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致灾因子与灾害
不会挂科之自然灾害学绝对重重点
第一章·灾害:它是一种自然现象,与人类关系密切,常会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
这样的自然现象就称为灾害。
(本书定义:灾害是自然或人类社会原因引起的给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或生命、财产、精神带来灾祸的现象)·自然灾害:指人类社会目前不能或难以支配和操纵的自然界物质运动过程中具有破坏性的自然力,通过非正常的释放而给人类造成的危害现象。
·灾害分类体系:二元分类体系、三元分类体系(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为准自然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壤退化、温室效应等)(三元分类体系是在二元分类体系基础上增加环境灾害类。
环境灾害定义p6)·自然灾害的双重属性:自然属性(是指灾害产生于自然物质运动过程中的一种或数种具有破坏性的自然力,这种自然力往往是人类不易抗拒或不可抗拒的,并通过非正式释放而给人类造成危害)、社会属性(除了自然因素作用,又有人为因素的作用,是两者叠加和渗透的结果)第二章·自然灾害形成必须满足两个条件:致灾因子形成和承灾体存在。
·致灾因子:可能造成灾害形成的因素称致灾因子。
·承灾体:指承受灾害的对象。
承灾体一般指人或物,生态破坏等一般不把它当做承灾体。
·自然灾害的特点:①链状特点(因果链、同源链、互斥链);②运动特点(潜在性、聚发性或突发性、急剧性、偶发性、有限性);③时间特点(特定时间规律、周期性、持续性)。
第三章·自然灾害成灾机制:指自然异常运动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原因和过程。
·从唐山大地震的成灾机制分析中能对我们的防灾减灾工作有何指导和启示?参考P28:除为了救灾、抗灾以外,更重要的是为今后防灾和灾害治理提供依据。
(或:弄清楚成灾机制特征,我就可以利用这些特征来指导防灾和灾害治理工作,使灾害的影响降到最低。
)第四章·自然灾害分类:根据灾害成因、运动学、时间空间分布、结构等,把具有相同特征或有联系的灾害划归同一类,以便研究灾害的特点、发生、发展、演变规律与致灾过程。
3灾害、承灾体、致灾因子、孕灾环境ppt课件
地震自救
道格自救10项要领
如地震发生,你正在看电 视,不能迅速地从门或窗口逃离, 那就在靠近沙发,或椅子的旁边 躺下,然后蜷缩起来
大楼倒塌时,被发现很多人 在门口死亡。这是怎麼回事?如 你站在门框下,当门框向前或向 后倒下时,你会被头顶上的屋顶 砸伤。如门框向侧面倒下,你会 被压在当中,所以,不管怎麼样, 你都会受到致命伤害
22
有的河流洪水也给人类带来一些利益,如 尼罗河洪水定期泛滥给下游三角洲平原农 田淤积肥沃的泥沙,有利于农业生产。
23
24
通常由海底地震引发 海啸是很少发生的事件 可预警
25
火 山 的 喷 发
26
27
28
类型 名称 1 极端危险 2 高度危险
距离
威胁
0~100码
高度危险的高温、火山灰、 熔岩、气体、滚石和抛射物
“脆弱性综合症”
41
气象致灾因子
飓风
山火
9
10
洪水 风暴潮 海啸
11
12
火山 地震
13
14
15
16
17
萨菲尔-辛普
风速
森飓风
(公里/小时)
1
119-153
速压 (磅/平方英尺)
19.0
风暴潮 (英尺)
风的影响
植被:对树叶造成
某种损害;
4~5
其他建筑:很少或
没有损害
植被:许多树木被
吹到;
2
154-177
地震自救
道格自救10项要领
在地震中,木质建筑物最牢固。 木头具有弹性,并且与地震的力量 一起移动。如果木质建筑物倒塌了, 会留出很大的生存空间,而且,木 质材料密度最小,重量最小。砖块 材料则会破碎成一块块更小的砖。 砖块会造成人员受伤,但是,被砖 块压伤的人远比被水泥压伤的人数 要少得多
灾害风险评估
题型:填空、选择、概念、简答(不需展开,完整句子)、论述(写满2/3)、计算第一章1、灾害: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自然与人为综合的原因,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造成损害,产生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不利后果的现象。
2、灾害分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3、灾害系统的组成:孕灾环境(孕育产生灾害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致灾因子(又称为灾源,即可能造成财产损失、人员伤亡、资源与环境破坏、社会系统混乱等孕灾环境中的异变因子)、承载体(各种致灾因子作用的对象,是人类及其活动所在的社会与各种资源的集合)和灾情(在一定的孕灾环境和承灾体条件下,由致灾因子导致的灾害所产生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的情况)。
4、风险定义(国际标准化组织):灾害发生概率及其后果严重性的组合。
更具体地讲,风险定义为由自然或人为诱发危险因素相互作用而造成的有害后果或预期损失发生的概率.5、表达式:R=H×V R—风险 H—致灾因子 V—脆弱性R=P×C P-灾害的可能性 C—灾害的后果6、风险的两大要素:概率和后果7、概率风险:可以用概率模型和大量数据进行统计预测的与不利事件有关的未来情景(如:交通事故)模糊风险:可以用模糊逻辑和不完备信息近似推断的与特定不利事件有关的未来情景(如:地震灾害)不确定风险:用现有方法不可能预测和推断的与某种不利事件有关的未来情景(如:纳米技术风险)8、灾害风险理念的形成包括:灾变研究、灾度研究、灾害风险研究9、灾害风险评估:衡量灾害风险程度的方法,即通过风险分析的手段,对尚未发生的灾害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分析和评估.10、灾害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孕灾环境是导致致灾因子形成的因素,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共同对承灾体构成威胁,从而使承灾体具有承受侵害和损失的危险,进而出现灾情。
灾害系统是由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灾体共同组成的,灾情是这个系统中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
11、消防部队主要承担的工作: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道路交通事故、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建筑倒塌事故、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空难事故、爆炸及恐怖事件、群众遇险事件第二章1、灾害风险评估包括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估、承灾体的脆弱性评估、灾害的损失评估(和孕灾环境的稳定性评估)2、致灾因子的危险性主要包括致灾因子的强度和发生概率3、灾害损失包括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损失的量化方法有:绝对量化法、相对量化法和专家评定法4、灾害系统的主要特点是系统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灾害风险分析是可操作的,手段有随机不确定性、模糊不确定性、复杂性5、随机不确定性与模糊不确定性的区别:(1)前者是因为自然的原因并不是总能被知道,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测仅仅是近似正确;后者是由于尺度的模糊性或人们掌握信息的不完备(2)前者用概率测度,抽象为随机事件;后者把经典集合中的决定隶属关系灵活化,从而使得论域中的一个元素是否属于一个模糊集合具有亦此亦彼的不确定性(3)前者的工具是概率论,后者为模糊理论和方法6、灾害风险评估的基本程序:危险辨识(第七章)、影响评估(某一种物质剂量或暴露水平,以及影响的发生和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的估算)、暴露(致灾因子与承灾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一种重合)评估和风险表征(根据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分析、承灾体的脆弱性分析和灾害的损失分析确定灾害的定量风险值,以此表示灾害风险的大小),影响评估和暴露评估是风险评估的核心内容。
第二章 致灾因子与灾害
第二章致灾因子与灾害严格来说,没有自然灾害(natural disaster)这样的事情,而只有自然致灾因子(natural hazard),如飓风和地震1。
约翰·特威格(John Twigg)(2001)人类认识灾害是从自然灾害开始的。
人类历史上,曾经认为“灾害”是命运的安排,甚至是某种超自然力量导致的结果。
在周朝以前,我国古人的自然观是宗教神学的,人们把获取幸福的希望寄于神灵,不惜用频繁的祭祀和大量的牺牲去讨好它。
后来又出现了“天人感应”学说。
认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人顺天而行,“天”就现吉像,人间必会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人若逆天而为,“天”就降凶兆,人间就会干旱少雨、洪涝灾害、兵变民乱等。
古人也常常把“灾害”看成是天意,是上天用来告诫和惩罚君主“为政失道”的手段,所谓“人君失政,天为异;不改,灾其人民;不改乃灾其身”。
古人对于不能理解的自然现象,往往托于超人之神的意志,即便有人试图从物体运动本身规律来解释像地震这样的自然现象,也替代不了占统治地位的“天人感应”说。
第一节灾害的分类一、致灾因子与灾害的区别人们也常常把地震、海啸、洪水等称之为“灾害”,把这些极端的自然现象看成是“灾害”的同义语,视“灾害”为一种无法避免的自然现象。
但我们稍加分析就会注意到,地震或引起洪水的降水等自然现象并不必然导致灾害,如地震发生在无人居住的西部茫茫戈壁滩,谁又能说那里发生了灾害呢?因此,灾害是和地震、洪水等自然现象有着密切关系但却有着本质区别的不同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把灾害与导致灾害的现象看成是同一件事情,在中文文献中,人们也经常把灾害(disaster)与致灾因子(hazard)混为一谈,这实际上混淆了灾害和致灾因子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了各种危险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本身与其所造成的后果之间的区别。
在灾害经济学中,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需要加以区分。
致灾因子是可能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为一种对生命或财产的潜在危险。
第二章 自然灾害致灾因子
天然地震
火山地震(7%) 其他
第二节 地震致灾因子风险 评估概述
(一)地震按形成成因分类 1、构造地震:板块学说理论
▲亚欧、太平洋、美洲、非洲、印澳和南极; ▲板间地震(85%)和板内地震(15%); ▲构造地震是监测预报、防震减灾、工程地震是重点对象
2、火山地震:火山爆发或活动、源浅级小(7%) 3、陷落地震:溶洞或陷落(3%) 4、诱发地震:陨石坠落、水库蓄水、深井注水引
区中,选择出与未有灾害评估地区最为相似地区,并将该 地区的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推及未有灾害评估地区 因果类比表现形式!
第二节 地震致灾因子风险 评估概述
一、成因及分类 定义:地震是伴随着地壳上的能量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面 的震动。能量释放来自突然断裂、火山爆发或人为原因而 引起的。
地震
人为地震
(开山、采矿、核试验、爆破、注水和水库等)
二、灾害风险形成要素与形成机制 要素: 1.承灾背景:自然、经济和社会,也被理解为风 险载体对破坏或损害的敏感性。 2.致灾因子(风险源):主要反映灾害本身的危 险性程度,包括灾害种类、规模、强度、频率、 影响范围、等级等
H f (M , P)
第一节 自然灾害致灾因子风 险评估概述
二、灾害风险形成要素与形成机制 要素: 3.承灾体特征要素:即脆弱性、抗灾能力和恢复 力。包括承灾体的种类、范围、数量、密度、价
一、灾害风险基本概念及其特征
(二)分类: 依据政府管理部门分类: 1.自然灾害:民政部(包括地震局、气象局、国土 资源部、国家海洋局等) 2.安全生产灾害:国家安全生产管理总局 3.公共卫生:卫生部 4.公共安全:公安部(安全部)
第一节 自然灾害致灾因子风 险评估概述
自然灾害 安全生产
灾害经济学复习资料
1、致灾因子、灾害两者区别和联系:致灾因子是可能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为一种对生命或财产的潜在危险。
灾害是致灾因子造成的社会后果,当致灾因子达到某种强度,超过人们的应对能力而无法控制时,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了较大损失,潜在危险变成真实的损失时,这时致灾因子造成了灾害。
灾害包括致灾因子和人类社会两方面因素,二者相互作用才有可能形成灾害。
2、脆弱性:是指个人、团体、财产、生态环境等易于受到某种特定致灾因子影响的性质。
(名词解释)3、消费者剩余:人们不愿意失去某种东西,愿意支付的价格超过其实际支付的部分。
生产者剩余:是指生产者销售商品获得的价格与边际受偿意愿的差额。
4、补偿变差和等效变差的计算(计算题)补偿变差(CV);是指在灾害引起价格变化的条件下,需要多少补偿支付,才能使福利状况也就是效用水平保持与价格变化前相同。
等效变差(EV):考察的是灾后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如果假定价格不发生变化,收入应该改变多少才能达到价格变化后的效用水平。
5、灾害损失的分类:1)经济影响: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宏观经济影响2)人身影响3)环境影响6、影子价格比市场价格更能反映出资源的真实价值。
(判断题)7、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自然垄断行业的产品价格往往不能真正反映市场效率,没有反映资源的真实价值。
8、在评估经济损失时,损失是指发生在实体经济中的损失;收入和产出不可重复计算;转移支付不计入损失。
9、直接损失的三种评估方法:(辨析题)1)重置成本法;是按现市场条件重新购建功能相同的处于全新状态下的资产所需要的成本耗费,以其作为评估对象现实价值的一种评估方法。
分为复原重置成本和更新重置成本2)现行市价法:是指按市场价格确定损失资产价值的评估方法.以均衡价值论为理论基础,认为资产的价值是由买卖双方力量达成一致时的均衡价格所决定的.3)收益现值法:是通过估算损失资产的未来预期收益,按照一定的折现率折现为现值,借以确定损失资产价值的损失评估方法。
3灾害承灾体致灾因子孕灾环境
4 低度危险 2~6英里 高度危险的抛射物
5
安全
>6英里 高度危险的抛射物
地震自救
发生地震应注意的事项
?不要惊慌,伏而待定 ?不要站在窗户边或阳台上 ?不要跳楼、跳车或破窗而出 ?不要乘坐电梯 ?不要因寻找衣服、财物耽误逃生时间 ?不要躲避在电线杆、路灯、烟囱、高大建筑物、立
交桥、玻璃建筑物、大型广告牌、悬挂物、高压电 设施、变压器附近 ?不要在石化、煤气等易爆、有毒的工厂或设施附近 ?不要位于明火的下风
?承灾体的暴露是指暴露在致灾因子影响范 围之内的承灾体(如房屋、人口、道路、 室内财产等)数量或者价值。
?承灾体的暴露取决于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和 区域内承灾体总量
?承载体敏感性是指由承载体本身的物理特 性决定的接受一定强度的打击后受到损失
的难易程度。
?产生于社会生活结构,而不是致灾条件或 偶然变化。
?区域疏散脆弱性指数 ?精细化土地类型易损指数
每一种致灾因子都有不同的产 生原因和结果,并且每一类致灾因 子都有一系列不同的特。
我们主要研究的是环境致灾因 子。
?气象致灾因子 ?水文致灾因子 ?地质致灾因子
致灾因子
爆炸物、易燃 物、有毒化学 品、放射性物 质和生物灾害。
强风暴 龙卷风
气象致灾因子
植被:许多树木被 吹到; 其他建筑:对屋顶 材料、门窗造成某 种损害
植被:大树被吹倒; 其他建筑:对小型 建筑造成结构性的 损害
其他建筑:对屋顶 材料、门窗造成普 遍性损害,许多屋 顶坍塌
>18
有些建筑完全垮塌
故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 水,一害也。旱,一害也。风雾 雹霜,一害也、厉(瘟疫),一 害也。虫,一害也。此谓五害。 五害之首,水最为大。
3灾害、承灾体、致灾因子、孕灾环境
人口 公共基 础设施 经济
密度
农业经 济用地
居民建 筑物
承灾体的暴露是指暴露在致灾因子影响范 围之内的承灾体(如房屋、人口、道路、 室内财产等)数量或者价值。 承灾体的暴露取决于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和 区域内承灾体总量
承载体敏感性是指由承载体本身的物理特 性决定的接受一定强度的打击后受到损失 的难易程度。
产生于社会生活结构,而不是致灾条件或 偶然变化。 “脆弱性综合症”
地震自救
道格自救10项要领
千万不要走楼梯,因楼梯与建筑 物摇晃频率不同,楼梯和大楼的结构 物会不断发生个别碰撞。人在楼梯上 时,会被楼梯的台阶割断,会造成很 恐怖的毁伤!就算楼梯没有倒塌,也 要远离楼梯,哪怕不是因为地震而断 裂,还会因为承受过多的人群而坍塌 尽量靠近建筑物的外墙或离开建 筑物。靠近墙的外侧远比内侧要好。 你越靠近建筑物的中心,你的逃生路 径被阻挡的可能性就越大
灾害、承灾体、致灾因子和孕灾环境
灾害是指人类生存、生产环境因子
的异变给人类及其社会带来的灾难。 孕灾环境 承灾体
致灾因子
什么是承灾体? 承灾体脆弱性
暴露 程度 脆弱性 因素 社会经 济因素
敏感性
结构性 脆弱
人口密度指数 人口年龄结构指数 经济密度指数 k1SPOP S k S iK k l 建筑物密度指数 L S POP length 1 GDP 2 2 n n length POP h elder child low H K land E P L R E P d 公路敏感性指数 vul vul vul (d age )d vul POP S S S S POP S K S d area 生命线工程密度指数 区域疏散脆弱性指数 精细化土地类型易损指数
第二章空间灾害学
估
危害对象:人类、部分野生生物、其它生态系统
空
主要损失:电力设施失控(影响范围大,损失
间
多)、太空飞行器受损失联。其它损失具有不确 定性;
自
次生灾害:暴雨洪水、旱灾、森林火灾、疾病等
防灾减灾
然
预防:部分设施可以屏蔽过滤,有些损失难以避
灾
免 可预警:太阳活动观测与预报,空间天气预报
在非洲西南部纳米比亚的霍巴西部陨铁有60吨重,体 积为2.75米×2.75米×1米。这可能是几千年前落 至地球的,但是没有留下陨石坑。
罗圈坑陨石坑:辽宁岫岩
直径1800米,深150米,底部角砾层厚200米,上覆 130米厚湖沼泥炭沉积
俄罗斯宣称,西伯利亚地区发现的一处小行星碰撞形 成的陨石坑中蕴藏丰富钻石资源,储存量之大可持续 开发长达3000年。
地球和太阳距离接近过程中,气温上升超过100度, 地球被太阳引潮力撕裂,然后部分或全部被吞没,温 度超过2000度
早在地球被吞噬之前,地球上的生命就已经迎来末日。 甚至早在太阳核心的氢原子耗尽之前,其状态也已经 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随着氢的消耗,每10亿年,太阳 的亮度将增加约10%。
太阳亮度增加10%,以及其所引发的地球海洋蒸发, 将发生在大约10亿年以后。目前对于这一过程发生的 快慢还存在争论。大部分模型认为,随着海洋蒸发, 越来越多的水将保存在大气层中,而不是地球表面。 水蒸气成为一种温室气体,吸收更多的热量,从而导 致更多的海水蒸发,直到地球表面最终干涸,水全部 存在于大气层中,但是温度极高
肖德贝里是唯一一个由陨石撞击而形成的超大型矿床 铜镍储量仅次于俄罗斯的诺里尔斯克。开采深度2000 米
第 一 章
空 间 自 然 灾 害
灾害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1、致灾因子是可能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为一种对生命或财产的潜在危险。
2、灾害是致灾因子造成的社会后果。
3、致灾因子与灾害的区别与联系:当致灾因子达到某种强度,超过人们的应对能力而无法控制时,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了较大损失,潜在危险变为真实的损失时,这时致灾因子造成了灾害。
灾害包含了致灾因子和人类社会两方面因素,二者相互作用才有可能形成灾害。
4、灾害的自然属性:致灾因子;灾害的社会属性:人类生命财产的威胁。
灾害经济学不以灾害的自然属性为研究对象,是一种不属于自然科学的科学,但其研究离不开灾害的自然属性。
(5、灾害的分类:致灾因子持续时间的长短:渐发灾害(不断累积逐步形成)和突发灾害(突然,难以预测和监控);按照致灾因子的来源分类:自然灾害、人为灾害、技术灾害;灾害影响的范围:个体灾害(部分个体、孤立)、局部灾害(在某一县、市)、区域灾害(多个行政区域)和全域灾害(全国、全世界);按照致灾因子破坏程度分类:损失性灾害(破坏力弱,不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破坏性灾害(强、可控、台风)、毁灭性灾害(极强、大地震))6、补偿变差:指变化后的价格条件下,需要多少补偿支付才能使福利状况与价格变化前保持不变。
7、等效变差:指在给定的初始价格条件下,需要多大的支付,才能实现与价格变化前后相同的福利状况。
公共恶品:公共恶品是有害的公共物品,被人们所讨厌但每个人又不得不忍受的事物。
具有非排他性(无法阻止他人使用)、非竞争性(不影响他人使用)。
公共恶品与市场失灵:由于其具有非竞争性,即对于任一数量的公共恶品,增加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引起生产成本的任何增加,即消费者人数的增加所引起的边际成本趋于0。
由于其具有非排他性,于是存在了搭便车的现象,大家都希望别人花钱购买公共恶品而自己免费享用。
对于公共恶品来说,市场并不能像提供食品、衣服那样提供有效率的结果,也就是说不能依靠市场力量实现有效配置。
所以会造成市场失灵。
第二章_灾害概述
灾害的内涵:灾害是由致灾体和承灾 体共同构成的。
如果地震、洪水发生在荒芜人烟的地 方,没有造成损害时,就不是自然灾害, 而是自然现象;只有由它们为主因造成的 生命伤亡和人类社会财产损失才是自然灾 害。
第二节 灾害分类与性质
一、灾害分类
(一)根据灾害形成的主导作用和主要表 现形式,把灾害分为:
(四)损失巨大性
不论经济发达到何种程度,都无法避免来自本地 或异地的灾害对人类发展的影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 损失随社会经济发展而增大,承受和抵御自然灾害的 能力也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增大。在1967年到1997年 的30年中,全世界有300万人死于自然灾害,数千万人 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世界上发生最频繁的灾害是风 暴和洪水,这两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占85%。1997年和 1998年的两年中,自然灾害造成的全球经济损失达 1200亿美元。
1906年美国旧金山大地震后,旧金山市整整烧了三 天; 1923年日本东京大地震引发大火,使东京市的 大片木屋毁之一炬,全城死难者中,90%惨死于震 后的大火之中。
3、衍生灾害
衍生灾害是致灾因素破坏了社会的基本生
命线,如水、电、煤、食品等的供应,造成 了人群和组织的伤亡和瓦解,都会直接或间 接造成社会生产、经济活动的停顿,由此将 灾害的影响范围由灾害原发地扩展到更广阔 的地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2006 102804 564 663 431590 2914
193570
2007 25364 525 598 247528 3492
244885
2008 26580 942 656 326936 5325
529939
2009 10580 514 331 190109 28061
灾害学复习总结
灾害学概论应急管理的内容包括: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应急资源保障体系、应急救援技术体系、应急救援预案体系。
1.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是应急管理的基础,考虑到灾害应急管理的突发性与偶然性特点,区域应急灾害管理组织体系一般应设计为动态联动组织,并遵守“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以及“完备性与协调性”原则,形成“纵向一条线,横向一个面”的组织格局。
2,。
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体系法制建设是应急管理体系到的基础和保障,也是合理合理开展各项活动的依据。
世界为了减轻灾害的损失,提高灾害应急管理水平,保护公众生命和财产,都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3.应急资源保障体系应急资源保障体系是应急管理体系正常运转的物质保证。
一)人力资源(为整个应急管理体系提供智力支持和组织保证,是促进应急管理体系正常运转的关键因素。
)1.应急管理人员的构成2.应急人员的配备规划3.应急人员的培训4.应急人员的协调(二)物资资源保障1.应急物资的筹备2.应急物资的储备3.应急物资的分配和配置4.应急物资的调度和运输(三)资金保障费用浩大—应急资金的筹措需要广开财路应急资金管理-应急资金财政预算、应急资金费用估算四、应急救援技术体系(一)应急信息平台纵向:国家、省、市、县四级系统横向:五大平台、五大数据库、四个中心、四类应用、重点信息工程和两大保证体系。
五大平台:网络通讯平台、应急联动平台、专题应急系统、空间信息平台和决策支持平台。
四个中心:身份认证中心、资源管理中心、应急服务中心和应急指挥中心。
四类应用:电子政务应用、社会公众应用、经济运行应用和城市运营应用重点信息工程:交通安全、活在消防、抗洪抢险、地质灾害、地震救灾、化学安全、公共卫生、公共反恐等两大保证体系:安全、组织、人才保证体系,政策、法规、标准、规范保证体系(二)应急救援技术危险性、技术性,分为应急救援一般技术、事故处置技术、事故现场清理技术。
五、应急救援预案体系(一)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1.编制目的规范救灾工作提高救灾工作应急反应能力整合、发挥各灾害管理部门救灾资源的合力建立新的救灾运行机制,提高救灾工作整体水平2.编制依据主要是与灾害管理有关的各种法律法规和政府条例等规章制度。
灾害经济学习题解答完整版
第一章灾害经济学概论1简述灾害本质及其分类。
灾害本质有比较全面的理解。
首先,从灾害的产生原因来看,灾害的产生源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或二者的叠加。
其次,灾害的结果都具有社会性。
灾害的本质只能在自然和社会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通过对灾害本质的认识,进一步可以把灾害定义为:由于某种不可控制或未能预料的破坏性因素的作用,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产生突发性或累积性的破坏或恶化,并超越当地社会经济系统容忍限度而引起人群伤亡和社会财富灭失的现象和过程。
任何灾害都由两个因素构成:致灾因子和承灾体。
由于致灾因子的差异,可以把灾害分成三大类: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和自然--人为复合型灾害。
根据灾害持续期的长短分为突变型、暂变型和缓变型;根据产生灾害的不同因子,可分为天文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经济灾害、工程技术灾害、政治灾害、文化科技灾害等;根据孕灾环境与承灾体的不同,可分为城市灾害、农村灾害、海洋灾害、陆地灾害等;根据灾害影响的区域,可分为全球性灾害、洲际性灾害、国家性灾害、地区性灾害、局部性灾害等;根据灾害过程及发生体的物理状态,可分为固体灾害、流体灾害、气体灾害;根据灾害出现时间的先后(主次),可分为原生灾害、次生灾害与衍生灾害;根据灾害的损失程度,灾害可分为特大灾害、大灾害、中灾害和小灾害。
2举例说明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和自然--人为复合型灾害。
自然灾害:有地震、风暴潮、火山爆发、海啸、寒流、小行星碰撞地球等,其特点就是致灾因子中没有人为影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灾害。
人为灾害:如战争、虫害、飞机失事、沉船、毒气泄漏等,其特点与纯自然灾害相反,致灾因子中没有自然变异,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为灾害。
自然--人为复合型灾害:滥伐森林引起的水土流失、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沙漠化等。
3如何理解灾害的双重属性?灾害是社会和自然矛盾、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矛盾的一个交汇点,灾害问题和社会问题不可分割地连在一起。
灾害、承灾体、致灾因子、孕灾环境
地震自救
道格自救10项要领
如地震发生,你正在看电 视,不能迅速地从门或窗口逃离, 那就在靠近沙发,或椅子的旁边 躺下,然后蜷缩起来
大楼倒塌时,被发现很多 人在门口死亡。这是怎麼回事? 如你站在门框下,当门框向前或 向后倒下时,你会被头顶上的屋 顶砸伤。如门框向侧面倒下,你 会被压在当中,所以,不管怎麼 样,你都会受到致命伤害
暴露程度
承灾体的暴露是指暴露在致灾因子影响范 围之内的承灾体(如房屋、人口、道路、 室内财产等)数量或者价值。
承灾体的暴露取决于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和 区域内承灾体总量
.
敏感性
承载体敏感性是指由承载体本身的物理特 性决定的接受一定强度的打击后受到损失 的难易程度。
.
结构性脆弱
产生于社会生活结构,而不是致灾条件或 偶然变化。
在地震中,木质建筑物最牢固。 木头具有弹性,并且与地震的力量 一起移动。如果木质建筑物倒塌了, 会留出很大的生存空间,而且,木 质材料密度最小,重量最小。砖块 材料则会破碎成一块块更小的砖。 砖块会造成人员受伤,但是,被砖 块压伤的人远比被水泥压伤的人数 要少得多
如晚上发生地震,而你正在床 上,你只要简单地滚下床。床的周 围便是一个安全的空间
地震自救
“救命三角”求生实验
实验模拟摧毁了一座学校,和一个里面有20个人体 模型的房屋。10个人体模型用“蹲下和掩护”方法,另 外10个模型使用 “救命三角”的求生方法
结果显示那些用“蹲下和掩护”方法的人存活率是" 零",而那些使用“救命三角”的人能够达到100%存活 率
地震自救
道格自救10项要领
.
☆ 气象致灾因子
.
.
☆ 水文致灾因子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致灾因子与灾害严格来说,没有自然灾害(natural disaster)这样的事情,而只有自然致灾因子(natural hazard),如飓风和地震1。
约翰·特威格(John Twigg)(2001)人类认识灾害是从自然灾害开始的。
人类历史上,曾经认为“灾害”是命运的安排,甚至是某种超自然力量导致的结果。
在周朝以前,我国古人的自然观是宗教神学的,人们把获取幸福的希望寄于神灵,不惜用频繁的祭祀和大量的牺牲去讨好它。
后来又出现了“天人感应”学说。
认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人顺天而行,“天”就现吉像,人间必会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人若逆天而为,“天”就降凶兆,人间就会干旱少雨、洪涝灾害、兵变民乱等。
古人也常常把“灾害”看成是天意,是上天用来告诫和惩罚君主“为政失道”的手段,所谓“人君失政,天为异;不改,灾其人民;不改乃灾其身”。
古人对于不能理解的自然现象,往往托于超人之神的意志,即便有人试图从物体运动本身规律来解释像地震这样的自然现象,也替代不了占统治地位的“天人感应”说。
第一节灾害的分类一、致灾因子与灾害的区别人们也常常把地震、海啸、洪水等称之为“灾害”,把这些极端的自然现象看成是“灾害”的同义语,视“灾害”为一种无法避免的自然现象。
但我们稍加分析就会注意到,地震或引起洪水的降水等自然现象并不必然导致灾害,如地震发生在无人居住的西部茫茫戈壁滩,谁又能说那里发生了灾害呢?因此,灾害是和地震、洪水等自然现象有着密切关系但却有着本质区别的不同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把灾害与导致灾害的现象看成是同一件事情,在中文文献中,人们也经常把灾害(disaster)与致灾因子(hazard)混为一谈,这实际上混淆了灾害和致灾因子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了各种危险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本身与其所造成的后果之间的区别。
在灾害经济学中,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需要加以区分。
致灾因子是可能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为一种对生命或财产的潜在危险。
一些国际机构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致灾因子的概念,但其含义基本相同。
在各种定义中,我们首先要提及的是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UNISDR)的定义,作为国际减灾十年的延续,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的一项职责就是支持规范使用与灾害相关的术语,它根据不同国际资源的广泛认识,对一些术语给出了精确的定义,其目的是对减灾工作中的术语建立起共识,其定义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该机构在2004年颁布了《术语:减轻灾害风险基本词语》,发表在《与风险同存:全球减灾行动回顾》里。
一年之后,《兵库行1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Disaster Reduction A Global Overview动框架2005-2015》要求UNISDR:“至少要用所有联合国官方工作语言更新和广泛推广有关减轻灾害风险国际标准术语,并在项目、机构发展、工作、研究、培训课程及公共信息项目中使用。
因此,该机构又于2009年颁布了《UNISDR 减轻灾害风险术语》,对2004年版的一些术语进行了修订和补充。
该机构2004年对致灾因子的释义为,“可能带来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和经济破坏或者环境退化的,具有潜在破坏性的物理事件、现象或人类活动”2。
2009年,国际减灾战略对该定义进行修订,修订后的定义如下:“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影响健康、财产损失、生计和服务设施丧失、社会和经济混乱或环境破坏的危险的现象、物质、人类活动或局面”。
修订后的定义内涵更加广泛。
首先,在定义中增加了致灾因子对健康、生计和服务设施的危害,强调致灾因子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的影响,比原来的定义更加全面概括了致灾因子对人们的负面作用。
其次,在对致灾因子来源的描述上,增加了有可能造成破坏和损失的“物质”和“局面”(condition)两种情况,“局面”强调人们所处的某种状态也是造成损失的一种原因。
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在其报告《多种致灾因子识别和风险评估》中给出的定义是:“潜在的能够造成死亡、受伤、财产破坏、基础设施破坏、农业损失、环境破坏、商业中断或其他破坏和损失的事件或物理条件”。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2004) 给出了自然致灾因子(Natural Hazard)的定义:“自然致灾因子是指发生在生物圈中的自然过程或现象,这种自然过程或现象可能造成破坏性事件,并且人类的行为可以对其施加影响,例如环境退化和城市化3”。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致灾因子为可能对人员、财产和环境带来威胁的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如地震致灾因子,是人们通过感觉和仪器查觉到的地面振动,与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一种极为普遍的自然现象,是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
对于台风致灾因子来说,是产生于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强烈热带气旋,常伴随着大风和暴雨或特大暴雨等强对流天气,为一种自然现象。
滑坡致灾因子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在一些情况下,致灾因子是关联的,例如飓风会造成洪水,地震会引发海啸等等。
发生在世界范围内的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生物致灾因子,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对生物致灾因子的定义为:“起源于有机体的过程或现象,或是通过生物媒介传染所致,包括暴露于微病原体、毒素和生物活性物质之中,它们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患病或其他健康影响,造成财产损坏、生计和服务设施丧失,社会和经济混乱或环境破坏”。
致灾因子除自然致灾因子以外,还包括技术致灾因子和人为致灾因子,技术致灾因子是指起因于技术或工业环境的致灾因子,生产上的安全事故就是比较典型的技术致灾因子,技术致灾因子也可能是由于自然致灾因子直接作用的结果;人为致灾因子包括动乱、暴乱和战争等,往往会造成严重的社会灾害。
致灾因子基本的决定因素包括位置、时间、强度和频率。
如我们用震源、震中和震源深2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Strategy for Disaster Reduction (UN/ISDR),2004. Living with Risk. A Global Review of Disaster Reduction Initiatives. 2004 version. UN Publications, Geneva. 3UNDP(2004).Reducing Disaster risk a challenge for development度等描绘地震发生的位置,用震级和烈度表示地震的强度。
对于台风致灾因子来说,其致灾因子往往包括大风、降雨、巨浪及风暴潮等,一般采用大风强度作为台风致灾因子强度的衡量标准。
此外,一些自然致灾因子如台风在时间上具有周期性发生的特点,并且可以预测其位置和影响范围。
与致灾因子不同的是,灾害是指各种致灾因子造成的后果,也就是说,当致灾因子达到某种强度,超过人们的应对能力(coping capacity)而无法控制时,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了较大损失,潜在危险变为真实的损失时,这时致灾因子造成了灾害。
这里的应对能力是指人员、机构和系统运用现有技能和资源应对和管理不利局面、突发事件或灾害的能力。
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ISDR)对于灾害的定义为,“社区或社会机能严重破坏,涉及广泛的人员、物质、经济或者环境损失和影响,并且超过了受影响的社区或社会运用自身的资源进行处理的能力”4。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2004)对自然灾害的解释为:“自然灾害被理解为致灾因子与人类脆弱性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的应对能力影响损失的范围和程度”。
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the Red Cross and Red Crescent Societies, IFRC)在1993年的世界灾害报告中指出,“灾害综合两种因素:事件和脆弱人群,“事件”揭示了个人和社区的脆弱性,当生命受到直接威胁或者社区经济和社会结构受到严重破坏以至于损害其生存能力时,灾害就发生了”。
因此,灾害是致灾因子造成的社会后果,是致灾因子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资源环境的破坏情况,为致灾因子和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灾害的消极影响不仅取决于致灾因子的性质、概率和强度,而且取决于物质、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抗灾能力。
灾害包含了致灾因子和人类社会两方面因素,二者相互作用才有可能形成灾害,如果没有人类,也就不存在灾害。
当然,致灾因子发生在没有人类居住的地区,无论其严重程度,都不能造成所谓的灾害。
如2001年11月14日,在我国西部昆仑山口西发生了一次强度超过汶川地震的大地震,这次地震震级为8.1级,是中国大陆50年来的最大地震,也是我国全面开展地震监测预报以来发生的首次8级特大地震。
这次地震形成长达462公里的地表破裂带,沿着昆仑山南缘的山谷延伸,但这次地震发生在人迹罕稀的青藏高原,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也没有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没有形成灾害,也就没有引起大家的关注。
总而言之,灾害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与人类社会密切相关。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灾害是不可避免的”,这实际上混淆了灾害与致灾因子的概念,在目前人类科技发展水平条件下,有些自然致灾因子如地震是不可避免的,但灾害是可以避免的,人们可以通过提高社会的抵御灾害的能力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等避免致灾因子产生灾害性后果,即使一些致灾因子目前人类尚无法完全消除其不良影响,但这只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对于自然灾害来说,其致灾因子是可能引起人民生命伤亡及财产损失和资源破坏的各种自然因素,为地理、气象和水文现象,是极端的自然现象或自然事件,比如地震、洪水或飓风等。
这里的“极端”是指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严重偏离正常范围或变化趋势,如洪水就是由于异常的大量降水所造成,而干旱是由于降水严重不足而导致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无42009 UNISDR Terminology on Disaster Risk Reduction,来源于国际减灾战略官方网站,该定义与2004年定义基本相同。
法满足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气候现象。
自然致灾因子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与资源破坏就是自然灾害。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受地球系统内外各种驱动因素的影响,地球系统及其各个圈层总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因而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时刻发生变化,当其变化程度超过一定限度时,就会危及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条件的安全,产生人员伤亡、财物损失等各种对人类不利的影响,这时致灾因子造成了自然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