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思想和艺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思想和艺术

一、柳宗元生平及山水游记的创作背景: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散文家和诗人。贞元九年(793)中进士,贞元十九年(803),任监察御史里行(御史见习官)。政治上力主改革弊政,反对宦官擅权和藩政割据,顺宗永贞元年(805)开始,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政治变革集团,任礼部员外郎。革新派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推行了惩治贪官污吏,禁止宫市,免除苛税等措施,历史上称为“永贞革新”,因永贞革新触犯了宦官和豪族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联合反攻。不久,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十年后,再迁柳州刺史,死于柳州任所,世称“柳柳州”。

永贞元年的冬季,柳宗元带着一家人来到了位于湖南、广东、广西交界处的永州。这里地处偏远,自然风光秀丽。加之司马这一官职只是刺史的助手,实际并无实权。一心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柳宗元,此时为了排遣心中的抑郁,常在永州山水的游览中寻求精神的寄托。这一时期成为他创作的高峰期。连续写了八篇游记,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后人总称为“永州八记”这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

二、柳宗元山水游记在文化史上的地位。

中国散文流传很早,但早期的散文大多用来叙事,或者议论。先秦两汉时期还没有独立的山水游记。齐陶宏景《答谢中书书》,梁吴均《与宋元思书》是出现较早的描写山水的篇目,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用散文形式描绘了祖国山河可算是山水游记的首创。因为是地理学专著,因此山川河流多是客观描写。发展到唐代,柳宗元在继承郦道元山水游记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使山水游记成为一种独立的体裁。其中,在永州结合自己遭遇、思想经历写成的山水游记是柳宗元作品中最为脍炙人口的部分。被贬永州期间,柳宗元政治失意,贬所荒凉,但沉重的打击并没能摧折他的人格和素志。这一期间写作的山水作品。尽管景物各异,但都在精美的文句中显示了作者的人品,同时也常常流露出“凄神寒骨”的落寞情绪。这些山水游记描写景物细致入微。寄寓着作者的人格与情怀,文质兼美,是我国古代游记成熟的标志。这些作品用精练的语言、入微地描绘了所见到的自然景物,并将自己的所思所感渗透其中。“文笔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古代散

文百科大词典》P910(学院出版社)]达到了思想与艺术的完美统一。这些精美的山水游记,语言清新,既描绘了秀美的自然山水,使其各具特色,又在其中蕴含了作者自己的心情与政治遭遇。正如当代学者余秋雨说:“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语文报》(初中版)第433期]

三、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思想性: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审美体验的结晶,被贬期间,心情极为悲愤、抑郁,往往借山水景物抒发内心的情感他在永州作《与李建书》中说:“仆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复不乐。”出游带给作者的只是片刻的欢乐,遭贬的悲愤抑郁不时涌上心头。在作者看来地处偏远的永州山水与自己颇为相似,因此永州山水中就有了柳宗元的影子,作者选取奇异美丽却遭人忽视、为世所弃的自然山水作为描写对象,在描写景物的过程中,作者有时采用象征手法,借“弃地”来表现自己虽才华卓著却不为世用的悲剧命运。如《小石城山记》中写道:“这些山水‘不列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溶入了作者的人生体验,作者对小石城山的被冷落深表惋惜。借以抒发贤才遭贬逐的同病相怜之感。《钴鉧潭西小丘记》则直接抒写对“唐氏之弃地”的同情,借题抒情,自伤不遇。有的则既重再现丰富生动的自然美,又融注了作者的寂寥心境。其中典型的是《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代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文章开头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逐步引人入胜,作者未见小潭,先闻水声,因闻水声而觅小潭,接着写潭底岩石的形状,水中鱼的状态。“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的情形不免使作者心头一喜,然而“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却让作者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部分写潭周围的环境,氛围凄清异常,是客观描写,更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

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作者心中些尘不染的小石潭被弃于这荒僻之地,它就是怀抱利器,被贬谪的另一个自己,本欲借酒消愁式地寄情于山水,却不料愁上添愁,凄情的环境使自己本已寂寞的心境更甚,这地方实在不能久居,它会深深触痛作者未愈的心伤,因此以“记之而去”而草草逃一般地离去,全段来写一个“心”字,而字字却是心之所感。总之,篇末对冷情寂静环境的描摹和气氛的渲染,展示出作者心同此境的状态。在这些山水游记中,除抒发积郁和悲情外,还展示了作者卓而不群的人格之美。这方面的典型作品是《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慄,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固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出,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本篇记叙了作者发现并宴游西山胜景的经过,托物言志,在美丽独特的自然山水中表现自己高洁的人品。作者游奇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永州后“恒惴慄”郁闷痛苦的心情,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却没有感到那些山水有什么“怪特”之处,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州之壤”尽收眼底,才觉得自己真正找到了知己,“引觞满酌”沉醉于自然之美中,“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因为在作者眼里,那“不与培塿为类”的“特出”之山就是人格独立,卓而不群的柳宗元,自己高洁的人格在西山那高峻的形象中得以尽情体现。作者发现西山、宴游西山的过程就是找寻知己、发现知己的过程。找到了西山,情感志趣与西山相投,心灵得到了慰藉,以至“苍然莫色”,“犹不欲归”。柳宗元借西山的“特出”喻自己卓而不群的人格之美。西山之“特出”对于柳宗元来说具有特殊的内涵,“自然山水对于柳宗元不是一种冷漠的存在,仿佛是亲切的知已。因此,他笔下的自然山水,便具有和他的性格相谐调,相统一的美的特征:高洁、幽邃、澄鲜和凄清。这种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