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粮草给养对诸葛亮北伐的影响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古代战 争中的后勤保障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古代战争中的后勤保障《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古代战争中的后勤保障》在古代战争中,有一句至理名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后勤保障在战争中的关键地位。
后勤保障,就如同战争机器的“燃料”和“润滑剂”,决定着战争的走向和胜负。
粮草,是后勤保障中最为关键的部分。
在古代,士兵们需要大量的粮食来维持体力,进行战斗。
一场战争往往持续数月甚至数年,所需要的粮食数量是极为庞大的。
而且,粮食的运输也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运输粮食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路途遥远,损耗巨大。
比如从后方的粮仓运输到前线,可能出发时的十成粮食,能运到前线的只有三四成。
这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还需要有良好的组织和规划。
除了粮食,草料对于军队中的战马也是至关重要的。
战马是古代战争中的重要作战力量,它们需要充足的草料来保持体力和战斗力。
如果草料供应不足,战马就会消瘦、虚弱,无法在战场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武器装备的供应也是后勤保障的重要环节。
士兵们需要精良的武器来作战,包括刀剑、弓弩、盔甲等。
这些武器的制造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和时间,而且要及时地补充和更新。
在长期的战争中,武器的磨损和损坏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不能及时更换,就会影响军队的战斗力。
医疗保障同样不可或缺。
战争中,士兵们难免会受伤生病。
如果没有有效的医疗救治,不仅会影响士兵的战斗力,还可能导致疫病的传播,削弱整个军队的实力。
古代的医疗条件有限,但也会有军医跟随军队,携带一些基本的药材和医疗工具,为受伤的士兵进行治疗。
后勤保障的人员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除了运输粮草和武器装备的人员,还有负责做饭、洗衣、修筑工事等各种工作的人员。
他们的工作虽然不像前线士兵那样直接参与战斗,但却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在古代战争中,很多著名的战役都因为后勤保障的成功或失败而改变了结局。
例如,诸葛亮的北伐,多次因为粮草运输困难而不得不退兵。
而在楚汉相争时期,刘邦能够最终战胜项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较为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
关于诸葛亮粮草故事
关于诸葛亮粮草故事《诸葛亮与粮草的那些事儿》说起诸葛亮,那可是大名鼎鼎啊!他的智谋那可是杠杠的。
今天咱就来说说诸葛亮和粮草的一个故事。
有一次啊,诸葛亮带领着蜀军出征,那仗打得是异常激烈。
这粮草的供应就成了大问题,要是没粮草了,这士兵们还咋打仗啊。
这不,诸葛亮就开始想办法解决这个事儿。
他叫来负责粮草运输的官员,细细地询问了一番情况。
原来啊,这运粮草的路上常常会遇到一些小麻烦,比如天气不好啦,道路泥泞难走啦等等,这些都影响了粮草运输的速度。
诸葛亮一听,这可不行,必须得想个办法才行。
他思来想去,决定亲自去查看一下运粮的路线。
他带着几个随从,沿着路线一路走过去。
一路上,他仔细地观察着周围的环境,还时不时地和当地的百姓聊聊天,了解一下情况。
终于,他发现了一个问题。
原来,有一段路旁边有一座小山,每次运输粮草的队伍经过这里的时候,都要绕一个大弯,这可就耽误了不少时间。
诸葛亮灵机一动,他让人把小山挖开一个口子,这样粮草队伍就可以直接通过了,不用再绕弯子。
说干就干,士兵们立刻行动起来,没几天的功夫,就把小山挖开了一个大口子。
这下可好了,粮草运输的速度大大提高了,士兵们也能及时得到补给,打仗也更有力气了。
你看看,诸葛亮多聪明啊,就这么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解决了大问题。
他对这粮草的事儿那可真是上心,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份细心和智谋,才使得蜀军能够一次次取得胜利。
到了现在,我们提起诸葛亮,还是会对他那充满智慧的形象竖起大拇指。
而这个关于粮草的故事,也一直流传了下来,让后人感叹他的厉害之处。
这就是诸葛亮和粮草的故事,一段充满智慧和奇思妙想的故事呀!。
囤积粮草_1000字
囤积粮草_1000字诸葛亮和小诸葛来到了营寨,大部分战象都还活着,大象也不怎么认自己的主人,很快被蜀军驯服了。
小诸葛爬上一头大象,拿着一杆长枪,在大象身上挥舞。
诸葛亮在大象前说:“真是一个威武的象兵!以后我们也要训练象兵,这样,孟获就不用愁了!”小诸葛下来以后,诸葛亮说:“有了大象,孟获就好对付了,你回到汉中,囤积些粮草,过段时间就要北伐了!”诸葛亮顿了顿,又说:“对了,让马谡和你一起回去,共同屯粮吧!马谡!”大象群里想起一个声音:“在!”只见马谡从大象群里走了出来。
诸葛亮说:“马谡,明天你和小诸葛一同前去汉中屯粮,就……骑大象回去吧,看他们适不适应北方的水土。
”马谡说:“是!”第二天,马谡就和小诸葛骑着大象上路了。
连着走了三天三夜,才到了汉中,大象似乎无精打采的,好像要病了,看来还是水土不服呀,马谡只好托人再送回南方去。
到了汉中,小诸葛便来到住处,准备好好睡一觉,不过,心中还是有些遗憾——要是大象能够适应北方的气候,那北伐肯定用得着呀!算了,屯粮才是最重要的,小诸葛昏昏睡去了。
第二天,小诸葛来到粮库,一看,吓了一大跳——粮库中只剩下三千石粮食了!他急忙找来粮官,问:“我们开始南征的时候,粮库中还有五十万石粮食粮食,现在怎么只剩三千石了?”粮官说:“南征用去粮草全部的一半多一万石;操练新兵用去剩下的55%的粮草;然后又收割稻谷,增加了剩下粮草的0。
7倍;驻扎部队的供给用了剩下粮草的一半多一千石;然后又收割小麦,增加了剩下粮草的0。
65倍;抚慰人民用了剩下粮草的0。
8倍;与西域的商贸用去了两万石。
现在粮库中就只剩三千石粮食了。
”小诸葛说:“我来检验一下:500000÷2-10000=240000(石)240000-240000÷100×55=108000(石)108000×0。
7=75600(石)75600+108000=183600(石)183600÷2-1000=90800(石)90800×0。
浅论粮草对战争的重要性
浅论粮草对战争的重要性作者:陈春明来源:《农家科技中旬刊》2018年第03期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天下大势必定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这一规律始终徜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尤其在天下分离的乱世,战争直接影响着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
然而,也正是在诸多次战争中,能否得到充足的粮草供应又直接影响到战争的胜败,由此粮草可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间接因素。
古代的军事家们往往会就粮草问题做出大文章,以求在战争中获得主动权,其方式方法无不令后来者唏嘘感叹。
研究和讨论粮草在古代战争中的作用和地位,不仅可以使我们清楚的认识古代战争的特点和性质,而且还可以使我们对于认识今天战争规律有着重大提升作用。
1.粮草在楚汉争霸时期的影响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始皇于沙丘(今河北广宗)病逝,中车府令赵高等人发动沙丘政变,矫诏将长子扶苏、大将蒙恬赐死,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
秦二世昏庸荒淫,赵高又专权乱政,赋敛益重,致使天下越发困疲,百姓苦不堪言。
大泽乡陈胜、吴广揭竿而起,项羽与其叔父项梁随后在会稽起义。
同月,原泗水亭长刘邦亦于沛县(今江苏沛县)起兵响应,称沛公。
刘邦入主关中后,刘邦、项羽两大集团逐渐成为秦末两支最大的武装力量,鸿门宴之后两大集团之间的争雄逐渐白热化。
值得重视的是在二者争雄期间,刘邦的后方补给始终是充盈的,萧何的筹粮、征兵、抚民心等一系列后方行动对刘邦在前线取得作战胜利有重大意义。
公元前203年,刘邦再次出兵攻打楚国,项羽因粮缺兵乏,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的要求,于是也就有了楚河汉界的说法。
相比于刘邦巩固的后方供给,项羽的后勤供应就显得拙略匮乏了。
固陵之战中,虽然项羽打败刘邦,但由于缺粮,已无心恋战,不得不准备退回彭城。
假如此时的楚军粮草丰沛,兵力充足,大可乘胜而追彻底消灭对手,然而历史是不容假设的,最终项羽因粮缺兵乏被困于垓下,自刎乌江。
当然,在这期间也还有很多与粮草有关的战争。
历史趣谈:诸葛亮数次北伐失败的真正原因 竟是因为他!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诸葛亮数次北伐失败的真正原因竟是因为他!
导语:刘备死后,诸葛亮身上最后一层束缚消失了,他成了蜀国真正的掌权人,但是他依然没有忘记刘备的愿望,“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于是发动了历...
刘备死后,诸葛亮身上最后一层束缚消失了,他成了蜀国真正的掌权人,但是他依然没有忘记刘备的愿望,“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于是发动了历史上很著名的北伐战争。
但是哪怕蜀国倾尽全国之力,再加诸葛亮天纵之才,为什么数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呢?原因其实很简单,是因为一个叫做枣祗的人。
这个名字很陌生,他也的确是个名不经转的小人物,但是他对于魏国的作用真可谓不小,他就是魏国“屯田制”的最初创始人。
而也正是这个屯田制,导致诸葛亮一次次的北伐失败。
所谓的屯田制指的是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
又有军屯、民屯之分。
东汉末年,虽然魏国屯田的构想与实施都只限于避免从异地长途运输粮食,目的只是解决边境守备军队之需,并不作为经济和社会制度,但是屯田制给魏国带来的却是国力提升和经济的强盛。
最开始曹操依靠中原土地肥沃的优势,调防部分士兵去开垦种植,当年便囤积了上百万斛粮食,从此军心稳定,交战时不再有缺粮的窘境,曹操也仅用了十年时间就统一了北方。
三国鼎立后,曹操又继续扩大屯田规模,尤其在与吴、蜀接壤的边境线上,开垦大量农场,仅在关陇地区,就设有长安、槐里、陈仓、上邽等多个垦殖基地,这些边境线上的“建设兵团”,通过五年、十年的休养生息,形成稳定的凝聚力。
反观蜀国这边,粮食无法运输到前线,诸葛亮纵有天才智慧,能制造木牛、流马,运送粮食,也远水解不了近渴!《三国演义》中“六出
生活常识分享。
军事物流运输
古今军事物流对比引言:物流运输在战争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古今中外的很多著名战役的成败关键点都在战争物资上。
从三国时代的官渡大战曹操火烧乌巢,到近代中国的淮海战役人民用小车推送出来的胜利,再到现代中东美伊战争海陆空一体化的物资运输体系,无一不惊心动魄,无一不体现物资保障对于战争胜利的重要作用。
摘要:本文通过对古今著名战役中物流运输的研究,对比了古代物流运输与当代物流运输,从而展现物流运输业的巨大进步。
同时,通过对现代军事物流的思考,提出了现代物流运输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关键词:物流战争粮草信息技术RFID GPS 仓储运输工具三国时代伊拉克战争正文:1.军事物流的重要性与特殊性古语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里的粮草包括各种军需物资,粮草运输相当于现代的军事物流体系。
军事物流是指军事物资经过采集、包装、加工、运输、储存、供应、分发等环节, 最终到达军队被消耗使用,实现其空间流动的全过程。
a)重要性从古至今,军事实力一直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战时物流能力。
由于古代交通运输能力很低,所以这一点在古代显得尤为重要,往往直接影响到战略决策和战术调整。
在现代战争中,往往讲究快速打击能力,这就使得空运物流的地位极大提高,同时,大宗物资的海运能力、军队持续作战的陆地物资补给能力,也同样不可或缺。
同时,战争中作战双方不仅竭尽全力提高己方军事物流能力,而且想方设法摧毁对方物流体系。
现代西方著名军事学家利德尔·哈特在其名著《战略论》一书中,根据近现代大量的战争事例,总结出一条著名的原则,即间接路线战略。
所谓间接路线战略,就是不用“直接法”去进攻敌人,也不是单纯地强调“集中优势兵力”,而是采取间接路线,攻击敌人的指挥系统或后勤保障系统,摧毁敌人的稳定性,从而使敌人在心理上和物质上丧失平衡,最后彻底打败敌人。
这进一步证明了军事物流的重要性。
b)特殊性与其他市场经体制下的物流形式不同,军队物流一般情况下是通过对物资的价值转移,将之融入到军队建设中去。
诸葛亮5次北伐,3次缺粮无功而返,四川天府之国,为何总缺粮食?
诸葛亮5次北伐,3次缺粮无功而返,四川天府之国,为何总缺粮食?三国末期数诸葛亮北伐中原最出名,自刘备、曹操死后,形成三国鼎立的头号关键人物纷纷易主。
魏国有司马懿,蜀国有诸葛亮。
而诸葛亮作为蜀军最高威望的军师跟领导者,一生宏愿就是统一中原,匡扶汉室,他在世期间曾兴师动众的发动过五次北伐战争,可惜有三次因为粮草告缺而被迫撤军,那么诸葛亮为何不运用自己的才智一次醒解决掉粮食缺乏问题呢?诸葛亮被称为《三国演义》里最厉害的智者,他除了善用兵法足智多谋之外,还发起了5次北伐战争。
而蜀国第一任君主刘备在白帝城临死时把权力交给了诸葛亮,希望他匡扶后主刘禅稳定蜀国根基,还让他继续跟魏军交战光复汉室江山。
因此,诸葛亮就算深知自己年老多病也不忘先主的交代,把蜀国安顿好后,就开始不停出兵北方跟魏军交战。
据说,诸葛孔明先后一共五次开启了北伐,但都是以失败为结果,其中过半原因是路途太远,道路崎岖难行,穷山恶水间,大军艰难爬得过去,可是后面的粮草辎重队跟不上,导致前方将士粮草不接济,久而士兵吃不饱饭,马屁吃不到草,故此无能力再前进,使得逼迫撤退。
经过前三次北伐失败,诸葛亮深知粮草问题是影响着胜负大局的关键难题,因此把定军山作为重要军事要塞,广积粮,稳住第一战线,可是要继续往魏国境内前进,后续的粮草补给依旧跟不上。
事后智囊诸葛亮又出妙计,骗过司马懿,声东击西的带人去攻陷麦城,收割了那里的大量麦子当食物,单始终只能解燃眉之急。
故此,当年的诸葛亮也深知其中厉害之处,无奈就算心里明白,也没办法解决这些难题。
川蜀虽有盆地,可期间山路异常崎岖难行,多数地域由于未经开发,显得荒凉无比,且蚊虫虎豹奇多,环境恶劣,甚至很多时候前方都没有路,只能派先锋队伍先行开路,开命大军前进,因此可见蜀军北伐,确实存在诸多困难险阻。
北伐还导致蜀国粮食减收,并不是因为干旱无雨影响,当初诸葛亮征调大批川地青年参加北伐,所以大部分都是老幼妇孺在家中留守,因此没有年轻壮力去耕田,秋天后稻谷、麦子、玉米等收成就少了许多。
诸葛亮北伐的时候为什么一直缺粮呢 他真的不如战国时代的诸侯吗
诸葛亮北伐的时候为什么一直缺粮呢他真的不如战国时代的诸侯吗本文导读:说起来,诸葛亮在隆中帮助设计出来实现天下三分的战略,而且还把蜀国战略上面的规划给规划好了,刘备才慢慢的有了自己慢慢发展的道路,最后才从一个卖草鞋的最后发展成了三国里面一股强大的势力。
其实,刘备能够成功,诸葛亮的功劳是很大的。
但是就算在外作战一直胜利,在治理内政上面也有功绩的诸葛亮,在进攻曹魏的时候,还是没有成功没能把天下统一。
这里面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北伐的时候一直缺粮,所以每次诸葛亮有优势的时候,都会因为粮草的问题退兵。
虽然当时益州的国力很虚弱,蜀国领土总人口应该是一百万差不多,在蜀国军事巅峰的时候,有十万的步兵。
其实看上去是十个人养一个人,但事实上在这么多人里面有六万左右的人是不种地的,这样的话,就是六养一了。
因为战斗从头到尾比的就是国力,曹魏当时占领下天下三分之二的地方,而且地方还比蜀川更适合屯田,蜀国的国力肯定是跟曹魏不能比的。
但是在战国的时候,也是天下很乱,但是谁都没有出现缺粮的问题,那么诸葛亮真的不如战国时代的诸侯吗?在战国时候死伤的人数是很多的,秦国的大将白起带领部队在跟赵国的赵括带领的部队死战,这一场站口,白起把赵国的降兵四十多万给坑杀了。
当时赵国的部队还有十万在朝野,在当时只赵国能作战的兵力就有哦五十多万。
而且就算起七国里最小的韩国,当时的部队也有二十万。
韩国跟赵国齐国这些打过不一样,他是在魏国、楚国跟秦国三个国的夹缝里面存货下来的一个国家,想生存是很难的,但是就算这样,他们还是有三十万的部队,不蜀国的部队要多很多。
相较之下,蜀国有荆州的四个郡跟益州,占领的地方要比韩国大很多,但是最后北伐去作战的也只有十万人,这蜀国都不能养活吗?其实蜀国真的是不能养饱三十万部队的,因为在东汉的末年跟战国最大的不同就是,在征兵上面有了很大的变化。
战国的时候,是全民化的冰壁,如果有了战争,所有达到了要求的男性都必须要上去作战,而在没了战争的时候,如果不在守城的话,就要去回家去种地。
中国古代打仗耗费粮草,运输路上要消耗三份粮草,才能往前线运一份粮草
中国古代打仗耗费粮草,运输路上要消耗三份粮草,才能往前线运一份粮草对于古代的将军们来说,领兵打仗,粮草永远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比如说,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正是因为曹操偷袭了袁绍的粮草,才能最终打赢了官渡之战。
再比如,同样是三国时候,诸葛亮几次北伐,也同样曾经因为粮草而犯难。
围绕着粮草,打出了一连串的经典战役。
但是,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有个问题却似乎非常难以理解。
照理来说,吃饭这件事,是人生活的必须条件。
不管打不打仗,士兵们都要吃饭。
那为什么古代打仗的时候,粮草会成为这么大的问题呢?难道说,不打仗就能节省很多粮草吗?1.古代军制问题中国古代打仗,很多时候之所以会围绕着粮草产生大量的问题,归根到底,首先是一个军制的问题。
中国古代募集士兵,大致有两种形式:府兵制和募兵制。
这两种形式,在历朝历代可能叫法不同,但其核心是一致的。
两者的根本性区别在于,士兵们到底要不要从事农业生产。
这两种军制,其实并无绝对意义上的优劣,要看当时的历史情况而论。
比如说,三国时期的曹操,正是因为实行了屯田制,才能迅速强大起来。
而屯田制本身,其实就是一种府兵制度。
战时,士兵们是军人;非战时,士兵们是农民,可以自给自足。
这种军制,看上去是非常有利的,可以为国家节省大量的开支。
但问题是,这种军制在地盘较小的军阀混战时期,没有任何问题。
可一旦是大一统王朝时期,地盘过大。
一旦地方军队开始在边疆屯田,地方将领们手里有兵有粮有地盘。
这个时候,中央政府往往就无法再辖制地方军队,然后就会形成割据和叛乱。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唐朝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正是因为边疆的军队,有了在当地屯田的权力,节度使的权力开始迅速膨胀,然后才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
所以,在古代大一统王朝的时候,绝大多数的王朝,宁愿消耗国力去远程运送粮草,也不愿意在边疆给予军队屯田的权力。
诸葛亮北伐为什么越大越起劲 他的自信心是从何而来的
诸葛亮北伐为什么越大越起劲他的自信心是从何而来的本文导读:近年来,有许多人开始批评诸葛亮不懂兵,不配称为军事家。
但很少有人看到诸葛亮其实也是从0起步,逐渐成长为不可一世的大牛。
诸葛亮在刘备时代,更多的是在后方总理政务,督办粮草,是刘备手下的萧何。
在刘备死后,蜀中缺少独当一面的大将,诸葛亮才亲自统领大军,既当媳妇又当婆。
从诸葛亮的五次北伐来看,诸葛亮其实也在成长,从0起步,越来越强。
而对手,则从最初的强硬,越来越怂。
毫无疑问,成长起来的诸葛亮已经近乎无敌,当之无愧的军事家。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可谓计划周密,足见功夫之深。
由于蜀军多年不与魏军交战,而且是翻山越岭,远离本土作战。
诸葛亮异常小心,第一次出征便彻底拍灭了魏延的冒险主义思想。
自己则亲率主力,稳扎稳打,准备蚕食魏国。
第一次,声东击西,打的曹魏措手不及。
这一次北伐,诸葛亮选择的目标是远离曹魏中心地带的陇右。
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内心是比较忐忑的,并不敢过于靠近长安,不敢与魏国主力决战。
后来曹魏派出名将张郃救援陇右,诸葛亮思虑再三派出马谡迎敌。
马谡被张郃杀得惨败,诸葛亮不得已撤回汉中。
第一次北伐,虽有小的收获,但总体来说,以失败告终。
诸葛亮第一次与魏军交手,显然没有占到多少便宜,诸葛亮也认识到了蜀军与魏军的差距。
通过一伐,诸葛亮既练了兵,又壮了胆。
亲率近十万大军深入敌境,又能平安返回,诸葛亮总体是满意的。
同时,也涨了经验和教训,曹魏名将、曹魏的野战部队也不是吃素的。
回到汉中后,诸葛亮开始琢磨对付曹魏部队的办法。
第二次北伐,诸葛亮趁孙权在东边打败了曹休,于同年冬天北伐陈仓。
这一次北伐,非常有趣。
诸葛亮亲率数万人马,采用了云梯、冲车、地道等多种战术攻城。
陈仓地理位置险峻,不好攻取,诸葛亮施展各种战术其本意也不是占领陈仓。
在撤军后,设下埋伏,斩杀了魏国来追击的大将王双。
这一次,与其说诸葛亮是为了北伐,更多的像是练兵实践。
诸葛亮已经越来越大胆了,曹魏虽然不爽,但也没有办法。
诸葛亮北伐的原因是什么
诸葛亮北伐的原因是什么诸葛亮,在三国时期担任丞相。
诸葛亮的一生充满传奇的色彩,其中较为著名的便是他的五次北伐,那么诸葛亮北伐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诸葛亮北伐的原因,希望大家喜欢!诸葛亮北伐原因诸葛亮北伐的故事背景发生在东汉末年,此时天下分为三处,魏国、蜀国、吴国。
诸葛亮是蜀国刘备的谋臣,是他的丞相。
诸葛亮在对北伐的战争一共发动了五次,历时六年,可是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他在讨伐的过程之后积劳成疾最终病逝。
他发动北伐的原因是什么呢?刘备他有着对诸葛亮的知遇之恩,对于刘备这个人所嘱咐的事情还是很放在心上的,因为他非常重情义。
刘备在生前也有着扩大国土的想法,那么他在活着的时候没有完成的心愿诸葛亮当然想帮助他来完成了。
诸葛亮善于谋划,北伐也是他想要防守和保存蜀汉的谋划,与其等到别人来打你不如自己主动去打。
他也在害怕其他两国合起来打蜀国,到时候只怕是一切都是为时已晚。
不过当时他是想要取益州和荆州的,但是关羽没能守住荆州。
诸葛亮放弃这个想法,于是他换了战争策略,采取主动防守,他有这样的想法是想借此来扰乱曹魏的经济和战略。
中原地区经济发达,是个繁荣的地方,曹魏的国力强大,远高于蜀汉,不采取主动防守,等待曹魏囤积力量之后攻打蜀汉,那么诸葛亮他们肯定是无法抵挡的。
所以,占据中原这些地区,再借此来削弱魏国的经济,让他们不能直接来攻打蜀汉。
虽然说最后还是失败了,但是也不能说诸葛亮这个方法没有用,魏国忙于应付经济上的损失,以至于诸葛亮死后魏国也没能掀起多大浪来。
传说诸葛亮神机妙算,他也料想到了这些,虽然失败了,但也为蜀汉的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这也是不能不为其称赞的!诸葛亮北伐失败只因错杀了此人有人说诸葛亮北伐失败只因错杀了一个人,那么这个人是谁,诸葛亮为什么要杀他呢?又为什么说诸葛亮北伐失败只因错杀了此人呢?这个人说起来在三国中也比较出名,就是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一回中的马谡。
马谡的军事才能非常高,但也因为这一点马谡刚愎自用,不肯听别人的建议,导致在街亭一战中失礼,重点是马谡在出发之前还和诸葛亮签订了军令状,这一失败,让诸葛亮即使也很心痛他是一个军事天才,但依旧还是执行军令,斩了马谡。
诸葛亮巧计抢新麦读后感
诸葛亮巧计抢新麦读后感
诸葛亮为什么要兵出陇上抢割新麦?公元231年2月,诸葛亮率10万大军四出祁山攻伐魏国,司马懿率张邰、费曜等大将迎战蜀军。
诸葛亮兵至祁山,见魏军早有防备,便对众将说:“孙子曰:‘重地则掠。
’也就是说,深入敌人的腹地,就要掠取敌人的粮秣来补充自己。
如今,我们的粮草供应不上,我估计陇上的麦子已经熟了,我们可以秘密派兵去抢割陇上的麦子。
”诸葛亮留下王平、张嶷等人守卫祁山大营,自己则率领姜维、魏延等将领直奔上邦。
司马懿率大军赶到祁山,蜀军并不出战。
司马懿心中疑惑,又闻有一支蜀军径往上邦而去,不由恍然大悟,急忙引军去救上邦。
诸葛亮赶到上邦,上邦魏将费曜出兵迎战,姜维、魏延奋勇向前,费曜被打得大败而逃。
诸葛亮乘机命令三万精兵,手执镰刀、驮绳,把陇上的新麦一割而光,运到卤城打晒去了。
司马懿技逊一筹,失去了陇上的新麦,心中不甘,便与副都督郭淮引兵前往卤城偷袭,企图夺回新麦,擒拿诸葛亮。
不料,诸葛亮早有防备,他让姜维、魏延、马忠、马岱四将各带2000人马埋伏在卤城东西的麦田之内,等魏兵抵达卤城城下时,一声炮响,伏兵四起;诸葛亮又大开城门,从城内杀出,司马懿拼力死战,才得以突出重围。
司马懿接连受挫,转而采取了据险而守、绝不出战的方针。
诸葛亮求战不得,眼看抢来的麦子也即将吃完,只好下令退兵。
魏大将张邰领兵急追,追至剑阁木门,只听一声梆子响,早已埋伏在峭壁悬崖上的蜀军万箭齐发,张邰及其率领的百余名部将全死于乱箭之中。
诸葛亮第四次伐魏虽然没有实现预定目标,但因采用了“重地则掠”的策略,避免了断粮的危险,并且平安地退回到了本土;而魏国不但损失了陇上的新麦,还损失了一员能征惯战的大将张邰。
历史的尘埃——诸葛亮的随军粮草问题小考
历史的尘埃——诸葛亮的随军粮草问题小考----所有史料均来自资治通鉴,不过我和三国之对比了一下基本吻合。
----首先来看晋军此次攻蜀的军粮可以支持多久,我们可以以诸葛和姜维进攻魏国因为军粮不济而退的情况来进行分析,以下情况均为纯粹因为军粮不济的问题而退兵。
一共有三次:----第一次:----“太和元年丁未,公元二二七年十二月,亮引兵出散关,围陈仓,陈仓已有备,亮不能克。
昼夜相攻拒二十馀日,帝召张郃于方城,使击亮。
郃知亮深入无谷,屈指计曰:“比臣到,亮已走矣。
”郃晨夜进道,未至,亮粮尽,引去。
”因为是冬天,野无可资,此次军粮只可供1个月。
----第二次:***这一次就是下邽割麦的战役***----“太和五年辛亥,公元二三一年二月,亮帅诸军入寇,围祁山,以木牛运。
三月亮分兵留攻祁山,自逆懿于上邽。
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懿遇于上邽之东。
六月,亮以粮尽退军。
”此次因为一方面改进了运输工具,另一方面三月正是麦子成熟的季节,诸葛得到补充,从二月初算到六月底,最多支持了5个月。
----第三次:----“嘉平五年癸酉,公元二五三年四月,汉姜维将数万人出石营,围狄道。
五月,姜维粮尽,退还。
”此次从四月初算到五月底,顶多支持了2个月。
----另有一例可以支持粮草供应困难的说法:----“青龙二年甲寅,公元二三四年二月,亮悉大众十万由斜谷入寇,四月,诸葛亮至郿,军于渭水之南。
亮以前者数出,皆以运粮不继,使己志不伸,乃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
”诸葛这次又是二月出兵,三月麦熟时应该是在当地得到了一些补充。
从上面第二个例子看,因为诸葛至少也得有10天的粮草准备退兵只用吧?所以退兵时肯定是有余粮的,所以不打算退兵的话,省着点用,诸葛应该可以挺到6月底。
四月开始屯田,最快7月可能稻熟,和这里分析的情况吻合。
从上面四个例子可以看出,蜀军如果没有在当地获得补充的话,只能支持1个半月多的粮草,就只有退兵了。
三月份在当地收获一次麦子后,则可以支持到7月初。
秦国灭蜀后利用蜀地粮草灭了六国都不缺粮,为何诸葛亮总缺粮?
秦国灭蜀后利用蜀地粮草灭了六国都不缺粮,为何诸葛亮总缺粮?这个其实没什么可比性,非要比较的话,主要原因有三个1.秦国的主要粮食产区不只蜀地,而诸葛亮只有蜀地2.除了生产,运输也是一大问题,诸葛亮时期运粮困难重重3.秦时蜀地是大后方,安心生产,诸葛亮时期的蜀地并不太平一个一个来说秦国不缺粮,因为产粮区多秦灭六国前,主要的粮草产地有三个,汉中平原,成都平原,河西之地•汉中平原:嬴政时期,受韩国人郑国的欺骗,修建了一条长达200多公里的大型灌溉工程,本来是想耗尽秦国国力,没想到修成之后,汉中平原成为稳定的粮食产区,秦国实力大增。
•成都平原:秦惠王时期派人攻占蜀地,而当时的蜀地还不是现在的天府之国,直到秦昭王时期,李冰被任命为蜀郡太守。
李冰上任后,组织民众在岷江流域修建了诸多大型水利工程,其中以都江堰水利枢纽为核心。
这些工程彻底控制住了暴躁的岷江,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秦国重要粮仓。
此时水路畅通,蜀地粮食可直接由水路运达汉中,也可沿江而下运往楚地,直达秦楚交战前线。
•河西之地:水草丰满,塞上江南,又有函谷关天险。
而诸葛亮时期,荆州已失,只有蜀地,既没有汉中平原,也没有河西之地,自然缺粮。
西汉大地震,断了诸葛亮的北伐大计诸葛亮北伐前,蜀地是不缺粮的,自给自足基本不成问题。
但是战争一开,粮草就不够用了,因为这涉及到运输问题。
诸葛亮北伐需要先取得汉中,本来汉水是可以直达汉中的,但是西汉吕后二年,武都大地震,直接改变了汉水的流向,这条水路没办法用了,粮草运到前线,要经过漫长的山路,全靠肩挑手抗,马拉车拽,后期虽然发明了木牛流马,但是相比于秦时的水运,效率还是太低了,路上要损耗十分之七八,这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武侯时期的蜀地,并不太平用诸葛亮自己的话说,“益州疲弊”。
经过刘备入蜀之战、汉中之战、荆南之战、夷陵之战、南征,多次大战下来,蜀国国力大损,农事损费,百业待兴。
以诸葛亮经天纬地之才,蜀国才堪堪以益州一州之地对抗吴魏,但是底子太差,又要连年征战,这让益州本就不多的人口捉襟见肘,甚至出现了女子成户主的现象。
诸葛亮:四次北伐的粮食问题
诸葛亮:四次北伐的粮食问题228年春天,诸葛亮在汉中郡练兵一年后,开始第一次北伐了。
面前拦着他的秦岭,是东西横亘数百公里的大山群,把关中盆地和汉中盆地南北隔开,诸葛亮要展开跳高活动。
(我当初开车在这无望的大山群里走,几乎要哭。
)诸葛亮大军(号称二十万),选择西去,攻打曹魏的陇右(甘肃)四郡。
大军从汉中郡的沔阳出来向,西不远即穿越阳平关,随后往西北拐,沿着秦岭西南侧的山下,来到沮道县。
秦岭在这里西端已经低平基本止住了。
从沮县向西北再行八十公里来到成县,一路是相对平的山地,颇是好走。
从成县再北上一百公里,就奔到了祁山。
祁山是曹魏陇右天水郡境南部的一个山。
山上有城,祁山城里竟有一万户人口。
这第一次北伐,细节就不讲了,祁山没打下来,张郃的援军来了,诸葛亮移兵北上,以马谡为先锋,但是先锋疯不起来,败于街亭,诸葛亮在该地区无据点,于是撤兵。
到了这年年底的冬天十二月,诸葛亮第二次北伐,目标瞄准关中盆地。
从汉中北上关中,有三条道,一是从沔阳西去,出阳平关,循秦岭的西南侧缘而进,经过沮道县,然后西北去,经成县,西北上到祁山,入陇右诸郡的天水郡,而从沮道县往西北去,不到成县,就改往东北走,缘秦岭西侧,翻越相对较低的秦岭西部,经过故道县,不远,即下山到陈仓县,今宝鸡,乃是关中最西部。
这是第一条道,所经山地相对平缓,多是长阪,在阪上来回迂回,犹如盘山道,路程相对长,但是略好走些,因为经过故道县,姑且称之为陈仓道或故道。
第二条道,是从沔阳以东的南郑,直接走褒斜道北上,这是位于秦岭中部偏西的路,出斜口,奔关中的眉县。
第三条路,是东走子午谷道,出至长安,这是秦岭东部的路。
诸葛亮打算走第一条道,即散关、故道、陈仓的路,因为相对好走,虽然比褒斜道绕远,但是安然一些。
按这条道,就翻越秦岭西部,下山到了陈仓,但是围攻二十几天打不下来。
曹睿这时候,把张郃光身从司马懿那里调来,叫他统兵去救。
张郃说:“臣上次在陇右战于街亭,诸葛亮并无辎重,只是军卒和民夫负粮而行,以此逆算,诸葛亮这次来,所背的粮食,也就再能支撑十天而已。
诸葛亮北伐之失
诸葛亮北伐之失“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北伐”一统大汉天下,是刘备的未竟之业,诸葛亮一直铭记,一道《出师表》之后,诸葛亮六出祁山,持续开展了10年漫漫北伐征战。
诸葛亮一向神机妙算,聪颖过人,却接连遭遇北伐挫败,总结原因不免唏嘘:其一,“人和”难成。
蜀国大臣李严表面上勤勤恳恳为诸葛亮征集北伐粮草,内心却极力反对,在司马懿使用离间计意图使诸葛亮被夺权之时,李严立即向蜀王刘禅参了诸葛亮一本,他其实并非不识得这离间计,只是北伐征战给蜀民带来的悲痛代价使得他私心作祟,坚持弹劾诸葛亮。
此时,诸葛亮在北方的战场上正遇交战关键期,被刘禅一纸诏书召回蜀国。
虽然离间计未能成功,却使得诸葛亮一再拖延了战事,这对于远征的将士来说并非好事。
从此事也可知,在蜀国,不乏反对北伐的人,在他们心中,偏安一隅就能永葆天下太平,长期以来,他们也一直是这么生活着的,何必劳民伤财,苦苦征战。
其二,“地利”尽失。
诸葛亮北伐中,多次因为粮草问题而退军,每每遇到粮草问题,诸葛亮总是痛苦不迭,大喊“若是荆州还在我们手中何至于此”。
荆州是进军中原的最佳路线,是最丰厚的粮草补给站,诸葛亮当年隆中对时,给刘备取天下的对策中第一步就是取荆州。
但早在刘备在世时,荆州就因为关羽的傲气而败入东吴之手,关羽也因大意失荆州而自杀。
如今“地利”一失,北伐之路徒增了更多艰难险阻,不是山路崩塌,就是路途遥远。
诸葛亮为三十万大军的伙食忍受的煎熬不次于苦寒之地的征战艰险。
其三,“天时”不得。
当年诸葛亮出山时,水镜先生就曾说“孔明虽得其主,但不得其时”,果真是一语成谶。
诸葛亮将司马懿引入了上方谷,那里本应是司马懿的坟墓,诸葛亮甚至还亲自到上方谷送别这位天敌。
就在司马懿的军队陷入火海,全军悲壮地唱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时,司马懿在绝望中拿起长剑引颈自刎的那一刻,雨水淅淅沥沥、哗哗啦啦下了起来。
苦寒的陇西之地连续几个月不曾有雨水,可就在那一刻奇迹般地下起了倾盆大雨。
论粮草给养在三国时代战争的重要性
论粮草给养在三国时代战争的重要性论粮草给养在三国时代战争的重要性摘要: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博大、炫目、璀璨而又辉煌。
而三国时代,则是这长河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想想在中国的封建社会,恐怕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比三国时代更加具有吸引力。
從公元220年到公元280年这短短的60年间,魏蜀吴就形成了三权鼎力的局面,相互之间爆发了数次为后代称之为典型的战争,这在中国的封建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存在。
这些战争中所运用到的兵法,不仅被后人运用到了实际战场中,还被运用到了商业的“战场中”,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本文将通过三国时期战争中粮草的给养来分析战争成败的原因,从而使人们多层次多方面地认识三国历史,认识中国历史。
关键词:粮草;给养;三国时期;战争1.军队粮草的重要性“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军事界作战前常用的一句话。
放在今天来讲,这句话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的。
作为军队需求的基本后期保障,粮草的准备是很重要的。
队伍里的粮草准备会直接关系到军队士兵的战斗力,同时也会影响到军队里面官兵们之间的关系。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粮草的给养在战争中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在三国的很多战役中,充足的粮草补给在一定程度上对战争的成败起到了导向性的作用。
这也就是为什么三国时期的军事战略家在发动战争时往往会在粮草上大做文章。
2.粮食供给在三国战争中的表现2.1官渡之战后人称赞的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乃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场战役,因为它是以少胜多的经典,也是曹操在其金戈铁马生涯中最为辉煌的一个画面。
公元199年,也就是东汉建安年四年,作为三权之一的袁绍军事力量充分,且装备精良,粮草充足。
为了逐鹿中原,袁绍因此领兵南下官渡,打算消灭曹军,因此这场战役被后人命名为“官渡之战”。
此时的曹操兵力只有两三万,兵力远远弱于袁绍。
曹操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并在白马斩杀了袁绍两员主将。
但是相比于袁绍“精兵十万,骑千匹”的军事力量来说宛如蚍蜉撼树,袁绍的大军很快就逼进了。
古代战争中,粮草的保障异常重要而困难,究竟难在哪?
古代战争中,粮草的保障异常重要而困难,究竟难在哪?导言说到粮草,大家肯定不会陌生,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已经简明扼要的告诉了我们粮草对于行军打仗的重要性。
正如著名作家老舍在《四世同堂》一书中所言:“军队的活动,不能只仗着几个命令;军队需要粮草、服装、运输工具,和怎样以最少的士兵取得最大的胜利。
”言下之意,打仗,光有命令和人可不行,还得有粮草、服装、武器等战争物资的强力保障。
九州配图:军粮从狭义角度看,粮草,顾名思义就是人吃的粮食和马吃的草料;而从广义角度来说,粮草则远不止粮和草,还包括辎重、被服等作战物资。
可以说,打仗,打的不仅仅是人,更多时候打的国力。
而国力从具象的角度来看,最直接的体现便是粮草的保障能力。
一国军队如果粮草断了,那八成会不战自败。
例如西汉七国之乱时,吴楚联军的粮道被周亚夫派人断掉之后不久便不攻自溃、土崩瓦解了。
再比如三国时期,袁绍集结几十万兵力大举南下攻打曹操,但曹操以极为劣势的兵力最终扭转战局、以少胜多,主要的原因便在于曹操将袁绍大军囤积在乌巢的粮草烧毁殆尽。
可见,古代行军打仗,“粮草”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关乎战局的最终走向。
九州配图:火烧乌巢既然粮草如此重要,那么问题来了,古代粮草具体都有哪些种类呢?不同的朝代又有哪些变化和不同呢?粮草之于战争双方的重要性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此外,粮草的保障很难,具体难在哪些方面呢?下文,让我们带着这些个问题结合史料记载和古代战争案例来一一分析,以求得到相对客观全面的答案。
粮草的种类及不同时期的历史差异对于行军打仗用的粮草,可不是随便什么吃的都行的,特别是兵士所吃的食物,那是有不少讲究的,最为重要的有三条:首先,常用性。
这种粮食必须是军中士卒经常吃的,不至于会在战时因为突然改变口粮而导致肠胃问题进而非战斗减员或降低战斗力。
其次,可获得性。
这种粮食必须是民间广泛种植且达到盈余状态的,这样比较容易大规模征集。
再次,可储藏性。
这种粮食必须具有足够长的储藏时间,即保质期,不易随着气候和环境变化而腐化变质。
截粮草 的典故
截粮草的典故
1. 诸葛亮截粮草:在三国时期,诸葛亮率领蜀军攻打魏国,而魏国为了阻止蜀军的进攻,派遣了大量军队前往长安进行防御。
诸葛亮为了削弱魏军的实力,派遣了赵云和关羽等人前往长安截粮草。
经过多次截粮草的行动,蜀军成功削弱了魏军的实力,最终攻占了长安。
2. 朱元璋截粮草:在元朝末年,各地起义军兴起,其中以朱元璋的势力最为强大。
在战争中,朱元璋为了削弱敌人的实力,采取了截粮草的策略。
他派遣军队深入敌后,烧毁敌人的粮草仓库,使得敌人无法得到足够的粮食供应,最终成功击败了敌人。
总之,截粮草是一种重要的军事策略,通过削弱敌人的粮食供应,可以大大削弱敌人的实力,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粮草给养对诸葛亮北伐的影响[摘要] 粮草给养后勤保障,不仅是战争胜负的致命线,而且还能够影响战争的进程和发展方向。
诸葛亮北伐曹魏,数困于粮草缺乏,无功而返是其北伐事业最大的战略失误。
[关键词] 诸葛亮北伐后勤给养影响军事谋略家们在筹划战争得失以及分析战争胜负因素时,总会围绕着曹操在《孙子注·虚实篇》中,曾认为断敌粮道,乃攻战之要。
他指出攻敌的三个要害处是“绝其粮道,守其归路,攻其君主也”。
[1]曹操把切断敌人的补给线摆在首位,他本人就是善于断敌粮道的军事专家(如“官渡之战”)。
诸葛亮曾指出“粮谷,军之要最”。
也同样把粮草置于最高地位。
魏国名将王基在总结蜀国大将姜维北伐失败的原因时指出:姜维败在军队没有建立补给线,缺乏保障,致使全军覆没。
此三人皆处三国纷争年代,置身于当时的社会之中,又都是著名的军事统帅,尤其是曹操,长于权变和打仗。
史书载诸葛亮曾上书言曰:“……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
”[2](卷三十五《诸葛亮传》P620)其将切断敌人的补给线摆在首位,足见粮饷的重要。
后人在对诸葛亮的评价中,从陈寿开始“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才,优于将略……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2] (卷三十五《诸葛亮传》P628)这种观点主要从其才能、谋略、权变、将略等角度来评价,以后的研究者也多从其说。
然而战争是一件大事,是不得已而用。
在武器装备相同的情况下,主要是将领和军队数量以及“国力”的较量。
俗话说的好“三军易得,一将难求”“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就是此理。
所以研究还应该扩大范围和视野。
一、诸葛亮五次北伐数困于粮草缺乏诸葛亮第一次北伐。
史书载“建兴六年(228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
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
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颌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颌战于街亭。
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大为颌所破。
”[2] (卷三十五《诸葛亮传》P619)根据于此,很多人认为街亭之失应归罪于马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和诸葛亮用人之失。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蜀军缺乏粮草。
鄂州大学“童立群”从街亭战役中,蜀军与魏军的兵力部署,包括蜀军的运粮部队以及蜀军祁山地区的粮食储备情况分析,认为“除此之外还有些客观因素严重制约着蜀军在街亭战役中的作为,例如,粮食困难就是导致蜀军失败的重要因素”。
[3](天水师范学院2005年第1期)作者在《成都大学学报》2006年第二期发表的《诸葛亮首次北伐时间序列考证》认为“蜀军出兵时间下限在蜀汉建兴六年(228年)一月二十三日,退兵时间下限是二月二十七日” [4]。
同时作者还在《粮食困难是蜀军失利于街亭战役的重要因素》里论证了“街亭战役中蜀军在祁山地区只有15天的粮食储备”。
[3] (天水师范学院2005年第1期)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间以及后期的北伐“每患粮草供给不足,使己志不伸”,以及张颌的推测而得出街亭之战粮草不足是蜀军败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者还提出假设,若粮草充足,则蜀军不一定会败,即就是败了也不会败得那么快,至少也得给魏军以重创。
第二次北伐,同年冬,汉诸葛亮听说曹休战败,魏军东下,关中虚弱,打算出兵攻魏,群臣对能否取胜多存怀疑。
诸葛亮于是上了被后人称为《后出师表》的疏:“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
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弩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
——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2] (卷三十五《诸葛亮传》P620)此表虽被后人怀疑,但也的的确确合于当时的实际情况,反映出诸葛亮的复杂心情。
暂且不论其真伪就表中的情势分析,很难想象诸葛亮当时是否被气晕了头,事实证明他又错了。
上表后,诸葛亮于同年冬,出散关,围陈仓。
史载,“(建兴六年)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
”[2](卷三十五《诸葛亮传》P621)仍然困于粮草。
第三次,建兴七年(公元229年),春季,蜀汉诸葛亮派遣部将陈戒攻打武都、阴平二郡,雍州刺史郭淮领兵前去相救。
诸葛亮亲自抵达建威城,郭淮退去,诸葛亮于是攻下二郡回师。
第四次,建兴九年(公元231年),二月,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
《汉晋春秋》载,司马懿留精兵四千守上邽,“余众悉出,西救祁山”,诸葛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刈其麦,与宣王遇于上邽,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2] (卷三十五《诸葛亮传》P622)退军中,“豫令军士夹道而伏,弓弩乱发”,射杀了魏国名将张颌,战争取得可喜胜利。
但因都护李严运粮不继而且假传圣旨诸葛亮撤军了。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此次诸葛亮肯定是做了大量准备,以木牛运,但还是不能供给备足粮草,即就是破魏军收上上之麦,食敌军之粮,也不能改变其粮尽而还的事实。
而且蜀军最主要的是运粮不继,军无饷资、马无粮草而退,并非假传圣旨而能调动。
兵法云:“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可见即就是被传为神话般得木牛流马也未能解决崎岖山道的运粮问题。
第五次,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蜀军最后一次北伐。
史载:“建兴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
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伸,是以分兵屯田,为久住之基。
”[2] (卷三十五《诸葛亮传》P621-622)据说“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
不幸,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诸葛亮染病,死于军,时年54岁。
蜀军五次北伐,其中有三次因“粮尽而退军”,最后一次还是考虑到“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伸,是以分兵屯田”,隐约显示出不能保证其他两次粮草充足。
二、粮草缺乏的制约因素(一)国小力弱据《文献通考》记载:“魏武据中原,刘备据巴蜀,孙权尽有江东之地三国鼎立,战争不息。
魏氏户663423,口4432881,汉昭烈章武元年,有户20万,男女90万。
”由此可知,当时魏国人口是蜀国人口的五倍,而其土地天下十之有八州,而蜀汉仅一益州,蜀汉曹魏两国力量众寡悬殊。
蜀汉后来虽经诸葛亮惨淡经营,也不过拥有不到二十万的军队。
既要留守后方,又要东防孙吴,用于战争的不过十万,至于用于前线冲锋陷阵的兵力,每次不过数万而已,蜀军的调度以到捉襟见肘的地步。
这或许就是诸葛亮不敢用奇的的原因。
而魏军除留守后方,东御孙吴外,仅是用于第一线对付诸葛亮的兵力就有二十多万,众寡悬殊可见一斑。
至于益州的社会经济、自然条件,据相关文献记载:“今山东饥馑,人庶相食;兵所屠灭,城邑丘墟。
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果实所生,无谷而饱。
女工之业,覆衣天下。
名材竹干,器械之饶,不可胜用。
又有鱼盐铜银之利,浮水转漕之便。
北据汉中,杜褒、斜之险;东守巴郡,拒扞关之口;地方数千里,战士不下百万。
见利则出兵而略地,无利则坚守而力农。
东下汉水以窥秦地,南顺江流以震荆、扬。
所谓用天因地,成功之资。
今君王之声,闻于天下,而名号未定,志士狐疑,宜即大位,使远人有所依归。
” [5]“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 [6]二者都讲到确立战略目标和实现战略目标的方法手段,其相同之处:一是说益州是富庶之地,沃野千里,天府之国,可以成为最好的根据地;二是说有了这根据地便造成有利形势,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三是说用兵之势是北出三秦,东向荆、扬,“用天因地,成功之资”(李熊),“霸业可成,汉室可兴(诸葛亮)”。
然而这对于区区一州之地的蜀汉来说可谓丰盛,兵甲已足,若较之于中原这样一个地域辽阔,历来经济、政治、文化发达的的九州上国地区,何堪相提?更何况曹魏占尽天时、地利,而且君明臣贤,这个时期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还都在北方。
与此同时,“天下未变蜀先变”,关羽兵败身死,诸葛亮“两路出兵”之计泡汤;刘备复仇一败,精锐全失;诸葛亮的“隆中对”只完成了前一部分,一半成了泡影。
(二)“财源枯竭”蜀汉政权政治、经济力量先天不足,诸葛亮又兴师动众,连年北伐,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一定程度上使蜀汉人才空缺,人为的削弱了蜀汉的实力。
从魏灭蜀后统计的蜀国人、财情况,蜀有九十四万人,其中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农民尽八十万。
八十万农民既要自给,又要供养十四万官兵,还要负担沉重的战争费可见役调之重。
从库余的金银财产看,更可怜——金银各余两千斤。
当年刘备入蜀建立政权后,除重赏一般功臣外,光是赏给诸葛亮、法正、张飞、关羽等人的金就达两千斤,银达四千金。
可见蜀汉北伐财源日趋枯竭,国库也日益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