4米可以放在一边。

(如图1)生2:我尝试了各种方法,发现都不行。

后来我仔细研究了题目,发现里面并没有说不能靠墙。

所以,我决定让这个长方形花圃一面靠墙,这样,它的长可以是20米,宽1米,正好用去22根木条,而面积也正好是20平方米。

(如图2)生3:我的方法和他们的都不一样。

我觉得围一个花圃,四周至少需要1根木条竖着作支撑,这样一来,22根木条只剩下18根。

而18根木条正好可以围成一个长5米、宽4米的长方形,面积正好是20平方米。

张齐华讲座实录

张齐华讲座实录

张齐华讲座实录第一个问题是学习起点的把握;第二个问题是如何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逐层深入把握慨念的本质的属性;第三个问题是如何加强数学思考的问题。

我先讲第一个问题,学习起点的把握问题.大家手中都有一本教材,你肯定思考过,张老师会怎样去上这堂课?当我讲出第一句话的时候,许多老师肯定都很惊讶,这个人怎么就用教材去上了呢?事实上,我和其他年轻教师都一样,拿到教材后,想上一堂好课,首先考虑怎样去创设一个好的情景,怎么样去吸引别人的眼球。

更不用说我这个课是一个多月前在黄山参加全国的赛课。

自从九月份接到任务后,就开始大量收集资料,本身这个教材也是江苏出版社的,我也是江苏出版社里面的最年轻的教材编写者之一,应该说我对教材还是有所了解,有所认识的。

拿到这个教材后,我心里比较失望,怎么看都觉得没有挑战性,也不是特别有趣,而且拿这个教材上课,给评委给老师留不下多深的印象。

一开始,说实话,我收集了好多好多的资料,设计了好多好多不同的开头的方式。

当时省里的领导、专家听了我的课后,江苏的几个小学数学专家只给说了一句话:“小张,你去改编教材我们支持你,你改编教材后,把改编后的教材拿过来与我们的教材比较,你在突显孩子的数学思考或者提升孩子的数学素养这个层面上,你有没有超越我们的教材,如果超越的话,我不但赞成你改,而且还把你改的东西加入到新的改编教材里面去。

”这句话对我的震撼是非常大的,改编教材为了什么?不只是让教材更吸引人,当然让教材更吸引人也是一个方面,而更本质的是什么东西?这个东西一开始我没有把握住。

于是我把我的三个开头一一摆在那边,重新跟教材的开头比较的时候,从内涵或者从深度上来比较的话,那些花枝招展的也好,那些活泼的生动的情景也好,事实上都是平乏的,因此回到最后我们还是选择了教材上的开头。

讲第二点,关于学习起点的问题。

其实,这堂课,一开始,我们有一个设计方案,关于分数孩子们究竟掌握了什么?说实话,我们平时的脑海里都有这么一个印象,孩子们对分数肯定有所了解,生活中到处都能见到分数。

2023年精选学习教育心得体会汇总8篇

2023年精选学习教育心得体会汇总8篇

2023年精选学习教育心得体会汇总8篇学习教育心得体会篇1今天,我们又一次坐在电视机前,看法制频道的《开学第一课》。

这个开学第一课主要讲的是三个方面的安全教育:避震、防止溺水、防止火灾。

5。

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

0级的大地震,就连我们坐在班里都能听到“轰隆”一声巨响,电灯不停地晃着,我们在老师的组织下,有序的`躲到桌子下,然后按照指定路线撤到操场。

可是,四川那边的小学比我们还有序,1分36秒,全校人全部撤离教学楼,跑到了操场,并且无一伤亡,这令我很是震惊,并且还井然有序,我们撤退都惊慌失措,这个挤那个,那个推这个。

而人家却成队的跑,连队形都没乱,这令我非常震惊。

接着避震的话题,下来讲的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溺水。

每年,中国中小学生死亡人数中溺水占了三分之一还多。

这是非常恐怖的数字,而大多数溺水都是在没有安全保证的水域当中发生的,比如说水库、小池、河塘等,也不乏在游泳池中游泳,由于没有做好准备工作,而腿抽筋,最后溺水身亡的,更不乏自己去救别人的时候也不慎溺水身亡的。

这令我警醒了许多,以后再也没有自己去危险的水域中游泳的念头了。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火灾。

俗话说水火无情,这两样平时我们应用最广泛的元素也是对我们威胁最大的炸弹。

在这个话题中,有的是用“热得快”烧水,水被烧干,然后引起火灾的,也有的是在蚊帐中点蜡烛看书,结果自己睡着,蜡油滴下来点着书本引起大火的事情,结局都是令人心痛的。

在今天的开学第一课中,让我明白了人的生命有多么宝贵,也是多么脆弱,请珍爱自己的生命,如果自己都不爱自己,那么没人会爱你了。

学习教育心得体会篇2本学期我抓紧时间认真学习了《小学教育心理学概论》。

我广泛地吸收了近年来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集中阐述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

全书以教与学互动作用为主线,以学习心理为核心,对学习动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习策略与教学策略、学习迁移、智力与创造力、品德心理、群体心理、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心理卫生与教师心理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深入浅出的分析。

无意中看到了“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的一堂课——加法交换律,才知道原来加法交换律还可以上成这个样子,太佩服张老师了!当然学生也生成了很多精彩,

无意中看到了“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的一堂课——加法交换律,才知道原来加法交换律还可以上成这个样子,太佩服张老师了!当然学生也生成了很多精彩,

无意中看到了“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的一堂课——加法交换律,才知道原来加法交换律还可以上成这个样子,太佩服张老师了!当然学生也生成了很多精彩,这也充分说明上课是需要思考的。

哎,五体投地!我只有拍手叫好的份了。

看完整节课,才发现数学的严谨在这节课中就这样春风化雨般不知不觉地在学生心里扎下了根,当然这节课还让学生有更多非知识性的收获,怎么可以这么有才呢?上课是要动脑筋的!下面是张老师这节课的实录:教学《交换律》(张齐华)一个例子,究竟能说明什么?师:喜欢听故事吗?生:喜欢。

师:那就给大家讲一个“朝三暮四”的故事吧。

(故事略)听完故事,想说些什么吗?结合学生发言,教师板书:3+4=4+3。

师:观察这一等式,你有什么发现?生1:我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教师板书这句话)师:其他同学呢?(见没有补充)老师的发现和他很相似,但略有不同。

(教师随即出示:交换3和4的位置和不变)比较我们俩给出的结论,你想说些什么?生2:我觉得您(老师)给出的结论只代表了一个特例,但他(生1)给出的结论能代表许多情况。

生3:我也同意他(生2)的观点,但我觉得单就黑板上的这一个式子,就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好像不太好。

万一其它两个数相加的时候,交换它们的位置和不等呢!我还是觉得您的观点更准确、更科学一些。

师:的确,仅凭一个特例就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样的结论,似乎草率了点。

但我们不妨把这一结论当作一个猜想(教师随即将生1给出的结论中的“。

”改为“?”)。

既然是猜想,那么我们还得——生:验证。

验证猜想,需要怎样的例子?师:怎么验证呢?生1:我觉得可以再举一些这样的例子?师:怎样的例子,能否具体说说?生1:比如再列一些加法算式,然后交换加数的位置,看看和是不是跟原来一样。

(学生普遍认可这一想法)师:那你们觉得需要举多少个这样的例子呢?生2:五、六个吧。

生3:至少要十个以上。

生4:我觉得应该举无数个例子才行。

数学课堂的“新常态”(张齐华)

数学课堂的“新常态”(张齐华)
角和是180度?
二、关键:教师基本功——教师素养
案例6:《三角形的内角和》
2
3
1
……
二、关键:教师基本功——教师素养
案例6:《三角形的内角和》 (4)三角形的内角和只能是180度吗?
二、关键:教师基本功——教师素养
案例7:《用字母表示数》
二、关键:教师基本功——教师素养
案例7:《用字母表示数》
负数。 (5)现实生活中,学生经常遇到负数……
四、结构:精致高效——模糊粗放
案例13:《解决问题的策略》
(1)一年级,渗透画图的策略 (2)一年级,渗透列举的策略 (3)一年级,渗透假设的策略 (4)一年级,渗透倒推的策略 (5)一年级,渗透……
案例2:《圆的认识》 【判断】下面哪些线段是半径,哪些是直径?
一、目标:知识技能——核心素养
案例2:《圆的认识》 【猜想】r=15厘米 d=135米
二、关键:教师基本功——教师素养 教师基本功
教师素养
数学素养 教学素养 人文素养
二、关键:教师基本功——教师素养
案例3:《认识1-5》
二、关键:教师基本功——教师素养
们展开研究吗? (4)学生提出,多个数相加,任意交换加数的位置
,和也不变吗?要不要给出回应?
四、结构:精致高效——模糊粗放
案例12:《认识负数》
(1)这个单元,我只用了一节课,可以吗? (2)一年级,认识10以内的数,学生初识负数。 (3)二年级,学生学习100以内减法,再识负数。 (4)五年级,学生认识“用数对确定位置”又接触
? x x xx
三、主体:教师主导——以生为本
理解学生 支持学习 提升学力
三、主体:教师主导——以生为本

数学课堂的新常态(精选五篇)

数学课堂的新常态(精选五篇)

数学课堂的新常态(精选五篇)第一篇:数学课堂的新常态数学课堂的“新常态”——2016“和美课堂”第七届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学习心得3月25日,我有幸赴南昌参加2016“和美课堂”第七届全国小学数学教学大型观摩研讨会学习,非常感谢学校提供的这么难得的学习机会,近距离的感受各位名师的教学智慧。

为期两天的活动中,我们观摩了赵震老师的《千以内数的认识》,吴正宪老师的《小数除法》,贲友林老师的《统计总复习》,罗鸣亮老师的《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薛铮老师的《积的变化规律》,张齐华老师的《百分数的认识》,强震球老师的《角的度量》这七堂课,以及聆听了各位名师的精彩说课,高效点评及讲座。

名师们那充满智慧、诙谐幽默而又朴实无华的和美课堂教学模式及高效点评,让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每场活动结束,我的心里总是跳出一句话:原来,数学课堂是这样的!朴实而深刻,简约而灵动。

名师的这七堂课,其中的五个内容自己教学过,相比之下,心中满是惭愧,无地自容。

我深深的觉得,真正的数学课堂应该是这样的!正如张齐华老师所说,“数学课堂的‘新常态’——有深度,有数学味。

”下面就我的一些收获和大家分享。

一、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名师的课堂精彩纷呈,风格各异,但都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每一个知识点,都是由学生自己在数学活动中得出的结论,每项活动都是面向全体同学,教学不再是教师的表演。

例如贲友林老师的《统计总复习》,把课堂交给学生,收集数据,统计数据,分析数据,都由学生自己操作,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过程,而原始数据又是课堂开始安排的学生完成简便算法题的情况,学生置身其中,乐此不疲。

又如薛铮老师的《积的变化规律》,完全没有老师在黑板前讲解归纳的痕迹,整个发现规律,描述规律的过程都是学生自己不断完善,并且在表达规律时,通过展示学生的用字母表示的,用符号表示的,用文字表示的多种形式,不局限于书本上的描述,而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

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探索规律的方法和经验,并感受了探索规律、运用规律的乐趣。

加深概念理解发展空间观念——特级教师张齐华《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片断赏析

加深概念理解发展空间观念——特级教师张齐华《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片断赏析

感悟名师文|徐黎明———特级教师张齐华《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片断赏析我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张齐华执教的《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

张老师营造氛围,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中来。

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发现和探究,自主学习数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张老师精心分层设计作业,由浅入深,深化所学知识。

教学中环环相扣,流程合理,不断生成,精彩纷呈。

现将这节课的教学片断整理如下,与大家共赏。

【片断一】师:你们是哪个班的?生:五(6)班。

师:我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为6班的,可以吗?生:不行,要加上年级,因为每个年级都有6班的。

(出示一张班级学生的位置图片,张老师的儿子在其中,让学生来猜他的所在位置)生:是正中间的前一个。

生:第二排的第三个。

(用二年级确定位置的知识)生:第一排从左数第五个。

师:猜得都不对。

你们的发言都是有内涵的,通常是从左往右数,第几排第几个,想要老师提供信息吗?生:他戴不戴眼镜?生:在第几排?师:在第三排,光知道第三排行吗?生:还需要知道是第几个?师:在第三排第四个。

(板书)【赏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探究新知的动力。

愉快的心态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通道。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认为:智力活动必须是为一种情感性力量所激发的,一个人从来不想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要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就得引起学习动机。

但兴趣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为此在新课开始时,教师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动机。

课堂上,教师通过谈话导入,让学生说出自己所在的班级,自然过渡到新知的学习。

从学生的身边出发,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教师引导观察,适时激疑,既创设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外部环境,又激起了学生探求“位置”这一新知的内驱力。

】【片断二】师:锁定一个人的位置,要知道是第几排第几个,但人们还不满足,还要更简洁。

把这个任务交给大家,大胆地想,努力地去做,四人小组汇报。

生:4列3个,我是这样来表示的。

生:可以用两个数字来表示———43。

全国教育名家论坛学习心得

全国教育名家论坛学习心得

全国教育名家论坛学习心得全国教育名家论坛学习心得120xx年3月28日―3月31日,在郑州大学南校区学习堂里举行了“全国教育名家论坛”,即第九届核心素养下的深度学习与名师引领培训会中学语文专场。

感谢学校给了我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让我有幸亲临会场,目睹了名师的风采,受益匪浅。

受邀莅临本次论坛的有来自北京、上海、深圳、江苏等地和河南各地市的著名特级教师:胡明道、余映潮、王君、徐飞、周子房、董一菲等。

论坛由名师示范观摩课,说课评课,与互动,做报告几部分组成。

首先“登上舞台”的是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胡明道老师。

她由给上的《游山西村》这节课谈起,向我们提出了“对话激活课堂”的新理念。

吴老师以示范课堂让我们明白了: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学会对话可以激活课堂,实现高效课堂。

徐飞老师的八年级观摩课《舌尖上的人情》,生动地告诉了我们写作教学的情味视角,他说,语文就是你读过的书,语文就是你走过的路,语文就是你与自己最亲密的接触。

这次培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王君老师,她极具亲和力的课堂语言,缜密的教学思路,生动的教学方法和跳跃的教学思维,让课堂教学容量变得无限大,听她的课,仿佛有无数的知识点向海浪一样汹涌而来,让人应接不暇,精彩纷呈。

她发表各类教育教学文章上千篇,出版专著19部,首倡“青春教育”“青春语文”教学理念,打通了教法和活法,让我受益匪浅。

上观摩课的还有一位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学科教育专业博士的周子房老师。

这节课可以说是让我大开眼界。

在课堂上学得轻松愉快,情绪高涨,老师的评价语言拉近了师生距离,学生敢于畅所欲言。

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周老师不像个语文老师,简直像是个相声演员,幽默极了!使我想到了一句广告语:“学习就像玩游戏,不知不觉长智力。

”在随后的报告中,周老师和我们分享了故事,引出他正致力于研究的“写作教学观光”理念。

我还有幸观摩了董一菲执教的《诗意语文课堂》,余映潮老师的《细评陋室铭》,茹清平老师的《拳拳慈母心―散文群文》。

凸显数学本质的情境教学策略——特级教师张齐华《会说话的百分数》教学赏析

凸显数学本质的情境教学策略——特级教师张齐华《会说话的百分数》教学赏析
视野.如果改成白酒,你觉得括号里可以填哪些百分数?
生 5:我觉得可以填 38% 或 45% .
生 6:我觉得还可以填 60% .
这道酒精含量问题,将情境分析中所理解的百分数转
移到实际的情境中去,巧妙地让学生联系生活情境,并凭借
已有的经验和直觉,通过合情推理,推算出啤酒中酒精含量.
通过情境转移与推理激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让学生在情
一、在情境引入中激发学习百分数的兴趣
在数学课堂初始,教师创设一个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课
堂,去探索新的知识,还会使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
有趣.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体会到了学习知识的乐
趣,这也是创设教学情境的优势.
【 片段一】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百分数,有没有同学发现,今
天黑板上写的课题和以往有什么不同? 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 齐) :会说话的百分数.
师:大家觉得百分数能说话吗?
生( 齐) :不能.
师:的确,正常的数哪能说话呀! 但如果将一个数放到
具体情境中,你猜怎么着? 它好像是在说话哟! 虽然数字
能说话,但是你能听懂吗? 看看黑板,上面写着什么数?
生( 齐) :100.
生( 齐) :我们一个都没填.
师:奇怪,为什么呢?
生( 齐) :因为我们觉得这里不能填百分数!
师:能说说理由吗?
生( 齐) :因为百分数表示谁占谁的百分之几,所以它的
后面不能有单位名称.
师:这说明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量之间的一种关系,不
能表示一个具体的量.那么分数呢?
生 1:我觉得分数后面可以有单位名称,因为它可以表
情境,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

张齐华 1

张齐华 1

张齐华张齐华,男,1976年出生,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副校长,小学一级教师。

曾多次获南通市和海门县数学教学评比一等奖,2003年获江苏省小学数学评比一等奖,连续三次在“教海探航”征文评比中获一等奖,50余篇教育教学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

参与苏教版数学国标本教材的编写。

曾获“南通市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海门市学科带头人”等称号。

1简介从最初课堂上蹒跚学步的“丑小鸭”,到如今众多数学教师心目中追随的“数学王子”,有人惊叹于他教学技艺的高速攀升,有人折服于他对数学课堂的深刻见解,亦有人陶醉于他对数学课堂的诗化演绎因为热爱、执著和超越,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艺术王国里演绎精彩自我的真实历程。

男,1976年出生,本科学历,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教导处副主任,小学一级教师。

曾获“南通市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海门市学科带头人”等称号,被誉为“数学王子”。

一直致力于数学课堂文化的探索与研究,《人民教育》《小杨瑞科学青年教师》先后对其在数学文化领域的探索给予报道。

曾多次获南通市和海门县数学教学评比一等奖,2003年获江苏省小学数学评比一等奖,连续三次在“教海探航”征文评比中获一等奖,50余篇教育教学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

参与苏教版数学国标本教材的编写。

2005年代表江苏参加全国小学数学优课大赛获一等奖,连续四次在江苏省教育厅举办的征文大赛中获一等奖,六十余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国家、省级刊物发表。

参与数学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工作。

2荣誉成就1998年,执教的“圆的面积”一课,因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新知,合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而在数学教学领域引起积极反响。

1999年,执教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因大胆突破传统应用题教学封闭、陈旧、机械的套路,有效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给传统应用题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2000年,执教的“平均数”因充分关注“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在听课教师中引起颇大反响和思考,并引发了一场有关“平均数内涵”的大讨论。

数学文化:从理念走向行动——访青年教师张齐华

数学文化:从理念走向行动——访青年教师张齐华

数学文化:从理念走向行动——访青年教师张齐华
陈静
【期刊名称】《小学教学:数学版》
【年(卷),期】2008(000)007
【总页数】3页(P14-16)
【作者】陈静
【作者单位】《小学教学:数学版》特约记者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5.1
【相关文献】
1.有一种美丽叫不断超越——读《审视课堂——张齐华与小学数学文化》有感 [J], 李现梅
2.数学文化:从理念走向行动——访青年教师张齐华 [J], 陈静
3.张齐华·超越自我——“智慧·互动·成长”第五届全国青年教师风采展示活动之张齐华教学特色研讨会 [J], 无;
4.张齐华·超越自我——“智慧·互动·成长”第五届全国青年教师风采展示活动之张齐华教学特色研讨会 [J], 无;
5.数学文化:从理念走向行动——访青年教师张齐华 [J], 陈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这是一堂『概念课』

这是一堂『概念课』

这是一堂『概念课』
张齐华
【期刊名称】《小学教学》
【年(卷),期】2015(000)014
【摘要】课上完了,朋友发来短信:这是一堂"概念课"。

我有些纳闷——这位朋友好歹也是当地颇有名气的数学教师,数学功底也算深厚,不会连"课型"都没有弄明白吧?怎么说,这堂课也应该纳入"问题解决"的范畴啊。

2011年版的数学课程标准首次正式提出"四能"的概念,即学生不仅要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要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提出,是对以往数学教学只关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而忽略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的一种积极回应。

【总页数】3页(P105-107)
【作者】张齐华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这是一堂“概念课”
2.这是一节函数概念课吗?——对“锐角三角函数”(第一课时)教学的概述、评议和反思
3.让探究成为课堂常态——以一堂函数概念课为例
4.让探究成为课堂常态
——以一堂函数概念课为例5.激·积·汲:上好一堂几何概念课引入环节的反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关键:教师能力——关键素养
案例8:《平均数》
《2015年世界卫生报 告》显示:中国男性 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1 岁。
二、关键:教师能力——关键素养
案例9:《美妙的图形世界》
三、主体:教师主导——以生为本
理解学生 支持学习 提升学力
三、主体:教师主导——以生为本
案例10:《角的度量》
(1)观察量角器,你有什么发现?你有什么问题? (2)你能想办法画出一个60度的角吗?
案例2:《圆的认识》 【判断】下面哪些线段是半径,哪些是直径?
一、目标:知识技能——核心素养
案例2:《圆的认识》 【猜想】r=15厘米 d=135米
二、关键:教师能力——关键素养 教师能力
关键素养
数学素养 教学素养 人文素养
二、关键:教师能力——关键素养
案例3:《认识1-5》
二、关键:教师能力——关键素养
们展开研究吗? (4)学生提出,多个数相加,任意交换加数的位置
,和也不变吗?要不要给出回应?
四、结构:精致高效——模糊粗放
案例14:《认识负数》
(1)这个单元,我只用了一节课,可以吗? (2)一年级,认识10以内的数,学生初识负数。 (3)二年级,学生学习100以内减法,再识负数。 (4)五年级,学生认识“用数对确定位置”又接触
(3)观察这些负数和示意图,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 同的地方?
四、结构:精致高效——模糊粗放
目标模糊 边界模糊 结构模糊 关系模糊
四、结构:精致高效——模糊粗放
案例13:《加法运算律》
四、结构:精致高效——模糊粗放
案例13:《加法运算律》
(1)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放一起,可以吗? (2)加法和乘法交换律不学,可以吗? (3)学生提出减法和除法有没有交换律,可பைடு நூலகம்让他
数学课堂的“新常态”
张齐华
一、目标:知识技能——核心素养
“10大核心词”
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 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 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3大核心思想”:抽象 推理 模型
一、目标:知识技能——核心素养
案例1:《用数对确定位置》
我的儿子在(4,2)
(2,1)
一、目标:知识技能——核心素养
负数。 (5)现实生活中,学生经常遇到负数……
四、结构:精致高效——模糊粗放
案例15:《解决问题的策略》
(1)一年级,渗透画图的策略 (2)一年级,渗透列举的策略 (3)一年级,渗透假设的策略 (4)一年级,渗透倒推的策略 (5)一年级,渗透……
案例4:《三角形的稳定性》
二、关键:教师能力——关键素养
案例5:《认识长方体》
二、关键:教师能力——关键素养
案例6:《三角形的内角和》
(1)为何我测量的三角形,内角和是182度? (2)有小组为了研究,测量了好几个形状、大小各
不相同的三角形。你觉得有必要吗? (3)除了测量,还有别的方法也能说明三角形的内
三、主体:教师主导——以生为本
案例10:《角的度量》
三、主体:教师主导——以生为本
案例11:《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
三、主体:教师主导——以生为本
案例11:《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
三、主体:教师主导——以生为本
案例12:《认识负数》
(1)生活中,你在哪儿见到过负数? (2)你能把“-2层”“-5℃”“-150米”“-20元” 等负数的含义, 通过画简单的示意图表示出来吗?
角和是180度?
二、关键:教师能力——关键素养
案例6:《三角形的内角和》
2
3
1
……
二、关键:教师能力——关键素养
案例6:《三角形的内角和》 (4)三角形的内角和只能是180度吗?
二、关键:教师能力——关键素养
案例7:《用字母表示数》
二、关键:教师能力——关键素养
案例7:《用字母表示数》
? x-1 x x-x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