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各宗实修次第纲要
中国佛教的宗派及中心思想
![中国佛教的宗派及中心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ada6fb13551810a6f42486a7.png)
中国佛教的宗派及中心思想教从汉代传入中国以后,到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翻译讲学、从萌芽到成熟的阶段,当时的派别就有十一种;直到唐代才正式形成宗派,计大乘八宗,小乘二宗(又有史家将小乘的俱舍归入法相宗,成实归入空宗,故一般只提八宗).大乘八宗,其中慈恩宗、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贤首宗),多偏于教理的发挥、解说;禅宗、密宗、净土宗、律宗,偏于行持,重在讲行,教理方面就不如前面四宗广繁.在历史上又将禅宗称为宗下、宗通,将经教称为教下、说通.现将各宗派分别介绍如下:慈恩宗:又名法相宗、唯识宗。
讲法相唯识,主要经典为《华严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
三论宗:又名空宗、无相宗、中观宗。
讲般若,讲空。
依龙树菩萨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菩萨的《百论》等立宗。
天台宗:又名法华宗。
以《妙法莲华经》为宗旨,《大智度论》作指南,《大般涅槃经》为扶疏,《大品般若经》为观法。
智顗的天台三大部:《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是该宗的根本典籍。
华严宗:以《华严经》为根本典籍,故名。
又因实际创始人法藏号贤首,也称贤首宗.以发挥“法界缘起”的思想为宗旨,又称法界宗。
律宗:因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实际创始人为唐代道宣。
因依据五部律中的《四分律》建宗,也称四分律宗。
复因道宣住终南山,又有南山律宗或南山宗之称.净土宗:以普贤菩萨为始祖,主张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因其中国初祖慧远曾在庐山建立莲社提倡往生净土,故又称莲宗。
实际创立者为唐代善导。
该宗所依经典为三经一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世亲菩萨的《往生论》。
密宗:又作真言宗、瑜伽宗、金刚顶宗、毗卢遮那宗、开元宗、秘密乘.此宗以毗卢遮那成佛经,金刚顶经等为依.立十住心,统摄诸教,建立曼荼罗,三密(身、口、意)相应,即凡成圣。
其不思议力用,惟佛能知,非因位所能测度,故曰密宗。
禅宗:又称佛心宗、达摩宗、无门宗。
指以菩提达摩为东土初祖,探究心性本源,以期“见性成佛”之大乘宗派.该宗所依经典,先是《楞伽经》,后《金刚经》、《六祖坛经》为其根本典籍。
汉译佛法精要原理实修之体系表
![汉译佛法精要原理实修之体系表](https://img.taocdn.com/s3/m/7cd39cad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42.png)
汉译佛法精要原理实修之体系表一、概述佛法精要原理实修是佛教的一个核心概念,它包含了佛法的精髓和实践方法。
在汉译佛法中,这一体系表承载了丰富的内涵和智慧,对于理解佛法的本质和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二、原理解析1. 佛法的根本原理佛法的根本原理是指导人们实现解脱和觉悟的核心理念,包括四圣谛、八正道、缘起观、诸行无常等。
这些原理在汉译佛法中得到了深入的阐释和实践指导,为信众提供了清晰的修行路径。
2. 实修方法和方式在汉译佛法中,实修方法和方式包括禅定、念佛、般若等多种修行途径。
通过深入理解原典和经典,信众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修行方法,根据个人因果条件来实践佛法的精髓。
3. 心灵净化和觉醒汉译佛法强调以心灵净化和觉醒为目标的实修过程,通过修行禅定和般若智慧,使内心达到平和、明澈、超越烦恼的境界。
这一过程对于个体的内在成长和心灵解脱具有重要影响。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的看来,汉译佛法精要原理实修之体系表对于佛法信众的修行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逐一理解和实践其中的原理和方法,信众们可以在实践中体验佛法的智慧和真谛,提升个人修行的深度和广度。
四、总结与回顾汉译佛法精要原理实修之体系表作为佛法的核心内容,涵盖了丰富的内涵和实践指导。
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信众们可以逐渐领悟佛法的真义,实现心灵的净化和觉醒。
汉译佛法精要原理实修之体系表在传承佛法精髓的为信众提供了清晰的修行路径和实践方法,对于个体修行的持续和深化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是我根据你提供的主题内容撰写的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
汉译佛法精要原理实修之体系表是一种对佛法核心原理和修行方法的系统化总结和梳理,它在传承佛法的为信众提供了清晰的修行路径和实践方法,对于个体修行的持续和深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看来,这一体系表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指导,更是一种智慧的传承,通过对其内容的深入学习和实践,可以让我们在佛法的指引下达到人生的内在成长和心灵解脱。
这一体系表对佛法的根本原理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和实践指导。
唯识学的修行次第与内容
![唯识学的修行次第与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3e17d6c4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a5.png)
唯识学的修行次第与内容2001年兩岸禪學研討會論文集論唯識學的修行次第與內容一個時代主題的回應魏德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72001年兩岸禪學研討會論文集18論唯識學的修行次第與內容??一個時代主題的回應,魏德東提要修行問題可能是當代漢傳佛教面臨的最重要課題之一,而次第與圓融的關係問題尤爲突出。
尌中國佛教的發展看,明代以後,禪宗和淨土成爲主流,但漢傳佛教的修行次第反而漸行模糊,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廿世紀佛教在中國社會的邊緣化。
從世界佛教的發展看,廿世紀佛教在歐美有急速的擴張,但最爲博大精深的漢傳佛教影響反而最小,落後於藏傳和南傳,這也與當代漢傳佛教在修行上的次第不明有密切關係。
本文專從唯識學的修行理論入手,彰顯唯識學的唯識五位學說所擁有的嚴格的修行次第,同時對於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修習位和究竟位的內容予以詳細的解析,最後在唯識與禪的比較中,說明唯識學修行理論的獨特價值。
本文認爲,尌廿一世紀的中國佛教而言,唯識學的修行理論具有特別重要的價值。
唯識五位的修行學說既有嚴格的次第,又有豐富的內容,結合時代需要,對這一理論予以總結、提煉,對於漢傳佛教的現代開展十分必要。
充分發揮唯識學說重視理論思維的長處,並使其與禪宗、淨土宗的修行學說緊密結合,應當是當代中國佛教發展的一條思路。
這無論對於中國佛教在本土的發展還是其全球化進程,都有不可忽視的價值。
目次一、引言二、唯識五位三、預備階段四、修證階段五、結語關鍵詞:唯識五位修行次第漸修頓悟192001年兩岸禪學研討會論文集一、引言在漢傳佛教面臨的時代挑戰中,實證實修可能是最迫切的問題之一。
從世界範圍內看,佛教是現代化進程中發展最快的傳統宗教之一,表現出很強的時代適應性。
但在這樣過程中,漢傳佛教的表現很不盡如人意。
在歐美,最有影響的是藏傳佛教和南傳佛教;在中國,漢傳佛教極度的社會邊緣化。
原因何在,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尌是漢傳佛教的修行,進一步說,尌是修行次第的模糊與混沌。
第三讲佛教基本教义佛法基本体系与基本理论框架
![第三讲佛教基本教义佛法基本体系与基本理论框架](https://img.taocdn.com/s3/m/b1369e3a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2c.png)
空劫——坏劫之后,便是空劫,此世界已 坏灭,在欲、色二界之中,除四禅天尚存, 其他则全入于长久旳空虚之中,形成世界 未成,万物未生时期旳状态。
空劫之后,又开始另一期旳成、住、坏、 空,也就是另一种世界又开始成立、连续、 破坏。
世界从成到住、住到坏、坏到空、空到成, 各需要大约三亿二千万年,宇宙就在成住 坏空旳过程中,反复生灭,每一周期大约 需时十二亿八千万年。
菩萨戒,是发大乘心旳菩萨所受持旳戒律,分为 出家菩萨戒和在家菩萨戒两种。出家菩萨戒出自 《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共有十重四十八轻 戒;在家菩萨戒则出自《优婆塞戒经.受戒品》, 计有六重二十八轻戒。 重,即是重法罪,共有六条,乃不杀生、不偷盗、 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以及不说四众过 戒。轻,指失意罪。“失意”,谓失菩提正意念, 亦失世间善意念。此失意罪,共有二十八条,为 轻罪。
风——变化性 火——温暖性 水——聚合性 地——坚实性
住劫——是指器世间和众生世间安稳存住旳时期, 其间凡二十中劫。根据佛经上说,我们目前正是住 劫,在住劫又有减劫和增劫旳分别。 所谓减劫就是人类旳寿命从八万岁,每经过一 百年降低一岁,一直减到十岁,所需要旳时间。增 劫就是人类旳寿命从十岁,每经过一百年增长一岁, 一直增长到八万岁,所需要旳时间。 一种增劫,一种减劫,合称为一种中劫。中劫 中定有刀兵、疾疫、饥馑等三种灾害产生,称为三 小灾。
2、中级目旳相应旳修行方法——:观轮回 苦,生出离心,修慧悟道。
3、与终极目旳相应旳修行方法——生出离 心、悲智双修、断烦恼障和所知障。
修道基本途径——闻思修
佛法是实证旳宗教,不但有一套完整旳理 论体系,而且提出了修行目旳,并制定到 达目旳旳详细措施和途径——闻、思、修。
首先是“闻”:学佛修行第一步就是要听 闻和学习佛法理论、从理论上掌握佛法智 慧,从而生起闻所生慧;
说一切有部的禅修功德_四无量的修学体系_惟善
![说一切有部的禅修功德_四无量的修学体系_惟善](https://img.taocdn.com/s3/m/f2f2f814227916888486d73c.png)
组合 。 参见 《梵本 》 , 身见
一 。 冬 , 戒某取见 有 、 一 玲落 。
· ·
鑫 蒸翼翼嘿
年总第
期
见的行者容易生起填患心 。 “喜 ” 和 “舍 ” 近对治 “爱戏论 ” , 因为有贪爱的行者容易
对亲人产生依附和贪着之心 。 但对此也有极为相反 的观点 , 认为 “慈 ” 和 “悲 ” 近对 治 “爱戏论 ” , 而 “喜 ” 和 “舍 ” 则近对治 “见戏论 ” 。其次 , 这 四法 以欲界一切有情 作为修习的对象 , 能近对治欲界无量的 “放逸 ” 烦恼 , 所以被称为 “无量 ”。 此外 , 此四 法也是一切贤圣经常修习的法门 , 可比作他们经常去游玩嬉戏 的地方 , 如富贵人有园苑 、 宫殿 、 台阁等许许多多的处所 , 所以这四法被称为 “无量 ”。其 中最为重要 的是第一点 , 这四法以无量有情作为修习对象 , 可以获得无量的功德福报和引发出无量殊胜果位 。 世亲在 《梵本 》 中阐述了有部 的观点 , 提 出为什么只有四法 , 而不是 三法 、 或五
① 参见 《 梵本 》 ,
句 ② 身 勿 文 句面 ③ 五见
厄
, ,
邓,
,, ,
吕 , 胜, ,
, 的 ` , 肠 。,
, 一 一
是有积聚 、 组 合之义 , 名 枷 指表达事物 的词汇 、 名称 句 即是 文 指字母 , 所 以名身 即词汇组合 , 句 身即句子组 合 , 文身是 前两者 的基础 , 是字 母 卿 一 。 , 边见 咯 一 , , 邪见 一 , , 见取见 作
“悲无量 ” 以不害为 自性 , 对治害 。 程 ,
喜除 , 满足
“喜 ” 就
为 自性 。 这里 涉及到一个 问题 , 如果
非常完整的禅修次第
![非常完整的禅修次第](https://img.taocdn.com/s3/m/2d921300be23482fb4da4ca0.png)
非常完整的禅修次第:从安般念到第四禅来自: 长安冷松(智障居士) 2010-11-17 07:53:13以下是篇非常完整的修四禅八定的介绍文章,可以作为修四禅八定的重要参考========================缅甸本雅难陀尊者主讲第一部分、「安那般那念」修习四阶段禅修的环境及姿势首先,佛陀说禅修者要打坐,必须找一个安静,没有声音的地方。
因为对刚开始禅修的人而言,声音是一种干扰。
他们在看呼吸时,心会常常禁不住地想要听听周围的声音,听听别人在说什么,然后定力就退了。
禅修时,必须坐下来先盘腿、闭起睛睛;若腿痛的话,可以更换双腿的位置使它舒适,换腿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身体也要保持正直,不要前俯或后仰。
因为后仰的话,会对呼吸感觉不清楚,若出入息不清楚时,妄想就会涌现出来,并且越来越多。
身体若是前俯的话,不只会越来越累,同时呼吸也会越来越急促、越来越快,这样是不能打坐的。
除了身体要正直,头也一样要正直。
至于手要怎样放,并没有一定的姿势,所以手的姿势并不重要,可以随意放,只要舒适就好。
最重要的是身体的姿势,因为身体不正,是会很容易疲倦的。
打坐时要闭起眼睛,将心念专注在鼻孔周围的呼吸,保持知道呼吸在一个比较清楚出入的地方。
有些修行者为了让自己不要有妄念,以便清清楚楚地知道呼吸,他就会紧紧抓住呼吸、控制呼吸,导致身体越来越痛、紧绷,颈项也会紧绷,甚至有些禅修者只要一闭眼睛,就会感觉头硬硬的,很痛。
所以刚开始禅修时,不要控制呼吸,虽然问题在开始时不是很大,但后来就会变得很大。
以后一闭眼睛就会有紧、硬的感受,那是很辛苦的。
第一、观出入息(观息进、出):1. 在鼻孔周围的触点上,简单地觉知出、入息即可(「入息一次知道」就够,「出息一次知道」就够,不必注意开头到最后,全部的息),2. 但不要注意触点,3. 也不要控制或抓息。
4. 心不随着息进去或出去。
5. 不要注意息的热、冷、推动等自相(色法名法各自的特相),也不观息的无常、苦、无我之共相(色法名法共同的特相)。
道次第学习表格-深信业果
![道次第学习表格-深信业果](https://img.taocdn.com/s3/m/eaba7d1f6edb6f1aff001f90.png)
十不善业道
此中意业思(思:造作,审虑思、决定思、动身发语思)者,是业非业道。
身语七支者是业,以是思惟所履之事故,亦是业道。
贪心之三者,是业道而非业也。
依不善业论业果轻重
十不善业果报差别
业的种类
完美人身的因果差别
----异熟功德及业用、异熟之因
如何得殊胜异熟?----修八因(见上表),具三缘(本表)
正文:彼八种中,若具三缘,当得殊胜异熟。
三缘者(一心清净,二加行清净,三田力清净)。
心清净中(复分自他之二),观待于自有二:(一)修诸善因,回向无上菩提,不希异熟。
(二)及意乐至诚猛利而修诸因也(以纯厚意、决定意、猛利修善)。
观待于他有二:(一)见同法者(同法者,如自行施,他亦行施,同心一德者是),上中下三(品),断除嫉妒、校量、毁誉(轻侮比赛之心),心生随喜(勤修随喜)。
(二)若不能者,亦应日日于其所行,多次观察焉(即不能如是,亦应日日多次观察他所作事,见贤思齐)。
加行清净中(亦分二):(一)观待于自,长时无间猛利所作(自方对八因长时殷重而作)。
(二)观待他者,未受正行,赞美令受。
诸已受者,赞美令喜,常恒无间,安住不舍(他方未修八因者,赞彼令修,已修者,赞之令增)。
田清净者,即彼二种意乐加行,获多美果等同田也(田清净中,即彼意乐加行所得之二果,美妙繁多,其力如田,故称田清净)。
四力净修之法。
五台高僧法尊法师与次第思想在学僧教育中的实践
![五台高僧法尊法师与次第思想在学僧教育中的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3f04de2a5901020207409cd5.png)
清峻之行 的景仰 , 后人在追忆法尊法师早期经
历 时 , 言 及 “ 萨 点 化 去 五 台 ” 神话 , 层 常 菩 之 这 神 化 面纱 下 的法 尊 法 师 却 是 “ 而 岐嶷 , 龄 幼 弱 慕 道 ”“于 12年 春末 至 五 台 山 , 瑞 普 ( 名 I , 90 投 法 觉祥 ) 师座前 落发 , 名妙 贵 , 法 字法尊 。( 于法 对 尊 法 师剃 度 出 家 的五 台 山寺 院存 广 宗寺 、 皂 玉
五
台
山 研
一 总第 1 一 1 . 0 期 o 1 2
究
五 台高 僧 法 尊 法 师 与 次 第 思 想 在 学 僧 教 育 中 的 实 践
万
二
3 0 0) ( 兰州大学 , 肃 兰 州 7 0 2 甘
摘
要 : 台高僧 法 尊法 师将 “ 为根 本 为基 础 为 前 导” 次 第思 想付 诸 于 学僧 教 育 实践 , 五 戒 的 推
呈
J
藏 西行 求 法 , 中军 阀混 战 、 匪横 行 , 途 土 自然 环 / 的名相有 了点粗浅的理解 ”] f 深得 觉祥法师赞 1 ,
境极其恶劣 , 多有性命之虞 , 而法 尊法师怡然 处之 , 甚至往往译经废寝、 阅卷忘食。[ 1 1 , 因此 使 其遁入空 门的 , 绝不仅仅是学徒生活的辛苦劳
遂借 “ 时 患病 、 长 学业 无 成 ” 由 ,到 外 面 开 开 之 “
眼界 , 阔心胸 , 长见识 ”’ 开 增 i l的生 平及 与五 台山的渊 源
法 尊法 师 , 姓 温 , 庚 公 , 清 光绪 二 十 俗 名 于
八年 ( 9 2 l 月 1 10 )2 4日生 于 河 北深 县 ( 深 州 今
论天台宗的修学次第
![论天台宗的修学次第](https://img.taocdn.com/s3/m/b42c70d7195f312b3169a537.png)
论天台宗的修学次第沈海燕上海大学社科学院哲学系一、引言在智顗的佛学体系里,成佛解脱之谛理、契入真理之智慧以及个人之具体修行实践,这三个方面是密不可分的。
真理是为体,智慧是为宗,而实践之行是为用。
三者缺一不可。
智者大师在《妙法莲华经玄义》(又称《法华玄义》)中将三者的重要性说得十分清楚,谓智慧靠精进修行而得,而修行靠智慧指引。
智圆行满之时,才能契入真理而达功果圆成之地:夫行名进趣,非智不前。
智解导行,非境不正。
智目行足,到清凉池。
而解是行本,行能成智,故行满而智圆。
1这其实简明扼要地道出了天台宗的修学次第。
首先是由对真理之境的认识开始,在佛教的特定语境里,即指佛说中有关宇宙人生的谛理,故“境”为修学之体。
照见了悟此谛理便是智慧,故“智”为修学之宗要。
具体落实到依教而起修行,以获得智慧,悟入谛理,故“行”为实践之用。
需要强调的是,智顗的佛学体系皆以其藏、通、别、圆“四教义”2理论统摄之。
最显著的例子就是智顗对十二因缘境和四谛境的描述。
对这两类真理范畴的理解分别是四种,相应于四教义。
因有四种理解故,而有四种十二因缘。
“思议生灭十二因缘”是藏教之境,“思议不生不灭十二因缘”是通教之境,“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是别教之境,“不思议不生不灭十二因缘”是圆教之境。
再者,因对四谛境有四种理解而产生四种四谛境。
生灭四谛、无生灭四谛、无量四谛以及无作四谛一一与藏、通、别、圆对应。
3此外,二十种契入各类真理之经的智慧可划分为四类,分属于四教。
4对于实践之行的阐述也是在四教的范畴中进行的。
具体而言,每一教都以约教增数而明行。
5四教之不同的实践之行便导致不同的修证果位,分别属于四教的范畴。
6在智顗藏、通、别、圆的四教理论中,以圆教之对真理的认知最为优越,因此,圆教即呈现了实相的原貌。
另一方面,从个人修行渐进的角度来说,其它藏、通、别、三教虽然对真理的认知相对圆教而言要低下,但仍然是必要的,因为它们分别代表了对真理的认知的不同阶段。
道次第的组织架构提纲
![道次第的组织架构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beeda154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80.png)
道次第的组织架构提纲
“道次第”就是修行的程式,这种修道程式是修行本身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并非任意的排序,因此,欲修行者必须按其程式进行。
修行程式也是根据修行目的决定的,因此,显宗有三士(三种人)道修道次第,密宗有四续部修道次第。
有总体的修道次第,也有每种法各自的修证次第。
道次第的内容包括修行的具体方法和步骤,详见《菩提道次第广论》等著作。
善恶因果报应的信条是佛教信仰的“基石”,如果对此法则不产生坚定的信念,对出离心,无常心,菩提心等一系列的法理都不会产生坚定的信心。
培养对因果法则的信念和培养对其他法则的信念都一样,必须从理论上深刻认识其法则,达到思想上深信不疑,在此基础上将教理法则化为自己的思想认识原则,精神和人格的素质,这样才算有了修证成就,否则,对佛法的认识,就像虽懂医学知识,却不诊断治疗一样,无济於事。
故于所修诸所缘境数量、次第,先须决定;次应发起猛利
![故于所修诸所缘境数量、次第,先须决定;次应发起猛利](https://img.taocdn.com/s3/m/a99fd4e89ec3d5bbfd0a74cd.png)
故于所修诸所缘境数量、次第,先须决定;次应发起猛利誓愿,谓如所定,不令修余;即应具足忆念正知而正修习,如所决定,令无增减。
前面已经说明了前因后果,已经摆好了这个路线的走法,如果违背规则,是要受到惩罚的。
我们要非常慎重、认真地护持修行的相。
认真是一个好事,表示已经非常严格地遵循这个正道来行。
不要一听别人说“你那个样子很刻板、太教条”等就生犹豫心。
那是个魔,他豁达空的习气太强了。
因为我们已经从缘起上确认了,所以自然开始认真、殷重了,这是好相,一定要保持它。
之后,自己就想:确实我要这样做。
所以最开始我们不能着急,必须要养成好习惯。
修心的时候,对于所要修的所缘境的数量和次第,首先必须断定。
断定好了,就发誓愿:我要按照所决定的来修,绝不换题目。
不是今天变到这,明天变到那,而是非常听师父的话。
师父说:你这五天必须得练这一招。
他就练这一招,不练别的。
然后师父说:你练得差不多了,再多练三天,这个基本功就好了。
他就又老老实实这样做。
第一步做好了以后,师父说:你有基础了,现在我们可以再练这招。
他就继续再练。
这个人老老实实按照教导来做。
师父今天让他站桩,他就不会去练拳。
这就是一种品格,一决定好了,就如实地做。
在做的时候,应当有正念正知来如法地修行,就按照所决定那样,不要增一分,不要减一分,也没必要增一分或减一分。
要知道,传承祖师们有最大的慈悲心和智慧,已经定好了全盘修行的路,一步一步都非常如理如量,能够开展出符合缘起法则的妙法。
只要好好修,就会生起,而且会一步一步地引发,前前是后后的因,一步一步会往上走的。
如果错乱了这个轨则,按自己的一套来,那是修不成的。
因为连师父规定的事都违背,那怎么可能修成。
如果你是师父,应该走过了这条路,还要修什么。
所以,必须按照要求修,只要合乎条件决定能修得成。
所以,一旦决定了就不能变动。
然后在修每一分的时候,不断按照那个标准来,用正念提起,我现在要修什么,所缘的该是什么?要怎么修?用正知时时看着自己,是不是按照这样在进行?一跑到别的地方就要把它拉回来,不允许它乱来。
道次第略论第二讲内容整理
![道次第略论第二讲内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fdff6501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b1.png)
道次第略论第⼆讲内容整理第2讲序论如济迦⿇罗喜罗寺说法之轨则序论的主题是说法轨则。
宗喀巴⼤师依照的是印度济迦⿇罗寺的说法轨则,当时印度说法⽐较著名的有济迦⿇罗寺和那烂陀。
不同的寺庙有不同的宗风、有⾃⼰的⼀套教育,说法轨则也代表着⼀种教育⽅式。
先须讲明作者之重要与法之重要,及如何说听彼法之三事说法的轨则,在讲法之前需要讲明三点:⾸先要说明作者的重要;其次要考察法的重要性——就是要说的这个法的重要;第三点就是说听的规则。
于此菩提道次第之引导分四:⼀、为明法源清净故,释作者之重要。
⼆、为于教授⽣敬信故,释法之重要。
三、于具⾜⼆种重要之法,应如何听受讲说。
四、如何是以正教授引导弟⼦之次第。
第⼀点就是讲作者的重要,为什么重要呢?主要是要考察法的来源问题,法是从哪⾥来的?源头清净不清净?所以说作者重要主要是要说明法源的清净,传承的法来源是正的,我们现在学⾃然也就是正的。
《菩提道次第论》的作者是宗喀巴⼤师,可是我们现在这⾥所讲的作者是阿底峡尊者。
为什么呢?因为《菩提道次第⼴论》主要是依据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炬论》作的。
所以宗喀巴⼤师在介绍作者的时候就介绍阿底峡⽽不是介绍⾃⼰,这也体现了宗⼤师的谦虚。
关于作者的重要从⼏个⽅⾯来说:第⼀讲他的⽒族、家族,阿底峡尊者的家族;第⼆讲阿底峡尊者的求学经历,求学经历也就是他所接受的教育;第三就是阿底峡尊者所成就的功德;第四就是阿底峡尊者所做的事业。
共有四个⽅⾯。
本论总依弥勒菩萨之《现观庄严论》,⼜以别依《菩提道炬论》,故《道炬论》之作者,即是本论之作者,其名燃灯吉祥智⼤阿闍黎,别号具德阿底峡。
《道次第》总依是《现观庄严论》,《现观庄严论》是弥勒菩萨解释般若经的。
《道次第论》的建构就是把下⼠道、中⼠道都作为上⼠道的⽀分,作为菩萨不仅仅要学习菩萨道,同时也要学习声闻道、解脱道,这种思想就是来⾃于《现观庄严论》——般若经的思想。
别依,就是特别地依,《道炬论》在西藏的历史上是⼀部⾮常重要的论典。
教观纲宗
![教观纲宗](https://img.taocdn.com/s3/m/f1ba96c865ce050877321347.png)
教观纲宗一、何谓八教佛祖之要,教观而已矣。
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
然统论时教,大纲有八,依教设观,数亦略同。
八教者,一顿、二渐、三秘密、四不定,名为化仪四教,如世药方;五三藏、六通、七别、八圆,名为化法四教,如世药味。
当知顿等所用,总不出藏等四味。
藏以析空为观,通以体空为观,别以次第为观,圆以一心为观。
四观各用十法成乘,能运行人,至涅槃地;藏、通二种教观,运至真谛涅槃,别、圆二种教观,运至中谛大般涅槃。
藏、通、别三,皆名为权,唯圆教观,乃名真实。
就圆观中,复有三类:一顿、二渐、三不定也。
为实施权,则权含于实;开权显实,则实融于权。
良由众生根性不一,致使如来巧说不同。
二、何谓五时且约一代,略判五时:一华严时,正说圆教,兼说别教,约化仪名顿。
二阿含时,但说三藏教,约化仪名渐初。
三方等时,对三藏教半字生灭门,说通别圆教满字不生不灭门,约化仪名渐中。
四般若时,带通别二权理,正说圆教实理,约化仪名渐后。
五法华涅槃时,法华开三藏通别之权,唯显圆教之实,深明如来设教之始终,具发如来本迹之广远,约化仪名会渐归顿,亦名非顿非渐。
涅槃重为未入实者,广谈常住;又为末世根钝,重扶三权。
是以追说四教,追泯四教。
约化仪亦名非顿非渐,而秘密、不定,二种化仪,遍于前之四时。
唯法华是显露,故非秘密,是决定,故非不定。
然此五时,有别有通,故须以别定通、摄通入别,方使教观,咸悉不滥。
今先示五时八教图,次申通别五时论。
通别五时论一、认识五时的通别法华玄义云:夫五味半满,论别,别有齐限,论通,通于初后。
章安尊者云:人言第二时,十二年中说三乘别教,若尔,过十二年,有宜闻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岂可不说?若说,则三乘不止在十二年中,若不说,则一段在后宜闻者,佛岂可不化也。
定无此理!经言:为声闻说四谛,乃至说六度。
不止十二年。
盖一代中,随宜闻者,即说耳。
如四阿含、五部律,是为声闻说,乃讫于圣灭,即是其事。
何得言小乘悉十二年中也。
莲花戒大师《修法次第》三卷对藏传中观论的影响
![莲花戒大师《修法次第》三卷对藏传中观论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87f62c5e336c1eb91a375da7.png)
‘ 司 q 鑫 ’ 玎 1 翊
司 1
’
’
’ 司 ’ ’
’ ’ ’
~ f\
1 ’ 目 1
 ̄一
a 5
磊 ’
因 訇 目 ’ 司 习 1
,
’ ’ 习 1
r q ’
1
‘
’ 强
’
习 1
’ ’ 击 ’ ’
弩 ’ 嚣 ’ f : I
1 ’
’ 蒉 ’
’ ’
’ ’ Hale Waihona Puke ’ 7 5 1
礴 镧
锨 q 1
输蜀
蔚 圈 目 一 ’ ’ 目 一 一 ’ 一 ’ 一 ’ 舄 叼 一 ’ ’ 一 ’ 一 ’ 一 目 一 ’ 目 一 ’
’ ’ 茸 ’ ’ ’ ’ ’ ’ 目 ’ 卣目 目目 ’
’ ’
目 习 1 {
& ’ q 1
[ ’ 黾 真 ’ ’ 气 目 ’ 气 营 ’  ̄1 ] B 9 4 9[ 目 ’ 气 ’ 嘲 ’ 弓 气 ’ 1 ] A[ 季 嗣 ’ 亘 ’ 黾 ’ 号 ’ 醐 ’ 萤 曩 1 ] 1 0 0 5 — 5 7 4 6 ( 2 0 1 6 ) 0 4 — 1 2 3 — 1 2
1
。 ’
’ ‘ ‘ ’
碟 ’
’ f = l : 1
’ ’
’ ’
日 1 { ’ r - 4
<
茸 习 1 ’ ’ ‘ q
因
q ’ ’
’ ’ ’ z 1 ’ ‘ ’ 1 ’ ’ 善
’
’ ’ 5 j ’ ’ ; 兰 c
’ ’
目 。 日 帮
’ 目1
论莲花戒《修习次第论》三篇对藏传佛教的影响
![论莲花戒《修习次第论》三篇对藏传佛教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c5e4edeb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32.png)
作者: 周拉
出版物刊名: 法音
页码: 31-32页
主题词: 藏传佛教;修习;莲花;佛教思想史;教义思想;吐蕃;摩诃衍;辩论
摘要:公元8世纪末,印度瑜伽行中观自续派论师莲花戒来到吐蕃,与摩诃衍进行辩论。
辩论结束后,根据吐蕃佛教的特点,撰写《修习次第论》三篇。
这部论典成为藏传佛教前弘期佛教思想及修习次第理论之纲领性论著,它改变了吐蕃佛教思想的混乱局面,统一了吐蕃佛教教义思想及修持方法,指明了吐蕃佛教的发展方向。
这部论典在藏传佛教思想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论开悟——第十讲 禅宗的开悟(一)
![论开悟——第十讲 禅宗的开悟(一)](https://img.taocdn.com/s3/m/8ce08d4b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a9.png)
作者: 贾题韬
出版物刊名: 法音
页码: 14-20页
主题词: 释迦牟尼佛;成佛;三法印;释迎牟尼;实相;唯识学;十二因缘;知见;法我执;人我执
摘要: 今天开始给大家讲禅宗,以后不再另换题目了.佛家的各宗各派,老实说,其目的都是为了开悟佛之知见.释迦牟尼佛以开悟而成佛,他根据他的开悟——亲证境界变成语言文字而传播他的教.在各宗各派中特别强调开悟的是禅宗.并且从原理到方法上都有其特殊风格.而其他各宗各派呢,虽然都讲开悟,大多以为开悟是逐渐的,要依照一定的次第渐修渐悟.禅宗则主张顿悟,不论次第的.现在先就禅宗的一些问题来谈一谈.。
南北朝时期的禅定实践与戒律修持
![南北朝时期的禅定实践与戒律修持](https://img.taocdn.com/s3/m/8de64e3a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06.png)
南北朝时期的禅定实践与戒律修持
清净
【期刊名称】《浙江佛教》
【年(卷),期】2002(000)001
【摘要】南北期时期,有一些佛教派别并不专门研究经典,而是以一些经典为依据,侧重于修行实践。
这种情况主要集中在禅定实践与戒律修持方面。
【总页数】2页(P20-21)
【作者】清净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48
【相关文献】
1.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庭教育思想的特色——以魏晋南北朝时期家训为考察对象 [J], 刘建河;刘海丽
2.魏晋南北朝时期注释形式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文献学的成长》第五节 [J], 曾贻芬;崔文印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类书——《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文献学的成长》第三节 [J], 曾贻芬;崔文印
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总集——《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文献学的成长》第四节 [J], 曾贻芬;崔文印
5.简论佛教禅定及戒律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 [J], 范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学各宗实修次第纲要
学佛修道之始
(以下均摘自周承松撰写的新浪博文)
有朋友云,最近诸事不顺,找高人测,曰有大碍(非‘无大碍’也,呵)。
我劝曰:学佛吧!
朋友云:每欲学佛,无论去寺庙礼拜,或请朋友诵经,辄有障碍,似有人在旁牵扯,不能遂愿,屡试不爽。
我笑曰:无事,正常,业障现前,阻你解脱也。
此为逆增上缘,正应精进!朋友委屈:我性本善,平生无害人之心,为何受此业报?!
答曰:因果分三世,昨天、今天、明天也。
我们过去皆造无边之业,你我一样,所谓无业不生娑婆。
但仍然无事,以平常心坦然对之即可。
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而已。
佛学为解脱之学,解脱乃自性自悟自解脱,与业障无干,坦然受之,无怨无悔可也。
初步学佛,可先研基础佛理(主要为因果业报类佛理,如百业经,因果实录和游记等),以白话为主。
再往后,应研究三十七道品。
日常功课可从诵经、持咒、念佛开始。
若时间充裕,可再读佛本生及过往和当世高僧大德之传记。
读传记实乃学佛修道之捷径!因其直示修道之路径也!艰涩之佛理全融入高僧大德生动之人生事迹中,既易理解又不易忘记,将来更会时时浮现于脑海,提醒行者,激励行者!随学者修学时间之增长,还会与佛理互相研参,最终融会贯通!
此讲学佛,修道亦然!
1
学佛之“次第”问题(一)
现在学佛的人慢慢多起来,这是好事!可如果问一问就会发现,大家学佛的目的都不尽相同。
有人为消灾,有人为健康,有人为求财,有人为情感,有人为解脱,有人为助人等等,不一而足。
究竟对不对呢,好不好呢?依我看,都对,都好,都有道理,或者说,无论为什么,都无妨。
真的是无妨,不是在迁就着说。
本来嘛,佛门广大,佛法似海,有教无类,难道还有什么样的心态和初衷是佛法所不能容纳的吗?!
不过,不管欲达成何种目的,学佛都要明白一件最最基本的事,那就是“次第”!或者说是“过程”“次序”。
这好比读书,总要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到硕到博,甚或到博后,或博导。
总不大可能从幼儿园直接到中学吧?当然,不排除有个别的天才或神童,但毕竟是少数,与大众无关,而且最多也就跳几级而已,不是整个阶段全省略。
再说了,好像神童到了后来结果非常理想的也是少数中的少数,大半还是差强人意。
原因呢,依我看是根基不稳,好比蒸馒头,锅揭早了,没完全熟透。
所以啦,次第修学实乃我辈修学者的不二法门。
或有人问,那禅宗的顿悟呢?不是直接就到了佛地?因为听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嘛,成佛了,不就没事啦。
一了百了,干脆直接,何其洒脱!此言令人不禁莞尔,如此看法犹似“雾里看花”,实在是见地不够通透。
真正开悟者是绝对不会这么说的,如此讲者,离开悟什么的还远着呢。
而且,学禅者如果抱着这种看法不放,对其修学将是一大障碍。
2
大乘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
一般开悟者仅处“见道位”而已,而且这还是充其量的说法,究竟到没到,还要具体人具体境界具体分析。
当然啦,这么说并不意味着开悟者不珍贵。
开悟的确非常重要,因为见到本性,从此眼明,不再是睁眼瞎啦,而且知道要修的是什么。
不经开悟,学佛修道绝不可能成就,因为尚不知“道”或“佛性”为何物。
只是说,这离究竟成佛尚远。
禅宗后世也有破“三关”之说,所谓初关、重关、牢关。
请问初悟者是在哪一关?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元音老人的《略论明心见性》讲得非常透彻,可以好好参阅。
现在还是回过来讲“次第”的问题。
这个问题好像谁都懂,谁不知道要循序渐进啊,似乎用不着讲。
其实呢不然,原因如下:
1、学佛者年龄、学识不同(意味着理解力不同、消化力不同);
2、学佛者根基不同(与宿慧有关,生而有别);
3、学佛者入佛门的机缘不同(缘由、目的不同,所要经历的阶段也不同);
4、佛学经论普传(大家不知道拿到手的是几年级的教材,也不知道自己在几年级,更不知道所在班级是文科还是理科);
5、无明师指点(学什么都要师传的,至少可以绝对少走弯路)。
今天先到这里,改天往下聊——腊月二十九学佛之“次第”问题(二)
几十年来,见过很多学佛的,但真正明白修持次第,并且在循序修行的人,应该少之又少吧。
学佛学佛,就是要成佛呀。
不管因什么原因入的佛门,这都应该是终极目标。
成佛就是要法报化三身成就。
您说,没有次第成吗?
3
前面讲过,次第问题其实很难弄明白。
大体上知道是一回事,清楚自己在哪里又是另一回事。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搞明白自己永远是最难的课题,古今皆然。
现在信息那么丰富,或者说那么杂乱。
如无人指点,要想能够理智取舍,实在太难。
当然,也有人抱残守缺,固步自封,自以为在一门深入。
但如果不通宗通教,那就不能算是明白次第,当然也无法次第修持啦。
还有人,本来学禅学净,半路遇见修密的,被介绍一大堆密法资料。
因后者同样不明次第,所介绍的内容令前者乱上添乱。
还有人,执持一门之法,对别家修法不屑一顾。
碰到修别宗的,不自觉地就在言语之中颇多贬低。
再加上菩萨心切,恨不得天下人都跟自己(或自己的老师)同修同成,生拉硬拽,搞得新人无所适从。
还有人,自恃聪慧。
听说某某法门需要上根利器,往往有舍我其谁之勇,不肯次第而修。
但眼虽高,无奈手颇低,理行脱节的情况占绝大多数。
很多时候,在其他方面非常聪明的人,学佛起始往往显得“资质”不佳。
呵呵,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上上人未必有上上智!我们必须明白,聪明不等于智慧。
聪明在于分别,智慧在于整体把握。
聪明属识,智慧属智。
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
学佛在于转识成智。
、、、、、、
所以本人常常感慨,现代人学佛修行,最大的难题就是不明次第,多走冤枉路。
虽然也可以讲,上路就是好的,不管怎样,总算入了解脱之门。
但人生苦短,哪有那么多的时间要浪费在冤枉路上呢?!
有人咨询修行方面的事,我每每苦笑。
挺用功的一个人,无奈经常被人带到沟里,或者沟边上,需要一次次把他再拉回来。
4
所以,我想把自己关于此问题的见解提出来,与同道分享,希望能对新人有所助益。
不当之处,尽可弃之!
居士学佛,不比出家众,无法受到正规系统的佛学教育,也没有师傅可以从早跟到晚,得到耳濡目染。
这不能算是问题,对居士而言,本属正常。
但如果居士自己不知道此一差别,那就是个大问题了。
我不是说居士要跟出家众比。
我的意思是,不管是谁,出家众也好,在家众也罢,明白学佛修行的次第都是绝对必须的。
除非岁数大了,时间精力跟不上了,那另当别论。
居士在家修行,有点像自学。
自学嘛,严格的自我课程管理是很有必要的。
无论机缘如何,所修是何种法门,首先要规规矩矩把自己当成小学生。
贵也好,贱也罢,全部放下,先归零,把杯中水倒掉。
佛学的根基之一是轮回说,也就是六道轮回理论(其实是基于对事实的描述),必须要了解,必须要坚信。
否则,修行的必要性就不存在了,更谈不上精进地修行。
学人由此而生出离心。
十二支因缘的流转门与还灭门要清楚。
从十二支因缘我们可以知道,修行解脱在心,在内,不在外。
可以避免心外求法而沦为外道。
五蕴皆空要研究,我们可以因此明白:本来无我。
由无我始,而能够去执,包括人我执和法我执。
习气由此渐断。
菩提心要建立,学佛首重发心,即出离心和菩提心。
懂得以上佛理,应该就可以渐渐发出大乘菩提心。
由轮回可知此世怨亲敌友全属暂时,人畜平等,六道平等,一律如父母,如子女,一律如佛。
由无我而能对治分别心,能发菩提心,也能持菩提心。
能彻底无我,则成佛何难?我执很重的人,很难发起菩提心,即使勉强发起,也万难持久!
要有中观正见,学人由此可行于中道。
此较难,需要随修行、学习而不断加深领悟。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