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精神的三间小屋》 教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是以说理为主的散文,从独特的视角提出了人类精神大厦的建设问题,在教学中宜引导学生自读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文章内容并想想该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
这课重点训练学生认知“引入话题——论述观点——总结深化观点”的议论性散文写作结构。
教学目标1.把握议论性文章的观点、材料及论证思路的能力。
2.能够品味文章独具特色的语言,通过阅读批注、关键词赏析、朗读感悟等方法,体会论证方法的作用。
3.能够关注自身心灵的成长,提升精神境界,能够运用恰当的语言、方法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感悟表达出来。
教学重难点1.理解本文修建“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及思路。
2.通过阅读批注、关键词赏析、朗读感悟等方法体会本文比喻说理的作用及效果,品析鉴赏本文的语言及写法。
体会文章运用比喻论证所要论说的观点,能够在议论时,恰当地运用比喻的方法来说理。
课前准备一、阅读课文7-18段,完成下面的表格。
(请你给每间小屋取一个名字,并且从文中找出语句来分别描述这三间小屋。
)鱼公主》这几篇文章,写下你的阅读感受。
教学过程一、交流感受,导入新课分享学生阅读毕淑敏散文的感受,引出对本课语言特点和说理方法的赏读与讨论。
【设计意图】引出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分层概括,把握思路梳理文章的层次思路,并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大意。
开篇,作者先引用名言和进行类比,引起话题。
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
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
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
三间小屋象征着个人精神的栖息地,每个人都应努力、真诚地修筑好自己精神的空间。
最后,作者由建筑精神小屋,拓展到“矗立我们的精神大厦,开拓我们的精神旷野”扩大了文章的格局。
三、文本细读,理解内涵再读课文7-18段,描述作者理想中三间小屋的样子,明确作者的观点。
分析: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
人的一生经历悲欢离合,情感自然丰富复杂,喜怒哀乐亦是人之常情,所以如何处理爱和恨的对立、交织需要智慧。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主旨,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概念,学习散文的阅读和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情感体验、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情感共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精神世界的关注,培养他们对个人成长和心理健康的重视。
教学重点:毕淑敏对精神世界的深刻洞察和独特见解。
学生对精神空间的认识和个人情感体验的反思。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精神概念,并将其与个人生活经验相结合。
引导学生在现代社会中寻求精神的平衡和成长。
作者简介:毕淑敏: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心理学家,以其丰富的医学背景和深刻的人文关怀著称。
教学准备:《精神的三间小屋》课文PPT课件,包含毕淑敏的生平简介、作品特点和相关文学背景。
与精神成长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如不同人的精神生活状态等。
学生作业本、笔、情感体验记录表、小组讨论记录表、“我的精神小屋”创作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不同人的精神生活状态图片或视频,简要介绍精神空间的概念。
2. 通过视觉资料,激发学生对精神世界的兴趣和思考。
课文学习(20分钟)1. 作者介绍:详细介绍毕淑敏的生平和《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背景。
2. 朗读课文:请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情感表达。
3. 生字新词:解释文中的重要词汇,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讨论毕淑敏对精神世界的描述和见解。
深入探讨(15分钟)1. 文学手法:分析文中的文学手法,如使用比喻、象征等,举例说明如何增强散文的表现力。
2. 精神空间:讨论精神空间的内涵和外延,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性。
互动活动(20分钟)1. 情感体验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精神生活状态,讨论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精神的慰藉。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精神空间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10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 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0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教学背景】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议论文单元,学习这个单元要了解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精神的三间小屋》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而且是自读课文,所以我们要着重理解的是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具体内涵及如何用这种精神践行对生活的意义。
都说真正的幸福不仅取决于物质上的富有,还需要精神的富足。
因为,精神的富足,可以为人生铸就一种永恒的力量。
那么,人的精神怎样才能富足起来呢?结合当下河南发生的特大暴雨、东京奥运会等热门话题作为切入点,把“精神”这种比较抽象的概念化为具象的例子,便于学生理解并展开对课文的学习。
【教学目标】1.通过熟读课文,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具体的内涵。
2.把握课文综合运用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的议论特色。
【教学重点】赏析重点词句,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具体的内涵。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给予的生活启示。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精神感召同学们,在正式上课前我们先来看两张图片。
说说我们从图片中看见了什么。
是的,无论人的一生遭受多少困厄欺诈,请依然相信人类的光明大于暗影。
哪怕是只多一个百分点呢,也是希望永恒在前。
所以,在布置我们的精神空间时,给爱留下足够的容量。
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课文的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走进文本,精神流淌【初读品味·走进精神家园】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概括本文论点,画出你最喜欢的并运用了论证方法的句子加以批注。
【细读品味·把握精神思想】请同学们齐读:有一颗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输的出力量。
于是,宜选月冷风清、竹林萧萧之处,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
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与恨。
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
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
所以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概括起来就是:我们要为自己的精神修建盛着爱、事业和安放自身的三间小屋。
【赏读品味·赴宴精神大餐】细细品读文章,同学们会发现这篇文章饱含真情实感,丰盈的内心在行云流水的字里行间汩汩流淌,四字词语、成语的运用美不胜收;巧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娓娓道来;运用举例、对比、比喻等论证方法,形象生动。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精神的三间小屋 教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并积累生字词。
2.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3.把握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体会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品读,交流,表达。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教学重难点:理解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热身:听录音《精神的三间小屋》一、学习生字,积累好词。
二、毕淑敏经典语录导入。
1.毕淑敏生平简介2.轻诵作者的经典语录,谈理解和认识:没有快乐,谁也别想留住健康。
我不相信手掌的纹路,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
有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
三、自读课文,把握三间精神小屋的内涵和特点。
1.自读课文,熟悉内容2.问题探究:(一)1—6自然段写的是什么?与后文写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有什么关联?(二)作者认为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哪些“精神小屋”?各有什么特点?难点突破:第三间小屋中的“自身”有怎样的内涵?(1)朗读第14—17自然段,概括第三间小屋的特点。
(2)讨论:如何理解文中“自己的思维、自己的发现、自己的话及自己的意见”?(3)小结:这里的“自身”不单指人的个体生命,更是指向这个个体生命所具有的特立独行的人文精神。
它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更是一种心灵的纯净与精神的超越,甚至是一种不为形役,高远圣洁的人生境界。
所以,我们只有学会珍视自我,这间小屋才会更加独特与安稳。
(三)作者在阐释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体会其作用。
(在探究第三个问题时,结合具体的语句体会文章用文学性的语言描绘、阐释道理的特点。
)四、课堂练习,提升答题能力。
五、个性表达,展示交流。
如果我们也来建造自己的精神小屋,你们会盛放哪些内容呢?请以“如果我也有一间精神小屋,我将盛放进...”为起句,写一段话,阐释你对人类精神内涵的理解,注意运用比喻论证或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六、课堂总结。
附板书:2.讨论(难点突破):第三间小屋中的“自身”有怎样的内涵?(1)自由朗读第14—17自然段,概括第三间小屋的特点。
精神的三间小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单元,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精神屋,学会如何建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屋。
2.让学生具备自我调节情绪和心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
3.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善良的人,了解善良的力量对于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理解精神屋的概念和建造方法。
2.了解“百善孝为先”的道理,学会感恩父母。
三、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意识,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
2.如何让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调节情绪和心理。
四、教学准备1.教师自备教案、课件、小黑板、精神屋图纸等。
2.学生自带《语文》课本、笔、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PPT向学生展示一个美丽的房子,让学生猜测房子的用途。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房子不止有物质的作用,还有其他的功能。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精神屋吗?它有什么作用呢?2. 新课讲解教师通过讲解、PPT等形式,向学生展示什么是精神屋,以及它的建造方法。
让学生体验建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屋的乐趣。
教师还可以分享一些名人的成功阅历,让学生明白,一个成功的人,背后都有一个深厚的精神屋支持。
3. 课堂练习教师在课堂上通过采用小组互动、集体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精神屋该如何建造,并用词语、图片等形式将自己的精神屋呈现出来。
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最需要的精神力量是什么,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积极心态。
4. 课后作业本节课的课后作业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找一张自己喜欢的图片,写下一段话,从中可以看出自己对未来有信心且有计划的态度。
•第二部分:在家里别急着睡觉,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自己的精神屋是什么样的,它可以承担哪些责任,如何建造等等。
然后画出自己心目中的精神屋图纸,写下自己的想法,并在下一节课上向班级分享自己的图纸以及想法。
六、教学反思这节课上,我采用了讲授、学生研究等多种教学方法,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他们的参与性。
精神的三间小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中精神世界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2.掌握文学语言表达的技巧和方法3.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作品中“小屋”与“精神境界”之间的联系2.教学难点:运用文学语言分析和反思人类精神境界的深刻含义三、教学过程导入1.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我们为什么需要精神寄托?我们心中的精神小屋是怎样的?2.思考并记录自己的答案,分享给同桌或全班学习过程第一部分:读文1.教师向学生介绍小说《精神的三间小屋》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2.学生们熟悉作品的背景和主要情节后,阅读并注解作品第二部分:分析文章1.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理解,分组交流作品中所体现的精神小屋的含义并进行讨论2.整合各组的答案,全班呈现并逐一分析第三部分:仿写练习1.学生们在理解小说意义的基础上进行仿写练习,模仿小说中的文学技巧和表达方法2.老师进行指导和点评,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技巧和文学鉴赏能力总结1.教师询问学生本次课程所获得的收获和体会2.学生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问题和困惑3.教师进行回应并解答相关问题四、作业1.仿写小说《精神的三间小屋》中的某一段,练习文学表达2.阅读相关的名著或文学作品,从中学习和借鉴文学表达方法和技巧五、教学反思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心灵的熔炉,蕴含着作者深层感受,折射出人类精神世界的种种可能和纯净。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主要在于通过分析小说《精神的三间小屋》,理解精神寄托的意义,并借鉴其文学技巧和表达方法。
在行文过程中,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践,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深化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理解难点和问题进行及时的引导和解答,确保教学的效果和过程的顺畅。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0《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文学性的笔法。
3.关注自己的心灵,构建自己的精神空间。
教学重点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文学性的笔法。
教学难点1.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文学性的笔法。
32.关注自己的心灵,构建自己的精神空间。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出示语句:“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导入语:同学们,以上名句大家熟悉吗?能快速说出屋主人是谁吗?这些名句中描写的房屋虽然是残破、简陋的,但是屋主人的名字和他的诗文为什么在一千多年后仍被人称颂呢?因为他们的精神伟大。
杜甫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刘禹锡高洁傲岸的情操、安贫乐道的情怀令人敬仰。
可见,精神小屋与物质小屋相比,哪个更胜一筹?如何修建自己的精神小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毕淑敏的议论性散文《精神的三间小屋》寻找答案吧!任务一:理思路,明内涵活动1——填一填:浏览课文第7至18段交流明确:第一间:盛放爱和恨;要洒扫庭院,清扫负面的垃圾,给爱留下足够的容量。
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恨比爱多,小屋就凄风苦雨,人的精神就悲戚压抑。
第二间:盛放事业;寻找适合自己的事业。
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努力耕耘,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
我们一生花在事业上的时间很多。
如果喜欢它,它就是快活和充满创意的时光;如果不喜欢它,漫长的岁月里,每一天都是折磨。
第三间:盛放我们自身;要形成独立的思想、精神;没有独立思想、人云亦云是人们常犯的错误。
活动2——说一说:“精神的三间小屋”顺序可以调换吗?为什么?交流明确: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即安放精神世界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这是人之常情,是最基础的情感;第二间“盛放着我们的事业”,在作者看来,事业对精神有着“濡养或反之的腐蚀作用”,所以这间小屋指向的是个体精神的纯粹和充沛,是精神的进一步提高;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即要有独立自主的思想,指向自我精神的健全、独立,这又是一个提升。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其给予的生活启示。
2.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
3.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生活在丰富的信息世界里,人们关注物质上的事物远远多过了精神层面的,这就造成了物质上富有,精神上却很匮乏的现象。
而真正的幸福不仅仅取决于物质上的富有,还需要精神的富足。
精神的富足,可以为人生铸就一种永恒的力量。
那么,人的精神如何富足起来呢?那就必须要给人的精神活动以空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1.学生自读课文。
2.按照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特点给文章分层,理清作者思路。
明确: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6):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
第二部分(7—17):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该部分可分为三层:第一层(7—8):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9—13):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三层(14—17):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18—19):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教学提示】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特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1.细读1—6段,回答以下问题。
(1)第一部分可以分成两层,请你说说从哪里分开,并说一说两个层次之间的联系,以及第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第1—3段:写作者对两句名言的感慨与思考。
由使用空间概念描述人的心灵引出“那容心之所,该有怎样的面积和布置”,从而引发读者思考。
第4—6段:紧承前文内容,由身体活动的空间引出对人心灵活动的空间的思考。
这两层之间的关系是层层深入的。
这一部分引出下文对“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的论述。
第10课《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中“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理解作者关于构建个体精神世界的观点。
2.把握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体会其作用。
3.关注自我内心世界,积极构建个体的精神空间。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文中“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理解作者关于构建个体精神世界的观点。
2.把握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体会其作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入语我们生活的世界,按常规来看,可以被称之为三维空间。
空间如此广阔,时间如此漫长,不是我们这些弱小的生命体能够体会得到的但是,我们人类除了拥有空间感之外,还拥有精神,它能够穿越一切空间和时间,造就一种永恒的力量。
那么,人的精神是如何发挥这种作用的呢?那就必须要给人的精神活动以空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2.作者简介毕淑敏,1952年出生于新疆伊宁,祖籍山东。
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
毕淑敏以其作品沉重的主题、磅礴的气势和对人生、社会的理智思考、温暖关怀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被王蒙评为“文学的白衣天使”。
作品有《血玲珑》《婚姻鞋》《红处方》等。3.文体解读议论文,又叫说理文,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常见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议论文的常见结构是提出论点——分析论点——得出结论。(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者说的是哪三间精神的小屋呢?预设:a、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与恨。
b、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
c、第三间,安放我们的自身。
2.1—6自然段写的是什么?与后文写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有什么关联?预设:1—3段:是全文的引子,表达了作者对两句名言的感慨与思考。
引出对精神空间的理解。
4—6段:由身体活动的空间引出人心灵活动的空间的思考。
3.作者认为应该修建三间精神小屋的原因是什么?预设:为了给精神建立栖息地,使人生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 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精神的三间小屋》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对三间小屋的描写,寓意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课文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精神生活的真谛,鼓励人们要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建立健康的精神生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方面仍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课文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从不同角度理解课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的精神风貌。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领会课文的主旨。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精神世界。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3.课文注释及解析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中描绘的精神世界。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出发,谈谈自己对精神生活的理解和追求。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课文中所传达的精神价值观。
7.家庭作业(5分钟)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精神生活的作文。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9《精神的三间小屋 》教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并运用“宽宥、濡养、李代桃僵、相得益彰”等词语。
2.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具体内涵及关系,理解作者关于建构个体精神世界的观点。
3.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体会本文形象的、感性的、文学的语言特点。
4.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内心世界,积极建构个体的精神空间。
重难点: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具体内涵及关系,理解作者关于建构个体精神世界的观点。
2.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体会本文形象的、感性的、文学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生互动:师:同学们,第一次见面,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大家猜猜是什么?师:今天这份礼物比较特别,虽然我不曾花一分钱,但是我却可以神奇地送给在座的每一个人。
师:对,礼物,除了是物质的,还可以是精神的。
我们快来看看吧。
我相信每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
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
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师:同学们,你知道这段话的出处吗?你读了这段话后有什么感想?师: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是无法重现的幸福,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
我也和大家一样深有同感:我第一次读到毕淑敏的文字时,就被她深深地折服。
在她笔下,山间的白云、溪间的流水、飞翔的蝴蝶、熙熙攘攘的市井,一段对话、一个场景,都可能或浓或淡地蕴含着哲理和智慧。
特别幸运的是,今天我们可以一起来学习她的《精神的三间小屋》,相信定会获益匪浅。
二、检查预习,扫除障碍广袤云霓宽宥游弋悲戚轻觑麾下窗棂坍塌栖息潮汐濡养间不容发:两物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形容事物之间距离极小形销骨立:形容身体极其消瘦。
鸠占鹊巢:比喻强占别人的居处。
李代桃僵:原比喻兄弟互相帮助,后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部编)教案:9《精神的三间小屋 》

(4)第二间精神的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明确:作者先列出一组庞大的数字,给人们一个对事业的时间概念,揭示出一个道理:不要小看人们所从事的事业对人产生的深远影响。并告诫人们适合自己的事业要自己寻找,只有规划好自己的事业,才能使事业和人生相得益彰。
第一层(7~8):分析如何修建第一间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9~13):分析如何修建第二间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三层(14~17):分析如何修建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18~19):总结全文,发出倡议。
2.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作者说的三间精神的小屋分别有什么精神内涵?
明确:①第一间小屋盛着我们的爱和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都知道身体活动需要空间,那人的精神活动是不是也需要空间呢?精神活动的疆域应该怎么来分配?这是《精神的三间小屋》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性散文。
二、预习检测
1.生字注音。
宽宥(yòu)游弋(yì)轻觑(qù)麾下(huī)广袤(mào)
赘余(zhuì)窗棂(líng)坍塌(tān)灰烬(jìn)困厄(è)
襟怀(jīn)濡养(rú)憎恶(zēng)驰骋(chěng)矗立(chù)
自惭形秽(huì)俯拾即是(jí)
2.词语解释。
(1)自惭形秽:原指因自己的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教案】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参考教案1

【教案】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参考教案1一. 教材分析《精神的三间小屋》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通过对三间小屋的描绘,寓意着人们在精神生活中需要建构起自己的精神空间,以追求精神的富足和成长。
课文语言优美,寓意深刻,旨在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散文的阅读和理解有一定的能力。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方面可能存在困难,对于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可能需要老师的引导和解释。
同时,学生可能对于课文所涉及的人生哲理的思考还不够深入,需要老师的启发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旨思想;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能力;通过对比喻和象征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理解课文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引导学生建构自己的精神空间,追求精神的富足和成长。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旨思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对于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情感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3.对比喻和象征手法的分析: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比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用于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相关参考资料:用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拓展。
3.课件:用于辅助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在《精神的三间小屋》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文章中比喻和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能够在课文中找到这些修辞手法,并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一点让我感到很欣慰,说明学生们在语文学习上有了新的收获。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理解文章深层含义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他们对于如何将文章中的信仰、智慧、爱心等精神内涵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还不是特别清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帮助他们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一、教学内容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本节课选自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文章背景及作者简介: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认识作者梁衡,了解他的文学成就及其代表作。
2.课文内容分析:详细解读课文,学习文章的主题、立意、结构、语言特色等,探讨作者如何通过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精神的三间小屋”。
-理解并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课文表达了作者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重视,但学生可能难以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教师应通过引导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如“我向往这样的生活,追求这样的境界”等,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发展批判性思维。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并提出合理的论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上册- 精神的三间小屋 教案

9精神的三间小屋美好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3.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其给予的生活启示。
2.把握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体会其作用。
3.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积极建构个体精神空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生活在丰富的信息世界里,人们关注物质上的事物远远多过了精神层面的,这就造成了物质上富有,精神上却很匮乏的现象。
而真正的幸福不仅仅取决于物质上的富有,还需要精神的富足。
精神的富足,可以为人生铸就一种永恒的力量。
那么,人的精神如何富足起来呢?那就必须要给人的精神活动以空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1.学生自读课文。
1.文学文化常识(1)本文选自《》,作者是当代著名女作家,也是心理学博士,对人的心灵、精神境界颇有研究。
(2)比喻论证是用一事物另一事物,从而论证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理。
比喻者与被比喻者之间类相异而理相同。
,才能作比喻;,才能进行推理、论证。
2.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广mào()积攒.()宽宥.()困è()游弋.()rú养()麾.下()嘟nang()灰jìn()间不容发.()形xiāo骨立()(2)根据意思写词语。
: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两物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形容事物之间距离极小。
也形容与灾祸相距极近,情势极其危急。
: 比喻战争,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
: 比喻由浅入深,逐步分析,探求某件事的真相。
: 比喻强占别人的住屋或占据别人的位置。
: 原比喻兄弟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后转用来比喻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 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
: 能望见,但达不到或不能接近。
常比喻目前还不能实现的事物。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 阅读 9.精神的三间小屋》优质课教案_9

九年级(上)9《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班别姓名一.学习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理解作者关于建构个体精神世界的观点。
2.把握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体会其作用。
3.学会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世界。
二、学习重难点:1.理解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
2.把握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体会其作用。
学习活动一自主预习1.读读写写。
(1)不知累积至那种guǎng mào(),需如何jī zǎn()每一粒泥土、每一朵浪花、每一朵云霓?(2)也许因为我们不过是小小的草民,即便怀有效仿的渴望,也总是kě wàng ér bù kě jí(),便以位卑kuān yòu()了自己。
(3)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yóu yì(),那是你的大福气。
(4)无论一生遭受多少kùn è()欺诈,请依然相信人类的光明大于暗影。
(5)不要轻觑了事业对精神的rú yǎng()或反之的腐蚀作用,它以深远的力度和广度,挟持着我们的精神,以成为它huī xià()持久的人质。
(6)我们说出的话,无论声音多么嘹亮,都是别的喉咙dū nang()过的。
(7)它纸糊的墙壁化为huī jìn(),白雪的顶棚变作泥泞,露水的地面成了沼泽,江米纸的窗棂破裂,露出惨淡而真实的世界。
(8)面对那句“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的名言,人们往往会zì cán xíng huì()。
(9)这些复杂对立的情感,林林总总,会将这间小屋挤得满满的,jiān bù róng fà()。
(10)在某一个jīn gē tiě mǎ()之夜,它们会无师自通,与天地呼应,铮铮作响。
(11)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阴风惨惨,厉鬼出没,你的精神悲戚压抑,xíng xiāo gǔlì()。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9《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
这好像是一个怪异的说法。我们自己的精神住所,不住着自己,又住着谁呢?
可它又确是我们常常犯下的重大失误——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惟独没有我们自己。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他人思想汽车驰骋的高速公路,却不给自己的思维,留下一条细细的羊肠小道。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搜罗最新信息网络八面来风的集装箱,却不给自己的发现,留下一个小小的储藏盒。我们说出的话,无论声音多么嘹亮,都是别的喉咙嘟囔过的。我们发表的意见,无论多么周全,都是别的手指圈画过的。我们把世界万物保管得好好,偏偏弄丢了开启自己的钥匙。在自己独居的房屋里,找不到自己曾经生存的证据。
有一颗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于是,宜选月冷风清竹木萧萧之处,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
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对父母的尊爱,对伴侣的情爱,对子女的疼爱,对朋友的关爱,对万物的慈爱,对生命的珍爱……对丑恶的仇恨,对污浊的厌烦,对虚伪的憎恶,对卑劣的蔑视……这些复杂对立的情感,林林总总,会将这间小屋挤得满满,间不容发。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一任岁月飘逝,在某一个金戈铁血之夜,它们会无师自通,与天地呼应,铮铮作响。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气。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阴风惨惨,厉鬼出没,你的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如果想重温祥和,就得净手焚香,洒扫庭院。销毁你的精神垃圾,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让一束圣洁的阳光,从天窗洒入。
文章以三间小屋为载体,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激励人们关注自我心灵,提升精神境界,使人格得到升华。
【教案】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参考教案3

【教案】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参考教案3一. 教材分析《精神的三间小屋》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在贫困、艰难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乐观、积极的心态,用精神的信念和勇气为自己的生活创造了美好的空间。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到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拥有健康的精神生活,才能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独立的思考能力,对于课文的内容能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但同时,他们对精神生活的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刻,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课文出发,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精神力量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作者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态度;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增强精神力量。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中所提到的“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以及作者是如何用自己的信念和勇气去构建这三间小屋的;2.难点的突破:通过小组讨论、写作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精神生活的意义,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五. 教学方法1.阅读理解:通过自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2.讨论交流: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的主题和精神内涵;3.写作实践:通过写作,让学生表达自己对精神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2.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视频资料;3.写作纸张和文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屏幕展示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态度。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讨课文中所提到的“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以及作者是如何用自己的信念和勇气去构建这三间小屋的。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几个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汇报,让学生在汇报中进一步理解和巩固课文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3、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1、理解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
2、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课时安排:4第一二课时一、导入: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曾说: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座园圃,意志是这园圃里的园丁……让它荒废不治也好,把它辛勤耕植也好,那权力都在于我们的意志。
俄国大文豪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
没有知识或知识不多就难免愚昧;不习惯思维就会造成粗鲁或莽撞;没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
“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我们生活的世界,按常规来看,可以被称之为三维空间。
空间如此广阔,时间如此漫长,不是我们这些弱小的生命体能够体会得到的。
但是,我们人类除了拥有空间感之外,还拥有精神,它能够穿越一切空间和时间,造就一种永恒的力量。
那么,人的精神是如何发挥这种作用的呢?那就必须要给人的精神活动以空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作者简介毕淑敏(1952——),女,国家一级作家。
1952年出生于新疆伊宁,祖籍山东。
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
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
毕淑敏17岁便来到海拔5000米的西藏阿里当兵,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
在苍茫的高原上,她亲眼看到一些年轻人为了祖国的安全富强永远长眠在冰层中的悲壮。
那些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死亡”使她对生命有着特别的关注。
1980年转业回北京。
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中文系,硕士。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87年开始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
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曾获庄重文文学,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女心理师》等。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一)请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纠正字音,梳理字义。
1、生字注音宽宥(yòu)游弋(yì)轻觑(qù)麾(huī)下广袤(mào)赘(zhuì)余窗棂(líng)坍(tān)塌要诀(jué)困厄(è)襟(jīn)怀灼(zhuó)晃自惭形秽(huì) 憎恶(zēng wù)俯拾即(jí)是驰骋(chěng)2、词语解释。
1.自惭形秽:“惭”,惭愧;“形秽”,容貌丑,形象不好。
原指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羞愧。
后泛指因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2.不知所措:措,安置,处理。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遭受困窘或处境为难时心神慌乱。
3.林林总总:林林,众多的样子;总总,众多而杂乱的样子。
形容杂乱众多。
4.俯拾即是:俯,低头,弯腰;即,就。
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
形容多而易得。
5.鸠占鹊巢:斑鸠占据喜鹊的巢。
比喻强者欺凌弱者,获得现成的东西。
6.李代桃僵:李树代替桃树僵死。
比喻兄弟相爱相助,患难与共。
后用以指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7.襟怀:胸襟、胸怀;心胸。
8.广袤:土地的面积。
东西的宽度为广,南北的长度为袤。
9.驰骋:①骑马奔跑,奔驰。
②自由地或随意地到处走动,漫游。
10.坍塌:崩塌。
11.形销骨立:形容身体非常消瘦。
(二)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思路。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
第二部分(第7——17自然段)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第一层(第7——8自然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第9——13自然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三层(第14——17自然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18——19自然段)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1.作者说的是哪三间精神的小屋呢?A.第一间小屋盛着我们的爱与恨。
B.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
C.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
2.第1——6自然段写的是什么?与后文写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有什么关联?第1——3自然段:是全文的引子,表达了作者对两句名言的感慨与思考。
引出对精神空间的理解。
第4——6自然段:由身体活动的空间引出对人心灵活动的空间的思考。
3.第一间精神小屋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样描述的?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与恨。
作者首先选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说明这种对比鲜明的爱和恨会将小屋挤得满满的,接着又用了几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人生爱恨交织的经历。
接下来用一个假设句,告诉人们精神的小屋应多装爱。
充分体现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般深广的胸怀。
4.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作者是怎样描述的?作者先列出一组庞大的数字,给人们一个对事业的时间概念。
揭示出一个道理:不要小看人们所从事的事业对人产生的深远影响。
并告诫人们适合自己的事业要自己寻找,只有规划好自己的事业,才能使事业和人生相得益彰。
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的事业?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首先是寻找阶段,站在高处向远方望去,高瞻远瞩,确立远大目标。
其次是耕耘阶段,再苦再累,在所不惜,只要努力达成目标。
最后境界是收获阶段,已经为追寻目标精疲力尽,快要放弃时,却在最不起眼的地方获得了成功。
5.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作者是怎样描述的?作者首先用一个反问句引出下文,接着用了两个比喻句说明没有自己的悲哀。
告诫人们: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
理解本段的重难点是“自身”,如何理解文中“自己的思维”“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意见”?通过举例分析说明这里的“自身”不单指人的个体生命,更是指向这个个体生命所具有的特立独行的人文精神。
它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更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6.概括第18、19自然段的内容:总结全文,指出建立精神栖息地是我们的义务和权利,提出扩大精神空间的建议。
第三四课时五、文本细读(一)第1-6自然段①文中有哪两句关于人的心灵的描述?为什么说我们面对名言与古话时会自惭形秽、不知所措?明确:文中“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和“宰相肚里能撑船”两句话对人的心灵进行了描述。
“自惭形秽”是因为“我们难以拥有那样雄浑的襟怀,不知积累至那种广袤,需如何积攒每一粒泥土,每一朵浪花,每一朵云霓”;同样的“不知所措”是因为“我们不过是小小的草民,即便怀有效仿的渴望,也终是可望而不可及,便以位卑宽宥了自己”。
②第1自然段中的“泥土”、“浪花”、“云霓”分别对应的是什么?明确:“泥土”、“浪花”、“云霓”分别对应的是“大地“海洋”和“天空”。
③本部分哪几段话表明由人需要物质空间自然转换到人需要精神空间?作用是什么?明确:有“人的肢体活动,需要空间。
人的心灵活动,也需要空间”这几句话自然转换显得不露痕迹。
④在怎样的情况下,我们才能“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明确:“宜选月冷风清竹木潇潇之处,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
”⑤在本部分中,作者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来进行阐述?明确:主要是打比方,最典型的就是用“小屋”来比喻“心灵空间”。
(二)阅读第7-8自然段①第一间小屋中盛着我们的爱与恨之时,作者着重强调的是什么?明确:在第一间精神的小屋中,作者着重强调的是“在布置我们的精神空间时,给爱留下足够的容量,无论一生遭受多少困厄欺诈,请依然相信人类的光明大于暗影。
哪怕是只多一个百分点呢,也是希望永恒在前”,“假如爱比很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那是你大的福气。
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阴风惨惨,厉鬼出没,你的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
②本部分的文字形象、生动,飞扬,鲜明,新奇,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作用是什么?你能举例说明吗?明确:本部分作者所运用的方法还是比喻,还有拟人等。
此种修辞方法的运用,使得作者笔下的文字真如繁花盛开,奇英缤纷,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也使得说理的文字具有了情感的力量。
也使得说理的文字具有了情感的力量,生动又悦耳,在扩大感染力的同时,必然会增强说服力。
如文中将“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比喻“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既贴切又奇特而鲜明。
再如文中“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象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就温馨而活泼,新鲜极了,非常有感染力与说服力。
③“无师自通”、“净手焚香”的含义是什么?明确:“无师自通”这里指自然发生。
“净手焚香”,这里指去除尘埃,营造净化的仁爱心境。
(三)第9-13自然段①人生工作“七万个小时,在这个庞大的数字面前“,大多数人会有怎样的反应?为什么?明确:大多数人的反应“都会始于惊骇终于沉思”。
这是因为要在工作岗位上度过整整35年的时光,假如你从事的工作时你的爱好,这7万个小时,将是怎样快活和充满创意的时光!假如你不喜欢它,漫长的7万小时,足以让花容磨损日月无光。
每一天都如同穿着淋湿的衬衣,针芒在身。
②大多数人在谈到工作时是什么样的表情?为什么?作者认为事业对精神有濡养或腐蚀作用,上文中有这样的形象表述,你能否指出来,并举出生活中的例子?明确:在谈工作时表情是乏味麻木。
这是因为找对了工作的幸运儿不多。
其“濡养”或“腐蚀”作用是“快活和充满创意”或“花容磨损日月无光”。
③为什么说适合你的事业,如同“白桦林不靠天赐,主要靠自我找寻”?明确:主要靠自我寻找,不但是因为相宜的事业,并非象雨后白桦林中的菌子一样,俯拾即是,而且因为我们对自身的认识,也是抽丝剥茧,需要水落石出的流程。
④为什么你很“难预知将来”?很难“真正触摸到倾心的爱好”?明确:很难预知,是因为很难真正触摸到倾心的爱好,还因为当我们太年轻的时候,…‥尚无法真正独立,受种种条件的制约,那附在事业外壳上的金钱地位,或是其他显赫的光环,也许会灼晃了我的眼睛。
⑤当我们“可能已耗费半生”,“费事弥久”才“将事业之外的赘生物一一剥除,露出它单纯可爱的本质时”,还应该怎么办?为什么?明确:当我们可能“耗费半生”,“费时弥久”才“将事业之外的赘生物一一剥除,露出它的单纯可爱的本质时”,我们还要在“精神小屋”,“住进你所爱好的事业”。
否则,“鸠占鹊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