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五 1.1.3习题课 教案

合集下载

新课标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五全册教案第一章复习

新课标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五全册教案第一章复习

第一章 复习一、基本知识复习: 知识结构:二、举例分析例1、在ABC △中,1tan 4A =,3tan 5B =.(Ⅰ)求角C 的大小;(Ⅱ)若ABC △最大边的边长为17,求最小边的边长.解:(Ⅰ)π()C A B =-+Q ,1345tan tan()113145C A B +∴=-+=-=--⨯.又0πC <<Q ,3π4C ∴=.(Ⅱ)34C =πQ , AB ∴边最大,即17AB =.又tan tan 0A B A B π⎛⎫<∈ ⎪2⎝⎭Q ,,,, ∴角A 最小,BC 边为最小边.由22sin 1tan cos 4sin cos 1A A A A A ⎧==⎪⎨⎪+=⎩,,且π02A ⎛⎫∈ ⎪⎝⎭,,得17sin A = 由sin sin AB BC C A =得:sin 2sin A BC AB C==g 所以,最小边2BC = 例2、在ABC △中,已知内角A π=3,边3BC =B x =,周长为y . (1)求函数()y f x =的解析式和定义域; (2)求y 的最大值.解:(1)ABC △的内角和A B C ++=π,由00A B C π=>>3,,得20B π<<3. 应用正弦定理,知 23sin 4sin sin sin BC AC B x x A ===3, 正弦定理 余弦定理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2sin 4sin sin BC AB C x A π⎛⎫==- ⎪3⎝⎭. 因为y AB BC AC =++,所以224sin 4sin 03y x x x ππ⎛⎫⎫=+-+<<⎪⎪3⎝⎭⎭, (2)因为14sin sin 2y x x x ⎛⎫=++ ⎪ ⎪⎝⎭5x x ππππ⎛⎫⎫=++<+< ⎪⎪6666⎝⎭⎭, 所以,当x ππ+=62,即x π=3时,y取得最大值 例3、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tan a b c C =,,,(1)求cos C ; (2)若52CB CA =u u u r u u u r g ,且9a b +=,求c . 解:(1)sin tan cos C C C =∴=Q 又22sin cos 1C C +=Q 解得1cos 8C =±. tan 0C >Q ,C ∴是锐角. 1cos 8C ∴=. (2)52CB CA =u u u r u u u r Q g , 5cos 2ab C ∴=, 20ab ∴=.又9a b +=Q 22281a ab b ∴++=. 2241a b ∴+=. 2222cos 36c a b ab C ∴=+-=. 6c ∴=.例4、已知ABC △1,且sin sin A B C +=. (I )求边AB 的长;(II )若ABC △的面积为1sin 6C ,求角C 的度数. 解:(I)由题意及正弦定理,得1AB BC AC ++=,BC AC +=, 两式相减,得1AB =.(II )由ABC △的面积11sin sin 26BC AC C C =g g ,得13BC AC =g , 由余弦定理,得222cos 2AC BC AB C AC BC +-=g 22()2122AC BC AC BC AB AC BC +--==g g , 所以60C =o .三、作业:《习案》作业八。

高中数学 第一章 计数原理 1.3 二项式定理 1.3.3 二项式定理习题课教案 新人教A版选修2-

高中数学 第一章 计数原理 1.3 二项式定理 1.3.3 二项式定理习题课教案 新人教A版选修2-

二项式定理习题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熟练地掌握二项式定理的展开式及其有关概念.2.会用二项式定理解决与二项展开式有关的简单问题.3.能熟练掌握杨辉三角及二项式系数的有关性质.4.会用二项式系数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并能熟练地使用赋值法.过程与方法1.能解决二项展开式的有关概念问题:项、二项式系数、系数、有理项、无理项、常数项、整数项等.2.能用二项式定理解决诸如整除、近似值、求和等有关问题.3.能用二项式系数的有关性质,解决诸如:最值、二项式系数和、系数和等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整个数学知识的驾驭能力,能在一定高度上进行数学知识的应用.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3.进一步提升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二项展开式,掌握二项式系数的有关性质,掌握解决二项式定理性质等有关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利用二项式定理解决有关问题,利用二项式系数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教学过程复习巩顾前面我们学习了二项式定理,请回顾:1.(a+b)n=________________(n∈N*),这个公式表示的定理叫做二项式定理,公式右边的多项式叫做(a+b)n的______________,其中C r n(r=0,1,2,…,n)叫做______________,通项是指展开式的第__________________项,共有____________项.其中二项式系数是____________,系数是____________.2.二项式系数的四个性质(杨辉三角的规律) (1)对称性:____________________. (2)性质2: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二项式系数的最大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二项式系数之和____________________,所用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 +b)n=C 0n a n+C 1n an -1b +C 2n an -2b 2+…+C r n an -r b r+…+C n n b n(n∈N )、展开式、二项式系数、r +1、n +1、C rn 、变量前的常数2.(1)C mn =-mn (2)C rn +1=C r -1n +C rn(3)当n 是偶数时,中间的一项取得最大值,即C n2n 最大;当n 是奇数时,中间的两项相等,且同时取得最大值,即C n -12n =C n +12n 最大(4)C 0n +C 1n +C 2n +…+C rn +…+C nn =2n赋值法典型示例类型一:二项展开式的有关概念 例1试求:(1)(x 3-2x 2)5的展开式中x 5的系数;(2)(2x 2-1x)6的展开式中的常数项;(3)在(3x +32)100的展开式中,系数为有理数的项的个数.思路分析:理解二项展开式的有关概念,什么是二项式系数,什么是系数,什么是项,什么是常数项、有理项、无理项等,其实都是由通项入手,根据变量的系数、指数进行判断,当指数为0时是常数项,当指数是整数时是有理项,当指数是分数时是无理项.解:(1)T r +1=C r5(x 3)5-r(-2x2)r =(-2)r C r 5x 15-5r ,依题意15-5r =5,解得r =2.故(-2)2C 25=40为所求x 5的系数.(2)T r +1=C r 6(2x 2)6-r(-1x)r =(-1)r ·26-r ·C r 6x 12-3r ,依题意12-3r =0,解得r =4.故(-1)4·22C 26=60为所求的常数项.(3)T r +1=C r 100(3x)100-r(32)r =C r100·350-r 2·2r 3x 100-r ,要使x 的系数为有理数,指数50-r 2与r 3都必须是整数,因此r 应是6的倍数,即r =6k(k∈Z ),又0≤6k≤100,解得0≤k≤1623(k∈Z ),∴x 的系数为有理数的项共有17项.点评:求二项展开式中具有某特定性质的项,关键是确定r 的值或取值X 围.应当注意的是二项式系数与二项展开式中各项的系数不是同一概念,要加以区分.[巩固练习]试求:(1)(x +2)10(x 2-1)的展开式中x 10的系数;(2)(|x|+1|x|-2)3的展开式中的常数项.解:(1)∵(x+2)10=x 10+20x 9+180x 8+…,∴(x+2)10(x 2-1)的展开式中x 10的系数是-1+180=179.(2)∵(|x|+1|x|-2)3=(|x|-1|x|)6,∴所求展开式中的常数项是-C 36=-20.类型二:二项展开式的有关应用——简单应用例2求(x -1)-(x -1)2+(x -1)3-(x -1)4+(x -1)5的展开式中x 2的系数. 解:∵(x-1)-(x -1)2+(x -1)3-(x -1)4+(x -1)5=x -1{1-[-x -1]5}1-[-x -1]=x -1+x -16x ,∴所求展开式中x 2的系数就是(x -1)6的展开式中x 3的系数-C 36=-20.点评:这是一组将一个二项式扩展为假设干个二项式相乘或相加,或扩展为简单的三项展开式的问题,求解的关键在于转化为二项展开式的问题,转化时要注意分析题目中式子的结构特征.能够最大限度地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巩固练习](1-x)5+(1-x)6+(1-x)7+(1-x)8的展开式中x 3项的系数是( )A .74B .121C .-74D .-121 解析:先求和:(1-x)5+(1-x)6+(1-x)7+(1-x)8=1-x 5[1-1-x4]1-1-x=1-x5[4x -6x 2+4x 3-x 4]x,分子的展开式中x 4的系数,即为原式的展开式中x 3项的系数,(-1)×1+4×(-C 15)-6C 25+4×(-C 35)=-1-20-60-40=-121,所以选D.答案:D类型三:二项展开式的有关应用:整除、不等式、近似值等问题 例3证明:(1)2≤(1+1n)n <3,其中n∈N *;(2)证明:对任意非负整数n,33n-26n -1可被676整除.思路分析:对于二项式中的不等式,通过展开式,分析其中的特殊项,可以证明一些简单的不等式问题;对于整除问题同样如此,关键是把二项式拆成676的形式;对于比较麻烦的数列问题,我们经常采用的方法就是数学归纳法,此题也不例外.证明:(1)(1+1n )n =1+C 1n ·1n +C 2n (1n )2+…≥2(当且仅当n =1时取等号).当n =1时,(1+1n)n=2<3显然成立;当n≥2时,(1+1n )n =C 0n +C 1n ·1n +C 2n ·1n 2+…+C nn ·1n n =2+n(n -1)2!1n 2+n(n -1)(n -2)3!1n 3+…+n(n -1)…2·1n !1n n =2+12!n n n -1n +13!n n n -1n n -2n +…+1n !n n n -1n …2n 1n <2+12!+13!+…1n !<2+11×2+12×3+…+1n(n -1)=2+(1-12)+(12-13)+…+(1n -1-1n )=3-1n <3.综上所述:2≤(1+1n)n <3,其中n∈N *.(2)当n =0,n =1时33n-26n -1=0,显然33n-26n -1可被676整除.当n≥2时,33n-26n -1=27n-26n -1=(1+26)n-26n -1=1+26n +C 2n ·262+…+C nn ·26n-26n -1=C 2n ·262+C 3n ·263+…+C nn 26n=676(C 2n +26C 3n +…+26n -2C nn).综上所述:对任意非负整数n,33n-26n -1可被676整除.点评:用二项式定理解决整除问题是二项式定理的一大特色,这是二项展开式的一种基本应用,通过对二项式的拆解,我们可以解决一些看似很难但易解决的问题.[巩固练习]m ,n 是正整数,f(x)=(1+x)m+(1+x)n的展开式中x 的系数为7, (1)试求f(x)中的x 2的系数的最小值;(2)对于使f(x)中的x 2的系数为最小的m ,n ,求出此时x 3的系数; (3)利用上述结果,求f(0.003)的近似值(精确到0.01). 解:根据题意得:C 1m +C 1n =7,即m +n =7.(*)(1)x 2的系数为C 2m+C 2n=m(m -1)2+n(n -1)2=m 2+n 2-m -n2.将(*)变形为n =7-m 代入上式得:x 2的系数为m 2-7m +21=(m -72)2+354.故当m =3或4时,x 2的系数的最小值为9.(2)当m =3,n =4或m =4,n =3时,x 3的系数为C 33+C 34=5. (3)f(0.003)≈2.02.类型四:二项式系数的最大值、系数的最大值问题 例4求(x -1)9的展开式中系数最大的项.思路分析:二项式系数最大的项我们可以根据公式求解,但是系数最大的项怎么求呢?观察此题中二项式系数与系数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它们只不过相差一个负号而已,所以可以通过二项式系数的大小反映系数的大小,只不过要注意正负号.解:T r +1=(-1)r C r 9x 9-r .∵C 49=C 59=126,而(-1)4=1,(-1)5=-1,∴T 5=126x 5是所求系数最大的项.点评:此类问题仍然是利用二项展开式的通项公式来求解,但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一些常用方法和数学思想的应用.[巩固练习] 求(x +124x)8展开式中系数最大的项.解:记第r 项系数为T r ,设第k 项系数最大,那么有⎩⎪⎨⎪⎧T k ≥T k -1,T k ≥T k +1,又T r =C r -182-r +1,那么有⎩⎪⎨⎪⎧C k -182-k +1≥C k -282-k +2,C k -182-k +1≥C k 82-k ,即⎩⎪⎨⎪⎧8!(k -1)!(9-k)!≥8!(k -2)!(10-k)!×2,8!(k -1)!(9-k)!×2≥8!k !(8-k)!,∴⎩⎪⎨⎪⎧1k -1≥2k -2,29-k ≥1k .解得3≤k≤4,∴系数最大的项为第3项T 3=7x 52和第4项T 4=7x 72.类型五:二项式系数之和、系数之和等问题例5假设(2x +3)4=a 0+a 1x +a 2x 2+a 3x 3+a 4x 4,那么(a 0+a 2+a 4)2-(a 1+a 3)2的值等于__________;思路分析:注意到与系数的和差有关,所以可以用赋值法求得奇数项的系数之和与偶数项的系数之和,注意使用平方差公式.解:令x =1,得a 0+a 1+a 2+a 3+a 4=(2+3)4,令x =-1,得a 0-a 1+a 2-a 3+a 4=(3-2)4,由此可得(a 0+a 2+a 4)2-(a 1+a 3)2=(a 0+a 1+a 2+a 3+a 4)(a 0-a 1+a 2-a 3+a 4)=[(3+2)(3-2)]4=1.点评:在二项式系数的性质应用中,尤其是系数和的问题,我们经常使用赋值法,这是一种奇妙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不用计算每一个系数的前提下,求出各个系数的和.[巩固练习](1-2x)7=a 0+a 1x +a 2x 2+…+a 7x 7, 求(1)a 0+a 1+…+a 7的值;(2)a 0+a 2+a 4+a 6及a 1+a 3+a 5+a 7的值; (3)各项二项式系数和.解:(1)令x =1,那么a 0+a 1+…+a 7=-1.(2)令x =-1,那么a 0-a 1+a 2-a 3+…+a 6-a 7=2 187. 那么a 1+a 3+a 5+a 7=-1 094;a 0+a 2+a 4+a 6=1 093. (3)各项二项式系数和C 07+C 17+…+C 77=27=128. [拓展实例]例1(1+3x)6(1+14x)10的展开式中的常数项为( )A.1 B.46 C.4 245 D.4 246思路分析:对于非一般的二项式问题,要注意转化成二项式问题解决.此题虽然有两个式子相乘,只要我们写出整个式子的通项,令指数为0,即可求得常数项.解:先求(1+3x)6的展开式中的通项.T r+1=C r6(x13)r=C r6xr3,r=0,1,2,3,4,5,6.再求(1+14x )10的展开式中的通项.T k+1=C k10(x-14)k=C k10x-k4,k=0,1,2,3,4,…,10.两通项相乘得:C r6x r3C k10x-k4=C r6C k10xr3-k4,令r3-k4=0,得4r=3k,这样一来,(r,k)只有三组:(0,0),(3,4),(6,8)满足要求.故常数项为:1+C36C410+C66C810=4 246.点评:对于乘积的式子或者三项的式子的展开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化归思想,将其转化成二项展开式问题.要注意此题中,常数项的位置有三处.[巩固练习](1+x+x2)(x+1x3)n的展开式中没有..常数项,n∈N*,且2≤n≤8,那么n=______.解析:依题意(x+1x3)n,对n∈N*,且2≤n≤8中,只有n=5时,其展开式既不出现常数项,也不会出现与x、x2乘积为常数的项.故填5.答案:5[变练演编](1)对于9100你能编出什么样的整除问题?如9100被________整除的余数是________.(2)(2x2-1x)6的展开式中的常数项是第____________项,整数项是第______________项,x的最高次项是第______________项,二项式系数之和是______________,系数之和是______________.将你能得到的所有正确的答案一一列举出来.答案:(1)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可以有多种答案,比如说9100被8整除的余数是1,9100被80整除的余数是1等等.(2)T r +1=C r6(2x 2)6-r(-1x)r =(-1)r ·26-r ·C r 6x 12-3r .依题意12-3r =0,解得r =4,所以常数项是第5项;整数项是第1,2,3,4,5项;x 的最高次项是第1项;二项式系数之和为64;系数之和为1.设计意图:变练演编——这种开放性的设计,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编题不仅仅是老师的专利,学生在编题解题的过程中,领悟知识,提高能力,增长兴趣,增强信心,不仅有助于训练同学们的常规思维,还能培养同学们的逆向思维,最终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达标检测] 1.(x -13x)12展开式中的常数项为( )A .-1 320B .1 320C .-220D .220 2.(1-x)6(1+x)4的展开式中x 的系数是( ) A .-4 B .-3 C .3 D .4 3.假设(1-2x)2 005=a 0+a 1x +a 2x 2+…+a 2 005x2 005(x∈R ),那么(a 0+a 1)+(a 0+a 2)+(a 0+a 3)+…+(a 0+a 2 005)=________(用数字作答).答案:1.C 2.B 3.2 003反考老师:即由学生出题,教师现场解答(约8分钟).(活动设计:请学生到黑板板书题目,要求别太烦琐,且与本节习题课内容相符.一般不多于3道题,教师尽可能全部解答,具体解答数目视题目难度和时间而定.教师要边做边讲,以向学生现场展示解题思路的发现过程和解题能力.做完后,请学生给“阅卷〞)课堂小结活动设计:先给学生1~2分钟的时间默写本节的主要基础知识、方法,例题、题目类型、解题规律等;然后用精练的、精确的语言概括本节的知识脉络,思想方法,解题规律等.活动成果:(板书)1.知识收获:二项式定理、二项展开式、二项式系数的性质.2.方法收获:利用二项式定理解决有关问题,利用二项式系数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3.思维收获: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增加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总结所学、所识、所想,不但能充分表达新课程的理念,还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翁〞精神,真正表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所学,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的数学水平与数学素养必定会得到长足的提高!补充练习[基础练习]1.计算1-3C 1n +9C 2n -27C 3n +…+(-1)n 3n C nn . 2.(x +1x -2)3的展开式中,常数项是________.3.(3x -13x2)n ,n∈N *的展开式中各项系数和为128,那么展开式中1x3的系数是( )A .7B .-7C .21D .-21 4.求(x -13x)10的展开式中有理项共有________项.1.解:原式=C 0n +C 1n (-3)1+C 2n (-3)2+C 3n (-3)3+…+C 3n (-3)n=(1-3)n=(-2)n. 2.解析:(x +1x -2)3=[(x -1)2x ]3=(x -1)6x 3. 上述式子展开后常数项只有一项C 36x3-13x3,即-20.3.解析:由条件可得:(3-1)n=128,n =7. ∵T r +1=(-1)r C r7(3x)7-r(13x2)r =(-1)r C r 737-rx7-53r.令7-5r3=-3,那么有:r =6.所以二项展开式中1x 3的系数是:T 7=(-1)6C 6737-6=21,应选C.4.解析:∵T r +1=C r10(x)10-r(-13x)r =C r 10(-1)rx5-56r.∴当r =0,6时,所对应的项是有理项.故展开式中有理项有2项. [拓展练习]5.(1+kx 2)6(k 是正整数)的展开式中,x 8的系数小于120,那么k =____________. 6.设n∈N ,那么C 1n +C 2n 6+C 3n 62+…+C n n 6n -1=____________.5.解析:(1+kx 2)6按二项式定理展开的通项为T r +1=C r6(kx 2)r=C r 6k r x 2r,我们知道x 8的系数为C 46k 4=15k 4,即15k 4<120,也即k 4<8,而k 是正整数,故k 只能取1.6.解:C 1n +C 2n 6+C 3n 62+…+C n n 6n -1=16C 0n +C 1n +C 2n 6+…+C n n 6n -1-16C 0n =16(C 0n +C 1n 6+C 2n 62+…+C n n 6n -1)=16[(1+6)n-1]=16(7n -1).设计说明二项式定理的内容,是各地高考中经常要考查的内容之一,其形式主要是选择题和填空题,题型往往相对稳定,思路方法常常是利用二项展开式的通项公式、二项式系数的有关性质等.常见的二项式问题有:求二项展开式中某一项或某一项的系数,求所有项系数的和或奇(偶)数项系数和,求展开式的项数,求常数项,求近似值,证明不等式等.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把表现的机会让给学生,以发挥他们的自主精神;尽量创造让学生活动的机会,以让学生在直接体验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尽量引导学生发挥其创造意识,以使他们能在创造的氛围中学习.二项式定理是初中学习的多项式乘法的继续,它所研究的是一种特殊的多项式——二项式的乘方的展开式.二项式定理既是排列组合的直接应用,又与概率理论中的三大概率分布之一的二项分布有着密切联系.掌握好二项式定理既可对初中学习的多项式的变形起到很好的复习、深化作用,又可以为进一步学习概率统计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所以有必要掌握好二项式定理的相关内容.备课资料 二项式定理 同步练习选择题1.C 7n +1-C 7n =C 8n ,那么n 等于( )word11 / 11 A .14 B .12 C .13 D .152.C 0n +3C 1n +9C 2n …+3n C nn 的值等于( )A .4nB .3·4n C.4n 3-1 D.4n-133.C 111+C 311+…+C 911的值为( )A .2 048B .1 024C .1 023D .5124.(x +1)(2x +1)(3x +1)……(nx+1)展开式中x 的一次项系数为( )A .C n -1nB .C 2nC .C 2n +1D .不能用组合数表示5.设(1+x +x 2)n =a 0+a 1x +a 2x 2+…a 2n x 2n,那么a 0+a 1+a 2+…+a 2n 等于 …() A .22n B .3n C.3n -12 D.3n+126.假设n 是正奇数,那么7n +C 1n 7n -1+C 2n 7n -2+…C n -1n 7被9除的余数为( )A .2B .5C .7D .87.(1+x)2+(1+x)3+…+(1+x)10展开式中x 4的系数为( )A .C 511 B .C 411 C .C 510D .C 410填空题8.(a +b)n 展开式中第r 项为__________.9.11100-1的末位连续零的个数为__________.参考答案1.A 2.A 3.C 4.C 5.B 6.C 7.A5.提示:令x =1即可.8.T r =C r -1n a n +1-rb r -19.3。

人教版数学必修五(文)学案:1.1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习题课

人教版数学必修五(文)学案:1.1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习题课

1.1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习题课【学习目标】1.能够应用正、余弦定理进行边角关系的相互转化;2.能够利用正、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状;3.能够利用正、余弦定理证明三角形中的三角恒等式【自主检测】1.在△ABC 中,BC =5,AC =3,sin C =2sin A .(1)求AB 的值;(2)求sin ⎝⎛⎭⎪⎫2A -π4的值.2.在锐角△ABC 中,a 、b 、c 分别为角A 、B 、C 所对的边,且3a =2c sin A .(1)确定角C 的大小;(2)若c =7,且△ABC 的面积为332,求a +b 的值.【典型例题】例1.在四边形ABCD 中,已知AD ⊥CD ,AD =10,AB =14,∠BDA =60°,∠BCD =135°,求BC 的长.例2.设△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长分别为a 、b 、c ,cos(A -C )+cos B =32,b 2=ac ,求B .【目标检测】1.在△ABC 中,已知b =a sin B ,且cos B =cos C ,则△ABC 的形状是( )A .等边三角B .等腰三角形C .直角三角形D .等腰直角三角形2.根据下列条件,判断三角形解的情况,其中正确的是( )A .a =8 b =16 A =30°有两解B .b =18 c =20 B =60°有一解C.a=5 b=2 A=90°无解 D.a=30 b=25 A=120°有一解3.已知△ABC中,AB=3,AC=1,且B=30°,则△ABC的面积等于( )A.32B.34C.32或 3 D.34或324*.在△ABC中,若tan A-tan Btan A+tan B=c-bc,求角A【总结提升】1.在证明三角形问题或者三角恒等式时,要注意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与所证结论的联系,并注意特殊正、余弦关系的应用,比如互补角的正弦值相等,互补角的余弦值互为相反数等;2.三角恒等式的证明或者三角形形状的判断,重在发挥正、余弦定理的边角互换作用。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5教案1.1.2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5教案1.1.2

1.1.2余弦定理(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表示形式及证明余弦定理的向量方法,并会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

2.过程与方法:利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出余弦定理及其推论,并通过实践演算掌握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3.情态与价值: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通过三角函数、余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关系,来理解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及其基本应用; 难点:勾股定理在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中的作用。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学法:首先研究把已知两边及其夹角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进行量化,也就是研究如何从已知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一边和两个角的问题,利用向量的数量积比较容易地证明了余弦定理。

从而利用余弦定理的第二种形式由已知三角形的三边确定三角形的角 教学用具:直尺、投影仪、计算器 (四)教学设想[创设情景] C如图1.1-4,在∆ABC 中,设BC=a,AC=b,AB=c,已知a,b 和∠C ,求边c b a(图1.1-4)[探索研究]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可用什么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 用正弦定理试求,发现因A 、B 均未知,所以较难求边c 。

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

A如图1.1-5,设CB a =,CA b =,AB c =,那么c a b =-,则 b c()()2222 2c c c a b a ba ab b a b a b a b=⋅=--=⋅+⋅-⋅=+-⋅ C a B从而 2222cos c a b ab C =+- (图1.1-5)同理可证 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a c ac B =+-于是得到以下定理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

高中数学北师大版必修5第一章《习题1—1》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数学北师大版必修5第一章《习题1—1》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数学北师大版必修5第一章《习题1—1》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新设计
学生在利用累加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时,普边反映较难,难以接受。

本节课试图尝试找出累加法的背景和原型,从而帮助学生克服难点。

2教学目标
通过具体的实例,体会累加法产生的背景,能辨别累加法所能解决的题型,会用累加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3学情分析
在讲解本节课前,学生已会用观察找规律的办法写数列的通项公式,但是具体的用数学符号语言求数列的通项公式,学生还不会;考虑到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所以本节课尝试从图像入手,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克服难点。

4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累加法产生的背景,会用累加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难点:用累加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5教学过程
一通过课本中的习题,引出累加法
例1 根据下面的图形及相应的点数,在横线上面及括号中分别填上适当的图形和数,写出点数的通项公式。

(1)
(1) (4) (7) (8)
(9)。

人教a版必修5学案:第2章《习题课2-简单的递推数列及应用》(含答案)

人教a版必修5学案:第2章《习题课2-简单的递推数列及应用》(含答案)

第二章 习题课2 简单的递推数列及应用自主学习知识梳理在实际考查中常常涉及求一些简单的递推数列的通项公式问题. 1.累加法:a n +1=a n +f (n ) (f (n )可求和) a n =a 1+(a 2-a 1)+(a 3-a 2)+…+(a n -a n -1) =a 1+f (1)+f (2)+…+f (n -1) 2.累乘法:a n +1=a n ·f (n ) (f (n )为含n 的代数式)a n =a 1·a 2a 1·a 3a 2·…·a na n -1=a 1·f (1)·f (2)·…·f (n -1)3.转化法:a n +1=pa n +q (pq ≠0,p ≠1)方法一 设a n +1-x =p (a n -x ),则a n +1=pa n +(1-p )x∴(1-p )x =q ,∴x =q1-p .∴a n -q 1-p =⎝⎛⎭⎫a 1-q 1-p ·p n -1∴a n =⎝⎛⎭⎫a 1-q 1-p p n -1+q 1-p.方法二 ∵a n +1=pa n +q ,∴a n =pa n -1+q∴a n +1-a n =p (a n -a n -1)=…=p n -1(a 2-a 1)转化为迭加法求解. 4.S n 与a n 的混合关系式有两个思路:(1)消去S n ,转化为a n 的递推关系式,再求a n ;(2)消去a n ,转化为S n 的递推关系式,求出S n 后,再求a n .自主探究1.试写出用累加法推导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过程.2.试写出用累乘法推导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过程.对点讲练知识点一 累加法与累乘法求通项例1 已知:a 1=2,a n +1=a n +(2n +1),求a n .变式训练1 已知:a 1=1,a n +1=2n ·a n ,求a n .知识点二 化为基本数列求通项例2 已知:a 1=1,a n +1=2a n +3,求a n .变式训练2 设数列{a n }满足:a 1=1,a 2=53,a n +2=53a n +1-23a n (n =1,2,…).令b n =a n+1-a n .(1)求证:数列{b n }是等比数列,并求b n ; (2)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知识点三 已知a n 与S n 的混合关系式,求a n .例3 已知{a n }是各项为正的数列,且S n =12⎝⎛⎭⎫a n +1a n .求a n 与S n .变式训练3 设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若对任意的n ∈N *,都有S n =2a n -3n . (1)求数列{a n }的首项a 1及递推关系式a n +1=f (a n ); (2)求通项公式a n .1.近几年高考常以递推公式为依托,设计出一些新颖灵活、难度适中、富有时代气息的试题.在学习时对递推公式及其应用应给予适当的重视.2.递推公式是表示数列的一种重要方法.由一些简单的递推公式可以求得数列的通项公式.本课时主要学习了累加法、累乘法以及化归为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的基本方法.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数列{a n }满足a n +1=a n +n ,且a 1=1,则a 5的值为( ) A .9 B .10 C .11 D .122.已知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是a n =2n-12n ,其前n 项和S n =32164,则项数n 等于( )A .13B .10C .9D .63.在数列{a n }中,a 1=1,a n +1=a n +2n -1,则a n 的表达式为( )A .3n -2B .n 2-2n +2C .3n -1 D .4n -34.数列{a n }中,a 3=2,a 7=1,且数列⎩⎨⎧⎭⎬⎫1a n +1是等差数列,则a 11的值为( )A .1 B.12 C.13 D.145.已知数列{a n }中,a 1=1,a 2=3,a n =a n -1-a n -2 (n ≥3).那么S 2 011的值是( ) A .1 B .2 C .3 D .4题 号1 2 3 4 5 答 案二、填空题6.数列{a n }中,a 1=1,a n +1a n =a 2n+(-1)n +1 (n ∈N *),则a 4a 2=________. 7.已知数列{a n }满足a 1=1,a n +1=nn +1a n,则a n =________.8.在数列{a n }中,a n +1=2a n 2+a n,对所有正整数n 都成立,且a 7=12,则a 5=______.三、解答题9.已知S n =4-a n -12n -2,求a n 与S n .10.某地区位于沙漠边缘,人与沙漠进行长期不懈的斗争,到2002年底全地区的绿化率已达到30%,从2003年开始,每年将出现以下变化:原有沙漠面积的16%将栽上树,改造为绿洲,同时,原有绿洲面积的4%又被侵蚀,变为沙漠.(1)设全区面积为1,2002年底绿洲面积为a 1=310,经过1年(指2003年底)绿洲面积为a 2,经过n 年绿洲面积为a n +1,求证:数列{a n -45}为等比数列;(2)问:至少经过多少年的努力才能使全区的绿洲面积超过60%(年数取正整数).习题课2 简单的递推数列及应用自主探究1.解 ∵a n +1-a n =d∴⎭⎪⎬⎪⎫a 2-a 1=da 3-a 2=d … …a n-a n -1=d n -1个式子相加得:a n -a 1=(n -1)d ,∴a n =a 1+(n -1)d .或a n =a 1+(a 2-a 1)+(a 3-a 2)+…+(a n -a n -1) =a 1+(n -1)d .2.解 ∵a n +1a n=q (q ≠0),∴⎭⎪⎬⎪⎫a 2a 1=q a 3a 2=q ……an an -1=q n -1个式子相乘得: a n a 1=q n -1,∴a n =a 1q n -1或a n =a 1·a 2a 1·a 3a 2·…·a n a n -1=a 1q n -1. 对点讲练例1 解 a n =a 1+(a 2-a 1)+(a 3-a 2)+…+(a n -a n -1)=2+3+5+…+(2n -1)=1+3+5+…+(2n -1)+1=n 2+1.变式训练1 解 a n =a n a n -1·a n -1a n -2·…·a 2a 1·a 1=2n -1·2n -2·…·21·1=21+2+3+…+(n -1)=2n (n -1)2.例2 解 方法一 ∵a 1=1,a 2=5,a 2-a 1=4.a n +1-a n =2(a n -a n -1)=2n -1(a 2-a 1)=2n +1 ∴a n =a 1+(a 2-a 1)+(a 3-a 2)+…+(a n -a n -1) =1+22+23+…+2n =21+22+…+2n -1=2n +1-3.方法二 设a n +1-x =2(a n -x ),则a n +1=2a n -x . ∴x =-3,a n +1+3=2(a n +3).∴a n +3=(a 1+3)·2n -1=2n +1,∴a n =2n +1-3.变式训练2 (1)证明 ∵b n +1=a n +2-a n +1=⎝⎛⎭⎫53a n +1-23a n -a n +1=23(a n +1-a n )=23b n ∴b n +1b n =23(n =1,2,3,…) ∴{b n }是等比数列,公比q =23,首项b 1=a 2-a 1=23.∴b n =⎝⎛⎭⎫23n.(2)解 a n +1-a n =⎝⎛⎭⎫23n.∴a n =a 1+(a 2-a 1)+(a 3-a 2)+…+(a n -a n -1) =1+b 1+b 2+…+b n -1=1+⎝⎛⎭⎫23+⎝⎛⎭⎫232+…+⎝⎛⎭⎫23n -1 =3⎣⎡⎦⎤1-⎝⎛⎭⎫23n . 例3 解 ∵S n =12⎝⎛⎭⎫a n +1a n ,∴2S n =a n +1a n , ∴2S n =S n -S n -1+1S n -S n -1,∴S n +S n -1=1S n -S n -1,∴S 2n -S 2n -1=1, ∴{S 2n }是一个等差数列,公差为1,首项为S 21, 易求得S 21=1. ∴S 2n =1+(n -1)×1=n .∴S n =n , ∴a n =n -n -1.变式训练3 解 (1)a 1=S 1=2a 1-3,∴a 1=3. ∵S n =2a n -3n ,∴S n +1=2a n +1-3(n +1). ∴S n +1-S n =2a n +1-2a n -3.∴a n +1=2a n +1-2a n -3,∴a n +1=2a n +3. (2)∵a n +1=2a n +3,∴a n +1+3=2(a n +3).∴{a n +3}是等比数列,公比为2,首项为a 1+3=6.∴a n +3=(a 1+3)·2n -1=6·2n -1=3·2n , ∴a n =3·2n -3. 课时作业1.C [a 5=a 4+4=a 3+3+4=a 2+2+3+4 =a 1+1+2+3+4=11.]2.D [∵a n =2n -12n =1-12n ,∴S n =n -⎝⎛⎭⎫12+122+…+12n =n -1+12n ,又∵S n =32164=5+164,∴n -1+12n =5+164,∴n =6.]3.B [a n =a 1+(a 2-a 1)+(a 3-a 2)+…+(a n -a n -1)=1+1+3+5+…+(2n -3)=1+(n -1)2=n 2-2n +2.]4.B [设数列⎩⎨⎧⎭⎬⎫1a n +1的公差为d ,则1a 7+1=1a 3+1+4d , ∴12=13+4d ,d =124,1a 11+1=1a 7+1+4d , ∴1a 11+1=12+16=23,∴a 11+1=32,∴a 11=12.]5.A [∵a n +1=a n -a n -1=(a n -1-a n -2)-a n -1, ∴a n +1=-a n -2,∴a n +3=-a n . ∴a n +6=-a n +3=-(-a n )=a n . ∴{a n }是周期数列且T =6. ∵a 1+a 2+a 3+a 4+a 5+a 6=(a 1+a 4)+(a 2+a 5)+(a 3+a 6)=0,∴S 2 010=0,∴S 2 011=S 2 010+a 2 011=a 2 011=a 1=1.] 6.1312解析 a 2=2,a 3=32,a 4a 2=a 4a 3a 2a 3=a 23+1a 22-1=1312.7.1n解析 由a n +1a n =n n +1得:a 2a 1·a 3a 2·a 4a 3·…·a n a n -1=12×23×34×…×n -1n =1n ,∴a n a 1=1n ,a n =1n 或(n +1)a n +1=na n =…=2a 2=a 1=1,∴a n =1n . 8.1解析 ∵a n +1=2a n2+a n,∴1a n +1=1a n +12. ∴⎩⎨⎧⎭⎬⎫1a n 是等差数列且公差d =12.∴1a 7=1a 5+2d =1a 5+1=2,∴a 5=1. 9.解 ∵S n =4-a n -12n -2,∴S n -1=4-a n -1-12n -3∴S n -S n -1=a n =a n -1-a n +12n -3-12n -2∴a n =12a n -1+⎝⎛⎭⎫12n -1,∴a n⎝⎛⎭⎫12n -a n -1⎝⎛⎭⎫12n -1=2. ∴2n a n -2n -1a n -1=2.∴{2n a n }是等差数列,d =2,首项为2a 1.∵a 1=S 1=4-a 1-12-1=2-a 1,∴a 1=1.∴2n a n =2+2(n -1)=2n ,∴a n =n ·⎝⎛⎭⎫12n -1. ∴S n =4-a n -12n -2=4-n ·12n -1-12n -2=4-n +22n -1.10.(1)证明 因为2002年底绿洲面积为a 1=310,所以2002年底的沙漠面积为1-a 1=710,经过n -1年后绿洲面积为a n ,沙漠面积为1-a n , 由题意得,再过一年,即经过n 年后,绿洲面积为a n +1=(1-a n )×16%+a n (1-4%),即a n +1=45a n +425.所以a n +1-45=45(a n -45).又因为a 1-45=310-45=-12,所以数列{a n -45}是以45为公比,-12为首项的等比数列.(2)解 由(1)知,a n -45=⎝⎛⎭⎫-12×⎝⎛⎭⎫45n -1,所以a n =45-12·⎝⎛⎭⎫45n -1, 设经过n 年的努力可使全区的绿洲面积超过60%,即a n +1>60%.所以45-12·⎝⎛⎭⎫45n >35,所以⎝⎛⎭⎫45n <25. 验证n =1,2,3,4时,⎝⎛⎭⎫45n >25.当n =5时,⎝⎛⎭⎫455=1 0243 125<25,故至少需要5年的努力,全区的绿洲面积超过60%.。

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1.3第1课时并集和交集课后习题新人教版

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1.3第1课时并集和交集课后习题新人教版

1.1.3 第1课时并集和交集一、A组1.已知集合M={x|-3<x≤5},N={x|x<-5,或x>4},则M∪N=()A.{x|x<-5,或x>-3}B.{x|-5<x<4}C.{x|-3<x<4}D.{x|x<-3,或x>5}解析:在数轴上分别表示集合M和N,如图所示,则M∪N={x|x<-5,或x>-3}.答案:A2.已知集合A={x|x=2n-3,n∈N},B={-3,1,4,7,10},则集合A∩B中元素的个数为()A.5B.4C.3D.2解析:由条件知,当n=0时,2n-3=-3;当n=2时,2n-3=1;当n=5时,2n-3=7.所以A∩B={-3,1,7}.故选C.答案:C3.已知集合A={-2,0,2},B={x|x2-x-2=0},则A∩B=()A.⌀B.{2}C.{0}D.{-2}解析:因为B={-1,2},所以A∩B={2}.答案:B4.若集合M={(x,y)|x+y=0},N={(x,y)|x2+y2=0,x∈R,y∈R},则有()A.M∪N=MB.M∪N=NC.M∩N=MD.M∩N=⌀解析:集合M表示第二、四象限角的平分线,集合N表示坐标原点.答案:A5.若A={x∈N|1≤x≤10},B={x∈R|x2+x-6=0},则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为()A.{2}B.{3}C.{-3,2}D.{-2,3}解析:A={1,2,3,4,5,6,7,8,9,10},B={-3,2},由题意可知,阴影部分即为A∩B,故A∩B={2}.答案:A6.已知集合S={直角三角形},集合P={等腰三角形},则S∩P=.解析:S∩P表示集合S和集合P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故S∩P={等腰直角三角形}.答案:{等腰直角三角形}7.已知集合A={2,3},B={2,6,8},C={6,8},则(C∪A)∩B=.解析:∵A∪C={2,3}∪{6,8}={2,3,6,8},∴(C∪A)∩B={2,3,6,8}∩{2,6,8}={2,6,8}.答案:{2,6,8}8.已知集合A={x|x≤1},B={x|x≥a},且A∪B=R,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解析:用数轴表示集合A,B,如图所示,由于A∪B=R,则在数轴上实数a与1重合或在1的左边,所以a≤1.答案:a≤19.已知集合A=,集合B={x|3>2x-1},求A∩B,A∪B.解:解不等式组得-2<x<3,即A={x|-2<x<3}.解不等式3>2x-1,得x<2,即B={x|x<2},在数轴上分别表示集合A,B,如图所示.则A∩B={x|-2<x<2},A∪B={x|x<3}.10.已知A={x|x2+4x=0},B={x|x2+2(a+1)x+a2-1=0}.(1)若A∪B=B,求a的值;(2)若A∩B=B,求a的值.解:(1)A={-4,0}.若A∪B=B,则B=A={-4,0},解得a=1.(2)若A∩B=B,则B⊆A.①若B为空集,则Δ=4(a+1)2-4(a2-1)=8a+8<0,解得a<-1;②若B为单元素集合,则Δ=4(a+1)2-4(a2-1)=8a+8=0,解得a=-1.将a=-1代入方程x2+2(a+1)x+a2-1=0,得x2=0,即x=0,B={0},符合要求;③若B=A={-4,0},则a=1.综上所述,a≤-1或a=1.二、B组1.若X={0,1,2,4,5,7},Y={1,4,6,8,9},Z={4,7,9},则(X∩Y)∪(X∩Z)等于()A.{1,4}B.{1,7}C.{4,7}D.{1,4,7}解析:∵X∩Y={1,4},X∩Z={4,7},∴(X∩Y)∪(X∩Z)={1,4,7}.答案:D2.已知集合M={a,0},N={1,2},且M∩N={2},则M∪N=()A.{a,0,1,2}B.{1,0,1,2}C.{2,0,1,2}D.{0,1,2}解析:由于集合M={a,0},N={1,2},且M∩N={2},所以a=2.故M∪N={0,1,2}.答案:D3.已知集合A={x|-3≤x≤8},B={x|x>a},若A∩B≠⌀,则a的取值范围是()A.a<8B.a>8C.a>-3D.-3<a≤8解析:A={x|-3≤x≤8},B={x|x>a},要使A∩B≠⌀,借助数轴可知a<8.答案:A4.已知集合A={5,a+1},集合B={a,b}.若A∩B={2},则A∪B=.解析:∵A∩B={2},∴2∈A,故a+1=2,a=1,即A={5,2};又2∈B,∴b=2,即B={1,2},∴A∪B={1,2,5}.答案:{1,2,5}5.已知集合A={x|x<1,或x>5},B={x|a≤x≤b},且A∪B=R,A∩B={x|5<x≤6},则2a-b=. 解析:如图所示,可知a=1,b=6,2a-b=-4.答案:- 46.若集合A={x|3ax-1=0},B={x|x2-5x+4=0},且A∪B=B,则a的值是.解析:∵B={1,4},A∪B=B,∴A⊆B.当a=0时,A=⌀,符合题意;当a≠0时,A=,∴=1或=4,∴a=或a=.综上,a=0,.答案:0,7.(2016·四川宜宾三中高一期中)集合A={x|x2-ax+a2-19=0},B={x|x2-5x+6=0},C={x|x2+2x-8=0}.(1)若A∩B=A∪B,求a的值;(2)若⌀⫋A∩B,A∩C=⌀,求a的值.解:由已知得B={2,3},C={2,-4}.(1)∵A∩B=A∪B,∴A=B.∴2,3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ax+a2-19=0的两个根.得a=5.(2)由⌀⫋A∩B⇒A∩B≠⌀.又A∩C=⌀,得3∈A,2∉A,-4∉A.由3∈A,得32-3a+a2-19=0,解得a=5或a=-2.当a=5时,A={x|x2-5x+6=0}={2,3},与2∉A矛盾;当a=-2时,A={x|x2+2x-15=0}={3,-5},符合题意.∴a=-2.8.已知集合A={x|2a+1≤x≤3a-5},B={x|x<-1,或x>16}.(1)若A∩B=⌀,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2)若A⊆(A∩B),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解:(1)若A=⌀,则A∩B=⌀成立.此时2a+1>3a-5,即a<6.若A≠⌀,如图,则解得6≤a≤7.经检验a=6,a=7符合题意.综上,满足条件A∩B=⌀的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a≤7.(2)因为A⊆(A∩B),所以A∩B=A,即A⊆B.显然A=⌀满足条件,此时a<6.若A≠⌀,如图,则由解得a∈⌀;由解得a>.综上,满足条件A⊆(A∩B)的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a<6或a>.。

高中数学第1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1.1集合1.1.3集合的基本运算第1课时交集和并集学案含解析第一册

高中数学第1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1.1集合1.1.3集合的基本运算第1课时交集和并集学案含解析第一册

1.1。

3 集合的基本运算第1课时交集和并集学习目标核心素养1.理解两个集合交集与并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和并集.(重点、难点) 2.能使用维恩图、数轴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难点)1.通过理解集合交集、并集的概念,提升数学抽象的素养.2.借助维恩图培养直观想象的素养.某班有学生20人,他们的学号分别是1,2,3,…,20,有a,b两本新书,已知学号是偶数的读过新书a,学号是3的倍数的读过新书b。

问题(1)同时读了a,b两本书的有哪些同学?(2)问至少读过一本书的有哪些同学?1.交集自然语言一般地,给定两个集合A,B,由既属于A又属于B的所有元素(即A和B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记作A∩B,读作“A交B”符号语言A∩B={x|x∈A,且x∈B}图形语言错误!错误!(3)A B,则A∩B=A错误!错误![拓展](1)对于“A∩B={x|x∈A,且x∈B}”,包含以下两层意思:①A∩B中的任一元素都是A与B的公共元素;②A与B 的公共元素都属于A∩B。

这就是文字定义中“所有"二字的含义,如A={1,2,3},B={2,3,4},则A∩B={2,3},而不是{2}或{3}.(2)任意两个集合并不是总有公共元素,当集合A与B没有公共元素时,不能说A与B没有交集,而是A∩B=。

(3)当A=B时,A∩B=A和A∩B=B同时成立.2.并集自然语言一般地,给定两个集合A,B,由这两个集合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并集,记作A∪B,读作“A并B”符号语言A∪B={x|x∈A,或x∈B}图形语言用维恩图表示有以下几种情况(阴影部分即为A与B 的并集):①A B,A∪B=B错误!错误!错误!错误!思考:(1)“x∈A或x∈B"包含哪几种情况?(2)集合A∪B的元素个数是否等于集合A与集合B的元素个数和?[提示](1)“x∈A或x∈B”这一条件包括下列三种情况:x∈A,但x B;x∈B,但x A;x∈A,且x∈B。

1-1-3正、余弦定理习题课

1-1-3正、余弦定理习题课

第一章
1.1
第3课时
成才之路 ·数学 ·人教A版 · 必修5
3 3 3 故 sin B=4,sinB= 2 或 sinB=- 2 (舍去),
2
π 2π 于是 B=3或 B= 3 . 2π 3 若 B= 3 ,则 cos(A-C)=2-cosB=2,这不可能,所以 B π = . 3
第一章
1.1
第3课时
成才之路· 数学
人教A版 ·必修5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成才之路 ·数学 ·人教A版 · 必修5
第一章
解三角形
第一章 解三角形
成才之路 ·数学 ·人教A版 · 必修5
第一章
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第一章 解三角形
成才之路 ·数学 ·人教A版 · 必修5
第一章
第 3 课时 正、余弦定理习题课
第一章
1.1
第3课时
成才之路 ·数学 ·人教A版 · 必修5
[解析]
(1)由 acosC+ 3asinC-b-c=0 及正弦定理得
sinAcosC+ 3sinAsinC-sinB-sinC=0. 因为 B=π-A-C,所以 3sinAsinC-cosAsinC-sinC=0, π 1 由于 sinC≠0,所以 sin(A- )= . 6 2 π 又 0<A<π,故 A= . 3
利用两角和的公式,辅助角公式以及正弦余弦定理.本题是常 规题目,但紧扣考试说明,万变不离其“本”(教材).
第一章
1.1
第3课时
成才之路 ·数学 ·人教A版 · 必修5
命题方向
方程思想
[例 3]
在四边形 ABCD 中,已知 AD⊥CD,AD=10,

高中数学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的概念 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 第1课时 并集和交集习题 新人教A版

高中数学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的概念 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 第1课时 并集和交集习题 新人教A版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的概念 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第1课时并集和交集习题新人教A版必修1一、选择题1.下面四个结论:①若a∈(A∪B),则a∈A;②若a∈(A∩B),则a∈(A∪B);③若a ∈A,且a∈B,则a∈(A∩B);④若A∪B=A,则A∩B=B.其中正确的个数为导学号 22840097 ( )A.1 B.2C.3 D.4[答案] C[解析]①不正确,②③④正确,故选C.2.已知集合M={x|-3<x≤5},N={x|x>3},则M∪N=导学号 22840098( ) A.{x|x>-3} B.{x|-3<x≤5}C.{x|3<x≤5}D.{x|x≤5}[答案] A[解析]在数轴上表示集合M,N,如图所示,则M∪N={x|x>-3}.3.(2016·文,1)已知集合A={x|2<x<4},B={x|x<3或x>5},则A∩B=导学号 22840099( )A.{x|2<x<5} B.{x|x<4或x>5}C.{x|2<x<3} D.{x|x<2或x>5}[答案] C[解析]在数轴上表示集合A与集合B,由数轴可知,A∩B={x|2<x<3},故选C.4.(2015·某某省期中试题)集合A={1,2},B={1,2,3},C={2,3,4},则(A∩B)∪C =导学号 22840100( )A.{1,2,3} B.{1,2,4}C.{2,3,4} D.{1,2,3,4}[答案] D[解析]A∩B={1,2},(A∩B)∪C={1,2,3,4},故选D.5.已知集合A={2,-3},集合B满足B∩A=B,那么符合条件的集合B的个数是导学号 22840101( )A.1 B.2C.3 D.4[答案] D[解析]由B∩A=B可得B⊆A,因此B就是A的子集,所以符合条件的集合B一共有4个:∅,{2},{-3},{2,-3}.6.设集合A={x|-1≤x≤2},集合B={x|x≤a},若A∩B=∅,则实数a的取值集合为导学号 22840102( )A.{a|a<2} B.{a|a≥-1}C.{a|a<-1} D.{a|-1≤a≤2}[答案] C[解析]如图.要使A∩B=∅,应有a<-1.二、填空题7.若集合A={2,4,x},B={2,x2},且A∪B={2,4,x},则x=________.导学号 22840103[答案]0,1或-2[解析]由已知得B⊆A,∴x2=4或x2=x,∴x=0,1,±2,由元素的互异性知x≠2,∴x=0,1或-2.8.已知集合A={x|x≥5},集合B={x|x≤m},且A∩B={x|5≤x≤6},则实数m=________.导学号 22840104[答案] 6[解析]用数轴表示集合A、B如图所示.由于A∩B={x|5≤x≤6},得m=6.三、解答题9.设集合A ={a 2,a +1,-3},B ={a -3,2a -1,a 2+1},A ∩B ={-3},某某数a 的值.导学号 22840105[解析]∵A ∩B ={-3}, ∴-3∈B . ∵a 2+1≠-3,∴a -3=-3或2a -1=-3. ①若a -3=-3,则a =0,此时A ={0,1,-3},B ={-3,-1,1}, 但由于A ∩B ={1,-3}与已知A ∩B ={-3}矛盾, ∴a ≠0.②若2a -1=-3,则a =-1,此时A ={1,0,-3},B ={-4,-3,2},A ∩B ={-3}. 综上可知a =-1.10.已知集合A ={x |-1≤x <3},B ={x |2x -4≥x -2}.导学号 22840106 (1)求A ∩B ;(2)若集合C ={x |2x +a >0},满足B ∪C =C ,某某数a 的取值X 围. [解析] (1)∵B ={x |x ≥2},A ={x |-1≤x <3}, ∴A ∩B ={x |2≤x <3}.(2)∵C ={x |x >-a2},B ∪C =C ⇔B ⊆C ,∴-a2<2,∴a >-4.一、选择题1.已知集合M ={-1,0,1},N ={x |x =ab ,a ,b ∈M 且a ≠b },则M ∪N =导学号 22840107( )A .{0,1}B .{-1,0}C.{-1,0,1} D.{-1,1}[答案] C[解析]由题意可知,集合N={-1,0},所以M∪N=M.2.(2016·全国卷Ⅲ理,1)设集合S={x|(x-2)(x-3)≥0},T={x|x>0},则S∩T=导学号 22840108( )A.[2,3] B.(-∞,2]∪[3,+∞)C.[3,+∞)D.(0,2]∪[3,+∞)[答案] D[解析]∵S={x|(x-2)(x-3)≥0}={x|x≤2或x≥3},且T={x|x>0},∴S∩T={x|0<x≤2或x≥3}.故选D.3.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个数为导学号 22840109( )①(M∩N)⊆N;②(M∩N)⊆(M∪N);③(M∪N)⊆N;④若M⊆N,则M∩N=M.A.4 B.3C.2 D.1[答案] B[解析]借助韦恩图可知①②④正确,故选B.4.当x∈A时,若x-1∉A,且x+1∉A,则称x为A的一个“孤立元素”,由A的所有孤立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的“孤星集”,若集合M={0,1,3}的孤星集为M′,集合N={0,3,4}的孤星集为N′,则M′∪N′=导学号 22840110( )A.{0,1,3,4} B.{1,4}C.{1,3} D.{0,3}[答案] D[解析]由条件及孤星集的定义知,M′={3},N′={0},则M′∪N′={0,3}.二、填空题5.集合A={x|2<x≤5},B={x|x<a},若A∩B≠∅,则a的取值X围为________.导学号 22840111[答案]a>2[解析]在数轴上表示出A,B.由图可知,要使A ∩B ≠∅,则a >2.6.已知集合A ={x |x 2+px +q =0},B ={x |x 2-px -2q =0},且A ∩B ={-1},则A ∪B =________.导学号 22840112[答案] {-2,-1,4}[解析] 因为A ∩B ={-1},所以-1∈A ,-1∈B ,即-1是方程x 2+px +q =0和x 2-px -2q =0的解,所以⎩⎪⎨⎪⎧-12-p +q =0,-12+p -2q =0,解得⎩⎪⎨⎪⎧p =3,q =2,所以A ={-1,-2},B ={-1,4}, 所以A ∪B ={-2,-1,4}. 三、解答题7.已知A ={x |2a <x ≤a +8},B ={x |x <-1或x >5},A ∪B =R ,求a 的取值X 围.导学号 22840113[解析]∵B ={x |x <-1或x >5},A ∪B =R ,∴⎩⎪⎨⎪⎧2a <-1,a +8≥5,解得-3≤a <-12.8.设A ={x |x 2+8x =0},B ={x |x 2+2(a +2)x +a 2-4=0},其中a ∈R .如果A ∩B =B ,某某数a 的取值X 围.导学号 22840114[解析]∵A ={x }x 2+8x =0}={0,-8},A ∩B =B , ∴B ⊆A .当B =∅时,方程x 2+2(a +2)x +a 2-4=0无解, 即Δ=4(a +2)2-4(a 2-4)<0,得a <-2. 当B ={0}或{-8}时,这时方程的判别式Δ=4(a +2)2-4(a 2-4)=0,得a =-2.将a =-2代入方程,解得x =0,∴B ={0}满足.当B ={0,-8}时,⎩⎪⎨⎪⎧Δ>0,-2a +2=-8,a 2-4=0,可得a =2.综上可得a =2或a ≤-2.[点评] (1)当集合B ⊆A 时,如果集合A 是一个确定的集合,而集合B 不确定,运算时,要考虑B =∅的情形,切不可漏掉.(2)利用集合运算性质化简集合,有利于准确了解集合之间的关系.。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1-5教材课后习题答案全套完整WORD版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1-5教材课后习题答案全套完整WORD版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1-5教材课后习题答案目录必修1第一章课后习题解答 (1)必修1第二章课后习题解答 (33)必修1第三章课后习题解答 (44)必修2第一章课后习题解答 (51)必修2第二章课后习题解答 (56)必修2第三章课后习题解答 (62)必修2第四章课后习题解答 (78)必修3第一章课后习题解答 (97)必修3第二章课后习题解答 (110)必修3第三章课后习题解答 (120)必修4第一章课后习题解答 (125)必修4第二章课后习题解答 (147)必修4第三章课后习题解答 (162)必修5第一章课后习题解答 (177)必修5第二章课后习题解答 (188)必修5第三章课后习题解答 (201)新课程标准人教A 版高中数学必修1第一章课后习题解答1.1集合【P5】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练习】1.用符号“∈”或“∉”填空: (1)设A 为所有亚洲国家组成的集合,则中国_____A ,美国_____A ,印度____A ,英国____A ; (2)若2{|}A x x x ==,则1-_______A ; (3)若2{|60}B x x x =+-=,则3_______B ;(4)若{|110}C x N x =∈≤≤,则8_______C ,9.1_______C .解答:1.(1)中国∈A ,美国∉A ,印度∈A ,英国∉A ;中国和印度是属于亚洲的国家,美国在北美洲,英国在欧洲.(2)1-∉A 2{|}{0,1}A x x x ===. (3)3∉B 2{|60}{3,2}B x x x =+-==-. (4)8∈C ,9.1∉C 9.1N ∉. 2.试选择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1)由方程290x -=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2)由小于8的所有素数组成的集合;(3)一次函数3y x =+与26y x =-+的图象的交点组成的集合; (4)不等式453x -<的解集. 解答:2.解:(1)因为方程290x -=的实数根为123,3x x =-=,所以由方程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为; (2)因为小于的素数为,所以由小于的所有素数组成的集合为;(3)由,得,290x -={3,3}-82,3,5,78{2,3,5,7}326y x y x =+⎧⎨=-+⎩14x y =⎧⎨=⎩即一次函数与的图象的交点为,所以一次函数与的图象的交点组成的集合为;(4)由,得, 所以不等式的解集为.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练习(第7页) 1.写出集合的所有子集.1.解:按子集元素个数来分类,不取任何元素,得; 取一个元素,得; 取两个元素,得;取三个元素,得,即集合的所有子集为.2.用适当的符号填空:(1)______; (2)______; (3)______; (4)______; (5)______; (6)______. 2.(1)是集合中的一个元素;(2); (3) 方程无实数根,; (4)(或) 是自然数集合的子集,也是真子集;(5)(或) ;(6)方程两根为. 3.判断下列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 (1),;3y x =+26y x =-+(1,4)3y x =+26y x =-+{(1,4)}453x -<2x <453x -<{|2}x x <{,,}a b c ∅{},{},{}a b c {,},{,},{,}a b a c b c {,,}a b c {,,}a b c ,{},{},{},{,},{,},{,},{,,}a b c a b a c b c a b c ∅a {,,}a b c 02{|0}x x =∅2{|10}x R x ∈+={0,1}N {0}2{|}x x x ={2,1}2{|320}x x x -+={,,}a a b c ∈a {,,}a b c 20{|0}x x ∈=2{|0}{0}x x ==2{|10}x R x ∅=∈+=210x +=2{|10}x R x ∈+==∅{0,1}N {0,1}N ⊆{0,1}N {0}2{|}x x x =2{0}{|}x x x ⊆=2{|}{0,1}x x x ==2{2,1}{|320}x x x =-+=2320x x -+=121,2x x =={1,2,4}A ={|8}B x x =是的约数(2),;(3),.3.解:(1)因为,所以;(2)当时,;当时,, 即是的真子集,;(3)因为与的最小公倍数是,所以.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 练习(第11页) 1.设,求. 1.解:,.2.设,求. 2.解:方程的两根为, 方程的两根为,得, 即.3.已知,,求. 3.解:,.4.已知全集,,求. 4.解:显然,,{|3,}A x x k k N ==∈{|6,}B x x z z N ==∈{|410}A x x x N +=∈是与的公倍数,{|20,}B x x m m N +==∈{|8}{1,2,4,8}B x x ==是的约数AB 2k z =36k z =21k z =+363k z =+B A BA 41020AB ={3,5,6,8},{4,5,7,8}A B ==,A B A B {3,5,6,8}{4,5,7,8}{5,8}A B =={3,5,6,8}{4,5,7,8}{3,4,5,6,7,8}A B ==22{|450},{|1}A x x x B x x =--===,A B A B 2450x x --=121,5x x =-=210x -=121,1x x =-={1,5},{1,1}A B =-=-{1},{1,1,5}A B A B =-=-{|}A x x =是等腰三角形{|}B x x =是直角三角形,A B A B {|}A B x x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 B x x =是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1,2,3,4,5,6,7}U ={2,4,5},{1,3,5,7}A B ==(),()()U U U A B A B {2,4,6}UB ={1,3,6,7}UA =则,.1.1集合习题1.1 (第11页) A 组 1.用符号“”或“”填空:(1)_______; (2)______; (3)_______;(4_______; (5; (6)_______.1.(1) 是有理数; (2)是个自然数; (3)是个无理数,不是有理数; (4是实数;(5)是个整数;(6) 是个自然数.2.已知,用 “”或“” 符号填空:(1)_______; (2)_______; (3)_______. 2.(1); (2); (3). 当时,;当时,; 3.用列举法表示下列给定的集合: (1)大于且小于的整数; (2); (3).3.解:(1)大于且小于的整数为,即为所求;(2)方程的两个实根为,即为所求;(3)由不等式,得,且,即为所求.4.试选择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1)二次函数的函数值组成的集合;(){2,4}U A B =()(){6}U U A B =∈∉237Q 23N πQ R Z 2N 237Q ∈23723N ∈239=Q π∉πR Z 3=2N ∈25={|31,}A x x k k Z ==-∈∈∉5A 7A 10-A 5A ∈7A ∉10A -∈2k =315k -=3k =-3110k -=-16{|(1)(2)0}A x x x =-+={|3213}B x Z x =∈-<-≤162,3,4,5{2,3,4,5}(1)(2)0x x -+=122,1x x =-={2,1}-3213x -<-≤12x -<≤x Z ∈{0,1,2}24y x =-(2)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的值组成的集合;(3)不等式的解集.4.解:(1)显然有,得,即,得二次函数的函数值组成的集合为; (2)显然有,得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的值组成的集合为;(3)由不等式,得,即不等式的解集为.5.选用适当的符号填空: (1)已知集合,则有: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2)已知集合,则有: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3)_______;_______.5.(1); ;; ;,即;(2);; ; =;;(3); 菱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但是平行四边形不一定是菱形;.等边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但是等腰三角形不一定是等边三角形. 6.设集合,求.2y x =342x x ≥-20x ≥244x -≥-4y ≥-24y x =-{|4}y y ≥-0x ≠2y x ={|0}x x ≠342x x ≥-45x ≥342x x ≥-4{|}5x x ≥{|233},{|2}A x x x B x x =-<=≥4-B 3-A {2}B B A 2{|10}A x x =-=1A {1}-A ∅A {1,1}-A {|}x x 是菱形{|}x x 是平行四边形{|}x x 是等腰三角形{|}x x 是等边三角形4B -∉3A -∉{2}B BA 2333x x x -<⇒>-{|3},{|2}A x xB x x =>-=≥1A ∈{1}-A ∅A {1,1}-A 2{|10}{1,1}A x x =-==-{|}x x 是菱形{|}x x 是平行四边形{|}x x 是等边三角形{|}x x 是等腰三角形{|24},{|3782}A x x B x x x =≤<=-≥-,A B A B6.解:,即,得,则,.7.设集合,,求,,,.7.解:,则,,而,, 则,.8.学校里开运动会,设,,,学校规定,每个参加上述的同学最多只能参加两项,请你用集合的语言说明这项规定, 并解释以下集合运算的含义:(1);(2).8.解:用集合的语言说明这项规定:每个参加上述的同学最多只能参加两项, 即为.(1); (2).9.设,,,,求,,.9.解:同时满足菱形和矩形特征的是正方形,即,平行四边形按照邻边是否相等可以分为两类,而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就是菱形, 即,.3782x x -≥-3x ≥{|24},{|3}A x x B x x =≤<=≥{|2}A B x x =≥{|34}A B x x =≤<{|9}A x x =是小于的正整数{1,2,3},{3,4,5,6}B C ==A B AC ()A B C ()A B C {|9}{1,2,3,4,5,6,7,8}A x x ==是小于的正整数{1,2,3}A B ={3,4,5,6}A C ={1,2,3,4,5,6}B C ={3}B C =(){1,2,3,4,5,6}A B C =(){1,2,3,4,5,6,7,8}A B C ={|}A x x =是参加一百米跑的同学{|}B x x =是参加二百米跑的同学{|}C x x =是参加四百米跑的同学AB AC ()A B C =∅{|}A B x x =是参加一百米跑或参加二百米跑的同学{|}A C x x =是既参加一百米跑又参加四百米跑的同学{|}S x x =是平行四边形或梯形{|}A x x =是平行四边形{|}B x x =是菱形{|}C x x =是矩形B C A B S A {|}B C x x =是正方形{|}AB x x =是邻边不相等的平行四边形{|}SA x x =是梯形10.已知集合,求,,,.10.解:,,,,得,,,.B 组 1.已知集合,集合满足,则集合有 个.1. 集合满足,则,即集合是集合的子集,得个子集.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集合表示直线,从这个角度看,集合表示什么?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 2.解:集合表示两条直线的交点的集合, 即,点显然在直线上, 得.3.设集合,,求.3.解:显然有集合,当时,集合,则; 当时,集合,则; 当时,集合,则;{|37},{|210}A x x B x x =≤<=<<()R A B ()R A B ()R A B()R A B {|210}A B x x =<<{|37}A B x x =≤<{|3,7}RA x x x =<≥或{|2,10}RB x x x =≤≥或(){|2,10}RA B x x x =≤≥或(){|3,7}RA B x x x =<≥或(){|23,710}R A B x x x =<<≤<或(){|2,3710}R A B x x x x =≤≤<≥或或{1,2}A =B {1,2}A B =B 4B A B A =B A ⊆B A 4{(,)|}C x y y x ==y x =21(,)|45x y D x y x y ⎧-=⎫⎧=⎨⎨⎬+=⎩⎩⎭,C D 21(,)|45x y D x y x y ⎧-=⎫⎧=⎨⎨⎬+=⎩⎩⎭21,45x y x y -=+=21(,)|{(1,1)}45x y D x y x y ⎧-=⎫⎧==⎨⎨⎬+=⎩⎩⎭(1,1)D y x =DC {|(3)()0,}A x x x a a R =--=∈{|(4)(1)0}B x x x =--=,A B A B {|(4)(1)0}{1,4}B x x x =--==3a ={3}A ={1,3,4},A B A B ==∅1a ={1,3}A ={1,3,4},{1}A B A B ==4a ={3,4}A ={1,3,4},{4}A B A B ==当,且,且时,集合,则.4.已知全集,,试求集合. 4.解:显然,由,得,即,而,得,而,即.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1.2函数及其表示 1.2.1函数的概念 练习(第19页)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 (2).1.解:(1)要使原式有意义,则,即,得该函数的定义域为; (2)要使原式有意义,则,即,得该函数的定义域为.2.已知函数, (1)求的值;(2)求的值.2.解:(1)由,得, 同理得,1a ≠3a ≠4a ≠{3,}A a ={1,3,4,},A B a A B ==∅{|010}U A B x N x ==∈≤≤(){1,3,5,7}U A B =B {0,1,2,3,4,5,6,7,8,9,10}U =U A B =UB A⊆()U UA B B=(){1,3,5,7}U A B ={1,3,5,7}UB =()UU B B ={0,2,4,6,8.9,10}B =1()47f x x =+()1f x =470x +≠74x ≠-7{|}4x x ≠-1030x x -≥⎧⎨+≥⎩31x -≤≤{|31}x x -≤≤2()32f x x x =+(2),(2),(2)(2)f f f f -+-(),(),()()f a f a f a f a -+-2()32f x x x =+2(2)322218f =⨯+⨯=2(2)3(2)2(2)8f -=⨯-+⨯-=则,即;(2)由,得, 同理得, 则,即. 3.判断下列各组中的函数是否相等,并说明理由:(1)表示炮弹飞行高度与时间关系的函数和二次函数;(2)和.3.解:(1)不相等,因为定义域不同,时间;(2)不相等,因为定义域不同,. 1.2.2函数的表示法练习(第23页)1.如图,把截面半径为的圆形木头锯成矩形木料,如果矩形的一边长为,面积为,把表示为的函数.1.解:显然矩形的另一边长为,,且, 即. 2.下图中哪几个图象与下述三件事分别吻合得最好?请你为剩下的那个图象写出一件事.(1)我离开家不久,发现自己把作业本忘在家里了,于是返回家里找到了作业本再上学;(2)我骑着车一路匀速行驶,只是在途中遇到一次交通堵塞,耽搁了一些时间; (3)我出发后,心情轻松,缓缓行进,后来为了赶时间开始加速.(2)(2)18826f f +-=+=(2)18,(2)8,(2)(2)26f f f f =-=+-=2()32f x x x =+22()3232f a a a a a =⨯+⨯=+22()3()2()32f a a a a a -=⨯-+⨯-=-222()()(32)(32)6f a f a a a a a a +-=++-=222()32,()32,()()6f a a a f a a a f a f a a =+-=-+-=h t 21305h t t =-21305y x x =-()1f x =0()g x x =0t >0()(0)g x x x =≠25cm xcm 2ycm y x 2250x cm -222502500y x x x x =-=-050x <<22500(050)y x x x =-<<2.解:图象(A )对应事件(2),在途中遇到一次交通堵塞表示离开家的距离不发生变化; 图象(B )对应事件(3),刚刚开始缓缓行进,后来为了赶时间开始加速; 图象(D )对应事件(1),返回家里的时刻,离开家的距离又为零;图象(C )我出发后,以为要迟到,赶时间开始加速,后来心情轻松,缓缓行进.3.画出函数的图象.3.解:,图象如下所示.,从到的映射4.设正弦”,与中元素相对应是“求中的元素是什么?与中的元素相对应的的中元素是什么?4.解:因为,所以与中元素相对应的中的元素是;因为,所以与中的元素相对应的中元素是. 1.2函数及其表示习题1.2(第23页)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2|y x =-2,2|2|2,2x x y x x x -≥⎧=-=⎨-+<⎩{|},{0,1}A x x B ==是锐角A B A 60B B 22A 3sin 602=A 60B 322sin 452=B 22A 45离开家的距离 时间 (A ) 离开家的距离 时间 (B ) 离开家的距离 时间 (C ) 离开家的距离时间 (D )(1); (2);(3); (4). 1.解:(1)要使原式有意义,则,即,得该函数的定义域为;(2),即该函数的定义域为;(3)要使原式有意义,则,即且,得该函数的定义域为;(4)要使原式有意义,则,即且, 得该函数的定义域为. 2.下列哪一组中的函数与相等?(1); (2);(3). 2.解:(1)的定义域为,而的定义域为, 即两函数的定义域不同,得函数与不相等;(2)的定义域为,而的定义域为, 即两函数的定义域不同,得函数与不相等; (3)对于任何实数,都有,即这两函数的定义域相同,切对应法则相同,得函数与相等.3.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并说出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3()4x f x x =-()f x=26()32f x x x =-+()1f x x =-40x -≠4x ≠{|4}x x ≠x R ∈()f x =R 2320x x -+≠1x ≠2x ≠{|12}x x x ≠≠且4010x x -≥⎧⎨-≠⎩4x ≤1x ≠{|41}x x x ≤≠且()f x ()g x 2()1,()1x f x x g x x =-=-24(),()f x x g x ==2(),()f x x g x ==()1f x x =-R 2()1x g x x =-{|0}x x ≠()f x ()g x 2()f x x =R 4()g x ={|0}x x ≥()f x ()g x 2x =()f x ()g x(1); (2); (3); (4).3.解:(1)定义域是,值域是; (2)定义域是,值域是;(3)3y x =8y x =45y x =-+267y x x =-+(,)-∞+∞(,)-∞+∞(,0)(0,)-∞+∞(,0)(0,)-∞+∞定义域是,值域是;(4)定义域是,值域是.4.已知函数,求,,,. 4.解:因为,所以,即;同理,, 即;, 即;, 即. 5.已知函数, (1)点在的图象上吗?(2)当时,求的值; (3)当时,求的值.(,)-∞+∞(,)-∞+∞(,)-∞+∞[2,)-+∞2()352f x x x =-+(2)f -()f a -(3)f a +()(3)f a f +2()352f x x x =-+2(2)3(2)5(2)2852f -=⨯--⨯-+=+(2)852f -=+22()3()5()2352f a a a a a -=⨯--⨯-+=++2()352f a a a -=++22(3)3(3)5(3)231314f a a a a a +=⨯+-⨯++=++2(3)31314f a a a +=++22()(3)352(3)3516f a f a a f a a +=-++=-+2()(3)3516f a f a a +=-+2()6x f x x +=-(3,14)()f x 4x =()f x ()2f x =x5.解:(1)当时,, 即点不在的图象上;(2)当时,, 即当时,求的值为;(3),得, 即.6.若,且,求的值. 6.解:由,得是方程的两个实数根,即,得,即,得, 即的值为.7.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1); (2).7.图象如下:3x =325(3)14363f +==-≠-(3,14)()f x 4x =42(4)346f +==--4x =()f x 3-2()26x f x x +==-22(6)x x +=-14x =2()f x x bx c =++(1)0,(3)0f f ==(1)f -(1)0,(3)0f f ==1,320x bx c ++=13,13b c +=-⨯=4,3b c =-=2()43f x x x =-+2(1)(1)4(1)38f -=--⨯-+=(1)f -80,0()1,0x F x x ≤⎧=⎨>⎩()31,{1,2,3}G n n n =+∈。

高中数学必修五备课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五备课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五备课教案
教学内容:
1. 函数的概念
2. 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3. 函数的图象
4. 函数的性质:奇偶性、周期性、单调性
教学目标:
1. 理解函数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2. 掌握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的求法。

3. 能够画出函数的图象。

4. 熟练判断函数的奇偶性、周期性和单调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函数的概念及性质的理解和掌握。

2. 函数的图象的绘制和性质的判断。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教案、教辅资料、教学工具。

2.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入函数概念,让学生回顾前几年关于函数的基本知识。

二、讲解(20分钟)
1. 函数的定义:介绍函数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2. 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讲解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的概念及求法。

3. 函数的图象:介绍如何画出函数的图象。

三、练习与讨论(15分钟)
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练习,画出给定函数的图象。

2. 学生讨论函数的奇偶性、周期性和单调性。

四、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函数的概念及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希望学生能够对函数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为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5教案全集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5教案全集

第一章解三角形章节总体设计(一)课标要求本章的中心内容是如何解三角形,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解三角形的工具,最后落实在解三角形的应用上。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当达到以下学习目标:(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2)能够熟练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生活实际问题。

(二)编写意图与特色1.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加深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本章重视与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并且在提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具体示范、引导。

本章的两个主要数学结论是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它们都是关于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结论。

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关边角关系的定性的知识,就是“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如果已知两个三角形的两条对应边及其所夹的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科书在引入正弦定理内容时,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提出探究性问题:“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的边角关系.我们是否能得到这个边、角的关系准确量化的表示呢?”,在引入余弦定理内容时,提出探究性问题“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及其所夹的角,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个三角形是大小、形状完全确定的三角形.我们仍然从量化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也就是研究如何从已知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一边和两个角的问题。

”设置这些问题,都是为了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2.注意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加强与前后各章教学内容的联系,注意复习和应用已学内容,并为后续章节教学内容做好准备,能使整套教科书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提高教学效益,并有利于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本章内容处理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与角的基本关系,已知三角形的边和角相等判定三角形全等的知识有着密切联系。

2014-2015学年 高中数学 人教A版必修五 第二章 习题课 数列求和

2014-2015学年 高中数学 人教A版必修五    第二章 习题课 数列求和

试一试·扫描要点、基础更牢固
习题课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1 1. 数列{an}的前 n 项和为 Sn, 若 an= , 则 S5 等于( B ) nn+1 5 1 1 A.1 B. C. D. 6 6 30 1 1 1 解析 ∵an= = - , nn+1 n n+1
1 1 1 1 1 1 5 ∴S5=(1- )+( - )+…+( - )=1- = . 2 2 3 5 6 6 6
习题课
( A )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试一试·扫描要点、基础更牢固
习题课
3.数列{an}的通项公式 an= 则项数为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若前 n 项的和为 10, n+ n+1 ( C ) D.121
1
A.11
B.99 C.120 1 解析 ∵an= = n+1- n, n+ n+1
∴Sn= n+1-1=10,∴n=120.
试一试·扫描要点、基础更牢固
习题课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na1+an nn-1 1.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Sn= = na1+ 2 d. 2
2.等比数列前 n 项和公式: (1)当 q=1 时,Sn= na1 ; a11-qn a1-anq (2)当 q≠1 时,Sn= 1-q = 1-q . 3.数列{an}的前 n 项和 Sn=a1+a2+a3+…+an,则 an=
nn+1 2 ∴Sn= n a 1 - a n - 1 - a 1-a2
a=1, a≠1.
研一研·题型解法、解题更高效
试一试·扫描要点、基础更牢固
习题课
4.数列{(-1)n· n}的前 2 013 项的和 S2 013 为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五全册教案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五全册教案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五全册教案教案:高中数学必修五全册教材: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五教学目标:1.掌握数列概念,能够计算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和前n项和;2.理解极限的概念,能够计算函数在其中一点的极限;3.理解一元一次方程、二次方程的根及其性质,能够求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二次方程;4.理解函数概念,能够绘制简单的函数图像,计算函数值及函数的性质;5.掌握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数列与数学归纳法1.1数列的概念与通项的求法1.2等差数列及其求和公式1.3等比数列及其求和公式第二单元函数与极限2.1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法2.2函数的图像和性质2.3极限的概念及计算第三单元一元一次方程与不等式3.1一元一次方程与方程的解3.2一元一次方程组与解的性质3.3一元一次不等式及其解第四单元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4.1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4.2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性质4.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与应用第五单元测度与图形的性质5.1弧长与扇形面积5.2直线与圆的相交关系5.3平面向量的概念与性质5.4弧度制与角的变化率教学方法:1.通过讲解掌握基本概念与定理,引导学生分析例题,提高解题技巧;2.运用举一反三、归纳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3.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练习和应用题,巩固知识点和技能;4.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其数学思维。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通过引入相关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预习相关内容,引起学生的思考。

第二步:知识点讲解通过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详细讲解每个知识点的概念、公式、性质、注意事项等。

第三步:练习与讨论学生进行课后习题的练习,老师对错的例题进行解析和讲解,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

第四步:拓展与应用通过一些应用题目,让学生把所学内容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第五步:总结与归纳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涵盖知识点和解题技巧,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人教版高中必修五数学教案

人教版高中必修五数学教案

人教版高中必修五数学教案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数学基础概念
教学目标:
1.了解数学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2.理解数学基本概念和术语。

3.掌握数学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1.数学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2.数学基本概念和术语的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示范演练、讨论
教具准备:教科书、黑板、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用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数学的起源和意义。

二、讲解:介绍数学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的重要性。

三、讲解:介绍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引导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

四、示范演练:通过例题演练,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

五、讨论:让学生讨论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六、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数学的基础概念和发展历史,通过讲解、示范演练和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在未来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必修五正弦定理,余弦定理(2节5课时)

必修五正弦定理,余弦定理(2节5课时)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5全册导学案目录1.1.1正弦定理(2)1.1.2余弦定理(2)1.2.1解三角形应用举例(一)1.2.2解三角形应用举例(二)1.2.3解三角形应用举例(三)1.2.3解三角形应用举例(四)2.1.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一)2.1.2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二)2.2.1等差数列(一)2.2.2等差数列(二)2.3.1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一)2.3.2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二)2.4.1等比数列(一)2.4.2等比数列(二)2.5.1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一)2.5.2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二)3.1.1不等关系与不等式(一)3.1.2不等关系与不等式(二)3.2.1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一)3.2.2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二)3.2.3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及解法(三)3.3.1.1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一)3.3.2.1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一)3.3.2.2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二)3.3.2.3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三)3.3.2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二)3.4.1基本不等式(一)3.4.2基本不等式(二)3.4.3基本不等式(三)学案序号: 1 \2 课型: 新授课 时间: 2018/8/ 禄丰一中高 二年级标题 §1.1.1正弦定理【学习目标】1. 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2. 掌握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3. 会运用正弦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重难点】1、会运用正弦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2、掌握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 【自主学习指导】阅读教材第1页-第4页,思考下列问题: 1、 正弦定理还可以怎样推导? 2、 正弦定理用途有哪些?【学习过程】一、 新知:1、 正弦定理文字语言: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 的比相等, 符号语言:sin sin a bA B =sin c C =. 2、 解三角形一般地,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它的边和角的过程叫作解三角形.注意:(1)正弦定理说明同一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正弦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为同一正数,即存在正数k 使sin a k A =, ,sin c k C =;(2)sin sin a b A B =sin c C =等价于 ,sin sin c bC B =,sin a A =sin c C . 3、正弦定理的基本作用为: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如sin sin b Aa B=;b = .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的正弦值,如sin sin aA B b=;sin C = .二、典型例题例1. 在ABC ∆中,已知45A =,60B =,42a =cm ,解三角形.变式:在ABC ∆中,已知45B =,60C =,12a =cm ,解三角形.例2. 在45,2,,ABC c A a b B C ∆===中,求和.变式:在60,1,,ABC b B c a A C ∆==中,求和.三、总结提升1. 正弦定理:sin sin a bA B =sin c C = 知识拓展sin sin a b A B =2sin cR C==,其中2R 为外接圆直径.2. 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①三角函数的定义, 还有 ②等积法,③外接圆法,④向量法. 3.应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①已知两角和一边;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 【当堂检测】1. 在ABC ∆中,若cos cos A bB a=,则ABC ∆是( ).A .等腰三角形B .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C .直角三角形D .等边三角形2. 已知△ABC 中,A ∶B ∶C =1∶1∶4,则a ∶b ∶c 等于( ).A .1∶1∶4B .1∶1∶2C .1∶1D .2∶23. 在△ABC 中,若sin sin A B >,则A 与B 的大小关系为( ).A. A B >B. A B <C. A ≥BD. A 、B 的大小关系不能确定 4. 已知∆ABC 中,sin :sin :sin 1:2:3A B C =,则::a b c = .5. 已知∆ABC 中,∠A 60=︒,a sin sin sin a b cA B C++++= .6. 已知△ABC 中,AB =6,∠A =30°,∠B =120︒,解此三角形.【知识构建】学案序号: 3\4课型: 新授课 时间:2018/8 禄丰一中高 二年级 班标题§1.1.2余弦定理【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 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表示形式;2. 证明余弦定理的向量方法;3. 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 【重难点】1、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 【自主学习指导】复习1:在一个三角形中,各 和它所对角的 的 相等,即 = = .复习2:在△ABC 中,已知10c =,A =45︒,C =30︒,解此三角形.【学习过程】 一、新知阅读教材第5—7页内容,然后回答问题(余弦定理)<1>余弦定理及其推导过程?<2>余弦定理及余弦定理的应用?思考:已知两边及夹角,如何解此三角形呢?在ABC ∆中,AB 、BC 、CA 的长分别为c 、a 、b . ∵AC = , ∴AC AC ∙=同理可得: 2222c o s a b c b c A =+-, 2222cos c a b ab C =+-. 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 等于其他两边的 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 的积的两倍.思考:这个式子中有几个量?从方程的角度看已知其中三个量,可以求出第四个量,能否由三边求出一角? 从余弦定理,又可得到以下推论:222cos 2b c a A bc+-=, , . [理解定理](1)若C =90︒,则cos C = ,这时222c ab =+由此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2)余弦定理及其推论的基本作用为: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及它们的夹角就可以求出第三边; ②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就可以求出其它角. 二、典型例题例1. 在△ABC 中,已知a =b =45B =,求,A C 和c变式:在△ABC 中,若AB,AC =5,且cos C =910,则BC =________.例2. 在△ABC 中,已知三边长3a =,4b =,c =,求三角形的最大内角.变式:在∆ABC 中,若222a b c bc =++,求角A .三、学习小结1. 余弦定理是任何三角形中边角之间存在的共同规律,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2. 余弦定理的应用范围: ① 已知三边,求三角;② 已知两边及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知识拓展在△ABC 中,若222a b c +=,则角C 是直角; 若222a b c +<,则角C 是钝角;若222a b c +>,则角C 是锐角. 【当堂检测】(1)△ABC中,a =2c =,150B =,求b . (2)△ABC 中,2a =,b =,1c ,求A . 1. 已知ac =2,B =150°,则边b 的长为( ).A.B.C.D. 2. 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5、7,则最大角为( ). A .60 B .75 C .120 D .1503. 已知锐角三角形的边长分别为2、3、x ,则x 的取值范围是( ). A13x << B .13x <5 C . 2<x <5 D <x <54. 在△ABC 中,|AB |=3,|AC |=2,AB 与AC 的夹角为60°,则|AB -AC |=________.5. 在△ABC 中,已知三边a 、b 、c 满足222b a c ab +-=,则∠C 等于 .6、在△ABC 中,已知a =7,b =8,cos C =1314,求最大角的余弦值.7、在△ABC 中,AB =5,BC =7,AC =8,求AB BC ⋅的值.【知识构建】学案序号: 5课型: 习题课 时间:2018/8 禄丰一中高 二年级 班 标题正余弦定理【学习目标】1. 进一步熟悉正、余弦定理内容;2. 掌握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有两解或一解或无解等情形. 【自主学习指导】 复习1:在解三角形时已知三边求角,用 定理;已知两边和夹角,求第三边,用 定理; 已知两角和一边,用 定理. 二、典型例题探究:在△ABC 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① A =6π,a =25,b =② A =6π,a,b =A =6π,a =50,b =思考:解的个数情况为何会发生变化?新知:用如下图示分析解的情况(A 为锐角时).已知边a,b 和∠A有两个解仅有一个解无解CH=bsinA<a<b a=CH=bsinA a<CH=bsinA试试:1. 用图示分析(A 为直角时)解的情况?2.用图示分析(A 为钝角时)解的情况?例1. 在∆ABC 中,已知80a =,100b =,45A ∠=︒,试判断此三角形的解的情况.变式:在∆ABC 中,若1a =,12c =,40C ∠=︒,则符合题意的b 的值有_____个.学习小结1. 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其夹角(用余弦定理解决);2. 已知三角形三边问题(用余弦定理解决);3. 已知三角形两角和一边问题(用正弦定理解决);4. 已知三角形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问题(既可用正弦定理,也可用余弦定理,可能有一解、两解和无解三种情况).※知识拓展在∆ABC中,已知,,a b A,讨论三角形解的情况:①当A为钝角或直角时,必须a b>才能有且只有一解;否则无解;②当A为锐角时,如果a≥b,那么只有一解;如果a b<,那么可以分下面三种情况来讨论:(1)若sina b A>,则有两解;(2)若sina b A=,则只有一解;(3)若sina b A<,则无解.当堂检测(时量:5分钟满分:10分)计分:1. 已知a、b为△ABC的边,A、B分别是a、b的对角,且sin2sin3AB=,则a bb+的值=().A. 13B.23C.43D.532. 已知在△ABC中,sin A∶sin B∶sin C=3∶5∶7,那么这个三角形的最大角是().A.135°B.90°C.120°D.150°3. 如果将直角三角形三边增加同样的长度,则新三角形形状为().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由增加长度决定4. 在△ABC中,sin A:sin B:sin C=4:5:6,则cos B=.5. 已知△ABC中,cos cosb Cc B=,试判断△ABC的形状.一、选择题1.在中,已知角则角A的值是()A.15°B.75°C.105°D.75°或15°2.中,则此三角形有()A.一解 B.两解 C.无解 D.不确定3.若是()A.等边三角形B.有一内角是30°C.等腰直角三角形D.有一内角是30°的等腰三角形4.在中,已知则AD长为()A.B. C.D.5.在,面积,则BC长为()A.B.75 C.51 D.496.钝角的三边长为连续自然数,则这三边长为()A.1、2、3、B.2、3、4 C.3、4、5 D.4、5、67.在中,,则A等于()A.60°B.45° C.120°D.30°8.在中,,则三角形的形状为()A.直角三角形B.锐角三角形C.等腰三角形 D.等边三角形9.在中,,则等于()A.B.C.D.10.在中,,则的值为()A.B.C.D.11.在中,三边与面积S的关系式为则角C为()A.30°B.45°C.60°D.90°12.在中,是的()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二、填空题13.在中,,则14.若的三个内角成等差数列,且最大边为最小边的2倍,则三内角之比为________。

2020新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5同步课件:第二章 习题课(一) 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020新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5同步课件:第二章 习题课(一) 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an=
2.
2������ -1
(2)∵an+1=3an+2,∴an+1+1=3(an+1).
又a1+1=2≠0,
∴数列{an+1}是首项为2,公比为3的等比数列.
∴an+1=2·3n-1.
∴an=2·3n-1-1.
=
������ (������ -1)
22 .
反思已知数列的递推公式求通项,通常有以下几种情
形:(1)an+1-an=f(n),常用累加法求通项;(2)
������������ +1 ������������
=
������(n),常用累乘法求
通项;(3)an+1=pan+q,通常构造等比数列求通项.
习题课(一) 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1.巩固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2.掌握求数列通项公式的常见方法,并能用这些方法解决一些简 单的求数列通项公式的问题.
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若数列{an}为等差数列,其首项为a1,公差为d,则an=a1+(n1)d=am+(n-m)d (n,m∈N*).
【做一做1】 已知数列{an}是等差数列,且a2=6,a11=24,则
给项是分数,那么先把它们统一为相同的形式,再分子、分母分别
寻找规律.
题型一 题型二 题型三
【变式训练1】 根据下面数列的前几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
式.
பைடு நூலகம்
(1)1,1,
5 7
,
7 15
,
9 31
,

;
(2)2,22,222,2 222,…;
(3)3,0,-3,0,3,….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五 1-1-3习题课 学案 精品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五 1-1-3习题课 学案 精品

正、余弦定理习题课-----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二、自主学习1.正、余弦定理在△ABC 中,若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是a ,b ,c ,R 为△ABC 外接圆半径,则2.S △ABC =12ab sin C =12bc sin A =12ac sin B =abc 4R =12(a +b +c )·r (r 是三角形内切圆的半径),并可由此计算R ,r .三、合作探究考点一 利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例1】 (1)在△ABC 中,已知a =2,b =6,A =45°,则满足条件的三角形有( ) A.1个 B.2个 C.0个 D.无法确定 (2)在△ABC 中,已知sin A ∶sin B =2∶1,c 2=b 2+2bc ,则三内角A ,B ,C 的度数依次是________.解析 (1)∵b sin A =6×22=3,∴b sin A <a <b .∴满足条件的三角形有2个.(2)由题意知a =2b ,a 2=b 2+c 2-2bc cos A ,即2b 2=b 2+c 2-2bc cos A ,又c 2=b 2+2bc , ∴cos A =22,∵A ∈(0°,180°),∴A =45°,sin B =12,又B ∈(0°,180°),b <a ,∴B =30°,∴C =105°.答案 (1)B (2)45°,30°,105°规律方法 (1)判断三角形解的个数的两种方法①代数法:根据大边对大角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公式、正弦函数的值域等判断.②几何图形法:根据条件画出图形,通过图形直观判断解的个数.(2)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可用正弦定理,也可用余弦定理.用正弦定理时,需判断其解的个数,用余弦定理时,可根据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判断解的个数.考点二 利用正弦、余弦定理判定三角形的形状【例2】设△ABC 的内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若b cos C +c cos B =a sin A , 则△ABC 的形状为( )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不确定解析 由正弦定理得sin B cos C +sin C cos B =sin 2A ,∴sin(B +C )=sin 2A ,即sin(π-A )=sin 2A ,sin A =sin 2A .∵A ∈(0,π),∴sin A >0,∴sin A =1,即A =π2.答案 B规律方法 (1)判定三角形形状的途径:①化边为角,通过三角变换找出角之间的关系;②化角为边,通过代数变形找出边之间的关系,正(余)弦定理是转化的桥梁.(2)无论使用哪种方法,都不要随意约掉公因式,要移项提取公因式,否则会有漏掉一种形状的可能.注意挖掘隐含条件,重视角的范围对三角函数值的限制.考点三 和三角形面积有关的问题【例3】△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已知2cos C (a cos B +b cos A )=c . (1)求C ;(2)若c =7,△ABC 的面积为332,求△ABC 的周长. 解 (1)由已知及正弦定理得,2cos C (sin A cos B +sin B cos A )=sin C ,2cos C sin(A +B )=sin C ,故2sin C cos C =sin C .由C ∈(0,π)知sin C ≠0, 可得cos C =12,所以C =π3.(2)由已知,12ab sin C =332,又C =π3,所以ab =6,由已知及余弦定理得,a 2+b 2-2ab cos C=7,故a 2+b 2=13,从而(a +b )2=25.所以△ABC 的周长为5+7.规律方法 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应用原则(1)对于面积公式S =12ab sin C =12ac sin B =12bc sin A ,一般是已知哪一个角就使用哪一个公式.(2)与面积有关的问题,一般要用到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进行边和角的转化.四、学以致用【训练1】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若a =13,b =3,A =60°,则边c =( ) A.1 B.2 C.4 D.6 解析 (1)a 2=c 2+b 2-2cb cos A ⇒13=c 2+9-2c ×3×cos 60°,即c 2-3c -4=0,解得c =4或c =-1(舍去). 答案 C【训练2】 将本例条件变为“若a 2+b 2-c 2=ab ,且2cos A sin B =sin C ”,试确定△ABC 的形状.解 法一 利用边的关系来判断:由正弦定理得sin C sin B =cb,由2cos A sin B =sin C ,有cos A =sin C 2sin B =c2b.又由余弦定理得cos A =b 2+c 2-a 22bc ,∴c 2b =b 2+c 2-a22bc,即c 2=b 2+c 2-a 2,所以a 2=b 2,所以a =b .又∵a 2+b 2-c 2=ab .∴2b 2-c 2=b 2,所以b 2=c 2, ∴b =c ,∴a =b =c .∴△ABC 为等边三角形. 法二 利用角的关系来判断:∵A +B +C =180°, ∴sin C =sin(A +B ),又∵2cos A sin B =sin C ,∴2cos A sin B =sin A cos B +cos A sin B ,∴sin(A -B )=0,又∵A 与B 均为△ABC 的内角,所以A =B .又由a 2+b 2-c 2=ab , 由余弦定理,得cos C =a 2+b 2-c 22ab =ab 2ab =12,又0°<C <180°,所以C =60°,∴△ABC 为等边三角形.【训练3】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满足(2a -b )cos C -c cos B =0. (1)求角C 的值;(2)若三边a ,b ,c 满足a +b =13,c =7,求△ABC 的面积.解 (1)根据正弦定理,(2a -b )cos C -c cos B =0可化为(2sin A -sin B )cos C -sin C cos B =0. 整理得2sin A cos C =sin B cos C +sin C cos B =sin(B +C )=sin A . ∵0<A <π,∴sin A ≠0,∴cos C =12.又∵0<C <π,∴C =π3.(2)由(1)知cos C =12,又a +b =13,c =7,∴由余弦定理得c 2=a 2+b 2-2ab cos C =(a +b )2-3ab =169-3ab =49, 解得ab =40.∴S △ABC =12ab sin C =12×40×sin π3=10 3.五、自主小测1.在△ABC 中,AB =3,AC =1,B =30°,△ABC 的面积为32,则C =( ) A.30° B.45° C.60° D.75°2.在△ABC 中,角A ,B ,C 对应的边分别为a ,b ,c ,若A =2π3,a =2,b =233,则B 等于( ) A.π3B.5π6C.π6或5π6D.π63.在△ABC 中,cos 2B 2=a +c2c (a ,b ,c 分别为角A ,B ,C 的对边),则△ABC 的形状为( )A.等边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D.等腰直角三角形4.设△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且a =2,cos C =-14,3sin A =2sin B ,则c =________.参考答案1.解析 法一 ∵S △ABC =12·AB ·AC ·sin A =32,即12×3×1×sin A =32,∴sin A =1,由A ∈(0°,180°),∴A =90°,∴C =60°.故选C. 法二 由正弦定理,得sin B AC =sin C AB ,即12=sin C3,sin C =32,又C ∈(0°,180°),∴C =60°或C =120°.当C =120°时,A =30°, S △ABC =34≠32(舍去).而当C =60°时,A =90°,S △ABC =32,符合条件,故C =60°.故选C. 答案 C2.解析 ∵A =2π3,a =2,b =233,∴由正弦定理a sin A =b sin B 可得,sin B =b a sin A =2332×32=12. ∵A =2π3,∴B =π6.答案 D3.解析 因为cos 2B 2=a +c 2c ,所以2cos 2B 2-1=a +c c -1,所以cos B =ac ,所以a 2+c 2-b 22ac =ac,所以c 2=a 2+b 2.所以△ABC 为直角三角形.答案 B4.解析 由3sin A =2sin B 及正弦定理,得3a =2b ,又a =2,所以b =3,故c 2=a 2+b 2-2ab cosC =4+9-2×2×3×⎝⎛⎭⎫-14=16,所以c =4. 答案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余弦定理习题课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有两解或一解或无解等情形;三角形各种类型的判定方法;三角形面积定理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解答三个典型例子,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正、余弦定理,三角函数公式及三角形有关性质求解三角形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正、余弦定理,在解三角形问题时沟通了三角形的有关性质和三角函数的关系,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及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可能,从而从本质上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重点难点重点: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有两解或一解或无解等情形;三角形各种类型的判定方法;三角形面积定理的应用。

难点:正、余弦定理与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综合运用。

三、教材与学情分析本节课中,应先通过分析典型例题,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应指出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相通的,凡是能用正弦定理解的三角形,用余弦定理也可以解,反之亦然.但解题的时候,应有最佳选择.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指导学生对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的问题进行归类。

同时应指出,在解斜三角形问题时,经常要利用正弦、余弦定理实施边角转换,转化的主要途径有两条:(1)化边为角,然后通过三角变换找出角与角之间的关系,进而解决问题;(2)化角为边,将三角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加以解决.一般地,当已知三角形三边或三边数量关系时,常用余弦定理;若既有角的条件,又有边的条件,通常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将边化为角的关系,利用三角函数公式求解较为简便.总之,关键在于灵活运用定理及公式.四、教学方法问题引导,主动探究,启发式教学.五、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师 前面两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内容,并且接触了利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有关题型.下面,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正、余弦定理的内容 (给出幻灯片1.1.3A ).从幻灯片大体可以看出,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实质上反映了三角形内的边角关系,运用定理可以进行边与角之间的转换,这一节,我们将通过例题分析来学习正、余弦定理的边角转换功能在判断三角形形状和证明三角恒等式时的应用.(二)推进新课思考:在△ABC 中,已知A =22c m ,B =25c m,A =133°,解三角形.(由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解答过程)从此题的分析我们发现,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在某些条件下会出现无解的情形.下面进一步来研究这种情形下解三角形的问题.【例1】在△ABC 中,已知A ,B ,A ,讨论三角形解的情况.师 分析:先由a A b B sin sin =可进一步求出B ;则C =180°-(A +B ),从而A C a c sin sin =. 一般地,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有两解、一解、无解三种情况. 1.当A 为钝角或直角时,必须a >b 才能有且只有一解;否则无解.2.当A 为锐角时,如果a ≥b ,那么只有一解;如果a <b ,那么可以分下面三种情况来讨论:(1)若a >b sin A ,则有两解;(2)若a =b sin A ,则只有一解;(3)若a <b sin A ,则无解. (以上解答过程详见课本第9到第10页)师 注意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只有当A 为锐角且b sin A <a <b 时,有两解;其他情况时则只有一解或无解.(1)A 为直角或钝角(2)A 为锐角【例2】在△ABC中,已知a =7,b=5,c =3,判断△ABC的类型.分析:由余弦定理可知a2=b2+c2⇔A是直角⇔△ABC是直角三角形,a2>b2+c2⇔A是钝角⇔△ABC是钝角三角形,a2<b2+c⇔A是锐角/△ABC是锐角三角形。

(注意:A是锐角/ △ABC是锐角三角形)解:∵72>52+32,即a2>b2+c2,∴△ABC是钝角三角形.[教师精讲]1.利用正弦定理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解斜三角形问题.①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从而进一步求出其他的边和角).2.正弦定理,可以用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其主要功能是实现三角形中边角关系转化.例如:在判断三角形形状时,经常把a、b、c分别用2Rsin A、2Rsin B、2Rsin C来代替.3.余弦定理的主要作用一是解三角形,二是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它的主要功能是实现边角之间的转化.(1)已知三边,求三个角.(2)已知两边和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4.用方程的思想理解和运用余弦定理,当等式a2=b2+c2-2bcco s A中含有未知数时,这便成为方程,式中有四个量,知道三个,便可以解出另一个,运用此式可以求A或B或C或co s A.【例3】分析:前面接触的解三角形问题是在一个三角形内研究问题,而角B的平分线BD将△ABC 分成了两个三角形:△ABD 与△CBD ,故要证结论成立,可证明它的等价形式: AB ∶BC =AD ∶DC ,从而把问题转化到两个三角形内,而在三角形内边的比等于所对角的正弦值的比,故可利用正弦定理将所证继续转化为DBC DC BDC BC ∠=∠sin sin ,再根据相等角正弦值相等,互补角正弦值也相等即可证明结论. 证明:在△ABD 内,利用正弦定理得ABD AD ADB AB ∠=∠sin sin ,即ABD ADB AD AB ∠∠=sin sin , 在△BCD 内,利用正弦定理得DBC DC BDC BC ∠=∠sin sin ,即DBCBDC DC BC ∠∠=sin sin , ∵BD 是角B 的平分线,∴∠ABD =∠DBC ∴sin ∠ABD =sin ∠DBC .∵∠ADB +∠BDC =180°,∴sin ∠ADB =sin(180°-∠BDC )=sin ∠BDC .∴DC BC DBC BDC ABD ADB AD AB =∠∠=∠∠=sin sin sin sin .∴DCAD BC AB =. 评述:此题可以启发学生利用正弦定理将边的关系转化为角的关系,并且注意互补角的正弦值相等这一特殊关系式的应用.【例4】分析:此题所证结论包含关于△ABC 的边角关系,证明时可以考虑两种途径:一是把角的关系通过正弦定理转化为边的关系,若是余弦形式则通过余弦定理;二是把边的关系转化为角的关系,一般是通过正弦定理.另外,此题要求学生熟悉相关的三角函数的有关公式,如sin2B =2sin bco s B等,以便在化为角的关系时进行三角函数式的恒等变形.证明一: (化为三角函数)a 2sin2B +b 2sin2A =(2Rsin A )2·2sin B ·CO s B +(2Rsin B )2·2sin A ·co s A =8R 2sin A ·sin B (sin A co s B +co s A sin B )=8R 2sin a sin b sin C =2·2Rsin A ·2Rsin B ·sin C =2ab sin C .所以原式得证.证明二: (化为边的等式)左边=A 2·2sin Bco s B +B 2·2sin Aco s A =bc a c b R a b ac b c a R b a 22222222222222-+••+-+•• = C ab Rc ab c Rc ab a c b b c a Rc ab sin 22222)(22222222=•=•-++-+= [教师精讲]由边向角转化,通常利用正弦定理的变形式:A =2Rsin A ,B =2Rsin B ,C =2Rsin C ,在转化为角的关系式后,要注意三角函数公式的运用,在此题用到了正弦二倍角公式sin2A =2sin A ·co s A ,正弦两角和公式sin(A +B )=sin A ·co s B +co s A ·sin B ;由角向边转化,要结合正弦定理变形式以及余弦定理形式二.三角形的有关证明问题,主要围绕三角形的边和角的三角函数展开,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类问题就是有了目标的含边和角的式子的化简问题.【例5】分析:三角形形状的判断,可以根据角的关系,也可根据边的关系,所以在已知条件的运用上,可以考虑两种途径,将边转化为角,将角转化为边,下面,我们从这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解法一:利用余弦定理将角化为边.∵bco s A =aco s B ,∴ac b c a a bc a c b b 22222222-+•=-+•.∴b 2+c 2-a 2=a 2+c 2-b 2.∴a 2=b 2. ∴a =b .故此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解法二:利用正弦定理将边转化为角.∵bco s A =aco s B ,又B =2Rsin B ,A =2Rsin A ,∴2Rsin bco s A =2Rsin Aco s B .∴sin Aco s B -co s A sin B =0.∴sin(A -B )=0.∵0<A ,B <π,∴-π<A -B <π.∴A -B =0,即A =B . 故此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评述: (1)在判定三角形形状时,一般考虑两个方向进行变形,一个方向是边,走代数变形之路,通常是正、余弦定理结合使用;另一方向是角,走三角变形之路,通常是运用正弦定理.要求学生要注重边角转化的桥梁——正、余弦定理.(2)解法二中用到了三角函数中两角差的正弦公式,但应注意在根据三角函数值求角时,一定要先确定角的范围.另外,也可运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商数关系,在等式sin Bco s A =sin Aco s B 两端同除以sin A sin B ,得co t A =co t B ,再由0<A ,B <π,而得A =B .六、课堂小结(1)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有两解或一解或无解等情形;(2)三角形各种类型的判定方法;(3)三角形面积定理的应用。

七、课后作业1.课时练与测八、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