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寒假作业(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2019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作业:第3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语文

2019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作业:第3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语文

第3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

每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公元前106年,西汉武帝将全国103个郡划分为13州,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奉诏条察州”,主要依据“六条问事”,因郡守和国相官秩为二千石,故在六条法律条文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

这说明刺史制度的建立( )A. 完善了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B. 均衡了州郡和封国的地方权力分配C. 消除了地方豪强势力对中央的威胁D. 重在发挥太守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2、中国古代“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立行政、军事、财政、监察、司法、人事等机构,这些机构繁多的公文程式,有复杂的运行机制,掌握它自然也就成为一种特殊技能,而掌握它的人当然也会成为一个特殊的等级”。

这材料主要强调中国古代()A. 官僚队伍专业化趋势增强B. 国家权力的分割已经实现C. 中央和地方机构设置复杂D. 官员的选举和经验不可分3、汉光武帝设尚书六人。

尚书官位低微,但“天下枢要,在于尚书”。

同时设中常侍等宦官多人,掌传达皇帝口诏,阅览尚书呈进的文书。

光武帝此举的根本目的是( )A.逐渐分割宰相权利 B.加强中央集权C.完善政令执行程序 D.加强君主专制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

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

”下列能够印证此观点的是( )A.秦代郡县制 B.西汉中朝制C.唐代科举制 D.元代行省制5、有学者评论说“贞观年间,在三省六部制中,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皇帝实际上仅是政府的最高负责人。

”论者意在说明( )A. 皇权加强了B. 政府拥有了最终政务决策权C. 皇权受到政府一定程度的制约D. 政府独立于皇权之外6、唐前期,地方上的死刑要报大理寺和刑部复核,还要在处决犯人之前向皇帝请示三次,以确保没有冤判和错判;唐朝后期,各地方的武将在其藩镇内判处的死刑不向皇帝上奏,更不交刑部和大理寺复核。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一:第0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作业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一:第0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作业

一、选择题(每题4分,12小题,总共48分.)1.西方学者称科举制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

这主要是因为科举制度A.利用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各级官吏,有利于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B.将读书与做官联系起来,可以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C.有利于扩大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D.营造了尊师重教、勤奋学习的社会氛围【答案】A【解析】【详解】2.近代西方有人把中国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这一制度的创立当时主要是为了A.抑制世家大族,加强中央集权B.形成重学风,提高官员素质C.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制度D.追求公平公正,缓和阶级矛盾【答案】A【解析】【详解】魏晋时期由于实行九品中正制度,世家大族垄断了官场,为了抑制世家大族,加强中央集权,隋唐时期创立了科举制度,利用才能选官,故A项正确;形成重学风,提高官员素质是科举制对于后世的影响,故B项错误;科举制度是选官制度,很难实现防范武将专权,故C项错误;追求公平公正属于科举制度影响,不是目的,故D项错误。

3.唐代皇帝将老子李耳追认为其始祖。

741年,唐玄宗正式下令在科举考试中设置道举。

道举考试测试《老子》《庄子》《文子》嵌列子》,考试形式和经科相同,合格及第者称道学举士。

道举的设立旨在A.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C.积极应对佛教思想的冲击D.适应政治统治的需要【答案】D点睛:李唐王朝的统治者们推崇道家思想,并不仅是为了攀附门第,更为重要的是看到了道家的思想变化能服务其统治者的作用。

隋末的战乱,使社会元气大伤。

大乱之后,李唐王朝选择了“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道家思想为其政治方针。

这种做法不仅能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的发展,也能弥补儒家思想的不足,更好的为巩固其统治服务。

4.康有为在《拟免跪拜诏》中说:“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

”这一演变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君臣相见的礼节在不断地完善B.封建等级制度越来越趋向森严C.皇权独尊,专制政治走向极端D.相权逐渐削弱,君权不断强化【答案】D【解析】由材料中汉代至明清君臣相见礼节的演变历程可知,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呈现出了皇权不断的加强,相权不断的衰落的趋势,中央权力越来越向皇帝集中,故D项正确。

2019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后作业(含解析)

2019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后作业(含解析)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等级提升]一、选择题1.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答案A解析汉宣帝强调皇帝与优秀的郡太守共同治理天下,这一观念被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说明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故A 项符合题意。

材料体现的是皇帝对地方吏治的重视,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项错误;材料中只是提到后来的帝王认同汉宣帝的这种治国理念,C、D两项与材料所述不符。

2.汉武帝元朔二年正月下诏:“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封侯)焉。

”此举的意图是( )A.施恩与诸侯子弟B.缓和皇帝与诸侯王的矛盾C.削弱诸侯王的力量D.满足诸侯子弟获得爵位的要求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推行“推恩令”,意图解决王国问题以维护统治。

A、B、D三项结论与题意不符,C项正确。

3.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

此事发生在( )A.汉长安B.唐长安C.宋汴梁D.元大都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这一时期地方势力膨胀,再结合材料中“中书省”“节度使”等信息可知,材料所述事件发生在唐朝,中书省宰相被刺杀的地点应在都城长安,故B项正确。

汉朝无中书省机构,故A项错误;北宋行使宰相职权的是中书门下,地方节度使的权力已被剥夺,故C项错误;元朝在地方设行中书省,长官听命于中央,故D项错误。

4.北宋建国后,宋太祖因“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故“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这主要反映了宋初( )A.重文抑武的治国理念B.政治腐败激化阶级矛盾C.科举制利于选拔人才D.积贫积弱局面已经出现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武将藩镇割据的教训,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这体现了宋太祖重文抑武的治国理念,故A项正确。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后训练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后训练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后训练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答案)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答案)1.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然而“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这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国家统一B.分封制有利于加强王权C.郡国并行有利于消除内乱D.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2.《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偃说上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为达到“人人喜得所愿”,主父偃向皇帝建议()A.实施削藩政策B.实行郡国并行制C.颁布“推恩令”D.废除分封制3.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C.皇权不断加强D.宰相数量逐渐增加4.龚书铎著《中国社会通史》:“汉建国时,认为秦二世而亡与宗室无寸土之封,无法以枝叶护本有关。

”为此,汉初采取的行政制度是()A.郡县制B.行省制C.郡国并行制D.分封制5.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材料反映了()A.察举制的弊端B.科举制兴起的背景C.门第成为选才标准D.世官制的沿革6.“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一典故源自宋代某州官府的告示。

当时的“州官”()A.负责向中央转运钱粮赋税B.主要职责是监察地方C.拥有封地,官位可世袭D.由文官担任,受通判节制7.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历经几度变迁。

秦汉主要有郡、县两级,唐代为道、州、县三级,宋代设置为路、州、县三级。

元朝时期,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下设路、府、州、县。

以上现象反映的本质是()A.地方行政机构数量增长B.县是最稳定的行政机构C.中央集权程度日益加强D.地方管理制度趋向成熟8.《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顾,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

2018学年高一历史必修1教案: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含答案

2018学年高一历史必修1教案: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含答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目标:1.识记郡国并行制、三省六部制、行省等有关政治制度的历史概念。

2.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密不可分,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行省制度的开端。

3.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汉元政治制度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4.通过对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历史,明晰中国封建王朝的发展兴衰,培养学生正确的分析能力。

情景创设:1.介绍“七国之乱”“七国之乱”是以刘邦之侄吴王刘濞为首发动的一次同姓王联合大叛乱。

刘濞串通楚、赵、胶西、胶东、菑川、济南六国的诸侯王,发动了联合叛乱。

刘濞发兵二十万,号称五十万,为主力。

又派人与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勾结,用“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名义,举兵西向。

叛军顺利地打到河南东部。

景帝因很惶恐,就听信了谗言,捕杀了晁错,乞求刘濞退兵。

刘濞不仅不退兵,还公开声言要夺皇位。

至此时,景帝才决心以武力进行镇压。

他命太尉周亚夫率三十六将军,以奇兵断绝了叛军的粮道,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大破叛军。

刘濞逃到东越,为东越人所杀。

其余六王皆自杀,七国都被废除。

吴楚七国之乱在三个月内全部平息,统姓诸侯王的势力受到致命打击。

景帝趁势收夺各诸侯国的支郡,边郡归朝廷所有,同时取消了王国自行任命官吏和征收赋税的特权,削减了王国的属官,王国的丞相改称为相,国相还负有监察王的使命,规定诸侯王不得治理民政。

思考:(1)从汉至宋地方政治制度是如何演变的?(2)在行省制度下,元政府是如何管理地方的?(3)从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争权中,你得出了什么结论?2.右图为中国的“宰相村”——中国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

闻喜裴氏家族自秦汉,历魏晋,至隋唐而极盛。

据《裴氏世谱》统计,裴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侍郎44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封爵者公89人,侯33人;与皇室联姻者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附马21人,公主20人,真可谓“将相接武,公侯一门”,中国宰相村由此得名。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课后练习:1.3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课后练习:1.3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

[高中历史]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

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

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

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

”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

”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

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2018学年高一历史同步课堂必修1 专题03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讲 含解析

2018学年高一历史同步课堂必修1 专题03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讲 含解析

【课堂讲解】汉至元,时间跨度大,内容繁多,平铺直述,线索难以清晰,特点不易突出。

主要包括国体和政体、国家各级机关的组织结构、形式,职、权、责、利的划分和运用,以及各时期总的国家体制和诸如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监察、考试、选举、政党、财政、文教卫生、人事管理等制度。

学习本课,需要掌握推恩令、藩镇割据、行省制度、丞相、三省六部制、察举制、科举制等名词与概念,了解汉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加强对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解,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并进一步认识其对中国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提高分析中国国情的深刻历史洞察力。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管理体制的演变1、汉初郡国并行制(1)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两制并行。

(郡县制和分封制同时实行)。

(2)郡国并行制中的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后来发生了“七国之乱”,从景帝到武帝时开始逐步削弱王国势力。

(3)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核心讲解:汉武帝的推恩令为什么能解决王国问题?答案:“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管。

此方法没有采用消灭王国的暴力做法,还能减少诸侯的封地,削弱诸侯王势力范围,所以最终的结果是经历几代之后,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加强。

同时它还使以前嫡长子之外没有权利分到封地的诸侯王的其余儿子得到了部分封地,加强了其对汉政权的归属感,所以可以加强中央集权。

例题1:作为一位有作为的帝王,汉武帝在政治体制上形成了两个官僚系统:一个由大将军、尚书等组成的中朝(又称内朝或内廷),是决策机关。

一个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是政务机关。

这一局面的形成()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B.促使了官僚政治的基本形成C.限制了权臣对皇权的威胁D.避免了帝王暴政局面的出现【答案】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外朝制度2、唐朝的节度使(1)权力: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在地方上享有政治、经济和军事大权。

2018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学案: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含答案 精品

2018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学案: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含答案 精品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点一 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代(1)背景:汉初郡县、________并存,封国有时会对抗朝廷。

(2)措施: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________”,王国越分越小,________得到加强。

2.唐朝(1)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置________,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拥有很大的权力。

(2)安史之乱后:形成________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 (1)措施(2)作用: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1)内容:地方设________,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__________进行管理。

(2)影响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是中国古代地方________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预习评价】1.(判断)西汉完全照搬了秦朝的政治制度。

( )2.(判断)元朝在全国实行行省制度进行管理。

()3.(思考)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体制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趋势?试答:知识点二君主专制的演变1.汉朝(1)汉初:________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汉武帝时期: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________、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隋唐时期(1)措施:唐朝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隋唐时期在________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特点: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________,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3)影响: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

4.北宋(1)措施①设立________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②增设参知政事、________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作用: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寒假作业(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新人教版

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寒假作业(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新人教版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下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核心内容的嬪变过程。

据此可知( )A.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暴露B.诸侯王国问题彻底解决C.地方行政权力大大加强D.刺史丧失地方监察职能2、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B.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C.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3、唐代学校分六种,其中“四门学”招收低级官员的子弟和普通民家的优秀子弟, 学校来的“生徒”是唐代取士的主要来源之一,“生徒” 能通一大经以上者都给官做。

由此可知( )A.唐朝官员的入仕途径多样B.平民有机会步人社会上层C.唐朝的“生徒”人数众多D.官僚体系已出现膨胀趋势4、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朝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元朝统治者采取这一措施的目的是( )A.扩大统治区域B.缓和蒙汉矛盾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发展地方经济5、唐代三省制实现了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通过文书的起草、审核和执行的运作流程来实现权力的分割与制约。

据此可知,唐代三省制( )A.完全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地位B.有效地制约了皇帝滥用权力C.成功实现了行政权力的分割D.实现了民主政治的最初创建6、汉昭帝时,大司马霍光辅政,霍光对当时的丞相田千秋宣称:“始与君侯俱受先帝遗诏,今光治内,君侯治外,宜有以教督,使光毋负天下。

”这反映了当时( )A.决策权和执行权的分离B.君权与相权矛盾的激化C.二人分掌内政和外交D.大司马不如丞相权力大7、汉初,分封王国时规定王国的傅、相等官员由中央任命,同时实行封国与郡县交错并存的政区体制。

由此可知.当时( )A.统治者吸取了秦朝灭亡教训B.各封国的政治地位较高C.中央有意防范封国势力膨胀D.各封国的管理人才短缺8、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 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训练:第3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训练:第3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 3 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共 20 题,共 50 分。

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元世祖诏立“中书省〞总理全国军务,所谓“中书政本也,军国之务,大小由之〞,不仅总管内外,而且也统辖六部,三省制变成名副其实的一省制。

中央最高行政机构由三省向一省的转变〔〕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B.有效防止重大决策的失误C. 提高了行政效率D.力图解决宰相专权的问题2、在平定七国之乱以后,汉景帝在原来吴国、楚国、赵国、齐国四国旧地,陆续分封皇子13 人为诸侯王。

以下对此措施的评论,正确的选项是〕〔A.形成了郡国并行的行政体制B.使王国领地缩小,亲缘更近C. 以宗室子弟取代异姓诸侯王D.践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3、汉代郡守有权任命属吏,属吏往往与郡守结为一种私恩关系。

他们的心目中只有郡守而无朝廷。

这一状况〔〕A.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稳定了地方的统治秩序C. 使豪强地主势力崛起D.影响了人才的公正选拔4、公元前 128 年,汉武帝规定:“不举孝,不举诏,当以不敬论。

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

〞这反映出当时〔〕A. 世家大族把持地方政治B.地方政府人才匮乏C. 孝子廉吏较少很难荐举D.察举制度推行不力5、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

〞这里的“转折〞是指〔〕A. 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B.设立“中朝〞、“外朝〞制度C. 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D.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6、汉昭帝死后,内朝首领外戚霍光召集九卿开会,欲废昌邑王,另立汉宣帝。

有人说:该请宰相参加。

霍光说:这是皇帝家事,用不着丞相参加,我们只需议定后请示皇太后就行了。

这实质上反映了〔〕A. 汉代专制皇权的加强B.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C. 皇权受到相权的限制D.内朝权力在外朝之上互为节制。

〞以下最能反映钱穆观点的制度设计是〔〕A.三公九卿制B.三省六部制C. 内阁制D.军机处8、北宋时期一次科举取士达八百人,超过唐开元全盛期二十九年取士总数,而且在太学生的录取上唐代规定须是五品以上公子孙,但宋代那么规定是“八品以下子弟假设庶人之俊异者〞。

2018年高一历史人教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018年高一历史人教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后作业一、选择题1. 汉代颁行的“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

其目的是( )A.壮大皇族力量B.保证列侯利益C.加强中央集权D.笼络王侯人心解析:C 汉武帝颁行“推恩令”是针对王国尾大不掉威胁中央这一问题。

这一措施削弱了诸侯的实力,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A、B、D三项表述明显与“推恩令”的目的不符。

故应选C。

2.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记载:“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材料中“这两种制度”分别是( )A.察举制、三公九卿制B.九品中正制、三省六部制C.科举制、三公九卿制D.科举制、三省六部制解析:D 注意材料中的时间“唐代”,根据对材料的理解,“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指的是科举制,“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指的是三省六部制,故D项正确。

3. 王安石于公元1042年中进士,公元1069年被提拔为参知政事。

以下对王安石担任参知政事职位的描述,正确的是( )A.分割宰相的军权B.制约皇权C.分割宰相的财政权D.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解析: D 宋朝为了分割宰相的权力,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所以本题答案选D。

宋代通过枢密使的设置来分割宰相的军权,A项错误;B项说法错误,分割宰相的权力是为了加强皇权;设三司使管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C项错误。

4.唐朝时刘晏长期掌管国家财政大权,为官廉洁,被称为“工于谋国而拙于谋身的一代良相”。

据此判断,刘晏供职的部门应该是( ) A.尚书省 B.中书省C.门下省D.直隶省解析:A 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财政权属户部,户部隶属于尚书省。

由此判断刘晏应供职于尚书省。

5.伏尔泰说:“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

”他主要赞赏中国的( )A.三公九卿制B.察举制C.三省六部制D.科举制解析:D 注意分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通过层层严格考试”。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测)-作业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测)-作业

【知识精测】(总分60分,测试时间60分钟)班级姓名得分_______一、选择题(每题4分,12小题,总共48分.)1.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

”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汉武帝为削弱丞相的职权,任用亲信朝臣,在内廷处理国政B. 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C. 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D. 明朝初年曾设置左右丞相统管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答案】C2.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

而唐代规定,士子可以自带一种叫做“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不能压制。

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A. 选官不受身份限制B. 宗法关系仍受重视C. 人才选拔渐趋开放D. 官僚政治逐步形成【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士子考试“须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到“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资格限制放宽了,说明人才选拔渐趋开放,故C正确;A不符合“自带一种叫做‘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表明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错误。

3.南宋思想家叶适曾说:“吾祖宗(指宋初诸君)之治天下也,事无小大,一听于法,虽杰异之能(指某些官员),不得白有所为,徒借其人之重以行吾法耳。

”材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A. 皇位世袭的牢固B. 依法治国的推行C. 专制主义的强化D. 中央集权的完善【答案】C【解析】在君主专制制度下,颁布大量的“法”,并不意味当时已是法制社会,因为法虽繁密,却可随君主意志朝令夕改,只不过以强调执行决策、立法的形式出现而已,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专制主义的强化,故B错误,C正确;A与材料无关;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加强,不属于中央集权加强,排除D。

4.吴晓波在《激荡两千年》一书中评论某种制度时说:“造成知识阶层对国家权力的绝对依赖……从这一制度确立之日起,曾独立存在的知识分子阶层在中国历史上完全地消失了”。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开学第一周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开学第一周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学者丛日云在从多种维度来考察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及两者的个性之后,将其概括为“一”与“多”。

并认为古代中国的政治主体对任何外界事物都要将其纳入“一”的框架,面对有悖于“一”的秩序,就会激发出改造与整合它使之归于“一”的冲动。

古代中国有悖于“一”这个秩序的制度是()A.郡县制B.郡国并行制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2.西汉时,有谋士向皇帝谏言:“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宜。

愿陛下……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该言论实际是建议西汉王朝实行()A.郡国制B.察举制C.中外朝制D.推恩令3.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

”表明元代设置行省是为了()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C.钳制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4.元朝人程钜夫在《论行省》中写道:“今天下疏远去处,亦列置行省。

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

所以容易生诸奸弊。

钱粮羡溢,则百端欺隐,如同己物。

盗贼生发,则各保界分,不相接应。

甚而把握兵权,伸缩由己。

”在程钜夫看来()A.行省权力过重,弊端丛生B.行省与割据势力无异C.政府不必在地方普遍设置行省D.行省没有起到加强对地方统治的作用5.《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此材料直接说明唐代三省六部制()A.利于丞相筹划全国政务B.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C.减少了皇帝决策的失误D.使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6.“出将入相”意思是出征可为将帅,入朝可为丞相。

它是古代士人的一种仕途追求,但丞相并不好当,而且充满着危险。

下列不属于中国古代皇帝削弱相权的措施是()A.西汉“中朝”形成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C.宋朝设参知政事D.唐朝设节度使7.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下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核心内容的嬪变过程。

据此可知( )A.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暴露B.诸侯王国问题彻底解决C.地方行政权力大大加强D.刺史丧失地方监察职能2、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B.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C.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3、唐代学校分六种,其中“四门学”招收低级官员的子弟和普通民家的优秀子弟, 学校来的“生徒”是唐代取士的主要来源之一,“生徒” 能通一大经以上者都给官做。

由此可知( )A.唐朝官员的入仕途径多样B.平民有机会步人社会上层C.唐朝的“生徒”人数众多D.官僚体系已出现膨胀趋势4、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朝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元朝统治者采取这一措施的目的是( )A.扩大统治区域B.缓和蒙汉矛盾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发展地方经济5、唐代三省制实现了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通过文书的起草、审核和执行的运作流程来实现权力的分割与制约。

据此可知,唐代三省制( )A.完全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地位B.有效地制约了皇帝滥用权力C.成功实现了行政权力的分割D.实现了民主政治的最初创建6、汉昭帝时,大司马霍光辅政,霍光对当时的丞相田千秋宣称:“始与君侯俱受先帝遗诏,今光治内,君侯治外,宜有以教督,使光毋负天下。

”这反映了当时( )A.决策权和执行权的分离B.君权与相权矛盾的激化C.二人分掌内政和外交D.大司马不如丞相权力大7、汉初,分封王国时规定王国的傅、相等官员由中央任命,同时实行封国与郡县交错并存的政区体制。

由此可知.当时( )A.统治者吸取了秦朝灭亡教训B.各封国的政治地位较高C.中央有意防范封国势力膨胀D.各封国的管理人才短缺8、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 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材料主要说明了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A.选官和考试有机结合B.门第成为人才选拔的重要标准C.世卿世禄制开始衰微D.选拔人才由中央下放到地方9、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正官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但也可对所评议人物随时予以定品。

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

这主要说明当时( )A.社会隐藏着腐败的人为因素B.中正成为评定官品的最重要环节C.政府在选官上起着决定作用D.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平性10、1071年,宋朝大臣文彦博对宋神宗说:“(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最能体现该主张的是( )A.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B.由世家大族担任朝廷要职C.由中央掌控地方陚税D.抽调各地精兵去充实禁军11、元代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行省处理政务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制,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

元代行省实行这种权力运行机制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B.分化地方权力C.处理民族关系D.提高行政效率12、唐朝实行集体宰相辅政制度。

据记载,唐代有370位宰相,同一时期宰相的人数少则五六人.多则十数人,唐玄宗即位初期最多达17人。

这说明唐代( )A.宰相的权力进一步扩大B.国家的行政效率提高C.科举制满足了官员选拔D.皇权专制进一步加强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从总体上说.唐代的监察制度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是御史台制度.御史台为全国最高监察机构. 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代表皇帝.监察百官.是皇帝自上而下地监督、统治百官的一种工具;凡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不法之事,无所不察、无所不糾。

另一种监察制度是谏官制度.谏官的监察则是以下对上的.以皇帝为监察对象。

皇帝的个人生活直至王国大政都在谏议之列;还封皇帝失宜的诏命.驳正臣下有违误的奏章。

这样就形成了以上察下,以下督上的双向监察机制。

材料二“光荣革命”后的英国,由于当时的社会制度仍然带有浓重的封建色彩.不少昏庸无能之辈在国王的庇护下仍然在政府中身居要职,政治丑闻屡见不鲜。

由于英国实行政党轮流执政制.无论哪个政党在竞选中获胜上台.都把官职作为奖品在自己的支持者中进行分配。

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一个廉洁而有效率的政府保护他们的利益和经济发展. 近代公务员制度逐漸产生了。

19世纪.英国政府对公务员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反腐法律的国家。

迄今为止它通过的最重要的反腐敗立法包括:1889年的《公共机构腐败行为法》、1906年通过的《防止腐敗法》等,二战后通过的多部法令中均有针对政府官员腐敗行为的法律条文。

在英国,政府对议会负责.议会有权对政府进行监督. 其具体权力包括质询权、调查权、倒阁权和弹劾权等。

英国的司法机关完全独立于政府,不受政府管辖。

在英国,舆论和新闻媒体素有对政府进行监督和批评的传统。

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是对政府滥用职权的一种有效制约.使腐敗行为更容易暴露在阳光下,因而在实际上对腐敗行为起到了威慑作用。

——摘编自李靖堃《英国的反腐败机制》等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监察机构的职责.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现代英国建立反腐败机制的背景及其成功推行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完善我国监察制度建设的看法。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

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1.材料中所述的“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反映的是哪一基本矛盾?这一矛盾的发展趋势是什么?2.根据所学知识,概述西汉、隋唐、宋、元时期中枢权力体系的主要变化。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本题结合历史解释考查汉朝统治政策调整的背景。

从"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核心内容的嬗变过程”中可以发现,其内容反应的社会问題越来越多,如“地方大族兼并土地”“诸侯谋反、民众反抗”“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故A项正确;材料中"镇压诸侯谋反、民众反抗”不能说明王国问題已经解决.故B项错误;刺史在材料涉及的时期仍是代表中央监察地方的官员,而非地方行政长官.其权力加强与地方权力加强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权力核心内容的嬗变过程”中都能体现刺史对地方的监察职能.故D项错误2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影响。

结合表格信息可知.两宋和明清时期的进士近一半出自平民家庭.这反映了科举制度促使部分社会阶层发生变动,因此选C项。

3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影响。

A项与材料“主要来源之一”不符.故A项错误;据材料“招收普通民家的优秀子弟”可知,乎民有机会步入社会上层,故B项正确;材料"‘四门学’招收低级官员的子弟和普通民家的优秀子弟"反映了生徒来源.与生徒人数无关.故 C项错误;D项所述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4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元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容易使地方势力凭借自然条件大江大河和高山等> 成为地方割据势力。

元朝“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显然是防止地方割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答案选C项。

5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唐代三省制的影响。

根据所学可知.唐代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拥有不同的权力,分工合作,彼此制衡,故C项正确;A项错在“完全”,三省制有利于加强皇权,三省制是专制统治的产物,与民主政治无关.故排除A、B、D三项6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汉代中外朝制度…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实行了中外朝制度.汉昭帝是汉武帝的继任者。

题干中,霍光代表的是内朝权力系统,拥有决策权;丞相田千秋代表的是外朝权力系统, 拥有执行权。

“今光治内.君侯治外”反映的是汉代中外朝制度下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离.故A项正确。

7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西汉初年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朝灭亡教训.认为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因而实行封国制•但体现不出材料的郡国并行和中央对封国的控制.故A项错误;据材料“王国的傅、相等官员由中央任命”可知各封国的政治地位并不高, 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中央在人事任免上以及用郡国交错的方式防范封国势力膨胀.故C项正确:各封国的管理人才短缺在材料中无体现.故D项错误。

8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材料提到夏、商、西周三代以学在官府为主要的教育形式;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文化活跃.养士成风;汉代官员的选拔主要是通过全国范围的察举和征召;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隋代开始科举取士。

这些反映了我国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选官和考试有机结合.故选 A项。

9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A项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排除;材料没有说明中正对评定官品的重要性,故B 项错误;政府在选官上起着重要作用而非"决定”作用•故C项错误; 根据材料“中正官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得出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平性,故D项正确。

10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宋代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 非与百姓治天下也”强调皇帝对士大夫的倚重,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体现了宋代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故A项正确;世家大族在朝廷担任要职与宋代政治特征不符.故B项错误广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抽调各地精兵去充实禁军”是宋代强干弱枝的表现,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11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元代行省制度。

由材料“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可知,元代的行省制度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中央集权的加强,故选A项。

12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唐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材料里的集体宰相辅政制度本身就是对宰相权力的削弱.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说明宰相人数多,无法判断是否有很高的效率.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这些宰相全部来自科举制的选拔,故C项错误;宰相人数众多,说明其权力被削弱.反映皇权得到强化,故D项正确13答案及解析:答案:1.职责:御史台监察百官:谏官有对皇帝和官员的谏议和封驳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