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桩竖向抗压应力观测作业指导书
作业指导书(基桩完整性检测)

作业指导书(基桩完整性检测)作业指导书(基桩完整性检测)编写:审核:批准:版号:文件编号:HDJC/SG-01-2002 生效日期:2003年1月1日目录1基桩低应变检测.................................................................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前言 (4)1.2适用范围 (9)1.3检测依据标准 (4)1.4检测的目的 (4)1.5检测原理 (4)1.6仪器设备 (5)1.7检测准备 (6)1.8检测技术 (6)1.9现场检测 (7)1.10资料整理与成果分析 (8)1.11报告内容 (9)2基桩钻芯法检测 (9)2.1 引言 (9)2.2 适用范围 (9)2.3依据及标准 (10)2.4检测目的 (10)2.5检测原理 (10)2.6仪器设备 (10)2.7检测准备 (12)2.8现场检测 (13)2.9资料整理与成果分析 (15)2.10 报告内容 (17)3 基桩声波检测 (17)3.1 引言 (17)3.2 适用范围 (18)3.3依据及标准 (18)3.4检测目的 (18)3.5检测原理 (18)3.6仪器设备 (18)3.7探测准备 (20)3.8现场探测 (20)3.9资料整理与成果分析 (22)3.10报告内容 (24)附件一基桩低应变动力检测记录表 (26)附件二钻芯检测原始记录表 (27)附件三混凝土芯样试件抗压强度检验报告 (27)附件四超声透射法检测基桩完整性现场记录表 (27)附件五超声波检测成果表 (27)1 基桩低应变法检测1.1 引言基桩低应变法检测是检验预应力管桩或混凝土灌注桩桩身完整性普查的一种有效方法。
本指导书旨在指导基桩低应变法检测工作的开展,为实行规范化基桩低应变法检测工作提供依据1.2 适用范围适用于建筑、道路、桥梁、水电、港口等桩基工程1.3 检测依据标准(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工程基桩动测技术规程》(JTG/T FB81-01-2003)(3)辽宁省标准《筑基桩及复合地基检测技术规程》(DB21/T1450-2006)。
地基基础检测作业指导书示范文本

地基基础检测作业指导书示范文本作业指导书(桩基静载荷试验)编写:_______审核:_______批准:_______生效日期:_年_月_日第1版第0次修改管理类别受控非受控二00八年十二月桩基静载试验作业指导书第一章基本要求一、接受委托1.1 总则接受委托的检测项目,应控制在实验室检测资质审批的检测项目范围内,不得超资质范围接受委托。
1.2 合同评审需在充分理解客户要求基础上进行正式细致的评审,且需保存较全面的合同签立、评审、执行的记录。
1.3 合同的签订经理或授权人员与客户就有关检验要求填写“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合同”,并在授权范围之内与客户签立检测合同。
二、试验前的准备工作2.1 调查研究与方案制定2.1.1通过甲方、施工人员了解试桩的基本情况(如桩长、混凝土强度等级、施工时间、施工方式、桩基施工图及桩的预估极限承载力值等),收集工程地质勘查报告、施工记录、桩基施工图等。
2.1.2 在充分征求设计人员及甲方对试桩的试验要求和进度要求后,制定出比较详细的试桩方案(含检测数量、试桩布置位置、锚桩布置、桩头处理、试验方法等)。
2.1.3 检测数量在同一条件下不应少于3根,且不易少于总桩数的1%,当工程桩总数在50根以内时,不应少于2根。
2.2 试验准备2.2.1 试验前应将试验所用的千斤顶,油泵调试好,所用的百分表、压力表、荷载传感器、应变仪等试验仪器均应在有效检定试用期内,并确认处于完好使用状态。
2.2.2 将试验设备、仪器仪表的运输至现场2.2.3 现场吊装安置加载设备时,应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保证设备的安放位置正确和人员、设备的安全2.2.4 反力钢梁的安装和焊接牢固可靠,对于不满足现场测试要求的反力装置不能进行正式试验加载工作2.3 试验仪器仪表的安装调试2.3.1 试验现场必须搭起能防雨、遮阳的临时帐篷或设施,以保护仪器设备。
2.3.2 试验用的应变仪、高压油泵等仪器设备应按照就近、方便、安全的原则安放,应变仪等精密仪器必须安放在工作桌(台)上。
基桩高应变法作业指导书.doc

2008-08-01 实施文件控制代号:HAJJ3113-08作业指导书基桩高应变法试验控制状态:受控口 非受控口持有者姓名:编 号:编制: 审核: 批 准:2008-08-01 发布 淮安市建筑工程检测屮心有限公司第一章、使用范围1.1本方法适用于检测基桩的竖向抗压承载力和桩身完整性;监测预制桩打入时的桩身应力和锤击能量传递比,为沉桩工艺参数及桩长选择提供依据。
1.2进行灌注桩的竖向抗压承载力检测时,应具有现场实测经验和本地区相近条件下的可靠对比验证资料。
1.3对于大直径扩底桩和Q-s曲线具有缓变型特征的大直径灌注桩,不宜采用本方法进行竖向抗压承载力检测。
第二章、仪器设备2.1检测仪器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不应低于《基桩动测仪》JG/T 3055中表1规定的2级标准,且应具有保存、显示实测力与速度信号和信号处理与分析的功能。
2.2锤击设备宜具有稳固的导向装置;打桩机械或类似的装置(导杆式柴油锤除外)都可作为锤击设备。
2.3重锤应材质均匀、形状对称、锤底平整,高径(宽)比不得小丁1,并采用铸铁或铸钢制作。
当采取自由落锤安装加速度传感器的方式实测锤击力时,重锤应整体铸造,且高径(宽)比应在1.0〜1.5范围内。
2.4进行承载力检测时,锤的重量应大于预估单桩极限承载力的1.0%〜1.5%,混凝土桩的桩径大于600mm或桩长大于30m时取高值。
第三章、现场检测3.1检测前的准备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1)预制桩承载力的时间效应应通过复打确定。
2)桩顶面应平整,桩顶高度应满足锤击装置的要求,桩锤重心应与桩顶对中,锤击装置架立应垂直。
3)对不能承受锤击的桩头应做加固处理,混凝土桩的桩头处理按如下执行:0.1混凝土桩应先凿掉桩顶部的破碎层和软弱混凝土。
0.2桩头顶面应平整,桩头中轴线与桩身上部的中轴线应重合。
0.3桩头主筋应全部直通至桩顶混凝土保护层Z下,各主筋应在同一高度上。
0.4距桩顶1倍桩径范围内,宜用厚度为3〜5mm的钢板围裹或距桩顶1.5倍桩径范围内设置箍筋,间距不宜大于100mm。
桩身内力测试作业指导书(桩身内力测试模拟报告)

报告编号:桩身内力测试模拟报告工程名称:工程委托单位:有限公司检测方法: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检测地点:检测日期:2016年5月省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中心有限公司注意事项1、报告无“省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中心有限公司检测专用章”无效。
2、复制报告未加盖“省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中心有限公司检测专用章”无效。
3、报告无编制、审核、签发人签字无效。
4、报告涂改无效。
5、委托单位对检验报告有异议,应在收到报告之日起三十日内向检验单位提出。
对于不可重复的试验或检测,试验检测中心不接受异议申请。
6、委托试验仅对样品负责。
目录一、项目概况 (3)二、工程描述 (4)三、试验仪器、原理、规程、方法 (4)四、受检桩桩号、桩位及相关施工记录 (5)五、试验实测数据、曲线及说明 (6)六、检测成果分析及结论 (9)桩身内力测试模拟报告一、项目概况受有限公司的委托,省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中心有限公司承担了工程标段碎石桩单桩承载力检测任务,对该标段内碎石桩的桩身内力测试采用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进行检测。
项目概况以及检测参数详见表1.1、表1.2。
表1.1 工程概况表1.2 工程地点及碎石桩施工、检测参数二、工程描述项目路线所经过区域河流属于水系,路区内河流但大多为西北至东南流向。
河流径流主要来自地表径流,并具有鲜明的季风气候区的特点。
地表径流分布与大气降水总趋势一致,一般是夏季多,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小,6~9月份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60~70%。
路线跨越的主要节流有斜河、丰收和等,均属淮河水系。
本项目主要不良地质现象有地震液化、淤泥质软土、风积沙等。
设计标准:全线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速度120km/h。
三、试验仪器、原理、规程、方法3.1 试验仪器见表3.1“试验仪器一览表”。
表3.1 试验仪器设备一览表图3.1 A90-M194861振弦式传感器3.2 试验原理桩身内力测试是在桩的不同断面上设置振弦式传感器,试验中在各级荷载在作用下测量钢筋测力计频率值,根据频率值变化,计算出桩身在各级荷载作用下不同断面处的轴力,最终计算出桩侧土在最大荷载下的极限摩阻力。
桩基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检测方案

桩基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检测方案桩基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是衡量桩基竖向承载力的关键试验之一,对于桩基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一个桩基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检测方案的详细说明,包括试验目的、试验方法、试验装置、试验参数和试验数据处理等内容。
一、试验目的1.测定桩基的竖向静载荷性状曲线,确定桩的竖向承载力、刚度和变形特性。
2.观察桩基在加载过程中的变形特征和破坏机制,识别桩基的安全性能。
3.研究桩基与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提供桩土系统的力学特性参数。
二、试验方法1.分段加载法:根据预测的载荷-沉桩曲线,按照一定的加载步骤逐渐增加荷载,观测桩身沉桩量和变形情况,并记录荷载与沉桩量之间的关系。
2.恒定荷载法:在试验中持续施加恒定荷载水平,观测桩身的变形,并记录荷载与变形之间的关系。
3.反应法:在桩顶布置反力传递装置,通过将荷载施加到桩底,测量桩顶的反力大小来确定桩基的承载性能。
三、试验装置1.试验桩:试验桩的选取应符合工程要求,通常为标准桩或模拟桩。
试验桩的长度和直径要足够满足试验需要,并且具备较好的刚度和承载能力。
2.荷载施加装置:荷载施加装置要能够精确控制施加荷载的大小和速度,通常采用液压试验机、液压缸或液压顶杆等装置。
3.变形观测装置:变形观测装置包括沉桩量测量仪、顶升测量仪、倾斜传感器、应变计和沉桩孔的测量设备等,用于实时观测和记录试验桩的变形情况。
4.数据采集系统:采用数据采集装置进行试验数据的自动采集和存储,便于后期的数据分析和处理。
四、试验参数1.试验荷载:根据桩基的设计荷载水平和工程要求确定试验荷载的大小。
试验荷载一般按照逐步增加或恒定荷载两种方案进行。
2.试验步骤及加载速度:根据试验目的和桩土体力学特性确定试验的加载步骤和加载速度。
通常采用分段加载法,每段荷载持续时间应适当,以充分观察桩身在不同荷载水平下的变形特征。
3.变形观测点位置和观测时间:根据桩身的变形特点和实际工程要求选择适当的变形观测点位置,并在试验过程中连续观测和记录桩身的沉桩量、弯矩和应变等数据。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作业指导书

德信诚培训网
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 好好学习社区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1.依据标准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
2.试验目的
采用接近于竖向抗压桩的实际工作条件的试验方法,确定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作为设计依据,或对工程桩的承载力进行抽样检验和评价。
当埋设有桩底反力和桩身应力、应变测量元件时,尚可直接测定桩周各土层的极限侧阻力和极限端阻力。
除对于以桩身承载力控制极限承载力的工程桩试验加至承载力设计值的1.5~2倍外,其余试桩均应加载至破坏。
目前,绝大多数静载试验是为工程验收提供依据,大多数为工程验收提供依据的静载试验,可按设计要求确定最大加载量,不进行破坏试验,即加载至预定最大试验荷载后即终止加载。
3.适用范围
3.1 混凝土预制桩
3.2 各种混凝土灌注桩
3.3 钢桩
4.仪器设备
4.1 油压千斤顶及高压油管。
4.2 荷载和沉降量测仪表:用联于千斤顶的压力表测定油压,根据千斤项率定曲线换算荷载,百分表量测沉降。
荷载和沉降量测仪表均应经过计量标定。
4.3 钢梁、基准梁。
基桩静载试验作业指导书

基桩静载试验作业指导书1.试验目的通过反力装置给桩顶持续施加竖向荷载, 记录荷载、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分析、确定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
2.适用范围本方法适用于建筑工程基桩承载力的检测与评价。
3. 试验依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03)《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2-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附录Q《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附录C4.工作程序接受委托——调查、资料收集——制定检测方案——前期准备——现场检测——计算分析结果——检测报告5.试验准备5.1仪器准备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所生产的桩基静载测试仪: 主机、位移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中继器、控载箱、控载线、总线。
油泵、液压油、高压油管、加载主梁, 基准桩、基准梁,配重, 承压板。
(主梁次梁规格见下表)表15.2调查研究与方案制定5.2.1通过甲方或设计人员了解试桩的基本情况(如长度、砼强度等级、施工时间、施工方式等), 了解试桩处工程地质情况, 及桩的预估极限承载力值。
5.2.2在充分征求设计人员及甲方对试桩的试验要求和进度要求后, 制定出比较祥细的试桩方案。
5.3试验前应将试验所用的千斤顶, 油泵调试好, 将所用的荷载传感器等试验仪器在标准压力机下经过严格率定, 并认真填写率定记录表。
5.4在试验设备、仪器仪表的运输过程中应确保其不遭损伤, 以保证现场试验数据的准确无误。
5.5现场吊装安置加载设备时, 应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保证设备的安放位置正确和人员设备的安全。
5.6反力架的安装和焊接要牢固可靠, 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反力装置不能进行正式试验加载工作。
5.7试验仪器仪表的安装调试5.7.1试验现场必须搭起能防雨、遮阳的临时帐篷或设施, 以保护仪器设备。
5.7.2试验用的应变仪、高压油泵等仪器设备应按照就近、方便、安全的原则安放, 精密仪器必须安放在工作桌(台)上。
桩基静载作业指导书

XXX作业指导书XXX-ZDS-G3 桩基竖向抗压静载检测2013-08-20 发布 2013-09-01 实施XXX 发布前言为保证进行桩基静载检测时依据技术标准,使本中心不同检测人员,不同时间所进行的检测过程保持一致,实现检测结果的重复性和正确性,特制定本指导书。
本指导书编制遵照JGJ106-2003《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等标准的规定和本中心相关程序文件的规定。
本指导书由XXX负责起草。
本指导书主要起草人:校核:本指导书批准人:本作业指导书2013年8月首次发布。
桩基静载作业指导书1、目的和适用范围本方法适用于检测单桩的竖向抗压承载力。
当埋设有测量桩身应力、应变、桩底反力的传感器或位移杆时,可测定桩的分层侧阻力和端阻力或桩身截面的位移量。
为设计提供依据的试验桩,应加载至破坏;当桩的承载力以桩身强度控制时,可按设计要求的加载量进行。
对工程桩抽样检测时,加载量不应小于设计要求的单桩承载力特征值的倍。
2、规范性引用文件使用本指导书的人员应及时探讨采用下列文件最新版本的可能性,修订时应按相关质量文件的维护程序规定进行。
JGJ106-2003《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3、设备仪器及其安装试验加载宜采用油压千斤顶。
当采用两台及两台以上千斤顶加载时应并联同步工作,且应符合下列规定:1 采用的千斤顶型号、规格应相同。
2 千斤顶的合力中心应与桩轴线重合。
加载反力装置可根据现场条件选择锚桩横梁反力装置、压重平台反力装置、锚桩压重联合反力装置、地锚反力装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加载反力装置能提供的反力不得小于最大加载量的倍。
2 应对加载反力装置的全部构件进行强度和变形验算。
3 应对锚桩抗拔力 (地基土、抗拔钢筋、接头)进行验算;采用工程桩作锚桩时,锚桩数量不应少于4根,并应监测锚桩上拔量。
4 压重宜在检测前一次加足,并均匀稳固地放置于平台上。
5 压重施加于地基的压应力不宜大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倍,有条件时宜利用工程桩作为准堆载支点。
地基基础工程检测作业指导书

作业指导书文件编号:-2013-ZDS版本:第1版更改:编写:审核:批准:发布日期:2013年12月12日实施日期:2014年01月01日受控状态: 受控□非受控目录1、浅层平板载荷试验 (1)2、深层平板载荷试验 (2)3、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2)4、静力触探试验 (6)5、标准贯入试验 (7)6、处理后地基静载荷试验 (8)7、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 (9)8、复合地基增强体单桩静载荷试验 (10)9、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 (12)10、单桩水平静载荷试验 (14)11、低应变法 (17)12、高应变法 (19)1、浅层平板载荷试验1.1 目的和适用范围及标准地基土浅层平板载荷试验适用于确定浅部地基土层的承压板下应力主要影响范围的承载力和变形系数。
试验依据GB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1.2 试验原理载荷试验是在现场用一个刚性承压板逐级加荷,测定天然地基、单桩或复合地基的沉降随荷载的变化,借以确定它们承载能力的现场试验。
在拟建建筑场地上将一定尺寸和几何形状(方形或圆形)的刚性板安放在被测的地基持力层上,逐级增加荷载,由固定在基准梁上的变形测量装置测得相应的稳定沉降,直至达到地基破坏标准,由此可得到荷载沉降曲线,即p-s曲线。
通过对p-s曲线进行计算分析,可以得到地基土的承载力fak.1.3 仪器设备1.3.1试验设备包括承压板、加荷装置和沉降观测装置①加荷系统:承压板②加荷装置:液压千斤顶、应力环③反力系统:地锚、工字钢反力架,一般反力可以由重物、地锚单独或地锚与重物联合提供④量测系统:支撑柱、基准梁、位移测量元件1.4 试验技术要求与操作步骤1.4.1 地基土浅层平板载荷试验可适用于确定浅部地基土层的承压板下应力主要影响范围内的承载力。
承压板面积不应小于0.25m2,对于软土不应小于0.5m2。
1.4.2 试验基坑宽度不应小于承压板宽度或直径的三倍。
应保持试验土层的原状结构和天然湿度。
基桩承载力-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省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中心有限公司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结构所)受控状态:发放编号:持有人:发布日期:2019年月日实施日期:2019年月日省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中心有限公司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结构所)批准:审核人:主要参加编写人员:省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中心有限公司基桩承载力(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标准化作业指导书一、依据的检测标准及技术要求《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14)二、适用范围适用于检测单桩的竖向抗压承载力。
三、试验目的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的目的分为两种情况:3.1 对于为设计提供依据的试验桩,试验目的是得到极限(破坏)状态下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3.2 对于工程桩验收检测,试验的目的是评价受检桩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四、试验原理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是在桩顶部逐级施加竖向压力,观测桩顶部随时间产生的沉降,观察受检基桩在沉降过程中的的受荷状态,使用仪器按照规范要求采集数据并得到荷载-沉降(Q-s)曲线、沉降-时间对数(s-lgt)曲线等参数,采用一定的方法(规范、规程规定)分析、评价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水平,它是目前最可靠且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反力装置采用压重平台反力装置,试验装置示意见下图4.1所示。
图4.1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装置示意图五、仪器设备本公司采用武汉岩海RS-JYC静载测试仪进行数据采取,各试验设备见表5.1。
表5.1 试验设备一览表5.1 加荷系统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的加载设备采用液压式千斤顶,其加载能力不得小于最大试验加载量的1.2倍。
加荷系统一般由液压千斤顶、油泵、压力传感器、高压油管、多通等组成。
压力传感器要按计量部门的要求,定期率定方可使用。
当采用两台或两台以上千斤顶加载时,应并联同步工作,且符合下列规定:5.1.1 采用的千斤顶型号、规格应相同;5.1.2 千斤顶的合力中心应与受检桩的横截面形心重合。
5.2 荷载测量荷载测量可用放置在千斤顶上的荷重传感器直接测定。
基桩竖向静载试验检测方案(抗压、抗拔、超声、低应变)

XXX工程基桩检测方案编写:审核:批准:委托单位:编制单位:单位地址:联系人:编制日期:目录1服务承诺及质量保证承诺 (3)2方案编制依据及检测目的 (3)2.1方案编制依据 (3)2.2检测目的 (3)3工程概况 (3)4检测方法及抽检数量 (4)4.1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4)4.2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 (5)4.3桩身完整性检测 (5)5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6)5.1压重平台的要求 (6)5.2桩头处理 (7)6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 (9)6.1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的静载试验方法 (9)6.2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的技术要求 (9)6.3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的检测仪器设备及工作内容 (10)6.4需施工单位现场配合、准备的工作 (10)7基桩桩身完整性检测 (10)7.1低应变法 (10)7.2声波透射法 (12)8检测工期估算 (14)8.1单桩抗压静载试验 (14)8.2单桩抗拔静载试验 (14)8.3低应变法和声波透射法 (14)8.4编写报告 (14)9保证本工程检测安全的方法和措施 (14)10拟投入检测人员 (15)11拟配备的检测设备 (16)检测方案会签栏 (17)1服务承诺及质量保证承诺严格遵守检验工作程序,执行国家、行业和地区有关检验的标准、规范,为委托单位提供科学公正、准确可靠、优质高效的服务,以“一流的质量、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一流的效率”确保实现以下承诺:质量承诺:满足国家现行相关规范(规程)的要求,如因检测工作不到位或检测成果资料错误,造成委托方工程损失的,按国家或广西区现行建筑法规的有关规定承担相应责任。
(以上段落可以修改或删除)2 方案编制依据及检测目的2.1方案编制依据2.1.1《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2.1.2本工程图纸;2.1.3《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2.1.4国家有关规范(规程)和设计要求。
2.2检测目的2.2.1采用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进行检测,判定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2.2.2采用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进行检测,判定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2.2.3采用声波透射法对已预埋好声测管的灌注桩进行检测,检测灌注桩桩身缺陷及其位置,判定桩身完整性类别;2.2.4采用低应变法对基桩进行检测,检测桩身缺陷及其位置,判定桩身完整性类别。
桩基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检测方案

桩基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检测方案1 目的确保基桩检测工作的质量,为设计和施工验收提供可靠依据。
2 适用范围适用于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3 依据3.1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3.2 桩基设计文件3.3 岩土勘察报告4 工作流程4.1 接受委托正式接手检测工作时,应获得委托方书面形式的委托函,以了解工程概况,明确委托方意图即检测目的,同时也使即将开展的检测工作进入合法轨道。
4.2 调查、资料收集为进一步明确委托方的具体要求和现场实施的可行性,了解施工工艺和施工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将尽可能收集相关的技术资料,必要时安排检测技术人员到现场踏勘,使基桩检测工作做到有的放失,以提高检测质量。
主要收集内容有: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受检桩设计施工资料、桩位平面图、现场辅助条件情况(如道路情况、水、电等)及施工工艺等。
其中受检桩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桩号、桩横截面尺寸、设计桩顶标高、检测时桩顶标高、施工桩底标高、施工桩长、成桩日期、设计桩端持力层及单桩承载力特征值等。
4.3 制定检测方案在明确了检测目的并获得相关的技术资料后,相关技术人员着手制定检测方案,以向委托方书面陈述检测工作的形式、方法、依据标准和技术保证。
检测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工程概况、抽样方案、检测方法、所需的机械或人工配合、桩头的加固处理、试验周期等等。
检测方案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4.4 前期准备4.4.1 检测的仪器设备1 根据不同的检测要求组织配套、合理的检测设备,如根据预估最大试验荷载合理选择千斤顶(其承载能力不得小于预估最大试验菏载的1.2倍)和压力表或压力(荷载)传感器(试验压力应在其量程的30%—80%范围内)。
检测前应对仪器进行系统调试,所有计量仪器必须在计量检定的有效期内。
2 现场检测环境有可能受到温湿度、电压波动、电磁干扰和振动冲击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不能满足仪器的使用要求,此时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1.采取有效遮挡措施,以减少温度变化和刮风下雨的影响,尤其在昼夜温差较大且白天有阳光照射时更应注意;2. 使用时应远离强磁场,传感器通信电缆采用屏蔽电缆线等),以确保仪器处于正常状态。
多种方法-桩基检测作业指导书.

XXXXXXXXXXXXXXXXXXXXX检测有限公司地基基础作业指导书编制:审核:批准:受控状态:XXXXX-X-DJ-062016年01月01日发布2016年01月01日起实施XXXXXXXXXXXXXXXXXXXXX检测有限公司发布地基基础检测作业指导书目录一、术语锚杆:由设置于钻孔内、端部深入稳定岩土层中的钢筋或钢绞线等抗拉材料与孔内注浆体组成的抗拉杆件。
按使用类别,分支护锚杆(包括土钉)与基础锚杆。
按岩土层性质,分土层锚杆与岩层锚杆。
基础锚杆:将基础承受的向上竖向荷载,通过锚杆的拉结作用传递到基础底部的稳定岩土层中去的锚杆。
土层锚杆:锚固段设置于土层中的锚杆。
岩层锚杆:锚固段设置于岩层中的锚杆。
基本试验:为确定锚固体与岩土层间的粘结强度特征值、锚杆设计参数和施工工艺而进行的抗拔试验。
验收试验:为检验锚杆施工质量而进行的抗拔试验。
二、试验目的和适用范围基本试验的目的是通过试验得出基坑抗浮锚杆的抗拔能力(承载力)的大小,为下一步锚杆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验收试验的目的是通过试验检验基坑抗浮的锚杆的施工质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和有关规范要求,即承载力和变形是否满足设计和有关规范规程要求。
基础锚杆的验收试验的适用于抗拔基础的验收检测。
三、执行标准湖北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范》DB42/269-2003;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14;四、检测设备检测设备见下表。
检测设备在投入使用前应进行校准。
设备性能应符合相应检测方法的技术要求。
五、试验方法5.1 土层锚杆试验5.1.1加载装置可采用穿心千斤顶,其额定压力应大于试验压力。
反力装置可采用有足够的刚度的型钢钢梁,其支撑点与试验锚杆的最小间距不应小于6倍锚杆孔径。
5.1.2荷载可用放置于千斤顶上的应力环直接测定,也可采用标准压力表测定油压,根据千斤顶荷载油压率定曲线换算位移量一般采用电测位移计或百分表量测。
2022年全省基础工程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能力验证作业指导书

2022年全省基础工程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能力验证作业指导书一.目的指导检测人员正确进行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检测,确保检测结果科学、准确。
二.检测参数及执行标准1.检测参数: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单桩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单桩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统计值;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特征值。
2.执行标准:GB50202-200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JGJ106-2003《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程》JGJ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三.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混凝土基础桩、钢桩。
四.职责检测员必须执行国家标准,按照作业指导书操作,随时做好记录,编制检测报告,并对数据负责。
五.样本大小及抽样方法静载承载力检测抽样数量为1%,且不应少于3根。
所抽样试桩应且有代表性,且便于操作,一般采用随机抽取,还应注意如下要求:1.施工质量有疑问的桩;2.设计方认为重要的桩;3.局部地质条件出现异常的桩;4.施工工艺不同的桩;5.承载力验收检测时适量选择完整性检测中判定的Ⅲ类桩;6.除上述规定外,同类型桩宜均匀随机分布。
六.仪器设备1.桩基静载系统(GC021)2.千斤顶(GC071或GC073)3.反力系统(GC591)七.环境条件常温,无雨、雪天气的现场环境。
八.检测步骤及数据处理1.注意事项:承载力检测时间:a.灌注桩应在砼达到设计强度后检测;b.预制桩在砂土中休止时间不少于7d;在粉土中休止时间不少于14d;在非饱合粘性土中休止时间不少于15d;在饱合粘性土中休止时间不少于25d。
2.检测准备工作:a.基准桩与试桩间距应大于4倍桩径,且不小于2米。
b. 试验前,应正确安装油路、电路。
试桩系统正常后,进行正式试验。
3.加(卸)载方法如下:a.加载应分级进行,采用逐级等量加载;分级荷载宜为最大加载量或预估极限承载力的1/10,其中第一级可取分级荷载的2倍。
b.卸载应分级进行,每级卸载量取加载时分级荷载的2倍,逐级等量卸载。
25地基基础试验作业指导书

建筑基桩检测试验作业指导书TR-OI-B-0251适用范围1.1 本方法适用于检测混凝土桩的桩身完整性,判定桩身缺陷的程度及位置。
1.2 本方法的有效检测桩长范围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
2执行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033仪器设备3.1 检测仪器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基桩动测仪》JG/T 3055的有关规定,且应具有信号显示、储存和处理分析功能。
3.2 瞬态激振设备应包括能激发宽脉冲和窄脉冲的力锤和锤垫;力锤可装有力传感器;稳态激振设备应包括激振力可调、扫频范围为10~2000Hz的电磁式稳态激振器。
4现场检测4.1 受检桩应符合下列规定:1 桩身强度应符合本规范第3.2.6条第1 款的规定。
2 桩头的材质、强度、截面尺寸应与桩身基本等同。
3 桩顶面应平整、密实,并与桩轴线基本垂直。
4.2 测试参数设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 时域信号记录的时间段长度应在2L/c时刻后延续不少于5ms ;幅频信号分析的频率范围上限不应小于2000Hz。
2 设定桩长应为桩顶测点至桩底的施工桩长,设定桩身截面积应为施工截面积。
3 桩身波速可根据本地区同类型桩的测试值初步设定。
4 采样时间间隔或采样频率应根据桩长、桩身波速和频域分辨率合理选择;时域信号采样点数不宜少于1024点。
5 传感器的设定值应按计量检定结果设定。
4.3 测量传感器安装和激振操作应符合下列规定:1 传感器安装应与桩顶面垂直;用耦合剂粘结时,应具有足够的粘结强度。
2 实心桩的激振点位置应选择在桩中心,测量传感器安装位置宜为距桩中心2/3半径处;空心桩的激振点与测量传感器安装位置宜在同一水平面上,且与桩中心连线形成的夹角宜为90°,激振点和测量传感器安装位置宜为桩壁厚的1/2处。
3 激振点与测量传感器安装位置应避开钢筋笼的主筋影响。
4 激振方向应沿桩轴线方向。
5 瞬态激振应通过现场敲击试验,选择合适重量的激振力锤和锤垫,宜用宽脉冲获取桩底或桩身下部缺陷反射信号,宜用窄脉冲获取桩身上部缺陷反射信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50 6650 10450
3800 7600 11400
4750 8550
7
三、导入出信息类型形成记录格式
2、桩身弹性压缩量计算 格式
荷载(kN) 各深度 累计压缩量(mm)
桩顶
…
…
数据到图形
…
…
…
a
…
A3号桩分级荷载作用下桩身弹性压缩量随深 度变化图
0 0压缩量(mຫໍສະໝຸດ )51015
20
25
30
4.1.3 桩身轴力计算
4.1.4 桩身弹性压缩量计算
4.1.5计算桩侧摩阻分布
4.2 桩身弹性压缩量成果应用
a
2
一、工程准备及钢筋计安装
1、搜集现场地质资料,包括地质勘察报告和试验场地的 代表岩性剖面。
2、搜集基桩设计施工相关资料,包括桩顶、底设计标高, 确定基桩穿过的主要地层。
3、设计钢筋计位置,除地层界限部位设置外,当轴向相 邻传感器间距离超过5d(d为桩径)时,应加密布置传感器, 每一截面钢筋计数量符合规范要求。
5
10
15
20
25
30
35
40 深度(m)
…2000
7000
3000 8000
… 4000
9000
5000
… 6000 8
三、导入出信息类型形成记录格式
3、桩侧摩阻分布计算格式 计算分段桩身摩阻,各级荷载作用下侧摩阻力沿桩身分布
及各测试层计算侧摩阻随荷载变化情况可图示 。
0 0
S3号桩分级荷载作用下摩阻分布图
a
4
准备阶段示例
1 a粉 质 粘
- 1 .4 0
1 b淤土 泥 ② 粉粉质 质
质
粘 土
m-
4
.5
0
m- 7 . 0 0
试
粘③ 土 粉
-m8 . 9 0
土 ④粉
m f
- 1 3 .2 0 桩
砂
m
x
⑤细 砂
⑥粉 土
地质 资料
⑦粉质 粘⑧ 土 粉 土⑨ 细 砂
- 2 3 .2 0 m
- 2 8 .0 0 土 m
5、设计钢筋计线长,一般钢筋计线长(m)=试坑地面 标高-桩身钢筋计位置标高+5。
6、委托加工钢筋计,并逐一进行标定。
a
3
一、工程准备及钢筋计安装
7、加工钢筋笼,焊接钢筋计。钢筋计焊接到钢 筋笼主筋上,为保证成活率,可采用单向焊接, 单项绑扎的方法。线缆分段绑扎在钢筋笼主筋上。
8、安放钢筋笼,安装过程保护线缆防止擦破。 起吊钢筋笼时应注意保护钢筋计。钢筋笼下放完 毕,灌注过程防止导管碰擦钢筋计及线缆。灌注 前应测试钢筋计的状态,出现不正常的钢筋计时 应更换。一切正常时再行灌注,灌注结束后复测 钢筋计状态,然后封闭并保护好线缆,待应力测 试。
4.1.1 钢筋应力转换
当同一截面埋设多个应力感应装置时,一般应将 有效观测数据代入事先标定的应力表达公式计算 该应力计的应力值,然后对计算结果进行平均处 理,计算实际的钢筋应力。以采用频率式钢筋计 为例,实际观测值为钢弦的频率ν,根据钢筋计的 出厂标定结果可转换成钢筋力q,即:
q(v0 2vi2)
31.5
67.8 79.5
58.4
55.9 42.0
86.3 80.8 55.0
153.3 125.6
60
深度(m)
1900
2850
3800
4750
5700
6650
7600
8550
9500
10450
11400
MAX
9
三、导入出信息类型形成记录格式
4、 桩端、侧摩阻计算成 果格式
荷载 (kN)
桩号
Tz
Ecs q A As Es
a
14
四、资料整理
4.1.4 桩身弹性压缩量计算 将Tz和对应的Ecs代入对应公式,计算得到任意
截面深度的压缩量。根据桩身弹性压缩量计算结 果可以绘制出桩身弹性压缩量沿深度分布图。 4.1.5计算桩侧摩阻分布 根据前述计算原理计算分段桩身摩阻,获得各级 荷载作用下侧摩阻力沿桩身分布及各测试层计算 侧摩阻随荷载变化情况图。 还可将已有图件转换成分层折线用以判断最大摩 阻随深度的变化情况。
摩阻(kPa)
50
100
150
200
10
20
两种摩阻分布图
30
40
50
60 深度(m)
1900
2850
3800
4750
5700
6650
7600
8550
9500
10450
11400
a
S3号桩各测试层计算侧摩阻随荷载变化曲线
0 0 10 20 30 40 50
摩阻(kPa)
50
100
150
200
35.6
芯
- 3 7 .0 0 m- 3 9 . 0 0 - 4 0 .0 0 mm- 4 0 . 5 0 x
钢筋计安装
a
5
二、应力测试
1、启封钢筋计线缆,测试其状态,记录钢筋计初始读数。 2、加荷前读各钢筋计读数并记录,荷载稳定后读一次,
然后记录读数。检查与上次读数的差值,分析读数的变化 趋势,分析其合理性。当发现异常时应进行检查复读,防 止出现读数错误。 3、重复第2步,直至试验结束。 4、保护好钢筋计线缆,以备日后复测。
端阻力(kN)
摩阻力(kN) 端阻力(kN)
数据到图形
摩阻力(kN)
a
S3号桩分级荷载作用下桩端阻力、摩阻力分布图
端阻力(kN) 12000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0
0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12000
荷载(kN)
10
四、资料整理
4.1、计算桩身轴力分布
基桩竖向抗压应力观测及 数据整理作业指导书
a
1
目录
一、工程准备及钢筋计安装
二、应力测试
三、导入出信息类型形成记录格式
3.1、桩身弹性压缩量计算格式
3.2、桩侧摩阻分布计算格式
3.3、桩端、侧摩阻计算成果格式
四、资料整理
4.1、计算桩身轴力分布
4.1.1 钢筋应力转换
4.1.2 混凝土弹性模量标定
a
11
四、资料整理
4.1.2 混凝土弹性模量标定 ⑴ 计算分级荷载作用下的Ecs 通常标定截面设置在桩顶,桩顶附近时摩阻可以
忽略,则Tz=Q,σ=Q/A,ε=As·Es/q,根据虎 克定律分级荷载作用下的弹性模量Ecs表示为:
Ecs
Q As Es Aq
a
12
四、资料整理
⑵建立Ecs和q的函数关系 将Ecs和q的数据按照二次多项式构造的函数关系
进行回归,得到Ecs的函数表达式。对弹性模量 和钢筋力拟合建立函数关系。为使拟合结果较接 近实测值,采用多项式拟合,拟合多项式形式为:
Ecsaq2bqc
a
13
四、资料整理
4.1.3 桩身轴力计算 将以上计算获得的Ecs和q代入轴力计算式得到各
观测截面的桩身轴力。根据实测钢筋力和对应的 桩的弹性摸量计算轴力,公式如下:
准备—安装—测试流程
a
6
三、导入出信息类型形成记录格式
1、 桩身轴力计算结果格 式如下表所示。
荷载 (kN) Tz(kN)
数据到图形
a
S3号桩分级荷载作用下桩身轴力分布图
0 0
2000
4000
6000
8000
轴力(kN) 10000 12000
10
20
30
40
50
60 深度(m)
1900 5700 9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