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资料第七章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
作用
导向作用 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产业政策具有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作用主要是:可以调整商品供求结构,有助于实现市 场上商品供求的平衡;可以通过差别利率等信贷倾斜政策对资金市场进行调节,有助于资金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可以打破地区封锁和市场分割,促进区域市场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发育和形成。 学术作用 学术上,产业政策有如下作用: 1.以“看得见的手”在出现“市场失灵”时弥补市场的不足。 2.战时经济需要强有力的产业政策规制。 3.病态经济需要强有力的产业政策规制。 4.助发展中国家或经济后发国家实行超越战略。 5.提高一国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特点作用
特点
作用
特点
中国产业政策研究报告①调控经济结构。即调控产业结构、产业组织结构、产业区域布局结构,使社会资源 在各产业、行业、企。即改造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经济的增长,必须经过长期的努力。
③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区域布局政策表现为“集合”政策。每一种具体政策都以市场机制的 调节为依据,对市场起着直接调控、对企业起着间接调控的宏观作用。
制定因素
制定因素
产业研究会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文化与历史条件、国际环境及政治经济表势的不同,因而产业政策在 各个国家相差很大。就是在一个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产业政策也不相同。产业政策的制定必须充分 考虑产业政策所处的历史现实。
1.产业政策的完善性 产业政策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政策体系,其制定和实施要依据整体观念和思维,要求政策的各个方面相互 配套和相互协调。 2.产业政策要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相协调 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必须保证技术的发展和更新 3.产业政策的作用目标 是鼓励和促进需要发展的产业尽快建立和扩张,限制不需要发展的产业促使其缩小或向其他产业转产,以保 证供给和需求总量的平衡。 制定原则
第七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
本章名称第七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本章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方式,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
理解政府实行宏观调控的基本任务,总目标、具体目标,政策体系。
掌握政府实行宏观调控的政策工具、手段。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货币政策的类型及运用教学难点:货币政策的手段本章能力素质训练目标及方法通过本章的案例链接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宏观经济调控的内容与目标;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体系的基础上,能够结合实际对我国现阶段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分析评价。
本章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讲授法、讨论法、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本章知识及能力训练题目本章知识掌握:宏观经济调控的内容与目标;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体系熟悉:宏观经济调控的含义和必要性了解: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演变及主要经验训练题目: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间如何协调?2、宏观财政和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和运用机理?3、分析我国宏观财政和货币政策运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方式,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
理解政府实行宏观调控的基本任务,总目标、具体目标,政策体系。
掌握政府实行宏观调控的政策工具、手段。
教学重点:货币政策的类型及运用教学难点:货币政策的手段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本章教学的具体内容:第一节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特征一、宏观经济调控的含义和必要性(一)宏观经济调控的含义宏观经济调控是指国家从经济运行的全局出发,按预定目标对国民经济活动从总量和结构上进行调节、控制和引导的管理活动。
(二)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为了克服“市场失灵”“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1、市场不能有效解决经济总量平衡问题2、市场不能有效解决外部不经济问题3、市场不能有效实现经济结构平衡与优化4、市场无法消除垄断5、市场不能自动实现社会公平6、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和盲目性,造成资源浪费二、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职能(一)经济稳定增长和收入公平、合理分配的调节职能(二)提供公共产品的资源配置职能(三)对微观领域的管理或规制职能第二节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体系一、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任务和总目标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任务和总目标主要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实现社会公平。
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
•
•
•
•
2006年底澳大利亚产业结构
78% 13% 5% 4%
þ ñ µ ·Î Ò Æ ì µ Ö Ô Ò É ó µ ² ¿ Ò © µ Å Ò
总结上述国家产业结构布局的 经验:
• 1.主导产业的准确定位是关键。 • 2.宽松的创新环境和行之有效的产业政策 是保障。 • 3.创造优良的软环境以更好地利用产业转 移带来的机会是基础。 • 4.人才培养与争夺是产业竞争的焦点。 • 5.高新技术产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决 定力量。
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
第三章
本课后半部分
本章要点: •产业分类 •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政策
本章结构
• 第一节 产业及产业结构基本 知识 • 第二节 国际产业结构变动与 经验 • 第三节 中国产业结构的演进
第一节 产业及产业结构基本知识
•一 产业结构理论综述 •二 产业形成与产业分类
•三 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
一、国际产业结构转移的基 本特征
主为( 体国三 。际) 产跨 业国 转公 移司 的成 • 转潮( 展移推( 移加二 。向动一 的快) 高了) 步了企 度国新 伐国业 化际技 。际并 方产术 向业革 产购 发转命 业浪 •
•
二、国际产业结构转移的主 要趋势
方( 式四 多) 样产 化业 。转 移
•
区( 域三 内) 部产 化业 。转 移
• 1、第二产业的支柱地位不断提升 • 2、自2001年起表现出了重化工业 加速发展的特征 • 3、高增长产业交替出现,当前的 高增长产业主要集中在重化工业 和电子信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
二、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 要问题
• 第一产业的农业尚未根本改变“靠 天吃饭”的局面,农产品质量和效 益不高。第二产业技术含量低,缺 乏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能力;第三 产业受各种因素影响,尽管传统生 活服务业有了较大发展,但现代服 务业尤其是生产服务业发展缓慢。
产业发展ppt课件
产业发展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就业、财政收入 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产业 也在不断升级和转型,新兴产业的崛起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 级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产业发展趋势与前景
总结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产业发展 呈现出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趋势,未来产业发 展将更加注重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策略
品牌建设
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国际化战略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拓展国际市场。
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策略
政策引导
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 策,引导产业转型升级
。
资金支持
加大财政和金融支持力 度,为产业转型升级提
供保障。
人才培养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智
产业园区招商
制定招商策略,吸引企业 入驻园区,促进产业集聚 发展。
产业园区管理
建立园区管理体系,提供 公共服务,优化园区营商 环境,确保园区内企业正 常运营。
04
产业技术创新与人才 培养
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提升产业竞争力
通过技术创新,企业可以获得竞 争优势,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
占有率。
推动产业升级
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国际竞争压力加 大,产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解决产业发展问题的对策建议
优化产业结构
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调节,推动产业转型升 级和优化布局。
加强科技创新
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 育核心技术和品牌优势。
强化环保意识
将环保要求纳入产业发展规划,推动绿色低 碳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产业结构》课件 (2)
全球第二产业的规模和发展程度不同,但它在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就业等方面都占据着重要地 位。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之一,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发展趋势及影响
随着科技进步、智能制造和数字化的发展,第二产业正经历深刻的变革和升级。未来,中国第二 产业将从产量扩张型向质量提升、效益增长型转型升级,从生产制造型向研发创新型发展。
第一部分:第一产业
定义及其特征
第一产业是指生产和提供自然 资源和初级产品的经济部门, 包括农业、林业、渔业和采矿 业等。第一产业的特点是生产 基础薄弱、劳动密集度高、资 本密集度低、技术水平较低。
全球和中国的地位
全球第一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所 占比重已经较小,但对发展中 国家和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 社会稳定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 用。中国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 中所占比重较高,是中国农村 和农民的重要来源。
未来产业结构的发 展方向和对策
未来产业结构应加快优化升 级,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 高端装备制造、数字经济、 现代金融、绿色低碳、现代 服务业等。应制定科技创新、 人才引进、产业集聚等一系 列政策,推进产业结构战略 性升级。
参考文献
1. 《中国产业发展报告》 2. 《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 3.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变迁的机制及对策》
发展趋势及影响
随着全球化、城市化、工业化 的加快推进,第一产业的比重 在经济中的地位逐渐下降,但 它在资源保护、环保、生态文 明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未 来,第一产业的发展将呈现多 元化、特色化、可持续化等趋 势。
第二部分:第二产业
定义及其特征
第二产业是指利用第一产业产品,进行加工、生产和制造各种工业品和商品的生产部门,包括工 业制造业、建筑业等。第二产业的特点是劳动密集度和资本密集度相对较高,技术含量较高,市 场需求波动较大。
产业结构政策模板ppt课件
20
补充二:战后日本的主导产业的发展
二战刚刚结束,日本即重点选择了煤炭、电力、 钢铁等基础产业作为经济恢复时期的主导产业,并且 在原材料配给、倾斜金融机构贷款和价格补贴等方面 切实保证主导产业的发展。1950年日本这些基础产业 就恢复到战前的水平,1955年日本整个工业生产就已 经全面恢复到战前水平。
30
3、边际产业开发学说
主要论述工业后发国家如何选择出口产业。根据 相对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国家在与他国进行贸易时, 总选择相对比较优势大的产业出口,选择相对比较劣 势大的产业进口。假设第k个产业相对优势与相对劣 势相等,这个产业称之为“边际产业”。
边际产业开发学说认为,政府应不断的扶植边际 产业,使之成为新的可能出口的产业,以增加本国出 口产业的范围。
24
1986年以后,日本改变了以往一直试图 在现有的产业结构及制度框架内谋求发展的 做法,确立了计算机、生物工程、新能源、 环保等产业作为新的主导产业,力争实现进 一步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25
第二节 幼小产业的保护
一、概念与相关理论 所谓的幼小产业,是指在工业后发国家的产业结
构体系中,相对于工业先行国家成熟的同行产业而言, 处于“幼小稚嫩”阶段的产业。
42
最早提出对幼小产业实行保护的美国人汉密尔顿。 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曾系统的阐述贸易保护理论。
26
1、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李斯特认为: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 多少倍。如果只顾眼前的利益,以较低的费用进口产品,似 乎比较合理,但是这样的结果是本国丧失了该产品的生产能力。
产业政策讲课文档
2 比较优势理论 3 结构转换理论 4 规模经济理论
第7页,共44页。
四 产业政策的手段类型 1.直接干预---包括政府以配额制、许可证制、审批制、政府直接投资经营等方
式。
2.间接诱导---主要是指通过提供行政指导、信息服务、税收减免、 融资支持、财政补贴、关税保护、出口退税等方式 。
第3页,共44页。
产业结构政策
产
业
产业组织政策
政
策
产业发展政策
主导产业选择政策 幼稚产业扶持政策 衰退产业调整政策
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政策 直接规则政策 中小企业政策
产业技术政策
产业布局政策
产业外贸政策
产业金融政策
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政策
第4页,共44页。
二 产业政策性质与特点
1 客观性——遵循产业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2 有序性和动态性——产业发展呈现新兴产业取代传统产业的有序变动
具体国情相适应
第5页,共44页。
7 供给导向性——产业政策是着眼于供给能力的提高和供给结构的改善 8 市场功能弥补性——产业政策是弥补市场功能的不足,而不是对市场功能的
排斥和取代
第6页,共44页。
三、产业政策的理论依据
1 “市场失灵”理论 垄断会导致市场失灵
公共物品的供给也存在市场失灵
经济活动外部性的存在也可能导致市场失灵
产业政策
第1页,共44页。
优选产业政策
第2页,共44页。
第一节 产业政策概述
一 产业政策的概念与体系 1 产业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促进本国经济发展,根据产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对产业活动进行干预而制定各种政策的总和。
产业政策的实质是针对产业活动出现的资源配置的“市场失灵”而进行的 政策性干预 2 产业政策体系主要由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发展政 策构成
产业结构与政策分析产业融合PPT课件
S7
S8
模块化生产流程
(3)企业组织关系的模块化:市场交易部分地替代了企业内的生产,企 业的边界和相互关系发生了变化。
分生产线 P1
S1
P2
S2
P3
S3
S4
P1
S5
P4
S6
P5
S7
主生产线 P6
S8
非模块化采购体系
P1
组装企业 P2 S1 P3
P1
分生产线
P4 主生产线S2 P5
P6
模块化采购体系
电信网络运营 手机产业 PDA产业
互联网内容服务
移动互 联产业
(如3G 智能手
机)
掌上电脑、互联网与移动通信行业的融合
三、产业融合的经济效应
(一)赋予传统产业以竞争活力
为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契机 为传统产业的产品和服务创新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加大传统产业市场创新的成功几率
(二)通过市场边界的模糊化,强化了竞争 引发了企业围绕创新竞争规则的竞争 企业的创新能力成为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源 削弱了垄断企业的力量,潜在竞争迫使垄断企业选择竞争行为
跨行业并购
组织 创新
技术融合 产品融合
管理 创新
市场融合 图1 产业融合的综合动力模型
根据产业融合主要动因和对原有产业格局影响的不同,可以 将产业融合划分为四种模式(表1):
替代融合
互补融合
基于技术的融合 基于技术替代的产业融合 基于技术互补的产业融合
基于产品的融合 基于产品替代的产业融合 基于产品互补的产业融合
模块化的类型
(1)产品结构的模块化:确保产品性能之间形成一对一的关系,提高产 品设计的独立性;零部件之间残存的相互依存性问题,只需在联系产 品之间的界面上处理。
产业结构理论、分类及分析方法 ppt课件
ppt课件
14
机理分析
我国学者对产业结构机理做出系统分析的是周振华。他在《现代经济 增长中的结构效应》一书中,采用系统研究方法,不仅将其作为动态 系统研究,而且将其作为开放系统处理。因此,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揭 示了结构关联效应、结构弹性效应、结构成长效应和结构开放效应。
现状分析 利用全要素生产增长率和比较劳动生产率结构两个指标,可得出我国 产业结构效益和经济增长质量较差的结论。依据衡量产业结构状况的 效益标准,产业结构效益低下说明我国的产业结构存在失衡。 关联分析 关联分析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在生产理论的基本原理指导下形成的我国 产业部门结构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主要是关于产业部门结构发展变化 与直接关联因素之间的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关系的原理与方法。围绕 产业部门结构发展变化规律这个中心,有科技进步、社会供给结构、 社会需求结构和国外的供给与需求四大类直接关联因素。
缺点:在现实生活中,产业部门不像两大部类那么简单明了,产业结 构中包含了多种产业部门之间相互提供中间产品的错综复杂的联系, 因此难以描述产业之间多部门的投入产出联系。
ppt课件
5
1、3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理论:
马克思在分析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的同时,首先 提出了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规律。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增长最 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 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生产。(优先发展重工业)
(由于先进国家在海外的投资使先进国家的已有产业受到国外竞争压
力的威胁现象,又叫做“返回头效应”。)
2、3、3同时开发发展模式
这是后起的经济发达国家在发展技术集约型产业中所采取的一种主要 发展模式。如日本生产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微电子机械和精密陶 瓷等新型材料的一些技术集约型工业,就是用的这种模式发展起来的。
产业结构分析课件
• 产业结构概述 • 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结构的演变 • 产业结构分析方法 • 产业结构优化 • 产业结构调整 •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
01
产业结构概述
产业结构的定义 01 02
产业结构的分类
按照三次产业分类法,将全部 经济活动分为第一产业、第二 产业和第三产业。
按照资源密集度分类法,将产 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 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等类型。
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引导企业 加大技术改造和研发投入,推动产业 升级。
促进创新驱动
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加 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优化资源配置
加强资源环境管理,合理配置土地、 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提高资源 利用效率。
深化改革开放
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完善市 场经济体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05
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适应经济发展阶段变化
提高经济效率和效益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市场导向原则
创新驱动原则
绿色发展原则
协调发展原则
产业结构调整应遵循市 场规律,发挥市场在资 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产业结构调整应注重科 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推
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产业结构调整应注重生 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
02
劳动力素质与产业结构匹配
03
政府政策对就业的引导
产业结构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产业结构调整与资源节约
1
产业绿色转型
2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
3
THANK YOU
全球化进程加速了产业结构的演变, 国际贸易和投资使得各国产业结构相 互联系、相互影响。
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
2.8
2.8
3.3 2.2
30
中国第二产业占GDP份额大于大部分国家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世中印印马孟缅韩俄日新加美法德意荷英澳新
界国度度来加甸国罗本加拿国国国大兰国大西
尼西拉
斯
坡大
利
利兰
西亚国
亚
亚
31
中国第三产业占就业份额低于大多数国家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中 孟 印 以 日 韩 马 蒙 巴 菲 新泰 越 埃 加 墨 美 德 意 俄 英 澳
以色列
2005
100
2
21.7
美国
2005
100
1.6
20.6
英国
2005
100
1.4
22.0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转引自《中国统计年鉴》2009附录2-2
60.0 65.1 65.1 66.4 75.0 75.3 67.8 75.6 77.8 76.3
28
中国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大大高于大部分国家
27
表4-3 世界部分国家按三次产业划分的就业 (续表)
单位:%
俄罗斯联邦
2005
100
10.2
29.8
韩国
2005
100
7.9
26.8
意大利
2005
100
4.2
30.7
日本
2005
100
4.4
27.9
澳大利亚
2005
农村产业结构课件
增加农民收入
政策支持可以促进农村产业发展 ,扩大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的收 入水平,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
政策支持的现状与问题
1 2 3
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目前政策支持的力度有限,难以满足农村产业发 展的需求,尤其是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存 在较大缺口。
政策支持的针对性不强
不同地区的农村产业发展情况不同,需要因地制 宜的制定政策支持措施,但目前政策支持的针对 性有待加强。
农村产业结构的分类
根据产业特点,可以将农村产业结构分为传统农业型、城郊型、资源型、旅游型 等类型。
根据产业结构层次,可以将农村产业结构分为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初级阶段以农业为主导产业,中级阶段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导产业,高级阶段以 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
02
农村产业结构现状
农村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特色的农业产业。
推广农业科技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 果转化,提高农业生产
效率和农产品品质。
促进产业融合
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 的融合发展,形成完整
的产业链条。
加强政策支持
加大对农村产业结构调 整的支持力度,制定相
关政策措施。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案例分析
某省特色农业发展
该省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水果、蔬菜、花卉等特 色农业产业,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提高政策的实施效果。
加强政策执行的监督和管理
03
建立健全政策执行的监督和管理机制,确保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发挥实效。
THANKS
感谢观看
优化农。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通过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可以 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缩小城乡 差距,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产业经济学与产业政策
产业经济学与产业政策产业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企业和产业的运作机制和规律。
而产业政策则是指政府为促进和引导产业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产业经济学和产业政策密切相关,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支持,共同推动着产业的发展和创新。
本文将探讨产业经济学和产业政策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来促进经济发展。
一、产业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产业经济学主要关注产业内部的企业行为和产业之间的关系。
其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供需关系:产业经济学研究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揭示产业内部企业数量、规模和定价的决策规律。
2.市场结构:产业经济学研究不同市场结构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包括垄断、寡头垄断、竞争等市场形态。
3.企业行为:产业经济学关注企业的生产、投资、创新和营销等行为,研究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和市场竞争策略。
4.创新和技术进步:产业经济学研究技术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如何通过创新来提高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增长。
二、产业政策的作用和目标产业政策是指政府制定和实施的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其主要作用如下:1.促进产业发展:通过推动投资、创新和改革等措施,促进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2.调整产业结构: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布局,引导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3.提高产业竞争力:通过实施资源整合、科技创新等措施,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4.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通过产业政策的落地实施,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区域间的均衡发展。
三、产业经济学与产业政策的关联产业经济学为产业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方法,二者相互关联、相辅相成。
1.理论支持:产业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为产业政策提供了基础和指导,通过对市场机制和企业行为的研究,为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2.政策导向:产业政策借鉴和应用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制定政策和措施来引导产业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
3.评估指标:产业经济学提供了评估产业发展状况和效果的指标和方法,为政策的效果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结构与总量的关系经济发展,是经济总量和结构不断演变的过程。
总量均衡是结构均衡的基础,有总量均衡才有结构均衡;结构均衡是总量均衡的实现形式,只有结构均衡才能促进总量增长。
结构对总量的制约作用:总量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结构的状态。
只有结构均衡,才能充分利用资源,加快总量增长。
总量增长首先取决于资源的动员程度与配置,而结构主要针对资源的合理配置。
总量增长依赖于结构的转化和高度化。
一个产业在经历了成熟期之后,会遇到市场饱和和技术潜力枯竭的障碍,必须适时转化结构。
总量对结构的制约作用:总量增长,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提升,促使结构相应变化;总量增长,积累规模相应扩大,促进投资结构变化;总量增长,为科技、人才增长提供基础,促进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
第一节产业与产业结构一,产业的概念产业:按照一定的社会分工标准,为满足社会某类需要而划分的从事生产和服务活动的各种集合体。
二,产业的分类两大部类分类法生产资料的生产与消费资料的生产。
两大部类分类的思想是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抽象。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它很难成为一种具有应用价值的分类方法。
此外,由于这一方法也不将非物质生产部门包括进去,因而它同样具有不完整性。
农、轻、重产业分类法农—农业轻---轻工业。
纺织、印染、食品、日用品等。
重--- 重工业。
机械、机电、石油化工等。
农、轻、重产业分类法,首先强调和突出了物质产品生产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
然而,这种分类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在体系上的不完备;在统计上的不准确,而且也缺乏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或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之间的普遍适用性。
按生产要素的集约程度分类方法根据不同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对要素的需求种类和需求依赖度的不同,可将国民经济各产业划分为劳动集约型产业、资本集约型产业和技术集约型产业。
按生产要素的集约程度分类,其好处在于可以从一个侧面研究一国的产业结构。
从工业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进程可以看到,经济发展的阶段与不同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有较强的相关性。
这种分类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各种类型的范围不易界定。
由于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可替代性,导致了同一产业在不同地区对各要素需求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会引起同一产业在不同的地区,可能会分属于不同的类型。
因此,从这一点来讲,这种分类方法的理论还尚未完善。
三次产业分类法第一次产业是和人类第一个初级生产阶段相对应的农业和畜牧业;第二次产业是和工业的大规模发展阶段相对应的,以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并提供物质资料的制造业为主;第三次产业是以非物质产品为主要特征的、包括商业在内的服务业。
战略产业分类法1.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是指能够依靠科技进步或创新,能够通过自身增长有效地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的产业。
2.先导产业。
先导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并在国民经济规划中应先行发展以引导其他产业向某一战略目标方向发展的产业。
3.支柱产业。
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重要的战略地位.其产业规模在国民经济中占较大份额,起着支撑作用的产业。
4.重点产业。
重点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并在国民经济规划中被重点发展的产业。
三,产业结构的概念产业结构指产业之间质的联系与量的比例关系。
它是社会分工高度发达的产物。
四,产业结构取决的因素1.需求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1)消费需求。
需求变化分为两种,—是需求总量的增长,二是需求结构的变化。
需求总量与结构变化都会引起相应产业部门的扩张或缩小,也会引起新产业部门的产生和旧产业部门的衰败。
(2)投资需求。
如果对某产业投资增加,在一定时期内将推动该产业以更快的速度扩张,从而影响原有产业结构;对不同产业的投资比例不同,则会引起各产业发展程度的差异,导致产业结构的相应变化。
(3)国际贸易。
进出口贸易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表现为:出口资源、商品、劳务,对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进口国内紧缺资源、劳务,可以弥补本国生产该类商品的不足;同时进口某些新产品、新技术对开拓本国市场、为本国发展同类产业创造有利条件,有利于推动本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2.供给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1)自然条件和资源。
通常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其产业结构或多或少地具有资源开发型的特征。
如果该国资源丰富,且又拥有资金或技术,那么,该国也可能形成资源开发、加工和利用全面发展的产业结构。
(2)人口因素。
从供给的角度来说,人口因素影响着劳动力的供给和人均资源拥有量。
(3)资金供应状况。
资金供应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包括资金的充裕程度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还包括资金在不同产业部门的分配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4)技术进步。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各产业部门发生变革,并通过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推动相关产业部门不断高度化;技术进步使产业部门不断细化,新的产业部门不断产生;技术进步还不断引发人们的新的需求欲望,从而促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3、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包括国内环境因素和国际环境因素,具体包括政治、社会、法律、文化等因素。
一国的国际政治环境对该国的产业结构变动有重大的影响。
尤其是良好的法律环境会促进投资的增加,加速产业结构的快速演进。
法律环境对科学技术提高等有重要影响;良好的法律环境可以使知识产权得到保护,这也必然刺激科技进步,从而刺激产业结构的加速高度化和合理化。
第二节产业结构的演进一,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1,配第—克拉克定律: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在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的基础上提出:“经济发展过程中,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间变化—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人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
2,库兹涅茨的“∩”型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继承克拉克成果的基础上,又侧重于从三次产业占国民收人比重变化的角度论证了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在工业化起点,第一产业比重较高,第二产业比重较低。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都相应有所提高,且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幅度大于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优势地位被第二产业所取代。
当第一产业比重降低到20%以下时,第二产业比重高于第三产业,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当第一产业比重再降低到10%左右时,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工业化进入到后期阶段,此后第二产业的比重转为相对稳定或有所下降。
在整个工业化进程中工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将经历一个由上升到下降的“∩”型变化。
3,钱纳里的动态演进理论钱纳里等人在库兹涅茨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整个经济结构变化过程,得出了产业结构变化过程的动态形式:第一阶段是传统社会经济阶段,经济增长主要由初级产业(首先是农业)和服务业支撑,速度很慢。
大量低效率使用的劳动力停滞在农业部门,还未发生向高生产率和技术进步快的非农业部门(首先是工业)大规模转移。
第二阶段是高速增长的工业化阶段,经济增长主要由急速上升的工业制造业支撑。
产业结构和生产方法剧烈转变,劳动力大规模从农业部门转入工业部门。
新技术得到迅速采用和不断扩散,新主导产业部门不断代替旧主导产业部门。
在第二阶段,还可以根据反映经济发展阶段的人均收人或人均GNP或人均GDP;反映国民经济中工业化程度的工业或制造业的份额,或三大产业部门的产值及就业比例;反映城市化程度的城市人口比重;反映生产要素密集程度的工业内部结构等四项指标,将工业化进程划分为工业化的初期、中期、后期三个时期:初期以轻纺工业为主;中期又可以分为以原材料为主的中工业化时期和以高加工度为主的时期;后期即技术集约化阶段。
第三阶段,经济增长步入发达经济阶段,工业制造业的贡献率下降,服务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与耐用消费品有关的服务部门在减速,而与医疗、教育、文娱、旅游有关的服务部门则在加速发展,服务业就业人数所占比重日益增大。
二,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就是指产业的供给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资源结构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相互适应状态。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准有:1.生产资源在各个部门之间得到合理的分配和使用。
2.与社会总需求的结构相适应,以实现较高的增长速度。
3.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在生产上相互衔接、紧密配合,以实现国民经济的顺利运行。
4.适合本国的基本国情,比较充分、有效地利用本国各种资源的优势和国际贸易的有利形势,使各种生产要素得到最佳结合。
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就是指高附加值的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从而逐步取得主导地位的过程。
从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程度看,高度化有四个方面的内容:(1)产业高附加值化,即产品价值中所含剩余价值比例大,是企业技术密集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2)产业高技术化,即在产业中普遍应用高技术(包括新技术与传统技术复合);(3)产业高集约化,即产业组织合理化,有较高的规模经济效益;(4)产业高加工度化,即加工深度化,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
我国产业结构分析1,,我国产业结构的突出矛盾(一)第一产业基础脆弱。
(二)第二产业整体素质不高(三)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制约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因素1、人均资源数量大多数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资源的分布、利用状况也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3、从历史沿革来看,长期的封建经济延缓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4、我国的农业政策也是制约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因素工业结构不合理一是企业组织规模小而散,专业化水平低。
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多数行业的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
三是主要生产工艺、技术装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
四是劳动生产率低,劳动力结构亟待优化。
五是区域结构趋同,比较优势和协作效益不明显。
六是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落后。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影响因素1,城市化进程之后2.低消费率的影响3.开放程度较低4.观念和政策的影响三,主导产业的确立主导产业:具有一定的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主导产业的特征:主导产业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和较强的技术基础,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
主导产业能够对区域经济和其它产业产生较强的联系效应。
选择基准:1,收入弹性基准;2,生产率上升基准;3,关联效应基准;4,动态比较优势基准确立主导产业的理论依据西蒙·库兹涅茨的研究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说明,主导产业及其优势地位的发生是存在一定规律的。
美国的产业发展变化情况表明,产业结构的变动是因为单个产业部门的变动导致的。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通过对大量资料的分析,发现各产业部门增长速度的放慢,从长期看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
各产业增速的放慢一般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1)技术进步速度放慢;(2)增长较慢的产业对其增长的阻力效应和增长快的产业对其竞争的压制;(3)随着产业增长,可利用的产业扩张资金的相对规模下降;(4)受到新兴国家相同产业竞争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