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4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 列宁
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
电流变化引起磁 场变化,磁场变化引 起电流变化,就是必定
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
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
任何规律都是同类现象背后的共性, 是丰富多彩的现象背后的稳定联系。
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 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十分重要的,正确的理论思维能使人们
增强驾驭规律的能力,错误的思维会走
向真理的反面。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
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
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
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
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来自。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
?
两者之间的 联系主要表现在: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
?
两者之间的 区别主要表现在:自然规律是作
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
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
实现的。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
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
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
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人的潜在能量)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 中的主观映象,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 的唯物主义。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
而无论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反作 用于物质,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只能在实践 中发生,在实践中实现。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知识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知识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知识点汇总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从哲学上看,世上的万事万物分为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活动分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科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谁为本源的问题。

二是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理论分野。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事实存在着的自然与社会存在中抽象出了其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物质最本质的规定是客观实在性。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应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S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性质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和本质上。

一方面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5.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6.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7.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三个前提和条件,①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②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③HR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8.人工智能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一种特殊表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

人工智能的出现表明,人类意识已经发展到能够把意识活动部分的从人脑中分离出来,物化为机器的物理运动从而延伸意识器官功能的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1-5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1-5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内容绪论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①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1)工业革命引起生产方式重大变革(2)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1)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到首位(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进入到新阶段(3)结论:工人阶级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4)工人阶级需要科学的理论(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1)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条件。

(2)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列宁在新的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

3、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摘要: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我懂得了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坚持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的原理。

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是指发挥人的意识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能动作用。

尊重客观规律,就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正确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这是由于物质对精神、客观对主观,存在对思维的决定性作用决定的。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只有尊重规律,才能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反之,如果不顾规律、违背规律,必然在实践中受到惩罚,只能把事情办糟。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这是由于精神对物质、主观对客观、思维对存在的反作用决定的。

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最后,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的价值性的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否定。

不承认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不承认思想、理论的巨大力量,也是不科学的。

重要的问题在于如何使思想、理论同实际相一致。

根据上述原理,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想正确做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就必须做到: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认识和发展规律又要充分利用主观能动性。

在大学里,我们应该努力学习,认识各科目的内在规律掌握理论知识。

因为只有在正确认识指导下,符合客观规律的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才能实现我们预想的目的。

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客观规律,我们才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所学得的理论知识为自己树立一个正确的、合理的目标,而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解答(1-4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解答(1-4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解答(1-4章)绪论1、(教材P20略)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性?答:⼀、历史必然性:1、⼯业⾰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速发展并产⽣⽣产过剩的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社会化同⽣产资料私⼈占有之间这⼀不可克服的⽭盾,预⽰着未来社会⾰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向,为马克思主义的产⽣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争⽇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3、⼗九世纪⾃然科学⼀系列重⼤成就、特别是细胞学说、⽣物进化论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对⾃然规律的揭⽰及对新的世界观的需要,为马克思主义的创⽴提供了科学基础。

⼆、当代适⽤性:1、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种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理论体系,是⼀个⼀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的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类智慧的⾼峰,成为时代的旗帜,指引⼈们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法论,致⼒于实现以劳动⼈民为主体的最⼴⼤⼈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场,坚持⼀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极⼤丰富、⼈民精神境界极⼤提⾼、每个⼈⾃由⽽全⾯发展的共产主义的崇⾼理想,⾄今仍是指导全世界⽆产阶级和进步⼈民努⼒奋⽃的武器强⼤思想。

3、马克思主义关于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盾、全球化问题、国际市场、经济周期和经济决定上层建筑等许多具有前瞻性的论述,不断地为现实社会所证实,并继续影响着当代许多社会科学家,对当今的社会⾰命与社会改⾰仍然具有巨⼤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命性的统⼀?答:⾸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切理论和奋⽃都应致⼒于实现以劳动⼈民为主体的最⼴⼤⼈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场。

马克思主义哲学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日常生活中的规律
美国总统的“零年当选必死”规律 “特科抹人诅咒”还被称作“蒂皮卡诺诅咒”或 “零年份诅咒”。根据传说,1811年,美国将军威 廉· 亨利· 哈里森在蒂皮卡诺大战中击溃了印第安人 首领特科抹人的军队,并对印第安人实施了大屠杀。 面对强大的敌人,可怜的特科抹人只能用咒语来反 抗,他们的酋长临死时诅咒说:我告诉你们,哈里 森将死;继他之后每隔20年,每个在尾数是零的年 份当选的总统都必须在任上死去;他们每个人的死 都会让美国人记起我们的人民。
庖丁解牛
2、规律的客观性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1)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 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第一、规律的存在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 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罗马教皇可以烧死布鲁诺,但它永 远烧不死“日心说”。
既然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是不是人类在规律面前就无所作为,只能被动 接受规律的安排即听天由命呢?
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透过现 象,认识和发现规律。 人们可以利用规律来指导实践,更好地改造自然和 社会,最终达到为人类谋福利。 我们正确对待规律的态度应是:既反对藐视规律的 主观随意性和经验主义,又反对在规律面前无所作 为的思想。
树上有10只鸟,猎人开枪打死一 只,树上还有几只? Ο只 !
9只 !
四、主观能动性和客观 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1、为什么要发 挥主观能动性?
(1)只有发挥主观 能动性,才能揭示 事物本质与规律, 正确指导行动。
么 没 看 到 万 有 引 力 我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怎
我怎么就 想不到?
,
(2)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利用规律,创 造条件,改造客观世界。

马原第一章第一节(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马原第一章第一节(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 (一)规律及其客现性 •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 (一)规律及其客现性 • 1、规律:事物运动发展过程中的本质的、 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 (一)规律及其客现性 • 1、规律:事物运动发展过程中的本质的、 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意识的作用(能动性)目的性、创造性、对象性、生理
调控性——条件性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唯意志论——机械论——宿命论
本章结束
• 2、客观性: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 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规律的客观性
罗马教皇可以烧死布鲁诺, 但它永远烧不死“日心说”。 日心说
布 鲁 诺
人因思想而伟大
----帕斯卡尔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 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 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 命。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 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 ,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 无所知。 • 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我应该追求自己的 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思想的 规定。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 宙便囊括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 括了宇宙。
请回答: 结合材料,分析人类在应对水资源挑战的实践活动 中主观目的和客观规律的关系。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
• 社会历史趋向:社会历史规律的决 定作用
• 主体选择: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 的能动性和选择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哲学-第一章-第3节-清华学生问过的69问清华韦正翔教授收集制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哲学-第一章-第3节-清华学生问过的69问清华韦正翔教授收集制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清华大学韦正翔教授收集制作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 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 与区别
清华学生由此联想到或关心的问题: 为什么有的人将失败,别的人已经看得很清楚, 自己却看不清楚呢?算命和预测有什么区别? 成功与否和失败与否可以预测,但是成功的方 式和失败的方式能够预测吗?一个人的前途是 可以预测的吗?为什么人会相信一些人能够成 功,而相信另外一些人不能够成功呢?
(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 与区别
清华学生由此联想到或关心的问题:
社会行为的主要动机是什么?在高尚行为后面 是不是有利益动机呢?社会赞扬的高尚的道德 品质的总体来源是否与利益有关系?高尚性如 何超越利益的呢?
人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第一, 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 径;第三,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 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第50页)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事物,各自有着自身的发展 规律。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要认识这些发展规 律,并遵循这些规律,自觉地改造世界。 (第46页)
清华学生由此联想到或关心的问题: 在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东西有无用的吗?社会让 人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个人学习的动机与社会 让人学习的动机有什么区别?个人学习的动机 为什么可以是好奇心呢?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意识是能动的、 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根据一定的目的、要 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怎样反映, 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马克思说:人在“劳动 过程结束时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 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 着”。人的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围绕着“观 念地存在着”的目标和蓝图而进行的。 (第48页)

考研政治笔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考研政治笔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为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2.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1)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2)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3)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4)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5)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现实,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体现这种一致性的公式有:(1)个别-一般-个别(2)实践-认识-实践(3)群众-领导-群众4.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5.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人类解放包括:(1)从自然界的压迫中解放出来(人与自然)(2)从旧的社会关系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人与社会)(3)从旧的传统观念的禁锢下解放出来(人与自身)【注意】不包括从客观规律的制约下解放出来(人类永远不能从从客观规律的制约下解放出来)6.三本书:(1)《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2)《共产党宣言》:从……到……的千百万工人工人的共同纲领(3)《资本论》:工人阶级的圣经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1)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2)人民性:最鲜明的特征(3)科学性:表现在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4)革命性: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5)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以实践为基础并在实践中实现,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先进性8.马克思注意的时代和实践基础:(1)客观条件: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2)现实需求: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9.最终马克思的思想升华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因是:(1)马克思对所处时代和世界的深入考察(2)马克思对人类社会规律的深刻把握10.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原因: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注意】与始终坚持以理论研究为中心无关11.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一些观点包含的哲理:(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客失信,百客不登门”,“调查是十月怀胎,解决问题是一朝分娩”(注意不是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坚持就是胜利”:质变与量变的关系;(3)“一叶落,而天下之秋也”、“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4)“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5)“把握事物发展的机遇”:必然和偶然的辩证关系(6)“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抓事物的主要矛盾;(7)“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要抓住矛盾的特殊性、以人为本;(8)“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事物的联系;(9)“猫吃老鼠也吃鸡,但不能无猫”: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10)“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避之”:看事物要一分为二;(11)“玫瑰花带刺取其香”:看事物既要一分为二,又要分清主次;(12)“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终日乾乾,与时同行”,“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想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要从地处起步):辩证法观点;(13)“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形而上学观点;(14)“明着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2.辩证法三大规律,分别解释事物的:(1)方向和道路:否定之否定规律(2)形式和形态:量变质变规律(3)源泉和动力: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3.一、物质与意识(物质与运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1)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把人的精神、感觉,感知、心当做世界的本源):“我思故我在”,“存在就是被感知”,“万物皆备于我”,“物是感觉的复合”,“世界是观念的集合”;(2)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把虚构出来的在人以外的客观精神、道、理念、绝对观念、宇宙精神当做世界的本源):“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3)“自然界只是观念的外化,它在时间上不能发展,只在空间上展现自己的多样性”:形而上学唯心主义;(4)唯心主义并不会同人类认识伴随始终,当人们的认识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时,唯心主义将会推出历史的舞台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3.人类的物质性:(1)最能体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是:生产方式;(2)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4.“白马非马”这一命题的错误在于:割裂了事物共性和个性、一般与个别、普遍和特殊(注意不包括整体与部分)的关系;5.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注意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也不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比如】“物质是永恒的”是指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一切事物都有生有灭”是指具体物质,这两个物质的关系是:抽象与具体、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注意并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6.“先试点再推广”是指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即一般和个别、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说明了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和共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7.“经过创新将传统手工艺注入新活力”说明:要树立辩证的否定观,既肯定又否定(既保留传统又富有创新),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8.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没有个别就没有一般、个别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9.精神与物质具有同一性,可以相互转化;10.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而不是时间和空间);11.事物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12.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是因为:(1)意识根源于物质(2)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只是近似的反映)(3)意识可以(通过社会实践)转化为物质【注意】不包括“意识不能代替物质,物质也不能代替意识”,因为这是体现他们对立的一面,而上述观点需要体现的是统一的一面【注意】意识并不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存在形式(物质的存在形式是运动)13.“望梅”终究不能“止渴”,是因为:(1)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2)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本身【注意】不包括“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因为题目要求的是物质和精神对立的一面,这句话强调的是同一的一面14.字典词条释义的变化表明人们的意识需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表达出来;15.“量子纠缠”现象说明:(1)物质世界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2)事物联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3)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16.“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辩证法的观点,肯定绝对运动;“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相对主义诡辩论,否定相对静止;17.时间和空间:(1)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而时间具有一维性,空间具有三维性,因此不能说运动是一维或者三维的;(2)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因此不能说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18.时间:(1)时间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性,表明了时间的客观性;(2)时间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是无限与有限的客观统一;(3)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性;(4)时间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原子处于不同速度下的时间变慢变现了时间的相对性);19.“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说明:(1)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注意】不能说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因为不存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20.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1)载人航天精神说明: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但不能代替物质的力量;(2)不能说理论是巨大的精神力量,理论只有运用于实践中才能转变为物质力量;21.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1)把某种特殊的物质形态当做物质的一般特征(2)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3)不了解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22.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2)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注意】因此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是辩证同一的,不是相互决定的作用23.关于联系:(1)自在事物的联系没有体现(人的)能动性;(2)联系是客观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被主观化24.假象与错觉:(1)假象有可能是真实的现象,错觉一定是错误的现象是错误的说法;(2)假象是从反面歪曲表现本质的现象(真象是从正面……);(3)假象与错觉不是一回事,假象是主观的,错觉是客观的,因此不能说假象是人们在认识中发生的错觉;(4)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因此假象和本质也是同一的;(5)“折射现象”是:用歪曲形式表现本质的现象25.人们脑中的鬼神形象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或虚幻的反映,但鬼神不是客观对象,因此不是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是对人本身的虚幻反映,不是头脑中主观自生的(唯心主义观点);26.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包括上面的鬼神);【注意】: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的反映都是错误的说法27.【注意】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也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因此任何本质都可以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无论是真象还是假象;28.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他不依赖于人的衣似乎,相反人的意识及其指导下的实践受到规律的支配,因此不能说自然规律是主观与客体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9.只有从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客观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不能说只有经历逻辑推导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30.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的,社会规律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行动实现的;31.人类不能改变(改造、创造、消灭)(自然)规律,因此人们可以建立新的联系来改造自然规律是错误的说法;32.任何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共性,人的认识是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过程,因此“人民能够通过对个别事物的认识而达到对世界整体的把握”说法正确;二、联系与发展(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1.联系的特点:(1)普遍性:事物内部、同其他事物、整个世界都是相互联系的(2)多样性(3)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共有的(4)条件性【注意】没有主体性2.事物普遍联系:(1)事物普遍联系的基础是:物质;(2)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3.可能性和不可能性:(1)区别: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2)可能性有两种:现实可能性:“为长者折枝”;抽象可能性:“大海捞针”(3)不可能性:“水中捞月”,“挟泰山以起北海”4.把握事物的可能性,要注意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现实可能性和抽象(非现实)可能性、好的和坏的可能性;5.抽象(非现实)可能性是指现在做不到但未来有可能做到,现实中条件是否充分是现实可能性和抽象可能性的区别;6.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因为:(1)新事物具有新的结构的功能,能事宜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2)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3)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注意】与新旧事物产生的时间顺序无关7.规律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注意】规律不是事物发展的环节,辩证否定才是事物发展的环节8.“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是指:联系是相互区别的具体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9.事物发展的规律:(1)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决定着事物的基本性质;(2)事物外部的、非本质的、偶然的联系可以加快(减缓)事物发展的作用,有时其重要的关键作用;(3)新旧事物的区别:同历史前进方向是否符合;【新事物(注意不是新出现的事物)是不可战胜的!】(4)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5)“扬弃”是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是包含肯定的否定,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批判又继承既保留(保留积极因素)又克服(消极因素),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是联系和发展的统一;(6)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10.唯物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与发展的观点;(3)唯物辩证法的因果联系是指:引起和被引起的现象之间的联系;(4)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11.必然和偶然:(1)必然与偶然相互依存,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2)必然和偶然都是可以认识(预见)的,科学的任务就是从偶然中发现必然;(3)必然和偶然都是不确定的,故都是不可选择的;(4)在某个临界点,一粒沙子就会引发土堆发生雪崩,所蕴含的哲学原理是:必然要通过偶然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5)偶然性体现着必然性,但是不能说偶然性逐渐向着有规律的必然性转化;(6)偶然性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不能说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7)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就在于矛盾的特殊性;12.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的理解:13.新事物有远大的发展前景,但是以新形式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有远大的发展前景;14.三、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理论)1.辩证的同一是以差别对立为前提的同一;2.电脑病毒与防范系统的斗争说明:矛盾具有普遍性,事物的发展形式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不是在循环往复中实现发展);3.“鸡蛋从外边打开是食物(外部否定),从内打开是生命(内部否定)”说明:辩证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注意:与内因和外因、必然性和偶然性无关】;4.“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说明: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能够加速或减缓事物的发展变化;【注意】不包括“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也不包括“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因为题意没有提5.矛盾的同一性的表现,矛盾双方:(1)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2)可以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3)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注意】矛盾双方能够融合,但不能调和(调和论否认对立双方的斗争,也就否认了事物的发展)6.矛盾的斗争性的表现:(4)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5)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7.关于矛盾的几个观点:(1)“归根结底,辩证法不过是每个人所固有了矛盾精神经过规律化和系统化而发展起来的”:黑格尔唯心主义观点;(2)“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结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3)“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在陈述中才有矛盾”:否定矛盾的存在‘’8.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因此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不同条件下,两者所处的地位也会不同;9.体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的例子:(1)现实点再推广(2)城市建设既要追求人文生态宜居的目标(普遍性)又要展现个人魅力和地方特色(特殊性)(3)中医先“取类”再“比象”10.坚持一分为二看问题,要重点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不是把握重要矛盾);11.体现矛盾的同一性(有两层含义: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1)“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矛盾双方相互依赖(2)“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矛盾相互转化(3)“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事物有时减损反而使其增益……):矛盾相互依赖和转化12.四、量变质变规律2.“加一点盐食物鲜美,加许多盐就不好吃了”体现的是: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注意】没有体现质变和量变的关系3.质和量:(1)质和事物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同一的;(2)只有精确地认识量,才能更深刻地把握质(3)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的深化和升华(4)区分质是认识量的前提,考察量是认识质的深化;4.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事物的底线是指:事物发生质变的临界点,也就是度的临界点;5.有关质变与量变:(1)质变中渗透着量变,量变中渗透着质变;(2)事物变化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是质变而不是量变;(3)不能说事物的质变发生在无形的量变之中,因为量变是微小的、逐渐的和缓慢的发展变化,不是无形的6.五、否定之否定规律1.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2.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因此】事物的发展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不能说事物在循环往复中实现发展3.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不是外在的否定,因此不能说同类事物的相互否定推动事物向前发展;4.形而上学否定观的错误:(1)不承认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2)不承认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7.辩证法中的“肯定”和“否定”是指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事物灭亡的因素,不是指人们对事物的主观评价;8.否定之否定规律:(1)辩证否定需经过两次否定,第一次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2)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3)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方向是前进的,道路是迂回的;(4)意义: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9.属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有:团结-批评-团结、实践-认识-再实践、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注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不属于,因为没有体现回复10.六、唯物辩证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1.对辩证思维而言,重要的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这一过程的逻辑起点是抽象,这一过程还要通过各种形式的逻辑中介,达到以思想具体为逻辑终点的运行过程;【注意】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辩证思维过程,不是实践2.“既要注重总体规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体现: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注意:没有体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3.逻辑与历史的关系:(1)历史是逻辑的基础和内容(2)逻辑是历史在思维中的再现(3)逻辑的进程和历史的进程具有内在统一性(4)逻辑和历史的统一性是包含着差异和对立4.被恩格斯称为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的是: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5.第三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1.不同思想理论:(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注意不包括世界的可知性,因为唯心主义既有可知论又有不可知论);(2)辩证唯物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表现:把实践观点引入了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3)旧唯物主义的重要观点:把阶级斗争、群众观点引入了认识论;(4)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前者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后者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客体:主体实践和认识所指的对象(【注意】:不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2)主体与课题的内涵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审美关系;3.【注意】实践不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个体或本体,因为实践是主观作用于客观的东西;4.有关认识的一些实例(1)对艺术创作认识的过程(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2)艺术创作说明:意识活动是一个主动的创造性过程;(3)“经验丰富的医生能识别CT上图片的信息,而一个毫无医学知识的人什么也看不懂”说明:已有认识会影响感性认识(注意不是说明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因为两个人都有能都行但是看到的东西还是不一样);5.有关实践与认识:(1)认识不是对事物本来面目做直观反映,人的认识是反映性/摹写性和创造性地统一(也就是能反映的基本特点);(2)事物的现象可以被人的感官所感知(注意不是所有物质都是可以直接被感知的),而事物的本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3)在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关系中,最根本的关系是:实践关系;(4)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注意不是科学技术),也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追求真理,也不是把握事情的本质和规律);(5)任何实践活动都不是纯粹的意识过程,只有超出了纯粹的意识活动的活动才是实践活动;(6)实践高于理性认识(或者说一个人做到另一个人没做到),是因为: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注意意识没有直接现实性);(7)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8)“实践是实现思想目的的感性物质活动”这句话是正确的,这不是说实践是感性的,可以理解成实践的直接现实性,实践是感性认识的来源;(9)认识工具的发展依赖于人类的实践能力,而不是人类的实践能力依赖于认识工具的发展;(10)“知行合一”是唯心主义哲学家王阳明的观点;(1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揭示了认识主体的差别性;(12)认识的深化不能决定事物的发展;6.认识的辩证过程:(1)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2)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3)相对真理-绝对真理7.有关意识能动性:(1)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受限于人类实践的发展水平,因此不可以超越时代实践水平,只是空想;(2)“老马识途”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的能动性,但是不能说明动物也有意识,动物是没有意识的,知识本能反应;8.AlphaGo战胜人类说明:人工智能延伸和扩展了人脑的意识活动功能;【注意】:不能说机器人也能进行某些实践活动,因为实践是人所特有的活动9.对于同一个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而改变;【错误的说法】认识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10.一些对立理论所表现的对立:(1)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2017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要用唯物的、辩证的观点去思考和把握。

(1)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列宁指出,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乃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基础,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

(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人的需要、利益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

所以,我们要把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知识点讲解】1.基本概念或原理分析(1)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注意:人们可以利用规律但不能改变规律。

(2)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

动物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人却可以利用规律改造自然。

2.案例或记忆方法美国某肉类食品公司的老板看到一篇报道——墨西哥发生了畜类瘟疫。

于是,他断定如果墨西哥真的发生了瘟疫,必然会很快传到相邻的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和得克萨斯州,政府必然会下令禁止这两个州的肉类食品外运。

这位老板立即从上述两州购买牛肉和生猪,并火速运往美国东部。

几天后,正如其所料,美国市场因肉类食品短缺而涨价,而这家肉类食品公司却因此获利9000万美元。

所以,规律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规律。

案例中的这位老板就是自觉运用了价值规律中价格与供求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运筹帷幄,最终赚了个盆满钵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精选全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精选全文
矛盾的性质不同,其斗争形式也不同,有两种 基本形式,即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43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 发展中的作用
26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活动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丰富而多样 三种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基础、主导 处理社会关系实践 科学实验
27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活动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37
2、事物的永恒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现实意义: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总趋势,把握我国正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
38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世界的联系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三大规律都是从不同侧面揭示世界怎样联系 和发展的 对立统一规律—世界发展的原因和动力 质量互变规律—世界发展的阶段性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世界发展的趋势
21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标 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 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 运动的特殊状态。
15
四种哲学形态
唯物论、唯心论、辩证法、形而上学相互交织, 形成四种哲学形态 唯物主义辩证法 唯物主义形而上学 唯心主义辩证法 唯心主义形而上学
16
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 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 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能动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印象最深的是做任何事都要坚持主动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的原理,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性。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客观规律性为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性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通过自觉的活动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关于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毛泽东曾经指出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的条件可以起决定作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丰富与发展。

但晚年却过分夸大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忽视其有条件性,在宣传上沉缅于“要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豪言壮语,甚至滑落到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条件论者可以休矣”的唯意志论边缘,从而严重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受到了历史的无情惩罚。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

人的活动离不开自然环境,人的生活资料归根到底是自然界提供的。

但人在自然界面前决不是无能为力的,人是自然界的主人,既要依赖自然又要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人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界的严厉惩罚。

恩格斯警告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禁止各种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要求我们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环境保护的意识,决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要求我们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使人与自然良性互动,和谐相处,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江泽民同志指出:“加快西部地区开发,要有新的思路,充分考虑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新变化,按客观规律办事”。

马克思(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1.规律就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有客观性、普遍性两个特点,社会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自觉活动实现的。

3.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简答)答: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意识是社会劳动性的产物③社会劳动性是意识的物质器官和物质外壳形成和完善的基础,是由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类意识的决定性力量。

4.意识的本质(简答)答: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②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③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5.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简答):答: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创造性。

③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

④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6.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简答):答: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②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③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四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2.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条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3.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

①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就是为了更好地做到实事求是。

②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切实做到实事求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3章重点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3章重点内容

总结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前三章要点复习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一)哲学的物质范畴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客观实在性的意义:1.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2.坚持能动的反映论(意识的反作用)和可知论3.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4.自然论与历史观的统一(二)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的基本存在形式。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从起源来看:1.意识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2.意识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1.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4.意识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性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四)意识与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特殊表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

其表现为: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本质上是物质的3.人的意识统一于物质第一章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马克思:实践物质概念恩格斯:物的总和列宁:客观实在——客观实在的意义物及其存在方式运动是绝对的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静止是相对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物质与意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意识与人工智能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统一于物质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普遍联系引起事物的运动发展。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一)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以下特点:1.客观性2.普遍性3.多样性4.条件性(二)事物的变化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1.新事物适应了环境变化2.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消极腐朽的因素,保留了旧事物合理的、适应新条件的因素二、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马克思原理笔记

马克思原理笔记

以下是一份关于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笔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概念:
1.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这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性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人能够通过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以满足自身的需要。

2. 物质和意识:世界的万事万物归结为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3. 实践: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也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基础。

4.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等,这些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社会存在不完全同步。

5. 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组成。

生产力是改造和影响自然的物质力量,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专业的马克思主义原理笔记,建议查阅相关教材或咨询专业人士。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PPT课件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六讲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规律不同于我们平常所说的一般规则。虽然合理的规则是 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但它总是由人制定的,如果它不符合 实际,就可以修改和取消。规律则是客观存在的,它既不能创 造,也不能人为地消灭。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六讲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六讲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1.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六讲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从实际出发,最根本的就是要从物质世界固有的规律
第六讲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普遍规律
起作用的 范围
特殊规律
规 自然规律

起作用的 领域
社会规律 思维规律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六讲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3.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因为规律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的,不管人们认识到它,还是没有认识到它,它都存在,都 在那里起作用。人们既不能消灭规律,也不能创造规律,只能如实 地反映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六讲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第二,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 这是说,规律表示事物发展中确定不移的,必然如此的
趋势。飞翔在空中的鸟类,飞机以及其他一切物体,当它的动 力作用消失时,必然顺着引力方向降落到地面上来,这就是地 心引力规律的作用。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 (1)规律客观性的基本含义 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 转移。 A、规律存在的客观性 B、规律作用的客观性
A、规律存在的客观性 不管人们是否喜欢它,是否认识到、是否承 认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不能被任意创造 或消灭。规律不为任何人而存在,也不因任 何人而灭亡。
木匠心中很烦乱,抽起了烟。咕嘟嘟地抽了一袋又一袋烟,又 捧起了烟袋,围着截短的木料转了一圈又一圈。他绞尽脑汁, 想了又想,忽然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高兴地拿起锯子,又 把木料锯成两段。主人一见更发火了,一跺脚便走出家门,四 处逢人就说,木匠把他最好的一块木料糟蹋了。他走了一天, 直到黄昏才扫兴地回家来。然而,主人一走到家门口,奇迹出 现了。原来,门槛不单是做成了,而且还雕上了美丽的花纹。 仔细一看,两边是活灵活现的两条龙,中央部分两条龙嘴之间 嵌了一只球,正好把短缺的部分补上了,成了“二龙戏珠”横 卧门下。主人见状,心里乐开了花,伸出大拇指,钦佩地说: “巧木匠!巧木匠!” 从此,巧木匠的名声传遍了天下。
例:石头风化,铁生锈,含羞草,向阳花等。
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
水滴石穿的物理反应
岩石风化的化学反应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草履虫的应急反应
葵花向日
(2) 由低等生物刺激感应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这种刺激感应性是生物最原始的反映形式,是植物和原生 动物都具有的反映特性。高级动物能把各种感觉器官和感 觉能力联系起来,形成对客观环境的统一反映,形成动物 心理,不仅指简单动机,包括知觉,表象,和情绪。这依 赖的是大脑。
2014年考研题(单选)

2、俄国早起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绝不会有 人去组织一个“月食党以促进或阻止月食的到来,但要进 行社会革命就必须组织革命党。这是因为社会规律与自然 规律有所不同,它是 A、不具有重复性的客观规律 C B、由多数人的意志决定的 C、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D、比自然规律更易于认识的规律

客观内容:意识的源泉是客观物质世界。
意识 主观形式:感性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理性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 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物质决 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 辩证统一
1、概念
主观能动性即自觉能动性,指人的主观意识 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反作用,是人类在认 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 主动的活动和能力。
客观规律性即规律的客观性,指规律是事物 自身所固有的,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
③ 由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 识的产生。 劳动为意识产生和发展提供客观需要和 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 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从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
理的发展,为人类意识的产生准备了 条件。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意识是 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并随人类社
东汉人王符说:“龙有
九似,头似驼、角似鹿、 眼似兔、耳似牛、项似 蛇、腹似蜃、鳞似鲤、 爪似鹰、掌似虎,是 也。”( 《本草纲目》 第43卷,龙条)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定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 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 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下面讲意识的作 用。
材料分析:
从前,有一个木匠替一户人家造房子。在动手做 门槛时,主人在木匠身边寸步不离,他担心木匠 粗心大意把门槛料子弄坏,因为这木料来之不易, 是花了好多时间,赶了好多趟集,翻了不知多少 木垛,挑了又挑才选中的。木匠一看,果然是块 好料,一百年坏不了,二百年烂不掉。可是木料 稍长了一点,于是木匠举起锯子,三下五除二, 就把木料锯下了一小截。锯后用尺一量,糟糕, 木料截短了。真是怕什么来什么,主人最担心的 事却偏偏发生了,他又气又急,瞪着木匠:“看 你怎么办?”
并随着劳动和语言的发展而日趋完善,容 量越来越大,结构越来越复杂和严密,从 而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离开了劳动和社会,就不会有人的意识。 所以马克思说,“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 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 这种产物”。
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 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一)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定义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 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二、 意识的能动作用
(一)意识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1)人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 不反映什么、怎样反映,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 (2)人的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围绕着“观念地存 在着”的目标和蓝图而进行的。
分析: 这个故事向我们揭示了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 要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即是人的意 识的能动作用,它体现在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
人类能够根据客观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动脑筋
想办法,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巧木匠巧,就巧在这里。 他根据木头已被截断了的实际,开动脑筋,用心思索, 在实践的基础上,巧妙地制成了“二龙戏珠”的门槛, 解决了这个难题。

古代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 实验,他把一胎所生的两只羊羔置于不同的外界 环境中生活:他让一只小羊羔随着羊群在水草肥 美的草地上快乐地生活;而把另一只羊羔也拴在 草地上,但是旁边拴着一只狼。结果这只在狼整 天威胁下的羊,因整天极度的惊恐焦虑,根本吃 不下东西,不久就因恐慌而死去。现代医学家心 理学家也曾经用狗做过一个实验:把一只饥饿的 狗关在一个铁笼子里,让笼子外面另一只狗当着 它的面吃肉骨头,笼子内的狗在急躁、气愤和嫉 妒的负性情绪状态下,产生了神经性的病态反应。 问:那么从这两个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
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
主要内容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规律及其特点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1、规律的定义 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 过程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特点 (1)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任何规律都 是事物的内在根据和本质联系,不是现象的 联系。 对此,列宁对此有过深刻的论述。 例子: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物体之间客观的 本质联系。 例子: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规律 揭示了物质生产方式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本 质联系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能动性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 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 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 地存在着”的模型、蓝图实现出来,变为客观。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 用。关于意识和心理活动对人体和病理活动的调节 和控制,人类早就有所认识。我国传统医学的理论 和实践,在这方面更有独特的贡献。现代科学和医 学实验也证明:意识、心理因素对人的健康状况有 重要影响。
B、规律作用的客观性 规律的作用不因人的喜厌好恶而改变; 规律的实现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
对此,毛泽东说的非常明确
(2)唯心主义者否认规律的客观性 如,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过:“人的理性为自 然立法”的观点。 其实,人的理性只是认识了客观存在的规律, 而不是创造了规律。 万有引力规律在牛顿发现之前就存在并起作用 社会规律也是如此,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规律 在马克思写出《资本论》之前就存在着。
一、什么是意识
意识的定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
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 的主观映象。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
物。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 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意识的形成】
(1) 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 感应性。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形成机制上 自然规律形成于自然界诸因素盲目的交 互作用的过程中;而社会规律在根本上形成 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以及物质和观念 变换的过程中。
(2)起作用的方式上 自然规律是在自然界各种盲目的相互作 用过程中自发起作用;而社会规律只有通过 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才能实现。
总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 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这是物质、意识关系 问题上的唯物主义。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物质、意 识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 无论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只能在实践中发生,在 实践中实现。
多项选择题
1、 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 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 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 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C、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 D、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 E、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 (考研真题多选题)
会的发展而发展。要真正理解意识是社 会历史的产物,必然要追朔到劳动,因 为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首先,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
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
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其次,作为思维外壳的语言也是在劳
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
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脑变成人脑,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自然和社会都具有客观物质性,都有其自
身的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 客观的。
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
然的、稳定的联系。
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
会生活过程诸多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