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美丽的夏牧场》教案

合集下载

《美丽的夏牧场》教学设计

《美丽的夏牧场》教学设计

《美丽的夏牧场》教学设计一、教学环节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能力目标:通过欣赏与演唱提高学生热爱音乐的情感情感目标:感受草原音乐的风格和草原人民质朴、执着的性格,了解西部地区人民的风土人情,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2、教学重难点:用热爱家乡的情感演唱歌曲。

找出乐曲中乐句的特点。

3、教学用具:电子琴、打击乐器。

4、教学流程A、导入:直接导入师:同学们我国地域辽阔,有很多个少数民族,请同学们说一说你知道哪些少数民族呢?预设学生:蒙古族、布依族、维吾尔族、傣族等师:下面请同学们听听这首歌曲,你认为是哪个民族呢?预设学生:哈萨克族。

B、试听歌曲师:听录音机泛唱听听这首歌曲是几拍子歌曲,强弱关系是什么?预设学生4拍子,强弱关系是强、弱、次强、弱教学生用手势打出四拍子的强弱关系,并且再听第二遍歌曲用手打拍子。

C、学唱歌曲老师泛唱一遍歌曲同学跟着哼唱请同学们试着跟着琴一起唱,填第一段歌词说一说夏牧场的美丽画面。

牧场景色(红梅绿水、冰峰、牛羊)想象美丽的草原景色再唱一遍。

学生跟着琴填第二段歌词,说一说歌词描写了什么景象。

生活的景象(炊烟袅袅、奶茶飘香、歌声阵阵)想象牧民生活的景象唱一遍讲解阿肯(是哈萨克人民对民间歌手的尊称,阿肯的歌词内容很能表达哈萨克人民的豪迈性格,反应天山草原的时代气息。

师通过学唱歌曲请同学们找找歌曲中的乐句有什么特点。

哪句最能够抒发感情?找出来并唱出来。

预设学生:前两句乐句完全相同,最后一句的后半部分与前两个乐句的后半部分相同,第三乐句的前半部分最能抒发感情。

完整的唱一遍歌曲,用热爱家乡的情感,欢快热情的演唱。

二、课外延伸:解西部地区人民的风土民情,开阔视野。

1、图片展示哈萨克民族乐器2、同用打击乐器伴奏,歌伴舞《美丽的夏牧场》三、小结大草原蕴含着古老的民族文化、宝贵的风土民情,她所蕴含的生命的壮丽与伟大,深深的震撼了我们的心灵。

所以,我们要更加的了解草原,更加的热爱草原。

小学音乐《美丽的夏牧场》教案

小学音乐《美丽的夏牧场》教案

小学音乐《美丽的夏牧场》教案教材简介:本课所教的《美丽的夏牧场》选自___出版的小学五年级音乐教材上册第三单元“美丽的草原”中的内容。

这首歌曲具有新疆风味,描绘了位于天山山麓南侧、恰布河横穿其中的夏牧场,那里有肥沃的牧场和哈萨克族牧民。

歌曲采用民歌旋律,运用简朴的手法反复构成全曲,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学唱和读谱练。

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模仿、实践等方式,学会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2、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用自然、真挚的歌声表现歌曲,大多学生能视唱歌曲曲谱,并为歌曲设计演唱形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演唱中引导学生了解草原、关注草原、喜欢草原、爱护草原。

教学方法及策略:通过情景导入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草原的风光与美景;再通过学唱歌曲,了解哈萨克族的音乐文化与知识;通过研究歌曲练歌谱与旋律;然后逐渐学唱歌词,后为知识拓展、音乐拓展活动,让学生在浓厚的“草原”情境中结束本节课。

教学重点:学会用自然、真挚的歌声演唱歌曲《美丽夏牧场》。

教学难点:歌曲曲谱中符点音符3·2 34·3的演唱;并能为歌曲设计不同的领唱、齐唱等演唱形式。

教学关键点:在模仿、实践中能用自然真挚的声音演唱歌曲,从中感受体验草原的美丽。

教程过程:一、弹唱问好:要求学生随琴用优美的声音问好。

二、情境导入:1、介绍本节课研究的主题“美丽的草原”,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草原的了解和认识,并通过图片展示草原的美景和活动。

2、通过观看图片,让学生感受草原的优美景象,并播放背景音乐歌曲伴奏。

三、研究歌曲:1、先研究歌曲的旋律和节奏,练歌曲曲谱中的符点音符。

2、逐步学唱歌词,并指导学生用自然、真挚的声音演唱歌曲。

3、为歌曲设计不同的领唱、齐唱等演唱形式。

四、课堂结束:通过知识拓展、音乐拓展等活动,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结束本节课。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同学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草原的美丽和广阔,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音乐素养和表达能力。

小学音乐《美丽的夏牧场》教案

小学音乐《美丽的夏牧场》教案

小学音乐《美丽的夏牧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美丽的夏牧场》,感受草原牧场的美丽风光,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2. 引导学生用优美的歌声表现夏牧场的美丽,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

3. 通过对歌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草原牧场的风土人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学会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2. 感受歌曲中的草原风光,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歌曲中的一些音高较高的音符。

2. 歌曲的节奏和拍子。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音乐教材。

3. 电子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歌曲《美丽的夏牧场》,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简要介绍歌曲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新歌教学: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曲《美丽的夏牧场》,重点教授歌曲中的高音部分和节奏。

引导学生跟唱,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

3. 歌曲欣赏:教师播放歌曲《美丽的夏牧场》,让学生仔细聆听,感受歌曲中的草原风光和民族特色。

4. 歌曲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谈谈对歌曲的感受,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5. 歌唱实践: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歌唱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演唱中感受歌曲的美感,提高歌唱技巧。

六、教学拓展:1.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其他有关夏牧场或草原的歌曲,如《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草原夜色美》等,进行比较学习,使学生对草原音乐有更深的理解和感受。

2.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在夏牧场上生活的场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草原风情。

七、课堂小结:在本节课中,学生学会了歌曲《美丽的夏牧场》,感受到了草原牧场的美丽风光。

通过学习,学生不仅提高了歌唱技巧,还加深了对我国草原文化的了解。

八、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需要将《美丽的夏牧场》唱给家人听,让他们也感受到歌曲的美。

2. 学生可以尝试自己创作一首关于夏牧场或草原的歌曲,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九、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需要对本次课程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歌曲,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美丽的夏牧场_音乐_小学

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美丽的夏牧场_音乐_小学

《美丽的夏牧场》教学设计课标解读:1、保持对音乐的兴趣。

2、培养音乐感受与欣赏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

3、能自信的,有表情的演唱,乐于参加演奏及其他音乐表现、创造活动。

4、培养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5、培养乐观态度和友爱精神,增强集体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演唱歌曲等音乐活动,学生能对歌曲《美丽的夏牧场》产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喜爱少数民族文化。

2、过程与方法:在聆听、学唱、创编表现等音乐活动中感受歌曲内容及旋律的美。

3、知识与技能:了解新疆少数民族的相关音乐文化;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重点:为歌曲伴奏,采用新疆歌曲中常用到的切分节奏,学会用优美抒情的、连贯的歌声演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教学难点:舞蹈创编。

教学过程:壱、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段有地域特色的音乐,请你仔细听,这段音乐来自哪个地区?那你能听出这段音乐的伴奏乐器是什么吗?(播放美丽的夏牧场伴奏音乐17秒)同学们猜出来了吗?对,新疆,手鼓是新疆音乐中常用的伴奏乐器。

下面我们再来听一听,他是用什么节奏型为歌曲伴奏的呢?同学们试着用手打一打。

挑选同学起来拍手打节奏,有谁知道是什么节奏型?生答:切分节奏。

师:是新疆舞曲多用到的节奏型。

这首歌是新疆哈萨克族的民歌,我们跟音乐一起来完整聆听美丽的夏牧场。

(音频完整播放歌曲)【设计意图】《美丽的夏牧场》伴奏音乐作为导入,引出新疆音乐的比较有特点的节奏型:切分节奏,然后让学生试着拍,为后面拓展活动打伴奏奠定基础,从而引出新疆哈萨克民歌激起学生对新疆民歌的热爱。

弐、新歌学唱1、谁来谈谈感受?(生:中速、优美抒情的),那我们从谱面上分析一下:拍号?44 拍,是中速,它的强弱规律如何呢?(强、弱、次强、弱)虽然三句看似简单,但是想唱好也是不容易的,老师给大家先带来几个音群你试着唱一唱,拿出你唱歌的状态,(师提醒:坐直微笑,张开嘴巴,轻声唱)自己先唱唱,然后老师弹琴你听听跟你的一样吗?1 、6 3 32 、2 4 23 、6 2 3 2 1 7 6【设计意图】这三组音群分别是第一乐句的几个骨干音,为下一步学习旋律奠定了基础。

小学音乐《美丽的夏牧场》教案

小学音乐《美丽的夏牧场》教案

小学音乐《美丽的夏牧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美丽的夏牧场》,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体验牧民的快乐生活。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唱歌、演奏、舞蹈等表现手段,展示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会演唱《美丽的夏牧场》,感受草原风光和牧民生活。

2.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高音部分和节奏的掌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歌曲《美丽的夏牧场》乐谱、音响设备、草原风光图片。

2. 学生准备:自带乐器(如口琴、吉他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草原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学唱歌曲: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曲《美丽的夏牧场》,重点讲解高音部分和节奏。

3. 演奏乐器:学生自发组成小乐队,演奏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4. 舞蹈表演:学生自编舞蹈,展示草原牧民的快乐生活。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草原风光和牧民生活的美好。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练习演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2. 家长协助学生拍摄草原风光照片,体会牧民生活。

3. 学生下周上课时,分享自己的课后作业成果。

六、教学评价:1. 教师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在演唱、演奏、舞蹈等方面的表现。

2. 学生互相评价,分享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3. 家长评价,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音乐学习情况。

七、教学拓展: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草原风光摄影比赛,展示草原的美丽。

2. 学生参观牧场,体验牧民生活,感受音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 开展草原主题的音乐作品欣赏,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八、教学反馈:1. 教师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学生提出学习中的问题,教师及时解答,促进学生进步。

3. 家长提供意见和建议,教师优化教学内容,满足学生需求。

九、教学改进:1. 针对学生在歌曲演唱、演奏、舞蹈等方面的不足,教师制定针对性的辅导计划。

小学音乐_《美丽的夏牧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音乐_《美丽的夏牧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美丽的夏牧场》教案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老师走进教室,采用边弹边唱的对话形式跟同学们问好,继而有通过科尔文手势引导学生进行一组发声练习。

二、激趣导入通过让学生欣赏教师自己范唱歌曲《草原上升期不落的太阳》来引起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并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从歌曲当中看到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学生回答:草原引出本节新课题有关草原的歌曲《美丽的夏牧场》三、新曲教唱1.初听歌曲,感受全曲听歌曲的同时让学生思考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哈萨克族。

给学生详细介绍哈萨克族的同时认识了两种哈萨克民间乐器:冬不拉和手鼓,并分别聆听了两种乐器的音色2.复听歌曲,分析音乐在了解了哈萨克乐器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再次聆听并分析歌曲的情绪和速度。

优美舒缓、速度适中3.再听歌曲,相同旋律引导学生逐步对歌曲进行层层剖析,找出歌曲中出现的相同旋律,针对相同的旋律进行针对性的练习,范唱曲谱,解决难点节奏,熟练后逐渐加入歌词(同时出示多媒体课件呈现出歌词中的画面美景与之相对应,加深学生对歌词的理解)4.歌曲处理、情感渗透完整演唱全曲,反复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并能用比较自然的、有表情的声音表现歌曲。

四、分组演唱、歌曲创编1、通过歌词中“阿肯”的角色分别让两名同学饰演阿肯并带领大家分组进行演唱,而此时坐在下面的小乐手们也开始活动了,提示小乐手根据谱例中的节奏提示来为阿肯和全班同学来伴奏,而其他同学伴随着音乐在老师的带领下挥动起了手一起加入到整个创编活动中来了。

此时整个课堂全部都动起来了,而在同学们感觉还意犹未尽的时候老师再次将大家带到了集体舞蹈律动中来,熟唱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律动同样也给大家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和体验。

2、在同学们兴致高涨的时候老师话机一转,将同学们又带入到了一个神秘的环节,在仔细聆听了一遍歌曲后,同学们回答歌曲中出现了二声部,此时引导学生分别进行了两个声部的简单发声训练,并同时再次将科尔文手势运用到二声部训练当中,出示二声部曲谱,引导男女两个声部的学生将旋律进行了完整的演唱,达到了比较完整的演唱效果。

小学音乐《美丽的夏牧场》教案

小学音乐《美丽的夏牧场》教案

小学音乐《美丽的夏牧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美丽的夏牧场》,感受夏牧场的美丽风光,体验音乐带来的愉悦心情。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注意音准、节奏、表情等方面的表现。

二、教学内容1. 歌曲《美丽的夏牧场》的歌词及旋律。

2. 夏牧场的美丽风光及音乐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会歌曲《美丽的夏牧场》,能用自然的声音演唱。

2. 教学难点:音准、节奏、表情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夏牧场的图片、歌词、旋律等。

2. 教学乐器:钢琴或其他键盘乐器。

3. 音频设备:播放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夏牧场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对夏牧场美丽风光的向往。

2. 学唱歌曲:a. 教唱歌曲,注意音准、节奏、表情等方面的指导。

b. 分句教唱,让学生反复练习,直到熟练。

c. 引导学生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注意音色、音量的控制。

3. 分析歌曲:讲解歌曲的歌词内容,让学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4. 演唱练习:a. 集体演唱,检查学生的演唱效果。

b. 分组演唱,相互评价,提高演唱水平。

c. 邀请学生代表演唱,鼓励他们大胆表现。

5. 总结与拓展:引导学生谈谈对夏牧场的印象,以及在学习歌曲过程中的收获。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欣赏音乐,感受生活的美好。

六、教学方法1. 采用示范法,教师先行示范演唱歌曲,让学生跟随学习。

2. 运用讲解法,讲解歌曲的背景、歌词含义和音乐特点。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

4. 运用鼓励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七、教学步骤1. 初听歌曲:让学生完整聆听歌曲《美丽的夏牧场》,感受歌曲的美感。

2. 学唱旋律:教师钢琴伴奏,引导学生跟唱旋律,注意音准和节奏。

3. 学习歌词: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词,注意发音和咬字清晰。

4. 演唱练习:分组或集体演唱,教师指导,纠正发音和演唱中的错误。

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册音乐《美丽的夏牧场》教案

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册音乐《美丽的夏牧场》教案

《美丽的夏牧场》教学设计(唱歌课)一、教材分析《美丽的夏牧场》是一首优美、抒情,具有哈萨克民族风格的歌曲。

四四拍,一段体。

歌词描述了哈萨克美丽的夏牧场景色,以及哈萨克牧民美好的生活,唤起了人们对夏牧场的热爱与向往。

歌曲为e自然小调,第三乐句开始具有明亮的大调色彩。

歌曲共12小节,5-8小节是1-4小节的重复,11-12小节是3-4小节的变化重复,因此,这首歌曲曲谱的实际学习长度只有6小节。

二、教学目标1. 感受歌曲中描绘的美丽的夏牧场的意境,体会牧区人民对牧场的喜爱。

2. 用聆听、视唱完成歌曲的学唱,体会哈萨克民歌风格,完整准确的演唱歌曲。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唱好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教学难点:歌曲中两处节奏的准确把握x xx 和xx x四、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初听歌曲出示草原图片后提出问题:同学们来看看,这是哪个季节的牧场,图片中都展示了什么景色?答案:夏天的牧场,绿色的草原,蓝天白云,山坡上跑着牛群。

活动播放演唱视频swf,熟悉歌曲旋律,感知音乐民族风格。

过渡语:同学们你们听出来了吗?这是一首具有哈萨克民族风格的歌曲,名字叫《美丽的夏牧场》(二)学唱歌谱活动1 听歌曲伴奏,熟悉旋律。

教师活动:播放伴奏音乐。

学生活动:跟着伴奏音响默唱歌谱。

尝试分析歌曲中各乐句之间有什么关系。

活动2 学习歌谱,解决难点节奏。

①唱歌谱教师放慢速度弹琴,学生轻声演唱歌谱。

②解决难点节奏过渡语:有什么地方唱不准?是旋律还是节奏?预设:问题 4 34 67.. 5.唱不准。

解决办法: a单提出来练习演唱。

b放到乐句中完整演唱。

问题附点节奏唱不准。

解决办法:a.观察节奏型——附点节奏b.轻点手打四四拍节奏点听教师弹奏这一句。

c.随音乐模唱(教师弹奏的速度稍慢一些)d.提示:连音线的作用。

(连贯的演唱,一口气完成)活动3 发现曲谱特点教师提问:通过刚才的演唱,你们发现歌谱有什么特点?预设答案:学生观察曲谱,并回答问题。

人教版美丽的夏牧场音乐教案

人教版美丽的夏牧场音乐教案

人教版美丽的夏牧场音乐教案教案标题:探索美丽的夏牧场音乐教学目标:1. 了解和认识《美丽的夏牧场》这首歌曲的歌词和曲调。

2. 能够正确演唱《美丽的夏牧场》这首歌曲。

3. 能够通过声音的高低、强弱、快慢等音乐元素来表达歌曲的情感。

教学准备:1. 《美丽的夏牧场》的音频或视频资源。

2. 课堂展示设备,如投影仪或电视。

3. 学生们熟悉的农场或田园风景图片。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源展示农场或田园风景,引发学生对夏季农场的认知和想象。

2. 引导学生讨论夏季农场的特点和美丽之处。

导入歌曲(10分钟):1. 播放《美丽的夏牧场》的音频或视频。

2. 要求学生仔细聆听歌曲,尝试跟随歌曲的节奏摇摆身体。

3. 鼓励学生跟唱歌曲的歌词,帮助他们熟悉歌曲的曲调和歌词内容。

歌曲分析(15分钟):1. 分享歌曲的歌词和曲调给学生,帮助他们理解歌曲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歌曲中表达的情感,如欢乐、快乐、自然等。

3. 引导学生注意歌曲中的重复部分和变化部分,讨论这些音乐元素对歌曲整体的影响。

声音表达(20分钟):1. 分组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声音表达歌曲的情感,如高低音、强弱音、快慢音等。

2. 鼓励学生通过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来配合声音表达,增强情感的传达效果。

3. 每个小组选择一段歌曲进行表演,其他小组和教师给予评价和建议。

巩固与评价(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互评,评价其他小组的表演并提出建议。

2. 教师给予学生肯定和建议,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音乐表达能力。

3. 鼓励学生将所学的音乐元素和表达技巧运用到其他歌曲或音乐活动中。

拓展活动: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曲进行类似的音乐表达活动。

2. 鼓励学生自主发挥,尝试用不同的声音和表情来传达歌曲的情感。

3. 学生可以录制自己的表演或制作音乐视频,与其他小组分享和交流。

教学反思:在教案中,通过引入、导入歌曲、歌曲分析、声音表达和巩固与评价等环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帮助他们全面理解和表达《美丽的夏牧场》这首歌曲的情感和主题。

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第二单元唱歌美丽的夏牧场|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第二单元唱歌美丽的夏牧场|人教版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歌曲《美丽的夏牧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让我感到很高兴。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共同反思。
首先,对于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快地掌握,但在音准方面,仍有部分学生存在一定困难。这说明我们在声音训练方面还需要加强,可以尝试更多有趣且有效的练习方法,帮助学生提高音准。
举例解释:
-为帮助学生克服音准难点,教师可使用钢琴或电子琴进行伴奏,让学生跟随乐器练习,同时采用集体练声、个别指导等方式进行针对性训练。
-在突破节奏难点方面,教师可采用身体打击乐器、图形谱等方法,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动觉感受节奏,从而提高节奏感。
-针对情感表达,教师可通过讲述歌曲背景、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帮助学生更好地投入歌曲的演唱。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歌曲《美丽的夏牧场》的基本概念。这是一首描绘草原风光、表达牧民情感的歌曲。它采用了蒙古族的典型旋律和节奏,展现了我国民族音乐的魅力。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通过欣赏歌曲《美丽的夏牧场》,来看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表达对大自然和牧场的热爱。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音准、节奏把握,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其次,在情感表达方面,虽然学生们通过讨论和实践活动有所感悟,但在实际演唱过程中,部分学生仍显得有些拘谨,未能完全投入到歌曲的情感中。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歌曲背景和蒙古族文化了解不够深入。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多地介绍歌曲背后的故事和民族文化,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兴趣不大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在设计讨论主题时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课堂参与度。

《美丽的夏牧场》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美丽的夏牧场》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美丽的夏牧场》教学设计一等奖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音版五年级上册《美丽的夏牧场》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牧民的一天》这首乐曲,引导学生感受电子琴多变的音色,激发他们对草原音乐的兴趣和美丽草原的热爱之情。

2、根据想象和联想为《牧民的一天》各段音乐命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难点1、通过欣赏,引导学生感受电子琴多变的音色,激发他们对草原音乐的兴趣。

2、根据想象和联想为《牧民的一天》各段音乐命名。

教材分析这首乐曲由五个乐段组成。

乐曲利用电子琴音色多变的特点,生动地描绘了草原美丽的景色和草原牧民一天中劳动、生活的情景。

第一乐段引子,描绘了草原清晨的景色,音乐清新而优美。

第二乐段是全曲主题的第一次呈现,表现了牧民们愉快的放牧场景。

第三乐段表现了草原上万马奔腾的景象,音乐急速而欢腾,形成了全曲的高潮。

第四乐段表现了牧民们欢快的踏歌起舞,乐曲主题再现。

第五乐段为尾声,表现了夕阳西沉,炊烟袅袅,牧民们结束了一天的劳动踏上归途直至渐渐消失在夜幕之中,音乐节奏主题逐步放宽,力度渐弱。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欣赏视频美丽的草原。

2、学生谈观看后的感受。

二、乐曲欣赏1、初听《牧民的一天》音频,提问:乐曲描绘了什么情景?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师:这首乐曲运用电子琴多变的音色,生动地描绘了蒙古族牧民一天的生活、劳动情景。

2、这是一首多乐段的乐曲,由五乐段构成,下面逐段进行欣赏。

聆听第一乐段引子,描绘了什么情景?第一乐段引子描绘了草原清晨的景色,草原渐渐从睡梦中苏醒了,动物们欢叫着,牧民们伸展着筋骨,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3、听乐曲第二乐段主题。

(1)出示视唱主题旋律。

老师和学生一起视唱曲谱。

(2)学生展开想象,仔细聆听第二乐段描绘了什么情景?第二乐段是全曲主题的第一次呈现,表现了牧民们放牧时愉快高兴的心情。

《美丽的夏牧场》教学设计

《美丽的夏牧场》教学设计

《美丽的夏牧场》教学设计第一篇:《美丽的夏牧场》教学设计《美丽的夏牧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演唱歌曲,并为歌曲设计多种演唱形式。

2.用深情优美的歌声表现歌曲美好的意境,培养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用优美清晰、自然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并能用深情的歌声表现歌曲的意境。

2.引导学生为歌曲设计多种演唱形式,更好地表现歌曲内容。

教材分析《美丽的夏牧场》这首歌曲为一段体,G大调,4/4拍,一段体。

运用民歌旋律发展中最常见的手法,将第一、二乐句多次反复构成全曲。

歌曲的音域不宽,只有六度,歌曲的旋律多次反复,六个乐句,除第五乐句外,一、三乐句的旋律完全重复,二、四乐句的旋律完全重复,第六乐句在旋律上与二、四乐句重复,在节奏变化。

歌曲旋律起伏流畅,优美动听,充分表现了新疆哈萨克夏牧场的美丽景色,唤起人们对新疆的热爱与向往。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一、导入新课1.欣赏歌舞视频。

2.提问:欣赏完这段视频,你觉得这是哪个民族的舞蹈呢?学生回答。

师:哈萨克族生活在天山脚下,以游牧为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3.教师介绍哈萨克族民族乐器冬不拉、手鼓。

师:哈萨克族民族乐器主要有冬不拉和手鼓。

教学要求:学生通过观看录像认识哈萨克族乐器,进而了解新疆哈萨克族风情,并引入本课歌曲的学习。

二、学习歌曲1.聆听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教师提出聆听要求:注意聆听歌曲的情绪,听完以后说说你对这首歌曲的初步感受。

学生回答:这首歌曲的情绪是优美、赞美等等。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我们再来听一遍这首歌曲。

(学生听后谈感受)2.再次聆听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提出问题:(1)歌曲表现的内容是什么?听完范唱以后,学生回答问题。

师:歌曲表现了天山脚下的夏牧场的美丽景色和牧民们的幸福生活。

(2)歌曲是什么速度?学生回答:中速。

3.《美丽的夏牧场》歌曲学习。

(1)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分句学唱歌谱。

提问:旋律中哪个音出现的最多?哪两个乐句旋律相同?学生回答:旋律中“6”音出现的最多,一二乐句旋律相同。

《美丽的夏牧场》音乐教案

《美丽的夏牧场》音乐教案

《美丽的夏牧场》音乐教案美丽的夏牧场,是一首轻快的民谣音乐,由奥西瓦尔马科范执笔,录制于1965年,主要演唱者是朱迪斯纳什。

这首歌曲叙述了一个夏天,一切都很美好,一群牧羊人在牧场上放牧,大家在欢声笑语中开心地度过。

《美丽的夏牧场》的背景音乐主要采用民谣乐器构成,包括弦乐,鼓,以及钢琴等伴奏。

声音清新自然,令人放松舒适,恰似一幅夏日的画面,洋溢着无穷的温馨情怀。

以下是《美丽的夏牧场》的音乐教案:一、课前准备:1.备《美丽的夏牧场》的录音,鼓励学生把音乐融入到课堂学习中,以增强学习兴趣;2.音乐教室准备乐器,使学生能够有机会体验乐器演奏;3.备音乐理论书籍:可以是简单的曲谱图,也可以是比较复杂的乐队谱,学习每个人的演奏技巧,提高乐曲感悟和协作能力;4.案乐曲的概述,以便于后续的解读;二、教学安排:1. 介绍录音中的乐器及其伴奏,让学生明白以民谣乐器演奏《美丽的夏牧场》;2.学生自己边听边理解曲谱;3.奏各乐器,建立乐队,进行演奏;4.学生体验乐曲的感染力,引导他们自然而然地把这首歌曲的音乐特征融入到自己的音乐表演中去;5.置作业:让学生尝试谱写他们自己的一首歌曲,将自己的情感存留在乐曲里;三、教学反思:1.音乐的能力可以帮助学生融入社会,激发他们的创造力;2.学生以欣赏的角度观赏音乐,让他们体会该首乐曲中蕴藏的情感;3.师要引导学生走下台,尽情欣赏别人的表演,培养接纳理解他人的能力;4.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通过不同的形式去探索新的音乐。

通过《美丽的夏牧场》的音乐教案,学生不仅能够体验乐曲的韵律和节奏,还能融入到创作中,激发想象力,释放创造力,体验音乐带来的愉悦感受。

让学生从中体验音乐的魅力,让乐曲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美丽的夏牧场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美丽的夏牧场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美丽的夏牧场一、教材背景本节课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音乐》第一单元的一节课,是介绍夏季场景的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夏季的美好,增强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素养。

二、教学目标1.掌握歌曲《美丽的夏牧场》的歌词和曲调。

2.增强孩子们对于音乐的感受和鉴赏能力。

3.提高孩子们的音乐表演能力,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

三、教学内容1.歌曲《美丽的夏牧场》的学习和欣赏。

2.讲解歌曲的意义和表演技巧。

3.组织孩子们合唱和表演歌曲。

四、教学步骤1. 热身活动:舞动夏天通过互动的小游戏来热身,让孩子们更好地投入到教学中。

2. 歌曲欣赏播放歌曲《美丽的夏牧场》,让孩子们仔细聆听。

3. 歌曲教学1.教唱歌曲:先教唱前两句歌词“绿草地上牛儿走,夏天的风儿真好听”,唱几遍后再教唱下一句歌词“小鸟儿在林中唱,夏天的蓝天好看极了”。

2.要求孩子们能够跟着音乐的节奏唱出歌曲。

3.整合歌曲:将前两句歌词和下一句歌词整合成完整的歌曲,教唱整首歌曲。

4. 表演与合唱在教室中布置一张夏牧场的场景,让孩子们穿上动物、植物等相关的服装,在场景中生动地演绎歌曲的内容,并进行合唱演出。

五、课堂小结1.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加深孩子们对歌曲的了解和印象。

2.强调重要知识点,让孩子们牢记。

六、作业布置让孩子们自选一首夏季主题的歌曲,准备下节课的小合唱。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孩子们对于夏季的美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课程设计上我们也注意到孩子们的兴趣和需求,加强了歌曲的整合教学和表演环节,让课程更具趣味性和实用性。

同时,我们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跟唱节奏和音准上存在困难,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

小学音乐《美丽的夏牧场》教案

小学音乐《美丽的夏牧场》教案

小学音乐《美丽的夏牧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体验夏牧场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 学会歌曲《美丽的夏牧场》,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表现能力。

3. 通过学习歌曲,让学生了解我国的草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会歌曲《美丽的夏牧场》,并能用优美的歌声表现夏牧场的美丽。

2.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一些音高和节奏的把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歌曲《美丽的夏牧场》的歌谱和音频资料。

2. 学生准备歌唱本和乐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歌曲《美丽的夏牧场》,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2. 学唱歌曲: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曲的歌谱,讲解歌曲的节奏和音高,引导学生跟唱。

3. 歌曲讨论:让学生谈谈对夏牧场的印象,以及歌曲中所表现的美好景象。

4. 歌曲展示:学生分组,选择合适的乐器,用音乐的形式展示对夏牧场的热爱。

5.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强调歌曲中所展现的美丽夏牧场。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练习歌曲《美丽的夏牧场》,争取能熟练演唱。

2. 家长协助孩子,让他们在家人面前展示所学歌曲,分享学习的喜悦。

3. 家长引导孩子,让他们谈谈对夏牧场的看法,以及歌曲中所体现的我国草原文化。

六、教学策略:1. 采用聆听、学唱、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学习中得到提高。

3. 融入草原文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地演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2. 学生能够用乐器演奏歌曲,展示对夏牧场的热爱。

3. 学生能够谈论自己对夏牧场的看法,以及对我国草原文化的了解。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草原,让他们亲身感受夏牧场的美丽。

2. 邀请草原地区的艺术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草原文化。

3. 开展草原歌曲比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人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美丽的夏牧场》教案

人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美丽的夏牧场》教案

《美丽的夏牧场》教案教学内容:唱歌《美丽的夏牧场》教材简介:歌曲《美丽的夏牧场》是一首具有新疆风味的歌曲。

新疆以天山为界,分为南疆和北疆,歌中唱的夏牧场在天山山麓之南,恰布河横穿其间,那里有很多牧草肥沃的牧场(如东风牧场),牧民以哈萨克族为多,哈萨克族是一个善于歌舞的民族,因此歌中赞美为“这是哈萨克放牧的好地方”。

此歌曲为一段体,运用民歌旋律发展中最简朴的手法,将第1、2乐句多次反复构成全曲(图式如下)。

歌曲的音域不宽只有六度,加上旋律多次反复,很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学唱,同时也适合于读谱练习,因此教唱这首歌曲时可先学歌谱,后学歌词。

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模仿、实践等方式,学会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2、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用自然、真挚的歌声表现歌曲,大多学生能视唱歌曲曲谱,并为歌曲设计演唱形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演唱中引导学生了解草原、关注草原、喜欢草原、爱护草原。

教学重点:学会用优美、自然的歌声演唱歌曲《美丽夏牧场》。

教学难点:歌曲中十六分音符和附点音符3 ·2 3 4 ·3的演唱;并能为歌曲设计不同的领唱、齐唱等演唱形式。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段音乐,请同学们认真聆听,猜一猜这是哪个民族的音乐。

”播放新疆音乐《掀起你的盖头来》,教师做几个新疆的舞蹈动作,配合着音乐让学生感受新疆音乐的特点。

学生聆听观看回答(新疆)。

师:“大家说的很对,刚才我们听的是一段新疆音乐,新疆是一个很美的地方,同时它还是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除了大家知道的维吾尔族还有许多支系民族,如哈萨克族,白俄罗斯族等,但各民族的生活习惯及音乐、舞蹈等方面却是相通的。

新疆以天山为界分为南疆和北疆,今天我们要学的歌曲里唱的夏牧场就位于南疆和北疆之间的恰布河旁。

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音乐来领略夏牧场美丽的景色。

(课件)据老师知道呀,在我国的西藏、宁夏、甘肃、四川、内蒙古、新疆等地方都有草原,在新疆的天山之南,有很多牧草肥沃的牧场,哈萨克族的牧民们就在这片草场上放牧。

小学音乐《美丽的夏牧场》教案

小学音乐《美丽的夏牧场》教案

小学音乐《美丽的夏牧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美丽的夏牧场》,感受新疆音乐的风格特点,体验音乐的美感。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音乐表现力。

二、教学内容:1. 歌曲《美丽的夏牧场》的旋律、节奏和歌词。

2. 新疆音乐的风格特点。

三、教学重点:1. 歌曲《美丽的夏牧场》的学唱。

2. 新疆音乐风格特点的掌握。

四、教学难点:1. 歌曲中特殊音阶的演唱。

2. 新疆音乐节奏的把握。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音乐教材或乐谱。

3. 教学录音机或音响设备。

4. 乐器(如手鼓、笛子等)。

5. 合唱队伍的编排。

章节一:歌曲《美丽的夏牧场》的旋律、节奏和歌词1. 导入:教师播放《美丽的夏牧场》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新疆音乐的风格特点。

2. 教学歌曲旋律:教师带领学生学唱歌曲旋律,注意指导特殊音阶的演唱。

3. 教学歌曲节奏:教师讲解并示范歌曲的节奏,让学生跟随伴奏练习。

4. 教学歌曲歌词: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词,注意发音和语调的准确性。

5. 总结:学生能熟练地演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章节二:新疆音乐的风格特点1. 导入:教师通过播放其他新疆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新疆音乐的风格特点。

2. 讲解新疆音乐的特点:教师讲解新疆音乐的旋律、节奏、音阶等风格特点。

3. 实践: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演奏或演唱新疆音乐作品,体验新疆音乐的魅力。

4. 总结: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新疆音乐的风格特点。

六、歌曲《美丽的夏牧场》的情感表达1.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歌曲《美丽的夏牧场》背后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歌曲的情感内涵。

2. 分析歌曲情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歌曲中的情感变化,如欢快、悠扬、激昂等。

3. 情感体验: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感受歌曲的情感,通过演唱、演奏等方式表达出来。

4. 总结:学生能够正确地表达歌曲《美丽的夏牧场》的情感。

七、合唱编排与实践1. 导入:教师讲解合唱编排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美丽的夏牧场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稷下小学王莹
教材简介:
所执教的《美丽的夏牧场》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音乐实验教科书》五年级教材上册第三单元“美丽的草原”中的内容。

歌曲《美丽的夏牧场》是一首具有新疆风味的歌曲。

新疆以天山为界,分为南疆和北疆,歌中唱的夏牧场在天山山麓之
南,恰布河横穿其间,那里有很多牧草肥沃的牧场(如东风牧
场),牧民以哈萨克族为多,哈萨克族是一个善于歌舞的民族,
因此歌中赞美为“这是哈萨克放牧的好地方”。

此歌曲为一段
体,运用民歌旋律发展中最简朴的手法,将第1、2乐句多次反
复构成全曲(图式如下)。

歌曲的音域不宽只有六度,加上旋律多次反复,很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学唱,同时也适合于读谱练习,因此教唱这首歌曲时可先学歌谱,后学歌词。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模仿、实践等方式,学会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2、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用自然、真挚的歌声表现歌曲,大多学生能视唱歌曲曲谱,并为歌曲设计演唱形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演唱中引导学生了解草原、关注草原、喜欢草原、爱护草原。

教学方法及策略:
通过情景导入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草原的风光与美景;再通过学唱歌曲,了解哈萨克族的音乐文化与知识;通过学习歌曲练习歌谱与旋律;然后逐渐学唱歌词,后为知识拓展、音乐拓展活动,让学生在浓厚的“草原”情境中结束本节课。

这节课虽然很质朴,没有很多花样,但重难点突出,先解决问题,让歌曲保持一个完整性,通过教师的语言和引导,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结束本节课。

教学重点:
学会用优美。

自然的歌声演唱歌曲《美丽夏牧场》。

教学难点:
歌曲曲谱中符点音符3 ·2 3 4 ·3的演唱;并能为歌曲设计不同的领唱、齐唱等演唱形式。

教学关键点:
在模仿、实践中能用自然真挚的声音演唱歌曲,从中感受体验草原的美丽。

教程过程:
一、弹唱问好:
1.2 34 | 55 5 | 5.6 54 | 32 1 || 要求随琴用优美的声音问好。

二、情境导入: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美丽的草原”这个单元。

同学们了解了多少有关草原的知识呢?请大家来说一说。

结合图片说,然后再介绍一下节日、活动等。

总结
2、听同学们说的草原那么美丽,我也想去看看咱们美丽的大草原了。

观看图片,让学生感受草原秀丽、优美的景象。

(背景音乐歌曲伴奏)
3、你知道我国在哪些地方有草原吗?(内蒙古、新疆、西藏、宁夏、四川等地。

)“在我国新疆的天山附近也有多处丰美的草原,那里还居住着能歌善舞的哈萨克族人民,听,他们为了赞美自己的家乡也唱起了优美的歌儿。


(设计意图:通过让同学们自己去了解草原,并加上教师的指导,学生能够初步感受到草原辽阔与宽广。


三、讲授新课:
(一)了解背景
1、请欣赏歌曲《美丽的夏牧场》(通过课件展示歌谱及歌词)
2、请同学说一说歌曲里讲述了什么内容?表达了哈萨克族人民对草原的什么感情?歌曲的情绪如何?在你脑海中有一副怎样的画面?(教师总结,歌词中的短短几句话就能够表达出这么多的内容,描绘了一幅这么美的画面了)
有没有你不理解的词语?
阿肯是什么意思?(同学介绍)
教师结合图片介绍阿肯,以及另一个对歌手的称呼“安琪”。

他们所用的乐器是什么?教师结合图片介绍
(二)学唱歌谱
1、阿肯用歌声表达了对家乡草原的赞美,下面咱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歌曲。

随琴,由教师带着唱一唱歌谱旋律,适时指导学生演唱时的声音。

随时解决十六分音和“啊”的地方。

2、请同学们找一下歌曲旋律上相同的地方?
3、结合草原的美丽、美好,我们要自然的、完整的声音演唱歌谱。

(设计意图:通过歌谱的学习,进一步加强学生自己视唱歌谱的能力,决一下歌曲中3·23 4·3 这句节奏的难点,让学生轻轻松松的再去学习歌曲;同时,通过唱歌谱,学生能够更快的熟悉歌曲旋律,歌词方面的学习就会显得轻松一些,更能够轻松的用歌声表达出草原的美丽。


(三)学唱歌词
1、播放范唱,请学生轻声跟着歌曲演唱一遍。

2、你能找出最能够表达哈萨克族人们赞美草原的乐句是哪一句旋律吗?
教师很平淡范唱一遍,请同学来听听这样唱好不好,说明一下原因,
再请同学有感情、充满对草原的赞美的演唱一下这个乐句“啊,这是哈萨克放牧的好地方”。

3、教师总结,用非常连贯、流畅的声音,一口气下来,不换气的演唱这句歌词。

4、课件展示这个乐句谱面上的力度标记:> <>,提问学生这是什么符号?教师都根据力度演
唱一遍,让学生感受这样演唱的效果好不好。

同时再出现第二种力度:<> <>,让学生来演唱。

5、请学生选择哪种力度唱法更好,更能够表达出对草原的赞美与热爱。

(完整演唱)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歌曲,了解背景,感受歌曲,分析歌曲,进一步让学生在欣赏中体验草原的辽阔、宽广,在聆听中理解歌曲表现的内容,了解阿肯的含义,感受哈萨克族人民对草原的热爱与赞美。

在聆听中检验学生对歌曲旋律的理解。

利用自主随琴模唱,教师指导的方式学会歌曲旋律,通过为歌曲伴奏的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哈萨克族音乐的节奏,也增加学生的参与程度,让学生运用已有的音乐知识提高视唱能力。

并逐步掌握歌曲的旋律为学生学会演唱歌曲打下基础。


(四)知识拓展
1、演唱形式都有什么?我们刚刚演唱的形式是什么?(齐唱)
2、你能用除了齐唱以外的演唱形式来演唱这首歌曲吗?(独唱、对唱、领唱等)
3、小组讨论:每个组一起讨论用怎样的形式演唱歌曲,分别自己试唱一下哪种效果好。

讨论结束由组长介绍讨论结果,然后咱们分别演唱一下,评比看看,哪个组演唱的形式最好。

4、汇报评比,各小组分别评选,采取生生互评,师生共评的方式。

(设计意图:通过对歌曲演唱形式的创编,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创编能力,同时也可以感受一下不同演唱形式下,歌曲产生的不同效果。


三、情感教育
1、同学们表现在很好,刚才咱们学习了哈萨克族有关草原的歌曲,下面请欣赏赞美内蒙古草原的人们演唱的歌曲《天堂》,作者的姓名、民族、代表歌曲分别是什么?这首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内容?(一起跟着唱一唱)
总结:“这么美丽的草原,配上这么优美的歌曲,但是当人们不注意保护它们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呢?”提示观看图片,感受沙漠化的草原、牧场的景色,让学生谈谈感受。

2、看到这样的景象,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做那?(提示学生今后一定要爱护草原、热爱草原;从我们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从爱护花草树木做起。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的前后对比,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保护地球和草原刻不容缓,珍惜现有的资源,启发学生今后要热爱草原、保护草原。


随音乐走出教室,下课。

教学反思:
这是非常质朴、没有花样的常规音乐课,从整体效果来说,这节课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掌握歌曲比较扎实。

从一开始演唱前,就要求标准的演唱坐姿,因为这也是唱好歌曲的基础。

不过整节课语言的引导很重要。

学生在整节课过程中,很投入,很认真,不管是表演还是小游戏或者活动,都非常积极主动。

在处理歌曲过程中,采用了不同力度变化体验的方式,来感受“啊”这段赞美的旋律,也算是一个亮点。

整节课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虽然整体效果和学生掌握情况还不错,但也存在很多的问题:
首先,在解决“啊”这个乐句时时,教师示范演唱,并通过了解草原美景,来赞美草原,让学生用赞美的语气来演唱,其实学生并不是很了解该怎样演唱这个乐句;应该讲的再具体些,甚至举例说明,比如运用朗诵中赞美的读法(去声的“啊”)与平时的读法(平声的“啊”)来区别感受一下等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来体会,并配合图片的介绍,让学生感受更直白、真切,演唱时的情感才能更真挚。

其次,在最后的小组合作、设计演唱形式过程中,本人的引导方式不够合理。

由于歌曲完整演唱次数较少,学生并不是很有自信的演唱,设计演唱形式时,只让学生分小组进行练习一种演唱形式,对于让每个小组设计不同的演唱形式,只是提示了一下,因此学生总会找出自己小组觉得最简单的演唱方式,而忽略了小组间会有雷同的问题;并且给学生练习的时间较短,完成的也不是太好,没有全员参与的积极性,学生比较拘束;其实可以改成先让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其小组最擅长的演唱方式,大家分别了解一下后再进行练习,在这个过程中,自己设计、分工并演唱、表演;然后再展示,老师再巡回指导,给予时间充裕一些,指导的过程让学生感觉轻松一些,可以放点伴奏音乐,这样就更能让学生放的开,才能展示自己的才艺,课堂气氛才会更加活跃。

但是,由于自己巡回指导和语言引导不足,没能起到特别好的效果。

再次,在最后情感教育拓展部分,《天堂》的聆听感觉只是一带而过,不够深刻。

只是了解了《天堂》的词曲作者和音乐风格和歌词内容;具体的含义并没有更深入的聆听感受,因此这个部分应该再重新设计,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仅仅为个人见解,请各位同仁多提宝贵意见。

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