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因子对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

合集下载

生态因子及其作用

生态因子及其作用
酸性土壤含有较多的铝、铁等元素,而碱性土壤则含有较多 的钙、镁等元素。这些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和养分吸收有重要 影响。
土壤养分因子
土壤养分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元素,如氮、磷、钾等。土壤养分的含量和分布对 植物的生长和分布有重要影响。
例如,氮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大量元素之一,缺乏氮会导致植物生长缓慢、叶片 黄化等;而磷则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缺乏磷会导致植物生长受阻 、分枝减少等。
生态因子的影响方式
直接影响
01
某些生态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直接影响生物的生长和生
理活动。
间接影响
02
某些生态因子如食物、天敌等通过影响生物的生存和繁衍间接
影响生物的种群数量和分布。
阶段性影响
03
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需求和敏感性不同,如
鸟类在繁殖期对巢穴和食物的需求较高。
02 气候因子及其作用
地形朝向因子
向阳坡与背阳坡
向阳坡日照时间长,热量充足,适合喜阳植物生长;背阳坡则相 反。
迎风坡与背风坡
迎风坡容易受到风的影响,土壤侵蚀和沉积作用较强;背风坡则 相反。
东南坡与西北坡
不同朝向的山坡在气候、土壤和植被等方面存在差异,进而影响 生物多样性和土地利用方式。
04 土壤因子及其作用
土壤类型因子
03 地形因子及其作用
地形类型因子
平原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合农业种 植和城市发展。
丘陵
丘陵地区地势较为平缓,适合发展林业和畜 牧业。
山地
山地地区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茂盛,是生物 多样性的重要区域。
高原
高原地区地势高亢,气候寒冷,适合发展特 色农业和旅游业。
地形高度因子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学 Chapter 003 海洋主要生态因子及其对生物的作用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学 Chapter 003 海洋主要生态因子及其对生物的作用

图 3.4 几种海洋浮游植物色素对光吸收关系的示意图(Lalli et al 1997)
图中的垂直坐标仅代表色素对光吸收率的相对值

辅助色素:叶绿素b、β胡萝卜素、岩藻黄素、藻青素等等 细菌叶绿素(bacteria-chlorophylls)
三、光与海洋动物的分布和昼夜垂直移动现象
图3-10
四、生物的光周期现象
在透光层下方,植物在一年中的光合作用量少于其呼吸消耗,但光线
足够动物对其产生反应。
⑶ 无光层(aphotic zone)
光强/(µW· -2) cm 10-11 0 200 400
深度/m
10-9 日光
10-7
10-5
10-3
10-1
101
103
105
清 晰 的近
岸水
600 800 1000 1200 无光层

耐受性定律的一些补充原理:

生物可能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很广,而对另一个因子又 很窄。 当某种生物对某一特定生态因子不是处在最适度状态时,对其 他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可能随之下降。图示 在自然界中常可看到生物实际上并不在某一特定生态因子最适 范围内生活. 生物对环境因子的耐受性限度在其生活史中往往不是恒定的, 而是随年龄(或发育阶段)以及其他条件而改变。



图3-3
3、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

驯化(acclimation):长期生活于生存范围的一侧,其
生态 幅就可能偏移。

休眠(dormancy):生物体在不良环境下的不活动状 态,对不利环境的强制适应。休眠期耐受范围变宽并最 大限度地降低能量消耗,昆虫滞育(diapause) 、冬眠、 夏眠。

环境及其类型生态因子及其作用分析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环境及其类型生态因子及其作用分析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耐受范围窄,则为限制因子 如:水体中的溶解氧
限制因子的价值
某种生物的限制因子即是其生存的关键; 找到了限制因子就意味着掌握了最小因子定律
基本描述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
最小因子定律的补充
该定律只适用于稳定状态
2 生物与环境
生物种的概念 环境及其类型 生态因子及其作用分析 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2.1 生物种的概念
生物种即物种 概念一:形态相似的个体的集合
强调形态相似与能够繁殖延续
概念二:能实际地或潜在地彼此杂交的种群的集合
强调能够杂交繁殖
物种的性状可以分为两类
基因型:遗传本质,内在因素;与环境结合可产生变异,甚 至导致物种的分化;
以促进甜瓜的植株发育。
光质对动物的作用
主要影响动物的生殖、迁涉、毛羽更换、生长和发育; 对动物的分布和器官功能的影响尚不清楚; 对色觉的影响差别较大:只有灵长类动物的色觉发达。
紫外光对动物和微生物都有有害影响
对微生物有抑制作用; 对人类有致癌作用 对昆虫的新陈代谢有促进作用
图2-7 地表上太阳光谱中能量(E)的分布及强度相等但波长不同的 光照下,小麦光合作用的相对速度(P)
图2-4 环境变化对内稳态和非内稳态体内环境的影响
图2-5 金鱼在两种不同温度下的驯化结果
(6)指示生物
指示生物具有对环境状态及特点的指示作用:
指示节气
枣花发,种棉花;杏花开,快种麦
指示天气
燕子低飞预示雨将来临,蜻蜓高飞预示天晴
指示水质
美国威斯康星地区湖泊中的软水指示植物为Gratiola,硬水指示 植物为Ranunculus aquatilis。

生态因子作用分析

生态因子作用分析

❖ 4.阶段性作用 :由于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 段对生态因子的需求不同,因此,生态因子 对生物的作用也具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 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
❖ 5.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环境中各种生 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各 具有重要性,尤其是作为主导作用的因子, 如果缺少,便会影响生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甚至造成其生病或死亡。所以从总体上说生 态因子是不可代替的,但是局部是能补偿的 。
第三节 生态因子作用分析
❖ 一、生态因子的概念 ❖ 二、生态因子的分类 ❖ 三、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 四、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 一、生态因子的概念:
❖ 1.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是指环境中对 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接或 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 2.生存条件: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 少的环境条件,又称为生物的生存条件。
❖ 根据因子的变化对生物数量的影响状况分为: 1) 密度制约因素:因子的变化程度不同,生物数 量也发生变化。 2)非密度制约因素::因子的作用强度不随种群密 度而变化,对种群数量无调节作用,这类因子主要 是非生物因子,如温度、降水等。
三、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 1.综合作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不是孤立
生物的耐性限度会因发育时期、季节、环 境条件的不同而变化,当一个种生长旺盛 时,会提高对一些因子的耐性限度;相反, 当遇到不利因子影响它的生长发育时,也 会降低对其他因子的耐性限度。
在自然界生物的耐性限度的实际范围几乎都比 潜在范围狭窄。可能是由于两个原因: ①在不利因素影响下,提高了对基础代谢率的 生理调节所付出的代价; ②生态环境中的辅助因子降低了代谢强度的上 限或下限水平。
❖ 内稳态:即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之不随外部 环境发生变化的相对稳定的机制。

关于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

关于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

关于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有着极大的生态作用,今天在这里浅谈一下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光照、温度、水分、食物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要素,也称生物的生存因子。

生态因子对生物有着很大的生态作用。

首先是光对生物的生态作用。

光是一个十分复杂而重要的生态因子,包括光强、光质和光照长度。

光因子的变化对生物有着深刻的影响。

光对植物的形态建成和生殖器官的发育影响很大。

植物的光合器官叶绿素必须在一定光强条件下才能形成,许多其他器官的形成也有赖于一定的光强。

在黑暗条件下,植物就会出现"黄化现象"。

在植物完成光周期诱导和花芽开始分化的基础上,光照时间越长,强度越大,形成的有机物越多,有利于花的发育。

光强还有利于果实的成熟,对果实的品质也有良好作用。

不同植物对光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根据植物对光强适应的生态类型可分为阳性植物、阴性植物和中性植物(耐阴植物)。

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效率与光强成正比,达到一定强度后实现饱和,再增加光强,光合效率也不会提高,这时的光强称为光饱和点。

当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刚好与呼吸作用的消耗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阳性植物对光要求比较迫切,只有在足够光照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其光饱和点、光补偿点都较高。

阴性植物对光的需求远较阳性植物低,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都较低。

中性植物对光照具有较广的适应能力,对光的需要介于上述两者之间,但最适在完全的光照下生长。

光照强度与很多动物的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

有些动物适应于在白天的强光下活动,如灵长类、有蹄类和蝴蝶等,称为昼行性动物;另一些动物则适应于在夜晚或早晨黄昏的弱光下活动,如蝙蝠、家鼠和蛾类等,称为夜行性动物或晨昏性动物;还有一些动物既能适应于弱光也能适应于强光,白天黑夜都能活动,如田鼠等。

昼行性动物(夜行性动物)只有当光照强度上升到一定水平(下降到一定水平)时,才开始一天的活动,因此这些动物将随着每天日出日落时间的季节性变化而改变其开始活动的时间。

生态因子的一般规律

生态因子的一般规律

生态因子的一般规律一、生态因子的分类生态因子是指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和分布有直接影响的要素。

在研究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中,通常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将其划分为下列5大类:(1)气候因子,包括光、温度、水分、空气等,这些因子对植物形态、结构、生理、生长发育、生物量的积累以及地理分布都有不同的作用。

(2)土壤因子,植物生长在土壤之上,因此,不同的土壤理化性质、土壤肥力等都会对植物产生不同的作用。

所以,不同的土壤类型都有其相应的植被类型。

(3)生物因子,植物的生长发育除与无机环境有密切关系外,还与动物、微生物和植物密切相关。

动物可以为植物授粉、传播种子;植物之间的相互竞争、共生、寄生等关系以及土壤微生物的活动等都会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发育。

(4)地形因子,地形因子是间接因子,其本身对植物没有直接影响。

但是地形的变化(如坡向、海拔高度、盆地、丘陵、平原等)可以影响到气候因子、土壤因子等的变化,进而影响到植物的生长。

(5)人为因子,人为因子是指人类对植物资源的利用、改造以及破坏过程中给植物带来的有利或有害影响。

由于人类对植物的作用是有意识的和有目的的,所以具有无限的支配力。

以上每种生态因子在数量、强度、频率、方式、持续时间等方面的变化,都会对植物产生不同影响。

这种影响或作用一是作为植物生命活动的原料(能源和物源),二是作为生命活动的调节物。

前者如光能、矿质营养等,后者如温度条件等。

有些因子可同时起两类作用,例如CO2被植物吸收作为合成有机物的原料,同时,其数量变化也影响到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强度。

这些生态因子对植物的作用可带来三种后果:①在某地区消灭或促进某种植物的存在,改变其分布;②改变植物的繁殖能力,影响发育;③影响植物生长和代谢作用的周期性变化。

二、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一)综合性生活于环境中的植物,必然受到环境各因子的综合作用。

植物的生长、繁殖需要能量和各种必需的环境物质(如光、水、营养物质等),需要生态因子作为生命活动的调节物(如温度、水等)。

简述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简述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简述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是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所表现出的一些普遍规律。

具体来说,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性:生态因子的作用是综合性的,即多个生态因子同时作用于生物。

生物的生命活动不仅受到单个因子的影响,而是受到多个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2.同等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生态因子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每个生态因子
都有其特定的作用,缺少任何一个因子都会对生物产生不利影响。

同时,生态因子之间也是相互不可替代的,不能用一种因子来替代另一种因子。

3.主导性:有些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更为显著,起主导作用。

例如,温度
对生物的影响非常重要,它可以影响生物的生长、繁殖和适应能力。

4.直接性和间接性:生态因子的作用可以直接影响生物,也可以通过其他因
子的作用间接影响生物。

例如,气温的变化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而植物的生长又会间接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状况。

5.阶段性:生态因子的作用具有阶段性,不同阶段的生物对某个生态因子的
敏感程度可能不同。

例如,幼苗对光照的需求较大,而成熟的植物对光照的需求较小。

海洋主要生态因子及其对生物的作用

海洋主要生态因子及其对生物的作用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之海洋生态学
大洋表层以下盐度的垂直分层
①大洋次表层(高盐)水:从南 北两半球副热带高盐表层水下 沉后向赤道方向扩展。
②大洋中层(低盐)水:从南北 两半球中高纬度表层水下沉并 向低纬方向扩展。
③大洋深层水和底层水:它们 分别是从高纬度和极地海区的 低盐低温上层水下沉后向大洋 底扩散。
300 400 500 600 700 波长/nm
图 3.4 几种海洋浮游植物色素对光吸收关系的示意图(Lalli et al 1997)
图中的垂直坐标仅代表色素对光吸收率的相对值
辅助色素:叶绿素b、β胡萝卜素、岩藻黄素、藻青素等等 细菌叶绿素(bacteria-chlorophylls)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之海洋生态学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之海洋生态学
第五节 盐 度
一、海水主要无 机组分与盐度
表 3.2 海水的主要和次要组分(盐度:34.8)


重量百分比
Cl-

Na+

SO42-

Mg2+

Ca2+
K+
55.04 30.61
7.68 3.69 1.16 1.10
次 要 组 分


HCO3- Br-
H3BO3 Sr2+
生态因子作用特征
①综合性; ②非等价性; ③阶段性; ④不可替代性和可补偿性; ⑤直接性和间接性。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之海洋生态学
二、限制因子的原理
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碍其生存、生长、繁殖 或扩散的因素,就叫做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
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Minimum)

【江苏】中职生物基础(主编王社光、刘强 高教版)教案:6.1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02

【江苏】中职生物基础(主编王社光、刘强 高教版)教案:6.1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02

第二课时: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1.了解“种”在分类上的意义。

生物因素是生物生活的有机环境,是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共存的其他生物,这些生物有的是同种生物,有的是不同种生物。

生物与环境中生物因素的相互关系有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是指同种生物不同个体间的关系,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种生物间的关系。

什么是同一种生物,什么是不同种生物呢?师生共同回忆生物分类的知识,分类单位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明确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教师举例结合实物或投影帮助学生理解:大鲤鱼、小鲤鱼都是鲤鱼,同是一种鱼。

大鲫鱼、小鲫鱼都是鲫鱼,也是同一种鱼;鲤鱼与鲫鱼是不同种鱼。

雪松是一种,黑松也是一种,雪松与黑松是不同种。

平常听说的鱼、松树等指的是一类生物,每一类包括很多种生物,鸟、蛇、猫、鼠、竹等都是一类生物,不是指一种生物。

2.理解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提高归纳能力。

生物在种内关系上,既有种内互助,也有种内斗争。

投影蚂蚁搬家、家鸡争斗的情景。

有的学生可能曾观察到并能表述:夏天,蚂蚁成群由低处向高处搬家,有十几只领路,有些殿后,中间许多蚂蚁协同搬运食物,队伍井然有序。

如将领头的一只捉走,则领头的十几只四处搜寻一番,重新推举一只领头,继续前进,其间队伍不会散乱。

这是种内互助的情形。

农村学生都观察过并会表述:一群鸡中,如只有一只公鸡,则母鸡间有时会打斗;如有几只母鸡、两三只公鸡,则公鸡间经常在争食或其他情况下争斗,有时甚至很激烈。

这是为争夺食物或配偶而发生的种内斗争。

学生回忆以上情景,再阅读教材内容,理解种内互助与种内斗争。

师生共同总结:种内互助现象非常常见,这些生物常过着群聚生活。

像蚂蚁这样个体之间有明确的分工、个体间通力合作,共同维护群体的生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蜜蜂的分工合作生活方式)。

而鱼类、麻雀等则没有明确的分工,在一定场所一起寻找食物。

以课本上麝牛御敌的例子说明种内互助对动物捕食或御敌都是有利的。

再分析:同种生物生活相似的,需求相似。

生态因子对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

生态因子对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

“生态因子对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专题能力训练(二)(学生课外自测)一、选择题1.限制苹果在热带地区栽培的主要生态因素是()A.水分B.土壤和水分C.温度D.光照2.在非生物因素中,决定植物在地球上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水分B.温度C.空气D.阳光3.喜欢生活在阴湿环境中生长的植物种类,叶片一般大而薄,主要作用是()A.充分利用阳光B.减少阳光照射C.适应低温D.适应潮湿的环境4.人工栽培人参、三七等中草药植物成功的关键在于()A.控制适当的温度B.控制充分的水分C.控制较弱的光照D.提供肥沃的土壤5.如使秋天开花的菊花在“五一”开花,处理的措施是()A.增加光照时间B.降低光照强度C.增加光照强度D.增加黑暗时间6.一种捕食小虫的动物,白天一般不活动,傍晚出来觅食,其体色黑暗,白天很可能是在什么地方休息()A.干燥的地方B.潮湿的地方C.黑暗的地方D.明亮的地方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温度的生态效应()A.非洲大耳狐耳廓比北极狐大B.冬眠的蛇互相缠绕在一起C.石莼分布在近海水的表层D.厄尔尼诺现象使某地松鼠冬季发情8.生活在纬度越低气候越炎热地区的企鹅,个体越小,越有利于身体散热。

这一事实可作什么具体实例()①适应性②应激性③遗传性和变异性④竞争性A.①②B.③④C.①③D.③④9.对陆生动物季节迁徙影响最大的因素是()A.大气平均温度的变化B.日照长度的变化C.食物来源的减少D.食物压力的增加10.噬菌体与其受侵染的细菌之间的关系可称为()A.共生B.竞争C.寄生D.捕食11.不适当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使该种大量繁殖,导致严重危害,例如某些害虫。

下面哪种情况可能和外来物种的大量繁殖无关()A缺乏天敌B.食物丰富C.气候适宜D.对本地物种没有影响12.蛾类结茧有利于保护自身,然而金小蜂借助于茧顺利地把卵产到棉红铃虫体内,使之死亡,真是“作茧自缚”。

上面事实不能提示下列哪种生物学现象()A.适应B.寄生C.共生D.适应的相对性13.下列哪种情形之一时,不同种的两个群体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A.一个群体比另一个群体大得多B.两群体亲缘关系密切C.两个群体的生态位极为相似,彼此交叠 D.两个群体的生殖方式相同14.在培养蘑菇的培养基上长出了曲霉,则蘑菇和曲霉的关系是()A.共生B.共栖C.竞争D.寄生15.几十年前,欧洲的一种百灵鸟被引入北美,由于这种百灵鸟的生活习性与当地的草地百灵鸟很相似,致使几年后草地百灵在当地灭绝,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A.种内斗争B.竞争C.捕食D.寄生16.蜜蜂螫敌时,会释放出一种外激素,促使其他蜜蜂一起向敌害进攻。

浅谈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1

浅谈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1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环境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体,其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影响的环境要素叫做生态因子。

(而生物生存不可或缺的那些因子叫做生存条件。

一、光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态因子光的性质、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的长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形态结构、生殖、行为和地理分布都有明显影响。

1、光的性质及光的波长对植物的生态作用最明显。

在太阳光谱中,红光和蓝光被绿色植物吸收最多。

红光与糖形成有关,蓝光有利于蛋白质合成,紫外光能抑制茎的伸长和促进花青素的形成,还能抑制传染病病源。

2、光强:不同植物对光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根据植物对光强适应的生态类型可分为阳性植物、阴性植物和中性植物。

草原与荒漠植物,农作物与蔬菜等多属喜光的阳性植物,浓密的林下多生长阴性植物。

光强与很多动物的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

有些动物适应于在白天的强光下活动,如灵长类、有蹄类和蝴蝶等,称为昼行性动物;另一些动物则适应于在夜晚或早晨黄昏的弱光下活动,如蝙蝠、家鼠和蛾类等,称为晨昏性动物;还有一些动物适应在弱光下生活,如夜行动物。

这些动物将随着每天日出日落时间的季节性变化而改变其开始活动的时间。

3、许多植物的开花结果对昼夜长短的变化不同,据此可将植物划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和中间性植物等类型。

二、温度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各种生物对温度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在此范围内生物体内的生物化学过程才能正常进行。

温度过高或过低,超出生物所能忍受的限度时,生物的生长发育就会受阻甚至死亡。

1、植物一般在0-45度的范围内可正常生长发育。

高温的伤害主要是减弱光合作用而增强呼吸作用,使两者失衡。

持续高温将使植物体内的有机物质减少,从而导致植物因饥饿而死。

高温还可以使蛋白质和酶失去活性乃至发生凝固变性。

低温对植物的影响主要是冻害,低于0度时,会使细胞间隙的自由水结冰,挤压细胞质造成机械损伤,并使细胞失水萎缩。

2、大多数动物生活在-2—50度范围内,不同种类适应温度范围有所不同。

生态因子对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

生态因子对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

生态因子对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生态因子是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环境因素,包括生物所处的自然环境、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关系等。

不同的生态因子对生物生命活动有不同的影响,包括温度、水分、光照、土壤等因素。

首先,温度是生物生命活动的重要生态因子之一、温度对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过程起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生物对温度的适应性也不同,比如极地生物对低温的适应性较强,而热带生物对高温的适应性较强。

温度对生物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速度来实现,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使生物体的化学反应速度变慢,影响其生命活动。

其次,水分是另一个重要的生态因子。

水分对生物的生存和繁殖都至关重要。

水分的不足或过多都会对生物的生命活动造成影响。

水分不足会导致生物体脱水,影响其代谢反应的进行;而水分过多则有可能造成水分浸泡,导致生物体得不到氧气,影响其呼吸功能。

另外,光照也是生物生命活动的重要生态因子。

光照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物的生物钟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质的过程,提供了植物生长所需的能量。

而动物的生物钟是指动物体内一种与环境光照周期相对应的生物节律,控制着动物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此外,土壤也对生物生命活动有影响。

土壤中包含了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的土壤类型对植物的适应性也不同,比如酸性土壤对酸性植物的生长有利,而碱性土壤对碱性植物的生长有利。

除了以上几个因素外,还有其他一些生态因子对生物生命活动也有重要影响,比如大气氧气浓度、大气压力、浓度等。

这些因素通过影响生物体内的生理反应和代谢过程,对生物的生命活动产生影响。

总的来说,生态因子对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同的生态因子对于不同的生物有不同的重要性。

理解生态因子的作用和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管理生物的生存环境,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生态因子及其作用讲解

生态因子及其作用讲解
4
森林环境
Forest environment
森林生活空间(包括林木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和 外界自然条件的总和。对林木而言,他们彼此 之间也互为环境。 环境影响森林,森林也反过来影响着环境变化 林学上又称森林的生境为立地条件或立地。
5
1.2环境的类型
1.2.1按环境的范围大小
宇宙环境(space environment)
例如:微量元素与大量元素同样为植物所必需,只不过 需要量不同。缺铁时植物生命同样会停止。 N元素用于合成蛋白质,不可能由C、O或H中的任何一 个代替,虽它们都不可缺少。
27
互补性(可调剂性)
在一定情况下,某一因子在量上的不足, 可以由其它因子的增加或加强而得到调剂, 并且仍然有可能获得相似或相等的生态效 益。
对生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 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 食物、天敌等。
非密度制约因子(density independent factor)
对生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 变化。 温度、降水等。
20
不同生态因子分类与各类群间的相应关系
调节因子 因子性质 蒙恰茨基分类
R 达若分类
稳定因子(温度、 光、潮汐)
第二章之一 生态因子及其作用
环境的概念与类型 生态因子的概念与类型 Liebig最小因子法则 Shelford耐性定律
1
本节导读
识记:生态因子、生境、限制因子、主 导因子等概念;Shelford’s耐性定律; Liebig’s最小因子法则 领会:生态因子的类型,生态因子的作 用特点,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综合应用: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在问题 分析中的应用
生存条件 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也称为 生物的生存条件。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耐度限制的调节通过下列主要方式: –新环境适应:驯化培育 –休眠——“逃避”限制 –生理节律变化和其他周期性补偿变化 调节的目的是对恶劣环境的克服, 通过这些方式,使体内生理、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1.光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2.温度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3.水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4.土壤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3)光周期现象—生物对光的生态反应与适应 定义:生物对昼夜光暗循环格局的反应所 表现出的现象称之为光周期现象。 生物和许多周期现象是受日照长短控制的, 光周期是生命活动的定时器和启动器。
表2-1 不同纬度地区的日照时间 单位:h
纬度
最长日 最短日
0
10
20
30
40
50
60
65
66.5
12.00 12.58 13.22 13.93 14.85 16.15 18.50 21.15 24.00 12.00 11.42 10.78 10.07 9.15 7.85 5.50 2.85 0.00
五种生态因子
• 气候因子(光、温、水、空气等因子); • 土壤因子(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肥 力和土壤生物等因子); • 生物因子(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因子); • 地形因子(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等); • 人为因子。
2. 生态因子作用的特征
• • • • • • (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4)阶段性作用; (5)可调节(补偿)作用但不可代替性; (6)限制性作用—耐度限制及耐度限制的 调节。
2.温度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1)温度与生物生长发育 生长:“三基点”——最低、最适、最高温度。不 同的生物“三基点”不一样。 发育:植物的春化作用(vernaligation)(某些植 物要经过一个“低温“阶段才能开花结果)。 (2)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 对低温适应——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的表现

第四章 生物与生态因子的关系

第四章 生物与生态因子的关系

动物对温度的适应
在较寒冷地区的动物比生长在温热地区的个体要 大,个体大有利于保温。
三、水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一)水的生态作用 1、水是生态活动的基础
水是生物体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成分。 水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调节体温
2、水对稳定环境温度有重要意义
水的热容量很大,吸热放热过程缓慢。 应用:灌溉中旱作冬灌、早稻育秧“以水调温”。
3.氮气的生态作用 空气主要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氮气约占 4/5。在自然界的千万种生物中,有一些生物能 够直接吸收空气中的氮素作为养料,它们将分 子态氮先还原成氨,再转化为氨基酸和蛋白 质,这就叫生物固氮。
3、光照长度与生物的光周期现象
地球的公转与自转,带来了地球上日照长短的 周期性变化,长期生活在这种昼夜变化环境中 的动植物,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形成了各类 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这 就是生物的光周期现象。
(1)植物的光周期现象
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植物可分为
长日照植物:指在日照时间长于一定数值(一般14h 以上)才能开花的植物,冬小麦、油菜等。 短日照植物:日照时间短于一定数值(一般14h以上 的黑暗)才能开花的植物,如水稻、棉花等。 日中照植物:开花要求昼夜长短比例接近相等(12h 左右),如甘蔗等。 中间型植物:在任何日照条件下都能开花的植物, 如番茄、黄瓜和辣椒等。
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图示:
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速率曲线 光合
净生产力
呼吸速率曲线
光补偿点
光饱和点
光强
(2)光强与动物
光照强度与动物的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
有些动物适应于在白天活动,如灵长类、有蹄类和 蝴蝶等,称为昼行性动物; 另一些动物则适应于在夜晚或早晨黄昏的弱光下活 动,如蝙蝠、家鼠和蛾类等,称为夜行性动物或晨 昏性动物; 还有一些动物既能适应于弱光也能适应于强光,白 天黑夜都能活动,如田鼠等。

生态因子与生物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生态因子与生物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生态因子与生物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总4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一、生态因子与生物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A.光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光强的作用:生长发育、形态建构作用——植物黄化现象;光周期现象—生物对光的生态反应与适应——鸟类的迁徙;光质的作用:光合作用影响B.温度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温度与生物生长发育——植物的春化作用(某些植物要经过一个“低温”阶段才能开花结果)。

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对低温适应——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的表现:贝格曼Begman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

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减少;阿伦(Allen)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四肢、尾巴、外身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的趋势;休眠。

C.水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水因子对生物生长发育的作用:水分不足,使植物萎蔫;使动物滞育或休眠;水分过多,植物根系缺氧、窒息、烂根。

生物对水因子的适应:植物依其对水分需求划分为水生植物、陆生植物两大类型。

陆生动物对水因子的适应:形态结构上的适应:以各种不同形态结构,使体内水分平衡。

行为上的适应:沙漠动物昼伏夜出;迁徙等。

生理上的适应。

D.大气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氧的生态作用;氮的生态作用;CO2的生态作用(对动植物个体潜在的影响);大气污染与植物E.土壤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土壤的质地和结构;土壤中的水分;土壤中的空气;土壤的温度F. 火3生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生态适应:生物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从形态、生理生化等方面做出有利于生存的改变。

分为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二、种群指数增长模型与逻辑斯蒂模型有何异同,以及其生物学意义。

异同:(一)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世代分离——几何级数增长;世代重叠——指数增长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逻辑斯谛增长(二)世代离散性增长模型:几何级数增长世代连续性增长模型:指数增长,逻辑斯谛增长意义:指数增长意义:(内禀增长率:种群固有的内在增长能力)dN / dt = r N → dN / N = r dt逻辑斯谛增长意义:1、它是许多相互作用的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2、是渔业、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3、模型中两个参数 K 和 r 已经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八生态因子对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邱国强 (重庆市黔江中学)*****************************************************************************●知识联系框架*****************************************************************************●重点知识联系与剖析一、非生物因素1.生态因素作用的主要特征(1)综合作用每个生态因素都不是单独地起作用的,而是在与其他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共同起作用的。

也就是说,生物的存在、发展和繁衍是受各种生态因素的综合影响。

如光照强度的变化会引起环境中温度和湿度的变化;降雨会引起气温下降等。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是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的综合影响。

(2)主导作用强调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并不是把各种生态因素等量齐观,在通常情况下必然有一个或两个起主导作用。

所谓主导作用是指某种因素对整个环境有重要影响,它的变化能引起部分或全部生态因素的变化。

或由于主导因素的存在与否和强度的变化,而使生物的生长发育、种群的数量和分布发生明显的变化。

如光照强度影响到植物的光合作用,但光照强度也能影响温度,通过温度不仅影响到光合作用,也影响到呼吸作用,从而影响到植物对有机物的积累,通过温度还能影响到动物的活动和分布等,所以光照强度是主导因素。

主导因素在不同的环境中和在生物不同的发育阶段是不完全相同的。

如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光是主导因素,但在荒漠等缺水的地区,主导因素就不是光而是水;又如小麦在它的生命周期中的幼苗阶段必须经过一个低温阶段才能开花结果,这种现象称为春化作用,所以对小麦而言,低温也是一个主导因素。

当我们分析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时,既要分析各种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又要注意找出其中的关键因素或主导因素。

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全面、正确地指导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

如在研究影响鹿群的生态因素时,科学家在分析了温度、降水、食物、天敌等因素时,发现冬季食物供给是影响鹿群存活的关键因素。

因此人们在冬季的森林中为鹿群堆放了饲料,使鹿群在冬季的死亡率降低,从而提高了鹿群的数量。

在指导学生理解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这类题目时,就要引导学生既要分析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又要注意找出在众多的生态因素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这样才能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

如:渔场一般在大陆架周围,在大洋深处很难捕到成群的鱼,这是什么道理?在分析海洋生态系统的生态因素对海洋生物的生长、分布的影响时,就要找出其主导因素是什么?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对其生产力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不是光照,而是矿质元素。

在大陆架附近,由于雨水的冲涮,有大量的矿质元素流人海洋,同时由于潮汐的作用使得海底的矿质元素得以升到海洋的表层。

而在大洋深处,大陆上随雨水冲涮下来的矿质元素到不了这么远的区域,洋底的矿质元素无法上升到海洋的表层,只有在不同洋流的交汇处,才有可能将洋底的矿质元素带到表层。

所以矿质元素是限制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主要因素。

***************************************************************************** 2.关于生态系统中的限制因素阳光对绿色植物的分布起决定性的作用,因为绿色植物要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

但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实际上阳光很少成为限制因子,在地球的表面除了两极外,几乎都可以受到阳光的辐射,而且光照强度一般都不会低于光补偿点。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限制因子有两个:一是水分,在中低纬度地区,水分较多的地区分布的是森林,较少的地区则是草原或荒漠,严重缺水的地区便是沙漠。

二是温度,同样是水分充沛的地区,在低纬度地区,由于年平均温度比较高,是常绿阔叶林,雨水特别多的地区形成热带雨林;温度稍低一些的地区则是落叶阔叶林,温度再低一些的地区是阔叶针叶混交林,温度再低一些的北方是针叶林,到了北极圈地区尽管水资源很丰富,但已没有或很少有种子植物分布,称为北极冻原生态系统,植物主要以地衣为主。

在水域生态系统中,水不成为限制因子,但阳光、温度、盐度及其他矿质元素的含量成为水生植物的主要限制因子。

如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之间生物种类上的区别主要是由盐度决定的。

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由于海水的温度变化幅度比较小,所以海洋生物特别是海洋动物对温度的适应范围是比较小的,所以海水的温度对海洋生物的分布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在海洋生态系统中,位于大陆架周围的海域,海水中一般含有较多的矿质元素,这些元素的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雨水把陆地上的矿质元素冲涮下来通过江河湖泊的人海口流人大海;二是潮汐的作用把大陆架海域底部的矿质元素冲上来的。

但在大洋深处,由于远离大陆架,陆地上的矿质元素到不了这一区域,洋底太深,沉积洋底的矿质元素不可能上升到表面,所以矿质元素的含量极少,生产力极低。

只有在两股洋流交界的地方,才有可能将洋底的矿质元素上升到表层海水中,这些区域生产力也较高。

海洋生态系统中生产力的高低对海洋动物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

所以各种矿质元素的含量在水域生态系统中是一种限制因子。

阳光主要影响水域生态系统中生物的垂直分布。

***************************************************************************** 3.各种非生物因素的作用(1)光光对生物的影响包括光照强度、光质(即光的波长)、光照时间3个方面。

光对植物的影响概括为:阳生植物需要较高强度的光照,如小麦、水稻、森林中的乔木等Array阴生植物需要较低强度的光照,如人参、三七等与绿色植物的光合色素的吸收光谱有关长日照植物需要长于某一临界日长的日照时间才能开花的植物中性植物植物的开花结果与日照时间的长短没有明显的关系短日照植物需要短于某一临界日长的日照时间才能开花的植物关于光照强度和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此略,见专题五所述)。

光照时间影响植物的开花。

在春天开花的植物一般需要长日照条件,在秋天开花的植物一般需要短日照条件。

在地球不同的纬度上,所具备的长日条件和短日条件是不同的。

在低纬度地区只具备短日条件,如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般只分布有短日植物;在中纬度地区春天具备长日条件,秋天具备短日条件,所以长日植物和短日植物均有分布;在高纬度地区,长日条件和短日条件均具备,但在短日条件下,温度极低不适宜植物的生长,所以只分布有长日植物。

光对动物的影响概括为:光照时间能影响动物的繁殖。

有很多胎生动物的分娩是在春天,这对环境是适应的,因为春天食物最为丰富,有利于幼体的生长发育,但繁殖活动常在冬天进行,原因是胚胎发育需要的时间较长。

这类动物繁殖就需要一个短日条件。

很多卵生动物的繁殖活动是在春天,如两栖类、爬行类、鸟类等,胚的发育的时间一般不到一个月,春天食物丰富,也是对环境适应的。

这类动物的繁殖就需要一个长日条件。

(2)温度关于温度对动物植物生理的影响(在此略,详见专题五和专题六) 。

生物生存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之内。

极端温度是(高温和低温)常常成为限制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如由于高温的限制,白桦、云杉在自然条件下不能在华北平原生长;在长江流域和福建,黄山松因高温的限制不能分布在海拔1000~1200米以下的高度。

苹果、梨、桃等不能在热带地区栽培,不能满足其开花所需要的低温条件。

极端低温对生物分布的限制作用更为明显,对植物和变温动物来说,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的主要因素就是低温。

温度对恒温动物分布的直接限制作用较小,但也通过其他生态因素(如食物)而间接影响其分布。

如通过影响昆虫的分布而间接影响食虫蝙蝠和高纬度地区鸟类的分布等。

很多鸟类秋冬季节不能在高纬度地区生活,不是因为温度太低,而是因为食物不足和白昼取食时间缩短。

高山植物的垂直分布也与温度有关,温度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海拔每增加100米,温度下降0.5℃~]℃。

所以高山植物的垂直分布特点是:森林→灌木林→高山草甸→雪线。

类似于从南到北不同纬度上的植被分布情况。

地球表面和大气温度的变化是由太阳辐射量的变化引起的,从低纬度地区到高纬度地区,太阳辐射量逐渐减少,气温也逐渐下降。

在水分充沛的地区,这种温度的变化是影响植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

在我国沿海岸线从南往北,植物群落的分布特点是: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北方针叶林。

(3)水关于水与生物生命活动的关系(在此略,详见专题一)。

水是任何生物体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成分,生物的一切代谢活动都必须以水为媒介,生物体内营养物质的运输,废物的排除,激素的传递,以及生命赖以存在的各种化学过程,都必须呈溶解状态才能出入细胞。

所以生命离不开水。

对陆生植物而言,在陆生环境中水分不足是限制陆生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在同一纬度线上,限制陆生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分分布的不均匀。

在我国的北纬350~450之间的自然地带,从东到西的植物群落的分布特征是:森林→草原→荒漠→沙漠。

在水域生态系统中,特别是海洋生态系统,水不是限制因素。

决定海洋植物分布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盐度、阳光和矿质元素。

*****************************************************************************●重点知识联系与剖析二、生物因素1.种内关系种内互助:是同种个体之间相互协调,互惠互利的一系列行为特征。

有利于取食、防御和生存、如成群的牛可以有效地对付狼群的攻击等。

种内斗争:强调了同种个体之间由于食物、栖所、寻找配偶或其他生活条件的矛盾而发生斗争的现象,种内斗争的意义是对于失败的个体来说是不利的,甚至会导致死亡,但对物种的生存是有利的,可以使同种内生存下来的个体得到比较充分的生活条件,或者使生出的后代更优良一些。

***************************************************************************** 2.种间关系共生:强调的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互惠互利,若彼此分开一方或双方都不能独立生活。

如地衣中的真菌和藻类;白蚁和它肠道中的鞭毛虫等的关系。

共栖:强调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互惠互利,或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也无害,若彼此分开后双方都独立生活。

如犀牛和犀牛背上的小鸟,鳄鱼和千鸟之间的关系。

寄生:也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但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受益的一方称为寄生生物,受害的一方称为宿主。

寄生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表,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

如虱和蚤等;另一种是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

如蛔虫、绦虫、血吸虫等。

竞争:强调的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重叠而发生争夺生态资源而进行斗争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