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断魂枪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世同堂》
(3) 通俗文学,鼓书,鼓词,快板等曲艺 创作
成功的中短篇小说
• 1932年开始写短篇小说。 • 从风格上,可分为三类: (一)继承幽默讽刺风格,在富于戏剧性的
叙事和人物中表现严肃深刻的主题,具有 一定的社会批判性。如,《上任》。 (二)风格明快、简约、以朴实的素描为主, 语言干净、利落、传神。如,《断魂枪》 (三)以抒情为主的风格沉郁、凄婉。如, 《月牙儿》。
现代文学时期,老舍的创作道路经历了三个阶段:
• 一、1924年至1929年,老舍在英国期间模仿狄更 斯“画稿子”创作了“英伦三部曲”:《老张的 哲学》、《赵子曰》、《二马》三部长篇小说, 登上文坛并被人们关注。
•二、1930年至1937年,老舍先后创作了长 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 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集《赶集》 等,进入创作道路上的成熟期。
老舍最后的照片
老舍的创作个性
在创作十年之际,老舍曾作过这样的分析:“穷, 使我好骂世:刚强,使我容易以个人的感情与主 张去判断别人,义气,使我对别人有点同情心, 有了这点分析,就很容易明白我为什么要笑骂, 而又不赶尽杀绝”。
• 这种特殊的生活经历以及在苦难、贫穷之中形成 的个性气质,为老舍日后创作所形成的笑骂、冷 骂、醉骂的幽默风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老舍在写作
老舍先后创作
了《猫城记》 (1932)、《离 婚》(1933)、 《牛天赐传》 (1934),和一 些短篇小说。
其间,他与胡絜青结婚。
1931年老舍与胡絜青在北平结婚。
• 抗日战争把老舍卷进了时代的漩涡。1937年10月,重新 回到齐鲁大学任教的老舍,在济南行将沦陷的前夕,别妻 离子,只身奔赴武汉。
——老舍——
舒乙五句话概括老舍生平
• 他是北京人。 • 他是满族人。 • 他是穷人。 • 他有近十年生活在国外的经历。 • 他诞生于上世纪末,死于20世纪中期。
(1899-1966) (两个发达的坐标系)
• 他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满族正红旗 ,父亲在八国联军 攻打北京时守城阵亡。
1923年5月老舍赠给北师 同班好友关实之的半身照
1952年,老舍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联欢会 上说笑话
老舍和京剧演员
深入群众,关心他们的生活。
老舍同工人们在一起
老舍在内蒙古
老舍与家人。
老舍夫妇与小女儿舒立于院中
1953年夏老舍一家人在院中合影。 左起老舍、胡絜青、舒立、舒乙、 舒雨、舒济。
文革被批斗,不忍其辱,自投大明湖……
老舍、吴晗、傅雷相继被迫害致死
读老舍的小说,宛若在读白居 易的诗,平易畅达,老妪能解。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
多描写城市市民(主要是 贫民)的生活和命运,表现出 鲜明的反帝爱国思想,揭露黑 暗,歌颂光明。
20世纪50年代的老舍
1950年6月,以政务院文教委员会 委员、作家身份列席中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 二次会议并发言。会议休息时老 舍(左)与冯乃超(中)、阳翰 笙(右)合影。
1954年9月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华罗庚、 老舍、梁思成、梅兰芳在休息时交谈
1965年访问日本
1960年7月23日,老舍(右)在参加中国文学艺术 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时,与主席团其他成员受到 毛主席接见,右二为梅兰芳,右三为田汉。
老舍和夫人
一家三口在济南
• 1938年 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老舍被选 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成为这个团体实际上的主要负责人。
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 抗敌协会成立大会
1938年,抗战中的老舍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茅盾、老舍、于立群在重庆
老舍先生抗战时在重庆北 碚寓所中,当时正在创作 《四世同堂》
1945年冬老舍一家摄于北碚寓所院 子大门前,左起:舒济、舒雨、老舍、 舒乙、舒立、胡絜青
•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
教学之余,老舍读了大量外 国文学作品,并正式开始创 作生涯。陆续发表《老张的 哲学》、《赵子曰》和《二 马》三部描写市民生活的小 说。 “英伦三部曲”
1929年在英国
• 1930年回到祖国,任济南齐鲁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进入 创作的丰盛期。
1931年的老舍
1946年3月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一年,期满后,留美写作。
1946年老舍在耶鲁大学演讲后与 曹禺(右)合影。当时老舍对曹 禺说:“我喜欢耶鲁,这儿中国 人多,都说中国话,真痛快!”
老舍、曹禺等人在美国
1949年底返回北京,以无比高涨的热情参与新中国建设。
我热爱新北京 我是歌颂共产党 的“歌德”派
建国后,老舍先后创作了长篇 小说《正红旗下》(1961~ 1962 ),长篇报告文学《无名 高地有了名》(1954年),散 文杂文集《福星集》(1958 年),剧本《龙须沟》(1951 年)、《茶馆》(1957年)等。
50年代末,北京寓所客厅
老舍在写作
他经常接触文艺界的朋友们。
老舍与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师生们
《茶馆》等。
• 我是文艺界中的一名小卒,十几年来日日操练在 书桌上与小凳之间,笔是枪,把热血洒在纸上。 可以自傲的地方,只是我的勤苦;小卒心中没有 大将的韬略,可是小卒该作的一切,我确是做到 了。以前如是,现在如是,希望将来也如是。在 我入墓的那一天,我愿有人赠给我一块短碑,上 刻: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 三、1937年抗战爆发后,老舍在战火纷飞中 创作了长篇小说《火葬》、《四世同堂》中 的前两部等,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 篇小说集《火车集》 、 《贫血集》,以及 通俗文艺作品集《三四一》等。
• 新中国建立后,老舍继续创作出大量优秀作 品,主要有长篇小说《正红旗下》(未完 成),长篇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 散文杂文集《福星集》,剧本《龙须沟》、
老舍
• 老舍是横跨现当代文学并均有卓越建树的作家,这 在20世纪中国作家中并不多见。
• 老舍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是现代小说 的一座高峰。
• 老舍的《茶馆》、《龙须沟》等又是当代话剧成熟 的标志。
• 老舍作为京味文学的奠基人,一直到今天都有着深 刻的影响。
老舍的创作有三条道路:
(1) 以幽默讽刺为主要风格的早期长篇。 (2) 严肃的悲剧:《月牙儿》《骆驼祥子》
(3) 通俗文学,鼓书,鼓词,快板等曲艺 创作
成功的中短篇小说
• 1932年开始写短篇小说。 • 从风格上,可分为三类: (一)继承幽默讽刺风格,在富于戏剧性的
叙事和人物中表现严肃深刻的主题,具有 一定的社会批判性。如,《上任》。 (二)风格明快、简约、以朴实的素描为主, 语言干净、利落、传神。如,《断魂枪》 (三)以抒情为主的风格沉郁、凄婉。如, 《月牙儿》。
现代文学时期,老舍的创作道路经历了三个阶段:
• 一、1924年至1929年,老舍在英国期间模仿狄更 斯“画稿子”创作了“英伦三部曲”:《老张的 哲学》、《赵子曰》、《二马》三部长篇小说, 登上文坛并被人们关注。
•二、1930年至1937年,老舍先后创作了长 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 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集《赶集》 等,进入创作道路上的成熟期。
老舍最后的照片
老舍的创作个性
在创作十年之际,老舍曾作过这样的分析:“穷, 使我好骂世:刚强,使我容易以个人的感情与主 张去判断别人,义气,使我对别人有点同情心, 有了这点分析,就很容易明白我为什么要笑骂, 而又不赶尽杀绝”。
• 这种特殊的生活经历以及在苦难、贫穷之中形成 的个性气质,为老舍日后创作所形成的笑骂、冷 骂、醉骂的幽默风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老舍在写作
老舍先后创作
了《猫城记》 (1932)、《离 婚》(1933)、 《牛天赐传》 (1934),和一 些短篇小说。
其间,他与胡絜青结婚。
1931年老舍与胡絜青在北平结婚。
• 抗日战争把老舍卷进了时代的漩涡。1937年10月,重新 回到齐鲁大学任教的老舍,在济南行将沦陷的前夕,别妻 离子,只身奔赴武汉。
——老舍——
舒乙五句话概括老舍生平
• 他是北京人。 • 他是满族人。 • 他是穷人。 • 他有近十年生活在国外的经历。 • 他诞生于上世纪末,死于20世纪中期。
(1899-1966) (两个发达的坐标系)
• 他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满族正红旗 ,父亲在八国联军 攻打北京时守城阵亡。
1923年5月老舍赠给北师 同班好友关实之的半身照
1952年,老舍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联欢会 上说笑话
老舍和京剧演员
深入群众,关心他们的生活。
老舍同工人们在一起
老舍在内蒙古
老舍与家人。
老舍夫妇与小女儿舒立于院中
1953年夏老舍一家人在院中合影。 左起老舍、胡絜青、舒立、舒乙、 舒雨、舒济。
文革被批斗,不忍其辱,自投大明湖……
老舍、吴晗、傅雷相继被迫害致死
读老舍的小说,宛若在读白居 易的诗,平易畅达,老妪能解。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
多描写城市市民(主要是 贫民)的生活和命运,表现出 鲜明的反帝爱国思想,揭露黑 暗,歌颂光明。
20世纪50年代的老舍
1950年6月,以政务院文教委员会 委员、作家身份列席中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 二次会议并发言。会议休息时老 舍(左)与冯乃超(中)、阳翰 笙(右)合影。
1954年9月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华罗庚、 老舍、梁思成、梅兰芳在休息时交谈
1965年访问日本
1960年7月23日,老舍(右)在参加中国文学艺术 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时,与主席团其他成员受到 毛主席接见,右二为梅兰芳,右三为田汉。
老舍和夫人
一家三口在济南
• 1938年 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老舍被选 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成为这个团体实际上的主要负责人。
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 抗敌协会成立大会
1938年,抗战中的老舍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茅盾、老舍、于立群在重庆
老舍先生抗战时在重庆北 碚寓所中,当时正在创作 《四世同堂》
1945年冬老舍一家摄于北碚寓所院 子大门前,左起:舒济、舒雨、老舍、 舒乙、舒立、胡絜青
•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
教学之余,老舍读了大量外 国文学作品,并正式开始创 作生涯。陆续发表《老张的 哲学》、《赵子曰》和《二 马》三部描写市民生活的小 说。 “英伦三部曲”
1929年在英国
• 1930年回到祖国,任济南齐鲁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进入 创作的丰盛期。
1931年的老舍
1946年3月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一年,期满后,留美写作。
1946年老舍在耶鲁大学演讲后与 曹禺(右)合影。当时老舍对曹 禺说:“我喜欢耶鲁,这儿中国 人多,都说中国话,真痛快!”
老舍、曹禺等人在美国
1949年底返回北京,以无比高涨的热情参与新中国建设。
我热爱新北京 我是歌颂共产党 的“歌德”派
建国后,老舍先后创作了长篇 小说《正红旗下》(1961~ 1962 ),长篇报告文学《无名 高地有了名》(1954年),散 文杂文集《福星集》(1958 年),剧本《龙须沟》(1951 年)、《茶馆》(1957年)等。
50年代末,北京寓所客厅
老舍在写作
他经常接触文艺界的朋友们。
老舍与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师生们
《茶馆》等。
• 我是文艺界中的一名小卒,十几年来日日操练在 书桌上与小凳之间,笔是枪,把热血洒在纸上。 可以自傲的地方,只是我的勤苦;小卒心中没有 大将的韬略,可是小卒该作的一切,我确是做到 了。以前如是,现在如是,希望将来也如是。在 我入墓的那一天,我愿有人赠给我一块短碑,上 刻: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 三、1937年抗战爆发后,老舍在战火纷飞中 创作了长篇小说《火葬》、《四世同堂》中 的前两部等,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 篇小说集《火车集》 、 《贫血集》,以及 通俗文艺作品集《三四一》等。
• 新中国建立后,老舍继续创作出大量优秀作 品,主要有长篇小说《正红旗下》(未完 成),长篇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 散文杂文集《福星集》,剧本《龙须沟》、
老舍
• 老舍是横跨现当代文学并均有卓越建树的作家,这 在20世纪中国作家中并不多见。
• 老舍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是现代小说 的一座高峰。
• 老舍的《茶馆》、《龙须沟》等又是当代话剧成熟 的标志。
• 老舍作为京味文学的奠基人,一直到今天都有着深 刻的影响。
老舍的创作有三条道路:
(1) 以幽默讽刺为主要风格的早期长篇。 (2) 严肃的悲剧:《月牙儿》《骆驼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