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关系的基本理论述评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第八章人地关系发展理论
人地关系发展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可持续 发展,即人类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 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
人地关系发展理论的目标是实现人类与 地理环境的和谐共生,促进人类社会的
可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发展理论的形成背景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 类对地理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日益 严重,环境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
人地关系发展的动力机制
经济驱动力
经济发展是推动人地关系发展的主要 动力之一。随着经济的增长,人类对 资源环境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也会 加大对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投入。
技术驱动力
技术进步是推动人地关系发展的重要 力量。技术的进步可以提高资源利用 效率,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同时也可 以促进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
在城市规划中,人地关系发展理论指 导我们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增加城市 绿化覆盖率,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区域发展中的人地关系发展理论
区域协调发展
人地关系发展理论在区域发展中强调区域间的协调与合作,通过 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
在区域发展中,人地关系发展理论指导我们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 用自然资源,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重效益。
续发展。
02
CATALOGUE
人地关系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人地关系发展的基本规律
人口与资源环境的适应性规律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环境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资 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也受到挑战。因此,人类需要不断调整自身行为,以适应资 源环境的变化。
人地关系的地Biblioteka 性规律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不同地区的人地关系存在差异。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 的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遵循地域性规律,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论
权力意志论:人的思想认识及道德价值观念都取决于人的非理性的生命和本能冲动,这种非理性的生命和本能冲动不是来自上帝等精神事物或者物质事物,而是来自人的生命本身,认为意志存在于现象之中。
人地相关论
可能论
当地理环境决定论受到广泛批判时,人们就去寻求新理论来解释人地关系。这时在物理学中海森堡提出了测不准原理;随机事件比比皆是,数学中概率论形成了;人地关系思想中也出现了或然论。
孟德斯鸠
自然条件会影响人的生理特征、人的心理特征以及法律和国家政体。
作为反对唯神论的思想武器,在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中大行其道,其后形成历史唯心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阵营。
黑格尔
认定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的精神之外的某种“绝对观念”(即上帝)才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历史唯心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非科学的历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人们的思想动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叫唯心史观。
或然论仍然属于因果观。它认为一个原因可以产生多种结果,一个结果也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原因和结果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把人地关系的重心从自然转移到人这个积极因素上来,是这个学派的一大贡献。但它对人地关系中心理因素作用的强调有失偏颇,有唯心论之嫌。
适应论
罗克斯比
一是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包括对区域经验的分析;
人地无关论
二元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利用和影响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以及人类主观能动性的提升。
佩舍尔
反对地理学的一元论,主张地理学只能是对地球表面形态的研究,也就是只研究自然环境,而人类活动不在其研究范畴之内。
二元论反对地理学的人文方向,反对探究自然环境与人类历史因果关系的研究,人地关早期的地理环境决定论者,把被神创论和主观唯心论颠倒了的人地关系反正过来,指出不是神或人的精神创造自然,而是地理环境影响着人的体格、气质和精神。
第二章 人地关系
2.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认识 1960年代,开始关注和认识环境 1972年,斯得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 议,关注全球环境问题 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大纲》,首次提 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国际组织 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观”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确定可 持续发展战略
学习与讨论
讨论选题与主题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列举你身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与目标是什么? 可持续发展教育问题。
讨论要求
要有论点:有鲜明的观点、看法 要有论据:有支持论点的材料和依据
氟斑牙
农民燃烧秸秆
广州1
广州2
广州3
由中信广场鸟瞰
北京
罐装“济州岛空气”在汉城热卖
蝗虫灾害1
蝗虫灾害2
蝗虫灾害4
三、人类对水圈的影响
改变地表水系,调节水量的空间分布
改变水循环,调节水量的时间分布 造成水体污染
南水北调
建设中的三峡工程
城市向海洋排污
赤潮,舟山群岛
赤潮,东海
血腥“莎图什”1
血腥“莎图什”4
老虎穷途末路
虎骨中含有特殊的 A蛋白, 2016/5/9 每公斤虎骨价值>22万元
人类对地理环境作用的特点:
(1)人类作用规模巨大,很多方面达 到与自然作用相匹敌的程度。 (2)人类的地质作用引入新能量,制 造新物质。 (3)人类的地质作用越来越深刻。
人类是环境的保护者? 人类是环境的破坏者?
现在岛上找不到高大的树木和足够有韧性的植物纤 维,那么竖起石像用的圆木是来自何处呢?
复活节岛千年兴衰
登陆复活节岛:大约在公元400年左右 生活安定阶段: 人口问题出现: 环境问题出现:公元800年左右,棕榈遭到严重砍伐 自然资源耗竭 : 建造石像,砍伐森林,环境问题更加突出:公元 1200年左右 森林消失,生态急剧恶化:公元14-15世纪 出现人吃人事件 生存条件恶劣,人口不断减少
人地关系简论
人地关系简论人地关系,主要体现在: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生产活动所必需的物质资料,影响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程度,人类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多方面的反作用。
(1)只要是人,必需生活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中,其生存、发展必定受各种自然条件的限制,自然条件不仅影响人类生产活动,也影响人类的社会关系、政治组织及其意识形态、宗教信仰。
但是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各个方面的影响是不一样的,美国上个世纪60、70年代兴起的新考古学。
其一个主要的特点就是十分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他们将人类社会的研究分成三个层次:经济形态、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
通过环境分析,研究经济形态最为容易,研究社会组织次之,最难的是研究宗教信仰与意识形态。
(2)也就说环境对经济形态的制约作用最大,对社会组织次之,而对意识形态的制约最小。
另一方面人类对环境又有反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造环境。
早期对环境的依赖比较大,越到晚期对环境的依赖越小,而对其改造越大。
以人类史前的食物结构为例,其变化就是一个对环境的依赖从大变小,而对环境的改变却从小变大的过程,其中农业的起源过程尤其反映了此一过程。
人类在其历史的绝大多数时间内均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Brian Hayden 将农业起源前的更新世至中石器时代分成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技术极为原始,主要利用一些小型的、弱小的动物及一些植物种类;第二阶段主要利用一些大型的食草的动物,并开发出一些捕捉大型动物的技术;第三阶段是利用一些凶猛的动物;第四阶段,也即更新世晚期至中石器时代,为防止资源的短期压力,除大型动物外,各种资源也要被利用,如种子、植物根块等,特别是在资源极其短缺时。
种子的价值很早就应认识到了,只是因其低效而一直弃而不用。
到了更新世晚期开始,技术的发展使利用此类资源成为可能,而周期性的资源压力又使利用此类资源成为必要。
种子等多样性的资源他称之为r选择的资源,此种资源的特点是再生快、不易枯竭、相对高产。
栽培与驯化产生源于在r选择的资源不甚丰富,但对此类资源的定程度的利用与控制又可能的地区,试图通过增加资源的多样性以提高资源的稳定性的这样一种企图。
人地关系理论
人地关系理论(一)地理环境决定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等起绝对支配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孟德斯鸠在其代表作《论法的精神》:炎热国家的人民,就像老头子一样怯懦;寒冷国家的人民,则像青年人一样勇敢。
意思就是:土地贫瘠,使人勤奋、俭朴、耐劳、勇敢和适宜于战争;土地所不给与的东西,他们不得不以人力去获得。
土地膏腴使人因生活宽裕而柔弱、怠惰、贪生怕死。
第一个系统地把决定论引入地理学的是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
地理环境确实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促进或制约作用,而且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越低的时代,这种作用也就会表现得越有力、越明显。
但它夸大自然环境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以自然规律代替社会规律则是错误的。
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外部条件,对社会发展具有影响作用,但它不是社会发展、国家制度的决定因素,不能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而且它的作用和影响还受着社会的生产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制约。
(二)可能论可能论是与环境决定论相对立的一种观点,又称人地相关论和或然论。
可能论认为环境并不是肇始因素,而只是限制的或选择的因素。
地理环境并没有造成人类的文化,而只是设定了某种文化现象能够发生的界限而已。
由法国地理学家白兰士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提出,他的学生法国地理学家白吕纳进一步论述了可能论的思想。
英国地理学家斯帕特提出了一个介于决定论和可能论之间的折衷观点。
他认为人类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是对可能性的选择,但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一些可能性的概率大于另一些可能性。
进一步发展了可能论思想“可能论”过分强调“人”的选择能力,“地”只是提供可能。
对人地关系的解释是不彻底的。
(三)适应论适应论是受到法国地理学派的可能论的影响而产生的。
认为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存在互相作用的关系,以及地理学应当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的观点,是人地关系论的一种学说,又称协调论。
罗士培(英国)认为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研究控制问题,就是说从不同的侧面论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与罗士培同时代的美国地理学家巴罗斯,他主张地理学应当致力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分析人类的活动和分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适应论的观点,这种人类生态学的观点又称“生态调节论”。
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之人地关系理论
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之人地关系理论摘要:人地关系系统内涵演变到今天是以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为其核心内容,这些问题正是当今世界普遍面临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协调人与自然世界的关系。
人地关系调控的主要途径包括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以及新提出的生态建设概念等。
关键词: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相互作用1.人地系统的演化人地系统就是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系统。
人地系统中的“地”是指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前者是由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和水圈等组成的复杂的系统,是人类物质和能量的供应地。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同自然环境进行索取与返还过程中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可见,人地系统是由“人”和“地”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的巨系统,具有开放性、层次性、自组织性、整体性等特点。
人地系统的演化表明,人类不能把自己局限于直接消费者,也不能局限于改造索取或改造征服者,因为这样最终还是逃脱不了自然的报复。
人类与环境做为人地系统的两个子系统和母系统一样都在向前发展着,两者对立又统一,处在相互制约当中,因而要求相互协调并持续发展。
人类做为地球的主人,来自于环境,作用于环境,两者只有协调进化才能变相互制约为相辅相成。
2.可持续发展与人地关系调控人类的发展已使人类自身明确感受到了地球的有限性和无法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威胁,近年来表现得越来越严重的人类社会危机,包括人均空间、资源的急剧减少,地球环境的日趋恶化及生态系统的更加失衡等,制约了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给出了一个解决人地关系矛盾发展的思路。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协调人与自然世界的关系,从根本上缓解乃至消除人类面临的人口爆炸、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全球性问题。
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目的就是调控人地关系。
人类必须认识人地关系系统,进而探索出调控人地关系的途径,最终解决矛盾。
3.人地关系的调控途径人地关系调控的最终目的是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人文地理学第一章人地关系
2.人地关系的新实践特征
1)人地关系的网络化 2)资源条件发生区域性变化 3)区域性生存条件的限制性在降低 4)全球的生存条件的限制性在降低 5)区位因素由静态转变为动态
五、人地关系的新课题
1.人地关系中道德关怀概念下的课题
1)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和空间演变 2)区域资源调配中的人地关系问题 3)生态足迹的研究
以人为本、尊重生命这一主题提醒我们在进行道德 教育时,更应具有人性的关怀——道德关怀。道德关怀 就是从人的存在出发,通过对人与人、人与群体、人与 社会的关系的考查,从人的问题及其境遇中寻找道德判 断的依据,从道德层面上实现对人的生存、人的尊严、 人的幸福以及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从而使人实 现道德认知、约束道德活动、激发道德情感、向往道德 自由。
人地协调论的涵义
1.地对地的协调 2.人对地的协调 3.人对人的协调 协调的目的:
是人地关系的各组成要素形成有序的组合,并达 到一种理想组合,即优良状态。
协调的重要领域
协调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
第二节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人地矛盾表现在两方面: 1.空间上人与自然要素对区域空间占有的矛盾 2.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量、交
流比例和交流频率等方面。
三、人地系统的结构演变和调控
人是生物圈中最为积极和活跃的群体,在自身进 化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环境。历史上人类创造了多种 文明模式,而这些模式都是从对自然的某种适应为基 础的。所谓适应就是人类为谋求在自然中生存发展采 取的行为方式,包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改造 以及对自然变化的响应。人类开始使用工具一直到今 天,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采集狩猎社会、 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p22。
人地关系及理论
古代朴素的人地适应思想
• 我国古代哲学向来崇尚“自然的和谐”、“人和自 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我身心的 内外和谐”的“普遍和谐”观念(汤一介, 1996)。 • 在这种“普遍和谐”观念的指导下,自古以来,东 方文明靠得就是巧于向自然环境做有限的索取,把 人类维持生活和昌盛所必须的产品更多得留给子孙 后代。这些都是我国古代关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精 华所在。
•维达尔
白吕纳
文化决定论
• 生产力决定论
• 在人地关系中,人起着决定性作用
• 人类利用、改造、适应、认识自然的能力大大提
高,人地相互作用的规模和强度逐步加大,自然 逐步成为人类征服、抗拒和破坏的对象
适应论与生态论
• 借用生物学的生态学观点分析人地关系
罗士培,受法国学派的影响,1920年创用了“调节” 一词,创立“适应论”。 调节包含两重含义,即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 以及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 人文地理学研究人-地之间双向的相互关系,主要探 讨人类社会活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 不是强调环境与人的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 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主张研究人类和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同样的生活环境对于不同的生活方式的人具有不同 的意义 •生活方式是决定某一特定人群将会选择那种可能性 的基本因素 •心理因素是人类与自然的媒介和一切行为的指导者 •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无定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常 随时代变化
人地关系的运行机制
人地关系系统
人类系统
人 口 系 统 经 济 系 统 社 会 系 统
利用、改造
地理环境
适应
固有影响 反馈作用
自 然 资 源
自 然 环 境
人 文 环 境
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探讨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
(一)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在人地关系中,“人”指社会属性的人,具体来说,指在一定地域空间和一定生产方式下,从事各种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的具有群体行为的人。
“地”指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具体而言,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联系的,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自然、经济、人文复合系统。
人地关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中心课题。
所谓人地关系理论是指各种人文现象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即人们对自然环境在文化(包括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看法。
它是人类文化系统的重要要素,是文化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方式和强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人地关系论应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影响到人文地理学的各个要素和方面。
人地关系论,当前应突出研究如人口、资源环境如何协调、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从人的文化适应中,可以看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反映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三个方面。
如果将这三种文化及其相互间与环境的关系做深入研究,也就会对人与环境的关系有全面了解。
与人地关系论相比,文化景观论与行为论虽然有着各自的理论价值和独到之处,但各自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如文化景观只是过去人文活动的结果,并不能说明人文活动的动力和原因。
行为论只能说明人在某种环境中的一些行为。
人地关系理论是地理学最基本的理论。
长期以来它左右着地理学的发展。
19世纪到20世纪初,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曾经是地理学界最热衷的话题,当时兴盛一阵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曾经为二次世界大战的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做过理论上的辩护;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不久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前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过“左”批判,曾经导致这些国家除经济地理以外的人文地理学大衰退;关于人与环境的关系,不仅是现代地理学、哲学,而且是整个社会所关心的论题。
论人地关系
论人地关系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息息相关。
人类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自然地理环境,而人类的出现又意味着自然地理环境进入了另一个质变的阶段,因为人成为了环境演化的能动因子。
所谓人地关系,即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是现在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直面探讨的问题,还是人类认识世界永恒的命题。
人文地理学给予人地关系的定义:“人”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在一定地域空间上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人;“地”是指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关系的、无机与有机自然界各要素有规律结合的、存在着地域差异、在人的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地理环境。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互感互动的关系,一方面反映了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与作用,另一方面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与把握,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顺应与抗衡,是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和中心研究课题。
一、地理环境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重大影响1、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1)、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人类的进化与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原始的人类一方面改造着自己的形体和大脑,以适应变化的环境;另一方面有不断扩展到世界各地,以寻求各种适于生存的环境。
自然因素加上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人类便产生了体质特征不同的各种人类类型以及不同的地理分布特点。
(2)、人类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3)、人口分布和人口质量的自然地理因素(4)、人类实惠发展的自然地理因素2、地形对人类的影响地形主要可以分为五大类,即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
在世界人口分布中,绝大多数人口分布在平原地区,平原地区耕地面积广,水源丰富,农业发展快。
此外,也有部分人口分布在高原盆地、丘陵等,例如,巴西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巴西高原,我国东南丘陵分布着众多人口。
地形对交通、城市建设也产生重大影响,平原地区更有利于交通、城市的发展,山地、丘陵不利于交通城市的建设。
3、气候对人类产生重大影响(1)气候与农业生产(光照、热量、温度、降水)光照条件好,水分条件好,适宜喜光,喜温植物的农作物,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条件好,热量条件好,适宜发展棉花产业,例如埃及的长绒棉,中国新疆地区成为我国棉花产量最多、质量最好的省区。
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探讨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
(一)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在人地关系中,“人”指社会属性的人,具体来说,指在一定地域空间和一定生产方式下,从事各种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的具有群体行为的人。
“地”指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具体而言,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联系的,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自然、经济、人文复合系统。
人地关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中心课题。
所谓人地关系理论是指各种人文现象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即人们对自然环境在文化(包括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看法。
它是人类文化系统的重要要素,是文化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方式和强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人地关系论应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影响到人文地理学的各个要素和方面。
人地关系论,当前应突出研究如人口、资源环境如何协调、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从人的文化适应中,可以看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反映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三个方面。
如果将这三种文化及其相互间与环境的关系做深入研究,也就会对人与环境的关系有全面了解。
与人地关系论相比,文化景观论与行为论虽然有着各自的理论价值和独到之处,但各自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如文化景观只是过去人文活动的结果,并不能说明人文活动的动力和原因。
行为论只能说明人在某种环境中的一些行为。
人地关系理论是地理学最基本的理论。
长期以来它左右着地理学的发展。
19世纪到20世纪初,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曾经是地理学界最热衷的话题,当时兴盛一阵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曾经为二次世界大战的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做过理论上的辩护;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不久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前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过“左”批判,曾经导致这些国家除经济地理以外的人文地理学大衰退;关于人与环境的关系,不仅是现代地理学、哲学,而且是整个社会所关心的论题。
第三章 人地关系
第二阶段是从1963年到1978年。在此时期内,我 第二阶段是从1963年到1978年。在此时期内,我 国的土地所有权制度变农民私有、集体统一经营 使用的土地制度为集体所有、统一经营使用的土 地制度。在高级社里,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 土地已不再作为一项私有的财产取得分红。此后 又经历了人民公社化运动,最终将土地私有制改 造成为农村集体所有制。
(二)耕地减少
中国历史上的耕地面积从总趋势上说是不断上升 的,但其间有波动,这种波动就是耕地面积的增 长停滞甚至绝对减少。 耕地减少与“改朝换代” 耕地减少与“改朝换代”的连年战争是分不开的。
三、历史上的耕地增减循环与人口循环
和平时期和战争时期的循环(简称治乱循环) 和平时期和战争时期的循环(简称治乱循环)、 人口循环和耕地增减循环之间存在一致性 不是偶然的。
二、历史上的土地变化
和历史人口的增长趋势相似,中国历史上的耕 地面积变化也明显具有两大特征,即总趋势上 的不断增长和不断增长中的波动。因而,历史 上土地变化的原因可以归结为耕地增加和减少 的原因。这里分别讨论耕地增减的原因。
(一)耕地增加
对于农业社会来说,耕地增加的途径无非是将未 加使用的宜农荒地进行开垦使用,使之适合于农 业耕作。 垦荒和屯田是中国历史上耕地增加的两种方式和 直接的原因。
第二节 历史上人地关系的形成和变化 一、历史上的人口增长
历史上的中国人口增长总的趋势是趋于不 断增长,这一不断增长的过程具有缓慢性 和波动性两大特征。
(一)和平时期的人口增长
在和平时期里,对于开放人口来说,人口增长取 决于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的状态;而对于封 闭人口来说,则只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 对于中国人口来说,由于国际迁移对人口总量的 影响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人口增长也 就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
人地关系的基本理论述评
17
(3)观点
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复杂 的人地巨系统
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对立统一
社会发展与地理环境应协调发展 人类必须约束自身行为来协调人地关系 代表学者与论著:庄子《齐物论》;李特尔;M.J.怀特; 吴传钧
18
(4)评价
协论调的出现,标志着人地关系理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 崭新和成熟的阶段,为今后开展人文地理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协调论这种先进、科学的人地观,对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 平衡,提高民族环境意识,实现环境与人类的协调发展,以 及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它是人地关 系认识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也是人文地理学理论上的一 大革新。当今流行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也是与“和谐 论”密切联系的一种的社会发展观。
11
3、评价 (1)积极作用:批判人地关系上的必然论、决定论,有助于 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社会发展。 (2)局限性:
或然论作为一种抽象的观念,无法提出具体的模式和适当 可行的方法解决复杂的人地问题,尚未发现人类改造、利 用自然的合理途径; 缺乏决定论那样的研究深度和明晰度,对人、地如何相互 作用的研究尚无实质性推进,将人地关系仍视为因果关系, 不利于认识人地关系的复杂性; 缺乏一套可检验、可实证的标准。
?基于自然神学的目的论设计论思想?自然控制的思想其最早形成于原始人类对自然力量的神秘和畏恐心理?人是大地主宰的思想认为上帝创造了人和万物并4人是大地主宰的思想认为上帝创造了人和万物并给与了人特殊的地位?基于理性哲学思考基础上的环境决定论思想?达尔文的进化论和尔后的生态学思想在以上五种思想的影响下地理学以人地关系为思想构架相继从不同视角发展处不同的研究主题和思想观念形成不同的人地关系理论主要有环境决定论或然论文化决定论适应论生态论及和谐论
我看人地关系理论
我看人地关系理论摘 要: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人类与赖以生存的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同时,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也相应地经历了一个发展和演变的历史。
本文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近现代阶段的人地关系的理论的阐述和分析,提出人地关系协调的重要性及协调人地关系中应遵循的规律。
关键词:人地关系;演变;协调发展人类社会自诞生以来,就开始了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越来越大,人类 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由弱变强,由小到大,由局部到全球。
与此同时,人地关系思想也在不断进步与深化。
1 人地关系概念人地关系,即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人文地理学》里说:“人”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在一定地域空间上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地”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无机与有机自然界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存在着地域差异、在人的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地理环境。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问互感互动的关系,一方面反映了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与作用,另一方面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与把握,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顺应与抗衡。
2 人地关系的演变随着人类的进化,人类逐渐开始由听命于自然到利用自然到征服自然,而后转变为人地和谐共处的思想。
不同时期,由于人们认识能力的差异,受意识的支配,人地关系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2.1近代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理论在漫长的中世纪,宗教神学统治着西欧思想界和学术界。
凡是违背宗教教条的一切言论和学说,都被斥之为异端学说。
正如恩格斯指出,当时“科学只是教会的恭顺的婢女,它不得超越宗教信仰所规定的界限,因此根本不是科学” [1]。
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知识界世界观的根本变革运动。
文艺复兴后以哥白尼为先导的欧洲科学革命为近代地理学创立了科学和哲学基础,而地理大发现以来的人类的广泛的地理活动以及产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都推动着不同人地关系理论的出现。
第一章 人地关系
并维持高水平的发展需求。 作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中介的技术的变化,必然带 来人与自然相互作用方式的变化,从而导致人地系统结构的又一次转换。
从本质上讲,采集狩猎和早期农业社会中,人地相互作用不剧烈,人对地的影响较 小,受地的影响较大,从总体上说,人地关系相对和谐,人地系统结构是可持续 的。随着人口增多,农田面积不断扩大,人对地的影响不断加强,产生了土壤侵蚀 等生态环境,人地系统受到局部破坏。工业社会是建立在不可再生资源的大规模消 耗和高物质消费的基础上,由于其物质基础的不可再生,决定了传统工业社会是不 可持续的,而且人地系统结构所遭受的破坏时全球化的。
人地关系浅析
人地关系浅析发表时间:2019-09-11T11:30:49.360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1期作者:黄申芹1 廖斯炜2 胡振鹏3[导读] 本文主要就人地关系的概念、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相关影响、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反馈及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问题进行介绍并做简要分析,以便给人地关系研究工作提供相关建议,为相关研究工作服务。
(1.闽江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2.上海海事大学,上海 201306;3.莆田学院,福建莆田 351100)摘要:本文主要就人地关系的概念、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相关影响、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反馈及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问题进行介绍并做简要分析,以便给人地关系研究工作提供相关建议,为相关研究工作服务。
关键词: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土壤盐渍化;土地荒漠化;物种灭绝;可持续发展一、人地关系与人地关系理论1、人地关系是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简称。
“人”——人类本身具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重性。
作为生产者通过个体的和社会化的劳动向自然环境索取,将自然界的物质转化成其生存必须的产品;作为消费者,人类消耗自己生产的产品,而将许多废弃物返还给自然环境。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
2、人地关系理论是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论,地理学研究核心是人地关系的地狱系统,人地关系有着广阔的内涵和意义,地理学不能研究它所有方面和内容。
我国古代哲学向来崇尚“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地关系论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二、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人地关系中人类起主导作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
区域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某一个要素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从而引起整个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
1、从以下一些方面来看,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积极的。
水利建设改变了地表水的时空分布,保证了航运和灌溉。
中国的京杭大运河、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是便利航运的典范。
第八章 人地关系论解析
批判 割裂人地关系 的纯自然研究 和脱离地理环境
的社会研究
社会性的人
与人类活动 有密切关系的
地理环境
人地关系论是人文地理学 的基础理论
• 我国人文地理学奠基人李旭旦教授认为:“人 文地理学,又称人生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 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 和扩散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结构的一门近 代科学。人文地理学着重研究地球表面的人类 活动或人与环境的关系所形成的现象的分布与 变化”。
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 中心课题
• 吴传钧院士则认为:“人文地 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的形成过程;它的特点、结构 和发展趋向”。
注重区域和空间研究
人文地理学
注重人地关系的研究 注重时间序列研究
人地关系论的 主要思想流派
地理环境决定论 人地相关论 适应论 人类生态论 协调论
我国古代的 人地关系思想
人制于天思想 人定胜天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 因地制宜思想
人制于天思想
• 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 —— 《礼记•王制》
人定胜天思想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孟子•公孙丑下》
天人合一思想
•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
——《庄子·齐物论》
• 顺天时,量地利,则有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 劳而无获 。
西方的主要人地关系理论 • 2、人地相关论(可能论、或然论)
•
不再只是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的决定作用,
而是注重于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
能力。
•
白兰士的人地相关论思想
•
白吕纳的人地相关论思想
对人地相关论思想的评价
• (1)人地相关论思想将人地关系的重 心从自然因素转移到“人”这个积极主 动的因素上来,推动了人地关系论的发 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3)观点
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复杂 的人地巨系统
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对立统一
社会发展与地理环境应协调发展 人类必须约束自身行为来协调人地关系 代表学者与论著:庄子《齐物论》;李特尔;M.J.怀特; 吴传钧
18(Βιβλιοθήκη )评价协论调的出现,标志着人地关系理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 崭新和成熟的阶段,为今后开展人文地理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协调论这种先进、科学的人地观,对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 平衡,提高民族环境意识,实现环境与人类的协调发展,以 及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它是人地关 系认识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也是人文地理学理论上的一 大革新。当今流行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也是与“和谐 论”密切联系的一种的社会发展观。
12
(三)文化决定论(改造论、征服自然论)
20世纪以来,文化对环境的影响逐渐引起学者的关注,从而形成了 基于人地关系上的各种各样的文化观。这里主要介绍文化决定论,其基 本观点是人可以战胜自然。 1、古代 荀子:“制天命而用之” 《圣经》:神(上帝)为人创造天地,人利用、主宰和统治万物。 2、近代 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鼓励人类向大自然开战,他认为人类 为了统治自然而需要认识自然,科学的真正目的就是通过认识自然的 奥秘,从而找到征服自然的途径。 洛克:指出:“对自然的否定就是通往幸福之路”。 3、20世纪 工业社会的科技与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已经到了没有什么自然条件可 以阻拦人们为了满足自己不断增长的需要而去向自然索取的地步。于 是,征服自然论盛极一时。
(2)法国地理学家白吕纳(1869—1930年)在《人地学原理》一书中进一 步发扬了其老师维达尔的观点,提出:
心理因素是人类与自然的媒介和一切行为的指导者。
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无定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常随时代而变化。
(3)吕西安·费弗尔:法国历史学家,将这种理论称为“或然论”,认为, “世界并无必然,到处都存在着或然。人类作为机遇的主人,正是利用机遇 的评判员”。
10
2、或然论的产生和发展
(1)法国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1845—1918)依据拉采尔所著的《地 学通论》形成了或然论,提出:
一定的自然条件为人类的居住规定了界限,并提供了可能性;
人对这些条件的反应或适应,按照他自己的传统的生活方式而有所不同。 同样的环境对于不同的生活方式的人具有不同的意义。因此,生活方式 则是决定某一特定的人群将会选择那种可能性的基本因素。 自然地理环境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被人类改造利用
6
3、历史唯物主义的环境决定论
代表人物:马克思、普列汉诺夫等。
历史唯物主义非常重视地理环境的作用。认为:地理环境 对人类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7
自然地理环境与人口的生理特征关系统计分析表
自然 地理 环境 身高 秦岭-淮河 以 南 A 以 北 A+1.2 至 A+1.6 平均 发育 指数 备注 小 大 小 经度相近 广 州 B 北 京 B+ 0.6 大 小 成 都 C 同纬度 武 汉 C + 1.5 中 上 海 C+ 3.3 大 日照时数(小时) 福州、成都 1200-1900 男 165168 女 2574-1780 男 女 矮 高 海拔 沈阳、济南 高 低
在以上五种思想的影响下,地理学以人地关系为思想构 架,相继从不同视角发展处不同的研究主题和思想观念,形 成不同的人地关系理论,主要有环境决定论、或然论、文化 决定论、适应论、生态论及和谐论。 4
一、环境决定论
1、早期的环境决定论
早期代表:老子,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希波克拉底等。 其基本观点为:把自然环境视作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老子、孟子、荀子、王充等,早在2000年前就已经认识到 自然界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身的发展规律。 希波克拉底( Hippocrates ):萌芽于古希腊时代,认为 人类特性产生于气候; 柏拉图(Platon):认为人类精神生活与海洋影响有关。 亚里斯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写道:“欧洲的寒冷国 家的居民很勇敢,思想和技术不发达,但他们比其他国的 人获得更长的自由,由于其政治组织化不够,因而不能统 治邻国人民。亚洲人却正相反(亚洲温暖),他们思想丰 富,技术先进,可是由于勇气不足,而惯于服从和接受奴 5
不合理性
这一理论学说的主要错误是把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 响从特定的时空范畴抽象出来,加以无限发挥,过份夸大, 忽视人类社会对地理环境的作用的研究,忽视人类的主观能 动性与客观环境的辩证统一性。
9
(二)或然论(可能论)
1、含义
人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互为因果 ,自然地理环境为人 类社会发展提供多种可能性,由人类能动地择。该理论不是 强调环境与人的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 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强调了人类的选择离和创造力, 倡导并发挥了人力足以改变自然的具体概念。
人地关系的基本理论述评
1
一、人地关系的含义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人类群 体与地理环境之间以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为纽带, 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人”指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空间上,从事生产活动或 社会活动的社会群体的人,且其是具有丰富内涵、存在于 一系列对立统一关系之中、具有层次结构和组织功能的 “系统的人”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个方面。
19
20
16
(2)发展及发展背景
萌芽:在人地关系认识上,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由来 已久(如我国西周时期《易传》中的“天人调谐”观点) 形成:作为一种新型的人地观理论 ——和谐论,在学术研 究中的崛起至今仅40多年的历史。 背景: 现代人地关系恶化的严重后果: 20世纪60 年代以 来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各国关注人地关系。 1980 年,国 际地理大会的开幕词中指出:“在今日世界人口激增、环 境变化急剧、资源匮乏和自然灾害频繁的处境中,如何去 和谐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关系,已成为国际地理学界所面 临的主要研究任务”; 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的长足进展; 适应论和生态论为其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2、历史唯心主义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法国的孟德斯鸠(1689-1755)在其所著的《论法的精神》 一书中强调地理特征特别是气候对制定法律的影响,奠定 了近代环境决定论的哲学基础。 德国的黑格尔(1770-1831) :将地理环境看作是精神的舞 台,是历史的“主要的而且必要的基础”,不同的环境会 有不同的历史进程。 德国的拉采尔(1844-1904)认为,人和动植物一样是环境 的产物,其活动、发展和分布受到地理环境的严格限制, 他把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分为三大类:对种族发展的影响、 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和对社会组织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辛普尔(拉采尔的学生)将这一思潮宣扬于美国,在《美 国历史及其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影响》等书中一再 加以发挥,认为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是特定自然环境造 成的。 其后,亨丁顿、澳大利亚的泰勒、法国的德莫林斯等相继 推进了环境决定论的发展
11
3、评价 (1)积极作用:批判人地关系上的必然论、决定论,有助于 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社会发展。 (2)局限性:
或然论作为一种抽象的观念,无法提出具体的模式和适当 可行的方法解决复杂的人地问题,尚未发现人类改造、利 用自然的合理途径; 缺乏决定论那样的研究深度和明晰度,对人、地如何相互 作用的研究尚无实质性推进,将人地关系仍视为因果关系, 不利于认识人地关系的复杂性; 缺乏一套可检验、可实证的标准。
巴罗斯 地理学是“人类生态学的科学” 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映(在人地关系中人是中 心论题,其他现象只是当它们涉及人及其对它们的反 应时,才有必要说明。) 地理学应侧重于分析人类在空间上的关系。 15
(五)和谐论(协调论)
(1)含义
该理论有两层主要含义,即强调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过 程中,一是要保持自然界内部的平衡与协调,二是要保持人 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和谐论主张正确处理人地 关系,以谋求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共生共荣、协调发展, 认为其前提条件是社会生产力的发达与社会制度的完善,并 认为人的价值观念、政治决策、社会生产方式等因素对协调 人地关系起关键作用。
13
4、评价
积极性
这种思想及实践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伟大的促进 作用,而科学技术本身无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协调人 地关系的重要手段。
消极性
物极必反,若把征服自然论发展到极致,而不用适当的 观念来指导科学技术的指向和应用,则会导致滥用自然,并 最终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14
(四)适应论、生态论
借用生物学的生态学观点分析人地关系
罗士培,受法国学派的影响,1920年创用了“调节” 一词,创立“适应论”。 调节包含两重含义,即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 以及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 人文地理学研究人-地之间双向的相互关系,主要探 讨人类社会活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适应论
生态论
154- 172- 159157 174 162 110 小 大
89.5
7-25岁 年龄组 18岁 18-25岁 青 年 人类
8
4、评价
合理性与进步性
环境决定论用自然环境的作用否定“神权统治”,在反 对封建时期神意决定一切的唯心观点时起过积极作用,推动 了地理学向科学化方向的发展;它强调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 作用和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它虽然没有强调人的主观 能动作用,但不等于它否定这种作用,绝大部分环境决定论 者都不是绝对的或极端的环境决定论者。
2
人地关系的运行机制
人地关系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