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4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 (1)规律客观性的基本含义 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 转移。 A、规律存在的客观性 B、规律作用的客观性
A、规律存在的客观性 不管人们是否喜欢它,是否认识到、是否承 认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不能被任意创造 或消灭。规律不为任何人而存在,也不因任 何人而灭亡。
木匠心中很烦乱,抽起了烟。咕嘟嘟地抽了一袋又一袋烟,又 捧起了烟袋,围着截短的木料转了一圈又一圈。他绞尽脑汁, 想了又想,忽然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高兴地拿起锯子,又 把木料锯成两段。主人一见更发火了,一跺脚便走出家门,四 处逢人就说,木匠把他最好的一块木料糟蹋了。他走了一天, 直到黄昏才扫兴地回家来。然而,主人一走到家门口,奇迹出 现了。原来,门槛不单是做成了,而且还雕上了美丽的花纹。 仔细一看,两边是活灵活现的两条龙,中央部分两条龙嘴之间 嵌了一只球,正好把短缺的部分补上了,成了“二龙戏珠”横 卧门下。主人见状,心里乐开了花,伸出大拇指,钦佩地说: “巧木匠!巧木匠!” 从此,巧木匠的名声传遍了天下。
例:石头风化,铁生锈,含羞草,向阳花等。
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
水滴石穿的物理反应
岩石风化的化学反应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草履虫的应急反应
葵花向日
(2) 由低等生物刺激感应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这种刺激感应性是生物最原始的反映形式,是植物和原生 动物都具有的反映特性。高级动物能把各种感觉器官和感 觉能力联系起来,形成对客观环境的统一反映,形成动物 心理,不仅指简单动机,包括知觉,表象,和情绪。这依 赖的是大脑。
2014年考研题(单选)

2、俄国早起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绝不会有 人去组织一个“月食党以促进或阻止月食的到来,但要进 行社会革命就必须组织革命党。这是因为社会规律与自然 规律有所不同,它是 A、不具有重复性的客观规律 C B、由多数人的意志决定的 C、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D、比自然规律更易于认识的规律

客观内容:意识的源泉是客观物质世界。
意识 主观形式:感性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理性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 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物质决 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 辩证统一
1、概念
主观能动性即自觉能动性,指人的主观意识 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反作用,是人类在认 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 主动的活动和能力。
客观规律性即规律的客观性,指规律是事物 自身所固有的,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
③ 由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 识的产生。 劳动为意识产生和发展提供客观需要和 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 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从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
理的发展,为人类意识的产生准备了 条件。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意识是 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并随人类社
东汉人王符说:“龙有
九似,头似驼、角似鹿、 眼似兔、耳似牛、项似 蛇、腹似蜃、鳞似鲤、 爪似鹰、掌似虎,是 也。”( 《本草纲目》 第43卷,龙条)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定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 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 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下面讲意识的作 用。
材料分析:
从前,有一个木匠替一户人家造房子。在动手做 门槛时,主人在木匠身边寸步不离,他担心木匠 粗心大意把门槛料子弄坏,因为这木料来之不易, 是花了好多时间,赶了好多趟集,翻了不知多少 木垛,挑了又挑才选中的。木匠一看,果然是块 好料,一百年坏不了,二百年烂不掉。可是木料 稍长了一点,于是木匠举起锯子,三下五除二, 就把木料锯下了一小截。锯后用尺一量,糟糕, 木料截短了。真是怕什么来什么,主人最担心的 事却偏偏发生了,他又气又急,瞪着木匠:“看 你怎么办?”
并随着劳动和语言的发展而日趋完善,容 量越来越大,结构越来越复杂和严密,从 而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离开了劳动和社会,就不会有人的意识。 所以马克思说,“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 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 这种产物”。
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 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一)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定义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 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二、 意识的能动作用
(一)意识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1)人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 不反映什么、怎样反映,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 (2)人的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围绕着“观念地存 在着”的目标和蓝图而进行的。
分析: 这个故事向我们揭示了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 要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即是人的意 识的能动作用,它体现在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
人类能够根据客观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动脑筋
想办法,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巧木匠巧,就巧在这里。 他根据木头已被截断了的实际,开动脑筋,用心思索, 在实践的基础上,巧妙地制成了“二龙戏珠”的门槛, 解决了这个难题。

古代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 实验,他把一胎所生的两只羊羔置于不同的外界 环境中生活:他让一只小羊羔随着羊群在水草肥 美的草地上快乐地生活;而把另一只羊羔也拴在 草地上,但是旁边拴着一只狼。结果这只在狼整 天威胁下的羊,因整天极度的惊恐焦虑,根本吃 不下东西,不久就因恐慌而死去。现代医学家心 理学家也曾经用狗做过一个实验:把一只饥饿的 狗关在一个铁笼子里,让笼子外面另一只狗当着 它的面吃肉骨头,笼子内的狗在急躁、气愤和嫉 妒的负性情绪状态下,产生了神经性的病态反应。 问:那么从这两个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
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
主要内容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规律及其特点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1、规律的定义 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 过程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特点 (1)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任何规律都 是事物的内在根据和本质联系,不是现象的 联系。 对此,列宁对此有过深刻的论述。 例子: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物体之间客观的 本质联系。 例子: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规律 揭示了物质生产方式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本 质联系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能动性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 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 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 地存在着”的模型、蓝图实现出来,变为客观。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 用。关于意识和心理活动对人体和病理活动的调节 和控制,人类早就有所认识。我国传统医学的理论 和实践,在这方面更有独特的贡献。现代科学和医 学实验也证明:意识、心理因素对人的健康状况有 重要影响。
B、规律作用的客观性 规律的作用不因人的喜厌好恶而改变; 规律的实现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
对此,毛泽东说的非常明确
(2)唯心主义者否认规律的客观性 如,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过:“人的理性为自 然立法”的观点。 其实,人的理性只是认识了客观存在的规律, 而不是创造了规律。 万有引力规律在牛顿发现之前就存在并起作用 社会规律也是如此,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规律 在马克思写出《资本论》之前就存在着。
一、什么是意识
意识的定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
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 的主观映象。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
物。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 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意识的形成】
(1) 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 感应性。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形成机制上 自然规律形成于自然界诸因素盲目的交 互作用的过程中;而社会规律在根本上形成 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以及物质和观念 变换的过程中。
(2)起作用的方式上 自然规律是在自然界各种盲目的相互作 用过程中自发起作用;而社会规律只有通过 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才能实现。
总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 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这是物质、意识关系 问题上的唯物主义。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物质、意 识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 无论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只能在实践中发生,在 实践中实现。
多项选择题
1、 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 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 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 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C、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 D、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 E、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 (考研真题多选题)
会的发展而发展。要真正理解意识是社 会历史的产物,必然要追朔到劳动,因 为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首先,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
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
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其次,作为思维外壳的语言也是在劳
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
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脑变成人脑,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自然和社会都具有客观物质性,都有其自
身的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 客观的。
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
然的、稳定的联系。
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
会生活过程诸多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有一定的联系,也有区 别。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1)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 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2)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可以被认识、利 用为人类服务。
4、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 (1)人对规律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 一方面,人的思想和行动都要受到客观规律的制 约,从而必须遵从和按客观规律办事。 另一方面,人对客观规律不是完全消极被动或无 所作为的,而是可以能动地认识、利用规律的。 (2)规律的客观性决定其具有可知性 规律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或客观世界的一部分,都 是可能的认识客体,从而都具有可知性,世界上 只有未知的规律,而没有不可知的规律。
(2)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任何规律都是 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 例子:人类社会必然由低级社会形态向高级 社会形态发展,暂时的曲折倒退,不能改变 历史前进的总趋势。
(3)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 任何规律都是同类现象背后的共性,是丰富多 彩的现象背后的稳定联系。 规律的稳定性也就是它的相对重复性。只要条 件具备,某种规律就会重复起作用。 例如:地球绕地轴自转,导致了昼夜更替;地 球绕太阳公转,导致了季节更替乃至昼夜长 短的变化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发生, 充分体现了规律的稳定性和重复性。

启示?
实验告诉我们:恐惧、焦虑、抑郁、嫉 妒、敌意、冲动等负面性情绪,是一种 破坏性的情感,长期被这些心理问题困 扰就会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一个人在 生活中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和本人的实 际情况越符合,他的社会适应能力就越 强,越能把压力变成动力。所以我们要 重视精神的力量,尽量调整不良情绪, 以勇敢、开朗、宽容、友善的良好个性 和豁达的心情对待自己和他人。
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 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 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 制作,选择建构,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反映对象不只是一般 地模仿,而是能动的创造。意识既有对当前的反映, 又有对过去的追朔和对未来的预测,可以超越特定 时空的限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