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11页的例1、例2,练一练及练习三1-5题。

【教材简析】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行的,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飞跃。

在本节课中,不仅要完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实物的观察和认识,还要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和空间理解能力。

所以,一定要引导学生充分观察实物,从而为理解抽象直观图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难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长方体模型、框架、长方体形状的纸盒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说说下面物体是什么形状?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和正方体?【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直观认识长方体的经验,通过交流不断积累长方体的表象。

2、揭题:今天我们来进一步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或实物,用手摸一摸,你摸到了长方体的哪一部分?知道名称吗?(提出这是长方体的面,板书)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明确不论从哪个角度观察,最多只能同时看到3个面)画出直观图你还摸到什么,看书第10页,看看你摸到的部分在长方体中叫什么?看谁最先找到答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棱、顶点)什么是长方体的棱?顶点呢?(指名汇报)【设计意图】为了便于学生后面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描述,先让学生认识各部分的名称,而且有些名称直接揭示。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增强空间观念,发展空间想像能力。

教学难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面和棱的特征。

教学过程:一、引入1、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各种形状的物体,老师找了几个请大家看一看。

(课件:长城砖,高楼大厦,冰箱,柜子)(1)这些物体,如果不考虑外部的装饰部分,只考虑它的形状,你能想象它们的样子吗?闭眼想象。

(课件:长方体图形)(2)这些图形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还一样吗?(平面—立体)(3)大家知道这几个立体图形的名字吗?(板书:长方体)2、课前同学们也从生活中收集了一些长方体物品,举起来互相看看。

这些物品作用不同,大小不同,样子也不完全一样,都是长方体吗?看来是有共同之处的,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长方体。

(板书课题)二、循序渐进,探究特征。

1.自主观察,了解“面”“棱”“顶点”的数量。

请大家看看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摸一摸、找一找:长方体有哪些部分?(1)独立数一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数量。

(2)交流结果和数法。

知道: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3)提出研究角度:这堂课将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继续研究长方体。

2.渐次展开,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动手操作,探究“棱”的特征。

①活动提示。

●材料说明:材料中配有颜色不同的小棒和连接小棒的接头。

●学会合作:四人小组合作完成一个长方体框架。

●自主探究:仔细观察完成的作品,结合活动单在小组内交流你的发现。

②动手操作。

③汇报交流。

在操作交流中发现: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范文(精选8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范文(精选8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范文(精选8篇)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范文(精选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1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在解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我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放在课桌上,然后坐着观察,站着观察,再换个角读观察,学生在观察后得到结论: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

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

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教学体积计算的时候,刚告诉学生要探索长方体的体积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就有同学说道:“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显然有些学生通过自学已经知道了计算公式,但当我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算,这些同学傻眼了,显然他们只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

这时引导学生用体积单位摆出的长方体,通过填写长、宽、高、正方体的个数和体积的个数,重而探索出长方体的体积和它的长、宽、高的关系。

在练习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棱的特征以后,我增加了一些题目,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求棱长总和;已知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求棱长。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在以往的教学中是很难理解的一个知识点,但在这节课中,我却通过孩子自己的研究和学习,既让孩子们体会到了两种图形的特征,又让孩子们在内心深处对于图形的特征扎下了根。

当然,这节课中也暴露出自己备课不够充分,不能准确地用数学化的语言来表述问题,教师的不专业,教师的语言的不规范性极大的影响了孩子们对于知识的消化和吸收,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我们在备课时,不仅要备课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些容易发生歧义的语言表述,我们一定要做到一丝不能差,就如同语文中的背诵课一样,不能有一个错字,一个不同的词,只有如此,才能让我们的教学达到一种精益求精的地步,同时,也让孩子们在一种第一时间的学习中,有规范化的语言进行起点学习,第一节课真的很重要,这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都知道,只有我们让孩子们在头脑中形成了一个正确而清晰的观念,才会让孩子们的后续学习变得更有力度,更有学习力,以后的学习也才能更顺畅。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与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与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与反思《《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与反思》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1、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们取出自己准备的小长方体。

师: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生:面。

(板书:面)师: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生:有一条边。

师:这条边称为棱。

(板书:棱)师:请摸一摸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生:尖、角、点。

师:三条棱相交的这点称为定点。

(板书:顶点)(2)请同学们用自己的长方体,参考这几个问题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课件显示问题:①长方体由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哪些棱的长度相同?@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学生讨论并归纳。

面:6个,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2、认知正方体的特征。

师:刚才我们认知了长方体的特征。

那么,正方体又有什么特征呢?正方体由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它们的大小又怎样?正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的长度相等?有几个顶点?也请同学们数一数,用学具来论证一下。

(生动手操作,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小节正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所有的面大小相等,所有的棱长度相等。

3、比较长方体、正方体的异同点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它们有哪些异同点?交流小结【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以来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在本课教学的过程中,采用让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论证的数学方法,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摆一摆,做一做等实践活动中,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探究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反恩】本节课教学中,借助具体的实物,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主观能动性得到发展。

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实践能力的到增强,在汇报成果时,获得成功的体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学习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反思(精选10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反思(精选10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反思(精选10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反思(精选10篇)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反思(精选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反思1一、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学生计算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必须具有较强的空间观念,这是教学的难点。

为此,本节课我借助于模型、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触摸、拼拆、展示,全方位感知,培养空间观念,寻找知识的结合点,让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上发挥更好的媒介作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二、加强动手操作,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所以我们要多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加工,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

课中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剖”长方体和正方体,展示出6个面。

通过比较分析深刻地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个面积之和就是这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长方体6个面之间的关系,抓住了推导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关键,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索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这一过程中我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多种算法的交流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学生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培养创新意识。

三、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回想整节课,每一个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被极大的调动了起来,从问题的提出到交流,整个过程可以看到孩子们都在主动热烈的参与。

新课开始面对课题教师提出:“你想到了什么?想知道些什么?”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被调动起来,“我想到了前面刚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我想到了以前学习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我想知道表面积和面积这两个概念有什么不同”,“我想知道如何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面对同学们充满激情的提问,我以掌声给予了赞扬,良好的氛围让本节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课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

课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

本次教学活动的课文主题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是一篇基础性的数学知识文章,属于小学数学的必备知识点,对于学生日后的数学学习具有重要作用。

在本次活动中,我担任了课程的主讲教师,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刻认为教学活动对于提高孩子的数学能力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能够有效地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探究趣味性维度与实用性维度相结合的数学教学路径对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和兴趣的培养意义重大。

一、教学准备和环节设计为了能够顺利开展课程,我提前做好了充分的教学准备,认真准备课前教学资料,包括课件和课堂随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孩子的掌握程度以及薄弱的知识点,从而针对性地设计课程,使教学效果更加突出。

在课程设计方面,我主要将课堂探究活动分为了三个环节,分别是预习环节、课堂教学环节和巩固环节,针对不同的阶段我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式。

1.预习环节在预习环节中,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本对长方体、正方体进行认真的预习。

同时,在这个环节中,我还设计了小组讨论活动,让同学们能够形成小组合作,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来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

在这个环节中,鼓励孩子们能够开口和同伴们交流,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使大家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对问题的思考能力。

2.课堂教学环节课堂教学环节是本次课程的重中之重,我选择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游戏、PPT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教学中,全面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知识,深刻领会学科内涵,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

在探究环节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由分组,每组围绕着特定主题讨论,探究更多的知识。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逐渐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概念和形状,提高他们的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锻炼他们的合作意识,增强他们的自学能力。

同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我还做了一些趣味游戏,让他们通过游戏的互动体验,主动探究更深入的概念和知识。

这样做不仅富有趣味性,增加了课堂的互动性,还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数学课反思(四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数学课反思(四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数学课反思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的设计是从原有知识的复习入手的,学生在___年级的教材中对长方体有过初步的认识,所以我预先布置了预习作业,安排学生制作长方体并要求他们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入手,自己来发现长方体的特征。

例1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实物结合学生的预习时的发现,对长方体的特征经行补充和完善,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和本单元内容的学习。

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看、摸、量直观的感受长方体的面是长方形,利用学具中的小棒搭,是学生发现在特殊情况下有两个面会是正方形,利用小组合作拼相对面的环节让学生理解相对的面是完全相同的,利用量让学生感知___条棱可以根据长度分成___组每组中的___条都是相对的,并且长度都相等。

学生在动手操作和相互讨论的过程中深刻的了解了长方体的特征,体验了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在直观观察和操作后,教师再教学直观图的画法,从直观实物引入对长方体的表象,是学生知道因为视角原因,长方体一般只能看到___个面,从而理解透视图为什么要这样画,通过练习加强学生画直观图的熟练性。

在后面的“课堂小练习”和“课堂小结”环节中,教师采用学生做题,教师点评的形式,是学生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利用课后时间查漏补缺,更好的学习。

教学中渗透给学生数学方法。

每节课的教学中学生都会遇到问题,作为教师应在教学中给学生渗透一些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进而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发展他们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我使用各种学具、教具,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使学生不光理解了知识,同时还掌握了一些数学方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引向指路创设情景,提供信息、资料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用“试一试”、“比一比”、“做一做”等体验方法,将“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再现”,使之成为丰富思维的活动。

学生正是在这种“体验、认识、再体验、再认识”体验性学习中,由于每个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都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思维是独立的、独特的,很容易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其创新的潜质有条件得到开发。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材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的。

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

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

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教材强调要学生自己多动手。

除了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外,还要求学生动手用硬纸板做一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为后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做了准备。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已经能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它们的特征。

立体图形的具体研究,学生是第一次,所以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观察、比较,认识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二者的关系。

平面图上的立体图形,学生接受比较困难,在教案设计中,安排实物观察、动画图像的生动演示,来加深学生对图上虚实线画法的理解,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看立体图的能力。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目标:1.在合作中发现长方体的特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通过寻找生活中的长方体,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中。

知识、技能目标:1.使学生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含义。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正方体的棱长)。

过程、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2.渗透子集思想,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探索、发现长、正方体的特征及长、正方体的关系,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正方体的棱长)。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范文(精选8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范文(精选8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范文(精选8篇)《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范文(精选8篇)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范文(精选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1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在解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我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放在课桌上,然后坐着观察,站着观察,再换个角读观察,学生在观察后得到结论: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

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

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教学体积计算的时候,刚告诉学生要探索长方体的体积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就有同学说道:“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显然有些学生通过自学已经知道了计算公式,但当我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算,这些同学傻眼了,显然他们只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

这时引导学生用体积单位摆出的长方体,通过填写长、宽、高、正方体的个数和体积的个数,重而探索出长方体的体积和它的长、宽、高的关系。

在练习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棱的特征以后,我增加了一些题目,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求棱长总和;已知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求棱长。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在以往的教学中是很难理解的一个知识点,但在这节课中,我却通过孩子自己的研究和学习,既让孩子们体会到了两种图形的特征,又让孩子们在内心深处对于图形的特征扎下了根。

当然,这节课中也暴露出自己备课不够充分,不能准确地用数学化的语言来表述问题,教师的不专业,教师的语言的不规范性极大的影响了孩子们对于知识的消化和吸收,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我们在备课时,不仅要备课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些容易发生歧义的语言表述,我们一定要做到一丝不能差,就如同语文中的背诵课一样,不能有一个错字,一个不同的词,只有如此,才能让我们的教学达到一种精益求精的地步,同时,也让孩子们在一种第一时间的学习中,有规范化的语言进行起点学习,第一节课真的很重要,这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都知道,只有我们让孩子们在头脑中形成了一个正确而清晰的观念,才会让孩子们的后续学习变得更有力度,更有学习力,以后的学习也才能更顺畅。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优秀6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优秀6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作者给大家整理的6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的写作思路。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篇一一、操作引疑:师:土豆块是不是长方体?同学们,你们已预习过课本,现在把你们手中的土豆块切成一个长方体。

想一想:①切一刀,摸一摸,有什么感觉?生1:平的,叫做“面”。

师:②再切一刀呢?生2: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师:③再切一刀呢?生3:出现三个面,三条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师:再把土豆切成一个长方体,比一比谁切得较像。

二、研究长方体究竟有什么特征:学习小组合作研究:出示的研究题1-----3题,并把研究的数据填入表格中。

研究题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多少?每个面分别是什么形状?集体交流:师:你是怎样数“面”、“棱”的?哪种数法比较好?生:面:前后、左右、上下(2+2+2或2×3)棱:有三组不同方向“棱”(4+4+4或4×3)师:观察本组同学的长方体土豆块,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有特殊情况吗?生:我们小组土豆块,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

较后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体验有序思考的优点。

研究题2:你觉得长方体的棱和面还有什么特征?用尺子量一量,看看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并填入表格中。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交流,共同探究。

师:请每个小组把研究结果汇报,或有什么问题要质疑?生1:我们小组发现相对的两个面形状一样,面积相等。

生2:请问你们小组是怎样知道?生3:我们小组是动手量相邻两条边知道的。

生4:我们小组是动手算出它的面积知道的。

生5:我们小组是动手剪开比一比知道的。

师:每个小组都能想出好办法,如果老师想做这个(实物演示)长方体框架共需要多少长的铁丝?大家有什么方法来解决吗?生6:只要量出一个顶点引出三条不同的方向棱的长度。

北师版长方体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北师版长方体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5.2.1长方体的认识主备: 孙浩使用:二次备课学习内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认识。

(教材11~13页)学习目标1.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的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重点:熟练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难点: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课件等。

学习过程预设:一、情境导入请学生自己说说已经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

学生发言,可能出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

请每位同学拿一张长方形纸用手摸一摸,然后说一说自己的感觉。

师: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作平面图形。

师:(出示纸盒)我们看到的这些物体,它们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它们都是立体图形。

师:这些物体在原来的位置不动,我们还能在它们所占的位置上放别的物体吗?生:不能。

师:可见立体图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间。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立体图形,并说出哪些是长方体。

教师引入课题,说明本节课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并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平面图形,引出立体图形,体会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区别】二、自主探究1.利用学生准备的学具来认识长方体。

师: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生:面。

(板书:面)师: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生:有一条边。

师:这条边叫作棱。

(板书:棱)师:请摸一摸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生:点。

师:相交的这点叫作顶点。

(板书:顶点)师:同学们观察自己的长方体,交流、讨论老师提出的几个问题。

课件出示讨论提纲:①长方体有几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哪些棱长度相等?棱可分为几组?怎样分?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学生交流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用课件演示或用长方体指出: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看到许国璋《英语》教材里有关一位美国中学教师教学一首诗的__。

她把这首诗写在黑板上,然后大声朗诵,每次读完,学生就陆续给她提问题,她回答了学生的问题,力求使他们把每行诗都读懂。

她让学生讨论这首诗是否有什么信息传达给读者,讨论十分活跃,大家各抒己见,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我觉得这位教师的成功之处在于摒弃传统的灌输模式,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改变了过去那种学生让老师在既定的框架内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局面,变“教师问学生答”为“学生问教师答”,使教学信息从学生出发,在教师的知道和点拨下,最后又反馈给学生,形成“学生——教师——学生”的信息流程,信息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学生,更好地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回想自己的教学课堂,多数都是创设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一一解决,可在课堂上依然存在着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学生还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境地。

看到这我怦然心动,跃跃欲试之心油然而生,我也来学做这位美国教师。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课是以概念性的知识为主,虽然只是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但要真正弄懂也非易事。

课上我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边读书边找出自己急需解决的问题,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并借助学具的操作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最后每个小组选取2——4个有意义的问题向老师提问,即“学生问老师答”。

学生一听十分高兴,针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不停地交换各自提出的问题,都想挑出最精彩的问题来,学习氛围空前高涨。

15分钟后,学生向我提问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一定不相等吗?”、“长方体只能两个相对的面相等、两个相邻的面一定不相等吗?”、“用一根铁丝做一个长方体框架,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5厘米、4厘米、2厘米,你能知道至少需要多少铁丝吗?”…….面对学生的提问我大吃一惊,真没想到他们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挖掘得如此之深!我借着答问的机会用图示和精确的语言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在学生们渴求中含着挑战的目光里展露无遗。

《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的设定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的过程中,我设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正确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并能说出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类能力,让他们通过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够将其准确地归类。

3.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搭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让他们能够动手实践,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过程的详细设计1. 导入与引入在教学开始之前,我首先给学生出示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片,并让他们自由观察和思考。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我引导他们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和区别,并向他们提出了一些问题,引起他们的思考和兴趣。

2. 概念讲解与示范在概念讲解环节,我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解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并使用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两个几何体的特点和形态。

接着,我通过投影仪和黑板,向学生展示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示意图,并详细讲解了它们的定义、特点和区别。

我还用生活中的实际物体,比如酒瓶和骰子,向学生展示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以帮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3. 操作练习与游戏互动在概念讲解之后,我组织了一系列的操作练习和互动游戏,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和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首先,我分发了一些纸板和彩纸给学生,让他们合作起来,根据给定的尺寸和要求,亲手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

通过这个练习,学生不仅可以巩固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接下来,我设计了一个互动游戏,叫做“找不同”。

我将两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放在桌面上,每组模型上有一些小的装饰物(比如贴纸或小旗帜)。

我请学生们依次观察两组模型,并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

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能够进一步观察和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加深对它们的认识。

4. 总结与归纳在教学的最后阶段,我带领学生对刚才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与归纳。

我向学生们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回忆和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特点、区别以及操作制作模型的过程。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15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15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15篇)《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篇1给同学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同学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熟悉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在解决“从不同的角度观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我让同学把一个长方体放在课桌上,然后坐着观看,站着观看,再换个角读观看,同学在观看后得到结论: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

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同学熟悉面、棱、顶点,然后把同学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觉长方风光、棱、顶点的特征。

同学在操作商量沟通中很快发觉了长方体的许多特征,我想这样发觉的特征同学确定印象深刻。

教学体积计算的时候,刚告知同学要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就有同学说道:“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明显有些同学通过自学已经知道了计算公式,但当我请同学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算,这些同学傻眼了,明显他们只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

这时引导同学用体积单位摆出的长方体,通过填写长、宽、高、正方体的个数和体积的个数,重而探究出长方体的体积和它的长、宽、高的关系。

在练习中注意同学敏捷解决问题的力量的培育。

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棱的特征以后,我增加了一些题目,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求棱长总和;已知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求棱长。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篇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在以往的教学中是很难理解的一个学问点,但在这节课中,我却通过孩子自己的讨论和学习,既让孩子们体会到了两种图形的特征,又让孩子们在内心深处对于图形的特征扎下了根。

当然,这节课中也暴露出自己备课不够充分,不能精确地用数学化的语言来表述问题,老师的不专业,老师的语言的不规范性极大的影响了孩子们对于学问的消化和汲取,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我们在备课时,不仅要备课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些简单发生歧义的语言表述,我们肯定要做到一丝不能差,就犹如语文中的背诵课一样,不能有一个错字,一个不同的词,只有如此,才能让我们的教学到达一种精益求精的地步,同时,也让孩子们在一种第一时间的学习中,有规范化的语言进行起点学习,第一节课真的很重要,这我们每一个数学老师都知道,只有我们让孩子们在头脑中形成了一个正确而清楚的观念,才会让孩子们的后续学习变得更有力度,更有学习力,以后的学习也才能更顺畅。

小学数学教案: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反思)

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是小学生学习立体几何图形的起始课,因此,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这节课我遵循了学生的认识规律而设计教案,是按“认识概念——合作研究长方体特征——自由学习正方体特征——总结二者关系——运用”的层次来安排的,使学生的理解一步步加深。

不足之处是建立长方体的概念的时候,还要使学生多了解一些立体图形,以帮助他们正确区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增强对立体图形的感知。

另外,我也缺乏足够的教具和学具,没能提供多种学具给所有的学生充分操作实践的机会,让他们都能通过亲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来认识发现长方体的特征。

如果让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去认识长方体,那么他们将对学习的新知印象更加深刻。

在练习方面,我觉得还需多准备一些有层次的、有针对性的的习题。

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几何形体的认识,牢牢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也为后面学习表面积的计算打下基础。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作者帮大家整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

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

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

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我在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在解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我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放在课桌上,然后坐着观察,站着观察,再换个角读观察,学生在观察后得到结论: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

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

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在研究长方体特征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

在此,我很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有条理地总结结论。

教材中,又新增加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这一点知识。

先让学生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结合起来,再让学生自己研究交流,发现这样的长方体除正方体外的四个长方体完全相同,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做铺垫,再得出结论。

最后,我在练习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棱的特征以后,我增加了一些题目,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求棱长总和;已知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求棱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5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5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5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篇1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以“做中学”的思想为指导,通过采用“自主探究、操作内化、直观引导、交流讨论”等不同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关系。

首先,我让学生先对长方体的实物进行观察,找出长方体的特征。

然后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做长方体框架了解长方体的12条棱怎样分组,每一组棱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在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再观察正方体物品,抽象概括出正方体的特征。

最后按照面、棱、顶点的次序,引导学生找处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利用集合图进一步说明它们的关系。

这样,学生在掌握新知的同时,发展了空间观念,提高了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不足的是,由于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比较长,导致课后一些有关的辨析练习没有时间完成,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对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分工及操作的指导,提高小组学习的有效性。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篇2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正面”、“上面”“侧面”以后,我让小组自由讨论“站在不同位置看老师的讲桌,最多能看到几个面?”为了便于观察,我允许孩子们可以自由走动,寻找答案。

看着他们在讲台边快乐地转来转去,我沾沾自喜:“站在不同位置看讲台,最多能看到3个面”的正确答案马上就可以水到渠成了。

谁知在反馈时有的学生告诉我“站在不同位置看讲台,最多能看到3个面”,而有的学生告诉我“站在不同位置看讲台,最多能看到5个面”,更有甚者,报的数更多,全班学生就这样分成了几派,相持不下。

见局面一时不好控制,我严肃地重复着第二种回答:“请同学们再认真观察,真的最多能看到5个面吗?”这一反问,那些认为能看到5个面的学生顿时一愣,继而默然地垂下了头,虽然有个别同学暗地里仍然不服气地自言自语“没错嘛,就是5个面”,然而更多的则是沉默,不作声,课堂上因为老师严肃的一问全然没有了刚才相持,争论的气氛,我顿觉师威的负面力量,于是我及时调整了心态,微笑着绕着讲台转了一圈,自言自语地说:“看来5个面也蛮有可能的嘛,谁愿意当小老师上来说说到底最多能看到几个面?”于是气氛又活跃了起来,几派学生争着上来讲解示范,就在他们讲解示范的争论中,突然有一个学生发现新大陆似的嚷起来:“老师,我知道他们为什么是五个面了,他们算的是两次观察的和”,学生们顿时恍然大悟:“噢,原来他们算的是一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而我们算的是合起来最多能看到几个面,难怪会不一样啦.”话音刚落又有一个学生激动地喊起来“老师,老师,我也发现了,书本上这个问题提得不好,它没有讲清楚是算一次还是算合起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的。

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

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

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教材强调要学生自己多动手。

除了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外,还要求学生动手用硬纸板做一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为后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做了准备。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已经能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它们的特征。

立体图形的具体研究,学生是第一次,所以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观察、比较,认识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二者的关系。

平面图上的立体图形,学生接受比较困难,在教案设计中,安排实物观察、动画图像的生动演示,来加深学生对图上虚实线画法的理解,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看立体图的能力。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目标:1.在合作中发现长方体的特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通过寻找生活中的长方体,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中。

知识、技能目标:1.使学生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含义。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正方体的棱长)。

过程、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2.渗透子集思想,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探索、发现长、正方体的特征及长、正方体的关系,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正方体的棱长)。

教学过程教材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的。

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

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

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教材强调要学生自己多动手。

除了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外,还要求学生动手用硬纸板做一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为后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做了准备。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已经能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它们的特征。

立体图形的具体研究,学生是第一次,所以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观察、比较,认识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二者的关系。

平面图上的立体图形,学生接受比较困难,在教案设计中,安排实物观察、动画图像的生动演示,来加深学生对图上虚实线画法的理解,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看立体图的能力。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目标:1.在合作中发现长方体的特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通过寻找生活中的长方体,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中。

知识、技能目标:1.使学生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含义。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正方体的棱长)。

过程、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2.渗透子集思想,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探索、发现长、正方体的特征及长、正方体的关系,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正方体的棱长)。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一、一、动画导入。

二、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1.点动成线。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有一个点,如果让这个点向右平移一段,它划过的痕迹是什么?(课件演示:点动成线。

)2.线动成面。

让这条线段向下平移一段,它滑过的痕迹会是一个什么形状?(课件演示:线动成面。

)3.面动成体。

如果让这个长方形沿水平方向向后平移滑动,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它滑过的痕迹是一个什么形状?(课件演示:面动成体)。

4.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从平面图形的世界跨到了立体图形的世界,很神奇吧!师: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师:刚才我们所说的物体有大有小,有高有低,可他们的形状都可以看做是长方体,长方体具有那些特征,你们想不想知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长方体的认识》。

(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一)揭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含义。

师:长方体上有没有我们以前学过的点、线、面?(板书:点、线、面)师:谁在长方体上找到了面?摸一摸。

师:这些面就是长方体的面。

师:长方体上有没有线?在哪呢?摸一摸。

师:这些线在面的什么位置?师:几个?师:我们把相邻的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长方体的棱。

(板书:把“线”改成“棱”)生:一条线段。

生:药盒、牙膏盒••学生拿学具找一找,指给同桌说一说。

学生上台拿学具摸长方体的面。

学生上台拿学具摸长方体的棱。

生:面的边生:两个面相交的边。

生:长方体或正方体。

生:长方形或正方形。

(设计意图:通过由点到面,由面到体这一演示过程,使学生感受到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并且把新知识与旧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入手,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中,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长方体上有没有点?在哪呢?师:我们把长方体上的这些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板书:把“点”改为“顶点”)师:长方体一个顶点能引出几条棱?师: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

课件演示面、棱、顶点的形成过程。

(二)探索、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了长方体面、棱、顶点的含义。

那么长方体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呢?四人一小组讨论,填写下表。

师:长方体有多少个面?多少条棱?多少个顶点?师:你们是怎样知道的?师:你是怎样数的?教师强调要有序的数。

师:长方体的面是什么形状的?师:还有谁的长方体形状和他的一样?师:也就是说一般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板书:6个面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2个面是正方形。

)师:长方体面与面之间的大小关系怎样?你们发现了什么?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指一指。

生:3条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填写书上的表格。

学生汇报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

生: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生:数出来的。

让学生上台数。

生1:长方形。

生2:老师,我不同意,我的长方形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生:长方形,特殊情况下也有可能有2个面是正方形。

生:我们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生1:我们小组是把长方体纸盒剪开,得到6个面,通过面的比较得知相对的2个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

生2:我们小组是用尺子测量出相对2个面的长与宽都是相等的,从而得到长方体相对的2个面相同、大小相等。

生3:我们是把长方形的上面先描画到本子上,然后翻过来,发现下面和它完全出重合;再把左面描画到本子上,然后翻过来,发现右面和它完全重合;再把前面描画到本子上,然后翻过来,发现后面和它完全重合;说明长方体相对的面的完全一样。

······(设计意图:从长方体上寻找点、线、面,使学生深刻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含义,为进一步探索长方体的特征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发现长方体的特征,使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了这么多的办法来验证长方体相对的2个面是相等的。

(板书:长方体相对的2个面是相等的。

)师:哪一组发现长方体棱与棱的长度有怎样的关系?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的?师:同学们你们太棒了!能从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推出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也都相等,这就是我们学习图形知识的好方法。

(板书:长方体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师:让我们一起填写长方体的特征。

(课件演示填写表格)(三)探索正方体的特征。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画图等方法生:我们发现长方体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生1:我们是通过测量的方法知道的。

生2:我们是把长方体剪开,把棱与棱比一比,发现相对的四条棱都能重合,那么他们的长度就相同。

生3:我们是这样想的,长方体相对应的面相等,而这两个面是长方形,对边相等,所以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学生汇报正方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合作中不仅发现长方体的特征,并且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知道的,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提高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

)知道了长方体的特征,那么正方体有什么特征呢?拿出正方体学具,利用刚才我们学习长方体的方法,四人一小组研究正方体的特征,并完成表格。

(四)发现正方体与长方体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那么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师: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都具备吗?师:而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都具备吗?师:你认为长方体和正方体有怎样的关系?(五)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正方体的棱长)。

师:刚刚我们说了相交于同一顶点有几条棱?师:我们把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那么长方体有几条高?几条宽?几条高?师:为了寻找方便,一般我们把长方体底面上较长的一条边说成是长方形的长,较短的一条边说成是长方形的宽,垂直于长、宽的那条棱叫做长方形的高。

师:谁来给大家指一指教师手中长方体学具的长、宽、高。

师:找一找正方体的长、宽、高,你发现了什么?师:所以我们把正方体的长、宽、高统称为棱长。

教师换不同的方向让学生指一指长方体的长、宽、高。

生:正方体的长、宽、高都一样长。

生: 4条高,4条宽,4条高。

生:3条。

生:相同点:长、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不同点: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特殊情况下有2个面是正方形),正方体每个面都是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面面积相等,正方体的每个面的面积都相等;长方体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正方体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生:具备生:不具备生1: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生2:长方体里包括正方体。

(设计意图:运用研究长方体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正方体的特征,从扶到放,使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