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氨酸受体

合集下载

谷氨酸受体

谷氨酸受体

2. 突触前作用
最早发现的是AP4的突触抑制作用,之后发现了其它的
mGluRs激动剂同样也有抑作用制,主要是II&III型mGluRs 被激动后
发挥的抑制作用。
第十四页,共43页。
(1) 作用特征
AP4发挥突触前抑制时不改变突触后神经元的电学特征,如输入阻
抗, 膜电位等。
AP4既能抑制AMPA受体激动的作用,同时也能抑制NMDA受体
第二十七页,共43页。
第二十八页,共43页。
Ca2+

NMD
A反应
的关

第二十九页,共43页。
NMDA受
体 -通道
被Mg2+
抑制
第三十页,共43页。
甘氨酸
加强
NMDA
受体的
电反应
第三十一页,共43页。
突触后两种电反应,即快反应和慢反应(4.2ms,81.8ms)
第三十二页,共43页。
谷氨酸能突触及胶质细胞的作用模式图
MPEP
EGLU
CPPG
MAP4
L-SOP
mGluR8
第九页,共43页。
其中Ⅰ型mGluRs能激活磷脂酶C,产生三磷酸肌醇,使Ca2+
从胞内钙库释放,引起神经细胞兴奋和增加神经细胞的敏感性,
Ⅱ、Ⅲ型mGluRs能抑制腺苷酸环化酶,减少cAMP的生成,从
而抑制谷氨酸的释放。
目前谷氨酸受体系统与药物作用的靶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过氧化酶,从而生成大量自由基,NO,同时线粒体
的功能也发生紊乱,导致细胞的结构破坏,甚至坏
死。
第三十六页,共43页。
(二) AMPA&KA受体
AMPA受体激动可引起Na+内流,主要参与正常的

离子型谷氨酸受体途径-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离子型谷氨酸受体途径-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离子型谷氨酸受体途径-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离子型谷氨酸受体途径是神经递质谷氨酸通过作用在神经元膜上的离子通道蛋白而引发的一种信号传导机制。

离子型谷氨酸受体在神经元的兴奋性调节、突触传递以及神经元间的相互作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首先介绍离子型谷氨酸受体的定义与特点,然后探讨其在神经传导中的作用,最后分析离子型谷氨酸受体途径在疾病治疗中的潜在应用。

通过对离子型谷氨酸受体途径的系统阐述,有助于深入了解神经递质传导的机制,为相关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离子型谷氨酸受体的定义与特点,对其在神经传导中的作用进行详细探讨。

接着,将分析离子型谷氨酸受体途径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并对其在这一领域的发展进行展望。

最后,总结离子型谷氨酸受体途径的重要性,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建议,以期为相关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请编写文章1.2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介绍离子型谷氨酸受体途径在神经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并探讨其在疾病治疗中的潜在应用。

通过深入研究离子型谷氨酸受体的定义、特点以及神经传导中的作用机制,我们将更好地了解神经递质的传导过程和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

同时,探讨离子型谷氨酸受体途径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帕金森病等方面的应用,将有助于拓展新的治疗途径和药物设计思路。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读者能够深入了解离子型谷氨酸受体途径的重要性,并为未来疾病治疗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2.正文2.1 离子型谷氨酸受体的定义与特点:离子型谷氨酸受体是一类参与神经递质谷氨酸在神经元间传递的重要蛋白质通道,在神经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这些受体通常由四个亚基组成,每个亚基都具有离子通道的特性,可以对荷带正电荷的离子(如钠、钾、钙等)进行选择性通透。

离子型谷氨酸受体主要分为NMDA受体、AMPA受体和kainate受体三类。

NMDA受体是最为研究广泛的一种离子型谷氨酸受体,其特点在于对于钙离子的通透性较高,参与了突触的可塑性、学习记忆等功能。

谷氨酸门控氯离子通道

谷氨酸门控氯离子通道

谷氨酸门控氯离子通道
谷氨酸门控氯离子通道
谷氨酸门控氯离子通道又称谷氨酸受体受体门控氯离子通道(GABAARs),是一个重要的离子通道家族,在谷氨酸介导的神经兴奋传递中起着重要作用。

其主要功能是以谷氨酸为受体,在脊髓神经细胞和多种其他细胞类型中开启氯离子通道,从而影响细胞的电压和离子流动。

谷氨酸门控氯离子通道是一类具有非常复杂的结构的离子通道,由两个α(α1-6),两个β(β1-3)及三个γ(γ1-3)亚基组成,通过排列组合产生了许多个不同的结构型。

它们通常是由α和β亚基组成的复合体,但也可以包括γ亚基。

谷氨酸门控氯离子通道在神经兴奋传递当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们在谷氨酸介导的神经兴奋传递中起着调控作用。

当谷氨酸结合到谷氨酸受体上时,通道会开启,允许氯离子流入细胞,从而减小细胞的内电位,从而减小神经兴奋传递的强度。

谷氨酸门控氯离子通道还可以参与神经元的稳态调节,从而调节神经元的活动。

此外,谷氨酸门控氯离子通道还可以用于神经细胞活动的调节,可以在神经细胞群激活状态的调节、神经元活动的调节、突触可塑性的调节、神经可塑性的调节等方面发挥作用。

此外,谷氨酸门控氯离子通道还可以用于突发性疾病的治疗,如帕金森病和阿尔兹海默病等。

总之,谷氨酸门控氯离子通道是一种重要的离子通道家族,参与着神经兴奋传递以及神经元活动和突触可塑性的调节,也可以用于某些突发性疾病的治疗。

因此,谷氨酸门控氯离子通道在神经科学中有
着重要的意义,成为研究的热点。

谷氨酸激活受体的机制

谷氨酸激活受体的机制

谷氨酸激活受体的机制1 引言谷氨酸激活受体(GluN)是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中的一种亚型,具有重要的生理学和病理学作用。

该受体对学习、记忆、神经发育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对GluN功能和调节机制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

2 谷氨酸激活受体的结构和功能GluN是一种离子通道受体,由四个亚基组成。

其中两个亚基是GluN1,另外两个亚基是GluN2、GluN3。

GluN1亚基是必须的,因为它向离子通道提供了游离位点。

GluN2和GluN3亚基则使得GluN亚型具有高度的选择性、调节性和发挥多种功能的能力。

GluN作为一种离子通道受体,对锌离子和镁离子有高亲和力。

其和镁离子之间的作用使GluN的活性受到抑制,这种抑制可以被钙离子和谷氨酸的结合解除。

GluN的活性被谷氨酸的结合所激活,使得钙离子可以进入细胞,从而触发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物学响应。

3 谷氨酸激活受体的调节机制GluN的活性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调节。

最常见的是GluN亚型的组成方式,不同的亚型具有不同的功能和调控特性。

此外,GluN的活性还可以受到蛋白激酶、磷酸酶等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影响。

还有一些内源性物质,如阿尔茨海默氏病相关蛋白、五磷酸腺苷、氮一氧化物等,也可以对GluN的活性产生影响。

此外,GluN的活性还可以受到环境中的化合物、药物的影响。

例如,可卡因就是一种通过抑制GluN的活性,从而影响神经传递的典型药物。

4 结论总的来说,GluN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蛋白质。

它的活性被多种因素所调节,这些因素包括GluN亚型的组成方式、内源性调节因子、外源性化合物等。

对于GluN的研究已经深入,但人们对其调控机制的了解还有待加强。

通过深入研究GluN的功能和调控机制,有望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有效的策略。

谷氨酸刺激蛋白对神经元信号传导的影响

谷氨酸刺激蛋白对神经元信号传导的影响

谷氨酸刺激蛋白对神经元信号传导的影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关于神经元如何工作的机制也变得越来越清晰。

谷氨酸刺激蛋白是一种神经元中非常重要的分子,它能够调节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对神经元的兴奋性和抑制性产生影响。

本文将介绍谷氨酸刺激蛋白的作用机制以及在神经元信号传导中的具体影响。

一、谷氨酸刺激蛋白的作用机制谷氨酸刺激蛋白,又称为谷氨酸盐受体(GluR),是一种离子通道型受体。

在神经元中,它是一种使离子通道开放的分子,它们与谷氨酸结合后,导致钙、钠和钾等离子离子通过细胞膜,进入或离开细胞内,在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中起着重要作用。

谷氨酸刺激蛋白分为AMPA受体、NMDA受体和kainate受体三类。

其中,AMPA受体和kainate受体为非NMDA受体,其结构相似,分别由四个亚单位组成。

谷氨酸分别与亚单位上的结合位点结合,使通道开放,使离子通过。

而NMDA受体需要同时与谷氨酸和氢离子结合,才能使其离子通道开放。

二、谷氨酸刺激蛋白在神经元的信号传导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能够调节神经元之间的兴奋性和抑制性,并影响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方式,进而影响感觉、记忆、学习、行为等多种生理和行为特性。

1. 兴奋性调节在神经元兴奋性调节方面,AMPA受体和kainate受体的激活能够导致离子通道开放,从而使离子向内流动,增强细胞兴奋性。

NMDA受体激活除了增强细胞兴奋性,还能够使细胞膜内部更为负电荷,降低静息膜电位,从而使细胞更容易被兴奋。

2. 抑制性调节除了兴奋性调节,谷氨酸刺激蛋白还可以通过让离子从细胞内流出,使神经元膜电位变得更为负,从而降低细胞的兴奋性。

对于大部分神经元,这种抑制性调节是由GABA(γ-氨基丁酸)神经元介导的,而此时GABA能够结合谷氨酸盐受体,使离子通道开放,从而让离子流出,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

3. 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谷氨酸刺激蛋白的激活不仅可以影响神经元兴奋性和抑制性,还可以调节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方式,进而影响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谷氨酸受体的功能和结构

谷氨酸受体的功能和结构

谷氨酸受体的功能和结构谷氨酸受体是一种神经元受体,它在神经信号传递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人脑中,谷氨酸受体是最常见的受体之一,也是神经递质谷氨酸的主要递质受体。

谷氨酸受体的结构和功能已经被广泛研究,研究表明它在许多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潜力。

本文将介绍谷氨酸受体的功能和结构。

一、谷氨酸受体的功能谷氨酸是人体中最常见的神经递质之一,它是神经元之间信号传递的关键。

当神经元释放谷氨酸到突触间隙时,相关受体会被激活,此时信号转移到下一神经元,或者发挥其他作用。

谷氨酸受体是与谷氨酸作用的受体之一,它们的共同作用是促进神经信号的传递。

在神经系统中,谷氨酸受体经常被称为离子通道受体,因为它可以形成一个离子通道,领先于钙离子或钠离子等正离子进入胞内,从而产生神经信号传递的结果。

由于谷氨酸受体的这种离子通道特性,它可以调节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强度,促进或抑制信号传递,从而影响大脑的感觉、运动、认知、情绪等方面的功能。

二、谷氨酸受体的结构谷氨酸受体分为两种类型:离子通道受体和嵌合型受体。

1、离子通道受体离子通道受体是图2所示的一种最简单的谷氨酸受体。

此类受体有一个离子通道,当谷氨酸结合受体时会打开通道,导致离子进入胞内。

离子通道受体通常在短时间内发挥作用,因为它们的响应速度非常快。

2、嵌合型受体与离子通道受体不同的是,嵌合型受体没有离子通道。

当谷氨酸结合嵌合型受体时,它会与受体特定的细胞内信号通路发生作用,从而产生特定的细胞反应。

嵌合型受体响应速度较慢,因此它们的作用会持续一段时间。

三、总结综上所述,谷氨酸受体是最常见的神经元受体之一,在神经信号传递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在神经系统中形成离子通道或与细胞内信号通路发生作用,从而产生不同的细胞响应。

谷氨酸受体的结构和功能已被广泛研究,研究表明它可以在许多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潜力。

在未来,人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谷氨酸受体的分子机制,以更好地理解它在神经元中的作用,从而设计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谷氨酸受体

谷氨酸受体

(2)突触前作用机制
突触前抑制主要通过激活PTX敏感的G-蛋白实现其作用。 具体机制可能涉及不同的途径,如抑制突触前Ca2+电导, 激活K+通道而增加K+电流。增加K+电流可以降低突触前膜 的去极化,从而减少Ca2+内流量。另外,增加K+电流可以 增加突触前膜产生动作电位的阈值和降低动作电位的峰值, 从而减少递质的释放。
(二) AMPA&KA受体 AMPA受体激动可引起Na+内流,主要参与正常 的突触传递,形成突触后反应即EPSP。
KA受体激动后的主要作用是引起细胞内Ca2+浓
度的变化,即通过Ca2+信号系统来发挥作用。
谷氨酸受体在昆虫方面的有关研究:
超高效和高选择性是未来农药发展的主要方向。由于 离子通道和神经受体的复杂性和其在不同生物体内表现的 药理性质的差异,为活性高、选择性强的新农药的创制提 供了可能。而目前全球最畅销杀虫剂的3大作用靶标就是
3 受体和组氨酸门控离子通道同属于半胱氨酸环 配体门控离子通道超家族,其结构如下图所示
图1������ 半胱氨酸环受体的共同特征 Fig. 1������ G enera l features o f cy s-loo p recepto rs [ 9 ] A: 受体的侧面图, 两个C 表示高度保守的二硫键桥, NT 表示传递介质的结合位 点, 1、2、3 和4 表 示4个跨膜区; ������ B: 主要由M 2 跨膜区形成孔道的内腔。
流,产生迅速的兴奋性神经传导,这个过程使神经
元细胞膜去极化。但Kainate受体的生理功能目前还
不清楚,而AMPA受体的功能己比较清楚。
AMPA受体有3个结合位点
第一个是谷氨酸结合位点,AM-PA的拮抗剂如托吡 酯和YM9OK结合于此位点; 第二个为非竞争性结合位点,如吡拉西坦结合于 此,使谷氨酸的兴奋性上调,这在记忆和认知功 能方面有重要的生理作用; 第三个结合位点是在离子通道上,能介导多种昆 虫毒素。

谷氨酸能神经元的亚型

谷氨酸能神经元的亚型

谷氨酸能神经元的亚型谷氨酸是一种神经递质分子,它在神经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神经元中,谷氨酸主要通过激活不同的亚型受体来传递神经信号。

这些谷氨酸受体亚型在结构和功能上有所不同,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谷氨酸受体亚型及其作用。

1. NMDA受体NMDA受体是一种离子通道受体,具有高度选择性的对谷氨酸和N-甲基-D-天冬酰胺(NMDA)敏感。

该受体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突触间隙中,参与学习和记忆等认知功能的调节。

NMDA受体的激活需要同时存在谷氨酸、甘氨酸和膜电位的去极化,它的开放能够引起钙离子的内流,从而介导长时程突触可塑性的形成和维持。

2. AMPA受体AMPA受体是一种离子通道受体,对谷氨酸敏感。

在神经传递过程中,AMPA受体主要负责传递快速的兴奋性信号。

当AMPA受体激活时,钠离子会快速进入细胞内,引起神经元的去极化和兴奋。

AMPA受体在神经系统中广泛分布,参与了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如学习记忆、神经发育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

3. kainate受体kainate受体也是一种离子通道受体,对谷氨酸和kainate敏感。

kainate受体与AMPA受体具有相似的离子通道结构,但其功能和调节机制有所不同。

kainate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分布,参与了神经元的兴奋性传递和突触可塑性的调节。

研究发现,kainate 受体与癫痫、脑缺血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4. metabotropic谷氨酸受体metabotropic谷氨酸受体是一类G蛋白偶联受体,与上述离子通道受体不同,它们通过激活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来传递信号。

metabotropic谷氨酸受体分为三个亚型:mGluR1、mGluR2和mGluR3。

mGluR1主要参与兴奋性传递和突触可塑性的调节,mGluR2和mGluR3则主要参与抑制性传递和神经保护。

metabotropic谷氨酸受体在神经系统中广泛分布,参与了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如情绪调节、药物成瘾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

谷氨酸受体及其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相关性研究

谷氨酸受体及其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相关性研究

谷氨酸受体及其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相关性研究谷氨酸受体是一类重要的神经递质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运转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是一种离子通道和代谢型受体,具有广泛的分布和多功能性。

本文将探讨谷氨酸受体的结构、功能以及其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相关性。

一、谷氨酸受体的结构谷氨酸受体是由多个不同的亚单位组成的,包括GluN1、GluN2、GluN3、GluA1、GluA2、GluA3、GluA4、GluK1、GluK2、GluK3、GluK4、和GluK5。

在细胞膜上的谷氨酸受体由多个亚单位聚集到一起形成一个几乎完全嵌入膜中的结构。

这些亚单位包括外源性配体结合亚单位(即GluA和GluK)和内源性配体结合亚单位(即GluN)。

这些亚单位的组合和作用不仅决定了谷氨酸受体的通透性和灵敏性,还决定了其功能的独特性质。

二、谷氨酸受体的功能谷氨酸受体主要有两种功能,即离子通道和代谢型受体。

离子通道谷氨酸受体可以感受到外界的刺激而导致离子通道的开放和通透性增加,这些离子包括钙、镁、钠和氢等。

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则不具有离子通道的功能,但它们能够通过激活细胞内的第二信使来介导细胞间信号的传递。

三、谷氨酸受体与中枢神经系统相关功能的研究谷氨酸受体与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的功能有很多,其中与神经发育不成熟所存在的高易损期相关的谷氨酸毒性具有广泛的关联。

由于谷氨酸过度释放导致的中毒已被证明会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在许多疾病中均会引起神经元的凋亡。

此外,谷氨酸受体还与许多其他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相关的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氏病和抑郁症等。

四、谷氨酸受体的药物开发由于谷氨酸受体具有广泛的分布和多功能性,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都被认为是一个有前途的靶点。

目前已有一些药物开发出来,它们能够靶向不同类型的谷氨酸受体,从而减轻或治疗相关的疾病。

例如,在帕金森氏病的治疗中,一种被称为“棕色素减排素”(Nurr1)的蛋白质,被证明可以调节谷氨酸受体的活性,从而减少神经元的死亡。

细胞膜内谷氨酸受体的生物学功能及药物研制

细胞膜内谷氨酸受体的生物学功能及药物研制

细胞膜内谷氨酸受体的生物学功能及药物研制细胞膜内谷氨酸受体(intracellular glutamate receptor,iGluR)是一类位于与外界相接触的细胞膜内的离子通道,能够响应谷氨酸、激活细胞内钙离子通路,在生物体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细胞膜内谷氨酸受体分为三种亚型: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α-氨基-3-羧基-5-甲基异恶唑酸酯受体(AMPAR)和半NMDAR。

其中,NMDAR主要分布于神经组织和部分非神经组织中,具有相对较强的离子通导性和能够响应多种递质的特点;AMPAR和半NMDAR分别是NMDAR的主要辅助受体,能够调节神经元兴奋性和突触可塑性。

细胞膜内谷氨酸受体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NMDAR和AMPAR是神经元的主要兴奋性受体,参与了学习记忆、痛觉传递、运动协调等功能的调节。

而在某些疾病中,细胞膜内谷氨酸受体也可能起到负面作用。

比如,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NMDAR亢活和氧化损伤造成的受体过度激活可能导致神经元坏死;在某些神经精神疾病中,神经元兴奋性受体的异常调节也被认为是其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针对细胞膜内谷氨酸受体在生物体内发挥的生物学功能和存在的相关病理生理作用,多种iGluR药物研制正在进行中。

目前,主要的iGluR药物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竞争性拮抗剂,能够与细胞膜内谷氨酸受体结合并保持通道关闭状态;另一类是非竞争性拮抗剂,能够与受体其他部位结合,从而影响其开放状态。

竞争性拮抗剂最早由AMPA、NMDA等天然毒素提取而来,它们能与细胞膜内谷氨酸受体结合,阻断钙离子的通道,从而减轻其过度激活引起的神经元损伤。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研制更为特异、高效的竞争性拮抗剂,如现在广泛使用的5-羟基-2-甲基异恶唑酸(AMPA)受体选择性拮抗剂。

这些药物在控制神经系统疾病方面已取得初步的成功,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安全方面的难题,如高剂量使用会导致记忆障碍等副作用。

谷氨酸受体拮抗剂功能原理

谷氨酸受体拮抗剂功能原理

谷氨酸受体拮抗剂功能原理英文回答:Glutamate receptor antagonists are a class of drugs that work by blocking the action of glutamate receptors in the brain. Glutamate is the primary excitatory neurotransmitter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nd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various physiological processes, including learning, memory, and synaptic plasticity. However, excessive glutamate activity can lead to neurotoxicity and is associated with various neurological disorders, such as epilepsy, Alzheimer's disease, and stroke.By antagonizing glutamate receptors, these drugs inhibit the binding of glutamate to its receptors, thereby reducing the excitatory effects of glutamate on neuronal activity. This helps to restore the balance between excitatory and inhibitory neurotransmission in the brain. There are several types of glutamate receptors, including NMDA receptors, AMPA receptors, and kainate receptors.Glutamate receptor antagonists can target specific subtypes of these receptors or act on multiple receptor subtypes.One example of a glutamate receptor antagonist is memantine, which is commonly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 Memantine selectively blocks NMDA receptors, which are involved in learning and memory processes. By inhibiting the overactivation of NMDA receptors, memantine helps to improve cognitive function and reduce the symptoms of Alzheimer's disease.Another example is ketamine, which is known for its use as an anesthetic. Ketamine is a non-competitive antagonist of NMDA receptors and has been found to have rapid antidepressant effects in individuals with 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 The exact mechanism of ketamine's antidepressant action is still under investigation, but it is believed to involve the modulation of glutamatesignaling and synaptic plasticity.Glutamate receptor antagonists can also have potential side effects. For example, blocking glutamate receptors canimpair normal synaptic transmission and affect cognitive function. Additionally, excessive inhibition of glutamate receptors can lead to sedation, dizziness, and other central nervous system side effects. Therefore, the use of glutamate receptor antagonists requires careful monitoring and dosage adjustment to minimize these adverse effects.Overall, glutamate receptor antagonist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the treatment of various neurological disorders by modulating glutamate signaling in the brain. Their ability to restore the balance between excitatory and inhibitory neurotransmission offers therapeutic potential for conditions such as Alzheimer's disease, epilepsy, and depression.中文回答:谷氨酸受体拮抗剂是一类通过阻断大脑中的谷氨酸受体来发挥作用的药物。

谷氨酸受体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谷氨酸受体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谷氨酸受体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谷氨酸受体是一类广泛存在于中、外周神经系统中的受体,它们的结构和功能研究至关重要。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研究者致力于谷氨酸受体的研究,以发现这些受体的生物学意义和治疗上的潜力。

1. 谷氨酸谷氨酸是大脑中最普遍的兴奋性神经递质。

它产生于神经元的突触前端,并与谷氨酸受体结合引发神经传递。

然而,由于谷氨酸过量的释放及其与谷氨酸受体结合所造成的神经兴奋效应,在许多神经性疾病中会发挥负面作用。

这也促使了谷氨酸受体的研究。

2. 谷氨酸受体的分类谷氨酸受体分为两类,即离子型谷氨酸受体和代谢型谷氨酸受体。

离子型谷氨酸受体由离子通道构成,分为AMPA、NMDA和Kainate受体;而代谢型谷氨酸受体是由G蛋白耦联受体和酶联受体组成的,主要有mGluR受体。

3. 谷氨酸受体的结构AMPA和Kainate受体是单体,NMDA受体是异二聚体。

离子型谷氨酸受体的构象在不同的状态下也有所变化,如AMPA受体可分为关闭状态、部分开启状态和全开启状态。

MGlur受体则是七跨膜结构,分为8个亚型,常见亚型包括mGluR1、mGluR2、mGluR3 、mGluR5等。

4. 谷氨酸受体的功能离子型谷氨酸受体的激活将导致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从而调节神经元的兴奋和抑制。

NMDA受体具有重要的突触可塑性效应,例如长时程增强(LTP)和长时程抑制(LTD)等。

于是,针对离子型、代谢型谷氨酸受体的调节也成为治疗多种神经性疾病的方法。

5. 谷氨酸受体在神经性疾病中的作用谷氨酸受体与多种神经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例如,研究表明,失衡的AMPA受体激活与癫痫发作有关;NMDA受体功能障碍可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

抑制离子型谷氨酸受体和调节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可以成为多种神经性疾病的治疗策略。

6. 谷氨酸受体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当今,随着对神经性疾病的认识的不断深入,谷氨酸受体也成为了研发新型神经科学药物的重要靶点。

谷氨酸受体

谷氨酸受体

谷氨酸受体分为两类:一类为离子型受体,包括: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海人藻酸受体(KAR)和α-氨基-3 羟基-5 甲基-4 异恶唑受体(AMPAR),它们与离子通道偶联,形成受体通道复合物,介导快信号传递;另一类属于代谢型受体(mGluRs),它与膜内G-蛋白偶联,这些受体被激活后通过G-蛋白效应酶、脑内第二信使等组成的信号转导系统起作用,产生较缓慢的生理反应。

离子型受体(1) NMDA 受体(NRs):其与突触的可塑性和学习记忆密切相关。

通过该受体本身、其共轭的离子通道及调节部位3 者形成的复合体而发挥功能,对Ca2+高度通透。

每个NMDA 受体上含有两个谷氨酸和两个甘氨酸结合识别位点,谷氨酸和甘氨酸均是受体的特异性激活剂。

到目前为止已克隆出5个亚基,NMDAR1、NMDAR2(A-D)其中NMDAR1 可单独形成功能性纯寡聚体NMDAR,但NMDAR2 亚基却不具备该功能。

有研究表明NMDAR可能是由NMDAR1 和NMDAR2 不同的亚基组成的一个异寡聚体。

(2)KA/AMPA 受体:它们也是受配基调控的离子通道,对Na+、K+有通透性,研究证明,一些受体亚型对Ca2+也有通透性。

AMPA 家族包括4 个结构极为相似的亚基GLUR1-4,各亚基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高达70%。

由于氨基酸残基的疏水性分布,在靠近羧基端的部分构成4 个跨膜区。

AMPA、L-谷氨酸及KA 均可激活这类离子通道,并有AMPA 的高亲和力结合位点。

天然的AMPAR 是由这4 种亚基形成的四聚体。

每个单位的分子量为108kd。

AMPA 受体的4 种亚基在第4 个跨膜区上游均含有1 个由38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特殊区段,该区存在2 个结构相似区,分别由受体基因上的2 个相临的外显子编码。

但各亚基的DNA 编码在翻译后要经过一些如:磷酸化、糖基化等修饰,这些修饰是通道功能的重要调节方式。

离子型谷氨酸受体功能的多样性是通过不同亚基组装、选择性基因结合和转录前mRNA 的编辑等方式来实现的。

谷氨酸受体G蛋白

谷氨酸受体G蛋白

谷氨酸受体:G 蛋白、致癫痫作用、麻醉药及其相互作用一、摘要谷氨酸受体可分为两种类型:离子型谷氨酸受体和G蛋白偶联受体 (GPRC) 或亲代谢型受体 (mGluRs). 我们的研究证实,激活大脑皮质神经元 mGluRs 1受体引起的兴奋作用可以导致癫痫。

近年来研究也揭示麻醉药具有可以调节G蛋白受体的功能。

例如:局麻药利多卡因可以抑制mGluR 兴奋介导的致癫痫作用。

其它研究表明麻醉药抑制GPRC 调节的呼吸道平滑肌收缩作用(Sakihara 等, 2004) 。

麻醉药与G蛋白受体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初步研究发现,麻醉药抑制Gα或Gβγ亚单位激活的信号转导蛋白如磷脂酶C(Pabelick 等, 2001)、蛋白激酶C Kamatchi et al., 2001)及离子通道(Yamkage 1992)。

一些证据也表明对GPRC复合体直接的麻醉作用(Nietgen 等, 1998)涉及了在Gα亚单位核苷酸结合位点上对核苷酸交换的直接抑制作用 (Pentyala 等, 1999, Striff 等 2003)。

麻醉药也具有结合细胞膜上GPRC的作用,提示其对异源三聚体G蛋白偶联受体具有抑制作用,而与G蛋白内在活性无关(Ishizawa et al., 2000)。

本文阐述兴奋性GPRC特别是mGluRs引起癫痫的信号机制。

这些可为讨论麻醉药的作用提供背景资料。

二、与癫痫有关的两种主要脑电波癫痫神经冲动放电是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大量同步发放(McCormick & Contreras, 2001)。

有两种同步放电类型:第一种是短时放电(少于500ms),在癫痫患者偶尔出现,无典型临床表现,因此称作“发作间尖峰”(Zifkin & Cracco, 1990)。

第二种是长时放电(数秒) ,与癫痫的临床发作与持续有关,也被称作“发作放电”。

在离体海马脑片,可以通过药理学实验方法来诱导出这两种类型的同步放电。

谷氨酸及受体的神经生物学作用

谷氨酸及受体的神经生物学作用

二 受体分类: 离子型受体
AMPA GluR1 GluR2 GluR3 GluR4 GluR5 GluR6 GluR7 KA1 KA2 NR1 NR2A NR2B NR2C NR2D
激动剂
Glu AMPA
拮抗剂
CNQX
Kainate
Glu KA
CNQX
NMDA
Glu NMDA
AP5 MK801
代谢型受体 GroupⅠ mGluR1 mGluR5 mGluR2 mGluR3 GroupⅢ mGluR4 mGluR6 mGluR7 mGluR8
(1)作用特征 AP4发挥突触前抑制时不改变突触后神经元的 电学特征,如输入阻抗,膜电位等. AP4既能抑制AMPA受体激动的作用,同时也 能抑制NMDA受体激动的效应,意味着突触前释放 的递质减少了,而非突触后效应所致. AP4发挥突触抑制作用时,外源性谷氨酸对突触 后受体的激动作用不受影响. AP4可以加强双脉冲刺激引起的突触前抑制作 用,后者是突触前抑制的标志. AP4引起的突触前抑制,主要改变EPSP的频率 而不是幅度.
(一)突触定位 mGluRs 的作用与它的突触分布关系密 切.即mGluRs若是在突触前分布,其作用主 要是调节递质的释放,而分布在突触后则作 用是产生突触后效应,即EPSP或IPSP.多数 情况来看,I型mGluRs分布在突触后,而II型 和III型mGluRs主要分布在突触前,一些区 域仍然有II型mGluRs分布在突触后,但III 型 mGluRs基本都分布在突触前.
(2)突触前作用机制 突触前抑制主要通过激活PTX敏感的G-蛋 白实现其作用. 具体机制可能涉及不同的途径,如抑制突 触前Ca++电导, 激活K+通道而增加K+电流. 增加K+电流可以降低突触前膜的去极化,从 而减少Ca++内流量.另外,增加K+电流可以增 加突触前膜产生动作电位的阈值和降低动 作电位的峰值,从而减少递质的释放.

神经细胞谷氨酸信号传递的调控机制研究

神经细胞谷氨酸信号传递的调控机制研究

神经细胞谷氨酸信号传递的调控机制研究神经系统是人体最为复杂的系统之一,它负责着我们身体的感觉、运动、记忆、情感等多种功能。

神经传递过程中的信号传递机制一直以来都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其中,对于谷氨酸信号传递的调控机制研究更是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介绍谷氨酸信号传递的基本机制和其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谷氨酸信号传递的基本机制谷氨酸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在神经系统中具有多种作用。

它能够通过氨基酸转运体进入神经元,激活谷氨酸受体,从而发挥生物学功能。

谷氨酸受体分为两类:离子通道型谷氨酸受体和G蛋白偶联型谷氨酸受体。

离子通道型谷氨酸受体主要包括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和α-氨基-3-羧基-5-甲基异恶唑酸(AMPA)受体等。

G蛋白偶联型谷氨酸受体包括谷氨酸轻链激酶(GluN2)和谷氨酸亚单位2(GluA2)等。

上述受体的激活能够引起离子通道的打开,从而导致离子通道电流的改变,再进一步影响到细胞内的离子浓度和膜电位,最终引起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谷氨酸信号传递的调控机制研究进展谷氨酸信号传递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需要多种分子机制的调控来保证正常的神经递质传递。

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谷氨酸信号传递的调控机制,下面将介绍谷氨酸信号传递调控机制的最新进展。

NMDA受体的质量控制NMDA受体是一种重要的离子通道型谷氨酸受体,它在神经元内牵扯到学习、记忆和神经可塑性等功能。

由于其重要性,NMDA受体的质量控制成为当前关注的研究方向之一。

最近一项研究表明,tRNA合成酶催化亚基是NMDA受体的新型质量控制分子。

这个分子能够检测和分解细胞内缺陷的NMDA受体,从而确保NMDA受体正常的功能和数量。

AMPK的调节AMPK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体内的重要蛋白激酶,它在神经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最近一项研究表明,AMPK能够抑制NMDA受体的活性,从而减少NMDA受体的激活导致的膜电位异常。

此外,AMPK还能够调节谷氨酸受体的表达水平,进一步影响谷氨酸信号传递的效率。

离子型谷氨酸受体的发现

离子型谷氨酸受体的发现

离子型谷氨酸受体的发现
离子型谷氨酸受体是一类神经递质受体,在神经系统中起着重
要的作用。

这些受体最早是在20世纪80年代被发现的。

离子型谷
氨酸受体分为两类,一类是NMDA受体,另一类是非NMDA受体(包
括AMPA受体和kainate受体)。

NMDA受体是由N-甲基-D-天冬氨酸(NMDA)激活的离子通道受体,它对神经元的兴奋性起着重要作用,参与学习和记忆等功能。

AMPA受体和kainate受体也参与了神经递
质的传递和神经元的兴奋性调节。

离子型谷氨酸受体的发现是通过多个研究团队的努力和合作完
成的。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离子型谷氨酸受体在离体大脑切片
中的电生理学特性进行分析,随后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成功克隆
了NMDA受体和非NMDA受体的基因。

这些工作为进一步研究离子型
谷氨酸受体的功能和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离子型谷氨酸受体的发现对神经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发现不仅揭示了神经递质在神经元间传递的分子机制,也为神
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随着对离子型谷氨酸受体的研
究不断深入,人们对其在神经系统发育、学习记忆、神经退行性疾
病等方面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相关疾病的治疗和药物研发
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总的来说,离子型谷氨酸受体的发现是神经科学领域的重要里程碑,它的发现和研究为我们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疾病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也为相关疾病的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可能性。

谷氨酸受体家族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谷氨酸受体家族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谷氨酸受体家族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谷氨酸受体(Glutamate Receptor)是一类离子通道蛋白,分为两类:离子型谷氨酸受体(Ion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iGluR)和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mGluR)。

iGluR是一类离子通道受体,主要分为N型、K型、AMPA型和δ型四个亚型;mGluR是一种G蛋白偶联受体,与G蛋白相互作用,并通过二级信使调节蛋白磷酸化等反应。

这类受体在人类大脑功能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包括了记忆、学习、辨别和控制行为等方面。

因此,对于谷氨酸受体家族的结构以及功能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十分必要。

1. 谷氨酸受体的结构iGluR的结构主要由三部分组成:N端区(N-terminal domain,NTD)、大约约50nm长的膜外外间环节(extracellular ligand-binding domain,LBD)、M2膜间环节以及C肝区(C-terminal domain,CTD)。

这些结构组成了iGluR的功能中心部分,其中的LBD有机会在神经递质神经元前释放到突触小泡中。

相比之下,mGluR的结构相对简单,也更加复杂。

mGluR的结构主要由七个跨膜结构组成,每一个跨膜结构又细分为若干个水相区域:这些水相区域并非是单一的,可能是对应多个对接小分子的活性位点。

2. 谷氨酸受体的功能研究表明,谷氨酸受体在人类大脑中具有很多不同的功能,包括感觉传递、动作调节和记忆形成等方面。

这些功能需要通过与其他分子和蛋白质进行互动和关联来完成。

在功能上,iGluR是一种离子通道受体,而mGluR则与G蛋白相互作用。

在iGluR的两个亚型中,N型和K型亚型分别被发现与负责学习和认知能力、挫折调节、行为状况和成瘾等方面的神经细胞活动相连系,而AMPA型iGluR则被找到与感觉性细胞时相连系。

mGluR作为G蛋白偶联的受体,在各种人类大脑功能方面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谷氨酸受体种类谷氨酸受体分为两类:一类为离子型受体,包括: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海人藻酸受体(KAR)和α-氨基-3 羟基-5 甲基-4 异恶唑受体(AMPAR),它们与离子通道偶联,形成受体通道复合物,介导快信号传递;另一类属于代谢型受体(mGluRs),它与膜内G-蛋白偶联,这些受体被激活后通过G-蛋白效应酶、脑内第二信使等组成的信号转导系统起作用,产生较缓慢的生理反应。

离子型受体(1) NMDA 受体(NRs):其与突触的可塑性和学习记忆密切相关。

通过该受体本身、其共轭的离子通道及调节部位3 者形成的复合体而发挥功能,对Ca2+高度通透。

每个NMDA 受体上含有两个谷氨酸和两个甘氨酸结合识别位点,谷氨酸和甘氨酸均是受体的特异性激活剂。

到目前为止已克隆出5个亚基,NMDAR1、NMDAR2(A-D)其中NMDAR1 可单独形成功能性纯寡聚体NMDAR,但NMDAR2 亚基却不具备该功能。

有研究表明NMDAR可能是由NMDAR1 和NMDAR2 不同的亚基组成的一个异寡聚体。

(2) KA/AMPA 受体:它们也是受配基调控的离子通道,对Na+、K+有通透性,研究证明,一些受体亚型对Ca2+也有通透性。

AMPA 家族包括4 个结构极为相似的亚基GLUR1-4,各亚基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高达70%。

由于氨基酸残基的疏水性分布,在靠近羧基端的部分构成4 个跨膜区。

AMPA、L-谷氨酸及KA 均可激活这类离子通道,并有AMPA 的高亲和力结合位点。

天然的AMPAR 是由这4 种亚基形成的五聚体。

每个单位的分子量为108kd。

AMPA 受体的4 种亚基在第4 个跨膜区上游均含有1 个由38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特殊区段,该区存在2 个结构相似区,分别由受体基因上的2 个相临的外显子编码。

但各亚基的DNA 编码在翻译后要经过一些如:磷酸化、糖基化等修饰,这些修饰是通道功能的重要调节方式。

离子型谷氨酸受体功能的多样性是通过不同亚基组装、选择性基因结合和转录前mRNA 的编辑等方式来实现的。

在大鼠中通过分子克隆技术,已发现5 种KA 受体亚型(GLUR5-7、KA-1、KA-2),利用逆转录PCR 及膜片钳技术揭示:KA 受体是由同类的不同亚基组成的异质组合体。

亚基的组成对受体的功能和特性影响特别大,因为异质的KA 复合物中出现编辑的GLUR5 或GLUR6 会阻碍Ca2+的通透性。

细胞可能通过 RNA 编辑改变结构,达到调控通道的Ca2+流量。

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s)这是通过G-蛋白偶联,调节细胞内第二信使的产生而导致代谢改变的谷氨酸受体,其可分为不同的8 个亚型mGLUR1-8,根据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及其药理学特征和信号转导机制的不同,可将其分为3 组,ⅠmGLUR1、mGLUR5; Ⅱ mGLUR2-3; Ⅲ mG LUR4、mGLUR6-8。

Ⅰ组可被Quis 强烈活化并与磷脂酶C 途径(PLG)相偶联;Ⅱ、Ⅲ组均可与腺苷酸环化酶系统(AC)被动偶联。

编辑本段相关论文D-Ser-NMDA受体的一种新的调控因子陈福俊陈福俊,何德富,周绍慈(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脑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62)摘要:最近研究证实哺乳动物神经系统中存在内源性的D-Ser。

这种内源性D-Ser在神经系统中的分布与NMDA受体的分布相平行,进一步的研究表明,D-Ser由突触旁星形胶质细胞产生,而作用于突触后NMDA受体上的Gly结合位点,对NMDA受体的功能进行调控。

本文将综述D-Ser在神经系统中的分布、合成及其生理机能。

Abstract: The viewpoint that there is no endogenous D-serine in mammalian nervous system has changed based on recent published reports. The study indicated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this kind of endogenous D-serine parallels with that of NMDA receptor in nervous system. Further study suggested that the D-serine produced in astrocytes regulates the function of NMDA receptor through the glycine-binding site of the receptor. This paper reviews the distribution, synthesis and physiological function of D-serine in nervous system.NMDA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是中枢神经系统内一类重要的兴奋性氨基酸(excitatory aminoacid, EAA)受体。

NMDA受体不仅在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理作用,如可调节神经元的存活,调节神经元树突、轴突结构发育及参与突触可塑性的形成等;在神经元回路的形成中NMDA受体亦起着关键作用,有资料表明NMDA受体是学习与记忆过程中一类至关重要的受体[1]。

NMDA受体受多种因子的调控,而最近发现了NMDA受体的一种特别的调控因子——D型丝氨酸(D-Serine,D-Ser)[2]。

D-Ser这种新的神经调质的发现引起了神经科学界极大关注,本文将综述这方面的最新进展。

自然界中存在的氨基酸绝大多数都有两种构型:L型和D型。

构成生物体中蛋白质的氨基酸通常都为L型,在细菌和无脊椎动物体内曾发现有内源性的D型氨基酸[3],而对于哺乳动物体内存在D型氨基酸的事实,过去普遍把它归结于食物来源或肠内的细菌所产生[3,4]。

早期研究认为,哺乳动物体内不能产生D型氨基酸,因为氨基酸消旋酶只发现在细菌和昆虫体内,而在哺乳动物体内还未分离纯化出这种酶。

然而最近的研究报告表明在哺乳动物神经系统中存在自由D-Ser和D-天冬氨酸(D-aspartate,D-Asp)[5,6];另有研究报告报道,大鼠额叶和顶叶皮层突触体中的磷酸丝氨酸磷酸化酶(phosphoserine phosphatase)可水解L-磷酸丝氨酸(L-phosphoserine),最终生成L-Ser和D-Ser[7]。

因而这类D型氨基酸在神经系统中的生理作用,很自然地引起了神经科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下面将重点阐述D-Ser在神经系统中的分布、合成及生理机能。

自有报道说在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自由的D型氨基酸以来,许多科学家便把注意力转向这类不参与构成生物体内蛋白质的氨基酸上来。

采用对D-Ser具有高度选择性的抗体,利用免疫组化的方法研究发现,D-Ser主要存在于哺乳动物脑内灰质区中的Ⅱ型星形胶质细胞内,这种胶质细胞多位于突触旁边[2,8]。

D-Ser分布的主要脑区为前额叶皮层和纹状体,小脑中也有微量分布[9]。

令人感兴趣的是,在哺乳动物中,NMDA受体分布密度最高的是海马的CA1区、CA3区和齿状回,大脑皮层区的前脑皮层、前扣带区和梨状皮层,此外,在纹状体、丘脑、小脑颗粒细胞层也有较多分布[10]。

在D-Ser存在的脑区中,往往存在着大量的NMDA受体,二者的分布存在着一种平行关系。

NMDA受体是一种独特的双重门控通道(doubly gated channel),它既受膜电位控制也受其它神经递质控制。

NMDA受体被激活后,主要对Ca2+有通透性,介导持续、缓慢的去极化过程。

在突触传递过程中,NMDA受体的激活需要非NMDA受体的参与,其中主要是AMPA受体(α-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 propionate receptor)的参与。

当刺激达到一定强度时,突触前膜释放的谷氨酸作用于AMPA受体,通过AMPA受体通道的离子流增强,使得邻近NMDA受体的突触后膜局部去极化,进而导致NMDA受体通道Mg2+阻断的释放,这时谷氨酸与NMDA受体的结合便可使通道打开。

此外当有甘氨酸结合到甘氨酸结合位点时,通过变构调控可以大大增强谷氨酸作用于NMDA受体后所产生的效应,另外多聚胺可增强谷氨酸对NMDA受体的作用,而Zn2+却可以抑制多聚胺的这种作用。

可见,NMDA受体的激活受多种因子的调控。

D-Ser与NMDA受体的共分布现象,促使科学家进一步对二者的功能联系进行研究。

最近的研究发现D-Ser是NMDA受体的一种新的独特的调质。

Ascher等人研究发现,在用快速灌流制备的神经标本中,NMDA受体的活性会暂时丧失,但这种活性的暂时丧失可为甘氨酸所逆转[11]。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NMDA受体上存在Gly结合位点,而NMDA受体的活化需要Gly位点的共激活[7]。

但让人不解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中Gly的浓度在前脑是最低的,而前脑中NMDA受体的含量却很高;相反在脊髓和后脑中Gly的含量最高,但在这些区域Gly却发挥着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的作用。

有研究报告显示在NMDA受体分布的灰质脑区中,D-Ser的含量约为Gly的3倍[12-14],在前额叶皮层,胞外D-Ser的量与Gly相当,在纹状体D-Ser的含量约是Gly的2倍[10]。

另外的研究证实,施加外源性的D-Ser可以增强NMDA受体调节的神经传递作用。

此外采用放射性同位素3H标记D-Ser研究发现,D-Ser选择性结合于Gly结合位点[15]。

大量实验结果表明,D-Ser 对NMDA受体似乎与Gly有着类似的作用,D-Ser也是NMDA受体上Gly位点的一种内源性配基。

进一步的研究则惊人的发现D-Ser是由突触旁星型胶质细胞产生而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上NMDA受体的。

如Fig.1所示,当突触前膜兴奋时,释放兴奋性氨基酸递质谷氨酸到突触间隙,其中一部分Glu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NMDA受体,另一部分则扩散到了邻近的星形胶质细胞,作用于其上的非NMDA受体,后者的激活导致贮存于胞浆中的D-Ser由星形胶质细胞释放出,然后结合于突触后膜上的NMDA受体[16],从而与Glu共同作用,激活NMDA受体。

Fig. 1 The active mechanism of D-serine(cited from Snyder SH, revised partly)而D-Ser的清除和灭活则依赖于D型氨基酸氧化酶,在三十年代便发现哺乳动物体内存在D型氨基酸氧化酶[17],但对其作用一直没有定论。

D 型氨基酸氧化酶是一种高度选择性的酶,只降解中性D型氨基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