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六课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散步》PPT课件(共42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散步》PPT课件(共42张PPT)

),
终不愿意。
C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经过反复推敲,我们终于找到了消除双方分.歧.的一套方 案。
B.这篇论文不但言之成理,而且言之有序,令人信.服.。 C.这次的活动顾全大局,使大家各.得.其.所.,仅有一小部分 人不是很满意。
D.长大了我才明白,母亲的絮.絮.叨.叨.是对我最深沉的爱。
——蒋勋《汉字书法之美·自序》
(1)请从上述两则材料中,各提取一个关于汉字书写的关键信 息。
①源远流长(传承民族文化) ②蕴含着为人处世的规矩
(2)材料二中说汉字书写“像一种修行”,请结合自己的知识 积累,说一说你在书写“和(忠、信)”字时,所想到的中华 经典故事及其影响。 示例一:和——廉颇与蔺相如“将相和”,谱就了一曲中华 文化的和谐之歌。示例二:忠——岳飞精忠报国,成为中华 民族忠义精神的化身。示例三:信——曾子守信杀猪,他诚 实守信的人生态度令后人敬仰。
1.面对散步中的分歧,“我”做出了怎样的决定?从 “我”的决定中可以看出“我”怎样的性格特点?
“我”决定委屈儿子,不走小路,走大路。可看出“我”对 母亲的孝顺和尊重,以及对家庭富有责任感。
2.任选一句做批注。 (1)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2)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 有意思…… 我选( )句,批注:
章中心,以对全文的理解作为理解句子的依托。
课前 自学
一、整体感知
1.整体把握课文,填写以下内容。
人物
地点
总起:交代散步的

散步→分述散 田步 野原 春因 色及散步乐趣
分歧
产生
及解决办法
尊老爱幼
2.作者写“散步”一事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为了表达关于家庭伦理的理想,反映作为承前启后一代应有 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六课《师生之间》PPT课件精选全文完整版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六课《师生之间》PPT课件精选全文完整版
统编教材七年级道德与法制上册
6.1《走近老师》 PPT课件
第六课 师生之间
目录
CONTENT
01 了解教师职业 02 风格不同的老师
03 课堂小结 04 随堂练习
01 了解教师职业
感探悟究人分生享
采访我的老师
采访要求:
1.每小组选择一位任课老师进行采访。
2.采访内容:老师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入职准备、
基汀带学生们在校史楼内聆听死亡的声音, 反思生的意义 ;让男生们在绿茵场上宣读自己的 理想;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新的视角俯瞰世 界。老师自由发散式的哲学思维让学生内心产生 强烈的共鸣,他们渐渐学会自己思考与求索,勇 敢的追问人生的路途,甚至违反门禁,成立死亡 诗社,在山洞里击节而歌!
他的教育宛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留在每 个人心里…
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②人生自古谁
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③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
伦送我情。 ④春一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感随悟堂人练生习
A 4.有的老师幽默开朗、风趣且富有激情;有的老师严
认真,凡事一丝不苟;而有的老师却真实坦诚,从不
掩饰或否认自己的错误,让人钦佩。这说明了
小组讨论与分享:
回忆你跟老师相处的过程中,哪些细节能够体现这 种交流互动促进了老师更好地“教”?
当你给老师提一出自己的见解或建议的时候,你是否
注重自己的礼仪?
在某个问题上,如果你与老师的观点不同,你会如 何看待你的老师?
教学相长的内涵(P66)
① 教学相长是师生相互陪伴、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的过程。
教师”大型公益活动正式更名为“寻找最美教师”大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课件-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课件-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齐桓公称霸
管仲相(辅佐)桓公,霸诸 侯,一匡天下。
——《论语》
“尊王”:就是拥护周王室; “攘夷”:当时我国北方的 狄人和戎人,借中原各国争 战之机内侵,对各国造成严 重威胁。领头伐夷,就能得 到各国的拥戴。
楚庄王
春秋时期“不服周 ”的典型人物?
姓名:熊旅 身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 在位时间:公元前613年~ 公元前591年 经典典故:问鼎中原
发国动为兼县并,战建争立,新降的服行了政陈建、置蔡。、据郑杨、宽宋先、生
鲁考等查国,,先通后过设邲县之17个战。打随败着了出称土霸文几物十的年增的
晋加国,,楚成县为设春置秋已时知期者继20齐多桓个公。、县晋的文设公置之,
后标又志一着位西著周名以的来霸实主行。的迅分速封扩制张逐的步结瓦果解,
使诸楚侯国统加治强的了疆对域地达方到的半控个制中,国其。自身实力
第六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二、王室衰微
三、诸侯争霸
学习目标 1.知道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 2.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3.分析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及影响。
新课导入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 迁洛邑,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东周时期。东周 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在这一时期,社会发 生了哪些变化?周王室与诸侯国的关系如何?
——《中国通史》解说词
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 君亲自去的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
周平王去世时,丧葬费筹集不出来。继位的周桓公只 得派人去鲁国,乞求鲁国出些财物好办丧事。
——-《左传·桓公五年》
王室衰微
(一)原因: 分封制逐步瓦解 (二)表现:1、周王室的统治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

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

有一些老人挺不住。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季。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

第6课《散步》-七年级语文上册优质课件

第6课《散步》-七年级语文上册优质课件

《初春的田野》等题目﹔
②也可以基于对主旨的不同理解 (“和谐”“孝
道”“责任”“生命”“选择”等),拟出抽象的题目。
对于本文的主旨,可以有哪些理解?
可以有以下不同的看法:
感 ①本文营造了一家人互敬互爱、互相谦让的和谐氛围。

②本文赞美了儿女对父母孝心的可贵,弘扬了中华民族尊 老敬老的美德。
主 ③本文表现了中年人在家庭中的特殊身份和担当。
大家在与家人相处时,更加关心理解父母, 爱 尊敬爱护老人;在家庭事务产生意见分歧时,
的 要多多照顾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不要唯我独 成 尊。 长

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
人类的文化之举”
——英国哲学家培根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明]《增广贤文》


百善孝为先。中华民族自古

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孝
这是(
一家人 )的一家人?
初春的田野,万物都生 机勃勃。一家 祖孙三代, 背着、扶着、笑着,慢慢 地、稳稳地走在这春光里。
这画面令人怦然心动! 人到中年,母慈、妻贤、 孩乐,家庭和睦温馨,应 该就是最大的人生快乐与 追求了吧。
任务三
品读语言魅力
思考: ①赏析对称句和回环句。 ②品味环境描写的妙处。 ③理解大词小用、以小 见大的意蕴。
例 是亲疼孙子变了注意,说走小路。于是我们便向着这条小路(尽
头有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走去了。到了难走的一处,我的蹲下
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们
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
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散步在初春的田野上, 两对母子 ,两种生命, 产生了一个分歧;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

课文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

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

有一些老人挺不住。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季。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教案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

同时借鉴举轻若重、以小见大的写法。

最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6课《散步》课件(共22张ppt)

最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6课《散步》课件(共22张ppt)
母亲想让孙子高兴,也不想让儿子为难。反映了母亲对孙 子疼爱,为儿子着想,是一位善解人意、和蔼可亲、呵护 小辈的老人。
精细研读
妻子 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可以看出妻子尊重自己的丈夫,为了这个家 的和谐、温暖而尽心尽力。
精细研读
儿子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 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这几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都显现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 儿子的诚恳、孝敬,情态毕现。“正因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 的文化修养。由此可以明白,要表现什么情态,就用什么样 的语言。
精细研读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 意思。
写作背景
1985年,莫怀戚父亲去世不久,照料了莫怀戚多年的母亲似乎一 下子给抽调了生活的目标,身体情况变得很复杂。莫怀戚有个弟弟 是医生,私下说,莫怀戚母亲处在丧偶综合症中,这是一个微妙的 阶段,必须谨慎度过,最不能缺的就是子女的陪伴。同时,作者在 和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交流时候发现国外对“孝”也是倍加推崇, 因此在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时候产生了写下这篇文章的念 头。
字音字形
信服 xìn fú 分歧fēn qí 取决qǔ jué 粼粼lín lín 两全liǎng quán 一霎时yíshàshí 各得其所gè dé qí suǒ
词语释义
信服 :相信,佩服。 分歧:(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 取决:由某人、某方面或某种情况决定。 粼粼:形容水流的清澈或石的明净。 两全:顾全双方或两方面;于两方面皆无损害。 一霎时:很短的时间。 各得其所:原表示各如其所愿,后表示各个都得到适当的安排。

第六课《散步》课件(29张PPT)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六课《散步》课件(29张PPT)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散 步
莫 怀 戚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以小见大的这种写法,学习从平 淡的生活中挖掘不平凡的东西。
3.感受亲情的珍贵,理解中年人的责任 感以及生命传承的意义。
作者简介
莫怀戚,1951年出生,重庆 人,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 系,曾任教于重庆师范大学中文 系。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其中 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 川文学》奖。著有长篇小说《经 典关系》《透支时代》等。
①母亲本不愿出来: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 点儿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 话,就像小时我很听她的话一样。
这几句把母子二人的的情态都显现出来了,母亲 老迈、顺从、儿子诚恳、孝顺,并为下文贝母亲埋 下伏笔。
自主探究
1、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我”孝顺的段落或句子。
分歧( qí) 煎熬( áo)
咕咕( ɡū ) 粼粼( lín) 拆散( chāi )
蹲下(dūn) 鲜嫩(nèn ) 霎时s(hà ) 捶打( chuí)
sàn (散步) 散
sǎn (散漫)
bèi (背后) 背
bēi (背负)
pù (当铺)
铺 pū (铺床)
pào (泡茶) 泡
pāo (泡桐)
信服: 相信并佩服。
粼粼: 这里形容水的明净。
分歧: 意见不一致。 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文章中指使儿
子受到委屈。
各得其所: 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信服: 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霎时: 短时间。
自主探究
1、从文中找出散步的时间、地点、人物。
初春、田野、“我”、母亲、妻子、儿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散步》优质课件(共70张PPT)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散步》优质课件(共70张PPT)

知识备查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1985年8月2日《中国青年报》。作者写此文之前, 确实有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散步的亲身经历,里面的真人真景及 部分真事也与课文内容毫无二致,但作者当时并没有产生创作动 机。1985年,作者从他的好友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那里得知: 在美国人眼里,中国人尊老爱幼、赡养父母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 而在美国这是不可想象的。作者听后感慨不已:我们的传统美德 被外国人如此看重。于是,作者开始重新审视这份看起来很普通 的浓浓亲情体现出的价值,写作的念头就此产生了。
当“我”做出决定后,他欣然接受,没有一点蛮横无理的 态度,非常乖巧。
精读细研
2.从生活中常见的“散步”这件小事上来看,这是一个 怎样的家庭?
这是一个互敬互爱、温馨幸福、融洽和谐、 尊老爱幼的家庭。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一起梳理了课文内容,分析 了人物形象,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体 味一下作者笔下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整体感知
2.根据课文内容抢答。 时间: 初春 地点: 田野 人物: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起因: 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我的儿子要走小路。 经过: 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母亲改变了主意,走小路。 结果: 我们一家人向前走去,其乐融融。
整体感知
3.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七年级语文上册
6 散步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过与家人或朋友一起散步的 经历?散步的过程中发生过什么难忘的事情吗?你有 什么感受呢?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莫怀戚先生的家。陪同他们 一家三代去散步,分享他们之间那浓浓的亲情。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性格,体会文章主题。 (重点)
合作探究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知识点 导学案 图文解读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知识点 导学案  图文解读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知识点导学案图文解读知识点归纳一、作者简介莫怀戚(1951-2014),重庆人,当代作家,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

主要作品有小说《诗礼人家》《经典关系》等。

作品集主要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二、故事背景《散步》写于1985年。

写此文之前,作者确实有一次全家三代四口人散步的亲身经历,里面的真人真景及部分真事也与课文内容毫无二致,但作者当时并没有产生创作动机。

后来,作者从他的好友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那里得知:在美国人眼里,中国人尊老爱幼、赡养父母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而这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

作者听后感慨不已,他开始重新审视这一看起来很陈旧的民族遗产,于是也就有了写作的念头,创作了此文。

三、理解词义信服:相信并佩服。

分歧: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的地方。

取决:由某方面或某种情况决定(后面多跟有“于”字)。

熬: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等)。

一霎:一会儿;短时间。

两全:顾全两个方面。

粼粼:形容水、石等明净的样子。

各得其所:原指每个人都得到了满足。

后指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安置。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①段):交代散步的地点、人物。

第二部分(第②一⑧段):写散步的过程。

五、问题解疑1.“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这几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这几句话把母子二人的情态都显现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情态毕现,并且为下文“我”背母亲埋下伏笔,其中“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是一个对称句,表明年老的母亲非常信服“我”,就像“我”小时候信服她一样,这句话表明,随着母子年龄的变化,依赖感也发生了转化。

2.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句中的“熬过”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熬”有“忍受,艰苦支持”的意思,“熬过”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在漫长的严冬里,在身体和精神上所遭受的苦难,表现了母亲的坚强,流露出“我”的欣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

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

有一些老人挺不住。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季。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散步》是当代作家莫怀戚于1985年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通过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事件,引发了作者的一种“生命的感慨”,抒发了一种交织在母子、父子、祖孙三代之间浓浓的亲情。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为您带来的4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初一上册语文《散步》教案篇一设计思想: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的自尊心、主动性和求知欲已大大提高了,同时,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分析、理解、审美和口头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做问题的发现者、思考者、探索者。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情趣2、过程与方法:揣摩重点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了解“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美好品德,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1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美。

2培养学生遵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人性美并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

教法设计:诵读品味法点拨引导法教法指导:引导学生说事、品情、赏景、析意、悟法。

教学准备:(1)歌曲《家和万事兴》《让爱住我家》(2)ppt教学过程:一。

歌曲导入播放《家和万事兴》,让学生说出歌名。

背出“家和”的两句--“妻贤福星广”、“母慈儿孝敬”。

现在我国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家庭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的缩影。

家庭和谐了,社会就和谐了。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莫怀戚的《散步》。

作者:莫怀戚,重庆人,当代作家,重庆师范大学教授。

二。

听读入境,积累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熬分歧意思霎时散步拆散尽头粼粼背起后背蹲下2、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信服熬分歧意思拆散各得其所委屈尽头粼粼自然仔细三。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争霸的原因: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
春秋列国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
我们的
晋B 新田
齐A 临淄

雍 周 洛邑 宋
商丘
家乡所 在地处 于哪一
吴D 吴 个诸侯
楚C 郢
国? 越E 会稽
人和、地利、天时
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
1.管仲改革,国富兵强; 2.东方大国,盛产鱼盐; 3. “尊王攘夷”,策略正确。
学习目标
• 1.掌握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 2.知道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名称及地理 位置 。知道齐桓公称霸的原因,知道战国 的混战中孕育着统一趋势。
• 3.识读《春秋》和《战国》形势图,提高 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东周是谁在哪一年建 立的?
公元前770 年,周平王 迁都洛邑, 东周开始。
从争霸到兼并,说明出现了从分 裂到统一的趋势。












你知道卧薪
卧 薪

尝胆的故事吗? 胆
越王勾践卧薪尝
胆,十年复国,
能给我们什么启
示?
卧薪尝胆
• “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 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 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 名 言:有志者、事竟成,破 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 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 千越甲可吞吴。
管鲍之交
管 春秋时期,鲍叔牙和管仲二人是好朋友,彼此相知很
深。后来,鲍叔牙当了齐国公子小白的谋士,管仲却为齐
仲国的公子纠效力。两位公子在回国继承王位的争夺战中,
管仲曾驱车拦截小白,引弓射箭,正中小白的腰带,小白 弯腰装死,骗过管仲,日夜驱车抢先赶回国内,继承了王 位,称为齐桓公。公子纠失败被杀,管仲也成了阶下囚。 齐桓公登位后,要拜鲍叔牙为相,并欲杀管仲报一箭之仇。 鲍叔牙坚决辞掉相国之位,并指出管仲之才远胜于己,劝 说齐桓公不计前嫌,用管仲为相国。齐桓公于是重用管仲。

第6课《散步》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6课《散步》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的氛围,衬
托出了( )的情感。
欢乐愉快、
一家人其乐融
轻松惬意
融、相亲相爱
我们看到了一幅(
)的田野景色图?
这是一幅有趣的田间小路图; 这是一幅有蜜蜂采蜜的田间小路图; 这是一幅有田间小路的田间小路图; 这是一幅富有生机的田间小路图; 这是一幅.......
这一幅如画卷般美丽,阳光明媚的初春,一家人在田道 间的小路上散步,写得是不是很有画面感。田间小路,春 意盎然,菜花盛开,景物描绘地富有生命力,也同时象征 着了生命之美,亲情之美。
两全 拆散 各得其所
分歧 (qí) 一霎 (shà) 粼粼 (lín lín)
委屈
字词天地
【字形辨识】
歧(qí )分歧
一刹(chà)
岐(qí )岐山
枝(zhī )树枝
一霎(shà)
字词接龙
信服:相信、信任。 取决:由某方面或某种情况决定。 一霎:一会儿;短时间。 拆散:使家庭、集体等分散。 两全:顾全两个方面。 粼粼:形容水、石等明净。 各得其所:每一个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作者介绍
莫怀戚(1951年6月3日~2014年 7月27日),重庆人,笔名周平安、 章大明。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 会员,重庆作家协会副主席。1982 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1980年 开始文学创作。其中一篇小说《诗 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著 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思考问题
散步的地点: 田野
【角色台词】
母亲:“我看左边那条大路平坦宽阔,我老了,腿脚不便,走宽敞 的路舒服。” 儿子:“啊,爸爸!右边那条小路上开着金色的菜花,还有鱼塘, 我想去采花抓鱼,看上去好有趣哇!” 我:(一脸为难的样子)问妻子道:“一家人走哪条路?” 妻子:在外面,还是听你的。 我:(拿不定主意,纠结了一阵,朝着小路摇头)“走大路。” 母亲:(摸摸孙儿的脑瓜儿,对我说道)“还是走小路吧!我走不 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我:好。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复习资料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复习资料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复习资料第6课《散步》信服xìn fú相信(并)佩服。

嫩芽nèn yá分歧fēn qí取决qǔjué拆散chāi sàn 委屈wěi qū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水波粼粼shuǐbōlín lín 形容水面明净。

一霎时yīshàshí短时间;一会儿。

各得其所gèdéqísuǒ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

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

一、文学常识《散步》作者是当代作家莫怀戚,这是一篇叙事散文(体裁)。

二、文章主旨《散步》通过选取祖孙三代一家四口人在田野散步这个生活侧面,生动的展示了这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三、内容理解1.课文写了那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文中描绘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散步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为纽带组建起来的。

2.理清故事情节。

(1)散步的时间:初春(2)散步的地点:田野(3)散步的人物:我、母亲、妻子、儿子(3)散步中发生了什么: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4)谁来解决分歧:我(5)为什么我来解决: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

(6)我要如何解决: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我说:“走大路。

”(7)最后是如何选择的:最后,我们走了小路,在不好走的地方,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稳稳地走了过去。

(8)为什么选择了小路:母亲改变了主意。

3.“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一句中的“熬”字能否删去?为什么?不能删去。

因为母亲的现状是“老了”“身体不好”,母亲从寒冷的冬天挺过来,是很不容易的。

“熬”字有忍受、艰苦支持的意思,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人教统编2024年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_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课件】(30页)

人教统编2024年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_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课件】(30页)
——李定一《中华史纲》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学习目标—— ✓ 知道战国七雄的基本史实、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修建都江堰的基本史实。
✓ 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开放性讨论,培养创新思维和发展个性。 ✓ 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了解这一工程,培养爱国情怀和民族
自豪感。
第一节
战国七雄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一.战国七雄
1.背景
找一找:对比春 秋后期与战国初 期的形势图,有 何不同?你能看
出什么变化?
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 疆域扩大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史料1: (晋国哀公四年(前454年), 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共杀知伯,尽并其 地。十八年,哀公卒,子幽公柳立。幽公之 时,晋畏,反朝韩、赵、魏之君。独有绛、 曲沃,馀皆入三晋。……烈公十九年(前 403年),周威烈王赐赵、韩、魏皆命为诸 侯。……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 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静公迁为家人,晋绝 不祀。 ——《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
李牧(?-公元前229年), 嬴姓,李氏,名牧,赵国 柏仁(今河北邢台)人。 战国末年军事家,与白起、 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 大名将”,素有“李牧死, 赵国亡”之称。李牧驻守 代郡、雁门郡期间,率军 大破匈奴。后期以抵御秦 国为主,宜安之战中重创 秦军,受封武安君。前 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 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 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 李牧杀害。
➢ 列国纷争:从春秋到战国
材料:经过两百余年的争霸战争,各国内部亦发生变化,国家组织因之改观。原来各国贵族分封 在外的都邑,按照规定,最大的不能超过“国”的三分之一,后来因为兼并的原因,诸侯常将新 得的土地,分赐予同宗子弟或有勋业的异姓功臣。这些分封在外的氏族,常乘国君暗弱或内乱的 机会,竭力扩充实力;彼此之间,为了利害冲突,亦常发生战争和兼并的事件,诸侯无力干涉。 积久之后,国家的政权遂逐渐旁落于少数势力雄厚的贵族手中,各国诸侯变成有名无实的国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课师生之间
6.1走近老师
1.新时代对教师有什么要求?(当今好老师的标准)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

(“四有”教师)
2、如何面对不同风格的老师?
(1)我们要承认老师之间的差异,接纳每位老师的不同,他们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2)发现不同风格老师的优点。

(3)了解老师教育行为的目的。

(4)主动交往。

(5)无论什么风格的老师都应该受到尊重。

6.2师生交往
1、如何理解“教学相长”?
(1)教与学是师生相互陪伴、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过程。

(2)一方面,我们的学习离不开老师的引领和指导;
(3)另一方面,我们与老师交流互动,也可以促进老师更好地“教”。

★2、如何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
(1)老师的表扬意味着肯定、鼓励和期待,激励我们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2)老师的批评意味着关心、提醒和劝诫,可以帮助我们反省自己,改进不足。

(3)对待老师的批评,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老师批评的内容和用意上,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

★3、师生交往的良好状态:
学生乐于学习,老师寓教于乐,师生之间彼此尊重、相互关心、携手共进。

★4、为什么要尊重老师?
(1)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传承者之一,承担教书育人的使命。

(2)尊重老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作为“晚辈”的基本道德修养。

(3)老师是我们知识学习的指导者,也是我们精神成长的引路人。

(4)老师给予我们生活上的关心和情感上的关怀,我们也应该主动关心老师、理解老师。

★5、如何与老师建立良好关系?
(1)彼此尊重,是我们与老师建立良好关系的开始。

(2)在平等相待、相互促进的师生交往中,我们可以和老师成为朋友。

(3)学会正确处理与老师发生的矛盾。

6、与老师发生矛盾怎么办?
(1)自我反思,冷静、客观地分析原因。

(2)相信善意,多些宽容和理解。

(3)坦诚相待,注意沟通方式。

(4)求同存异,主动关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