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欣赏

合集下载

柳宗元小石潭记全文赏析

柳宗元小石潭记全文赏析

柳宗元小石潭记全文赏析柳宗元小石潭记全文赏析人们说起山水游记的时候,都不由的想起诗人柳宗元。

在所有的山水游记的作者中,柳宗元对后世影响最大。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代表作《小石潭记》,欢迎阅读!小石潭记作者介绍柳宗元(773—819),唐代,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生于长安。

十二岁前在长安度过。

他的先辈曾经显赫,但祖父、父亲官职并不高。

母亲是范阳大族之女,从宗元四岁就教他识字读书。

贞元九年(793),二十一岁的柳宗元进士及第。

二十六岁又中博学宏词科。

此后仕途比较顺利。

贞元二十一年德宗去世,顺宗即位,重用王叔文等执政,推行革新。

柳宗元、刘禹锡、韩泰等名士参与其中。

但不到半年,宦官和豪族地主集团便拥立太子李纯即位,是为宪宗。

改革集团成员纷纷遭到贬谪或杀害。

柳宗元(此时34岁)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

这次事件对他打击很大,是他一生的转捩点。

《新唐书》本传说:“宗元少时嗜进,谓功业可就。

既废,遂不振。

”不过他在永州的十年,却专心进行文学创作,写出了很多优秀作品。

十年后,他又改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市)刺史。

官职有所升迁,地点却更偏远了。

他在柳州四年,有许多善政。

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公元819年11月28日),病逝于柳州。

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pèi)环,心乐(lè)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liè)。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 )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

青树翠蔓(màn),蒙络(luò)摇缀(zhuì),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chè),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zhé)蛇行,明灭可见。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赏析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赏析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赏析《始得西山宴游记》赏析柳宗元【题解】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县(今山西运城县)人。

贞元初年进士,官监察御史里行。

顺宗时,任礼部员外郎,锐意推行政治改革。

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历十余年病卒。

柳宗元是唐代的文学家、哲学家。

与韩愈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世称“韩柳”。

散文风格遒劲雄浑,笔锋犀利,斗争性强。

诗歌风格,疏淡、明快,《江雪》、《渔翁》等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其山水游记成就最高,文笔洗炼,幽邃清澄,有“精裁密致,璨若珠贝”之誉,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专门的地位。

其《永州八记》被视为唐代古文运动中的典范之作,历千年而传诵不息。

著有《柳河东集》。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自余为戮人[1],居是州,恒惴栗[2]。

其隙也[3],则施施[4]而行,漫漫[5]而游。

日与其徒[6]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7]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8]。

觉而起,起而归。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9]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10]。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11]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12],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13],若垤[14]若穴。

尺寸千里,攒蹙[15]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出,不与培塿[16]为类。

悠悠乎与灏气[17]俱,而莫得其涯。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18]之未始游,游因此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注释】[1]戮人:罪人。

[2]惴栗:忧惧貌。

[3]隙:闲暇之时。

[4]施施:缓行貌。

[5]漫漫:随意、无目的地。

清莹秀澈铿铭金石——柳宗元山水游记暨《小石潭记》语言艺术美赏析

清莹秀澈铿铭金石——柳宗元山水游记暨《小石潭记》语言艺术美赏析

文科教学探索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论述语言的重要性时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

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矣。

”他认为语言是文章之“本”,掌握了“本”,就能“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

可见,评判文章,语言是一个重要标准。

推论之对柳宗元在山水游记上的巨大成功,我们不能只看到其在描写自然山水时所呈艺术技巧之丰富以及所反映现实与人生新领域之开拓,还要看到其山水游记语言的巨大魅力。

李耆卿说“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

“柳如泉”,可见柳文精裁密致。

罗大经认为“柳子厚文章精丽”,“柳如精金”。

柳文之“精”表现在结构,也表现在语言。

王士祯说“柳子厚妙于语言”。

在古代散文中,柳文语言的精妙显得异常突出,这也是柳宗元被奉为文章宗师的重要原因。

这些论述从总体上道出了柳宗元散文特别是游记散文在语言上取得的艺术成就。

柳宗元山水游记语言的精妙之处,体现在语言的简洁性、形象性、新颖性、情感性和音乐性上。

本文试以最能代表柳宗元山水游记艺术成就的《小石潭记》为例,分析其山水游记语言在这五个方面体现出来的艺术美。

一、简洁性柳宗元的山水游记篇幅都很短小,其中《永州八记》全部八篇文章连同标点仅2400字左右,最短的一篇《钴鉧潭记》连同标点仅为206字,而《小石潭记》一文连同标点也只有240字,可谓短小精悍。

这除了作者立意构思的因素之外,主要还得力于语言的精粹简洁。

柳宗元论创作,要求“参之太史公以著其洁”(《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他还称赞“谷梁子、太史公甚峻洁”(《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行文尚洁,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突出特点。

《小石潭记》第一段中写潭底之石露出水面之状:“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是水中高地,“屿”是小岛,“嵁”是不平的岩石,“岩”是岩石,仅用八个字就将潭底岩石露出水面之状描摹得形态各异,惟妙惟肖,语言的简洁性可见一斑。

《小石潭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石潭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石潭记》原文、翻译及赏析原文:《小石潭记》柳宗元〔唐代〕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珮通:佩)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下澈一作:下彻)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翻译: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

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注释:从:自,由。

小丘:小山丘(在小石潭东边)。

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行:走。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欣赏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欣赏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欣赏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欣赏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的审美情趣的结晶。

身世遭遇和环境的压迫,造成心理的变异,长歌当哭,强颜为欢,聊为优游,乐而复悲。

郁愤填膺时,憎山恶水,以山水为狴牢(《囚人赋》);一人独游时,又与之同病相怜,并借山水之幽幽窅窅以处休、观妙(《永州龙兴寺东丘记》)。

由意在渲泻悲情到艺术地表现自然,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之中,形成了柳氏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

翻阅这些主要写于永州贬所的记游之作,会突出地感觉到,其中呈现的大都是奇异美丽却遭人忽视、为世所弃的自然山水。

在描写过程中,作者有时采用直接象征手法,借弃地来表现自己虽才华卓荦却不为世用而被远弃遐荒的悲剧命运,如《小石城山记》对小石城山的被冷落深表惋惜和不平,《钴鉧潭西小丘记》直接抒写对唐氏之弃地的同情,都具有借题感慨(林云铭《古文析义》初编卷五)的特点;但多数情况下,作者则是将表现与再现两种手法结合起来,既重自然景物的真实描摹,又将主体情感不露痕迹地融注其中,令人于意会中领略作者的情感指向。

如永州八记中最为人称道的《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记游文字,其中不独写景状物绘声绘色,生动传神,而且可以见出作者观察之细,用笔之妙。

开篇未见小潭,先闻水声,因闻水声,转觅小潭,即表现出行文的曲折变化;篇中写水之清却于水着墨不多,而是借石之底、鱼之游、日光之影来表现,可谓匠心独具;至于篇末对清冷寂寥之境的描摹和气氛的渲染,更隐然展示出被贬者凄楚悲苦的心态,令人读后为之怦然心动。

柳宗元山水游记艺术特点鉴析

柳宗元山水游记艺术特点鉴析

柳宗元山水游记艺术特点鉴析
柳宗元山水游记是清代文人柳宗元的名篇,也是中国古典山水游言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文章以神秘怪异、优美瑰丽的语言对山水美景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充分表现出柳宗元对山水之震撼及感悟的真情实感,展现出深厚的文人书卷气息,体现出古典山水游言文学的高度完美化的艺术水平。

柳宗元山水游记所表达的特点,一是注重表达山水美景,文章遍布大自然的声色景物,诗情画意地描绘了山色、水色与植物景象;另外,文章常常将山水景象与时人及历史故事结合起来,使表达更加典雅而生动,形成多样的艺术意象,色彩绚丽多姿,可以说是千姿百态。

其次,柳宗元山水游记强调辞藻的精华,深厚的文人书卷气息也被充分体现在文章中,采用豪放险恶、质朴浑厚的句子构成呈现出的崇高美感。

文章还加入了不少诗情画意,例如:“青
山碧鸟殷,草木清风荡;千里沟沟里,月明星稀少”,从中可
以感受到柳宗元对大自然的畅快淋漓乐景。

最后,柳宗元山水游记思想深刻,在文章的最后营造出一种悠远厚重的气氛,提醒人们对待大自然的沉着贤达,窥探宇宙的宏观深意。

用自然和传统文化的结合,把现实的景色抽象化,把个人的抒情变成宏大的人类观念,从而体现了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独特艺术魅力。

总之,柳宗元山水游记以其优美绝妙、形象生动、色彩绚丽多姿的文字,使山水景色富有流畅的叙述气质,充分表现了柳宗
元丰富的情怀和深厚的文人书卷气息,不仅是一部文学的杰作,也是一部艺术的杰作,值得中外爱好者赞赏、研究与思考。

小石潭记语段赏析

小石潭记语段赏析

小石潭记语段赏析小石潭记语段赏析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

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小石潭记语段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小石潭记语段赏析篇1【小石潭记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佩环一作:珮)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下澈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语段赏析】1、第1段:①先用水声、水色从侧面烘托:水声清脆,水色清冽,正由于它是个“石潭”②从正面直接描写:写出石潭中种种形状和姿态不同的石头。

然后又就树木的长势从旁描绘“石”:蒙---覆盖着,络---缠绕着,摇---晃动着,缀---连结着,树木的种种姿态,正说明了它是长在石头上的。

2、第2段: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是分别从游鱼、阳光、影子等各个角度去点染的。

整段文字没有一个“水”字,但没有一处不在写水。

正面写鱼,侧面写水;写的是鱼,见的是水。

先写鱼的游,“空游”两字突出了水之清,清到了透明的程度,鱼儿在水里游,竟像在空中没有凭依似的。

继而写鱼儿的影子,借目光来显示,这是从感觉的另一个角度来写水之清,太阳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

鱼、石、影全都清清楚楚,足见水是多么清澈透明。

这一段也写了鱼,展现生动的画面。

先写鱼呆呆的一动不动,潭底石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

再写鱼儿飞快的窜往远处,一会游过来,一会游过去,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最后用拟人的手法,说鱼儿“似与游者相乐”妙趣横生。

浅析柳宗元山水游记作文

浅析柳宗元山水游记作文

浅析柳宗元山水游记作文提起柳宗元,脑海中最先浮现的便是他那一篇篇清新脱俗、韵味深长的山水游记。

在他的笔下,山水不再只是单纯的自然景观,而仿佛是一个个充满灵性与故事的生命体。

就拿来说吧,那真是一幅细腻到极致的山水画卷。

他写道:“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你瞧,他一开始就像个好奇的孩子,听到了清脆悦耳的水声,心里一下子就乐开了花。

这简简单单的“心乐之”三个字,一下子就把那种迫不及待想要一探究竟的心情给表现得淋漓尽致。

然后他“伐竹取道”,这四个字描绘出的画面感简直太强了!可以想象他撸起袖子,挥动着手中的工具,费力地砍开竹子,开辟出一条通往神秘美景的小路。

这一路上,他的心情该是多么激动和期待啊!等终于见到小石潭的时候,他的描写更是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石头的各种形态被他刻画得如此清晰,让人感觉那石头仿佛就在眼前,伸手就能触摸到。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绿色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相互交织,有的低垂,有的摇曳,有的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这是多么生动的画面啊,就好像有一阵微风正轻轻拂过,吹动着那些枝叶,让人仿佛能闻到那清新的草木香气。

再看潭中的鱼儿,“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他观察得多么仔细!那些鱼儿一会儿静止不动,一会儿又突然游走,轻快敏捷的样子仿佛在和观赏的人嬉戏玩耍。

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相互逗趣的场景,让人读着读着就忍不住嘴角上扬。

还有那水的清澈,“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他顺着潭水向西南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岸边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根本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这一番描述,把那种神秘莫测的感觉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忍不住想要跟着他一起去探寻这溪水的源头。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之所以动人,不仅仅是因为他描绘的景色美,更是因为他在这些景色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与赏评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与赏评


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所以为这次游览写了篇文章作为记述。 这年,是元和四年。

其文之境:作者刚直人格精神之美与浩瀚的 自然之美合而为一
内容述评
全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描述发现西山前的游览情景和心境。
第二部分描述发现并游览西山的情景和心境。 一般说来,山水游记是以表现自然山水之美为主 的,它提供给读者的首先是直观自然美的享受。但 由于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作者在特定身份特定处境 中的产物,所以还在思想方面给我们一些启示。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 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 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青山白水互相缠绕,视野之外的景物与高天相连, 向四面眺望都是一样。然后知道这座山的卓然耸立, 不与小丘同类。悠悠心神与天地间的自然之气 融合,没有谁知道它们的边界;喜洋洋与大自然 交游,遨游于无边无际的天地宇宙之间,不 知其尽头。。拿起酒杯来倒满酒,喝醉得身子倾倒, 不知道太阳落山了。昏暗的晚色,从远处来临,来 了就什么也看不见了,但还不想回家。心神凝住了, 形体解脱了,与万物暗暗地融合为一体,与浩 渺广大的自然之气合而为一。然后才知道我以 前的游览不能算做游览,真正的游览从这一次才开 始。
简介“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 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 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
托物言志。
学习目的
了解作者的处境,理解作者 的精神世界。 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 景的特点。 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 景的艺术特色。

柳宗元《永州八记》全译及赏析

柳宗元《永州八记》全译及赏析

柳宗元《永州⼋记》全译及赏析⼀、《始得西⼭宴游记》【原⽂】⾃余为僇⼈,居是州,恒惴栗。

其隙也,则施施⽽⾏,漫漫⽽游,⽇与其徙上⾼⼭,⼊深林,穷回溪,幽泉怪⽯,⽆远不到。

到则披草⽽坐,倾壶⽽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起,起⽽归;以为凡是州之⼭⽔有异态者,皆我有也,⽽未始知西⼭之怪特。

今年九⽉⼆⼗⼋⽇,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始指异之。

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之⾼⽽⽌。

攀援⽽登,箕踞⽽遨,则凡数州之⼟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尺⼨千⾥,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外与天际,四望如⼀。

然后知是⼭之特⽴,不与培塿为类。

悠悠乎与颢⽓俱,⽽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之⼊。

苍然暮⾊,⾃远⽽⾄,⾄⽆所见,⽽犹不欲归。

⼼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译⽂】⾃从我遭到贬谪,居住在永州,⼼中⼀直忧惧不安。

公务之余,缓缓散步,漫⽆⽬的,到处转悠。

每天与同伴爬⾼⼭、钻深林,迂回曲折的⼭间⼩溪,深幽的泉⽔,怪异⼭⽯。

⽆论多远,我们都去。

⼀⾛到那些地⽅,我们便拨开野草,席地⽽卧,倒酒痛饮,不醉不罢。

喝醉后便相互枕靠着睡在地上,很快就进⼊梦乡。

凡是⼼中能想到的,睡梦中都能出现。

醒来之后就回家。

我原以为永州⼭⽔中稍有特异地⽅,都已被我游览了。

殊不知还有个奇异独特的西⼭。

今年九⽉⼆⼗⼋⽇,由于坐在法华寺西亭,遥望西⼭,才使我发现西⼭胜景,⼤为称异,我于是带着仆⼈越过湘江,沿染溪⽽⾏,砍去丛⽣的灌⽊,烧掉杂乱的茅草,不达到西⼭之巅决不罢休。

攀援着树枝爬上⼭顶,两腿叉开,席地⽽坐,⼏乎⼏个州的⼟地都聚集在我的座下。

⾼低不平,空阔低洼,连绵起伏,不可胜状;有的像是蚂蚁窝,有的像是蚂蚁洞。

看似尺⼨之间,实则千⾥之外,全都聚集眼前,没有逃脱隐藏的。

青⼭绿⽔,相互萦绕,与遥远的天际相接,环看周围,都是这样。

古诗全文鉴赏 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注释

古诗全文鉴赏 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注释

古诗全文鉴赏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注释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这篇文章它的立意也好,布局也好,都和题目“始得”二字有密切关系。

全文五次或明或暗点出“始得”之意。

文章内容是写发现并且宴游的经过,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受。

具体安排是,先写游西山的情形,再写游西山的经过和感受。

这样文章自然而成两段。

第一段写始游西山时的心情及对西山景色总的评价:怪特。

作者自称为“僇人”,即有罪之人。

用“恒惴僳”(常常惊恐不安)三字概括自己被贬后的心情。

这三个字既是作者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又同下文游西山时陶醉一于自然美的欣喜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个开头,包含了许许多多长久积压在内心的悲愤心情,当然其中就有一种无声的抗议。

自己是这样一种罪人的特殊身份,柳氏自被贬永州,时时感到屈辱、压抑,政治上失败,才华得不到施展,平生的抱负无法实现,于郁闷痛苦之中,处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处境里,怀有这样的心情,因此当他游山玩水的时候,那种感受自然同那些风流闲雅的士大夫很不相同。

他是要在游览中,排解内心的忧愤,在游览中忘却现实处境,想在精神上寻找某种寄托。

评价柳宗元山水游记特色作文

评价柳宗元山水游记特色作文

评价柳宗元山水游记特色作文说起柳宗元,那可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山水游记,真是别具一番风味。

有一次,我在闲暇之余,翻阅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仿佛跟着他一同走进了那清幽的山水之间。

就拿他的来说吧,那真叫一个细腻生动。

文中一开始,他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你瞧,这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把我们的好奇心给勾起来了。

他就那么走着,听到了清脆的水流声,心里头高兴得很。

这像不像我们平日里出去游玩,突然听到了什么悦耳的声音,一下子就来了兴致?然后,“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他为了看到那潭水,还费力地砍竹子开辟道路。

等看到潭水的时候,那水清澈得不像话,整个潭底都是石头。

而且那些石头形状各异,有的像坻,有的像屿,有的像嵁,有的像岩。

这描述得多具体啊,让我感觉自己就站在那潭边,弯下腰就能伸手触摸到那些石头。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岸边的树木和藤蔓,相互缠绕,随风摇曳,姿态万千。

这画面,是不是让我们想起了在山林中看到的那些生机勃勃的景象?那些绿色的植物,仿佛都有了生命,在跟我们打招呼呢。

再看潭中的鱼,“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他写得太妙啦!那么多的鱼,好像在空中游动一样,没有什么依靠。

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

它们有时候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有时候又突然游走,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感觉这些鱼就像是在故意逗弄游玩的人,和人嬉戏玩耍呢。

还有那周围的环境,“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周都是竹子和树木,安静得很,一个人也没有,让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一种忧伤的氛围。

这让我想到有时候自己身处一个安静又有些阴森的地方,那种从心底升起的孤独和害怕。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最大的特色就是他能把山水写得那么真实、那么生动,让你仿佛身临其境。

唐柳宗元永州八记赏析

唐柳宗元永州八记赏析

唐柳宗元永州八记赏析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

恒惴慄。

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上。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钻鉧潭记。

钻鉧潭,在西山西。

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

其清而平者,且十亩。

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

”予乐而如其言。

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潀然。

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钻鉧潭西小丘记。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有得钻鉧潭。

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

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问其价,曰:“止四百。

”余怜而售之。

李深源、元克已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

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柳宗元山水游记艺术特点鉴析

柳宗元山水游记艺术特点鉴析

柳宗元山水游记艺术特点鉴析
柳宗元以山水为主题的《游记》,彰显了“诗酒乐府”理论的完
整性和全面性。

其文学艺术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承载唐宋文化集大成者的风格。

柳宗元所创作的《游记》,实质上是中国唐宋文化及其精华在书写艺术中得以总结和发挥的杰出作品。

他将唐宋文化与自然风光结合起来,塑造了一种富有唐宋文化精髓、又融入了古代汉族民间习俗的独特文化气质。

二是“思想文学相结合”的技巧。

柳宗元以风物描绘抒发自己的哲学思想,力图把美学观念和诗歌结合起来,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种诗意的艺术美感。

他用对山水游览的细腻描写将自己的内心体验和思考表达出来,使得景色和思想相互融合,从而形成完整的艺术感染力。

三是以“精神境界”为主题的审美思想。

从柳宗元的《游记》中可以看出,他的审美思想强调的是超越物质欲望之外的更高层次的精神感受。

他定义了一种形而上思想,就是“古今趋无遗、境界至极、其物甚精而一也”。

他的文学创作以此为追求的目的,着力表现出一种把艺术意象表达为“清新”的唯美审美。

四是隐喻式诗意的高超技巧。

柳宗元在描写山水景物时,经常采取隐喻性的语言表达,使艺术充满象征意义,他把自然界的山水变成了他对古人文学的呼应。

隐喻式的写意,令文学创作充满了诗的美感,令艺术更加精妙绝伦。

柳宗元山水游记代表作

柳宗元山水游记代表作

1,《小石潭记》。

全名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山水散文作品,全文193字,用移步换景、特写、变焦等手法,有形、有声、有色地刻画出小石潭的动态美,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2,《钴鉧潭西小丘记》。

钴鉧潭是潇水的一条支流冉溪的一个深潭,“潭”就是“渊”,南方方言叫“潭”。

钴鉧意为熨斗,钴鉧潭的形状是圆的,像一个钴(圆形的熨斗),故取名为“钴鉧潭”。

西山在今湖南零陵县西,是一座山。

小丘,就是一个小山包。

《钴鉧潭西小丘记》语言简约精炼、清丽自然,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

其利用托物言志、融情于景等写作手法,巧妙地将柳宗元被贬永州的愤慨与兹丘的遭遇融汇在一起,静静的描绘中有一种生命的力量。

3,《始得西山宴游记》。

这篇游记语言清丽,结构完整,景和情完全融为一体,写景重在写意抒情深沉而含蓄。

叙事写景,都饱含着作者的感情色彩,文章记叙了作者发现和宴游西山的经过,描写了西山的怪特,抒发了对怀才不遇愤懑和现实丑恶的无奈之情。

4,《钴鉧潭记》。

《钴鉧潭记》以“钴拇潭在西山西”开头,紧接《始得西山宴游记》,重点写潭。

第一段写潭状;第二段写得潭经过及潭上景物因人工改造而一显得更加优美宜人;然后就他与潭的密切关系感慨作结,余味无穷。

文中通过记叙钴鉧潭的由来、描绘水潭四周的景物,表达了作者希望能够摈弃尘世烦扰、摆脱官场险恶,使身心获得放松,并使精神获得解脱的思想感情。

5,《石涧记》。

文章着重写石态水容,写涧中石和树的特色,描绘了石涧溪石的千姿百态,清流激湍,翠羽成荫,景色美丽宜人,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钟情山水的情怀,同时又书写了胸中愤郁,对自己的遭遇表示叹息和苦闷。

全文景由情生,于常景中写出奇景;物我交融,主体和客体并重;并且剪裁得体,收结巧妙。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鉴赏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鉴赏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鉴赏【导语】:〔唐〕柳宗元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慄。

浅析柳宗元山水游记作文

浅析柳宗元山水游记作文

浅析柳宗元山水游记作文《浅析柳宗元山水游记》“哎呀,这周末咱们去哪儿玩呀?”我问爸爸妈妈。

“要不,去爬山吧,感受一下大自然的魅力。

”爸爸提议道。

就这样,周末我们一家人来到了一座山脚下。

这里绿树成荫,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仿佛在欢迎我们的到来。

我兴奋地跑在前面,沿着蜿蜒的小路向上爬。

“哇,这里好美呀!”我忍不住惊叹道。

山上的石头奇形怪状,有的像猴子,有的像大象,真有趣!我一边走一边好奇地四处张望。

突然,我想起了柳宗元,那个写了好多精彩山水游记的大文学家。

他笔下的山水是那么的生动,那么的令人向往。

我想,如果他来到这里,会怎样描写这座山呢?我仿佛看到柳宗元穿着长袍,漫步在山间小道上,他仔细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他会看到那潺潺的溪流,如同一条银色的丝带在山间舞动,然后感叹道:“此水真乃灵动之极也!”他会看到那茂密的树林,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他或许会说:“此林恰似绿色之海,波澜壮阔!”我继续往上爬,累得气喘吁吁。

“哎呀,我爬不动啦!”我抱怨道。

“加油呀,宝贝,坚持就是胜利!”妈妈鼓励我。

我咬咬牙,继续前进。

终于,我们爬到了山顶。

从山顶望去,整个世界都变得不一样了。

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

这不就像是柳宗元笔下那壮阔的山水景色吗?他用文字描绘出的那些美景,不正是我们眼前所看到的吗?我不禁陷入了沉思,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更是他对人生的感悟啊!他在困境中依然能发现山水的美,这种乐观豁达的精神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呀!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我们不能放弃,要像柳宗元一样,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这山这水,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所以呀,我们要珍惜每一次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用心去感受它的美,就像柳宗元那样。

而我,也要努力用自己的笔,去记录下这些美好的瞬间,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略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情感表现与审美内蕴

略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情感表现与审美内蕴

略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情感表现与审美内蕴柳宗元《山水游记》是一篇集游记、文化、美学于一体的优秀随笔,在其中,作者用朴素而真实的语言,泼洒着自己对于山水之美的情感,传递出了对于自然、生命、人生的美好理解。

本文将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情感表现以及审美内蕴进行略论。

一、情感表现1. 对自然的赞美在柳宗元的笔下,自然被描述得饱满而生动,作者痴迷于各种动植物的形态和变化,以及其在自然中的角色和价值,形成了强烈的自然情感。

比如文中写道:“山高水长,空气清香;鸟语花香,春风和暖;朝雾夕晴,树影婆娑;峰峦叠嶂,泉水潺潺。

”这些优美的描绘传达出作者对大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他热衷于在自然中发现生命的奇妙之处,倾注了真挚的情感。

2. 对人生的思考柳宗元以旅游为写作准则,游览名旅胜境,观光游艺,追忆古贤,思索人生,对自身那种“穷乏盼富贵”的追求进行审视。

他在游历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对大自然的体验和感悟,还对于人生、命运、道德等问题进行了深切的思考。

他的游记不仅仅是一部风景游记,更是一部人生哲理的游记。

3. 对美好的追求柳宗元是一个富有艺术情感的人,他的游记中充满了美的蕴涵,倾情于追求美的事物。

他对于美的追求不仅仅体现在自然上,也体现在人文艺术、人际关系、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

在他的笔下,美成为了人生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充盈着他对于生命的热爱和追求。

二、审美内蕴柳宗元对于自然美的把握极其细腻而精准,他通过对自然的独特观察,发现并把握了自然美的精髓。

他将自然中的微妙之处,如光影、色彩、形态和生命力等,进行了充分地描绘和捕捉,这种捕捉使得他对自然美的理解和表现更为深刻和精准。

2. 对于人文美的呈现柳宗元对于人文美的呈现也异常娴熟,他通过对古代文化、历史人物的追熟,发现、理解与表现了人文美的不同侧面。

在其游记中,古代文化、历史人物、寺庙景观、食品餐饮等,都被精心地描写和谈论,无一不彰显了人文美的精髓和魅力。

3. 对美学审美的思考美学审美是一种高尚的思辨艺术,柳宗元的游记中充斥着美学的思考和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欣赏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 散文 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的审美情趣的结晶。

身世遭遇和环境的压迫, 造成心理的变异,长歌当哭,强颜为欢,聊为优游,乐而复悲。

郁愤填膺时,憎 山恶水,以山水为狴牢(《囚人赋》);一人独游时,又与之同病相怜,并借山 水之幽幽窅窅以处休、观妙(《永州龙兴寺东丘记》)。

由意在渲泻悲情到艺术 地表现自然, 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之中, 形成了柳氏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

翻阅这些主要写于永州贬所的记游之作, 会突出地感觉到, 其中呈现的大都 是奇异美丽却遭人忽视、为世所弃的自然山水。

在描写过程中,作者有时采用直 接象征手法, 借弃地来表现自己虽才华卓荦却不为世用而被远弃遐荒的悲剧命运, 如《小石城山记》对小石城山的被冷落深表惋惜和不平,《钴鉧潭西小丘记》直 接抒写对唐氏之弃地的同情,都具有借题感慨(林云铭《古文析义》初编卷五) 的特点;但多数情况下,作者则是将表现与再现两种手法结合起来,既重自然景 物的真实描摹, 又将主体情感不露痕迹地融注其中, 令人于意会中领略作者的情 感指向。

如永州八记中最为人称道的《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 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 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 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记游文字,其中不独写景状物绘声绘色,生动传神,而 且可以见出作者观察之细,用笔之妙。

开篇未见小潭,先闻水声,因闻水声,转 觅小潭,即表现出行文的曲折变化;篇中写水之清却于水着墨不多,而是借石之 底、鱼之游、日光之影来表现,可谓匠心独具;至于篇末对清冷寂寥之境的描摹 和气氛的渲染,更隐然展示出被贬者凄楚悲苦的心态,令人读后为之怦然心动。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真正的艺术性的文学 ,美的文学。

他善于选取深奥幽美型的小景物,经过一丝不苟的精心刻划,


展现出高于自然原型的艺术之美。

用他的话说,就是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即通 过文学家的发掘、加工和再创造,将那些罕见的胜境传给世人,以免贻林涧之愧 (《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

他要用自己的全副精力和才情,去漱涤万 物,牢笼百态(《愚溪诗序》),借以安顿他那颗悲哀苦闷的灵魂,并从中获得 些许凄美的怡悦。

在他笔下,自然山水是那么纯净,那么奇特,那么多彩多姿, 那么富有灵性! 水, 有涧水, 有潭水, 也有溪水。

这些水或平布石上, 流若织文, 响若操琴(《石涧记》);或奔流而下,流沫成轮,然后徐行(《钴鉧潭记》); 或因地势、流速的差异,呈现出平者深黑,峻者沸白(《袁家渴记》)的特点。

石,有横亘水底之石,有负土而出之石,园林之石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窍穴逶 邃,堆阜突怒(《永州韦使君新堂记》);山野之石则涣若奔云,错若置棋,怒 者虎斗,企者鸟厉(《永州崔中丞万石亭记》),形貌态势各各不同。

至于林木 山风,更是生气勃勃,气象万千,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 骇绿,蓊勃香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扬葳蕤,与时推移(《袁家渴记》)。

这里,有动有静,有形有色,有疾有缓,有点有面,刻划细致而不琐碎,语言精 炼而极富变化,文势则严整劲峭而不乏参差舒缓,用刘熙载的话说,就是: 如奇峰异嶂,层见叠出,柳州记山水无不形容尽致,其自命为牢笼百态,固 宜。

(《艺概·文概》)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上承郦道元《水经注》的成就,而又有了突破性的提高, 它不是对山水的纯客观描写, 而是在描写中贯注了一股浓烈的寂寥心境, 且借对 山水的传神写照来表现一种永恒的宇宙情怀。

在《钴鉧潭西小丘记》中,他这样 写道: 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 而静者与心谋。

深邃幽寂的环境, 适足以安放作者凄苦的心地, 使他在自然美中获得暂时的 忘却,以虚静的心神,达到与自然的合一,展现出一种如雪天琼枝般的清冷晶莹 之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