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之人文精神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及其当代意义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及其当代意义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及其当代意义分析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中国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

它不仅体现了语言和文字、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神,更是一种道德和伦理的指引。

同时,在现代社会中,人文精神有着非常重要的当代意义,因此本文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及其当代意义分别进行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精神,它包括了哲学思想、文学艺术、道德准则等多个方面。

一方面,从哲学思想的角度来看,人文精神就是关注人的自我修养和品德塑造的思想体系。

例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就是中国儒家的代表思想之一,倡导天下为公、人民至上的道德理念。

另一方面,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看,人文精神则是在表现和传承文化的过程中,强调人的内心感受和精神追求。

例如,《红楼梦》就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作品之一,通过对人性的揭示,表达了作者对时代的观感和对人性的关怀。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诠释了人的意义,关注人的精神追求和品德塑造,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人文精神的当代意义人文精神不仅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更是当代社会所需要的。

在当代社会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人们的注意力逐渐转向了物质,经济利益成为了人们追逐的目标,这导致了信仰文化的减弱和人情地义的淡薄。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于人文精神需求的呼声越来越高。

首先,人文精神的真正意义在于人的内心感受和精神追求。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和精神世界,重视自我修养和品德塑造。

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真正的获得内心的安宁和精神的富足。

其次,人的社会关系和人际互动是人文精神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人文精神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和信仰,唤起了人们对于感情和人情的关注。

在当代社会中,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现代社会已经变得越来越冷漠,人们往往忽略了亲情、友情和爱情等重要的情感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人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中的“文”以人为本,“人”以“文”为本性或自性,它通过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和人身心灵的诸关系合乎中庸和平的协调,以教化天下,并由此而诞生出礼乐文化、人伦文化、仁爱文化、人神文化、自然文化和生生文化等。

所谓人文精神,是人性——人类对于真善美的永恒追求以及表现在这种追求中的自由本质的展现……人文精神本质上是一种自由的精神、自觉的精神、超越的精神。

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是“天人合一”,其特点是“内在与超越的结合、自然与人文的结合、道德与宗教的结合”。

她强调以民为本,重人文远鬼神而有别于重自然的希腊文化;她肯定个人的心性向善,把人放在一个伦理的人际关系中来定位。

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所讲的“重人”,并非尊重个人价值和个人的自由发展,而是将个体融入群体中,强调人对宗族的国家的义务。

儒家思想是几千年来统治中国的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其实就是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从来以人为核心,中国有着自己特殊的人文主义传统。

以人为本,孜孜不倦于现实人伦和理想社会的建构,始终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与现在所谓的“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等概念不完全相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周易·彖传》。

“贲卦彖传”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

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

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

”由以上的解释可见,“人文”一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原是与“天文”一词对举为文的。

“天文”指的是自然界的运行法则,“人文”则是指人类社会的运行法则。

具体地说,“人文”的主要内涵是指一种以礼乐为教化天下之本,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一个人伦有序的理想文明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的精神1、“人文精神。

炎黄时代已有其萌芽,以后孔子继承了商周的人文精神,又有创造性发展。

其特征是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成为高尚的、有理想的人。

因而古代的人文精神特别重视礼仪,提倡德治,追求社会的和睦相处,并最终建立一个“天下为公的世界。

这些人文精神培育了中华民族积极进取、坚忍不拔、敬老养老、救济孤残、勤俭治家治国等传统美德。

2、“自然精神。

古代各个学派都从不同的方面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关系。

《老子》一书提出的“道法自然,是中国传文化中“自然精神的出发点,强调要如实认识自然,不要附加人的主观想象。

而《庄子》一书则强调人们应当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提出了保护生态平衡的卓越思想。

3、“奇偶精神。

我们的祖先在劳动实践中创立了“阴和“阳这个哲学概念。

当人们用这两个概念来解释自然和人事变化的时候,又在数字方面归纳出“奇“偶概念。

例如从“无音、“五色“五味中的“五看事物的构成与变化。

唐代后,中医又受“八卦说的影响。

奇与偶的离合,成为古代思维方式的一个显著特征。

于是相生相克、安危、动静、盈缺、尊卑、知行等相对的概念便应运而生。

孔子的“中庸说、老子的“抑损举补理论等,都是这种“奇偶变化的理论说明。

宋儒所说的“一分为二,也是奇偶的结合。

观察“一,要看到它自身的“二;最后又归结为“一,这时人们对于某事物才有了真切的认识。

4、“会通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是国内个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结果,同时也吸收了外国的优秀文化,这种不断吸纳并完善的特质,就是“会通精神。

例如,西汉时期,儒、法走向了结合。

以后,儒、道又走向了兼容,并吸取了佛学的精华。

这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可以看得十分清楚。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

因此,(1)钢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

"这些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

"(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华人文精神主要内容

中华人文精神主要内容

中华人文精神主要内容引言中华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和精髓,涵盖了广泛的思想、道德、伦理、美学等方面。

它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独特文化基因,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中华人文精神以其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1. 和谐与和平中华人文精神强调和谐与和平的价值观念。

这一价值观根植于儒家思想,强调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中华人文精神中,追求社会稳定、家庭幸福以及个体内心宁静都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目标。

这种追求和平与和谐的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了广泛传承,并成为现代社会建设与发展的基石。

2. 仁爱与道德仁爱与道德是中华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观。

儒家思想中的仁爱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公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行为被视为个体修身养性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华人文精神倡导个体要有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注重关爱他人,助人为乐,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仁爱与道德。

3. 尊重与包容尊重与包容是中华人文精神对待多元文化和不同观点的态度。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共存的国家,因此尊重和包容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

在中华人文精神中,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个体的权利和尊严,承认每个群体和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并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4. 学问与智慧学问与智慧是中华人文精神对知识追求和智慧思考的关注。

中国古代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个体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中华人文精神强调个体要有广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品德,通过学问与智慧来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

在中华人文精神中,追求真理、尊重科学、崇尚智慧被视为至高无上的追求。

5. 美与艺术美与艺术是中华人文精神对美学追求和艺术创造的重视。

中国传统文化中,美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境界,艺术则是表达美的媒介。

中华人文精神倡导个体要欣赏美、创造美,并通过艺术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感悟。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与历史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与历史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与历史演变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

中国传统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精深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形态,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和思维模式。

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一个方面。

它体现了中国文化追求人本价值的精神特质,是中国几千年文化发展的重要特质之一。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可以用“仁爱、和谐、儒雅、宽容、自律”等词汇概括。

其中,“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最高道德标准之一,它体现在人们对亲人、爱人、友人、同事、邻居、乡亲等人际关系上。

中国文化中很重要一个思想是“天下为公”,这种思想旨在实现人类内部的和谐共存。

而“和谐”则是实现“天下为公”的关键因素,□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

中国文化的“儒雅”特质则体现在个人自律、金玉良言、克己复礼等方面。

中国古代有很多诗词歌赋描绘了这一点。

而宽容,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另一个人文精神,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尽量多地融入个体差异,让广大的人民群众在宽松的环境中生活、工作和事业。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演变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从唐代开始,渐渐地形成了唐人派和宋人派文化,各有特点。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又发生了一次巨大的变革——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等不同的思想体系开始融合或者同步运用。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思潮的变革,传统中国文化的一些特征经过消解和替代,但其核心价值却始终保持不变。

现代中国人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以寻找能够为当代社会服务的价值。

三、当今中国传统文化的状况现今的中国是一个发展迅速的现代化国家,传统文化的影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但依然存在着普遍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政府为了传承发掘传统文化,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措施。

同时,爱好中华传统文化的人士通过书法、绘画、舞蹈、音乐、古典文学、民俗文化等诸多形式,向世界介绍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使得传统文化的影响更加深入人心。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

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人文精神,它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1.崇尚礼仪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就是崇尚礼仪,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先生”,其实这不仅仅是一种称呼,更是一种文明、尊重和谦让的表达。

另外,中国人也很注重风俗习惯,比如行礼、表示谢意、客气待人、家庭教育等都是人文精神的体现。

2.尊重仁义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强调仁义,即“仁者无敌”,意思是人应该以仁义为准则,不能被金钱、物质或权力诱惑,而要坚持正义。

传统文化中还提倡“四海一家”的理念,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关系要和谐,尊重彼此,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3.推崇学术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很高的地位,历史上许多大家都把学问当作最重要的事业。

比如,孔子曾说“在学问上,君子之行无所不在”,即君子应当遍布世界,学习各地的文化。

另外,著名的《论语》也提倡“学而时习之”,强调要不断学习,不断努力,才能不断进步。

二、人文精神在当今中国的影响1.影响教育人文精神对教育有很大的影响,比如说在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提出了诸多思想理念,如重视学术、尊重仁义、勤奋好学等,都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思想道德。

另外,孩子们也要通过学习古代的历史、文化和思想来了解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2.影响思想人文精神也影响了当今中国的思想。

相比于其他国家,中国更加重视“慈悲为怀”这一理念,而且这一理念不仅仅限于对待家人、朋友或邻居,还要扩大到对待整个社会。

另外,中国政府也不断努力建立一个公正、宽容、有序的法治体系,以促进公平正义。

三、总结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既是历史上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来源,也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它不仅体现在教育、思想方面,也体现在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上,可以说它是中华民族多年来保留下来的一个重要遗产。

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

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

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从纵观整个中国古代文化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天人合一的思想、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儒家的教育理念以及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表现。

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古代,人一直处于自然之中,与自然密切相关。

自然调和,事物互相呼应,这种自然万物之间的协调,被称为“天人合一”。

这一观念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文精神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自然主义思想,是一种源远流长、内核深邃的文化传承,是塑造中国人民与世界相互关系的重要精神基础。

二、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儒家的伦理道德观是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又一重要体现。

儒家的伦理道德观重视个人修养,关注人的内心精神层面的事务,把人看作是伦理道德的观念和实践的主体。

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中,“仁爱”、“孝”、“义”、“礼”等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其中孝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一种精神,亦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的基石。

孝的概念包含了“孝顺父母”、“孝敬先祖”等内容,是中国古代社会和家庭伦理道德观的重要基础。

三、儒家的教育理念儒家的教育理念是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的教育理念主张“以仁治国”,强调培养人的内在品质和精神素质,而不是只关注知识技能的培养。

这些素质包括道德信仰、人格修养、人际关系、场景应对等方面。

在儒家的教育理念中,他们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素养,而不是关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这一思想给中华民族社会发展带来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四、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表现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表现是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表现以五言、七言诗为主,并以咏史抒情为主题。

通过诗歌,中华民族展现了独有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诗歌的道德意义、哲学思想、艺术审美等多方面的价值,都体现着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独特魅力。

总之,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涵盖了很多方面,如天人合一的思想、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儒家的教育理念以及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表现,这些都是中国古代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化繁荣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超权威)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超权威)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楼宇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一、人文主义概说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要从最根本处入手才能把握它的总体方向,而中国传统文化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人文精神。

(一)以人为本中国传统文化如果我们从整体上来把握的话,那么人文精神可以说是它最主要的和最鲜明的一个特征。

那么所谓人文精神呢,我想它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根本,当然我们还需要说明一下的就是这儿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间的人文精神,跟现代社会特别是西方社会常常讲的人文主义或者人本主义,等等的概念,应该说不是完全相同的,但是呢,它也有相同之处,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讲现在西方的人文主义或者人本主义跟中国的传统的人文精神也有相联系地方,从某一个角度来讲也可以说是从它的发展来看,也吸收了中国的这种传统的人文精神,把它发展起来的。

因为这个在西方来讲,它的人本主义或者是人文主义是从近代开始提出来的,那么当时在西方近代提出来这个主义的时候,就是针对于西方中世纪的以神为本的,因为在西方中世纪神权超过世俗的王权,一切都要以神的意志为根本的这样一个情况。

这样一种文化或者说是,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西方的中世纪主义称之为神文主义或者神本主义,凡是不符合神的上帝的思想的文化的都要受到宗教裁判所的裁判,甚至于被处死。

所以西方在进行近代向近代社会迈进的时候,在思想文化上面也进行了一次革命,最初呢,就有它宗教内部的革命,然后又有整个社会的启蒙运动,而在这个启蒙运动中间,那么西方在迈向近代,它主要是从这样几个方面来吸取营养,一个就是从西方的传统文化中间,古代的希腊罗马文化中间去吸取它的营养,另外一方面,它是向东方的文明中间来吸取它的营养,因为当时西方宗教改革之后,有一批天主教的传教士来到东方,其中也有来到中国的,那么在这一批传教士中间他们把中国的这些当时流行的理学,以及中国传统的儒家的思想等等这些经典也传回到了欧洲,那么欧洲的这些启蒙思想家看到了中国的这种文化,他们感觉到这是一个以道德为本的,以人的自我提升为主的,这样一种文化。

中华文化的精髓

中华文化的精髓

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文化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包括了语言、经济、政治、艺术、文学、哲学、宗教、教育等方面,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遗产。

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涵盖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文明,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独特财富,也是整个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华文化的精髓——人文精神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人文精神,这一精神内涵包括了尊老敬幼、孝顺父母、重视家庭、忠诚信义等传统道德观念。

中华文化强调“以德为先、以道为本,以人为本”,即面向人的价值观念,客观地评价人的品德和人生态度。

相对于西方文化的理性主义,中华文化更加注重人文主义和道德伦理,鼓励个人向道德境界的提高,并对国家和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

二、中华文化的精髓——礼仪文化中华文化的礼仪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它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表现形式。

中华民族非常重视礼仪,认为礼仪是社会生活中关系维护和交流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现自己得体的仪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渗透到国家机关、企业、个人的日常生活中。

同时,礼仪文化也是中华文化中最重要的人文价值,代表了中华文化中关心他人、关心社会风尚的精神内涵。

三、中华文化的精髓——艺术文化中华文化也是中国古代艺术文化的代表,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高度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中华文化的艺术文化特色体现在诗、词、曲、文、画、雕刻、建筑等多个方面,其中,以中华绘画艺术和雕塑艺术最为著名,其对外交流程度也较高,在世界文化艺术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中华文化的精髓——哲学思想中华文化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代表之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中的核心思想,它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中心,对中国历史、文化和现代社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倡导的思想是“仁、义、礼、智、信”,这些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智慧和智慧的优良传统,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思想资源。

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
我想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价值将不断得到体现。
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产生和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早在炎黄时代就已蕴含“人文”精神的萌芽。经过夏、商、周,到春秋末期,“人文”精神才以系统而完整的理论形式出现。这要归功于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他继续商、周“人文”精神,又有创造性的发展。孔子以后,不仅在儒家学派,而且在其他学派和各个学科领域里,“人文”精神又有新的发展和创造。
人与自然之天"合一"的中心是"顺自然"(这里"自然"一词的含义,不是指"自然界",而是指自然界的"本然"法则与状态)。道家思想中强调顺自然,这是人们所熟之的。如《老子》书中就明确说过这样的话: "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正是《老子》书中的这句话,长期以来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被看成是一种消极被动、因循等待的思想。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在其久远博大之中,却"统之有宗,会之有元"。 文化的含义比较宽泛。文化是有思想的人创造的。有系统的思想理论被称为观念文化,这是各种文化形态的理论基础。中国古代观念文化主要是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也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而且表现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这其中就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之“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如果从整体上来把握的话,那么人文精神可说是它的最主要和最鲜明的特征。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与现在所谓的"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等概念不完全相同。从生养人与万物来讲,当然天地是其根本,然而从治理人与万物来讲,则人是能动的,操有主动权。就这方面说,人在天地万物之中可说是处于一种核心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把人的道德情操的自我提升与超越放在首位,注重人的伦理精神和艺术精神的养成等,正是由对人在天地万物中这种能动、主动的核心地位的确认而确立起来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王晓熙思想政治教育学号:201071561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明和灿烂文化的民族,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重要凝聚力。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主要是指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形成的,并贯穿于传统文化之中的,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注重人伦道德,追求崇高理想,肯定人的价值,重视群体和谐的理论和学说。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其主流精华部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浓缩,是我国历史上形成的种种传统美德的思想基础,是现代人文主义精神的重要思想渊源。

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华,可以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添一份文化底蕴。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内容包罗万象,非常丰富,笔者择其要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自强不息这种精神深深地浸染在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人文精神。

《周易·乾·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意思是:道德高尚的人应像天体那样努力向上,决不停止。

“天地之大德日生”,它表现了天地刚健有为的精神。

“自强不息”和“刚健有为”是分不开的,这种精神,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并以此激励着数以千万计的志士仁人为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事业而终身奋斗。

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孟子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泛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都体现了这种精神。

司马迁也正是以这种精神不断激励自己,才有了不朽的历史篇章《史记》。

近代民主思想的先驱者梁启超、李大钊,他们都不仅以自己的作品更以他们的人生践行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

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一直是鼓励中华儿女敬业进取、百折不挠、不断向前的奋进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培育了中华民族的自立精神和在民族压迫面前的不屈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宝贵财富,它涵盖了数千年的历史和思想成果,体现着中国人独特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文化传统。

在这些文化传统中,人文精神是其中最为独特,并且在历史上一直被视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什么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对人类的本质和意义、人类关系的探究,是爱、尊重、平等、宽容、礼仪、道德、智慧、思想、艺术等多元素的相互渗透和综合体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渗透在方方面面,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对人的关怀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强调对人的关怀,这要从孔子的“仁”开始说起。

孔子认为,仁就是“人之所不能已”,是道德生活的最高境界。

这里的仁不仅仅是关心他人,而是出自个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正的同情心、善意和友爱。

从孔子的“仁”中,我们看到人文主义的精神。

除了孔子的“仁”,还有达人所说的“人心”,也有“厚德载物”这样一句古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都是表达着“关怀他人”的一种深刻内涵。

重视礼教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之轮一直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表现之一。

在古代社会,人们普遍认为,“礼仪之轮在先,义之存焉”,即只有遵循礼仪,才能使人们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

礼仪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规范,成为构建社会秩序的基石。

而礼仪的内涵远远不止于此,它还代表着人们的道德观念、文化素养和人类的尊严。

宽容包容人文精神体现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宽容包容。

中国传统文化中,总是把宽容包容作为品德评价的标准之一,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哲学思想。

从儒家文化到道家文化,都强调了“宽宏大量”的道德特质。

人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指的就是宽容包容。

林则徐在为圆明园遗失文物而写的《圆明园别志》中,说过一句话:“欲抚巨泽,须以容器。

”这也是宽容包容的一种体现。

人文精神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对现代社会依旧有很大的意义。

目前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族、道德社会等各方面都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观念和态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一些文明的衰落和价值观念的混乱情况也越来越严重。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摘要】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人文本、天人合一和人文思维三个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人文色彩对现代西方的人文主义或者人本主义有很大影响。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以人为本;人文思维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以人文本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早在西周时期,中国的典籍里就有“人为万物之最灵最贵者”这样一种思想。

所谓最灵就是最有灵性的,最贵就是最重要的,万物中间哪一个东西最重要呢,就是人。

所以在《尚书》中,就有这样的说法,“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1],天地是万物之母,而人则是万物之灵。

不仅如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还被认为是直接参与到天地的变化中间去的。

如果没有人参与的话,那么这个天地的万物也是无序的。

所以天地跟人并列为三,称为天地人三才。

而且在天地人这三者中间,人是最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的。

人生下来就会有欲望,因此就要去追求,如果追求不到,就会发生争斗,一旦发生争斗这个社会就混乱了。

所以君主们,为了避免社会的混乱,就不得不制定礼仪,把人分成不同的等级。

然后根据每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对社会的需求来分配给他一定的物质,这样就使欲与物之间的这种需求和供给达到一种平衡。

但是礼对人欲必然是一个约束,它必须靠制度和习俗来维护,如果人人都没有尊重伦理礼仪的自觉,那么这个群体肯定是不会稳定的。

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把人的道德情操的自我提升和超越放在了首位,注重人的伦理精神的养成,而这一点正是中国人文精神的精华之所在。

对照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文一词的解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人文这个词,从现在能够查到的资料看,最初出现在《周易》里。

《周易》的贲卦里是这样说的:“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与现代化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与现代化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与现代化建设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灵魂,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传承和发展。

传统文化是中国灿烂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一些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发扬,给人类文化遗产留下了丰厚的印记。

在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如何与传统文化遗产相融合,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成为了发达国家必须面对的问题。

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一、人文精神的内在含义人文精神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它是人类文化产物的一种,主要包含对人性的关注、尊重和弘扬。

人文精神为人类的精神文化建设提供了基础,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来说,人文精神就是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关爱人的健康和发展,还包括了一些道德规范和享受生活的方式。

例如,“仁者爱人,无求自得”、“天人合一”、“大公无私”等互助合作、和谐共处的思想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代表性的人文精神。

二、人文精神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尊重人、保护环境、共建和谐的社会关系等是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

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可以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对于传统文化,现代化建设更注重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然而,现代化建设与人文精神之间,实际上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关系。

首先,在建设经济繁荣的同时,人文精神也不断地在发展。

以我国为例,当前的经济建设大力推动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这也显然不断地加强了家族关系和村落文化的传承。

其次,人文精神的传承,可以为现代化建设带来社会和谐和公平正义,它从根本上保障了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

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社会道德、文化文明、生态环境等众多问题并不仅仅是技术和资本的问题,它们的根本关系在于经济发展与社会人文关系之间的平衡。

此外,同时在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发扬过程中,可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问题解决的新思路和方案,例如,传统文化中关于“和谐合作”和“仁爱共存”的价值观早已被实践证明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

总的来说,现代化建设和人文精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是一种简单的单向度关系,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其中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为现代化建设带来了长远的价值。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人文精神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人文精神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人文精神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人文精神源远流长,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

这一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发展贯穿了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对塑造中国的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人文精神的特点和重要影响,以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一、尊重传统与尊重家庭中国古代文化强调尊重传统,将前人的经验和智慧视为宝贵财富。

这一传统价值观在中国历史上根深蒂固,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家庭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被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

尊重长辈和传承家族的价值观一直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核心。

二、崇尚仁爱与道德中国古代文化强调仁爱和道德,儒家思想对这一方面的强调尤为显著。

儒家学说强调人际关系中的仁爱和礼仪,倡导君子行道,弘扬高尚的品德。

这一人文精神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道德规范的基础,对社会和个体的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尊重自然与天命观中国古代文化中融合了尊重自然的观念,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这种观念体现在中国古代的文化、艺术和宗教中,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尊重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

同时,中国古代也有着强烈的天命观,认为个人和国家的命运受到天命的支配,这一观念深刻影响了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塑造。

四、追求智慧与知识中国古代文化重视智慧和知识的追求。

儒家、道家和佛家等不同的思想流派都鼓励人们追求智慧和修养。

儒家崇尚经典文化,强调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道家追求自我修养和内心平和,佛家追求精神觉悟。

这种知识追求的文化传统一直存在,并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产生了众多杰出的文化和学术成就。

五、宽容与包容中国古代文化强调宽容和包容,鼓励人们尊重不同的意见和观点。

这一特点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宗教和文化交流中得以体现。

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包容了多元的文化元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格局。

六、追求和谐与平衡中国古代文化强调和谐和平衡,这一价值观不仅体现在个体生活中,也贯穿于社会和国家层面。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包括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1、“人文”精神。

炎黄时代已有其萌芽,以后孔子继承了商周的人文精神,又有创造性发展。

其特征是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成为高尚的、有理想的人。

因而古代的人文精神特别重视礼仪,提倡德治,追求社会的和睦相处,并最终建立一个“天下为公”的世界。

这些人文精神培育了中华民族积极进取、坚忍不拔、敬老养老、救济孤残、勤俭治家治国等传统美德。

2、“自然”精神。

古代各个学派都从不同的方面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关系。

《老子》一书提出的“道法自然”,是中国传文化中“自然”精神的出发点,强调要如实认识自然,不要附加人的主观想象。

而《庄子》一书则强调人们应当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提出了保护生态平衡的卓越思想。

3、“奇偶”精神。

我们的祖先在劳动实践中创立了“阴”和“阳”这个哲学概念。

当人们用这两个概念来解释自然和人事变化的时候,又在数字方面归纳出“奇”“偶”概念。

例如从“无音”、“五色”“五味”中的“五”看事物的构成与变化。

唐代后,中医又受“八卦”说的影响。

奇与偶的离合,成为古代思维方式的一个显著特征。

于是相生相克、安危、动静、盈缺、尊卑、知行等相对的概念便应运而生。

孔子的“中庸”说、老子的“抑损举补”理论等,都是这种“奇偶”变化的理论说明。

宋儒所说的“一分为二”,也是奇偶的结合。

观察“一”,要看到它自身的“二”;最后又归结为“一”,这时人们对于某事物才有了真切的认识。

4、“会通”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是国内个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结果,同时也吸收了外国的优秀文化,这种不断吸纳并完善的特质,就是“会通”精神。

例如,西汉时期,儒、法走向了结合。

以后,儒、道又走向了兼容,并吸取了佛学的精华。

这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可以看得十分清楚。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与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与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与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凝聚了几千年的智慧和思考。

在这个世界上,中国文化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和人文精神而闻名。

审美观是指人们对美的认知和追求,而人文精神则是指关注人类尊严、价值和意义的思想传统。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与人文精神,并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强调内外兼修,即追求外在的美与内在的美的统一。

这一观念可以追溯到古代儒家学说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个人的美德与道德品质被认为是美的体现。

一个人的外在美只有建立在内在美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持久。

这种审美观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品德和道德的重视,强调了一个人的修养和品行对于美的追求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还强调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常常通过山水诗、画等艺术形式来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和追求。

他们认为自然是美的源泉,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这种审美观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敬和敬畏之情,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

在当代社会,这种审美观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推动了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责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被视为一个整体的一部分,强调个体的价值和尊严。

这种人文精神体现在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中,强调了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该遵循的规范和道德准则。

这种精神也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亲情。

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的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关系,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感和互助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还强调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

在中国古代,读书人常被视为社会的精英,他们通过学习和修养来提升自己的人格和智慧。

这种精神体现在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强调了知识和才能对于人的成长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性。

这种精神也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学问和学术的推崇,中国古代的文化名人常常被视为学问的楷模和榜样。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与人文精神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人文精神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人文精神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人文精神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上最为悠久、庞大的文化之一,它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想、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而这种影响的核心,就是中国古代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指人类在追求真善美、追求自由、追求人类尊严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精神特质。

中国古代文化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古代文化的人文精神强调尊重和关爱他人。

在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观念中,人们被教导要尊重长辈、师长和祖先,要关心他人的感受,要为他人着想。

这种尊重和关爱的精神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弘扬和传承。

例如,孔子提倡的“仁爱”就是一种尊重和关爱他人的道德准则。

这种人文精神的传承,使得中国人民在与他人相处时更加注重和谐、友善的关系。

其次,中国古代文化的人文精神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规范。

在中国古代,人们非常重视个人的修养和道德的培养。

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人们追求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利益,更是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这种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它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责任感。

儒家思想教导人们要有“仁、义、礼、智、信”的品质,以及“君子养心,莫善于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

这种人文精神的传承,使得中国人民注重道德修养和自律,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

另外,中国古代文化的人文精神强调对自然界的敬畏和保护。

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界怀有敬畏之心,认为人类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表达了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理念。

人们相信,只有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实现人类的幸福和社会的繁荣。

这种人文精神的传承,使得中国人民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文明观。

最后,中国古代文化的人文精神强调追求真理和智慧。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流派,都强调人类应该追求真理和智慧。

儒家思想中的“格物致知”、“学而不厌”等观念,表达了人类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

这种人文精神的传承,使得中国人民注重学习和思考,形成了独特的求知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王晓熙思想政治教育学号:201071561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明和灿烂文化的民族,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重要凝聚力。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主要是指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形成的,并贯穿于传统文化之中的,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注重人伦道德,追求崇高理想,肯定人的价值,重视群体和谐的理论和学说。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其主流精华部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浓缩,是我国历史上形成的种种传统美德的思想基础,是现代人文主义精神的重要思想渊源。

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华,可以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添一份文化底蕴。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内容包罗万象,非常丰富,笔者择其要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自强不息这种精神深深地浸染在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人文精神。

《周易·乾·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意思是:道德高尚的人应像天体那样努力向上,决不停止。

“天地之大德日生”,它表现了天地刚健有为的精神。

“自强不息”和“刚健有为”是分不开的,这种精神,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并以此激励着数以千万计的志士仁人为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事业而终身奋斗。

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孟子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泛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都体现了这种精神。

司马迁也正是以这种精神不断激励自己,才有了不朽的历史篇章《史记》。

近代民主思想的先驱者梁启超、李大钊,他们都不仅以自己的作品更以他们的人生践行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

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一直是鼓励中华儿女敬业进取、百折不挠、不断向前的奋进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培育了中华民族的自立精神和在民族压迫面前的不屈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之人文精神
摘要: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人文精神,强调人在天地万物中的核心地位,突出了人本主义精神,讲究“重天道”和“法自然”,又崇尚“人道”,重视礼乐教化。

以独特的“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与人文思维体现中国千百年来的灿烂的东方文化。

关键字:中国人文精神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人文思维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

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上,人文精神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注重人的精神生活,使人不受神、物的支配,凸显人的自我价值;二是强调礼乐教化,讲究人文教育,反对武力和权力的压制。

“以人为本”的观念是人文精神的核心,“天人合一”的思想则体现了它的精髓。

表现在思维方式上,就是“整体关联,动态平衡”的人文思维。

现就从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与人文思维三方面来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一、以人为本
中国古代有民本主义。

“民本”实际上是相对于“君本”而提出的,而最早阐述这一观点的,正是儒家经典和儒家的创始人。

如《尚书》上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这就明确道出了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只有根本巩固了,国家才能稳定。

再如《尚书》中还有“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一句,就是警告地上的君王要充分尊重民意,如孟子所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其意思是说,民心所向,连上天都不能违背,作为上天儿子的地上的君王,自然要以民心所向作为执政合法性的依据了。

“执政为民”是中国民本主义思想的核心,儒家的创始人之一孟子对这核心思想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孟子认为,君王不能只追求个人的享受,不能“独乐”,而应该“与民同乐”。

那些终日只知自己享受、不顾民之疾苦的达官贵人们,在孟子看来只是“禽兽”。

儒家认为,君王的权力虽然是天授的,但是,连天都要听民的,君王的权力也是人民给的,君王也好,社稷也好,都必须为人民服务。

因此,孟子明确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是继孔子和孟子后的先秦第三大儒,他曾用舟水的关系比喻统治者与人民的关系:君王好比一只船,老百姓就是能承载船的江海之水。

水能载舟,水也能覆舟。

这个比喻很精辟也很深刻。

唐朝开国初期,魏征就用这个比喻警告唐太宗李世民要以隋亡为鉴。

唐太宗牢记住了魏征的这句话,他在《论政体》一文中写道:“民如水,君如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当君王的要爱护百姓,给他们实惠,使他们不至于过不上安定的生活而滋扰政事。

为政者应该选拔贤能的人,推举忠厚恭敬的人,提倡孝敬和友爱,收养孤寡之人,补助贫穷的人,这样,平民百姓就会安心政事政局,然后君王也就会安于政位了。

二、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思想又称“天人和谐”“天人相应”或“天人统一”,其内涵基本上一致。

“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类社会在大自然中生成和发展,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

因而,人和自然相通相应、息息相关的统一体。

由此,人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中,“天”的含义既具有双重性,又有同一性;有时“天”指天帝、老天爷,有时“天”指大自然,而有时二者兼具。

这可能与中国上古人类的泛神(即自然世界万事万物皆有神)信仰有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将大自然看作是“天”的观念占有重要的地位。

这并非是偶然的。

虽然中国有发源于本土的道教,虽然道教也崇拜“天帝”及其统辖的仙官神将,但其更推崇道家的自己的教主——老子。

这其中多少可以理解为“天人合一”思想对其产生的影响有关。

老子曾指出是“道”创造了宇宙万物。

他所说的“道”是指事物运动的规律或是有规律的运动。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认为,“道”创造了宇宙本体(“道生一”),这个本体一分为二,成为阴与阳的对立统一(“一生二”),阴阳相互作用产生了新的事物(“二生三”),这种新的事物便呈现出千姿百态、多种多样(“三生万物”)。

在他的学说中没有给“上帝”留位置,而一切都是事物运动——“道”的结果。

不过,在漫长的中国历史进程中,许多统治者都曾用“神道设教”,宣扬“上帝”和“天命”来维护自己的统治。

所以,把“天”解释为“上帝”的这种观念在传统文化中还是比较常见的,而且这种观念往往还和“天”就是大自然的观念杂糅在一起。

中国传统文化不讲“征服自然”,相反地非常重视“顺应天时”。

中国人重视的传统节日活动,都与“顺应天时”密切相关。

这正是“天人合一”“天人相应”思想的突出表现。

而且“天人合一”的思想对社会很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远在我国周代,按照《周礼》的规定,当时周代设定的官制为“六官”,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

在古人思想中,“六官”的职能与天地四时是相适应的;同时,“六官”对后世的影响也是相当深远的。

后世各朝设置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即“六部”衙门,都与《周礼》“六官”的影响有关。

这是“天人合一”思想在政治机制设置上的表现。

此外,历朝历代的采取的许多行政措施也带有明显的“顺应天时”的特点。

如“赏以春夏,刑以秋冬”,“春日劝农,秋日点兵”等。

三、人文思维
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还体现在思维方式上。

中国文化的这种人文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强调个性的思维。

因为它是动态的、整体的、联系的、随机的、综合的。

中国的人文思维,是从人出发的,或者是从人事出发的,是动态的。

历史是从来不会重复的,只可能有相似之处。

它一直是在变动之中向前推进的,绝对无法把它隔绝开来,不可能像在实验室里那样有一个固定的工作环境,你很难防止偶然的因素参与进来。

所以在动态中我们不可能把它孤立起来,必须要放在整体的环境中加以考察。

人文的思维方式还有另外一个特点,那就是它具有很大的随机性。

这个随机性非常重要。

随机性,即随意性,就是说它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的,可能现在是这个样子,突然就会变成另一种样子。

因此我们就要马上改变自己应对的方式。

但是近百年来,我们受到科学思维的影响非常大,以至于我们逐渐忘了用人文的思维方式来处理人文的问题。

虽然我们利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在研究一些人文学科,比如说文学、历史、哲学、语言等学科,获得了许多以前没有的比较清晰的研究成果,但是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

因为我们把这些原来是整体性的东西割裂了,本来我们应该全面地去看它的,结果只能局限在某一个角度去看它了,得到的东西自然也就不准确了。

另外,在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并不是一切都像理论推论那么清晰的,会有很多模糊的、不确定的、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的东西。

所以就出现了模糊逻辑,而且混沌的概念也被吸收进科学的思维方式中。

我们知道科学的思维方式追求的是一种普遍适用性,只有普遍有效才是科学。

人文的考察、人文的思维方法,会更多地注意个体、个性化的东西。

用一个比喻来讲,就是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不是说要发明一把万能钥匙,什么锁都能开。

实际上现在这两种思维的方式正在不断地接近。

我想这个是我们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时,必须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因为一种文化的思维方法,可以说决定了这种文化的发展方向。

中国文化的核心,强调人在天地万物中的核心地位,突出了人本主义精神,讲究“重天道”和“法自然”,又崇尚“人道”,重视礼乐教化。

现代社会最缺乏的就是人文精神,人们所感受到的最大的精神痛苦就是身不由己,做不了自己的主人,被大量外在的东西所支配。

中国的传统文化注重精神文明、强调德行的理念整好契合了现代社会的需求,有很大的补益作用。

参考文献:《中国的品格》楼宇烈著南海出版公司
《文化研究读本》罗钢刘象愚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安徽日报》《从中国传统文化解读“以人为本”》作者:夏胜为
《文化论》蔡俊生陈荷清韩林德著人民出版社
《谈中国传统文化之“天人合一”》作者:山如秀
《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
【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主编新华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