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社会问题解析-2019年教育文档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社会问题解析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性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民众渐增的教育需求的一种必然性体现。面对知识经济大潮的冲击,民众已然意识到了教育对人本身发展的实际价值。人本身的能力开发需要教育的普及和提高,教育消费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形式。要为社会经济建设和全面发展提供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必然要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

1.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成。大众即人群的多数,“高等教育大众化”就是高等教育受众群体数量上的大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具体来说就是在传统大学之外设立不同于精英教育模式的大众型的教育机构。这种机构是开放的、面向大众的和自由入学的一种机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显然是以市场经济为前提。以国民素质与生存技能提升为向导,因此高等教育是在不断被需求的有效循环中不断发展的。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前进发展,高考被比作“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高等教育资源缺乏的时代已成为记忆。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根据经济发展形势需要以及解决老百姓民生的愿望,1999年我国决定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扩招”这一教育改革形式开始尝试着满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进一步解决我国“上大学难”的社会教育问题,这个改革加宽了进入象牙塔的“独木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教学质量也亟待提高。高等

教育大众化开始寻求规模、质量等内在统一的多元性发展。在解决入学问题的同时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中外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对比。中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主要是依靠传统大学的扩招,相对于中国单一的高等教育体系,亟需完善的是我国的大众高等教育体系的构建。日本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过程除了扩充承担着培养学术型的高级专门人才,进行精英教育为主的传统大学,同时也出现和发展了承担培养人文、社会科学及家政专业人才的非传统型的大学。美国的社区学院、英国的多技术学院、德国的高等专科学校以及法国的大学技术学院和高级技术员班等,都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体系的多层次、多样化体现。这种多层次、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机构满足了社会的不同需求,为社会输送了各种不同规格的人才。

中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也应吸取这种多层次、多类型的办学模式,把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与结构协调结合起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实现高等院校的多样化,在高质量地满足国家建设人才的迫切要求的任务之外。大力发展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引发的社会问题思考

扩招使多数人享有了上大学的机会,但是入学率的提高并没有使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得到同步提升。基于上大学的动机是为了找到满意的工作这一观念,致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远不如专业技术学校培训出的技工乐观。在社会的就业大环境中普遍是

看重学历的,教育消费成为必然,但当这项教育投资的成本支出而得不到回报收益时,民众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已不再是能上大学就够了。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职责不再仅仅只是上课,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及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同样重要,使学生在学会读书的同时并学会做事。在教学活动中拓宽学生眼界,学习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方法,使高等教育的教学真正能够学以致用。

1.规模扩张与质量控制的相互关系。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使入学率不断上升,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入学的标准也逐渐降低以保证让更多人得以入学,这些低标准的入学者是否能毕业又形成了新的问题。若延续以往的毕业质量要求,相信会有大量扩招入学的学生无法拿到毕业证;若降低毕业生的毕业质量要求,那么由此输送到社会上的大学毕业生是无法满足市场经济需求的。

发达国家选择了毕业标准不降低,低毕业率与高入学率因此形成了巨大落差,这一现象已经成为一种自然的文化传统。我国选择了降低毕业标准,师资的补充速度远远不够应付大量涌入高校的生源,应届本科毕业生一毕业就堂而皇之登上大学讲台、被名校合并的中专中职的教师直接被安排讲授大学课程等现象层出不穷,承担扩招主要任务的省属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已然下滑。如今社会上出现的大量潜规则:“不少用人单位拒绝独立学院毕业生”,“国家公务员只从名校毕业生中招聘”等现象足以

说明社会对一些大学扩张后培养的毕业生并不接受认可。

2.分析扩招引发的社会问题。我国连续四年的大规模扩招,随着毛入学率的大幅提升,在2002年我国达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比国家“十五”计划确定的20lO年提前了八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校长约翰?亨尼斯博士在2006年“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期间,指出了中国大学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而出现的盲目扩招行为的弊端:“盲目扩招会影响教学质量,尤其是对那些顶级大学……因为学校无法在短期内得到足够的优秀教师”。高等教育大众化所特有的规模扩张和质量控制之间的不可调和性逐步显露出来,形成了一种越是名校,扩张的规模越大,生源扩招的程度越快,由此大众化的程度越高,那么教育和培养人才的质量就越不可控的社会怪圈。这也使得国内几乎所有的名校迅速地停下了扩张规模的步伐,开始进行对大众化教育结构的完善与调整。

我国与发达国家一样,保持了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高入学率,但又区别于发达国家大众化教育的毕业标准不降低的模式,我国选择了降低毕业标准以保证大部分入学者能够毕业的模式,形成了“高毕业率”。针对于这样的现状。我国大学毕业生虽然不会面临像发达国家的大学生那样在大学求学期间中途停学,或“毕业”后在规定时期内痛苦地补学分以求能真正毕业的困难。但也得经受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满为患的社会现象的考验,这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与当初“读大学为了找份好工作”的初衷

已相去甚远。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大学生也不得不降低门槛“低配位就业”,那么非名校的大学毕业生们就只能尝试着先有份工作。然后再找份像样的工作了。

扩招不仅使现在的大学生倍感压力,扩招同样使我国的政府部门也无法轻松应对。若支持入学率不断提高,那么实则是要解决民生问题,但满足了民众的传统升学心理,却稀释了教育质量;那么要是支持抑制毕业率,实质上属于是要维护国家教育水平,但亿万家庭所损失的不点扶持少数高校以建立世界一流大学的政策构成了压力,精英教育的发展受阻。功利主义则已渗透到我国大学的各个层面,强化了各种短期行为。在研究上导致基础研究在短时期内难以出成果的研究。尤其是人文科学方面的研究被削弱。从而对精英教育的发展造成压力。

另外。大众化使得高等教育成为一项全民事业。在吸引教育投资和广泛关注的同时,也强化了外部对高等教育活动的控制,破坏了精英教育发展必须的学术环境。大众化进程中总是伴随着快速的规模扩大。有学者指出,在近几年的扩招中,我国一些重点大学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扩招。这些高校的规模扩张速度及师生比的增幅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另外这些学校的职业性成人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速度也相当快,占用了相当部分的教学科研力量,加剧了研究性大学的师资短缺。影响了研究型大学作为国家知识创新系统和知识传播系统核心组成部分的作用。

由此可见,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精英教育的处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