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篇读后感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八佾篇读后感1

《论语》八佾篇,通篇都与礼仪相关,读起来似乎与现在相隔甚远,且以现在的眼光看孔子似乎孔子有些顽固,而难以变通。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可见礼仪的重要性。虽然随着时间之变迁很多礼仪已经被忘却所产生的内涵,而变成形式,但是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切需要礼仪进行规矩,社会才会秩序井然。创新固然好,所有社会的进步都是需要不断地创新进行完成的。似乎看来礼仪也就是形式,与创新是相互矛盾的,不可共存的。可是创新能被社会所认可必须是符合常规,符合道德,也不能违背礼仪之内涵。

需要说明一下,孔子所指的礼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礼,它的意义是非常广泛的,它超越了现在法律所涵盖的范围,它标准了人与人之间的准那么,如父子之间,君臣之间,朋友之间,长幼之间等,同时也标准了国家运作的种种制度。

本篇中林放问礼之本,孔子的答复是“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

其易也,宁戚〞。可以看到,孔子所说的礼是符合人心中的真性情的,而不是繁琐的仪式,礼的外表那么是符合人的真性情的“文化〞产物。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正朔是天子公

布的,昭示着天下还有国君,告朔是诸侯履行的,昭示着天下还有亲人,这是礼制最重要的局部。虽然现在只剩下饩羊,只有形式了,但是形式还是能够去昭示礼仪的内涵,让人们想起此种礼仪的内涵,对世人还是有启示作用的。故而,形式的存在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能因为形式而去进行敷衍,应该去思考形式所存在的内涵。这种只存在形式的礼,也是符合人的真性情,有利于社会的标准。

因而在学习中,在工作中,要做好形式性的工作,要反思我们所学所做的内涵,要在形式中添加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内涵。

《论语》八佾篇读后感2

《论语》是一本好书,孔子是一个君子。细读细品,定会获益良多,启明心性。

孔子从品德上主张“仁、义、礼、智、信〞。这短短的五个字中包罗万象,枝

叶庞杂,融入着他的道德、教育、治国等的思想精华。其足以囊括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本书需要细读,融会贯穿,从心底的思想认同,与严苛的自律、坚守。而孔子做到了,他的一生,以其笃信的精神内核贯穿始终。对人对事,对内对外,无不彰显出其坚毅豁达的儒家气度。也使千百年来的中华文明熠熠生辉,华夏民族之道光明正大。可以说,儒教,其实就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信仰。我正值需要这样的精神洗礼,使自己回归纯明朗达的'品性。与我,意重在人们的印象中,儒

家一直以仁政、民本等思想著称,强调君主要善治,要时刻考虑重视人民的利益。孔子赞赏“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行为;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

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强调在一个国家里,人民是最重要的,甚至觉得为了

人民安康,社稷也是可以变更的,“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祖以时,然而早干水

溢,那么变置社稷。〞然而,在答复子贡关于政治治理的问题时,孔子却把人民的生命放在了“信〞后,这是不是与“民为贵〞的思想起了冲突首先,我们必须明确,通常情况下,不同于“兵〞与“食〞,“食〞与“信〞间不存在着直接竞争、相互抢夺

资源的关系。一国国库有限,该把钱花在军事上还是该把钱花在改善民生上,这个“兵〞与“食〞的冲突自古就存在;然而“食〞与“信〞更多的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政府改善好了民生,人民自然就会对政府有信心,民生搞不好,或者政府罔顾人民,政府的民望自然也就会下降。

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谐的社会,没有仁义礼智信不行的,企业也一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