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变化.
当前各国金融监管体制安排及其变革
当前各国金融监管体制安排及其变革——兼论金融监管体制安排的理论模式Th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and Supervision across Countries——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项卫星李宏瑾内容提要近年来,有关金融监管体制安排的讨论逐渐成为国内外学术界讨论的热点。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以1997年英国成立金融服务管理局为标志,各国出现了分离中央银行监管职能并成立综合性金融监管机构、实行统一的金融监管体制的新趋势。
本文首先对此进行了初步的考察。
从理论上讲,目前学术界对金融监管体制的设计提出了三种主要的理论模式:机构型监管、功能型监管和目标型监管。
本文第二部分对这三种理论模式的利弊进行了分析。
笔者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我国银监会成立以后新的金融监管体制的健全和完善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金融;监管;体制安排如果从1720年英国针对本国“南海泡沫”事件和法国“密西西比泡沫”事件而颁布旨在防止证券过度投机的《泡沫法》算起,人类金融监管的实践至少进行了几百年(白钦先,2000),金融监管理论也随着经济、金融的发展和经济学的成熟而成熟。
然而,金融监管体制安排问题,往往并非人们关注的重点。
1997年,英国政府把英格兰银行的银行监管职能分离出来,将原来的9个金融监管机构合并,成立了综合性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服务管理局(FSA),统一负责对各领域金融活动进行监管。
虽然早在此之前的80年代中后期,北欧各国和加拿大也都对金融监管体制进行了类似的改革,但作为在主要国际金融中心进行的首次尝试,国际金融界对英国的此项改革予以了极大的关注,学术界有关监管体制的讨论也逐渐多了起来。
随后,韩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也相继效仿,进行了类似的改革;欧盟的荷兰、爱尔兰等国和南非、以色列以及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如泰国和墨西哥)也开始就这一问题进行咨询和讨论1。
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
③ 财务更加公开,透明度更大
④ 私营部门在应付危机方面适当地分担一些任务
⑤ 出现危机的国家要对那些最贫困的人给予本方案
日本方案主张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进行彻底的改革。该方案主要以下5个要点:
① 设置金融监督机构,使之成为新的国际组织;
② 每一个地区都要设置货币基金组织以使国际货 币基金组织更加完善;
对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构建权威的国
际金融监管机构,形成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新秩
序,以适应当今世界经济和金融发展的需要,成
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识和21世纪国际金
融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2
2022年12月14日
一、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评价 (一)美国得自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利益 只想有权利,不承担义务 世界范围内的铸币税收入大幅度增加 利用汇率浮动摆脱债务 (二)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一个不公正的体系 (三)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一个低效的体系
4
2022年12月14日
三、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方案
1.鲁宾方案
美国前财长鲁宾目标是“建立一个不那么容易出现
金融危机而且更加能够在金融危机出现时控制住这 种危机的体系”。他的建议包括:
① 设法促使发展中国家进行结构改革和实行健全的 宏观经济政策
② 设法减少过度投资,设法减少工业国银行和投资 者在经济景气时对风险注意不够而提供过度信贷
③ 把负责金融的布局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 银行以及国际清算银行分离出来,设置金融监 督机构;
6
2022年12月14日
④ 把世界银行集团的担保机关同多边投资担保机 关统一起来,对多边投资担保机关进行改组, 使之成为“担保基金”,以推动民间资本流向 由于金融危机而难以筹措资金的国家;
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变迁
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变迁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剖析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变迁历程。
金融监管制度作为保障金融市场稳定、防范金融风险、保护投资者权益的重要手段,在中国的金融体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深化,金融监管制度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粗放到精细的变迁过程。
本文将通过回顾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发展历程,分析监管制度的变革动因,探讨监管制度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以及展望未来监管制度的发展趋势,以期为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采用历史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结合相关数据和文献资料,对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变迁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还将借鉴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先进经验,对比分析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的优劣之处,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通过研究,本文旨在揭示中国金融监管制度变迁的内在规律和外部动因,分析监管制度在金融市场中的作用和影响,以及探讨监管制度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的理解,也为政策制定者和金融从业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发展相对滞后,金融监管体系尚未形成。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金融监管主要依赖于政府的行政命令和计划手段,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也相对有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中国金融监管制度开始逐步建立。
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履行中央银行职能,负责金融市场的监管。
随后,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相继成立,分别负责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的监管。
这些机构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
在早期发展阶段,中国金融监管制度主要面临两方面的挑战。
一方面是金融市场的不成熟和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较弱,需要政府加强监管以维护金融稳定。
另一方面是改革开放带来的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要求金融监管机构不断更新监管理念和手段,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金融发展特点
20世纪90年代金融发展特点20世纪90年代是金融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金融发展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20世纪90年代,全球范围内推动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的浪潮兴起。
各国纷纷放开金融市场的管制,降低金融市场准入门槛,引入外资金融机构,并开展金融创新和金融产品多元化。
同时,国际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程度也大幅提高,金融资本的跨国流动更加便利。
2. 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金融市场迅速扩大,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等得到了快速发展。
股票市场的交易活跃度明显提高,股票价格大幅上涨,许多国家也相继开展了股票市场的改革和开放。
债券市场的发展也为企业和政府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渠道。
外汇市场的交易量大幅增加,汇率波动加剧,国际汇市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核心。
3. 金融创新的兴起:20世纪90年代,金融创新活动频繁,各种新型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相继出现。
其中,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尤为突出,包括期货、期权、利率互换等。
这些新型金融产品为金融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投资和避险工具,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风险。
4. 金融风险的增加: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创新的兴起,金融风险也随之增加。
其中,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成为主要的金融风险。
由于金融市场的开放和自由化,金融机构面临更多的信用风险,尤其是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国家的金融体系受到了严重冲击。
市场风险主要源于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投资者需要面对更多的价格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5. 金融监管的加强:20世纪90年代,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和金融风险的增加,各国纷纷加强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监管。
金融监管机构的职能和权限得到了扩大,监管制度和规则也得到了完善。
同时,国际金融监管合作也进一步加强,各国之间加强信息共享和合作,共同应对金融风险。
6. 金融全球化的加速:20世纪90年代,全球金融市场的融合和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速。
国际金融机构的力量不断增强,跨国银行和跨国金融集团的兴起成为全球金融格局的重要特征。
金融监管1
第一章:1、金融业从自由发展走向管制,最初是对货币发行的限制,各国中央银行的建立是金融管制的第一步。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打破了古典经济学市场万能论的神话,立足于市场不完全、主张国家干预政策的凯恩斯主义取得了经济学的主流地位,在金融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将金融管制引入经济政策操作实践。
2、发达国家金融自由化趋势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80年代后期达到高潮。
随着金融管制的逐步放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过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机和动荡,影响了经济发展的进程。
20世纪90年代,全球金融发展面对金融恐慌、金融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严重经济倒退,强烈呼唤着金融监管的回归。
3、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最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巴塞尔委员会的深化发展;二是国际性金融监管组织之间合作的加强。
具体表现为:从最初对金融监管管辖权的协议发展为主,发展到不断加强对监管管辖权的国际协调,特别是信用风险的监管;从侧重对信用风险的管理;从倾向于寻找和推荐国际趋同的监管标准,转向注重确立和推行国际认同的最低标准;从强调外部比率类管制,转向同时注重银行内部加强自律;从传统监管哲学下监管是矫正市场失灵,转向监管制度能够激励被监管者主动承担责任。
1、简述影响金融监管变迁的主要动因2、金融监管的严格时期采用的主要措施3、什么原因导致各国逐步放松金融管制4、简述金融监管变化的内在逻辑1、(1)一国不同时期的经济、政治、社会等因素的变化决定了金融监管体制的变迁。
一定的金融监管体制要与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2)特定的经济制度框架下形成的不同的金融分配偏好和产权格局会直接决定金融监管制度变迁的必要性、可能性与空间范围。
(3)金融创新和金融国际化导致金融体系运行的风险加剧,监管的低效率制约了金融业的发展,需要金融监管制度的创新。
2、(1)注重通过法律、法规的手段对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边界进行限制,处于分业监管的阶段,金融业的立法加强。
(2)注重建立多层次的金融监管体系和监管机构,并依法实施监管。
中国金融监管模式的演进与构建
中国金融监管模式的演进与构建1. 中国金融监管模式的发展历程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在这一阶段,中国金融监管主要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主导,实行严格的信贷管理政策,以控制货币供应和维护金融稳定。
这一时期的监管模式主要表现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金融监管。
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金融监管逐渐从单一的人民银行监管向多元化、综合化的监管模式转变。
在这一阶段,国家加强了对金融机构的直接监管,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法规和政策,如《商业银行法》、《证券法》等,以规范金融市场行为,保障金融安全。
世纪初至今:在这一阶段,中国金融监管模式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国家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直接监管,推动银监会、证监会等专门监管机构的设立和职能明确;另一方面,国家积极推动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国际化进程,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国家还加大了对金融创新的扶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中国金融监管模式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适应金融市场发展和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实现金融市场的公平、公正、透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1.1 早期金融监管模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市场逐渐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金融市场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监管体系的不完善和监管经验的不足,金融风险逐渐暴露出来,对国家经济和金融稳定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我国政府逐步建立了一套适应国情的金融监管模式。
早期的金融监管模式主要表现为“双轨制”,即银行业和证券业分别由中国人民银行(央行)和中国证监会(证监会)进行监管。
这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金融市场的稳定,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监管重叠、监管力度不足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政府开始探索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体系。
2003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监督管理法》,将原有的银行业和证券业监管职责整合到一个机构——中国银保监会(现在为中国银保监会和中国证监会)。
金融监管发展历程
金融监管发展历程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金融行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金融市场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为了保护消费者和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各国政府逐渐建立了相应的金融监管体系。
本篇文章将对金融监管发展历程进行介绍。
一、早期金融监管早在18世纪,英国政府就开始对金融行业进行监管。
当时的监管主要是为了防止银行倒闭和金融欺诈。
英国政府先是设立金融监管机构Bank of England,之后又出台了多项法规和制度,包括《银行法》和《证券交易法》等,逐渐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
与此同时,美国也开始建立金融监管制度。
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银行法》,该法规定银行必须成立联邦储备银行,监管机构对其进行监督,以保障储户利益。
此外,1934年,美国还颁布了《证券交易法》(Securities Act of 1934),该法要求在证券市场上发行的证券必须符合一定的披露标准,保护投资者利益。
二、金融全球化与监管体系的变化20世纪末,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跨国金融机构的出现使得金融监管变得复杂和困难。
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也使得有关国家重新审视了自己的金融监管制度,例如2002年美国通过《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就要求上市公司提供更多的财务信息,以增强投资者保护。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使得金融监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随后,G20成员国就开始合作,加强对全球金融市场的监管。
在此过程中,不仅建立了国际金融监管标准,例如巴塞尔协议,而且还成立了国际金融稳定理事会,并对成员国的金融政策进行协调和监管。
三、金融科技与监管近年来,金融科技的发展使得金融行业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同时金融监管也需要适应这种变化。
例如,以区块链为代表的新技术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更高效的交易方式,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安全隐患,相关监管制度也需要随之调整。
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国内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规定,例如《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金融机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等,旨在加强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维护市场稳定和消费者利益。
改革和完善中国金融监管体系
经济学研究改革和完善中国金融监管体系曹凤岐(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 100871)摘 要:本文比较了各国(地区)金融监管体系的演变及变化趋势,分析了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沿革、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阐明了进一步改革与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必要性。
从长远看,中国应当建立统一监管、分工协作、伞形管理的金融监管体系。
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目标应当是,建立一个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中国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进行综合金融管理。
提出了应当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中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金融监管;金融监管体系;金融监管协调委员会;中国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图分类号:F83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919(2009)0420057210收稿日期:2009204210作者简介:曹凤岐,男,吉林省松原市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金融市场全球化下的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研究》(项目批准号:07J Z D0010)。
一、各国各地区金融监管体系的演变及对我们的启示 随着经济和金融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一国的金融市场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一部分;跨国银行和金融机构日益增多,跨国界的金融集团不断涌现和发展壮大;大的银行、保险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相当一部分是国际业务。
一国的银行或金融市场发生问题会传染和影响其他国家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甚至整个金融体系,上个世纪末出现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如何防范国际金融风险、保持本国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变得越来越重要。
因此,金融监管变得越来越重要。
金融监管国际化是一个发展趋势①。
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跨金融行业的创新产品不断涌现,传统金融领域及金融产品间的界限日渐模糊。
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
而传统的监管制度和监管体系很难适应金融市场发展的要求,出现了很大的监管漏洞。
美国对华尔街投资银行就缺乏必要的监管,对衍生工具市场更是监管不到位,导致衍生工具泛滥,脱离了实体经济,引发了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
金融监视管理组织体制的国别比较
金融监管体制的国别比较陈晨作者简介:陈晨(1982—),男,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现就职于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
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和货币银行。
金融监管体制的不同安排会影响金融监管的效率,金融监管体制的选择与改革问题历来是各国理论界和政界关注与争论的焦点。
随着我国现行金融监管体制中的诸多弊端日益明显,如何深化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科学、规范、高效、稳健的金融体系,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并保证金融安全成为未来经济发展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基于此考虑,本文对国际上主要的金融监管体制进行了比较,权衡各种金融监管体制的利弊得失,为完善和改革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目前,全球金融监管体制主要有四种模式1:机构监管(The Institutional Approach)、功能监管(The Functional Approach)、综合监管(The Integrated Approach)和双峰监管(The Twin Peaks Approach)。
一、机构监管机构监管也称分业监管,是指将金融机构类型作为划分监管权限的依据,即同一类型金融机构均由特定的监管者监管。
2在金融监管早期,各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均是基于机构监管的理念而建立的,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前,机构监管理论仍颇为盛行。
在机构监管体制下,监管机构依据金融机构的类型进行设立,不同的监管机构分别管理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各监管机构高度专业化,其监管对象的划分只根据金融机构的性质(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而不论其从事何种金融业务。
在金融业内各行业经营界限比较清晰的情况下,机构监管有其合理性,监管的分工明确,既有利于提高各监管者的监管专业化程度,也具有监管竞争方面的优势。
但随着金融机构业务多元化,混业经营和金融创新活动模糊了不同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界限,不同金融机构的业务互相交叉、功1美国是个例外,其金融监管模式极其复杂,既不属于这四种模式中的任何一种,又同时兼具这四种模式的一些特征。
金融监管的发展历程
金融监管的发展历程金融监管是指由政府或相关机构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进行监督和管理的活动。
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和金融风险的出现,金融监管也在不断演变和完善。
以下是金融监管发展的历程。
1. 初期监管(18世纪~19世纪中叶):最早的金融监管主要集中在对银行业的监管。
英国于1694年成立了第一家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后来其他国家也相继成立了中央银行。
这些中央银行负责管理货币供应、稳定金融体系和保持金融稳定,为金融监管奠定了基础。
2. 波动与危机(19世纪中后期):19世纪中后期,由于工业化和全球化的推进,金融市场出现波动和危机。
为应对这些问题,各国纷纷加强了金融监管。
1882年,英国成立了首个金融监管机构——英国银行家协会,负责对银行业进行监督。
同时,各国开始引入更多的法律法规,对金融市场进行规范和监管。
3. 新的金融监管模式(20世纪上半叶):二战后,金融监管进入了新的阶段。
各国纷纷建立了更为完善的金融监管框架,引入了更多的监管机构和法规。
1944年,布雷顿森林协议的达成,使得国际金融监管也成为可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成立,负责监管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
4. 金融创新与监管挑战(20世纪下半叶):20世纪下半叶,金融创新不断涌现,金融市场更加复杂,监管面临着新的挑战。
1980年代起,各国相继进行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和放松管制,以推动经济发展。
但这也带来了金融风险的增加,如银行危机和金融市场暴跌。
为了规避这些风险,各国开始加强金融监管,提出更为严格的资本充足率要求等措施。
5. 金融危机与监管改革(21世纪):21世纪初,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引发了对全球金融监管体系的反思与改革。
各国加大了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提出了更加严格的监管要求。
同时,国际社会也加强了合作,推动建立更加有效的全球金融监管框架,以应对金融风险的跨境传播和其他挑战。
综上所述,金融监管在演变和完善过程中不断适应金融行业的发展和挑战。
金融监管与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性
金融监管与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性截至2021年,全球银行资产总计已经达到350万亿美元,这个数字的庞大不仅印证了金融业的规模,更加突显了金融监管和防范风险的重要性。
也正是因为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全球各国政府和组织都不断加强金融监管的力度,以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安全。
1. 金融监管的必要性金融监管的必要性源于金融机构在资金融通的过程中所要处理的交易的各种风险。
在这些金融交易中,不论是股票、债券、衍生品交易、外汇市场交易等,都有着自身的风险,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信用风险(即交易方的违约风险)和市场风险。
这些风险很容易引发市场的不稳定性和系统性风险。
金融监管的主要目标是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保证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公共利益。
在监管过程中,监管人员会评估金融机构的稳定性、财务状况和业务健康性。
监管人员还会审查金融交易和金融市场的规则和制度,以确保它们不会引发过度风险和市场失序。
这些行为都是为了维护金融市场的健康和稳定,并同时减少风险,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2. 金融监管的演化和改革金融监管的演化受到了法律、政策和技术的影响。
金融监管的发展历程中核心改革是金融监管的中央化,它代表着国家对整个金融体系的控制和建立相应的监管机构。
1956年,美国成立了“联邦储备理事会”,成为美国新的金融监管机构。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金融市场的变革、制度的创新和监管技术的创造诱发金融监管体制的重新调整,各国金融监管体系逐步呈现出联邦化和授权趋势。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各国纷纷启动新一轮金融监管改革。
其中最著名的是英国在1997年颁布的《金融服务与市场法》,它代表了英国治理金融市场的重大转变。
该法规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引入了“市场行为监管”模式,即以市场自律为第一原则,通过监管部门对金融市场的行为、交易流程、内部控制和信息披露等方面进行监管和甄别。
此外,全球各国还加强了对金融机构行为的监管,对金融机构进行了更加严格的许可和监管。
金融监管框架的变化
金融监管框架的变化一、引言金融监管框架的变化是当前全球金融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随着金融业的发展,监管框架也在不断变化和完善。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国内外趋势和未来展望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历史背景1. 金融监管的起源金融监管起源于19世纪中期。
当时,银行业开始快速发展,各种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这些机构频繁出现破产事件,导致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
2. 金融监管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创新的加速发展,金融监管也在不断演进。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开始实施更为严格的监管政策,包括加强对银行资本充足率、风险管理和透明度等方面的要求。
3.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开始加强金融监管。
主要措施包括增加资本充足率、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风险管理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也引起了市场反弹和信任危机。
三、国内外趋势1. 国内趋势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发展,监管框架也在不断完善。
目前,中国的金融监管体系主要由央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组成。
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加强对银行资本充足率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要求。
2. 国外趋势国外的金融监管框架也在不断变化。
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后出台了《多德-弗兰克法案》,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和风险管理。
欧洲则推出了《巴塞尔III协议》,提高了银行资本充足率要求。
四、未来展望1. 技术创新带来挑战与机遇随着技术创新的不断发展,金融监管也面临新的挑战。
例如,虚拟货币和区块链技术的出现使得传统金融监管机制不再适用。
但同时,技术也为监管带来了新的机遇,例如大数据分析可以更好地识别风险和预测市场变化。
2. 全球合作将更加重要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金融市场的日益紧密联系,全球合作将成为未来金融监管框架变化的重要趋势。
各国政府和监管机构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跨境风险和金融犯罪等问题。
3. 持续完善监管框架未来金融监管框架将继续完善。
美国的金融监管体制给我们的启示
美国的金融监管体制给我们的启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金融市场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
特别是美国的监管体制,看似一团糟,联邦储备委员会、金检署、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以及证券交易委员会都参与其中。
然而美国金融在整个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从1990年的35%提高到现在的50%左右,因此美国的金融监管方式对我们也有很深刻的启示。
怎样把金融资源放到最有效的地方去,同时使风险得到最好的分配。
这是我国现实金融体制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美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有四大趋势:一是合并与兼并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大商业银行必须善于从这种超势中把握机会;二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要求大商业银行密切关注国际经济、金融的发展动态,并在国际金融领域,特别是在银行界寻找战略性合作伙伴;三是美国近年来出现了一些行业发展新动向,如制造业外移对美国经济的影响等。
四是“9.11”以后美国商业立法环境的变化,特别是立法对银行的要求愈来愈严,对银行的经营管理影响很大。
银行业必须适应这种外部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发展思路。
一、美元束缚了国际货币市场20世纪美国央行的运作总是新闻的焦点,在布雷顿森林协定下,包括资金、劳动力、租金、技术、产品设计等在内的各种生产投入,都被视为国家资源,因此世界各国之间的金融经济,也因为商品贸易及因商品贸易而产生的资本流动而互相发生关系。
许多国家的政府不得不接受布雷顿森林体系严格管理,施行固定汇率,使得世界金融体制维持在以美元为轴心的框架下。
在这个框架下,各国政府必须小心控制预算,至多维持一个小规模的赤字预算,因为各国唯一可以依赖的流动资金资源,便是国际货币基金为发行美元而预留的货币储备金。
美元因而成为世界大部分国家的主要准备货币,而美国的联邦储备银行好像是世界的中央银行。
各国政府必须尽力稳定货币政策,否则货币在固定的钉住汇率体系下,便可能遭受到大幅升值或贬值的命运。
在这种可调整的钉住汇率体系下,仅有大体而言互相独立运作的各国金融市场。
15-3 金融监管体制的演变与发展趋势
金融学第十五讲金融监管金融监管体制的演变与发展趋势本讲导读一三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演变与面临的挑战二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五四金融监管的基本原理与主要内容三、金融监管体制的演变与发展趋势01金融监管体制的类型02金融监管体制的变迁03主要国家金融监管体制的演变04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趋势金融监管体制是由一系列监管法律法规和监管机构与对象组成的体系⚫完备的法律是监管体制的基础和依据⚫监管当局是监管体制的核心⚫所有从事金融业经营和投资交易活动的企业、组织、单位和个人都是监管对象,其中银行、券商、保险、信托、租赁等金融机构是主要对象金融监管体制的各种类型都是基于上述要素而言:⚫监管模式的种类主要是针对监管对象而言⚫监管体制的类型主要是针对监管当局而言掌握金融监管模式:对于监管对象是功能监管或机构监管⚫机构监管➢定义:机构监管是按照不同机构的类别来划分监管对象,如银行机构、证券机构、保险机构、信托机构等➢优势:监管门槛相对较低,易于实施➢不足:容易形成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问题监管模式的演进趋势:由机构监管逐渐发展成为功能监管从功能和机构的组合中,可派生出以下三种监管当局与职权界定的模式:⚫牵头监管模式:设置不同的监管当局,并指定一个监管机构为牵头监管机构,负责协调不同监管主体,共同开展监管,如法国等国家⚫“双峰”监管模式:设置两类监管当局,一类负责对所有金融机构进行审慎监管,控制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另一类负责对不同金融业务开展监管,从而达到双重保险的作用,如澳大利亚、奥地利等国家⚫“伞式”监管模式:对特定金融机构,由一家监管机构负责综合监管,其他监管机构按企业经营业务的种类开展具体监管熟悉金融监管体制:监管当局的设置与职权界定⚫按监管机构的设立划分:单一监管体制和多元监管体制⚫按监管机构的监管范围划分:集中监管体制和分业监管体制⚫根据金融监管权力的分配结构和层次,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类➢一线多头模式:全国的金融监管权集中于中央几家机构共同负责,如德国、日本、法国等国家➢双线多头模式:中央和地方都有监管权,每一级又有若干机构共同来行使监管的职能,如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集中单一模式:由一家机构集中进行监管包括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和英国等02金融监管体制的变迁金融监管体制变迁的背景是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变化⚫历史上金融监管体制的变迁:➢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混业经营与集中监管:银行业是金融业的核心,证券业、保险业不发达,金融监管职能基本上归中央银行履行,中央银行是唯一的监管机构,是典型的集中监管体制➢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在经济大危机对银行和证券业的毁灭性打击后,以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为标志确立了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的格局➢20世纪70年代末在金融创新的高潮推动下,金融再度形成事实上的混业经营格局,的监管体制变革。
银行监管体制变迁
Part1 我国金融监管机构的演变
1948-1978:计划经济时期的金融监管制度
1
1978-1991:统一监管
向分业监管的逐步过渡
2
1992-2003:“一行三会”
分业监管的确立
3
2014后:分业监管的完善
2018:“一行两会
4
中国金融 监管体制 的变革
一、中央银行监管→“一行三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
逐渐确立,各金融机构经营业务相互渗透。
•
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的人民银行承担着两个使命,一方面根
据国务院的决定继续行使其中央银行职能,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维护货币稳定。另一方面根据1986年国务院《银行管理暂行条
例》,人民银行作为金融市场上的唯一监管者负责全面监督和管
理市场上的所有金融机构,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
总的来说美国银行监管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加强银行法律制度建 设的过程,通过银行立法的不断发展以及长期的监管实践,美国逐渐 确立了明确的银行监管法律框架,该框架包括了一家银行的设立、运 营甚至是濒临危机状态下的解决办法的法律依据。
过去一个世纪以来,美国银行业监管逐渐走上了规范化、系统化之
路,监管权力也集中到了联邦政府层面。银行危机因此不再频繁出现。 然而,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监管政策在摇摆中前行……
局的监管改革议事日程。
二. “一行三会”→“一行两会”
2018年3月1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第四次全体会议, 听取国务委员王勇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其表示,金融 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必须高度重视防控金融风险、保障国家金融安 全。方案提出,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 委员会的职责整合,组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作为国务 院直属事业单位。这标志着中国金融体系监管框架将进入“一行两 会”时代。
论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金融法规与金融监管
家分支机构 无庸置疑 , 该法的实施提高 了美国金融体系的效率 , 不仅强调 了美联储的合并监管职能 ,而且要求美联储 与货币监理 促进了金融机构问的竞争与发展。通过 兼并与市场调整 .美 国银 署 各 州银行厅 证监会和各州保险厅等不同行业的众 多监 管部 行的国际地位迅速提高 , 在全球大银 行排 名中的数 目增加 . 此外 该法的颁布也是第一次在联邦层面为银行跨州经营活动奠定 了法
率法》 该法授权银 行控股公司在满足一定 的条件后 , 。 可以跨卅 吸 进行更为有效的监管 ,金融监管就应从个别走向综合 ,从分散 走 I
收存款、跨州收购银行 。这些条件包括银行 控股公司必须有充足 向统~ , 并增加新 的监 管手段 . 金融服 务现代化法案》就正好因 《 的资本 ,其银行附属机构必须具 有能够满足所在社 区的信贷和抵 应 了这种新趋势 该法规定美联储作为金融持 股公司的伞型监管 押贷款需求的良好记录 ,而且该收购不能佳 控股 公司控制的存款 人 .金融持股公司下属各类公 司的监管责任属于职能监管人 。具 超过美国银行存款总量的 1% 或者该州存款的 3% 同时 . 0 O 银行 体而言 .美联储负责金融持股公 司的综合监 管 但必须尊重各附 控股公司可以收购任何一个州的银行 .并各 自转 变成 一个银行属 属公司的监管责任 .尽可能采取其检查结果 .以免造成重复监管 下的多重分支机构网络体 系 , 任何一家独立的银 行都 可以与其他 而加重公司负担 , 但在金融持股公司管理 不善 或其他行 为威胁到
管的新趋势 , 为推 动二者 变迁的主要是 包括经济金融危机、 认 金融 发展 危机 与金融刨新等在 内的危机 力量 , 二者 虽然大致平 行、 对应,
金融监管学考试答案
金融监管学考试答案A卷一、填空题1.保护全存款人的合法权益2. 格拉斯——斯蒂格尔法3. 10亿4. 核准5. 暂停上市6. 五千万7. 流动性8. 金融服务监管局9. 1亿10. 20%二,选择题1. C D2. CD3. (A)BCD4. AB D 5 D.6. ABC 7. BC 8. AD 9 ABC. 10 BC三名词解释1.非现场监管:监管机构通过收集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资料和财务数据,运用专业技术方法研究分析金融机构经营的总体状况、风险管理状况、合规情况等,对其稳健经营情况进行分析。
2.最后贷款人制度:中央银行承担信用“保险”责任,为金融机构提供必要的信用支持,通过信用管理稳定金融和经济。
其目的是防止因挤提造成的经济波动,为中央银行监管奠定基础。
3.信息不对称监管理论:核心是信息不对称是导致金融体系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政府外部监管是医治良药。
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下,金融机构处于相对劣势,面临金融效率降低和金融风险并存的局面。
而政府的外部监管能够逐步完善信息的完备程序,降低金融风险和提高金融效率,减少经济损失。
4.管制供求理论:该理论诊断金融监管是为了满足各既得利益集团的需要,运用了供求规律阐述金融监管的效率问题。
认为影响一个产业对政府监管需求的主要因素是监管可以提供多种利益,包括直接货币补贴、控制新竞争者进入、干预替代品和补充品的生产、实行固定价格等。
5.大型风险暴露:指金融机构的开口头寸规模大,所含风险中以对市场和清算公司构成威胁的风险。
6.分工型金融监管体制:不同的金融监管部门对国内金融机构进行分类监管的模式。
主要分为单线多头式和双线多头式监管体制。
四简答(共4题,26分)1简述影响金融监管变迁的主要动因。
(金融管制变迁是由经济、政治形势及当时的理论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
在自由经济理论影响下,金融监管在中央银行成立之前是缓慢发展的,金融监管的初期主要是以各国中央银行的建立;1分经济大危机严重的削弱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力量,对传统的不干预的经济、金融理论以沉生理打击,以凯恩斯理论为主的思想影响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决策层,对金融的监管进入了严格管制时期;2分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滞胀宣告了凯恩斯主义的破产,发达国家开始了新一轮的金融自由化,金融监管从强调稳定向注重效率转变;2分20世纪90年代,全球金融发展面临恐慌,金融危机以及严重的经济倒退、资本自由化流动、金融市场一体化、金融机构全球化为特征的金融全球化成为主流。
第十五章 金融监管问题与答案
第十五章金融监管第一部分练习题一、解释名词1 、金融监管2 、金融监管体制3 、单一金融监管体制4 、多头金融监管体制5 、分权多头金融监管体制6 、集权多头金融监管体制7 、金融行业公会8 、金融监管的溢出效应9 、金融监管竞争10 、金融监管套利11 、并表监管二、填空1 、金融监管不应是消极地单纯防范风险,而应是积极地把防范风险同这个最基本的要求协调起来。
2 、社会利益论认为,金融监管的基本出发点首先就是要维护的利益。
3 、金融监管成本,大致分为和部分。
4 、根据监管主体的多少,各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大致可以划分为和。
5 、实行多头金融监管体制的国家一般为国家。
6 、一般来说,金融业自律的组织形式主要是。
7 、在整个金融监管体系的设计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8 、在的情况下,任何一国的金融监管机构都无法对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全面的监管,这就迫切需要各国之间的协调和合作。
9 、在一个存在金融监管差异的国际市场中,有可能出现和两种现象。
10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三大支柱是、和。
三、判断1 、就整体来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可以通过定量分析很容易地比较金融监管的社会成本与监管所能带来的社会效益孰大孰小。
2 、实行集权多头式金融监管体制的国家,对不同金融机构或金融业务的监管,由不同的监管机关来实施,但监管权限集中于国会。
3 、由于金融监管的溢出效应,监管当局做出的不协调的监管决策很可能会导致世界范围内严重的低效金融产出,影响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4 、巴塞尔委员会是一个中央银行监督国际银行活动的联席代表机构和协调机构。
5 、《巴塞尔协议》要求银行的核心资本至少占全部资本的 50% 。
四、不定项选择1 、下列属于金融监管的领域有;A 、对存款货币银行的监管B 、对信托投资公司的监管C 、对保险公司的监管D 、对证券公司的监管2 、金融监管的成本表现在:A 、执法成本B 、守法成本C 、违法成本D 、道德风险3 、我国对金融业的监管权限高度集中于:A 、中国人民银行B 、中央政府C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 、财政部4 、目前进行金融监管国际协调的形式主要有:A 、双边的谅解备忘录B 、多边论坛C 、以统一的监管标准为基础的协调D 、统一监管5 、下列对成员国没有法律约束力的金融监管国际协调组织包括:A 、巴塞尔委员会B 、国际证券委员会C 、国际保险监管官联合会D 、欧盟6 、作为《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三大支柱之一的市场纪律的核心是:A 、银行业的信息披露B 、银行业的内部评估程序C 、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D 、银行业的公司治理五、问答1 、说明金融监管的含义,并列举其所涉及的若干领域。
金融业中的合规与监管
金融业中的合规与监管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社会中最为重要的行业之一。
它的稳定和健康对整个经济系统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金融业的发展过程中,合规和监管长久以来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这篇文章将探讨金融业中的合规和监管的重要性,以及它们的演变和未来的发展。
一、合规和监管的重要性金融业是一种风险高、信息不完全、交易复杂的行业。
它的特性决定了它需要受到特别的关注和监管,以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金融业的某些部门,如银行、保险、证券等,是特别重要的经济组织,它们直接参与社会资金的调度和分配,在整个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们所参与的交易规模巨大,影响力广泛,如果这些企业违反法律规定,造成风险和损失,将对整个社会和经济产生严重后果。
合规和监管的意义在于,由于金融业存在不完全竞争、信息不透明、道德风险等市场失灵问题,在市场中引入规则和制度,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来调节市场的运作,规范金融机构的行为,保护投资者和金融市场的安全和稳定。
二、合规和监管的演变现代金融监管体系的演变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过程。
从前苏华尔街的1929年股票市场崩盘到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金融监管体系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教训。
回顾过去,合规和监管的演变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 自由监管时期20世纪初,美国股票市场的自由监管模式严重失效,导致股市崩盘。
在此背景下,美国政府成立了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官方监管开始得到发展,并逐渐从其他行业发展到了整个金融业。
20世纪40年代,美国政府开始制定一系列法规和监管措施,规定金融机构必须受到监管,并为此设立了金融监管机构。
2. 法规监管时期20世纪60年代,美国金融市场监管体系从监管犯罪转向了规制行为。
政府加强了对金融机构行为的规制,要求其准确和全面地披露信息,并采取措施保护消费者和投资者。
金融服务机构也面临越来越严格的监管,并开始面向全球化的竞争与合规挑战。
3. 风险监管时期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国际金融市场全球化、复杂化和风险化愈演愈烈,金融风险和体系性风险引起全球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市场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国际化浪潮推动下,跨国金融集团日渐崛起和强大,传统的三大金融领域(银行、保险和证券及金融产品之间的界线日渐模糊,很多国家纷纷通过修改金融法律法规回归综合经营。
与此相适应,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调整和改革本国金融监管体制。
各国所采取的主要调整或改革措施可以概括为:1、转向统一金融监管(这些国家往往采取全能银行模式,或者将两个主要监管机构进行合并,如逐步实现银行与保险、银行与证券或证券与保险之间的监管统一(半统一监管;2、保留传统的分业监管模式,但根据金融集团的出现和金融产品的创新做适当调整,如采取牵头监管、“伞”式监管或主监管制;3、采取功能监管模式,即依照金融稳定、审慎监管、市场行为、竞争监管四大主要金融监管领域划分监管职能,如双峰监管模式的出现。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全球85个主要国家和地区所作的调查,截至2004年底,实行统一监管的国家29个,占比33%,主要为欧洲国家;实行半统一监管的国家21个,占比26%;实行分业监管的国家35个,占比41%。
国际学术界对很多国家选择统一监管的原因进行了案例和实证研究,发现除了为适应本国金融综合经营的发展趋势外,选择统一监管的因素还包括:(1中央银行参与监管的程度。
研究表明,中央银行参与监管程度越高,实行统一监管的可能性越小;(2本国经济规模。
经济规模越小的国家,选择统一监管的可能性越大;(3近期金融危机的影响。
这主要反映在亚洲国家,1997年~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以韩国和日本为代表的一些亚洲国家开始检讨其金融结构和金融监管体系,并逐步转向统一监管体制;(4一国的法律制度。
以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为代表的大陆法国家选择统一监管的可能性更大。
此外,各国金融监管体制的调整也充分反映了金融监管理念的新发展。
其中,风险监管和功能监管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些国家金融监管体制的调整。
二、主要金融监管体制介绍和利弊分析从目前看,经发展演变和调整后的全球金融监管体制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类:统一监管模式、分业监管模式和双峰监管模式。
就金融经营体制与监管体制的对应关系来说,目前国际上主要有四种对应模式: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如我国和法国;分业经营统一监管,如韩国;综合经营分业监管,如美国;综合经营统一监管,如新加坡、英国、日本等。
短期来说,金融监管体制与金融经营体制未必一定完全对应,但长期看还是应该相对应。
(一统一监管模式及其利弊统一监管模式指由一个机构统一负责至少对银行、证券、保险三大主要金融领域的审慎监管和市场行为监管。
统一监管主要是为了适应金融业务综合化的发展趋势而产生,也是全球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趋势。
统一监管的典型代表国家为新加坡和英国。
新加坡是最早实行统一监管的国家(1984年,也是最为统一的国家,即由一个机构(新加坡金融服务局,MAS负责所有金融监管领域,履行相当于我国“一行三会”的职能。
英国和新加坡相似,由英国金融服务局(FSA实施对所有金融机构的审慎监管和市场行为监管,区别在于英国的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机构相分离,不承担微观监管责任,但负责货币稳定和金融稳定,同时承担外汇、期货和贵金属交易方面的监管。
统一监管的主要好处在于:有利于管理和控制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有利于获得监管的规模效益,降低监管成本;有利于提高监管质量和监管一致性,减少多重监管。
统一监管在监管金融集团时优势尤为明显,有利于全面评估整个集团的风险,实现有效并表监管。
统一监管的弊端在于:由于不同领域风险不同,监管目标并不一致,如果不对监管目标加以清晰界定,其监管效率甚至可能低于分业监管;原有分业监管带来的法律法规不协调等可能导致监管合力难以形成,不能达到预期的监管一致性和效率;缺乏监管竞争,易导致官僚主义;可能产生道德风险并蔓延到整个金融领域;难以培养专业领域的金融监管人才。
(二分业监管模式及其利弊分业监管模式建立在机构监管的基础上。
其基本框架是:银行、证券、保险三大主要金融领域分别设立专业监管机构,负责全面监管(包括审慎监管和市场行为监管。
分业监管的主要好处在于:监管分工明确,能较好地避免危机的连锁反映;能够集中精力监管某一个特定机构或领域,有利于提高监管专业化程度。
弊端在于:第一,监管机构权力交叉重叠,金融法规不统一,降低了监管效率和监管一致性;第二,管理分散容易形成监管“真空”。
这主要体现在对金融集团的监管,难以全面把握集团整体风险。
如果各监管主体之间未能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制度,易导致监管套利行为。
我国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代表国家。
有些国家在回归综合经营后,依然实行分业监管,但根据需要做出一些改进,实现某种程度上的统一,如美国的“伞”式监管。
美国1999年颁布《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允许通过金融控股公司同时从事银行、证券、基金、保险与商人银行等业务。
为适应此变化,美国在改进原有分业监管体制的基础上,形成了独有的“伞”式监管模式,主要体现在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上:即指定联储为金融控股公司的伞式监管人(umbrella supervisor,负责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综合监管;同时,金融控股公司附属各类金融机构按所经营业务的种类而非机构类型接受不同行业主要监管人的监管(被称为功能监管人。
伞式监管人与功能监管人必须相互协调,共同配合。
为避免重复与过度监管,伞式监管人的权力受到限制,也就是说,联储必须尊重功能监管人的权限,一般不得直接监管金融控股公司的附属机构,而应尽可能采用功能监管人的检查结果。
在未得到功能监管人同意的条件下,联储不得要求非银行类机构向濒临倒闭的银行注入资本;当控股公司或经营非银行业务的子公司威胁银行业务子公司稳定性时,联储有权干预。
通过这种特殊的监管安排,金融控股公司的稳健性与效率可以得到一定保障。
但这种模式过于多边分散,是由美国监管体制复杂多层的历史和双轨银行制(联邦注册和州注册银行,其中联储负责监管联邦银行决定的,如果不能建立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很容易造成职责不明,监管扯皮等弊端。
此外,也使美联储成为唯一一家能同时监管银行、证券和保险行业的机构,监管职能进一步集中整合到中央银行,容易造成监管垄断。
(三“双峰”监管模式及其利弊双峰监管建立在功能监管基础上,也就是根据金融监管的两大主要功能领域,即审慎监管(这里的审慎监管也包括宏观监管和市场行为监管进行监管。
这种监管一般设置两类监管机构,一类负责对所有金融机构的审慎监管,控制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从这个角度上讲,双峰监管也是一种统一监管;另一类负责对所有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和市场行为进行监管,故这种模式被称为“双峰”模式,代表国家为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自1998年7月开始实行新的监管体制。
其具体安排是,澳大利亚审慎监管局(APRA负责对包括银行、证券和保险公司在内所有金融机构的审慎监管;澳大利亚证券投资委员会(ASIC负责所有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和市场行为监管。
中央银行专司货币政策职能,不参与金融机构的监管。
此外,协调监管机构和中央银行的职责归财政部。
双峰监管的好处在于:较好地解决了审慎监管和市场行为监管两大监管目标之间的内在冲突,能够保证各自监管领域内监管的一致性,同时避免不同监管部门之间的职能交叉。
与分业监管相比,降低了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成本和难度,与统一监管相比,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监管机构之间的竞争和制约关系。
弊端在于:可能存在监管上的“灰色区域”,也没有考虑到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差异,难以有效针对不同金融机构的特点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
(四中央银行在金融监管中的作用除了统一或分业,金融监管体制的差别还体现在中央银行是否参与金融监管。
业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中央银行应该参与宏观监管,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同时承担最后贷款人职责。
但在中央银行是否应该参与单个金融机构的微观监管,参与程度和方式问题上,依然存在较大争议。
这一争议无论在统一监管模式还是分业监管模式下都存在。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5年的评估报告中指出,如果建立一个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则该机构从中央银行分离的可能性非常大。
事实上,目前大多数实行统一监管体制的国家都分离了中央银行的微观监管职能。
当然,仍有不少经合组织国家(OECD国家的中央银行参与金融监管,而在非OECD国家,绝大多数中央银行仍然参与金融监管。
中央银行参与微观监管同样存在利弊两方面。
其主要好处在于,一是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具有较强相关性,有利于信息交流和政策协调。
二是有利于发挥最后贷款人职能。
如果中央银行不承担监管职责,没有掌握必要的监管信息,那么在进行援助时就会进退两难。
其主要弊端在于:第一,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之间存在利益冲突。
一般说来,货币政策是逆经济周期操作,而监管政策则有顺经济周期操作的性质,这是二者冲突的根源所在。
第二,同时担任银行监管人和最后贷款人可能产生道德风险。
作为银行监管者,为了在可能的金融危机中不成为被指责的对象,在承担最后贷款人职责时往往存在过度借贷倾向,从而引发道德风险问题,也具有通货膨胀效应。
从各国情况看,中央银行监管职能的整合与分离都只是相对而非绝对的,其区别仅仅在于运用正式还是非正式的监管权力。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金融监管者和负责金融稳定者都必须进行深度合作。
事实上,中央银行无论是垄断金融监管职能还是完全脱离金融监管,都是不现实的。
三、关于金融监管体制的几点结论和启示纵观各国关于金融监管体制的理论探讨和实践选择,可以得出以下一些初步结论:第一,各种金融监管体制均有利弊,并不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最优体制。
理论上讲,尽管金融监管体制对监管有效性有着重要意义,但它只是为有效监管提供良好环境,本身并不能确保监管的有效性。
第二,一国金融监管体制的选择必须考虑本国国情和经济、金融的发展状况,同时充分考虑一国的金融发展历史、文化和现有法律体系。
金融监管体制的选择与本国金融体系结构(银行、保险和资本市场的各自发达程度和相对重要性以及金融机构的特点(分业经营或综合经营、金融集团的发育程度高度相关。
第三,任何国家必须全面分析金融监管体制调整所带来的成本收益,包括调整过程本身蕴涵的风险。
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审慎推进,避免对金融产业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尽管不存在普适性的最优模式,一般说来,良好的金融监管体制需要具备如下特点:首先,能够确保金融监管目标明确,运作独立,覆盖所有金融机构(包括金融集团和功能领域,有效应对现有金融体系的各种风险,并能适应金融体系的不断发展。
其次,能够兼顾监管效率(以最低的成本达成目标和监管有效性(能够实现既定的监管目标。
也就是说,一方面,各监管机构之间分工明确,不存在过多交叉监管和重复监管;另一方面,不存在重大监管真空。
第三,金融调控和金融监管、以及不同金融监管机构之间能够建立良好的监管协调机制。