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多酚
茶多酚
一.根据茶水中茶多酚的含量,定量加入可溶性钙盐,茶多酚与钙盐的摩尔比为1∶(1.05~2),以烧碱溶液控制茶水pH值为7.5~8.5并使茶多酚沉淀,真空抽滤后的滤饼经36%盐酸酸解,以醋酸酯类有机溶剂萃取后,萃取液经真空干燥,能得到咖啡因含量在3%以下的高纯度茶多酚。
二.一.理化性质以及药理作应:【药物名称】茶多酚(Tea Polyphones,简称TP)【主要成分】儿茶素【化学名】 3,3’,4’,5,7一五羟基黄脘儿茶酚【分子式】C15H14O6【分子量】290【药物类别】新型的天然食品抗氧剂【药物别名】茶单宁、茶鞣酸、茶鞣质【理化性质】在潮湿的空气中易氧化而呈淡黄色至褐色;易溶于水、乙醇、甲醇、乙酸乙酯和丙酮,不溶于氯仿、正丁醇,对热、酸较稳定;在160度的油脂中30分钟仅降解20%,在PH2~7时十分稳定,但当PH》=8或在光照下易氧化而褐变。
【药理作用】抗氧化,清除自由基,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适应症】降压、降血脂、抗突变、防治心血管疾病、抗菌消炎、清除自由基、防癌、抗癌及抗衰老等。
二.茶多酚提取文献小结:在茶叶中提取茶多酚的工艺主要有以下的几种方法:1. 传统工艺:以水或乙醇为溶剂,采用水浴加热至80℃ 保温提取多次。
合并提取液后用等体积的氯仿萃取,分出氯仿相后改用乙酸乙酯多次萃取,将乙酸乙酯大部回收后浓缩近干,冷冻干燥后用去离子水反复重结晶即得精品。
但该法的缺点是操作费时麻烦、溶剂消耗量大、毒性大、成本高、提取率低,在高温下提取,茶多酚易氧化变质等。
2.用微波辐射萃取茶多酚:提取溶剂为50%乙醇,功率320瓦,萃取时间18秒,液固比(mL/g)1:9,二级提取,此条件下的茶多酚的提取率为92.7%。
与传统的索氏提取相比,微波法提取的最大优点是提取时间大大缩短,且提取率较高。
而与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相比,它成本低,投资少,提取效率高。
但不适合在实验室操作。
三.现根据参考文献及相关数据,得本实验方案:1.实验原理:利用茶多酚易溶于乙醇、乙酸乙酯,而不溶于氯仿的性质来提取茶多酚。
茶多酚名词解释
茶多酚名词解释
茶多酚是一种类似于酚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茶叶中,包括儿茶素、表儿茶素和黄烷醇等成分。
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抗菌和抗肿瘤等生物活性,对人体健康有许多益处。
儿茶素是茶叶中最主要的茶多酚成分,具有抗氧化、降低血脂、抑制肿瘤生长等作用。
表儿茶素是儿茶素的氧化产物,有助于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
黄烷醇是茶多酚中的一种,被认为具有抗癌、抗病毒和抗炎等功效。
茶多酚在茶叶的烘焙和发酵过程中会发生改变,从而影响茶叶的品质和口感。
茶多酚的成分含量
茶多酚的成分含量
茶多酚主要包括儿茶素、儿茶酸和儿茶醛等化合物。
其中,儿茶素是茶多酚的主要成分,其在茶叶中的含量较高。
具体来说,儿茶素主要分为单宁儿茶素和非单宁儿茶素两类。
单宁儿茶素是指儿茶素分子中具有酸酐结构的部分,它们通过化学键连接形成具有高分子量的聚合物,主要存在于红茶和黑茶中。
非单宁儿茶素是指儿茶素分子中没有酸酐结构的部分,主要存在于绿茶和白茶中。
茶多酚的含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茶叶品种、品质、产地、采摘季节等。
一般来说,绿茶和白茶的茶多酚含量较高,而红茶和黑茶的茶多酚含量较低。
具体茶多酚的成分含量因茶叶的不同种类而有差异,以下为一些茶叶中茶多酚的含量范围:
1.绿茶:儿茶素含量在30%-42%左右。
2.白茶:儿茶素含量在10%-20%左右。
3.红茶:儿茶素含量在5%-10%左右。
4.乌龙茶:儿茶素含量在10%-20%左右。
5.黑茶:儿茶素含量在3%-10%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茶叶的品质和加工方法也会对茶多酚的含量产生影响,不同的处理方法可能会造成茶多酚的损失或转化。
因此,具体茶叶中茶多酚的含量会因茶叶品质和加工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茶多酚的作用与功效
茶多酚的作用与功效茶多酚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成分,主要存在于茶叶中。
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抗癌、抗炎、抗衰老、降血脂、降血糖等多种生理功效,被广泛应用于食品、保健品和药物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茶多酚的作用与功效,希望能够对读者朋友们有所启发。
第一部分:茶多酚的基本概述和分类茶多酚是指茶叶中含有的一类多酚化合物,其主要包括儿茶素、黄酮类和酚酸类等多种物质。
这些多酚化合物具有多个酚类羟基,能够与氧自由基结合,从而具有抗氧化作用。
茶多酚根据其化学结构的不同可分为儿茶素类、黄酮类和酚酸类三大类。
其中,儿茶素类是茶多酚的主要组成部分,占茶多酚总量的60%~80%。
黄酮类是茶多酚中次要的组成部分,占茶多酚总量的5%~15%。
酚酸类占茶多酚总量的5%~15%。
第二部分: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能够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少自由基对细胞的损伤。
茶多酚不仅可以直接与自由基发生反应,还可以通过激活细胞内的抗氧化酶系统,间接发挥抗氧化作用。
研究表明,茶多酚对于抗氧化应激、预防和治疗氧化应激相关疾病具有重要的作用。
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发挥:1. 清除自由基:茶多酚可以与自由基发生反应,将其中和,从而达到抗氧化的效果。
2. 抗氧化酶活性的提高:茶多酚可以通过调节细胞内的抗氧化酶系统,增强体内抗氧化能力。
3. 抗氧化基因的表达:茶多酚可以通过调节基因的表达,增加抗氧化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从而提高体内抗氧化能力。
4. 抗糖基化作用:茶多酚可以降低血糖,减少糖基化反应,从而降低自由基产生,减轻氧化应激的损伤。
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在抗衰老、抗癌、心血管疾病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部分:茶多酚的抗衰老作用茶多酚具有抗衰老作用,主要通过抗氧化、抗糖基化、抗炎和调节细胞凋亡等多个途径发挥作用。
1. 抗氧化作用:茶多酚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少细胞的氧化损伤,延缓细胞衰老。
2. 抗糖基化作用:茶多酚能够抑制糖基化反应,减少糖基化终产物的生成,从而减缓细胞的老化过程。
茶多酚
浓缩、回收
乙酸乙酯层
LOGO
离子沉淀法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合肥研究所这方面获得了国家专利。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合肥研究所这方面获得了国家专利。他们不仅系统研究了 Al3+、Zn2+、Fe3+、Mg2+、Ba2+、Ca2+等 Al3+、Zn2+、Fe3+、Mg2+、Ba2+、Ca2+等6 种可溶金属离子提取 茶多酚的条件,而且确定了优惠工艺与参数。其提取率和沉淀最低PH值如下 值如下: 茶多酚的条件,而且确定了优惠工艺与参数。其提取率和沉淀最低PH值如下: 沉淀剂 最低PH值 提取率/% Al3+ 5.2 10.6 Zn2+ 5.7 11.2 Fe3+ 6.7 8.6 Mg2+ 7.2 8.1 Ba2+ 7.5 7.6 Ca2+ 8.6 7.1
LOGO
酚应
景
绿色天然提取物茶多酚,在绿色的二十一世纪极具发展潜 绿色天然提取物茶多酚, 据有关专业人士介绍,目前, 力。据有关专业人士介绍,目前,茶多酚在全球年消耗量 1800吨 其中,美国约700吨 西欧500吨 约1800吨,其中,美国约700吨,西欧500吨,日本 500吨 其他国家和地区约400吨 500吨,其他国家和地区约400吨。近年来除欧美国家需 求逐年增加外,东南亚、南亚等消费量也有较快增长。 求逐年增加外,东南亚、南亚等消费量也有较快增长。因 当前茶多酚的市场前景广阔,有关专家预计, 此,当前茶多酚的市场前景广阔,有关专家预计,未来几 国内外茶多酚需求量将迅速从目前的1800吨攀升至 年,国内外茶多酚需求量将迅速从目前的1800吨攀升至 2100吨以上 其市场规模可达十几亿元。 2100吨以上,其市场规模可达十几亿元。自从新世纪对 吨以上, 茶多酚类开展系统研究以来, 茶多酚类开展系统研究以来,茶多酚的许多功能被陆续发 大量的研究表明, 现。大量的研究表明,茶多酚不仅是一种天然的无毒的抗 氧化剂,而且也是一种理想的天然药物, 氧化剂,而且也是一种理想的天然药物,具有清除自由基 和抗氧化等生物活性。 和抗氧化等生物活性。
六大茶类茶多酚含量
六大茶类茶多酚含量
六大茶类茶多酚含量排序:
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
其中,前三者属于杀-青类茶,后三者属于萎凋类茶。
可见,采用杀-青工艺的茶叶,茶多酚含量明显高于采用萎凋工艺的茶类。
其中绿茶系普洱茶(生茶)和信阳毛尖中的茶多酚含量较高,分别为376.60mg/g、364.39mg/g,黑茶系陈年桔普茶多酚含量最低仅为91.59mg/g。
茶多酚含量的部分影响因素:
1、从整个茶树来看,茶多酚含量最高的是新梢,其次是老叶、茎、根,根中含量较低。
2、而在新梢中,芽梢的茶多酚含量低于第一叶,从第一叶开始,其含量随叶位增加而含量降低。
3、一般而言,气温高、光照强或光照时间长,茶多酚含量会增加,反之则会降低。
所以,同一环境生长的茶叶,夏茶的茶多酚含量最高,秋茶次之,春茶最低。
4、一般茶树超过一定海拔高度(约500米)时,茶多酚的含量随海拔增加而降低。
5、一般情况下,大叶种相较中小叶种茶叶的茶多酚会更高一些。
6、不同色泽的茶叶在化学组成上是有差异的,紫色芽叶中的茶多酚含量较高,黄绿色芽叶次之,深绿色芽叶含量较低。
茶多酚
食品添加剂——茶多酚
一、理化性质
茶多酚是多羟基酚类化合物,包括:儿茶素类(黄烷醇类)、黄酮类、黄酮醇类、花青素类、酚酸类、缩酚酸类及聚合酚类等。
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约占茶多酚总量的65%~80%。
茶多酚的理化性质见表1。
理论上分析儿茶素应有十六种同系物及其同分异构体,但在成品茶叶中只鉴定出十种。
儿茶素单体的结构式见图1。
由于CG、ECG、GCG、和EGCG中发生了儿茶素与没食子酸的酯化作用,故称其为酯型儿茶素,而没有发生酯化作用的C、EC、GC、EGC称为非酯型儿茶素。
左旋-表儿茶素(顺式)左旋-儿茶素(反式)右旋-儿茶素(反式)
(L-EC)(L-C)(D-C)
左旋-表没食子儿茶素(顺式)左旋-没食子儿茶素(反式)右旋-没食子儿茶素(反式)(L-EGC)(L-GC)(D-GC)
左旋-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顺式)左旋-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反式)(L-ECG)(L-CG)
左旋-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顺式)左旋-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反式)(L-EGCG)(L-GCG)
图1 儿茶素单体结构式。
茶多酚抗菌原理
茶多酚抗菌原理
茶多酚是茶叶中一类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其中抗菌作用是其重要的功能之一。
茶多酚抗菌原理主要包括直接杀灭细菌、抑制细菌生长和繁殖、影响细菌代谢等多个方面。
茶多酚可以直接作用于细菌细胞膜和细胞壁,从而破坏细菌的结构和功能,导致细菌死亡。
茶多酚中的儿茶素和儿茶酸等成分可以与细菌表面的脂质相互作用,改变细菌膜的通透性,使得细菌内部物质外泄,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这种直接杀灭细菌的作用是茶多酚抗菌的重要机制之一。
茶多酚还可以通过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来发挥抗菌作用。
茶多酚可以干扰细菌的DNA和RNA的合成,阻断细菌的遗传物质复制和转录过程,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此外,茶多酚还可以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影响细菌的代谢过程,使细菌无法正常生长,最终达到抑制细菌繁殖的目的。
茶多酚还可以通过影响细菌的代谢过程来发挥抗菌作用。
茶多酚中的儿茶素和儿茶酸等成分可以干扰细菌的代谢途径,抑制细菌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使细菌无法正常代谢,从而影响细菌的生存和繁殖。
茶多酚还可以影响细菌的氧化还原反应和酶系统,导致细菌内部环境失衡,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总的来说,茶多酚抗菌原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方面的作
用机制。
茶多酚通过直接杀灭细菌、抑制细菌生长和繁殖、影响细菌代谢等多种途径发挥抗菌作用,对多种细菌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
因此,茶多酚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医药保健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希望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能够更好地发挥茶多酚的抗菌作用,为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
茶多酚是什么
●茶多酚品名:茶多酚、茶鞣质、茶单宁、抗氧灵、维多酚、防哈灵
●茶多酚英文:Tea Polyphenols
●茶多酚CAS号:84650-60-2
●茶多酚分子式:C17H19N30
●茶多酚颜色和性质:茶多酚为淡黄至茶褐色略带茶香的水溶液、粉状固体或结晶,具涩味,易溶于水、乙醇、乙酸乙酯,微溶于油脂。
耐热性及耐酸性好,在pH2~7范围内均十分稳定。
茶多酚略有吸潮性,水溶液pH3~4。
在碱性条件下易氧化褐变。
遇铁离子生成绿黑色化合物。
茶多酚是从茶叶中提取的全天然抗氧化食品,具有抗氧化能力强,无毒副作用,无异味等特点。
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其抗氧化能力是人工合成抗氧化剂BHT、BHA的4-6倍,VE的6-7倍,VC的5-10倍,且用量少:0.01-0.03%即可起作用,而无合成物的潜在毒副作用。
安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以销售食品添加剂为主的公司,从事多种食品添加剂产品的销售。
主要产品有:花生四烯酸,甘氨酸钙,花生蛋白粉,亚麻籽油微囊粉,大豆异黄酮,氨基葡萄糖,鱼胶原蛋白
肽,辅酶Q10,海藻酸钠,海藻糖,酪蛋白,叶黄素,乳酸亚铁,山梨酸钾,D-甘露糖醇等。
公司坚持"质量为本,科技创新"的宗旨,从原料采购、工艺操作到品质检验,都严格遵守国际质量标准进行管理,竭诚服务于广大新老客户。
茶多酚的测定方法
茶多酚的测定方法茶多酚(tea polyphenols)是指茶叶中所含的一类天然化合物,属于类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和抗癌作用。
茶多酚在茶叶中的含量与茶叶品种、制作工艺、生长环境等因素有关,因此,需要进行茶多酚的测定来评估茶叶的品质和营养价值。
目前常用的茶多酚测定方法主要包括显色法、比色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紫外分光光度法。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方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1. 显色法:显色法是一种简单快速测定茶多酚含量的方法。
其原理是茶多酚与铁离子(Fe3+)在酸性条件下形成可见光吸收的蓝色络合物,通过检测吸光度来测定多酚的含量。
操作步骤:a. 将茶叶样品加入酸性溶液中(如硫酸)。
b. 加入一定浓度的铁离子。
c. 加热反应液,在紫外可见光谱仪上设置波长(一般为760 nm)进行吸光度检测。
d. 通过标准曲线法计算样品中茶多酚的含量。
2. 比色法:比色法是一种简化的茶多酚测定方法,它使用标准化学品来检测茶叶中的茶多酚含量,适用于快速测定大批量样品。
操作步骤:a. 将茶叶样品加入醇/酸混合溶液中,并进行超声处理,使茶多酚溶解。
b. 加入一定量的比色试剂(如费尔林试剂)。
c. 在紫外可见光谱仪上设置波长(一般为760 nm)进行吸光度检测。
d. 通过标准曲线法计算样品中茶多酚的含量。
3.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HPLC是一种常用的茶多酚测定方法,它通过分离和定量各种茶多酚组分,能够提供更准确的结果。
操作步骤:a. 提取茶叶样品中的茶多酚。
b. 茶多酚提取物通过色谱柱进行分离,选择合适的流动相体系(如乙腈-水溶液),并设定合适的流速。
c. 通过检测波长(一般为280 nm)对各组分进行定量。
d. 通过标准曲线法计算茶叶样品中茶多酚的含量。
4. 紫外分光光度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是一种通过茶多酚在紫外光区域(200-400 nm)的吸光特性来测定茶多酚含量的方法。
操作步骤:a. 将茶叶样品提取得到茶叶样品溶液。
茶多酚结构
茶多酚结构茶多酚,即茶类中的水溶性多酚,是茶中的主要成分之一。
茶多酚在茶叶中的含量平均为4~12%,其中的一类是茶类多酚(TPs);另一类是茶多酚衍生物(TPs)。
茶多酚的性质和种类由料型的不同而有很大的不同。
本文将研究茶多酚的结构及其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各种茶类茶多酚的分类。
茶多酚的结构茶多酚是一种结构复杂的天然物质,主要分布在茶叶中,是茶中最丰富的多酚类成分。
茶多酚具有环状结构,由氧、氢、碳共组成,细分由苯环等结构组成的柠檬醛、芦丁醇、蒿醇、山梨醇等。
茶多酚含有茶中特有的六环结构,它们的结构是很容易区分的,从而可以从茶中确定各种多酚类成分,如茶多酚、咖啡多酚、山梨醇多酚和芦丁醇多酚等。
茶多酚的物理性质茶多酚是一种黄绿色液体,呈现出清澈、有光泽的外观,并可以很好地溶解于水,极易被轻微的碱性物质溶解,而稍微稠的碱性物质则不太容易溶解。
此外,茶多酚的折射率为1.555,可溶度在20℃时为1.33g/l,沸点在120℃以上,通常在130℃以上时蒸发。
茶多酚的化学性质茶多酚的化学性质有很大的不同,其中一些可直接分离和测定;一些可经过特定的条件,如酶催化、碱性和酸性条件,将其分离出来。
除此之外,茶多酚除了具有典型的环状结构外,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从加热效率上来看,茶多酚的加热稳定性要高于植物油脂和其它植物脂肪类物质。
茶多酚的分类茶多酚具有多样的种类,从苯醋醇、芦丁醇到植物油脂、植物糖类物质,都可以构成茶多酚的各种种类。
茶多酚的分类大致可分为三类:果醋醇类、芦丁醇类和植物油脂类。
果醋醇类有环状结构的柠檬醛、芦丁醇、蒿醇和山梨醇等。
芦丁醇类有芦丁醇胺、梨醇酸酯。
植物油脂类有芥子油、棕榈油、玉米油、葵花油等。
各种茶多酚具有特定的用途,具有重要的医药和食品应用价值。
结语茶多酚是茶叶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环状结构,存在于茶叶中的含量平均为4~12%,具有多种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可分为果醋醇类、芦丁醇类和植物油脂类,具有重要的医药和食品应用价值。
茶多酚
茶多酚茶多酚(Green Tea Polyphenols,简称GTP),又名叫茶鞣质、茶单宁,是茶叶中儿茶素类、黄酮类、酚酸类和花色素类化合物的总称。
茶多酚不仅是一种新型的天然抗氧化剂,还具有明显的抗衰老、消除人体过剩的自由基,去脂减肥,降低血糖、血脂和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抑制肿瘤细胞等药理功能,在食品加工、医药、日用化工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
茶多酚的提取和应用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开拓了茶叶化学研究的新领域,发展以农副产物为原料的精细化学品,开发“绿色技术”,发展“绿色工程”已成为热门课题。
1.茶多酚的组成和性质茶多酚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
为淡黄至茶褐色略带茶香的水溶液、灰白色粉状固体或结晶,具涩味。
易溶于水,可溶于乙醇、甲醇、丙酮、乙酸乙酯,不溶于氯仿。
茶多酚的稳定性:在PH4-8稳定。
遇强碱、强酸、光照、高热及过渡金属易变质。
最高耐热温度在1个半小时内,可达250℃左右,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
绿茶中茶多酚的含量较高,占其质量的15%~30%。
茶多酚类物质主要由30余种酚类化合物组成,大致可分为6类:黄烷醇类,4-羟基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
其中以黄烷醇类(主要是儿茶素类化合物)最为重要,占茶多酚总量的60%~80%。
其次是黄酮类,其它酚类物质含量比较少。
儿茶素类化合物是茶多酚的主要成分,其结构式可表示为儿茶素类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均为2-连(或邻)苯酚基苯并吡喃衍生物,正是这种结构中具有连或邻苯酚基,作为抗氧化剂的活性就高于一般非酚类或单酚羟基类抗氧化剂。
其等摩尔浓度的抗氧化能力依次为L-EGCG>L-EGC>L-ECG>L-EC。
从茶叶中提取的茶多酚抗氧化剂是这些儿茶素的混合物。
其抗氧化性优于丁基羟基茴香醚(BHA)、二丁基羟基甲苯(BHT)、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等。
国内外学者对茶多酚进行了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和各种药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茶多酚安全无毒。
2 茶多酚的提取方法从茶叶中制备茶多酚的传统方法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茶多酚的检测国标
茶多酚的检测国标
茶多酚是一种在茶叶中常见的重要成分,它具有抗氧化、抗炎、降血脂等多种生理活性。
在中国,国家标准《GB/T 8313-2018 茶叶中茶多酚的测定》规定了茶多酚的检测方法。
根据该国标,茶多酚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 样品制备:首先,将茶叶样品粉碎并过筛,然后取适量样品称重,用水提取或乙醇提取茶多酚。
2. 提取:将样品与适量的提取剂(如水或乙醇)混合,进行适当时间的提取。
3. 过滤:将提取液通过滤纸或其他过滤器进行过滤,以去除固体残渣。
4. 浓缩:将过滤后的提取液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浓缩,通常使用旋转蒸发器或真空浓缩仪。
5. 溶解:将浓缩后的溶液溶解于适当的溶剂中,以得到茶多酚的测定溶液。
6. 分析:使用分光光度法或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茶多酚进行定量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检测方法和步骤可能会因实验室设备和要求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因此,在进行茶多酚检测时,应参考并遵守国家标准《GB/T 8313-2018 茶叶中茶多酚的测定》的相关规定,并在专业实验室或检测机构进行操作。
1。
茶多酚有机化学
茶多酚
茶多酚又名茶单宁、茶鞣质,是茶叶中所含的一类多羟基酚类化合物的总称,简称为TP(Tea-polyphenol)。
其主要成分为儿茶素类(黄烷醇类)、黄酮、黄酮醇类、花青素类、酚酸、缩酚酸类及聚合酚类等。
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为茶多酚的主体成分,约占茶多酚总量的65%-80%。
儿茶素类化合物主要包括表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四种物质。
HO
OH
OH OH
OR2
O
R1茶多酚的结构通式
茶多酚为淡黄色至茶褐色的粉末或晶体,易溶于温水、乙醇、甲醇、丙酮和乙酸乙酯,微溶于油脂,不溶于氯仿及苯等有机溶剂,有吸湿性,耐热性好。
茶多酚具有很强的生理活性:如抗肿瘤、抗氧化、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菌、抗辐射、抗龋护齿和减肥、保鲜、保色、除臭等作用。
其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抑制过氧化物的形成,清除自由基,阻断致癌物的形成、抑制机体内的代谢转化及具有促癌作用的酶的活性,提高机体免疫力等等。
抽烟的同时喝茶,茶叶中的茶多酚能拮抗抽烟所产生的自由基。
茶多酚
茶茶多酚(Tea Polyphenols)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包括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
其中以黄烷醇类物质(儿茶素)最为重要。
茶多酚又称茶鞣或茶单宁,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份之一。
本草千叶IT茶中含有丰富的茶多酚 (学名Camellia sinensis)。
日本千叶大学山下泰德教授等科学家研究表明,茶多酚等活性物质具解毒和抗辐射作用,能有效地阻止放射性物质侵入骨髓,并可使锶90和钴60迅速排出体外,被健康及医学界誉为“辐射克星”。
目录展开编辑本段茶多酚简介学名:Camellia sinensis茶叶简称:GTP别名:茶鞣质、茶单宁物理性状: 1 外观:白色晶体。
2 易溶于水及有机溶液,味苦涩。
稳定性:在 PH4-8 稳定。
遇强碱、强酸、光照、高热及过渡金属易变质。
最高耐热温度在1个半小时内,可达250℃左右,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
安全性评价:无毒定义是茶叶中儿茶素类、丙酮类、酚酸类和花色素类化合物的总称。
成分是一种稠环芳香烃,可分为黄烷醇类、羟基-[4]-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
其中以儿茶素最为重要,约占多酚类总量的60%-80%;儿茶素类主要由EGC、DLC、EC、EGCG、GCG、ECG等几种单体组成。
茶多酚在茶叶中的含量一般在20—35%。
在茶多酚中各组成份中以黄烷醇类为主,黄烷醇类又以儿茶素类物质为主。
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左右。
编辑本段理化性质1、物理性质茶多酚在常温下呈浅黄或浅绿色粉末,易溶于温水(40℃一80℃)和含水乙醇中;稳定性极强,在PH值4—8、250℃左右的环境中,1.5个小时内均能保持稳定,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
1989年被中国食品添加剂协会列入GB2760-89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1997年列为中成药原料。
2、化学性质茶多酚是从茶叶中提取的全天然抗氧化食品,具有抗氧化能力强,无毒副作用,无异味等特点。
茶多酚合成
茶多酚合成
茶多酚是一类具有多酚结构的化合物,是茶叶中重要的活性成分,在茶叶的品质、口感、香气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
茶多酚主要包括儿茶素、黄酮类、花色苷、茶氨酸等,其中儿茶素是最主要的一类化合物,占茶多酚总量的70%以上。
茶多酚的合成过程十分复杂,涉及到多个生理、化学和环境因素的调控。
以下就是茶多酚合成的主要过程和调控机制。
1.脯氨酸合成:脯氨酸是茶多酚合成的前体,通过光合作用和其他途径合成。
在光照条件下,茶叶中的氨基酸可以通过肝醛酸途径合成脯氨酸。
此外,茶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也能够转化成脯氨酸。
2.儿茶素合成:儿茶素是茶多酚中最主要的一类化合物,是由脯氨酸通过缩合反应合成的。
缩合反应主要发生在叶片的细胞质内,儿茶素的合成在生物体内是非常复杂的,需要多个酶的协同作用。
3.花色苷合成:花色苷是茶多酚中的另一类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
花色苷的合成主要依赖于一个关键酶——花青素3-O-葡萄糖基转移酶。
这种酶能够将花青素转移成花色苷,提高茶叶的抗氧化性。
4. 环境因素调控:茶多酚合成不仅受到生理代谢的调控,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温度、光照、水分等。
例如,在高温下,茶多酚的合成会受到抑制,叶片中的茶多酚含量会减少。
综上所述,茶多酚合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种因素的协同作用和调控。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同一品种的茶叶,在不同的生长环境和处理方式下,茶多酚的含量和组成都会有所不同。
对茶多酚合成机制的深入研究,从分子水平认识茶多酚合成的机理,有助于优化茶叶种植和加工工艺,提高茶叶的品质和价值。
茶多酚
茶多酚茶多酚(Tea Polyphenols)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包括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
主要为黄烷醇(儿茶素)类,儿茶素占60~80%。
类物质茶多酚又称茶鞣或茶单宁,是形成茶叶色香味和保健功能的主要成份之一。
茶多酚具有较强的抗氧化用,尤其酯型儿茶素EGCG,其还原性甚至可达L-异坏血酸的100倍。
4种主要儿茶素化合物当中,抗氧化能力为EGCG(50%-60%)>EGC(15%-20%)>ECG(10%-15%)>EC(5%-10%)>BHA,且抗氧化性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茶多酚除具有抗氧化作用外,还具有抑菌作用,如对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等有抑制作用。
茶多酚可吸附食品中的异味,因此具有一定的除臭作用。
对食品中的色素具有保护作用,它既可起到天然色素的作用,又可防止食品退色,茶多酚还具有抑制亚硝酸盐的形成和积累作用。
1989年被中国食品添加剂协会列入GB2760-89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1997年列为中成药原料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其抗氧化能力是人工合成抗氧化剂BHT、BHA 的4-6倍,VE的6-7倍,VC的5-10倍,且用量少:0.01-0.03%即可起作用,而无合成物的潜在毒副作用;1、理化性质茶多酚是从茶叶中提取的一大类纯天然复合物,是由儿茶素、花青素、黄酮类和酚酸类等集于茶叶中的多酚复合物的总称,分子质量在2000左右,其含量大约占茶叶干物质的25%,此类物质具有吸湿性,有涩味,易溶于温水、丙酮等,微溶于油脂,不溶于氯仿及苯等有机溶剂。
常态下为淡黄色至褐色略带茶香的水溶液(或灰白色粉状固体或晶体),pH 值在3~4。
茶多酚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在pH值2~8 时相对比较稳定,pH大于或等于8,光照下易氧化聚合褐变;遇到铁则形成绿黑色络合物。
2、生理功能2.1 消除自由基茶多酚是一类氧化还原电位很低的还原剂,具有供氢能力,H+与自由基结合,使之还原为惰性化合物或较稳定的自由基,从而清除机体内过多的有害自由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多酚(Tea Polyphenols)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包括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
主要为黄烷醇(儿茶素)类,儿茶素占60~80%。
类物质茶多酚又称茶鞣或茶单宁,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份之一。
研究表明,茶多酚等活性物质具解毒和抗辐射作用,能有效地阻止放射性物质侵入骨髓,并可使锶90和钴60迅速排出体外,被健康及医学界誉为“辐射克星”。
药理作用抗癌防治心血管疾病保健治疗荣誉“辐射克星”成分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目录1茶多酚简介? 茶多酚的检测标准 ? 成分2理化性质? 物理性质 ? 化学性质3药理作用? 抗癌 ? 防治心血管疾病? 提高综合免疫能力 ? 其它保健治疗功效4主要用途? 简介 ? 糕点及乳制品 ? 饮料生产 ? 水果和蔬菜保鲜 ? 畜肉制品 ? 食用油贮藏5使用限量6提取工艺? 溶剂提取法 ? 离子沉淀法 ? 柱分离制备法7含量的测定? 原理 ? 仪器和用具 ? 试剂和溶液 ? 操作方法8应用前景? 有助于抑制心血管疾病 ? 有助于预防和抗癌 ? 有助于美容护肤 ? 有助于醒脑提神 ? 有助于利尿解乏 ? 有助于降脂助消化 ? 有助于护齿明目茶叶定义是茶叶中儿茶素类、丙酮类、酚酸类和花色素类化合物的总称。
成分是一种稠环芳香烃,可分为黄烷醇类、羟基-[4]-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
其中以儿茶素最为重要,约占多酚类总量的60%-80%;儿茶素类主要由EGC、DLC、EC、EGCG、GCG、ECG等几种单体组成。
茶多酚在茶叶中的含量一般在20—35%。
在茶多酚中各组成份中以黄烷醇类为主,黄烷醇类又以儿茶素类物质为主。
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左右。
2理化性质编辑物理性质茶多酚在常温下呈浅黄或浅绿色粉末,易溶于温水(40℃一80℃)和含水乙醇中;稳定性极强,在pH值4—8、250℃左右的环境中,1.5个小时内均能保持稳定,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
1989年被中国食品添加剂协会列入GB2760-89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1997年列为中成药原料。
化学性质茶多酚是从茶叶中提取的全天然抗氧化食品,具有抗氧化能力强,无毒副作用,无异味等特点。
茶多酚是指茶叶中一大类组成复杂、分子量及其结构差异很大的多酚类及其衍生物混合物,主要由儿茶素、黄酮醇、花色素、酚酸及其缩酚酸等组成的有机化合物,以儿茶素为主的黄烷醇类化合物占茶多酚总量的60%一80%,其中含量最高的几种组分为L—EGCG(50%-60%)、L —EGC(15%-20%)、L—ECG(10%-15%)和L—EC(5%-10%)。
3药理作用编辑抗癌茶多酚能极强的清除有害自由基,阻断脂质过氧化过程,提高人体内酶的活性,从而起到抗突变、抗癌症的绿茶功效。
据相关资料显示,茶叶中的茶多酚(主要是儿茶素类化合物),对胃癌、肠癌等多种癌症的预防和辅助治疗均有益处。
防治心血管疾病①降血脂、预防肝脏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茶多酚对人体脂肪代谢有着重要作用。
人体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含量高,血管内壁脂肪沉积,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后形成动脉粥样化斑块等心血管疾病。
茶多酚,尤其是茶多酚中的儿茶素ECG和EGC及其氧化产物茶黄素等,有助于抑制这种斑状增生,使形成血凝黏度增强的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变清,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
②降血压茶多酚具有较强的抑制转换酶活性的作用,因而可以起到降低或保持血压稳定的作用。
③降血糖茶多酚对人体的糖代谢障碍具有调节作用,能降低血糖水平,从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糖尿病。
④防治脑中风茶多酚有遏制过氧化脂质产生的作用,能消除血管痉挛,保持血管壁的弹性,增加血管的有效直径,通过血管舒张使血压下降,从而有效地防止脑中风。
⑤抗血栓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增高可引起红细胞的聚集,血液粘稠度增高,从而促进血栓的形成。
另外,细胞膜脂质中磷脂与胆固醇的增多会降低红细胞的变形能力,严重影响微循环的灌注,增加血液粘度,使毛细血管内血流淤滞,加剧红细胞聚集及血栓形成。
茶多酚对红细胞变形能力具有保护和修复作用,且易与凝血酶形成复合物,阻止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
另外,茶多酚能有效的抑制血浆及肝脏中胆固醇含量的上升,促进脂类及胆汁酸排出体外,从而有效的防止血栓的形成。
现有的降脂抗栓药物多有一定的毒副作用而不易长期服用。
茶多酚是茶叶中具有降脂抗栓作用的天然成分,加上其自身所具有的抗氧化特性,使其成为一种新型的功能性保健品。
提高综合免疫能力①通过调节免疫球蛋白的活性,间接实现提高人体综合免疫能力、抗风湿因子、抗菌抗病毒的功效茶多酚通过提高人体免疫球蛋白总量并使其维持在高水平,刺激抗体活性的变化,从而提高人的总体免疫能力。
间接实现抑制或杀灭各种病原体、病菌和病毒的功效。
DNA②抗变态反应和皮肤过敏反应茶多酚能强烈的抑制组胺的释放作用,实验证明茶多酚抗变态反应和抗皮肤过敏反应比当前常用的抗过敏药的抑制效果强2~10倍。
茶多酚能抑制活性因子如抗体、肾上腺素、酶等引起的过敏反映,对哮喘等过敏性病症有显著疗效。
③舒缓肠胃紧张、止泻和利尿茶多酚具有刺激胃肠道反应,加速大肠蠕动以达到治疗便秘的效果。
茶多酚通过提高人体的综合免疫能力,抑制和杀灭引起腹泻的各种有害病原菌,并舒缓肠胃的紧张状态,以达到消炎止泻的效果。
茶多酚中黄烷醇类化合物能够刺激肾血管舒张,增加肾脏的血流量,从而增加肾小球的滤过率,使尿液中的乳酸获得排除。
人体肌肉、组织中的乳酸是一种疲劳物质,乳酸排出体外能使疲劳的肌体获得恢复。
④促进Vc的吸收,防治坏血病茶多酚能够促进人体对维生素C的吸收,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坏血症。
其它保健治疗功效①抗脂质过氧化,预防衰老茶多酚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可抑制皮肤线粒体中脂氧合酶和脂质过氧化作用,从而具有抗衰老效应。
研究表明,茶多酚的抗氧性明显优于维生素E,且与维生素C、E有增效效应。
②对重金属盐和生物碱中毒的抗解作用茶多酚对重金属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能与重金属形成络合物而产生沉淀,有利于减轻重金属对人体产生的毒害作用。
另外,茶多酚还具有改善肝功能和利尿的作用,因而对生物碱中毒有较好的抗解作用。
③防辐射损伤,减轻放疗的不良反应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具有优异的抗辐射功能,可吸收放射性物质,阻止其在人体内扩散,被称为天然的紫外线过滤器。
茶多酚作为辅助治疗手段,能够有效地维持白细胞、血小板、血色素水平的稳定;改善由于放化疗造成的不良反应;有效的缓解射线对骨髓细胞增重的抑制作用;有效地减轻放化疗药物对肌体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
④防龋固齿和清除口臭的作用茶多酚类化合物可以杀死在齿缝中存在的乳酸菌及其他龋齿细菌,具有抑制葡萄糖聚合酶活性的作用,这样病菌就不能在牙上着床,有效的中断了使龋齿形成的过程。
残留于齿缝中的蛋白质食物成为腐败细菌增殖的基质,茶多酚可以杀死此类细菌。
⑤助消化作用茶多酚可以增强消化道的蠕动,预防消化器官疾病的发生。
另外茶多酚化合物可以薄膜状态附着在胃的伤口上,对溃疡创面起到保护作用。
⑥有助于美容护肤茶多酚是水溶性物质,用它洗脸能清除面部的油腻,收敛毛孔,具有消毒、灭菌、抗皮肤老化,减少日光中的紫外线辐射对皮肤的损伤等功效。
茶多酚能够阻挡紫外线和清除紫外线诱导的自由基,从而保护黑色素细胞的正常功能,抑制黑色素的形成。
同时对脂质氧化产生抑制,减轻色素沉着。
4主要用途编辑简介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其抗氧化能力是人工合成抗氧化剂BHT、BHA的4-6倍,VE的6-7倍,VC的5-10倍,且用量少:0.01-0.03%即可起作用,而无合成物的潜在毒副作用;儿茶素对食品中的色素和维生素类有保护作用,使食品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原有色泽与营养水平,能有效防止食品、食用油类的腐败,并能消除异味。
实际上茶叶的许多作用都是因为茶叶中的茶多酚在起作用。
茶多酚可用于食品保鲜防腐,无毒副作用,食用安全同时配上植酸防腐效果更佳。
茶叶能够保存较长的时间而不变质,这是其他的树叶、菜叶、花草所达不到的。
茶多酚参入其他有机物(主要是食品)中,能够延长贮存期,防止食品退色,提高纤维素稳定性,有效保护食品各种营养成份。
其主要用途如下:糕点及乳制品对高脂肪糕点及乳制品,如月饼、饼干、蛋糕、方便面、奶粉、奶酪、牛奶等,加入茶多酚不仅可保持其原有的风味,防腐败,延长保鲜期,防止食品退色,抑制和杀灭细菌,提高食品卫生标准,延长食品的销售寿命。
另外,还可使甜味“酸尾”消失,味感甘爽。
饮料生产茶多酚不仅可配制果味茶、柠檬茶等饮料,还能抑制豆奶、汽水、果汁等饮料中的VA、VC 等多种维生素的降解破坏,从而保证饮料中的各种营养成份。
水果和蔬菜保鲜在新鲜水果和蔬菜上喷洒低浓度的茶多酚溶液,就可抑制细菌繁殖,保持水果、蔬菜原有的颜色,达到保鲜防腐的目的。
畜肉制品茶多酚对肉类及其腌制品如香肠、肉食罐头腊肉等,具有良好的保质抗损效果,尤其是对罐头类食品中耐热的芽胞菌等具有显著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并有消除臭味、腥味,防止氧化变色的作用。
食用油贮藏食用油中加入茶多酚,能阻止和延缓不饱和脂肪酸的自动氧化分解,从而防止油脂的质变腐败,使油脂的贮藏期延长一倍以上。
5使用限量编辑根据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 2760-2011)规定茶多酚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量如下:(g/kg):基本不含水的脂肪和油,0.4;熟制坚果与籽类,0.2;油炸面制品,0.2;即时谷物,包括碾轧燕麦(片)0.2;方便米面制品0.2。
另外,茶多酚的副产品咖啡因,又称为咖啡碱,为白色晶体或粉末,溶于水、乙醇等,能兴奋大脑皮层,所以有提神作用。
常用的制剂是安钠咖(苯甲酸咖啡因),一种中枢兴奋药,能加强大脑皮层兴奋过程,用于神经衰弱和精神抑制状态以及配制复方乙酰水杨酸和氨非咖片等作医药器品。
6提取工艺编辑从茶叶中制备茶多酚的传统方法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溶剂提取法将茶叶用极性溶剂浸渍,然后把浸取液进行液—液萃取分离,最后浓缩得到产品。
当前工业化生产主要采用此法。
产品收率5%~10%,产品纯度为80%~98%。
所用溶剂有丙酮、乙醚、甲醇、已烷及三氯甲烷等。
该法生产成本高,且易造成污染。
离子沉淀法用金属沉淀茶多酚,使其与咖啡碱分离,该方法使用了对人体有毒的重金属作沉淀剂,所以,用该法生产的产品难达到食品和医药行业的要求。
柱分离制备法凝胶柱、吸附柱和离子交换柱法。
此项技术的关键是柱填充料和淋洗。
研究表明,采用柱分离制备法,茶多酚得率在4%~8%之间,纯度可达98%,但柱填充料非常昂贵,而且淋洗时要用多种和大量有机溶剂,显然不适合工业化生产。
以上传统方法均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产品无法在安全性、价格和纯度方面全部满足食品添加剂和医药行业的要求。
针对这些问题,经有关专家反复试验、成功地开发出将超临界CO2萃取技术与传统提取、浓缩和萃取技术相结合,制备高纯度茶多酚新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