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习俗》教学设计
《家乡的风俗》教案
《家乡的风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的情感。
3. 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风俗习惯概述2. 家乡的主要节日习俗3. 家乡的婚丧嫁娶习俗4. 家乡的饮食习俗5. 家乡的其他习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家乡风俗的起源、发展及其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风俗习惯为例,进行详细讲解。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探讨家乡的风俗习惯。
4. 利用多媒体展示,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家乡的风俗习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搜集关于家乡风俗的资料,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
3. 课堂讲解:根据学生搜集的资料,讲解家乡的风俗习惯,重点讲解家乡的主要节日习俗、婚丧嫁娶习俗、饮食习俗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家乡的其他习俗,如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等。
5. 案例分析:以具体的风俗习惯为例,分析其起源、发展及其意义。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家乡风俗的重要性和传承意义。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风俗的了解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评估。
2. 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家乡的情感,通过作文、演讲等方式进行评估。
3. 学生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表现等方式进行评估。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或教辅资料:《家乡的风俗》相关章节。
2. 多媒体资源:图片、视频、音频等,用于展示家乡风俗的场景和习俗。
3. 网络资源:搜索引擎、在线百科、家乡政府网站等,用于查找和验证家乡风俗的相关信息。
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文化遗址、民俗活动等,深入了解家乡风俗。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联系生活实际和调查访问,感受和吸收习俗文化的智慧和营养。
2.过程与方法(1)提高自己搜集材料的能力。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习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3)在互动交际中,培养学生能说会道的能力,做到态度大方,有礼貌,能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能认真地倾听。
3.情感与价值(1)创设交际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交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
(2)感受祖国民族文化习俗的魅力,尊重并热爱家乡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把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与同学交流,交流时做到内容真实,表达流利。
【教学难点】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风民俗的方法,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晰。
【教学准备】1.通过上网、课外阅读等方式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各地民风民俗。
2.向父母或长辈了解本地的风俗习惯。
3.教师准备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有许多传统节日。
中国人过节也是非常讲究的,下面请大家欣赏一段视频。
悦耳的童谣把我们带入到了浓浓的节日的氛围中。
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粗略地了解到中国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日风俗。
过春节要贴春联、放鞭炮,端午节要吃粽子、赛龙舟……这些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历代人们约定俗成的节日传统就是风俗。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由于文化的差异、地域的不同,各地的风俗习惯也有着天壤之别。
今天,我们就从家乡的节日风俗着手,来上一节“家乡的风俗”的写作指导课。
二、了解何为“风俗”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风俗的多样性,是在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之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范之不同,称之为“俗”。
三、说家乡风俗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家乡的风俗教案范文
家乡的风俗教案范文标题:家乡风俗的传承与发展一、教学目标1.了解家乡的风俗文化特点,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传统风俗的重视和热爱,传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合作完成一项调查研究。
二、教学内容2.家乡的传统节日与庆祝活动3.家乡的传统婚俗与葬礼仪式4.家乡的传统习俗与生活方式三、教学过程1.导入(15分钟)利用图片或短视频展示家乡独特的风景和风俗文化,引发学生对家乡风俗的兴趣。
a.学生小组合作,展开一次关于家乡风俗的调查研究。
学生可以采访家人、辅导员、村民等等,收集家乡风俗的信息。
3.探究家乡的传统节日与庆祝活动(30分钟)a.介绍家乡的传统节日和庆祝活动,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
学生了解节日的由来和庆祝方式。
b.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展板或书写小册子,介绍家乡的传统节日和庆祝活动。
学生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呈现。
4.探索家乡的传统婚俗与葬礼仪式(30分钟)a.学生观看相关婚俗和葬礼仪式的视频或图片,了解家乡传统婚俗和葬礼仪式的流程和意义。
b.学生小组合作分析比较家乡传统婚俗和葬礼仪式与其他地区的异同之处,思考背后的文化内涵。
5.了解家乡的传统习俗与生活方式(30分钟)a.学生通过观察和采访家人等方式,了解家乡的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如祭祀、民俗游戏、民间工艺等。
b.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展板或模拟习俗活动,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家乡的传统习俗。
6.总结和展示(15分钟)学生展示调查研究结果和制作的展板或小册子,向全班同学分享家乡的风俗文化特点和意义。
班级可以举行风俗展览活动,展示同学们的成果。
四、教学评估1.调查问卷:学生根据自己的家庭和学校实地考察结果,设计问卷,让同学参与填写和反馈。
2.成果展示:通过学生展示调查研究的结果和制作的展板或小册子,评估学生对家乡风俗文化的理解和关注度。
3.班级活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整体展示的形式,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可以通过班级活动的评价来评估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优秀教案(含全册考点梳理)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目标]1.介绍自己家乡的一种风俗,或写一写自己参加过的风俗活动的经历。
2.借鉴本单元课文的写作方法,学会抓住特点、有详有略地介绍家乡风俗。
3.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民俗作品集。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本单元的表达方法,抓住特点、有详有略地介绍家乡风俗。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们的家乡又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呢?本单元所学的文章,都将极其平常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描绘得妙趣横生,魅力四射。
但本单元的课文为我们呈现的只是民俗风情画卷的一角,这节课就让我们畅所欲言,分享你所知道的民风民俗吧。
二、畅谈风俗习惯1.什么是风俗?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风俗的多样性,是在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范之不同,称之为“俗”。
2.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家乡有哪些不同的风俗。
(提示:可以是调查了解到的风俗习惯,也可以是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1)生产习俗。
水稻是湖北的主要农作物,在选种和插播的过程中都有着当地盛行的一些习俗。
过去,在播种前农户会选取少量谷物,放在神龛或灶台前,点上香烛,观察它发芽的情况,预测年成好坏。
插秧时,有打“秧鼓”、唱“秧歌”、送“秧茶”的。
(2)建房习俗。
正式动工时,亲朋好友都要带上猪肉、豆腐、糍粑、挂面、烟酒或贺联前往祝贺,主人置酒设宴款待,称之为“吃神福”。
“架桁条”“起梁”等也都有一定的讲究。
(3)过节习俗。
黄冈同中国大部分地区一样,春节是一年中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
整个春节,从“小年”(腊月二十四)开始,历时二十多天,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结束。
传统习俗里,腊月二十四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大扫除、洁锅灶、点灶灯、接祖宗。
三、写作思路点拨刚才大家一起畅谈了自己所了解或实际体验过的家乡风俗。
这么多的风俗都有着它存在的一定道理,我们如何把它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呢?请走进第一单元的习作阅读提示。
《家乡的风俗》教案
《家乡的风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家乡的风俗习惯,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的情感。
3. 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风俗习惯简介2. 家乡特色美食介绍3. 家乡传统节日习俗4. 家乡民间艺术5. 家乡语言特色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及特色。
2. 难点: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家乡的风俗。
2.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采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家乡的风俗。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家乡风俗的相关资料、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调查家乡风俗的问卷、采访记录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家乡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家乡风俗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家乡的风俗习惯,分享各自的调查成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家乡风俗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家乡风俗的特点和意义。
5.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完成一个关于家乡风俗的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6. 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实践成果,分享家乡风俗的魅力。
七、课程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文化遗址,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
2. 开展家乡风俗主题的写作、绘画比赛,鼓励学生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家乡风俗。
3. 邀请家乡的民间艺术家进行表演,让学生亲身感受家乡民间艺术的魅力。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风俗的了解程度,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估。
2. 学生对家乡风俗的认同感,通过写作、绘画等作品评估。
3. 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项目的完成情况评估。
九、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3篇2024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3篇2024〖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借鉴本单元课文描写风俗的方法,抓住主要特点介绍一种风俗,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2.写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适当穿插风俗的特点或者来历,重点描写出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己感受。
3.自主合理地表达出对风俗习惯的看法。
4.和同学分享交流习作,互相改一改,编成一本风俗集。
教学重点描写一种风俗习惯或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教学难点在介绍风俗习惯时候,能够详略得当,进行描写。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不同的风俗活动。
2.尝试介绍自己经历的一种风俗活动,重点介绍经历和感受。
3.初步知道介绍风俗活动的介绍方式和注意事项。
课前准备1.学生通过网络、亲朋好友了解民俗文化,每人至少准备一种自己感兴趣的或者熟悉的民俗进行介绍,或者调查本地的民俗活动。
2.教师准备民俗相关的、文字介绍。
【出示课件1】一、谈话导入,引入民俗主题(2分钟)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请同学们说一说从《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中,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2.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一说家乡的风俗。
(板书:家乡的风俗)通过介绍民族文化,知道民俗活动历史悠久,为接下来的环节做铺垫。
二、初步去了解不同的民俗活动,知道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民俗,感受民俗活动的多样性。
(板书:多样性→)【出示课件2】1、“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教师出示,简要介绍不同地方的风俗。
师:中国的民俗,在世界也是最为多样,最为丰富的!中国不仅仅有五十六个民族,还有别致多样的民俗活动,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积淀,被人们代代相传。
而且这些习俗背后还有很多传说,很多美好的传说,直到现在,仍深受大家的欢迎。
【出示课件3】2、结合ppt简要介绍以下传统民俗:9830;五月五,是端阳,屈原投水汨罗江。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习俗》 (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习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习俗,感受家乡的民俗文化。
2. 培养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家乡习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介绍家乡的习俗。
2. 讲述家乡习俗的来历和意义。
3. 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家乡的习俗。
4. 指导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家乡习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习俗,感受家乡的民俗文化。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家乡习俗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图片、实物等。
2. 学具: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家乡的习俗,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家乡的习俗,讲解习俗的来历和意义。
3. 观察: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家乡的习俗,让学生深入了解习俗的特点。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家乡习俗的感受和认识。
5. 练习:指导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家乡习俗,进行写作练习。
6. 交流:组织学生进行作品交流,互相学习和借鉴。
7. 总结: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家乡习俗的重要性和传承家乡文化的意义。
六、板书设计1. 家乡习俗2. 主体部分:介绍家乡习俗的来历、意义和特点。
3. 结尾部分:强调家乡习俗的重要性和传承家乡文化的意义。
七、作业设计1. 写一篇关于家乡习俗的作文。
2. 收集家乡的其他习俗,进行深入了解。
八、课后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激发了学生对家乡习俗的兴趣?2. 学生对家乡习俗的了解程度如何?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3. 学生在写作练习中,是否能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达家乡习俗?4.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有效?是否需要改进?5. 如何更好地传承家乡文化,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以上是一份关于《家乡习俗》的教案,旨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习俗,感受家乡的民俗文化,培养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家乡习俗的能力,以及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的情感。
家乡的风俗教案
家乡的风俗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家乡的风俗教案目标:1. 了解家乡的风俗文化,包括传统节日、习俗和传统手工艺等。
2. 学习如何进行调查和研究,以获取关于家乡风俗的信息。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案步骤:1. 引入(5分钟)- 通过展示家乡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家乡风俗的兴趣。
-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家乡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2. 调查和研究(15分钟)- 分成小组,让学生自行选择一个家乡的传统节日或习俗进行研究。
- 学生可以使用图书馆、互联网或采访家人等方式获取相关信息。
- 鼓励学生记录他们找到的信息,包括节日的起源、庆祝方式、相关习俗等。
3. 分享和讨论(15分钟)- 每个小组向全班介绍他们研究的节日或习俗,并展示他们收集的图片或视频。
- 全班共同讨论各个节日或习俗的共同点和差异,以及对当地人生活的影响。
4. 手工艺活动(20分钟)- 选择一个与家乡风俗相关的传统手工艺,如剪纸、刺绣等。
- 向学生介绍手工艺的基本步骤和技巧,并提供相关材料和工具。
- 学生按照指导进行手工艺制作,并在完成后展示和分享自己的作品。
5. 总结和反思(5分钟)- 学生回答一些问题,总结他们在这堂课中学到的关于家乡风俗的知识。
- 鼓励学生分享对这堂课的感受和体会,以及他们对家乡文化的新认识。
教案扩展活动:1. 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当地的传统庙会或节日庆典。
2. 邀请当地的传统手工艺人来学校进行示范和指导。
3. 组织学生编写一个关于家乡风俗的小册子或展板,展示给其他班级或学校师生。
教案评估:1. 学生调查和研究的记录和展示。
2. 学生对家乡风俗的讨论和分析能力。
3. 学生手工艺制作的成果和表现。
4. 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教案注意事项:1. 确保提供足够的资源和材料,以便学生进行调查和手工艺制作。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尊重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3. 适当安排时间,确保每个步骤都能得到充分的展开和讨论。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第1篇】一、导入: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家乡安阳正在蓬勃发展,作为小学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宣传安阳贡献力量,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从写家乡风俗做起吧。
二、目标航船因为有了目标才能顺利达到彼岸,学习因为有了目标才能事半功倍,一起读。
写作目标1、我能画出习作材料中的关键词,提炼本次习作要求,确定写作重点;2、我能根据习作要求选材,确立中心。
收集资料,列出提纲;3、我能根据习作要求确立独特的写作方法,抒真情实感,显个性特点。
4、我能做到字体工整,字数600左右,和同学分享,虚心听取同学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三、学习过程自学:(1)、审题请大家默读材料,边读边画关键词,提取关键信息,并在书上批注。
1、本次作文属于命题?半命题?自拟题目?2、本次习作的要求我们写哪两个文体?3、材料给了我们什么建议、特别强调了什么(加分项重涂)?(根据学生回答,列出板书)自学(2)、梳理导学案——学习任务1、确立题目要新颖,列出提纲我能行。
2、精彩开头和结尾,且听我给你说明。
3、典型事件排时间,特点来历穿插好。
4、写作方法有新意,模仿魔方要发扬。
四、队学交流、合作、预展、抽取任务五、群学展示展示一:定题目,列提纲,说开头,道结尾。
展示二:定内容,说过程,插来历,听谁说。
六、后展示提升亲爱的孩子们,你知道“好作文”的标准吗?一篇好文章有三个标准。
1、语言表达的准确性;2、布局谋篇的创新性;3、主题思想的正确性。
模仿就是魔方,读是为了写。
最近你学到的哪种写作方法可以运用到你的习作中?(指名回答)七、写作歌:家乡风俗并不难,认真审题是关键。
列提纲,分详略,穿插来历和特点,字儿不够事来凑,活动现场和感受。
开头结尾有方法,模仿魔方是高手。
八、结束语: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家乡的风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单元描写风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
3.学习修改、完善习作,创编班级民俗作品集。
4.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1.借鉴本单元描写风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
2.能通过习作表达自己对家乡的自豪、赞美之情,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教学策略1.阅读理解以《北京的春节》为例,带领学生品味经典,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在此基础上学以致用,帮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素材,激发灵感,动笔写家乡的风俗,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2.表达运用通过阅读习作例文,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作文的长处,将所学的作文技巧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同时让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作文,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者问问长辈,深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家乡风俗习惯。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9654;课时目标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家乡的风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能够恰当审题,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习作。
3.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写作方法,做到详略得当。
4.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写出自己对家乡风俗的独特感受。
9654;教学过程板块一欣赏,导入新课1.边欣赏边思考,说说这些中隐藏着哪些传统节日。
2.学生说一说:这些节日各有什么习俗?预设1:图一是春节,展示的是春节拜年。
预设2:图二是元宵节,展示的是元宵赏花灯。
预设3:图三是春节,展示的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
3.引言导入:同学们,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
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不已。
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自己想要介绍的家乡的风俗。
习作《家乡习俗》教案
2.教学难点
-习俗的文化内涵理解:学生可能对家乡习俗背后的文化意义理解不深,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资料查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写作技巧的运用:如何将观察到的习俗活动转化为生动、具体的文字,是学生写作时的难点,教师需提供写作技巧指导,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习俗的来历和记叙文的写作方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如何将习俗活动转化为生动的文字。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家乡习俗的实际情况。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记叙文写作方法描述一个习俗活动。
还有一个值得反思的地方是,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发言和展示机会。我意识到,我可能需要调整课堂节奏,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讨论和实践中来。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家乡习俗》这节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家乡的习俗其实有着很深的情感,但在表达时却遇到了一些困难。他们能够列举出许多有趣的习俗活动,但在如何将这些活动转化为文字上,还需要进一步的指导。
我尝试通过案例分析、写作练习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方法,让他们能够更加生动、具体地描述家乡习俗。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到,当学生们被鼓励去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时,他们的写作变得更加有血有肉。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家乡的风俗》教案
《家乡的风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家乡的风俗习惯,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的情感。
3. 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风俗习惯概述2. 家乡的主要节日习俗3. 家乡的婚丧嫁娶习俗4. 家乡的饮食习惯5. 家乡的民间艺术与传统手工艺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家乡的风俗习惯,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家乡的风俗习惯。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利用多媒体展示,增强学生对家乡风俗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家乡的风俗习惯,引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搜集家乡的风俗习惯相关资料,了解家乡的风俗文化。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家乡的风俗习惯,分享各自的收获。
4.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事例,分析家乡的风俗习惯特点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5. 小组展示:各小组代表进行口头报告,展示本组对家乡风俗的研究成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风俗的认知程度,包括对家乡节日习俗、婚丧嫁娶习俗、饮食习惯、民间艺术与传统手工艺的了解。
2.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3. 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升,以及他们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七、教学资源:1. 家乡风俗的相关书籍、文章、图片等资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 学生分组讨论所需的小组合作工具,如白板、便签纸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家乡的风俗习惯概述,引导学生对家乡文化产生兴趣。
2. 第二课时:了解家乡的主要节日习俗,分析其文化内涵。
3. 第三课时:研究家乡的婚丧嫁娶习俗,探讨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同步作文】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家乡的习俗 教案
【同步作文】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家乡的习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习俗,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2. 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描写、议论等手法,进行作文创作。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使他们在写作中更加得心应手。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习俗:介绍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活动、特色美食等。
2. 写作方法:对比、描写、议论等手法在作文中的应用。
3. 作文修改:如何修改作文,使其更加精彩。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习俗,学会运用对比、描写、议论等手法进行作文创作。
2. 教学难点:如何指导学生修改作文,使其更加精彩。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黑板等。
2. 学具:作文纸、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家乡的习俗,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活动、特色美食等,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
3. 示例:展示一篇关于家乡习俗的作文,分析其写作手法和技巧。
4. 练习:让学生运用对比、描写、议论等手法,进行作文创作。
5. 修改:指导学生修改作文,使其更加精彩。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家乡习俗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家乡的习俗2. 板书内容:- 传统节日- 习俗活动- 特色美食- 写作手法:对比、描写、议论- 作文修改七、作业设计1. 写一篇关于家乡习俗的作文,要求运用对比、描写、议论等手法。
2. 修改自己的作文,使其更加精彩。
八、课后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何?2. 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是否需要调整?3.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需要改进?4.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如何帮助他们解决?5. 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家乡的习俗,学会运用对比、描写、议论等手法进行作文创作,并在修改作文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家乡的习俗教学设计
家乡的习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家乡的习俗,包括传统节日、庆典和生活习惯。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3.提高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1.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家乡的传统节日、庆典和生活习惯。
2.录音设备或手机。
3.学生准备的家乡文化研究报告。
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10分钟)教师介绍自己的家乡以及家乡的习俗,包括传统节日、庆典和生活习惯,并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素材。
教师可以讲述一些有趣的故事或经历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步骤二:学生研究(20分钟)学生小组合作,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成员的家乡进行研究。
学生可以使用图书馆、互联网或其他资源来了解所选家乡的习俗,包括传统节日、庆典和生活习惯。
学生需要收集相关资料并准备一份有关家乡习俗的研究报告。
步骤三:学生展示(20分钟)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展示他们所研究的家乡习俗,可以包括图片、音频或视频素材。
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并进行交流讨论。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的讨论,比如“你们家乡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人们庆祝这些节日的方式是什么?”等等。
步骤四:口头表达(20分钟)学生个体展示自己对自己家乡习俗的了解和感受。
每个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表达,比如演讲、朗诵、歌曲、舞蹈等等。
学生可以提前准备或即兴发挥。
步骤五:书面表达(20分钟)学生用中文或英文撰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习俗的短文,包括传统节日、庆典和生活习惯的介绍。
学生可以用丰富的词汇和形象的语言来描述他们家乡的习俗,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和修改,最后提交自己的作品。
步骤六:总结和评估(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进行评估,并给予肯定和建议。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课程,回顾学生学到的知识和体验。
拓展活动:1.组织学生到当地的博物馆、历史遗迹或文化展览参观,加深对家乡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2.邀请学生的家长或长辈来学校进行讲座或互动活动,分享他们对家乡习俗的了解和经历。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第【1】篇〗《家乡的习俗》教案教学目的1、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的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明确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挑选能够突出风俗特点的材料来写。
3、分清详略,学会抓住特点介绍家乡的风俗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1、(展示各民族民风民俗)“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特的风俗习惯。
2、如果要让你介绍一种家乡的风俗,你会选择介绍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3、导入新课:现在,让我们用文字来把家乡特别的风俗介绍出来吧!(板书:家乡的风俗)二、启发思路。
1、介绍之前,说一说你为什么选择这种风俗。
(学生自由讨论)2、汇报讨论成果。
(1)要介绍的风俗是什么?(2)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你打算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介绍?(3)你将把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去写?3、根据你要介绍的风俗特点,你打算拟定什么题目?(1)写特色小吃,可以直接用其名称作为作文题目。
(2)可供选择的题目:《春节习俗》《家乡的春节》《欢度节》三、习作指导。
1、整理思路:学生先打草稿,确定自己想写哪一种风俗,想想它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回忆本单元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抓住重点课文,以《北京的春节》为例进行指导。
出示课文片段欣赏: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夜饭,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教师点拨:这一段采用“总—分”的结构写除夕。
中心句是“除夕真热闹”,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从味、色、声三个角度描写老北京除夕的风俗习惯。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作者从气味到色彩再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的描绘,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部编版六下语文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下语文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家乡的风俗,如节日、婚礼、葬礼等,培养学生对自己家乡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加深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1.学习并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对家乡风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讲述、讨论、小组合作、展示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师生互动,师引导学生回忆或描述一下自己家乡的特色风俗和习惯。
2.学生回答问题,或者互相交流讨论。
二、呈现(15分钟)1.教师呈现一些家乡风俗的图片,如节日庆祝、婚俗、葬礼等。
2.教师简单介绍这些图片所代表的家乡风俗习惯的含义和意义。
3.引导学生思考:你是否在家乡也有类似的习俗?你想了解具体的细节吗?三、展开(30分钟)1.学生小组合作,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家乡的风俗习惯进行调查和研究。
2.学生通过亲自采访、查找资料、观察等方式,了解选定风俗习惯的具体细节和意义。
3.学生将调查结果整理成一个小组汇报,包括风俗的由来、主要活动、象征意义等。
四、汇报(20分钟)1.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调查结果,展示图片、摆放物品等。
2.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问或发表自己的看法。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梳理出家乡风俗的共同特点和区别。
五、总结(10分钟)1.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家乡的风俗习惯是文化宝藏,每个人都应该对家乡文化有所了解和认同。
2.学生进行观点发表,表达自己对家乡风俗的认同和自豪感。
六、作业布置(5分钟)1.学生完成一篇关于家乡风俗习惯的作文,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项风俗习惯,包括由来、活动内容和象征意义等。
2.学生可以通过亲身经历、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写作。
教学延伸:1.邀请当地老人或有丰富经验的村民来校分享家乡的风俗习惯。
2.带领学生去实地观察、体验家乡的风俗活动,如参加庙会、观赏新婚夫妇出洞房等。
《家乡的习俗》教学设计
3.“习俗”是我们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的缩影。展示了我们无限丰富的地方民俗文化生活。
4.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习俗很多,而且各地有所不同。
(三)情感目标:
5、创设交际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交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
6、感受祖国民族文化习俗的魅力,尊重并热爱家乡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
1、把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与同学交流,交流时做到内容真实,表达流利。
2、培养学生的交际表达能力,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风民俗的方法,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晰。
评选标准:
(1)态度大方,口齿清晰,解答耐心细致;
(2)条理清楚,民风民俗特点突出;
(3)运用本单元所学的一些表达方法。
4、引导大家总结:
我们的家乡人杰地灵,民风民俗特色鲜明又丰富多彩。吃穿住行,饮食、礼仪、姓氏、节日、工艺品,处处有历史文化的积淀。
(设计意图:小学生具有很强的表现欲,通过设下擂台赛,使学生强烈的表现欲有了施展的空间。加上引导学生展开多个回合的交际,让学生说了还想说,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真正得到了事培养。)
五、畅所欲言,召开“说民风 道民俗”发布会
1、各组推选优秀代表参加“说民风道民俗”发布会,确定发言顺序。
2、明确“说民风道民俗”发布会有关要求:
(课件出示:)
(1)发言人要讲清楚家乡的某种民风民俗的特点。
(2)讲完后回答同学们的提问。
(3)对某种民风民俗感兴趣并有所了解的同学,可以随时进行补充。
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
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引言:家乡的风俗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历史、传统和生活方式。
了解和尊重家乡的风俗不仅可以增强个人的文化自豪感,还可以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因此,本篇教学设计将以家乡的风俗为主题,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体验和尊重家乡的风俗。
一、教学目标:1.了解家乡的风俗的定义和特点。
2.认识家乡的传统节日和庆祝活动。
3.学习传统风俗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4.培养对家乡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什么是家乡的风俗(15分钟)1.通过图片和视频介绍家乡的风俗的概念和特点。
2.与学生讨论家乡的风俗在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第二节:家乡的传统节日(25分钟)1.介绍家乡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2.分组让学生选择一个节日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小组展示。
第三节:家乡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25分钟)1.了解家乡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如舞狮、放鞭炮、包粽子等。
2.学生分角色扮演参与庆祝活动,并制作相关道具。
第四节:传统风俗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25分钟)1.讨论家乡的传统风俗在现代社会中的保持和发扬的难题。
2.小组讨论并呈现家乡的传统风俗保护和传承的措施。
第五节:亲身体验家乡的风俗(40分钟)1.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传统风俗展览或民俗村。
2.学生根据观察和体验撰写观后感,分享自己对家乡风俗的理解与感受。
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图片、视频和故事等多媒体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
2.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研究、讨论和制作相关主题展示。
3.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家乡的庆祝活动。
4.实地参观: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传统风俗展览或民俗村。
四、教学评价:1.小组展示:评价学生对家乡传统节日的了解和研究能力。
2.观后感写作:评价学生对家乡风俗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扩展:1.组织学生参与家乡传统风俗的实践活动,如舞狮、包粽子等。
2.邀请家乡的长辈、文化骨干等来学校讲解家乡的风俗。
“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
“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L课前资料,了解本地传统节日以及节日的风俗。
2.根据自己的体验,介绍一种节日风俗,根据表达的需要,把重点内容写详细。
3.运用本单元学到的表达方法,借助文字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教学过程(一)阅读习作内容,了解习作要求阅读教材习作内容,明确习作要求,写自己家乡的风俗,写自己亲身经历的场景,写好主要局部。
(二)回顾单元学习内容,启用习作储藏通过本单元学习,我们了解了很多节日及习俗,也学习了用细节描写详写文章主要局部的写法。
回顾前几课的学习, 结合具体文章说一说收获。
——详写的作用是使内容丰富、描写生动形象;略写与详写相辅相成,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详略得当的写法能使文章主次清楚,有助于读者抓住重点。
(三)结合生活说节日、说习俗,做好创作准备中国的节日与习俗还有很多,说说你还了解哪些。
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与大家交流。
——我国的节日和民俗文化非常丰富,除了课文中提到的传统节日与风俗,我还知道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比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等。
——吃饺子、守岁、放鞭炮、穿新衣、给老人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这些是常见的春节习俗。
但是在不同地域, 春节的习俗也是不一样的,比方北方人在除夕夜吃饺子,而南方人在除夕夜吃汤圆,有些地方的除夕夜主菜是火锅,等等。
——端午节吃的粽子,在南、北方也是不同的。
南方一般吃肉粽子、蛋黄粽子,特点是甜腻;北方一般在粽子里放枣、葡萄干等,口味比较清淡。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著名诗人屈原而确立的节日。
(四)小试牛刀,写写家乡的节日与风俗如果让你来写自己家乡的节日与风俗,你想写什么?怎么写?1.先确定写什么。
——看着节日名称想一想,自己更了解哪一个节日,选出想写的一个。
2.再研究怎么写。
3,动笔写一写。
(1)本节课先写重点介绍的内容。
(2)动手写之前,可以先回到课文,仔细阅读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段落,再动手写自己的习作。
4.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语文百花园八》能说会道内容
教材分析:
习俗民风民俗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斑斓多姿,在灿烂的人类文化中,民俗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排这次能说会道的训练,一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调查访问,继续感受和吸收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营养;二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次能说会道训练选择的内容可以是家乡节日习俗,也可以是家乡富有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或新颖别致的民间工艺品;可以是课外阅读时知道的,也可以是调查访问了解到的或是在别的地方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
只要是关于民风民俗的内容,都可以成为本次能说会道的内容。
不过我认为,从我们家乡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入手,学生会感觉到更有内容可说,说起来会更得心应手。
因此,本节课的能说会道训练,我主要引导学生介绍家乡的民风民俗为主。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和调查访问,感受和吸收习俗文化的智慧和营养。
(二)能力目标:
2、提高自己搜集材料的能力。
3、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的习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4、在互动交际中,培养学生能说会道能力,做到态度大方,有礼貌,能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能认真地倾听。
(三)情感目标:
5、创设交际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交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
6、感受祖国民族文化习俗的魅力,尊重并热爱家乡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
1、把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与同学交流,交流时做到内容真实,表达流利。
2、培养学生的交际表达能力,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风民俗的方法,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晰。
课前准备:
1、通过上网、课外阅读等方式了解各地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俗。
2、向家长或长辈了解本地的风俗习惯。
3、教师准备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回顾课文,揭示课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在你的家乡有着特定的习俗,在那些特别的日子里一定有令你难忘的事。
今天的语文百花园,就给了你一个畅所欲言、尽情书写的机会,赶快展示自己的才华吧!
(1)同学们,你还记得《端午节的由来》这篇课文吗?谁来说说文章主要内容。
(2)是啊,古老的中华民族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斑谰多姿。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造就了各式各样、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而且民风民俗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也就是具有很明显的地方特色。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你的家乡有哪些习俗呢?他们都有哪些特殊的意义呢?
(3)这节课我们就来说一说我们自己家乡的习俗。
(板书课题:家乡的习俗说民风道民俗)
2.教师播放课件,展示我们各民族的典型习俗。
(播放广西龙胜--红瑶人习俗; 展现侗族习俗的大塘湾民俗风情游片段)
二、说说对习俗一词的理解
学情预设:可以解释词语,可以谈对习俗的认识、意义、看法等。
如:
1.顾名思义,习俗即民风与民俗。
2.我们的习俗经过搜集、梳理、甄别、吸收,遗弃了落后的、迷信的、愚昧的糟粕,发扬优秀的、先进的、科学的内容,成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向外来旅游者展示本土形象的资源。
3.习俗是我们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的缩影。
展示了我们无限丰富的地方民俗文化生活。
4.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习俗很多,而且各地有所不同。
5.习俗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三、提供范例,激发交际欲望
1、在我们这儿民风民俗很多,其中最具地方特色的是什么呢?
春节贴福字介绍:
我们龙胜每逢过年都会在自家门上贴上福字。
人们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习俗呢?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
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
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
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
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
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
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
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
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介绍时老师亲自操作贴福字,边贴边作介绍)
(设计意图:以学生最熟悉的贴福字作为范例,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由于绝大多数学生都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加上生动、逼真的情境创设极富感染性,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进行语言表达的强烈欲望,激发他们口语交际的热情,从而使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
)
四、打开思路,提升交际能力
1、除了贴福字,我们这儿还有哪些有特色的民风民俗呢?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拿出来与同学一起交流。
(4人小组交流)
(1)交流内容:对课外阅读、调查、上网查找、亲身经历等所了解的习俗进行交流。
(如,节日习俗: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服饰、饮食、民居;民间工艺品等。
)
(2)交流要求:认真倾听别人介绍了的民风民俗有什么特点,是怎样介绍的;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介绍的同学要耐心回答;推选代表,介绍本组最有特色的民风民俗,商议怎样介绍才能给全班同学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要做到善于组织和利用手中的材料,说得详略得当,生动有趣,条理清晰等。
)
(课件出示交流提示:)
①说你要为大家介绍的内容是什么,你的资料从哪得来的?
②你要介绍的民风民俗的主要特点讲清楚,还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认真倾听组员的讲述,把不清楚的地方记下来及时询问。
2、各组推选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搜集到的材料是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基础,加上老师在课堂上帮他们把搜集到的材料整理归类,有了这些材料,学生才会真正感觉到有话可讲,有内容可说,学生交际起来也就会感到轻松自如。
口语交际是训练听话、说话能力的一种形式,即融听、说、交际于一体的训练。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完成本次训练的内容及目标)
五、畅所欲言,召开说民风道民俗发布会
1、各组推选优秀代表参加说民风道民俗发布会,确定发言顺序。
2、明确说民风道民俗发布会有关要求:
(课件出示:)
(1)发言人要讲清楚家乡的某种民风民俗的特点。
(2)讲完后回答同学们的提问。
(3)对某种民风民俗感兴趣并有所了解的同学,可以随时进行补充。
3、评选最佳发言人:共同讨论哪位发言人介绍的民风民俗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评选标准:
(1)态度大方,口齿清晰,解答耐心细致;
(2)条理清楚,民风民俗特点突出;
(3)运用本单元所学的一些表达方法。
4、引导大家总结:
我们的家乡人杰地灵,民风民俗特色鲜明又丰富多彩。
吃穿住行,饮食、礼仪、姓氏、节日、工艺品,处处有历史文化的积淀。
(设计意图:小学生具有很强的表现欲,通过设下擂台赛,使学生强烈的表现欲有了施展的空间。
加上引导学生展开多个回合的交际,让学生说了还想说,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真正得到了事培养。
)
六、课外延伸:
1、课后浏览广西电视网--广西龙胜--红瑶人习俗;百度龙胜习俗去领略更多的民族习俗风情。
2、和自己有相同兴趣的同学一起编写民风民俗的手抄报。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从小课堂向大课堂延伸,口语交际必须依赖于社会实践,而形成口语交际能力后,最终又要走向社会。
在重视学生在生活中积累运用知识的同时,注重在今后的交际中灵活应用,更好地联系学生的生活,拓展了他们的思维,体现口语交际生活化、实用化的特点。
通过编写手抄报,不仅给同学们创设更多的口语交流机会,还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
板书:
家乡的习俗说民风道民俗
针对我们农村学生见识少,老师可适当加以点拨,给学生一些我们龙胜部分民族习俗资料:
龙胜侗族饮食习俗
侗乡大糯
龙胜侗族嗜食糯米饭,历来有生产糯米的传统习惯,历史上侗族地区的水稻生产基本上是清一色的糯稻。
龙胜侗乡喜欢种植荣帕白香糯,此糯禾适宜生长在山高水冷、长年蓄水的淤泥肥田里。
它生长期稍长,禾杆较高,禾穗长,禾粒大,产量高。
脱壳后米粒洁白饱满,米质优良。
泡胀蒸熟后柔软香甜,口感舒适,凉后不硬,是上等的主食品,也是酿制甜酒和制作粽粑、汤圆、糍粑、米花的极好原料。
侗乡大糯是侗家珍贵的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