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 演变[教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列举汉代 “中朝”、唐朝三省六部制、元代中书省等政治制度,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⑵列举汉代郡国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⑶从中央和地方制度两个层面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情感价值:⑴理解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影响。
⑵体会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重难点】重点:汉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
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教学方式】1.引导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历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帮助思考。
2.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境,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详见[教学构思])【复习导入】创设新情景导入新课:参考答案:(点拨:此题实际上是要你评价秦始皇的功过)秦始皇的辩词:我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我颁布了秦律;我北逐匈奴,进占百越,开拓了疆域;我修筑长城,修建驰道;我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和车轨,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我是千古一帝。
你不体恤人民,是一朕德高三皇,功盖五秦始皇被秦朝人民告上了法庭。
请你为被告秦始皇写一份辩词或为原告秦朝人民写一份诉状。
原告 被告秦朝人民的诉状:你修长城,建阿房宫、骊山陵墓,徭役繁重;一人犯法,诛连家族和邻里,刑法残酷;你要我们将收获物的2∕3交给你,赋税沉重;你焚书坑儒,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你是一个暴君。
【教学过程】政治制度,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
从一般的意义上讲,它可以包含以下一些内容;皇帝制度、中央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地方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军事制度、法律制度、监察制度、财政制度、文教文书符玺等制度、民族政策及有关制度、职官管理制度等。
知识结构。
刺史制度 继承秦朝的郡县制,设郡(太)守;分封诸侯王国,设丞相。
诸侯王衣食租郡国制 中央 政治 制度 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 地方政治 制度 汉——皇帝制度,设三公 用布衣为相“中朝”——决策机构“外朝”——执行机构尚书台 ——中枢机构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制度(先尚书,后中书、门下) 隋朝——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最新人教版必修1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最新人教版必修1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掌握西汉的“中朝”与“外朝”、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和元朝的中书省等权力机构的设置,理解封建皇帝加强君权、削弱相权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必然要求。
(2)通过汉至元各朝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引导学生分析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地方权力的目的和影响。
(3)通过对汉至元政治制度特点的剖析与归纳,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从剖析汉至元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结构入手,引导学生逐步总结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运用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历史事物的发展变化特点;通过学生制表或画示意图,促使学生动脑、动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既有助于我国统一的封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教学重点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一些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教具准备幻灯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国目前正在进行乡镇一级机构改革。
大家知道乡镇机构改革的原因和目的吗?生1:目前我国乡镇行政机构队伍庞大,干部职务过多,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不高,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生2:我国进行乡镇行政机构改革,就是要改革机构重叠、人浮于事和办事效率不高的局面,通过精简、整合等办法,进一步发挥乡镇行政机构的活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师:看来大家还是挺关心国家大事的。
我国目前对乡镇行政机构进行改革,主要是因为庞大的乡镇行政机构,已经成为我国农村财政的巨大负担,不利于我国农村社会的持续发展。
在我国古代,许多朝代也曾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对中央和地方的权力机构进行改革。
在我们即将要学习的《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这一课中,就谈到这一问题。
(板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推进新课]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想想议议:师:大家看了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后,知道汉武帝刘彻在继位之后,就急于对西汉王朝的政治制度进行改革。
2018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关注国家政治生活,培养其历史责任感和国家意识。
4.作业与评价:
(1)作业: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布置与新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1.选择题:设计一些选择题,测试学生对政治制度演变的基本知识的掌握。
2.问答题:设置一些问答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分析题:出一道综合分析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政治制度演变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3)案例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政治制度,如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等,进行深入剖析,帮助学生理解政治制度演变背后的原因。
(4)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比较各朝代政治制度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5)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政治制度演变的历史规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3.个性化教学:
1.注重基础知识铺垫,帮助学生建立政治制度演变的时间线索,形成清晰的历史脉络。
2.采用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如历史故事、图片等,降低政治制度演变的理解难度。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指导,帮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历史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新-高中历史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新必修1 精品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目标:(1)掌握重要概念:三省六部、行省制度等(2)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不可分。
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省治的开端。
(3)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重点:汉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
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前自主学习1.汉代:(1)汉初的郡国并行制:郡县与封国并存,其中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对抗朝廷。
(2)汉武帝的“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归统辖。
削弱了王国力量,加强了中央集权。
唐朝:(1)藩镇割据:唐朝中期,为加强边防,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其长官叫节度使。
(2)影响:但他们在政治上拥有较大的权,在经济上拥有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后,形成了严重的藩镇割据局面,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1)军事上: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
(2)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负责监督。
(3)财政上: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4.元朝:(1)行省制度:除河北、、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其行政长官由中央任命,拥有、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2)作用: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担任、等,参与国家大事,以削弱相权。
2.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唐朝: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和执行,分散相权。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尚书省下设,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4.宋朝:设立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后来又增设、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中历史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程标准学习目标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2.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了解汉至元从中央到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情况。
2.理解唐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重点)3.依据史实概括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认识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的关系。
(难点)一、从三公九卿到二府制1.汉承秦制:汉朝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丞相执掌行政大权,位尊权重,威胁皇权。
2.内外朝制度(1)内朝:汉武帝重用尚书及一些侍从人员,形成实际的决策机构。
(2)外朝:设在宫廷外的丞相官府机构,变成执行机构。
3.三省六部制(1)演变:①东汉光武帝正式设置尚书台,由尚书执掌朝政,下分六曹办事。
②三国时,魏文帝设中书省执掌机要,尚书台变成执行机构。
③西晋时设立门下省,作为皇帝的侍从和顾问机构。
到南北朝,门下省又成为参与决策的机构。
④隋唐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度。
(2)职责: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尚书省下设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负责处理具体的行政事务。
(3)意义:①使相权趋于分散,便于皇帝的控制。
②六部分工明确,职权专一,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4.二府制(1)五代十国时期:在三省六部之外,又另设枢密院。
(2)宋元:枢密院主管全国军事,与中书省并重,号称“二府”。
(3)元代:以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仍是全国最高军事机构。
1.结合教材P10“唐朝的三省六部示意图”并分析:有人认为三省六部制是一种“皇权下的民主”,谈谈你的认识。
提示:所谓的“民主”是指三省之间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以防止大臣专权。
唐太宗借鉴隋亡的教训,善于纳谏,增添了这一制度的“民主色彩”。
但从本质上看,这一制度仍然是君主专制制度。
因此,它只是一种“皇权下的民主”。
二、从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1.郡国并行制: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的双轨制。
诸侯王势力日益强大,最终爆发吴楚七国之乱。
2.刺史制度:汉武帝划全国为13州部,每州部设置刺史一人,奉皇帝之命,监察郡国。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6.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历史书籍,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7.设计课后作业和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如编写历史小论文,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政治制度。
8.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结合时事政治,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汉朝至元朝政治制度演变的短文,要求不少于500字,内容需包括各朝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演变过程及其影响。
2.设计一份关于政治制度演变的时间轴,要求涵盖汉朝至元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并标注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6.请学生课后阅读相关历史书籍,了解汉朝至元朝政治制度演变的其他史实,拓宽知识面。下节课分享阅读心得,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和分析能力。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汉朝至元朝政治制度演变的基本脉络,掌握各个朝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历史背景,如汉朝的郡国并行制、唐朝的府兵制、宋朝的科举制和元朝的行省制。
2.掌握并分析政治制度演变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以及这些制度对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社会稳定等方面的贡献。
3.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明白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民,从而引导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4.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本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人教版新课程《历史》必修Ⅰ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三课,介绍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三个内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二、.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并掌握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2)掌握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尤其是相权的演变。
3)了解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即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
4)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三、学情分析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不足: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对策: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策略:1.引导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
2.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历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帮助思考。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高二历史教案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高二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基本演变脉络。
2.掌握各个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对历史事件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汉朝至元朝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及其特点。
2.教学难点:分析政治制度演变背后的历史原因及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回顾已学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汉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2)简要介绍汉朝政治制度的基本情况,为学生学习后续内容打下基础。
2.讲解汉朝至元朝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朝:实行三公九卿制,设立郡县制,强化中央集权。
(2)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治制度逐渐多元,地方势力崛起,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3)隋唐:实行科举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政治制度逐渐完善。
(4)五代十国:政治动荡,制度混乱,军阀割据。
(5)宋朝:实行两税法,加强中央集权,设立枢密院等机构。
(6)元朝:实行行省制,设立宣政院、枢密院等机构,强化中央3.分析各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1)汉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2)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治制度多元,有利于地方势力的发展,但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3)隋唐:科举制度的实行,选拔人才,提高国家治理水平。
(4)五代十国:政治动荡,制度混乱,导致国家分裂和割据。
(5)宋朝:两税法的实行,减轻农民负担,促进经济发展。
(6)元朝:行省制的实行,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4.讨论与思考(1)引导学生分析:政治制度的演变背后有哪些历史原因?(2)讨论:各时期政治制度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有哪些?(2)布置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明朝至清朝政治制度的演变。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分析?2.学生对政治制度演变的知识掌握情况如何?3.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何改进?五、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汉至元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2.掌握各个朝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变化;3.分析政治制度演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汉朝政治制度及其演变;2.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3.唐朝政治制度的演变;4.宋朝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的发展;5.元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1.掌握汉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和演变;2.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3.分析唐朝政治制度的演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4.理解宋朝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的发展;5.了解元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通过提问和简单介绍,激发学生对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兴趣。
提问: 1. 中国历史上的几个重要朝代有哪些? 2. 你对汉至元时期的政治制度了解多少?第二步:汉朝政治制度及其演变(15分钟)1.内容讲解:介绍汉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如分封制、三公九卿制等;2.演变过程:讲解汉至元期间,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如王莽新政、三国分裂等;第三步: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5分钟)1.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如节度使制度、王朝更替等;2.讲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第四步:唐朝政治制度的演变(15分钟)1.唐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如科举制、封建制度等;2.讲解唐朝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如安史之乱的影响等;第五步:宋朝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的发展(15分钟)1.宋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如科举制的加强、文官专政等;2.讲解宋朝政治体制的发展过程,如王安石变法的实施等;第六步:元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的影响(15分钟)1.元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如行省制、分封体制等;2.分析元朝政治制度对社会的影响,如蒙古族的管理手段等;第七步:小结与讨论(10分钟)总结各个朝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并展开讨论。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政治制度演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高一历史《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①了解并掌握从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发展②掌握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过程,尤其是相权的演变③了解从汉至元的选官、用人制度的变化,即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④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汉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①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②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和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③引导学生运用图标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本课的知识框架与结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②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从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着手导入,即秦以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动的过程,中央集权不断发展的过程。
新课讲授: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推恩令”的颁布,秦朝在地方推行了郡县制,汉朝建立后,在沿用秦朝郡县制的同时,刘邦又封了一批同姓王到各地。
各诸侯王都有自己的封地,所以汉朝推行的是郡国并行制,封国的推行在最初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成为朝廷的依靠力量,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封国的势力越来越大,开始与中央对抗,因此中央集权受到挑战,中央与地方摩擦不断。
从汉景帝开始,不断采取措施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但收效并不明显。
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有利于削弱地方力量,加强中央集权,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对立关系,汉朝以后,中央与地方争权夺利的矛盾时隐时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治制度的演变,尤其是在唐朝后期,他们的矛盾日趋尖锐。
2、唐朝藩镇割据的出现,唐朝前期国力强盛,能够对地方实行强有力的管理,但从唐中期开始,地方节度使的权力和实力加强,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藩镇割据持续了一百多年,期间还发生了安史之乱这样的重大动乱,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造成了唐朝后期的衰落,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陆晴峰【课标要求】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汉至元重要的政治制度,如行省,三省六部制等;了解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为特点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引用的图例,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中掌握初步的处理历史资料的能力;运用图表法归纳知识要点,便于加强对教材主干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对汉至元各主要政治制度的演变及发展,充分领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通过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整个过程的不断强化这一根本特点,能辩证的看到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
【教学重点】汉元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演变的史实【教学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过程设计】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秦始皇吞灭六国,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且这一种体制也为后世所沿用。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其实包含了两个方面,分别是中央集权以及专制主义,前者主要涉及中央和地方的权利分配问题,而后者则偏向于君主与政府权利的分配,因此在这样一套体制发展过程中,自然便容易产生两队矛盾,一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另外就是君主同以相权为代表的政府权利之间的矛盾。
因此学习秦朝以后的各朝各代的政治体制,我们便可以从这两面着手。
所以要学好这一课,无非主要就是这两个方面,请看ppt,我们先来学习第一目第一目,中央集权的发展在这一目中,我们主要要来学习的是西汉,唐朝,宋朝以及元朝的中央集权体制的发展过程,所以请同学们思考,这几个朝代在发展中央集权方面都实行了什么措施,并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先来看西汉时期。
1、推恩令本课教材引言中也提及了,汉承秦制,汉初是仿照秦朝设立了郡县,但又同时分封诸侯,形成了独特的郡国并行制,这些分封的诸侯国拥有者独立权,随着势力的强大,对朝廷构成了威胁,终于在公元154年发生了著名的“七国之乱”,最终虽然被成功镇压,但其中反映出了严重的中央与地方权力之争的问题,因此随着汉武帝的上任,汉武帝是中央集权强化过程中关键的一位,他一改祖辈较为妥协的做法,实行了推恩令。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分析政治制度演变的原因,以及这些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2.教学内容:
-汉朝郡国制的设立和运作;
-唐朝府兵制的特点及其对军事、政治的影响;
-宋朝科举制的完善与发展;
-元朝行省制的设立及其对地方治理的作用。
3.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掌握各个时期政治制度的基本情况。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教学内容:
-汉朝郡国制、唐朝府兵制、宋朝科举制、元朝行省制等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演变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对政治制度演变的学习兴趣。
-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设计:
-以时间为线索,逐一介绍汉朝至元朝政治制度的发展。
3.通过对历史人物的介绍和评价,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如忠诚、勇敢、智慧等,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4.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本章节将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汉朝至元朝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批判性和探究精神。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较为浓厚,但学习动力和目标尚不明确,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此外,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汉至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2.掌握汉至元时期的重要政治制度;3.分析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原因与影响。
二、教学内容1.汉朝政治制度概述–分封制的建立与演变–中央集权的加强–洛阳与长安的迁移2.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特点–分封制的废除–士族政治的兴起–君主与士族的关系3.唐朝政治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科举制的建立–地方与中央的权力分配–妃嫔与后宫的地位变化4.辽金元政治制度的特点–鞑靼人政权的建立–中央集权的强化–文官武将的分立和权力制衡步骤一:导入与激发兴趣(5分钟)介绍今天课程的主题,引发学生对于汉至元时期政治制度演变的兴趣,激发他们思考与探索的欲望。
步骤二:知识讲解与分析(30分钟)结合投影或板书,对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进行介绍和讲解,包括相关的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变革的原因和影响。
步骤三:小组讨论与展示(2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历史时期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包括该时期的政治制度特点、变革原因、对社会的影响等,并准备一个小组展示。
步骤四:小结与思考(10分钟)总结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变革,与学生一起思考演变的原因和影响,促进他们对于历史变革规律的认识与理解。
步骤五:课堂练习与评价(10分钟)布置一些课堂练习题,检查学生对于政治制度演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并进行评价和反馈。
四、教学资源与评估方法教学资源•投影或黑板与粉笔•课件或板书图片评估方法•学生小组展示的评价•课堂练习题的答题情况•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如果有充裕的时间,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包括对于政治制度演变的影响与启示的思考,或是对于现今政治制度的分析与比较等。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讨论,旨在让学生了解到汉至元时期的政治制度发展演变过程,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通过小组讨论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研究能力。
课后的小结与思考环节,则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深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第一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整体设计本课概述本课隶属于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秦朝中央集权的形成之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主要围绕着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两条主线展开,而本课汉至元的政治制度恰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单元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课承接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下启第四课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因此需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联系。
然本课内容时间跨度大,政治制度变化多,需要加以补充说明,引导学生进行教学。
本课重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本课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教具准备:元朝行省图、相关文字、图片资料(能够再现皇权与相权斗争、藩镇割据、科举考试等)。
课时安排:2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密不可分。
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2)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作出过自己的贡献。
教学设计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骆,名科航,科学的科,航天的航,以后你们叫我骆老师就可以啦。
初来乍到,先了解一下,胡老师要求你们背的内容下去背没有啊,下面我抽查啦,谁主动来?那就课代表吧,中央和地方主要讲的是什么和什么的矛盾? 生:……师:看来还是不错的。
高中历史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学法指导1.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集权制度是汉元政治制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教学难点。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这种中央有权、地方无权的中央集权体制,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以皇帝为代表的中央势力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
通过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宋初加强中央集权和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认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
2.君主专制的演进:君主专制是封建专制的具体表现,是一种决策方式,其特点是皇帝个人专权,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但在具体运转过程中,皇帝的权力和丞相的权力又会发生矛盾,应该分析隋唐三省六部制和北宋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内容,理解分割相权,是解决皇权和相权矛盾的手段。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介绍选官制度是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
我国古代官吏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封建政治制度的特点和管理水平。
科举制,是本目的重点。
可参考本课“资料与注释”或其他资料,适当予以介绍。
并结合现今的高考制度,分析科举制的利弊得失。
二、知识结构三、重难点突破1.三省六部制(1)结构与职能(2)作用:三省六部制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强化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善,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用,并为今天的权力平衡与制约提供了借鉴。
(3)实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维护封建统治。
2.科举制的发展、评价及影响(1)发展:开创──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继承和完善──唐太宗: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玄宗: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
进一步发展──北宋初期:实行分级考试、改革考试方法等;中期: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制度。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课标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课。
从汉至元,时间跨度大,知识点繁杂难以理清,故讲述过程中唯有承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课所讲知识:中国帝制时代发展的三个线索(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官僚制的发展)和两个斗争(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如此,学生既在学习过程中复习了旧的知识,又能更清晰地理清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脉络,分析和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所呈现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地方行政制度、中央政治制度、选官用官制度)演变的史实;2.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理解政治制度演变的原因,认识制度衍生和发展过程中的时代性。
3.推恩令;藩镇割据;北宋中央集权措施;元朝行省制度;丞相;三省六部制;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中书省、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重要历史概念的理清。
(二)过程与方法1.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制度的产生原因,理清历史演变脉络,并逐步引导学生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分析中初步掌握历史解释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增强是其历史发展轨迹,这一制度体系的形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具备两面性,它既有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巩固,但在长期政治发展过程中,亦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阻碍。
四、学情分析通过一、二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线索与矛盾聚焦点,本节课重在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史实与脉络,可将问题教学穿插课堂当中,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在多种提问中引导学生理清中国政治制度演变脉络。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史实,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脉络。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基本演变过程,包括汉朝的内外朝制度、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士族制度、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度、宋元的行省制度等。
2.掌握各个时期的政治制度特点及其对当时社会发展的影响,能够分析政治制度演变的原因和规律。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涵盖了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主要知识点。
学生在完成练习题的过程中,我会对他们的答题情况进行实时点评,指出错误和不足,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政治制度演变知识的理解。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课件、视频等,形象生动地展示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策略:
(1)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以时间为线索,梳理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主要阶段,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
(2)强化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政治制度演变的原因、规律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分析评价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特点及其对当时社会发展的影响。
2.难点:政治制度演变的原因、规律以及各个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在联系。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2)运用案例教学法,精选典型实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政治制度在实际运作中的具体情况。
4.阅读拓展资料,了解以下内容,并提交一篇阅读报告: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
-《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与社会发展》。
作业要求:
高中历史一第一单元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习·探究区课前自学课堂互动【主干知识】一、从三公九卿到二府制1.汉承秦制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太尉名义上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但没有调兵权;御史大夫“掌副丞相”;丞相成为执掌实际大权的最高行政长官。
2.汉的创新(1)西汉:汉武帝重用设在宫廷内的尚书及一些侍从人员组成实际的决策机构,称为内朝。
宫廷外的丞相官府机构,变成了执行机构即外朝。
还划全国为13个州部(监察区),设刺史一人,奉皇帝之命,监察郡国。
(2)东汉:光武帝设尚书台,由尚书执掌朝政,下分六曹办事,三公九卿逐渐成为虚衔。
3.三国两晋南北朝(1)三国:魏文帝设中书省执掌机要,尚书台成为执行机构.(2)西晋:设门下省作为皇帝的侍从和顾问机构.(3)南北朝:门下省成为参与决策的机构。
4.隋唐时期(1)三省的职责:中书省掌全国政务的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同列宰相,共同议政.(2)六部职责:六部隶属尚书省,负责处理具体的行政事务。
(3)作用:三省既各自独立,又互相制约,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也有利于加强皇权.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始创于隋朝,唐代进一步完善.三省中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贯彻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相权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
材料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做出决定)将上(皇帝),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
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
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问题:(1)三省六部是怎样运作的?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2)有人认为唐初的三省六部制是一种“皇权下的民主”,你是如何认识的?5.宋元时期(1)宋元形成中书省与枢密院并重的二府制度,枢密院主管全国军事,长官为枢密使;元代以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仍为全国最高军事机构.(2)作用:削弱相权,强化了君主集权。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教案标题: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历史中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演变过程;2. 理解不同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3. 掌握相关历史术语和概念;4.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 不同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教学难点:1. 理解政治制度演变对社会的影响;2. 分析不同政治制度的优劣。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投影仪;2. 学生参考资料和历史教科书;3. 活动和讨论的教学材料。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中国历史的时间轴图片,引起学生对中国历史演变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知道中国历史中的政治制度有哪些吗?”Step 2: 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讲解和讨论,向学生介绍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演变过程,包括:- 汉朝的封建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 三国时期的分裂和割据;- 隋唐时期的官僚制度和科举制度;- 宋朝的制度改革和文人政治;- 元朝的蒙古帝国统治和蒙古族的政治制度。
Step 3: 案例分析(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或时期,分析该事件或时期的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并向全班做简短的报告。
Step 4: 活动和讨论(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不同政治制度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影响有哪些?- 在中国历史中,哪个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最大的影响?为什么?Step 5: 总结和评价(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不同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对学生的参与和表现进行评价。
Step 6: 课堂延伸(5分钟)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其他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并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或阅读推荐。
教学资源:- 中国历史时间轴图片;- 学生参考资料和历史教科书;- 案例分析的教学材料;- 小组讨论问题的提示。
教学评估:1. 学生的小组报告和讨论表现;2. 学生对政治制度演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课时)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新课程《历史》必修Ⅰ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三课,介绍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
三个内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掌握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2)掌握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尤其是相权的演变。
3)了解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即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
4)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三、学情分析
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不足: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对策: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策略:
1.引导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
2.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历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帮助思考。
3.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境,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五、教学过程: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思考后面的回答问题:
材料1:汉初,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饟,作业据而财匮,自天子出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臧盖……米石值万钱,马一匹值百金。
-----《史记*平淮书》
材料2: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1)结合材料思考探索: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有哪些?
西汉初年社会经济的凋敝;吸取没有分封是秦朝灭亡原因的教训;
(2)实施郡国并行制的目的是什么?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到汉武帝时是怎样解决的?
答:目的:相互监督,相互牵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社会问题:不仅没有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反而出现了严重的王国问题,危机中央集权。
解决:颁布“推恩令”,从根本上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材料3: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赵普对曰:“此非他故,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
(3).结合材料思考:赵普认为唐末五代以来出现藩镇割据的原因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北宋采取了怎样的“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具体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地方收权后又出现了什么问题/
答:赵普认为出现藩镇割据的原因是“君弱臣强”。
措施: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北宋统治者采取了:①: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地方的精兵强将充实到
禁军,由皇帝直接统领;②行政上,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③财政上设转运使,地方赋税的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的全部由中央掌握,从根本上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作用:改变了至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问题:导致出现官僚队伍和军队的不断膨胀,形成冗官、冗兵和冗费局面。
买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讨论探究:从西汉初期的王国问题到唐末五代时期的藩镇割据局面,你认为出现分裂割据的原因有哪些?其根源是什么?
地方势力过强,中央政府相对削弱。
根源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分散性。
(目的是使学生懂得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材料4:分别参阅教材P5《西周分封示意图》、P8《秦朝疆域图》、P13《元朝行省图》,在对比的基础上分析这三种地方行政制度的主要不同点。
答:分封制下的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地方和权力可以世袭;郡县制中的郡县则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直接任免;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通过对比分析增强学生辨别历史现象的能力)。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概念理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君主专制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皇帝个人专制独断,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带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阅读教材,归纳从秦到元时期,君主专制的演进过程。
答:(1)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为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九卿分掌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具体的职能部门(注:约相当于三省六部制中的六部职能)。
(2)西汉汉武帝时期,重用身边的人担任尚书令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又称内外朝制度)。
(3)唐朝完善的三省六部制中,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强化了皇权。
(4)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为了
制约宰相,后又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宰相的军权,设三司分宰相的财权,削弱相权,强化了皇权。
(5)元朝设立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
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的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通过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的条理性,形成相对系统的知识体系。
问题设计: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变化是一种什么样的趋势?在这个演变的过程中,谁的权力在不断扩大?说明什么问题?
①从汉到元,相权在不断地分散和削弱;②皇权在不断加强;③这正是君主专制的本质。
(三)、选官任人制度
(1)阅读教材归纳从汉至宋元时期分别采用了什么样的人才选拔制度?其选拔人才的标准或依据分别是什么?
汉代(察举制)选拔的标准或依据是(品行和声望 )
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选拔的标准或依据是( 门第的高低 )
隋唐宋元时期( 科举制 )选拔的标准或依据是( 才能
)
(2)阅读以下两段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讨论:应该怎样认识科举制度?
材料1:1835年,居留中国人士格尔斯指出:“科举是古往今来的其他伟大的君主制度所无法相比的。
也许这就是他们所创造出来惟一值得保留的制度,而此制度还未被其他国家所采用。
或许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家制度,甚至是欧洲的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
”
材料2:唐太宗在金殿瑞们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入,得意的说:“天下英雄,入我縠中矣。
”明代思想家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近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
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辩证客观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既要看到科举制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素质,加强中央集权的积极作用,还要这是统治者为了加强专制统治的需要,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制度,严重的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更多的是体现出来的是消极作用。
六、课堂小结:
从汉到元,中央的权力日渐集中于皇帝手中,地方上的权力却逐渐趋于分散,地方政治机构分工既协调又相互牵制,绝对服从于中央。
这样的政治体制有效地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稳定,同时也造成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但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仍将继续膨胀。
七、课堂检测:
1..贞观二年,唐政府要修缮皇宫,政府的办事程序应该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D.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工部
2.“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中国古代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A.参加科举考试
B.等待朝廷察举
C.投笔从戎戌边
D.投做官僚幕僚
八、板书设计:
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
三个内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九、教学反思: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很多很杂,学生容易弄混淆,因此必须牢牢把住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这条线索;政治制度理论性较强,学生容易产生倦怠情绪,因此教师须多设置情境让学生生动的去体验历史,感受历史。
总之,在教学中,老师的教永远只是从属的地位,必须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
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