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题申报:普及化阶段民办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研究
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民办高校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民办高校以其灵活的办学机制和教育理念广受欢迎,其中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其核心任务之一、本文将对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研究,并探讨其意义和发展方向。
一、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义1.适应社会需求:民办高校注重人才培养的市场导向性,更加贴近社会需求,培养的学生更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增加就业竞争力:应用型人才具备良好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能够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并发挥作用,因此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3.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注重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能够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经济发展。
二、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1.实践性强:民办高校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习、实训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专业性强:民办高校开设的专业课程更加专业化,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3.办学机制灵活:民办高校灵活运用市场机制,可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应用型人才。
三、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策略1.优化教学体系:民办高校应加强实践教学,建立一套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2.加强产学研结合:民办高校应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加强产学研结合,使学生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和实践经验。
3.增强学生创新能力:民办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组织学生参加创新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4.加强职业规划指导:民办高校应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指导和就业帮扶服务,引导学生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计划,提高就业质量。
综上所述,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具有一定的特点和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办高校应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体系和培养机制,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课题申报范本:4728-湖北省民办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湖北省民办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 问题的提出新经济的发展对传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挑战,因此17年2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希望各地高校开展“新工科”的研究实践活动,从而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推进“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
随后,在“第二届高等工程教育峰会”上,综合性高校复旦大学提出“培养面向未来的科学工程师”、工科优势高校天津大学提出“卓越引领,打造工程博士第一方阵”、而地方高校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提出“完全学分制培养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等新工科建设举措,为高校如何开展新工科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借鉴性思路,并引领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发展不断深入。
作为高等教育重要补充力量的民办高校同样也面临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但由于民办高校生源质量相对较低、院系设置不完备、资金匮乏等因素,决定其不能采取以上综合性、工科优势或地方高校的思路开展新工科人才培养。
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对新工科人才的需求,民办高校采取何种方式、方法开展新工科人才培养有待于深入研究和探讨。
(2) 课题界定民办高校:民办高校是由国家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高等学院和教育机构。
本课题也将公办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二级独立学院包括在内。
新工科人才:新工科人才应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并具备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不仅具有某一学科专业知识,还应具有“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
(3) 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学者和专家主要从共享共建、合作办学和集中优势力量发展优势学科等几个方面对民办高校新工科建设进行了研究。
青岛滨海学院苏宝胜指出,走出校园促发展,寻求多方合作,是资金局促的民办高校立足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抢抓“新工科”建设机遇,不断提升自身办学水平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三江学院徐贤指出,校企合作、共享共建,建立民办院校工科类实验室,以满足工科人才实践培养需求。
高校课题申报: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与评价研究
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与评价研究学科分类:高等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质量考核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提出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颁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转型发展意见提出: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第16条明确提出,完善校内评价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
建立适应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质量标准、内控体系和评估制度。
完善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立本科教学质量、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
民办高校与强大的公立高校阵营相比较,在办学层次、办学规模、教学质量上存在较大差距。
人才培养质量是民办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要确保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既要参照公立高校的基本指标,又要区别于公立高校而突出“民办”特征,还要借鉴国外私立高校评估的有益经验,设立一个专门的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实施分类评估。
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朝着应用型方向转型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要求,是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生态化的内在需求。
依据民办高校不同服务区域,不同教育资源分布,不同行业产业发展等特点,建立一套适合转型发展的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与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和本土化,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来,是当前转型发展期之急需,这也是本课题之设想。
(2)课题界定民办高校是指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高等学校。
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专业人才。
高校课题申报:民办高校创新人才开放式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民办高校创新人才开放式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学科分类:高等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开放式教学;创新人才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1问题的提出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不强。
但是通过教师有针对性的教学和引导,完全可以使学生掌握好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并能很好地运用。
因此,如何提高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如何系统的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学生,成为广大民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需要研究的课题。
1.2课题界定本课题面对的研究主体是理工科教师和学生,以计算机专业(C语言或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和学为例进行研究和实践。
以开放式教学为载体,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
1.3国内外研究现状传统的开放式教育,为学生获得更宽广领域的知识提供了帮助。
例如清华大学的开放式课堂“学堂在线”,是将本科或部分研究生的专业课程的教师授课过程录成视频,并发布到网上,共享给学生;还有网易云课堂,收集整理了国内国外大学专业课和学术讲座等的授课视频,经过整理翻译后发布到网上。
这些开放式教学模式是将授课的课堂录成视频发布到网上,学生只需要通过浏览器就可以观看和收听课堂内容,进行在线学习。
学生最终是否掌握了知识,理解程度如何,老师无法获得反馈信息。
1.4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本研究项目是在传统的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以改进,采用具有教学互动功能的新型开放式课堂和校企合作的模式,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进行探索和研究。
本项目对提高专业课堂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具有参考价值,对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及核心竞争力具有参考意义。
同时,本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将结合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对专业课的教学过程及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实时跟踪,并将整个教学过程以数据的形式记录和管理,并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建立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新型开放式教学模式。
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摘要】本文主要研究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通过分析其模式、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以提升培养质量。
在探讨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时,需要考虑特色与优势;而在分析现状时,则需关注专业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
本文还将重点讨论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如师资力量不足、实习实践机会不足等,并提出解决方案。
最后将总结研究成果,展望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提升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模式、现状分析、问题、建议、质量、经验、启示、总结、展望未来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人才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
而民办高校作为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承担着重要使命。
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民办高校在此背景下需要不断探索创新,构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也需要深入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改进措施。
本文将围绕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展开研究,旨在探讨其模式、分析现状、解决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质量的建议,总结经验与启示,展望未来发展方向,为我国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革,对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而民办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对于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往往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
高校课题申报:转型背景下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转型背景下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学科分类:高等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转型;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问题提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重新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近30年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为高等教育普及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民办高校也从最初的补充地位转变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截止2015年初,全国有民办本科高校728所,独立学院283所。
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的数量是全国本科院校的68%。
作为全国的教育大省之一,湖北有42所民办高校(含本科院校和独立学院),数量排名全国第一。
教育部2014年开始推行建设应用技术示范高校,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
转型的根本目的是使高等教育能够培养更多应用型、技术技能型的人才以符合经济产业发展升级的需求。
随着转型工作的逐渐深入推进,湖北省众多民办高校成为了转型试点高校,来探索应用型大学的办学途径与办学模式。
应用型大学的建设,对高校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更加重视教育发展规律,在高等教育领地精耕细作,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赋予每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慢工出细活”的环境和机会。
”清楚地向高校提出了对教育者创造环境和机会,那么在这个转型的大背景下,民办高校的人力资源战略定位什么,五年、十年规划要怎么做,如何为教师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机会?目前民办高校教师成长和发展中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学校需要为教师创造什么样的环境和机会?在这个转型过程中,民办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们是不是也需要转变角色,那么应该成为什么样的管理者,如何转变?(二)课题界定1.本课题仅研究正在向应用型转型或始终在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
2.本课题立足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和制度体系的建设和教师本人在转型、发展和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以及学校管理者转型。
专业人才培养 课题申报范文
专业人才培养课题申报范文尊敬的评审委员会:我代表【机构/学校名称】提交申请,请求资助我们的专业人才培养项目。
该项目的目标是培养具备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以满足社会和行业的需求。
项目背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各个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然而,目前存在着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差距,许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面临困难。
为此,我们决定开展专业人才培养项目,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职场要求。
项目目标:1. 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加强对专业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能够熟练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和科研项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勇于探索,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开展团队项目和合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具备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
4. 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职业导向培养方案和实习实训机会,帮助学生了解职场规则、培养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项目计划:1. 优化课程设置:根据行业需求和学生反馈,对课程进行调整和更新,增加实用性和应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2. 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竞赛、学术研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 强化实习实训机会:与企业合作,提供更多实习和实训机会,让学生能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
4. 搭建交流平台:举办学术讲座、行业交流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与专业人士和校友的交流机会,拓宽他们的视野和人脉资源。
项目预期成果:1. 学生的就业率明显提高:通过项目的推动,预计学生的就业率将大幅度提高,并且能够更好地适应职场挑战。
2. 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将得到明显提升。
3. 与企业的合作关系进一步深化: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搭建良好的校企合作平台,促进产学研深度结合。
未完成的转型——普及化阶段首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与学生发展
鲍 威
( 京 大学 教 育 学 院/ 育经 济研 究所 ,北 京 10 7 ) 北 教 0 8 1
摘 要
本 研 究 以 高 等教 育 影 响 力 与 学 生 发 展 相 关 理 论 为 分 析 框 架 , 用 高 校 学 利
生调查数据 , 析普及化阶段 北京 高等教 育 的发展特 征 和 学生 学业成 就的 影响 因素。 分
中 图 分 类 号 :G 4 . 文 献 标 识 码 :A 655 文 章 编 号 :1 719 6 ( 0 0) 1 0 2 —8 6 — 4 8 2 1 0 —0 7 1
高 等 教育 规 模 扩 张 , 仅 体 现 为数 量 的增 长 , 意 味 着 高等 教 育 在结 构 与 不 更
功 能层 面质 的转 型 。其 中质 的转 型 主要 表 现 为两 个方 面 : 一 是 教育 需 求者 层 其 面 的转 型 , 即高 校升 学群 体 在 家 庭 背 景 、 习需 求 以及 学 习 参 与 方 面 出现 的多 学
28
北 京 大 学 教 育 评 论
结合 中 国现 实寻求 上述 问题 的答案 , 明确 我 国高等 教 育规 模扩 增 与普 及 对 化 阶段 过渡 的模式 与特 征 , 具有 重 要 的意 义 。2 0 0 8年 ,匕 = 京市 高 等 教育 毛 入学 { 率达 到 5 % , 5 进入 普及化 阶段 。本 研 究将 利 用 北京 市 高 等教 育学 生 调 查数 据 ,
人才培养方案课题申报
人才培养方案课题申报引言本文旨在介绍《人才培养方案课题申报》的背景和目的。
人才培养是任何组织或机构的关键任务之一。
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和效果至关重要。
本课题申报旨在提出一份全面且具有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满足当前和未来的人才需求。
通过此方案,我们将致力于培养具备专业知识、领导才能和创新思维的优秀人才,以推动组织或机构的发展和成功。
本文将详细描述该课题申报的目标、预期成果和实施计划,以及相关的时间表和资源需求。
同时,我们将阐述申请资格和评审准则,以确保申请过程的公平和透明。
特此申报。
本文档旨在申报《人才培养方案课题》的研究内容、目标和意义。
研究内容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是关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我们将重点探讨如何制定和执行一个全面、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旨在满足社会、企业和个人的需求。
研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人才需求分析:深入研究社会和企业对各个领域人才的需求,了解最新的职业发展趋势和技能要求。
课程设计与设置:分析现有人才培养体系,设计符合未来发展需求的课程和研究路径。
培养方法与评估:探索创新的培养方法,如实践教学、项目驱动等,并建立相应的评估体系。
人才培养政策研究:分析现行的人才培养政策,研究如何将政策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研究目标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提出一套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模型。
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
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评估机制,为培养方案的持续改进提供参考。
对现行人才培养政策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研究意义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在于: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满足不断变化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经济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
提高高等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水平,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的变化。
为个人的职业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提高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潜力。
总之,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将能够深入了解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实施,为实现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高校课题申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民办高校环艺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民办高校环艺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学科分类:高等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应用型、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环境艺术设计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1问题的提出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这要求民办高校应调整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方向,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学生特点和区域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制定并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民办高校所培养人才的素质和质量,增强学生就业创业的能力。
环境艺术设计类人才的培养绝不是传授单纯的专业知识,民办高校环境艺术专业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方案,使得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既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又能适应区域地方经验发展的需要,是有待探索研究的问题。
1.2课题界定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实践性人才类型。
民办高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具有良好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为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能力。
民办高校培养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除了需要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综合实践能力为中心,不仅具有就业能力,还应当有一定的创业能力。
1.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1.3.1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在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上已有较深入的研究,如:王宏在《高校教学管理与人才培养诌议》中指出现阶段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弊端:学生知识面狭窄,教学方式僵硬,学生创新意识缺乏。
林霞在《关于培养应用型创新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探讨》中指出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人才培养计划内容陈旧,教师上课缺乏互动,课程过于求同,教师单向灌输,实践环节薄弱,课程结构不当。
这方面的文献还比较多,如范海鹰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人格培养思考》,张颐的《重视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等。
在对民办院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并不是很多,主要有:朱红在《论新形势下艺术人才的培养》中指出高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人才选拔机构有限,艺术人才缺少,培养模式单一,与社会脱节。
课题申报范本:4148-民办高校“学业+产业+就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民办高校“学业+产业+就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1)问题的提出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
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再次提出要“加强民办高校内涵建设,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高校”。
民办高校已成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充满活力的新生力量,要创办有特色、有水平、有自己的发展模式的民办高校。
在民办高校“管、办、评”分离的大环境下,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对于本科院校评估的标准要求,高水平民办高校的表现之一就是要培养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具有创业开拓能力的本科毕业生。
可以看出要实现高水平办学,民办高校一定要重视实践教学体系,重视学生学业,重视专业与产业关系,避免学业、产业、就业的脱节。
由于民办高校盈利性和非盈利性的法律界定模糊,民办高校一直热衷于开办无大型试验器械投入的各种商科、人文社科类专业,而对于工科、医科普遍采取共用公办院校教学资源的办学方式。
例如,英语专业成为各个民办高校普及却不热门的专业。
多年来本科英语专业一直在面临来自家长、学生甚至校方的诘问,“在所有专业都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的背景下,英语专业的定位在哪里?”“英语专业学什么?”“英语专业可以与哪些工作职位进行连接?”这些尖锐的问题反映了民办高校英语专业不断被边缘化的现实。
尽管几乎所有民办高校都设有英语专业,但英语专业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比例一直徘徊不前,毕业生缺乏具体职业指向,学校缺乏具体实践教学基地,学业、产业、就业相互脱节,从而导致英语专业毕业生缺乏强有力的竞争能力和与社会紧密相连的实践教学基础。
(2)课题的界定民办高校的学生“学业”是指在本科学位授予的范围框架下,学生需要完成的课程、学时、学分、毕业论文设计和实习实践。
“学业”需要与社会需求相融合,能够使学生在完成“学业”之后,有比较清晰的学科认识和职业规划。
高校课题申报:民办高校校企联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民办高校校企联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学科分类:高等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民办高校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预期研究成果: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问题的提出: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2014年初,教育部发布《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一时间,学术界激起千层浪。
地方院校转型成为热点,研究成果,方兴未艾。
校企携手进行联合人才培养正是满足社会与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2)课题界定: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探索××××××本科专业如何转型发展,落实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先决条件、重要环节、转型过程中学科和专业结构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及评价等进行实践研究;扩大专业影响力及办学特色等等。
(3)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外大学基本上可以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两类,其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已形成比较成熟、完善、适合国情的体系。
国外校企合作的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德国“双元制”模式、美国“合作教育”模式、英国“工读交替”模式、澳大利亚“TAFE”模式,其共同点是:应用型大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某一行业做准备;应用型大学所开设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能力,课程中含有大量实务操作性的模块,学生在毕业前有机会进入国际化大公司实习。
我国高校校企合作存在形式包括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以企业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企业学校互动式模式、订单培养模式、学习模式、工学交替模式等。
各种模式瑕瑜互见。
只有当校企合作成为既是人才培养模式,又成为企业发展模式时,校企之间才能形成互动、双赢的合作体制和密切的合作关系。
培养路径研究课题申报
培养路径研究课题:探索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一、课题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才培养已成为国家、社会和个体发展的重要课题。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传统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探索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课题旨在通过对现有培养路径的研究,提出一种创新的培养模式,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二、研究目的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如下:1. 分析现有培养路径的优缺点,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2. 探索新的培养路径,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3. 提出一套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方案,为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三、研究方法本课题将采用文献研究、实证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通过调查、访谈、案例分析等手段,对现有培养路径进行深入剖析,以期找到问题的根源,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四、培养路径的创新与实践在现有培养路径的基础上,我们将探索以下几种新的培养路径:1. 数字化教育: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数字化教育平台,实现个性化、智能化教学;2. 实践导向教学:通过实习、实践、项目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跨学科培养:打破学科界限,实现跨学科人才培养,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4. 国际合作培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提高我国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
五、预期成果和影响本课题预期将形成一套具有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培养方案,为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预期成果包括:发表高水平论文、获得专利、形成示范效应等。
同时,本课题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六、实施计划和时间节点本课题的实施计划如下:1. 第一阶段(1-3个月):进行文献研究和现状调查,确定研究方法和实施方案;2. 第二阶段(4-6个月):开展实证研究,收集数据和案例,进行比较分析;3. 第三阶段(7-9个月):形成研究成果,撰写论文和报告,进行成果汇报和交流;4. 时间节点:每阶段结束后进行总结和调整,确保课题的顺利进行。
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人才培养
On Talent Training in the Universal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作者: 登云[1];齐恬雨[2]
作者机构: [1]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研究院,福建厦门361005;[2]厦门大学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教育研究院,福建厦门361005
出版物刊名: 中国高教研究
页码: 15-22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4期
主题词: 普及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内涵;挑战;策略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向普及化的转变,人才培养的理念、目标和方式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化,人才的内涵将会更加丰富。
同时,高等教育内部出现的结构转型、国内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都将给普及化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带来挑战。
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应以多元化的人才观为指导,在教学模式、教育形式、培养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高校课题申报:民办高校“学业+产业+就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民办高校“学业+产业+就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学科分类:高等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1)问题的提出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
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再次提出要“加强民办高校内涵建设,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高校”。
民办高校已成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充满活力的新生力量,要创办有特色、有水平、有自己的发展模式的民办高校。
在民办高校“管、办、评”分离的大环境下,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对于本科院校评估的标准要求,高水平民办高校的表现之一就是要培养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具有创业开拓能力的本科毕业生。
可以看出要实现高水平办学,民办高校一定要重视实践教学体系,重视学生学业,重视专业与产业关系,避免学业、产业、就业的脱节。
由于民办高校盈利性和非盈利性的法律界定模糊,民办高校一直热衷于开办无大型试验器械投入的各种商科、人文社科类专业,而对于工科、医科普遍采取共用公办院校教学资源的办学方式。
例如,英语专业成为各个民办高校普及却不热门的专业。
多年来本科英语专业一直在面临来自家长、学生甚至校方的诘问,“在所有专业都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的背景下,英语专业的定位在哪里?”“英语专业学什么?”“英语专业可以与哪些工作职位进行连接?”这些尖锐的问题反映了民办高校英语专业不断被边缘化的现实。
尽管几乎所有民办高校都设有英语专业,但英语专业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比例一直徘徊不前,毕业生缺乏具体职业指向,学校缺乏具体实践教学基地,学业、产业、就业相互脱节,从而导致英语专业毕业生缺乏强有力的竞争能力和与社会紧密相连的实践教学基础。
(2)课题的界定民办高校的学生“学业”是指在本科学位授予的范围框架下,学生需要完成的课程、学时、学分、毕业论文设计和实习实践。
民办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研究
[摘要]应用型大学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的高等院校,应用型教育致力于学以致用,希望通过高等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促进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
民办应用型高校属于企事业组织单位,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对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政策实施,民办教育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如何提高学校的竞争力、改善人才培养模式是民办教育工作者急需考虑的问题。
基于此,对民办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进行了研究,希望能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借鉴,为我国现代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民办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对策研究[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18)16-0056-01民办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研究①宋婷婷(长春财经学院,吉林长春130000)民办应用型高校是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高等学校。
这类高校在组织和发展中必须以创新和实践为发展理念,立足学校教育实际,突出有差异的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的民办应用型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面临诸多问题,为了改善这些问题必须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对症下药。
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认为该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
一、民办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一)人才培养模式不够细化目前,大多数民办应用型高校都从专科升格为本科,改变了原来专业对人才的定义和培养模式。
然而很多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偏向于宏观角度,具有大众普适性,尤其是人文科学类专业在就业上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培养模式不具体,比较模糊,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定位就难以把控。
而应用型大学的实践地位比较高,每年为社会输入大量人才,如果人才培养模式不够清晰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就业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为主,在宏观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细化培养的细节。
能从微观角度出发规范课程设置与教学手段,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高校课题申报:多途径提升民办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长效性和常效性”
多途径提升民办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长效性和常效性”学科分类:高等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校企合作长效性常效性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1.1一、问题的提出校企合作是校企双方互相扶持、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利益共享的过程。
校企合作既能帮助企业节约资源、降低成本、获得紧缺适用人才;又能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和感受真实的职场环境和氛围,更快、更好地学习就业技能、适应专业岗位,培养出社会与市场需要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
因此,校企合作成为新时期、新形势下一种必不可少、充满活力的产教融合办学模式。
武昌首义学院特别是城市建设学院各个专业近几年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面进行了持续性课题研究和应用(图1),并取得了初步的成绩。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校企合作的“长效性和常效性”的缺乏成为了最突出的问题,阻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所谓“长效性”是指校企合作的可持续性;“常效性”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上校企合作的常态性。
本课题则是针对这一问题,探讨多角度、多途径提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方法。
图1:展示了我院特别是生物工程专业在校企合作问题上的持续性课题研究:独立学院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的多途径实践教学改革(2013-2016);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2014-2019);做实“3+1”培养模式,促进校企深度融合(2015-2017)。
最后引出本课题研究内容即校企合作“长效性”和“常效性”问题研究。
1.2 课题界定本课题主要针对产教融合的保障机制进行探讨,以校企合作为主要切入点,探讨多途径提升校企合作的“长效性”和“常效性”,促进产教融合。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目前国内外众多学者围绕着校企合作展开了深入探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另一方面是关于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研究。
但是这些研究中的共性问题即校企合作“长效性”和“常效性”的保障措施研究还比较欠缺。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民办高职院校战略定位研究的开题报告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民办高职院校战略定位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化教育已成为一种全球性趋势。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也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在这个大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必将迎来发展的难得机遇。
目前,我国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与公办高职院校存在一定差距。
要实现高职教育的大众化,必须发挥民办高职院校的巨大作用。
然而,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如融资、储备人才、品牌建设等,亟待研究解决。
因此,本研究选取“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民办高职院校战略定位”为研究的主题,旨在探索民办高职院校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制定有效策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民办高职院校的战略定位问题,具体包括以下目的和意义:1. 研究民办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发挥的重要作用,总结现状、分析问题、探索解决之道。
2. 研究民办高职院校在战略定位方面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确定其内部和外部的发展动力;了解民办高职院校在吸引投资、储备人才、品牌建设等方面的经验与做法。
3. 提出民办高职院校的战略定位方案,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和社会认可度。
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三、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以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等方法,深入探究民办高职院校的战略定位问题,具体包括:1. 研究民办高职院校的定位理论和方法、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民办高职院校现状等方面的文献分析。
2. 在选择合适的调研方法的基础上,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民办高职院校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其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3. 通过对国内外各类民办高职院校的经验、成功案例进行比较和分析,系统总结其发展经验和做法。
4. 提出对民办高职院校战略定位的建议和方案,为推动民办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四、论文研究的创新点和预期成果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着眼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针对民办高职院校的战略定位问题,提出了一整套的高效、可行的方案和策略,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及化阶段民办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研究学科分类:高等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普及化;民办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问题的提出:美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在1962年首先提出了“大众高等教育”概念,1970年提出“普及高等教育”概念,1973年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三阶段论,至此产生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上世纪90年代,他对此理论做出修正。
根据马丁·特罗的理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低于15%的属精英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大于15%小于50%为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大于50%的为普及化阶段。
他是以美国为样本,以欧洲(尤其是英国)为参照系提出的,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截止2019年底,我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00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1.6%。
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88所(含独立学院257所),比上年增加25所,增长0.94%。
根据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
值此之际,有必要对以下问题进行梳理,即: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否会遵循马丁﹒特罗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论的规律?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教育理念有何变化?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也必然发生深刻变化,人才培养目标如何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一致?如何实现“既做大又做强”的宏愿?无疑,这会是一个艰巨的历史任务。
正是基于以上思考,笔者聚焦本课题研究,并拟从我国民办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梳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与阶段特征,对我国进入普及化阶段民办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研究。
课题界定: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我国自1999年起,在短时间内通过扩招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其中民办高等院校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和重要地位,截止2019年底我国民办高等学校757所(含独立学院257所,成人高校1所),比上年增加7所。
普通本专科招生219.69万人,比上年增加35.75万人,增长19.43%;在校生708.83万人,比上年增加59.23万人,增长9.12%,成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
但高等教育数字化的过快递增,高等教育的量和质发生了偏离。
因而本课题以普及化阶段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主要研究内容,使民办高等院校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其灵活性、独特性。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马丁·特罗的论文《Martin Trow,Reflections on the Transition from Mass to Universal HigherEducation,1970》中,提出了“普及高等教育”的概念,并提出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普及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了可能。
之后马丁·特罗在《Problem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一文中,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理论进行了量的划分,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为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到50%之间为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在50%以上为普及化阶段;并对高等教育发展不同阶段的内涵做了规定性描述。
日本学者天野郁夫在《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现实与课题》和《高等教育的日本模式》中,详细梳理了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发展特点、高等教育机构类型和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变化趋势,为进一步思考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可借鉴思路和探寻空间。
通过国外对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可知,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已经在世界范围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其量的标准已成为各国划分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基本依据。
通过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和高等教育结构的分析,将向世界展现出不同于美国模式与日本模式的新的发展形态。
这不仅有助于深化和丰富高等教育理论,同时也有助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2.国内的相关研究综述:我国学者对高等教育的多样性,普及化阶段的研究,多数集中在普及化阶段的理念、内涵、特征、结构模式、发达国家教育发展的经验和启示等方面,并对我国未来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进行反思。
别敦荣、夏颖在《发展普及化高等教育与素质教育》一文中概括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素质教育的鲜明特点,包括中国特色、多样性、适应性和文化性等。
并提出了可实施的策略:以素质教育思想整合其他高等教育思想,完善以个性化教育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力发展师生学习共同体,以及营造素质教育的文化环境等。
别敦荣在《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的思考》中指出,转型发展是走向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由之路。
要实现成功转型,民办高校应当找到突破口,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建立内涵丰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成立娟在论文《大众化背景下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中,总结了在当前社会发展中,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市场需求的更新也存在错位,并给出了相关建议,认为根据民办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必须推进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
郑祚艳的硕士论文《H民办学院发展战略研究》中,回顾了国内关于民办高校发展战略的研究现状,并在分析H民办学院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运用战略管理理论和SWOT分析工具,对H学院的战略选择进行了较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从上述可知,已有研究涉及民办高等院校的组织结构和前瞻性挑战等问题较多,但是专门关于普及化阶段人才目标的培养内容则较少。
基于此,笔者展开本研究,希望通过对民办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归纳,总结出普及化阶段人才培养目标,以期对高等教育的发展献言献策。
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1. 理论意义与研究价值:通过对我国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状况进行对比,我国高等教育在量和质的特征方面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路径。
当然,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性和国际趋势也是需要研究者注意和思考的。
本课题通过对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模式这一研究对象,探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社会背景与前景,并对市场、政府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等方面的关系为研究背景,找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所承担的角色和地位,并揭示出普及化阶段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向。
2. 实践意义与研究价值:通过理论探索推动实践发展,虽然研究和关注普及化高等教育的专家和学者越来越多,但对民办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多数还停留在上一阶段。
因而本课题通过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探讨普及化阶段民办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为本,坚持以发展学生质量为中心,发展多元化的教育质量观和建构信息化教学新模式。
2、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和创新之处。
课题研究目标从国内外对高等教育多样化的研究中可以发现,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多样化是一个正在构建的事实,它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
本课题进行的探索主要针对民办高等院校的研究,探讨高等教育更好的走向个体、走向个性,成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基本存在。
研究内容:作为高等教育大国,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不同大学之间也存在“同型繁殖”的弊端。
此外,我国高等教育的类型与结构也在变革之中,通过对高等教育入学标准和质量标准进行讨论,并结合地域、社会经济进行分析,笔者认为民办高等教育应根据不同类型的院校,制定适合当前普及化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
研究重点和创新之处:本课题以民办高校为重点研究对象,讨论民办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注重社会实践,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方案的制定。
其次,多元化办学模式,进一步淡化专业界限,加强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的交流与共享,注重办学特色。
三是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在各教学环节的要求和标准中,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作为基本要求,在所有教学活动中予以贯彻落实。
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加快改革转型,以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将传授知识转换为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而且能使学生将不同课程的知识或同一门课程的不同章节融会贯通,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效果。
3、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实施步骤、预期成果形式。
研究思路:本课题研究有目的、有计划严格按照“调查筛选——课题论证——制订方案——实践研究——交流总结——申请结题”的程序进行。
先对湖北省民办高等教育现状作全面了解,明确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步骤;再组织本课题组教师学习课题研究的内容、任务和具体的操作研究步骤。
通过一系列的应用研究活动,了解其他地方民办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式的特征,以此推动民办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
研究方法:采用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和文献研究法。
调查搜集国内外关于民办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相关资料,并摄制相关图片。
用行动研究法对民办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理论与方案进行探索、实践,经历调查——计划——行动——总结——反思五个阶段。
根据教学老师、班主任沟通实际案例,研究学生对课程目标的认知和最近三年毕业生工作情况反馈统计,总结经验,共同探讨。
查阅相关民办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研究文献、论著、报告、经验总结、统计资料等,给本课题研究提供借鉴。
实施步骤:第一阶段(2020年10月——2021年4月)1.制定《普及化阶段民办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研究》课题实施方案,邀请专家,召开课题开题论证会,听取专家和课题组教师对研究方案的意见。
2.开展普及化阶段民办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研究,完善本课题的目标、内容、流程、模式及其评价相关研究工作。
第二阶段(2021年5月——2021年12月)1.组织课题组教师,编订人才培养方案。
2.普及化阶段民办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研究相关论文成果推出。
3.初步建立普及化阶段民办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研究评价体系。
第三阶段(2022年1月——2022年7月)1. 普及化阶段民办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研究的课例、案例与相关中国化、本土化理论研究,推出经典课例。
2.推出《普及化阶段民办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研究》课题研究成果,为课题的结题和鉴定做好充分的准备。
整理收集老师的论文案例及学生学习体会或比赛获奖情况与毕业生就业情况反馈,并进行分析、总结。
3.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请专家及领导鉴定和评议。
预期成果形式:论文、研究报告。
4、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前期相关研究成果、核心观点等。
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女,讲师。
毕业于×××,获硕士学位。
现为××××××教师,主要从事环境设计本科教学及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