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加法》教案 (公开课获奖)2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人教版(2024新版)-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2
2.1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第1课时)教学目标1.能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得出有理数加法法则,能正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2.能运用有理数的加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能根据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教学难点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正确使用.教学准备准备带有刻度的直尺.教学过程知识回顾小学学过的加法运算涉及正数与正数相加、正数与0相加以及0与0相加.引入负数后,在有理数范围内,加法有哪几种情况?三种类型:(1)同号两个数相加.正数+正数,负数+负数.(2)异号两个数相加.负数+正数.(3)一个数同0相加.正数+0,0+0,负数+0.小学学习过的:正数+正数,正数+0,0+0.小学没有学习过的:负数+负数,负数+正数,负数+0.新知探究一、探究学习小明在东西方向的马路上活动,我们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例如,向东走2 m记作+2 m,向西走2 m,记作-2 m.小明想知道自己走两次后离起点的距离,你有办法帮帮他吗?【问题】方向相同的情况:(1)先向东走2 m,再向东走3 m,两次运动后的结果是什么?可以用怎样的算式表示?(2)先向西走2 m,再向西走3 m,两次运动后的结果是什么?可以用怎样的算式表示?【师生活动】学生先自己画图,然后师生一起用PPT画出数轴.让学生对比自己所画的数轴,寻找差距.【设计意图】借助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问题解释有理数加法,让学生感受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合理性.【思考】怎样用数轴表示小明两次运动的结果(方向、距离)?【新知】符号相同的两个数相加,和的符号不变,且和的绝对值等于加数的绝对值的和.【问题】方向相反的情况:(3)先向东走3 m,再向西走2 m,两次运动后的结果是什么?可以用怎样的算式表示?(4)先向西走3 m,再向东走2 m,两次运动后的结果是什么?可以用怎样的算式表示?(5)先向西走3 m,再向东走3 m,两次运动后的结果是什么?可以用怎样的算式表示?【师生活动】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相互交流.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用数轴表示运动情况,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在探究过程中加强引导,以帮助学生攻克难点.【新知】绝对值不相等、符号相反的两个数相加,和的符号与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相同,且和的绝对值等于加数的绝对值中较大者与较小者的差.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结果为0.【问题】特殊情况:(6)第1 s向东走3 m,第2 s原地不动,2 s后的结果是什么?可以用怎样的算式表示?【师生活动】学生归纳、交流,教师在适当的时候提供帮助.由教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补充总结,进而得出有理数加法法则的三种不同情况.【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思维严谨性,培养归纳和概括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新知】有理数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和取相同的符号,且和的绝对值等于加数的绝对值的和.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和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且和的绝对值等于加数的绝对值中较大者与较小者的差.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思考】按照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正数及0的加法运算,它和小学学过的正数及0的加法运算一致吗?【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在适当的时候提供帮助.【设计意图】联系新旧知识,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机会,并在探究的思路上加以引导.二、典例精讲【例1】计算:(1)(-3)+(-9);(2)(-8)+0;(3)12+(-8);(4)(-4.7)+3.9;(5)11.22⎛⎫⎛⎫ ⎪ ⎪⎝⎭⎝⎭-++【答案】(1)-12;(2)-8;(3)4;(4)-0.8;(5)0.【师生活动】教师提醒学生计算时要注意观察两个加数的符号和绝对值.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结果并进行讲解,讲解后师生一起归纳出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步骤.【归纳】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步骤:(1)先判断加法的类型(同号、异号、0);(2)再确定和的符号;(3)最后进行绝对值的加减运算.【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对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思考】任何一个数加上一个正数,和与原来的数有怎样的大小关系?加上一个负数呢?请你先辅助数轴直观地得出结论,再利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说明.【师生活动】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相互交流.教师在适当的时候提供帮助.【设计意图】一方面得出“任何一个数加上一个正数,和比原来的数大;任何一个数加上一个负数,和比原来的数小”,另一方面让学生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加以运用.课堂小结板书设计一、有理数加法法则二、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步骤课后任务完成教材P28练习1~4题.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数学上册1.3《有理数的加减法》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有理数的加减法(一)
[本节课内容]
1.有理数的加法
2.有理数的加法的运算律
[本节课学习目标]
1、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能够应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将有理数的加法转化为非负数的加减运算.
3、掌握异号两数的加法运算的规律.
4、理解有理数的加法的运算律.
5、能够应用有理数的加法的运算律进行计算.
[知识讲解]
一、有理数加法:
正有理数及0的加法运算,小学已经学过,然而实际问题中做加法运算的数有可能超出
正数范围.例如,足球循环赛中,可以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为负数,它们的和叫做
净胜球数.如果,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蓝队进1个球,失1个球.
于是红队的净胜球数为4+(-2),蓝队的净胜球数为1+(-1).
这里用到正数和负数的加法.
下面借助数轴来讨论有理数的加法.
看下面的问题:
一个物体作左右方向的运动;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向右运动 5m记作 5m,向左运动 5m记作-5m;如果物体先向右移动 5m,再向右移动 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
果是什么?
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移动了 8m,写成算式就是:5+3 = 8
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 5m,再向左运动 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
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左运动了 8m,写成算式就是(-5)+(-3) = -8
1。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3.1《有理数的加法》(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3.1《有理数的加法》(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有理数的加法》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3.1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能灵活运用这些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加法运算,引导学生学习有理数的加法,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加法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有理数的加法运算,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难点: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加法运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3.合作交流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实例。
2.学习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供学生练习使用。
3.板书设计:设计板书,突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加法运算,如购物、烹饪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运算?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实例,如2 + 3、3 - 2等,让学生观察并尝试解释这些运算的结果。
引导学生发现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购物问题、行程问题等。
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有理数加法法则,计算并解释结果。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3.1有理数的加法(教案)
5.通过有理数加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的能力,通过有理数加法的学习,增强数学表达和逻辑推理的素养。
2.激发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提高对有理数概念及其加法法则的理解,培养数学抽象和模型构建的核心素养。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3.1有理数的加法(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3.1有理数的加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掌握有理数的定义,了解有理数的分类(正有理数、负有理数、零)。
2.学习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包括同号相加、异号相加、零与任何有理数相加的情况。
3.能够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数值计算。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加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升数学应用和问题解决的素养。
4.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通过有理数加法运算的训练,提高数据处理和推理的素养。
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小组讨论和互助学习中,增强合作交流与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有理数加法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有理数的概念和加法法则的理解整体上是积极的。他们对于正有理数、负有理数的分类能够较快掌握,但在异号相加的规则上,尤其是绝对值的处理上,还存在一些困难。这让我意识到,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需要更加细致和具体。
我尝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有理数加法,如温度变化、收支情况等,学生们对这些例子很感兴趣,能够更好地将数学与实际联系起来。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在将问题抽象为数学运算这一步骤上,学生们还是显得有些吃力。这可能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形成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思维方式。
有理数的加法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有理数的加法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和性质。
2. 通过具体例子,掌握有理数的加法运算规则。
3. 能够运用有理数的加法规则,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有理数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和掌握。
2. 有理数的加法运算规则的掌握和运用。
教学难点:1. 有理数的加法规则的理解和运用。
2.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有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做一个小练习,复习一下正数与负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二、引入新知(10分钟)通过举例,引入有理数的概念和性质,并与之前学过的正数与负数进行对比。
三、学习新知(25分钟)1. 教师通过具体例子,向学生讲解有理数的加法规则。
2. 教师结合教材中的例题,带领学生一起讨论和解答。
3.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课本上的练习。
四、拓展练习(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题,要求学生运用有理数的加法规则进行计算。
五、归纳总结(5分钟)学生们将本节课所学的有理数的加法规则进行总结,并记录在笔记中。
六、课堂反思(5分钟)师生共同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教学辅助手段:1. 教材: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2. 小黑板或白板、彩色粉笔或马克笔。
3. 教学投影仪或电脑。
4. 课堂练习题。
教学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和参与情况,评价他们对有理数的加法规则的掌握程度。
2. 练习作业评价:评价学生在完成练习题时的准确性和独立性,进一步评价他们对有理数的加法规则的掌握程度。
3. 拓展问题评价:评价学生在解决拓展问题时的思维能力和运用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优秀教案(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优秀教案(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教学设计与反思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优秀教案(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教学设计与反思1.3 有理数的加减法1.3.1 有理数的加法第1课时有理数的加法法则1.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2.初步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3.能精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并能运用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一、情境导入我们已经熟悉正数的运算,然而实际问题中做加法运算的数有可能超出正数范围.例如,足球循环赛中,通常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为负数,它们的和叫作净胜球数.本章前言中,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蓝队进1个球,失1个球.于是红队的净胜球为4+(-2),黄队的净胜球为1+(-1).这里用到正数与负数的加法.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计算:(1)(-0.9)+(-0.87);(2)(+456)+(-312);(3)(-5.25)+514;(4)(-89)+0.解析:利用有理数加法法则,首先推断这两个数是同号两数、异号两数还是同0相加,然后依据相应法则来确定和的符号和绝对值.解:(1)(-0.9)+(-0.87)=-1.77;(2)(+456)+(-312)=113;(3)(-5.25)+514=0;(4)(-89)+0=-89.方法总结:两数相加时,应先推断两数的类型,然后依据所对应的法则来确定和的符号与绝对值.探究点二:有理数加法的应用(类型一)有理数加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股民默克上星期五以收盘价67元买进某公司X1000股,下表为本周内每日该X的涨跌情况:星期一二三四五每股涨跌/元 4 4.5 -1 -2.5 -6(1)星期三收盘时,每股多少元?(2)本周内每股X价多少元?X价多少元?解析:(1)用买进的价格加上周一、周二、周三的涨跌价格,然后依据有理数加法运算法则进行计算即可求解;(2)分别求出这五天的价格,然后即可得解.解:(1)67+(+4)+(+4.5)+(-1)=74.5(元),故星期三收盘时,每股74.5元;(2)周一:67+4=71元,周二:71+4.5=75.5元,周三:75.5+(-1)=74.5元,周四:74.5+(-2.5)=72元,周五:72+(-6)=66元,∴本周内每股X价为75.5元,X价66元.方法总结:X每天的涨跌都是在前一天的根底上进行的,不要理解为每天都是在67元的根底上涨跌.其它熟记运算法则并依据题意精确列出算式也是解题的关键.(类型二)和有理数性质有关的计算问题已知|a|=5,b的相反数为4,则a+b=________.解析:因为|a|=5,所以a=-5或5,因为b的相反数为4,所以b=-4,则a+b=-9或1.解:-9或1方法总结:此题涉及绝对值和相反数的定义,在解决绝对值问题时要注意考虑全面,防止造成漏解.三、板书设计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3〕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得0.〔4〕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本课时利用情境教学、解决问题等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并寻觅解决问题的途径,因此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气氛,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在本节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致力联系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有理数的加法第1课时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教学目标:经历探究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初步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精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教学重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教学难点:异号两数相加.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合作交流,解读探究活动一我们已经熟悉正数的运算,然而实际问题中做加法运算的数有可能超出正数范围,例如,在本章引言中,把收入记作正数、支出记作负数,在求“结余〞时,需要计算8.5+(-4.5),4+(-5.2)等.这里用到正数与负数的加法.活动二看下面的问题:问题:一个物体作左右方向的运动,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向右运动5 m记作+5 m,向左运动5 m记作-5 m.1.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 m,再向右运动3 m,那么两次运动后的结果是什么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了8 m,写成算式就是5+3=8 ①.2.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5 m,再向左运动3 m,那么两次运动后的结果是什么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左运动了8 m,写出算式就是(-5)+(-3)=-8 ②.这个运算也可以用数轴表示,其中假设原点为运动起点(见课本P17图1.3-2).活动三1.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 m,再向左运动3 m,那么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了2 m,写成算式就是5+(-3)=2 ③.这个运算也可以用数轴表示,其中假设原点为运动起点,你能用数轴表示吗2.探究:利用数轴,求以下情况时物体两次运动的结果:(1)先向右运动3m,再向左运动5m,物体从起点向运动了m;(2)先向右运动5m,再向左运动5m,物体从起点向运动了m;(3)先向左运动5m,再向右运动5m,物体从起点向运动了m.活动四你能从算式中发觉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吗有理数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二)应用迁移,稳固提高(例1)计算:(1)(-4)+(-6)= ;(2)(+15)+(-17)= ;(3)(-6)+│-10│+(-4)= ;(4)(-37)+22= ;(5)-3+3= .(例2)甲地海拔高度是-28 m,乙地比甲地高32 m,乙地的海拔高度是m.(例3)一个数是11,另一个数比11的相反数大2,那么这两个数的和为( )A.24B.-24C.2D.-2(例4)下面结论中正确的有( )①两个有理数相加,和肯定大于每一个加数;②一个正数与一个负数相加得正数;③两个负数和的绝对值肯定等于它们绝对值的和;④两个正数相加,和为正数;⑤两个负数相加,绝对值相减;⑥正数加负数,其和肯定等于0.A.0个B.1个C.2个D.3个(三)总结反思,拓展升华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时,首先应先推断加数类型,然后确定和的符号,最后计算和的绝对值.特别是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和的符号与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相同,并把绝对值相减.(四)课堂跟踪反应夯实根底1.填空题(1)绝对值不小于3且小于5的全部整数的和为;(2)①假设a;0,b;0,则a+b 0;②假设a<0,b<0,则a+b 0;③假设a;0,b<0,且│a│;│b│,则a+b 0;④假设a;0,b<0,且│a│<│b│,则a+b 0.提升能力2.列式计算(1)求3的相反数与-2的绝对值的和;(2)某市一天上午的气温是10∴,下午上升2∴,半夜又下降15∴,则半夜的气温是多少3.假设a<0,b;0,且a+b<0,试比拟a、b、-a、-b的大小,并用“<〞把它们连接起来.。
第二章 有理数的运算(教案)人教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2.1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2.1.1有理数的加法(2课时)第1课时有理数的加法1.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合理性.2.能运用该法则准确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3.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加法的法则.重点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会根据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难点有理数加法中的异号两数如何进行加法运算.一、导入新课师:我们已学过正数的加法,但是在实际问题中还会遇到超出正数范围的加法情况,此时应该怎样进行计算呢?二、探究新知一个小球作左右方向的运动,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师:根据题意列出对应的式子:(1)如果小球先向右运动3米,再向右运动5米,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运动结果是什么?(2)如果小球先向左运动5米,再向左运动3米,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加数加数和(+3)+(+5)=+8,(-5)+(-3)=-8)师:你从上面的两个算式中发现了什么?归纳: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3)如果小球先向右运动5米,再向左运动3米,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4)如果小球先向右运动3米,又向左运动5米,两次运动后小球从起点向__左__运动了__2__米.加数加数和(+5)+(-3)=+2,(+3)+(-5)=-2)师:你从上面的两个算式中发现了什么?归纳: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5)小球先向右运动5米,再向左运动5米,小球从起点向__左(右)__运动了__0__米.师:观察,你又有什么发现?归纳: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总结归纳:有理数加法的法则是: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三、课堂练习试一试身手:口答下列算式的结果:(1)(+4)+(+3);(2)(-6)+(-5);(3)(+3)+(-7);(4)(+9)+(-4);(5)(+8)+(-8);(6)(-3)+0;(7)0+(+2);(8)0+0.【答案】(1)7(2)-11(3)-4(4)5(5)0(6)-3(7)2(8)0学生逐题口答后,师生共同得出.方法总结:1.先判断类型(同号、异号等);2.再确定和的符号;3.最后进行绝对值的加减运算.教师:出示教材例1,师生共同完成,教师规范写出解答,注意解答过程中讲解对法则的应用.解:(1)(-3)+(-9)(两个加数同号,用加法法则的第1条计算)=-(3+9)(和取负号,把绝对值相加)=-12.(2)(-4.7)+3.9(两个加数异号,用加法法则的第2条计算)=-(4.7-3.9)(和取负号,用大的绝对值减去小的绝对值)=-0.8.教师点评法则运用过程中的注意点:先定符号,再算绝对值.下面请同学们计算下列各题以及教材第28页练习.(1)(-0.9)+(+1.5);(2)(+2.7)+(-3);(3)(-1.1)+(-2.9).学生练习,四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交流,师生评价.本节课教师可根据时间的情况,多安排一些练习,以求通过练习达到巩固掌握知识的目的.四、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教材P28练习第1,2,3,4题.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感知研究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分类、辩析、归纳、化归等).如在探究加法法则时,有意识地把各种情况先分为三类(同号、异号、一个数同0相加);在运用法则时,当和的符号确定以后,有理数的加法就转化为算术的加减法.第2课时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及运用1.正确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律的内容.2.能运用运算律较熟悉地进行加法运算.重点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的运用.难点能运用有理数加法运算律来简化加法运算.一、导入新课问题1:在小学中我们学过哪些加法的运算律?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问题2:加法的运算律是不是也可以扩充到有理数范围?二、探究新知探究活动(一)1.计算(口算):(1)39+15=__54__,15+39=__54__;(2)(-98)+(-12)=__-110__,(-12)+(-98)=__-110__;(3)(-24)+(+24)=__0__,(+24)+(-24)=__0__;(4)(-23)+(+17)=__-6__,(+17)+(-23)=__-6__.问题3:通过以上的运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归纳加法交换律:有理数的加法中,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加法交换律:a+b=b+a.探究活动(二)2.填空:(1)(-15)+(+26)+(+9)=[__(-15)__+__(+26)__]+(+9)=(-15)+[__(+26)__+__(+9)__]=__20__.(2)(-2)+(-12)+(+12)=[__(-2)__+__(-12)__]+(+12)=(-2)+[__(-12)__+__(+12)__]问题4:请你们猜想一下结合律在有理数加法中仍然成立么?使用这些运算律有什么好处呢?请小组开始讨论.归纳加法结合律:有理数的加法中,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加法的结合律:(a +b )+c =a +(b +c ).师生共同分析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计算,教师要给出规范完整的过程,让学生看清楚听明白,从中体会认识运算律的作用.例1 计算:16+(-25)+24+(-35). 【答案】-20 例2 灵活运用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做简便运算 (1)(-25)+(+56)+(-39)+(+28); (2)(-1.9)+3.6+(-10.1)+1.4;(3)13 +(-34 )+(-13 )+(-14 )+1819 ; (4)(-337 )+12.5+(-1647 )+(-2.5).【答案】(1)20 (2)-7 (3)-119(4)-10问题:回顾以上各题的解答,思考:将怎样的加数结合在一起,可使运算简便? 总结归纳:1.一般地,总是先把正数或负数分别结合在一起相加; 2.有相反数的可先把相反数相加,能凑整的可先凑整; 3.有分母相同的,可先把分母相同的数结合相加. 师投影展示教材例3.学生独立解决.(一般来说学生会直接进行计算,不会想到第二种解法,在学生完成以后教师再提出以下问题)如果每袋小麦以90千克为标准,超过部分记为正,不足部分记为负数,那么10袋小麦对应的数分别为多少?它们的和是不是最终结果呢?学生讨论后解决.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关注学生能否理解这种解法,学生在计算中能否自觉运用运算律解决问题.根据情况可对这一题和这种解法进行板书或讲解.三、课堂练习 1.计算:(1)23+(-17)+6+(-22);(2)(-2)+3+1+(-3)+2+(-4).2.上周五股民新买进某公司股票1 000股,每股35元,下表为本周内每日股票的涨跌情况(单位:元)【答案】1.(1)-10 (2)-3 2.34元 四、课堂小结1.谈谈你本节课的收获.2.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例3中解法2解决问题的数学现象,你能举出一两个例子吗?五、课后作业教材P30练习第1,2,3题.本节课在开始时先复习小学时学的加法运算律,然后提出问题:“我们如何知道加法的运算律在有理数范围内是否适用?”接着让学生通过一些实际例子来验证.尤其是鼓励学生多举一些数来验证,其意义首先是为了避免学生产生片面认识,以为从几个例子就可以得出普遍结论;其次也让学生了解结论的重要性.2.1.2有理数的减法(2课时)第1课时有理数的减法1.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2.能运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进行运算;3.渗透转化思想,培养运算能力.重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难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导.一、导入新课师:出示温度计,提出问题:1.你能从温度计上看出5℃比-5℃高多少度吗?2.你能列式求这个结果吗?学生观察后先回答问题1得出结果,然后再列出算式5-(-5)=10.二、探究新知1.探究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师:这里的计算用到了有理数的减法,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5-(-5)=10,而我们还知道5+(+5)=10.即5-(-5)=5+(+5).观察这个式子,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进行讨论,教师不必急于归纳.然后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计算:9-8,9+(-8).15-7,15+(-7).观察比较计算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师生共同归纳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用符号表示:a-b=a+(-b).注意:减法在运算时有2个要素要发生变化: ①减号变加号;②减数变成它的相反数. 三、课堂练习师:出示教材P32例4. (1)(-3)-(-5); (2)0-7;(3)7.2-(-4.8); (4)(-312 )-514.【答案】(1)2 (2)-7 (3)12 (4)-834计算(口答): (1)6-9;(2)(+4)-(-7); (3)(-5)-(-8); (4)(-2.5)-5.9; (5)1.9-(-0.6); (6)-25 -(45 );(7)0-(-5); (8)0-5.【答案】(1)-3 (2)11 (3)3 (4)-8.4 (5)2.5 (6)-65(7)5 (8)-5师生共同完成.在完成过程中教师示范前两题,给学生一个规范的过程,同时结合法则讲解法则的运用,剩下两题学生尝试完成,体验法则的运用.练习:教材32页练习. 四、课堂小结小结: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思考:以前我们只能做被减数大于减数的减法运算,现在你能做被减数小于减数的减法运算吗?这时的差是一个什么数?五、课后作业教材P32练习第1,2题.本节在引入有理数减法时花了较多的时间,目的是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空间与时间进行探索.法则的得出,是在经历从实际例子(温度计上的温差)到抽象的过程中形成,减法法则的归纳得出是本节课的难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时、适度的引导,也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伙伴的新型师生关系.第2课时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1.熟练掌握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法则;2.能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重点1.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2.将加减法统一成加法的省略括号的形式并读出来.难点1.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2.将加减法改写成省略括号和加号的形式并读出来.一、导入新课一口深3.5米的深井,一只青蛙从井底沿井壁往上爬,第一次爬了0.7米又下滑了0.1米,第二次往上爬了0.42米又下滑了0.15米,第三次往上爬了1.25米又下滑了0.2米,第四次往上爬了0.75米又下滑了0.1米,第五次往上爬了0.65米.问题:小青蛙爬出井了吗?学生回答.二、探究新知师:投影展示教材例5.计算(-20)+(+3)-(-5)-(+7).学生完成.说明:学生可以按照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去进行计算.在这一过程中本身也需要将减法统一成加法,可以先让学生感受这一方法.师:提出新的问题,可否将其先统一成加法,然后再进行运算?学生讨论后回答.师:让学生尝试新的思路,然后与刚才的方法相比较.师:进一步提出,在刚才的过程中你是否注意到了加法运算律的应用.让学生再重新尝试做一做.之后师生共同归纳方法:有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探索统一成加法以后的省略括号的书写形式及读法.师:出示例子(-20)+(+3)+(+5)+(-7)并指出,这个式子是否可看作-20,3,5,-7这四个数的和,为书写简便,可以写成省略括号和加号的形式:-20+3+5-7.可以读作(1)负20,正3,正5,负7的和.(2)负20加3加5减7.注意让学生理解这两种读法,尤其是第一种,学生可能不习惯,但在后面讲到多项式时还会涉及类似的问题.例6计算:14-25+12-17.解:14-25+12-17=14+12-25-17=26-42=-16.探究:在数轴上,点A,B分别表示数a,b.对于下列各组数a=2,b=6;a=0,b=6;a=2:b=-6;a=-2,b=-6.(1)观察点A,B在数轴上的位置,你能得出它们之间的距离吗?(2)利用有理数的运算,你能用含有a,b的算式表示上述各组点A,B之间的距离吗?一般地,你能发现点A,B之间的距离与数a,b之间的关系吗?三、课堂小结小结: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四、课后作业教材P34练习第1,2题.在学生的合作交流、探求新知过程中,首先让学生考虑运算顺序的问题,这是所有混合运算必需首先解决好的问题,然后再从引例的角度遵循减法法则,让学生尝试将加减混合运算统一为加法运算;通过运算的比较,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必要性,而在整个探索活动中都充满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给学生以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己与同伴的合作中去发现与探究.同时也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渗透了转化的思想.2.2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2.2.1有理数的乘法(2课时)第1课时有理数的乘法1.掌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2.能利用乘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重点运用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正确进行计算.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及对法则的理解.一、导入新课师:由于长期干旱,水库放水抗旱,每天水位下降2米,已经放了3天,现在水位20米,问放水抗旱前水库水位多少米?生:26米师:能写出算式吗?生:……师:这涉及有理数乘法运算法则,正是我们今天需要讨论的问题.二、探究新知1.(1)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探索.a.观察下面的乘法算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3×3=9,3×2=6,3×1=3,3×0=0.规律:随着后一乘数逐次递减1,__积逐次递减3__.b.要使这个规律在引入负数后仍然成立,那么应有:3×(-1)=-3,3×(-2)=__-6__,3×(-3)=__-9__.c.观察下面的算式,你又能发现什么规律?3×3=9,2×3=6,1×3=3,0×3=0.规律:__左右两个因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为3,若另一个因数逐次减少1,乘积也相应减少3__.d.要使c中的规律在引入负数后仍成立,那么应有:(-1)×3=__-3__,(-2)×3=__-6__,(-3)×3=__-9__.(2)以小组为单位对以上问题从符号和绝对值两个角度进行观察总结归纳,得出正数乘正数,正数乘负数,负数乘正数的规律.(3)利用(2)中的结论计算下面的算式,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3)×3=__-9__,(-3)×2=__-6__,(-3)×1=__-3__,(-3)×0=__0__.规律:__随着后一乘数逐次减1,积逐次加3__.(4)按照(3)中的规律,填空,并总结归纳.(-3)×(-1)=__3__,(-3)×(-2)=__6__,(-3)×(-3)=__9__.结论:__负数乘负数,积为正数,乘积的绝对值等于各乘数绝对值的积__.2.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并用文字叙述.(1)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2)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讨论:(1)若a<0,b>0,则ab<0;(2)若a<0,b<0,则ab>0;(3)若ab>0,则a,b应满足什么条件?(4)若ab<0,则a,b应满足什么条件?3.运用法则计算,巩固法则.教师出示教材例1,师生共同完成,学生口述,教师板书,要求学生能说出每一步依据.教师出示例2,引导学生完成.4.倒数计算并观察结果有何特点?(1)12×2; (2)(-0.25)×(-4). 【答案】(1)1 (2)1要点:有理数中,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思考:数a (a ≠0)的倒数是什么?(a ≠0时,a 的倒数是1a)巩固:口答,说出下列各数的倒数:1,-1,13 ,-13 ,5,-5,0.75,-213 .例2 用正负数表示气温的变化量,上升为正,下降为负.登山队攀登一座山峰,每登高1 km ,气温的变化量为-6℃,攀登3 km 后,气温有什么变化?解:(-6)×3=-18. 答:气温下降18℃. 三、课堂练习 计算: (1)4×(-9); (2)-11×5; (3)(-0.3)×(-0.6);(4)(-12 )×23 ;(5)-98×0; (6)(-0.2)×(-13).【答案】(1)-36 (2)-55 (3)0.18 (4)-13 (5)0 (6)115四、课堂小结1.有理数乘法法则;2.有理数乘法的求解步骤; 3.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五、课后作业教材P40练习第1,2,3题.本节课在引入时采用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先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在兴趣的指引下逐步开展探究.在引例中把表示具有相反意义量的正负数在实际问题中求积的问题,与小学算术乘法相结合,通过直观演示与多媒体结合,采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得出法则.第2课时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及多个有理数相乘1.正确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律; 2.能运用运算律较熟练地进行乘法运算; 3.掌握多个有理数相乘的运算方法.重点1.掌握多个有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以及乘法运算律,能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2.运用有理数的乘法解决问题.难点逆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一、导入新课1.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是什么?2.小学时候大家学过乘法的哪些运算律?二、探究新知1.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和学习积极性.计算(-5)×89.2×(-2)的过程能否使用简便方法,这样做有没有依据?小学里数的运算律在有理数中是否适用?2.导入运算律:(1)通过计算①5×(-6),②(-6)×5,比较结果得出5×(-6)=(-6)×5.(2)用文字语言归纳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3)用公式的形式表示为:ab=ba.这里的a,b表示有理数,讲解“a×b→a·b→ab”的过程.(4)分组计算,比较[3×(-4)]×(-5)与3×[(-4)×(-5)]的结果,讨论,归纳出乘法结合律.用文字语言归纳: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用公式的形式表示为:(ab)c=a(bc).(5)全班交流,规范结合律的两种表达形式:文字语言、公式形式.(6)分组计算、比较,5×[3+(-7)])与5×3+5×(-7)的结果,讨论归纳出分配律.用文字语言归纳: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用公式的形式表示为:a(b+c)=ab+ac.(7)一个数同几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几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a(b+c+d)=ab+ac+ad.3.几个不为0的数相乘:确定下列积的符号,试分析积的符号与各因数的符号之间有什么规律?2×3×(-0.5)×(-7),2×(-2)×(-0.5)×(-7),(-2)×(-3)×(-0.5)×(-7).当负因数个数为奇数时,积为__负__;当负因数个数为偶数时,积为__正__.结论1:几个不等于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__负因数的个数__决定;结论2:有一个乘数为0,则积为__0__;三、课堂练习下列各式中用了哪条运算律?如何用字母表示?1.(-4)×8=8×(-4).乘法交换律:a×b=b×a.2.[(-8)+5]+(-4)=(-8)+[5+(-4)]. 加法结合律:(a +b )+c =a +(b +c ). 例3 用两种方法计算 (14 +16 -12)×12. 比较上面两种解法,它们在运算顺序上有什么区别?解法2用了什么运算律?哪种解法运算量小?计算:-47 ×3.59-47 ×2.41+47×(-3).师:这道题直接进行计算显然比较麻烦,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简便方法呢?生:同学相互讨论完成. 四、课堂小结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乘法的运算律;2.多个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规律. 五、课后作业教材P43练习第1,2题.新课引入设计,期望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引出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环境中.在探求新知的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和发挥的机会,让他们始终处于主动愉悦的学习状态,对探究新知具有新鲜感和满腔热情,借助于多媒体手段,生动直观地分析问题.2.2.2 有理数的除法(2课时)第1课时 有理数的除法1.了解有理数除法的定义;2.经历有理数除法法则的探索过程,会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 3.会化简分数.重点正确运用除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 难点怎样根据不同的情况来选取适当的方法求商.一、导入新课1.有理数的乘法法则;2.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3.倒数的意义. 学生回答以上问题. 二、探究新知(一)有理数除法法则的推导师提出问题:根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填空: (-4)×(-2)=8 → 8÷(-4)=____; 6×(-6)=-36 → -36÷6=____; (-35 )×(45 )=-1225 → -1225 ÷(-35)=____; -8×9=-72 → -72÷9=____.问题:上面各组数计算结果有什么关系?由此你能得到有理数的除法法则吗? 与小学学过的除法法则一样,对于有理数除法,得到有理数除法法则(一): 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用字母表示为a ÷b =a ·1b(b ≠0).师指出,有理数除法法则(二):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零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教师点评:法则(1)所揭示的内容告诉我们,有理数除法与小学时学的除法一样,它是乘法的逆运算,是借助“倒数”为媒介,将除法运算转化为乘法运算进行(强调,因为0没有倒数,所以除数不能为0);法则(2)揭示有理数除法的运算步骤:第一步,确定商的符号;第二步,求出商的绝对值.(二)有理数除法法则的运用 教师出示教材例4. 计算: (1)(-36)÷9;(2)(-1225 )÷(-35). 师生共同完成,教师注意强调法则:两数相除,先确定商的符号,再确定商的绝对值. 教师出示教材例5. 化简下列分数: (1)-123 ;(2)-45-12. 教师点拨:(1)符号法则;(2)一般来说,在能整除的情况下,往往采用法则的后一种形式,在确定符号后,直接除.在不能整除的情况下,则往往将除数换成倒数,转化为乘法.三、课堂练习 计算: (1)24÷(-6);(2)(-4)÷12 ;(3)0÷34 ;(4)(-78 )÷(-47).【答案】(1)-4 (2)-8 (3)0 (4)4932教师分析,学生口述完成. 四、课堂小结小结: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有理数的除法法则) 五、课后作业教材P45练习第1,2题,P48习题第6,8题.学生深刻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对学好本节内容有比较好的作用.让学生自己探索并总结除法法则,同时也让学生对比乘法法则和除法法则,加深印象,并应该讲清楚除法的两种运算方法:1.在除式的项和数字不复杂的情况下直接运用除法法则(二)计算;2.在多个有理数进行除法运算,或者是乘、除混合运算时应该把除法转化为乘法.然后统一用乘法的运算律解决问题.第2课时 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1.掌握有理数加、减、乘、除运算的法则,运算顺序,能够熟练运算; 2.能运用法则解决实际问题.重点有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方法与技巧 难点如何按有理数的运算顺序,正确而合理地进行计算.一、导入新课问题1:小学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 问题2:我们目前都学习了哪些运算? 二、探究新知教师投影出示教材P45页例6 (1)(-12557 )÷(-5);(2)-2.5÷58 ×(-14).你能尝试解决这两个问题吗?学生尝试解决,然后交流,师生再共同分析.教师提出问题,进行有理数的乘除混合运算,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学生讨论后回答:乘除混合运算往往先将除法化为乘法,然后确定积的符号,最后求出结果(乘除混合运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问题1:下列式子含有哪几种运算?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归纳: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先算乘除,再算加减,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运算.三、课堂练习教师投影展示教材P46例7.教师先示范(1),然后学生口述,教师板书师生共同完成(2).过程中注意联系讲解法则的运用.教师出示例8.例8某公司去年1~3月平均每月亏损1.5万元,4~6月平均每月盈利2万元,7~10月平均每月盈利1.7万元,11~12月平均每月亏损2.3万元,这个公司去年总的盈亏情况如何?提示,可记盈利为正数,亏损为负数.本例题教师可让学生上黑板板演,以便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讲解和纠正.教师布置学生练习:教材47页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学交流,教师安排学生板演.布置自学任务,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教师布置学生互相交流,然后完成教材47页练习3.四、课堂小结小结:说说你本节课的收获.五、课后作业教材P47习题2.2第4,9,10题.在练习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问题比较多,一是运算顺序出现问题;二是符号出现问题,尤其是两个负数相加经常和乘法中的负负得正混淆,异号两数相加也往往弄错符号.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没有完全熟练掌握,形成能力.因此,在教给学生解题方法的同时,还要着重强调易错点,不断加强训练,才能确保计算准确无误.2.3有理数的乘方2.3.1乘方(2课时)第1课时有理数的乘方1.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2.能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方运算;3.让学生经历探索乘方的有关规律的过程.重点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难点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熟练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一、导入新课师:我们知道,边长为2 cm的正方形的面积为2×2=4(cm2);棱长为2 cm的正方体的体积为2×2×2=8(cm3).2×2,2×2×2都是相同因数的乘法.生思考回答,为了简便,我们可以将它们记作什么,读作什么?同样:(-2)×(-2)×(-2)×(-2)记作什么?读作什么?(-25)×(-25)×(-25)×(-25)×(-25)记作什么?读作什么?a·a·a·a·a·a可以记作什么?读作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进一步提出:师:怎么表示a·a·…·a,\s\do4(几个a)) (n为正整数)呢?生归纳总结:可以记作a n,读作a的n次方.师:对于a n中的a,不仅可以取正数,还可以取0和负数,也就是说,a可以取任意有理数,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课题:有理数的乘方(板书).二、探索新知师: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作乘方.乘方的结果叫作幂,相同的因数叫作底数,相同的因数的个数叫作指数.一般地,在a n中,a取任意有理数,n取正整数.注意:乘方是一种运算,幂是乘方运算的结果.a n看做是a的n次方的结果时,也可读作a的n次幂,一个数可以看做是它本身的1次方.师:出示教材例1.提出问题:怎样进行乘方的运算,你能根据乘方的意义进行上面这个例题的运算吗?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尝试解决.然后师生共同完成例1.师:进一步提出问题:观察以上运算的结果,你发现负数的幂的正负有什么规律?。
《有理数的加法2》教案
《有理数的加法二》教案教学内容课本第30-33页.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有理数运算律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2、能用运算律简化运算.教学重点理解有理数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及对其合理灵活的运用.教学难点灵活的运用有理数加法运算律.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1、做一做:计算下列各式:(1)(-8)+(-9), (-9)+(-8)(2)4+(-7), (-7)+4(3)[2+(-3)]+(-8),2+[(-3)+(-8)](4)[10+(-10)]+(-5),10+[(-10)+(-5)]2、想一想:在有理数运算中,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还成立吗?再换一些数试试.请用字母表示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加法的交换律:__________________加法的结合律:__________________二、应用新知计算:31+(-28)+28+69解一:31+(-28)+28+69=31+[(-28)+28]+69=31+0+69=100得出:若有互为相反数存在,先加得零(凑零).解二:31+(-28)+28+69=(31+69)+[(-28)+28]=100+0=100得出:能凑整的结合在一起(凑整).解三:31+(-28)+28+69=(31+69+28)+(-28)=128+(-28)=100得出:同号数相加.有一批食品罐头,标准质量为每听454克,现抽取10听样品进行检测,结果如下表(单位:克):这10解法一:这10听罐头的总质量为444+459+454+459+454+454+449+454+459+464=4550(克)解法二:把超标准质量的克数用正数表示,不足的用负数表示,列出10听罐头与标准质量的差值表:(单位:克):这(-10)+5+0+5+0+0+(-5)+0+5+10=[(-10)+10]+[(-5)+5]+5+5=10(克)因此,这10听罐头的总质量为454×10+10=4540+10=4550(克)3、随堂练习:某潜水员先潜入水下61m,然后又上升32m,这时潜水员处在什么位置?4、试一试:将-8、-6、-4、-2、0、2、4、6、8这9个数分别填入右图的9个空格中,使得每行的3个数,每列的3个数,斜对角的3个数相加均为0.三、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理数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在利用它简化多个有理数相加的计算时,要先看看有无相反数,有则先相加得零,再利用凑整或同号相加,计算出结果.。
人教新版(2024)七年级数学上册-2.1.1 有理数的加法(教案)
2.1.1有理数的加法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合理性.2.能运用该法则准确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3.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会根据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难点:有理数加法中的异号两数如何进行加法运算.【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一)复习:1.比较下列各数的大小:747-4-74-7-4.2.如果向东走5米记作+5米,那么向西走3米记作.3.已知a=-5,b=+3,|a|+|b|=.4.已知a=-5,b=+3,|a|-|b|=.(二)导入新课:在小学,我们学过正数及0的加法运算,引入负数后,在有理数范围内怎样加法运算呢?在实际问题中,有时会遇到与负数有关的加法运算,例如:李明同学经常对家里的生活垃圾分类,并卖出积攒的可回收物.这样既保护了环境,又增加了零花钱.如表是他某个月零花钱的部分收支情况.收支情况表日期收入(+)或支出(-)/元结余/元备注2日3.518.5卖可回收物8日-6.512.0买中性笔、记号笔12日-15.2-3.2买科普书,同学代付你知道结余如何求吗?怎样列式子计算8日及12日的结余呢?这样的算式如何计算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内容.二、探究归纳探究点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一只可爱的小企鹅,在一条东西走向的笔直公路上行走,现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问题1:如果小企鹅先向东行走2米,再继续向东行走1米,则小企鹅两次一共向哪个方向行走了多少米?解:小企鹅一共向东行走了米,写成算式为:(+2)+(+1)=+()(米)问题2:如果小企鹅先向西行走2米,再继续向西行走1米,则小企鹅两次一共向哪个方向行走了多少米?解:两次行走后,小企鹅向西走了米.用算式表示:(-2)+(-1)=-()(米).要点归纳:有理数加法法则一:同号两数相加,和取相同的符号,且和的绝对值等于加数的绝对值的和.问题3:(1)如果小企鹅先向西行走3米,再继续向东行走2米,则小企鹅两次一共向哪个方向行走了多少米?解:小企鹅两次一共向西走了米.用算式表示为:(-3)+(+2)=-()(米)(2)如果小企鹅先向西行走2米,再继续向东行走3米,则小企鹅两次一共向哪个方向行走了多少米?解:小企鹅两次一共向东走了()米.用算式表示为:-2+(+3)=+()(米).(3)如果小企鹅先向西行走2米,再继续向东行走2米,则小企鹅两次一共向哪个方向行走了多少米?解:小企鹅一共行走了米.写成算式为:(-2)+(+2)=(米).要点归纳:有理数加法法则二: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和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且和的绝对值等于加数的绝对值中较大者与较小者的差.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想一想:如果小企鹅先向西行走3米,然后在原地休息,则小企鹅向哪个方向行走了多少米?解:小企鹅向西行走了米.写成算式为:(-3)+0=(米).要点归纳:有理数加法法则三: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显然,两个有理数相加,和是一个有理数.【典例剖析】例1:教材P27【例1】【解题反思】一、法则挖掘有理数加法运算的步骤:师生活动:学生逐题作答后师生共同总结.进行有理数加法,先要判断两个加数是同号还是异号,加数是否为零;再根据两个加数符号的具体情况,选用某一条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时,通常应该先确定“和”的符号,再计算“和”的绝对值.归纳总结【方法技巧】1.先判断加数的类型(同号、异号);2.再确定和的符号:同号取相同的符号;异号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3.最后进行绝对值的加减运算.二、和与加数的关系借助数轴,思考以下问题:1.以任何一个点为起点(任意数),往正方向移动任意距离(加上一个正数),终点的位置(所表示的数是两个数的和)在起点的哪边?2.以任何一个点为起点(任意数),往负方向移动任意距离(加上一个负数),终点的位置(所表示的数是两个数的和)在起点的哪边?3.根据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大小的方法,你能得到什么结论?你能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验证你的结论吗?【归纳总结】任何一个数加上一个正数,和比这个数大,任何一个数加上一个负数,和比这个数小.【设计意图】1.通过对法则的深度挖掘,帮助学生熟悉法则,使学生明晰做有理数加法运算时的常用方法和步骤,并养成“算必有据”的习惯.同时将有理数的加法运算转化为小学学习过的数的加减运算,渗透了化归思想.2.借助数轴,研究和与加数的关系,使学生明确,引入负数之后,有理数加法运算的结果与小学阶段得到的认知(和大于等于任意一个加数)是不同的.例2:足球循环赛中,红队胜黄队4∶1,黄队胜蓝队1∶0,蓝队胜红队1∶0,计算各队的净胜球数.解:每个队的进球总数记为正数,失球总数记为负数,这两数的和为这队的净胜球数.三场比赛中,红队共进4球,失2球,净胜球数为(+4)+(-2)=+(4-2)=2;黄队共进2球,失4球,净胜球数为(+2)+(-4)=-(4-2)=;蓝队共进球,失球,净胜球数为=.要点归纳:在解与有理数加法有关的实际应用问题时,先利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量,再列式计算.三、检测反馈1.如果规定存款为正,取款为负,请根据李明同学的存取款情况填空:①一月份先存入10元,后又存入30元,两次合计存入 元,就是(+10)+(+30)= .②三月份先存入25元,后取出10元,两次合计存入 元,就是(+25)+(-10)= .2.计算:(1)(-2.2)+(-3.8).(2)413+(-516). (3)(-516)+0. (4)(+215)+(-2.2). 3.解决问题:某潜水员先潜入水下61米,然后又上升32米,这时潜水员处在什么位置?【拓展提高】4.若|x |=3,|y |=2,且x >y ,则x +y 的值为 ( )A.1B.-5C.-5或-1D.5或1 5.(1)a +|a |=0,a 是什么数?(2)若|a +1|=2,那么a 的取值为多少?四、本课小结这节课我们从实例出发,经过比较、归纳,得出了有理数加法法则.今后我们经常要用类似的思想方法研究其他问题.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时,要同时注意确定“和”的符号,计算“和”的绝对值两件事.五、布置作业P28练习,P34T1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方式进行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供开展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的背景;整个探究新知的教学过程基本上由5个问题统领,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探究.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大部分主动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能多样化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运用类比、数形结合、游戏等手段形象具体地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以问题为主线,能减少教师占用课堂时间,把主要时间交给学生去探索新知识,避免教师“讲得太多”.第2课时【教学目标】1.能概括出有理数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2.灵活熟练地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简化运算.3.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主动探索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及运算能力.4.经历对有理数的运算过程,领悟解决问题应选择适当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有理数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难点:灵活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简化运算.【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叙述有理数加法法则.2.计算:(1)6.18+(-9.18).(2)(+5)+(-12).(3)(-12)+(+5).(4)3.75+2.5+(-2.5).(5)12+(-23)+(-12)+(-13). 3.有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后,还要研究加法运算律,我们以前学过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对于有理数的加法它们还成立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二、探究归纳探究点1:加法运算律问题1:观察下面的算式,你们能再举一些数字也符合这样的结论吗?试试看!(1)(-8)+(-9)(-9)+(-8)(2)4+(-7)(-7)+4(3)6+(-2)(-2)+6(4)[2+(-3)]+(-8)2+[(-3)+(-8)](5)10+[(-10)+(-5)][10+(-10)]+(-5)问题2:通过上面的计算和对比你能发现什么?你能用字母表示出这个规律吗?要点归纳: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思考】多个有理数相加,可以任意交换加数的位置吗?交换了加数的位置后,能先把其中的几个数相加吗?【归纳总结】根据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多个有理数相加,可以任意交换加数的位置,也可以先把其中的几个数相加.【典例剖析】例1:教材P29【例2】思考:怎样使计算简化?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解:(1)8+(-6)+(-8)=[8+(-8)]+(-6)=0+(-6)=-6.(2)16+(-25)+24+(-35)=(16+24)+[(-25)+(-35)]=40+(-60)=-20.要点归纳: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相加,从而计算简化,这样做既运用加法交换律又运用加法的结合律.例2:计算:(1)(+66)+(-12)+(+11.3)+(-7.4)+(+8.1)+(-2.5).(2)(+325)+(-278)+(-3512)+(-118)+(+535)+(+5512). (3)(+614)+(+12)+(-6.25)+(+13)+(-79)+(-56). 思考:回顾以上例题的解答,将怎样的加数结合在一起,可使运算简便?要点归纳:(1)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可先相加.(2)几个数相加得整数时,可先相加.(3)同分母的分数可以先相加,将带分数拆开,计算比较简便.一定要注意不要遗漏括号;相加的若干个数中出现了相反数时,先将相反数结合起来抵消掉,或通过拆数、部分结合凑成相反数抵消掉,计算比较简便.(4)符号相同的数可以先相加.探究点2: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的应用例3:教材P29【例3】【解题引导】1.求10袋小麦的总重,可以使用什么方法?2.根据相反意义的量,在给定质量标准的情况下,我们如何来表示这10袋小麦的重量?3.计算10袋小麦总计超过或不足多少千克时,使用哪种表示重量的方法更简便,为什么?【解题反思】对比两种解法,哪种方法更简便?解法2中,使用了哪些运算律?解法1中能运用运算律简便计算吗?为什么?三、检测反馈1.P30练习T12.P36T93.计算:(+1)+(-2)+(+3)+(-4)+…+(+99)+(-100).四、本课小结三个以上的有理数相加,可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任意改变加数的位置,简化运算.常见技巧有:(1)凑零凑整: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结合先加;和为整数的加数结合先加.(2)同号集中:按加数的正负分成两类分别结合相加,再求和.(3)同分母结合:把分母相同或容易通分的结合起来.(4)带分数拆开:计算含带分数的加法时,可将带分数的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拆开,分别结合相加.注意带分数拆开后的两部分要保持原来分数的符号.五、布置作业P30练习T2,3;P34T2;P35T8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1.过去不少人错误地认为,推理训练是几何教学的目的,代数可以不讲理由.其实,计算本身就是推理.计算法则、运算性质都是进行计算的根据.学生要知道每进行一步运算都要有理有据.这样通过运算就能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教学时,要求学生明确每一步变形或计算的依据,鼓励学生提供多种计算方法.2.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本节课中有理数运算律的探究、例题的讲解、习题的完成、知识的总结尽可能全部交给学生完成,教师所起的作用是点拨、评价和指导,这样做,可以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初中数学初一数学上册《有理数的加法》教案、教学设计
-选择课本第chapter页的习题4、5、6,进行有理数加法的混合运算,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
-结合实际生活情境,编写至少两道应用题,运用有理数加法知识解决,并详细写出解题步骤。
3.拓展应用:
-探究有理数加法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例如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加法的过程,并总结规律。
-尝试研究有理数加法的逆运算,即已知结果和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问题。
(二)讲授新知
1.概念讲解:介绍有理数的定义,强调正数、负数和零的分类,以及它们在数轴上的表示。
2.法则讲解:详细讲解有理数加法的法则,包括同号相加、异号相加、零的加法等。
a.同号相加:两个正数或两个负数相加,结果的符号不变,绝对值相加。
b.异号相加:一个正数与一个负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绝对值相减。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运用已知的数学知识推导出有理数加法法则。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共同解决有理数加法问题。
4.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克服困难的品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讨论成果分享: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四)课堂练习
1.练习设计:针对本节课的有理数加法知识,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即时巩固。
2.练习指导: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3.练习反馈:对学生练习情况进行评价,总结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五)总结归纳
1.知识点总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有理数加法的法则和运算技巧。
有理数的加法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有理数的加法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能够正确计算两个有理数的和。
2.能够运用有理数的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技巧。
教学难点:1.理解并运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解决实际问题时的策略选择。
教学过程:一、导入1.复习有理数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有理数知识。
2.提问:同学们,之前我们学习了有理数,那么有理数之间可以进行哪些运算呢?二、新课1.讲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1)引导学生观察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2.示例讲解(1)教师选取几个有理数加法的例子,演示如何运用加法法则进行计算。
(2)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计算,加深对加法法则的理解。
3.练习巩固(1)布置一些有理数加法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选取几名学生上台展示解题过程,并给予评价。
(1)引导学生发现,有理数加法中,可以先将同号的数相加,再将异号的数相减。
(2)教师讲解运算技巧,如:拆分、合并等。
5.解决实际问题(1)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有理数加法进行解答。
(2)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代表上台分享解题过程。
三、课堂小结2.强调有理数加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课后作业1.布置一些有理数加法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鼓励学生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教学反思:一、导入1.复习有理数的概念(1)提问: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有理数,谁能告诉我有理数是什么?(2)学生回答:有理数是整数和分数的统称,包括正有理数、负有理数和零。
2.提问:同学们,之前我们学习了有理数,那么有理数之间可以进行哪些运算呢?二、新课1.讲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1)引导学生观察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2.示例讲解(1)教师选取几个有理数加法的例子,演示如何运用加法法则进行计算。
最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有理数的加法》教案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1.3.1 有理数的加法第1课时有理数的加法【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初步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过程与方法】1.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导出及运用过程中,训练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2.获得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1.通过观察、归纳、推断得到数学猜想,体验数学的探索性和创造性.2.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教学重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教学难点】异号两数相加.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小学时你学过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法法则吗?你来说一说,你认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是什么呢?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问题下午放学时,小新的车子坏了,他去修车,不能按时回家,怕妈妈担心,打电话告诉妈妈,可妈妈坚持要去接他,问他在什么地方修车,他说在我们学校门前的东西方向的路上,你先走20米,再走30米,就能看到我了.于是妈妈来到校园门口.妈妈能找到他吗?思考1若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上面的问题如何解决?(1)若两次都向东,很显然,一共向东走了50米.算式是:20+30=50,即这位同学位于学校门口东方50米.这一运算可用数轴表示为:(2)若两次都向西,则他现在位于学校门口的西方50米处.算式是:(-20)+(-30)=-50这一算式在数轴上可表示成:(3)若第一次向东20米,第二次向西走30米.则利用数轴可以看到这位同学位于学校门口的西方10米处.算式是:+20+(-30)=-10(学生试画数轴,以下同)(4)若第一次向西走20米,第二次向东走30米.利用数轴可以看到这位同学位于学校门口的什么地方?如何用算式表示?算式是:(-20)+(+30)=10对以下两种情形,你能表示吗?(5)第一次向西走了20米,第二次向东走了20米,那这位同学位于学校门口的什么地方?这位同学回到了学校门口,即:-20+(+20)=0.(6)如果第一次向西走了20米,第二次没有走,那如何呢?-20+0=-20,这位同学位于学校门口的西方20米.思考2根据以上6个算式,你能总结出有理数相加的符号如何确定?和的绝对值如何确定?互为相反数的数相加,一个有理数和0相加,和分别为多少?观察(1)式,两个加数都为正,和的符号也是正,和的绝对值正好是两个加数绝对值的和.观察(2)式,两个加数都为负,和的符号也是负,和的绝对值是两个加数绝对值的和.由(1)(2)归纳: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如:(-7)+(-8)=-15,16+17=+33,(-4)+(-9)=-13观察(3)式、(4)式可见:两个加数的符号不同,和的符号有的是“+”号,有的是“-”号,为了更清楚总结规律,可引导学生再举几个类似的例子,从而可总结得到: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观察(5)可知: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和为0.观察(6)可知:一个数和零相加,仍然得这个数.【教学说明】设置上面的一些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教师可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进行归纳总结.【归纳结论】有理数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例1教材第18页例1.例2一个数是11,另一个数比11的相反数大2,那么这两个数的和为()A.24B.-24C.2D.-2【答案】C【教学说明】11的相反数是-11,则另一个数是-11+2=-9,这两个数和为-9+11=2.本题还可以依据互为相反数和为0来求得结果.例3下面结论正确的有()①两个有理数相加,和一定大于每一个加数.②一个正数与一个负数相加得正数.③两个负数和的绝对值一定等于它们绝对值的和.④两个正数相加,和为正数.⑤两个负数相加,绝对值相减.⑥正数加负数,其和一定等于0.A.0个B.1个C.2个D.3个【答案】C【教学说明】判断不正确的结论只要找到一个特殊的例子就可以.例4如果a>0,b<0,且a+b<0,比较a、-a、b、-b的大小.【分析】由a>0,b<0,且a+b<0,根据加法法则来确定a、b的绝对值的大小再利用数轴来比较大小.【答案】b<-a<a<-b.四、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1)绝对值不小于3且小于5的所有整数的和为.(2)已知两数512和-612,这两个数的相反数的和是,两数和的相反数是,两数绝对值的和是,两数和的绝对值是.(3)若a<0,b>0,且a+b<0,则|a||b|.(填“>”或“<”)2.计算题.(1)(-15)+27=.(2)(-3.2)+(+3.2)=.(3)-(-7)+(-2)=.3.列式计算.(1)求313的相反数与-223的绝对值的和.(2)某市一天上午的气温是10℃,上午上升2℃,半夜又下降15℃,则半夜的气温是多少?4.在-44,-43,-42,……,2001,2002,2003,2004,2005这一串的整数中,求前100个连续整数的和.【教学说明】本栏目1~4题较为简单,教师可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予以评讲.【答案】1.(1)0 (2)1 1 12 1(3)>2.(1)12(2)0(3)53.(1)-313+|-223|=-23(2)10+2+(-15)=-3(℃)4.550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指出,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首先应先判断类型,然后确定和的符号,最后计算和的绝对值.特别是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和的符号与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相同,并把绝对值相减,因为正负抵消了一部分.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1.3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本课时可从学生熟悉的问题入手,让学生在具体问题中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的过程,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并应用于实际计算中,教学采用合作探究式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强调,计算时先确定和的符号,再把绝对值相加或相减,不要疏忽出错.后序亲爱的朋友,你好!非常荣幸和你相遇,很乐意为您服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3.1《有理数的加法》教案2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3.1《有理数的加法》教案2一. 教材分析《有理数的加法》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更复杂数学运算的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加法的运算律以及加法运算的优先级。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概念,掌握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加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概念、加减法的基本运算,对数学运算有一定的基础。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有理数加法的理解不够深入,对于加法的运算律和优先级规则可能存在模糊之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概念,掌握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方法。
2.掌握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和优先级规则。
3.能够运用加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方法。
2.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和优先级规则。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有理数加法的应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
2.教学案例和习题。
3.的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加法实例,如购物时物品的总价、烹饪时食材的配比等,引导学生关注加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加法有什么运算规律吗?”2.呈现(10分钟)通过PPT课件呈现有理数加法的定义和运算方法,讲解加法的运算律和优先级规则。
结合案例,让学生了解加法在数学中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有理数加法的运算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加法的运算律和优先级规则,并加以运用。
4.巩固(5分钟)通过PPT课件呈现一些有关有理数加法的应用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加法》教案-(公开课获奖)2-(新版)新人教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有理数的加法教学目标明确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重点难点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教师强调进行分式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按从左到右的方向,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 有括号要按先小括号,再中括号,最后大括号的顺序.混合运算后的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分子或分母的系数是负数时,要把“-”号提到分式本身的前面. 教学过程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教科书例7、例8是分式的混合运算. 分式的混合运算需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整体预设 导案设计学案 设计 二次 备课小结 五、课时小结: 本节课我们探索了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灵活运用加法的运算律使运算简便.一般情况下,将互为相反数的数结合相加;同分母的分数能凑整的数结合;正数、负数分别相加,以使计算简便.作 业 1、教科书 习题1.3第1题;2、配套练习相关题目。
板 书 设 计一、 复习引入 二、 讲授新课 三、 例题讲解 四、 当堂检测 五、课时小结教 学 反 思组长查阅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2.教科书练习1:写出教科书问题3和问题4的计算结果.这道题与第一节课相呼应,也解决了本节引言中所列分式的计算,完整地解决了应用问题. 二、课堂引入1.说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2.教师指出分数的混合运算与分式的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三、例题讲解(教科书)例7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教科书)例8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注意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四、随堂练习 计算:(1) x x x x x 22)242(2+÷-+- (2))11()(b a a b b b a a -÷--- (3))2122()41223(2+--÷-+-a a a a五、课后练习 1.计算: (1))1)(1(yx xy x y +--+ (2)22242)44122(aaa a a a a a a a -÷-⋅+----+(3)zxyz xy xyz y x ++⋅++)111(2.计算24)2121(aa a ÷--+,并求出当=a -1的值.六、答案:四、(1)2x (2)b a ab- (3)3 五、1.(1)22y x xy - (2)21-a (3)z 12.原式=422--a a ,当=a -1时,原式=-31.13.3.1 等腰三角形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3.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的应用.(二)能力训练要求1.经历作(画)出等腰三角形的过程,•从轴对称的角度去体会等腰三角形的特点.2.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学生的操作和思考,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并在探究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重点难点重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教学方法探究归纳法.教具准备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生:硬纸、剪刀.教学过程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探究了轴对称的性质,•并且能够作出一个简单平面图形关于某一直线的轴对称图形,•还能够通过轴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这节课我们就是从轴对称的角度来认识一些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来研究:①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②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生]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形不是.[师]那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生]满足轴对称的条件的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也就是将三角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师]很好,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种成轴对称图形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Ⅱ.导入新课[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做一个等腰三角形.AICABI作一条直线L,在L上取点A,在L外取点B,作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C,连接AB、BC、CA,则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生乙]在甲同学的做法中,A点可以取直线L上的任意一点.[师]对,按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得到一系列的等腰三角形.现在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硬纸和剪刀,按自己设计的方法,也可以用课本探究中的方法,•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师]按照我们的做法,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底角.同学们在自己作出的等腰三角形中,注明它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 [师]有了上述概念,同学们来想一想. (演示课件)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请找出它的对称轴. 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3.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4.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生甲]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所以把这两条腰重合对折三角形便知: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师]同学们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进行折叠,找出它的对称轴,并看它的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 [生乙]我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折叠后,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生丙]我把等腰三角形折叠,使两腰重合,这样顶角平分线两旁的部分就可以重合,所以可以验证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生丁]我把等腰三角形沿底边上的中线对折,可以看到它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说明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生戊]老师,我发现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也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 [师]你们说的是同一条直线吗?大家来动手折叠、观察. [生齐声]它们是同一条直线.[师]很好.现在同学们来归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生]我沿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对折,发现它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由此可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而且还可以知道顶角的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 [师]很好,大家看屏幕. (演示课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通常称作“三线合一”).[师]由上面折叠的过程获得启发,我们可以通过作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这些性质.同学们现在就动手来写出这些证明过程). (投影仪演示学生证明过程)[生甲]如右图,在△ABC 中,AB=AC ,作底边BC 的中线AD ,因为,,,AB AC BD CD AD AD =⎧⎪=⎨⎪=⎩所以△BAD ≌△CAD (SSS ). 所以∠B=∠C .[生乙]如右图,在△ABC 中,AB=AC ,作顶角∠BAC 的角平分线AD ,因为,,,AB AC BAD CAD AD AD =⎧⎪∠=∠⎨⎪=⎩所以△BAD ≌△CAD .D CA BD CAB所以BD=CD ,∠BDA=∠CDA=12∠BDC=90°. [师]很好,甲、乙两同学给出了等腰三角形两个性质的证明,过程也写得很条理、很规范.下面我们来看大屏幕.(演示课件)[例1]如图,在△ABC 中,AB=AC ,点D 在AC 上,且BD=BC=AD , 求:△ABC 各角的度数.[师]同学们先思考一下,我们再来分析这个题.[生]根据等边对等角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A=∠ABD ,∠ABC=∠C=∠BDC ,•再由∠BDC=∠A+∠ABD ,就可得到∠ABC=∠C=∠BDC=2∠A . 再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就可求出△ABC 的三个内角.[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对我们以前学过的定理也很熟悉.如果我们在解的过程中把∠A 设为x 的话,那么∠ABC 、∠C 都可以用x 来表示,这样过程就更简捷. (课件演示)[例]因为AB=AC ,BD=BC=AD , 所以∠ABC=∠C=∠BDC . ∠A=∠ABD (等边对等角).设∠A=x ,则∠BDC=∠A+∠ABD=2x , 从而∠ABC=∠C=∠BDC=2x .于是在△ABC 中,有∠A+∠ABC+∠C=x+2x+2x=180°,解得x=36°.在△ABC 中,∠A=35°,∠ABC=∠C=72°.[师]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Ⅲ.随堂练习(一)课本练习 1、2、3. 练习1. 如图,在下列等腰三角形中,分别求出它们的底角的度数.(2)120︒36︒(1)答案:(1)72° (2)30°2.如图,△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 ,∠BAC=90°),AD 是底边BC 上的高,标出∠B 、∠C 、∠BAD 、∠DAC 的度数,图中有哪些相等线段?D CA答案:∠B=∠C=∠BAD=∠DAC=45°;AB=AC ,BD=DC=AD .3.如图,在△ABC 中,AB=AD=DC ,∠BAD=26°,求∠B 和DC A BD C A B∠C 的度数.答:∠B=77°,∠C=38.5°.(二)阅读课本,然后小结. Ⅳ.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对性质作了简单的应用.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它顶角的平分线,并且它的顶角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高.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首先就是要理解并掌握这些性质,并且能够灵活应用它们. Ⅴ.课后作业(一)习题13.3 第1、3、4、8题. (二)1.预习课本.2.预习提纲: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Ⅵ.活动与探究如图,在△ABC 中,过C 作∠BAC 的平分线AD 的垂线,垂足为D ,DE ∥AB 交AC 于E .求证:AE=CE .EDCAB过程: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结果:证明:延长CD 交AB 的延长线于P ,如图,在△ADP 和△ADC 中,12,,,AD AD ADP ADC ∠=∠⎧⎪=⎨⎪∠=∠⎩∴△ADP ≌△ADC .∴∠P=∠ACD .又∵DE ∥AP , ∴∠4=∠P . ∴∠4=∠ACD . ∴DE=EC .同理可证:AE=DE .∴AE=C E .板书设计一、设计方案作出一个等腰三角形 二、等腰三角形性质 1.等边对等角 2.三线合一 三、例题分析 四、随堂练习 五、课时小结EDCA B P六、课后作业备课资料参考练习1.如果△ABC是轴对称图形,则它的对称轴一定是()A.某一条边上的高B.某一条边上的中线C.平分一角和这个角对边的直线D.某一个角的平分线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100°,它的顶角的度数是()A.80°B.20°C.80°和20°D.80°或50°答案:1.C 2.C3.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比底边多2 cm,并且它的周长为16 cm.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边长.解:设三角形的底边长为x cm,则其腰长为(x+2)cm,根据题意,得2(x+2)+x=16.解得x=4.所以,等腰三角形的三边长为4 cm、6 cm和6 cm.15.2.2 分式的加减教学目标明确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重点难点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教师强调进行分式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按从左到右的方向,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 有括号要按先小括号,再中括号,最后大括号的顺序.混合运算后的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分子或分母的系数是负数时,要把“-”号提到分式本身的前面.教学过程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教科书例7、例8是分式的混合运算. 分式的混合运算需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2.教科书练习1:写出教科书问题3和问题4的计算结果.这道题与第一节课相呼应,也解决了本节引言中所列分式的计算,完整地解决了应用问题.二、课堂引入1.说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2.教师指出分数的混合运算与分式的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三、例题讲解(教科书)例7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教科书)例8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注意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四、随堂练习计算:(1) x x x x x 22)242(2+÷-+- (2))11()(ba ab b b a a -÷--- (3))2122()41223(2+--÷-+-a a a a 五、课后练习 1.计算: (1))1)(1(yx xy x y +--+ (2)22242)44122(aaa a a a a a a a -÷-⋅+----+ (3)zxyz xy xyz y x ++⋅++)111(2.计算24)2121(aa a ÷--+,并求出当=a -1的值.六、答案:四、(1)2x (2)ba ab- (3)3 五、1.(1)22y x xy - (2)21-a (3)z 12.原式=422--a a ,当=a -1时,原式=-31.。
2.1.1有理数的加法教案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七年级数学上册
1.确定结果的符号:同号相加,取相同符号;异号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
2.计算绝对值:将绝对值相加(同号)或相减(异号)。
案例分析:
(1)同号有理数相加:例:2 + 3 = 5
(2)异号有理数相加:例:5 + (-2) = 3
应用:
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货物购买时的找零等。
思考题:
1.有理数加法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1.有理数加法的定义:同号有理数相加,异号有理数相减。
2.有理数加法的法则:先确定结果的符号,再计算绝对值。
3.实际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货物购买时的找零等。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加减法,对加法的概念和运算法则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将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有理数的加法,将已有知识拓展到分数和负数,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同时,通过实际应用的讲解,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板书设计
1.目的明确:板书设计应紧扣有理数加法的基本概念、运算法则和实际应用,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结构清晰:板书应有序地呈现有理数加法的定义、运算法则、案例分析等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并记忆。
3.简洁明了: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重点,避免冗长的文字,以方便学生快速理解和记忆。
2.请举例说明如何运用有理数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
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互动交流等情况,评价学生在有理数加法知识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贡献程度、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他们对有理数加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有理数的加法》教案 (公开课获奖)2
有理数的加法教学目的和要求:1.使学生理解加法运算率在加法运算中的作用,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加法运算。
2.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在算法优化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比拟、归纳及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有理数加法运算律。
难点:灵活运用运算律使运算简便。
教学工具和方法:工具:应用投影仪,投影片。
方法: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
〔问题情境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1.表达有理数加法法那么。
2.计算:〔1〕6.18 +(); (2)(+5)+(-12); (3)(―12)+(+5); (4)3.75 + 2.5 +(); (5)21 +(–32)+(–21)+(–31)。
说明:通过练习稳固加法法那么,暴露计算优化问题,引出新课。
〔情境导入〕〔问题一:宋国有个非常喜欢猴子的老人。
他养了一群猴子,整天与猴子在一起,因此能够懂得猴子们的心意。
因为粮食缺乏,老人想限制口粮。
那天,他成心先对猴子们说:“猴子们,给你们吃橡子,早晨三颗晚上四颗,好不好?〞 众猴子听了都很愤怒。
老人马上改口说:“那就早上四颗晚上三颗吧,够了吗?〞众猴子非常快乐,大蹦大跳起来。
大家听完故事,请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答复,可能有以下情形:1 :猴子们很笨,老人很聪明。
因为老人一天之内给的橡子数目是一样的,都是 7 个。
2 :猴子性子急,他先收到多的就快乐了。
3 :那老人为什么不早五颗晚二颗,猴子不是更快乐了?4 :人家老人聪明的就在这里,早5 晚 2 相差太多,会造成晚饭不饱。
老人是利用了数学的加法交换律,满足了猴子们。
教师归纳并引入新课。
问题二:小学学过的加法运算律有哪些呢? 学生答复: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问题三:谁能用字母来表示呢?学生答复 :加法交换律是 a+b=b+a ,加法结合律是 (a+b)+c=a+(b+c)教师归纳:我们已经知道,小学所学的有些规律,在初中由于负数的引进而变得不成立。
2024新人编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2.1.1有理数的加法第2课时》教学课件
巩固练习
某一出租车一天下午以文化中心为出发地在东西方向营运, 向东走为正,向西走为负,行车里程(单位:km)依先后次 序记录如下:
+9, –3, –5, +4, –8, +6, –3, –6, –4, +10. (1)将最后一名乘客送到目的地时出租车离出发地多远?在 出发地的什么方向上? (2)若每千米的价格为2.4元,司机一个下午的营业额是多少?
1. 使 用 交 换 律 交 换 加 数时,一定要连同它 的符号一起移动; 2. 加 法 交 换 律 适 应 于 两个及两个以上数的 相加; 3. 计 算 有 理 数 加 法 时 ,如果遇到一个加数 前有负号且不是该式 的的第一个加数时, 应加上括号.
巩固练习
11 (2) 4.1+(+ 2)+(– 4 )+(–10.1)+7
例1 计算:16 +(–25)+ 24 +(–35)
解: 16 +(–25)+ 24 +(–35)
=16 + 24 +[(–25)+ (–35)] =40 +(–60)= –20
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相 加,从而据是什么?
这样做既运用了加法 交换律,又运用了加 法结合律.
探究新知
归纳总结
1. 一般地,总是先把正数或负数分别结合在一起相加. 2. 有相反数的可先把相反数相加,能凑整的可先凑整. 3. 有分母相同的,可先把分母相同的数结合相加. 4. 有小数相加时,把整数部分、纯小数部分分别结合相加.
探究新知
归纳总结
5. 含有带分数的加法运算方法如下, 化简:将带分数化简成整数和分数两个部分; 相加:先将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分别相加,并保留原带 分数的符号,再把两部分的结果相加.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3.1《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如:“为什么两个数相加,一个数变大,另一个数变小?”“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这是为什么?”
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归纳等方法,寻找有理数加法的运算规律,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4.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合理划分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如:每个小组探讨一个有理数加法的实际问题,最后共同交流分享。
2.学生总结自己在学习有理数加法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3.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并进行激励性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完成作业,教师及时批改,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3.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准备。
(二)讲授新知
1.利用多媒体展示有理数加法的运算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两个数相加的结果。
2.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尝试将有理数加法运算规律总结出来。
3.教师讲解有理数加法的法则,如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符号等。
4.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方法。
(三)学生小组讨论
1.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引导学生利用生活实例,发现有理数加法的运算规律,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形象直观地展示有理数加法的运算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理数的加法教学目标明确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重点难点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教师强调进行分式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按从左到右的方向,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 有括号要按先小括号,再中括号,最后大括号的顺序.混合运算后的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分子或分母的系数是负数时,要把“-”号提到分式本身的前面. 教学过程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教科书例7、例8是分式的混合运算. 分式的混合运算需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小结 五、课时小结: 本节课我们探索了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灵活运用加法的运算律使运算简便.一般情况下,将互为相反数的数结合相加;同分母的分数能凑整的数结合;正数、负数分别相加,以使计算简便.作 业 1、教科书 习题1.3第1题;2、配套练习相关题目。
板 书 设 计一、 复习引入 二、 讲授新课 三、 例题讲解 四、 当堂检测 五、课时小结教 学 反 思组长查阅2.教科书练习1:写出教科书问题3和问题4的计算结果.这道题与第一节课相呼应,也解决了本节引言中所列分式的计算,完整地解决了应用问题. 二、课堂引入1.说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2.教师指出分数的混合运算与分式的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三、例题讲解(教科书)例7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教科书)例8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注意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四、随堂练习 计算:(1) xx x x x 22)242(2+÷-+- (2))11()(b a a b b b a a -÷--- (3))2122()41223(2+--÷-+-a a a a 五、课后练习 1.计算: (1))1)(1(yx xy x y +--+ (2)22242)44122(aaa a a a a a a a -÷-⋅+----+(3)zxyz xy xyz y x ++⋅++)111(2.计算24)2121(aa a ÷--+,并求出当=a -1的值.六、答案: 四、(1)2x (2)ba ab- (3)3 五、1.(1)22y x xy- (2)21-a (3)z 12.原式=422--a a ,当=a -1时,原式=-31.13.3.1 等腰三角形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3.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的应用.(二)能力训练要求1.经历作(画)出等腰三角形的过程,•从轴对称的角度去体会等腰三角形的特点.2.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学生的操作和思考,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并在探究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重点难点重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教学方法探究归纳法.教具准备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生:硬纸、剪刀.教学过程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探究了轴对称的性质,•并且能够作出一个简单平面图形关于某一直线的轴对称图形,•还能够通过轴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这节课我们就是从轴对称的角度来认识一些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来研究:①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②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生]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形不是.[师]那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生]满足轴对称的条件的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也就是将三角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师]很好,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种成轴对称图形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Ⅱ.导入新课[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做一个等腰三角形.ABICABI作一条直线L,在L上取点A,在L外取点B,作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C,连接AB、BC、CA,则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生乙]在甲同学的做法中,A点可以取直线L上的任意一点.[师]对,按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得到一系列的等腰三角形.现在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硬纸和剪刀,按自己设计的方法,也可以用课本探究中的方法,•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师]按照我们的做法,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底角.同学们在自己作出的等腰三角形中,注明它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 [师]有了上述概念,同学们来想一想. (演示课件)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请找出它的对称轴. 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3.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4.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生甲]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所以把这两条腰重合对折三角形便知: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师]同学们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进行折叠,找出它的对称轴,并看它的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 [生乙]我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折叠后,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生丙]我把等腰三角形折叠,使两腰重合,这样顶角平分线两旁的部分就可以重合,所以可以验证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生丁]我把等腰三角形沿底边上的中线对折,可以看到它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说明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生戊]老师,我发现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也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 [师]你们说的是同一条直线吗?大家来动手折叠、观察. [生齐声]它们是同一条直线.[师]很好.现在同学们来归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生]我沿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对折,发现它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由此可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而且还可以知道顶角的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 [师]很好,大家看屏幕. (演示课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通常称作“三线合一”).[师]由上面折叠的过程获得启发,我们可以通过作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这些性质.同学们现在就动手来写出这些证明过程). (投影仪演示学生证明过程)[生甲]如右图,在△ABC 中,AB=AC ,作底边BC 的中线AD ,因为,,,AB AC BD CD AD AD =⎧⎪=⎨⎪=⎩所以△BAD ≌△CAD (SSS ). 所以∠B=∠C .[生乙]如右图,在△ABC 中,AB=AC ,作顶角∠BAC 的角平分线AD ,因为,,,AB AC BAD CAD AD AD =⎧⎪∠=∠⎨⎪=⎩所以△BAD ≌△CAD . 所以BD=CD ,∠BDA=∠CDA=12∠BDC=90°. [师]很好,甲、乙两同学给出了等腰三角形两个性质的证明,过程也写得很条D CA BD CABDCAB理、很规范.下面我们来看大屏幕. (演示课件)[例1]如图,在△ABC 中,AB=AC ,点D 在AC 上,且BD=BC=AD , 求:△ABC 各角的度数.[师]同学们先思考一下,我们再来分析这个题.[生]根据等边对等角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 ∠A=∠ABD ,∠ABC=∠C=∠BDC ,•再由∠BDC=∠A+∠ABD ,就可得到∠ABC=∠C=∠BDC=2∠A . 再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就可求出△ABC 的三个内角.[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对我们以前学过的定理也很熟悉.如果我们在解的过程中把∠A 设为x 的话,那么∠ABC 、∠C 都可以用x 来表示,这样过程就更简捷. (课件演示)[例]因为AB=AC ,BD=BC=AD , 所以∠ABC=∠C=∠BDC . ∠A=∠ABD (等边对等角).设∠A=x ,则∠BDC=∠A+∠ABD=2x , 从而∠ABC=∠C=∠BDC=2x .于是在△ABC 中,有∠A+∠ABC+∠C=x+2x+2x=180°, 解得x=36°.在△ABC 中,∠A=35°,∠ABC=∠C=72°.[师]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Ⅲ.随堂练习(一)课本练习 1、2、3. 练习1. 如图,在下列等腰三角形中,分别求出它们的底角的度数.(2)120︒36︒(1)答案:(1)72° (2)30°2.如图,△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 ,∠BAC=90°),AD 是底边BC 上的高,标出∠B 、∠C 、∠BAD 、∠DAC 的度数,图中有哪些相等线段?D CA答案:∠B=∠C=∠BAD=∠DAC=45°;AB=AC ,BD=DC=AD .3.如图,在△ABC 中,AB=AD=DC ,∠BAD=26°,求∠B 和 ∠C 的度数.答:∠B=77°,∠C=38.5°.D C A B(二)阅读课本,然后小结. Ⅳ.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对性质作了简单的应用.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它顶角的平分线,并且它的顶角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高.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首先就是要理解并掌握这些性质,并且能够灵活应用它们. Ⅴ.课后作业(一)习题13.3 第1、3、4、8题. (二)1.预习课本.2.预习提纲: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Ⅵ.活动与探究如图,在△ABC 中,过C 作∠BAC 的平分线AD 的垂线,垂足为D ,DE ∥AB 交AC 于E .求证:AE=CE .EDCAB过程: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结果:证明:延长CD 交AB 的延长线于P ,如图,在△ADP 和△ADC 中,12,,,AD AD ADP ADC ∠=∠⎧⎪=⎨⎪∠=∠⎩∴△ADP ≌△ADC .∴∠P=∠ACD .又∵DE ∥AP , ∴∠4=∠P . ∴∠4=∠ACD . ∴DE=EC .同理可证:AE=DE .∴AE=C E .板书设计一、设计方案作出一个等腰三角形 二、等腰三角形性质 1.等边对等角 2.三线合一 三、例题分析 四、随堂练习 五、课时小结 六、课后作业 备课资料 参考练习EDCA B P1.如果△ABC 是轴对称图形,则它的对称轴一定是( ) A .某一条边上的高 B .某一条边上的中线 C .平分一角和这个角对边的直线 D .某一个角的平分线 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100°,它的顶角的度数是( ) A .80° B .20° C .80°和20° D .80°或50° 答案:1.C 2.C3.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比底边多2 cm ,并且它的周长为16 cm .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边长. 解:设三角形的底边长为x cm ,则其腰长为(x+2)cm ,根据题意,得 2(x+2)+x=16.解得x=4.所以,等腰三角形的三边长为4 cm 、6 cm 和6 cm .15.2.2 分式的加减教学目标明确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重点难点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教师强调进行分式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按从左到右的方向,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 有括号要按先小括号,再中括号,最后大括号的顺序.混合运算后的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分子或分母的系数是负数时,要把“-”号提到分式本身的前面. 教学过程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教科书例7、例8是分式的混合运算. 分式的混合运算需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2.教科书练习1:写出教科书问题3和问题4的计算结果.这道题与第一节课相呼应,也解决了本节引言中所列分式的计算,完整地解决了应用问题. 二、课堂引入1.说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2.教师指出分数的混合运算与分式的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三、例题讲解(教科书)例7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教科书)例8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注意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四、随堂练习 计算:(1) xx x x x 22)242(2+÷-+- (2))11()(b a a b b b a a -÷---(3))2122()41223(2+--÷-+-a a a a 五、课后练习 1.计算: (1))1)(1(yx xy x y +--+ (2)22242)44122(aaa a a a a a a a -÷-⋅+----+ (3)zxyz xy xyz y x ++⋅++)111(2.计算24)2121(aa a ÷--+,并求出当=a -1的值.六、答案: 四、(1)2x (2)ba ab- (3)3 五、1.(1)22y x xy- (2)21-a (3)z 12.原式=422--a a ,当=a -1时,原式=-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