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中国人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及其当代意义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及其当代意义分析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中国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
它不仅体现了语言和文字、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神,更是一种道德和伦理的指引。
同时,在现代社会中,人文精神有着非常重要的当代意义,因此本文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及其当代意义分别进行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精神,它包括了哲学思想、文学艺术、道德准则等多个方面。
一方面,从哲学思想的角度来看,人文精神就是关注人的自我修养和品德塑造的思想体系。
例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就是中国儒家的代表思想之一,倡导天下为公、人民至上的道德理念。
另一方面,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看,人文精神则是在表现和传承文化的过程中,强调人的内心感受和精神追求。
例如,《红楼梦》就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作品之一,通过对人性的揭示,表达了作者对时代的观感和对人性的关怀。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诠释了人的意义,关注人的精神追求和品德塑造,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人文精神的当代意义人文精神不仅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更是当代社会所需要的。
在当代社会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人们的注意力逐渐转向了物质,经济利益成为了人们追逐的目标,这导致了信仰文化的减弱和人情地义的淡薄。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于人文精神需求的呼声越来越高。
首先,人文精神的真正意义在于人的内心感受和精神追求。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和精神世界,重视自我修养和品德塑造。
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真正的获得内心的安宁和精神的富足。
其次,人的社会关系和人际互动是人文精神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人文精神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和信仰,唤起了人们对于感情和人情的关注。
在当代社会中,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现代社会已经变得越来越冷漠,人们往往忽略了亲情、友情和爱情等重要的情感关系。
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
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
1.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啊,那可真是浓厚得很呐!你想想看,古代多少仁人志士为了国家挺身而出,就像岳飞,一心想着保卫国家,抗击金兵,那是何等的豪迈!这就是家国情怀的伟大体现啊!
2. 还有那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呢,这不是空话呀!你看看生活中,孩子们孝顺长辈,长辈们疼爱孩子,多么温馨的画面。
就像每个家庭里,子女给父母精心准备礼物,父母对孩子关怀备至,真的让人心里暖暖的呀!
3. 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多了不起啊!咱老祖宗们凭着勤劳的双手创造了那么多辉煌,就好像古代的那些能工巧匠,一点点打造出精美的工艺品。
遇到困难也从不退缩,勇敢地去面对,这种精神多牛啊!
4. 团结互助也是咱的一大特色呢!在困难面前,大家总是齐心协力,这不就像拔河比赛,所有人劲儿往一处使,才能赢得胜利呀!你想想那些齐心协力抗洪救灾的场景,真的太感人了。
5. 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简直太震撼啦!从一穷二白到现在的繁荣昌盛,不就是靠着这股劲嘛。
就如同一个运动员,不断努力训练,突破自我,最终取得好成绩,牛不牛?
6. 诚实守信在咱这也是极为重要的呀!答应人家的事就一定要做到,要不然多丢人呐。
就好比做生意,讲诚信才能长久,大家才会信任你,这道理多浅显呐!
7. 还有那坚韧不拔的品质呢,遇到再大的挫折都不放弃。
就好像爬山,哪怕路途艰难,也一定要爬到山顶去看看那美丽的风景,这种坚持多厉害!
8. 宽容友善也是咱中华民族的闪光点呀!大家和和睦睦相处,多开心呐。
就像邻居之间相互帮忙,多么温暖的感觉啊!
我觉得呀,这些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就是咱们的宝贵财富,咱得好好传承和发扬,让它们永远闪耀光芒!。
中华人文精神主要内容
中华人文精神主要内容引言中华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和精髓,涵盖了广泛的思想、道德、伦理、美学等方面。
它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独特文化基因,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中华人文精神以其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1. 和谐与和平中华人文精神强调和谐与和平的价值观念。
这一价值观根植于儒家思想,强调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中华人文精神中,追求社会稳定、家庭幸福以及个体内心宁静都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目标。
这种追求和平与和谐的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了广泛传承,并成为现代社会建设与发展的基石。
2. 仁爱与道德仁爱与道德是中华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观。
儒家思想中的仁爱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公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行为被视为个体修身养性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华人文精神倡导个体要有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注重关爱他人,助人为乐,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仁爱与道德。
3. 尊重与包容尊重与包容是中华人文精神对待多元文化和不同观点的态度。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共存的国家,因此尊重和包容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
在中华人文精神中,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个体的权利和尊严,承认每个群体和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并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4. 学问与智慧学问与智慧是中华人文精神对知识追求和智慧思考的关注。
中国古代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个体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中华人文精神强调个体要有广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品德,通过学问与智慧来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
在中华人文精神中,追求真理、尊重科学、崇尚智慧被视为至高无上的追求。
5. 美与艺术美与艺术是中华人文精神对美学追求和艺术创造的重视。
中国传统文化中,美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境界,艺术则是表达美的媒介。
中华人文精神倡导个体要欣赏美、创造美,并通过艺术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感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王晓熙思想政治教育学号:201071561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明和灿烂文化的民族,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重要凝聚力。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主要是指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形成的,并贯穿于传统文化之中的,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注重人伦道德,追求崇高理想,肯定人的价值,重视群体和谐的理论和学说。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其主流精华部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浓缩,是我国历史上形成的种种传统美德的思想基础,是现代人文主义精神的重要思想渊源。
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华,可以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添一份文化底蕴。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内容包罗万象,非常丰富,笔者择其要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自强不息这种精神深深地浸染在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人文精神。
《周易·乾·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意思是:道德高尚的人应像天体那样努力向上,决不停止。
“天地之大德日生”,它表现了天地刚健有为的精神。
“自强不息”和“刚健有为”是分不开的,这种精神,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并以此激励着数以千万计的志士仁人为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事业而终身奋斗。
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孟子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泛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都体现了这种精神。
司马迁也正是以这种精神不断激励自己,才有了不朽的历史篇章《史记》。
近代民主思想的先驱者梁启超、李大钊,他们都不仅以自己的作品更以他们的人生践行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
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一直是鼓励中华儿女敬业进取、百折不挠、不断向前的奋进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培育了中华民族的自立精神和在民族压迫面前的不屈精神。
简要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
简要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包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生活方式。
它是中国人民长期实践和积累的结果,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仁爱、和谐、礼仪、孝道和忍耐。
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
仁爱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关系,以及对他人的关心、理解和帮助。
它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善良、宽容和关爱精神,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和互助合作。
仁爱的价值观念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石。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追求。
和谐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视人与自然为一个有机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互利共生。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强调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个体与集体的统一和共同发展。
和谐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社会稳定繁荣的重要基础。
第三,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
礼仪强调人们在社会交往和生活中应遵循的规范和准则。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们的行为举止、言谈举止和社交礼仪,强调个人应尊重他人、尊重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
礼仪的实践不仅能够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也能够培养人们的修养和品德,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素质。
第四,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孝道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关心,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家庭和睦。
中国传统文化视家庭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强调家庭的和谐稳定和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爱。
孝道精神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
忍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品质。
忍耐强调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坚韧和毅力。
中国传统文化教导人们要有耐心和毅力,勇于面对困难,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
忍耐精神使人们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同时也培养了中国人民的坚强意志和不屈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弘扬。
它们不仅对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中国人民提供了道德准则和人生价值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
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人文精神,它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1.崇尚礼仪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就是崇尚礼仪,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先生”,其实这不仅仅是一种称呼,更是一种文明、尊重和谦让的表达。
另外,中国人也很注重风俗习惯,比如行礼、表示谢意、客气待人、家庭教育等都是人文精神的体现。
2.尊重仁义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强调仁义,即“仁者无敌”,意思是人应该以仁义为准则,不能被金钱、物质或权力诱惑,而要坚持正义。
传统文化中还提倡“四海一家”的理念,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关系要和谐,尊重彼此,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3.推崇学术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很高的地位,历史上许多大家都把学问当作最重要的事业。
比如,孔子曾说“在学问上,君子之行无所不在”,即君子应当遍布世界,学习各地的文化。
另外,著名的《论语》也提倡“学而时习之”,强调要不断学习,不断努力,才能不断进步。
二、人文精神在当今中国的影响1.影响教育人文精神对教育有很大的影响,比如说在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提出了诸多思想理念,如重视学术、尊重仁义、勤奋好学等,都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思想道德。
另外,孩子们也要通过学习古代的历史、文化和思想来了解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2.影响思想人文精神也影响了当今中国的思想。
相比于其他国家,中国更加重视“慈悲为怀”这一理念,而且这一理念不仅仅限于对待家人、朋友或邻居,还要扩大到对待整个社会。
另外,中国政府也不断努力建立一个公正、宽容、有序的法治体系,以促进公平正义。
三、总结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既是历史上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来源,也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它不仅体现在教育、思想方面,也体现在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上,可以说它是中华民族多年来保留下来的一个重要遗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王晓熙思想政治教育学号:201071561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明和灿烂文化的民族,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重要凝聚力。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主要是指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形成的,并贯穿于传统文化之中的,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注重人伦道德,追求崇高理想,肯定人的价值,重视群体和谐的理论和学说。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其主流精华部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浓缩,是我国历史上形成的种种传统美德的思想基础,是现代人文主义精神的重要思想渊源。
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华,可以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添一份文化底蕴。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内容包罗万象,非常丰富,笔者择其要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自强不息这种精神深深地浸染在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人文精神。
《周易·乾·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意思是:道德高尚的人应像天体那样努力向上,决不停止。
“天地之大德日生”,它表现了天地刚健有为的精神。
“自强不息”和“刚健有为”是分不开的,这种精神,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并以此激励着数以千万计的志士仁人为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事业而终身奋斗。
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孟子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泛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都体现了这种精神。
司马迁也正是以这种精神不断激励自己,才有了不朽的历史篇章《史记》。
近代民主思想的先驱者梁启超、李大钊,他们都不仅以自己的作品更以他们的人生践行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
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一直是鼓励中华儿女敬业进取、百折不挠、不断向前的奋进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培育了中华民族的自立精神和在民族压迫面前的不屈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超权威)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楼宇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一、人文主义概说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要从最根本处入手才能把握它的总体方向,而中国传统文化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人文精神。
(一)以人为本中国传统文化如果我们从整体上来把握的话,那么人文精神可以说是它最主要的和最鲜明的一个特征。
那么所谓人文精神呢,我想它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根本,当然我们还需要说明一下的就是这儿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间的人文精神,跟现代社会特别是西方社会常常讲的人文主义或者人本主义,等等的概念,应该说不是完全相同的,但是呢,它也有相同之处,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讲现在西方的人文主义或者人本主义跟中国的传统的人文精神也有相联系地方,从某一个角度来讲也可以说是从它的发展来看,也吸收了中国的这种传统的人文精神,把它发展起来的。
因为这个在西方来讲,它的人本主义或者是人文主义是从近代开始提出来的,那么当时在西方近代提出来这个主义的时候,就是针对于西方中世纪的以神为本的,因为在西方中世纪神权超过世俗的王权,一切都要以神的意志为根本的这样一个情况。
这样一种文化或者说是,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西方的中世纪主义称之为神文主义或者神本主义,凡是不符合神的上帝的思想的文化的都要受到宗教裁判所的裁判,甚至于被处死。
所以西方在进行近代向近代社会迈进的时候,在思想文化上面也进行了一次革命,最初呢,就有它宗教内部的革命,然后又有整个社会的启蒙运动,而在这个启蒙运动中间,那么西方在迈向近代,它主要是从这样几个方面来吸取营养,一个就是从西方的传统文化中间,古代的希腊罗马文化中间去吸取它的营养,另外一方面,它是向东方的文明中间来吸取它的营养,因为当时西方宗教改革之后,有一批天主教的传教士来到东方,其中也有来到中国的,那么在这一批传教士中间他们把中国的这些当时流行的理学,以及中国传统的儒家的思想等等这些经典也传回到了欧洲,那么欧洲的这些启蒙思想家看到了中国的这种文化,他们感觉到这是一个以道德为本的,以人的自我提升为主的,这样一种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人为万物之灵的 观 念,使 得 中 国 文 化 在 其 源 头 上 就 摆 脱 了 宗 教 神 学 的 羁 绊 ,中 国 文 化 是 以 人 为 中 心 来 建 构 、以 人 心 和 人 生 为观照,给个人 设 计、归 属 取 向、社 会 理 想 都 打 上 了 鲜 明 的 人 文主义烙印。
3 、以 民 为 本 。中 国 民 本 思 想 源 远 流 长 ,早 在 尚 书《夏 书 · 五子之歌》中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夫民,神之 主也。是已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左传·桓公六年》) “民,神之主也。”( 《左传·僖公十九年》) “民者,君 之 本 也。” ( 《春秋·榖梁传》) 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后来 2000 多年的 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人众而不亲,非其人也”( 《管子·霸言》) 、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管子·牧民》) 、 “民 恶 忧 劳 ,我 佚 乐 之 。民 恶 贫 贱 ,我 富 贵 之 。 民 恶 危 坠 ,我 存 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 《管子·牧民》)、“上观于贤,下 听于人”、“人有非上之过,所谓正士”( 《管子·桓公问》) 的民 本原则。这些思想和原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民主性精华 的内容,值得认真总结。
中国式现代化中人文精神的描述
我国式现代化中人文精神的描述一、概述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渗透在我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也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式现代化的进程。
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的精髓,它包含了对人的关爱、对传统价值观的尊重以及对社会和谐的追求。
在我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人文精神既是传统文化的延续,也是现代社会的需要。
本文将对我国式现代化中的人文精神进行描述和分析。
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1. 尊重传统我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传统,人们对于先贤的敬重和对传统价值观的尊崇在我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这种对于传统的尊重体现了我国人固守传统的品质和传承文化的责任感。
2. 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我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强调道德修养与文化修养的培养,不仅关注个人的物质需求,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强调人的情感、道德、智慧的提升。
3. 社会和谐我国传统文化强调社会和谐,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倡导大公无私、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追求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我国式现代化中的人文精神1. 保持传统文化的活力在我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人文精神并不是停留在封建旧观念上的继承,而是保持着传统文化的活力,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继续焕发诞辰机。
2. 尊重多样性我国式现代化中的人文精神也在尊重多样性的同时强调整体性,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同时强调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整体性。
3. 追寻自我的价值在我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们更加重视精神层面的需求,追求自我的内心满足和超越。
这种追寻自我价值的精神体现了现代人对于精神需求的重视,也是我国式现代化中的人文精神的重要表现之一。
四、我国式现代化中的人文精神的实践1. 敬重传统文化在我国式现代化中,人们敬重传统文化,并通过各种方式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例如举办文化节、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等。
2. 关注公共文化服务我国式现代化强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通过图书馆、博物馆、文化活动中心等各种文化设施,提供给人们更多的文化休闲活动,并对人们进行文化教育和提升。
【署名文章】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
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根本特征。
人文的概念是非常复杂的,从传统的人文概念到今天运用的人文概念,我们的人文文化传到西方,之后又从西方传回,人文概念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变化。
可以说,人文的概念有很多的内涵,也有很多的变迁。
我将主要就此方面为大家作一诠释。
一、中国文化中的人文概念与核心中国人文精神不崇拜外在的造物主,所以在中国文化中讲的是一个现实的世界,一切的变化都在这个现实世界中发生,而不是在现实世界之外去构建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的世界。
在中国文化中,最初我们看到人文的概念是跟天文相对来提的。
人文一词,从现在能够查到的资料来看,最初出现在《周易》里。
其中说:“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明以止,人文也,这个人文是与天文相对的。
天文指的是天呈现的那种刚柔交错的状态,或者是阴阳消长。
相对的,人类社会呈现的现象是什么?是文明以止。
接着《周易》又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我们观察天所呈现的刚柔交错、阴阳消长的状态,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四时的变化。
那么“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意思是,我们通过对人文的观察,就可以让天下构建有序而和谐的状态。
所以,中国人讲“人文化成”,其实就是说我们的教育首先要围绕人文展开。
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天下才能够有序、和谐、上下一致。
而要了解中国最原初的人文的涵义,就要了解何谓文明以止。
这里的“止”主要是指每个人应止于何处。
因为在社会里,每个人都会有一个称号、一个身份。
那么我们应该“止”于何处呢?“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每个人都应当明白自己的身份,按照自己的身份来做人、做事,尽自己的职责,处理好跟别人的关系,规范好自己的言行举止,这就是“止”的涵义。
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身份的认同。
人文的落脚点是让每个人都能够明白自己的身份,知道自己身份该尽的职责,该处理的关系以及该遵守的规范。
可是要怎样才能让人认识并做到这一点呢?要用文明,所以叫作文明以止。
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
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
人文精神是指人类社会中对于人的关怀、人的尊严和人的
自由的思想理念和行为准则。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
内容:
1. 尊重和关怀:人文精神强调对每个人的平等尊重和关怀,无论其种族、性别、阶级、宗教、性取向等各种身份和特
征都应受到尊重和关注。
2. 自由和个人权利:人文精神追求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的
实现,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应保障每
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3. 理性和思辨:人文精神注重理性思考和思辨,并提倡对
知识、经验和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
4. 美学和文化:人文精神认为美和文化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欣赏和推崇艺术、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等形式的美。
5. 教育和智慧:人文精神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应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智慧,使每个人都能够成为独立、自主和有思想的个体。
6. 共享和合作:人文精神倡导共享和合作的价值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各个个体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总的来说,人文精神强调人的尊严、自由、思辨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发展,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合作和共享,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石。
试析传统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试析传统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及特点传统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了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仁政德治的民本精神、和而不同的处事原则等,具有强调人的核心地位,追求和谐的价值目标,运用礼教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特点。
标签:传统人文精神;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人文精神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人类文化所体现的基本精神,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
它是一个多层次的思想体系,以人的思想观念、心理活动等形式表现出来,是一种普遍意识,包含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精神财富。
一、传统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传统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讲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它包含诸多要素,主要是根据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与此相对应的传统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包括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仁政德治的民本精神、和而不同的处事原则。
(一)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传统人文精神以“天人合一”作为哲学思考的立足点,主张遵循天道和人道,“天人合一”思想提倡自然万物是人类存身立命的基础,破坏自然就是等同于自毁家园。
但它把“人”作为整个自然界的核心来考虑的,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所以人应该效法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是平等、仁爱、友善与和谐,在和谐、融洽的环境中,追求平等的社会理想,培养真善美合一的自然情怀,将人生的意义和最高理想都体现在社会生活中,是古人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也是传统人文思想的最重要内容。
因此,儒学以“仁”为核心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道德体系,包括从个人修养到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
后来,儒家将仁、义并称,“仁义”是内在的约束,“礼”是外在的规范,儒家特别推崇“礼”,他们以“仁义”作为“礼”的精髓和实质,更加强调“礼”作为社会伦理规范对个体道德情感的塑造作用,儒家的这种价值取向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使贵德、尚义、明礼渗透到社会生活之中。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人文精神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人文精神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上最为悠久、庞大的文化之一,它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想、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而这种影响的核心,就是中国古代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指人类在追求真善美、追求自由、追求人类尊严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精神特质。
中国古代文化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古代文化的人文精神强调尊重和关爱他人。
在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观念中,人们被教导要尊重长辈、师长和祖先,要关心他人的感受,要为他人着想。
这种尊重和关爱的精神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弘扬和传承。
例如,孔子提倡的“仁爱”就是一种尊重和关爱他人的道德准则。
这种人文精神的传承,使得中国人民在与他人相处时更加注重和谐、友善的关系。
其次,中国古代文化的人文精神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规范。
在中国古代,人们非常重视个人的修养和道德的培养。
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人们追求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利益,更是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这种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它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责任感。
儒家思想教导人们要有“仁、义、礼、智、信”的品质,以及“君子养心,莫善于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
这种人文精神的传承,使得中国人民注重道德修养和自律,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
另外,中国古代文化的人文精神强调对自然界的敬畏和保护。
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界怀有敬畏之心,认为人类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表达了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理念。
人们相信,只有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实现人类的幸福和社会的繁荣。
这种人文精神的传承,使得中国人民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文明观。
最后,中国古代文化的人文精神强调追求真理和智慧。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流派,都强调人类应该追求真理和智慧。
儒家思想中的“格物致知”、“学而不厌”等观念,表达了人类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
这种人文精神的传承,使得中国人民注重学习和思考,形成了独特的求知精神。
概论中国人的人文精神
概论中国人的人文精神段俊平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思想象古老的母亲河黄河一样虽然曲折但一直奔流向前,从未断流,中国人特有的人文精神已深深的浸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里,形成了这个伟大民族的典型性格特点。
中华民族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人文发展史。
纵观中国历史,无论朝代如何更迭,但一脉相承的人文精神却薪火相传了下来。
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其实就是一部中国人文精神的发展史。
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就是从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帝开始一直到现在形成的文化的总和。
这种文化的总和的主旋律就是以人为本和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和宇宙观,人文就是不以武力,而以一种文明的办法,以诗书礼乐来教化人民,由此建立起一个人伦有序的理想的文明社会。
而精神就是指导人文活动的灵魂和中枢。
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核心就是以人为根本。
中国传统思想认为人是天地化育的产物,在《礼记•中庸》就有:“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的描述。
这就是中国人自古虽讲究敬天地,但更注重赞化育的主要原因。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哲学之源的《周易》一书中,《周易》就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句子,这句话就将人文精神提高到了可以改变天下的高度。
《周易》中的这一句话还指出了“天文”与“人文’的不同之处,在日出日落、风雨雷电、山川沼泽等自然现象归在天文,而把天地化育的人的所有思想活动和主观能动性归在人文,而且中国文化是以人文文化为主的,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为什么说核心是以人为本的原因。
而天文却与人文有着不可区分的关联性,人文精神与天文有一种不可言喻的内在联系,自然界许多现象与人文有许多关联。
这就是人文精神的另一个核心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的原因。
中国文化的天文不像西方人将大自然作为一个客观对象去独立思考和研究,而是可以用人文去解释天文,人文可以去影响天文。
人文是主体,所以在中国哲学中,人是主体,是万物的主宰。
早在西周时期,中国的典籍里就有“人为万物之最灵最贵者”这样一种思想。
中华民族的人文主义精神
中华民族的人文主义精神一个人,之所以为人,而异于禽兽,是因为,他除了本能的生存欲求,以及繁殖欲求之外,还有精神意识方面的需求;这种精神意识,其核心价值,便是要解决个人与族群的关系;之所以要处理这个关系,是因为,人是一种社会类生物,个人必须置于族群之内,才能够繁衍生息;因此,当两者的关系处理得好,不仅个人的生存繁衍,会得到更好的保障,个体的生命价值得以体现,而且族群的安危也可得以保全;而在自然界中,针对生命个体和物种,则分别有两套法则;其一是针对个体的优胜劣汰,其二是针对种群的优胜劣汰;但是,显然第二套法则的优先级,要高于第一套;因为,如果人类这个物种都竞争失败,而被自然所淘汰;那么,那些个人类个体,即使再强也将失去意义;而如果限定在人类社会,则不同的族群之间,同样在进行着优胜劣汰;因此,只有首先保证自我族群的安危,族群中的个体存在,才会有意义;比如,曾经强大无比的匈奴帝国,有一位骁勇善战的冒顿单于,对秦汉帝国构成了巨大压力;然而,一旦族群整体竞争失败而消亡,那么,再伟大的英雄,也将成为历史的尘埃;因此,族群内的每一个个体,事实上的首要使命,便是共同维系族群的强大;但是,这却与个体生命的另一套自然法则,即个体的生存繁衍发生了冲突;由于,人的生存繁衍欲求,是生命的本能,因此,如何说明这一问题,并且解决这一矛盾,就显得格外重要;但由于人类,是一种有思想意识的高等生命,因此,通过抽象的思辨,而解构现实问题,并最终通过理性的分析,和实践验证,最终,抽象出族群的人文主义精神,便成为了可能;而凡是这种精神抽象做的好的族群,其民族就有文化,族群的生命力就强,反之,则粗鄙野蛮,生命力就差;而我们中华民族,是人类有史以来,人文主义精神最为发达的民族;因此,中华民族才能成为全球,唯一一支流传至今的古老文明;我们的核心人文主义精神,究竟是什么呢?就是:忠孝仁义;提起忠孝仁义,有人或许觉得是老生常谈,其实恰恰相反,不是谈得太多,而是谈得太少了,以至于我们当今都快忘却了;尤其是在中华民族复兴在即的当下,如果连自己的核心精神价值,都搞不清楚,所谓的民族复兴,就会仅仅落到器物层面;如果是这样没文化的复兴,那还可以叫做复兴吗?这样的民族复兴,不过就成了一个,新时代的暴发户而已;“忠”;忠是什么?从解字上来看,上面一个“中”,下面从个“心”;忠有两种解释,其一是从外在的视角,忠即为所有行为处事的中心,其二是从内在的视角,将“忠诚”时刻置于心中;也就是说,一个人需要将忠于国家民族,时刻置于自己的心中,并且将国家民族利益,做为一切行为所围绕的中心;忠诚,是一个人最为高贵的品质,因为,“忠”使人摆脱了低等动物,生物本能属性的束缚,走向了高等智慧生命的精神范畴;同时,他也解决了个体与族群之间的矛盾,顺应了更高层级的自然法则;因此,忠诚的人,必定受到族群的认同,必定被人们所敬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忠贞之事比比皆是,比如两千多年前的苏武牧羊;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强行扣留,匈奴用尽手段,威逼利诱;但是长达18年,苏武宁可在漠北苦寒之地,与羊群相伴,也绝不改忠于大汉之心,自始至终持节不屈;终被汉宣帝,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为后世万民所敬仰;再比如,南宋亡臣文天祥,在南宋王朝已然倾覆之下,仍坚守民族气节不改;他在南宋大厦将倾之际,毅然组织义军积极抗元,最终,不幸战败被俘;北元朝廷感念文天祥忠烈,元廷特谕,只要他肯降,任何条件都可答应;然而文天祥忠贞不屈,只求一死,之后便一言不发;但元太祖忽必烈,仍不忍加害,之后更是亲临狱中,面见文天祥,面谕只要开口,即可免死;但即便如此,文天祥依然不为所动,面向东南跪拜三扣,从容就义;中华民族屹立数千年,历经无数磨难而不倒,正是因为在千千万万国人心中,坚守着对国家民族的“忠诚”与“气节”,唯有如此,中华民族才能历久弥新;而那些叛徒、汉奸、恨国党、卖国贼,之所以遭天下人唾弃,其实,并非他们做了多么天大的坏事,而是他们将个人利益,凌驾于了族群利益至上;其为了一己之私,出卖整个族群的利益,站在了所有族人的对立面;因此,他们才成为全体族人,所痛恨的对象;这些人聪明吗?一点也不聪明;他们蛮以为出卖自己的族群,为新主子谋取利益,新主人就能给予其好处与尊重;其实,任何国家和民族,都崇尚忠诚;在西方社会,人们都特别喜欢狗,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狗相比其他动物,多了一种高贵的品质,那就是“忠诚”;狗对主人是无条件的忠诚,他们不论是非,只认主人;因此,如果主人是个恶人,那么这条狗也会被称为“恶狗”;可是,即便在西方这些新主人的眼中,那些“汉奸”都不配做狗,因为,他们连狗的基本品质都没有;他们今天能背叛自己的族群,那么,有朝一日也一定会背叛主人;因此,他们只会被作为炮灰,当有用的时候,就丢两根骨头,让他们冲锋陷阵;当他们被用完的时候,就如同厕纸一样,被立刻丢入马桶;事实上,他们真的是连狗都不如;因此,无论什么时候,都要铭记“忠贞义士人人敬,佞臣贼子留骂名”,像秦桧之流,就是再跪一千年,都不可能站起来;“孝”孝是什么?从解字来看,上面一半是“老”,而下面一半从“子”;其所体现的意思是,子女要肩负老人,也就是父母;如果说忠诚是一个人,最为高贵的品质,那么,孝道则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操守;忠诚解决的是个体与族群的关系,而孝道,则是解决个体与父母的关系;想必一定有人会问,父母也是族群的一员,那么,既然忠诚解决了个体与族群的关系,为什么还要将孝道提出来,单独解决个体与父母的关系呢?从结果上看说的没错,因为,人们常说,忠孝不能两全嘛;但事实上,是逻辑错了;原因就在于“忠诚”是最高级的品质,而“孝道”是最基本的品质,基本的品质都未具备之前,绝不可能具备高贵的品质;因为,父母直接赋予了我们生命;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养育之恩,可以说恩重如山;父母对我们的爱,是彻底的、是无私的;是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间,所感受到的第一种爱,也是世间最伟大的爱;而面对如此,为我们日夜操劳,精心呵护数十年的父母,都不能够感恩,都不能够报以孝道;那么,对于同样给予全体族人,生存空间和安全呵护,已经泛化了祖国母亲,又何以能够感恩,而报以忠诚?因此,孝道才是忠诚的基础;因此,在古代,历朝历代往往都以“孝”来治天下;这在当时的伦理秩序下,显然更有现实意义;因为,古代的君主被称为君父,在家孝敬父母,在外才能孝敬君父,也就才能忠于国家;而今,我们早已不再是一家一姓之天下,这种简单的逻辑已经不再;但是,这种泛化了的祖国母亲,更加需要国人理解,孝道所代表的深刻内涵;孝道的本质是感恩,而感恩的表现,就是克己私欲,而侍奉父母;因此,一个人只有从自私自利的动物本能,通过对父母的感恩,进而克己私欲,遵守人伦礼法,最后才能实现精神的升华,而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将来也才为可能感恩国家,最终,为忠于国家和民族,奠定坚实的基础;当今社会,很多人为了追求物质利益,或者个人的享受,置年迈的父母于不顾;找了一堆的借口,美其名曰:工作忙,没时间,甚至还有很多啃老族;不管编造什么样的理由,其结果都是一样,那就是不知道感恩,不懂得孝道,不肩负应有的责任,不过是在放纵自己的私欲而已;如果再以什么自由、人权为由,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连社会的基本道德伦理都置若罔闻;那么,他们就退回到了禽兽的状态,甚至禽兽都不如;“仁”仁是什么?从解字来看,左边是一个“人”,右边是一个“二”,是两个人的意思;也就是说,“仁”的本意是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么两个人之间应该是什么关系呢?那就是“仁爱”,彼此尊重,相互关心;虽然,仁爱泛指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但这种关系,依然存在逻辑上的远近,也就是说,依照血缘关系,有一个由近及远的过程,最后,推广至全体族人;首先一个人,还是通过最基本的孝道,来学会感恩,懂得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情感交流,以及舍与得的道理;然后,在现实生活中,主动对他人施以关爱;当我们通过感受父母的爱,懂得这种情感后,并通过孝道这种情感,再反馈给父母后;事实上,我们已经通过与父母情感交流,体会到了爱的滋味,也懂得了爱的付出,如此,便具备了与任何人,进行爱的交流能力;并且,从此刻开始,一个人已经从精神上,真正成为了一个人,而不再仅仅是一个,外表长的像人的人;于是,随着年龄的成长,我们先是产生了对兄弟姐妹的关爱,然后,是对祖父母的关爱,然后,是对邻居亲戚的关爱,再然后,是对同学的关爱、对同事的关爱、对同乡的关爱、对同胞的关爱;甚至于最后,延伸至对动物的关爱、对环境的关爱、对大自然的关爱、对地球母亲的关爱;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仁爱”无疑解决了,广泛的社会关系的问题,甚至于上升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而“仁爱”的核心,则是自己主动的付出,而非索取;因此,中华文化才是解决未来世界,一切矛盾冲突的钥匙;因为,当前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世界,恰恰在于居于主导地位的西方,向其他国家民族无限的索取,以及向大自然无限的索取;如此,才导致大家矛盾不断、冲突不断,进而引发两次世界大战,这种极端自我残杀的出现,甚至于,随着热核武器的出现,使得人类出现了自我毁灭的风险;而再看看他们肮脏的发家史,更是一目了然;早期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残忍地对印第安人实施种族灭绝,完了又大规模的贩卖黑奴,之后,又武装贩卖鸦片;到了现代,完成了原始积累的西方,换了身干净的衣服,道貌岸然地指责他国贫穷落后;而背地里却利用金融霸权,肆意洗劫他国财富,稍有抗拒,便直接入侵其国,到处劫掠、杀人放火,肆意处死对方领导人;这就是所谓的“文明”吗?这是赤裸裸的强盗,是世界之乱之源,是一切罪恶之源;因此,未来世界,唯有中华文明,才能救万民于水火,才能开创人类的光明未来;“义”义是什么?繁体字“義”,从“羊”从“我”,羊在古代代指和善,我代指言己,“義”在古代指:我和善但有威仪;义所代表的意思是,事物本来的样子;可解释为,我本守和善,但是因我依照事情本来的样子行事,从而表现出威仪;如果上述的“忠孝仁” ,都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么,“义”所要解决的就是人与事的关系;因为,我们所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会用“事”来作为表现;比如,一个人忠于国家,那么肯定不是听他说,而是看他怎么做,像苏武,就是通过18年牧羊,而不改初心,才看出了他对大汉的忠诚;比如,一个人孝顺父母,也肯定不是听他,天天挂在嘴上说,而是看他是否通过衣食住行,以及感情陪伴,是否让父母获得幸福感;再比如,你关爱朋友,也肯定也不是天天嘴上说,与之关系有多么好,而是看在朋友危难的时候,是否做到及时相助;因此,人们需要通过外在的“事”,来体现内在的“忠孝仁”;但是,既然要做事,那就必须要有准则,否则,怎样做才算对呢,而这个准则就是“义”,就是事物本来的样子;那么,“义”这个做事的准则,到底在哪里呢?事实上,他既在族群社会公认的规范中,同时,也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义”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每个人却都知道;因此,人们才会“义无反顾”地去“仗义执言”、“见义勇为”,敢于“义正辞严”地对“见利忘义”、“忘恩负义”之人,施以“恩断义绝”、“大义灭亲”,甚至于“大义凛然” 地“舍身取义”、“从容就义”,而所有这些,其实都是“义不容辞”,“义”其实是无处不在;当每个人都是心怀公义,主持正义;那么,即便你看上去弱不禁风,但是,也必将显示出无比的威仪;而这正是自然天道,所带给人们的强大力量;因此,大至国家出兵作战,都需要是“正义之师”,小到日常交往,都不能“背信弃义”;“义”是我们社会生活中,一切事物的基本准则;当我们秉承天道正义,那么,我们就必将无坚不摧、无往而不胜;古往今来,无数古圣先贤,对人们谆谆教导,其核心思想,就是从各个方面,阐述道义人文,以微言大义,来告知人们,人与禽兽的区别,以及如何才能做回一个真正的人;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不是平行的;各个族群文明的发展,是有先后快慢,有先进和落后的;不是形体长得像人,就是人;即便在今天看来,在光鲜的外表下,隐匿着一颗肮脏的心,即所谓的衣冠禽兽,放眼望去,比比皆是;中华民族领先世界数千年,绝非历史的偶然,而是因为我们,从数千年前,其他民族还在茹毛饮血的时代,中华民族就步入了,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是中华传统人文主义精神,使得中华民族,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在历史进程中,无论经历何种艰难与挑战,都能成功逆袭、转危为安;这才是中华民族高贵伟大、历久弥新的根本;今年以来,面对同样是新冠病毒的挑战,中华民族面对严峻的形势,亿万人民所体现出的,克己私欲、顾全大局的整体意识,以及忠于国家、共赴国难的决心意志,成为了我们战胜病毒的强大力量;在这种举国之下、众志成城的面前,一切国内外的魑魅魍魉,都将被碾得粉碎、尸骨无存;而反观国外,越是所谓“自由、民主、人权”的国家,病毒攻陷的越快,一切所谓的发达国家,在病毒面前完全不堪一击;而究其原因,根本就在于他们的民众,将个人的利益,绝对置于了族群的整体利益之上;再加上一套完全失败的政治制度,使得病毒得以肆意扩散,杀得他们尸横遍野;非常难得的是,中西方可以面对相同的挑战;然而,双方的对比,简直判若天地;在新冠病毒面前,西方族群完全就是一个竞争的失败者,面对大自然所出的考题,他们已经完败,不久的将来,他们必定将被历史所淘汰;而作为优胜者,中华民族,必将迎来自己光辉灿烂的明天;在这个千年变局之下,在未来全球一地鸡毛的情况下,中华民族必将重新迎回自己,高贵的人文主义精神;但是,们依然要牢记,孔子有云:夷狄之有君,不若华夏之亡也;唐太宗也郑重训戒:夷狄,禽兽也,畏威而不怀德;因此,中华民族还必须坚守“华夷之辩”,直到他们接受归化,而认同并接受,中华人文主义精神,变成真正的人为止;否则,切不可等闲视之,而引狼入室;。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一)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一)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然在其久远博大之中,却"统之有宗,会之有元"。
若由著述载籍而论,经史子集、万亿卷帙,概以"三玄"(《周易》、《老子》、《庄子》)、"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为其渊薮;如由学术统绪而言,三教九流、百家争鸣,则以儒、道二家为其归致。
东晋以后,历南北朝隋唐,由印度传入的佛教文化逐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释氏之典籍〔1〕与统绪因而也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相辅相成,构成了唐宋以降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
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南宋孝宗皇帝语,转引自元刘谧着《三教平心论》),明白地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基本结构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特点之一是:观念上的"和而不同"〔2〕和实践中的整体会通。
具体地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儒、释、道三家,还是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虽有其各自不同的探究领域、表述方法和理论特征,然却又都是互相渗透,互相吸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分难析。
这也就是说,人们既需要分析地研究三家、三科、三学各自的特点,更需要会通地把握三家、三科、三学的共同精神。
此外,如果说儒、释、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等构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整体,那么对于这个文化整体来讲,其中的任何一家、一科、一学都是不可或缺的,否则这一文化整体的特性将发生变异,或者说它已不再是原来那个文化整体了;而对于其中的每一家、每一科、每一学来讲,则都是这一文化整体中的一家、一科、一学,且每一家、每一科、每一学又都体现着这一文化整体的整体特性。
唯其如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不管是研究那一家、那一科、那一学,我认为,首先是要把握住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精神之所在,否则将难入其堂奥,难得其精义。
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特点
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特点
1.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2.和谐是传统人文精神追求的价值目标;
3.礼教是伦理道德发挥作用的主要形式;
4.古代中国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主的社会型伦理道德。
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
也就是说,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尊重人的价值。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
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论略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论略【摘要】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人文本、天人合一和人文思维三个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人文色彩对现代西方的人文主义或者人本主义有很大影响。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以人为本;人文思维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以人文本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早在西周时期,中国的典籍里就有“人为万物之最灵最贵者”这样一种思想。
所谓最灵就是最有灵性的,最贵就是最重要的,万物中间哪一个东西最重要呢,就是人。
所以在《尚书》中,就有这样的说法,“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1],天地是万物之母,而人则是万物之灵。
不仅如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还被认为是直接参与到天地的变化中间去的。
如果没有人参与的话,那么这个天地的万物也是无序的。
所以天地跟人并列为三,称为天地人三才。
而且在天地人这三者中间,人是最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的。
人生下来就会有欲望,因此就要去追求,如果追求不到,就会发生争斗,一旦发生争斗这个社会就混乱了。
所以君主们,为了避免社会的混乱,就不得不制定礼仪,把人分成不同的等级。
然后根据每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对社会的需求来分配给他一定的物质,这样就使欲与物之间的这种需求和供给达到一种平衡。
但是礼对人欲必然是一个约束,它必须靠制度和习俗来维护,如果人人都没有尊重伦理礼仪的自觉,那么这个群体肯定是不会稳定的。
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把人的道德情操的自我提升和超越放在了首位,注重人的伦理精神的养成,而这一点正是中国人文精神的精华之所在。
对照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文一词的解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人文这个词,从现在能够查到的资料看,最初出现在《周易》里。
《周易》的贲卦里是这样说的:“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论中国人的人文精神
段俊平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思想象古老的母亲河黄河一样虽然曲折但一直奔流向前,从未断流,中国人特有的人文精神已深深的浸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里,形成了这个伟大民族的典型性格特点。
中华民族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人文发展史。
纵观中国历史,无论朝代如何更迭,但一脉相承的人文精神却薪火相传了下来。
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其实就是一部中国人文精神的发展史。
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就是从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帝开始一直到现在形成的文化的总和。
这种文化的总和的主旋律就是以人为本和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和宇宙观,人文就是不以武力,而以一种文明的办法,以诗书礼乐来教化人民,由此建立起一个人伦有序的理想的文明社会。
而精神就是指导人文活动的灵魂和中枢。
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核心就是以人为根本。
中国传统思想认为人是天地化育的产物,在《礼记•中庸》就有:“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的描述。
这就是中国人自古虽讲究敬天地,但更注重赞化育的主要原因。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哲学之源的《周易》一书中,《周易》就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句子,这句话就将人文精神提高到了可以改变天下的高度。
《周易》中的这一句话还指出了“天文”与“人文’的不同之处,在
日出日落、风雨雷电、山川沼泽等自然现象归在天文,而把天地化育的人的所有思想活动和主观能动性归在人文,而且中国文化是以人文文化为主的,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为什么说核心是以人为本的原因。
而天文却与人文有着不可区分的关联性,人文精神与天文有一种不可言喻的内在联系,自然界许多现象与人文有许多关联。
这就是人文精神的另一个核心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的原因。
中国文化的天文不像西方人将大自然作为一个客观对象去独立思考和研究,而是可以用人文去解释天文,人文可以去影响天文。
人文是主体,所以在中国哲学中,人是主体,是万物的主宰。
早在西周时期,中国的典籍里就有“人为万物之最灵最贵者”这样一种思想。
所谓最灵就是最有灵性的,最贵就是最重要的,万物中间哪一个东西最重要呢,就是人。
先秦的儒家思想家荀子曾经把天地万物分成四类,他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荀子•王制》)“水火有气而无生”,就是说水火有气但是没有生命,这是一类。
“草木有生而无知”,就是说草木虽有生命,但它没有知识、没有智慧,这是第二类。
第三类是禽兽,所谓“禽兽有知而无义”,就是说禽兽有认知方面的功能,但是它没有义。
这里的“无义”实际上指的是没有一种礼义,因为在中国古代,讲禽兽和人的区别,主要指禽兽没有礼义廉耻所确立的伦常关系。
所以如果说这个人违背了伦常,那就意味着他是禽兽,甚至禽兽不如。
第四类就是人了,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人是什么都具备了,既有气又有生又有义,所以是万物中最贵重的。
荀子在这儿就用比较的方法,从现象上说明了为什么天地万物中间人是最贵的。
不仅如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还被认为是直接参与到天地的变化中间去的。
天地万物,如果没有人参与的话,那么这个天地的万物也是无序的。
所以天地跟人并列为三,称为天地人三才。
《周易》中的每个卦中六爻,其中上两爻代表天,下两爻代表地,中间两爻就是代表人,把人放在天与地的中间,说明人是天地化育的产物,说明人是万物最贵最灵者,虽然天地是神圣的,但中国文化之所以敬天和敬地,主要也是为了保护和出于人免受天地的侵害为出发点的,在天地万物中间,人居于一个核心的地位,天能生地能养,但是它们不能治。
而人呢,由于他是“明分使群”,是一个群体,而且在这个群体中间,有圣人制定的礼来明确不同的分工和身份职位,就能够发挥集体的力量,因此人就能够去支配万物,治理万物。
这也说明,在天地人这三者中间,人是最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受人是万物的主宰文化的影响,虽然中国人也有儒释道类似宗教的文化信仰,但他们也是为人服务的,中国的文化的出发点一切都是围绕人为主体展开的。
到了唐代,有个大学者叫孔颖达,他十分准确的说出了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的本质,他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
”就是说,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就是圣人观察了“人文”,从而以人为本的制定了规范人的诗书礼乐的典籍来教育天下的众生,从而使得社会达到一个和谐的状态。
这就是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
(更多有关中国文化的观点,请参见段俊平先生《易经精神与
中国人》)
之所以有以人为本的人文观,所以中国文化就有重视师教而淡化神权的哲学观。
一般在中国人的祠堂里,供奉的都是一个牌位,这就是天地君亲师。
这里的天地代表万物的生命之源,“亲”代表的是我们的祖先。
而“君”和“师”是教化的根源,这些都是值得尊重的。
但是这里没有神,有人因为受了西方宗教观念的影响,将“天”和“地”解释为神,这是错误的。
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里,“天”和“地”并不是神。
不错,天地是生养万物的根本,但它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不是神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中,那种至高无上的、全知全能的神是没有的。
所以在中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说神权可以超过王权的。
所以中国人其实骨子里并没有能超越于自我的神,这也是中国人很难形成向西方人信仰上帝一样的精神信仰。
这也是中国人不相信任何人的根源。
中国人还强调人自身的的道德的自我提升和完善。
既然人在天地万物中是最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的,那么人自身的提升,就是最根本的。
所以,在中国文化中,修身是文化的主流,达到慎独是修身的最高境界。
儒家文化就是围绕修身来展开的人文教化的典籍。
概括地讲,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实际上就包含了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的这样一种现代的理性精神。
从某种角度来讲,现在西方的人文主义,或者人本主义正是吸收了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而发展起来的。
众所周知,西方的人本主义或是人文主义是从近代才开始提出来的,中世纪西方文化是以神为本的文化。
那时神权超过世俗的王权,一切都要以神的意志为根本,凡是不符合神的、上帝的思想的文化,都要受到宗教裁判所的裁判,甚至于被处死。
哥白尼就是以神为本文化的受害者,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西方的中世纪也可以称之为神文主义,或者神本主义。
但当西方向近代社会迈进的时候,这种神文主义就很不适用了,必须要在思想文化上进行一次革命,最初是宗教内部的革命,然后是整个社会的启蒙运动。
在启蒙运动时期,西方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吸取营养。
一个就是西方的传统文化——古代的希腊、罗马文化;另外一个,就是我上一讲提到的东方文明,特别是中国文明。
因为当传教士把中国的文化带回欧洲后,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就感觉到这是一个以道德为本的,以人的自我提升为主的文化。
这种文化和西方的传统宗教文化——以神为本的文化完全不一样,是以人为本的。
因此他们就自然而然地接受并吸收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养料,最终发展成近代西方的人本主义。
所以,西方两次提倡人文主义,在某种程度上,都跟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联。
他们都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的这样一种人文精神的价值所在。
现在人们热衷于西方文化时,殊不知西方文化的演变其实是受中国人文文化的影响走过来的,它的根其实是我们的以人为本的哲学观。
这也告知我们不可简单的崇洋迷外。
(更多有关中国文化的观点,请参见段俊平先生《从北京大学校长的礼物看中国文化现状》)
除了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也是中国文化的另一个主要特征,但在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却处处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里人文精神的精髓。
如果不从人文精神这一点入手,我们也不可能理解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本来意义。
中国人之所以有“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也是以人为出发点,强调人与天地一定要合其德,与日月一定合其明,一定与四时合其序,这样人才能与自然和谐的相处,与天与地与道才能相统一,这样人才能平安。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围绕人文精神展开的。
人类社会都是围绕“人文化成”来发展的,而“人文化成”却围绕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意识进行的,以人为本和天人合一的伦理观和哲学观是中华文化的主旋律,千百年来这一思想伴随着中华民族的生息、发展,始终都融汇进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心理结构等方方面面中,它是我们民族思想的瑰宝,也是人类社会都必须遵循的基本条件,无论人类的自然科学、人的技术力量发展到什么样的高度,人文精神,人文意识将始终存在,也决不能丢弃。
如今中华民族已在世界民族之林崛起,坚守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尤为重要,我们还必须要传承老祖宗以人为本和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并把一脉相承的人文精神赋予时代性和现实性,我们必须从实际出
发,从社会百姓出发,从时代的特点出发,从中国文化的现实出发,从世界大环境出发,重新把以人为本和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赋予新的内容和内涵,并形成新的文化体系,并以此来化成天下,这样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才能薪火传承下去,我们的社会和国家才能在多变的政治和经济形势下继续稳步发展,才能更好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已经到了第二次腾飞的关键时候,我们的改革已到了深水区,我们改革的方向一定要以人为本,一定要符合历史和自然发展规律,也就是一定要找到正确的人文精神,这样中华民族才能实现真正的复兴。
因为一个民族的复兴不仅是经济的强大,而也是人文精神的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