贬谪人生风景异_苏轼柳宗元山水游记比较_程永超

合集下载

贬谪人生风景异_苏轼柳宗元山水游记比较_程永超

贬谪人生风景异_苏轼柳宗元山水游记比较_程永超


山巅上“萦青缭白,外与天际”,进一步写
高峻。最后以“四望如一”收结有力。
品读这篇游记,窃以为柳宗元对西
山风景的描写,可称得上是“形容尽致”,
在他的笔下,西山的高峻形胜,可视可触,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叫作“漱涤万物,牢笼
百态”。清人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就
曾说“:柳州记山水,状人物,论文章,无不
形容尽致,其自命为‘牢笼百态’,固宜。”
而几百年后的苏轼对待贬谪的态度则不一样。 虽 然 苏 轼 在 一 些 诗 文 中 也 有 言 及 黄 州 贬 地“ 僻 陋 多 雨”“穷陋”等,但远不及其对黄州山水的欣赏。苏轼 在《与 言 上 人》书 中 说 :“ 此 间 但 有 荒 山 大 江 ,修 竹 古 木 ,每饮 村酒 醉 后 ,曳 杖 放 脚,不 知 远 近,亦 旷然天 真,与武林旧游,未易议优劣也。”此语虽包含几分无 奈 ,但 绝 对 发 于 内 心 ,我 们 在 其《前 赤 壁 赋》中 ,就 能 真切感受到苏轼与赤壁风景的互适相协。赤壁无奇
下转第 45 页
















Hale Waihona Puke 价学栏学


40
yǔwén jiàn shè




2014.11




沿
ywjsxkt@
的地方叫故乡,到不了的地方叫远方,有多少人就这 样,一直在路上……
从某种意义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的流 浪者,郑愁予写出的正是这种心声。
三、传统情结—— 一往情深深几许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宁河,1933 年生于 山东济南。从小母亲就教他读中国古典诗词。15 岁开 始创作新诗,1949 年随父至台湾。他身上有着浓郁的 中国情结,诉诸笔端,也就自然流露。 在江南水乡的这一次邂逅,被诗人称为“美丽的错 误”,在一个美丽的地方,在错误的时间,遇到一个美丽 的女子,在瞬间发生,又在瞬间结束。它搅动的不仅 是一个女子古井无波的心之涟漪,更搅动了深深的中 国传统文化情结,正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国度, 才能孕育出这样典雅、腼腆、坚忍、柔情的中国传统女 性,也只有在中国的土地上,才会上演这样一幕动情的 爱情神话。

柳宗元谪居永州与苏轼谪居黄州期间心态比较

柳宗元谪居永州与苏轼谪居黄州期间心态比较

柳宗元谪居永州与苏轼谪居黄州期间心态比较08中文(本)泗洪许石玲【摘要】:柳宗元、苏轼同在唐宋散文八大家之列,在文学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在仕途上却不甚顺利,政治理想破灭后,均被一贬再贬。

二人遭遇相似,被贬后的心态却不尽相同。

本论文通过对柳、苏二人贬谪永州、黄州时期部分作品的比较,管窥二人心态的异同,探究其心态的成因。

【关键词】:柳宗元苏轼永州黄州谪居心态柳宗元与苏轼均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二人在文学创作上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苏轼的豪放词,都是文学史上的最高典范。

但在仕途上,二人却不甚顺利。

正当他们意气风发、想大有作为之时,却遭到迎头痛击,政治理想破灭,分别被贬永州、黄州。

二人遭遇相似,被贬后的心态却不尽相同。

本论文通过对柳苏二人谪居永州、黄州期间创作的部分作品的比较,管窥二人心态的异同,探究其心态的成因。

一、从作品中探寻人物心态(一)从“永州八记”等文看柳宗元谪居永州的心态谪居永州是柳宗元创作的一个重要时期,在此期间柳宗元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体裁多样,内容广泛。

其中最为世间传诵的是山水游记,特别是著名的“永州八记”。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不只是模山范水,而是借物写心,抒发失意情怀和牢骚怨气,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因而他的山水游记,折射出他谪居永州时期的心态。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首篇,柳宗元在开篇就写到“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1](P142)深深的负罪感忧惧感诉诸笔端。

此记作于元和四年(809),是柳宗元到永州的第五年,由此可见,他一直是以罪人的身份谪居永州,长期被负罪感忧惧感所笼罩。

除了负罪感忧惧感外,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还满怀孤寂、凄清。

《钴姆潭记》中“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1](P147)设想中秋观月的情景,“乐”而忘乡。

貌似冲淡,实则激愤,以一个“乐”字透出遭贬“居夷”的悲怨凄楚。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欣赏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欣赏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欣赏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欣赏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的审美情趣的结晶。

身世遭遇和环境的压迫,造成心理的变异,长歌当哭,强颜为欢,聊为优游,乐而复悲。

郁愤填膺时,憎山恶水,以山水为狴牢(《囚人赋》);一人独游时,又与之同病相怜,并借山水之幽幽窅窅以处休、观妙(《永州龙兴寺东丘记》)。

由意在渲泻悲情到艺术地表现自然,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之中,形成了柳氏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

翻阅这些主要写于永州贬所的记游之作,会突出地感觉到,其中呈现的大都是奇异美丽却遭人忽视、为世所弃的自然山水。

在描写过程中,作者有时采用直接象征手法,借弃地来表现自己虽才华卓荦却不为世用而被远弃遐荒的悲剧命运,如《小石城山记》对小石城山的被冷落深表惋惜和不平,《钴鉧潭西小丘记》直接抒写对唐氏之弃地的同情,都具有借题感慨(林云铭《古文析义》初编卷五)的特点;但多数情况下,作者则是将表现与再现两种手法结合起来,既重自然景物的真实描摹,又将主体情感不露痕迹地融注其中,令人于意会中领略作者的情感指向。

如永州八记中最为人称道的《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记游文字,其中不独写景状物绘声绘色,生动传神,而且可以见出作者观察之细,用笔之妙。

开篇未见小潭,先闻水声,因闻水声,转觅小潭,即表现出行文的曲折变化;篇中写水之清却于水着墨不多,而是借石之底、鱼之游、日光之影来表现,可谓匠心独具;至于篇末对清冷寂寥之境的描摹和气氛的渲染,更隐然展示出被贬者凄楚悲苦的心态,令人读后为之怦然心动。

从柳宗元山水散文中读出的几重对比

从柳宗元山水散文中读出的几重对比
的 山水散 文 当 中对 其 政治 理想 也有 间接 的 阐发 :
见 公之 作 , 知 公之 志。公之 因土 而得 胜 , 岂
地 理位 置 偏远 荒僻 , 但 是 政 治 环 境 却 是 一 样 的黑 暗 腐 败 。“ 苛 政 猛 于 虎 也 ”, 既是 悲叹 , 也 是 当 时 政 治
状况的真实写照。繁重 的苛捐杂税及无休无止的劳
政 治环 境 以及 自身 对美 好 的政 治环境 的 向往 。在 他 的 山水 散 文 中也不 例外 。永 州 、 J O p  ̄ , l , I 两 处贬所 , 尽 管
努力 的过 程 中也 作 出 了如 罢 宫 事 、 免 进奉 、 擢 用 忠 良、 贬谪 赃官 等等 很 多对人 民有 利 的事情 , 他 的政 治
从柳 不7 宗元 山水散文中读出的几重对比
崔凤珍
( 呼和 浩特 民族 学 院 中文 系 , 内蒙古 呼和 浩特 0 1 0 0 5 1 ) [ 摘 要 ]柳 宗元散 文 中较 为重要 的部 分 , 就是在 他 贬谪 其 间所创作 的 山水 游记 。柳 宗元 山水 游记在 描
绘他 独特 视 角所发 现 的 自然 美的 同时 , 也 融入 了他 内心 的 情 感 和理 想追 求 , 在 阅读 柳 宗元 山水 游记 的 过 程 中, 能够读 到 其 中所蕴 藏的 几重 对 比。从 这些对 比入 手 , 从 中寻找 柳 宗元在 磨难 中表 现 出来的人 格 关 以及 对 理 想的执 着精神 。 [ 关键 词 ]柳 宗元 山水散 文 对 比
实 与 向往 美 好生 活方 式过 程 中 的心路历 程 。
对 比之 二 :
焚既酾 , 奇势迭 出, 清浊辨质 , 美恶异位。( 《 永
州韦使君 新 堂记 》 )

我眼中的柳宗元和苏轼作文

我眼中的柳宗元和苏轼作文

我眼中的柳宗元和苏轼作文说起柳宗元和苏轼这两位大文豪,那可真是让人忍不住竖起大拇指。

先聊聊柳宗元吧。

在我的印象里,柳宗元就像是一位孤独的行者,在那充满坎坷的人生道路上,坚定地追寻着自己的理想。

他被贬永州,那地方可不像如今的旅游胜地,当时可是又荒又僻。

可他倒好,没有被这恶劣的环境打倒,反而用他那敏锐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幅动人的画卷。

还记得他写的不?那小石潭的水“皆若空游无所依”,清得能把鱼儿的一举一动都看得清清楚楚。

潭底的石头也是奇形怪状,“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四周的树木青葱翠绿,“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他把这小石潭的美景写得如此细腻,仿佛他不是在简单地写景,而是在跟这自然倾诉他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你想想,一个人在那样的境遇下,还能如此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一切,这得有多么强大的内心啊!他就像是在告诉世人,就算生活给了我一拳,我也要从这一拳中看出点诗意来。

再说苏轼,那简直就是一个乐观豁达的“活宝”。

他一生起起落落,被贬的地方一个比一个偏远,可他呢?愣是把苦日子过出了花来。

就说他被贬黄州的时候吧,穷得叮当响,连肚子都填不饱。

可他居然还能想出法子来,自己动手开垦荒地,美其名曰“东坡”,从此自号“东坡居士”。

他和家人一起种地、盖房,忙得不亦乐乎。

有一次,他和朋友们一起去郊外游玩,突然下起了大雨,大家都被淋成了落汤鸡,狼狈不堪。

可苏轼却毫不在乎,反而在雨中吟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你瞧瞧,这是多么洒脱的心态!还有啊,苏轼特别爱吃。

大家都知道“东坡肉”吧?这可是他的拿手好菜。

据说当时猪肉在当地不怎么受欢迎,价格便宜得很。

苏轼就把猪肉切成大块,用慢火炖煮,加上调料,煮得那叫一个香。

他还专门写了一首来介绍做法:“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这哪里像是一个大文豪,简直就是一个资深的美食家!柳宗元和苏轼,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遭遇不同,但在我眼里,他们都有着一颗不屈服于命运的心。

贬谪人生风景异——苏轼柳宗元山水游记比较

贬谪人生风景异——苏轼柳宗元山水游记比较

贬谪人生风景异——苏轼柳宗元山水游记比较
程永超
【期刊名称】《语文建设》
【年(卷),期】2014(0)11
【摘要】从游记乃登山临水而发观感角度而言,苏轼的《前赤壁赋》与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以下称“苏柳二文”)都属山水游记.将两文放在一起比较解读,可以看出不同的山水风景和不同的抒情方式所内隐的不同的人生参悟.【总页数】3页(P39-40,45)
【作者】程永超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二中黄龙校区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哲人之文与骚人之文——苏轼与柳宗元贬地山水游记比较 [J], 杨有山
2.一样贬谪两样情--谈柳宗元、苏轼贬谪期的山水游记 [J], 万美娟
3.心态之异:王鏊与柳宗元山水游记不同之处原因探析 [J], 朱庆林
4.一样山水,别种风情——柳宗元、欧阳修、苏轼山水游记探异 [J], 张燕
5.奇山秀水异石寄真情——读柳宗元山水游记一得 [J], 黎汉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哲人之文与骚人之文_苏轼与柳宗元贬地山水游记比较_杨有山

哲人之文与骚人之文_苏轼与柳宗元贬地山水游记比较_杨有山
一、柳、苏贬地山水游记的不同艺术风貌 柳宗元的贬地山水游记发扬了屈原《离骚》“发 愤以抒情”的哀刺精 神 和 香 草 美 人 的 比 兴 寄 托 传 统,借山水泉石等自然物象寄托自己忠而被逐、虽贬 不屈的孤高怨愤的情绪。柳宗元十分敬仰屈原,他 政治上受到 打 击,贬 谪“南 荒 ”,感 到 与 屈 原 是 精 神 上的同道,南谪途中驻舟汩罗,写下了有名的《吊屈 原文》。永州 十 年,他 自 称: “投 迹 山 水 地,放 情 咏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 32 卷 第 6 期 2012 年 11 月
·文学研究·
Journal of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 Philos. & Soc. Sci. Edit. ) Vol. 32 No. 6 Nov. 2苏轼与柳宗元贬地山水游记比较
苏轼和柳宗元,都曾是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顺 利地踏上仕途,希望能大有作为,济世泽民,却都不 幸地卷入党争,而致仕途连蹇,长期被贬荒远异乡。 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 柳州,“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1]3533 。苏轼则因 反对王安石 等 的 变 法 被 目 为 旧 党,后 又 被 看 作“元 祐党人”,先 后 被 贬 黄 州、惠 州、儋 州。 为 了 排 解 忧 愁,让谪居的生活相对自由和轻松,他们都寄情于山 水,以此抚慰自己失意的心灵。柳宗元为我们留下 了《永州八记》、《小石城山记》等。苏轼则留下了黄 州作的《记游定惠院》、前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 游》、《游沙湖》等,离开黄州赴汝州途中作的《石钟 山记》,惠 州 时 作 的《记 游 松 风 亭》、《记 游 白 水 岩 》 等,儋州时作的《在儋耳书》等美文。虽同属贬地山 水游记,却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他们的作品在唐宋山 水游记中又具有典型意义。通过二者的比较,探讨 柳、苏贬地山水游记的不同艺术风貌,进而把握唐宋 山水游记的差异。

关于柳宗元的贬谪人生及其山水文学探微

关于柳宗元的贬谪人生及其山水文学探微

关于柳宗元的贬谪人生及其山水文学探微作者:卢巍文来源:《写作(中旬)》2016年第11期摘要:纵观柳宗元的整个仕途生涯,贬谪是一个关键的主体。

在漫长的贬谪过程中,出于壮志未酬、出于愤愤难平、出于生活感悟,柳宗元创作出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本文从柳宗元贬谪期间的心路历程入手,对柳宗元的贬谪人生及其山水文学进行研究。

关键词:柳宗元;贬谪人生;山水文学对于一个对仕途、对朝堂有着诸多理想抱负的诗人而言,经历贬谪无疑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

为了分散自己在贬谪过程中的痛苦,诗人大多会将注意力转移到当地的山水风光上。

作为有着漫长贬谪经历的诗人,柳宗元的山水文学作品与自身的贬谪生涯已经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柳宗元贬谪期间的心路历程1.遭遇难堪和痛苦。

在柳宗元的整个诗词创作历程中,他的作品通常会随着自己的处境发生相应的变化。

在柳宗元的整个政治生涯中,虽然也曾经有过辉煌的一面,但相对于贬谪时间而言,得上位者赏识的时间犹如昙花一现一般美妙而短暂。

在初被贬谪时,柳宗元遭遇了极大的痛苦和难堪。

正如柳宗元在《与萧翰林书》一文中提到的:“圣朝弘大,贬黜甚薄,不能塞众人之怒,谤语转侈,嚣嚣嗷嗷,渐成怪民。

”寥寥数句,却将自己在被贬蛮夷之地的处境完整地展示出来。

对于柳宗元而言,他除了需要承受自己壮志难酬的失望之外,还饱受当地环境与人们带来的伤害。

2.忠贞不渝的美好理想。

除了伤害和难堪,柳宗元在贬谪期间仍然对现实抱有忠贞不渝的美好理想。

在被贬至柳州期间,柳宗元特地到屈原曾经自沉殉道的汨罗江凭吊对方。

虽然大多数文人都不能理解屈原的这种做法,但与屈原经历类似的柳宗元却表达了自己的赞许和理解。

可以说,柳宗元在赞叹屈原的同时,也从屈原身上得到了一些坚定理想的信念。

3.自身理想的坚守和抗争。

坚守和抗争自身理想是柳宗元贬谪期间中的一个永恒主题。

为了完成实践自身政治理想的目的,柳宗元从众多榜样力量中获得了灵感,并对自己的处世态度和行为做法进行了一番调整。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和苏轼《赤壁赋》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和苏轼《赤壁赋》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和苏轼《赤壁赋》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乙)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也,而吾...之无尽藏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选自苏轼《赤壁赋》)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B.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C.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D.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2.下列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箕踞:古人席地而坐,两腿前伸,呈簸箕状,是一种不拘礼节的坐法。

柳宗元苏轼哲人之文与骚人之文_苏轼与柳宗元贬地山水游记比较_杨有山

柳宗元苏轼哲人之文与骚人之文_苏轼与柳宗元贬地山水游记比较_杨有山

柳宗元苏轼哲人之文与骚人之文_苏轼与柳宗元贬地山水游记比较_杨有山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2卷第6期2012年11月·文学研究·JournalofXinyangNormalUniversity(Philos.&Soc.Sci.Edit.)Vol.32No.6Nov.2012哲人之文与骚人之文———苏轼与柳宗元贬地山水游记比较杨有山(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信阳464000)摘要:柳宗元与苏轼贬地山水游记具有不同的艺术风貌,苏文是哲人之文,而柳文则是骚人之文。

二者的不同表现在三个方面:寄托与超脱;刻意与随意;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透过柳、苏这类散文的不同艺术风貌,可以窥视唐宋山水游记的明显差异。

关键词:苏轼;柳宗元;山水游记;哲人之文;骚人之文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志码:A0964(2012)06-0083-04文章编号:1003-[2]1199《离骚》。

”:“唐人惟柳子厚深宋人严羽就认为[3]186”得骚学,退之、李观皆所不及。

其贬后山水游记苏轼和柳宗元,都曾是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顺利地踏上仕途,希望能大有作为,济世泽民,却都不幸地卷入党争,而致仕途连蹇,长期被贬荒远异乡。

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1]3533,“纵逢恩赦,。

苏轼则因柳州不在量移之限”反对王安石等的变法被目为旧党,后又被看作“元可谓是典型的骚人之文。

苏轼服膺庄子及其文章,《庄子》:“吾昔有见于中,苏辙记述苏轼读时的感受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苏轼贬后山水游记吸取了庄子的齐物思想和超然物外、随遇而[4]1126,祐党人”先后被贬黄州、惠州、儋州。

为了排解忧愁,让谪居的生活相对自由和轻松,他们都寄情于山以此抚慰自己失意的心灵。

柳宗元为我们留下水,《永州八记》、《小石城山记》了等。

苏轼则留下了黄《记游定惠院》、《赤壁赋》、《记承天寺夜州作的前后》、《游沙湖》游等,离开黄州赴汝州途中作的《石钟,、《记游白水岩》惠州时作的《记游松风亭》山记》《在儋耳书》等,儋州时作的等美文。

袁宏道、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比较分析与文化解读

袁宏道、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比较分析与文化解读

袁宏道、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比较分析与文化解读都轶伦(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摘要】摘要:作者游览山水的活动是山水游记创作的前提,游览活动中对象的选择、方式的差异、趣味的变化,直接影响游记文本外部风格的呈现和深层特质的形成。

由此入手比较袁、柳游记可知:在游览对象上,柳宗元刻意选择和改造山水,将山水内化为寄情寓志的载体;袁宏道则遍游山水名胜,将山水作为独立的审美主体。

在游览方式上,柳宗元独游独语;袁宏道则与众同游共乐。

在游览趣味上,柳宗元有力求艰险、执着苦行的倾向;袁宏道则追求悠游闲适、率意纵情、感官愉悦。

这些差异反映了游记中山水地位的转变、士人精神内质的变化与不同政治文化背景下审美趣味和文道观念的变迁。

【期刊名称】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36)006【总页数】7【关键词】袁宏道;柳宗元;山水游记;游览对象;游览方式;游览趣味在古代游记发展史中,柳宗元与袁宏道是不同阶段的代表,明人张岱早已有言:“古人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则袁中郎。

”[1]211但目前对袁、柳游记所作的深入的比较研究仍然很少,且主要集中在艺术风格方面[2]。

笔者认为,文人游览山水的活动是山水游记创作的前提,游览活动中对象的选择、方式的差异、趣味的变化,直接影响游记文本外部风格的呈现和深层特质的形成。

由此入手,可剖开表层的文体、用辞等技术层面的问题,深入把握其文化底色与精神内质,并从中解读出中唐至晚明在文学、政治、文化、士人精神等多方面的变迁。

一、游览对象的选择:山水地位的转变柳宗元山水游记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很高,数量却仅有12篇,在其现存460余篇的散文中比例很小。

游记之少,直接缘于游览山水并非其素所热衷,同时还与他的游记对于游览对象有所拣择有关。

以《永州八记》为例,他并非放眼永州佳山水均记载之,相反颇有刻意访求山水的倾向。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其创作时间最早的一篇游记,开篇说“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唐宋被贬文人的山水诗文素材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唐宋被贬文人的山水诗文素材

唐宋被贬文人的山水诗文素材【一组类文】《钴鉧潭西小丘记》柳宗元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有得钴鉧潭。

……余怜而售之。

李深源、元克已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

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嘉木立,美竹露。

奇石显。

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

枕席而卧,则清冷冷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古之士,或未能至焉。

……而我与深源、克已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节选)《丰乐亭记》欧阳修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世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记游松风亭》苏轼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

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

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勾之鱼,忽得解脱。

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附录翻译——《钴鉧潭西小丘记》寻到西山以后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探行二百步,又探得了钴铒潭。

我同情小丘的遭遇而买下了它。

当时,李深源、元克己与我同游,都十分高兴,以为是意想不到的收获。

于是就又取来了一应用具,铲除败草,砍掉杂树,燃起了熊熊大火焚烧去一切荒秽。

(顿时),佳好的树木似乎挺立起来,秀美的竹林也因而浮露,奇峭的山石更分外显突。

由竹木山石间望出去,只见远山高峙,云气飘浮,溪水流淙,鸟兽在自由自在地游玩;万物都和乐怡畅地运技献能,而呈现在这小丘之下。

铺席展枕躺在丘上,山水清凉明爽的景状来与双目相亲,瀯瀯的流水之声又传入耳际,悠远空阔的天空与精神相通。

柳宗元苏轼

柳宗元苏轼

柳宗元、苏轼游记的感物特色比较作者:方星移摘要:柳宗元和苏轼都是善于描写山水的大家,但他们的山水游记却有着不同的风格特色,这从游记的感物方式、取景特点及形成原因等方面表现出来。

关键词:柳宗元苏轼游记感物方式比较“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①外物与内心情感的关系一直是古代文学艺术表现的对象,山水游记是二者融合的代表文体之一,感物方式的不同使得柳宗元、苏轼的游记呈现迥异的特色,这从游记的感物方式、取景特点及形成原因等方面表现出来。

一柳宗元的游记的代表作《游黄溪记》、“永州八记”等二十几篇游记,是他贬谪永州、柳州时的作品;苏轼的著名游记大部分也是贬谪黄州、惠州、儋州时的作品,如黄州时作的《记游定惠院》《记承天寺夜游》《游沙湖》《记樊山》等,离开黄州赴汝州的途中作的《石钟山记》,惠州时作的《记游松风亭》《记游白水岩》等,儋州时作的《儋耳夜书》等,著名的《赤壁赋》《后赤壁赋》就形式而言是文赋,实际上也是游记。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②钟嵘讲的是诗歌创作中人与自然万物的互相感应,游记创作何尝不是如此。

从感物的目的看,苏轼和柳宗元共同的愿望是排解忧愁,让谪居的过程相对自由和轻松,但二人感物的差异更为明显,因而游记也呈现不同的特色。

具体说来,柳宗元游记的感物有明显的主观刻意性,而苏轼游记的感物具有客观随意性。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灵感来自于贬谪的磨难过程。

唐代文人有被贬谪经历和体验的十分普遍,但就生命个体来说,朝廷给予柳宗元的“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的判词毕竟意味着深哀巨痛和无出头之日的绝望,意味着士大夫生命价值的迅速滑落。

虽然柳宗元在永州的创作中,真正尖锐批评现实、抒写他遭贬的愤郁不平的作品的代表是议论文和杂文而非游记,但山水游记的创作又的确与他的心境有紧密的关系,正是独特的心境,才有了脍炙人口的《游黄溪记》、“永州八记”等游记。

《新唐书》本传叙述他“既窜斥,地又荒疠,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

试论柳宗元山水游记散文的特色 柳宗元、苏轼游记的感物特色比较

试论柳宗元山水游记散文的特色 柳宗元、苏轼游记的感物特色比较

《试论柳宗元山水游记散文的特色柳宗元、苏轼游记的感物特色比较》摘要:比较“岁有其物,物有其容,另一方面,柳宗元遍游是州,孜孜以求的山水皆是运用比兴的手法象征化的山水,它们或地处偏远,被视为弃地,或深藏秀谷,人迹罕至,或荆棘遍地,需开道而行,凡此种种,奇山异水无他人欣赏喜爱,似乎专为等待主体“我”的发现与欣赏,“美不自美,因人而彰”(《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也因为我的知己之赏,山水的奇、幽、丽等特征才被世人所知,山水就成为“�人”的象征物,山水的特点象征人的特点,山水的被遗忘象征人的被遗忘,山水与人成为一种对应的互赏、共感的同类,其中表现出哲学家睿智达观的生活态度、作家自由挥洒的气度,导致苏轼游记有信手写来的随意,情、景、物、理四者密切关联、无可不入,这无疑使得游记更“散”,意味着苏轼的游记散文能打破各体散文的界限,也就更接近散文贵在“形散而神不散”的现代观念摘要:柳宗元和苏轼都是善于描写山水的大家,但他们的山水游记却有着不同的风格特色,这从游记的感物方式、取景特点及形成原因等方面表现出来。

关键词:柳宗元苏轼游记感物方式比较“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①外物与内心情感的关系一直是古代文学艺术表现的对象,山水游记是二者融合的代表文体之一,感物方式的不同使得柳宗元、苏轼的游记呈现迥异的特色,这从游记的感物方式、取景特点及形成原因等方面表现出来。

一柳宗元的游记的代表作《游黄溪记》、“永州八记”等二十几篇游记,是他贬谪永州、柳州时的作品;苏轼的著名游记大部分也是贬谪黄州、惠州、儋州时的作品,如黄州时作的《记游定惠院》《记承天寺夜游》《游沙湖》《记樊山》等,离开黄州赴汝州的途中作的《石钟山记》,惠州时作的《记游松风亭》《记游白水岩》等,儋州时作的《儋耳夜书》等,著名的《赤壁赋》《后赤壁赋》就形式而言是文赋,实际上也是游记。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②钟嵘讲的是诗歌创作中人与自然万物的互相感应,游记创作何尝不是如此。

从柳宗元游记风格看其贬谪心态的发展

从柳宗元游记风格看其贬谪心态的发展

从柳宗元游记风格看其贬谪心态的发展作者:李一灯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02期摘要:本文从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永州八记》艺术特色入手,论述了他的经历、性格、思想等因素下产生的特殊而复杂的贬谪心态,及其这一心态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柳宗元贬谪心态山水宣泄作为唐宋散文的大家,柳宗元的山水游记融合了生平遭遇、性格、思想上的特点及对山水的独特审美感悟,向来被认为是其散文中的精品,在游记文学史上占据着独特的地位。

其山水游记,虽多为苦闷沉痛中心灵的小憩,不免有清幽之感,难得之处乃在寻找和发现之中,心境一点点地开阔、舒朗,走向物我合一之境。

在那一瞬间,蛮夷之地本来可怖荒凉的景色焕发出光彩,诗人笔下莫不细致奇妙,充满诗情画意,堪称“诗人游记”。

《永州八记》可视为一个整体,呈现出作者在贬谪时期对自己的心境、对人生的调解过程。

它们在选材上都倾向于描写人迹罕至的小山小水,虽然名不见经传,却自然可爱,单纯灵动,题材可以概括为“溪流山涧,泉泻清池”,[1](P91)风格上则融合了古文与骈文的优点,句式疏宕中,文采斐然。

这便是中唐时期韩柳所掀起的文体文风革新运动的结果,两位古文运动的先驱在反对六朝浮靡轻艳的文风,提倡秦汉古文质朴刚健文法的同时,也充分汲取了六朝文的巧丽,在音韵、修辞、对偶上不时精妙一笔。

情感上则由于作者个人性格经历等原因,呈现出清幽之色。

当然选材、风格、情感这三方面又是相互联系、相互烘托的,正是由于感情的低调,才选择小山小水作为描写对象,抒发心中所感。

而清幽之景又需要疏宕自然且巧妙灵动的句式文法来表达,由此便更能体会到作者峻切、无奈又偶有所得的心境。

它们很好地反映了柳宗元贬谪心态的曲折发展过程,从开始的平衡得失,转向自然与现实,到后来的宣泄与寻找,虽不离牢骚,却终究有所开拓和建构。

究其山水游记艺术特色的形成,和柳宗元的经历、性格、思想都有着重要关系,反映了他贬谪心态发展的过程,对研究中国贬谪文学的意义不容小觑。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对比阅读(山水游记)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对比阅读(山水游记)

对比阅读(山水游记)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朝晖.夕阴________(2)前人之述备.矣________(3)日出而林霏.开_______(4)佳木秀.而繁阴________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2)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3.【乙】文中“水落而石出者”一句描写的是(填季节),由此演化而来的成语“水落石出”表示什么意思?4.【甲】【乙】两段文字都写到了景物的变化,作者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的用意?5.从全文看,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他的这种“览物之情”与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们的种种“览物之情”有什么根本的区别?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范仲淹《岳阳楼记》节选)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去.国怀乡(2)先.天下之忧而忧(3)颓然..乎其间者(4)太守谓.谁7.下列加点字的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不以.物喜醒能述以.文者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太守之乐其.乐也C.古仁人之.心山林之.乐D.云归而.岩穴暝太守归而.宾客从也8.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一样贬谪两样情——谈柳宗元、苏轼贬谪期的山水游记

一样贬谪两样情——谈柳宗元、苏轼贬谪期的山水游记
文学院古代文 学硕士生 。研究方 向, 唐宋文学 。研究方 向: 唐宋文 学 。
维普资讯

样贬谪两样情
・ 9・ 4
贯穿始终的, 唯有失意、 幽独 、 孤介的柳子厚笔下 , 才会有小石潭 的寂寥 , 小丘的幽静 , 袁家渴的幽丽 , 石渠的 清深, 也才会有西山的高峻 , 这幽峭冷洁的永州山水, 乃是子厚将满腔 的“ 埋厄感郁一寓诸文” 才可能有的。 而在苏轼的山水里 , 我们看到的却是与子厚完全不同的一个乐天安命无往不适 的乐呵呵的东坡翁。 当然不是不委屈。我们看他 自 叙在黄州时的情形就知道了: 只影 自怜 , “ 命寄江湖之上 。惊魂未定 , 梦 游缧绁之中。憔悴非人 , 章狂失志。……疾病连年 , 人告相传为已死。饥寒并 日, 臣亦 自厌其余生 。 ” 而且 生活也不可谓不困顿。所谓“ 禄廪久空, 衣食不继” , " 在黄州, 东坡没有俸禄 , 一家数 口, 衣食难继, 只好在 他 黄州城东亲 自 开荒种地。在儋州 ,海南连岁不熟 , “ 饥食百物艰难”药物更是奇缺 , , 东坡已是 6 0多岁 的老人 了, 身边只有幼子苏过相伴 , 自言 :老人与过子相对 , 他 “ 如两苦行僧耳。 事实上 , ” 。 东坡遭受 的打击 , 经历的 艰难并不亚于柳子厚 , 可是我们看东坡作 于贬谪期的山水记中的那个苏子: 举酒属客 , 明月》 “ 诵《 之诗 , 歌 《 窈窕》 之章” “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 羽化而登仙” “ ,饮酒乐甚 , 扣弦而歌之” 这一个呼朋唤友 , , 举杯高歌的 东坡, 全不见一丝衰飒之气 ; 而在儋州,游 白水岩》 的归途中, 《 ∞ 白发苍苍的坡翁“ 至江山月 出, 击汰中流 , 掏 弄珠璧”竟然在月光下玩起了水 , , 而且觉得被 自己弄起 的水珠在月光下如明珠似碧玉, 何其快乐 的一个老 人啊, 简直是童心未泯呢!在海南, 天气卑湿” 地气蒸溽”。 “ “ 他不在乎 , 看到“ 荔子累累如茨实” 他就满心 , 欢喜, 等到当地的父老乡亲 , 邀他待荔枝成熟 , 携酒来饮时 , 欣然许可” 乐不可支 了。这哪里是一个被 他“ , 贬万里 , 被人迫害到连破驿馆都不许住的垂暮之年的老人可能有的形象呢!但这确实就是苏东坡 , 就是那个 被林语堂称作“ 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的乐呵呵的苏东坡 ! 砼 ( ) - 既然柳苏游记中的情感如此不同, 那么 ,一切景语皆情语 ” 二人游记中对景物的选取 , “ , 也便明显

一样贬谪两样性情

一样贬谪两样性情

一样贬谪两样性情作者:翁斐琴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4年第11期《始得西山宴游记》《赤壁赋》是必修一中的两篇文言文,大多数教师教学这两文时,注重字词巩固和各自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分析,很少将两者合起来一同教学的。

一次兴之所至,笔者试着将两文作为同是贬谪期游记散文加以比较阅读,则有了意外的收获。

柳宗元、苏轼名属唐宋八大家,在散文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

两人都曾是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顺利地踏上仕途希望能大有作为,济世泽民,却都不幸地卷入党争,被一贬再贬至偏僻荒蛮之地。

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柳州。

苏轼则因反对王安石等的变法被称为旧党,先后被贬黄州、惠州、儋州。

仕途的失意、政治抱负的落空使他们转而把自然作为精神痛苦的避风港,以此抚慰自己失意的心灵。

在对自然山水、名胜古迹的描写中包含着他们深刻的心灵感悟和生命体验。

贬谪期间,柳宗元为我们留下了“永州八记”,苏轼则留下了前后《赤壁赋》等脍炙人口的佳作,此时成为他们文学创作上最辉煌的时期。

教材中所选的《始得西山宴游记》《赤壁赋》则分别是他们被贬永州、黄州的代表作品。

同属贬地山水游记,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一、两文描写山水风物的方式不同《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突出西山“不与培塿为类”的“特立”,从西山的“特立”中感悟到超尘拔俗、与天地精神相通的人格精神,因喜得知音而倍感欣慰,故“游于是乎始”。

为了突出西山特点,作者用游众山作铺垫;同时为一睹西山的“特立”风貌,不惜经历艰难跋涉,付出艰辛努力,抵达目的地:“过湘江,……穷山之高而止。

”显然,文中的西山是柳宗元用主观刻意的选择性的视角来观察描写的,并且把怪特的西山当成同病相怜的珍爱对象,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自然美观念有意识地选取与自己人格相类似的山水,托物言志,抒发胸臆。

较之柳宗元的刻意,苏轼则显得率性而随意。

泛舟夜游赤壁,苏轼心境如水,啜饮着美酒,吟诵着诗文,置身于朦胧月色中,“羽化而登仙”。

诗人苏轼与柳宗元作品风格不同的原因

诗人苏轼与柳宗元作品风格不同的原因

诗人苏轼与柳宗元作品风格不同的原因诗人苏轼与柳宗元作品风格不同的原因导语:唐代诗歌繁荣的年代,诗人柳宗元展现了惊人的才华,为唐诗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与柳宗元作品风格不同的原因,欢迎阅读!柳宗元(773—819),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柳柳州”。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并称为“韩柳”。

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

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

汉族。

代宗大历八年(773)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

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

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

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

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

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刺史(所以称柳柳州),政绩卓著。

宪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819年11月28日)卒于柳州任所。

交往甚蕃,刘禹锡、白居易都是他的好友。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

哲学著作有《天说》、《天时》、《封建论》等。

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

有《柳河东集》。

在山西省永济市为纪念柳宗元,特建设柳园公园,柳园位于永济市城西区,东临河东大道,南隔富强路与永济电机厂世纪花园小区毗邻。

苏轼,生于1037年,死于1101年,他的一生显赫又坎坷,大起又大落。

1057年20岁的'苏东坡中进士,得赴仕途。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特点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特点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特点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特点我国山水游记的散文在不同的阶段都有所发展,但是最开始的先秦的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中还没有出现过山水游记。

山水游记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是到魏晋南北朝才开始发展起来的。

游记类散文经历了很多朝代,真正形成一种成熟的游记类散文是在唐朝,由散文家柳宗元为代表。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特点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一、山水游记的分类山水游记主要是作者在接触祖国大好河山时的所见所感,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比如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文中描写到湖中的亭子去看雪,对于湖周边的景物进行一些描写,这样的景色仿佛能让人身临其境。

而山水游记类散文又不单纯的只有写山水的一种,还包含议论、说理等,比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其中虽然有对兰亭的描写,但是还是多以说理为主,对于兰亭的所看所感表达出对于“乐到痛”的思考与感悟,情感色彩比较浓重。

二、山水游记的突出特点(一)揭示社会历史山水游记主要是表现描写大自然的山水景象,但是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不但是写山水的景象,还蕴含了一定的人生哲理。

把对山水景象的描写还带入社会生活中,揭示一定的社会历史。

比如《钴鉧潭记》中“其上有居者…不胜官租私劵之委职”,从这段画中我们可以看出,不仅描写了景色,还写出了当地人们在生活上受到了国家赋税的压迫,反映了农民的窘迫。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类散文所表达的内容,多是一些抒发他自己内心的情感,并且表达对社会的不满,对人生的思考。

从《与李翰林建书》一文中可以看到“处处奇峰俊秀…潭中游鱼”,与当时人们对于永州的印象不一样,根据实际情况永州是一个穷山恶水的地方,可在柳宗元的眼中,永州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

由此可见,柳宗元在被贬到永州把内心的酸涩都寄托于山水之间,摆脱现实的痛苦,同时有把官场的黑暗与现实的自然景色相结合得出了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他旷达的胸襟。

(二)独特的艺术性柳宗元最出名的“永州八记”被后代的明朝人赞颂为“体之正”,以前的人在写一些山水游记类的散文多是用比较有张力的粗重的线条来勾画山水的景象,但是在描写上还略显不够细腻,不能把山川之间的区别描写的'更细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 异 景 ,但 无 限 风 光 尽 在 心 中 ,身 旁 的 江 水 、耳 畔 的 清 风 、眼 中 的 明 月 ,“ 耳 得 之 而 为 声 ,目 遇 之 而 成 色 ,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当然, 苏 轼 取 之 所 当 取 ,舍 之 所 当 舍 ,在 取 舍 之 间 ,他“ 游 ” 于 其 中 ,“ 乐 ”于 其 中 ,且 能“ 悟 ”在 其 中 ,达 到 一 种 物 我合一的精神境界。这是一种基于对世事人生深刻 体 认 后 的 感 悟 ,更 是 一 种 超 然 物 外 的 精 神 境 界 。 苏 轼正是用性格中的调和与旷达造就了超然物外的永 恒 不 尽 的 精 神 ,在 屡 屡 贬 谪 之 后 ,依 然 如 常 ,因 而 在 他 的 这 篇 赤 壁 游 记 中 ,我 们 才 能 体 会 到 他 那 种 旷 然 天 真 的 心 境 。 无 疑 ,这 般 心 境 ,这 样 的 参 悟 ,要 比 柳 宗元西山“宴游”深刻得多。
几乎淡化,相反作者却大大强化自我感受的抒发,给读
者的感觉是,整篇文赋呈现出略景存情,甚或舍景存情
的特点。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却恰恰相反。在其
笔下,西山既有正面落墨,也有侧面烘托;既有仰观远
景,也有俯察近物;既有全景鸟瞰,也有特写镜头。这
种通过洞察刻画而出的西山,已然不是一种冷漠的存
在,而是柳宗元心中的风景。
ywjsxkt@
从游记乃登山临水而发观感角 度而言,苏轼的《前赤壁赋》


与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以下称

“苏柳二文”)都属山水游记。将两文放在

一起比较解读,可以看出不同的山水风

景和不同的抒情方式所内隐的不同的人

生参悟。


一、山水文章风景异

山水游记的叙写主体一般应是山

三、苏柳人生参悟异 就上文所述,人们不禁要问,苏轼、柳宗元同为写 山水胜景的大家,从其人生经历来看,二人同为贬谪逐 臣,而这两篇游记又都是其贬谪时所作,却为何呈现出 不同特色?我们说,或许贬谪环境会改变人的心理,但 其不同的人生态度、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不同的情感 体验,使得作家对眼前风景的参悟有所不同。 就柳宗元而言,谪居永州后的他不断在寻求排解 苦难,遗憾的是他并不能融于山水,而是将眼前环境视 为陷阱,在游西山之前,他游遍永州山水,却是“披草而 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 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这短促紧凑的语句,反 映了他谪居乏味的生活以及苦闷忧惧的内心。在此之 前,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的政治集团,因革新失败贬谪 永州,不久王叔文等人被杀,柳宗元内心更加忧惧不 安,为了排忧遣愁,于是“施施而行,漫漫而游”,但这种 漫无目的、不知所往的游玩,并不能排解其内心的苦 闷、心灵的孤寂,直至其偶遇西山,恍然如他乡遇故知, 于是便有了“宴游西山”之旅,便有了“心凝形释,与万 化冥合”之感。能否因此断言,柳宗元已悟得西山而释 然呢?乍读其文,似乎有心旷神怡、轻松愉悦之感,但 仔细品来,尤其是将篇首叙写联系起来,不难发现所谓 “宴游”的背后,仍是一片忧愤情怀;所谓“与万化冥合”
是精细刻画的对象,而是苏轼用来表现主体意识、自我 感受的载体,对于苏轼来说,看风景的过程既是审美的 过程、超脱的过程,更是生活的过程。他是在常态的生 活中品味山水风景之美。在苏轼笔下,赤壁风景是平 淡无奇的,清风明月,何处没有?作者的兴趣似乎并不 在于山水之奇之幽之丽,不在于对江风明月本身的精 雕细琢,也不在于江水明月与人的同生共感,而在于江 水明月的直接触发性,它能触动作者寻求解脱痛苦的 心情,成为渴望平和闲适境界的一种媒介,在苏轼的眼 中,江水明月与人的心境是互适相协的。
中 黄
后世读者在观赏风景时能感受到作者的
龙 校
那份旷达与超然。我们若将文中风景剥

离出来,不禁发现整篇文赋写景处,仅集
程 永

中于文章开头:“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
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
如,凌万顷之茫然”。除此之外,几乎都是
作者在明理抒怀,因而,我们能感觉到苏轼赋中写景,并不

时,柳宗元以敏锐的观察力,驱遣生花妙
谪 人
笔,连用形容和譬喻,从不同角度描绘眼 中的西山风景。先写西山纵势“:岈然”写 山谷的空阔“,洼然”写溪谷的低下“;若垤

若穴”写其状如蚁穴,形似窟窿。再写西

山横势“:尺寸千里”侧写山脉连绵横亘,

“攒蹙累积”直言高山峦聚密集“,莫得遁 隐”说其精微幽深。而后回首骋目,只见
诗人席慕蓉说: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一切还将重 演。这个美丽的错误注定会发生并将延续下去,而窗 下女子的身影已深深嵌进中国人的心底,这是中国古 代大多数家庭和女子命运的缩影,那一刻已定格成一 部古老的黑白片。
上接第 40 页
的深处,愁苦依旧难以释怀。因为,只有在现实中屡遭 挫折,情无可诉,志无可表,才无可用,甚至命无可保, 才会被迫寄情山水,求个暂时的忘却,其实为一种自嘲 加自慰,无奈且忧愤。
郑愁予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那里有他童年的烙 印,像春蚕作茧,紧紧包裹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 辈子附在身上,任时光流转,愈见清晰,难以忘却。他 骨子里有深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情结,化为文字,爱在字 里行间流淌。
如诗如画的江南,打上了浓重的中国风色彩。坚 守无语的女子,为心中的那个他消得人憔悴,灯火阑 珊,那束光依然为他点亮。游走四方的男子,漂泊在遥 远的异地他乡,独自思念着闺中人,或许此生只能终老 他乡,再也回不去了,或许即便还乡,亦物是人非,令人 断肠。这些颇具中国特色的场景有机融合在一起,构 成一幅动人的经典画面,营造出美妙的意境,虽然带着 些许哀婉凄恻。
39
wén xué 文学
二、比赋抒怀方式异 从景物描写的特色而言,柳苏二人都注重景物描 写的客观真实性,但二者不同的是,柳宗元的“西山”用 比兴去呈现,苏轼的“赤壁”则用赋去表现。 在西山宴游前,柳宗元先是自述:“居是州,恒惴 栗。”为何惴栗?而此间所谓游山玩水:“入深林,穷回 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以僇人 身份谪居永州之境况,同时也能看出作者力求以游览 和醉梦来解脱苦闷之心情。然而当其写到登西山,“过 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则表现 出作者披荆斩棘,与命运抗争的生命律动。上得西山, 顿然感觉“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然后知 是山之特立,不与培 为类”,由此显示自己不与奸佞 小人为伍、超然物外的心态,同时也是对自己特立独行 人格的欣慰,最后作者“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从苦 闷中有所解脱。 我们说,柳宗元游的是西山,悟出的是自己。在他 的笔下,西山俨然成了“僇人”的象征物,西山的特点就 是人的特点,山被遗忘即人被遗忘,山与人成为一种对 应的互赏共感的同类。我们能感觉到,柳宗元探访西 山之旅正是其精神痛苦解脱之旅,品味山之被忽视也 就是在咀嚼自己被贬谪;或者说,西山宴游之过程即是 柳宗元游心之过程,也是其精神超脱之过程。 苏轼的抒怀方式与柳氏的比兴手法不同。也许是 “乌台诗案”的后怕所及,《前赤壁赋》通篇不着时政一 字,但抒情达意却尽得风流。文章开始苏轼以闲淡之 笔状写闲适之情,借自然之“江水、明月、清风”等风景, 继 承 并 发 展 了“ 主 客 对 话 ,抑 客 伸 主 ”的 赋 的 传 统 手 法。“客”托古说今,睹物思人;“主”借江月说理,而主客 对话则代表了作者思想中两个不同侧面的矛盾斗争; 把政治失意的苦闷通过“客”来反映,把乐观旷达的情 怀通过“主”来表现,最终“客”被“主”说服,认识归为统 一,体现了苏轼精神由苦闷到解脱的过程。 在《前赤壁赋》中,“江水、明月、清风”等风景并不
是为了展示赤壁自然山水,或者说并非是为了写景而写
景,而是将山川风景作为触发情志的媒介,或议论说理的
工具。譬如明月大江,不过是“吹箫客”与苏子触发悲喜之
情的工具;文章巧妙借助于江水的奔流无尽、明月的周期
盈虚,也是为阐释天地变亦不变的道理。
再看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游记开篇写自己
贬居永州后漫游山水时,发现并宴游西山。在写西山风景
下转第 45 页






















40
yǔwén jiàn shè




2014.11




沿
ywjsxkt@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的地方叫故乡,到不了的地方叫远方,有多少人就这 样,一直在路上……
从某种意义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的流 浪者,郑愁予写出的正是这种心声。
三、传统情结—— 一往情深深几许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宁河,1933 年生于 山东济南。从小母亲就教他读中国古典诗词。15 岁开 始创作新诗,1949 年随父至台湾。他身上有着浓郁的 中国情结,诉诸笔端,也就自然流露。 在江南水乡的这一次邂逅,被诗人称为“美丽的错 误”,在一个美丽的地方,在错误的时间,遇到一个美丽 的女子,在瞬间发生,又在瞬间结束。它搅动的不仅 是一个女子古井无波的心之涟漪,更搅动了深深的中 国传统文化情结,正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国度, 才能孕育出这样典雅、腼腆、坚忍、柔情的中国传统女 性,也只有在中国的土地上,才会上演这样一幕动情的 爱情神话。
而几百年后的苏轼对待贬谪的态度则不一样。 虽 然 苏 轼 在 一 些 诗 文 中 也 有 言 及 黄 州 贬 地“ 僻 陋 多 雨”“穷陋”等,但远不及其对黄州山水的欣赏。苏轼 在《与 言 上 人》书 中 说 :“ 此 间 但 有 荒 山 大 江 ,修 竹 古 木 ,每饮 村酒 醉 后 ,曳 杖 放 脚,不 知 远 近,亦 旷然天 真,与武林旧游,未易议优劣也。”此语虽包含几分无 奈 ,但 绝 对 发 于 内 心 ,我 们 在 其《前 赤 壁 赋》中 ,就 能 真切感受到苏轼与赤壁风景的互适相协。赤壁无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