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社会问题解析-2019年教育文档

合集下载

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的思考

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的思考

从 精英教育 转化为“ 大众教育 , 但在制度上还没有 为这种 大众化做
2 世纪 7 年代 , 0 O 马丁 ・ 特罗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 , 数量 好准备 , 探讨 大学的结构还是 头重脚轻 。他说 :我 们的高等教育 一直在大
Hale Waihona Puke 增长与性质变化间的关系, 将高等教育发展的历 史分 为 精英、 大众和普 学 生占总人口的比例上和发达国家攀比, 不知道 : 却 像美国这样的发达 及 三个阶段 , 构成了特罗高等教育阶段论 。其中 , 高等教育入学人口占 国家, 大学生人数有将近一 半是社 区学 院的学生。我 们还是应该 让大
水” 问题 , 等 针对这些 问题本文提 出了不断优化 中国高等教 育的结构体 系, 合理配置 高等职 业技 术教 育, 强对 高校 办学的宏观 引导和调控 , 加 不断增强 自主办学能力, 优化用人 环境等措施。
【 词l 高等教 育; 关键 大众化 ; 结构调 整
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 , 在短短四到五年 时间 , 中国高等教育就实 求全 , 升级、 升格 之风在中 国高校 盛极一时 , 致高等教育结构 呈 导 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 教育的过渡 , 照美国当代 著名的教育 社会 现 。 金字塔型 , 按 倒 而社会经济发展 急需的大量专业 技术人才却 又十 分 学家马丁 - 特罗( ai T0) 12 20) M n r (96~ O7 关于世 界各国高等教育发 紧缺 , n w 直接影响了中 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健康发展。 展三个阶段的理论 , 国高等教育在 2o 年 就已进 入到大众 化阶段 。 我 o2 众所周知 , 中国现在已成为世界产业链的制造基地 , 需要大量的专业 方面中国高等教育顺 应社会发展需 求 , 满足了更多 人接受 高等教育 技术人员及劳工工人 , 而大学教育却没有完全跟上这一形势 。国家人力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策进行分析和论证 。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 良} 生健康 发展 需要 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建 设 。高等教育大众化意味着高等教育的观念 、功能、学校类型、
高等教育大众 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国高等 教育 大众 化阶段 的 到来 ,提 高 了国民素 质,为 定位、入学 与选 拔方 式、学 科专业设置 、教学 管理等方面的全 我 国的经 济发展 、现代化 建 设提 供 了更坚 实 的人 才基 础,但 方位变革 。然而,我 国众 多高校在大众化 的进 程中并没有在 这
育部发布 的数据 显示 ,直 至 2 0 0 6年此 比例 只有 30%,与 4 全 国普通 高校仅 12 所,发展到 2 0 .1 % 02 0 7年全国共有普 通、成 人 的 目标 相差 甚远,与世界平均水平 ( . 51 %)相距更 远。财政 性 高校 2 2 所。19 31 9 8年全 国普 通高 等学校本专科 在校 生规模 为 教育经费投入总量 的长期不足,必然导 致政府对高 等教育的投 3 0 8 4 .7万人 ,2 0 0 7年 的数量 是 l8 .0 8 49 万人。 高 等教育 的快
71 OO 6 O1
伴 随着改革开放的迅猛 发展 和现代化进程 的深入开展,我 数研 究型大学承担 的是精 英教育的任务,而大量的高校承担 的 国政府 采取了高校 扩招、深化教育 改革 、扩大高校 自主招生权 是大众化 高等教育 的任务。这样多样化的格局取 决于高 等学校 等一系列政策 ,使 得我 国高等教育迅猛 发展,在短时期 内迅速 的恰 当定位 ,不同的类型和定位才 能形成 各 自的办学 特色和发 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 阶段 。高等教育大众化 的到来 ,为我 国 展方 向,才能适应 高等教育 大众化 的客观要求。但我国高等教 高等教育 的发展提 供了机 遇,同时也 暴露了一些问题 。面对这 育 的发展实践 却与之相悖 ,不 同类型 的高校都 向着精英模 式靠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然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就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可能的对策。

首先,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分布。

目前,高等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一线大城市和发达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这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和人才流失的问题,也使得一些有志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无法实现其教育梦想。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确保每个地区的学生都能享有公平的教育机会。

其次,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还面临着教育质量的问题。

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压力面临,一些高校在招生过程中降低了入学门槛,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我们应该加强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监管和评估机制,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同时,我们需要加大对高等教育师资力量的培养力度,吸引优秀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加入高等教育领域。

第三,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还面临就业问题。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一方面,高校的招生规模扩大,导致了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加剧;另一方面,高校培养专业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使得学生在毕业后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将教育与就业相结合,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人才。

此外,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也需要关注社会负担问题。

虽然高等教育大众化将为更多学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压力。

政府需要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高等教育的发展。

此外,我们还可以探索多种资助方式,例如设立奖学金、助学贷款等,降低学生和家庭的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但也有许多可行的对策。

我们应该加强对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并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人才。

[浅谈,高等教育,大众化,其他论文文档]浅谈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教育质量保证

[浅谈,高等教育,大众化,其他论文文档]浅谈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教育质量保证

浅谈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教育质量保证”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教学质量质量保证论文摘要: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持续超常规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

本文提出应通过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新的管理体系及优化专业结构等方面来全面保证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教育质量。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所引发的教育质量问题1.经费投入滞后。

充足的教育经费是保证教学质量的物质基础。

我国一直在用最少的钱办最大的教育。

扩招使原本有限的教学资源越来越紧张,直接或间接地对教学质量产生影响。

其一,教学设施、教学仪器的增长幅度无法满足迅速增加的学生的需要,一些必要的教学过程被减少或教学要求降低。

其二,图书馆及图书馆资料无法迅速满足增加的学生的需要,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其三,后勤设施无法满足迅速增加的学生的需要,难以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进而影响教学质量。

2.生源质量下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学生的素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学习动力不足,出现学习兴趣不高的现象,内在因素最终限制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3.师资力量匮乏。

办好高等教育的关键是师资,也就是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

这几年学校规模在迅速扩大,教师总量严重不足,特别是基础课教师。

许多学校采用加大教师工作量的办法,许多教师周学时达到20~30学时,教师几乎成了一架上课机器。

教师教学任务过重,不仅影响教师身体健康,也制约教师钻研教学艺术和进修学习的时间,直接影响了教师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进而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

4.教学管理不够完善。

教学管理包括教学管理体制和管理水平两个方面,对学校整个教学活动起着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激励作用。

完善的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

扩招后的教学管理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对教师管理不严。

第一,进人把关不严。

材料综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状问题与展望袁卫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

材料综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状问题与展望袁卫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

材料综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状、问题与展望袁 卫(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统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一、发展现状自1999年中国政府决定大幅度扩招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规模快速扩张阶段,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一举跨越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

1、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招生从1998年的108.36万人增至2006年的546.05万人,增幅达404%;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规模从1998年的340.83万人增至2006年的1738.84万人,增幅达410%。

研究生招生人数从1998年的7.25万人增至2006年的39.79万人,增幅达449%;在学研究生规模从1998年的19.89万人增至2006年的110.47万人,增幅达455%。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超过25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2%,总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

在高校学生数量大幅增长的同时,高校数量及规模也在不断增长。

1998年,中国共有普通高校1022所,其中本科院校590所,高职高专院校432所。

到2006年,高校数量增至1867所,其中本科院校720所,高职高专院校1147所。

1998年,普通高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平均规模为3335人,到2006年,其平均规模已达8148人。

2、高等教育结构发生深刻改变。

中国高等教育结构,无论是层次结构,科类结构,还是布局结构,在大众化过程中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从层次结构看,专科比例逐渐提高,本专比例趋于合理。

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比例由扩招前的2:1变为2005年的1.02:1;扩招以来,专科增长幅度一直高于本科,自2002年起,专科招生数量开始超过本科。

这表明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增长的重点正逐步从本科层次转移到了专科层次,专科教育正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这符合世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般规律。

科类结构方面,基础学科的规模及比例呈下降趋势,而一些实用性以及与经济社会关系密切的应用性学科的规模及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同时,人文社会学科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并且与理工科的比例关系趋于平衡。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作者:郭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等教育逐步驶入改革和发展的快车道,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方面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尤其是1999年7月,国家作出高校扩招战略决策以后,高等教育以前所未有的步伐迈入新的发展平台,出现大众化的发展趋势。

分析和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对于实现高等教育在新世纪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英才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也是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总趋势。

按照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观点,当一国高等教育入学人数达到适龄入学人口的15%后,便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1]。

这一观点虽然直观,但没有反映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本质特征。

实质上,高等教育大众化反映了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高级人才数量需求的扩大。

它强调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人才培养,关注人才数量。

从我国目前情况看,9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08万,2002年达到320万,是98年的3倍。

到2003年底,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1600万,毛入学率达到15%,[2]其中北京市的毛入学率为49%。

按照国际通行的口径,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正处于英才教育的转折期。

但高等教育的观念、教学内容和形式、学术标准、管理与决策以及高等学校的功能和规模等仍停留于英才教育阶段,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因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仍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概括起来,主要是:第一,育才理念制约大众化进程。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以市场对人才资源的需求为出发点,培养各个种类、各个层次的人才,而且,与各种职业相对的技术逐步成为专门的学科,并作为知识进行传授。

而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处于行政主导的计划模式,现行高等教育的设置、布局、结构等都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格局,学科专业设置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许多专业已明显落后时代要求,而一些急需的专业则未列入高等教育范畴。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指出:可以以15%和50%作为划分标准,将高等教育分为三个阶段:“精英化”、“大众化”、“普及化”,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15%时,高等教育处于“精英化”阶段,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50%时之间,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阶段,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大于50%时,高等教育就处于“普及化”阶段。

还指出一般当人均GDP低于1000美元时,高等教育处于精英化阶段;当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时,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阶段;当人均GDP高于3000美元时,高等教育处于普及化阶段。

1998年,我国人均GDP达到6392.0元,和人均GDP1000美元还有差距。

但是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

”我国教育部于1998年12月24日制订了《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该计划指出:到2000年,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1%左右;到2010年,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15%,若干所高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进入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以及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扩招,向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迈进。

截止2012年,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高校数、招生数、在校学生数、高等教育学历者在全国总人口(6岁及以上)中所占比率都大幅提升。

(数据来源:1998年~2012年中国统计局统计年鉴)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9.76%,扩招之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快速上升,2002年达到15%,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

2007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

2010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

2012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积极意义普遍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发展1991年以来中国经济以每年不低于76的增幅发展需要大批具有较高素质的从业人员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积极有效地发挥了高等教育对劳动力的蓄水池功能使一大批高校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极大地提升了从业人员的素质加速了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增强了我国人力资源的国际竞争力
青 岛 2 61) 6 50
2 0 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1o'已进人大众化时 代依 靠提高教育的规模效益,建立合理的高等教育成本补偿制 02 5o / 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对 中国教育事业产生了积极 影响,同 度,有效 引导了教育消费,推动教育产业健 康发展,并对经济 时也由于增 长速度猛 烈对高校产生压力,导致许多实 际问题存 增长起到强有力的拉动作用。 目前教育消费已成 为我 国消费市 在,正确分析 认识高等教育大众化 的积极意义、存在问题 ,对 场新 的经济增长点。 问题的有效解决,促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
些建议 。
关键词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 ; 教育规模
作者简介 :刘音 ( 7- ,女,陕西米脂人,山东 1 5) 9 科技 大学资源与环境 工程学院教研科主 ,讲师,工学硕士,主要研 究方向: 任
教学管理 ; 张升堂 ( 7一 ,男 1 0 ) ,陕西风翔人 ,山东科技大学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工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 : 9 水文水资源。( 山东
中国电力教育 CE E P
—— 诨 i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刘 音 张升堂
摘要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时代,教育规模跃居世界 第一,高等教育大众化对整个中国社会产生了 极为深远 的影响,但 也由于增长速度猛烈对高校产生诸多压力,并出现许多实际问题 。本文分析了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积极意义、存在问题,并提 出一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发建 ’ 展议
[ 关键词】 高等教 育 大众化
赵姜刘1 福玉 杰 春三 虹
[ 要】 摘 近几年来,我 国高等教育依靠政策推动 ,通过连年 实施 高校扩招等措施 ,总体规模持续扩大,高等教育毛 入 学率逐年上升 ,目前,已由精英教育阶段 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迈进。但是 ,随着我 国高等教 育大众化的进程加快,高 等教 育大众化过程中出现 了一 系列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 ,对这些问题进行 了深入 分析,并就如何确保我 国高等教
育 的健 康发展 、 解决 实际存 在的 问题提 出相 应 的发展 建议 。
高等教 育大 众化 过程 中出现 的问题
1 生源整体质量下降 . 扩招前 ,我 国实施的是精英教育 ,高等学校 录取分数线 直很高 ,相对来讲 ,被录取的学生 自身素质较高 ,基础扎 实 ,学习能力强。大规模的扩招后 ,不可避免地降低 了高考 录取分数线 ,使原来一 部分不能上 大学的学生 进入 了高 校 , 从而导致高校生源整体质量普遍下降 ,学生的总体水平降低 了档 次 , 并且 同一专业 、同一班级的学生学习基 础差距 较大 , 学习态度好坏不一。学生的多层次性造成教学要求和进度不 统一 ,给教学 计划 的顺 利实施 造成困难 ,这对提高教育质量 和培养学 生的全 面素质 提出了严 峻的挑战 ,也为学校的教育 管理 带来相 当的困难 。 2 .高校 办学 经费紧张 ,教育 资源明显减少 由于高校连年扩招 , 不可避免地造成高校办学经 费紧张, 教育资源减少 。虽然 近年来 我国加大了对 教育的投入 ,但是 由于我 国的综合 国力总体较弱 ,投入 的教 育资源仍 然远远不 能满足高等教育急速增长 的需要 。教学设施不 足 ,教学仪器 设备 陈旧、落后 ,教学用房严重不足 ,教室、图书馆 、食堂 、 宿舍 紧张 ,教学安排矛盾重重 ,教学设施经 费的增 长率 落后 于学生 的增长率的情况仍然相 当严重 ,尤其是一些新升格或 新创建 的高校办学经费更是极为 紧张 ,这势必要影 响教 学工 作的完成 ,进 而影 响高校的教育质量 。 3 .教师工作环境不 良 有些院校为 了提升 自身的声誉 、地位 ,竞争生源 ,不是 在提高办学质量 、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开发校本资源上狠 下功夫 ,而是另辟蹊径 ,纷纷亮 出拥有 多少名 ‘ 士、教 授” 博 的资本利用教授、博士的 ‘ ‘ 牌子”做招生广告 。在这种趋势 的诱导下一些 院校为 了在招 生 中处 于不 败之地 ,求贤若渴 , 不惜 重金招聘 “ 高学历 、高职称” 的人 才。 “ 高学历 、高职 称”人才 的竞相聘用 ,在一定程 度上促进 了人才的流动 。但 另一方 面 ,也造成 了部分高校教 师 “ 片面追求 学历 、挖空心 思评职称” 的本末倒置之风 。在这种不 良的工作环境 中 ,有 些教师为 了 自己名利双 收,或置 自己的本 职工作 于不顾 ,或 敷衍 了事 ,把更多 的精力和时 间放到 了个人学历 和职位 的提

浅析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征与存在的问题

浅析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征与存在的问题
4 .教 育 经 费来源 单一 ,教 育投入 不 足
与西方 国家相 比, 我 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在一个人 口 基 数大 的发 展 中 国家 、 在 建设 有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义 的进 程 中
推 进并 实 现 的 ,具 有许 多鲜 明特征 。
1 . 前期 准备 不 充分
高等教育大众化并非一蹴 而就的事 , 仅有规模上的扩大
指 导及 财政 支持 , 但 并不 会进 行 强制性 的干 预 , 实 际进 程还
所谓高等教育, 是指中等教育以上程度的各级各类教育 的总称。 当前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世界各 国教育发展的普 遍趋势 , 我 国也 不例 外 。伴 随经 济社 会 的发 展 ,我 国高 等教
育 也进 入 了大 众化 阶段 , 在 取 得举 世瞩 目成 就 的 同时 , 也凸
3 . 高等教 育 大众 化推行 速 度过 快
文 献综 述

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最经典的定义来 自马丁 ・ 特罗 , 他以 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为指标 , 将高等教育划分为精 英、 大众 、 普及三个阶段 :当毛入学率在 1 5 %以下时 , 为高 等教育的精英教育阶段 ;当毛入学率达到 1 5 %~ 5 0 %时,为 大众化阶段 ;当毛入学率达到 5 0 %以上 ,为普及化阶段。 日本有本章教授在考察 日本高等教育 大众化 的演变历 程后 , 提出了高等教育的 “ 后大众化”阶段 ,将其定位在马 丁 ・ 特罗所说的大众化阶段的后期和普及化阶段的初期。 潘懋元认为 , 精英教育与高等教育并非两个非此即彼的 概念。大众化仅指数量 的增加 , 仍包含一定的精英教育 ,不 过两者是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一个朝提高发展 , 一个朝普
备不足也使得后期发展 中的诸多矛盾逐渐浮上台面。 2 .政 府 主导 高等 教 育大 众化进 程 西方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 大多是在其经济社会 充 分发 展 的基 础上 , 以各 高 校为 主导 , 依托 高 校 自身 内在发 展需求逐渐达成的 ,自发性较强。政府虽会给予一定 的政策

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教育公平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教育公平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二、 高等 教 育大 众化 过 程 中 的教 育公 平 性 存 在 的 问 题 及 深 层 原 因 三 、 进 我 国 高等 教 育公 平 的对 几 点 对 策 促 1 改革 现 行 的 高 考招 生 录取 制 度 、
目前我国高等 教育 的不公平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l 高 考 招 生 制 度 所 导 致 的 不 公 平 、
2 教 育公 平 的 内 涵 、
能享 受到更多 更好 的教育机会 , 加剧 了高等教育的不公平。
4 不 同 质 量 的教 育 所 导 致 的 不公 平 、
不 同高校之间的不公平 。由于老校 、 名校与 重点院校和新校 、 弱校
与一般院校之 间, 在资金 投入、 资源投 放和发 展机会 上不平 等 , 导致 学 义, 教育公平性是指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 延伸和体现 , 主要 包括 生即使有相 同的入学机会 , 但是在不同的学校 中, 他们 受教育过程和 取 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 均等两个 基本方 面。教育权 利平 等 , 要指 得的教育结果的差距是很大的。这种不均衡在公 立学 校间的差距 引起 主
育发展过程 中出现 的一 系列 问题的基础上逐步 形成的。马丁・ 特罗 以 1 2 8— 1岁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 比例为标 志 , 将高 等教育的发 展划 分为三个 阶 段 , “ 英 ( le 也译 为 英才 ) 育 阶段 ( 入 学率 在 即 精 Ei , t 教 毛
教 育腐败 主要是 指教育 部门中存 在的 以权谋私 , 以及 通过各种 不
要 改革现 行的以省为 单位划分录 取线 的做法 , 以符合 国际人权 公
我国现行的统一高考制度 , 虽然在形 式上具备 了 分 数面前人人平 约与 中华人 民共和 国教育法 , 符合高等教育平等的要求。( ) 1 要完 善高 等” 的公平, 但由于实际录取学生采取“ 分省定额划线录取 ” 的办 法 , 各省 等教育 立法 。要对相关 的教育法规 、 规章进行 修改 , 明确高等教 育平等 市区的录取定额并不是按照考生数量平 均分布的 , 而足按计划体制下形 原则与完善 招生录取制度 。( ) 改革现行 的高校管 理体制 。国家财 2要 成的优先照顾城市考生的准则 , 各地录取分数线存在较大差异。因而 , 这 政 支 持 的大 学 不 应 该 根 据 省 份 的 差 异 而 划 定 录 取 分 数 线 。 而 省 属 院 校 对分数线高的地区的考生来讲是不公平的 , 并直接导致了入学机会 的不 公平。这种分省划定录取线的做法 , 不仅不利于贯彻依法治教 , 利于公 不 民 平等 法 律 观念 的 形 成 , 背 离 了使 高 考 选拔 人 才 的 功 能 , 响 了 高 校 的 还 影 在录取的分数上对 全国的考生也 应该一 视同[ , 是在费 用的收 取上 只 可以有 所差别 , 就真正体现 了市场经济条 件下谁投资谁 受益的原则 , 这 也符 合教育立法的规 定 , 符合 高等教育平等 的原则 。 2 完善 贫 困 生 资助 制 度 和 收 费制 度 、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度创新不足等方面的问题。 因此 , 我国高等教 育大众化不应在短期 内主观臆断地追求选到什 幺指标 , 只能在遥步理顺 教育与社会发展 关 系的基 础上, 通过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大力发展 民办高校 以期形成台理 的多样化办 学格局 后, 一步一个脚印地逐 步椎进 , 以免大起 大落 。
d vl igis tt n f ih rl rigrnb c l e pe e e pn tu oso ge ann u y l o l. o ni i h e o p a Ke ywod : p p lra o f i e d c t n ep nino nolw t ie ;i ln erig rs ouai t no g re ua o ;x a s f e rl _ ;d a leoglann zi hh i o nn f
论计算 后 , 认为我 国高等教育 毛入学率在 20 05年便 可达到 1%, 5 进而 推断我国高等教育正进 入“ 大众化” 阶段 。 其实 , 马丁 - 特罗的大众化理论 既有数量 的描述 , 更强调
高等教育质的变化。根据马丁 - 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
然而, 纵观我 国从 19 99年高校“ 扩招” 以来引发的 高等教 育大众化的话题与实践 , 笔者 认为我国高校 扩招 虽然进展顺 利, 但现 阶段尚不具备真 正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 的条件 , 国 我 现阶段 实施高等教育 大众化 还有许多 问题需要 解决 , 实施 的 策略也有 待进一步探讨
C E Zh L dc【 D prnn,hmhuTahr C l e C ezo , nn430 , h a 日em1 E la∞ ea ̄etC e o ece d e , hnhuHua 00 C i ) a 】i s g 2 n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探析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探析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探析作者:李霞邵瑞高晓芝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14期摘要: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不仅由社会政治、经济所决定,还受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本文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来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首先分析了促使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社会心理动力,然后提出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阻力,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心理阻力远远小于人们普遍接受高等教育的心理动力。

分析表明,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历史的必然。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心理分析高等教育大众化(Mass Higher Education)又译为大众高等教育,是二战后西方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其实质是关于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理论。

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Martin Trow)教授将高等教育发展进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

这一理论的提出对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国从2003年开始从精英化迈向大众化的轨道。

本文试图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入手,来探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社会心理动力分析中国人在追求高等教育的动机是丰富多彩的,现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一)面子心理“好面子”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突出的现象。

我们在交往中会通过各种印象管理策略来给他人留下好的印象,维护自己的“面子。

“脸面”不仅可以作为人们日常互动过程中的一种印象管理的手段,而且也可以满足这个传统社会的礼治需要。

一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及成就往往是他获得面子的主要来源。

因此,人们想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获得高学历来提升自己的地位。

(二)优越和补偿心理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中国的许多家长想通过上大学来实现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优越心理。

出于一种补偿心理的需要,没上过大学的家长更想让自己的子女去读大学而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

(三))自我展示的心理美国著名社会活动家戈尔曼最早对自我展示心理进行研究,他认为人们一般倾向于给别人呈现出最佳可能的形象,给别人留下最好的影响。

教育公平: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严峻挑战

教育公平: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严峻挑战

教育公平: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严峻挑战【摘要】在发展中国家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教育公平面临严峻挑战。

本文首先介绍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意义,然后探讨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教育公平挑战,包括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的教育资源不均衡,以及贫困家庭和农村地区学生面临的困境。

高等教育扩招政策也对教育公平产生影响。

在强调了教育公平的重要性,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和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见教育公平是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关键问题,为实现教育公平,政府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制定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教育公平、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挑战、教育资源不均衡、贫困家庭、农村地区、扩招政策、重要性、未来发展方向、政策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教育公平问题一直是制约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严峻挑战之一。

在发展中国家,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是造成教育公平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

城市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丰富,而农村地区和贫困家庭学生的教育机会却相对有限。

这种不均衡的教育资源分配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和未来就业机会。

贫困家庭和农村地区学生面临着诸多困境,包括经济条件、家庭背景、学习资源等方面的不利因素。

他们往往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导致了教育公平的严重失衡。

为了改善教育公平状况,许多发展中国家采取了高等教育扩招政策。

这一政策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争议,如学校设施匮乏、教师资源不足等问题。

教育公平的实现依然任重道远,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分析其中存在的教育公平问题,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为政府和教育机构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议,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公平问题探析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公平问题探析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公平问题探析[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逐渐深入,教育公平问题变得尤为突出。

从教育公平的内涵出发,通过对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现状的分析,揭示了产生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主要原因,并对此提出了几点对策与思路。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公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贫富差距拉大,公平问题在各个领域突现。

在教育内部,由于资源的相对短缺,教育公平问题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基础教育阶段公平特别是就学机会均等已基本实现;而由于高等教育耗资巨大,其发展远远未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高等教育为个人提供了较多的升迁机会和较高的私人收益率,因此人们自然对高等教育的公平性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本文就教育公平的内涵、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现状及其原因、对策思路作一简要分析。

一、教育公平的内涵什么是教育公平?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曾从两方面阐述了教育公平的含义:第一,公平的教育应该使每个潜在的能力得到发展,为了使每个人都能通过教育获得发展,必须提供相同的教育机会,这种教育机会不应该受种族、地域、家庭背景、经济情况等外在因素的影响;第二,个人的能力应该以有益于整个国家的方式去发展,也就是说个人的发展不能以妨碍他人或整个社会的发展为代价。

为了保证公平原则的实现,罗尔斯提出了关于公平的原则:(1)个人所能获得的不均等待遇,如地位、职位、利益等应该向所有人开放;(2)每个人都能获得最广泛的、与其他人相同的自由;(3)如起始状况(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同,处于不利地位者的利益就应该用“补偿利益”的方法来保证。

教育公平属历史范畴,其具体含义因具体的时代条件不同而有所不同。

在同一历史时期,不同的学者同样有不同的解释。

西方教育社会学对教育公平的研究大致分为三个学派: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和激进主义。

在我国当今历史条件下,教育公平可定义为:社会主义国家和教育者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可能以及受教育者的意愿和条件对公共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合情的分配。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社会问题解析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性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民众渐增的教育需求的一种必然性体现。

面对知识经济大潮的冲击,民众已然意识到了教育对人本身发展的实际价值。

人本身的能力开发需要教育的普及和提高,教育消费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形式。

要为社会经济建设和全面发展提供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必然要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

1.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成。

大众即人群的多数,“高等教育大众化”就是高等教育受众群体数量上的大发展。

高等教育大众化具体来说就是在传统大学之外设立不同于精英教育模式的大众型的教育机构。

这种机构是开放的、面向大众的和自由入学的一种机构。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显然是以市场经济为前提。

以国民素质与生存技能提升为向导,因此高等教育是在不断被需求的有效循环中不断发展的。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前进发展,高考被比作“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高等教育资源缺乏的时代已成为记忆。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根据经济发展形势需要以及解决老百姓民生的愿望,1999年我国决定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

“扩招”这一教育改革形式开始尝试着满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进一步解决我国“上大学难”的社会教育问题,这个改革加宽了进入象牙塔的“独木桥”。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教学质量也亟待提高。

高等教育大众化开始寻求规模、质量等内在统一的多元性发展。

在解决入学问题的同时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中外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对比。

中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主要是依靠传统大学的扩招,相对于中国单一的高等教育体系,亟需完善的是我国的大众高等教育体系的构建。

日本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过程除了扩充承担着培养学术型的高级专门人才,进行精英教育为主的传统大学,同时也出现和发展了承担培养人文、社会科学及家政专业人才的非传统型的大学。

美国的社区学院、英国的多技术学院、德国的高等专科学校以及法国的大学技术学院和高级技术员班等,都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体系的多层次、多样化体现。

这种多层次、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机构满足了社会的不同需求,为社会输送了各种不同规格的人才。

中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也应吸取这种多层次、多类型的办学模式,把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与结构协调结合起来。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实现高等院校的多样化,在高质量地满足国家建设人才的迫切要求的任务之外。

大力发展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

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引发的社会问题思考扩招使多数人享有了上大学的机会,但是入学率的提高并没有使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得到同步提升。

基于上大学的动机是为了找到满意的工作这一观念,致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远不如专业技术学校培训出的技工乐观。

在社会的就业大环境中普遍是看重学历的,教育消费成为必然,但当这项教育投资的成本支出而得不到回报收益时,民众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已不再是能上大学就够了。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职责不再仅仅只是上课,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及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同样重要,使学生在学会读书的同时并学会做事。

在教学活动中拓宽学生眼界,学习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方法,使高等教育的教学真正能够学以致用。

1.规模扩张与质量控制的相互关系。

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使入学率不断上升,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入学的标准也逐渐降低以保证让更多人得以入学,这些低标准的入学者是否能毕业又形成了新的问题。

若延续以往的毕业质量要求,相信会有大量扩招入学的学生无法拿到毕业证;若降低毕业生的毕业质量要求,那么由此输送到社会上的大学毕业生是无法满足市场经济需求的。

发达国家选择了毕业标准不降低,低毕业率与高入学率因此形成了巨大落差,这一现象已经成为一种自然的文化传统。

我国选择了降低毕业标准,师资的补充速度远远不够应付大量涌入高校的生源,应届本科毕业生一毕业就堂而皇之登上大学讲台、被名校合并的中专中职的教师直接被安排讲授大学课程等现象层出不穷,承担扩招主要任务的省属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已然下滑。

如今社会上出现的大量潜规则:“不少用人单位拒绝独立学院毕业生”,“国家公务员只从名校毕业生中招聘”等现象足以说明社会对一些大学扩张后培养的毕业生并不接受认可。

2.分析扩招引发的社会问题。

我国连续四年的大规模扩招,随着毛入学率的大幅提升,在2002年我国达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比国家“十五”计划确定的20lO年提前了八年。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校长约翰?亨尼斯博士在2006年“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期间,指出了中国大学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而出现的盲目扩招行为的弊端:“盲目扩招会影响教学质量,尤其是对那些顶级大学……因为学校无法在短期内得到足够的优秀教师”。

高等教育大众化所特有的规模扩张和质量控制之间的不可调和性逐步显露出来,形成了一种越是名校,扩张的规模越大,生源扩招的程度越快,由此大众化的程度越高,那么教育和培养人才的质量就越不可控的社会怪圈。

这也使得国内几乎所有的名校迅速地停下了扩张规模的步伐,开始进行对大众化教育结构的完善与调整。

我国与发达国家一样,保持了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高入学率,但又区别于发达国家大众化教育的毕业标准不降低的模式,我国选择了降低毕业标准以保证大部分入学者能够毕业的模式,形成了“高毕业率”。

针对于这样的现状。

我国大学毕业生虽然不会面临像发达国家的大学生那样在大学求学期间中途停学,或“毕业”后在规定时期内痛苦地补学分以求能真正毕业的困难。

但也得经受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满为患的社会现象的考验,这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与当初“读大学为了找份好工作”的初衷已相去甚远。

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大学生也不得不降低门槛“低配位就业”,那么非名校的大学毕业生们就只能尝试着先有份工作。

然后再找份像样的工作了。

扩招不仅使现在的大学生倍感压力,扩招同样使我国的政府部门也无法轻松应对。

若支持入学率不断提高,那么实则是要解决民生问题,但满足了民众的传统升学心理,却稀释了教育质量;那么要是支持抑制毕业率,实质上属于是要维护国家教育水平,但亿万家庭所损失的不点扶持少数高校以建立世界一流大学的政策构成了压力,精英教育的发展受阻。

功利主义则已渗透到我国大学的各个层面,强化了各种短期行为。

在研究上导致基础研究在短时期内难以出成果的研究。

尤其是人文科学方面的研究被削弱。

从而对精英教育的发展造成压力。

另外。

大众化使得高等教育成为一项全民事业。

在吸引教育投资和广泛关注的同时,也强化了外部对高等教育活动的控制,破坏了精英教育发展必须的学术环境。

大众化进程中总是伴随着快速的规模扩大。

有学者指出,在近几年的扩招中,我国一些重点大学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扩招。

这些高校的规模扩张速度及师生比的增幅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另外这些学校的职业性成人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速度也相当快,占用了相当部分的教学科研力量,加剧了研究性大学的师资短缺。

影响了研究型大学作为国家知识创新系统和知识传播系统核心组成部分的作用。

由此可见,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精英教育的处境艰难。

因此,我们当前促进教育公平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协调大众化与精英教育的关系,特别是要为精英教育的发展创造条件。

3.实现精英教育与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教育公平。

一方面,我们要保障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平等权,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但同时,我们又不能忽视高等教育本身的特征,即学术质量。

潘懋元教授指出:“对于高校而言,必须有适当的分工,研究型大学着重发展精英教育,培养学术型人才;而一般高校,尤其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着重于承担大众化任务,培养技术、管理、服务的应用性和职业性人才。

”正因为大众化高等教育与精英教育本身存在的差异性,要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我们就不能用单一的标准去评价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和教育。

不同的办学层次,不同的培养目标,不同的社会适应面,应当有不同的质量标准。

评价高校的教育质量,首先看其培养的人才是否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是否受到人才市场的欢迎。

如果用一个标准去衡量高校,可能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使得大众型高等教育机构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迫使它们模仿精英教育机构的做法;二是承担精英教育的研究型大学大量承担职业教育的任务,引发大学内部的观念冲突和运行困难,这样都不利于实现教育公平,因此我们评价一所大学应主要看它完成自己担负的任务和使命的情况如何。

4.为精英教育的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由于我国是在精英教育尚不发达的基础上开始大众化进程的,我们不能简单模仿类似于美国多元巨型大学的办学模式,研究型大学是精英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只有控制其规模,才能保证学生的智能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实现较好的规模效益;在办学方向上,研究性大学应致力于高深学问的研究及相应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不应过多地承担大众化教育的任务。

学术自由是学术活动的本质和必然。

学术活动是通过头脑和智慧进行的思想的自由遨游。

其目的是创造和创新,而思想自由是创新的必要条件。

精英教育是一种高水平的科研和教学活动,必须通过国家立法等手段保障其学术研究上的独立地位,让学者,特别是学术带头人而不是行政领导在学术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以对抗外界对高等教育过多的干预和控制。

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精英人才的健康成长和高深学问的传承与创新。

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

中国要想在较短时间内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需要大批高质量、高层次的人才。

因此,我们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平台上。

仍需要确立精英教育观,为培养高精尖人才服务。

从国际、国内的发展趋势看。

构建高等教育大众化平台上的精英教育理念是时代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人个性发展的需要。

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等教育大众化平台上的精英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崭新课题,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我们应该树立新世纪高等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培养出符合新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