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ett食管的内镜表现及病理资料分析
Barrett食管的内镜表现及病理资料分析
Barrett食管的内镜表现及病理资料分析[摘要]目的探讨Barrett食管(BE)的内镜检出率、BE分类及与病理特征的关系。
方法收集近4年我院确诊为BE患者的胃镜及病理资料,计算BE检出率及各型BE的比率、BE病理类型及合并症的发生率。
结果胃镜检查7938例中确诊BE44例,检出率为0.59%。
其中全周型8例(18%),岛型26例(59%),舌型10例(23%);长节段BE (LSBE)4例(9.1%),短节段BE (SSBE)40例(90.9%)。
病理类型为胃底型14例(31.8%),贲门腺型8例(18.0%),特殊肠化生型22例(50.2%)。
肠化检出率为全周型6例(75%),岛型12例(46.2%),舌型4例(40%);LSBE 4例(100%),SSBE18例(45%)。
合并症有反流性食管炎10例(22.7%),其中全周型4例、岛型4例、舌型2例。
结论各型BE中以岛型BE检出率最高,全周型及LSBE检出率低,但后两型BE中肠化检出率高,提示可能更易发生癌变,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 Barrett食管;胃镜;病理学Barrett 食管(BE)是食管下段腺癌惟一公认的癌前病变[1-3],是食管下段正常鳞状上皮发生伴有杯状细胞的肠上皮化生现象。
其患食管腺癌的危险性较一般人群高30~50倍,加大此病的研究对食管腺癌的早期诊治有重要意义。
现将我院近4年来确诊BE患者的内镜及病理学资料进行分析。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行胃镜检查7 938例中确诊为BE患者44例,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19~76岁,平均50.0岁。
1.2 BE诊断标准按2006年8月海南三亚全国胃食管反流病学术研讨会达成的《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中的规定,BE诊断主要依据内镜检查和食管黏膜活检。
当胃镜检查发现食管远端有明显柱状上皮化生并得到病理证实时即可诊断。
1.3 BE分型(1) 按化生柱状上皮的长度分类。
老年人Barrett食管的内镜表现与病理特点的分析
论
善 ・
J M e d R e s , A p r 2 0 1 3 , V o 1 . 4 2 N o . 4
老年人 B a r r e t t 食 管 的 内镜 表 现 与 病 理特 点 的分 析
陈武杰 卢光 荣 王 晨 黄 智铭 叶 晓华
摘 要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 B a r r e t t 食管 ( B a r r e t t S e s o p h a g u s , B E) 的临 床 及 内镜 表 现 与 病 理 特 点 。 方 法 将7 4 8例 经 病 理
b a re t t e s o p h a g u s ( B E) . Me t h o d s We c o l l e c t e d 7 4 8 B E p a t i e n t s w h i c h c o n i f r me d b y p a t h o l o g i c e x a mi n a t i o n i n t o a n a l y s i s .An d t h e e a s e s we r e d i v i d e d i n t o e l d e r l y g r o u p( =1 5 6)a n d n o n—e l d e r l y g r o u p( n=5 9 2)a c c o r d i n g t o a g e .T h e c l i n i c a l f e a t u r e s ,e n d o s c o p i c i f n d i n g s a n d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we r e c o mp a r a t i v e a n a l y z e d . Re s u l t s T h e p r o p o r t i o n o f t y p i c a l r e l f u x s y mp t o ms o f e l d e r l y g r o u p( 1 7. 4 %)
胃镜报告诊断结果:barrett上皮[001]
胃镜报告诊断结果:barrett上皮胃镜报告诊断结果:Barrett上皮,治疗方法,注意事项一、Barrett上皮的定义和病因Barrett上皮是指胃食管反流病(GERD)引起的食管下段黏膜特异性变性,由食管上皮转化为类似于胃黏膜的柱状上皮,其创面可被食管酸液腐蚀,从而导致继发性食管炎和食管癌的发生。
产生Barrett上皮的机制有多种,包括长期胃酸反流、外科手术创伤、食管平滑肌松弛等。
而GERD是最常见的Barrett上皮病因,其表现为胃酸反流到食管中,导致食管黏膜受损。
长期受损的黏膜逐渐适应底层环境并转化为Barrett上皮。
二、诊断结果和分类在胃镜检查中,Barrett上皮的表现多样性大,可以表现为柱状上皮形态、颜色的改变,也可以表现为食管黏膜纹理发生明显的改变,如丰富的黏液积聚,黏膜下有多发结节等。
根据食管柱状上皮的长度,Barrett上皮主要分为3种类型,如表1所示。
表1:Barrett上皮分类类型描述上皮长度C1M 食管下段柱状上皮存在长度<1cm C1E 食管下段柱状上皮存在长度≥1cm C2 食管下段柱状上皮和胃柱状宽度≥3mm上皮同时存在三、治疗方法Barrett上皮一旦发生,即使症状不明显,也应该积极治疗。
防止GERD发展的首要目标是恢复食管的正常黏膜,预防癌症的发生。
治疗措施如下:1、饮食疗法减少摄入高脂、高蛋白和辛辣刺激性食物,不过餐喝水,避免进食太快,减轻胃肠道负担,减少GERD的发生。
2、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法包括PPI、H2受体拮抗剂等。
药物可以直接阻断胃酸分泌,抑制GERD的发生。
但是,药物并不能长期治愈Barrett上皮,只能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
3、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方法包括抚平重复的腔内病变、手术切除Barrett 上皮、嗉囊索肌成形术等。
手术适用于继发癌症的情况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
四、注意事项1、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过油、过咸、过甜的食物,要注意生食、生肉,避免感染细菌,保持饮食卫生。
Barrett食管内镜临床诊断及病理特点分析
・
临床 研 究 ・
Brt ae 食管内 床 及 特点 析 rt 镜临 诊断 病理 分
何 敏 杨莉丽 ( 北京大学深圳 医院消化 内科 , 广东深圳 5 8 3 ) 10 6 【 摘要】目的 分析 B r t食管的临床症状 、 ar t e 镜下表现及病理特点 。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 2 0 0 7年 1 O月 一20 0 9年 1 0月间由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lwee w i c d r f x ttlt , tln mb ra d a i la a c me w r inf a t ce e . o rd, h l a i e u oa me t a u e cd ce r e t e e sg i c l i ra d Co c u i n T e e w s n i i c n e l i o n n i in yn s n ls o h r a o sg f a t n i d f r n e i e s mp o ew e a rt e o h g s a d g sr e o h e e u ie e w t e fr e s a s r u o l a o f h t ie e c t y t msb t e n B r t s p a u n a to s p a a r f x d s a . i t m ra e o s c mpi t n o e l — nh e g l l s hh o i ci t a
【 b ta t O jc ie T n l etecnc mp ms n n ocpcadpto g a f tr f arteohg sMe h d Art - A sr c 】 b e t oaa z l i s t de dso i n a l i le ue o B r t spau. t o s r v y h i a y o a l h o c a s e eo
胃镜报告诊断结果:barrett上皮
胃镜报告诊断结果:barrett上皮胃镜报告诊断结果:Barrett上皮,治疗方法,注意事项一、Barrett上皮的定义和病因Barrett上皮是指胃食管反流病(GERD)引起的食管下段黏膜特异性变性,由食管上皮转化为类似于胃黏膜的柱状上皮,其创面可被食管酸液腐蚀,从而导致继发性食管炎和食管癌的发生。
产生Barrett上皮的机制有多种,包括长期胃酸反流、外科手术创伤、食管平滑肌松弛等。
而GERD是最常见的Barrett上皮病因,其表现为胃酸反流到食管中,导致食管黏膜受损。
长期受损的黏膜逐渐适应底层环境并转化为Barrett上皮。
二、诊断结果和分类在胃镜检查中,Barrett上皮的表现多样性大,可以表现为柱状上皮形态、颜色的改变,也可以表现为食管黏膜纹理发生明显的改变,如丰富的黏液积聚,黏膜下有多发结节等。
根据食管柱状上皮的长度,Barrett上皮主要分为3种类型,如表1所示。
表1:Barrett上皮分类类型描述上皮长度C1M 食管下段柱状上皮存在长度<1cm C1E 食管下段柱状上皮存在长度≥1cm C2 食管下段柱状上皮和胃柱状宽度≥3mm上皮同时存在三、治疗方法Barrett上皮一旦发生,即使症状不明显,也应该积极治疗。
防止GERD发展的首要目标是恢复食管的正常黏膜,预防癌症的发生。
治疗措施如下:1、饮食疗法减少摄入高脂、高蛋白和辛辣刺激性食物,不过餐喝水,避免进食太快,减轻胃肠道负担,减少GERD的发生。
2、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法包括PPI、H2受体拮抗剂等。
药物可以直接阻断胃酸分泌,抑制GERD的发生。
但是,药物并不能长期治愈Barrett上皮,只能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
3、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方法包括抚平重复的腔内病变、手术切除Barrett 上皮、嗉囊索肌成形术等。
手术适用于继发癌症的情况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
四、注意事项1、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过油、过咸、过甜的食物,要注意生食、生肉,避免感染细菌,保持饮食卫生。
63例Barrett食管患者胃镜与临床表现分析
(. 西师 范大 学校 医院 内科 , 昌 3 0 2 ;2 彭泽县 人 民 医院 消化 内科 , 1江 南 30 7 . 江西 彭 泽 3 2 0 ) 3 7 0
摘 要 :目的 探 讨 B ret art 食管 ( E 胃镜 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方 法 对 胃镜 及临床 资料完整 的 6 B) 3例 B E患者进
行 回 顾性 分 析 。结 果 按 胃镜 下 B 表 现 分 为 平 坦 组 ( 3 ) 凹 陷 组 ( 1 ) 隆 起 组 ( 1 ) B 患 者 3 E 一 1 、 一 9 及 一 3 。 E 4例 (4 0 表 现 有 反 流 ,8例 (4 4 ) 烧 灼 感 ,9例 ( 6 O ) 吞 咽 梗 阻 ,1例 ( 7 5 ) 胸 骨 后 疼 痛 等 胃食 管 5 . %) 2 4 . 有 2 4. 有 1 1 . 有 反 流 病症 状 ; 胃镜 下 表 现 为 凹 陷 型 B 而 E患 者 胸 骨 后 疼 痛 较 明显 , 起 型 B 隆 E患 者 吞 咽 梗 阻 症 状 较 明 显 。结 论 对
表 1 6 3例 B E患 者 胃 镜 下 图 像 与 临 床 表 现 的 关 系
B ret art 食管 ( E) 指食 管 正 常 的鳞状 上 皮 被 B 是 类似 于 胃和肠道 柱 状 上皮 所 取 代 , 位 于 食 管 的 下 多
段 。临床上 B E并 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少 见 , 胃镜 检 出率 各 家 报 道 不
同 (. ~3 9 ) 平 均 1 6 [ 。近 年来 , 占 O4 . , .3 1 ] 约
1 的 B 0 E患 者合 并有食 管 腺癌 ( Ac [ , 虑 B E )2 考 ] E
与 癌 的关 系 密切 , 故临 床上 将 B E视 为癌 前 状 态E 。 本 文对 彭泽 县人 民医 院从 2 0 0 1年 1月 至 2 0 0 6年 7 月 收 治 的 胃镜 及 临床 资 料 完 整 的 6 3例 B E患 者 进 表 1 示 , E患者 3 显 B 4例 ( 4 0 ) 5 . 表现有 反 流 ,
Barrett食管的临床分析
过锝酸盐(99mTc-pertechnetate)能选择性被胃黏膜上皮浓聚,静脉注射后,当BE柱状化生上皮为胃上皮型(含有壁细胞),在食管内可探及核素的出现。此项检查对诊断BE胃上皮型有重要意义,而肠上皮型则呈阴性。
5.3内镜检查
有学者建议应测量BE的范围,因其与GERD的程度及致癌的危险性直接相关。但精确测量显然较困难,用计算机辅助测量标准化的内镜图像可更准确得出BE的面积。
2.3 Barrett食管与食管腺癌
和其他消化道肿瘤一样,BE癌变涉及多种癌基因、抑癌基因变化,有关的基因包括细胞周期调控基因、染色体17p和5q等位基因的缺失、p53基因突变、APC基因突变、p16基因失活等。有研究表明:Barrett食管癌变的发生除饮食、反流和化学致癌物等外部致癌因素外,还有其内在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Barrett食管的临床分析
摘要:Barrett食管(Barret’s esophagus,BE)是指齿状线以上至少2cm处的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取代的一种病理现象。本文旨在探讨Barrett食管的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并发症、辅助检查及诊断。
关键词:Barrett食管
Barrett食管(Barret’s esophagus,BE)是指齿状线以上至少2cm处的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取代的一种病理现象。认识这种食管上皮化生的重要性,在于其特殊型柱状上皮化生恶变率高[1]。Barrett食管本身并无症状,但发生Barrett食管炎、溃疡、狭窄、癌变时就会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主要临床表现为烧心、吞咽困难、吞咽时胸骨后或剑突下疼痛等。可并发食管溃疡(Barrett溃疡)、食管狭窄、上消化道出血及食管腺癌。
患者年龄分布曲线为双高峰(0~15岁,48~80岁),以中年居多(40~50岁)。男女均可罹患,男性患病率(0.97%)约为女性(0.49%)的2倍。BE主要见于白种人,在黑人和亚洲人中较少见,但随着发展中国家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亦在上升。
Barrett食管的临床特点及内镜病理表现
Barrett食管的临床特点及内镜病理表现于兰;崔立红;浦江;付山峰;王晓辉;王少鑫【期刊名称】《解放军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7)008【摘要】目的分析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的临床特点、内镜下表现及病理组织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月就诊于我院消化内镜中心且诊断为BE的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 9 263例患者进行胃镜检查,BE患者80例,检出率为0.86%,其中男性52例(65.0%),女性28例(35%).临床症状:反酸22例(27.5%),烧心19例(23.8%),胸骨后疼痛12例(16.2%).内镜形态:短段BE 69例(86.3%),长段BE 11例(13.8%).黏膜形态:岛型46例(57.5%),舌型24例(30%),全周型10例(12.5%).病理分型:贲门型29例(42.6%),胃底型25例(36.8%),特殊肠化型14例(20.5%).特殊肠化型的异型增生率(78.5%)明显高于胃底型(31%)及贲门型(32%)(P<0.05).舌型的异型增生率大于岛型和全周型,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BE好发于男性,内镜下以短段BE及岛状型居多;病理组织学以胃底型及贲门型居多;特殊肠化型较少但异型增生率高.【总页数】4页(P827-829,848)【作者】于兰;崔立红;浦江;付山峰;王晓辉;王少鑫【作者单位】海军总医院消化内科,北京100048;海军总医院消化内科,北京100048;海军总医院消化内科,北京100048;海军总医院消化内科,北京100048;海军总医院消化内科,北京100048;海军总医院消化内科,北京10004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1【相关文献】1.醋酸染色联合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对检测Barrett食管上皮和Barrett相关性肿瘤的价值 [J], 陈宏超;梁倩萍;杨德生;方立峰;郑权2.内镜诊断Barrett食管65例临床特点分析 [J], 张国安3.南充地区Barrett食管发病情况和内镜临床特点及其与反流性食管炎的关系 [J], 周晓晴;陈燕;李月琴4.Barrett食管的临床特点及内镜病理表现 [J], 于兰;崔立红;浦江;付山峰;王晓辉;王少鑫;5.Barrett食管内镜临床特点分析及与反流性食管炎的关系 [J], 郭海梅;贺宏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胃镜报告诊断结果:barrett上皮[001]
胃镜报告诊断结果:barrett上皮胃镜报告诊断结果:Barrett上皮,治疗方法,注意事项一、Barrett上皮的定义和病因Barrett上皮是指胃食管反流病(GERD)引起的食管下段黏膜特异性变性,由食管上皮转化为类似于胃黏膜的柱状上皮,其创面可被食管酸液腐蚀,从而导致继发性食管炎和食管癌的发生。
产生Barrett上皮的机制有多种,包括长期胃酸反流、外科手术创伤、食管平滑肌松弛等。
而GERD是最常见的Barrett上皮病因,其表现为胃酸反流到食管中,导致食管黏膜受损。
长期受损的黏膜逐渐适应底层环境并转化为Barrett上皮。
二、诊断结果和分类在胃镜检查中,Barrett上皮的表现多样性大,可以表现为柱状上皮形态、颜色的改变,也可以表现为食管黏膜纹理发生明显的改变,如丰富的黏液积聚,黏膜下有多发结节等。
根据食管柱状上皮的长度,Barrett上皮主要分为3种类型,如表1所示。
表1:Barrett上皮分类类型描述上皮长度C1M 食管下段柱状上皮存在长度<1cm C1E 食管下段柱状上皮存在长度≥1cm C2 食管下段柱状上皮和胃柱状宽度≥3mm上皮同时存在三、治疗方法Barrett上皮一旦发生,即使症状不明显,也应该积极治疗。
防止GERD发展的首要目标是恢复食管的正常黏膜,预防癌症的发生。
治疗措施如下:1、饮食疗法减少摄入高脂、高蛋白和辛辣刺激性食物,不过餐喝水,避免进食太快,减轻胃肠道负担,减少GERD的发生。
2、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法包括PPI、H2受体拮抗剂等。
药物可以直接阻断胃酸分泌,抑制GERD的发生。
但是,药物并不能长期治愈Barrett上皮,只能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
3、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方法包括抚平重复的腔内病变、手术切除Barrett 上皮、嗉囊索肌成形术等。
手术适用于继发癌症的情况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
四、注意事项1、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过油、过咸、过甜的食物,要注意生食、生肉,避免感染细菌,保持饮食卫生。
干货分享读懂食管检查病理报告:Barrett食管
干货分享读懂食管检查病理报告:Barrett食管出现食管癌的报警信号后,需要及时做胃镜检查。
经过检查后,医生会通过内镜取食管活检,病理医生会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情况。
然后出具一份报告,对每一个活检样本进行诊断。
病理报告中的信息对于后续的诊疗都很重要。
小编会分4次分别为大家介绍癌前病变、巴雷特(Barrett)食管、食管反应性或反流性改变、食管癌。
今天为大家带来食管检查病理报告的Barrett食管部分内容。
前情回顾↓↓↓干货分享 | 读懂食管检查病理报告:癌前病变Barrett食管(伴有或不伴有不典型增生)GEJ是什么意思?食管是把口腔和胃连接起来的管状器官。
食管与胃的交接的地方被称为胃食管交界处,英文简称GEJ。
Barrett,杯状细胞或肠上皮化生食管内壁称为黏膜。
当黏膜的最表层由鳞状细胞构成时,称为鳞状上皮。
鳞状细胞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与鱼鳞相似的扁平细胞。
大多数的食管内壁由鳞状上皮覆盖。
杯状细胞通常在肠道内壁,而不是食管。
当杯状细胞在一个他们不该出现的地方被发现时(如食管黏膜),称之为肠上皮化生。
肠上皮化生可以在任何部位正常黏膜形成。
当肠上皮化生取代食管的鳞状上皮时,它被称为Barrett食管。
(这是以发现它的胸外科医生的名字Norman Barrett命名的)。
什么原因导致了Barrett食管?胃内容物(消化液和食糜)的慢性或长期反流进入食管,损害正常食管内层的时候,就形成了Barret食管。
这个过程通常需要很多年才能发生。
胃内容物回流到食管有时被称为胃食管反流病或GERD。
有时病人会感觉到胃灼热感。
Barrett 食管镜下表现巴雷特食管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吗?是的。
患有Barrett食管的病人患食管癌的风险更高。
Barrett食管和不典型增生有时Barrett食管的细胞会变得更不正常,即不典型增生。
不典型增生是癌前病变。
虽然这些细胞是不正常的,但它们没有扩散到其他部位的能力,这种情况可以治疗。
Barrett食管26例临床内镜及病理分析
环周 形( I型) 1 者 9例 ( 3 0 ) 呈 岛型 (I 5例 ( 9 2 %) 呈 舌 形 (l型) 2例 ( . 9 。病理 检 7. 8 ; 1 型) 1. 3 ; I i 者 7 6 %)
查结果 为 2 例 食 管下段 复层鳞状 上 皮被 柱 状上 皮取代 , 中, 6 其 特殊 肠 化 生型 1 2例 ; 随访 中发 现 食 管腺 癌 2例 , 胃底 型 8例 , 门腺 型 3例 , 贲 混合 型 3例 。结论 : E 多发 于反 流性食 管 炎者 , 明其发 病 与 胃食 管反 B 表 流有关 , 食 管腺 癌 的一种 癌前病 变。 是 关键词
状 者 2 ( . 9 ) 例 7 6 。
1 2 方 法 .
2 1 胃镜 下 表 现 .
本组 2 6例 B E中环 周 型 1 9例 , 型 5例 , 岛 舌 型 2例 。其 中 2 2例 ( 4 6 ) 有 反 流性 食 管 炎表 8. 2 伴
2 6例 均 先 记 录 临 床 症 状 , 经 Olmp s 6 后 y u H2 0 电 子 胃镜 检 查 , 在 内镜 下 活 检 取 材 , 材 方 法 按 并 取
1 1 一般 资料 . 2 例 患 者 中男 性 2 6 1例 , 女性 5例 , 女 之 比 男
S J 移 的长度 , C 上 以进 一 步 明 确 内 镜 下 长 段 B E
(o gsg n art’ sp a u , S E) 短 段 1n e me t ret Seo h g s L B , B
BE( h r e m e t Ba r t ’ s p a u , S E) s o t sg n r et s eo h g s S B 。
为 4 2:1 年 龄 3 . ; 2岁 ~7 7岁 , 均 4 . 平 9 9岁 , 中 其
(可直接使用)Barrett食管.ppt
最新.
14
BE时表现为齿状线向口端 方向移动,即食管远端的正常 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所替代, 其受累长度≥3cm为长节段BE (LSBE)。受累长度≤3cm, 但组织活检有特殊肠化生粘膜 存在为短节段BE(SSBE)。
最新.
15
内镜检查时应注意以下三 个标志,即
齿状线 食管下括约肌( LES) 膈肌裂孔
25
五、Barrett食管与腺癌
大量的研究显示,BE为食 管腺癌和部分贲门癌的癌前病 变。
最新.
26
在美国白人中,70年代中 期食管腺癌的发生率在食管癌 中不到15%,但到了90年代中 期,食管腺癌的比例超过了
50%
最新.
27
1974-1976年白种人中食管腺 癌发生率为0.7/10万,1994年为 3.2/10万,2001年达3.7/10万, 同样的趋势也见于其他西方工业 化国家。
最新.
3
一、Barrett食管的定义
– BE 是 在 1950 年 由 一 位 名 叫 Norman Barrett的英国心胸外科医生首次报道, 并以他的名字命名。
– Barrett食管的最初定义:食管远端的正 常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所替代,其受 累长度≥3cm,也称长节段BE(LSBE)
最新.
4
美国胃肠病学会1998年提出:
25%的患者食管有肠化 17%的肠化是短段
9
Ghorai等对748例行结肠镜 筛查的患者进行了类似的研究,
9.8%的患者活组织检查证 实有Barrett上皮,
上述资料提示,在一般人群
中,Barrett食管的发生率可能 比先前估计的要高。
最新.
10
台湾学者报道的当地人群内镜
最新.
Barrett食管内镜诊断和治疗现状课件
护理方法
饮食调整
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和饮 料,如辛辣、酸甜、油腻 食物,应选择清淡、易消 化的食物。
药物治疗
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抑酸 药、促胃动力药等药物, 以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 量。
定期复查
对于已经确诊为Barrett食 管的患者,应定期进行内 镜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 处理病变。
患者教育及生活指导
04
Barrett食管的预防与护理
预防措施
避免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
长期使用PPI可能导致胃食管反流,进而引发Barrett食管。因此,应避免无必要的长期使 用PPI。
控制体重
肥胖是胃食管反流的一个危险因素,控制体重有助于降低Barrett食管的发生风险。
戒烟
吸烟会增加胃酸分泌,加重胃食管反流症状,戒烟有助于预防Barrett食管。
02
Barrett食管的诊断
诊断标准
诊断Barrett食管需 要满足的条件
食管下端鳞状上皮细 胞内出现肠化生细胞 。
食管下端鳞状上皮被 柱状上皮替代。
诊断标准
短段Barrett食管:病变长度小 于3cm。
中段Barrett食管:病变长度在 3-5cm之间。
长段Barrett食管:病变长度大 于5cm。
特征
主要特征包括食管下端鳞状上皮 被柱状上皮替代,以及在此基础 上可能发生的肠化生和异型增生 。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Barrett食管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 可能与胃酸反流、遗传、环境因素等 有关。
发病机制
Barrett食管的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因素 的相互作用,包括食管下端鳞状上皮 的损伤、柱状上皮的再生以及基因表 达的改变等。
Barrett食管的流行病学
Barrett食管内镜临床诊断及病理特点分析
Barrett食管内镜临床诊断及病理特点分析作者:何敏杨莉丽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10年第15期[摘要] 目的分析Barrett食管的临床症状、镜下表现及病理特点。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7年10月~2009年10月间由胃镜及镜下活检病理学检查证实Barrett食管患者330例,分析其临床资料和胃镜表现。
结果患者中男210例,女120例;以反酸(225例,68.2%)、烧心(204例,61.8%)及胸骨后痛(103例,31.2%)等为主要临床症状。
镜下形态以岛型为主(280例,占84.8%),病变长度0.5~5.5cm,其中115例患者(34.8%)伴有食管裂孔疝。
食管压力检查提示屏障压及食管中下段压力明显降低,酸反流总时间、总次数以及酸清除时间均明显增加。
结论 Barrett食管的临床症状与胃食管反流病无明显差别,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严重并发症;抑酸联合内镜下治疗为其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Barrett食管; 胃镜检查; 病理分析[中图分类号] R5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15-25-02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Barrett EsophagusHE Min YANG LiliGastroenterology,Peking University Shenzhen Hospital,Shenzhen 518036,China[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clinical symptoms and endoscopic and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Barrett esophagus. Methods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made of the clinical data and endoscopic manifestations of 330 cases of Barrett esophagus confirmed by using endoscope and endoscopic biopsy and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Oct. 2007 to Oct. 2009. ResultsIn 330 cases,210 males and 120 females,acid reflux accounted for 225 cases,68.2%,heartburn 204cases,61.8% and retrosternal pain 103 cases,31.2% as the main clinical symptoms. An island-based microscopy accounted for 280 cases,84.8%,with the lesion length of 0.5 ~ 5.5cm,in which 115 cases(34.8%)were associated with esophageal hiatal hernia. Esophageal barrier pressure examinations showed the lower esophageal pressur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ed,while acid reflux total time,total number and acid clearance time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Conclusion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ymptoms between Barrett esophagus and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with the former as a serious complication of the latter. Acid suppression combined with endoscopic therapy is a new treatment for Barrett esophagus.[Key words]Barrett esophagus; Endoscope; Pathology analysis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特殊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具有BE病例特性最大的风险就是癌变。
Barret食管的内镜诊断
Barret食管的内镜诊断*导读:Barrett食管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替换的一种病理现象。
本身可无特殊症状,当呈现食管炎、溃疡、癌变时才会出现相应的反流症状,部分Barrett上皮易发生癌变。
……正常食管黏膜为粉白色,胃黏膜为橘红色,两者界处形成不规则的波浪线即为齿状线(“Z”线) ,也被称为鳞柱交界处(SCJ ) 。
生理情况下,SCJ 与胃- 食管连接处( GEJ ) 在同一部位,当发生BE 食管时,Z 线向口端移位,内镜下诊断BE 食管的关键是明确GEJ 和SCJ 的位置,日本学者以食管下端栅状血管网作为食管末端的标志。
他们认为,发生BE 时,尽管柱状上皮代替了鳞状上皮,但其下方的血管网仍为栅状,以此判断SCJ 下的组织为胃贲门黏膜还是BE。
内镜下染色有助于诊断:美蓝可使肠化的上皮呈现蓝色,正常的食管和胃黏膜不染色;卢氏碘可使鳞状上皮呈褐色, BE 上皮不着色;乙酸可使食管色泽变苍白,BE 上皮呈微红色。
BE 在内镜下按形态可分为3 型: (1) 全周型,橘红色黏膜向食管延伸累及全周,与胃黏膜无明显界限,其游离缘距食管下括约肌在310 cm 以上; (2) 岛型,齿状线110 cm 处以上出现斑片状红色黏膜或红色黏膜内残留岛状灰白色黏膜; (3) 舌型,与齿状线相连,伸向食管呈舌形或半岛状。
另一种分类方法是,根据内镜下病变的长度,分为3 型: ①长节段BE ,食管下段黏膜受累长度≥310 cm; ②短节段BE ,病变长度 310 cm; ③超短节段BE ,内镜下无法确定位于GEJ 上,病理学检查有柱状细胞存在。
内镜下对BE 的诊断应包括:明确描述SCJ 和GEJ 的位置;病变远端到门齿的距离;病变近端到门齿的距离;病变的形态。
在2003 年,美国胃肠病学会芝加哥会议,专家组建议诊断BE 必须进行组织学检查,活检方法为用大活检钳进行系统的四象限间隔210 cm 活检。
有前瞻性研究显示,这一活检方法可在首次内镜检查时,发现大多数在5 年中进展成癌的病灶。
Barrett食管临床表现和诊断
GERD的并发症Bar rett食管Ba rrett食管(BE)是指食管远端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取代的一种病理学现象,又称食管下段柱状上皮化 Bar rett食管(BE)是指食管远端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取代的一种病理学现象,又称食管下段柱状上皮化。
因为首先是由英国著名的外科医生Do rmanBarre tt 提出,所以后来这种病变即以他的名字命名。
BE在欧洲和北美常见,亚洲人和黑人少见。
西方国家食管腺癌比鳞癌更常见,在西欧近30年来,食管腺癌发病率上升了8倍,上升率超过任何一种实体肿瘤。
在亚洲食管腺癌也有上升的趋势。
B E患者中每年大约有0.5%发展为腺癌,因为观察到B E与食管腺癌的发生关系密切,因此BE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Barr ett食管病理特征Barre tt食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胃食管反流破坏了正常的鳞状上皮之后,导致对消化液有较强抵抗能力的化生性柱状上皮形成的一种病理过程。
在这一病变的基础上,经常发生消化性溃疡、食管狭窄、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直至腺癌。
Ba rrett食管诊断标准是,食管黏膜中有柱状上皮存在即可诊断。
诊断的准确与否有赖于内镜下取材部位的确定,通常是在食管下括约肌以上出现胃型或肠型上皮而确定诊断。
Ba rrett食管病理组织学上表现为含有类似于胃、肠(小肠和大肠)的不同类型的上皮细胞,构成了表面上皮成分和其下方的黏膜腺体成分。
胃型上皮为柱状上皮和胃贲门黏液腺或胃底腺;肠型上皮为吸收柱状上皮、杯状细胞、潘氏(P aneth Cell)和神经内分泌细胞等。
这种病变可形成完整的黏膜层,形似完全的胃黏膜结构或具有绒毛和乳头状增生的肠黏膜。
胃镜报告诊断结果:barrett上皮[002]
胃镜报告诊断结果:barrett上皮胃镜报告诊断结果:Barrett上皮,治疗方法,注意事项一、Barrett上皮的定义和病因Barrett上皮是指胃食管反流病(GERD)引起的食管下段黏膜特异性变性,由食管上皮转化为类似于胃黏膜的柱状上皮,其创面可被食管酸液腐蚀,从而导致继发性食管炎和食管癌的发生。
产生Barrett上皮的机制有多种,包括长期胃酸反流、外科手术创伤、食管平滑肌松弛等。
而GERD是最常见的Barrett上皮病因,其表现为胃酸反流到食管中,导致食管黏膜受损。
长期受损的黏膜逐渐适应底层环境并转化为Barrett上皮。
二、诊断结果和分类在胃镜检查中,Barrett上皮的表现多样性大,可以表现为柱状上皮形态、颜色的改变,也可以表现为食管黏膜纹理发生明显的改变,如丰富的黏液积聚,黏膜下有多发结节等。
根据食管柱状上皮的长度,Barrett上皮主要分为3种类型,如表1所示。
表1:Barrett上皮分类类型描述上皮长度C1M 食管下段柱状上皮存在长度<1cm C1E 食管下段柱状上皮存在长度≥1cm C2 食管下段柱状上皮和胃柱状宽度≥3mm上皮同时存在三、治疗方法Barrett上皮一旦发生,即使症状不明显,也应该积极治疗。
防止GERD发展的首要目标是恢复食管的正常黏膜,预防癌症的发生。
治疗措施如下:1、饮食疗法减少摄入高脂、高蛋白和辛辣刺激性食物,不过餐喝水,避免进食太快,减轻胃肠道负担,减少GERD的发生。
2、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法包括PPI、H2受体拮抗剂等。
药物可以直接阻断胃酸分泌,抑制GERD的发生。
但是,药物并不能长期治愈Barrett上皮,只能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
3、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方法包括抚平重复的腔内病变、手术切除Barrett 上皮、嗉囊索肌成形术等。
手术适用于继发癌症的情况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
四、注意事项1、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过油、过咸、过甜的食物,要注意生食、生肉,避免感染细菌,保持饮食卫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arrett食管的内镜表现及病理资料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Barrett食管(BE)的内镜检出率、BE分类及与病理特征的关系。
方法收集近4年我院确诊为BE患者的胃镜及病理资料,计算BE
检出率及各型BE的比率、BE病理类型及合并症的发生率。
结果胃镜检查7938
例中确诊BE44例,检出率为0.59%。
其中全周型8例(18%),岛型26例(59%),舌型10例(23%);长节段BE (LSBE)4例(9.1%),短节段BE (SSBE)40例(90.9%)。
病理类型为胃底型14例(31.8%),贲门腺型8例(18.0%),特殊肠化生型22例(50.2%)。
肠化检出率为全周型6例(75%),岛型12例(46.2%),舌型4例(40%);LSBE 4例(100%),SSBE18例(45%)。
合并症有反流性食管炎10例(22.7%),其中全周型4例、岛型4例、舌型2例。
结论各型BE中以岛型BE检出率最高,全周型及LSBE检出率低,但后两型BE中肠化检出率高,提示可能更易发生癌变,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 Barrett食管;胃镜;病理学
Barrett 食管(BE)是食管下段腺癌惟一公认的癌前病变[1-3],是食管下段正常鳞状上皮发生伴有杯状细胞的肠上皮化生现象。
其患食管腺癌的危险性较一般人群高30~50倍,加大此病的研究对食管腺癌的早期诊治有重要意义。
现将我院近4年来确诊BE患者的内镜及病理学资料进行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行胃镜检查7 938例中确诊为BE患者44例,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19~76岁,平均50.0岁。
1.2 BE诊断标准
按2006年8月海南三亚全国胃食管反流病学术研讨会达成的《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中的规定,BE诊断主要依据内镜检查和食管黏膜活检。
当胃镜检查发现食管远端有明显柱状上皮化生并得到病理证实时即可诊断。
1.3 BE分型
(1) 按化生柱状上皮的长度分类。
长节段BE(LSBE):化生的柱状上皮累及食管全周,且长度≥3 cm。
短节段BE(SSBE):化生的柱状上皮未累及食管全周,或虽累及全周但长度<3 cm。
(2) 按内镜下形态分类。
分为全周型、舌型和岛型。
全周型:表现为桔红色胃黏膜与粉红色食管黏膜的交界线呈环周型并上移至胃-食管连接处(GEJ)上方,交界线形状不规则、波浪状或有中断;舌型:为红色
胃黏膜呈不规则舌状自GEJ向食管口延伸;岛型:表现为食管下端一处或多处斑片状红色黏膜。
1.4 组织学诊断
所有胃镜下有BE征象者,均取病理行活检,采用HE染色,病理学诊断见有柱状细胞即诊断BE。
组织分型:(1)特殊肠化生型:切片中见杯状细胞。
(2)胃底型:与胃底上皮类似,可见主细胞和壁细胞,但腺体较少且短小。
(3)贲门腺型:指类似贲门上皮,有胃小凹和黏液腺,但无主细胞和壁细胞。
2 结果
2.1 检出率及临床症状
共行胃镜检查7 938例,确诊BE 44例,检出率为0.59%。
确诊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等胃食管反流症状者10例,其余患者表现多为上腹部疼痛、饱胀等症状;无症状健康体检者也有发现,以经常饮酒者多发。
2.2 BE分型
(1)本组病例按化生的柱状上皮长度分类,LSBE 4例(9.1%),SSBE 40例(90.9%)。
(2)按内镜下形态分类,全周型8例(18%),岛型26例(59%),舌型10例(23%)。
(3)按病理类型分型,胃底型14例(31.8%),贲门腺型8例(18.0%),特殊肠化生型22例(50.2%)。
肠化检出率:全周型6例(75%),岛型12例(46%),舌型4例(40%)。
LSBE全部检出肠化,肠化检出率100%(4/4),SSBE肠化检出率45%(18/40)。
2.3 BE合并症
合并反流性食管炎10例(22.7%),其中全周型4例,岛型4例,舌型2例。
食管裂孔疝2例(20%)。
3 讨论
近30年来,食管下段腺癌在西方国家已成为发病率上升最快的内脏恶性肿瘤之一[4-5],在国内也有上升趋势。
多数学者认为食管腺癌常来源于LSBE,而贲门部腺癌常来源于SSBE或贲门部肠化,腺癌多发生于特殊肠化生及明显的
柱状上皮BE中(﹤3cm)。
在LSBE和SSBE两者中,LSBE更易发生间变和癌变,BE的长度每增加1倍,其癌变的危险将增加1.7倍[[6]。
病理学研究发
现,BE癌变经历特殊肠上皮化生→低度不典型增生→高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性腺癌的过程[7],提高食管腺癌的早期诊断率,其切实可行的办法是早期发现和诊断Barrett食管。
本资料中所有BE肠化检出率达50.2%,在各类BE 中全周型BE和LSBE肠化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BE,故临床对全周型及LSBE更应引起重视。
人群中SSBE可能是LSBE的10倍[8],本资料中SSBE也正好是LSBE 的10倍(4∶40)。
本资料按我国2006年8月海南三亚全国胃食管反流病学术研讨会达成的《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作为诊断标准,国内既往没有就BE 的诊断达成过共识意见,多数学者采用的BE诊断标准[9]将舌型、岛型BE
长度超过 3 cm的归类于LSBE中,现都归类于SSBE中。
内镜检查时LSBE较
全周型SSBE更易识别,LSBE内镜检查一般不会出现漏诊。
理论上讲SSBE可短至数毫米,但在全周型SSBE及舌型BE,病变长度过短,与齿状线的距离较近,不易辨别,故常被忽视而出现漏诊,从而导致整个内镜检查中BE发现率较实际发病率要低。
内镜检查时应特别注意识别鳞状上皮柱状上皮交界处(SCJ)即Z线,及EGJ的位置,这对BE的鉴别诊断非常重要。
正常情况下EGJ 与SCJ 一致,但也有不超过20%的正常人两者不一致,因此目前对胃贲门部BE的定义争议很大。
根据美国胃肠病学会的新定义,食管远端组织活检有肠化生的柱状黏膜存在即可诊断BE,而不必考虑其受累食管柱状上皮改变的长度。
因而有些学者提出,无论食管末端还是贲门部出现肠化生改变都可以诊断BE。
日本消化内镜协会认为,诊断BE只要柱状上皮向上延伸,即使无肠化也可诊断,主要考虑到活检组织小,不一定取到肠化组织。
即使活检有肠上皮化生,是否为BE也有不同看法,即SSBE的肠化与贲门部黏膜的肠上皮化生难以区分。
有学者用免疫组化染色根据CK7/CK20抗体的不同反应类型来区分BE肠上皮化生和贲门部肠上皮化生[10]。
本研究BE的检出率为0.59%,低于国内其他同类研究报道的0.92%~2.21%[11-12],可能与我们剔除了一部分有单纯内镜下BE表现但病理未证实有柱状上皮的病例有关。
而被剔除的病例中,有一部分可能是BE,但由于活检取材部位不准,或活检组织块数目少(一般仅在发现病变部位取1~3块组织),导致病理诊断检出率低而被错误剔除。
当然也可能与我们对此病的认识及内镜下的诊断水平不及上述同类研究有关。
在本研究检出的BE中,岛型最多,占检出总数的58%;舌型、全周型检出率相当,提示岛型BE更常见。
与徐晓蓉等[13]报道的结果相近。
全周型检出率最少,仅占所有检出病例的18%,原因可能为全周型BE中的SSBE,EGJ与SCJ间距短,内镜检查时不易辨别导致漏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